中國科研目前的最大問題及其根源是什麼?

中國科研目前是否存在較大問題(如體制?科研人員待遇?過於看重所謂文章?)?是的話最根本原因是什麼?有沒有什麼可行的解決辦法?


每次做項目申報書的時候都要編經費,經費買買買的部分,編太多都問題不大,但是一涉及到給人類智慧的腦力創造性勞動算錢的時候,就要慎之又慎了。
上級主管部門有時候也不能通過項目申報書明了科研意義所在,他們的思路是:買買買回來的東西是國有資產,這個容易考評;而人類智慧的腦力創造性勞動在多數情況下難以考評,容易給人以以謀私利之類的借口。
so,那還有誰願意好好搞科研,特別是基礎性研究呢?


沒想到隨手一寫的一個答案會收到這麼多關注,哈哈~也許是我沒表達清楚,有人質疑我沒本事放棄科研就別bb,也有人覺得我放棄科研更是屁本事沒有,其實我的意思,放棄科研不是指退出academy這個圈,也不是從高校辭職,而是像很多在這個圈裡拿著高校的工資和福利,卻把本應用於科研的業餘時間用來搞副業的人一樣。這一點不光高校,很多單位都一樣,就像某個質疑我的評論里說的,高校里很多人混吃混喝也混的不錯。其實問題正是在這兒,和中國其他行業比,高校的待遇已經算不錯了,全職做代購也未必賺得多,但是如果你一邊拿著高校的工資,一邊做著代購呢?當你看著你的老子娘或者老婆孩子過的遠不如你的同事好,而你的同事連本專業的很多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就因為業餘時間搞了副業而你全用來思考學術問題了呢?不要小看這個收入差距,現在已經進步很多了,在上一代這個收入差距在21世紀初是能達到千萬元人民幣級別的~一個好的激勵機制正是在這兒,你做這一行,你把這一行做好,你就能得到一個相對好的生活狀況,而不是你做一行,你越是應付,越是收入高~
對於那種「沒本事移民就別bb」的思維~題主的題目放在這兒清清楚楚,中國的科研現狀存在什麼問題,我按照題目來回答而已,沒無聊到跑你們家門口跟你哭訴。何況,你有本事出國,或者你有情懷你在國內搞科研不抱怨,別人呢,那麼多情懷不比你差但為了家人不得不出國的人,如何留住他們,你一點也不關心?這個國家的科技甚至一切未來如何與你無關?不指出問題,要如何改進?你家窮,你只想著如何嫁個有錢人,或者如何忍受貧窮而不想全家通過轉變思路變得更好?那你這覺悟你自己一邊玩去吧,我再沒情懷也比你強點,好走不送,Ok?

以下是原答案
……………………………………………………………
我就說一條,回國當了青椒我有一個發現:如果我把同等精力從科研上,轉到干點兒私活、或者利用海外關係搞個海淘什麼的,要比搞科研多賺太多太多太多了。所以我每天都糾結在:是為了自己這點兒所謂的理想來浪費時間在科研上,還是干點兒別的為孩子攢點錢?

是的,目前的現狀就是這樣,搞科研的動機全靠情懷,你有一家子要養,你還要搞科研那就是自私了。

科研是一項除了睡覺以外24都停不下的工作,甚至很多人睡著了腦子都不能stop working。在現有的工資水平下,這意味著一個極其低的小時工資。舉個例子,有成果單位有獎勵,你一兩年發一篇比較好的文章,能得到幾千塊錢的獎勵,這是你用24*365*1 or 2的小時數換來的,那如果這些時間除了必要的備課上課和隨便應付應付用的所謂成果(尤其經濟學領域,花錢買爛雜誌的文章的廣告鋪天蓋地到處都是),其他時間都用來賺錢,那一個月就有幾千上萬(比如幫人代寫論文)。我單位一個不搞科研的工作人員(也就是行政),拿的工資不比我少多少,下了班(更不要說寒暑假)一直在幫朋友打理生意,每年從生意上賺的錢是工資的好幾倍,人家的孩子上全英文幼兒園,吃穿都是最好的,出國旅遊眼都不眨。靠的全是外快。這是什麼生活質量?我好幾次都想狠狠心不搞科研了也去賺錢算了。

在中國的很多地方,你想踏踏實實搞科研就一個條件:沒爹沒娘沒兒沒女沒對象。不然你永遠都在糾結是不是應該用更多的時間來「謀生」而不是科研。到問題在於,沒爹沒娘沒兒沒女沒對象你還回國幹什麼?……

其他方面知友們已經回答很全面了。拿我們單位來說,一直有一個有趣的循環:缺人,到處拉人、拉海龜,人一來一提條件,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工作環境上的,學院馬上給拒絕,理由是你是來工作的還是來享福的?電腦上不了網怎麼了?給你上網你還不天天打遊戲(真的就是這麼low的可怕)?幫你找附近的房子?你知不知道每天上班要轉三趟車才叫艱苦奮鬥?然後看人走了,馬上又感慨「怎麼就沒有人才願意來呢?」然後繼續拉,繼續拒絕人要求,繼續感慨……

又想馬兒跑的好,又想馬兒不吃草,做夢吶?


不重視作為科研主體,人力資源的價值。

一邊是優秀的博士生一個月1k用來吃飯都不夠的津貼,一邊是NSFC幾十萬的經費不允許用來付博士生,助研的工資。導致好的碩士生一心想早點工作,好的博士生一心想早點畢業或者流失海外。

科研是工作,是職業,不是奉獻,請為科研工作者,包括碩士博士付夠應得的工資。


最大的問題:不肯在人身上花錢。從兩彈元勛時代一直到現在流傳的一句話是:既要讓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

鄧稼先先生的氫彈獎金是多少,十塊錢。

文革結束之後,中科院的老先生們連個像樣的住的地方都沒有,這事後來在胡某書記的干預下才解決。

如果說當時是因為國家困難,拿不出錢來,只能讓老先生們春蠶絲盡。時致今日,還是一樣的思路。科研資金,置家當可以,就是不能在人身上花。目前的報銷制度就是在防賊,默認這些資金會被那些月薪三千塊的科研民工黑走,各種嚴防死守。

目前的國際慣例,付給博士研究生的津貼要於本科生的社會起薪相當(實際是略低)。這一點,在中科院還好些,在絕大多數高校,達不到這個標準。讀到接近三十歲還沒有什麼錢的學生們,可憐不可憐?


(整體風氣)
重器材,輕人才;
重硬體,輕軟體。
好穩妥,惡風險;
求短期,忘長遠。
競爭多,合作少;
人事鬧,行政擾。

(學生培養)
自上而下,輕視一線;
壓榨有餘,培養不足。

其中,重器輕才最為可悲,培養不足最為可恥。

具體到我所在的單位,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積累,加上現任領導專業且勤政,
學術風氣令人滿意,學生培養尚需加強。

-------------------------------------

評論區中提到「硬體」和「軟體」的問題。非常抱歉,原文中隻言片語確實沒能說清楚,這裡做下解釋。
廣義地講,硬體包括各種工作設施和環境,軟體包括相應的人員服務,例如管理和後勤等。
狹義地講,硬體就是指儀器設備了。軟體呢,指圍繞儀器的一系列配套服務和使用制度。

例如,儀器有了,那麼儀器使用是專人維護呢還是用戶經培訓後共享?這個需要分情況考慮的。
儀器維護與改進是否配套呢?這項關係儀器壽命,以及能否發揮更大的作用。除了課題組自有設備外,儀器共享平台如何?這個做得好可以分攤成本和風險,並有利於組織力量做更重要的課題。相應的預約制度、成果分配規則如何?這個直接關係到科研效率和人員積極性。培訓制度是否合理、說明文檔質量如何、使用經驗是否形成文檔,直接關係到工作中人力資源和智力成果的繼承。

這些不是空說的。很多人估計都見過兩台一模一樣的儀器在兩個不同組裡最終有了不一樣的命運。甚至在我自己組裡,同一台儀器,因預約制度的改進,不僅減少了使用者的爭議,還使有效利用率大幅提升。原來設備閑置時間約50%,現在不到5%,幾乎是不論日夜,全程運轉。嗯,萬萬沒想到,差別就是這麼大。


拿我自己清楚的情況來說吧。放射線醫學綜合研究所在日本其實不算經費最充足的研究所,和今年出了小保方晴子的理化研究所等更加知名的研究所比,放醫研就是窮鬼。不過這個窮鬼財務関連の情報是完全公開的,簡單的說,全職工作人員200餘人,去年維持經費超過1億美金。這裡面不包括科研專項經費,也不包括各界捐助。換句話說,放醫研每名全職研究人員年均經費超過50萬美金,如果加上向政府申請的科研專項經費,我猜人均超100萬美金。

不過,說出來我自己都笑。是的,在放醫研一個顯微鏡圖像優化軟體50萬人民幣?沒問題。但是單位一起吃年夜飯(日本叫忘年會,在元旦之前)?在單位食堂,還自己交2000日元摺合100人民幣!

尼瑪的!多大個事,全單位加起來也才2萬人民幣好吧!收這麼多人的零錢不麻煩啊?而且,食堂一餐平常只要幾百日元好吧!

單位的理事長相當於國內研究所所長,請下屬吃飯是自己掏腰包,還出了現金不夠讓家人帶過來的糗事。

單位屬於公務員編製,日本公務員收禮物的上限是300日元,在日本,這是在自動販賣機上買兩瓶飲料的錢,所以,我真不敢請上司喝水……

以上。請把錢花在正確的地方,這比花了多少錢更加重要。


個人認為中國科研最大的問題,在於龐大的碩博生生活群體的現狀令人不滿意。
以下內容僅適用於國內理工科現狀。

嘿,你我的導師培養你我教育你我,你我還好意思抱怨錢少?你我就該甘之如飴。話說回來。憑什麼啊……

碩士生,博士生是中國科研環境中的重要的組成吧。他們年齡主要在22歲到28歲之間,對於每個個體來說,這段青年時光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時間裡做的每個重要抉擇,都會影響未來人生的走向。如果一個處於22歲-28歲的碩博生,請諸位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每天面對的是8點到晚上11點的超長工作時間,一周單休一日,一周或者兩周一次的組會,而每個月僅僅只有2000元的補助,而他在沒有產出文章的時候,他的唯一回報是每個小時5.55元的津貼。

每個小時5.5元津貼哎各位。
(2000除以24天除以15小時=5.55元每時)
然後你的朋友,也去是曾經那些不能保送的,或者考研落榜的,或者高考就隨便填報了一個志願的,卻能夠找到一份安穩回報的工作,能夠有空談戀愛,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除非是心如止水的聖人,我想絕大多數普通學生,心裡都會有一些委屈和不滿。

導師有恩於我們,給我們提供科研環境和經費。
如果沒有導師,我們就沒有可以追求科研夢想的平台,就沒有一個擁有尖端儀器的工作環境,就沒有進入科研圈的入場券。
但是我們用什麼去回報導師呢?
我們每個人都有最低的畢業要求,如果達不到發表x篇影響因子為x的文章,就拿不到畢業證,就會被無限延期。(雖然也許達到了也不給你畢業,這在討論範圍外)我們都有一個產出底線,最少xxx,我們必須做到這個。這算對導師培養我們的基本回報吧。
導師一年招收x名學生,而我們每個碩博生的5年只能追隨一位導師,即便把你培養成了一個殘次品,讓你去嘗試一些可能沒有什麼前景的方向,出不了成果的方向,對於導師而言,這種影響是微不足道。而對於你來說,選擇的方向不好,就意味你這幾年文章數量跟別人會拉開明顯差距,我們將最好的年華獻身於科研,誰也不想收穫一個沒有什麼結果的結果。當你五年結束只拿到拿著2篇專利的時候,我不知道你可以擠進哪個高校或者研究所苟且偷生,你的今後生活,並不會因為你的博士學歷而增加什麼保障。於此同時你可能收穫一個亞健康狀態的身體,還有一把年紀。

導師於我們有恩,我們也做了一切我們能做的去回報他。我們的時間,我們的身心,導師教育我們的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不定時的挫敗感和總是沒有成果時候給我們試壓,但這一切,還得你在晚上11點的時候,一邊點板,一邊默默消化,安慰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

選擇碩博這條道路的,絕對有人是真心熱愛。
但是面對的壓力,畢業就業的未知,有時候爭分奪秒的試反應生怕別人先做出來的緊張,還有做了X個月卻失敗的那一刻落空,一次又一次的考驗著我們,壓得我們喘不過氣。即便再熱愛,我想,在這個年紀,在承受著同齡人可能不懂的壓力時候,他也會反思自己選擇的路,是不是錯了。

如果人生可以再選擇一次,我不願意學習化學。不是因為我懶,不是因為我害怕失敗,我一度是個能在自習室從8點學到晚上11點的學霸。我以基地班第五的成績保送到中科院,我自以為我不是一個失敗者,我走到這裡已經很努力。

我不是大牛,不是清北高材生,不是藤校本科天才,我是一個普通人,和大多數還在搬磚的理工狗們一樣的一顆塵埃。
所以我喜歡看煙花看世界,我對生活沒有那麼高的要求,我只希望可以在碩博道路上,能夠走的快樂一點,能夠不要讓父母養活我到27歲,能夠付出就收穫那麼一點點就很開心。可是我總是一不小心就想到我怎麼每個小時只補助5.5塊- -
我在北京。
來組一年了,我還沒有自己的磁力攪拌爐,因為管領取屋子的秘書說實驗室有很多了,讓我用別人的,可是大家都要做反應啊。

希望老闆能多發一點工資。明天就可以回家了。因為8月去桂林開會,老闆就剋扣了一個周的假期,所以我的暑假變一周了。555
=。=成長就是你覺得不滿也能淡定的說出來么。這個環境把我的熱情消磨了。我以前不知道這裡是這樣。我相信肯定有人跟我是一樣的狀況,不過我心態還挺好。畢竟都一年了,還是活蹦亂跳堅持健身。

希望老闆能多發點工資。-。-這是一個沒有營養的回答,來自一顆小塵埃的抱怨。


2011年我大四的時候,一天我從學四食堂回宿舍51齋,路過25教學樓,見一群人圍在樓邊。近前一看,地上有一具骨骼扭曲,面部朝下的屍體。屍體邊上流出血來,屍體的形狀十分怪異。我久久無法自已,此事長留我心。

BBS看到跳樓的人是個研究生,自殺的原因複雜,不過跟導師有一定關係。帖子很快都被刪除,說的是「家醜不可外揚」。那一年我們學校至少四人跳樓自殺,在那個神奇的,前一陣子還發生大爆炸的城市(真是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炸,呵呵),沒有任何媒體報道此事。這些生命的逝去,在社會沒有掀起一絲波瀾,空留傷心欲絕的家長,白髮人送黑髮人。

我便常常思考此事,究竟我們能做些什麼,來讓我們的研究生學習變得更加美好呢?

首先,讀研有風險。科研是探索新事物的過程,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有很大幾率失敗,探索過程中科研人員也很有可能得不到對產業界實用的技能,畢業之後有很大的失業風險。現在導師和學生越來越像僱主與僱員的關係,既然這樣就要多少參考一下勞資關係。我建議,科研經費中一定要有部分用來為研究生購買退學險,延畢險和失業險。退學的或者畢業即失業的學生可以獲得一定時間的補助,保障重新培訓技能或者轉學的過渡期花銷。現階段導師評價網希望成立一個退學基金會,入學前入會繳費的學生可以在退學時獲得一定補助。

保險公司可以引入商業化競爭,保險公司為了降低賠付率,最簡單的事情就是公布導師學生的失業率、退學率和延畢率,從而使導師在招生時難以隱瞞真相。保險公司也可以資助我,加大宣傳力度,繼續搞好導師評價網http://www.mysupervisor.org ^_^。強大的商業利益會使得保險公司提供各種各樣降低學生失敗的方法。

我們社會力量能做到的,就是盡量讓學生入學時知道他的研究生生涯將會是什麼樣子,給各個研究生院裝一個透明的「入口」,讓他們看清門裡的樣子而不至於進去後大失所望。同時當他們發生延畢、退學或者失業的時候生活有所保障,給各個研究生院裝一個安全的「出口」,研究生們可以安心地走出,而不必從窗戶上跳下。

支付寶支持導師評價網:

http://mysupervisor.org/donate.php


之前看《倚天屠龍記》,對周芷若速成和黃衣女子穩紮穩練的九陰白骨爪的對決印象特別深,周芷若一招即敗,如今的科研就像速成的九陰白骨爪,急於求成,奔著論文數極速前進,而有價值的東西卻寥寥可數,沒辦法,誰讓論文數是獲得各項利益的重要指標呢~

拿我們組做例子,之前大老闆奉行的原則是大家沒有壓力的幹活,沒有組會,沒有論文限制,大家有問題隨時找他。這樣的結果是組內一片祥和,文章一點沒少發,還惹來別組的羨慕嫉妒恨~與我而言,我可以更加仔細的去找資料,深入理解,設計方案。最近,收到一通知,小老闆建議組內一月一次組會彙報工作,畢業也有了要求,影響因子總和大於多少,凡組內誰發了論文必發郵件廣而告之,大家被折騰的苦不堪言,心理上的壓力增大不說,組內成員的關係也變的微妙起來~而我,則想的是趕緊發夠可以畢業的才行,先不能管其他的了。

之前有一師兄在德國,老闆是大牛,對科研真的是一絲不苟,他覺得文章值多少影響因子就發多少,即使在別人眼裡那篇已經是牛文,於是有了二點幾的文章引用數上千的情況。師兄在那隻發了一篇,但是得到了全方位的科研訓練,思路、寫作、PPT…那篇文章也是濃縮出來的精華。要知道,師兄在國內光讀碩士就發了三篇。待到師兄回國,文章太少,拿到待遇最好的offer是一二線城市一二本學校的講師,年薪5萬…對於已經三十歲小孩嗷嗷待哺的一個家庭支柱,這種壓力可想而知。

這行真的不是窮苦人家可以呆的地方,你耗不起;也不是想要追求價值的人呆的地方,為了那些大多對社會沒有價值的文章耗盡青春,你會悔不當初。


混知乎太久了,一直在做營養的汲取者,很少回答。這個隨性而發的答案收到這麼多贊實在出乎我意料,再次感謝大家。

我所在的組與我所接觸的科研人員中,混吃等死的,業精於勤的都有,有時候想起來,覺得也自然。科研和社會的任何領域一樣,都是少部分人貢獻大部分增長吧。

我不反感那些把科研當作避難所小富即安的人,那些把科研當作體面工作又去相夫教子過小日子的人,那些畢業後走投無路只好回學校的人。相反我慶幸這個社會還有這麼一片空間,留給這些花了整個青春但是賭敗了的人。因為我可能也會成為這群人的一分子。博士生是科研工作的起點,有時世俗意義上受教育的巔峰,本來就是矛盾的,願每一個進入這片天地的人,選擇留下時,安心;選擇離開時,不後悔。

以上不一定是對題主問題的切題回答,倒是一種傾訴,希望和我們一樣的人,過的幸福。

很多人和我們一樣,選擇了創業或者轉行的道路,希望更多的人,把科研歲月里的正能量,帶入全新的領域,

畢竟,這裡是我見過純粹眼神最多的地方,他們或許沒用,不產出價值,但他們讓我們安心。

窮,也不是窮。

縱觀每年投入在科教事業中的經費,其實在全球已經是數一數二了。但是科研人員窮啊,超高的行業門檻,超大的工作強度,換來的僅是勉強的收入,體面都是少數大牛才能企及的地步。

所以個體的窮讓這個領域留不住人,巨量的經費其實富了儀器代理商,耗材供應商,少數官員。

阻攔中國科研的不是窮,而是認為科學家應該甘於清貧的極左思想。

不能讓科研人員成為社會值得爭取的崗位,憑什麼讓13億中的翹楚為科研服務?

看看每年削減腦袋去金融的,去互聯網的,去公務員的,再看看留在科研圈的。人,才是決定因素;錢,決定了人才去哪裡。

將情懷講泛濫的惡果

無解。


某社會主義大國科研體系最大的問題就是:既不給科技工作者與市場化相符的待遇,也不給舊體制本來應該有的各種公費醫療福利分房等優惠,卻依然要求你拿舊體制的死工資。

天天拿什麼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王進喜焦裕祿之類的情懷去要求你,可是那個年代的科研工作者有公費醫療啊,有福利分房啊,子女上機關幼兒園不要錢啊,現在有啥啊?要是現在還是公費醫療免費教育房子不要錢結婚分一套,讓我拿著3000塊錢死工資回家陪老婆孩子沒有任何意見。


不請自來,我和男朋友都是科研民工,他博我碩。
我在大學還好,任務比較少,他在中科院某所,簡直苦逼極了。
早上七點半左右去實驗室,晚上一般都十一點半回,洗漱完十二點多睡覺,每日三餐大概用三個小時左右,偶爾午覺半個小時,每天起碼有十二個小時在幹活。每周末我去看他,我們兩就一個在電腦面前處理數據,一個在電腦面前處理數據···········
我一個月補助六百【去年還是三百】,反正勉強夠用,他一個月三千,我男朋友不買衣服不吃零食水果,除去房租水電費生活費人情往來,每月剩餘一千就是好的。
原來食堂吃份飯只要六七塊錢,還能吃到葷菜,從前年開始食堂漲價,到現在,一頓飯不花十來塊就吃不飽。單單吃飯一個月得千把塊。現在他們所里自己做飯的博士越來越多了,在宿舍偷偷做,就為了省點錢,要知道好多博士都是有家有口有女友的。單身博士都是月光族我會亂說?
每天導師還催進度,你慢一點就懷疑你沒幹活,前年出野外採樣,大夏天,茫茫戈壁四十度高溫,找不到實驗材料,打電話彙報情況的時候被導師臭罵一頓,導師懷疑他偷懶沒去找,我男友都被罵哭了。去年導師自己親自出馬,也沒找到,這才說句公道話。
辛辛苦苦做的文章,導師一句話就想把第一作者讓給別人,我男友不同意,才算成共同第一作者,這個共同第一可是什麼都沒幹,只是為了自己能評職稱········

我男朋友挺喜歡做研究的,但是他對我說的最多的是以後不做科研,為什麼?什麼保障都沒有,留所的博士起薪兩千多,轉正以後大概四五千,還要拚命做項目討好領導才能評職稱。不是領導嫡系,等著做冷板凳吧,在我們生活的城市,這樣子別說買房子,租房子生活都困難。

有很多回答都說掙不到錢是科研能力的問題需要反思自己,我男友每年都拿獎學金,各種獎學金,比賽的獎金什麼的,全攢起來,三年也不過攢了七八萬,一年的補助三萬多,加上獎學金一年大概六萬,六萬是個什麼概念?我妹妹在克拉瑪依某小學教書,一年的工資——這就是一個博士的價值。那些一年只能拿補助的博士呢?也發了很多好文章啊,可是獎學金就那麼多,你差一點點就沒戲。
不是能力問題,是資源不足。要搞科研的都安於清貧,現在的社會,沒人那麼傻的,他們要的只是足夠的生活保障,沒那麼貪心。連保障都沒有,怎麼讓人安於現狀。

我總是不太理解他的相法,喜歡這行幹嘛不做呢,看了這麼多,再對比下他自己,就明白他的想法了。

我喜歡畫畫甚於本專業,擔心以後找不到工作,我男朋友總說他養我,讓我干自己想乾的事情。他是我的後盾,我可以毫無顧慮的向前,他呢?什麼保證都沒有。

這是大部分做科研的現狀吧。
----------------------------------
看了很多說博士工資還不錯的,單身的話很不錯,我男朋友跟我戀愛之前一個月得花費只有生活費,一個月能攢1500,現在根本不行,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等結婚生孩子呢?這點工資能活得下去才怪。
科研工作者活該一輩子單身,不為名不為利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大概就是大家眼裡的科研民工。
--------------
剛才有同學評論讓我想起一件事,我男友的導師定引物耗材什麼的全扔給我男友,大部分時間需要自己墊錢,現在還被欠幾千,相當於兩個月的工資·········

…………………………
剛出完一個多月的野外,結完婚,哈哈

已經畢業,雖然有些不順利。我老公已經參加工作,月薪夠養活我們,還是做科研。
我現在考上博士,還是干自己喜歡的,還算不錯,雖然還是很苦逼,但是以後會越來越好。

我對自己很有信心,哈哈


第一是窮,正如 @Nemo 說的,不重視科研主體,作為科研主力的研究生和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價值整個社會都跟你講情懷,告訴你投身科學研究,修個碩博成為高端人才是件多麼高尚有前途的工作;講完情懷又不給錢,碩士年入不到2w博士年入不到4w的佔總數95%以上,高校的青年教師,科院的新入所助研們,修完博士做完博後30+的年紀,當年也算是小夥伴里出類拔萃的,現在還有比你地位收入更差的嘛很難找吧。

科研政策制定者漠視人力資源的價值,現在這種漠視直接傳導到課題組長手裡,科研經費里規定比例足夠低的人力開支,多數獨立課題組長在自己的自由裁量空間里,是有可能給手下幹活兒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碩博生們提供一些福利的,但肯這麼乾的課題組長少之又少。 換句話說,科研體制里有話語權的政策制定者和課題組長們,根本沒打算給幹活兒的人加錢,所以「窮」,還要很久,看不到盡頭。

另外,學閥們連你的溫飽都不管,大概更不會管你的前途吧,所以年輕人,想上位,難上加難,大筆的科研經費都在學閥手裡,青年科技工作者能拿到的經費自然就少了,常常有土豪組,讓人羨慕嫉妒恨,也有年輕的老闆,經費捉襟見肘;以上種種,只能說是多數,人間自有真情在,宅心仁厚的老闆也是有的,多攢攢人品,也有可能遇到。


第二是評價體制,鼓勵短平快急功近利跟風式的研究,打壓基礎性難度較大的原創性研究。理學的碩博生畢業有sci論文要求,要完成規定的工作量,所以科研的首要目標是發論文,最好幾個月到一年能做完一個課題,整理好數據,一兩年內能有篇像樣的學術論文發表;而且一次試錯,畢業告急啊;所以穩妥的選擇一個,原創性較低風險較小的研究課題才是上上之選。

除了碩博生要畢業需要sci論文,剛入職的青年教師和科院的助研們,面臨各種考核,考核最重要的成果是科技論文,其次是基金,申請基金最重要的籌碼是此前發表的paper,基金結項最重要的指標是期間發表了多少論文;對於課題組長們來說,申請基金和奠定學界地位,最好的利器仍然是論文。

按照常理,太有原創性的工作,因為沒有前人的基礎,短期內出成果的概率是很小的,自然發paper很難,最後會導致,這類工作幾乎沒有人敢去做。

paper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科研成果的評估太費事兒,只有同行才有可能弄懂你研究的內容,而且很費時間和人力;組織評估成本太高;而在國際期刊上投稿的過程,正好是一個同行評議的過程,能發出來至少是證明你的工作是有產出的;直接數paper數量看期刊影響力判斷科研產出,真是個簡單粗暴的方法;懶惰的政策制定者最喜歡這樣的方式,成本最低。

sci論文本身是一個很好的評價科研產出的指標,可是唯論文論,卻會有一系列的副作用,原創性難度較大的工作發文章難難以獲得資助沒有人去做。科學研究急功近利,肇始於此。

很多答辯的過程,本來是一個公開的同行評議的過程,因為sci論文而逐漸名存實亡,很多學校的碩博答辯,有論文就能過,沒論文沒有答辯資格;很多學校和研究所晉陞職稱,論文的多少幾乎是唯一標準,用這麼簡單粗暴的數據,衡量科研這種細分和前沿的工作,好像確實不會太好啊~~


不允許失敗的科研只能吹牛逼。


老爹工科教授,從小看著他做研究,中國的科研問題最核心是錢的問題,其次是體制問題

錢的問題,我小時候,我爹的工資還不如我媽媽(國企)的一半,為了養我,我爹不得不出去兼職上課,而不是選擇搞科研。

我高中時候我爹能勉強用自己的科研事業(不是教書事業)養活全家了,但是也只是勉強而已,當年要旅遊要上什麼班要買貴點的衣服我絕對找我媽,而不是我爸。

大學時候到現在,我爹能用自己的科研事業給全家提供小康生活了,但是和我爸差不多水平的國外同行呢?

差不多水平的發達國家教授都是富裕階級的好伐……

我爸也自嘲,我們家,我媽賺來了全家桶,他自己也就賺了塊原味雞。


然後是體制問題,其實讓我爹來更有說服力,但是他正在改課題報告呢
最大的問題就是行政指揮學術了。我爹搞集成電路的,這種東西吧,領導希望看到成品,吊打英特爾,拳打IBM(蘋果太BUG了大家都無視他),但是這玩意出成果慢,我們本來就落後啊,設備理念人才,最好的通通在國外,這種情況下你想打高射炮?大躍進搞的腦子瓦特了吧?


我非常認同排名前幾位答案的觀點,也非常感動於中國科研人員在如此諸多困境中的堅持與執著。作為一個在美國完成本科學習並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人,通過和身邊大量中國學生,中國教授的交流,我也想對這個問題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如果有失偏頗的地方也希望大家可以批評指正和交流。


首先,從媒體到學校,對於科研水平(博士教育)的評價標準都是非常單一和落後的。社會對於科研工作的了解不到位,對於科研人員尊重(從精神到物質)的缺乏,以及對於整個國家的科研水平沒有一個客觀的認識,這種現象從下圖中即可窺見一斑。打開搜狐新聞主頁搜索「中國科研人數」,出來的結果竟然以「中國的研究生教育20多年就走完了美國100多年」為主題展開,這種盲人摸象似的無知也許可以忽悠一下領導,但是作為科研主體的我們,完全應該有能力分辨,我國的設備,人力,社會和經濟資源還遠遠不能夠匹配相應數量科研隊伍的需求。

圖片來源:搜狐新聞


中國博士生相對較低的收入水平,不可避免的導致了一部分高質量科研人員的流失(去海外或者直接工作)


我們可以將國內在讀博士生的收入水平和國外發達國家博士生的收入水平做一個對比。在國內,博士生的收入相對於其他職業的收入是極低的。我國普通高校博士生的國家津貼和學校補貼每月大概2000人民幣左右, 而北京職工每月平均收入是7000元左右,而擁有博士學歷的職工平均工資會更高。這就是說,在中國PhD們的工資是擁有相似教育程度社會工作人員的四分之一。 在美國,PhD平均年薪兩萬五千美元(稅前),以收入水平較高的紐約為例,紐約人的平均年薪七萬美元,還不到PhD工資的三倍。另外,作為在讀博士生在不同的州還會有有不同額度的退稅,再次保障了博士生的合理薪資水平。

儘管人民幣在日常生活品上的購買力是和美元類似的,但是如果要買個iPhone的話,中國博士生不吃不喝三個月能攢一個iPhone6,美國平均收入水平的PhD每個月的收入也基本能買三部iphone,也難怪我們要賣腎了。


已有的科研人員選擇科研的目的不單純,對於現有PhD缺乏必要考核


鑒於國內的就業壓力,我們不得不承認有很大一部分人選擇繼續深造的目的是為了逃避社會,拖延找工作的進程。高等教育的普及雖然圓了很多人的大學夢,但是也導致本科生就業市場上的競爭更加激烈,這也間接導致一些並未打算潛心學術的畢業生不得不選擇讀研/博。並非是要歌頌資本主義世界的學生多麼單純,在美國當然也有一些人為了尋求更好的職業發展選擇繼續深造讀博。然而由於美國博士生的淘汰率在20%~30%左右,系裡哪個學長第一次preliminary exam沒過,都讓我們聽著捏一把冷汗。讀博這個選項不但不是個舒適的「備胎「,反而是相當難追的「女神「。國內現在除了幾個高校的一些專業有畢業硬性指標(發幾篇paper,在什麼級別的journal上發)以外,相當一部分考核形同虛設。我認為要想提高國內科研的競爭力,在博士第三年開始前,國內高校也需要進行一次很嚴格的考核,pre-candidate需要展示自己對科研前沿的把握,自己未來3年的計劃和過去兩年的實驗成果,在各方面都要到達很高的標準才能繼續往下讀,淘汰率設在15~25%左右。升高淘汰率並提高PhD工資,這樣教授在挑選PhD的時候就會更加慎重,畢竟如果第三年的考核fail的話,之前的投資就都付諸東流了。


部分教授在PhD身上花費的精力和時間嚴重不足


據我觀察,在國內有一部分導師只花了很少的一部時間在指導學生上。這點從每個組的size上就能大致看出。舉個例子,某中國top2大學裡搞電子傳導和發光材料的物性電性計算的組,一個大教授手下3個小教授,小教授手下6個博後,再往下6個PhD和2個MS。而CMU相關領域的一個組 Nanoscale Transport Phenomena Laboratory,只有1個PI一個博後6個PhD一個MS,paper數量和質量和國內科研組的水平是類似的。難道是實驗設備有差距?這倆組都是做計算的,對這方面的要求並不高。這就牽扯到博士生這五年所做work的質和量上的差距。PhD研究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受教授的影響,畢竟教授在這個領域是專家,對科研前沿的把握要成熟很多,能不能和導師進行頻繁而有效的溝通直接決定了這個PhD作為科研工作者的水平。其實,如果教授只是想讓一個PhD用五年的時間把實驗室已經比較成熟的項目稍微拓展一下或是作些補充,他/她是不用耗費什麼時間精力在這個PhD身上的,只有做新項目,做很難但也很exciting的項目,才有充足的動機來和學生討論。除非真是在相關領域裡最top的組,做幾個新項目哪裡用得著一大把博後一大把PhD的,在美國搞微觀電子聲子的組,算上教授自己都不會超過8個人。這就是在能保證與學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教授能承受的極限了。 這又和上一點聯繫在一起了,即,招PhD的投資低風險小--&>多招PhD--&>沒時間管每個PhD--&>PhD研究質量下降--&>教授不很有所謂因為本來也沒投資很多


當然,我承認我對國內教授在其PhD身上花費精力多少的了解沒有一個很大的sample,其實在國內讀博的同學們可以在留言時提一下自己每周能見老闆多少次,每次多少時間,我對這方面的數據很有興趣。


科研資金分配環節不合理,導致科研的功利化現象較嚴重


說中國科研總資金投入不夠,其實不準確,2014年中國研發投入13400億元,佔GPD 2.1%,這個比例超過了歐盟。但是,這麼多資金所換來的成果卻不令人滿意。究其原因,科研資金的分配不合理,有相當一部分沒有發到該發的組裡。這個問題僅僅從大項目(一千萬以上)的立項步驟就能看出來,下面是饒毅教授寫的一篇文章,裡面就提到了他作為立項專家組成員的經歷。「千人計劃」專家饒毅:科研經費大項目指南是怎麼立項的 所謂「立項」,就是從一個列滿不同科研項目的單子里選出最promising的項目,然後在每個被「立項」的項目里會有2-3個研究組來競爭經費。這裡的項目一般都覆蓋很多領域。


「那麼單子給了專家組成員,他們可以看到什麼?每個項目有兩段介紹,「國家戰略需求分析及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和「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每段大約250中文字,共500字,有時還有另外一些文字介紹,不過內容也有限。

如果不懂科學,不懂中國科學界現狀,可能會覺得這好像真有規則和程序。

我在此要不謙虛地說明,我的知識面要算比較廣。但是,如果要我看單子上的文字,依賴如此少的信息,除了對少數一兩個有點感覺,對絕大多數項目,我無法知道哪個項目優於哪個項目。因為,很有深度的項目可以體現不出來。而很一般的項目,如果會寫短小精悍的標語口號,也能很動聽。而實施的可能性,多半也無法比較。」

--饒毅


這個隨便想想也明白,一千萬科研資金的用途僅僅憑藉幾個專家的打分決定顯然有失偏頗。專家再厲害也是「專」家,在A領域裡是大牛的人,可能對B領域的理解還不如一個B領域裡average教授的水平,更何況是通過草草500字的介紹就要做決定。所以說,科研資金跟研究小組之間精確的匹配甚至比資金總量的多少還要關鍵。在美國,教授每篇proposal的寫作水準(以及篇幅)是要超過publication的,而審核者一定是同領域裡的頂級專家。最重要的,整個評審過程雖然採取匿名形式,但是投票也好評分也罷,最後的結果都是內部公開的。


跟充足的,被有效利用起來的研究資金直接掛鉤的就是科研質量。每個組的研究從長遠來看都是有一個主攻方向的,在這個方向上研究得越深入,失敗的風險就越大,但相對的如果成功了成果會很豐碩。然而,出於資金方面的顧慮,很多組都傾向於打安全牌:有成功率較高的,能穩穩申到資金的項目,就不會做一個風險大回報高的高難度項目。於是很多組會避免涉足科研項目的縱向發展,而開始做起其它領域裡的分支項目。這就導致了下面這個現象。


在各種論壇上會看到人說:中國學生的creativity不行啊,人家歐美科研組的成果都是「A」,然後發nature/science,我們就屁顛屁顛地把A" A"", A"""都鼓搗出來然後發3篇灌水文。問題的表象是對的,但原因不對。


什麼是「創造力」,創造力就是當我有底氣把能出10篇灌水文的資金用來做兩三個可能完全沒有成果的項目上,這種項目如果搞出來一個就發一篇top journal,然後在別人看來就是「有創造力」。


其實,同樣的問題美國也存在。在美留學的很多學生都聽過這個理論:從top 3畢業的pPhD,有一部分能在top 3找到教職,其他的就去top 15找教職, 從top 15畢業的就只能去top 40找教職,以此類推。前幾天跟旁邊實驗室的一個PhD聊到這個,他的想法很在理:只有當PhD去一個很top的組裡幹活兒時,教授才有底氣讓他/她放開了去做一個全新的project,失敗了算他倆倒霉,要是做成了,這個PhD就牛了。如果導師只敢讓新PhD做老PhD啃過的東西,你怎麼可能超越他,又怎麼可能把後續研究說帶走就帶走,自然而然平級找教職就變得困難了。繞了這麼一大圈,教授讓學生「創新」的底氣是哪兒來的?資金和生源質量。


可能有人會說,如果把錢都給了那些做得出來做不出來誰也不知道的項目,科研不就成了一場賭博了么?


對,科研這事兒它就是一場賭博。對於PhD們而言,把自己五年的青春奉獻給科學事業,沒時間找女朋友,掙不了大錢,畢了業前途還一片渺茫,那這難道不是一場賭博么?我只是希望這場豪賭不要都讓PhD們買單。


隨便轉載,註明作者@李晨 @張小幺

PS:我發現這篇文章的收藏數比贊數的三倍還多...大家一定抽出時間讀讀這篇又臭又長的回答啊!!


中國科研最大的問題是,管理科研體系和經費的人中,水平不夠、不稱職、不負責任的多於水平夠的、稱職的、負責任的。


對於大多數科研人員來說,既想要體制內的身份,又想享受市場化的待遇。

對於國家來說,一邊給著體制內的薪酬,一邊想要市場化的成果。

換句話說,科研人員想的是穩定且高薪,國家想的是少花錢多辦事。這樣就悲劇了。


長夜將至,我從今開始科研,至死方休。我將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我將不戴寶冠,不爭榮寵。我將盡忠職守,生死於斯。我是實驗室中的利劍,課題上的守衛。我是抵禦老闆的烈焰,周會時分的光線,喚醒EI的號角,守護SCI的堅盾。我將生命與榮耀獻給科研,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注意,以下回答極大受限於我自己的經歷。對於整個科研行業是否有普遍性,我不知道。

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最主要的問題是對科研人員,特別是普通科研人員的不重視。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國家經費重器材,輕人才。
簡單的說就是科研經費只有很少部分能夠用於僱傭博士後和博士。青年科學家普遍工資低,沒有國際競爭力。
以自然科學基金面上經費而言,80萬左右支持4年。按理來說可以支付一個博士後(10萬)和兩個博士生(5萬)四年的工資。但實際上,可用於勞務費的只有15%,也就是12萬。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老闆忙於申請各種大項目,因為不如此無以支持團組的運行。

2.科研經費向資深傾斜過於嚴重。抑制了本土科研人員的成長。
由於第一點,資深科學家必須用大量精力爭取經費。而年輕科學家無力和資深科學家相爭,只能依附於其團組。而資深科學家團組擴大後,增加了競爭力,但不得不再次申請更多經費。這導致了一個後果,就是國內科研領域,集團作戰傾向嚴重(包括本來無需集團作戰的領域,比如天文)。青年科學家往往依附資深科學家的團組。很難自己獨立成長起來。

3.大型項目,國家項目採用資深科學家承包制
比如973這樣的大型科研項目或者大型天文儀器,傾向於將任務分配到各個大老闆手中。青年科研人員很難獨立參加項目,只能從資深科學家手中接包。久而久之,青年科學家也就不會自己主動去思考要參加什麼項目,應該如何發揮自己的力量。而大老闆往往每人手中好幾個大項目,他們自己卻已經脫離了一線工作。

4.海外歸來學者和本土學者待遇,晉陞路線差別太大

海外學者如果獲得人才項目,工資可以達到本土學者的3-4倍。優待海外優秀科學家本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本土科學家即使成長起來,也無法獲得人才項目。他們根本沒有和海外學者競爭的平台,只能通過老路晉陞。也就是說要熬資歷,比論文數。這樣的結果是,海外歸來的科學家的經歷對本土科學家成長沒有可借鑒性。這樣不論引進多少人才,對本土學者的成長,意義很小。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科研 | 社會 | 中國 | 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