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反入門級和專業級區分在哪?
請概述再詳細分析除價錢之外的參數。感謝!
@岳意賀 xd回答的很好了,我說一下我的理解:
其實,入門單反和專業單反本來就是經驗劃分,沒有絕對的參數標準,非要劃分的話,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尼康四位數的單反和佳能三位數的單反是入門級別,佳能1位數和尼康1位數為專業(v1/j1是個偽)。
我的理解:
- 入門單反,可以滿足非影像行業的普通消費者日常需求,這些需求包括:複雜光線條件,PSMA模式,不太重的機身,電池續航好(400起步),結實,不昂貴,等。
- 專業單反,可以高效滿足影像行業從業者更專註的拍攝目的的需求(比如盈利,比如創作),這些需求包括:更大的影像感測器,高度可操作性,高速閃光同步,高速快門,極短快門時滯,高速連拍,優秀的續航(1000起步),優秀的快門壽命,豐富的介面,結實的機身,更好的對焦模塊,等。
在具體到每一項:
- 快門速度:一般入門單反最高快門是1/4000秒,而所謂的專業單反基本都是1/8000秒,這意味著什麼呢?其實日常普通消費者1/4000足夠了(吐槽一下各種妖魔鬼怪1/2.3寸們),但是對於專業攝影師,在光線充足時1/8000可以讓光圈開的更大,景深更淺。這使得這個攝影師的「表達能力」變強了。
- 感測器畫幅:其實用這個區分入門與專業不是太嚴格了。兩年前吧,入門單反基本都是apsc(600d)畫幅,而「專業單反」基本都是FF全畫幅起步,甚至有更大的。但是現在隨著單反競爭加劇,出現了一種全畫幅的入門單反,比如(佳能6d,尼康d600),我有種感覺,將來apsc是要留給微單用了,而單反全副化。那更大的畫幅意味著什麼?其實不是全幅更大,而是apsc更小一些,全幅才是正宗的膠片的尺寸,全幅由於影像感測器更大,所以如果像素數量接近的話(比如尼康d7100和無敵兔)單個像素的面積更大,噪點控制,色彩還原,干擾之類的問題都會更小。這應該是全畫幅優勢之一,不過這一點,apsc可以通過技術進步縮小差距;之二,就是更大的感測器面積,帶來更「完整」的景深表達(不是更淺)。這一點是小畫幅無法通過技術進步縮小差距的(或者說很難,瀋陽中一光學的減焦鏡)。而這,對於攝影師是很重要的
- 連拍。入門單反的連拍有兩個比較大的區別,一個是速度低,一個是快門機構的設計。入門單反連拍有5張/s就是還不錯的了,這也是能足夠滿足普通消費者的,而專業攝影師面臨的場面一本更具有獨特性,和不可重複性(這也是攝影作品的價值之一),或者節奏快,瞬息萬變,所以連拍變得尤為重要,所以專業單反一般8張/s起步。還有就是快門機構的設計,當連拍的時候,反光板高速上下揮動,會有震動,所以尼康和佳能採用了很多技術來減少反光板震動,讓反光板動作更幹練。
- 機身:其實機身涉及比較雜,包括機身結構,快門機構,密封性,按鍵布局,balabala。最常見的區別就是塑料機身與金屬機身的區別,入門單反以塑料機身為主(d7000也是個入門貨),因為普通消費者不會在很苛刻的環境中使用,而且由於單反相比較普通卡片機價格不菲,所以大家會下意識用的愛惜一些。但是攝影師有時候會在大風天氣,塵土環境,下雨環境,運動中,使用相機,所以專業單反基本都採用了鎂鋁合金機身,還有一點,金屬機身可以承重更重的鏡頭,普通消費者不會買太重的鏡頭。快門壽命問題,入門單反一般都是5w次或者10w次的快門壽命,這意味著每天100張可以拍兩三年,足夠了。但是專業單反一般會有幾十萬次的快門壽命,因為好多時候攝影師需要連拍,快門一下去就是幾十張,而且前面提到了,專業單反的連拍速度一般比較可觀,所以快門機構需要設計的更耐磨,牢固,這都是成本。快門時滯,快門時滯是說,當你觸發快門到相機執行快門動作的延遲,一般入門單反會有65ms左右甚至更多的快門時滯,而專業單反基本都是45ms以內了,更短的延遲,讓攝影師操作更順手,更短的延時需要電路與機械結構優化來實現,這也是成本。防水防塵,很多時候,攝影師需要在苛刻環境拍照,比如沙漠,比如下雨天,比如泥石流里~~這也是入門單反不用太考慮的地方,但是實現這些需要更精心的設計。操控,大家可能都有印象,更專業的單反,按鈕更多,布局更合理,而入門單反相比較之下,好多常用參數還是需要到菜單裡面調,舉個栗子:專業單反兩個波輪在M檔的時候就可以分別控制光圈和快門,爽~~~~~~~~
- 續航:入門單反基本都是400張左右的續航,而入門中端單反(D7000,60D)基本是1000張左右的樣子,而專業單反(d4,1dx)由於橫豎手柄一體,所以續航2000張起步。更長的續航時間,一方面得益於一致保守非議的「肩屏」,另一方面是對電路和電源管理方案的優化。更長的續航可以讓攝影師更專註的拍攝,而不用心理一直算計著。
- 肩屏。好吧,不得不說這個,「肩屏價值觀」的流行,成功的讓「D7000,d90」贏得了「專業」的美名,這真是尼康佳能煞費苦心的結果,也反映出大家並不了解專業單反的精髓之處。肩屏可以方便的查看拍攝參數,而不需要點亮屏幕,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節省電力,因為驅動這個計算器顯示器,比驅動一個100w像素的真彩lcd要省電多了,甚至背光都不用就能看清!其次一個好處,就是操作體驗更連貫,當你調節一個參數,直接眼睛看一下肩屏,比把相機翻一下,或者舉起來看lcd要方便很多。
- 豐富的介面:都知道尼康高端一點的相機在前臉左邊部分有兩坨橡膠,甚不雅觀。其實那是同步閃光介面,用來和獨立閃光燈同步。入門單反是不用考慮這些的。更豐富的介面 ,可以讓這個相機更好的融入到「工作環境」(生態系統?)
- 光學取景器,在單反相機頭頂處一般都鼓起一個包,裡面有個稜鏡來實現光學取景。入門單反一般是五面鏡,而非入門單反都是五稜鏡(sony奇葩的evf)。
- 對焦準確性:啊,這一點太重要了。這涉及兩個方面:第一,對焦模塊硬素質,這包括了對焦點數量,十字對焦點數量;第二點,軟素質,可能大家有體驗,同樣的對焦模塊,但是不同市場定位的單反,效果卻可能不同~~這個很蹊蹺的,
ps:這些規律基本適用於大多數單反的情況。市場上有一些奇葩的東西,比如賓得k30,6張每秒連拍,五稜鏡取景,雙波輪操控,防水防塵,卻也是定位入門的,這不是奇葩的地方,最奇葩的是,居然賣不過600d~~~
看了一下,說到正點上的人不多,我也隨便亂扯幾句。
專業機和非專業機之間最大的區別有三個:1,可靠性;2,性能;3,附件組。
可靠性方面,專業機身一般都是鎂鋁合金整體鑄造外殼外加全身密封防塵防滴濺處理,非專業的機身一般是塑料外殼+金屬骨架這樣,兩者之間區別大的像承載車身和非承載的,另外鎂合金機身散熱能力更好一些也是個優勢。專業機身的堅固是有目共睹的,我曾經數次不慎把類似於D3和70-200VR這樣的組合失手摔在地上,都只有點擦傷,不影響幹活。下點小雨完全無所謂,下大雨套個超市塑料袋繼續干,甚至於幹完了發現機身鏡頭太臟直接拿水龍頭沖沖就丟進車後備箱里,
專業單反對於環境適應性要求極高,客戶中有像nasa這種去太空用的,也有奚志農這樣去山溝里用的,也有陳曼這種在屋裡用的,也有趙嘉這種吹牛逼用的,無論什麼應用場景,都要保證人家用起來沒問題。就我自己來說,有一年在漠河蛋疼半夜想拍極光,-35度,相機架在雪地里,Arca Swiss B1雲台都凍的推不動了,機身和鏡頭上結滿了白霜,一台20D直接凍掛了,一個F3拿出來啪嚓啪嚓繼續拍,鏡頭也有區別,印象裡面大概是AIS 35/1.4可以繼續用,但是AIS 50/1.4就光圈凍住不動作了,雖然知道原因是光圈潤滑油凍上了,但這就是專業和非專業的區別。
可靠性是什麼?就是你心裡知道,這部相機無論什麼時候拿出來就能用。
性能方面區別就更大了,看了下,上面大部分答案都提到了感測器,像素數這些,那都是表象。專業單反的發展,體育和新聞攝影的需求是最大的推動力,那麼為了滿足這兩個貨的需求,單反的核心性能會且只會是:對焦速度,對焦精度,連拍速度,ISO,基本上不會有其他的,進入數碼時代之後又增加了數據處理速度和傳輸能力。
對焦速度方面,不懂的可以去補補課,看看什麼叫相位檢測自動對焦系統,這玩意兒是怎麼工作的,然後就能理解為什麼專業單反的對焦能力上面會專門寫上,多少個十字對焦檢測點,多少個對應F2.8光圈的十字檢測對焦點,為何這東西是如此的重要。
對焦精度方面,一個是對焦檢測模塊的精度要高,另一方面則是驅動鏡頭轉動的自動對焦電機精度也要高,佳能發明了環形超聲波馬達USM之後,20年的時間裡面幾乎一統新聞用機的天下,為毛?啟動快,停的也快,停的位置准,比起其他公司,比如尼康之類的用的DC直流電機強出十幾條街去。然後到了04年還是哪年,USM專利保護過期了,各家的超聲波鏡頭雨後春筍一樣就全出來了。
連拍速度是另一個硬指標,快門速度,感測器讀取速度,dsp的處理速度,存儲卡寫入速度限制住了連拍速度。高速快門不是特別好做,所以專業機的快門速度也基本上到1/8000秒就到頭了,倒是有不少亂七八糟的小相機號稱提供多少萬分之一秒的快門,那個是靠控制cmos充放電時間來達到的,不是一碼事。感測器的讀取速度上面,CMOS似乎天生比較慢一些,CCD要略快,這個我不是專家,就不亂說了;DSP處理速度上面各家都有各家的高招,比如佳能的的digic,尼康的expeed啥啥的,一塊不夠就兩塊做並行。存儲卡的寫入速度方面,專業機一直使用CF卡就是為了CF的速度和可靠性考慮,一般會伴隨較大的緩存來保證儘可能多的連拍,新一點的專業機一般都可以達到RAW文件10Fps連拍三四十張,jpeg文件無限連拍的水平,具體數據懶得查了。
ISO是個容易被人忽視的重要指標,這麼說吧,恆定光圈變焦鏡頭最大光圈大一檔,價錢幾乎要翻三倍,加入個IS/VR這種像穩定系統,等於提高一到兩檔光圈,價錢又要加一半,那麼這幫貨折騰這些幹嘛?歸根到底還不是為了獲得儘可能高的快門速度嘛。所以廠商在提高可用ISO方面下的功夫其實更大,換言之ISO提高一檔,幾乎可以等同於光圈提高一檔(景深效果就忽略了)。這就需要更好的感測器,比如單像素尺寸增大開口率,提高光電轉換效率,降低發熱加強散熱能夠降低熱噪音提高信噪比,最經典的例子,D3剛推出的時候只有1200萬像素,但是可用ISO基本上能上到1600-3200,入門單反像素數高有屁用,ISO超過320,噪點多的一塌糊塗。
攝影是個抓決定性瞬間的活,所以說,性能是什麼?就是我看到,我就能拍到
附件組這方面不多說了,反正你們也不會買。單反附件非常龐大,常見的比如閃光燈,入門機多說熱靴帶幾個觸點能控制TTL閃燈,而專業機一般來說能無線控制多組/多燈連閃並且給每一個燈單獨設置輸出光量;不常見的比如說老一輩膠片頂級機裡面可更換取景器的,可更換對焦屏的(這個現在的機也能換),可更換電池手柄的(高電壓手柄可以讓對焦和卷片速度加快),還有可更換機背的,比如尼康有像彈鼓一樣的卷片後背,75/150張的膠片容量,專門給連拍用的。新的附件裡面還有類似於無線傳輸手柄之類的,不去拍體育真的用不太上。
主要還是感光器的尺寸,APS畫幅的是全畫幅的一半,因此畫質就有差異,因此帶來的就是鏡頭焦距的倍數關係,透視及視野的不同。其他的還有快門速度,連拍張數,視頻能力等差異。但是,器材依然不是照片好壞的決定性因素,照片的內容和作者的表達視角才是最重要的。
- 感光器尺寸
其實專業和入門不是個完全反義的。有些不低端的相機也不一定專業。感光元件尺寸就是個常見例子。(會多次以6d為例)單純截幅到全幅,也就漲了幾千元價格。
尺寸大了會有更好的畫質和更淺的景深。專業的要畫幅更多是為了像素(尤其商業攝影),可以大尺寸列印時更清晰,高端的就會去買中畫幅,而業餘的買全幅很多主要是為了更厲害的虛化和高感 - (閃光燈)快門同步速度
這個算是比較隱藏的屬性,很多不熟悉閃光燈的人壓根不知道這個屬性,但是這個直接看得出產品定位的。像6d這種1/160的同步速度就很明顯的是家用隨便拍拍人像和風景的了。商業攝影上在某些外景任務上會有點痛苦 - 連拍性能
連拍性能的話考驗快門的機械運動、處理器的處理速度、相機的緩存性能等等, - 對焦性能
對焦點數量、類型、速度、模式等等。經常和連拍性能掛鉤,因為抓拍嘛,對象往往是運動的,必須對焦迅速準確+連拍過程中一直跟焦。所以這2個參數往往要好一起好,要差一起差。對焦裡面技術也很多,和快門連著升級就價格漲得飛快。同樣是全幅,佳能的1d系列和5d系列就價格差了三四萬,和前面說的感光元件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了,主要就貴在這2個的區別上了。 - 其他
HDR功能啊,視頻功能啊,什麼的,其實比較無所謂,足夠專業的人是不太會去用這些的。 - 輕便度
針對家庭市場的機子會比較在意體積和重量,像6d。專業的相機,一方面是不得已不做大,另一方面是計較不了這麼多了。比如好點的機子都是金屬機身,輕不起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只要拿著單反的就比卡片機風格的相機要專業的原因之一
看見一堆人答所謂的專業相機,就是擁有堅固的機身,更大的幅面,更快的連拍及對焦速度之類的。個人認為這樣的回答不算錯,但並不全面。個人理解,所謂的專業級單反,就是為相適應的專業應用而優化。
這句看似廢話的話要怎麼理解呢?先來看些栗子。
比如哈蘇H4D,專業么?專業。對焦快么?還行。連拍如何?不怎麼樣。高感呢?爛。防抖呢?木有。20萬往上的專業機顯然不符合很多人對專業單反的描述。跟很多人對專業單反的描述不一樣了吧。
人家定位是啥?棚拍。棚拍需要高感么?不需要。需要快速對焦么?不需要。需要高速連拍么?不需要。需要防抖么?不需要。所以哈蘇把一切跟棚拍相關的參數、性能都做好,比如幅面,比如像素,比如鏡頭解析度與反差,比如低感下CCD信號底噪......而其他與棚拍無關的可好可不好都無所謂。
那麼再來對比一下5D3,最高6秒每張的連拍,61個對焦點數,ISO最高25600,這些足以讓H4D汗顏。但5D3比H4D更優秀么?顯然不是。甚至二者不具備可比性。因為5D3的用戶群體不乏新聞、體育等題材攝影,因此,高感、追焦、快速連拍這些參數對5D3來說那務必是一定需要的。而相對來說對棚拍的要求就沒有H4D來得高了,因此在低感更佳但高感欠佳的CCD和高感更優低感略輸的CMOS之間,5D3使用了CMOS——當不同用途中對相機功能和性能的要求有衝突時,就得有所妥協和取捨了。
專業是啥?摔跤運動員和長跑運動員都是專的,但二者鍛煉取向不一樣。摔跤運動員也可以很能跑,但能跑不是摔跤運動員所必需的,因此很能摔但不能跑的運動員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只能跑不能摔跤的摔跤運動員是沒有前途的——因為滿足專業需求才是首要的。對長跑運動員來說也一樣。
作為一名專業從事攝影教學和攝影器材評測的人士,我想試著用專業方式來回答一下此問題:
其實此問題涵蓋面頗為廣泛,專業單反與入門級單反的分水嶺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此我借用
網友閆科超的回答結構給大家一個較為靠譜的答案,並歡迎大家一併討論:
1、感測器
感測器是單反相機數碼化的產物,等同於我們膠片相機時代的膠片。但是在相機數碼化的初期,由於CCD/CMOS也就是感測器晶元的製造成本較高(CCD製造成本遠高於CMOS但當時CMOS未成熟這個話題擇日展開)所以等同於135型相機35mm膠片尺寸(24mm*36mm)的感測器晶元更是貴的出奇,所以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精明」日本人想起了在膠片時代就開始發展但一直未能大紅大紫的135型相機的另一種膠片系統即APS。APS格式早在1996年就被提出並應用,在相機數碼化的初期也被各個相機品牌所採納,佳能系統、SONY系統和賓得系統採用了此規格並將該類相機歸併為APS系列,其規格大致為24.9mm*16.6mm 長寬比為3:2(感測器生廠家生產的每個型號的感測器在尺寸上會略有不同)。該尺寸是參照APS-C系統格式制定的,所以這三家廠商稱採用此等感測器晶元的相機叫APS-C格式(畫幅)相機。尼康DX系統也採用了類似的尺寸(23.6mm*15.6mm)但是他堅持稱其為DX格式(畫幅)這就是數碼相機APS(DX)格式的由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科技的進步,製造業也隨之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製造一顆廉價的全畫幅(24mm*36mm)的感測器也成為了可能,慢慢地就有全畫幅相機的出現。在此為大家普及一個小知識,第一部全畫幅數碼單反不是佳能產也不是尼康產的,是京瓷公司生產的,時間回到2001年11月,京瓷突然發布了第一台35mm全畫幅數碼單反相機Contax N Digital。這款產品搭載了一片36×24mm的CCD感光元件,所以京瓷的這款Contax N Digital 才是第一款全畫幅數碼單反。
全畫幅真正的普及是在08-09年前後有佳能的5D2和尼康D700陸續登場,從這一刻起全畫幅才算真正的開始進入攝影發燒者的眼帘。
其實專業級相機是否必須全畫幅,我是抱有懷疑的口吻,但是有一點我可以認定的,就是全畫幅數碼相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135型35mm規格相機。
2、快門
衡量一部單鏡頭反光式相機的優劣,快門模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有幾方面指標進行衡量。
1)快門的最快設計速度:
一般專業相機會做到1/8000秒,其實即便是體育新聞記者,在沒有特定的環境條件下也很難採用此速度進行拍攝。
2)快門的類型
數碼單反相機的快門統統是電子快門,但是快門模塊中電機驅動快門的齒輪已及快門幕簾卻有金屬和塑料倆種材質之分,塑料齒輪和塑料幕簾製造成本低但是其壽命也被其用料所限制,金屬材質壽命有保障了,但是其造價也水漲船高。但是一部專業相機其金屬材質的快門是必備的!
3、機身
一部專業級數碼單反相機,必須擁有堅固、耐用的、經得起時間推敲的。所以具有防塵、防水滴、防摔、內部構造合理的機身在時間的磨礪下才能保證自己身性能。
從機身框架來看,金屬框架為是一種不計機身重量的做法,所以各個廠家都在尋找一種既輕便有堅固的材料作為機身框架,從現在頂級機身上看,這個問題尚未解決,依然是鎂鋁合金加橡膠的工藝。其實鎂鋁合金已經很輕盈了,可是製造出的相機依然沉重,這也與機身內部的填充的橡膠和採用大量金屬元件有著很大關係。
其實我做過一些暴力測試,比如不含鏡頭的1米自由落體、在連續震蕩中使用高速連拍、用噴頭向相機洒水,在此期間1DX 與 D4都經受住了考驗,用實踐證明他們是合格的,經得起推敲的!
4、對焦精度
數碼相機無非就是倆種對焦方式,對比對焦和反差對焦,現如今有「無反」相機前來攪局,已經無法為其劃清界限了,無論採用哪種對焦方式,也無論是否倆者都採用,合焦成功率才是王道。在這一點上我要說明一下:
1)單反相機的對焦精度一旦光圈大於F2.8時 精度就會下降,尤其是在光線不佳的地方。
2)在拍攝運動物體時,對焦精度也會受到很大影響,所以需要相機廠商改進對焦系統,作為專業數碼單反相機無論是對焦模塊,還是驅動軟體統統都是站在世界最前沿的。
3)對焦精度與對焦速度問題,對焦精度與對焦速度似乎被推上了天平兩端,想要精度那就要稍微犧牲一點速度,反之亦然。針對此項尼康與佳能倆家廠商給出了截然不同的方案:尼康認為寧可犧牲對焦速度也好把握對焦精度,佳能認為對焦速度是先決條件,即便是精度稍差,也要死死地咬住拍攝物體。 在倆家的專業數碼機身上體現並不明顯,但是無論是精度先決,還是速度優先,在專業機身上的看精度高,速度也快。
4)配件
專業機身上電池的續航時間是非常講究的,是經過嚴格測試的,這一點經常被攝影師遺忘,無論是1DX還是D4,也無論是D810還是5D3,他們一塊電池在充滿電的情況下均可以堅持一個拍攝日,有些愛好者認為他們的電池不能支撐一個拍攝日,其實大家要知道,一個專業攝影人士基本不會每拍一張照片就利用相機LED屏幕回放一張照片的,這種做法真心不可取,即便在商業拍攝中,需要張張確認的時候,也是通過輸出介面或是無線手柄直接回傳到電腦屏幕上進行確認的,因為很多強調畫質的商拍攝影根本不能通過相機後面的LED屏幕確認作品是否合格!
既然不是實時關注LED屏幕,那專業相機用一塊電池堅持一個拍攝日那是妥妥滴。即便是一個拍攝日要300張照片,甚至600張也不再話下。
專業機身上電池的巡航能力不僅僅體現在拍攝次數上,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電池的放電特性也能保證相機的正常使用,很多攝影愛好者帶該類機器到嚴寒環境下,電池依然可以很給力放出50%電量,這比較一些入門機電池的穩定性而言要好多幾條街....
配件角度上看,一些比如彎角取景器、無線文件傳輸器之類的特殊配件也是在入門機上面所不具備的。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淺薄觀點,撰寫倉促,很多觀點為展開,歡迎大家指正!
此文章為本人原創,如需轉載請明示...
技術上的區別不少人都總結了,不多重複。
只從二者的使用場景來說,專業單反是用來做專業的工作的,入門單反是用來玩票的,二者涇渭分明,無可比性
如果你要再運動場100米之外定格李娜發球的一瞬間,你需要一部專業單反
如果你要到非洲拍攝獅子狩獵,你需要一部專業單反
如果你要去西藏雪山留下幾張氣勢恢弘大光比的風光片,你需要一部專業單反
如果你要去災區缺電少水的情況下,連續工作好幾天,你需要一部專業單反
如果你去利比亞敘利亞午夜過後報道美國剛轟炸過的殘垣斷壁,你需要一部專業單反
如果你做個全天候專業有追求的婚紗攝影師,你需要一部專業單反
就算你做個狗仔隊,半夜跟蹤明星私會,打算偷拍下幾張能賣錢的照片,你還是需要一部專業單反
如果你只是照點景區一日游,逢年過節全家福,以及在朋友圈發點日式小清新,lomo頹廢風或者照個火鍋烤串,豆漿油條啥的,一部iphone加上各種簡易ps功能的app遠比入門級單反來的方便
總之,所有的入門級單反,都是浪費錢大家都說了很多了,基本都說中問題所在,沒什麼好補充的。我只是舉個例子,幫助不了解的人感性的體會一下。
想像這樣一個場景:(請忽略所有地理、生物等等可能出現的錯誤。圖片和文字只是說明問題,沒有相關性)
一個冬天的黃昏,太陽剛剛落山,氣溫只有-20度。野生動物攝影師A在泥濘的山路中行走,相機上已經滿是泥水,雖然一天下來拍了2000多張照片,但電池依然有電。突然,遠處樹叢後面跑出一隻小鹿,馬上要鑽入右邊的灌木中。A馬上舉起相機,雖然之前相機的設置是用來拍日落的,但還好他預設了現在需要的場景,來不及脫掉手套,只一秒他就切換到了那個預設的功能:ISO25600高感光度、每秒12張高速連拍、單點動態追蹤小鹿、忽視偶爾進入前景的樹木
唰唰唰唰唰唰唰~~~~~~~~~~~~~
他剛才7秒里就拍到了80張照片,心想「嗯,裡面一定能挑出一張精彩的」。此時,相機寫入儲存卡的燈瘋狂閃爍著,沒想到兩三秒之後,突然躥出一隻獵豹追著那個小鹿而去。A立刻有舉起相機對準獵豹,按下了快門……又是80多張照片拍了下來,A興奮不已。
他剛才7秒里就拍到了80張照片,心想「嗯,裡面一定能挑出一張精彩的」。此時,相機寫入儲存卡的燈瘋狂閃爍著,沒想到兩三秒之後,突然躥出一隻獵豹追著那個小鹿而去。A立刻有舉起相機對準獵豹,按下了快門……又是80多張照片拍了下來,A興奮不已。回家後,看著電腦,他笑了~~~~
(圖片來自佳能官方網站及百度圖片搜索)
(圖片來自佳能官方網站及百度圖片搜索)
——以上就是一台頂級的專業的野生動物、體育、新聞相機所應當具備的能力。那些賣三五萬的鐵疙瘩上的種種,無一不是為了應付這樣的極端情況所設計的。而那些非專業相機在這樣的情況下,幾乎絕對只能拍到無法接受的照片,甚至是放棄工作,讓你望洋興嘆。
@閆科超 說得比較全面了。補充幾個似乎都沒有說到的。一是曝光補償的精確度,專業單反一般達到+-3EV,而且通常可以用1/3EV的精確度進行調教,非專業單反一般最多+-2EV,步長是0.5EV。二是專業單反通常取景器達到100%的視野率,非專業單反95%左右比較多,視野率好像在數碼單反上不大強調了。三是專業單反有一些特別設置通常用於專業攝影者,例如長時間曝光的T門(我玩EOS1d的時候也沒有發現T門,大概數碼都用遙控器或者快門線實現了),反光鏡預升,取景器遮擋(一般相機可以另外配置),閃光燈同步速度更快,膠片平面指示等等。
我玩eos1d和看說明書的時候,給我印象比較深的幾個功能是:白平衡包圍曝光,用正常、偏藍、偏紅包圍曝光;景深優先曝光;包圍曝光可以設置改變ISO或者是光圈、快門。這幾個功能在非專業單反上可能很少見。
實際同一廠家(例如尼康、佳能等)單反型號很多,級別也區隔得比較清楚,檔次越高的在細節和功能的考慮上都會更加全面和細緻,在可靠性上也更高。
我沒有長時間用過數碼單反攝影,以上補充都是基於以前膠片單反和對數碼單反把玩的理解,說得不對請指正。
時間線上看到,原來這麼遠古的問題啊……
我所認識買全副的,有超過一半的人,整個相機全壽命都是用的套頭,好多人沒換過模式,或者無意中換過以後不知道,也不知道怎麼換回去……
所以,我個人認為,對於大部分人,特別是還會困惑於這種問題的人(沒有敵意),專業級和入門級的差別只在於重量,價格和心態……
我個人建議可能的話先入手一個中端機身,24(35),85(90)焦段的定焦鏡頭,先不要買變焦。一來性能較好的前提下節約成本,二來焦段限制會逼你學著構圖和取捨
我個人另一個建議是,一般人並不能完整發揮專業級相機和專業級鏡頭的性能,反而因為重量和體積的問題,經常不願意拿起相機。以我自己為例,我可以單手俯卧撐,力量上應該超過平均線,但我認真研究了下依然認為自己難以接受5D及以上級別相機的重量和體積,於是果斷轉入了M4/3陣營。
幾次換機以後,現在主力機是奧林巴斯的EP5(全金屬機身,SONY底,5軸防抖)+取景器,主力鏡頭是一個等效35的定焦和一個等效90的定焦。
現在這套設備加起來估計4000都不到了~
至於這套設備的性能,這麼說吧,我用紅米4等紅燈時拍的照片都能在單位比賽手機組裡拿一等獎騙200塊錢獎金。紅米4的攝像頭都夠我這樣半吊子用了,您不是大師的話真沒必要太追求設備性能的其實,全副之上還有中畫幅大畫幅,再然後還可以定製設計生產,大坑啊
先練構圖,這個不花錢
底越大理論上成像越好,鏡頭素質越高理論上成像也越好。但超出自身能力的設備重量和經費開銷會嚴重消磨你的興趣和上升動力
以上裝作顯得很專業的以上
本人業餘攝影好幾年了,接觸的相機也不少,從入門機到專業級 從卡片機到 3/4畫幅,到中畫幅到全畫幅都用過(其實絕大部分是體驗),題主問的是單反的話,那這裡就直說單反。
1.本質上來說,結構上基本相同
目前市面上依然生產消費級單反的三家日系廠商:佳能 尼康 賓得,三者依然在努力布局單反市場,並辛勤的耕耘。這三家分別都有自己的專業級單反,准專業級別單反,中級單反和入門級單反,然而雖然都是單反結構,但是在機械性能,操控性上,各個品牌,各個等級的單反,都是有著不同的思路的。
2.佳能抖機靈 畫幅雖重要 但不能一概而論
在固有的印象中 畫幅越大那麼相機一定越高端
其實基本上沒有錯,但是衡量相機的專業性指標並不只有一個畫幅大小的指標
佳能應該是目前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單反品牌,
佳能的入門級相機如700d 600d 這樣的三位數相機,這一級別的相機中,使用五面鏡取景器,,連拍速度約為4fps左右;最高快門速度為1/4000s;
中端機多數為兩位數的 例如 60d 70d 80d這樣,其中還包括一位數相機6d,這一個級別的相機使用五菱鏡取景器,畫面通透明亮,連拍速度根據不同傾向各有不同,最高可達15fps左右;最高快門速度為1/8000s;
高端機為一位數 1d 5d 7d 系列;這一個級別的相機通常使用100%視野率的五菱鏡取景器,畫面通透明亮,取景範圍同成像畫面範圍一樣,連拍速度約為6fps左右,具備一定的防水防塵性能最高快門速度為1/8000s;
雖然6d在畫幅方面具有全畫幅的尺寸,但是他的機械性能以及操控性 基本上和新出的佳能入門級相機760d相當,因此難以算作高端 但是不可否認的, 畫幅越大,畫質越好是一個既定事實,而對於追求高畫質的入門級玩家來說,35mm全畫幅的6d確實是一個完美的選擇。
3.尼康搞分裂,入門機便宜鏡頭補
尼康的低端機和佳能相比則要便宜不少,d5500和同樣定位的佳能650d相比 大概便宜了近500元,雖然便宜了不少,但是用戶在鏡頭的選擇上,卻吃了一定的虧,因為尼康膠片時代生產的大量的將為優秀的鏡頭,採用的對焦方式為機身馬達驅動鏡頭進行對焦的方式,因此在鏡頭的成本上低了不少,用戶如果想體驗廉價大光圈的話,就可以選擇尼康的1.8d軍團了,而這樣的驅動方式在尼康的入門級上是被去除掉了的,只能使用機身供電的超聲波馬大對角,而超聲波對焦馬達化的尼康1.8g軍團 價格則要高了很多。而中端機(d90 d7000)以上級別保留了這樣的設置。
中端機在機械性能上的提升:主要包括更多的按鍵方便更快捷的操作方式;更堅固的機身設計,例如鎂鋁合金的加入,更加全面的對焦與測光系統等;與之相比,高端相機在對焦系統,機身防水性能,操控方便程度上,均達到了目前成熟的最高水平。
4.賓得刷油漆 全系跨級玩防水,機身防抖太逆天。
賓得應該是目前單反界的性價比之王了
不過很顯然的,沒有絕對的性價比,賓得沒有佳能和尼康的保有量,賓得沒有遍布全國各地的銷售與售後渠道;賓得沒有足夠高的保值率;賓得沒有足夠的全畫幅鏡頭群;然而這其實並不妨礙賓得本身成為極具性價比的品牌,鮮有廣告和網路營銷,讓賓得可以省出大部分的廣告成本。
回歸正題,賓得的入門級別相機 (自k30起),均使用100%五稜鏡取景器,同時支持防塵防水,機身防抖,機身快門,1/6000s的快門速度(與上面佳能的部分對比)雙波輪,綜合起來畫質和操控性機械性能等,基本可以達到佳能的60d水平,被定為為,適合入門用戶使用的中斷相機,穩定價格平均在3500元左右(比尼康的還便宜)
賓得的中端機(k5 k3 系列);賓得k3II 擁有其他廠商一切的中端機特性,在此基礎上,連拍速度達到了8.3fps,機身防水性能基本上可以做到淋浴的時候掛著相機給自己拍裸照不用擔心相機會壞掉的水準。逆天的機身防抖,也讓賓得有了更高級的抖像素應用,親測真的可以達到秒殺全畫幅的畫質水平。
賓得的高端機(1w~2w級別)賓得k1 基本上相當於 在d810的機身上 加入了翻轉屏幕 wifi gps等設備 同時可以讓機身支持相當於5檔的防抖性能(200mm 1/6s手持不抖 親測)而價格卻要便宜不少的神器。======================================================
附錄
———————————————————————————————
佳能:
尼康:
賓得:
技術參數幾乎都不重要;決定性因素只有一個;可靠性。一台表現恆定,不會因製作批次、使用環境而產生結果差異,性能可預測,是專業設備的特點。
所以 Leica M6 放到今天仍然是專業設備,就是因為它的精確和可靠。專業~
自從佳能推出5d以來
大家突然覺著原來全畫副真的不是夢
於是除了一系以外的機器的受眾更多的變成廣大玩家了~~
於是各種神奇的功能都來了~~
所以現在的入門單反已經沒有明確定位了~~
5d3 d800入門的人也不少~不是么
但是
我沒見過幾個人用1dx或者d4入門的
為啥呢?
高票作者把機器升級的重點都講了,
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
專業
什麼是專業?
沒用過1系機器的人永遠沒辦法理解1系的爽快
清脆的快門聲,豎排時候的感覺,堅實的機身
追求極限的感覺,畫質的極限我這輩子應該到不了了(大畫副神馬的啦啦啦)
但是,人類135的極限,專業的極限
看過一個帖子,
一個體育攝影師,
同時和別人一起拍滑雪,
機器同時被雪埋了,
幾台5d2當場失靈
1d4抖一抖繼續用
nasa帶上天的機器不過是幾台d3s
什麼叫專業
不得不補充一句,大部分糾結畫質的,都沒搞懂畫質是什麼
區別在於使用的人,本身硬體上不存在這麼一條「金線」,鄙人管見。
雖然不合理,單就拿器材說事的話,肩屏是入門和半專業的區分,畫幅是半專業和准專業的區分。
作為一個愛好攝影的,這個問題不請自入。
先說下,答主用的機器主要為尼康,型號不多,從ccd的D200,到cmos開始d90 d700 d3s d3x d4 d4s d810。鏡頭相對多一點,就不說了,基本主流不主流的各個焦段到定焦都涉及。。。
我把單反機身定義為4個層級。
1.入門級,比如D3000,這類機身最大特點是:沒有肩屏,大部分功能集成在組合按鈕上。 比如M檔調快門和光圈都只有一個撥輪,需要配合其他按鍵才能實現區別功能。 特點是機身輕巧,塑料為主。
無論像素、畫質、處理器還是快門等機械構件均為最一般的元件。基本沒有對焦馬達,只能搭配原廠帶馬達的鏡頭(尼康是G頭)才能自動對焦,對焦速度慢、不精確、對焦點不夠多。連拍速度正常為5-7張每秒。
2.中型機,比如D7000 D90,相比入門機,像素畫質有一定提升,不過局限於apsc畫幅,並沒有質的飛躍。拍出來的原片明顯感覺色彩清淡,白嚓嚓的。 不過一些功能已經方便實用,比如兩個撥輪分別控制光圈快門,比如帶肩屏。
3.准專業機身, D700 600 800系列,最大特點是採用了金屬機身和金屬快門,明顯沉穩、結實。 測光準確,對焦點很多,十字對焦點增加帶來更快速精準的對焦。 同時D800系列變態的3600萬像素就不說了。 全畫幅的視角和縱深完全不一樣,寬容度好的多。色彩、明度和對比度質的飛躍。 同時高感下的表現力也比apsc畫幅好很多。
4.專業機身,D3、4、5系列,最大特點是易用性很好。幾乎所有常用功能都觸手可及。控制對焦點,對焦鎖定,調整測光方式,對焦模式。到自帶豎拍手柄、超大容量電池。
最重要的來了:更密封的機身和更嚴苛的使用環境。 在東北雪鄉、阿拉斯加雪原上。 同行的人的相機拿出來很快就沒電了 5d3, 我的相機電池表現一切正常。 我也見過有人打鳥把大馬三掉進泥里,拿起來礦泉水一衝,擦擦乾,繼續拍。
更極端光線的拍攝要求:D4的12800iso下拍攝的照片,其實這是某天晚上10點拍的。 是否很像白天? 一般的機身別說12800了,恐怕6400都是問題。
更高的對焦和連拍:
旁邊一群拍鳥的,不過都是5D2/3 d800加70-200 80-400之流。
唯獨我是D4+428(距離用不上400以上),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只有我一台14張連拍能拍到這樣剛起飛的狀態的圖。 當時光線偏暗,我推到了iso1600,別人只能看看了。。。
更裝逼的功能:
比如D4帶靜音快門,拍會議時,除了你別人聽不到快門聲。 再也不會出現閃光燈噗噗噗同時快門卡卡卡卡卡的吵鬧聲了。。。你聽到也是輕微而柔和的咔嚓聲。
。。。。。。。。。。。。。。。。。。。。。
我也說說專業機身鏡頭的不好之處:
1.如果你不會用,那麼過於專業的設備不僅讓你只能像個裝逼販子,更讓你束手束腳。 因為你根本不能掌控,D3x直出片有多慘白用過的人都知道,乍一看還不如D700,但是用的合適的人,加上後期時就會威力無窮。銳度 色彩 明度真的是135系統中無法挑剔的。
2.過多的功能讓你無所適從:
很多人可能其中60%的功能都用不上。 他們只需要一個自動或者光圈優先就夠了。。。而你可能連很多東西在哪兒都找不到。。。
3.價格真的不合適!!!太他媽貴了!!!
4.畫質過高帶來的效果就是幾十MB一張的JPG圖。 RAW更是一種災難。 電腦主機顯示器得換了。。。然後你發現,你套70200跟220在d3x上的表現力,真是差的有點遠。 於是你走上了鏡頭的不歸路。。。放個求摺疊的答案
好幾個答案都提到畫幅的問題,好像apsc就等於入門級單反。
我不認為拍運動會帶個7D配個小小白是不專業的。
去拍會議你帶個5D3配個小痰盂我是不會覺的專業的。(那麼短的焦段,你得站多近啊)
有人提到快門,6D D600都是1/4000
有人提到機身,那麼50D是鎂鋁專業機身,下一代提升高感的60D反而成為入門機了?
談單反只論機身不說鏡頭就變了味。區別很多很多,隨便舉幾個例子吧。
無論尼康還是佳能,入門機都是沒有肩屏的。我入手的第一款單反是尼康尼康D3200,剛接觸時覺得挺牛逼的,拿出去各種顯擺各種晒圖。隨著時間長了,圈子大了,經驗長了,拿起人家的D7000,60D,心想,原來人家的單反這麼沉,關鍵是操作好簡便啊,都不用亮屏幕,撥個轉盤就能在小小的肩屏上調快門與光圈,厲害厲害
第二點是專門講尼康機的,尼康入門機型沒有機身馬達,尼康入門機型沒有機身馬達,尼康入門機型沒有機身馬達!!!我要說三遍。
這就意味著,尼康所有的D字型鏡頭都無法在入門機上完成自動對焦,只能燒錢買G型頭了
第三點,感光度。單拿我的D3200與八年前的D90作比較,高感畫質就是不一樣。雖說,D90是08年出的中檔單反,現在早已更了三代了,但是高感開到800畫質尚好。可是3200就不同了,都是18-105的鏡頭,相同光圈快門ISO,相同環境下拍的照片就有很明顯的噪點,遠遠不如D90的畫質好。
第三點,做工。這個我就不用細說了,只要你接觸過尼康的D3200,D7000,D700這三款相機你就會明白。這入門機就是玩具啊,這麼輕,這麼小,手感這麼差。而中檔的相機和全副基本上都是鋁合金的機身,蒙皮的手感也相當厚實。
第四點,對焦與連拍。同一時代的產品,相機越高端,對焦點就越多,同時連拍球也高。
第五點,不可欲說的體驗。再拿3200與D7000比較,兩者的快門帘閉合的聲音一個愚鈍一個清脆,兩個對於同一款鏡頭的驅動力,一個吃力一個迅速。
……
寫也寫不完,太多太多的例子啦。
最後,我想對題主說,問單反入門與專業的區別意義也不大,畢竟一分錢一分貨。單反,這玩意,還是越燒錢越高級,直到燒到機皇,你全都體驗了一遍,你也就明白了
專業級和入門級沒法用價格區分,更沒法用參數區分。例如,佳能5D Mark II,1W以上的機身了,目鏡取景時居然沒有九宮格。你說,這算專業還是不專業?至少我覺得這算不專業。
按品牌的產品序列分,可以簡單的劃分專業級和入門級單反,但是,我覺得,這還得看拍攝需求。如果你要的功能,它沒有,就算是專業級又怎樣?
最近特別流行「多重曝光」,在5D Mark III之前,這一直是佳能的軟肋,尼康的機型差不多都帶多重曝光功能,而佳能則不是。5D Mark III一問世,那傢伙,9張多曝,一下子就不一樣了。你說,沒這功能的5D Mark II就不專業了?這很難說,至少我沒覺得,因為我不玩多曝。
專業機型最典型的特點是高像素、高連拍(RAW格式)、高感畫質好、全手動功能齊全、高價格。入門級相機的特點就是價格便宜,量相對較足。
我個人覺得,除非是拍運動題材和人像,例如,體育,鳥類,人物攝影,否則,沒必要過分在意機身是否專業。相反,應該更在意拍攝的人是否專業。
用過入門級的單反,缺了個肩屏,可把我憋得
http://weixin.qq.com/r/hCrq8jnEF2RorX2R93_W (二維碼自動識別)
膠捲,留住最美時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