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自由」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那麼好?


首先,對於"自由"也好,還是其對立面的"專制"教育等等,這些用幾個字就說明的教育放到每個人實行的時候,可以說千差萬別.同樣你的自由教育和我的自由教育,可能就是完全兩回事.所以,這就是一個沒說明白定義就要人回答對不對的題.

事實上,對於我們過去簡單粗暴,動不動就打孩子,用各種強制力要求孩子無條件遵守聽話的教育來說,放開"自由"是必須的.

而對於現在那種把自由理解成:隨心所欲,毫不管束的"自由".那也是從一個極端跑到了另外一個極端.

而就我來說,我不喜歡這種噱頭的文字.我更多的會建議父母不要妄圖用簡單的二分法去理解教育孩子這件事情.我們更需要去了解育兒背後那個複雜精巧的事實.

事實上,人的成長構成的過程,由人本身的基因,天生的氣質,後天父母的影響,同伴的影響,社會的影響交互構成.要說對於一個具體的孩子來說怎樣的教育是好的,需要了解人從嬰兒到成年過程中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需要知道作為父母可以做的有哪些積極的因素,哪些是可以消除避免的風險,哪些是需要做出取捨的選擇.並且也要知道有些事情並不受我們的控制,從而降低過高的期待,讓自己對於孩子的心理預期降到合理的範圍等等.

這些內容的學習和思考才是真正可以讓教育 "那麼好"的正確打開方式.至於"自由的教育方式"這種模糊的定義.沒有討論的價值.不如認認真真的看幾遍育兒百科類書先入個門.之後還有更多的學習等著做父母的你,等真的學到一定深度,再回來看這個問題,就會覺得這個提法是有多外行了.同時你也就能夠體會到我斜體字部分的信息量有多大了.

PS:順帶買一送一,所謂的窮養富養哪個好也是同理可破.


在這裡,我想跟大家講一講,應當如何給孩子自由,盡量以真實的場景為例。


首先,在對事情的處理上,我們應當給孩子探索的自由。


曾經有一個小男孩C,到我們幼兒園來試讀,那時他奶奶在陪園。見到小朋友們好多在沙坑裡玩,他也想去,奶奶趕緊把他拉回來,「有細菌,多臟啊」。後來小朋友把凳子和凳子壘在一起,爬上去玩,他也想上去,奶奶又說有危險不能去。


你能想像那個場景嗎?院子里有許多小朋友,有些在樹上摘果子;有些在沙坑挖地道;有些拿磚頭砌城牆;有些在盪鞦韆;有些在玩吊床……大家都忙忙碌碌,只有小C,他什麼都不能做,站在奶奶身後,就那樣茫然地看著大家。


後來,協商過後,小C沒有再來我們幼兒園了。


那時候,我其實有一點難過的,因為看見小C,好像什麼都不能做。每當他想嘗試什麼事情,奶奶總會說「臟」和「危險」。每次他表達出任何探索的慾望,奶奶總是會說「你不行」「你不可以」「你不要」。我忍不住會想,孩子長大以後,會不會真的覺得「我不行」?


那我們幼兒園內,平常是怎麼做的?


秋天的上午,剛下過一場暴雨,後來雨漸漸地小了。室外的沙坑,因為積水,形成了一個大水塘,我們還有一個泥坑,裡面也積滿了泥水。草地上,同樣泥濘不堪,雨水還在慢慢地飄下,所有的樹葉也都濕透了。

小H問老師:「我們可以到室外去踩水嗎?」


老師說可以,要等到室外玩耍的時間才行。


小H就歡快地跑開了。


到了室外玩耍的時間,孩子們排隊換上雨衣和雨靴,就歡快地跑出去了。


小朋友們在沙坑裡來回地跑,不斷地濺起水花,五顏六色的雨衣穿梭交織,忙碌極了。然後有些孩子乾脆脫下了雨靴,灌滿水,潑來潑去地玩。


我回室內準備好他們換洗的衣服,又準備好兩個大澡盆。


再到室外的時候,我看見三個六歲的大男孩,穿著滿是泥水的T恤,輪流往泥坑裡跳,因為泥坑很深,所以跳下去的時候,濺起的水花,足有一米多高。三個男孩子,衣服褲子早就全是泥了,看不出原來的顏色,連頭上臉上都有一灘泥。


女孩子們和小男孩們,一個個在旁邊喝彩,簡直嗨翻了天。


然後我們在澡盆里灌滿熱水,一個個地給孩子們洗好澡,換上乾淨衣服。


剛開始當幼兒園老師的時候,我並不明白,為什麼雨天也要出去玩。雨天那麼濕,玩過之後,十幾個孩子換衣服褲子,都得快半個小時,有意義嗎?

後來我才明白,孩子們根本不怕雨天,雨天 ,也有雨天的樂趣,不是嗎?


而且,在孩子們將來的人生中,難道就不會遇到「雨天」了嗎?如果遇到「雨天」,就放棄自己的安排,放棄自己的計劃,放棄自己的理想嗎?


很多人都說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可是孩子的天性,就是無畏的啊。


(當然,我們讓孩子出去在水塘里跑來跑去,是因為天氣還不是很冷。如果很冷,感冒風險增加,

我們就會換到小路上去踩水,因為孩子穿著雨靴,所以頂多褲腿會濕,不會這樣全身濕透。)


還有一個小故事,是關於小G的。


小G時一個三歲的小女孩,有一天,看見哥哥姐姐們在切水果,她也要切。


J老師叫我給她一把小刀,我其實有一點猶疑的,但我還是給了她。


果然,小G沒一會兒就切到手了。我拿了一個創可貼,給她貼好。


過了沒幾天,小G又想切水果,我正在想要不要給她,J老師叫我給她。

然後,她又切到手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小G還是問我要水果刀,我想她已經切到兩次手了啊,可是J老師仍然要我給她。


她就第三次切到了手。


不過,從那以後,她也切水果,但是再也沒切到手了。


那時,我也不明白,為什麼小G切到了手,我們還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她刀?


後來我就知道了,其實,孩子想要嘗試和探索的許多事情,都是存在風險的,關鍵是孩子是否能承擔得起這個風險。


小G切到了手,我們沒有很誇張地說「是不是很疼啊」,她自己也沒有特別難過,貼上創可貼就算了。


很多大人,看到小孩切到了手,或者哪裡破了皮,就特別緊張「啊,寶貝你流血了」,小孩子就覺得自己好像受了很嚴重的傷,也變得緊張起來。然後大人又說:「你以後可千萬別玩刀了,太危險了」,小孩子以後就不能玩刀了,默認刀是危險的。


可是,難道小孩子不需要學會使用刀嗎?一把切水果的小刀,大人又在旁邊看著,有多大的風險?

也不過是像小G那樣,切破幾次手,慢慢就學會了用小刀,自己也不覺得怎麼樣。

(其實四歲後小孩子用小刀切水果,切到手的情況都很少。只是小G才三歲,手指沒那麼靈活而已。即使她還沒那麼靈活,我們也沒跟她說「你不行」,還「感謝你為我們切水果」,她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還蠻有價值的。)


很多探索都伴隨著風險,我們權衡一下,孩子和大人,能夠承擔的風險,就讓孩子去做。孩子即使受一點小傷又怎麼樣,比起「我不行」這種持續的挫敗感,擦破點皮真的不算什麼。


其次,在生活習慣等規則問題上,我們不要給孩子過多的「自由」。


比如,吃飯的時候,孩子一定要吃完,才能離開。我有時也會看見某些孩子,吃兩口就跑,等爸爸媽媽吃完了,他又說餓,要吃零食。


這種習慣非常不好,吃一陣玩一陣,好像吃飯並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


一方面是,孩子自身沒有規則,沒有穩定的習慣,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


另一方面是,孩子的身體沒有按時地得到營養,對身體發育也不好。大家都知道太多零食於身體無益。


有些人等孩子玩夠了,去給孩子熱飯,可是這樣圍著孩子轉,什麼都聽孩子的,真的好嗎?


所以,按時吃飯,今天的飯沒吃完,就沒有零食。


在睡覺的問題上,也不要給孩子太多的「自由」。

每天到了八九點,就帶孩子去洗漱,講一個繪本,靜靜地躺在床上等待睡覺。


有些家長,孩子要玩,他就一直陪孩子玩,還想出各種新鮮遊戲陪孩子玩。孩子本身已經有點困了,可是在不斷地被家長刺激,困意也就煙消雲散。


過後,父母反而怪孩子「是他要玩,我陪他玩那麼久,當然沒睡好。」


所以,在生活規則上,一定要按節奏來。比如每天都是中午十二點吃飯,晚上九點睡覺,不要有太大的變化。


有些大人今天要求孩子九點睡,明天帶孩子出去玩到十點才回來,後天又要求孩子九點睡,孩子當然睡不著。即使是大人,也需要穩定的生物鐘,所以請大人也盡量遵守孩子每日的節奏。


下面,我們來講一下,在對人方面,我們當給孩子怎樣的自由。


首先是,孩子不能夠用肢體或者言語傷害任何人。


我曾經看見一個場景,有一個小男孩讓媽媽買玩具,媽媽不同意,他就又哭又罵,「你這個壞蛋,你不要臉,你這個王八蛋」,還一邊使勁地用腳踢媽媽,媽媽雖然臉色不好看,但是不言不語地讓他罵讓他踢。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是堅決不要給孩子所謂的「自由」的,因為他在傷害別人。


我們華德福的做法是,控制住孩子,不讓他的手腳傷害別人,也不讓他去做任何事情,直到孩子冷靜下來。

冷靜下來以後,孩子需要給他踢到的人「揉揉」,照顧好被傷害的人,他才能夠離開。


至於孩子罵人,我們需要平靜地跟孩子說:「你這樣大聲地吼我罵我,我是聽不到你講什麼的。」然後就走開。


曾經,小H放學時朝他爸爸大吼:「我一定要那個玩具,一定要!」


他爸爸沒有說話。


小H又接著吼:「我偏要,我就要,我一定要」


然後他爸爸忽然開始有節奏地小跑起來,一邊跑一邊哼著歌兒「我聽不到,聽不到,聽不到」


小H又吼了一會兒,看沒有效果,只好跑去拉著他爸爸的褲腿問:「爸爸,你可不可以給我買那個玩具?」


看著小H爸爸一邊小跑一邊歡快地哼著歌兒,我使勁地忍住了笑。


其次是,當孩子受到他人的言語或肢體的傷害,我們當保護孩子,並且捍衛孩子拒絕他人的自由。


如果孩子真的被別人打了,爸爸媽媽其實還是比較緊張的,也會第一時間站在孩子的前面。

可是,現在很多情況是,許多大人根本不尊重孩子,故意做出某些事,來讓孩子難堪。


比如,有個小男孩不願意摸小狗,某些叔叔就會說:「小X你真膽小,哥哥都敢摸,你不敢。」


這個時候,我們當允許小孩說:「叔叔,請你不要講我,我不喜歡你這樣講我。」


如果孩子沒有勇氣說,父母也應當說:「我們家小孩不是膽小,他只是還沒有習慣去摸小狗。」


還有些大人,看見小孩子可愛,就使勁地去揉去捏小孩子的臉蛋,小孩其實一點也不開心。


畢竟,小孩是個人,又不是玩具。


所以此時,我們當捍衛小孩拒絕的自由「叔叔,請你不要這樣捏我,我很不舒服」。


某些大人又喜歡逗小孩,問小孩要吃的,不給就說:「你這個小朋友怎麼這麼小氣呀」。


我們應當允許小孩說:「嬸嬸,這是我自己的東西,我可以決定要不要給你。」


這些大人的話,說小孩子「膽小」「小氣」之類的,其實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孩子,讓他得到應有的尊重。

綜上,在對事情的態度上,我們當保護小孩探索的自由,在風險不是特別大的前提下,給他更多的可能。然而,在生活習慣上,比如按時吃飯睡覺,每天只能玩十五分鐘的平板電腦,此類的事情,一定要嚴格,不要讓小孩形成拖拖拉拉不守規矩的習慣。


在對人方面,我們不能夠去傷害別人,不能吼別人罵別人,但是如果別人做些不好的事情,我們也要懂得拒絕。


願你的孩子勇敢又溫柔,同時守規矩。


至於如何溫和而堅定,請看這個答案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是不是非常必要? - 一念的回答


如何幫助打人罵人的小孩冷靜下來,請看這個答案

一歲半的女兒每天被堂哥兩歲半的兒子打幾巴掌,如何保護女兒以及跟堂哥溝通? - 一念的回答


瘦腰回答:我還沒當過父親,無法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但我相信某些做了父母的人提供的經驗可能會更糟糕。別跟我抬杠,這是真的。

提供一點建議,如果你有耐心了解人的天性,並且你是知道最基本普世價值觀的關父母,你就能教育好孩子。


俺閨女10歲,對這個問題略有心得,也經常為此困惑,先虛晃一槍,等著接大家的高招哈。

」放養「、」粗養「、」自由「,這些詞兒多麼有魅力啊,但的確任何詞兒都有另一面:陷阱的一面。

記得在微博上摘錄一本書名為放養的女孩上哈佛 (豆瓣)里的內容時,一位微軟的朋友頗不以為然地針對」放養「兩字提出批評,認為完全是不可行的,是家長不好好為孩子盡責任而找的最佳借口。

而我在讀另一本書名為哈佛兩姐妹 (豆瓣)的父母教育手記(這對夫妻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闖蕩美國的安徽人)時,則看到了這樣的故事:
1.為了提高兩個女兒的寫作能力,他們很嚴厲地規定女兒必須一遍遍修改作文,不管女兒涕淚橫流也一定堅持,直到女兒們基本上掌握了這一技能。因為他們身在美國,深知鍛煉這一項在美國社會生存的基本技能對孩子多麼重要。
2.為了不讓讀高中的孩子們過於痴迷在故事書里而忘記了做該做的事情,他們一再忍讓,最後還是採取了」焚書「的行動,迫使孩子們的思維回歸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他們焚掉的,是《哈利波特》系列書。

但我也看到,放養的女孩上哈佛 (豆瓣)中,女孩的父親為了教會她懂得聰明地管理好時間,提高時間利用效率,親自示範自己是如何做家務的,讓女兒一次次練習短時間裡處理好各種家務——這難道是」放養「?但這個孩子的父母的確也由著自己讀初中的女兒放著好些作業不做,獨自去海淀圖書館看各種她想讀的書。然而,他們也是有退路的:孩子可以到國外讀高中,因此可以不甩國內學校的考試。

我也看到,《哈佛兩姐妹》中的這對父母,對姐妹倆的一些愛好(藝術和科學及團隊活動)投入了大量的時間支持,包括為了幫姐妹倆結交大量的好友,積極融入到白人社會中,想了很多聰明有趣的辦法。這些方面,他們比崇尚自由的美國父母還要更支持孩子們的愛好和選擇。所以孩子也很樂意接受他們的約束。(良好的親子關係很重要哦

我還看到,台灣長銷書作家劉墉,他的兒子上哈佛一年後,和老爸劉墉連招呼都不打,就休學一年,自己回到台灣搞音樂,劉墉對此也聽之任之,但在孩子上大學之前,劉墉可是一位嚴父,很多地方都對兒子耳提面命,為此也寫了一本又一本書。然而,劉墉對自己的女兒卻是明顯地放任一些,因為這個女兒的個性太像劉墉自己,做事追求完美,原本就夠緊張,劉墉倒是要幫女兒懂得放鬆,所以他對個性大大咧咧的兒子多有督促,但等到兒子上大學後就基本上任其自由發展。對女兒則處處寬容,雖然也寫信給女兒,但教育風格和對待兒子多有不同。

有位清華畢業、微軟工作的朋友對我說:教小學3年級的兒子學數學很不容易,他說」 一個豎式除法,很簡單啊,我以前老師一教就會,我兒子卻教半天都學不會,他怎麼這麼不像我。「 當然,這位父親牢騷歸牢騷,最終還是選擇耐心地一遍遍教孩子,對孩子教育投入了大量心血,是典型的江蘇人對待孩子教育的態度。

這位朋友輔導孩子學習時體會到的困擾,我也體會到了。 我在教女兒學英語音標的時候,也發現以前我讀小學時很容易就掌握的英語音標,女兒卻沒那麼容易掌握,需要我一遍遍地改進教學方式才有效果——現在孩子的小學英語教學,我認為存在較大問題,若家長不伸出援手,給新東方交再多錢也不一定效果好,因此我不得不親自上陣,而且還要拿出從前從小學到高中都是英語課代表的「資歷」,讓孩子首先對老媽輔導她的英語有信心,也買來不少媽媽輔導孩子英語的書來學習,倒是越學越覺得有意思,摸到了一點語言教學的規律。——但孩子寫作文的想像力比我當年可強多了,她的閱讀量遠超過當時同齡的我,寫一篇童話,有時構思十來分鐘就得。可見,孩子和父母的特點常常是不一樣的,父母當年輕易做到的,孩子未必輕易能做到,反之亦然。所以,對待孩子學習上的短板,一味相信「自由」,「由他/她去」,顯然孩子不容易自己搞定,若不能及時給予幫助,孩子對這門功課就容易失去信心,進而興趣全無


因此,有了女兒後,經常會在」自由「和」約束「之間翻來覆去掂量,總難免會犯錯,不過也總有欣喜。我有個朋友抱怨說他再也不讀育兒書了(我為什麼現在不看育兒書了?) 我沒他那麼酷,還是很喜歡收集各種入我眼的育兒書來看,因為對一件複雜的事情(育兒夠複雜吧各位孩子爹娘,那可不是台機器,是個天天都有變化,時時刻刻都在成長的小人兒哦),我信奉詹宏志的說法:只有知道足夠多的偏見,才會避免陷入偏見,避免走向極端——一句話,也就是只有看過多個父母育兒的經驗教訓,輪到我自己實踐,才有可能不掉入走極端的陷阱——極端往往是採用簡單(注意:簡單不等於簡潔)方式處理複雜問題而導致的,對不?


我讀的育兒圖書主要是以下兩類:
一、育兒手記/育兒專著/教師手記
包括:
各種老外和本國同胞寫的:1.父母育兒手記(這裡的老外不光是歐美的,還有日韓、港台的);2.兒童教育專家的經典著作;3.學校老師寫的教師手記。

二、兒童心理學/兒童發育科學方面的書
竊以為,作為父母,首先讀兒童心理學和兒童發育科學方面的書是最關鍵的,這是育兒的知識基礎,也是看各種育兒手記和專著必備的平台知識。有了這些知識,再來探討」自由「之類的話題就不會太離譜了,為啥呢?

因為,孩子的自由,首先建立在他能較好地運用這種自由的能力上。比如,孩子的發育有這樣一些特點:

&>&>當孩子感覺與父母關係親密時,其大腦神經通道就保持暢通,使其能夠感知、記憶和思考。孩子的智能每天都在增長,孩子的大腦發育需要一位成人能夠讀懂他們發出的各種信息,並以關心和支持的態度給以回應,這時,孩子的智能就能全速運轉,能夠認知,通情達理,還會注意到他人的需要。(摘自傾聽孩子 (豆瓣) )

&>&>10-12歲之間,大腦的發育會經歷一個」飛速圖譜期「(fast mapping),在這短短的兩年期間,大腦的邊緣系統和皮層的灰質將增加一倍,孩子的記憶力和道德感得到全面發展。在這一時期,兒童視覺和動作協調的發育,也逐漸成熟。

根據距離判斷物體與自己之間的距離,一般來說到了12歲才發育成熟。手眼追蹤物體的能力,也在10歲~12歲之間發育成熟。將物體與其周邊背景區分開的能力,也在8歲~12歲之間發育成熟。

也就是說,8歲~12歲,或者10歲~12歲,是人類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兒童的大腦在這個階段完成修枝剪葉的工作,這個時候孩子的興趣會穩定下來。凡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愛好和習慣,比如閱讀、音樂、戲劇、繪畫、寫作、運動、探索、科學,等等,將會伴隨她一生。
(摘自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豆瓣))

=====
若能了解孩子的這些發育特點,就可以因勢利導,在相應的階段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提高孩子的道德意識。這方面我有些小嘗試,寫給大家看看。

我從自己的成長過程中認識到閱讀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又要非常注意不要傷害孩子的閱讀積極性。因此,結合我自己的成長體驗,我發現閱讀開始的時間早晚並沒那麼要緊,只要在一定的年齡範圍內就可以,而且之前要給孩子適度的技能輔助。

我家閨女識字晚,3歲時雖然也跟著葫蘆畫瓢地能把整篇《木蘭辭》背下來,還能背一些李白的樂府,但事實證明這不過是她的音樂天賦在起作用,到了四五歲,全都忘記了。在幼兒園她就是玩兒,我們根本沒抓她認字。幼兒園她們還學拼音,但她基本沒學會。就這樣,六歲半她開始上小學一年級——我也是根據我們夫妻倆上學太早不好的教訓,所以有意讓她晚一點上學。

一年級,拼音一開始像個攔路虎,我採取鼓勵的方式,給她密集訓練了一周拼音,結果一考試就拿了全班第一,孩子對拼音一點都不害怕了。我想乘勝追擊,帶著她讀拼音故事書,但她比較反感,不想讀,覺得累。我試了幾次,看她真的不喜歡,就放下了,沒當回事。反正她天天都在學拼音。想想我自己一年級在東北農村上小學(隨父母下放),不也就學會了拼音,也沒開始閱讀,直到8歲回到武漢上小學才開始有書讀。所以我心裡有個底線:大不了我閨女到8歲再開始閱讀。由於有這麼寬鬆的底線,因此我一直對她的認字和閱讀持」自由放任「的態度,但這不等於說我不給她做好閱讀準備。

我做的閱讀準備,就是給她買了一個可愛的白色小書櫃,同事說這書櫃有種」夢幻「的感覺,我在書柜上放了各種適合她這個年齡閱讀的書。對了,為了了解兒童閱讀的規律,我也專門買了談兒童閱讀的書來讀,推薦幾本先:
1.兒童閱讀100個關鍵問題 (豆瓣)
2.圖畫書閱讀與經典 (豆瓣)
3.世界兒童文學·閱讀與經典 (豆瓣)

這樣就在書架上放了幾十本兒童書,有科幻的、科普的、故事的,基本上都是拼音版,有大量的插圖,外版書居多。

慢慢地,我們發現孩子很有興趣認字,而且興趣一來就樂此不疲,我們立刻鼓勵之。但也並未因此強迫她閱讀。

有一天,大概是孩子一年級下學期,我發現她捧著一本厚厚的書聚精會神在讀。悄悄走近她一看,是拼音版《一千零一夜》,這下,就開啟了她的閱讀之門,從此孩子一頭扎進書的海洋里,而我,只需要負責給她及時提供適合她這個年齡閱讀的書就是。同時,我也因給孩子做睡前朗讀,深刻地認識到優秀的兒童文學帶給孩子和大人心靈的力量,對研究兒童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微博上fo了好幾個靠譜的兒童閱讀專家,推薦幾個先:
1.一慢二看的微博 新浪微博
2.王林兒童閱讀的微博 新浪微博
3.楊政的微博 新浪微博

孩子尚未開啟閱讀之門時,我們給予她自由,不強迫她讀書,等待她自己開啟這扇大門。但,等到孩子愛上閱讀後,」自由「便來挑戰父母了——管,還是不管?管,怎麼管,管到什麼程度;不管,底線又為何?

孩子一旦愛上什麼,就有如痴如醉的傾向。隨著她識字越來越多,她對書的閱讀渴求也越來越高,很快她就不愛讀拼音版,直接讀沒有拼音的書,雖然一本《格林童話》她啃了很久,但由於是她自己感興趣的,我們告訴她不認識的字就跳過去,想讀哪段就讀哪段,於是看著她一本本把書架上的書都找出來」吃掉「,有些書她會反覆閱讀,比如《希臘神話》和《格林童話》。

但問題也來了,如果任其自由閱讀,她就可以不睡覺、不吃飯,看個昏天黑地,上廁所也帶著書。這顯然不行。這個時候,靠強壓是不行的,要開始講道理。給她講視力差的危害,青光眼導致的失明的可怕,白內障的麻煩...知識無疑會幫助她建立自律的內在根基,但外在的」他律「還是必須的,她慢慢懂得未成年人需要服從監護人出於孩子身心健康考慮而設置的一些規定。但更重要的還是,這些規定和服從也都建立在孩子和父母之間親密的關係上。

孩子知道父母總是能及時滿足自己心中的一些願望,比如她想讀的書,我們會抓緊為她買。有一陣她非常喜歡自己編製謎語,沉迷於語言的魅力中,我們就給她買好的燈謎書,和她一起猜謎。她非常想讀各國的童話,我們也買來最好的插圖版本給她看。有的書,買的版本不合適,就一再調換,比如《海底兩萬里》家裡已經有五六個版本。因為知道自己的願望被父母尊重,孩子也就願意服從父母的一些規定,即便她不能完全弄懂,但也能基本明白父母是為她好。

孩子還非常希望我們也能讀她喜歡的書,說實話真沒那麼多時間和她一起讀,我們就想了個辦法,和她一起扮演書中的角色,讀書裡面的對話,繪聲繪色,每次十來分鐘,非常投入。這樣孩子就得到了較好的滿足,不會纏著讓我們一定讀完她喜歡的書。玩這個遊戲的時候,還能順便指導孩子學會運用聲音,讓自己的朗讀有抑揚頓挫,有戲劇感,對她在班上演課本劇也挺有幫助。這樣的時間投入是多贏的。

有些技巧的運用,也能讓孩子在看似不自由的選擇中體會到自由。比如我們一起去買東西,設定了選擇的範圍(這個由父母規定,比如金額的大小,質量的標準),但在這個範圍內讓孩子做主,孩子也會發現自己並非一點自主權都沒有。又如去餐館吃飯,讓孩子點某種菜,比如點一個魚類菜,但通常規定金額,這樣孩子的參與積極性也很高,且知道邊界。

總之,規定了選擇範圍(邊界)後的自由,常常是能讓父母和孩子取得雙贏的。最近的一個例子我們覺得也值得分享一下:

孩子這學期是4年級下學期,她自己積極和老師溝通,終於搞定了中午在學校里吃飯和午休的」大事兒「,這件事幾乎完全就是孩子自己做主,自己找老師聯繫搞定的,家長只負責交錢就是。

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孩子這個時間段完全自己掌控,不受家長約束,她會不會運用好這個」自由「呢?

我們在寒假和她有大量的交流,交流睡眠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有哪些影響(比如需要多長的睡眠,什麼時間入睡最好,等等,睡眠不足會帶來哪些壞處?他們班哪些同學學得輕鬆,玩得痛快,等等,爸爸媽媽小時候的睡眠是怎樣的,對後來的生活工作有哪些好影響,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的作息習慣分別對健康帶來了怎樣的幫助和負面的影響,等等),由於經常討論睡眠問題,加上長期堅持實踐早睡早起的習慣,孩子在睡眠方面已經比較自律。

另外,我們預想到孩子中午在學校,會羨慕有的孩子能自由支配零花錢,於是,參考小狗錢錢 (豆瓣)和楊傑的書讓孩子心悅誠服 (豆瓣)里的建議,我們從這學期開始給孩子制定了一系列零花錢的獲得與支配的小小家庭制度,還設立了時間管理獎和健康獎,鼓勵她堅持好的習慣(如每晚8點半就入睡,每周放學後堅3~4次長跑1600米並跳繩,回家後練習仰卧起坐和下腰),督促她養成做計劃並回顧計劃的習慣。通過鼓勵和督促她鞏固好這些習慣來訓練她整體的自律能力,這樣中午在學校的時間段里她也不至於過於放任自己。

我們在家裡對存錢罐和我們放零錢的錢包,都不對孩子設防,是自由開放的,因為這些錢的額度很有限。但家裡的存摺和卡的密碼絕不對孩子開放。有意思的是,由於零錢對孩子是自由開放的,我們也從不猜疑孩子是否偷偷花這些零錢,反而每次孩子都會在一段時間後,主動告訴我們她花了哪些錢,比如她告訴我:存錢罐里現在基本上沒有一元的硬幣了,都被她拿去偷偷買糖果了。我們聽了也沒多說她什麼,覺得在正常範圍內。

最近她又告訴我,她從我錢包里拿了15元到菜市場的雜誌攤上買了一本《查理九世:鬼公主出嫁》,這引起我的高度注意。因為那個雜誌攤我知道的,賣兒童書都是原價,盡賣一些不入流的童書。但是還是很吸引孩子們的。

孩子被《查理九世:鬼公主出嫁》迷得不行,靈魂出了竅,這個樣子走在路上會被車撞的,必須設法疏導。我趕緊到網上查這類書,我想,堵住是不行的,她反而會更加渴望。正好到了周末,樓上樓下在其他學校讀書的好朋友們都來家裡找孩子玩。我在一邊聽孩子們討論《查理九世》,果然那些孩子也都讀了這些書,並說這個作者寫的《怪物大師》更好看。我就上網找《怪物大師》,見是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就比較放心,因為接力出版社是我心目中排前幾位的兒童圖書出版社,他們出版的《藍精靈》系列、《丁丁歷險記》系列,都是孩子特別喜愛的書,印刷質量也很好。我在尋找《怪物大師》的時候,也找到了早就做了記號的」雞皮疙瘩「系列,這都是同一類型的書。立刻下單10本」雞皮疙瘩「系列的書和8本」怪物大師「系列的書。很快書就送到家,孩子周末一口氣看了3本」怪物大師「和1本」雞皮疙瘩「,總算解了渴,並且下結論說:怪物大師比查理九世好,雞皮疙瘩的幽默是前面兩種書里沒有的。

她還跑過來親我,說」好愛媽媽,媽媽總是給我買我喜歡的書「。我見她心滿意足的樣子,提醒她,不能因為讀這些書而忘記了功課,就如不能因為吃巧克力就不吃飯一樣。她同意。於是趁機約定:這些書都只能在周五晚上和周六周日讀,且平時也不能帶到學校影響同學們的學習,只能周五帶去給同學讀。她都同意了。現在,這些書都堆在我家冰箱的頂上(西門子冰箱,個兒很高),冰箱頂上專門放供她在規定時間裡讀的書和吃的東西,她看得到,夠不著(實在想夠,也能踩板凳拿得到),所以這是一個半開放的約束,是帶著信任和愛護的約束,孩子是願意接受的,況且有盼頭:周末可以放開享用啊!

同時,為了平衡好她的閱讀渴望,原本答應她六一才買的《藍精靈》第4輯,我也提前給她買了,她非常開心,我告訴她藍精靈可以平時帶到學校去看。周末有盼頭,平時又有心愛的藍精靈陪伴,孩子對這些來自父母的規定接受得不勉強,並且能體會到父母的用心。

我們告訴孩子,看這些驚險小說,大腦和內心的節奏就會很快,像坐過山車一樣,總是這麼咚咚咚地,人也會疲倦勞累。所以閱讀也要像彈琴一樣,既要讀快節奏的,也要讀節奏慢一點的。孩子長期練琴,對這樣的比喻比較容易接受。另外,她也說自己蠻願意學著管住自己。

這種把願望延遲到周末來滿足的做法,我們在其他事情上已經引導過她,比如她每天的零花錢(1元)通常都會願意攢到周末再花。

我們感到,在家裡經常和孩子討論」自由「的話題也很重要,這樣就能讓她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自由,知道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讓她慢慢建立起」自由和自律「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分不開的觀點。她由此知道自由如洪水泛濫是不行的,而給洪水築起大壩,洪水就能發電,還能灌溉農田,自律和自由,就如大壩和洪水。

她知道,家裡陽台上鮮花盛開的自由,來自每天不輟的澆灌和定期的剪枝、施肥。她知道家裡金魚缸里金魚游來游去的自由,來自每天都精心餵養,不能多喂,也不能不喂,都有一定之規。

她看到父母頭天晚上為第二天的早餐做各種準備:洗菜、切菜、預約好電飯煲的蒸飯時間,她知道如果做好了這些準備,就有了第二天一早吃營養豐富的早餐的自由。而有了全面的營養,人就不容易生病,就有了快樂地學習和生活的自由。

我們特別重視的,還是教會她懂得:長期堅持小的約束,會換來日後大的自由。這樣她就能慢慢懂得,所有這些刻意的訓練和堅持,都是為了以後人生路上她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在做準備。但這又不等於犧牲眼前就可以享受的自由。

所以,在經受了短期較大的學習壓力之後,我們會讓她到點就放開享受一下。如一周到了周五,她就能放開休息,食物和圖書及電視等,都會依照她的喜好和心愿做一番規劃,讓她吃得開心,讀得爽,看得愉快,還能睡懶覺(不過也有時間規定,比如不能超過8點就要起床,而平時都是5點半起床)。或到了放長假,也會好好設計一番,盡情度假放鬆。該吃大餐的時候絕不繼續空等。但放鬆時也會有必要的約束,有範圍規定。

這些自由和約束的取捨,我們都會用一個詞來不斷衡量:節奏。為的都是防止節奏單調,防止走極端(節奏一單調就會陷入極端,綳得太緊的弦會斷,弦太松也彈不成調),想達成的都是動態平衡(追求」多樣化與一致性「的統一,希望生活像一首動聽的歌,有快有慢,有長有短。)。

寫到這裡,發現可能已經完全寫跑題了。8過,反正說了是虛晃一槍,哈哈,等著接大家的高招哦。

====針對這個帖子的網友的一些觀點,陸續彙集自己的評論===

Chun Liu,圖書館是個好地方。
我以前也相信什麼開放式教育,快樂教育,自由式教育等等,現在發現,這些理論就是聽聽而已,不能當真。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培養他適應這個殘酷的社會。還是講個身邊朋友的故事吧。
朋友夫妻倆也是信奉所謂快樂教育的,他們很注意培養兒子的獨立意識。他們兒子現在快小學畢業了,從各方面看,確實是個好孩子,獨立,誠實,對別的小朋友有愛心,很會玩也愛玩,有創造力。可是只有一個缺點,就是不愛學習,是班上的後進生,朋友經常被叫去開後進家長會。孩子剛上學的時候,朋友沒把這當回事,覺得孩子大了,懂事了自然會認真學習的。可是現在他們督促孩子學習,他會問,我為什麼要學習?有這時間,我可以搭個大大的樂高機器人了。
這也許放在美國不算個事,可是朋友偏偏生活在新加坡,這可是個唯成績論的地方,成績不好意味這不能上好的中學,大學,前途一片暗淡。朋友現在經常無奈地感嘆,他們身在東方,卻錯用了西方的教育理念,悔之晚矣。現在只能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期望孩子的成績能盡量提高一些罷了。現在是大人孩子都痛苦,哎。。。


&>&>&>俺的回應
如果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培養他適應這個殘酷的社會」,這就可能是在給孩子從小灌輸被動適應環境的生活觀念,以恐怖和壓力為主,而不是以享受生命中的喜悅為先。朋友的孩子在搭建樂高機器人的時候也能學到知識的,這要看家長是否善於抓住契機來給予引導。若實情如樓主所述,那麼樓主的朋友有可能是簡單地理解了「快樂教育」,走得極端了一點,但並非就來不及扳回一些。但因為這件事,樓主就又走到另一個極端,也似不是明智的選擇。首先,這個社會有殘酷的一面,但也有溫情的一面,兩面都要展示給孩子,而且對於孩子來說,首先需要展示溫情美好的一面,而不是先嚇唬他。有創造力的孩子都不是嚇唬大的。就我個人的閱讀來看,推薦樓主看看《哈佛兩姐妹》和《粗養的智慧》這兩本書。孩子的教育,原本在收放之間,單純的收和單純的放,都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不知樓主以為然否。


針對已有的回答說兩句:我一直認為家庭教育就是讓孩子變成家長想要的樣子。至於是「更快樂的孩子」,還是「更成功的孩子」,還是「最能做自己的孩子」因人而異。歸根到底都還是為了符合自己的期待。快樂幸福有沒有客觀標準?也許沒有。但是有沒有一個較為普遍的幸福觀,孩子也很有可能會接納?我相信有。人類進化了這麼多萬年,就算社會文化價值觀有分歧,心理和認知上的共同點還是很多的。家庭教育會幫助定義孩子的幸福觀,但是如果這種幸福觀只是經濟和文化產物,那麼當孩子長大以後面臨的經濟和文化發生變化,幸福觀就面臨巨大挑戰。如果這種幸福觀建立在更為深層次的內心需求上,至少在他/她的有生之年,都能秉持這種幸福觀,那麼家庭教育的時空局限性也就不成為其阻礙了。

轉入正題吧。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立刻想起的是大學階段讓我很驚訝的一段對話。當時我們聊到家裡的教育方式,一個平時看起來特別乖巧自律的女生說,我爸媽不怎麼管我。我自己一直是家教比較嚴的,自我感覺行為跳脫,搗鼓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自律也不怎麼好,為何爸媽不怎麼管,孩子卻乖巧?

我無從探尋那個女生乖巧的緣由。不過後來我發現了很多種可能的解釋。或許這許多種解釋綜合起來,才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樣子。

但是首先我們得定義下「自由」。如同我在「曾有過的最深刻的錯誤認識」一題的回答中所說:

以為自由就是想做啥做啥。
後來才發現自律者才會有自由。當一個人缺乏自律的時候,他做的事情總是在受習慣和即時誘惑的影響,要麼就是被他人的思想觀念所擾,幾乎永遠不可能去做內心真正渴望的事。

缺乏自律的自由,並不是我們想要的。可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是不是採取虎媽那樣的方式?我認為不盡然。一個普遍的理解是:如果孩子在家長的教導下被限制得太多,那麼到了能夠自由選擇的地方,例如大學中,就想去挑戰限制,就想什麼都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失去控制。也就是說,家長的管教形成的是外力約束,而不是孩子內心的要求,所以孩子缺乏自律的能力。然而自律缺乏還有其他因素。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完美主義。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越高,孩子就越害怕自己無法達到標準,乾脆以「逃避努力」的方式來避免失敗。或者乾脆到虛擬世界中尋求滿足感。還有一點就是家長把「可以玩」作為學習後的獎勵,導致孩子形成「學習是辛苦的」「玩是快樂的,是獎勵」這一思維定式。(以上兩點關於缺乏自律的解釋已經在心理學書籍中有所涉及,並非我閉門造車)其實如果讓孩子自己探索,說不定他/她更能自行發現學習中的樂趣,把學習當做一種玩。真正優秀的人,大概很少不如此。
所以,「給孩子自由」,在我看來,並不是「縱容」,而是給孩子自我管理的機會;讓孩子在發揮潛能的時候獲得自信(而不是為了達到大人的不切實際完美目標而疲於奔命,自我懷疑);以及讓孩子找到學習成長中的興趣而不是耽於享樂。

然而啊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父母不管」是一種我認可的「自由」教育方式。父母不管,還有兩個隱含的意思。第一,父母的影響,不是單單從「管」而來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既有基因傳遞,也有潛移默化。如果我父母一到周末就睡到日上三竿,我會自覺自愿地聞雞起舞么?第二,父母不影響,還有別的東西影響——比如學校和社會。學校強調好好學習,社會強調女孩要文靜乖巧,這說不定正是我所說的女生有這些特點的原因。可是回到開頭所說的,現在學校和社會對女人的要求都變了,她今後是否還能過得順利幸福,那就得看她是否能應對這種改變了。

所以,「給孩子自由」中隱含的陷阱,就是不鼓勵他/她去做他自己,而是隨他模仿父母,或是隨他模仿同伴,聽命於老師,符合社會期待,隨波逐流。這不符合我們給孩子「自由」的初衷,對吧?
「給孩子自由」,不能說就不對。但是,需要家長的智慧和引導,甚至以身作則,不是簡單的放任自流。


一歲的孩子,需要扭頭表示「我不想吃了」的自由;

兩歲的孩子,需要「我想玩小汽車,不想玩洋娃娃」的自由;

三歲的孩子,需要「我現在就是想要一個人玩,不想和大家玩」的自由;

四歲的孩子,需要「我今天想要穿紅色的外套和綠色的褲子,變成一隻奇怪的霸王龍」的自由;

五歲的孩子,需要「我現在害怕,想要和爸爸媽媽睡,我明天會努力自己睡」的自由;

六歲的孩子,需要「我更喜歡游泳,不喜歡鋼琴」的自由;

七歲的孩子,需要「我的天空是紅色,大海是黃色」的自由;

八歲的孩子,需要「我再玩10分鐘電子遊戲,然後就開始寫作業」的自由;

九歲的孩子,需要「我覺得螞蟻真好玩,至於是不是能按時到動物園我一點也不在乎」的自由;

十歲的孩子,需要「我不想說對不起,但是我願意抱抱她」的自由;

十一歲的孩子,需要「我保證在8點前回來」的自由;

十二歲的孩子,需要「進我的房間請敲門」的自由;

十三歲的孩子,需要「我現在有點生氣,請給我安靜的空間」的自由;

十四歲的孩子,需要「我挺喜歡他的,你們不用為我擔心」的自由;

十五歲的孩子,需要「抱歉我回來晚了,我知道你們擔心我,請不要生氣,我下次會提前通知你們」的自由;

十六歲的孩子,需要「我不需要你的幫助和指導」的自由;

十七歲的孩子,需要「我的零用錢?我全買了高達模型」的自由;

十八歲的孩子,需要「我知道你們想讓我學法律,但是我更想學歷史」的自由;

孩子有時候是一隻小兔子,膽小並且需要保護;有時候是一隻野豬,蠻橫又粗魯;有時候是一頭小象,魯莽又力大無窮;有時候是一隻小狗,溫順又甜蜜,也有時候是一匹大馬,優雅而且彬彬有禮。不過孩子最終將要成為的仍然是她自己,要學會保護自己,控制自己和展示自己。爸爸媽媽能夠給孩子最大的自由就是讓孩子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自由,懂得接受自己的恐懼和憤怒,懂得表達自己的困惑和感激,懂得為自己和他人設定良好的界限,懂得通過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最終懂得如何自由的愛自己,愛他人和愛整個世界。

這份兒懂得和自由來自於爸爸媽媽持續的溫柔,來自於孩子感受到的持續的安全和鼓勵。當爸爸媽媽提供了一片溫柔,安全和鼓勵的土壤,孩子的自由和懂得將會是隨之而來的果實,自然而然的生長壯大。一隻又一隻的小兔子,小野豬,小象,小火龍將會慢慢長大,懂得保護自己,禮貌的對待他人,溫和的守護自己的內心。


所有關於具體的教育問題中,我認為唯一的最好的答案是:」因材施教「。

沒有一種教育方式可以被證明是最好的,或者是更好的。因為孩子本身是獨特的,孩子所處的環境是獨特的,孩子長大後面對的世界也是獨特的。


我是這麼認為。但我認為給孩子自由的意思是給他思維、思想的自由,而不是行為的自由。

孩子因大腦發育的不完全,思考問題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問題都無法理解。很多站在大人的角度很簡單明白的事情,孩子是不明白的,但大部分中國的家長不明白孩子不明白。例如
@胡天翼 所說的「孩子就是不肯吃飯、孩子就是不願意讀書、孩子就是天天胡鬧打架、孩子就是不講道理、天天抱著 iPad 玩植物大戰殭屍」這些簡單的錯誤行為。孩子們真的明白這些事情是不對的嗎?家長們又真的明白小孩不理解這些是錯誤行為嗎?
所謂的「中式教育」面對這樣的問題,就是罵跟打!

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層次想問題,就剝奪了小孩的自由,這種行為是可恥的。

給孩子自由就是要站在孩子的思維層次想問題,搞清楚孩子為什麼這麼做,站在孩子的思維層次給出解決辦法。

給孩子自由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做孩子的朋友。你不用你的心去化解,而是站在高人一等的角度去對待你的孩子,你以為你的孩子感受不到嗎?你的道理他如何聽得進?

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認同與賞識,不是管教或放縱。

給孩子自由的教育方式是一種愛的教育。

另外補充:在3歲以前,應該給孩子包括行為的自由,只要行為不危險即可。


我剛剛成為孩子的父親。首先樓主所說的「自由」指的是什麼?「好」指的又是什麼?
作為家長得明確什麼是對孩子好,從這個出發點做的事情才有意義,像胡天翼所說的完全是把自己對自由和好的理解放在了所有家長身上,然後推出這個命題是不對的。
家長大都是希望孩子過的幸福,或是能彌補自己曾經失去的東西,至少我身邊年齡相近的人里,沒有把考試拿多少分作為評價標準的,因為我們這代人深受其害。
我心中的好,就是孩子每天開心,健康,充滿快樂的接受一切事物,對所有事物都有濃厚的好奇心,對人有禮貌。
這些就足夠了,我不會去要求他學習必須達到什麼程度,也不會強迫他學那些沒用的東西,他感興趣的東西,我會全力支持他,我覺得這就是自由,也是好。


讀研的時候,同宿舍一哥兒們是教育系的。我們都對皮亞傑感興趣可是專業出發點不一樣,結果交叉點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理論上談論了很多,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你會發現那些空想的東西幾乎沒有一點用處。下面要說的都是真實發生了的事情,但是自我感覺太個例,其中有太多的偶然性,所以恐怕只有一點點參考價值。

我的指導思想就是給孩子自由。原因是痛感中國的孩子太不自由。原則很簡單,行為方面只要沒有危險性,語言方面只要不說髒話(一直貫徹到離開我們)不說謊話(這個很快就名存實亡)沒有什麼不可以做的。準備承擔的代價就是,這孩子將來一事無成,我們活多久就養活他多久。當然後來出現一些未曾預料的情況也增加了限制性項目,比如不許爬牆(他認為沒有危險,我們認為有危險),不許去網吧等。這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父母之間的觀點是否能夠協調一致。我和我媳婦一直在理念上有矛盾,有時激烈有時緩和,但總的說來還是能在理性的框架內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隨著孩子成長獨立自主性越來越強,有些事家長已經很難控制局面。

讓孩子好好吃飯真的是很頭疼的事。經常說「再吃兩口!」 得到的討價還價是「就一、二的兩口!」我已經竭盡渾身烹飪解數,效果總是不理想。偶爾發現這孩子到了飯店不挑食,什麼都吃還吃的挺多。只好隔三岔五下飯店。如果放到現在,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哪兒哪兒都是地溝油。

不愛做作業就算了。也有時候是的確時間太晚,就不讓他做了。我替他做作業是經常的,還得模仿他的筆跡。幾乎每次家長會都是被指責,以後就都是我去出席,接受批評自然是誠懇的,回來該怎麼樣還怎麼樣。

打架了就打了,男孩就是男孩。最多問問打得怎麼樣,有沒有機會側踹。打得好表揚,特別是有一次打哭了長期欺負他的一個鄰家男孩。當然要告誡注意保護自己,同時不得打擊對方要害部位。

好不容易考進大學又不想念了對我們來說的確是個重大的挑戰。但是孩子都那麼大了,而且現在的大學又是這個樣子,念不念吧。都由他。之後在國內亂轉,嘗試了許多事情,我們一直儘力提供資助。好的時候只需幫他付房租即可,不好的時候吃住都得管。有過一次小微創業,我們當時因為買房只能幫個小忙,大部分資金是他自籌,後來沒有成功。欠的債也是後來他自己償還。

我前邊提到的個例和偶然性就是,去年春節過後,孩子居然全靠自己在一個較大的城市找到了工作,跟他自己愛好的吻合度很高,比較受老闆賞識,薪酬還在大學畢業生平均工資以上。這很出乎我們的預料,更沒想到的是,幹了剛半年多這孩子就學會了跳槽又去了一家更大的公司。不管怎麼說,原計劃不變,什麼時候該我們養活,只要我們還活著,木有問題。

與上面所說的平行的是,在給孩子自由的同時當然要在各方面引導並作必要的投入,尤其是時間。

大約從兩歲開始,就是散步的時候還是他自己走一段然後抱著他走一段的時候,凡是過眼的文字都讓他認。無論食品包裝,街上的標語招牌,牆上的地圖統統都念,但是不強迫而是慢慢形成了習慣。這樣到三歲的時候已經能認識不少字了。有一次他居然指著地圖說「集寧」,我大吃一驚,因為『寧』字教過,但是『集』字還從來沒碰到過。原來是動畫片第幾集的『集』,他自己認識的。從專業角度出發,我感到很欣慰,因為一個單詞在不同的地方出現也能立刻辨認說明這小子有相當不錯的認知能力。大概四歲的時候,過年跟表兄妹們在一起,他叔提出一個認字比賽,第一個念出來的可贏得五毛獎金。他是最後的贏家倒不奇怪,詫異的是他居然還認識兩個繁體字,我清楚記得其中一個是『機』。這樣他很早就開始讀書了,各種故事童話,鄭淵潔一直讀到高二。我覺得早點識字,尤其是從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的漢字,對孩子智力的發展很有好處。

每天都要講故事,這是我的作業。哪兒有那麼多故事可講呢?只有自己編,各種動物,翻來覆去,也許融進了我自己的價值觀道德觀什麼的但並不刻意。我只是注重沒有什麼不可以。狼並不總是很厲害,狐狸會被豬算計,鳳凰幹了不少糗事,阿凡提,巴拉根倉,林肯,想到哪兒講到哪兒。我不知道講故事會起多大的作用,但是堅信會有正面效果。後來看過孩子的博客,某些方面比我強。

跟孩子做朋友,暗中鼓勵沒大沒小。經常能聽到在樓下喊,「余和平,下來給我系鞋帶!」後來大了自己知道大小了。但是原則性的事物不讓步,比如不能讓他獨霸電視,講公共資源要合理分配使用的道理。再比如,有次把一個比他小的孩子的眼角打傷了,帶上他和他當時最心愛的玩具登門道歉,事先說好要他自己說對不起,還得把玩具送給人家作為賠償(當然人家大人堅決不收又拿了回來)。那是他生平哭的最傷心的一次。還有比如,後來家裡買了電腦,孩子上電腦的時間是規定好的,到時間必須下,沒商量。家裡玩兒不夠自然會去網吧。這是孩子他媽媽的事,有沒有去網吧,在哪個網吧,一抓一個準。不過總的次數倒不算多。

喜歡踢足球了,買球,地上擺兩塊磚當球門,輪換守門。喜歡某種樂器了,買。但是這孩子自己不願上任何課外培訓班。建議過書法、乒乓球、武術、樂器等都不幹,所以這方面沒花一毛錢。游泳是有意識教的,大約六歲時候用了一周時間就學會了。總之,音體美方面只能是儘力引導,唯一強迫過的是毛筆字,但基本沒什麼效果。

另外一件有意識做的事是欺騙,當時忽悠這個說法還沒流行。不僅是因為社會上騙子越來越多,更主要的是我自己從小到大發現有不少被欺騙的事和觀念,所以個人模糊地認為欺騙對孩子的認識能力也是很好的鍛煉。當然這個要做得好玩兒,讓孩子知道人說的話並不總是真的就行了。比如,有一天騎車子帶他出去聲稱要去四十里之外一個臨近的縣城,實際上只是在繞城公路上轉個大圈子回來。這樣做可能跟不許撒謊原則形成了矛盾,尤其在他小時候還分不清撒謊(不說實話)和忽悠(最終要抖包袱)的區別,不過,我覺得這甚至對培養幽默感都有幫助,所以大概是利大於弊的事。但是有一個後果我沒料到,那就是他也很小就學會了忽悠。有一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他出差住賓館一個沒有衛生間的普通房。我剛出去刷個牙回來就發現孩子不見了,第一反應就是往電梯那兒跑,腦子裡閃過各種最壞的結果,幸虧沒跑幾步他出來喊住了我,原來他是故意藏在了床後面。那次可是真得把我嚇壞了,兒子要丟了怎麼得了。那時候他還沒上小學呢。

有機會就帶他出門,或騎自行車近郊轉悠,或乘火車汽車去奶奶家姥姥家。這是工薪階層能夠負擔得起的旅遊。可惜家裡能買得起汽車已經是他上大學以後的事了,否則會跑更多的地方。總之,多出門開闊眼界,我認為很重要。

學習方面當然要檢查督促。有一段時間發現孩子不是不會就是粗心。到了假期我就每天給他出十道題,錯一道就再加兩道 ,最後往往是我出題出到手軟作罷。英語從學齡前就開始引導,兒歌,漫畫,插圖故事等。後來是兒童英語課本,到初中就能學《新概念英語》的前兩冊。對於學習家長要有耐心。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動力總是來自孩子自身,家長再急也沒用。高三下學期,實際上就是最後三個月,兒子突然發力,戒掉足球電腦音樂所有活動全力投入複習。結果應屆高考雖然沒考上一本但超過二本28分,老實說,這是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雖然後來的退學更加出乎預料。以後的事實證明孩子有很強的自學能力,這一點顯然更重要。這跟「自由」原則是否有關很難說,所以說是個例可能更妥當。另一方面家長自身的行為也會起作用。作為教書的,我回到家不是看電視就是看書,肯定對他有一定的影響。

給孩子「自由」到底好還是不好,很難給出肯定的結論。我也不認為這是教育的目的,只是願意提供最大的可能讓孩子自由自在成長,長成什麼樣算什麼樣,心目中也沒有拿任何一個樣子作為標杆來培養。我知道這孩子就是他最後成為的那個樣。從他的同學朋友同事們的評價來看,似乎兒子目前的樣子還不錯,我們感到欣慰。但是,這只是個個例,也許連參考價值都沒有。只不過看到其他答覆者都還沒有孩子,這個總算是現實版。


自由是個好東西。

But freedom is not free, it"s bloody expensive.

表面上看,給自由單純的是給予權力。

但問題在於,自由(權力)並不是孤立的元素,通常如果你想要推動人們有更大的自由,通常還有兩個伴隨的事物:責任與能力。

一個人有多大程度的自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有多大的能力,承擔多大的責任。

例如小孩剛生下來不會走路,那麼你賦予他到處行動的自由,也往往是空話,因為受到生理能力的限制。再比如自身基本安全保護能力都沒有,就放出去亂跑,這個顯然也很荒謬。

同樣的如果一個人沒學過駕駛,社會就讓他開車上馬路,也是很荒謬的。既可能害死別人,有可能害死自己。

再比如今天,很多人買買買,看上去是非常自由的選擇,那麼到底是不是自由呢?例如很多保健品收的是智商稅,到底人們購買是一種自由選擇,還是被洗腦或者缺乏基本認知能力的結果?如果一個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面上的選擇自由,背後往往是輕易的被操縱。

在古羅馬,奴隸是不用納稅的。因為他們不需要對國家承擔責任,同時也缺乏權力,甚至人身都不能自主。公民有更大的自由,例如人身自由、政治權力,但也需要承擔對國家的責任。

同時,一個人的能力提升,往往是跟「承擔更大責任」對應的。如果不去承擔責任,往往就很難實現能力的突破。

讓小孩有真正的自由,並不是簡單的放手給予權力,讓他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需要一套可以「賦權賦責賦能」的教育思維和體系,讓他們在權力-責任-能力均衡的整體狀態下成長,發展出更高的能力,承擔更大的責任,掌握更大的權力。而這個並不是今天主流的K12學校教育體系(包括大多數人認為的一流學校)的能力所在。

而作為小孩教育另一根支柱的家庭教育,作為操作者的家長們本身普遍也缺乏這方面的熏陶。很多人可以說都沒見過豬跑,更別說吃豬肉,更別說做豬肉。

其實換個角度,有高質量的」賦權賦責賦能「體系,能夠推動員工快速成長從而擁有更大自由的企業,也是非常少。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給自由好不好,而在於如何做才能給的起。

PS:最近正在寫一本關於」賦權賦責賦能「的家庭教育體系的書籍,相關思考會分享在我的公眾號」父范學堂「上,有興趣的歡迎訂閱。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尋根究底,最終會指向對人性的理解問題,也就是人性本善?人性本惡?人性非善非惡?人性有善有惡?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但大家都有體驗,至少我們知道人性是複雜的。我們勤勞也懶惰,也們積極也墮落,我們聰慧也無知,我們謙遜也自大......人性中永遠存在一對反義詞。所以我們才強調要中庸調和、法外有權之類的說不清道不明但大家卻都能意會的東西。
=======================================
那麼,自由好不好,肯定是好的,因為他符合人的積極向上的本性,符合人的成長規律,但卻不是一概而論的,因為人性中也有好逸惡勞、自私自利的一面。當然,在人性問題上爭辯是沒有意義的,這個問題吵了幾千年了,也沒有結論,但我們在評價自由好不好時,我們需要靠自己的自覺來站隊。我是站在非善非惡一邊的,所以本質上我仍舊傾向於環境的引導和教育。
=======================================
當然,我覺得他們所言的自由並不是絕對的自由,而是不施加過度干預,注重孩子自身對問題的體驗,簡單得說,就是儘可能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實踐來形成事物的認知、判斷、思考。這是 一條大的原則,相信大家都沒有質疑的,我們都知道這樣做很好。但是落實到具體情況上,則要具體情況具體看待,根據情形的不同,而選擇放手多少?比如孩子吸毒,絕對不能放手;孩子打架,可以放手一部分......我在想哪些可以完全放手的時候,我發覺還真挺困難的,因為每件事情都會有一些極端的特例,都能被反駁。所以家長真正要做的是在面臨不同的情形時,能做好一個評估:這個問題能放手多少?
=======================================
還是那句話,看一個理論好不好,要看他的失敗面,這樣可以看出他的漏洞在哪裡,而不能走向極端,盲目崇拜,這是理論家為推廣乾的事情,實踐者不能這樣干。


謝邀。這個說法可能不對。

我從來認為,所謂自由,就是合理的規則。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規則。對一個人來說,不同的年齡階段,也有不同的規則。

在動物世界裡,幼崽不跟著成年動物,一是會失去保護,有殺身之禍;二是不知道覓食,也必致夭折。這是鐵律。

一個小孩出身後被狼叼走,因某種原因沒被吃掉反受撫育,就是狼孩。這已經是有過多次發現的證實。

所以,這個自由是有邊界的。這個邊界就是:既給孩子健康成長的足夠空間,又不要讓孩子成為「狼孩」,這裡指一切壞習慣,還不要遭遇過不去的危險。

孩子在撫育期,或者說小學之前,對家長特別依戀,同時,母親懷孕和產後,體內產生的催產素,會促使其增強照顧他人的願望。這種生理上的設置,也都包含了孩子被照料和避害的需要。

有些動物有一個特徵很明顯,長到一定的程度,成年動物就會將幼崽趕走,否則就會與成年動物爭食,還會妨礙幼崽的成長。養過雞的都知道,母雞先是寧肯把含進嘴的食物給小雞吃,小雞長到一定程度,與母雞爭食時,母親就會把小雞趕跑,這也是為了讓小雞懂得自己去覓食。這就是規則。

小孩有一個認識社會,形成一些被社會認可的行為,而後才能被社會接納。這個認識,其中有一個重要環節,除了教之外,就是讓他自己試。

小孩是在不斷試中成長的。比如,國外育兒的經驗中有一條,家中的桌椅邊角是不包的,小孩撞過一兩次後,知道厲害,就會避讓,小孩打翻了碗或者故意折騰不吃飯,那就下頓再吃,他知道這樣會挨餓,以後就不會這樣了。

我在四五歲時,對理髮店的剃刀好奇,就去試了一下刀刃,手指立即被划了一條口子,至今不忘,想起來還有點頭皮發麻,知道那東西兇險,不好玩。

我們常說,頑皮的小孩聰明,多有出息。為什麼,因為頑皮,試的機會特別多,試及試的刺激,會讓他自小就會有更多的經歷,從而發育更為良好。

如果這也不讓試,那也不讓碰,取代孩子去完成本該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的事,過度溺愛,這是取消或代替孩子應有的成長過程。過了這個村,就不再有這個店。孩子成長是有階段的,每一個階段都有特定的需要養成的東西,過了,就會造成基本素養中一些東西的缺失,以後要補要糾正也會很難。

我這裡只是講些觀察中的體會和思考,說說道理,前人正確的經驗,相關的好書有的是。但是他人的經驗及書上說的,只是一個參考,孩子還有個體差異,先天秉賦條件的不同,還得細細觀察,適時調整,因人而異。孩子13歲後,會逐步進入叛逆期,方法也得隨時而變,就不多說了。


小的時候還是要學會引導,不要完全放任。
比如我,小時候被管的太嚴,所以大學死活要去個遠的地方上,起碼要出省。在外8年,雖然自己辛苦了點,但是覺得選擇的很對。不過回過頭來想想,我媽該引導的地方都引導了,只是確實做的太多。所以離開家以後,在她給予我的引導上面,我自己的成長才讓我更有體會。


自由是個抽象概念,大部分強調自由的家長都不過是逃避教育責任。

豐富教育資源+高效正確引導=自由


給孩子自由的教育方式好壞與否在父母掌控的能力。。。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


關於應不應該讓孩子自由成長?這一直都是讓家長們困擾的問題。

身為一個懶媽,我的意見是「展露意志力,違背母性」──讓孩子自主

我的兒子今年12年級,去年12月中,收到哥大提早錄取通知, 將在2017年的秋天正式成為哥倫比亞大學大一新鮮人。

兒子能被哥倫比亞大學提早錄取,我為他高興,當然肯定也引他為榮。

但是老實說,我最以自己為榮──看到這裡,大家可能覺得這個媽媽也自以為是了吧?

事實上我的驕傲是我「讓孩子自主」這件事。

怎麼說呢?

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的相處方式是:

──暑假要怎麼過,他有自主權;但是必須要提出能有說服力的假期企劃書。

──想參加什麼課外活動,由他決定,也可中途變節;但必須認真參與,多方嘗試。

──成績有上有下,我要學著對他有信心;但是他必須要對得起自己。

──有「很好的女生朋友」沒問題;但是必須要定期及不定期和我討論進度。

在申請大學的這件事上,我們的默契是:

──進度表由他決定;但是不能錯過學校為他們定的階段進度表。

──我們不嘮叨;但是他必須給我們口頭進度報告,讓我們放心。

──選校由他作主;但是他必須要徹底了解想申請的大學,且和我們討論他的想法。

──如果有太煩人的親戚朋友在這段時間過度關心,幫他解圍。

當然,為人母一路走來,也遇過很多情況危殆的時候,我也多次心驚膽跳。忍不住,看不下去,也曾無數次的知錯犯錯,大開殺戒,失去理智褫奪孩子的空間權,但是每次都發現,如此一來,絕對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所以每次犯錯後,只好乖乖和孩子道歉,重新做人,下次再犯前,想想之前的教訓,盡量懸崖勒馬。

我的心得就是把自己的日子,工作安排充實,自然就沒有時間緊迫盯人,給孩子的空間自然大了,自己也心情愉快,親子關係自然上軌道,彼此的空間更加悠遊自在。還有,跟孩子生氣,盯孩子,真的會讓我心情不好,加速我的老化啊!

這事非同小可,在關鍵時候,也能讓我止步、三思──還是不要管孩子,對我比較有利啊!

光講這些概念,也許還是有人會擔心,「孩子這樣就跟放養沒什麼兩樣了阿!」

我另外舉個實際的例子吧!

美國大學大大小小多達幾千所,高中生要自己找到合適又喜歡的大學,要花很久的時間,仔細搜集數據多方比較。申請學校要看的事情有很多項:比如在校成績,課外活動,類似高考的各類大考成績,老師推薦信,冗長的面試,學生還必需根據每個學校的各式提問,交出言之有物的精簡論文。

在這些項目當中,父母最容易「染指」的項目,就是論文。

論文在申請大學的比重非常大,每個學校都絞盡腦汁,出了各式各樣的論文題目, 希望能透過這些題目,「激出」孩子們的人格特質,讓每一個孩子的靈魂躍然紙上,好讓主考官能夠全面了解每一個孩子。事實上美國孩子申請大學的過程,就是自我探索的過程。一切的設計都是要讓孩子仔細地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好好的想「我是誰?」,「我要往哪裡去?」,「我到底想做什麼?」,而論文就是提供孩子呈現這些想法的舞台。

孩子必須要認真思考這些人生大問題,再加上深入了解每個學校,才有辦法回答的好。

就是因為論文比重非常的大 ,可以得想而知的是,很多父母早就有打算了!「 來,老爸老媽幫你寫吧!」 或是,甚至有人花大錢請槍手。

真誠比完美更動人

內心深知這個真理,因此我對我兒子申請大學一事一開始就完全撒手不管事,他花了半年時間很認真的搜尋他想要念的學校,整理了很多數據,最後決定哥倫比亞大學為第一志願,而正是因為經過他很認真的自我探索,他的論文每一句話都鏗鏘有力,直搗黃龍,清楚明確的說明他申請哥倫比亞大學的原因......,哥大以人文通識教育聞名,兒子雖然理科不錯,但是事實上是一個人文和自然科學的合體代表,將來也是想兩個領域一起念,他把哥大的特色,課程選擇摸得一清二楚,也很完整的在自傳中勾勒出他的夢。

我自己以前也當過美國研究所的招生主考官,我必須承認,他的論文說服力非常強,這種說服力,完全不是出自於文字的堆砌,而是他對自己以及對哥倫比亞大學深入完整的了解。

因此,當我看他論文時,雖然因為他的錯別字,還有語句的不甚完整,當場懷疑自己讓他完全做主的這個大膽決定,覺得自己也未免嘻皮前衛過頭了(小女兒說我是嘻皮媽媽,也深度懷疑我的亞洲血統),即使如此,內心裡是幫他點1,000個贊的。

我很清楚我和他都做了很正確的選擇。

也許,他的「青少年式文風」 ,在我看來「文句不夠優美」,「文筆仍顯青澀」,「內容沒有什麼深度」 的論文反而真誠的呈現一個有優點、有缺點、有夢想,很熱血的17歲孩子!

他的寫論文經驗,事實上,也不過是我一向對孩子自主教育的延伸,也是美國教育的基石......讓孩子探索,讓孩子自主。

孩子的成長由他領隊,我能做的就是給他原則、空間,做個能收能放的微懶媽。

當然,在親子的相處中,有很多事情是需要規矩的,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彼此同意的規矩中,讓他學會做決定,學會負責,比起跟著他告訴他下一步該怎麼走,成長的更快!


借用三句蒙特梭利博士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1 當兒童還沒有發展起控制能力的時候,「讓兒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是與自由觀念相違背的。

2 建立在規則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3 誰若不能獨立,誰就談不上自由。


【韓寒最新博文:我的2011】在2011年,我成為了父親。我只希望我的女兒高興,無所謂她能不能獲得中國意義上的成功,只要她人品好,我願意為她創造一切條件,我願意為她生造一個世界。當然,一切都隨她的意願。她如果願意嘗試,那做什麼都可以,我只是她登高冒險的一張防墜網而已。

我曾經也和別人說過這樣的思維,被批不思進取,不負責任。


教育的難題就在於要怎樣給孩子自由,要給孩子哪些自由?
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把握,那算了,就給他自由吧。
如果你不能確定那就是錯的,那就給孩子自由吧。

在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家長和學校都管得太多了。我的建議是管那些「肯定是對的,或者肯定是錯」的,要知道能肯定的事情不那麼多,所以,也不要管得那麼多。

對於那些不太肯定,但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偏向的,可以給孩子建議;讓孩子去選擇。你要讓孩子知道這樣做的可能後果,孩子自己去選擇,他也會學會自己承擔選擇的後果。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育兒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中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