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建築為什麼看起來很新?


【8月21日修改:增加了關於唐招提寺金堂一條訂正和大同代王府的一條勘誤。我偶爾一上知乎,發現這條回答居然登上了知乎日報,真是誠惶誠恐。畢竟回答的是非專業問題,如果有錯誤誤導別人後果很嚴重。還請各位批評指正。】

——————————————————8月19日分割線——————————————————

【上面 @賀六渾 的答案有許多可商榷之處,我在這裡簡要作答,兼與賀先生探討】

首先要分清,前現代的建築維護更新現代文物保護的維修原則。

先說前現代。對於幾乎絕大部分東方木構體系的建築文化而言,「修舊如新」其實原本是建築整修的第一原則。古人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意識,除了個別的一些建築可能由於獨特的歷史價值受到少數人的保護(比如我國很多古代石刻依存都是由地方士紳建造圍牆房屋保護的,但這個數字很少)。蘇東坡在《東坡志林》提到,他曾在見過某地漢代的講堂,並認為這是海內遺留下來的最古建築。推想起來可能是類似武梁祠的石造建築。不論如何,蘇東坡如在當地任職,肯定會設法保護這座建築。但這是相對特殊的歷史建築而言。與此相對,對於實用建築,不論是宅邸宮殿還是壇廟城垣,既然是生活中使用的一部分,要求其新而堅固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可以想見,這種指導思想之下如維修一座木構建築,那麼必然是丟棄全部腐朽的木料,替換上新的木料,用時興的架構取代原有的架構(屋架制度無論中日韓,歷史上都是不斷演變的),最後再粉刷一新(或者全部拆除重建)。這種做法的原因,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上將其歸為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客觀上土木結構保存不及石構;主觀上東亞文化就有不求木構建築長久的傳統,基本是公允正確的。所以首先,說只有日本人追求「修舊如新」的效果是不準確的,更不能說替換部件或者改變內部結構的維修方式是日本做法,因為整個東亞地區前現代建築維修的指導思想都是「修舊如新」。只不過由於日本潮濕的氣候和歷史上形成的文化傳統(比如許多神社的造替制度),這一點顯得比較明顯。

上圖為每二十年遷宮一次的伊勢神宮。內宮是日本唯一的神明造樣式建築,但那個勾欄如果說沒有大陸風格影響是不可能的。

上圖為每二十年遷宮一次的伊勢神宮。內宮是日本唯一的神明造樣式建築,但那個勾欄如果說沒有大陸風格影響是不可能的。
【蒙 @千夜Shin 指出,伊勢神宮本殿為「唯一神明造」(由於社格尊貴高於全國一切神社),而非「唯一的神明造」(千夜Shin:長野縣的仁科神明宮也是神明造)。以上圖注錯誤屬我望文生義,為明白起見保留原樣,特此指出,並感謝千夜Shin)】

很明顯,這種維修思想和現代歷史文物建築的保護理念是存在衝突的。現代文物建築保護的原則,在196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威尼斯憲章》說的很清楚:

 第四條 古迹的保護至關重要的一點在於日常的維護。
 第五條 為社會公用之目的使用古迹永遠有利於古迹的保護。因此,這種使用合乎需要,但決不能改變該建築的布局或裝飾。只有在此限度內才可考慮或允許因功能改變而需做的改動。
 第六條 古迹的保護包含著對一定規模環境的保護。凡傳統環境存在的地方必須予以保存,決不允許任何導致改變主體和顏色關係的新建、拆除或改動。
 第七條 古迹不能與其所見證的歷史和其產生的環境分離。除非出於保護古迹之需要,或因國家或國際之極為重要利益而證明有其必要,否則不得全部或局部搬遷古迹。
 第八條 作為構成古迹整體一部分的雕塑、繪畫或裝飾品,只有在非移動而不能確保其保存的唯一辦法時方可進行移動。
 第九條 修復過程是一個高度專業性的工作,其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學與歷史價值,並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確鑿文獻為依據。一旦出現臆測,必須立即予以停止。此外,即使如此,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都必須與該建築的構成有所區別,並且必須要有現代標記。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修復之前及之後必須對古迹進行考古及歷史研究。
 第十條 當傳統技術被證明為不適用時,可採用任何經科學數據和經驗證明為有效的現代建築及保護技術來加固古迹。
 第十一條 各個時代為一古迹之建築物所做的正當貢獻必須予以尊重,因為修復的目的不是追求風格的統一。當一座建築物含有不同時期的重疊作品時,揭示底層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在被去掉的東西價值甚微,而被顯示的東西具有很高的歷史、考古或美學價值,並且保存完好足以說明這麼做的理由時才能證明其具有正當理由。評估由此涉及的各部分的重要性以及決定毀掉什麼內容不能僅僅依賴於負責此項工作的個人。
 第十二條 缺失部分的修補必須與整體保持和諧,但同時須區別於原作,以使修復不歪曲其藝術或歷史見證。
 第十三條 任何添加均不允許,除非它們不致於貶低該建築物的有趣部分、傳統環境、布局平衡及其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第十四條 古迹遺址必須成為專門照管對象,以保護其完整性,並確保用恰當的方式進行清理和開放。在這類地點開展的保護與修復工作應得到上述條款所規定之原則的鼓勵。

顯然,將一座歷史建築整修成新建築的前現代做法明顯違背了上述的第五,第六,第九,以及第十一到十三條。但事實上,如果我們用《威尼斯憲章》的規定去比照,就會發現,「修舊如舊」這個概念也是存在問題的。很簡單,如第十一條的規定,如果一座建築存在後代的改建,那麼現代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不是將這些後代改建拆除,而是將它們與早期的結構一併保存整修,而非修復到早期結構原始的那個「舊貌」去。回到樓上賀六渾的答案舉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唐招提寺維修鮮明反映了這兩種維修理念的變化:對於元祿時代的人而言,一旦發現上層梁架結構陳舊損壞,那麼就直接使用當下流行的小屋組桁架予以代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對於明治時代的人而言,現代文物保護理念還未完全成形,保存建築物的存續和大致外觀就成為了維修的目標,為此使用鋼架結構自然也就是允許的;而到了2000-2009的大修,我們可以看到它事實上嚴格貫徹了威尼斯憲章的規定,沒有改變元祿大修添加的小屋組桁架結構,也沒有替換明治大修使用的鋼構,同時也盡量使用了老的建材(700餘根椽子依然是天平時代的原物),充分體現了《威尼斯宣言》所強調的原真性可識別性兩大原則。相反的例子是我國的兩座唐構:山西五台山南禪寺大殿和河北正定開元寺鐘樓,在維修過程中(前者70年代中期,後者1990年)都拆除替換了後世的改建,從門窗小木作,到屋面瓦作都使用了「復古」的做法,在保留唐代建構的同時,剔除後代增改部分,最後修復成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唐風」建築。這種「修舊如舊」的做法,既不符合中國古人的維修方法,也與《威尼斯憲章》所體現的現代文物建築保護理念相左。

【8月21日訂正】【有網友pavise指出,唐招提寺平成大修將屋蓋增高了2.5米。我查閱了一些資料,並委託在日友人查閱了平成大修的報告,證明此說不確。唐招提寺金堂始建於天平年間,如上所說主要有元祿、明治和現在平成年間三次維修,其中元祿年間將上層梁架改為小屋組,導致了屋蓋比初建時高出了「約2米」,之後的明治維修以及最近一次平成大修都沒有改變這個高度,其中明治維修將內部替換成了現代桁架,而此次平成大修依然維持了這個架構,所以我原文所說與明治大修相比「沒有變化」系正確。pavise所言屋蓋加高,應該是元祿維修後與天平原物相比,而自從元祿以來至今外立面及建築高度似並無變化。顯然,照片中的金堂無論是在此次大修前後,都反映的是一個高度一個外貌的金堂。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平成の大修理 唐招提寺金堂|竹中工務店。


—————————————————分割線————————————————————


——————————————————分割線————————————————————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http://www.toshodaiji.jp/shuri_kako.html】唐招提寺維修經過,可以看出這次維修不僅是簡單的落架修理,而是全面的清理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五山南寺 - wyl.jz的日誌】南禪寺維修報告。為了清理基址,修復人員完全拆除了兩座清代建築,顯然有違《威尼斯憲章》精神。

以上我想要回答的是「修舊如新」和「修舊如舊」兩種理念各自的利弊。與其說回答的是題主的問題,不如說是回答以上賀六渾先生的答案。總而言之,比照《威尼斯宣言》,「修舊如新」乃是東亞木構建築修復的傳統做法,不是日本一家獨有;而「修舊如舊」則是一個存在著很大爭議的概念。

但威尼斯憲章的做法,也是存在問題的。它制定的幾條原則:不移動(保護對象不宜隨意移動)、不亂真(修復古迹的可識別原則,既要維護舊貌,又不能以假亂真)、不重建(不能在無任何遺存的基礎上再建,也不能在原有遺存基礎上改建、擴建),總的來說就是為了維護建築的原真性,但正如樓上王迪的回答,這實際上把文物修復從技術問題變成了一個哲學問題。原真性的概念,可以說主要立足於西方磚石建築的技術操作理念。一座磚石建築不存在木料的自然朽壞更替,如果在歷史中改建或傾塌損壞,磚石的堅固特性也能保證它的遺址繼續長期存在(羅馬城中的古羅馬遺迹就是絕佳的例子);但對東亞的木構建築而言,原真性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比如我國的三孔建築群,或日本的伊勢神宮、春日大社這些遺存,都是歷史上存在了上千年,但卻不斷經歷過重建的建築(後兩個例子更極端,因為反覆重建式年遷宮本來就是其歷史傳統的一部分),那麼它們的原真性又在哪裡?為了解決這個疑難,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達成了《奈良宣言》。該宣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將不同文化傳統和建築形態的多樣化納入到了文物保護的實際操作理念之中。專家們首先注意到:

在1994年11月1-6日召開的關於真實性的奈良會議上,來自28個國家的45名與會人員討論了關於真實性的定義和評價的複雜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國家的語言中沒有準確表達真實性意義的辭彙

從此出發,《奈良宣言》宣稱:

2.我們還認識到世界遺址委員會所提出的思路框架的意義,即在對具有世界意義的,建議列出世界遺址名錄的文化遺址真實性進行檢測時要尊重每個社會的社會文化價值體系。

3.奈良真實性宣言是本著1964年威尼斯憲章的精神,在該憲章的基礎上編定的,並對我們當今社會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遺址範圍的拓展。

4.在一個日益全球化和單極化的世界裡,在一個靠激進的民族主義和壓制少數族群文化的情況下尋找文化認同感的世界裡,遺址保護的真實性原則能為保留和整理人類共同的記憶做出奠基性的貢獻。

5.文化和遺址的多樣性是我們這個世界不可取代的精神資源和全人類的智慧財富。保護和增進世界文化和遺址的多樣性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基本層面應得到大力提倡。

6.文化遺址多樣性是跨時空存在的,需要得到各種文化和信仰的尊重。在文化價值發生衝突時,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要求有關各方尊重其它文化價值存在的合理和合法性。

7.所有文化和社會都有一定的表現形式,由有形或無形的遺產表現出來,這些遺產應受到尊重。

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原則應得到重視,即任何一種文化的遺址同時也是所有文化的遺存。文化遺址及其遺存的管理首先是產生遺址的文化社會的責任,也是一切關心這些遺址的人們的責任。當然,除了責任以外,當地社會還有義務根據相關的保護文化遺址的國際憲章和條約精神和原則保護這些遺址,平衡本地文化和其它文化社區之間的不同要求,而這種平衡的獲得不應以貶低遺址的基本文化價值為代價。

9.保護一切形式和任何歷史階段的文化遺產是保護根植於遺產中的文化價值。我們能否理解這種價值部分地取決於表達這種價值的信息來源是否真實可信。了解這些與文化遺址的原始特徵有關的信息源,並理解其中的意義是評價遺址真實性的基礎。

10.從這個意義及威尼斯憲章的精神上看,真實性是文化遺址價值的基本特質,對真實性的了解是所有關於文化遺址科學研究的基礎,也是保護及修復規劃和上報世界遺址協會或列入其它遺址名錄的基礎。

11.所有關於文化遺產價值及其相關信息資料可信度的評判,各種文化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即使在同一文化中也存在不同看法,因而很難根據統一的標準評判別文化價值和真實性。另外,對所有文化的尊重又要求所有遺產必須根據其所屬的文化背景進行評判。

12.因此,最重要和最迫切的是與文化背景相關的真實性判斷必須聯繫更大量的信息來源,包括形式和設計、材料和質地、用途和功能、傳統和技藝、位置和設置、精神和感情,以及其它內外部因素。通過對上述各方面信息來源的利用可以對文化遺址從藝術、歷史、社會和科學的角度全面進行解讀。

【蒙@zhe wang指正,我在這裡表述不清,規範的表述是【奈良真實性的文件】。】

這種擴大「真實性」定義,將不同文化傳統對文物真實性的理解和不同的修復操作納入原真性的理念中的做法,比起《威尼斯宣言》顯然是一種進步,它首先承認了東亞木構建築落架修復,更換材料這種歷史延續下來的做法有其合理之處,同時又規範了文物修復的程序,使得建築不至於在修復過程中因為指導思想的錯誤被增減固有形態或改變內部結構。總而言之,本著《奈良宣言》的精神,我們一方面可以向老祖宗一樣使用傳統工藝和必要的現代工藝對建築進行落架翻修,替換建築部件;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老祖宗隨意改變文物建築形態後果。簡言之,它雖然沒有肯定「修舊如新」這種東亞木構建築維修的傳統做法,但原則上允許了在保留建築真實歷史信息的同時,東亞木構建築可以採用不同於西方建築修復的手法。

具體到個案之中,正是這樣一種精神指導了很多東亞木構建築的修復。我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賀六渾舉的宇治平等院鳳凰堂的例子。鳳凰堂自天喜元年(1053年)建成以來,歷史上修葺很少,1902-1907年半解體修理過,之後就是1950-1957年的解體修理。最近一次就是2012年9月到今年4月的落架解體翻修。這次維修保留了原有建築的一切架構和所有仍可利用的材料,替換少之又少。但這次維修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在歷史考證的基礎上恢復了它初建時期的彩畫塗裝。由於長期的風化,鳳凰堂的木構都呈現出一副素麵朝天的狀態,屋脊上的一對鳳凰儘管是1968年替換,也並非原始的金色。而經過這次維修,建築原始的和樣彩畫又重新出現在了人們眼前,屋頂的金飾也恢復了早期的原貌。

【http://www.byodoin.or.jp/hououdou_syuri/diary.cgi】鳳凰堂維修過程

上圖來自網路,下圖來自豆瓣@東山鹿溪 的相冊

上圖來自網路,下圖來自豆瓣@東山鹿溪 的相冊


第二個例子是大家熟悉的北京歷代帝王廟。帝王廟歷史上長期被單位學校佔據,直到2003年才騰退出來,經過整修之後2004年對外開放。這次整修涉及三個值得注意的方面。首先,院落整體拆除了一切民國改為學校以來的建築,重新鋪墁了地面,並且更換了大量門窗小木作,將玻璃窗戶改為了明代初建使用的槅扇門窗,並改變了建築內部的陳設,仿造了原始的歷代帝王牌位和祭祀禮器擺設在建築內。第二,以主要建築景德崇聖殿為例,這座建築同時保留了三個時代的彩畫:明嘉靖始建時期的彩畫(1530年)、清雍正大修時期的彩畫(1729年)以及清乾隆修繕時期的彩畫(1764年)。而修復的做法是,對建築內部的彩畫保留原樣不動,僅重繪外部乾隆年間的彩畫,並保留一小塊彩畫的原樣供人觀瞻。

上圖,景德崇聖殿西北角彩畫狀況

上圖,景德崇聖殿西北角彩畫狀況

【北京-歷代帝王廟】關於彩畫狀況

第三點則引起了比較大的爭議。這次修復不僅對現有建築做了改動,還重建了一批歷史上已經拆除的附屬建築,如景德崇聖殿後的神庫,以及左路的關帝廟等建築。反對者認為,這一做法破壞了建築歷史遺留到今天的原貌,照此情形推演就連圓明園也不是不能重修的;而支持者認為,中國古代建築本來就與西方傳統以單體建築為主不同,注重的建築群落的整體配置,因此修復帝王廟現有建築的同時,復建已經不存在的建築,使其恢復盛時舊觀合情合理。


從以上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修舊如新」這一傳統建築修復理念,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與現代文物保護理念相結合的,但這個結合是存在衝突的,並且具體到每一個個案上都有實際操作的不同。在這個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爭議。比如賀六渾提到的奈良藥師寺東塔,這是一座天平年間的古物,但與之相對的西塔,以及其後的金堂,環繞這些建築的一部分迴廊,都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復建為白鳳風格的建築,而它們之前早已在歷史上消失了。這種做法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但即便如此,它還是作為古都奈良的文化財產之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左為藥師寺東塔,現在正在解體重修,中為70年代新修的仿古金堂,右為新修的西塔。

左為藥師寺東塔,現在正在解體重修,中為70年代新修的仿古金堂,右為新修的西塔。


另一個例子是世界文化遺產後備名錄中的北京北海公園,其中的建築維修遵照的原則就隨著現在用途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在彩畫修復上,五龍亭與闡福寺兩座距離不足百米的建築,具體做法就存在差異:

上圖是全部修復一新的五龍亭中亭天花。

上圖是全部修復一新的五龍亭中亭天花。


上圖是僅更換了部分破損天花並重繪了梁架彩畫的闡福寺山門彩畫。以上二圖均為我自己拍攝。

上圖是僅更換了部分破損天花並重繪了梁架彩畫的闡福寺山門彩畫。以上二圖均為我自己拍攝。


去過北海的朋友都知道,五龍亭是臨水而且四面透風的亭子,本來就不利於彩畫保存,加上它還有供遊人休息觀賞的實際用途,故而採用了全面重繪彩畫的修復方式;而闡福寺建築群則更多體現其歷史文化價值,所以保留歷史信息就成為了必要之舉(當然,闡福寺現在正在重修建國後拆除的佛殿建築,這一情況和帝王廟相似,還值得我們討論)。

總而言之,我們應當明確:

1,「修舊如舊」的概念需要細細辨析;「修舊如新」存在爭議,但並非絕對錯誤,更不是某國某地的獨有特色;

2,現代文物保護理念如何具體落實到每一棟不同的建築甚至一棟建築的不同部分,這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問題在於實際的操作。當然,目標總的而言還是儘可能長久地保留歷史建築的存續和風貌;

3,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遍。


至於今天日本的修舊如新,社會經濟發達是一方面,傳統木作手藝的保留完善也很重要。但根子里,如果一個建築的存在方式就是不斷重建(伊勢神宮),這個傳統已經成為建築的一部分,我們沒有理由去阻止這種重建活動。
另一方面我國的古建築遺存星羅棋布,數量眾多。僅在山西一地,就有大量的宋遼金建築保留至今,隨便拿出一個都能夠秒殺日本(所以我們不要妄自菲薄,認為中國古建只能在日本看見。這樣說日本人民也會很不高興的你造嗎)。但是最大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國家財政在這方面投入實在有限,所以很多廟宇現在還得不到很好的維修保護;第二,民間組織的衰弱。在一些民間信仰和社會自我運行完善的地區,一個村落的古代廟宇破敗,不等政府出錢,當地民間資本就會注入到修復中來,政府所要提供的僅僅是符合文物保護理念的技術指導(山西的很多古代廟宇建築就是這樣修復或一直保留至今的)。但問題在於,很多地方這種民間社會的自組織都已經衰退甚至不復存在,在缺乏群眾基礎的情況下,古建築的問題不僅在於一修了事,即使修復一座廟宇,日常的維護管理也是巨大的問題。可以說,日本古建築與中國古建築保存風貌的差異,社會經濟發達只是表面,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在於日本對古建築的維護管理有比較好的多方面機制保障(政府,宗教法人,民間團體……),而這才是中國所欠缺的。錢只能解決一時修繕的問題,卻不能解決長期維護的問題。往大了說,這也可以算是個「體制問題」;往小了說,和每個人有沒有愛惜古物之心也有很大關係。

順便提一下賀六渾先生回答里其他幾個點。

首先是新建建築。這是一個和文物建築修復存在關聯但有區別的事。上海寶山寺,或者大同古城以及代王府的重建,都屬於現代修建的古代風格建築,不是古建築或歷史建築,至於蓋的怎樣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前者是民間資本為主,我不好發表意見,至於後者,政府為了恢復「古城風貌」花錢蓋城牆蓋王府,我只能說大可不必。有那個功夫和閑錢還不如先把善化寺華嚴寺建築整個清理一遍,建立專業的維護機制(據我在照片上所見,僅薄伽教藏內部的造像和經藏就已臟污不堪,適當清理一下灰土,即使是出於觀瞻的需要也還是有必要的)。

圖片來自豆瓣@揚眉劍舞 的相冊。圖中是代王府重建工地,圓圈為現代僅存的王府大門。

圖片來自豆瓣@揚眉劍舞 的相冊。圖中是代王府重建工地,圓圈為現代僅存的王府大門。
【蒙 @揚眉劍舞 本人指正,黃圈處並非王府大門,而是北門廣智門。特此指出並感謝勘誤。】

其次是日本建築的梁架結構。日本人的木構建築梁架制度本來是引進中國的風格,但在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為了節省材料,以及在擴大單體建築體量的同時保證穩定性,逐漸改為採用小屋組結構,也就是一種近似現代桁架結構的屋架結構。這是一種風格特色,說「沒有真正掌握中國建築的核心的梁架結構」是不確切的。事實上,中國梁架結構演變到明清,也變得越來越不合理,在力的傳導,整體穩定性,結構合理性以及用料上都存在很多問題。至於日本與中國樓閣的差異,我只提一點,中國的大部分樓閣從來不是單靠梁架結構支撐的,這裡面很大程度依靠土或磚石結構的厚重牆體,而這是日本樓閣(除天守閣以外)所沒有的,所以從梁架上討論樓閣建築並不妥當。具體可參見《中國古代木樓閣》一書【中國古代木樓閣 (豆瓣)】。

以上。我不是文物保護或古代建築方面專業人士,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伊勢神宮:每隔20年依古法在另一塊用地重建社殿並遷祭,稱為"式年遷宮"。

天龍寺:在歷史的悠悠長河中和其他很多寺院一樣多次毀於火災現存的建築是明治時代修建的

姬路城 :2009年(平成21年)10月,開始了正式命名為"國寶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的維修工程。該工程主要著重在外觀的整修與內部耐震結構的加強,期間以臨時搭建的鷹架屋將整個大天守包覆,雖然在整修期間遊客並無法進入大天守內參觀,但相關單位特別規划了維修工程的參訪行程,讓遊客搭乘鷹架屋內的臨時電梯登頂,近距離觀賞大天守的外觀。2015年(平成27年)三月,國寶姬路城大天守保存修理工事完成。

法隆寺:1934年(昭和九年)開始了"昭和大修理",對金堂、五重塔等諸堂宇進行了修理。"昭和大修理"長達半個世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未停止,1985年(昭和六十年)舉行了完成紀念法事。此間,1949年(昭和二十四年)修理解體工作中金堂發生火災,金堂初層內部柱子和壁畫被燒毀

京都御所:是日本的舊皇宮,又稱故宮。從奈良遷都到明治維新的1074年中,它一直是歷代天皇的住所,後又成為天皇的行宮。京都皇宮位於京都上京區,前後被焚7次現在的皇宮為孝明天皇重建,面積11萬平方米,四周是圍牆,內有名門9個、大殿10處、堂所19處。

教王護國寺又稱東寺,公元796年建造在平安京羅城門的東面,即現在京都的南市區。其位置與規模都保持當年的原狀,是反映當年平安京風貌的重要建築。公元823年,嵯峨天皇將此寺敕賜從中國歸來的弘法大師(空海),成為佛教真言宗東寺派總寺院。寺內有室町時代的講堂,南北朝時代的御影堂,桃山時代的南大門、金堂,江戶時代的五重塔、灌頂院等,都是表現當時建築技法和傳統手法的典型建築。寺內最著名的是在日本現存木建築中最高的五重塔,塔高56.4米,1644年重建,為京都的象徵

鹿苑寺(金閣寺):始建於1397年,在二戰前日本政府就已將其列為國寶。1950年7月,寺中僅存的舍利殿被人縱火完全燒毀,如今看到的舍利殿是1955年依照原樣重新復建的,1987年又將全殿外壁的金箔裝飾皆全面換新,成為目前的樣子。

弘前城 :位於青森縣弘前市,1611年築城,佔地面積5平方公里,是津輕藩主代代居住的城堡。該城的五個城門保存狀態良好,城中有東北地區僅存的天守閣。1895年闢為公園,5月上旬櫻花爛漫,遊人如織。 天守閣是弘前城本丸內唯一現存建築。第一代的弘前城是5層天守,自火災燒毀後,才在1810年重建。在1949年松前城天守被火燒毀後,成為現存天守中地理位置最北者。

延曆寺與東寺、賀茂別雷神社和賀茂御祖神社共同被推崇為能鎮護王朝的寺院、神社,公元788年最澄和尚首先建造了一乘止觀院(後稱根本中堂)。各時代名僧輩出,建造了許多僧堂,但多次被燒損。現存建築物大部分是江戶時代重建的。

熊本城:由名將加藤清正耗費七年心血建造完成,前身是室町時代的隈本城,面積達98萬平方米,是安土桃山時代的代表性建築。熊本城大部分建築於1877年(明治十年)在西南戰爭中被燒毀,現存建築於1960年(昭和三十五年)開始陸續重建

藥師寺:建於天武天皇9年(680年)。1998年,以古奈良的歷史遺迹的一部分而列入世界遺產名單之中。680年,天武天皇為了祈求皇后(即後來的持統天皇)病體早日康復,在藤原京建造了以藥師如來為本尊的寺院。但是,寺院尚未完成,天武天皇卻不幸去世,繼位的持統天皇、文武天皇繼續建造寺院,大約於698年建造完成。其後由於都城遷至平城京,寺院於718年遷至現在的地點。當時以被稱為 "龍宮" 的金堂為中心,建有東西雙塔、講堂、迴廊等眾多建築,其後因973年的火災和1528年的戰火,除東塔和東院堂以外,其它建築都幾乎消失了。昭和中期,借著白鳳伽藍復興之機,從1976年的金堂復興開始,開始重建昔日的伽藍。

東本願寺:2000年人們所能看見的寺院,是遭到火焚之後於明治二十八年重建的。大師堂相當於中國佛寺的大雄寶殿,南北76米,東西58米,高度僅次於奈良的東大寺,是京都最大的木造建築,也是世界最大的木建築之一。

平安神宮:昭和51年(1976年),平安神宮放火事件。日本新左翼分子加藤三郎因「反感神武天皇侵略蝦夷」而在平安神宮內拜殿縱火,最終燒及境內建築9棟。由於神宮當時尚未被指定為文化遺產,而無法從國家獲得補助金。之後,在民眾的捐贈下,燒失建築在3年後得以重建

大阪城 :位於大阪市,為日本最大的城堡,曾數次毀於戰火。現在的天守閣是1931年重建的。

紅紅綠綠?像這樣嗎?


不間斷的使用,維護和修整。
日本的古建築甚至很多還是最初的用途,為之服務的人上溯幾代祖先也還在為之服務。這些建築是活著的有機體,洒掃之人就是它的血液。
看上去不是簡單的「新」,不是高樓大廈玻璃水泥那種現代的新。而是乾淨整潔和有人在乎,不是無人理睬的殘跡。

歸根結底,國內無人照管日漸破敗的古建築太多了,我們都忘記了正常流傳維護下來的古建築乾淨整潔的樣子,見到以後只能用』新『來形容——這是語境里最貼近這一狀態的詞。


北京的古建築里,40%被各種原因佔用,沒有維護可言

佔用完內里大概是這個樣子的,這是孚王府。初建於1730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從75年斷斷續續整理到09年,好幾個國務院總理抓清理騰退,終於修繕完畢開放的恭王府(全國重點,初建於1776年)。北京王府十五座,完全沒佔用的僅此一座,其他的狀態參見孚王府。

如果它不是近百年來遭受種種佔用破壞之後近期才大修,能在比較好的維護狀態下延續至今的話,那麼大概就能有日本古建築那種典型樣子。

雖老舊,不衰朽。
其實都是些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比如說屋頂地面沒有雜草,周邊沒有垃圾雜物,門窗瓦片沒有缺損,牆上乾淨沒有污跡,木架結構平直不變形。但即使是故宮裡的房子,也不全都能得到這個水平的維護和修理,未開放地區依舊有殘垣斷壁。拿它們和有好好維護清掃的建築比,怎可能不顯舊呢。

這不僅僅說的是日本,按著文化遺產名錄去歐洲參觀,能看到一大票維護良好的老城/內城區,使用幾百年至今的古建築比比皆是,不要說同國內同年代的建築比,和國內幾十年前的城區比都基本無一例外的新。

布魯日市政廳,1376年。

聖伯多祿大殿,1506年。

再看看開頭的全國重點孚王府,有什麼感想?


在北京之外,我們看到的典型中國古建築也經常是下面這個不食煙火樣子的(全國重點,山西運城五龍廟,初建於唐代):

這種已經倒了一半的(全國重點,河北定州開元寺塔,初建於北宋。半塌狀態持續了一百年):

但是稍微做點恢復原貌的維護翻修,看起來就脫胎換骨(2001年開元寺塔修補竣工),樣子不比任一處日本古建築差。


「修舊如舊」的討論,有時候看起來多少遠水不解近渴。

先有日常維護,然後才談得上修繕,再然後才是修的符不符合原貌,歷史悠久的古建築應該重現哪個時期原貌,歷史上的變遷要如何保留這些高級問題。

修舊如舊的舊指的是時間流逝的溫潤痕迹,可不是指北京王府各路佔用從不維護雜草垃圾私搭亂建這種舊,更不是指當年圓明園裡開山填湖毀建築,耕地養豬機械廠這種破舊。在起碼的有人照管都做不到的古建築面前奢談「修舊如舊」「保護理念」,對得起這些建築么。

而且還有些人忘記了文化遺產的意義 。一座建築有人使用就會損耗,有損耗就需要修整。但是這個使用和修整的過程本身就是和建築相連的文化,對於傳承多年的建築,不斷使用修整更新的狀態才是真正的「原貌」,而大門緊鎖閑人勿入落滿灰塵的標本狀態並不是。只在乎建築是不是「原裝」,年代早不早,這樣的人其實一不在乎文化二不在乎建築,他們只需要濃縮在一兩行字里的談資。


隨便說點八卦。

故宮的佔用問題直到很晚才比較好的解決,端門被國家博物館(歷史博物館)佔用作為文物庫房直到2011年,之前故宮是沒有正門的。這種佔用還算幸運,博物館或者大學之類的文化單位一般是能珍惜文物的主兒,但是別的佔用就不一樣了。大高玄殿被某些單位佔用的騰退工作極其艱難,在入列全國重點文保之後整整17年才徹底騰退。這些單位用起文物建築來是毫不客氣的,直接縱橫交錯起幾十處鋼筋混凝土違建,原有建築受損成危樓基本都不是事。

故宮上一次大修是14~15年間的百年大修,社會招標(對,08奧運修理後故宮維修工程隊因故解散,轉包幾層給社會施工隊里開價最便宜的來修),太和殿剛修完就返工直接嚇到了博物院院長,實在看不下去報告打到政協和國務院,這才特事特辦。這還是天字第一號文物故宮。

這是圓明園南邊的喇嘛廟正覺寺,英法聯軍來了放火沒事,八國聯軍來了駐軍沒事,民國時期變公館沒事,抗戰時期開大學沒事,建國以后里面起了個鍋爐廠,兩百年古剎就此平毀。現在的正覺寺是02年清退佔用,再次拆平,09年復建的。有興趣的,路過圓明園時應該去那裡看看重修記錄。


簡單的說就是日本人有錢。
展開說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日本雨水豐沛灰塵少,所以同樣新的建築,肯定中國的會更快變的灰頭土臉。
2)日本人有錢,所以古建築維護跟得上。
3)日本人有錢,所以近代新建復建了很多「古建」,而且其中大多數是鋼筋水泥的,比如著名的四天王寺淺草寺大阪城名古屋天守,都是當代水泥建築,本來就很新,看上去當然新。
4)最重要的一點,日本人有對傳統木建築大修甚至解體重構的傳統,加上有錢,使得近代可以把建築維護在非常好的狀態。舉個例子,有近千年歷史的宇治平等院是日本寢殿造的代表建築,其中的鳳凰堂是我認為的日本最漂亮的兩座傳統木構之一(另一個是奈良藥師寺東塔,目前正在進行最近110年來的第一次解體重構,需要10年到2018年完成)。下面兩幅照片是平等院鳳凰堂2014年初大修完畢後重新開放的照片,另一幅是這一次大修前的,你可以對比一下

但日本的這種做法會破壞建築的原真度。一是解體重構的過程中會把部分腐朽的木頭用新木頭換掉。但是東亞木構的精華在於架構,加上木頭本就難以持久,所以這一點不算什麼,但另一個問題就大了,就是日本人解體重構的時候連架構有時候都會改掉,看下面的例子:

但日本的這種做法會破壞建築的原真度。一是解體重構的過程中會把部分腐朽的木頭用新木頭換掉。但是東亞木構的精華在於架構,加上木頭本就難以持久,所以這一點不算什麼,但另一個問題就大了,就是日本人解體重構的時候連架構有時候都會改掉,看下面的例子:
日本現存唯一一座真正由唐朝人修建的建築可能就是下圖裡這個鑒真東渡後修建的奈良唐招提寺的金堂了。


但是了解唐代建築的看一眼現存的招提寺金堂就會懷疑這個玩意兒的原真度,因為唐代建築屋頂坡度是很緩的。而現在的金堂屋頂坡度略微有些陡峭,問題就出在這玩意兒後世年大修了四次,千年前那次大修太久遠,發生了什麼不清楚,然後就是18世紀江戶時代元祿時期的那次,把屋頂上架給改了,加裝了日式和小屋,屋頂被墊高了2.5米。

後來明治大修和90年代的解體重構每次修完都和上一次架構不一樣,現在的版本好像是比元祿時期的又矮了1米,而且已經不是純木構了,加進了少量金屬部件強化結構。下面是網上翻到的幾幅結構示意

後來明治大修和90年代的解體重構每次修完都和上一次架構不一樣,現在的版本好像是比元祿時期的又矮了1米,而且已經不是純木構了,加進了少量金屬部件強化結構。下面是網上翻到的幾幅結構示意


回頭來說中國,中國在最近十年經濟瘋狂成長的前提下,人均gdp仍然只有6k,古建的保護必然是跟不上,所以現階段不可能指望古建的賣相有很大改觀。當然最近幾年新修的寺廟中,賣相不錯的頗有一些,比如上海寶山寺,浙江雪竇山的兩座廟,還有大同新修的那一票建築,都還是不錯的。

另外提到日本建築了就多說一句,日本人學中國建築,其實並沒有真正掌握核心的梁架結構,這也是為什麼招提寺會遭到這麼巨大的改動。到了明清之後日本「和小屋」發展成成熟的「小屋組」結構後,和中國的明清時代梁架結構秉承唐宋並進一步成熟的木結構建築已經完全不是一個路數了。下面兩幅結構圖分別是現在日本西本願寺本堂和中國的故宮太和殿對比,一看你就明白了。最後推薦一下這個日本人的blog,裡面有不少中日韓經典木構的結構圖,下面兩幅也出自這裡:http://chounamoul.exblog.jp/

PS. 關於錢的問題補充一下幾個數據吧,都是從對應建築寺廟的wiki或者主頁上找的。

PS. 關於錢的問題補充一下幾個數據吧,都是從對應建築寺廟的wiki或者主頁上找的。
現存最大的天守閣姬路城,上一次大修從二戰前就開始了,種種原因一直修到64年,摺合花了64年的10億日元。最近一次修理2009開工,預計2015年完工花費28億日元。
著名的大阪城天守是30年代全大阪人捐錢復建的混凝土建築,造價大概摺合今天的700億日元。
東本願寺本堂,04~08年修了98億日元。
這些錢是多是少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至少我不認為中國能有幾個市政府有錢到能掏幾個億出來維修古代建築或者掏幾十億復建。中國目前重要的古建也就是外表看著臟一些,其實都還維護的不錯。中國畢竟人均看還是窮國,用錢的地方多的是,沒必要往這上面砸那麼多錢。


印象中平時聽到最多的反倒是中國人對中國古建維修煥然一新的責難、「修舊如舊」不同理念的爭論、網路上知道某處中國古建即將維修就發出古韻即將消亡的哀嘆。


這個與其說是建築問題,毋寧說是哲學問題。題主有木有聽過「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幾百年的船,歸功於不間斷的維修和替換部件。只要一塊木板腐爛了,它就會被替換掉,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開始的那些了。

問題是,最終產生的這艘船是否還是原來的那艘特修斯之船,還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來的船,那麼在什麼時候它不再是原來的船了?哲學家Thomas Hobbes後來對此進來了延伸,如果用忒修斯之船上取下來的老部件來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麼兩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甩個度娘的鏈接 特修斯之船_百度百科

關於古建築的部分,一樓講得很好了。日本古建築隔一段時間就要大修一次,每次更換三分之一構件,雖然看起來非常新,可是還是以前的東西么?


瀉藥
去年去了京都,看到好多寺和神社都在修繕中…所以是因為會經常維護吧


金堂的前後兩張照片,屋頂明顯加高了。基本比例是很容易看出來的。


這是京都金閣寺修繕前後的對比。

這是京都金閣寺修繕前後的對比。
日本的建築是在修或者重建的。日本很多世界文化遺產都是近代修的,京都的天龍寺還是明治時期重建的。


這裡佩服下日本人的執著、幾百年來、他們始終堅持按照古迹本來原貌每隔幾十年就重修一次!並且古迹修復方面的人才也很多!只希望國內能逐步開展保護工作、建築是很美的藝術!


因為就是新的呀。。


很簡單 日本滿多古跡都還是在實際使用中不是只能遠處看的純古董


別的不說,好多城啥的都是原址復建的,在裡面見得到電梯你說瞅著能不新么


修理保養啊……


因為就是新的啊


建築史學課最近在講文化材保護
正好這門課最後report也是寫類似論文
碼個地方 下次補上 雖然一樓已經很詳細了


因為不少都是新建的而並非真古建,,,然後日本有遺址上復建的習慣


式年遷宮


國內的不新?
只去過安徽的宏村和蘇州的幾大園林,新到是沒有日本那麼新,但是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都是結構邏輯清晰,整潔有序的,並且很多歷史的印記都被保留了下來,很有歷史韻味在裡面。
宏村很多民居現在都還有人在裡面生活,有些祠堂里還保留著古人的生活用品。
蘇州留園的白牆,上面秸稈和白灰混合的印記清晰可見


古木交柯,映著斑駁的白牆

重修不反對,但是希望把歷史記憶能夠一直保留下去。


翻新和持續使用,這個毋庸置疑。
你看各大旅遊景點的古建築,我們維護的也挺好。
還有就是,中國古建築數量之多,連人民的生活水準都正在提升中,怎麼拿出錢來去翻新?
日本古建築現在大多數存在於林立的混凝土森林中,國土的狹小註定他們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嘛……不過就文物保護方面大家都差不多。本能寺都是重建的,地方都不是原來的地方了


推薦閱讀:

TAG:日本 | 建築 | 建築學 | 古建築 | 文物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