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日本學院獎影片《聽說桐島要退部》到底優秀在哪裡?


-
在我看來,「聽說桐島要退部」是一部非常厲害的作品,非常的,不俗。

他的「不俗」,「不俗」在三個地方:「真實」、「群像」以及「荒蕪」。
他扔掉了所有青春片都會提及的、以至於能作為脊樑撐起一百分鐘的一些事情,例如「熱血」,例如「夢想」,例如「愛情」,例如「友誼」。所有這些本應該濃墨重彩大書特書一番的好東西們,在鏡頭裡他們最後全都拉了個落荒而逃的下場——「摔落的攝影機」、「連暗戀都算不上的情愫」、「單薄自私的愛人」,以及「空無一物的青春」。

這部影片最打動我的地方,是他所表達的「荒蕪」。
關於這個事情,樓上 @丁勾 先生分析得非常精準到位——當這種「空虛」的氛圍完整地傳達、彌散到整個片子的骨子裡,你看到的就是大段大段的「反青春」。
這部戲壓根就是為了描寫青春期的「荒蕪」。
當這種「荒蕪」落到實處,就成了各種各樣荒唐卻從某種意義上和青春如此不謀而合的設定——如同戈多一般的桐島在片里連個正臉都看不到,大段大段的細節描寫,多線視角下重複羅嗦的情節交代,沒有營養卻真實精準到直擊七寸的台詞們,以及數個典型乃至極端的人物——他們有個共通點,就是,除了身在片子裡頭,排球部,羽球部以及校園金字塔底層映畫社的數人,除了他們,其他人都如此空洞,無聊。
其中最重要的、最濃墨重彩的角色,是「高富帥」,菊池。
裡面有一場戲是這樣子的:以菊池為首的三人男生小團體在球場上打球,突然其中一人,男生A問:「我們到底是為什麼打籃球呢?」
男生B:「不是為了等桐島嗎?……那現在呢?」
男生A:「這個嘛……是因為想打才打的吧?」
(沉默)
男生A:「什麼……只有我這麼想嗎?」
男生B(稍遲疑、哂笑地):「那你加入籃球部吧。」
在這過程中,菊池一句話都沒有說,他只在最後補了一個「嗯」字——接在男生B的「菊池,要回去了嗎?」

你在菊池的身上——在他們所代表的群體身上,看不到理想,看不到愛情,看不到生活的目標。他們大段大段本意是用來樹立個性的社團時間,花來等待一個虛無的人,桐島。
這與「等待戈多」里的兩個傻子何其相似。

與其說前田是片中的主角,在我看來,菊池這個角色才是導演最花心思的存在——他才是真正的主角——一個空虛的、無聊的、當被問到理想時別過頭去的,青春。

有意思的是,在結尾的 CAST 導演為所有角色都標上了他們的社團,只有在菊池的前面,括弧里的社團是個大大的「?」

那麼,我們不妨來看看,所謂的「理想們」?
很可惜,即便在這種,看上去應該特別取悅觀眾的地方,編劇依然不留情面。
映畫部自私中二的拍檔,拍攝時廉價的油漆,被全校哂笑的領獎場面——這是映畫社的社長前田,而管弦樂社的社長,所有練習時間都用來暗戀一個等待著桐島的菊池,在電影裡頭她對於所謂管弦樂唯一的付出,就是搖起了拍子機。

在我看來,夕陽下所有角色都齊聚那一場,是電影中唯一一處柔軟的地方,前田鏡頭裡呈現那一段喪失食人片段——B 級片,血漿。前田的理想終於得到了實現,直到攝像機被啪地撞到地上。
轟然倒塌。
作為整部片子有數的重場戲,在同一幕中,排球部的久保罵了一句髒話冷冷沖了下樓,橋本愛看著友人冷冷甩了一耳光。
多麼真實。
你好像看到了這齣電影的高潮,好像,又沒有看到。就是在那麼一個瞬間,所有人物退場、布景道具虛掉——的瞬間,大大的夕陽,骨子裡的空虛、空洞席捲而來。

「那麼菊池呢?你的理想,是什麼?」

青春如此荒蕪。

-


如果真有一段可以稱之為「青春」的歲月,我想,那指的並非某段期間的一般狀態,而是一段通過青澀內在,在陽光照射下輕飄搖晃、接近透明而無為的時間吧。也是被丟進自我意識泛濫之大海時所遭遇的瞬間陶醉。換句話說,那是一種光榮的貧瘠、偉大的缺席。—— 森山大道《邁向另一個國度》

青春就是一段無為的時光。


其實現在想起來,所謂的青春,並不是很多電影裡面的場景
而是在暑假裡漫長的躺在沙發上無所事事。
換句話說,其實青春,就是無聊。


初看聽說桐島要退部,很容易為其寡淡如水喪失耐心。雖然它還用了一把時髦的多人物多角度交叉敘事,但剪輯技巧與大衛 芬奇、諾蘭相距甚遠,在日本國內甚至不及中島哲也的剪輯水平,這是一部「平淡見真情」的日本電影。

但是,就是這樣一部平淡的電影,獲得2012年度日本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新人獎,名列電影旬報年度十大佳片第二名。於我也產生強烈的精神衝擊。奧秘何在?我想是切入角度的新穎。

縱觀青春片,對青春的描寫幾乎被限定在很少的幾個範圍內:迷茫、熱血、愛情。為了強調戲劇性,劇情往往走向獵奇的角度。比如過於莉莉周的一切的性與暴力,或者熱血片中的「天降奇蹟」、「最後一秒逆轉」。至於「愛情」中的小清新——算了我懶得說了。

《聽說桐島要退部》選擇了一個奇特的角度:一個關於「神」對身邊人物影響的故事。不知各位在高中時是否有與我一樣的經歷:在高中總有這樣的同學(無論男女、數量不限),長相出眾、成績優異、體育萬能、人緣奇佳,他們是老師心中的寵兒,同學眼中的明星,是學校或班級中「神」一般的存在。周圍的同學自覺或不自覺的圍繞在神的周圍,並根據與神的關心親疏遠近分出三六九等。大家對這種關係感到理所當然,那麼如果神消失了呢?

桐島就是這樣的神,「頭腦聰明、體育萬能、戀愛上手」,他是排球部主力、校花的男友、死黨的追隨對象。當神宣布退出排球部,並且人間蒸發、與好友斷絕聯繫,那些圍繞著神的人生活被暫時改變了:有人倉皇、有人憤怒、有人迷茫、有人焦急。與神的聯繫越緊密,受影響越深。最後,生活還要繼續,大家又重歸平靜。只是,有人似乎略有所悟...

桐島在影片中從頭到尾只有一個模糊的遠景和背影,根本沒有露臉。你可以將影片和《等待戈多》類比:一個沒有露臉的人卻可以將影片中出現的角色耍得團團轉。能夠不影響的人,是與桐島關係最疏遠的人:暗戀桐島死黨的管樂部部長,一門心思拍殭屍cult片的電影部部長。同時這兩個人也處於被學校眾人以往的角落。他們地位的底下,似乎與和桐島的疏遠有關。接近「神」的人可以分享神的光芒,這在現實中是很常見的事。

說到人物。這部電影採用群像式描寫,主角我認為有三位,一位是「真 主角」桐島,不必多少。第二位是「表 主角」電影部長前田,一個電影otaku。海報中他的面部特寫佔據了大部分面積,由於他置身事外,因此影片以他為主線,將整個事件串聯起來。電影將其塑造成一個「屌絲」,對其倒霉遭遇予以濃墨重彩的描寫:社團沒地位,只能棲息在劍道部一角;一心想拍B級片,卻被老師換了劇本;拍電影老被人佔用外景;暗戀「女神」,卻撞破「女神」地下情;即使最後片尾通過臆想來了次殭屍大逆襲,現實中還是給排球部的猛男們摁老實了...其實,前田是所有人物中最熱血、信念最堅定的一位。他對電影一腔熱血,同時又著眼現實:就算當不了導演、娶不了女演員、拿不了金像獎,「只要自己喜歡的電影與自己拍的電影有聯繫就好,偶爾也行」。他對桐島失蹤的消息毫不關心,即使與桐島擦身而過,也只是多看一眼。正因為有這腔熱血,他並不需要依附桐島就能走出自己的路。這是片中代表「熱血」的角色。

與前田對應的是「里 主角」菊地。這個角色的意義我直到片尾才悟出。所謂「熱血青年全都一樣,迷茫少年各個不同」。菊地相貌俊朗、體育萬能、受女生歡迎,按理說是個能成為「神」的人,卻甘願成為桐島的追隨者。他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拒絕參加社團活動,卻在放學後邊玩籃球邊等桐島社團活動結束後一起去補習班;對熱情的女友(疑似)態度冷淡;桐島消失後,相比其他人主動尋找,他只是默默等待。在電影中,他最常主線的就是麻木的表情和空洞的眼神,以至於我都疑惑:「導演找這個漂亮花瓶來幹嘛?」但到片尾,在天台上的「殭屍逆襲」結束後,電影部的阿宅們收拾滿地狼藉,繼續拍攝電影時,菊地主動上前與前田攀談。這是片中首次出現「高富帥」與「屌絲」的直接交流。面對前田的信念和理想,被前田誇獎「真帥」的菊地突然無地自容,在前田的8毫米攝像機鏡頭中痛苦失聲。在此之前,菊地是迷茫的,因此活在桐島的陰影里;桐島消失後,在前田刺激下他終於開始考慮自己的生活。他從迷茫中覺醒,未來在他面前展現了許多可能性。電影留給他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聽說桐島要退部》去掉了青春片常有的浮誇與戲劇性,從寫實的角度來描寫青春。它可被視為一部「反青春片」。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經常遇到這樣的「神」?自己又是否自覺不自覺的想接近「神」,將自己置身在「神」的光芒下?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追隨神而不自知(猶如菊地),因為他們還沒認清自我。在看這部電影時,我不由想到自己對自我認知仍很模糊。「前田」和」桐島「只是少數,絕大多數人依然是桐島身邊的人吧。


神木隆之介演的電影部長前田,一個被淹沒在人群里卻靠著自己的夢想和執念發出微弱的光芒的好孩子,非常非常喜歡這個角色(演員也是)。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7152895/ 附個豆瓣的分析。


估計很少有人會相信我看這部電影的原因。說實話,要不是我真的干出了這種事,我也不會相信自己會幹出這種事——


就因為我無意中看到了下面這張截圖。


我必須要重申一點,我最喜歡的日本女演員是廣末涼子啊!


好吧,我承認也很喜歡滿島光(渣男本質暴露無疑= =!)。廣末涼子千般好,但是她的電影除了《入殮師》以外沒有特別招人喜愛的,也大多不太出名。當然《盜鑰匙的方法》很好很好,但是對於一個對喜劇片不是那麼痴迷(甚至是有偏見)的人來說,也只是眼前一亮而已。


Ryoko醬,對不起。


話又說回來,這部電影雖然絕不缺少萌妹子,但是從頭到尾卻和滿島光一丁點關係都沒有。我必須鄭重聲明,我不是來看妹子的!(真夠假~~~)雖然這部電影妹子們夠閃,但是……


咳,先說妹子,再說但是。


妹子們全部都很閃,日本妹子最大的優點就在於清純起來自然不扭捏,賣起萌來也讓人更容易接受。我不是說中國的妹子不好,但是女生的「自然」在中國只有在「女漢子」身上能夠看到。至於為什麼會這樣,這個說起來就複雜了,暫且不論。


點兩個名,把妹子的話題結束。


一個是大後壽壽花。記憶中這個名字上一次出現是在《藝伎回憶錄》,那是一部美國人拍中國人演的日本故事。一眨眼7年過去了,當初青澀的小姑娘變成了,額,怎麼說呢……


上圖吧。


(《藝伎回憶錄》)

(《聽說桐島要退部》)


我可以說她長殘了么?


不過演技確實是精進了許多,她和神木隆之介對戲的段落被影迷們津津樂道。


另一個是橋本愛。



看到這張臉會覺得很熟悉么?她曾經主演過《告白》。被廣大基友尊為女神的愛醬在這部影片里的表現只能算中規中矩。中規中矩的意思就是說,保持了一貫的水準,但是沒有特別的亮點。


位於劇情中心的山本美月和松岡茉優兩人的表現倒是可圈可點,但不知為什麼這兩個名字在相關的影片介紹中都被忽略了。豆瓣上山本美月的一張劇照下面滿滿的留言都是問名字的,但貌似沒有人知道。我也是問了度娘才知道這個名字。



話說日本超模大賽冠軍的知名度這麼低么?

好了,說完了妹子,再說上文的那個但是。


雖然這部電影妹子們夠閃,但是……真正打動我的是影片的氣質。


中國近些年青春校園題材熱潮席捲而來,這股風潮從2011年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開始(其實現在看來2010年的《80後》的時候已經顯出端倪,要不是質量太次,說不定吃到螃蟹的就是這部電影了),到2013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和《中國合伙人》的連續上映似乎已經達到頂峰。


在《那些年》的時候,導演打出的牌是「懷舊」,如果當初我們沒有這樣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如果當初我們勇敢一點那就好了。這樣的如泛黃舊照一般的小清新成功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而到了《致青春》和《中國合伙人》,導演試圖(這裡強調一下「試圖」)原景再現校園生活以引起觀眾的回憶,然後給這段回憶「瘋狂」添加附加意義。有意思的是這兩部電影正好是兩個相反的方向,《致青春》要告訴你什麼是失敗,《中國合伙人》要告訴你什麼是成功。


前面的「瘋狂」加了引號是為了我在這裡能有理由來特別說明一下這個詞並不是貶義。給回憶加上了附加意義是這兩部電影票房大賺的關鍵,但是什麼是失敗,什麼是成功,用得著你來教我們么?有些人認為用,這些人就是高唱讚歌的一幫人,有些人認為不用,這些人就是破口大罵的一幫人,再加上一個客觀條件:中國的網路環境。於是,罵戰開始了。


多一句嘴,罵戰之後誰得益?電影出品方得益。誰吃虧?貌似沒有人吃虧。所以,繼續罵吧,不用管。


那麼《聽說桐島要退部》作為一部在日本被拍爛了的青春校園題材的電影,能夠在日本引起轟動的關鍵是什麼呢?

  1. 全新的講故事的方法。

《聽說桐島要退部》的故事簡單到了很多人都不知道故事是什麼的程度,如果快進著看,完全不會明白這群人來來回地在做什麼。只有靜下心來慢慢品,才能體會出故事傳達出的青澀與寒冷。

這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1)新穎的故事結構。基本上所有看完這部電影的人腦子裡浮現的第一反應都是《等待戈多》(如果知道這部劇的話),聽說桐島要退部,那當然是講桐島的事情咯,但是這個桐島自始至終沒有露臉,而所有混亂都由他而起,只有他出現才能恢復原來的秩序,所以桐島成為了一個貫穿首尾的懸念。這種體式以前不是沒有過,但是如此成功地運用在青春片裡面卻是第一次。


(2)同樣重要的一點是POV手法。POV是Point-of-View的簡寫,就是從不同的人物的主觀視角去講述故事。每個不同的段落觀眾們都可以隨著一個特定人物的想法和動機去感受他身上發生的故事,品味著他在這個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憶,然而卻不會看到其他角色的想法或是發生在這個人物視野之外的事情。故事的進行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由各個不同角色的多種角度相互拼成的一幅幅畫面,從而更深切地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整個故事。運用這種手法的代表作品是喬治馬丁的《冰與火之歌》(小說原著而不是電視劇)。與冰火不同的是,《聽說桐島要退部》是不斷地轉換角度去講述同一件事情。這也導致了很多初次接觸這種手法的觀眾雲里霧裡。


2. 自己挖掘內涵。


純粹地利用懷舊感喚起回憶就能引起共鳴在日本恐怕是很難做到的。原因有二:第一,如果這麼經濟實惠的方法能夠行得通,那這樣的作品早就鋪天蓋地了,電影公司從來都不傻;第二,除了中國,沒發現哪個地方的人這麼拼了命似地尋找懷舊感,美國人喜歡未來,歐洲人喜歡現在,日本人喜歡變態,只有中國人在懷念逝去的時代。


所以賦予這個不成故事的小故事以附加意義就格外重要了。但是加什麼和怎麼加,都得講究技巧。


先說加什麼,這部電影的主題意義是什麼,各種說法都有,也許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我就不舉那個關於《紅樓夢》的爛俗的例子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只有一個,影片沒說明。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我贊成大多數人的看法,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夢想的價值」。在豆瓣上看到有人分析這個故事是「宅黨」和「現充黨」的鬥爭,覺得也有可取之處,但是即使這樣,所體現出的核心意義仍然是對夢想的價值的肯定,另外這種人設劃分似乎很難解釋橋本愛是怎樣的存在,所以在此備案待考,不做評價。


確定了加什麼,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怎麼加,《致青春》和《合伙人》至少還有曲折的故事撐撐門面,如果《聽說桐島要退部》也像它們那樣找個人在台上大喊「你~們~要~有~夢~想~~~」的話,這部電影基本上就只剩下演講了。所以吉田大八導演的辦法是,通過講故事過程中貌似不經意實則精心設置的細節來引導觀眾自行腦補。這種方法的另一個好處是,一旦看出門道,你會情不自禁地想再看一遍。


罵聲少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東方的美是一種意蘊之美。當年《無間道》紅透半邊天,人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哪段?


那種將鋒芒隱於死水之下的內斂氣質,今天終於又看到了。



2002至2012,整整十年。



看了一下幾個評論都說錯了。其實這個電影的暗線是菊池,暗線就是他其實想打棒球,但是覺得打了也沒法成為專業運動員就放棄了,但是又沒有退部,因為本身表現出色被隊長看中數次碰面都讓他下次比賽來參加,而菊池數次都覺得愧疚,對隊長愧疚,更過不去心裡的坎。所以整部電影他都在迷茫,並且和朋友消耗青春卻也不享受消耗的過程。直到結尾他看到電影導演在熱心的收拾道具講台詞,就問他,你是想當導演么?不是的話為什麼要拍呢?對方說,我知道我當不了導演,但是只要朝著目標做事情就滿足了。這一下點醒了夢中的菊池,當場就哭了,原來自己迷茫了這麼久答案居然這麼簡單。接下來最後一幕,他回到了棒球訓練場準備回歸棒球部,最後給桐島打電話也是想表達我還是想打棒球,最後應該沒接,電影結束。這才是這條線真正表達的意思。幾次和隊長的對話,尤其是最後一次對話,問隊長問什麼還不隱退,而且也沒有球探過來,言下之意是為什麼隊長這麼有幹勁,隊長沒有給他答案,電影的結尾給了。


電影里的兩類人,我把他們分為為自己活的人為別人活的人,與其他人的觀點小有差異。
  為別人活的人,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梨紗二人組和排球部一眾。當他們所依賴的人消失的時候,他們自己的世界便出現了問題。雖然他們可以在桐島周圍活得很好,但瞧啊,桐島不在的時候他們是多麼的失魂落魄。
  為自己而活的代表人物自然是男主映畫部的前田。雖然他從心底里喜歡著橋本愛女神飾演的東原霞,但他並沒有因此拋棄自己的追求和理想,雖然他身上有很多缺點,但卻是導演想要極力推崇的人首先要為自己而活的人生觀。電影正是在這兩類人最直接的衝突中達到高潮的。當然這裡所指的為自己而活並不是狹義上的以自我為中心。有些人的理想就是要為他人為社會奉獻自己,這種追求自然也包含在為自己的理想而活之中。
  澤島亞矢則屬於由一個為別人而活的人蛻變成為自己而活的人。她與前田的兩次正面衝突恰恰反映了這兩種活法在她內心的衝突,前田的話也許在電影中看是那麼軟弱無力,但現在回過頭來去想,他的話真的起到了振聾發聵的效果。最終,當她對菊池的愛慕以那個吻宣告失敗時,她終於選擇了為自己而活,所以她的世界沒有崩塌,她也奏出了最美妙的音樂。
  菊池同樣屬於逐漸發生蛻變的人。電影中他對各種事情一直處於曖昧不清的狀態,始終沒有找到對自己的定位。對他產生震動的兩次事件,一次是他目睹了棒球部的澤田深夜練習揮棒卻羞於上前打招呼,另一次則是屋頂衝突後他與前田隔著攝像機的一番對話。影片最後,遠景中的棒球隊預示著他也將要完成蛻變,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和努力方向。
  女主這個角色有點類似於上帝視角,在電影前半段不溫不火,更多的是充當了一個傾聽者的角色,遊走於那些為桐島而活的人和為自己而活的人之間,因此她能十分清楚的了解這兩類人。她理解宮部実果與梨紗二人組的貌合神離,她理解宮部希望風助能擺脫桐島陰影的願望。雖然她不大明白前田口中的天馬流星,但她始終對前田表示理解和支持。最終,女神在影后的半段,終於轉變角色,變成了評判者。她用那一個響亮的巴掌,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導演想要傳達的道理髮人深省,這裡談一談我的理解。現實生活中的我們難免會對自己身邊的「桐島」產生依賴心理,因為即使再獨立的人也需要與周圍的世界建立聯繫。但是人不能因為自己所依賴的聯繫消失就自亂陣腳。這個時候應該想辦法與世界建立新的聯繫,像澤島亞矢那樣,而不是像等待戈多一樣坐以待斃。只要我們每個人把對自己的定位建立在自身的理想和能力基礎之上,就能有效避免外界因素擾動造成自我世界的大面積崩塌。
  當我們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要想一想,如若有一天失去它,我該怎麼辦。而當我們失去一樣東西的時候,要想一想,我還有很多值得自己珍視的東西並沒有離開我。只要我想,我可以通過努力重新得到失去的東西,或者即使不能重新得到,我還可以通過努力得到其他我想得到的東西。
  不管發生什麼,人只要能有自己追求,那就永遠是一個鮮活的人。


作為這電影的腦殘粉看了好多好多遍。6月魔都電影節日本電影周展映時,特地買了車票跑去魔都看了一遍。放映到天台那一段的時候,全影院的人一起鼓掌了。原來大家也和我產生了相同的共鳴啊。那晚燃的一晚沒睡……   

所謂青春,或許是像小霞(羽毛球部)一樣虛偽、有像澤島(演奏部)一樣的暗戀、像風助(排球布的小個子)一樣懂得再怎麼努力也就這點水平、像前田(電影部)一樣被嘲笑了也要做想做的事,或是如宏樹(歸宅部的高富帥)一樣空虛迷茫。但是無論如何,都充滿了煩惱。不停的煩惱啊煩惱,這才是青春啊。
可是即使這樣煩惱,時間卻不會為你絲毫的停歇,太陽照常升起,我們又迎來了每一天。
只是這麼想著,就覺得這個世界真殘酷。

電影最精彩的,就是尾聲天台那一段。

天台之上殭屍的逆襲,無疑是死宅們的勝利。小霞也在瞬間脫掉了虛偽的面具,澤島的暗戀也最終釋懷了,唯有宏樹的迷茫被無限放大了……
之後相互羨慕著的兩人進行了一段基情滿滿的對話。高富帥在死宅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未曾見過的光。於是一直以來隱藏在內心的不安,也終於傾斜而出。

最後一幕和宏樹孤獨的背影作對比的是操場上傳來的棒球隊努力練習的喧鬧聲。

大家都在努力向前,而自己仍是停滯不前。


我覺得他優秀的原因就是,他讓我從每一個角色身上都找到了與自己的相似點,所謂共鳴。然後又給我們展現了一個「這樣的」世界。


可是我們不得不在這樣的世界上生存下去。
但是究竟要以怎樣的方式生存呢?
所以,戰鬥吧。


這部戲好在寫實。

沒有日影慣有的浮誇、熱血、矯情、說教。

好吧,說教還是有的,在結局處,個人認為是敗筆。導演挑了一個現實中亮閃閃的演員(投我反對票的人知道這演員有多亮嗎?)飾演電影部屌絲,並在最尾處來一場意淫。就像九把刀挑了柯震東,繼而有那個煽情的結尾。那些年這樣做是成功,因為那本來就是美化後的青春。退部結尾這樣做,在寫實的風格上,可以是升華,但我不認同。好在,這場意淫並不過分,而且結局總需要高潮,還是有人喜歡的。

排球部主將因為皇牌缺席而發泄在替補身上的故事你要看嗎;替補因為皇牌的退部而能首發出場的故事你要看嗎;少女挑選頂樓一腳練習只為看/被看到傾慕的人的故事你要看嗎?我就不再問下去。這是一些瑣碎的故事,而這些瑣碎正是生活,你在別的電影里極難看到或會被美化後看到,而這部電影一次給你呈現出整個面貌,不好嗎?

整部電影,最缺乏血肉的是電影部的小嘍啰。這或許是導演or編劇在美化自己的青春,別人都是嘍啰,傻X,但導演確實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且沒有過分欺騙自己,所以能看到排球部、校花團體的狀態。


雖然此片講了一個日本鄉下高中的故事,但卻比中國各種青春劇要接地氣得多。各路男女屌絲看此片應該頗有共鳴。另:我在上海電影節看的,天台上殭屍們撲向排球部的時候,全場歡呼並爆發出熱烈掌聲……我看任何一部電影都沒見過這個場景。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養成了一個習慣,在有點喪又不知道要幹什麼的時候,我會再看一遍《桐島》,於是,《桐島》理所當然成為了我迄今為止重看次數最多的電影。

我想這部電影大概是我最喜歡的校園青春片,也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殭屍片。這兩個最喜歡目前都還沒有「之一」。喜歡它到什麼程度?我想如果我流落荒島只能帶一部電影,我想我會帶它。

大家都分析的很好了。還有一點沒有人提到的,就是這個電影除了高橋優的ed,是沒有使用任何配樂的。而整部電影中所有的音樂,都是由大後壽壽花那個角色以及她所在的社團帶進來的。這就使得音樂不僅是電影的背景,也變成了電影的前景和角色。電影中最燃最好看的那段天台戲,其實是和大後壽壽花所在的樂隊的排練演奏,有一個平行剪輯的。這個樂隊的排練音樂變成了天台戲的背景音,而天台戲的起承轉合又暗合了大後壽壽花的內心起落,音樂的節奏起伏也準確的押韻了天台戲的每個高潮。同時,遠在教室的大後壽壽花和在天台的天台戲的主謀前田同學,都在這場平行剪輯或者說音樂落幕之後,獲得了一些似有似無卻非常重要的東西。這兩個人,一動一靜,一個提供節奏和音樂,另一個提供情緒和內容,這兩個各處一地的不怎麼熟識的沒什麼關係的兩個人,卻在不經意中為電影提供了一段萬分精彩的戲中戲。每次看這段,我都忍不住要尖叫起來。真的是非常好看。你看了你就會明白。真的是很天才的拍法了。

很嫉妒導演能拍這齣戲,更嫉妒原作者和編劇創造了這個故事。看過很多很好的電影,但第一次萌生,如果這部電影是我拍的就好了的那種念頭,是桐島帶給我的。

劇本上,他那麼緊湊,寬泛而言,也像是一個近乎三一律的電影了。場景、演員都非常集中。但是竟然容納了那麼多可以言說的議題——友情、愛情、校園階級,每一面都講的好深刻好透徹。

音樂是暗線。電影是明線。音樂的爆發是悄悄的爆發,電影的爆發是核彈一樣的爆炸。音樂的爆發是大後壽壽花一個人的爆發,電影的爆發是一群殭屍的炸裂志。而這兩個角色也是我覺得在電影中最飽滿的男女角色(雖然未必是男女主角)。

總之,我想,如果你是電影宅,一定會和這個電影惺惺相惜的。怎麼會有電影宅不喜歡這個電影呢?絕對不可能的!


http://card.weibo.com/article/h5/s#cid=1001603879938213211768vid=2252590632extparam=from=1054095010wm=20005_0002ip=113.194.103.141


我就是喜歡東原霞的小心翼翼 千迴百轉 在強者和弱者之間曖昧徘徊 但是終歸是個腹黑的角色


真實地描繪了日本青少年的傻逼校園生活


首先還是要關注一下這部電影的技巧問題,如同大家所看到的並不如同羅生門的角度去重複敘述一個場景,場景的重現沒有表現出另一個視角所觀察的那個人的心理活動。這種單純的重複切動主要是完整敘述事件。然而這種手法所帶來的藝術感卻顯得頗具影響力。紀實性的手法放在重複無聊的青春主題上會顯得嵌入感十足。
再者需要來說說主題,就像大家所說的那種:群像性的演藝普及和吻合了大眾的心理。這種心理之所以能贏得共鳴,便在於大多數人的青春是在平凡和無聊中度過,除去了那些頂尖的明星之外,剩下的那些人都是自己曾經的影子。片中的那些主角們身上也能有自己曾經見到過的影子,代入感和極強的真實感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給觀眾帶來的最c大共鳴。
相比一下國內的青春類型片,曾經網上還流傳著一張這樣的圖片:

這種反青春的類型不同與常規比較,給予平常人另一種的生活導向。沒有太多的正能量,也沒有刻意的去宣揚主題,更多的是想留給人們去更多的思考

這種反青春的類型不同與常規比較,給予平常人另一種的生活導向。沒有太多的正能量,也沒有刻意的去宣揚主題,更多的是想留給人們去更多的思考


勝在細節。


說實話,敘事方式很新穎,每個人物很鮮明。但是二刷還是索然無味,沒有劇情,清湯寡水,有人說這是青春,其實只是有些人的青春,不能代表全部。簡單來說整部影片里的團體分為兩個,桐島團體(不包括桐島)和非桐島團體,忽略了桐島以及獨立於這兩個團體之外的人。所以,這部電影是給類似於影片里的那兩個團體的人來觀看的,無此經歷的就自動屏蔽吧。


這是今年看過最好看的電影。
好吧,承認,上面那句話很假。第一遍看的時候,其實有點不明所以,而且被美國大片弄殘了的腦子,因為片子過於細膩,還有些煩。
但是,把它堅持看完了。過了一天,突然又想再看看,於是找出來又看了一遍。
它的優秀大抵就是,寫實。
正是因為過於寫實,所以才會讓人覺得有些乏味。影片其實並不華麗、精彩。可是大多人的高中生活不就是那樣嗎?做著自己也不知道為何做的事,重複、機械,沒有目標,渾渾噩噩。說是青春的精彩,最美好的年華。可對於我們來說,也許更多的是一片蒼白,一種無處下手的無力。
平平的,這部影片就把這種無力直直地擺在我們面前。
最開始可能並沒有意識到,等看到幾乎就在你旁邊發生過的情景,一下子就被震撼了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日本 | 日本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