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師的眼中,什麼是好的醫院建築?
相關問題:
在建築師眼中,什麼是好的住宅建築? - 知乎
在建築師眼中,什麼是好的劇院建築? - 知乎
謝謝大家對這篇答案的關注,和所引起的討論,評論里也很精彩,不乏醫護人員、患者、以及去過鼓樓醫院的人出沒:) 大家都談了各自的感受,有褒有貶,這確實就是最真實的狀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建築,建築慎用「完美」一詞,就如同這棟醫院,如評論區里的 @咖喱雞 醫生和某位護士所說,把向陽的景觀好的位置都給了患者,醫生的辦公區窗戶小通風不暢無景觀。為患者考慮到了舒適明亮的醫護環境,就犧牲掉了部分醫生的辦公環境。不過為醫生們也準備了很多餐廳,讓他們下了半夜的手術還有飯吃、補充體力?這算一種補償么?:)以及等電梯這種問題,在各醫院的高層住院部以及我們普通人上班的寫字樓都在發生,這所醫院已經盡量多地設置了電梯,並且把體量儘可能低,這樣如果等不來電梯是不是至少也能少爬幾層?:)關於回字形病區和空間體驗,有迷路的朋友「本來在回字形區域繞來繞去心裡挺煩,但是樓外一直有潺潺水聲,特別的禪」; 有人抱怨走廊太大鋼琴廳太大空間浪費,也有評論說「鼓樓與軍區總醫院作為南京的頂級醫院之一,每天有大量的江蘇省內外人前來求醫問診,但是鼓樓一點都不覺得擁擠,反觀軍總,有種菜市場的感覺」。
謝謝大家的討論與評論,還原了這棟建築最真實的狀態。
再次感謝大家,也許醫院是關乎到民生的問題,所以大家特別有興趣。
此外打一個小小的廣告,如果大家想了解現在我國中學校園的最高水平,也可以看這裡。。。我的另一個回答,謝謝 什麼是好的校園,如何才能設計好一個學校? - Hope Chen 的回答
——————我是原始答案的分割線——————
推薦一個近2年來國內建築界公認的做得不錯的醫院——南京鼓樓醫院,在南京的朋友們可能會有機會去和了解。瑞士籍華裔建築師張萬桑(Vincent Zhang)設計的(瑞士Lemanarc建築及城市規劃設計事務所),據八卦還有一兩位在ETH讀書的現在國內新興小生那個時候炒更參與了。設計時間2004,竣工2012。不多說了先上圖。
(懶人截圖自《建築學報》2014年2期iPad版,但是很可惜,他家的iPad版現在已經停辦了,只有紙刊,微信公共賬號上還能看到免費的每期精選作品及文章。這一期有個南京大學周凌老師和設計者張萬桑的訪談,對這個作品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值得細讀。)
知道不會有那麼多知友真的去翻雜誌啦,大家都比較喜歡現成的答案。。。so 接下來我是一名搬運工,信息都源自上面提到的那篇訪談。
- 1 設計理念:「醫療的院落」
設計師張萬桑認為:
「醫院」來自於中文「醫療的院落」的概念,它跟西醫的「hospital」不一樣,「hospital」是聚集以治療的意思,和「hospice」意思接近。中國人的概念,醫者是圍繞著病患走的,我們在整個生病的全程,都是以一種被護理的方式存在,所以它集中反映在「醫療的院落」的「醫療」兩個字上,英文叫「healing garden」。
現在,「醫療的院落」這個概念在西方也逐漸被接受,比如瑞士巴塞爾在建的巴塞爾醫院新樓,也受到很多鼓樓醫院的模組化作法的影響。
- 2 這個建築設計起來有多難?以及建築師的應對策略
建築師所面臨的是「在一個800 萬人口的鬧市中心設計一個醫院,它是擁有1800 張病床、每天1萬人門診量的龐然大物,坐落於一塊狹長的4萬多㎡的場地上。」
基於這麼高的容積率要求,按照習慣性的現代主義規劃學的理解,就是樓要高,底下交通面積放出來,所謂叫「給予公眾」。
而建築師張萬桑對於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是,這樣做是不對的(上面畫橫線的那個理念),因為這樣的理解造成地面只是一個大菜場一樣,跟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醫院一樣,底下所有東西都混在一起。
而建築師張萬桑要做的是把界面嚴格地界定出來,讓這個醫院變純凈。他把邊界部分在地塊允許的可能性下最大化地切出來,並且盡量使建築做得低,因為做得越低,豎向交通越容易做。
- 3 醫療文化、基督教、承載心靈的「園」
鼓樓醫院創建於1892年,最早為美國教會的加拿大籍醫學博士威廉姆·愛德華·麥克林 William E. Macklin創辦的西醫院「馬林醫院」,1914年改為金陵大學鼓樓醫院,是南京地區最早的一所西醫院。1987年,鼓樓醫院成為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在周凌與張萬桑關於鼓樓醫院的對談里曾有這樣的對話:
周凌:120年前,加拿大的馬林醫生建立了鼓樓醫院,他帶來的不僅是西醫的技術,還有他作為基督教傳教士對於醫院和醫學的理解。我們平時來這裡也覺得鼓樓醫院和其他醫院不太一樣,很多醫生會耐心向病人講解病理,這個是不是和醫院創始人馬林醫生建立的醫療文化有關係?
張萬桑:醫療文化,其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現在講的「醫療」,遠遠不只是治療你身體的問題,馬林當時就講過一句話:「華佗之功救人身體,聖靈之力拯人靈魂」。
我們對於治療這件事情是基於信仰的,首先,你信仰你能否被治療是一件很關鍵的事情,這種信任和信仰能幫助你治療。醫療完全是人類行為和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理解醫療這件事情,完全是一個文化現象,不是一個科技現象,那麼這種文化現象就有一個承載的源頭,就像我們之前說的「hospice」一樣。
鼓樓醫院是很典型的兩個文化的相遇,是西方人在東方建立的西醫醫院,又被東方化了,為中國人服務,這已經超級混亂了,文化身份已經混淆到不知怎麼去界定了,有沒有一點是東西方文化共通的呢?想來想去,我覺得這個共同點還是在這個「garden」上面。
西方人提到的人之初是「伊甸園」,東方人古代的理想,也是園。它的尺度,可以大到皇家苑囿,也可以小到陽台窗前的一個小景,這個變化是很大的,但歸結起來都是一個字「園」。「園」是我們心靈的歸所,鼓樓醫院,這個23萬㎡的龐然大物,就應該是來承載「園」的,所以就有了3個層級的「園」:6個大的庭院,還有30多個採光井,以及表皮上無數的小「園」。
鼓樓醫院,在市中心一個功能如此重要的建築裡面,我們依然應該把心靈的居所「園」作為第一位去承載。如果說建築物承載著身體的話,那麼花園則承載著我們的靈魂。
從基督教的意義上講,又有一層含義。可能我們中國人不是特別了解,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對於西醫的貢獻是至關重要的。在整個西方的中世紀,西醫全部存在於教會、傳教士和修道院,修道院掌握著所有的科學技術,現在的ICU就是典型的修道院布置,兩邊擺床,醫生護士在中間走,這和在教堂裡面擺床是一樣的。
我當時也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建築能給大家帶來什麼樣的信任和信仰?我想幫助重建病人對醫生的信任。所以,對於基督教的感受,我是想傳達出來的。比如說內庭,就是現在的「鋼琴廳」,是想讓它有很純凈很安靜的感覺,有點像教堂一樣,你看兩邊的挑台,可能讓我們想起教堂里的唱詩班站的地方,頂上一個個射燈的管有點像管風琴。就是想讓大家把它當成是一個禮拜堂的感受。
(教堂般的住院部內庭,有教堂的感覺不?)
- 4 功能和流線處理:「回」字型、系統化醫療矩陣
張萬桑:醫院是各類建築類型裡面,功能最複雜的。所以一般我們看的醫院,基本上都長得差不多,一個標準的醫院長相基本上都是水平的線條。因為水平線最容易處理:條窗、層間帶、設備。醫院的模數非常講究。醫院裡面的空間每一年都在不斷變化,所以怎麼能夠真正把一個醫院做到flexible,做到「柔性」?我們選用了一個跟中國現在的醫療模數比較匹配的模數:1.3m。在中國,比較中等的、經濟的方式,用地指標大概在一張病床150㎡,1.3m的模數相對它的使用率,比較緊湊。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現在鼓樓醫院的住院病區是一個環形,這樣一個環形病區在中國幾乎是唯一的。通常一個醫院有3種分類方式:一是以介入與否分為大內、大外、康復等;二是按照人的身體系統來分類,像腦科、眼科等;三是以收治的時間來分的,如住院、門診、急診等。這3種分類方式,如何在空間矩陣上最有效最有利的相互接近?無論是上下還是左右,都是能抓得住,找得著的,包括它們的物流系統。超有意思,這是一道很複雜的算術題!
「回」字形,是由4個「L」形組成的,每個基本單元是一個「L」形,因為要滿足模數化的建造。一個護士站,在中國現狀下的經濟做法,最好是管兩個unit,叫「雙病區」。本來是一個「雙病區」的一個樓加另一個「雙病區」的樓,問題也出現了,比如說10層是心臟科,就會出現心臟內科和心臟外科,醫生共用問題就產生了,這就造成了醫生在跨越病區的時候要先下到下面再繞回到10層。而這個方式(「回」字形) 解決了任何一個點的工作人員可以同時水平向或豎向最快到達目的地的問題。所以病人也能很快地到達目的地,比如做支架的,屬於心臟內科,做搭橋手術的,屬於心臟外科,病情不確定時他經常需要兩邊跑,實際上是雙向的,兩種選擇,兩個通道,最近距離搭在一起。
它由之前的兩個雙護理單元,變成現在的雙倍的雙護理單元,以及內部還是雙通道的狀態,非常高效,從「雙核」發展到了「四核」的住院部。
環回帶來的問題是,大約有20 來個病房是朝北的,但是從整體性上來說,病人住院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這一部分朝北的房間,換來的效率是很可觀的,所以後來也沒有人再去詬病這個問題了。這個最終閉合的回字型病區設置與醫院管理者的認真互動也是分不開的。
周凌:每層的挂號和取葯是當時您提出來的還是院方的要求?
張萬桑:這個是我們提出來的。在中國,這可能是第一個以系統化的嚴謹的醫療矩陣的方式來構成的醫院。在平面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地下一層在急診區的下面是藥品中心及所有手術的supply 區域,為什麼選擇放在這裡,不放在門診?因為如果放在門診,它只能直達門診,不能直達住院,也不能直達急診,當門診、急診、住院都需要藥品的時候,物理上就應該是自下而上垂直到達的,所以幾個葫蘆串交合的點的區域就很重要,就在它下面。所以,1萬人的門診量,取葯、化驗,平常要跑多少路,現在只要在本層就可以解決,而且每層都在同一個區域,非常方便,減少了很多內部無意義的流動。
醫院醫患匯流原理
醫院醫患匯流原理- 5 材料、建造、立面
仰視立面花園
仰視立面花園立面花園的厚度
立面花園的厚度網上曾有批判說這是「最奢華的醫院」,其實並不是,這個醫院造下來的最終的結算造價是5500元/㎡。5500元/㎡是什麼概念?它是中國這個時期里幾乎是最便宜的建造成本之一的醫院——就是土建安裝全加起來,包括立面,包括傢具,包括景觀全部。
立面模數1300,柱網中心線是7800,1300 的6 倍。整個鼓樓醫院是由標準的診療單元的模塊組成的。一個unit大致的面積在500㎡,基本是一個空調的分區,乘以4是防火分區,它全部是模數化,所有的傢具也全部是模數化。
模塊化臨床單元
模塊化臨床單元張萬桑:這個建築的表皮是3層組成的,實際上是一個很簡單的凹窗、一個凸窗,再加一個懸掛外面的紗網。大家遠看的時候紗網和凸窗基本混合在一起,所以這種漂浮的邊界(overlap)可以有幾件很重要的事情:一個是光,鼓樓醫院的主要朝向是東西向,兩幢樓綿延300多米,如果不做處理,兩邊基本是東西向,西晒。凸窗這部分讓光在一天從早到晚都很敏感,就像傳統的畫室,要麼朝北,要麼有彌散光。受這個啟發,做了最外這個磨砂的玻璃。這個窗子是雙層夾膠玻璃,有2道、4個面。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單元式幕牆,凹窗管景,凸窗管光,側窗管風。
張萬桑:這個立面單元在當時實施的時候,阻力還是非常大的,說實話,有點一意孤行。在我辦公室的小花園裡,有個架子上放滿了立面的小樣,用來研究玻璃、孔網、磨砂玻璃和鋁塑扣板這4個材料的構造和組合方式。4種材料中迎向外立面的有3個:玻璃、孔網和磨砂玻璃,他們的通透度,也就是透明度、遮光度這幾個數據,鋁合金廠商和玻璃廠商的數據是不一樣的,連計算的儀器也不一致,根本協調不起來。我把他們各個廠商的人叫到一起,告訴我各自通透率的演算法,我給他們現場算算術,現場協調各個數據。最後為什麼大家看到的這幾層像是一樣的東西?因為最外面一層材料,在概念設計的時候應該是一道玻璃,是磨砂玻璃外面又有一道磨砂玻璃,但是我要是用兩道磨砂玻璃,它的重量和費用都會增大,所以我必須把最外面一層置換為孔網。但是我如何做到孔網和磨砂玻璃的質感在一定距離外是基本一致的?光是這一點,在我小花園裡,小樣就有6次,每天早上拍,中午拍,晚上拍,1:1的大樣也做了6次。最後大家才看到像是幾張紙這麼一疊的效果,看起來很輕柔,什麼都沒有似的。什麼都沒有其實是最難的,你得讓它們看起來一致,但是它們本來不一致。有些事情,只有建築師一意孤行地去做,去控制,才能到達想要的效果。這樣的感受太深了,建築師就要有超強的神經,要能堅持到底。
病房窗景
病房窗景明亮的病房
明亮的病房————重點搬運完畢,再重申一遍,文字和圖片來自《建築學報》2014年2期————
通過以上文字解讀,希望這座醫院留給大家的不只是照片給人的感覺——一座擁有時尚外表的漂亮的建築,如此簡單的印象。這座醫院是醫療建築設計團隊專業人士的智慧結晶,它使去過這裡的人基本都能留下「空間開闊、乾淨整齊、不擁擠不排隊,一切井井有條,流線安排合理,標識系統也很清晰,病人少走很多冤枉路」的印象,除了時尚的外表、現代的空間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功能很好用。
我個人是很喜歡這樣的作品的,建築畢竟是服務於大眾的,老停留在情懷還是有點淺啊,如何平衡好各方條件,在有限的條件內發揮出最好的功用,以及功能、技術與美學的平衡,考慮更高層次的事兒,比如影響他人或者回饋於社會,這應該是建築師更高的追求。
————END————
感謝 @謝竹君邀請。建築設計非我本行,不敢妄評,僅在此提供一個視角。
「在建築師的眼中,什麼是好的醫院建築?」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有兩種角度。一是推薦同行認可的醫院建築案例,二是提供一個經過檢驗的評價體系。
1.同行認可的建築案例。
同行評議的醫療建築專業獎項,大概可以最貼切地回答這個問題。就我掌握的資料,建築傳媒業的巨頭——世界建築新聞(WAN:: Homepage)旗下的「年度醫療建築獎」(Healthcare Winners),代表了業內專業評審的最高水準。需要注意的是,獎項屬於頂端評優,所以討論的作品,至少需要先滿足通用設計,全年齡段友好等基本原則。
Healthcare Winner 獎項每年會公布三個獲獎方案。分別是最佳建成獎(Complete Winner),最佳方案獎(Unbuilt Winner),最佳升級改造獎(Best Hospital Upgrade Winner )。
2014年的最佳建成獎得主為荷蘭的建築事務所 PRO architekten,作品為阿默斯福特的Meander Medical Centre。根據獲獎聲明,這個建築從眾多參賽醫院中脫引而出的理由,是在空間結構,病房,診室,隱藏後勤系統等方面顯示出的人性化設計和高效組織。
建築師談到設計的概念為「村莊」(village),包含一條主要大道和眾多室內公共小廣場,從這些小廣場可以方便地通向各個「房子」。所以建築內樓層的概念非常靈活,大小空間自由組織,將舒適愉快的空間展示出來,並隱藏可能造成病人不快的後勤鏈條。
圖:Meander Medical Centre,PRO architekten。正門部分。
圖:Meander Medical Centre,PRO architekten。正門部分。圖:Meander Medical Centre,PRO architekten。前台區域。
圖:Meander Medical Centre,PRO architekten。前台區域。圖:Meander Medical Centre,PRO architekten。在一篇訪談中PRO談到參考了機場的流線設計。
圖:Meander Medical Centre,PRO architekten。在一篇訪談中PRO談到參考了機場的流線設計。圖:Meander Medical Centre,PRO architekten。開敞舒適的等候空間,注意大小空間的結合以及值班醫生與病人等候區的位置關係。
圖:Meander Medical Centre,PRO architekten。開敞舒適的等候空間,注意大小空間的結合以及值班醫生與病人等候區的位置關係。圖:Meander Medical Centre,PRO architekten。診室的景觀。
圖:Meander Medical Centre,PRO architekten。診室的景觀。圖:Meander Medical Centre,PRO architekten。活潑自然的休息區。
圖:Meander Medical Centre,PRO architekten。活潑自然的休息區。
(2014年完整的評獎結果可參看 Healthcare Winners 2014,這裡不再贅述)
2.醫療建築評價體系。
基於不同的目的,建築評價體系有不同的搭建方法,並可能導向不同的結果。醫院是病人及家屬的醫院,是醫務人員的醫院,是水電工人,物流工人,後勤保障工人的醫院,是投資人或權屬方的醫院,同時也是坐落在社區環境中的醫院。所以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病人滿意,醫護人員不滿意;病人醫護人員滿意,周邊居民對建築形態對環境又不滿意;使用者都滿意,投資方對投入回報比又不滿意。等等。
人比建築更複雜。建築評價體系亦會有不可避免的局限。這道題目中, @Hope Chen, @IDIOT提到了Lemanarc SA的南京鼓樓醫院,我看到有評論中有南京本地的知友提到了一些爭議之處。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並不贊同一些朋友以中國民眾審美跟不上進行回擊。聽隔壁的一個教授說,他被邀請參加了漢堡音樂廳的方案質詢會,幾乎每次都是從頭吵到尾,碼頭工人抬著橫幅來抗議。但至少一個合理的公眾參與程序可以提前暴露爭議。
所以討論題目中「建築師」眼中的醫院,我理解的,就是以「設計協調人」的角度,評價醫院建築是否滿足已預見的主要需求,並留有一定餘地給不可預見的需求,供使用者靈活利用。
作為專業的醫療建築,門檻應是符合」通用設計」原則,並方便各人流線,物流線的組織。通用設計的原則包括:
公平使用:這種設計對任何使用者都不會造成傷害或使其受窘。
彈性使用:這種設計涵蓋了廣泛的個人喜好及能力。
簡易及直覺使用:不論使用者的經驗、知識、語言能力或集中力,這種設計的使用都很容易了解。
明顯的資訊:不論周圍狀況或使用著感官能力如何,這種設計有效地對使用者傳達了必要的資訊。
容許錯誤:這種設計將危險及因意外或不經意的動作所導致的不利後果降至最低。
省力:這種設計可以有效、舒適及不費力地使用。
適當的尺寸及空間供使用:不論使用者體型、姿勢或移動性如何,這種設計提供了適當的大小及空間供操作及使用。來源:通用設計-wikipedia.org
圖:通用設計七原則,Ronald L. Mace
圖:通用設計七原則,Ronald L. Mace滿足了准入門檻以後,下一步則是評價建築空間。
針對「病人進入醫院,前台引導,穿行,等候,問診,診室治療」這一主要需求鏈,建築學界已經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比較有代表性的,Pellitteri et al(2010)構建了一套空間評價體系,評測了醫院的主要空間,包括入口大廳(可接受性,導視性),走廊(可達性,導視性,可接受性),等候區域(舒適性,可利用性),病房(私密性,可接受性)。其中有詳細的評價指標,對於整體質量控制有積極的意義。比如入口大廳的「可接受性」,就探討了室內外空間如何連接過渡,怎樣與其他功能單元連接,視角效果是否整體協調豐富,自然光和燈光與地面的關係等。下面這張表列出了評價的詳細清單,操作方法則為專家打分法,同時抽取一定數量的公眾樣本進行調查分析,然後進行相互比較。在這個案例調查中,每一個專項都會被要求進行A,B,C,D四檔的賦值評價。
表:某醫院建築評價案例中對「支持區域」的評價賦值,ABCD為該案例中醫院是否滿足特定需求的評價。Pellitteri et al(2010), Features of the supporting areas in the F. Miulli Hospital in Bari and valuation of their requirements in according to
the assigned levels (A=High, B=Medium, C=Low, D=Null).
另外,在整理線索回答這道題目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一個有趣的交鋒點。目前,針對醫院建築使用和發展的新趨勢,一本相關的大部頭是《Innovations in Hospital Architecture》,作者是
Clemson University的Stephen Verderber。我只讀了序言部分,但他對醫療建築現狀的總結和未來趨勢的展望以足夠顛覆我對醫院的直觀認識,推薦一讀。而今早上我碰巧看到Kansas University的kent Spreckelmeyer對Stephen的回應文章,則更有趣了,當中將醫院建築內外景觀的地位提到了一個新高度,談到利用生態和植物的力量整合空間,積極干預醫院使用者的情緒,免疫,社交,體力活動等。建築和景觀真的能讓生活更美好。
所以建築師們,你們要繼續加油哦。(景觀也會加油的,可是別忘了點贊啊!!)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 有興趣的大家可以看下這個世界銀行發布的:世界醫療系統發展指標全表,可以看出我們的Out of pocket絕對不少
好的醫院設計遵循「以病人為中心」 「人性化的治癒環境」,目前的醫院現狀就醫環境整體感覺冷漠,我們的大腦從外部接受信息。環境也是一種信息,刺激我們啟動思維過程;通過吸引或分散病人或其家屬的注意力,減低焦慮,對心理感受帶來正面的改變。
這些改變包括愉悅,鼓舞,創造,滿意,享受,讚美。It includes pleasure, stimulation, creativity, satisfaction, enjoyment and admiration. - Dilani A.
世界衛生組織在其願景中寫道:健康是一種身體、精神以及社會交往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消除疾病或羸弱。
Health is a state of optimal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on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住院就更糟糕
我們往往對醫療建築(醫院)沒有好印象...
醫院卻承載著許多重任:病患滿意度、護理質量、家屬/訪客體驗、品牌及威望、吸引人才、醫護人員的心情......所以醫療建築設計需在加強城市肌理的基礎上,創造有利病患和家屬康復的物理環境,同時還能愉悅緩和醫患關係。現在比較主流的西方醫療有四個設計理念:- 本源設計(salutogenic design):建築師或規劃師通過創造健康和宜人的環境來引導人們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本源建設理念是根本性的對健康環境的認知理念,從根源上解決健康的問題;
WHO對「」健康「的定義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係健康的綜合體現,並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理疾病!」 (RAND Corp./US NIH 2000調查報告英國大概有78%的醫療支出是用於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
有興趣研究健康和壓力的可以看看Aaron Antonovsky的Health, Stress, and Coping,這本書還是很好的用環境設計因素解釋了本源設計的理念; - 療愈環境循證設計:患者感受+ 物理環境-以循證設計理念為基礎,探索患者和家屬的體驗和感受. 並貫徹到物理環境設計中,並與醫院的運營機制相吻合;(例如功能房間缺乏私密性,噪音過大,卧床時被迫盯著天花板上晃眼的燈光,指路系統不明確等。)
早期:南丁格爾有句名言「醫院設施環境的第一需求應該是必須是對患者沒有任何危害因素環境下的治癒」;
擁有花園般優美環境的新加坡Khoo Teck Puat醫院
清晰的Wayfinding系統讓人心情愉悅的牆面設計
讓人心情愉悅的牆面設計 - 綠色醫院:國務院辦公廳於2013年下達文件明確指出「政府投資的國家機關、學校、醫院、博物等大型公共建築,自2014年起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
- 持續性設計:可持續建築是指在建造,運營和拆除的全壽命期間, 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 經濟和社會效益最佳的建築。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CED)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四項原則:資源使用效率, 能源利用效率, 污染防治和與環境協調。因此, 可持續建築應當立足於綜合環境效益的提高, 提供給人們一個經濟、舒適, 具有環境感與文化感的場所。
那國的醫療設計趨勢呢?
中國醫院發展從1950年左右開始到21世紀初期從無序發展到規模速度的訴求無不體現了從滿足基本需求到服務和規模的基本概念
但是東西方醫院設計從開始策劃就呈現的差別導致結果也大相徑庭:
但是東西方醫院設計從開始策劃就呈現的差別導致結果也大相徑庭:國外醫院
- 決策者:委託醫療諮詢公司代表業主(醫院)承擔醫院建設的前期策劃工作到參與到整個工程;
- 實施者:專業設計團隊。
國內醫院
- 決策者:院長、基建科、專家;體現了 - 非專業性、感性的認識/時間短、任務重/缺少全面、系統化分析及規劃;
- 實施者:非專業設計團隊(當然今年來又很大改觀,但是預算上的控制導致很多的公司無法完全摒棄成本參與到設計中)。
所以國內的醫院現狀呈現靜態的發展:
- 沒有可發展的土地空間和總體規劃;
- 見縫插針。
如何解決問題呢?
- 制定高品質醫院標準-大銜接點、三大控制點
- 建築設計流程、深度-設計指導綱要
- 建設程序
- 使用後評估標準及使用。
其實醫院設計展開真的可以向有為答題者說的可以寫一本書,那麼就簡單得從建築設計的角度來看。
在建的翻新案例 -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 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 查了半天不知道具體哪家設計的 因為涉及了業內好幾家設計醫院的設計單位,不過這個案例年初已經在一個醫療峰會上分享過。
原有規劃:
原有規劃:可以看出原有的規劃在設計的時候雖然注重綠色環保,但是在出入口的設計方面沒有考慮到與日俱增的需求量,而且整個大樓渾然一體,沒有區分急診、科研以及門診。
現有規劃
新的規劃在盡量保持綠化的同時,增加了公共出入口
並且清晰地區分了三種不同的功能,並且每個不同功能對應上上圖都有單獨的出入口:紅色是急診/黃色是門診/藍色是科研
一層平面可以看到急診安排在最靠近AMTRAK的地方
裙樓的軸突,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功能,基本上大部分的FB都設計在急診處和輔助層(上面那個第七層就是輔助層)
病房:視野和自然光線的最大化
病房模型和效果圖:一個通透的環境和足夠的自然採光除了讓病患有相對開放的心情還給與健康自然的環境。
病房模型和效果圖:一個通透的環境和足夠的自然採光除了讓病患有相對開放的心情還給與健康自然的環境。
中庭:視野和自然光以及流通的空氣
中庭剖面:整個中庭的設計簡單,木製的暖色調+醫院標誌性的藍色中的相對暖調+象徵純潔乾淨的白色
中庭透視圖
中庭透視圖住院層:安排在手術層和輔助層上部
住院層標準層首先不能是正方形,因為受到場地的限制
住院層標準層首先不能是正方形,因為受到場地的限制調整後的住院標準層
調整後的住院標準層住院標準層擁有開放性的視野
住院標準層的風車型的走廊設計,這個設計讓所有病房之間沒有干擾
住院標準層的到達,核心筒電梯
設計也充分考慮了病患鄰里關係(下圖中藍色是CIC節點)
設計也充分考慮了病患鄰里關係(下圖中藍色是CIC節點)手術層
由於平面受到地塊限制,所以不是規則的,在此基礎上設計了階梯形的手術室
擁有相對開闊的視野
中庭到達
中庭到達輔助層
場地擁有城市與河道景觀,所以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花園露台
場地擁有城市與河道景觀,所以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花園露台因為是輔助層,所以在功能設計上充分考慮對外視野的最大化
因為是輔助層,所以在功能設計上充分考慮對外視野的最大化抵達處:抵達處對於醫院來說非常重要。
車形流線
人行流線
人行流線下客區剖面
下客區剖面還有專門為兒童設計的抵達處
還有專門為兒童設計的抵達處醫院內部的功能雖然相當重要,但是外部直觀印象對於大家來說同樣舉足輕重,誰願意去一棟看起來就黑洞洞、沉悶的大樓呢?(當然不排除有喜歡那種看起來沉穩的心裡有底兒的醫院大樓的,見仁見智),得票最高的答案提到了鼓樓醫院其實也是給人很通透的感覺。所以這所醫院也才用了通透的玻璃幕牆來營造。
機電層
機電層最後整體的沿河立面形象
這個案例主要是基於建築空間和平面布局設計。
-------------------------------------------------------------------------------------------------------------------------------更新:
上文在案例之前寫到,如果改革國內醫院設計,那我們先來看一下根據上面案例可以分析出的一些國外醫院未來發展模式:
- 從獲利的投入角度考慮 (這所醫院是NYU附屬醫院,附帶很多科研以及研究項目)
- 需要新的醫院建築 (新的醫院建築提供更好更舒適的醫療以及康復環境)
- 實施:更現代化
- 更多的考慮和落實人文因素
- 推進通過技能提高和競爭發展
國內的醫院現在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是:
- 形象與功能脫節
- 建築師設計不使用需求脫節
- 各個系統、各個團隊相脫節
- 前期定位不後期使用相脫節
- 公立醫院院內完全公有制不院外私有制相脫節
這些問題也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現象一:沒有工作量、空間量的預測,導致剛運營就人滿為患;
現象二:流線混亂、不合理,存在交叉穿套現象;
現象三:大量主要房間為黑房間,空間質量差。
現象四:房間大量缺失:醫院建設中總是儘可能的爭取患者的使用面積,導致醫護人員工作和生活區域面積丌夠,房間大量缺失;
現象五:拆東補西,新建醫院成為改造補漏工程;
現象六:總面積不足,各個區域面積比例失調;
- 強化前期並未醫院制定標準;
- S(Safety) H(Humanity) A(Architecture) P(Physics) E(Efficiency) 後評估。
醫院建設總的問題解決了,還是回到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上:
- 整潔:整潔不單純意味著看起來很乾凈,方便保持清潔的材料,制定保持清潔的流程和規則,訓練有素的保潔人員缺一不可;除了整潔的外觀,還需從嗅覺和感官上帶來整潔的感受!(包括視覺-輕鬆愉悅的環境、聽覺-不必要的噪音、觸覺-必要的治療/安慰/、嗅覺-不良氣味);
- 關愛:也是國外醫院可能比我們更進一步的地方就是體現人文關懷的細節;
- 色彩:有助調節情緒、而且色彩的組合與房間的容量/功能/任務和預設行為都要相關聯;
- 有根據表明色彩影響情緒和精神狀態;
- 色彩對於患者而言有著特殊的含義:黑色代表憎恨、紅色黑色代表憤怒、黃色代表智慧 (英國一家醫院與當地警方開設一家診所用於詢問和治療強姦案中受害者或者其他暴力傷害受害者,警方建議使用粉紅色,因為粉紅使人放鬆,但後來美國發現在短暫的放鬆之後是很大的不安,因此被稱為「牢獄粉」); - 採光和照明(自然光、內部照明和緊急照明);
- 文化。
暫時想到這些,其實已經有一些不錯的建成的醫院,比如:南京鼓樓醫院、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濱州醫院等等。
什麼是好的醫院建築,什麼是不好的醫院建築?
文/郝曉賽
「什麼是好的醫院建築?」近日某編輯邀我就此寫些文字。這個題目很難答好,而且也很難用三言兩語講清楚。之所以斗膽應邀,一是因為這個問題也是筆者從業以來一直追問的,可以藉機整理思緒與大家交流;二是從事醫院建築設計實踐和理論研究十餘年來,筆者深知國內醫院建設亟需研究投入,一些好的觀念也需要普及(圖1),在相關研究貧瘠的大環境下,若能用該話題能引發眾人關注和思考,則是件聊勝於無的好事。
圖1 河北某醫院設計競標時院方以外形是否像元寶遴選方案,罔顧功能與舒適性(圖片來源:醫院網站)
與本問題《在建築師的眼中,什麼是好的醫院建築?》話題的眾多建築師圍繞實際案例展開敘述的方式不同,本文擬圍繞評論醫院建築的方式、經典案例和設計加分項三方面略表拙見。
兩種解題的方式
評論醫院建築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即建築評論的方式和設計評分的方式。建築評論的方式更側重建築的社會與文化影響,但也會包含專業技術方面的內容;設計評分的方式更側重專業技術,但也會包含社會和文化的得分項。
狹義的建築評論方式指從歷史的角度評價醫院建築。在歷史進程中審視它是否真正推動或代表了醫院建築的發展與進步。這種定性的評論方式,要求評論者有立場和深厚的思想資源,能夠敏銳地識別哪些醫院建築是過眼煙雲般的庸常之作,哪些又是進化階梯式的里程碑之作。
實際上,無論是否是醫院建設相關專業出身,相信大家對「什麼是好的醫院建築」這一話題多少都有些自己的看法要表達,即便是出自直觀體驗,這些看法其實都屬於廣義的建築評論,對改進後續的醫院建設非常重要。所以,希望大家積极參与醫院使用反饋調研,積極藉助各種渠道發聲,指明問題所在、推動醫院建設良性發展。
不同的評價立場導向不同的結論,醫院管理者和病人對醫院中同一棟建築的看法就不同。另外,不同社會群體的醫療服務需求也存在巨大差異:我國《2008年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2009)表明 ,高收入群體反映的問題集中在「設備環境差」,而低收入群體反映的問題集中在「看病難看病貴」。這種現象,可以用社會學家李強的話來解釋:「中產階級體面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設施,在丁字型結構的下層群體看來都是奢侈的和可以用來謀生的途徑」 (李強,2005)。由此一來,我們也不難理解建築師在醫院設置「鋼琴廳」,在高收入群體眼中是改善環境的妙筆,在低收入群體眼中卻純屬浪費的原因了。
社會環境與時代不同,評價醫院建築的側重點也會不同。如1964年中國建築學會舉辦的醫院設計方案競賽中,評判是以「勤儉建國」為標準,當時認為醫院建築應在滿足醫療工作需求的基礎上,將投資效益最大化(李啟元,1964) 。但是在2003年非典時期對小湯山醫院進行設計時,由於情況緊急,則需要不惜一切經濟代價,達到能夠安全有效地收治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患者、並且可以快速建成的目標。
醫院建築評論的方式不僅需要從事設計實踐和理論研究的醫療建築師參與,為了避免評論成為僅僅圍繞生產環節提出意見的局限,也需要從事醫院建設決策環節、使用環節和傳播環節的其他領域人士參與其中,以防止產生只盯著建築中的一點事情自說自話的不良後果。例如,英國政府就在反思,在20世紀60年代和20世紀70年代英國建造了很多估計只能吸引建築師的醫院建築(NHS Estates, 1994) 。
再來看看設計評分的方式。該方式指針對醫院建築設計質量或某一建築性能制定的評價標準,在逐一評測計分後,得分高者為佳。當代醫院建設多採用該方式,既可用來遴選最佳方案,也可用來引導設計朝更優秀特質方向發展,還可以幫助醫院建設主管機構形成並管理設計要求等。這種以定量為主的評論方式,不僅要有科學、系統的研究方法,還要有大量實地調研的數據支撐。
設計評分多採用分項打分的方式,把複雜的醫療建築設計問題分解為可操作、有限的問題集合,這樣不僅可以避免簡單直接地給出一個主觀的總分,而且更有易於思考。不過一家醫院項目總分的高低並不能完全代表其設計質量的高下,這是由於設計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即設計不可避免地包含著權衡取捨,因此所有得分項都最高的建築是不可能存在的。常見的情況是在某一條目得分較高的設計,其他條目上不可避免地得分較低。
醫院性能複雜,因此有多種設計評分的主題。例如英國針對醫院建築整體設計質量研發了一系列評分標準,有《NHS設計審查組指南》(NHS Design Review Panel Guidance,2007)和《優秀醫療建築設計評估手冊》(Achieving Excellence Design Evaluation Toolkit,2008)等;針對醫院建築某方面性能的評價標準,除了醫院建築綠色專項評價標準外,還有針對職工和患者環境設計的《醫療建築環境評估手冊》(A Staff and Patient Environment Calibration Tool)等。
歷史淘洗的典範
建築評論家周榕曾說:「建築史必須淘洗出與文明發展最為匹配的經典形式:建築史無視平庸、忽略極端、更不屑於機巧,只關注『倖存』——在文明演替的宏大區間中經歷重重時空淘洗仍得以持存的思想、形式、人物、與事件——唯有歷史的倖存者才有資格定義文明的價值觀。」 (周榕,2014a)筆者在這裡選取醫院建築史中的兩個經典案例為例進行說明。
第一個案例是19世紀中葉後期出現的南丁格爾式醫院模式,它使醫院建築徹底擺脫了早期宗教附屬設施的身份,成為一種新的建築類型,並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應用,——19世紀末我國國門被迫打開時,隨西方教會活動傳入的西式醫院即為廣廳式醫院。其之所以影響深遠,在於南丁格爾式醫院針對醫院的衛生需求進行設計建造,沒有沿襲早期醫院「為神而建」、圍繞宗教儀式需求進行布局的空間模式(圖2)(圖3)。
圖2 義大利米蘭馬喬雷醫院設計圖(1456年),位於平面與立面正中間是中央祭壇(圖片來源:John D Thompson, Grace Goldin. The Hospital: a social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5. )
圖3 上-英國伍爾維奇的赫伯特醫院(1859-64年);(圖片來源:John D Thompson, Grace Goldin. The Hospital: a social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5. );中-英國倫敦聖托馬斯醫院南丁格爾病房內景(1871年)(由Kirk Hamilton老師提供);下-北京協和醫院病房內景(1921年)(圖片由格倫老師提供)
在此之前,英國女護士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1820-1910)在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1853-1856)中呼籲建造的、由英國工程師伊桑巴德?金頓?布魯內爾(Isambard Kingdom Brunel,1806-1859)設計的裝配式Renkioi戰地醫院,將原戰地醫院中42%的病患致死率降到了不到3%(John D Thompson et al, 1975)! 令人震驚的消息傳出後,醫院建築需要針對衛生需求進行設計開始廣受重視,南丁格爾通過實踐觀察,以衛生潔凈的空氣需要、提升醫療效率等目的,提出過一系列醫院建築設計觀點,在這些觀念影響下,廣廳醫院開始盛行,醫院也因此被稱「南丁格爾式醫院」。
甚至在現代醫院出現後,已經有百餘年歷史的南丁格爾式醫院仍以其良好的建築用戶體驗而持存,例如聖托馬斯醫院(St.Thomas Hospital)針對各時期病房建築中的各人群對建築環境滿意度的調研表明,現代醫院建築設計以功能效率為目的卻忽視了使用者的環境感受,反倒不如南丁格爾式病房綜合滿意度高 (MARU, 1977)。
第二個案例是現代醫院建築發展的里程碑——英國約翰?威克斯(John Weeks)主持設計的倫敦諾斯威克公園醫院(Northwick Park Hospital,1966-1970)。當醫院成為了社會的醫學技術中心後,從長期來看,醫院整體通常存在不同的程度擴張,具體到各個功能部門,則可能擴張或者萎縮,這種情況在大型綜合醫院中表現尤為明顯。基於這一現象,約翰?威克斯開始認識到,理性、連貫完整的醫院形式更多是建築學邏輯而非醫院真實需求,於是以醫療服務街連接各功能部門的規劃構想開始在他心中萌芽,約翰?威克斯用「機變建築」(Indeterminate Architecture)為之命名 (John Weeks,1964),並最終將這一理論運用在了大型教學醫院倫敦諾斯威克公園醫院中。
諾斯威克公園醫院的建築設計放在建築堆里似乎毫不起眼,但因回應了醫院組織的本質需求,從醫院規劃設計開始就把醫院「生長」和「變化」的不可避免特性考慮在內,由此成了對現代醫院建築發展影響深遠的經典之作。(如圖4-圖5)
圖4 倫敦諾斯威克公園醫院,上:外觀(自攝);中:立面圖(圖片來源:John Weeks, HOSPITALS IN THE 1970S, Medical Care, Vol. 3, No. 4, 1965: 202);下:連廊內景(自攝)
圖5 倫敦諾斯威克公園醫院總體「生長」示意圖(圖片來源:Cox Anthony, Philip Groves. Hospitals and HealthCare Facilities: A Design and Development Guide. Butterworth Architecture ,1990-08 :54)
無論是南丁格爾式醫院,還是諾斯威克公園醫院,這些模式和個案之所以成為對醫院建築發展影響深遠的里程碑式傑作,借用張路峰教授在《設計作為研究》(張路峰,2017)一文中評述經典建築作品的話來說 ,是因為它們並非那種解決「一個」具體問題的設計,它們解決的是「一類」問題。這類醫院設計作品或開拓性地指向了衛生需求、或指向了醫院組織長期發展不可避免的「生長」與「變化」需求等這些普遍性問題,因為它們是針對某「一類」問題的獨創性解決方案,因此對醫院建築這個文明的共同體產生了轉折性影響。
好設計的加分項
如果說來自醫院建築史書的醫院建築經典之作,是屬於「達則兼濟天下」者的目標,那麼,學習掌握既有研究中的優秀醫院建築設計評價要點,將之落實到實踐中,則是眾多職業醫療建築師可以達成的目標。如前文所述,既有整體性的又有專題性的設計評價標準可循,除了前面舉的英國的例子,我國的《綠色醫院建築評價標準》(GB/T51153-2015)也屬於這類專題性評價標準。
雖然我國目前尚無整體性的醫院建築設計質量評價標準,但注重未來發展的醫院總體規劃觀念、強調科學性與效率的功能流程設計觀等在實踐中已廣泛引起重視並得到應用,鑒於此,筆者從既有研究中摘錄五個易被忽視的加分項與大家分享:
1. 融入社區環境
醫院建築應肩負起改善和融入社區環境的社會責任。傳統醫院常令人聯想起以下辭彙:「封閉」、「神秘」、「傳染」、「戒備森嚴」、「不宜久留」……實際上,作為公共建築之一,好的醫院建築應該與其它公共建築一樣,「從內而外都是令人愉悅的」。
醫院建築應當能夠激發當地社區活力,既要尊重環境,也要成為提升環境的「好鄰居」,令社區居民自豪。例如荷蘭如今非常重視醫療設施的社會功能,不再將醫療設施從社會和城市空間中孤立出去,向社區開放後,醫院建築更像愉悅的城市公共場所,世俗化的醫院氛圍也緩解了患者的緊張情緒。筆者在阿姆斯特丹AMC醫院參觀時,院長自豪地說醫院餐廳的廚師水平極高,當地居民都來此就餐甚至舉辦婚宴。(如圖6)
圖6 左-荷蘭阿姆斯特丹AMC醫院外觀(自攝);右-中庭(圖片來源:Mens, N. and Wagenaan C, Healthcare architecture in the Netherlands. Netherlands: Rotterdam, 2010:196)
公立的醫院建築還要有助於提升政府公眾形象,反映地方衛生事業的願景與價值觀。歐洲的公立醫院被視為社會福利設施,由此醫院建築少見高檔奢華材料,多見精美細節與巧妙動人的空間形態,如圖7所示。我國黃錫璆博士帶領團隊設計的許多醫院建築,如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和蘇北人民醫院等諸多公立醫院項目,也屬於這類建築材料普通耐用、外觀簡樸而空間體驗豐富的福利型醫院設計作。
圖 7 上-英國倫敦米德塞斯醫院(Central Middlesex Hospital);下-蘇北人民醫院(均為自攝)
融入社區,不僅僅意味著建築形體與社區環境在視覺層面上的協調,更重要的是建築師通過精心設計賦予醫院建築「外向型」性格,即建築易於為社區民眾所快速了解和使用。這是因為,除了醫務工作人員和複診者,對於到訪醫院的多數用戶(患者、家屬與探視者)而言,醫院都是陌生的場所,醫院也並不提供培訓他們如何使用醫院設施的環節。其實,對於醫院建築而言,醫院與城市交通銜接順暢,建築外觀辨識度高,在社區中容易找到出入口和方便進出;前去就診的建築入口明顯;進入建筑後,內部交通組織、各功能空間組織有邏輯可循,公共服務設施容易找到等,這些都塑造著醫院建築的「外向型」性格。
2. 提升經濟效益
好的醫院建築也許不便宜,但是它的設計與建造費用也未必貴很多,而高質量的設計有利於醫院建設投資效益最大化。這是因為,好的醫院建築設計,不僅適用於當前和未來用戶所需,還可以降低建造投資或全壽命周期內的運營費用。
以英國為例,英國實行全民醫療體制,醫院從建設到運營由英國國民衛生保健機構(National Health Service, 下稱NHS)負責,其全壽命周期耗費的資金由政府從稅收中支付。因為醫院建設是NHS的最大開銷,在醫院功能達一定標準並不追求極至的前提下,追求建設投資效益最大化成為政府的一貫選擇,並採用了系統性、多渠道的方式達成目標。
如20世紀60年代末期「Best Buy」、「Harness」及70年代中期 「Nucleus」等一系列經濟型地區綜合醫院(District General Hospital, DGH)的設計研究和實踐推廣,均重點著眼於資金、質量和建造效率的可控性(如圖8)。NHS還主導了「通過設計減少運行費用」(Designing to Reduce Operating Cost)和關注醫院空間使用效率、控制醫院規模盲目發展的「空間利用研究」(Space Utilization Studies)等一系列研究。對醫療設施使用情況調查研究後,NHS出售、轉讓了部分利用率低的固定資產,對醫院建設投資的控制程序也逐漸更趨於合理,即從最初關注醫院建設投資(capital)到關注醫院全壽命周期內的運營費用(running cost)。這些舉措對英國醫院建築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導向作用(郝曉賽,2014) 。
圖8 英國Nucleus模式醫院實例(圖片來源:MARU和Google地球)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醫院建設更需要強調設計對醫院經濟效益的提升。從這個角度看,再結合建成環境的使用效果綜合考量,結算造價控制在約5300RMB/m2南京鼓樓醫院南擴工程設計經驗值得效仿(圖9)。除了經濟實力雄厚的城市大型綜合醫院,我國還有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城鎮醫院呼喚低運營成本的高質量醫院設計。
社會學家李強教授指出,我國社會結構總體上是倒「丁字形」結構 (李強,2005)(圖10),基層群體巨大。而真正適用於該群體的醫院,是類似北京市上地醫院這樣的平民醫院(或稱為惠民醫院、貧民醫院、濟困醫院等),而這類醫院不僅數量難以滿足該群體需求,既有建築品質也堪憂(圖11)。另一方面,我國建築設計市場還存在著設計取費與總造價掛鉤的問題,低造價醫院項目很難吸引到高水平設計團隊,設計研究的驅動力也很薄弱,好醫院建築設計,需要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做更多「逆流而上」的工作。
圖9 南京鼓樓醫院南擴工程(自攝)
圖10 按照ISEI值測算的我國社會經濟地位結構圖形(圖片來源:李強, 2005)
圖11 北京市上地醫院(自攝)
3. 回應本質需求
當代醫院建築設計正在突破工業時代醫院建築功能效率至上的傳統,尋求對醫療本質需求的回應。醫院起源之初的目標是為了給患者提供醫療服務,但該目標在工業社會的醫院運營過程中逐漸被異化為管理效率,這成為患者「非人性化」建築體驗的結構性根源。雖然醫療服務的切分和標準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並最終使患者獲益,但是當患者身體狀況轉化為數據和表格,按規定程序在醫務工作人員之間傳遞時的非人性化感受,以及冗長繁瑣的流程等,都會嚴重損害建築環境給人的愉悅感受。
醫療的本質,既包括醫療功能,也包括用戶體驗,醫院建築應不拘泥於建築設計的教條,既需要回應單個醫院的這些醫療本質需求,也需要回應醫院所在衛生服務體系中的醫療需求。醫療建築獨特而複雜,不僅用戶群體特殊、建築功能性強、運營起來四季不停休甚至24小時持續運轉,而且作為社會功能部門,醫療設施兼具福利性與經營性。因此一家醫院不僅僅是一棟建築物或一項建築設計作品,它還是一個活的有機體,無論它以何種方式建造,都將由一群人運轉,為另一群人提供服務,而後者多數是身心虛弱的患者,或為親人病情焦慮不安的家屬。
如圖7和12所示,為方便公交車和計程車等車輛停泊和乘客上下,圖中英國、德國和荷蘭的醫院都設計了超長的、可以直達醫院主入口的雨棚。再如,倫敦諾斯威克公園醫院積極回應了醫院的生長需求,採用了用主街連接各功能體的布局,並沒有傳統建築所謂的正立面和正入口。這種打破常規手法的雨棚和建築形體處理,正是源於對醫療本質需求的回應。
圖12 上-德國Asklepios醫院(自攝);下-荷蘭Vlietland醫院的入口設計(圖片來源:EGM建築師事務所)
4. 環境易於辨識
「環境的治癒力」日益被我國醫院建設方重視,實踐中也成效顯著。英國《醫療建築環境評估手冊》共有八個條目,其中七個為我國人熟知並用於實踐,如:注重患者隱私、提供交往空間和充分尊重患者;提供良好的景觀視野;便於患者接觸自然和進行戶外活動;環境舒適和患者易於控制環境等,其中權重高的得分項,例如「為患者提供一處交往場所」、「職工和患者長期待的地方有窗戶」、「室外景觀寧靜」、「有趣」和「能看到綠植等自然景物」、「患者能夠方便外出活動」、「患者和職工能控制人工照明」、「注重設計避免了噪音」、「室內環境家居化設計」、「天花板趣味性設計」、「便於患者親屬或朋友陪夜」等,也在各地醫院建築設計實踐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在國內醫院建設中少人知曉、難覓實例的那條,是場所的可辨識度,即康復環境在賞心悅目同時,又被賦予了場所必需的辨識特徵(見表1)。如圖13所示,醫院的建築設計採用了天窗、開敞樓梯和不同色彩標示室內不同功能區域,增加了環境的功能辨識度。醫院室內環境背景色淡雅,僅諮詢台、電梯或開敞樓梯等公共服務設施採用少量鮮艷色彩凸顯出來,再結合標識信息,既悅目又容易尋找。病患辨識場所依靠的信息多元化,大大提升了效率。
表1 ASPECT評分表示例
(表格來源:NHS Estates , A Staff and Patient Environment Calibration Tool: 11)
圖13 上、中-德國Asklepios醫院(自攝);下-UKE漢堡大學附屬醫院(艾本多夫醫學中心) (圖片來源: 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
圖14所示為國內常見的醫院室內,用戶辨識公共服務設施基本上只能依靠文字標識系統,信息獲取效率低,這種環境中,醫護人員會將更多的時間花在為病人指路上,浪費了珍貴的人力資源。
圖14 上圖-我國某醫院住院部大廳;下圖-某醫院門診大廳(自攝)
圖13所示設計手法,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並沒有過多增加建設投資。此外,建築審美與空間藝術,雖有「各花入各眼」的主觀感受,公眾與患者對醫療建築的看法或許與設計者不同,但好的建築還是應該具有向上的力量,並能給予患者更多的精神鼓勵和情緒慰藉。在醫院建築的關鍵區域,例如入口、走廊、等候和休息區,建築師都可以發揮專業所長,給出令人欣喜的建築空間設計,這些空間,同時可以成為複雜醫院地圖中的「地標」,作為指路時的參照物,或可作為約定地點。
5. 設計容錯容弱
好的醫院建築還要善於「容錯」,能夠包容通常認為是錯誤的使用方式或行為狀態,即能夠容納與原設計目的不同的功能,或者能夠以最少代價調整為其它功能所用。醫院建築建設周期長,而社會醫療需求、醫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為了避免醫院建成即落後的現象,醫院建築採用易於調整功能以應對發展變化的彈性設計已是常識。我國醫院中廣泛存在的「正確設計,錯誤使用」的現象,實則是設計「容錯」度不足的表現。
為達到「容錯」目的,荷蘭醫院建築設計採用了寬鬆面積標準的通用化設計。如Vlietland醫院設計時,建築師從「梳形」、「條形」和「蛇形」三種布局中選擇了更為靈活的「蛇形」方案(圖15)。然後按改造難易程度將各部門布置到建築不同位置:圖15下中圖,紅色為低靈活區域,用來設置大型醫療設備用房、手術部及其設備層等;黃色是中靈活區域,若有需要可以遷出;而綠色是高靈活區域,用來應對未來變化。建築剖面採用相同層高以便於調整功能。
圖15 上圖從左至右:「梳形」、「條形」和「蛇形」布局;下左-交通組織圖(桔色部分為內部交通體系);下中-彈性設計示意圖;右中-首層平面圖;右下-鳥瞰圖(圖片來源:EGM建築師事務所)
好的醫院建築也要善於「容弱」,「弱」的主體當然是患者。醫院原本為救死扶傷而建造,但工業時代以來醫院管理的科層化發展和當代醫院注重經濟效益的運營方式,使得服務目標逐漸異化為了注重管理效率。診療過程被切割後,醫院中的病患,尤其是年老或幼小的患者,反倒需要耗費更多心力去逐個分辨空間功能,在複雜陌生的診療流水線上往返「傳輸」自己。傳統門急診、醫技和住院部的三分式布局模式,就是工業思維下診療服務被切割的產物。
「一站式」醫療服務與多中心式醫院布局,力圖解決診療服務被切分的問題。2012年開業的北京協和醫院北區仍採用了三分式布局模式,而2009年開業的荷蘭斯希丹Vlietland醫院則採用了多中心布局模式(如圖16),這說明我國醫院建設目前仍處於強調服務效率的階段。
圖16上圖-荷蘭Vlietland醫院;下圖-北京協和醫院北區功能布局分析(自繪)
因此不難理解在筆者調研中,醫院流程複雜位於我國民眾當前最在意的醫院建築問題首位(圖17)。在另一項調研中,筆者請受訪者參照如圖18中的詞語,選擇三個詞(也可使用其他辭彙)描述心目中好的醫院設計,「功能高效」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一名建築學教授甚至回復道:「方便、方便、方便!」,並補充:「患者去看病,只在乎是否方便,其它都顧不上了。」
圖17 當代醫院建築問題調研(自繪)
圖18 好的醫院建築設計關鍵詞(自繪)
設計的「容弱」還包括包容被忽視、被貶抑甚至被排斥的其他弱勢群體的空間訴求,例如家屬、保姆、清潔工和維修工等。相比患者而言,這類人群的需求更容易被設計師忽視。這就要求參與醫院設計溝通的醫院工作人員代表要有足夠的廣度和深度,除了醫生和護士外,影像科技師、設備維護工作人員和清潔人員,對他們的經驗與使用訴求的收集和溝通也十分重要(如圖19)。
調研表明,醫院建築中諸多使用問題,正是因為設計人員在設計之初沒能與這些人群就使用需求進行溝通。北京建築大學教授格倫指出:「設計師與醫院方的溝通存在漏洞。在建築使用後評估課題調研時,我們發現了很多問題,有些屬於低級錯誤。我們就問醫務人員當初為什麼不把實際的使用需求告訴設計人員?這樣能夠避免使用上的不便。但醫務人員卻說,沒有人來徵求他們的意見,建好後就讓他們直接使用。從中可知,設計師在設計階段收集使用者的需求時,並未得到全面的信息。」
圖19 左-英國醫院建築設計各階段團隊組成(圖片來源:MARU);右-我國武漢、新疆和北京某些醫院轉運患者和資料情景(自攝)
結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好的醫院建築不僅僅是主創建築師的個人作品,也不僅僅依靠設計團隊就能達成,正如建築評論家周榕所說:「一座建築在物質形態上的成型,遠遠超出了專業組織的範疇,同時還是更廣泛的社會組織進程的環節與結果。」(周榕,2014b) 醫院建築是社會的系統工程,不同的醫學社會環境成就不同的醫院建築。
好的醫院建築是「自下而上」的,需要「容錯」與「容弱」;它也是「自上而下」的,需要醫學社會大環境的改變。即便大家都熟知多中心式醫院布局模式的優點和設計手法,但只要所處的醫學社會環境不變、醫療組織管理模式不變、醫療服務重心不變,三分式布局模式就仍能夠盛行於世。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我的建議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即,至少應該要求自己在既有框架中做出高品質的醫院建築設計,儘力解決好「單個」問題;有能力和才華者,可以在醫院建築設計創作時,把作品放置於歷史與未來中思考,追求「一類」問題的解決,推動醫院建築向前良性演進,在醫院建築史中留下里程碑。
【註:本文原文、即科普版《什麼是好的醫院建築,什麼是不好的醫院建築》載於《醫養環境設計》9月刊(科普版),稍有改動;本文的學術版《漫談『好的醫院建築』》刊發於《城市建築》9月刊。】
參考文獻:
John D Thompson, Grace Goldin. The Hospital: a social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5. 153-155.
John Weeks, Indeterminate Architecture, Transactions of Bartlett Society, Volume 3, 1964-5, London.
MARU. Ward evaluation: St Thomas" Hospital. 1977.
NHS Estates. Better by design: pursuit of excellence in healthcare buildings[M]. London:HMSO,1994:5.
郝曉賽. 從「Best Buy」到「Nucleus」醫院模式——英國經濟型醫院建築設計演進與啟示. 城市建築. 2014(9): 11-15.
李強. 「丁字型」社會結構與「結構緊張」. 社會學研究, 2005, (02): 69, 55.
李啟元.醫院設計競賽優良方案評介[J]. 建築學報,1964(9):10-20.
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 2008年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諮詢調查分析報告. 2009-09.
張路峰.設計作為研究[J]. 新建築,2017(3):23-25.
周榕,人法天工——站在建築史門檻上的李興鋼[J]. 城市環境設計,2014(1)a:33.
周榕.解放的空間 超建築組織的多重路徑[J]. 時代建築,2014(1)b:32.
最主要的還是設計師對於使用者的考慮。人群的心理體驗,以及便捷程度,這裡說幾個英國的例子。
以前我也覺得鼓樓醫院是不錯的案例,畢竟打破了中國醫院傳統的設計方式,裙樓急診以及對稱的板式住院部,實在是乏味又壓抑。雖然和很多同行一致認為鼓樓醫院的流線還是相當有問題。
後來,加入了一家英國公司(雖然每年世界排名都在波動,穩坐前50還是可以的),才發現原來醫院也可以設計的如此有趣。然後我總結了一下,大概還是世界觀價值觀的問題,因為考慮的因素不一樣,才會出現設計風格截然不同的問題。顯然,外國設計師對人的考量要比國內一些長期的根深蒂固的理念要進步很多。無障礙這種在歐洲最基本的我就不說了,我講點別的。長話短說,上圖:
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鼓樓醫院也很好,但是內部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外立面也是,特別的素凈。你們可能會說,素凈好啊,不但顯示出醫院乾淨,還可以防止病人狂躁呢。可是,我每次去醫院只有一個感覺——我要逃走啊!國內的醫院大部分嘈雜而荒涼,給人一種特別不積極的心裡暗示——我是病人,我是病人,我是病人!
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鼓樓醫院也很好,但是內部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外立面也是,特別的素凈。你們可能會說,素凈好啊,不但顯示出醫院乾淨,還可以防止病人狂躁呢。可是,我每次去醫院只有一個感覺——我要逃走啊!國內的醫院大部分嘈雜而荒涼,給人一種特別不積極的心裡暗示——我是病人,我是病人,我是病人!
東家設計的醫院,雖然也是以白色基調為主,但是會配合一些鮮亮的顏色在大堂的地方,其實會給病人一種暗示:這裡並沒有什麼不同,和博物館,咖啡廳,劇場一樣,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公共場所呀。所以,公司主席曾經和我聊天的時候(因為我調到英國以後,也是在healthcare組的)笑稱「你可以去我們設計的醫院裡逛逛坐坐,打發時間」。
這是一家兒童醫院,大家應該發現了吧。最大的亮點是細節!
這是一家兒童醫院,大家應該發現了吧。最大的亮點是細節!
因為知道主要的服務人群是兒童,所以在設計上大量的運用了小朋友喜歡的圖案、顏色,整體的體量也是柔和的。
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建築設計類型——外表雖然不出彩,肯定也不出錯,但是內部空間(包括燈光,顏色,光線等等因素)有趣的飛起,個人覺得外國設計師還是很注重這一點的,也非常重要。
最後再放一張吧,這是他們設計的英國最高規格的醫院,雖然比較前兩種更嚴謹一點,但是絕對也也沒有那種死氣沉沉的感覺。總的來說,個人覺得好的醫院除了要考慮最基本的流線(非常重要)之外,最主要的還是病人的直觀感受,畢竟,建築都是為人服務的!既然國內有了鼓樓醫院這麼好的先例,還希望再接再厲,設計出跟多人性化的醫院。
由於外國人是很注重版權問題的,裡面所有的圖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以上,特別感謝東家BDP.我是建築工程師,所以對建築學本身不大了解。但是最近的建築建模會議上有關醫院的文章大部分都是關於模擬和最優化醫院的人員流動,流量以及醫療效率。在現在醫療資源越來越緊缺的情況下(這個問題不僅僅國內有),提高醫療效率,降低醫生疲勞從而降低誤診率,這些都是跟合理的建築設計息息相關的。而傳統的對健康和衛生的考慮在現代醫院設計已經比較成熟了,而且也有相應規範。醫療資源的最優化有越來越的人重視,而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建築設計本身,還聯繫到了城市規劃等等其他的相關專業。
好希望有專業而富經驗的大大來答這個題啊!小的先拋個逗比的磚~
在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時,也許換一個角度,多從使用者,特別是病人的角度來觀察、體驗、思考什麼是好的醫療建築或許會比建築師自己歪歪會更具說服力。畢竟醫療建築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和功能性,並不適合設計師主觀的自戀情懷在此領域任意揮灑
不久前因為做設計課題需要,正好參觀了Hope Chen提到的南京鼓樓醫院。因此在這裡補充一下假想自己為普通病人對於這個建築的非常直觀甚至是非常細碎局部的「眼」的體驗(至於大局上的設計的「腦」的部分,鼓樓醫院的圖紙和分析網上有)
- 路徑標識系統:各個功能的標識廣泛分布於建築室內的各空間要素上,包括柱子、地面、牆面等等,實現全方位導覽。標識的顏色與功能相對應(門診部分綠色,住院部分藍色,以及部分橙色,急診部份紅色),非常清晰易讀,基本不需要到導醫台問路
- 景觀:各種入口廣場,內院,天井,水景等等讓看病過程的心情棒棒噠~(值得一提的是左下那張北入口水院的地下是影像部分,因為要滿足放置大型設備的需要,上部不能有建築體量所以處理成了入口的景觀)
- 公共空間和公共功能:二層住院部中央的鋼琴廳,主要為探病的人提供一個休息交流的場所,很可惜上層突出的交流平台在實際使用中被鎖起來了。另外在一層還複合進了咖啡館、超市等公共商業功能。(想像要是自己為了體檢空腹了那麼多個小時之後馬上下樓就能喝上一杯咖啡,配上小點還是很贊的)
- 表皮:遠看這個表皮略瘮人,有點密集,,,不過從室內看效果很不錯——穿孔金屬遮陽板+半透明玻璃+可開啟窗扇+綠植槽滿足了遮陽+採光+通風+景觀的需求(小綠植好萌啊~)
- 小吐槽:門診部的那個回字形體量的流線繞下來一圈就200米左右了,相當於繞小型操場一周,因此醫院裡偶爾會看到上面那貨,這應該是某種設計不周下的無奈之舉吧。(設想要是自己已經病得不輕,沒有注意看指示牌而稍微一走錯需要再繞回到對角線上的某一點的話,想直接躺地上撒潑的心都有了!好希望那大環里能夠架設一些快捷穿越的廊道)
表示個人非常喜歡鼓樓醫院的設計,之前即使僅僅因為臉上長包了也老愛往鼓樓醫院跑,因為它高效的同時能為我帶來舒心的看病體驗。
綜上,個人認為一個好的醫療建築的設計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方面的要求——高效率+細緻的人文關懷。高效率體現在高效的流線交通組織、合理的功能布局、清晰的路徑標識系統以及統一的挂號繳費信息系統,而細緻的人文關懷又使得設計必須滿足使用者的生理需求(採光、通風、朝向等)、心理需求(病人的適應需求,信息需求)、社會需求(交往需求,家人朋友陪護探視需求)等等。因此建築師在設計的過程中,若能夠時不時地放下手中的滑鼠,設想使用者的需求究竟是什麼,並實地地親身體驗考察各種功能流程,或許能讓我們離好的醫療建築設計更近一些。好多長答案。我就提一點吧。我的導師最近設計的醫院,每個診室都有後門,開向工作人員通道,前門被堵了可以從後門逃生。
====================================
唔,抖機靈失敗。還是說正事吧。
回答這個問題,除了舉出好的案例,列出好醫院的評判標準,還有一個角度——這次更新我準備具體說說【醫患分離】的醫院設計理念。雖然不知道最先想出這個點子的人是不是建築師,或者可能是醫生,但很明顯這一設計理念是希望通過空間的排布策略使得醫院變得更好用,乃至於提高看病效率改善醫患關係有益使用者身心。所以也是值得建築師們思考的。其他很多答案都是從病人的角度出發闡釋好醫院是什麼樣,實際上醫院建築的使用者是醫患兩方。
一、概念
醫患分離主要是指門診區域,醫生有醫生專用通道,病人有病人活動區域,只有在診室會面對面碰到。由走廊聯繫的各個獨立的門診單元,在每個醫療單元的設計上,考慮通過不同的走廊設置,來實現醫患流線分離,醫生的走道區,有專門的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
具體的原則還包括「出入口分別設置」、「街巷層次分明」和「各科室獨立盡端」。
說再多也不如圖,上圖:
(圖片來自論文《基於醫患分離理念的綜合醫院門診空間設計研究》,有少量修改,侵刪)
街指門診主街和醫用輔街,巷分為醫生巷和病患巷,陰影區是診室區。
作用:
1.避免流線混雜干擾,為醫患各自營造舒適環境;
2.醫用通道作為快速通道,可以提高醫務人員工作效率;
3.空間組織識別性增強;
4.減少交叉感染;
5.醫用通道用於污物處理,不會暴露在病人面前,影響病人心情;
6.醫務人員活動區可以設置獨立的病情討論空間、休息空間和學術交流空間,對醫務人員來說是比較人性化的設計。
7.請回到答案開頭,以及這方面真的有用。
(圖片來自論文《基於醫患分離理念的綜合醫院門診空間設計研究》,侵刪)
(圖片來自論文《基於醫患分離理念的綜合醫院門診空間設計研究》,侵刪)
嗯我覺得這裡有必要放一張真正的平面圖,不能總是放模式圖。D』olot i Comarcal Hospital / Ramon Sanabria + Francesc Sandalinas
一層平面
來自Archdaily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如果一個診室,兩邊都是診室,前面是病人通道,後面是醫生通道,那就沒有自然通風采光了。所以好的醫患分離設計往往結合中庭來做。但這麼一來,中庭又要佔據掉大量面積。我想,這就是這種布局模式的缺陷。
二、歷史
醫患分離成為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是在SARS之後。SARS以空氣為媒介所以極易傳播。很多綜合醫院採用集中式布局,醫患流線重疊,人流物流交叉。大量發熱病人湧入醫院後醫院措手不及,管理不善,導致了嚴重的交叉感染,病人與病人,病人與醫生,醫生與醫生,治病的醫院反而成為疫情爆發地。這時候建築師們才注意到很早之前就有人提過建築設計應該考慮減少交叉感染可能性,也認真注意到一些已經在實踐中出現的設計理念,比如醫患分流,潔污分區。
三、關於「理念」
醫患分離是一種設計理念,並不是說做出好醫院一定要按照它來做。公認的好醫院鼓樓醫院就沒有採用醫患分離,而是用了環形平面,而且每個診室都有自然通風和採光。做設計就是這樣,很多時候是要對各種解決方案做出比較,做出判斷。
做好的設計不是照著好設計評判標準去做就能做出來的,標準是虛的,比如「以人為本」;具體的是建築師的知識和技能——在建築還沒有實際建起來的時候,建築師會不斷想像哪些策略能夠有可能產生好的設計,比如哪些具體的策略里體現著以人為本。學建築的同學們得記得,你們光學到SHOULD是不夠的,學到WHY也是不夠的,你們要學到HOW。
如果一種空間模式是有效的,當然就可以被複制。在醫院這種功能性的建築當中尤其明顯。建築師經常很害怕自己的房子落了俗套,但大多數情況下求新求變本身不是目的,解決問題才是。一些設計理念的廣泛傳播,也許不能夠造就更多的大師作品,但可以使得某一種特定類型的建築,整體上都得到提升,受益的人會更多。
四、參考
概念最早是從學校裡面接觸到的,但只是簡單提了一下,所以只是知道而已。並不是每個學生將來都會專門去研究醫院的。那如果現在沒研究過醫院的我想要具體了解,就要自己去查資料,自己去詢問打聽。【醫患分離】這個詞就好像一個索引一樣,配合在大學裡培養出來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學生們就能夠自己去搜集資料和鑽研了。
如果在知網上搜索,最早一篇在論文標題中出現 醫患分離 的論文是2009年 哈爾濱工業大學寇婧 的 《基於醫患分離理念的綜合醫院門診空間設計研究》,文章中寫到本文是首次提出醫患分離理念並對其進行理論架構的。[2]
答案一二部分基本上是搬運了這篇論文。
五、關於評論
其實寫原本那條答案的時候我更希望的是醫生們可以看到,我覺得他們應該會有感觸。後來發生的事是原答案在0贊的情況下帶來了二十多條評論。建築師確實一看這個答案就知道在說什麼。不過評論中所說,這一理念」現在已經是默認做法「,這一情況並不屬實。確實已經是常規做法,「常規」和「默認」還是有區別的。
評論讓我去問周穎老師,我就非常老實地去了,答案確實是:並不是默認做法,還是要看甲方想不想做。
如果百度的話,可以看到有些報導裡面對醫患分離表達出一些反對,是否有道理請看客們自行分辨吧。 「醫患分離」就診方式當三思。
總之,這一設計理念現在並不普及,對老百姓也是,對實際的醫院項目也是。我不是要表達好的東西得不到推廣的憤懣,而是說,各種策略都是既有優點也有缺點的,所以要在合適的環境中才能夠起到作用。
注釋
[1]:功利地想,醫生舒服了,就不會把氣撒在病人頭上;醫生有快速通道可以提高效率,節省的是病人的時間。
[2]:理論和實踐有個雞和蛋誰先的問題,在寇靜寫作這篇文章的時候,國內外已經出現了很多醫患分離式醫院的實際項目。
謝 @趙世奇 邀請。
列一條工作找中常常遇到的法規 —— 德國身心障礙者權益平等法案 §4:
Barrierefrei sind bauliche und sonstige Anlagen, Verkehrsmittel, technische Gebrauchsgegenst?nde, Systeme der Informationsverarbeitung, akustischeund visuelle Informationsquellen und Kommunikationseinrichtungen sowie andere gestaltete Lebensbereiche, wenn sie für behinderte Menschen in der allgemein üblichen Weise, ohne besondere Erschwernis und grunds?tzlich ohne fremde Hilfe zug?nglich und nutzbar sind.
(無障礙 指在建築及其他設施,交通工具,技術用具,信息處理系統,聲覺視覺信息源,交流設備和其他為人設計的生活領域中,在日常服務於身心障礙者時,其無需遭遇特殊困難或基本無需他人協助即可接近和使用。)
面對這個問題,從設計原則上我首先想到就是無障礙,這項原則適用於所有公共生活空間,而在醫療類建築中我認為它更是重中之重。
舉一個無障礙衛生間的例子:
1.(圖中沒有展示)在馬桶,洗手台和門側應設緊急報警器,顏色上強烈的不同於環境以利於弱視者識別,觸感設計使盲人可以輕易找到,且即使病患倒地時也可以觸及到按鈕求救。
2. 衛生間的門須向外開啟 —— 當病患倒地時仍有機會向外推開門引起注意,若向內側開啟倒地病患難以開門,且從外側開門時有可能被內部輪椅等物品阻擋,也易傷及倒地病患
3. 必須有滿足輪椅等助行器使用者活動迴轉的基本空間(圖中圓圈,直徑150cm,謝 @楊立南 提醒,之前把直徑錯寫為了半徑)
4. 馬桶座位高度可調節,以應對不同的輪椅座椅高度數,且可用於支援病患站立。兩側設支援臂,支援臂上邊緣要適合坐姿中的使用和借力(高於馬桶坐位28 cm),且馬桶後(55 cm)處設置獨立背部支援,手紙和沖水裝置須觸手可及。
5. 洗手台的高度同樣須便於輪椅使用者,且下方管道不能阻礙輪椅使用者的腿部,具體數值就不多做解釋了。還有一個小細節,看第一張圖中的洗手池,平面圖裡有一個弧度,也是針對輪椅使用者身體前傾做的優化設計。
6. 地板材質防滑,顏色慎選深色
在我看來,縱使有再多天馬行空的想法和標新立異的概念,如果連基本的無障礙都無法滿足的建築,無法照顧到所有的病患,又怎麼能稱之為好的醫院建築呢。
---------------------------------------------------------------------------------------------------
寫答案時,就想到可能會有同行對此嗤之以鼻,果不其然。所以多寫兩句:
題主的這個問題與「什麼是好建築」一樣屬於無法回答的終極問題
我不認為在脫離客觀限制條件和業主主觀需求的前提下,可以評價什麼是好的醫院建築或者什麼是好的任何建築,諸如「流線設計,高效,以人為本」之類空泛的設計理念也無從操作。
舉出再好例子,在一下個設計中,面對不同的具體條件難以精確複製。
所以我只從普遍適用的可測量可複製可執行的無障礙設計說明「好的醫院建築」應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它不是唯一標準。為了防止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再聲明一下,我不認為無障礙設計很玄,它很基礎,在一些國家已形成規範,但在缺乏相關設計與執行的國內,我認為這項基礎更應該加以重視,所以我只是把基礎的事煞有介事的說出來,班門弄斧使同行不悅的話,見諒。
我所舉的無障礙衛生間只是其中一例,即使家家都有了無障礙衛生間,並不表示無障礙設計就做到了,此評判標準就沒用了。以醫院來說,具體到各科診室,各行動空間,各私密空間,甚至具體到可能接收的病人,都應具體考量。
對於認為無障礙設計做評判標準很扯的說法,隨便舉一例:
[公益行動] 醫院無障礙不達標?政協委員有話說!
再放一遍無障礙在德國身心障礙者權益平等法案中的解釋:
無障礙 指在建築及其他設施,交通工具,技術用具,信息處理系統,聲覺視覺信息源,交流設備和其他為人設計的生活領域中,在日常服務於身心障礙者時,其無需遭遇特殊困難或基本無需他人協助即可接近和使用。
不只是無障礙衛生間
---------------------------------------------------------------------------------------------------
2015年6月3日 更新
評論區有位 @bingyi li 童鞋著了魔一般覺得我把基礎規範提出來很 「扯淡」
在之前的更新里嘗試解釋,無果,此次逐條回復
對莫須有的辯白比答題還累,您都拉黑我了,就不要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了。。。
瑞士這裡連住宅都要求每戶至少一個無障礙廁所了,德國估計也不遠。拿這個來評價醫院建築實在有點扯,沒有無障礙廁所的建築其實反而比較少。
1. 您偏要把我原文核心的「無障礙設計」理念偷換成「無障礙衛生間」,是不是「實在有點扯」
2. 您從何處得到的數據顯示沒有無障礙廁所的建築其實反而比較少? 拍腦門嗎?
不說全世界,單說您所在的瑞士,全國性的瑞士身心障礙者權益法案 2004年1月起開始實施,對於住宅建築,也只針對超過8個居住單元或者超過50個工作空間的建築生效,請問那些不包含在法案約束範圍內和法案實施之前所有沒有無障礙衛生間的建築有多少?被您自動屏蔽了?
人問你怎樣的火鍋好吃,你回,一定要在鍋下面加熱哦。呵呵,愛咋咋地。
3. 還是那句回復:您是吃上熱火鍋了,有人吃都沒吃過,世界不只有您和瑞士。
知乎本是一個各行各業互相分享和傳播知識的平台,答案面向的不只是您這些在瑞士的建築從業者,您自己知道了就不許別人談起? 用您的邏輯。知乎大部分回答都得趕緊關閉,不然得氣死同行無數啊?
把一個關係到能不能建成的Border line當做好建築的標準,我也是醉了。以我有限的在歐洲幾國的經歷,我就沒畫過沒有無障礙廁所的平面圖。你覺得人家才剛剛起步,真是你見得還不夠多。
4. 我原答案最後一句您又選擇性屏蔽了?
「在我看來,縱使有再多天馬行空的想法和標新立異的概念,如果連基本的無障礙都無法滿足的建築,無法照顧到所有的病患,又怎麼能稱之為好的醫院建築呢。」
無障礙設計只是一個必要條件,很難理解嗎?
理解錯了沒關係,為了防止誤會我在更新里專門再解釋:
「所以我只從普遍適用的可測量可複製可執行的無障礙設計說明「好的醫院建築」應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它不是唯一標準。」
您是確實理解能力堪憂,還是故意揣著明白裝糊塗呢???您到底氣什麼呢???
5. 您為何要總陷入「無障礙衛生間」無法自拔呢?您沒畫過沒有無障礙衛生間的平面圖,然後呢?為何這麼執著的要把「無障礙設計 = 無障礙衛生間」這個莫名其妙的觀點強加給我呢?
您討論問題的時候都喜歡這樣自己立個靶子哼哼哈hi么?
6. 在我看來,德國的無障礙設計剛起步,列幾則相關新聞:
德國薩克森州急需無障礙住宅
德國民主黨:2023年在拜仁州完成完全無障礙化
截止2015年底歐盟機構網站無障礙化
公共衛生間有待無障礙化方案
德國診所無障礙缺失
瑞士身心障礙者權益法案甚至提到,給出20年的時間,也就是最晚截止到2023年,不滿足無障礙要求的建築,公共設施和交通工具要完成無障礙化,到您這就已經一步到位了?
當然,我見識的不夠多,您指責的對。
您為什麼不結合自身經歷講講德國或者瑞士的無障礙設計有多麼完備呢?
貼個規範誰不會,我還能帖四個語種不同年份的呢。拿改建項目來例證可見你自己也知道你說的是扯淡了。就這麼說好了,你在德國做過醫院建築么?沒做過的話,就別貼個連翻譯都不通順的二手玩意來漏怯。無障礙很難么?Baubewilligung的時候對著法規一條條驗的事情,被你說的這麼玄學,你確定你有限的經歷不是同事替你擦屁股么?莫回,拉黑。
6. 您這是跟誰較勁呢?又有幻覺?有人跟您比幾國語言幾個年份的規範嗎?
雖然在知乎這個中文平台,在當前這個問題下,用四國語言這種動作並沒有什麼卵用,但是我覺得必須配合您:
牛!牛!牛!
誇完您也貼一個,我這答案拋磚引玉的目的就達到了,您一定不是光說不練的人
7. 改建項目 您也看不慣了?
敢問瑞士身心障礙者權益法案實施前未作無障礙設計的建築是不是都要推倒重建?準備好強拆的施工隊了么?
8. 無障礙很難么? 被你說的這麼玄學
不怕來拚命,就怕說不清。 我哪句提到無障礙設計難易問題? 玄在哪了?望指出啊!Bitte!
我答完題您追著我質問: 要什麼自行車!? 我實在愛莫能助。。。
9. 你確定你有限的經歷不是同事替你擦屁股么?
我同事也惹著您啦?
對我或者我的答案有意見沖我就好,需要牽扯到其他無辜人群么? 中華民族的基本禮貌很難么?
10. 下回您拉個黑也好,拉個皮也罷,就不要通知我了,跟您又不熟,莫名其妙。
我以為被拉黑就不用一遍遍解釋自己沒有說過的話,誰料想:
這種把60分的及格線標準端出來拿當成滿分標準唬人的事情。。。呵呵。。。
在從業過程中,所有人約定俗成的最低標準,比如文本的字每頁都應該一樣大,整套圖應該用同一個字體,走道寬度1米2,層高最低2米2。。。。。是不會有人在做之前耳提面命的,如果一個同事需要被這樣關照,或者大家都沒提他自己也沒有能力控制他自己畫的圖,說明他的基本素養需要回爐重造。
11. 之前是吃火鍋,現在字體走道加層高,您太有打比喻的天分了,可是,我真不要自行車!
12. 到今天才知道,原來知乎答題是從業過程啊? 所有在這裡分享知識的朋友,抓緊找 @黃繼新要!工!資!
剛跳槽到一家專業做醫療的公司,我來放個現身說法
樓上已經說了單個醫院,那我來換個視角
上海分部只有12個人,但在一年間,這家公司的在眾多一線明星事務所的競爭下,先後贏下上海虹橋醫學中心,和迪拜為2020年世博而建造的新衛生署及Rashid醫療城兩個超級巨型項目。
其實從建築設計本身上而言,無論從造型的拉轟程度還是立面的炫酷等等,其實在眾多競標單位中並不是最好的,但是它贏在開始探索一種新的醫療模式。隨著城鎮的和城市中心人口密度的增加,用地吃緊,而醫院通常體型龐大,我們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二三線城市醫院外遷到新區。而上海新的醫學中心也是在這樣前提下的項目。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最大程度上的節約醫療資源么?
排布方式靈感來源於機場設計,綜合門診被放置在園區的中央,在各家醫院的協調下,成為一個共用的區間,一節約了各家醫院之間的門診資源的重疊浪費,二同時可以集合各家醫院之間的優勢力量。然後綜合門診再由連橋通向各家醫院,每家再有自己的特殊門診和住院區域。同時個別醫院之間會有額外連通,形成小規模的資源共用(比如婦科醫院和婦幼保健中心)。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必須的用地面積,從而可以將「多餘」的面積用於改造醫療環境,比如都使用單病床病房。
而在迪拜的項目里,更多的創新業態被加入到醫療模式的探索里。大量為住院病人設計的使用空間,讓他們不再禁錮在病房裡。為醫療科研人員設計的別墅區,為病人家屬和康復運動員設計的酒店,商業街等等。而幾年前時,公司總部剛剛在Nashville完成了破產綜合體改造成醫院的項目。換句話說,當在進行改造功能轉換時,一些先行者么已經開始思考反向的如何將這些功能引入醫院中。
建築師不光服務於大眾,也在創造者新的空間生活體驗。我們經歷了百貨大樓到綜合體的升級,餐飲,商業,辦公,影院資源人流共享,從單純的購物變成了一站式服務體驗,而醫院,也許變革正在開始。
1. 人性化的流線,不僅為病患服務,也要為醫生行政這些工作人員服務。
2. 有聰明的機電系統。理解起來就是一次性投入和運營成本的性價比,功能系統的全面完善,舒適有效(這點尤其重要,如洗手間有熱水,空調過濾潔凈,風環境好等等)。
3. 滿足審美的要求。如果醫院入口雨篷上的logo不是簡單粗暴的用支架撐著「某某醫院」,診室的門用的飾面不僅僅是市場上廉價的三合板,病床的窗帘不再那麼多灰塵的丑兮兮布料。
4.在目前中國醫療狀況下,大醫院比較齊全,小醫院著重特色。個人不太感冒那些特別高冷的小眾設計,還是需要為大眾考慮,功能引導外觀,讓使用醫院空間的病患及醫護人員也得到建築及空間的尊重。
提一提小處著眼的作為醫院建築的功能導向系統設計。梅田醫院應該也很熟悉了。作為人口數量巨大的中國,婦產兒童醫院都時刻處於超容量負荷的狀態,希望未來的新醫院也能像這樣營造出潔凈、安心、明晰的氛圍。
====以下資料來自度娘的分割線====
位於日本山口縣光市的梅田醫院,是一間婦產科與小兒科的專門診所。這家醫院的指示標識最大的特徵就是,標識本身就是一塊布料。其中的理由是想要設計出柔和的空間。到這家醫院內來的人,並不是病人,這裡是即將生產的孕婦安靜度過生產前後時光的場所。所以,醫院的指示標識使用了白色的棉布。布料是柔軟的,因此,以它為指示標識的空間,其表情也變得柔和。但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指示標識本身是白色的棉布,非常容易弄髒,而為什麼醫院要做如此選擇呢?因為它想表現一種「愈容易變髒的東西,愈要時常保持清潔」的精神,而醫院對這一精神的實踐才能讓在此分娩的人安心。
原研哉 梅田醫院標識系統設計 | 1998
Signage for Umeda Hospital |
建築學的意義在於,首先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再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是第一個層面,一個建築師,要以自己的知識底蘊為基礎,認識到問題的存在,一個醫院,院方給提供的任務書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很多需要思考的角度,包括人性化,無障礙,色彩,功能布局,流線設計,標示,建築設備,醫療輔助設備,空間品質,公共設施布局,潔污分區,特殊部位設計,建築材料,採光通風,等等,一個醫院的設計需要考慮的問題可以細化到上千條,但是,不能因為多就嫌煩,其實這些還不夠,還應該考慮:城市文化,患者心理,醫院傳統,醫療技術的未來,建築技術的適宜性,地域文化,地域氣候,建築與周邊城市的空間關係,交通壓力等等,怎麼樣,是不是頭有點大了?這就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的一個過程,但解決好這些問題,只是說明想得夠全面,不代表可以完成好的設計。
第二個層面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說的好理解一些,就是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但是完成的建築看上去卻很簡單,很純凈,就像iphone,非常簡單極致的外表之下,是處處考慮周全的內芯,醫療建築也是如此。
國內目前醫療建築設計水平不高的原因並非僅僅是因為建築師的水平的問題,我一直認為,最終建成的建築作品是所有參與其中的人的心血的共同結晶,而非建築師自身的問題。在某些項目里,業主甚至會越俎代庖發揮比建築師更強勢的作用,院方的政治鬥爭,施工方的偷工減料,監理方的缺位,建材採購的以次充好,等等,這些都比建築師的影響力大得多。鼓樓醫院這樣的作品能完成,張萬桑先生自然功不可沒,鼓樓醫院方面項目管理團隊的高素質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對於很多建築師來說,這樣好的業主是可遇不可求的。
但無論如何,建築師始終應保持理想,我在工作中常常跟同事戲稱:一個大型的醫院項目建成的過程中,前前後後參與其中的人粗算有幾千人,大家或多或少都會跟項目發生各種形式的利益糾紛,而建築師可能是唯一一個自始至終參與並且一直懷著美好而純凈的心靈希望這個項目怎麼好怎麼蓋的人。這其實挺幸運,也挺幸福的。
謝邀。
有人說,一切的設計都是對行為模式的分析後果。
我這裡不從傳統的建築功能方面去分析醫療建築,一個經過長時間職業訓練的建築師是能夠具備基本的功能排布能力的。但一個功能合理,結構合理,滿足任務書要求的建築僅僅是一個合格的建築,不是一個好的建築。建築就如一個人,就如一名醫生,並不是他具備了基本的職業能力就能被認為是一名好的醫生。
建築應該能引導人們進行特定的行為;建築應該在人進行特定行為的時候給以特定的空間和氛圍。
醫療建築就是一種容納特定行為的建築。裡面的相當一部分人,是在一種特殊的生活狀態。
病人是否虛弱些?那麼凳子椅子在公共空間的排布是否多些?公共衛生間是否密集些?
病房的陽光是否應該有不同甚至截然不同的設計?有的需要多點陽光,有些需要少點?
休息安靜些,而交談是否該容易些?
走的慢的,景觀零碎些?
走的跑的救命的,路徑直達些?
哭的傷心的,是否隱秘些?
開心的歡樂的,是否分享些?......................
我想起在看一個圖書館時候,對於圖書館的光和聲音的設計已經有很多人在思考了。但我忽然發現,我們在思考圖書館的靜時,卻忽略了鬧的設計——我看到一位媽媽在小心翼翼地給孩子講故事,努力的繪聲繪色,又盡量地壓低聲音。我想,如果有那麼一個小空間,能夠讓她歡樂地講故事,該多好。
謝邀。
深圳濱海醫院。即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自然與建築互相滲入,感覺生機盎然,極大的提升了就診的心理狀態。
放點圖片,不分析了,臨近深圳的過去看下便知。
第一眼會覺得不是醫院,第二眼會認為是一個頂尖的醫院。
流線合理。這跟藝術風格不一樣,這個真是輕易看不出來。
在大型公建里,醫院是最重流線的。北大醫院住院部和門診部中間的地下通道。
馬克。
14年參與了公司的某婦產醫院項目。由於本人暫未離職且該項目暫停中,故暫時不過多描述。待來年補充。
以下圖片均來自網路。
本項目是位於西南某省城城區內的項目。北京某公司做的方案(對外聲稱是美國公司),四川某公司做的施工圖。這些效果圖是概念方案出的,因為後來的文本及報規的都不是這個,詳見最後附藍圖。
以上圖片均為網路轉載且不是該項最終成品。
以下藍圖截圖為規劃局網站公示。
=====更新=======
1流線要好,醫院人來人往包括其他的真的很複雜
2功能要合理,人命關天馬虎不得
3在考慮造型平面立面經濟之類的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