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能改善南北方水資源分布不均嗎?

南水北調是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戰略性工程。我國南澇北旱,南水

受近日持續高溫天氣影響,旱情在河南、山東迅速蔓延,對兩省城鄉供水安全造成影響。

河南省大中型水庫蓄水量較多年同期均值少蓄10.03億立方米,全省三分之一的小型水庫基本乾枯。

山東農作物受旱面積則達2915萬畝,因旱吃水困難人口達55萬人。

同時黑龍江省6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 還有7條河流或超警戒
昆明一農家雞舍被水淹 洪水漫進雞舍淹死4000隻雞
23日災情通報 海南因颱風死亡或失蹤達31人

北調工程通過跨流域的水資源合理配置,大大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促進南北方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分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


可是。。。。


支持 @Max Young的答案,非常詳盡和專業。

我在這裡補充一下我對國家水利工程的一些理解。

一直以來,總是見到對三峽大壩以及南水北調等國家大型水利工程的質疑。我先放一個我的論點:國家大型水利工程的初衷一直是為了更好的解決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問題。

之所以質疑不斷,是因為這些大型水利工程在建設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以三峽大壩為
代表的水電站工程,對生態有影響,強制移民。南水北調因為工期長,一些地方的水文條件發生了改變,使某些地段的工程看起來是無用功。

那麼面對建設初衷和中間出現的問題,就要有一個標準進行衡量。我個人的觀點是,一切以人類生存為先。

比如三峽大壩,庫區移民,上游水位上漲都是很大的問題。但是,我們看一下三峽在防洪上面起到的作用,即:使荊江段的防洪標準從二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這個提高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巨大的。荊江段是我國主要產糧區,以往三峽沒有建立的時候,每年來洪水,總要犧牲一部分地方分洪。三峽建立之後,荊江段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均得到了巨大改善。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南水北調。南水北調是為了緩解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確切的說,是南多北少,東多西少。那麼南水北調能不能改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呢?這個還真沒辦法確切的回答,我在另一個問題南水北調工程水源最後輸送到地方因水價高企不能投用,那南水北調工程會因此失去意義嗎?裡面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做了回答。山東的水文條件在南水北調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這個就不是工程的問題了,而是老天爺跑來對水資源進行了調節。

實際上水資源的需求問題,從來都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它涉及到水文氣象條件的變化,當地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以及國家對水資源的總體規劃的變動。我們政府的水行政部門,只能根據目前的狀況,制定最合適的應對方案。在此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無用功和對一些人利益的侵害,但是,總的指向一直是為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用水需求。

最後說結論。

南水北調立項初始階段的情況和現在肯定不一樣。不僅僅是水文氣象條件發生了變化,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也不停的在改變。南水北調最終能不能改善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隨著各種條件的變化,並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比起最初什麼都不做,現在的這個狀況要好很多。

所以,這種目的是為了改善民眾生活的水利工程,大家還是要多寬容,這些工程未必會盡如人意,但是我們總是比過去要好。


謝謝邀請。
本人目前水文水資源本科在讀,專業知識有限,第一次被邀希望能拋磚引玉。

我的觀點是能,只不過能力有限。

首先
指出樓主引用新聞中的幾點不妥當的表述,南水北調工程主要解決我國西北(西線工程還未開通因而現在也照顧不到西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缺水問題,現在主要服務我國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沒有什麼關係。題述中提到了南北各地的旱澇情況,其中很多地方如雲南、黑龍江是不受南水北調工程影響的。目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東線工程處於運作狀態,涉及到的省份非常有限。

從這張圖可以清晰地看出

從這張圖可以清晰地看出南水北調工程目前能做到的是從長江流域調水,目的是對華北平原京津冀地區的水資源短缺進行補充,同時惠及沿程的蘇、皖、魯、晉等省市。


所以說,它只能局部地改變我國南北方的水資源時空分配不均問題。而且,對這一問題的解決能力也是有限的。
接下來具體分析原因。


為什麼要南水北調?


目前,我國華北地區,或者說環渤海經濟圈的西岸和南岸地區缺水比較嚴重,從氣象和水文角度來看,這裡的年降雨量較小、氣候更加乾燥、水系分布不發達,水資源量遠不及我國南方江淮地區。這一地帶的很多地區、很多產業都以開發地下水為主,但是地下水資源儲量有限、再生速度更加有限,長期以來的過度開發已經導致了環渤海地區地下水資源的嚴重不足,這不僅對城市的發展影響很大,也帶來了很多地質災害和隱患(如土壤鹽鹼化,地面下沉等)。此外,這些地區還存在著嚴重的地下水污染和海水倒灌現象。

網上找到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圖,雖然是01、02年的,但可以清楚地看出環渤海地區的缺水形勢,沒有找到近年的圖,但很顯然形勢只會更嚴峻。



在這樣的形勢下,國家在環渤海地區嚴格限制甚至禁止了對地下水資源的開發,為了解決水資源不足南水北調工程由此提出。

為什麼說能且能力有限?

題主引用的新聞中提到河南、山東的旱情,這兩個省份是涉及到南水北調工程的,讀到這樣的新聞很多人會質疑南水北調工程的效用。南水北調工程在調水的過程中也順道補充了沿路省份的水資源,在考慮到沿途部分地區的蒸發、滲漏損失,導致各地區的獲取量非常有限,最後輸送到玉淵潭的水量也非常有限(要不就是玉淵潭水庫了...),因此南水北調工程本身就能力有限,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些地區的長期缺水問題,更不用說全國範圍的水資源分布不均問題了。

更重要的一點:把山東河南等地區旱情蔓延南水北調工程無用劃等號是不對的,不知道題主有沒有這個想法,不過你引用的材料多少傳遞了這樣的導向。

因為一個地區的水資源足不足、旱情如何、汛情如何說到底還是受限於氣候,然而人類目前沒有能力干預氣候(注意人工降雨不屬於干預氣候,那只是改變天氣),所以也無法徹底改變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只能改善,或者通過改進灌溉、生產工藝等手段提高農業、工業、生活用水效率。水資源是一種動態資源,在地球上進行著永不止息的全球循環,其分布不均是一種時空上的分布不均,異常複雜。水資源並不像石油天然氣類靜態資源那樣可以利用「西氣東送」之類的途徑解決分布不均,旱情不是說把水調來就可以解決,汛情也不是說把水調走就可以處理的,再次強調水資源的分布不均只能在一些工程手段下得到有限的改善。

人為改善地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需要一系列水利工程、水資源工程聯、灌排水工程、給排水工程等聯合調度、配置、運營。當整個地區流域都得到了充分合理的科學開發和利用,才能將人類對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改善能力發揮到最大。這將是一個浩大的、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工程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只能有限地改善水資源的不均。

南水北調工程即是如此。


寫到最後想說點題外話,近幾年來中國自然災害發生的比較頻繁,媒體輿論不斷質疑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的效用,批判它們的弊端。也常常有來自水利方面的反駁,我們在指出各類工程的優點和局限性時並不是在找借口,並不是在為自己的飯碗發言。我們只是想讓更多的人明白人類只能努力和大自然和諧共存,而無法將大自然駕馭。

川壅必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水利工作者職責在於興修水利,我們不想染指輿論。我們希望人們不僅能暢所欲言,而且能在正確的輿論導向下暢所欲言。引申一下上面那句古語的含義,現在的中國不僅要疏導好河川,更要疏導好輿論。

還要補充一句以上分析均排除了政治因素。

順便幫你邀請幾位同行知友~


本人是在南水北調中線施工過的,關於整個中線,東線工程局部工程存在虧損。我們局在河南一個標河北一個標,河北標是被河南的標養著的。本人在河南標段工作,整個沿線南水北調技術含量不高,豆腐渣存在嚴重。例如渠底平整,碾壓3遍很少有三遍。鋪土工膜不能有漏洞,必須焊接,粘接牢固,還是有漏網之魚。有些監理居然晚上8點多去驗收土工膜粘接,人腦都知道天黑了這個根本就檢查不出問題的。百年工程就是這樣不負責的工作態度頹廢的,地下滲水工程很多管道堵塞嚴重,日後驗收存在很大問題。具體我不易多說了。只是簡單舉一兩個例子,但是南水北調還是可以局部緩解北方水資源缺失的,畢竟那邊沒有其他辦法用水,地下水開採過度還不如南水北調。只是若干年後如果南方水也乾枯,就是這個工程失敗性。


今天偶然翻回到這個問題,我真是莫名其妙,南方旱了怪南水北調,澇了怪三峽。你咋不上天呢???

想在這裡把有些基本的東西給強調一下,一條一條來吧,第一次這麼認真回答問題

1.看到有人說這是拍腦袋決定,好的,那我來說說歷史,南水北調自1952年首次提出,2002年年底開工,經過半個世紀的論證。拍腦袋拍半個世紀也真是可以了

2.調水範圍,

第一次在知乎發圖也不知道能不能看 如果可以看的話應該一目了然了,南水北調的區域也是有限的

第一次在知乎發圖也不知道能不能看 如果可以看的話應該一目了然了,南水北調的區域也是有限的


3.任何工程都有局限性,南水北調並不能憑空生水,它起的作用只是調水,把問題簡單化再簡單化來說,就是把水量充沛富裕地方的水調入相對來說十分缺水的地區。這樣問題就來了,就是你把我家水調走了,我喝啥?這個真不是問題,因為水源地是否能滿足調水需求,是首先需要論證的問題。如果有空我會補充一下具體數據,現在只有手機。


4.氣候問題,有些人說我們這裡前兩年雨量充沛,現在三峽工程一修好,南水北調一修好,我們這裡就乾旱了。這麼說是有很大問題的,首先每年的降雨量不是定值(想把這句話加粗,但不知道怎麼整啊)這個完全看天,打個比方可能會更好理解,就是為什麼去年發了洪水今年卻沒有呢?因為降雨量不同了。也就是說你感覺今年旱了幹了,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在氣候的變化。這裡加一部分…長期監測三峽對氣候影響狀況的湖北省氣象局武漢區域氣候中心主任劉敏介紹,現在的手段和觀測數據還沒有依據顯示三峽工程引發了長江中下游的旱情。本次旱情是一種周期性的氣候現象,主要是受到大氣環流影響。從監測數據看,大壩建設前建設後對區域氣溫、濕度的影響也非常微弱。據介紹,《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對三峽水庫形成後的氣候問題作了科學分析,基本結論是:三峽建庫後,對庫區及鄰近區域溫度、濕度、風和霧的影響範圍一般不超過10公里。劉敏說,受拉尼娜現象影響,西北氣流佔據主導地位。今年冷空氣南下頻繁,也壓制了暖濕氣流北上,一直都難以形成持續性的降水。這也造成了去年11月以來長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區的降雨偏少。


說點題外的,這兩年因為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吸引了很多大家的目光。水利工程有利有弊,很多記者抓住弊端死扣不放,往往誇大其詞,危言聳聽,但連最基本的水利方面的知識都沒有,寫出來的卻是一套又一套。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查查水利工程帶來的益處,相信一些陰謀論者會有一些改觀。


當然有所改善,不過效果如圖所示:http://ww2.sinaimg.cn/large/e9004326jw1eng2sk079mg20dw08sx6p.gif


具體數據我說不上來 我只說事實
我家在湖北,漢江流域。
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之前,每到夏天,我們這裡都會組織防汛防洪。記憶中最清晰的兩件事,一是初中那會兒,住校,一天半夜鎮上拉警報,大喇叭宣傳車來回喊,說洪峰還有多長時間通過本鎮大家注意保護財產云云。我們被動員起來幫老師把臨河的菜地里的菜收起來。另一件事,是我們村,我家隔壁房子地勢地,鄰居晚上睡覺前鞋子放床邊,早上起床到處找不到鞋。原來晚上漲水漫進屋,把鞋子漂起來,又順著落水把鞋子帶出了門,這事一時傳為笑談。

而現在,特別是近五年,每到夏天,幾乎沒有聽說防洪,而是準備抗旱。河水幾乎斷流,水庫里的水也就夠城鎮居民日常使用,更本無法顧及農業。前幾年村民湊一些買水錢,水庫就泄一點水,夠農耕,現在出錢也買不了水了,因為水庫里基本就沒水了。。話說,水庫本來是各村出人出工建起來的農業水利工程。來了水利局,建了個指揮部,開始坐地收錢,賣給城鎮當自來水。反正現在中國大部分農民還是靠天吃飯。這個天,不是天朝的天。好吧跑題了。

我不知道南水北調是不是改變了南北格局。也不知道家鄉最近連年乾旱是不是和三峽南水北調有直接聯繫。也沒有去了解官方公布的各種數據。只是從個人所見,講述這兩大工程前後的得事實。
-------------------------------------------------------------------------------------------------------------------------------------------
要爭論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即華北為什麼缺水。這個命題太大,那麼我們縮小一點,京津為什麼缺水。
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是缺水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點我對氣象基本沒有研究。公認的觀點認為這是華北缺水的主要原因。
由於國內官方網站有選擇地屏蔽了查詢渠道,目前無法獲取京津地區詳細的氣象資料
類似 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 中國氣象網 均無法查詢到相關資料,它只對相關人員提供數據查詢下載服務。而在國外網站上也未查詢到詳細的資料。那麼我們從歷史入手:

關於水災,元代從至元五年(1268年)到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共有48個年份有輕重不同的洪澇災害,平均不到2年就發生一次,連續多年發生水災的情況也很常見,最長的可達7年,即元貞元年(1295年)到大德五年(1301年)。

明代水災年份有104個,平均不到3年一次。其中特大水災發生9次,還經常是多年連續發生水災,最長的一次達8年。

清代有水災年份128個,基本上2年一次,連續多年發生水災也是常有的事,最長的為連續10年,共有兩次。


歷史上海河流域洪澇災害頻繁,據史料統計,從1368年-1948年的580年間共發生水災387次,其中五次水近北京、八次水淹天津

在三千年前,房山這一帶是燕的都城,到後來又是晉的都城。從燕到晉時城市從西南向東北方向遷移,到了廣安門一帶,從晉到金的時候,又出現金中都,到了元大都時繼續向東北方向移動。「城市中心的轉移,實際上就是在躲避洪水。」

北京歷史上的河流大大小小有180多條,現在海淀的很多地方就曾是永定河的故道,永定河從三家店出山以後,七千年前向北流,流向今天的昆明湖,今天的清河這一帶,像圓明園、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黨校等很多地方,都有很大的水面,五千年前永定河水改向東流,玉淵潭、紫竹院、八寶山這一帶也曾是永定河故道。

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還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頤和園的西邊,玉泉山這一帶,有大片的稻田,如果沒有水,種植這麼多的水稻是不可能的。

可見京津歷史上並不是嚴重乾旱。北京缺水,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的。
1951年,北京修了官廳水庫,攔了永定河。自此後,永定河上修了3座大型水庫,19座中型水庫。一層一層往下攔。人定勝天,攔河治洪。現在呢?盧溝橋橋墩的分水尖分了幾百年的水攔了幾百年的冰,現在呢?

———————————————————————————————————————————
(時間不夠,資料不全,未完,待補充
大致的觀點,
1.人口激增,亂修,濫修水利,農業灌溉技術落後和工業污染主要原因。除人口激增控制很難外,其他原因是可控的。
2.南水北調,投入與收益是否合理,對起點及沿途流域的生態破壞等,目前尚未做調查。
3.我朝目前的水利發展方向是否合理。類似75年河南駐馬店事件(可能現在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事件,被美國《Discovery》的《世界歷史上人為技術錯誤造成的災害TOP 10》排為TOP1)是否給了我朝主政者和水利工作者帶來足夠的警示。
以上,歡迎大家討論。

———————————————————————————————————————————
不完全贊同Max Young和clumsy cat的答案
1.目的是為了改善民眾生活的水利工程 這個論點我是支持的。但實際上,這是犧牲一部分民眾的生產生活質量,提高另一部分民眾的生產生活質量。
2.「我們希望人們不僅能暢所欲言,而且能在正確的輿論導向下暢所欲言」 。什麼是「正確的輿論導向"?誰來導向?什麼是正確?導向哪裡? 輿論,簡單來說,即個人和團體對某一事件發表意見和看法, 是人們對事件認知的表達。現在所謂的輿論導向,更多的是利用權力或資源,更多地發表已方觀點,淡化或壓制反方的表達,使反方或中立方趨向於已方的觀點,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大家熟知的輿論導向從業者,如網路評論員(5角人民幣工作者)。
3.」這個就不是工程的問題了,而是老天爺跑來對水資源進行了調節「 如果您是一個水利工作者,是該工程是倡導與實施者,那麼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言論。幾千個億的工程,出了問題,把責任推給「老天爺」。
4.拋開政治談問題。在我朝,這可能嗎。說得陰暗一點,哪一個國家大工程下,沒有政治勢力的較量。參 三峽大壩建造前後,除了黃萬里,還有那些人或組織提出了非主流意見或採取行動? - 中國 即使是單純的水利工作者,背後仍然有重重的政治較量。


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所在的丹江,老河口近年都有乾旱啊。百度就有。
海水淡化比調水技術含量更高些,成本差不多。北方缺水,原因無非是工業把地下水用光了,化工類,鋼廠這些用水大戶。順便提下:把河北鋼廠全關掉,北京霧霾絕對消失,中國鋼材低價出口是什麼概念。2014長江中下游普遍高溫,中部地區乾旱。情況比2013年嚴重些。就是不曉以後會怎樣。
東線的調水工程早就在用了,可沿途不缺水啊,它不缺水啊
三峽這類民生工程,怎麼能搞上市呢,汛期它在排水留庫容,旱季它在蓄水發電衝業績,礤,下游還有幾千里地要滋潤呢。湘江,鄱陽湖沒水跟三峽的截留關係大了。


海綿城市是更合理的,對水不穩定影響大的城市而言,
乾旱地區增加雨水利用,中水利用,凈化處理等六個海綿環節,目前已經深入人心了
最近大壩新建項目被斃掉很多,因為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轉變。
就地利用,量天設產才是王道。
隨著風光棄電的嚴重,抽水回補更利於環境
大家請搜索一下 引嫩入白,河湖連通,海綿城市,風光棄電
這幾個詞都發生在吉林白城市,涉及到了新的水利水務思想,綜合考慮到了環境和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新觀念,另外,調水未必築壩,上海目前就是江心水庫為主水源,什麼?江心水庫你不知道?你奧特了!請百度青草沙!

如果還停留在高壩蓄水發電,蓄水遠調的舊觀念里,那很不知乎


為什麼修大運河,為什麼修四庫全書,為什麼削藩


這種難度的問題,科學家都答不上來,就有人在瞎嗶嗶。可能也正是主流權威沒定論,才有了胡亂造謠惹事生非的空間。


呵 區區調了_一條黃河水而已:就妄想平衡——珠江七分之一_長江22分之一。。自然力_北方永遠水比不過南方得 呵哈 !


以前水分配是上帝的活,旱災多是天災;以後水分配是政府的活,旱災……


提個問題,為什麼不通過大幅提高華北地區城市的水價來促使節水以及人口向資源更富集的地區轉移?


手頭沒什麼南水北調的數據。看前面對南水北調分析的很好。就扯點個人感受,非專業意見。
個人感覺這個工程首先出發點意義是很好的。我國的氣候有別於歐美。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不均勻的情況十分明顯,而我國自古又是農業大國。因此水利工程的作用就十分重要。從大禹治水開始,治水和治國似乎一直緊密相連。大型水利工程自古就有,都江堰和鄭國渠從某種意義上奠定了秦國的強大。每個朝代都有大興水利工程的記錄。游牧民族的蒙古入主中原不到百年也曾大力治水。因此對水利工程沒必要太過抵觸,只是目前水利工程比比皆是功能發揮的比較好,糧食物資儲備也多,大家太久沒有經歷水旱災害帶來的痛苦,也就自然覺得沒用了。
一個地方的水資源量主要受氣候支配,而水資源對氣候的反作用,個人認為只要不誇張的改變地表植被是不會造成太大影響。而氣候的改變原因很多,不能簡單的歸結到水利工程上面。

另外從圖上看南水北調東線取水口接近長江入海口。下游就是咸潮和入海,海水不是淡水資源,放走也就浪費了。
我國水資源豐枯季很明顯,南水北調渠本身水資源價格很高,如果不是特別缺水受端未必會用。如果北方特別缺水,其興利功能還是會有。
政治意義和人為弊端避去不談。


我在上海,只說說上海在三峽工程前後的變化:之前上海的雨水充沛,春夏之交的梅雨,夏天的陣雨,秋冬的綿綿秋雨;現在梅雨的雨水幾乎沒有,夏天雨水變少,秋冬更是乾燥,陰天倒是變得很常見。另外,我覺得上海的空氣污染變得嚴重也與降水的減少有關係!


為什麼沒人關心江漢平原?江漢平原大小河流全部斷流,已經只能靠雨水生存了。除了家養的魚,野生的水生生物已經很少了。大面積水稻田變成了旱地了。某些禍國殃民的人下台後會不會廢除中線工程?


北方人水是否夠用不知道,只知道湖北漢江的水變小了,很多地方不讓搞工業,沿漢江很多地方水田退耕,變濕地公園了!另外漢江水流減速導致一些魚不再產卵……


工程計劃初期肯定是經過「當時」詳細論證的,必然具有相對可行性的,才會被中央拍板上馬。可中國現在的環境和局勢氣候變化超乎正常想像,許多當時設想很好的到了現在發現有的地也不合適了。
再一個就是國內複雜的政治糾葛,一個大項目涉及的太多牽扯妥協利益輸送。甚至在進行基礎施工建設時候的貪腐與不負責任的監管,建設單位的層層分包等等。基礎模式就有問題,能幹出好活?


  能否搞個簡化方案:從雅礱江金沙江結合處築壩500米,雍水從冕寧縣張家河壩鄉位置鑽洞引流到大渡河支流馬羅隧道附近,大渡河在石棉築壩,從大渡河瀘定上游巴亞隧道附近鑽洞引水到四川盆地西北邊緣1400米等高線到秦嶺,在秦嶺鑽洞引水入渭河。  
   再在長江上游鑽洞將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水引入長江上游,渭河平原華北平原就可以全部種水稻了。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用水也可控。利用三門峽水庫可以對整個華北澆灌。
   三門峽水庫以上的黃河水可以由陝甘寧全數使用,多餘的可以築壩進入新疆。
   這個思路不知道是否有可行性?


1997年,某工程竣工,
1998年....
.
2015年(準確的是2014年12月28日)某工程中線竣工,某地通水,
2016年.....

如果,這就是學術?


推薦閱讀:

TAG:政府 | 南水北調 | 自然災害 | 災害預防 | 水利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