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
[多圖預警]手機用戶注意,此答案圖片較多較大。
[繪本劇透預警]繪本愛好者注意,此答案涉及部分繪本關鍵情節,很可能會影響閱讀繪本的興緻。
-------------------正文分割線-------------------
@劉柯 又是一個我很感興趣但是很擔心回答不好的題目....
首先要說 @孔陽君 的回答很贊~
我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去討論這個問題。
或許我們可以先研究下繪本是個什麼玩意?
如果你覺得,繪本僅僅是圖畫配上一個短故事的小人書、連環畫,我必須得說這種觀念實在是太過時了。
這裡先轉載一些豆瓣上的繪本研究:
極贊!一開始以為是小黃書,實際上是一本構思屌爆的書!
電子書無法企及的美麗:聊聊紙書神奇立體插件
(以上內容來自豆瓣用戶魔雲獸的日誌,圖片已徵得作者同意轉載。作者主頁:魔雲獸)
同樣形式的還有像《爸爸,我要月亮》 (豆瓣)
(找不到無水印的圖,先將就下= =)
(找不到無水印的圖,先將就下= =)
更為熟悉的是可能是電影《卑鄙的我》裡面的那本:(故事在1小時3分開始)
這些僅僅是優秀繪本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到繪本發展實際上已經去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而不僅僅是文字性的互動。大量的信息被隱藏在了圖畫與書本結構當中,文字退居到一個相對合適的位置,不佔用過多的空間和注意力,專心為兒童的聽覺服務。
接下來談具體的親子閱讀方法。
鑒於其多樣性和良好的互動基礎,繪本實際上可以用來干很多事情。扔給孩子自己一個人看實在是一件很浪費的事。
閱讀的方法包括但不局限於:
- 一起閱讀繪本的基礎方式
如同《繪本之力 (豆瓣)》上面提到的,「由家長朗讀文字部分,小孩閱讀其他內容」的方式是很好的一種親子閱讀方法。其優點 @孔陽君 的答案已經講了很多,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了。
- 進階一:角色扮演
倘若遇到了孩子愛不釋手的繪本,接下來就可以在重複講的時候嘗試一些新的方法。角色扮演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只要家長願意投入其中,效果是很好的。合適角色較少對白較多的繪本,比方說這本:假如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 (豆瓣)
或者這本:別讓鴿子開巴士 (豆瓣)
角色扮演的好處是小孩能夠融入其中,學習體驗身為不同角色狀態下的情感,有助於建立小孩換位思考與共情的能力。而好的繪本不單止能夠對小孩有幫助,對家長本身也有意義。以《別讓鴿子開巴士》為例,當身處讀者位置的時候會感到鴿子的胡攪蠻纏,但當身處鴿子角色的時候,則能夠深切體會到想要而不能的種種煎熬和痛苦。
- 進階二:繪畫創作
這是在跟小孩講《洞 (豆瓣)》的時候用到的方法。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繪本,在我看來裡面的內容可以寫幾篇長長的心理分析。而故事、畫面和文本卻是非常簡單的。儘管大家對這本故事書的評價差別非常大(很喜歡或者覺得很無聊),但小孩普遍對於擁有一個「洞」這件事情特別興奮,很願意和我探討倘若自己擁有一個洞時自己的計劃。於是我鼓勵他們畫下來。(鑒於中心保密原則,無法上傳小孩們的畫作)
當閱讀過程中出現了對於孩子而言特別重要的人物或者意象,進行自己版本的創作是一件很好玩且富有意義的事。
- 進階三:故事再創作
上面的內容其實已經涉及到讓小孩創作的部分了,接下來可以進一步鼓勵小孩對繪本進行再創作,比方說修改不喜歡的情節、續寫故事的後續,這樣的話小孩就會開始有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對兒童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將帶領兒童過渡到更後期的發展階段。更為關鍵的是,父母需要在這個世界裡面擁有家長應有的位置,不然這個世界就太孤單了。
最後,我想再強調一下,正如親子互動的方法有千百種,繪本的閱讀方法也可以有千百種。身為家長一方面可以學習借鑒,另一方面切記不可僵化思維、貪圖一勞永逸的最佳答案。一個人的人格是隨著時間而流動變化的,兒童在成長期間變化尤甚。雖然這時常讓家長筋疲力竭,卻也是養育兒女有趣之處,希望各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能好好享受,與自家小孩共同成長~
不請自來。我們家孩子2歲的時候被一本有緣的繪本深深打動了,這引發了我的一些反思,繪本閱讀也有高峰體驗。於是我決定分享一下這份緣,以及這份難以形容的觸動。
要說這繪本閱讀的高峰體驗,不得不先回顧一下小路易的繪本閱讀之旅。
路易的繪本起步並不早,快2歲才開始關注故事性,才開始算是步入正軌。相對於安安靜靜待那看書,他更喜歡運動,相對於被動接受信息,他更喜歡主動控制局面,可以說,路易的繪本之旅是他自己走出來的,我們的影響力微乎其微。
最早的一套書是《小熊寶寶》,講的全是小寶寶生活相關的事情,吃飯睡覺刷牙洗澡什麼的,1歲左右小寶寶的生活就是圍繞這些主題轉的。路易對這套書接納度很好,能專註地看和聽,學會了翻書,也學會了自己拿書看。媽媽把這套書錄了音,當背景音樂常常播放。至於路易的理解程度,他不太理解故事內容,也不太認識裡面的小動物,很少指認,我覺得他更多地是在聽語言。(這本書到現在起碼有一年沒看/聽了,但裡面的句子很多他還記得,比如收拾東西的時候,他會說:「收起來,嗨喲喲!」)
再後來,他開始接觸英文原版繪本,主要是一些韻律節奏方面的,沒有什麼故事性。小寶寶看書是重複精讀的,媽媽只提供了Eric Carle的幾本,不僅講繪本,媽媽還錄了音,和原版音頻一起給他磨耳朵。插播一句,路易磨耳朵的材料遠不止這些,如何磨耳朵參見安妮鮮花的《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
就這幾本精讀,路易還是有偏好的,他最喜歡的是《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因為這本畫面最簡單,每頁就一個帶有顏色的動物,沒有那麼多花里胡哨的背景。這時候路易喜歡指認了,翻開一本書才不管你說什麼,人家指指這個指指那個,完全打亂你的節奏,強調故事性是毫無競爭力的,只有媽媽嘴裡流淌出的韻律才能降伏他。這樣的時刻,只見他聚精會神地看著媽媽,留下一隻停在半空中忘記指認的手指。
看他對知識性興緻勃勃,我們改變了策略,找來收藏已久DK出版的幼兒百科全書《第一套頭腦體操書——玩具》。這書很大一本,每頁是一幅內容豐富的場景畫面,旁邊有一些從場景里挑出來的縮小版物品,讓你到畫面里找同樣的物品。書里絕大部分物品路易都不認識,我們本不想這麼早提供給他的。
果然這書很符合路易的學習方式,看書的過程可不就是他指認、我們回答的過程,生活中他也是時時處處把我們當做「物品名稱朗讀機」。他會挑選畫面里他認識的物品來問我們,也很擅長找到一旁的縮小版物品,同時指認表示這兩個是一樣的。
這本書他看了大半年,有幾個月幾乎只看這一本。每次他從生活中認識了新物品,如果這本書里也有,他能發現並識別出來。這本書算是伴隨著路易成長,見證了路易的知識面積累。
我們並沒有放棄繼續嘗試繪本,直到發現有一種繪本可以兼顧指認和講故事,是那種每頁都有一個重複元素,且處於非常突出的位置,一眼就能看見的,比如《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
這本書是買來給他強調粑粑用的,沒想到有意外驚喜。故事超級簡單,一個鼴鼠從土裡鑽出來,正好一坨粑粑落在他的頭上,他很生氣,開始找這是誰的粑粑,找了好幾種動物,他們都拉粑粑給鼴鼠看,證明鼴鼠頭上的粑粑不是自己拉的,直到最後找到元兇,鼴鼠以牙還牙。
敢情這故事就是由各種動物的粑粑串起來的,難怪每頁的粑粑都畫得那麼明顯,路易只見粑粑不見其他。他指著一個粑粑,媽媽正好邊回答路易的問題,邊就把故事講完了,一箭雙鵰。有的粑粑畫得那個傳神,有半空中正下落的,還有拉一半正在拉的,路易敏銳地觀察到這些細節。故事講完,他還指指自己的屁股,表示自己也拉粑粑,哈哈,目的達到了。至於書里最後以牙還牙的部分,他還不能理解,我們也沒有去強調。
這本書有好幾周佔據路易選書排行榜第一名,每次他都先選這本,如果媽媽拿了別的書,他也要求講這本先。於是,從這本書開始,選擇讀什麼,什麼順序讀,全權交給了小路易。
還有一本類似的書叫《小黑魚》,故事性也非常簡單,每一頁都有主角小黑魚的身影,藏在不同的角落裡。路易給自己定的任務,就是把每頁的小黑魚找出來,玩藏貓貓遊戲,再指指畫面中突出的大龍蝦、怪魚、海鰻等小黑魚海底歷險之所見,媽媽就一邊回答一邊把故事順便講完了。
興趣也是非常好的引導工具,路易最喜歡車,和交通工具相關的繪本自然不會放過,比如《小兔子去旅行》、《蠟筆小黑和神奇的朋友》。他不僅要指認交通工具,還要把交通工具各個部件也指認一遍,認真地欣賞。路易還對鐘錶很感興趣,《小兔子的一天》也喜歡得不得了,在每頁里找鐘錶。
還有一類路易喜歡的是貼紙書。本來沒打算讓他玩貼紙,朋友推薦了一套《我愛貼紙》,每本有250個貼紙之多,內容也非常豐富,跟百科全書類似。我決定嘗試,挑了其中4本路易比較熟悉的領域,果然很對胃口。不過,他顯然不能貼到「正確」的位置,人家正處於亂貼的階段,除了指認,練的就是貼這個動作而已。怎麼把貼紙弄下來,怎麼把粘在手上的貼紙貼到書上,這是需要精細手部運動能力的。
到目前為止,路易對繪本的吸收在於,兼顧部分感興趣的細節和部分故事情節。至於那些別的小朋友很感興趣的經典繪本,那些離路易的生活和興趣相對遙遠的美麗故事,沒有一個入得了路易的法眼,
直到碰到這一本書。
這是一套書叫《可愛的鼠小弟》,我第一眼看見它的時候沒看出來有什麼特別,和其他花花綠綠的書比起來,它很樸素,簡簡單單的白紙鉛筆畫。它把各種動物的大小對比畫得很明顯,小老鼠就畫得很小,一張大白紙上其他地方都空著,而大象就畫得把整張紙都裝滿了,耳朵還裝不下越出了紙的邊界。
我拿出了第一本《鼠小弟的小背心》給路易講,整個畫面里只有小背心是紅色的,其他都是黑色鉛筆畫。故事很有趣,小老鼠的小背心本來很小,然後一個個體積更大的動物借去穿,小背心一次次被撐大,直到穿在大象身上幾乎被拉長成線條那麼細,小老鼠沒法穿了,最後很幽默地,小背心掛在大象的鼻子上化身為鞦韆,小老鼠玩得很開心。
沒想到的是,路易第一次看就入迷了,目不轉睛地看著,聽媽媽繪聲繪色外加演繹發揮地把故事講完了(除了剛開始引入一本書,以後最好照著文字講),他的手指竟然一動也沒動。
再講一遍,還是如此,換同系列另一本講,依然如此。
路易完全沉浸在故事情節里,沉浸在這個和自己幾乎不相關的故事裡。
媽媽明白了,不是路易不喜歡故事,是那些書畫得太亂太複雜,他沒看懂。媽媽開始反思,之前提供給路易的繪本還是太難了,那些專家們或媽媽們推薦的2歲之前、甚至1歲開始寶寶就能看的書,絕大部分都超出了路易的理解力,尤其對於一個對語言表達關注較晚(1歲10個月才開口說話)的寶寶來說。
是的,寶寶能從一本書里看懂一些細節或部分故事,寶寶能對眼前這本書投入關注而不是跑開玩,就算是寶寶能看這本書了。
但是,這種半懂不懂地看,和完全地理解一個精彩的故事,寶寶的體驗是不同的。完全沉浸在故事中的那種專註,完全理解一本書所帶來的成就感和喜悅,當你真正看到它們呈現在寶寶身上,你會多麼地後悔,因為你的「急功近利」,過早地提供超過寶寶理解程度的書,而剝奪了寶寶的巔峰體驗。
其實大人也是一樣的,一本半懂不懂的書,實在是令人很無趣很受挫。而一本書如果你不僅完全理解其內容,還看到作者的思想精華,和作者進行思想的交流辯論,還能看到作者的局限性,有選擇地吸納進自己的體系,你的閱讀體驗是完全不同的。
同系列另一本《愛吃蘋果的鼠小弟》是我和路易的最愛,這本書還有一個同系列別的書沒有的特點,畫面連續感很強,把每頁快速翻過看幾乎是一部電影,這無疑大大提高可理解性。
我看過鳥居昭美《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作者是個很懂孩子的人,此書不僅提到畫畫,不可避免也提到孩子生活的其他方面,可以判斷出作者的水平。一開始就給孩子提供簡單的白紙和黑色鉛筆,不要那麼早提供顏色,不要那麼早教他們寫字,不要那麼早教他們去模仿著畫形象,他們根本沒到那個階段。
在沒有文字之前,人類就是通過最簡單的塗畫來表達自己的,慢慢地才演變出象形文字,演變出文字,人類開始駕馭更複雜豐富的畫面。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定要走過人類發展的歷史,在不太能充分表達自己的階段,用圖畫來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個人類的胚胎,其發育過程正是走過了生命的整個進化史。
而繪本都是大人畫的,包括經典的獲獎作品,那些絢麗多彩的顏色,那些豐富唯美的畫面,以及那些吸引寶寶的互動小機關,統統是大人的角度,它們能吸引寶寶的關注,但它們無法令寶寶專註,因為寶寶的圖畫世界壓根不是這樣的。
當然,不是說那些繪本都不值得看,我完全不是這個意思。我想表達的,僅僅是寶寶也可以獲得閱讀的高峰體驗,不是說不能完全理解的書就不能看,就沒有收穫。大人也不是每本書都有高峰體驗,讀書可以有很多種目的。
這些國外引進的繪本,為孩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了豐富的養分,這些作者是在真正為孩子做貢獻,而不像國內的繪本充滿了說教。要求每本繪本都達到讓寶寶高峰體驗是不現實的,最大程度利用好現有的資源才是理性的選擇。
何況,哪本繪本好,哪本繪本適合你的寶寶,在怎樣一個恰到好處的時刻,一本書怎樣觸動了你的靈魂,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緣分。
路易之所以在這個時候,被這樣一本書引入故事情節,除了這本書畫得適合他的理解力,還有可能更重要的別的原因。
這一兩個月,路易進入了語言的爆發期,辭彙量從最初的幾個,猛增至現在的一兩百個。當初那些天天指認的物品,如今全部變成了他的主動辭彙。不僅僅是名詞,動詞、形容詞也進入了他的體系,四個字的也會說了。這恐怕才是路易聽懂故事的最關鍵因素,而鼠小弟只是一本出現在對的時刻的、對的書,包括我前面提到的所有書名,只是和路易有緣分的書,肯定不是別的寶寶都喜歡。
2歲開始意識到自我的獨立性,是另一個關鍵因素。在這之前,寶寶的關注力主要在自身,和生活相關、和自己有關係的元素,才是他們關心的。而有了獨立自我,區分開自己和他人,他們開始感興趣那些「別人的故事」。
自鼠小弟之後,路易對故事性入門了,我給他講其他的繪本,雖然畫面複雜、故事情節不全明白,路易很明顯比以前更能專註,更少地打斷控制,媽媽很欣慰地看到路易成長了。孩子的成長從來都是階梯式的,鼠小弟只是一個催化劑。
---
後來路易又看了很多繪本,有一些大名鼎鼎的繪本至今還不被接受,包括《我爸爸》、《大衛不可以》等,幾乎所有表達情感類的都不是他的菜,比如《有一天》、《親愛的小魚》、《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愛你》之類。
特別喜歡的(讀了至少幾十遍的)還有《小威利系列》、《米菲系列》、《蠟筆小黑》2本、《好髒的哈利》等4本、《小夜熊》、《紅綠燈眨眼睛》、《彩虹色的花》、《five little monkeys系列》、《rosie"s walk》、《抱抱》、《鴨子騎行記》、《坐電車出發》系列、《好餓的毛毛蟲》、《點點點》、《爸爸,我要月亮》、《月亮的味道》、《第五個》、《晚安,工地上的車》、《睡覺去,小怪物》、《鱷魚怕怕牙醫怕怕》、《月亮,你好么》、《我好害怕》(我的感覺系列7本之一)等等等等(我不是在推薦書單)。
最後,貼幾個後來我記錄的繪本閱讀中有趣的細節。
八個月前(1歲10個月)才開口說話的小路易,如今(2歲6個月)已經能給別人講故事(《紅綠燈眨眼睛》):「街邊的紅綠燈迷迷糊糊的,只有黃燈一會兒亮,一會兒滅,好像在打瞌睡。東邊的天空漸漸發白,黎明馬上就要來了。」 聽多了就會了,而且會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繪本閱讀的力量很強大。
路易最近喜歡《米菲哭了》,講到米菲找遍了所有地方、問遍了所有人,還是沒有找到小泰迪,她傷心地哭了,路易摸摸米菲的臉,湊過頭去親親米菲說:「米菲哭得好傷心,寶寶親親米菲,哭一會就不哭了。」 我們怎麼對待孩子,孩子就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講了無數遍的《想吃蘋果的鼠小弟》,今天路易發現一個媽媽從沒注意到的小細節,指著一幅圖說:「小老鼠受傷了。」 媽媽在路易的提示下一看,鼠小弟學犀牛撞樹後,一屁股摔倒在地上,臉上還畫了一個x表示受傷了(之前模仿小鳥猴子什麼的都沒有受傷),這才引出海獅來關心詢問。原來媽媽沒有完全看懂,孩子對細節很敏感。
為了幫助路易處理情緒,平時給路易講繪本的時候,路易媽媽比較強調講解書中角色的表情、動作和語言中的情緒,識別情緒是處理情緒的基礎。比如有一本繪本叫《鴨子騎行記》,如果只講誰做了什麼這個層面,其實挺枯燥的,但如果細細品味每個動物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情緒狀態、心理的想法、以及情緒變化的過程,就會發現這是本非常精彩的書。
路易因為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沒做好怒氣衝天,眼看又要經歷一場「大人疲憊孩子焦慮」的衝突。路易媽媽突然想到有一本繪本也許能和路易的情緒共情,這本繪本叫《生氣的亞瑟》,之前給路易看他沒感覺,現在正在氣頭上也許有共鳴呢。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小男孩生了很大很大的氣,他的氣變成了烏雲、旋風、颱風、地球的顫動,把家、街道、城市、地球全都毀滅了,最後還不解氣,再來一場宇宙大爆炸,一切化為碎片,最後他在火星的碎片上想自己為什麼生氣呢,已經不記得了。媽媽繪聲繪色地給路易講這個故事,路易被深深吸引,隨著他要求的一遍遍重複,他的怒氣也化為了碎片。說實話家長看著也很解氣,對孩子無理取鬧的情緒也煙消雲散了。
孩子是如何對某個繪本感興趣的?路易媽媽倒是可以提供一個例子。《星期二洗髮日》是一本適合至少3歲以上孩子看的繪本,裡面文字特別多,路易媽媽選擇它確實是帶點「目的性」的,希望能解決路易洗頭難的問題,可是嘗試過幾次引人都不成功,太啰嗦了從來沒講完過。直到有一天路易媽媽引人了「躺地上頭髮髒了要洗頭」的規則,路易遵守規則勇敢地配合洗頭,自己主動表示「洗頭不哭」,可洗起來還是害怕得哭了。洗完媽媽給他再講《星期二洗髮日》,路易就迷上了這個故事,太有共鳴了,前面一大篇冗長的文字化身為鋪墊,稱托起最後的高潮:「我就是要一直哭一直哭,哭到不哭了為止。」 從這以後,路易天天要看這本書,尤其是洗頭後第一時間就找它,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事物就這樣產生了連接,生命可不就是不斷邂逅不斷連接的過程嘛。
路易接受《菲菲生氣了》,這個菲菲和路易一樣,穿兩隻不同的襪子,就這樣產生了連接。以路易的火爆急脾氣,他更喜歡《生氣的亞瑟》那種誇張發泄後的反思,《菲菲生氣了》給出了另一種方式,「這個廣大的世界安慰了她」,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美美的環境,菲菲的壞情緒慢慢消散了。分享下孩子從6個月到三歲的閱讀經歷。沒有理論分析只有案例說明(鄙人說對闡述深刻的理論無能。。。。)
一、為啥讀繪本? 分享下我給孩子讀繪本的目的:
4個月~1歲 :以視覺刺激為主
1歲~2歲 :了解實踐各種基本生活習慣+基本認知的培養
2歲~至今 :以激發孩子的興趣為主+建立各種規則+培養生活能力及學習習慣
我是個熱愛閱讀的同志。。。從小父母是不加任何限制的任我買我想看的書,美好的閱讀的時光一直是我非常美好的童年記憶。。。。從兒子出生後,我開始折騰各種育兒心經(似乎起步有點晚了),我的第一本繪本理論入門書是松居直的《幸福的種子》,從此踏上繪本之路。
我介紹的繪本類,包含了各種接地氣的圖書,以及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繪本類。。。
接下來,以倒序方式來介紹我的親子閱讀的繪本及方法:
二、2歲~3歲(至今) :以激發孩子的興趣為主+建立各種規則+培養生活能力及學習習慣孩子此階段的的自我獨立意思開始萌發,有自己的想法主意,和家長的「衝突」也會由於獨立性的提升而開始增加。因此在這段時間內我首先讓他能夠自理(衣食住行的基本自理能力OK),在此基礎上注意建立一些規則,他可以在規則範圍內自主的選擇。最重要的是讓他在情緒控制能力上有提升,在發生家長和孩子的想法不一致時,大家如何達成共識:)
孩子此階段的的自我獨立意思開始萌發,有自己的想法主意,和家長的「衝突」也會由於獨立性的提升而開始增加。因此在這段時間內我首先讓他能夠自理(衣食住行的基本自理能力OK),在此基礎上注意建立一些規則,他可以在規則範圍內自主的選擇。最重要的是讓他在情緒控制能力上有提升,在發生家長和孩子的想法不一致時,大家如何達成共識:)
興趣的激發是基石,一切的無痕教育都是從他喜歡的事物出發,寓教於樂。
《托馬斯小火車》--情緒培養
三歲的孩子,給我明顯的感覺就脾氣漸漲,不順心意的時候,還不知道如何控制情緒或者如何處理,喜歡通過大聲喊叫來發泄不滿。
由於兒子超喜歡火車類的玩具,家裡的車子基本上都是托馬斯、詹姆士、梅西、愛德華一類的托馬斯小火車人物。所以我買了一套情緒培養類的托馬斯書籍。比如,《托馬斯不要壞脾氣》。故事從托馬斯怎麼會有壞脾氣開始,然後講了壞脾氣造成的後果。
最有意思的是,書後半部分時讓小朋友找生活中自己也會發脾氣的場景,以及發脾氣時會有哪些做法,通過貼星星、貼紅旗,剪火車面罩等遊戲來幫助小朋友了解什麼時候自己會發脾氣,發脾氣時應該怎麼做。
《貝貝熊系列》--各種情緒培養,生活習慣,規則遵守
此套書是通過一家五口熊的各種生活場景來表達生活的方方面面。裡面的每個熊都有自己的缺點和有點。比如,《誰的錯》就通過花瓶砸碎後小熊互相爭吵,而父親來解決問題入手,告訴孩子解決問題要從行動開始。
講故事為了將來閱讀打基礎,而閱讀是為了將來思維能力打基礎。所以在講故事的時候,講述的過程,引導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1、培養「聽能力」:在講完某一句話之後,會讓孩子對句子重複,或者讓他講故事給其他家長聽。
2、鍛煉思維能力:提問-什麼;為什麼-;注重因果等邏輯關係的表達
3、逆向思維:會適當提供」假如。。。。「,讓孩子逆向思維一下
前面的@-Y Wong的回答中提到一個的方法是」情景表演「。
我的情景互動,就是通過宜家買一些小的手指玩偶或者手套玩偶,搞個小舞台,表演給小朋友看,或者讓他一起參與表演。
待孩子對故事內容熟悉後,碰到一些對抗的場合,我就會提及繪本中的人物和他們的做法,給予兒子正面的提醒。(雖然也不是每次都有用。。。。教育是一項高壓的運動,重複重複再重複,心平氣和很重要:)
《什麼是什麼》----科普類的讀物
孩子到了喜歡問為什麼的年紀。蘭海有句話很深的我心,當孩子問」是什麼」的時候認真回答他,「為什麼」的時候耐心解答,到了青少年時期,說「憑什麼」的就會少很多。
所以,我希望他能保有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而家長也能給予很好的回應。
兒子對車子很喜歡,對修車廠很感興趣,所以我給他買了這套書,裡面有各種適合低幼兒童的為什麼的回答,主要以現象為主,還未到闡述機理的階段。
現代的小孩,還是多培養一些科普常識。除了給他看書,參觀修車廠以外,我也帶他去火車博物館一類的地方,多刺激刺激他的興趣點。。。。
《十二生肖的故事》,詹同的《蟈蟈和螞蟻、狐狸和烏鴉、豬八戒吃西瓜》-----傳統文化的了解
現在閱讀的很多繪本都是國外的,日本的美國的(不喜歡韓國的)等,我兒時的記憶都是中國的連環畫,所以想讓孩子也能接觸點中國的繪本。所以有了這些和傳統文化故事相關的中國繪本。
孩子還蠻喜歡蟈蟈和螞蟻的故事。現在是秋天,他好幾次在在散步的時候問我,蟈蟈是不是要餓死了,因為它夏天只在唱歌不像螞蟻在夏天為冬天儲備糧食。。。哈哈哈
國內的一些出版社,我比較喜歡和英童書、蒲公英,還有個蒲蒲蘭繪本館。
還有一些書,比如:
《小威向前沖》---回答孩子「我從哪裡來「的問題
五味太郎《數字在哪裡》《三頂帽子幾個人》,數字類的,不過對孩子吸引力不大
《我爸爸》---爸爸的陪伴時間少,所以也想通過繪本來豎立父親的偉大形象,似乎這個外國爸爸很難引起共鳴。。。
《甘伯伯去遊河》---畫風很獨特,但是孩子不喜歡。。。。
《月亮,晚安》
《大衛不可以》----行為習慣的培養,個人超喜歡這套書
大衛是一個有著土豆一樣的腦袋,桀驁不馴的眼神,三角形的鼻子,尖尖的牙齒,對什麼都充滿好奇,對什麼都想嘗試的活力小孩。把牆塗花,打破碗和花瓶,光屁股光腳亂跑,洗澡玩水戰,將一切東西敲得叮噹響,睡前發上了人來瘋……
「不可以」是大衛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也是很多孩子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因為有著相同的體驗,所以兒子看到大衛做這些」不可以「的事情時,會哈哈大笑,覺得很親切,也很好玩兒,容易有共鳴。
其中的很多場景,父母可以引導著孩子思考為什麼大衛會有這麼多的」不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又是什麼。
《噼里啪啦系列》--生活習慣培養
這套系列是翻翻書。主要圍繞生活習慣來講述。通過三個正面形象河馬、小豬、小老鼠 VS 反面形象小鱷魚,來講述故事的。
挺有趣的一套書,兒子有段時間非常沉迷。
拉粑粑以後怎麼擦屁屁,刷牙要上下左右都刷刷,見面要說你好,如何洗澡等等。
《小球聽民樂》- 繪本+CD,語言能力的開啟
孩子從10個多月開始,我就給他循環聽這個兒歌。 從孩子咿咿呀呀,到慢慢的每次踩著一句話的最後一個字發聲,到一首兒歌順順溜溜的唱完,已經快到2歲了。
每次聽的時候,都是和他一起唱,讓他看著我的嘴巴一起說。有時候會把他唱的兒歌錄下來給他聽,他笑哈哈哈的覺得非常有趣。 孩子說話比較早,而且表達也很順暢,我想聽兒歌是一個有趣的陪伴過程。
這2個CD裡面,一個部分是流傳很廣的兒歌,比如外婆橋,小白兔,小老鼠上燈台等等;一個部分是數字歌。通過老少的對話為開場白,加上中國傳統樂器的表現,以及繪本的結合使用,感覺很好。
五味太郎的書籍,比如《黃色的……是蝴蝶!》《從窗外送來的禮物》----顏色的認知,好奇心培養
五味太郎的書很有趣,以上的2本是洞洞書。
比如黃色的是蝴蝶,以小男孩抓蝴蝶為主線,每本書上有個蝴蝶形狀的洞,洞內的下一頁的顏色是黃色。但是每翻到下一頁,才發現洞裡面的黃色實際上是橘子、雞蛋、小花、小母雞等等。
每次講這本書,我的問題還沒問出來,兒子就會說「這個不是蝴蝶」。。。哈哈哈
五味太郎有本書很有名氣,《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大家對他更有了解了吧。
《我的後面是誰呢》----方位的認知
對於空間位置的講解,這本書很到位。
每一頁會有一個動物,動物的前後左右的其中一個方位會有另一個動物的局部身體出現。
孩子在猜動物的過程中,也會慢慢的知曉上下左右的概念。
《汽車嘟嘟系列》---男孩對車子的狂熱,科普介紹
四、4個月~1歲 真果果視覺挂圖全套+早教大卡片全+布書+小兔子米菲《真果果視覺挂圖全套》---嬰兒視覺刺激
黑白圖片是新生兒視覺刺激的最佳選擇,此時孩子眼裡只有黑白的顏色,還沒有發展出彩色系的感知。
因此,以簡單的圖形進行視覺的刺激,棋盤、靶心、波浪,這些都是寶寶感興趣的經典圖片。
《早教大卡片全》----認知+聽覺刺激
各種水果、動物等的大圖展示,顏色鮮明,圖片內容直觀,還配了朗朗上口的兒歌。
有過這段時間養孩子經驗的人都了解,嬰兒不喜歡躺著,喜歡被豎著抱。這樣他們的視角會更寬廣,移動的物體讓他們有新奇感。但是他們的脊椎還未發展完善,最好還是橫著抱。因此,我把卡片一塊塊穿起來,掛在客廳和卧室的牆壁上。
抱著孩子的時候,一側手臂調高讓他在視覺上可以看到這些圖形。還有一種雙贏狀態,大人坐在沙發上讓孩子躺在腿上,他在視覺上可以看到圖形,家長就背誦卡片上的兒歌給他聽。
我到現在都能記得關於小企鵝卡片上的兒歌---「小企鵝住南極,黑禮服來白襯衫,一搖一擺真神氣」。兒子去海洋館,感興趣魚類生物沒幾個,小企鵝館這裡到時停留玩耍了很久,或許有潛意識的印象在腦海里。
布書+《小兔子米菲》---步入繪本世界
孩子可以坐起來之後就開始玩布書,撕不爛啊。。。。。
兒子屬兔子,所以就從小兔子各種故事入手,和他講爺爺奶奶,和星星玩耍,過生日等各種故事。
1歲之前的階段基本上是各種抱孩子姿態 + 復讀機一般的念叨。讓圖形刺激他,多聽聽聲音,多肢體的接觸。
最後,總結一下,給孩子的書,不在於多,在於合適;方法花樣不用很多,關鍵在於從一而終,能夠將書里的內容滲透在生活里。。。
一個處女座媽媽的感言。
為了分享,也為了記錄:)
昨天在我的Live中很詳細的講了這個問題,看到這個問題再簡單地從學界的角度講一講。
之前我回答過一個問題:繪本會在哪些方面幫助兒童成長? - 青格樂的回答
美國的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發現,在美國,45%的父母是每天都在給小孩閱讀。而且,家中有女寶寶的親子閱讀比例要比男寶寶的家庭更高,頭胎比二胎比例更高,作者沒說原因,只是數據顯示如此。可能因為有了二胎父母更忙了,但是為什麼女寶寶的閱讀比例比男寶寶高呢,爸爸媽媽們也可以想一想。在北美有3-5歲孩子的家庭中,81%的家庭每周都會進行親子閱讀活動,這個數據是2000年的,現在16年過去了,我想應該比例稍高一些,那些不閱讀的家庭一般都是低收入家庭,可能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或者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陪孩子;所以,這個實驗中的研究者研究了低收入家庭的親子閱讀活動對小孩的影響發現和已有的研究結果達成一致,親子閱讀對小孩的諸多技能均有好處,這些技能包括:
1.辭彙量的發展 (Bus et al., 1995; DeBaryshe, 1993; Ninio, 1983; Sénéchal
Cornell, 1993; Sénéchal et al., 1996; Snow Goldfield, 1983),
2.對虛擬世界的理解,對圖片和文字作為符號的理解(Snow Ninio, 1986),
3.對故事結構和套路的理解(Cochran-Smith,1984)
4.萌發對閱讀的積極態度(Lonigan, 1994; Taylor Strickland, 1986).
5.14個月大的小孩的辭彙理解、符號手勢理解(Bayley, 1993)
6.24個月大的小孩的辭彙產出,產出句子長度和認知能力都是相關的。 (Lyytinenet al.,1998).
在這個回答下,我想說的是,繪本對兒童成長的幫助建立在親子繪本閱讀的基礎上,尤其是早期繪本閱讀,也就是早期閱讀啟蒙。
關於兒童的語言能力發展,有學者認為語言能力是人類的本能,每一個小孩,即便是有智力上、生理上的殘疾,也都能在5歲左右習得一門流利的母語,聾啞兒童也能流利地習得手語(手語作為母語)。但是,閱讀能力不是這樣,兒童沒有自主閱讀的能力,這也是親子繪本閱讀很重要、最重要的原因,兒童在閱讀理解中需要他人的引導。為什麼需要別人引導?
我在我的知乎多個回答中反覆提到了Kuhl教授的實驗,如何在多語環境下教會孩子三到四門語言? - 青格樂的回答 Kuhl教授發現8個月之前的嬰兒對各種語音都有著比成年人更加敏銳的分辨能力,但是8個月之後,這種能力逐漸喪失,所以,Kuhl教授提出了「語言環境決定母語」的結論。因此,Kuhl教授試圖對6個月左右的嬰兒施加了除了母語之外其他語言的訓練,看看自己之前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實驗中使用的訓練語言是中文(Ted talk里有詳細的實驗視頻:the linguistic genius of baby)。經過訓練,嬰兒保持了中文的語音分辨能力。但是,這種訓練必須是建立在人與人的social的基礎上,也就是說需要有一個保姆、奶奶等等大活人和小孩用該語言溝通,而看電視、聽磁帶是不起作用的。很多人提出了聽磁帶磨耳朵的方法,試圖用這種方法來為小孩兒進行雙語啟蒙,但是,如果這些磁帶、動畫片中的內容意義並不能被小孩兒所理解,沒有建立在意義溝通的基礎上,怎麼可能實現有效的語言輸入呢?
蓋兆泉老師在她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出過,英文作為背景音磨耳朵是沒有意義的:蓋兆泉:別再瞎磨耳朵了
約翰·梅迪納(美國腦神經科學家,著有《讓孩子的大腦自由》)也提出過:讓嬰幼兒看語言學習方面的DVD,對孩子的語言習得沒有任何幫助,甚至會減少孩子的辭彙量。而與寶寶交談時所使用的辭彙數量和豐富程度,才會實實在在影響到孩子的辭彙量和智商。孩子更容易在面對面的人際溝通時掌握辭彙。
所以,在嬰幼兒、兒童構建語言知識的過程中,有意義的溝通才是獲得語言的前提,而不是說語言輸入就夠了,而是要可理解性的輸入,而如何達到可理解,成年人和小孩的互動溝通是最好的建立可理解輸入的方式。
Kuhl教授這個實驗對親子繪本閱讀的啟示是,兒童的確是一張白紙,對任何技能包括語言、閱讀都具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敏銳的直覺,但是這種得天獨厚的天賦是需要有人帶領和開啟的,不是他們自己能摸索出來的。
Whitehurst教授在1988年做了一個關於父母繪本閱讀的實驗。該實驗設計了一套親子閱讀的方式,實驗組的父母使用教授設計的親子閱讀方式,這種閱讀方式包括:父母在閱讀過程中提出的對開放性問題、功能性問題(function/attribute questions)和擴展性問題,在實驗組,父母提出這三種類型的問題也以不同的比率搭配出現;而控制組的父母隨意閱讀,就是父母自己本來的風格是怎樣的就按照怎樣的閱讀方式。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小孩在語言表達能力(expressive language ability)上顯著高於控制組的小孩。同時,實驗組的小孩有更長的平均句子長度MLU(mean lenght of utterance)【常用的評估口語能力的標準】,短語出現的頻率更高,單個詞語出現的頻率更低。對同樣的這兩組家庭,教授的又有長達9個月的繼續追蹤調查,發現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小孩之間依然存在差異。
這個實驗說明兩點:1. 在親子閱讀過程中,父母閱讀方式的不同,會帶來不同的效果;2.一個月的閱讀習慣對小孩的口語能力的影響,可以持續9個月之久,所以,我們要相信父母在親子閱讀中的力量,要相信:父母採用不同的閱讀方式,會帶來不同的效果。
Kathryn教授的研究也證明了對24個月大的寶寶的閱讀頻率的增加會影響寶寶在30個月時候的口語產出能力,但是這個增加的閱讀頻率一定是要建立在父母在閱讀過程中提出了更好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只是普通隨意的閱讀,這個30個月時候體現出的優勢並不成立,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有不同的提問方式才能成立。
那麼父母在閱讀繪本時如何引導小孩,如何科學地講故事呢?周兢教授2016年的新書中提出了一個CROWD原則:(周教授的書:《零歲起步:0-3歲兒童早期閱讀與指導》)
C:completion,補充型提示,讓兒童將句子補充完整。例如當書中有押韻或重複性短語時常常採用這樣的提示的方式。比如,brown bear brown bear......?【0-2歲更適合】
R:Recall,回憶型提示,對兒童讀過的內容進行提問,幫助兒童梳理故事情節。【0-2歲更適合】
O:open-ended,開放型提示,開放型提示將重點放在書中的圖畫上,對畫面信息豐富的繪本來說,這是最佳提問方式。【2-3歲更適合】
W:wh-question,特殊性提示,主要功能是教會兒童一些新的辭彙。【2-3歲更適合】
D:distancing,間距型提示,要求兒童將書中內容與兒童的實際經驗聯繫起來,為兒童搭建起一座連接書本與現實世界的橋樑,有助於提高兒童語言表達的能力。(少提知識性的問題,多問經驗性的問題,後面會有例子)【2-3歲更適合】
以及一些基本原則:
以及一些基本原則:
最後,最重要的是,作為父母,我們最需要想一想的是:這本書能帶給孩子多少快樂,帶給我們自己多少快樂,我們要抑制住教育孩子的衝動,抑制住想要給小孩傳遞什麼知識、教給小孩什麼人生大道理的衝動,而是讓孩子融入讀書中,獲得真正的喜悅。
如何和寶寶一起親子閱讀,其實很簡單,只要照著繪本里的文字,大聲朗讀就可以了。
先分享一下我家雪球的閱讀經歷。雪球在一歲之前,看的主要都是些認知類的書,我和雪球讀繪本時,主要是用指讀的方式,就是我先指著繪本上的蘋果,告訴她,這個紅紅的、圓圓的是蘋果,然後再問她蘋果在哪裡,雪球會用她的小手把繪本上的蘋果出來。
直到雪球13個月大的時候,我買了《騎鯨之旅》這本書,作者粲然在這本書中分享了和她的孩子米尼共讀繪本的很多經歷。
書中粲然和米尼共讀《逃家小兔》的經歷,讓我深受啟發,原來和孩子共讀繪本是可以照本朗讀的啊:
從米尼十四個月開始,晚上臨睡前吃奶時,我就給他讀《逃家小兔》。這本繪本對我倆的共讀生涯有標誌性的意義。這是第一本我老老實實逐字讀下去,念了不止一千遍的繪本。
這本繪本的魔法,應該是在我讀第一千遍的時候驟然煥發的吧。在讀這本繪本之前,我是一個非常自矜的共讀媽媽,從來不認為應該按書上寫的讀,認為「自己編的都比書上寫的高明」。瑪格麗特·懷斯·布朗是一個文采卓越的詩人,正因為《逃家小兔》太出色了,我改不了任何一個字,才開始學著耐下心,一遍一遍地讀書。
共讀時「逐字讀誦」的魔法,因此開始發酵。從十四個月開始,米尼每天晚上都要求聽這本繪本,當時,他正牙牙學語。從單字蹦到幾個詞連讀,最後,在不知不覺中,他把整本《逃家小兔》讀了個滾瓜爛熟。
——摘自《騎鯨之旅》 作者:粲然
於是,我根據粲然的推薦,立刻買了《逃家小兔》、《親愛的小魚》等繪本回來。
先拿《逃家小兔》做試驗,我按照繪本里的文字一字不差地讀出來。剛開始,雪球並不是很喜歡這本書,她喜歡看書時用手指指點點書里的內容,可是這本書每頁能指的東西很少。但我每天都堅持讀給她聽,隨著讀得越來越多,她也開始喜歡上這本書了。
就像粲然說的《逃家小兔》中的文字實在是太出色了,比如下面這段:
「如果你來追我,」小兔說,「我就要變成溪里的小鱒魚,游得遠遠的。」
「如果你變成溪里的小鱒魚,」媽媽說,「我就來變成捕魚的人去抓你。」
「如果你變成捕魚的人,」小兔說,「我就要變成高山上的大石頭,讓你抓不到我。」
「如果你變成高山上的大石頭,」媽媽說,「我就變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如果我用自己的話來講這段,那肯定是下面這樣的:
「小兔跑到河裡了,媽媽拿著魚竿和網去捉它。」
「小兔又跑到山上了,媽媽也跟來了。」
很明顯,瑪格麗特的文字更優美有韻,也更能深深打動孩子的心。
我也愛上了這種共讀方法,對我來說,照著繪本中的文字一字不差地讀出來,比我自己瞎編不費腦子,更省力。
隨著我一遍又一遍地和雪球共讀這些繪本,很快朗讀的魔法先在我身上體現出來了——我能把這些繪本中的文字一字不差地全背下來了。好處就是每天晚上關燈後哄雪球睡覺的時候,我可以把這些繪本再挨個背一遍給她聽。
不知不覺中,朗讀的魔法也開始在雪球的身上顯現。從剛開始蹦一個字,然後到幾個詞連續,到現在她已經能講出繪本中的一整段文字了。
比如,我給她讀《親愛的小魚》,在最初朗讀的那段時間裡,每次我讀到「希望早點看見你回來」時,她就會馬上說一聲「哦」:
我也會在夜裡繼續等待,希望早點看見你回來。
哦!我會扔出唯一的帽子,看你會不會把它帶回來。
——《親愛的小魚》
再比如,現在,我每次給她讀《森林裡的櫻桃樹》時,她都要說:「讓我講,讓我講。」然後,搶先講出繪本中開頭那段文字:
在森林的最深處,有一顆很大很大的櫻桃樹,每當夏天到來時,樹上就會結滿亮晶晶的紅櫻桃。
一陣風吹過,甜甜的果香味,四處瀰漫。於是森林裡的每一個居民都收到了消息:櫻桃成熟了。
——《森林裡的櫻桃樹》
一口氣講完上面那段文字之後,她就會說:「好了,媽媽講。」
……
生活中,雪球的口語辭彙也越來越豐富。「大大的」「甜甜的」「長長的」「高高的」「紅撲撲」「亮晶晶」「光禿禿」等繪本中經常出現的形容詞,她運用自如。雖然,有時候也會說出「畫一坨甜甜的便便」這樣讓我捧腹的話語。
我們一起讀了《小狐狸的第一個冬天》後,她知道了掉在地上的樹葉,還可以叫「落葉」。
讀了《我媽媽和我》後,她知道了跑跑跳跳還可以叫做「奔跑跳躍」。
讀了青蛙費洛格成長故事中的《幸福的新年晚餐》後,她知道了開心快樂還可以叫做「幸福」。
……
不過,她到現在為止還不能像米尼一樣講一個完整的繪本故事,需要我中間不停地提醒,才能完成。我也不會強求她一定要能把這些繪本從頭到尾一字不差地講出來,那樣就違背了我給她朗讀繪本的初衷了,只是順其自然而已。畢竟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如果米尼和雪球的經歷還不能足以讓你認識到給孩子朗讀繪本的重要性,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國外的一些研究,給孩子朗讀繪本到底是如何影響孩子未來的。
3200萬詞的差異
美國堪薩斯大學的貝蒂·哈特與托德·雷斯利博士做的一項名為「美國兒童日常經驗的有意義的差異」的研究,結果令人瞠目結舌。
研究人員將42個正常家庭按社會與經濟水平的不同分為3組:福利家庭、工薪家庭、專業人員家庭。從孩子7個月開始,研究人員一個月拜訪家庭一次,每次1小時,持續了兩年半。在每次的拜訪中,研究人員把在孩子面前發生的所有對話都用錄音機錄下來,並對孩子的行為做了書面記錄。
通過1300小時的拜訪,研究人員總共累積了2300萬位元組的信息資料庫。然後,研究人員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發現了42個家庭間「有意義的差異」。
如果將三組孩子每天聽到的詞累積4年,那麼,到4歲的時候,專業人員家庭的孩子會聽到4500萬詞,工薪家庭的孩子會聽到2600萬詞,福利家庭的孩子只聽到1300萬詞。這時,他們之間辭彙量的差距已高達3200萬詞。3200萬詞,需要每秒鐘講10個詞,連續講900個小時,才能全部說完。
圖表來源:《朗讀手冊》
這42個孩子表現各異,是因為他們的辭彙量構造了不同的大腦。當這些孩子長到3歲時,專業人員家庭孩子的辭彙量已經達到1100個,而福利家庭孩子辭彙量只有525個。研究結束時,他們的智商分別是117和79。
這些差異與父母愛孩子的程度無關。每個父母都希望給予他們最好的一切,只是一些父母有更好的教育觀念。他們知道應該將單詞放在有意義的句子和問題中,反覆說給孩子聽。他們還知道把一個兩歲的孩子丟在電視機前3小時是有害無益的。
社會學家喬治·法卡斯和庫爾特·貝隆研究了6800名3~12歲的學生,發現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入學時辭彙量往往較低,而且隨著他們長大,也很少有人能夠彌補自己的辭彙量不足。
這類研究的結果毫無歧義:造就孩子不同人生的並不是房間里的玩具,而是他們頭腦中的辭彙量。
繪本朗讀,是如何影響孩子未來的?
思維的縝密性取決於至少兩個非常重要的後天習得的能力:辭彙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增加辭彙量和閱讀理解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為他們朗讀。
孩子是通過聽來學習說的,如果這個詞你沒聽過那你一定不會說。
如果你從沒講過一個詞,那麼在印刷讀物上看到這個詞時,你就幾乎不可能懂它的意思。
如果你從來沒有說過或讀過這個詞,你又如何知道怎麼書寫它呢?
所有的語言藝術都來源於聽力辭彙,因此需要有人來填滿孩子的聽力辭彙庫,就這麼簡單。
當你給孩子朗讀時,你會把文字以及文字的發音灌輸到孩子的耳朵里。另外,通過繪本朗讀,你為孩子補充了必需的背景知識,幫助他理解身邊並不常見的事物,例如鯨魚或者火車頭。
上學前,最重要的一項技能就是掌握入學前必需的辭彙,因為它是決定孩子未來成績優劣的重要因素。孩子進入學校後會學習新的辭彙,但是他已經掌握的辭彙決定了老師說的話他能夠理解多少。因為上幼兒園的三年和上小學的第一年裡,大部分指令都是口頭的,所以辭彙量最大的孩子就能理解得最多,而辭彙量最少的孩子理解的也就最少。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內容也變得更複雜,一旦開始閱讀,辭彙量就會幫助會阻礙理解。
豐富的辭彙在哪裡呢?在交談中還是在閱讀中?
無論是成人之間還是成人對孩子,一般的語言交流大多平淡簡單,只使用5000個基本詞語。事實上,與孩子的正常交談的詞,有83%來自於最常用的1000個詞。另外還有較少使用的其他5000個詞,這一萬個詞被我們稱為常用詞。在這一萬個常用詞之外,就是在閱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生僻詞。我們的語文程度並非由那一萬個常用詞決定,而是取決於了解多少生僻詞。
如果我們不常在交談中使用這些生僻詞,那麼在哪兒找到這些詞呢?下面的圖表顯示,印刷文本中包含了最多的生僻詞。大人對三歲的孩子說話時,每千字只用9個生僻詞,但童書中的生僻詞是其3倍之多,報紙的生僻詞高達7倍以上。
圖表來源:《朗讀手冊》。日常的家庭對話可以包含基本辭彙,但是當你給孩子朗讀時,就開始涉及生僻詞。這對孩子入校並開始正式學習大有裨益。與此同時,你用了一種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的方式,讓他們熟悉了印刷讀物。
從圖表可以看出,在積累辭彙方面,口語交流明顯不如印刷讀物。貧困家庭的孩子聽到的辭彙量較少,在家接觸書本的機會不多,問題更加嚴重。這些孩子面臨著巨大的辭彙短缺問題,影響了他們在學校中的閱讀發展。
————————————————————————————————
再分享一下《朗讀手冊》中講述的幾個女孩的朗讀經歷——來讓我們看看朗讀,到底能給她們帶來了什麼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
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兩個特殊的女孩——卡索拉和珍妮弗,她們的朗讀經歷。
卡索拉的父母在她4個月大時開始給她朗讀。卡索拉9個月大時,已經對特定的一些故事有反應,並向父母示意哪些是她最喜愛的故事。5歲時,卡索拉已經能夠自己朗讀故事。
卡索拉的經歷特別之處在於,由於染色體受到破壞,卡索拉出生時脾臟、腎臟和口腔都有缺陷,肌肉有痙攣現象,這使她晚上的睡眠從來沒有超出過兩小時。而且直到3歲,她才能用手握住東西。另外,她還弱視,無法看清比自己手指尖更遠的物體。卡索拉3歲時,醫生們都診斷她是「心智及身體生長遲緩」,並建議把她送到特殊的收容機構去。
然後她的父母拒絕了醫生的建議,取而代之的做法是每天朗讀14本書給她聽。在她5歲大時,心理學家發現她的智能發展超出了一般孩子的平均水平,而且社交適應能力良好。
另一個女孩珍妮弗,因先天心臟缺陷,必須住院7周做矯正手術,在這段時間內,她必須接受特別護理。她的父母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給她朗讀的。他們無法在醫院陪伴她時,會將故事錄音帶留下來,請護士幫忙給她播放。
之後,珍妮弗的父母抓住所有可能的機會讀故事給她聽。當珍妮弗上小學一年級時,她成為班上閱讀成績最好的學生之一。她的閱讀測驗總是得滿分,而且她懂的詞語相當多。下課時,經常可以在學校的閱覽室看到她的身影,在家裡,她也喜歡和父母坐在一起看書。
珍妮弗的故事與眾不同的是,珍妮弗出生時,被診斷患有唐氏綜合症,她兩個月大時,醫生告知她很有可能全盲、耳聾,而且嚴重智障。然而當她4歲接受智商測驗時,她的智商卻高達111。
珍妮弗後來從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高中畢業,並通過了馬薩諸塞州綜合評估系統的考試,成為「美國國家高中榮譽生會」的一員。珍妮弗在藝術方面非常有天賦,她參加了2003年的特別藝術家比賽,參賽選手的身體或智力有缺陷,年齡在16~25歲之間。此次比賽共有15幅作品被選中並進行全國巡展。珍妮弗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2005年,她註冊學習了位於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萊斯利大學的入門課程,並於2008年畢業。
如果卡索拉和珍妮弗的父母都可以幫助孩子克服障礙,並成功地教育他們,試想一下,正常家庭如果能夠儘早並且認真地讀書給孩子聽,將會有多麼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呢?
有一個幸運的女孩,從她出生的第一天起,一直到她上大學前夕,她的父母堅持每天都朗讀繪本給她聽。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幸運女孩艾琳的故事吧。
艾琳出生時,她的媽媽擔任小學老師已長達22年,她非常熱衷於讀故事給學生聽。她將課堂上使用的教學方法以及給學生家長的建議,都運用在艾琳身上。
艾琳出生第一天所接觸的第一本書,是羅伯特·馬修所著的《永遠愛你》,艾琳的爸爸用錄像機將艾琳媽媽讀這本書的情景拍了下來。他本來對這本書的內容並不熟悉,但來回聽了好幾次之後,他深受感動併流下了眼淚。這段錄像曾分享給他們的親戚和朋友們,用這種特殊的方式把艾琳帶到他們的生活中。
艾琳出生後的4個月內,都是看一些軟軟厚厚的幼兒書、紙板書或者堅固的翻翻書,這些書除了看之外,還可以當玩具玩。
艾琳4個月之後開始喜歡在嬰兒健身器里,跟著詩歌、童謠和立體書蹦蹦跳跳,每天2至3次,而且每次長達45分鐘。艾琳和父母一遍一遍讀傑克·普瑞拉特斯基的《小小孩朗讀詩》,還跟著《歐美經典兒歌》一起唱。
到艾琳8個月時,她漸漸對嬰兒健身器失去興趣,開始到處爬來爬去,尋找吸引她的新玩意兒。這期間,她很喜歡撕紙,所以她的父母給了她一大堆雜誌去玩,而這時給她看的書必須是很結實的,給她讀的書也一直是這一類的。
到她10個月大時,艾琳的媽媽開始很渴望讀真正的故事書給她聽,所以她決定將艾琳放在兒童用餐的高腳椅上聽她讀故事書,這麼做效果好得令人驚訝。
從一開始,艾琳和媽媽之間就沒有出現過吃飯大戰,因為媽媽忙著讀書給艾琳聽,而不會太在意她吃了多少食物。媽媽讀故事時,艾琳通常手抓食物吃,媽媽也會喂她一些嬰兒食品,她的用餐時間通常都是趣味盎然而且有意義的。往往最後她還會用手指著書架,要求媽媽讀另一本書。像這樣用餐時聽故事的情形持續了許多年,她的媽媽一直都利用早餐及午餐時間讀故事書。當有朋友來訪時,她們也在點心時間讀故事書。
艾琳的媽媽在1990年2月4日的日記里寫道:「早餐後9本書;午餐後10本書、4首詩;晚餐後7本書。」而這樣的閱讀量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10天之後,1990年2月14日,艾琳媽媽在日記上寫道:「早餐後艾琳要求讀一本書。這個月底我們即將搬家,所以我決定選擇法蘭克·艾許的《房子,再見》。每當我讀完一本,她馬上又要求聽另一本,最後我總共花了75分鐘讀了25本書。14個月的她一直保持著對故事的強烈興趣,她總是認真地聽,指著書上的畫,說出幾個字或發出一些不同的聲音。」
通常艾琳不會立即喜歡上一本新書。艾琳媽媽會先用幾天時間慢慢將書介紹給艾琳,第一天只是看看封面,再談談這本書,第二天才讀一兩頁,接下來的每一天再多進行幾頁,直到第五天或第六天,艾琳媽媽覺得她對書足夠熟悉了,才把整本書讀給她聽。
艾琳一家搬到賓夕法尼亞州不久,艾琳媽媽用之前6個月以來使用的方法給艾琳讀艾瑞·卡爾的《好餓的毛毛蟲》。這本書的第二個句子是:「星期天的早晨,暖和的太陽升起來了。啪!一條又小又餓的毛毛蟲,從蛋里爬了出來。」艾琳媽媽剛要念出「啪」這個字,艾琳就先說出來了,而且是用極生動的語調說出來的。那時,她才17個月。從那之後,她會在聽熟悉的故事時,主動說出其中的一些字,這使得原本已經很愉快的讀故事時間變得更有趣了。
21個月時,艾琳就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到了24個月時,她已經知道上千個詞。這樣的成就並沒有藉助任何識字卡片和訓練技巧來完成。艾琳的父親也參與了讀故事,他們有一些藏書被艾琳貼上了「爸爸的書」的標籤,表示那些是爸爸讀的書。
因為有了聽故事的經驗,艾琳很容易就能集中注意力,而且她對書的興趣也一直在增長。到4歲時,除了繪本,她也可以聽長達100頁的長篇故事。
當艾琳到上小學的年齡時,她的媽媽決定利用自己多年來的專業教學經驗,自己在家教艾琳,而不是把她送進學校。他們覺得應該盡最大的努力給獨生女最好的教育,也就是由具有22年教學經驗的媽媽親自教育她。
在艾琳進入俄克拉荷馬城市大學之前,她的父母決定一起給她朗讀最後一本書——《湯姆·索亞歷險記》。從艾琳4歲起,他們就給她讀章節故事書,迄今為止,這已經是第694本。
這些書完全沒有妨礙艾琳在高中時獲得「美國優秀學生獎學金」,並在SAT考試中獲得辭彙部分800分的滿分。大學時代,她的學術能力也並沒有降低——她以優異的成績從大學畢業,GPA排名全班第一。
艾琳絕不是個書獃子,她還喜歡游泳、壘球和音樂。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的作者)採訪她時,她表現得既熱情,又泰然自若,充滿天賦,而且口才極佳,是他見過的最出眾的年輕女士之一。
雖然,並非所有的父母都有時間像卡索拉、珍妮弗和艾琳的父母那樣做,但如果能用他們所花時間的一半去讀故事給孩子聽,他們孩子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一定會有很多父母聲稱要忙於工作學習,以及被生活中的各種瑣事拖累,而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所以沒時間給孩子朗讀繪本。
那麼,沒關係。但是,請你明白,即使是最忙的人也會為他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事情擠出時間。
如果看了上面的文字,讓你意識到了朗讀繪本的重要性,而且你是真的在乎孩子和他們的未來,那麼不要猶豫,請你擠出時間,即使每天只有十分鐘,也請開始為你的孩子開始大聲地朗讀吧。
參考文獻
1. 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新星出版社,2016-07-01
2. 粲然,騎鯨之旅,譯林出版社,2014-03-01
++++++++++++++++++++++2017.5.29日更新 推薦繪本清單
看到有媽媽留言想要繪本清單,我之前只整理過0~18月大的繪本清單,其他的還沒來的及整理,這裡我先列個簡單的清單供大家參考,後續有時間會把這部分補上:
0-3歲推薦繪本書單
0-1歲
《挖孔認知繪本》、《猜猜我是誰》
1-2歲
《逃家小兔》、《親愛的小魚》、《我爸爸》、《我媽媽》、《小金魚逃走了》、《寶寶創意大發現》、《鴨子騎車記》、《從頭到腳》、《法國幼兒科學啟蒙玩具書》、《寶寶科學翻翻書》、《小熊寶寶繪本》、《阿波林的小世界》、《噼里啪啦系列》、《小熊很忙》、《幼幼小動物繪本系列》、《小玻翻翻書》、《晚安,大猩猩》、《月亮,你好嗎》、《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好好玩神奇的生命立體書》、《爸爸,我要月亮》、《走開綠色大怪物》、《菲菲生氣了》
2-3歲
《青蛙費洛格的成長故事》3套、《小豬佩琪》、《人人都愛瑪德琳》、《我的感覺》系列、宮西達也恐龍系列、《小老鼠的漫長一夜》、《你好,夜精靈》、《不睡覺世界冠軍》、《阿波林的大事件》
5月31號,京東自營圖書音像全場最高滿400減330,不要錯過了哦~想詳細了解活動,可以關注我的公號,有詳細介紹哦!
—————————————————————————————————————————
微信公眾號:雪球媽媽 ( snowballmom )—— 分享有趣有料、有理有據的育兒知識。
我是2歲小女孩雪球的媽媽,當媽2年來,積攢了一肚子的育兒經驗和教訓,無人分享。
歡迎大家和我交流育兒生活中的問題。(*^__^*)
家長如何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呢?
運用我在美國教學的理論與方法,從閱讀空間擺設的原則/閱讀方法/閱讀懶人包/常見問題與父母經常不小心跌進的坑給大家一些專業的建議~
首先,讓我們從「閱讀空間擺設的原則」開始吧!
01#閱讀空間擺設的原則
給孩子一個收納方便的閱讀空間,不但有助於養成閱讀的習慣,而且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又讓懶人爸媽可以繼續快活下去!
我不想當個二十四孝媽媽,想好好的做自己——就是個懶人,脾氣不好,修養也普普,如果要我跟在孩子後面撿他們看完的書,肯定結果就是家裡從此不買書,閱讀這件事立刻絕跡。我得說,事實上,大人的耐心,體力是有限的,千萬不要試探自己的極限,跟自己過不去啊。(捶捶老腰)
在這裡我提供我家裡用的幾個方法,照片都是我家裡的書架,書籍安排,這些也是美國老師布置教室常用的挑選原則。
懶人重點一:書架要合適孩子的身高
書架要合適孩子的身高,懶人爸媽才不用被叫去幫忙拿書啊。(機智.jpg)
美國教室的書架全部都是「低標準」, 讓孩子方便取得,不要書都還沒開始念,就遇到「我拿不到書啦」的挫折。想想如果一個班級所有的孩子都要老師幫忙拿書收書,老師忙這些事就累壞了,課也不用上了,本來和顏悅色,美麗溫柔的老師也有可能開始變形為不溫柔不和氣的可怕大人。(大家懂的)
在家裡也是一樣的,大人要是時時刻刻都得幫孩子打點,大人真心會累壞的。所以書架的高度要參考孩子的年齡身高,要讓孩子方便取拿,孩子的責任感也會自然培養而成,這樣不是很棒嗎?
▲這是我家的書架,這個書架是孩子讀幼兒園時買的,底下兩層放孩子的桌游,圖畫用品等,書架的高度完全適合小小孩的身高。
懶人重點二:讓書跟著孩子跑
以前在大學時常聽到有人說追女孩子就是要死纏爛打,緊迫盯人,日子久了,自然就是你的。(我都聽了些啥)
這個理論我倒是沒應證過,但是用在閱讀這件事上倒是很管用的。人性都是好逸惡勞的,要是孩子的房間沒書,孩子在房間也可能就玩手機去了,懶得出房門去客廳拿書,所以家裡到處都可以有意無意放幾本書。書籃便派上用場了,籃子里放幾本孩子適合的書,拎著就可以到處走,隨時換書,收納也很方便,不會書散一地,讓父母抓狂。
▲這便是我家裡的書籃,好提好用好方便,籃子還可以選自己喜歡的樣子或是和家裡的風格做呼應,好玩極了!
懶人重點三:運用雜誌架
雜誌架對於年級較小的孩子有很重要的角色。年幼的孩子小小的手並不適合抽取一本本排在傳統書架的書,尤其有些書架的書排列的過於擁擠,非常難抽取,小手使不上力,一抽書,架上的書應聲而倒,壓到小小腳,壓倒小小人,小小人放聲大哭,大人慌成一團,大家都很奔潰。
另外,小小人識字不多,他們依賴圖像顏色來找書,運用雜誌架,書本的封面一本本映入眼帘,容易吸引孩子的目光,加深孩子的印象,取拿收納也很方便。
▲這是我家的雜誌架,中英文書皆有。另外一個好處是雜誌架佔用的空間非常少,架子的深度只有淺淺幾寸,只要一面牆,你就可以有一個好用好看的雜誌架!
所以,只要給孩子一個收納方便的閱讀空間安排,不但有助於養成閱讀的習慣,而且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又讓懶人爸媽可以繼續快活下去!一舉三得!
02#閱讀懶人包
太棒啦,現在我們有最棒最適合孩子閱讀的環境了,現在需要準備一個隨手攜帶的神器「懶人包」!
「懶人包」不但符合孩子心理,認知發展,有深厚學術理論和研究根據,簡單易行,從無到有,創造時間空間,把閱讀見縫插針安排在大家忙碌的生活中,簡單來說,就是要讓孩子不知不覺就被大人設計, 然後……語文程度,學校成績就莫名其妙的進步了!
懶人包內容物:
一:水(喝的)
二:點心(吃的)
三:書
理論:
懶人包為什麼要帶點心和水?根據馬斯洛理論,人要在基本的生理需要被滿足後才能談到認知,學習,自我實現。說得淺顯些,就是要吃飽喝足後才能搞事情。
肚子若空空,學習就空空。這點在年幼的孩子身上最容易驗證,很多孩子鬧脾氣都是因為肚子餓了,又不見得善於表達,只能用哭鬧來發泄情緒。所以孩子出門隨身要帶一些水和點心,打點好他們的肚子,才能搞大事情!
肚子填飽糧食後,我們來談談精神糧食──「書」。書是懶人包的主菜。
要如何做呢?
一:要怎麼選書呢?
選書權在孩子手上。大家想一下,孩子們在學校有校規,在家裡有家規,上課內容,教育制度都由不得他們選擇,實在應該給他們一些自己的空間。所以我建議的閱讀方式是用零碎時間,不會影響「正經的學校功課」,在這個小小的空間里一定要讓孩子有最大的自主權,否則,又是變相的功利式學習,應付成績而已。
▲大人一定要讓孩子有選書權,孩子才會有興趣看書。
二:可以要他們看教科書嗎?
萬萬不可,殺無赦。
三:可以玩手機,平板嗎?
萬萬萬萬不可,殺殺殺無赦。
四:可以看漫畫書嗎?
絕對可以!不只開卷有益,事實上,漫畫書在美國的語文教育有崇高的地位。漫畫書有所謂的「鷹架理論」功能 (Scaffolding Theory), 即孩子在學習新的知識時,大人提供在孩子能力,興趣,理解範圍之內的輔助,一步一步把孩子的能力「架」上去。
以亞洲孩子學英文而言,漫畫提供的圖畫,就是最有效的「鷹架」。而且,漫畫的語言重複性高,英文單字一次一次出現,不需要和單字約會,單字也忘不了你。最後,孩子都愛看漫畫,一點也不用家長老師「好言相勸」,「好說歹說」。
五:要帶幾本書?
年幼的孩子的書通常很薄,建議多帶幾本,一方面適合孩子較短暫的專註力,另一方面,如果一本書的八字和孩子不合,可以立馬變魔術變出另一本書,滿足小小人的需求。大一點的孩子的書較厚重,可自行決定,只要是孩子喜歡即可,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時間能力,帶了好多本,當挑夫苦力, 念不到,累壞自己也累了心情。記得,我們是懶人,要輕鬆,要開心~
最後,也可以讓孩子帶自己喜歡的小玩偶一起出遊,小小人,小玩偶作伴念書,懶人父母又可以輕鬆了!
這些都是我在以前在美國教書每天和美國家長耳提面命的,不但符合孩子心理,認知發展,有深厚學術理論和研究根據,簡單易行,我自己三個(ABC)2 (我的先生是ABC,中文零發育,三個孩子是ABC的ABC,簡稱ABC平方哈哈)的孩子的中文就是這麼學來的,這也是我為什麼在全職工作又念碩士博士之下,孩子沒有上中文學校,仍能把他們的中文搞定的秘密武器~
▲也可以讓孩子帶自己喜歡的小玩偶一起出遊,小小人,小玩偶作伴念書,懶人父母又可以輕鬆了!(我!絕對!沒有!只想著輕鬆!)
03#閱讀時父母們常跌進的坑
很多父母很願意帶著孩子一起閱讀,可是也很多父母沒試幾次便和孩子一起相繼陣亡,於是,閱讀變成一個美麗又令人遺憾的錯誤。
Why? 父母最常犯的錯誤是什麼呢?又要如何改進呢?
最大錯誤:父母太認真變形為雙頭人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一起共讀時,為了「加強功效」,很容易感染病毒罹患「雙重人格分裂症」,就是同時扮演老師及家長的角色,把自己的親骨肉當學生來感化。於是就產生了以下的對話:
老爸老媽:這個單字(study)是什麼知道嗎?
無辜孩子:……
老爸老媽:怎麼不知道???????
無辜孩子:……
老爸老媽:(開始動氣) 這麼基本的字也不知道?這個字念「死打弟」。就是用功的意思。念五次!
無辜孩子:死打弟,死打弟,死打弟,死打弟…
老爸老媽:
(愈想愈氣,開始建構奇怪的邏輯)
連這個「用功」的字也不會,可見你一點也不用功!!
(出現幻覺,進入假想敵世界)
你看看誰家和誰家的孩子,「死打弟」得多認真,你呢? ?
(祖宗八代接著從靈界冉冉飄出,聯袂粉墨登場)
你這樣對得起阿公阿媽,太祖太婆,太太祖太太婆嗎?想當初他們胼手胝足,做牛做馬,就是希望你長大成人,認真死打弟……
文採好的父母可以繼續再洋洋揮灑半個小時,最後父母氣飽了,也不想念了。
然後,孩子心中暗暗發毒誓───
我再再再再再再再也不要和爸媽念書了了了了!!!!!!!!
問題出在哪?
老祖先已開示過了──「易子而教」,就是老師是專業人士,在情緒管控上可保有 『professional distance』,可以保持距離,才能以策安全。
那要怎麼做呢?
這又回到我懶人的哲學了。
做人就是要懶,爸爸媽媽就好好的守本分,與孩子共讀時,不要有二心,不要太認真,不要太負責,不要沒事找事做,跟孩子念書是純享受,好好單純的享受文字和書本帶來的幸福,好好品啜與孩子互動的一點一滴,這才是「悅」讀。
父母的角色只是和孩子一起享受閱讀的習慣與樂趣,就降吧!
04#父母經常不小心跌進的坑(二)
父母和孩子共讀時常犯的另一個錯誤就是要孩子「從頭到尾都要念,盡全力吸收」!
很多父母也許覺得花了錢買書﹙尤其英文書價錢可能又高過中文書﹚,當然要物超所值,從頭到尾好好拜讀,最好是和小叮噹借記憶麵包把所有的單字句型文法也吞下去,一起搞定。
這樣勤勞努力,奮發有為──不對嗎?
當然不對!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看報紙,會不會從頭版的標題的第一個字一直看到最後一版分類廣告的最後一個尋人啟事的最後一個字?
如果不會,那,大家是怎麼看報紙的?
選自己有興趣的版面看?瀏覽一下標題,看看有何新鮮事?根據自己的時間,好奇心,甚至心情再決定?
如果要大家一份報紙從頭念到尾,還有人想看報紙嗎?所以,孩子看書不許從頭念到尾,事實上,念英文書一定要懶,貫徹懶人的「三不四沒有」。
三不:
不要從頭念到尾
我在美國教英文時,每天都要和學生閱讀,到了小學一年級,孩子便可以開始進入短篇小說,一個學期要念的文學作品可多達數十本,若要陪學生從頭念到尾,念一千零一夜也念不完。所以美國老師的入門基本功就是了解如何「介紹」書,也許念一,二頁,也許三頁十頁,甚至只介紹封面,絕對不會從頭念到尾,重點是讓孩子上鉤,讓他們有興趣繼續念完。
不要查字典
在美國的語文教育,有一項很重要的原則,「五個手指原則」。這個原則便是一頁書若有超過五個不認識的字,這本書就屬於能力範圍之外,繼續撐下去,只是浪費時間,沒效果。因為閱讀的目標是訓練理解思考能力,如果有過多不懂的單字, 走一步絆兩步,讀得支離破碎,失去讀書的節奏和對書本的理解,就完全失去閱讀的初衷。
不要背單字
既然不要查字典,當然要貫徹懶人的生活態度,千萬不要立志消滅沒學過的單字。從閱讀中學習單字是靠著字彙重覆出現,由上下文自然了解記住單字的意義用法,好好當一個懶人,開開心心的沉浸在書本中,就對了!
四沒有:
沒有規則
看書不需要規則,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可以直接跳到結尾,看看到底男主角有沒有和女主角在一起,當然也可以看看圖片,再考慮要不要細讀,甚至,以貌取書,看看封面再說。
沒有頭
這本書的起頭沒吸引力──跳過去,懶人的世界沒頭沒尾,孩子有權利跳過無趣的內容。
沒有尾
「欲知結果,請看下回分解」的吊人胃口最適合懶人父母,懶人老師。把孩子的好奇心勾起,最能激發他們想讀完書的原動力。事實上,美國語文教育把孩子「預測結論」(prediction)的能力視為一項重要的閱讀能力指標,每個老師都要知道如何引導培養這項能力。
沒有壓力
這樣的閱讀,父母沒壓力,孩子也沒壓力,人性是好安逸避壓力的,既然沒壓力,孩子,父母自然願意也樂意一起閱讀!
所以,記得,念英文書一定
要懶!
懶得從頭念到尾,懶得查字典,懶得背單字,沒有規則,沒頭沒尾,沒有壓力,就算你懶得成功,成功也不會放過你!
作為一個孩子從七個月開始看繪本,瘋狂買了n多繪本的媽媽,這個話題應該有點發言權。
為什麼要閱讀繪本?我認為家長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不應該有太多的功利心,不應該覺得讀了繪本就要怎樣,家長只要和孩子一同享受閱讀的親子時光,即可。
閱讀繪本的意義到底在哪呢?對於孩子來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培養終生的閱讀習慣。當閱讀細水長流地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的時候,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你根本不必擔心他不愛書,而一個愛書的孩子,至少,是不會變壞的。
繪本是童書中的精品。國外的自然不必說,國內的近年來的繪本也越來越好了,《荷花鎮的早市》《一園青菜成了精》等等,孩子在閱讀繪本過程中所獲益的,其實遠超過我們所期望的。
《獾的禮物》,不但讓我可以很溫暖地向孩子詮釋關於死亡的命題,對我自己也是一本非常好的治癒系的書;
《魔法親親》,解決了孩子的入園焦慮,勝過無數大道理;
《肚子里有個火車站》,讓孩子在有趣的故事中知道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
……等等等等
如何讀?每天不必太多、新書出現的頻率也不必太多、孩子喜歡重複的時候大人耐著性子陪伴他的重複、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給孩子自己選擇書的權利、借閱與購買並重、帶孩子去圖書館和書店……有空再來補充和詳談
另外,還有原版繪本,也是精品,其語言之美,勝過其他的英語書……關於原版繪本,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阿羅繪本英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來補充下究竟該如何讀?
首先家長需要做功課,你必須對繪本有基本的了解,所以你得上各大網站去看經典書單推薦;你還可以看看彭懿的書(比如《圖畫書——閱讀與經典》),或者松居直的書,比如(《幸福的種子》,《我的圖畫書論》)
第二,為孩子提供面足夠廣的選擇,因為你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哪,所以各個方面都要適當涉獵,情緒類繪本、科普類繪本、故事類繪本等等,一段時間後你在給孩子選書時就比較有經驗了。
第三,一次給出的不要太多,尤其是低齡孩子。一周給兩三本即可。孩子需要不斷的重複、重複,在重複的故事裡,他能找到安全感和熟悉感。
第四,堅持。把閱讀作為親子時光最重要的事情。可以不必每天堅持,但一定要經常地去做這件事。那麼孩子愛上書就是水到渠成的過程。不過堅持不容易,需要家長本身也是愛書之人。當孩子反覆重複同一本時你已經被重複到抓狂時、當你下班很累了而孩子還追著你讀書的時候,家長必須有足夠的耐心放下自己去陪伴孩子。
第五,繪本延伸。好的繪本不僅是拿來讀的,還是拿來玩的,家長可以根據繪本的實際,來製作一些簡單的手工、繪畫,甚至你可以把繪本自製出來。這將是和閱讀一樣美妙的親子時光。
第六,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雖然電商的價格比較誘人,但仍然應該不時帶他去書店、去圖書館,讓他感受徜徉書海的感覺,讓他學會自己去挑選。
第七,讀的時候,有法而無定法。爺爺奶奶戴著眼鏡照書念是一種閱讀,爸爸媽媽延伸著讀也是一種閱讀,孩子自己在那安靜地翻閱,也是一種閱讀……享受閱讀,即可。
以《好餓的毛毛蟲》這本繪本為例,講一講我的方法 。相信不少粑粑麻麻都準備或者已經給孩子閱讀了。是的,這個繪本不僅圖片有趣,顏色鮮艷,而且故事內容里包含了大量可以提高孩子認知能力的信息。
在作為早教指導師的8年里,我也接觸過這本書籍。在閱讀和孩子互動的方式上有一定的技巧。接下來是我的分享,嘿喂狗~~~~
#學會讀前預熱#
在閱讀繪本之前,我會彎曲手指去模仿毛毛蟲的動作,說:「今天我們要跟這個蟲子做朋友,它會這樣動,知道是什麼嗎?」
做出動作並且提出問題,不僅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引發好奇心,同時也從中鼓勵他們用語言去表達想法和發揮自己的符號聯想能力。
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回答問題。如果他們真的說不出答案,我們就可以直接說是毛毛蟲,然後邀請他們一起用手指進行模仿。活動指關節的遊戲對他們精細肌肉的發展有輔助作用。
還可以用手指毛毛蟲爬到孩子的身上,跟他們進行互動的遊戲,不僅調動了情緒,還讓他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是「有趣的,好玩的」。
#讀中掌握小技巧#
我的方法:
閱讀這兩頁的時候,我會簡單問有什麼形狀和顏色,然後告訴他們哪些是空心的圓形,哪些是實心的圓形,讓孩子通過視覺進行對比。
月光下,一顆小小的蛋躺在葉子上。
我的方法:
- 提問是白天還是夜晚, 邀請孩子去尋找月亮。這樣提問給他們建立了邏輯思維聯繫:因為是夜晚,所以有月亮。
- 和孩子一起尋找毛毛蟲。這幅圖的毛毛蟲還在蟲卵里,孩子應該不容易找到,所以我會給出提示:晚上很冷,毛毛蟲還是寶寶,要躲在白色的,小小的蟲卵里。我們一起找吧!
- 這個階段的孩子使命感特彆強,當他們被交待任務時,是會非常積極地接受。如果他們在尋找說明已經融入到故事情節里,注意力非常集中。
星期天早上,暖和的太陽升起來了。「啵」的一聲,一條又小又餓的毛毛蟲,從蛋里爬了出來。
我的方法:
- 翻開這頁前,先模仿公雞的叫聲,然後說:「天亮了,毛毛蟲睡醒了。咕嚕咕嚕,過了一晚,它的肚子好餓啊~」
- 在說餓的時候,可以摸摸自己的肚子,也可以問孩子餓不餓。
它要去找一些東西來吃。
我的方法:
- 展示圖片的時候可以做出聞的動作,並且說「好香啊~~」
- 問孩子都看到什麼水果,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回答,然後給出準確的答案。記得要用手指著相對應的食物,讓他們把眼睛看到的和語言所表達的聯繫起來。
星期一,它吃了一個蘋果。 星期二,它吃了兩個梨。 星期三,它吃了三個李子。 星期四,它吃了四個草莓。 星期五,它吃了五個橘子。可是,肚子還是好餓。
我的方法:
- 先做示範把手指穿過洞里,然後邀請孩子模仿動作。這樣不僅可以增加閱讀的趣味性,同時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
- 無論是數數還是認知相應的水果,我都邊讀邊會用手指著。讓孩子把視覺的接收和語言的表達對應起來。
星期六,它吃了一塊巧克力蛋糕,一個冰淇淋甜筒,一條腌黃瓜,一塊乳酪,一截火腿,一根棒棒糖,一塊櫻桃派,一條香腸,一個紙杯蛋糕和一片西瓜。那天晚上,毛毛蟲的肚子好痛。 第二天,又是星期天了。毛毛蟲吃了一片又嫩又綠的葉子,覺得舒服多了。
我的方法:
- 帶著孩子認知圖片上的食物,並且用手指穿過,還會提問「毛毛蟲吃飽了嗎?」摸自己和孩子的肚子,跟他們進行互動遊戲。
- 告知孩子吃東西不能過多,否則會像毛毛蟲一樣肚子疼。
現在,毛毛蟲不覺得肚子餓了。它不再是一條小毛毛蟲了。它是一條又肥又大的毛毛蟲。它造了一間小房子,叫做「繭」,把自己包在裡頭。它在裡頭住了兩個多星期,然後,把繭咬破一個洞,鑽了出來......
我的方法:
- 摸著肚子,發出打嗝的聲音。告訴孩子毛毛蟲吃得好飽啊,所以變得很大。
- 為了幫助孩子記憶閱讀過的內容,還可以提問:毛毛蟲都吃了什麼啊?
啊!毛毛蟲變成了一隻漂亮的蝴蝶。
我的方法:
- 故事結束後,邀請孩子一起模仿蝴蝶拍打翅膀的動作,這樣可以鍛煉他們的大手臂肌肉。
- 問孩子想不想學蝴蝶飛上天。得到肯定的回答後,就從腋下托好孩子,玩舉高高的遊戲。也可以鼓勵2歲半以上的小朋友以雙腳跳的方式去模仿蝴蝶高飛,這樣可以鍛煉他們的下肢力量和身體的平衡能力。
#重視讀後鞏固#
因為這是一本認知學習類的書籍。為了鞏固孩子學習過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多重複繪本中出現過的知識點。可以問孩子:蝴蝶還是寶寶的時候,是什麼?反之,毛毛蟲長大了是什麼?
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去複述故事內容,用手指模仿毛毛蟲,然後問孩子毛毛蟲都吃了什麼,拿出相應的真實水果或者模擬玩具進行。這樣不僅能幫助孩子回憶故事情節,還能鞏固學習過的概念,比如水果,數字和時間。
類似可以提高孩子認知能力,帶有小機關的繪本還有很多。閱讀過程中家長需要多花心思去吸引孩子注意,並且多進行互動的遊戲豐富內容。閱讀過後需要幫助孩子以遊戲的方式鞏固學習過的知識。
如:《奇妙洞洞書》、《DK寶寶捉迷藏認知立體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各種各樣的感覺》......
家有4周歲的兒子一枚,孩媽不請自來。
看了上述幾個答案,發現上述幾位都是停留在理論上居多。而實際閱讀中,孩子的世界並非我們大人所理解的那樣,因此我們不能以我們的想像去讓孩子們接受一切,而首先尊重的是孩子自己的意見。
我家娃娃是從2周八九個月開始看繪本和圖畫書的,而在之前,我是每晚給他講故事,用的是(《彩書坊:格林童話(珍藏版)》【摘要 書評 試讀】),通常讀書的時候是他也看著,這也為後來他比較喜歡看繪本做了鋪墊。
謝Boyan邀!
正好畢業論文做的是關於電子繪本對於兒童繪本閱讀效果影響的研究。我在一個幼兒園裡蹲點了半個月對18個小孩做了觀察和訪談實驗,裡面的研究結果或許對家長要怎麼陪伴孩子閱讀繪本有幫助:
首先:孩子在多大年齡可以閱讀繪本?有文獻表明:
「3-6 歲是兒童語言思維能力構造和提升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個時期多與孩子閱讀繪本非常有意義。
1、家長給孩子選對繪本很重要。在·大班的書架上,我看到家長給孩子們買好帶來的書大多都是憤怒的小鳥,熊出沒這樣根據遊戲動畫改編的書,要麼就是唐詩、寓言這樣文字佔大部分的書。真正的繪本應當是圖畫佔大多數,文字只起到一個輔助說明的作用。所以也引申出了一種「無字繪本」,專門幫助孩子培養讀圖,觀察能力(例如:《海底的秘密》)。
《繪本書的傳播功能研究》一文肯定了繪本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強調了兒童在閱讀繪本過程中最重要的並不是加快識字量,而是逐漸提高他們的閱讀進入方式和獲得多種閱讀手段的體驗。「對學齡前兒童的研究表明:他們的閱讀行為往往和傳統意義上的閱讀有著不同的含義,如兒童不認為閱讀是需要了解作者在圖書中所表達的全部意義的過程」,「兒童更傾向於在閱讀過程中進行自我意義的創造[1]。」
[1] 黃若濤. 繪本書的傳播功能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6.
為了便於說明,我直接從我的論文里引用了。這篇文章對於想研究兒童繪本的傳播功能的童鞋們可以下載來看一下。
我在研究之後也反覆強調,對於幼兒的閱讀家長並不需要過早地教孩子識字,這樣會影響孩子的觀察思維能力,舉個研究中的例子:
個案4(大班,六歲。由於母親是語文老師,已經教授了很多漢字,相對大部分不識字的兒童來說,他已經到達了小學一年級的識字水平)在獨立閱讀《晚安,早安,睡個好覺》這本約有200字的圖書時,均逐字辨認念出來,在老師要求回憶故事時又對著文字念了一遍,似乎小心翼翼生怕念錯。在老師引導下開始觀看圖畫,老師在要求他講述圖片內容時,他依然套用書中的文字。當他翻到最後一頁時,突然發出了驚嘆聲,這是一張比較有視覺衝擊力的大圖畫,而他在閱讀第三遍時才觀察到了這一頁,此前他專註於文字時,看到此頁沒有文字便翻過去了。之後老師詢問這本書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時,他回答是這一頁圖畫。
在識字量高的孩子中,對於繪本本身的關注度並不高,回答「這本書講了什麼故事」時回答「不知道」。平常這位孩子在跟母親一起閱讀繪本時,是母親念一頁的字,孩子念一頁。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孩子讀圖觀察的引導。
2、在閱讀過程中注重培養孩子視覺思維能力。
讀繪本到底讀什麼?不是學習文字的話,那又是什麼呢?
當今數字化社會是一個「讀圖時代」,兒童在閱讀媒介時也會優先看電視,及有畫的書,因為「圖像給人的信息是直接的,而且是並行的」,「但圖像的缺點同樣存在,一方面,純圖像信息的表達量有限;另一方面,圖像有太多冗餘的信息,會被受眾所誤解[2]」動畫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圖像的歧義,並增加了信息的表達量,有助於兒童抓取信息,但缺點可能是表達較滿,缺少留白。
因此讓幼兒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在圖畫本身的基礎上,通過家長引導產生對事物內涵、意義的初步解讀,通過親歷遊戲活動,讓兒童充分理解視覺對象,認識到什麼是視覺美,並對視覺對象有一個初步的理性認識,通過語言或畫筆等工具進行表達。都是培養兒童將直接、具象的圖畫轉化為理性、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1] 趙麗. 學前兒童能階式視覺思維培養的策略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2012,02:94-96.
[2] 網路時代,讀圖時代與象形文字. 2009.10.30.2014.5.21.
&<網路時代,讀圖時代與象形文字&>.
在18位小朋友的研究過程中,雖然都選取的大班的孩子,但每個孩子自身的閱讀能力也有很大差異。(這一點不能僅僅只是說是閱不閱讀的差異,而跟孩子本身性格、家庭成長環境都有很大關係)
在家長或老師帶領閱讀下的小朋友均能清楚地記得故事內容,其中成人朗讀時的語言兒童在複述時會一模一樣地使用,表明兒童可以聽懂並且運用聽到的語言。而在成人引導下兒童自己讀圖,所使用的是自己的語言,有些表達並不準確,如個案8「這條魚用嘴拿住了照相機」,在家長閱讀下聽故事的兒童則會更多使用家長規範性的語言。個案16回憶複述圖片內容時是這樣的:
圖裡面有八爪魚爸爸和八爪魚媽媽,還有三隻八爪魚寶寶,還有好幾隻小魚在沙發上,還有一隻魚它戴著劍牙齒在燈里,還有幾隻小魚寶寶在魚缸里,還有幾隻水母在後面亂竄,還有垃圾場。它的沙發還是一條一條的。(你猜猜它們在做什麼)他們在看書還是在玩耍(章魚爸爸會對小章魚說什麼)你們還小不能自己出去玩,得讓哥哥姐姐陪你們出去玩,(小章魚們說什麼)小章魚們說,要是我長大了,我要出去去看望世界。
孩子的眼中無論是圖畫還是字都是五彩斑斕的畫面。當時很驚訝這個孩子的表述能力和想像能力,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寶藏,家長適當的引導一定會看到孩子很燦爛的世界。
3、多引導孩子將繪本與日常生活經驗相聯繫。
在引導孩子多認真觀察圖片後,盡情的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後,還可以適當地將閱讀內容與生活中經驗聯繫起來。
有兒童教育者認為,社會領域的幼兒教學中「缺乏幼兒的親身體驗,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往往更加偏重於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一般都是引用一個故事或者告訴孩子怎樣去做,直接把信息送入到幼兒的腦子裡,而忽略了幼兒社會行為的培養,很少讓幼兒自己去體驗、去發現[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將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分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兩個子領域。幼兒社會的學習與發展是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的,家庭和幼兒園生活,同伴間的遊戲、社區環境、文化、大眾傳媒等都是幼兒社會學習的影像源,幼兒會以模仿、同化、強化、體驗的方式進行著社會學習。幼兒社會性主要是日常生活和遊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的發展起來。
[3][2]孫珂科.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社會領域的心得.杭州德勝幼兒園。2013.11.11.2014.5.21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社會領域學習心得&>.
[3]袁越.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社會領域要點解讀思. 杭州德勝幼兒園. 2013.11.11.
2014.5.2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社會領域學習心得&>.
其實孩子自身也有這樣的能力,他們會經常說,我媽媽帶我去過海邊,我看到的海星是這樣的/我家裡養了好幾條熱帶魚,它們跟書上的不一樣/媽媽告訴我魚晚上睡覺眼睛是睜著的,可是這個圖上面魚為什麼是閉著眼睛睡覺的?
他們發現了很多我都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兒童在講故事中多數以「我媽媽曾經告訴我……」這樣取自生活中經驗作為開頭,可見他們更容易理解生活中可以觀察和實踐到的事情。家長在同孩子閱讀童書的過程中可以多多跟孩子提問,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朵花也可以跟繪本中奇妙的故事聯繫起來,孩子總會以美好的眼睛看待這個世界。
4、一些繪本閱讀指南。
台灣的花婆婆方素珍有一本書《繪本閱讀時代》,就是介紹了世界各地的繪本,她開繪本館、推廣繪本閱讀經驗的一本書。裡面有說,如果孩子喜歡看一本書,想要家長反覆講的,家長不要覺得小孩看了怎麼還看,而要耐耐心心地跟孩子講。這樣的閱讀經驗。可以移步老師的博客:花婆婆方素珍_新浪博客
我很喜歡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的彭懿老師在《圖畫書閱讀與經典》一書中推薦了各個年齡段孩子適合看的圖書。有的繪本在大人看來「畫的很不怎麼樣」的,但是一樣會受到孩子們的喜歡。比如《好餓的毛毛蟲》這一本,有些大人會覺得這畫的好隨便啊,一點都不漂亮,確實很受兒童歡迎的圖書之一。(說到這裡讓我想起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砳砳,被廣大群眾吐槽二胡愣子的卡通形象,就是孩子們選出來的……)
還有台灣郝廣才《好繪本如何好》,這本主要針對想創作繪本的人來說(我覺得),把繪本創作有點模式化了,比如要怎麼留白,怎麼引導孩子視線向後面故事探索,怎麼在細節中埋下伏筆等等這樣的書。
第一次這麼正兒八經,理論性地寫一個答案,都忘記賣個萌了&>.&<~~~~~~
雖然知乎上關於繪本的話題不多,但是有人問還有人邀請我回答還是蠻開心的。
其實我這篇研究的真正目的是關於電子繪本對兒童的閱讀效果影響及新媒介素養的研究,這裡就不贅述電子繪本的內容了。如果有人提問的話,記得邀請我回答哦~~~
最後感謝我的導師付老師和她的導師張老師對本文的指導~~~~~
和孩子的每一次閱讀或者朗讀,都是家長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同時,家長對孩子朗讀的「方式」以及「頻率」,也深刻影響著孩子讀寫能力的發展。
很早就能閱讀、並且閱讀質量較高的孩子,一般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家長便開始經常以適宜的方式以及抑揚頓挫的音調和他閱讀
和孩子一起閱讀的方式有哪些?一般分為三種類型,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年齡情況、辭彙量的情況予以選擇:
1.「複述型閱讀」--- 相對最簡單的方式,主要用於大力促進嬰幼兒辭彙量的發展,適合約1歲開始到2歲半左右
朗讀一段繪本,讓孩子聽,然後提問,鼓勵孩子進行複述式的回答。比如繪本描述的是爸爸吃早餐的情景,孩子聽完後,讓孩子回答「爸爸早餐吃了那些?」 有幾個注意事項:
- 通常1歲半到2歲左右的孩子,回答問題的時候,還難以將多個詞語組合在一起,一般只能使用「單詞句(一個詞語的句子)」或「電報句(比如『奶奶掃』,而不是『奶奶正在掃地』)」進行回答,所以提問的時候,要考慮答案以明確的單詞為主
- 1歲半到2歲左右的孩子,「最容易學會名詞,動詞次之,形容詞再次之」,因為名詞直觀、易懂,相對更少需要心理表徵能力,而形容詞需要更多的心理表徵能力。所以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閱讀的時候,先集中幾個月讓孩子複述聽到的名詞,等孩子掌握了大量的名詞後,接著是動詞、接著是形容詞,比如在一段話裡面,先挑選幾個形容詞,讀完之後,讓孩子複述這些形容詞,比如「剛剛用了哪些詞語來描述小貓的啊?」,這樣,將非常有效地協助孩子掌握這些詞語
- 孩子回答提問的時候,如果有困難或者回答不全,家長進行提示或鼓勵,鼓勵的方式可以是一起和孩子大聲地回答出來
- 不要忘記,當回答完畢後,和孩子一起鼓掌祝賀並適當地稱讚孩子
2.「理解型閱讀」--- 鞏固辭彙量,增強孩子的語法能力(組織句子的能力)、理解能力、並進行完整表達的能力。如果孩子兩歲左右,掌握了一定的日常用語中的名詞、動詞之後,並且能熟練地說出「電報句」之後,比如「小貓追」、「不喝奶」、「叔叔抱」之類的,即可開始以這種方式為主
家長給孩子閱讀時,鼓勵孩子根據故事情節,做出推斷或預測。比如,讀完一頁,翻到下一頁之前,可以問孩子「你覺得小狗接下來會做什麼呢?」,同時需要注意:
- 孩子回答提問的時候,如果有困難或者回答不全,家長需及時進行提示或鼓勵,鼓勵的方式可以是一起和孩子大聲地回答出來
- 仍然不要忘記,當回答完畢後,和孩子一起鼓掌祝賀並適當地稱讚孩子
3.「成就取向型閱讀」--- 當孩子掌握了大量的辭彙,比如約四五百個,並且擺脫了「電報句」的限制,能像成人一樣說完整的句子,包括能使用冠詞(如『這個、那個』)、介詞(如『在』)、連詞(如『和』)等之後,一般三四歲左右可開始運用這種方式
- 和孩子閱讀,儘可能向孩子提出開放性的、而非封閉性的問題,比如「鴨子在幹什麼」,而非「鴨子是不是在游泳呢?」
- 隨著孩子的回答,家長追問更多的問題,拓展孩子的語言與思維能力,改正錯誤的答案,比如「鴨子是怎麼游泳的?」
- 緊接著繼續鼓勵孩子將故事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比如「你看見過鴨子游泳嗎?它游起來像什麼呢?」經常採取這種方式,在閱讀的同時,讓孩子將閱讀內容與生活經驗相結合,有助於養成孩子將書本理論聯繫實際的習慣,同時,以書本內容為範本,描述日常生活經驗,相當於讓孩子進行「口頭作文」的練習,將為孩子將來的寫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 如果對孩子難度很大,可以給出一些可能的選項進行提示,或者和孩子一起大聲地說出來
- 仍然不要忘記,當回答完畢後,和孩子一起鼓掌祝賀並適當地稱讚孩子
以上供參考
我就提供一條吧!
很多人說要抱著孩子看繪本,其實更重要的是,如果看到書中人物做什麼動作,你就做什麼動作,更加重要,你模仿書中人物,孩子就會模仿你。
所以,我每次講繪本都很累,一會學鳥,一會學大猩猩,一會學蟲子~~~~陪讀就是一場用心的打怪升級
從米粒一出生到現在,從中文閱讀到英文啟蒙,我遇到過不少困惑,也有過好多糾結。真心感覺陪娃閱讀的路,家長得不斷打怪升級,克服和解決各種困難。千萬萬語總結成一句話:貴在堅持。
米粒還是個小baby的時候,我熱衷於搜羅各種繪本,囤在家裡;米粒開始愛看書,每天晚上習慣性讀半個小時繪本,這個狀態大概持續了半年,我們讀過幾百本之後,我又開始捉摸如何讓我們的親子閱讀更上一層樓。
米粒有個階段喜歡重複讀三四本書。一天讀幾遍都不膩。我也糾結過,不知道該如何在這個基礎上提升。在網上查找了不少雞血媽媽的經驗,最後找到一條還算靠譜的經驗,就是問答式,鍛煉寶寶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寶寶不是熟悉繪本了嗎,媽媽可以從頭問到尾,比如:「書名叫什麼呀?」「下一頁,毛毛蟲變成什麼了?」等等。
親子閱讀≠陪讀,不玩文字遊戲,陪孩子讀書確實要花費一定心思的。我曾經讀過另一位閱讀啟蒙推廣人的文章,他家寶寶3歲,英文辭彙量超過500。文章下方評論一片羨慕嫉妒恨,大家口水他家的牛娃,卻忽略一個事實:牛娃的背後藏著家長兩年多來的堅持。
這個堅持花費的不僅僅是時間和金錢,更有家長不斷學習和摸索的心血。
首先感謝 @青格樂 的回答。她說的極好,但我卻擔心她提到的「提問式閱讀」等研究成果有較高的實踐門檻,普通父母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掉入功利主義陷阱,帶來潛在危害。
因此我想說說我對「提問式閱讀」的看法,或者說:親子閱讀該不該給孩子提問。在文章的最後,我會講講我給孩子讀繪本的方式。
先分析利弊:
一、「提問式閱讀」好處有多少?
青格樂在回答中提到的Whitehurst教授的實驗給了我很大啟發,讓我第一次相信「提問式閱讀」帶來的好處。
如青格樂在回答中提到:Whitehurst教授的實驗發現,如果父母在閱讀中進行有效的提問,孩子的口語產出能力將得到極大的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平均句子長度將高於其他同齡兒童。如果父母不提問,孩子將無法獲得這一優勢。
這個實驗非常令人信服,但卻有兩個尚未解答的問題:
a. 「提問式閱讀」積累的語言優勢是否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削減?
Whitehurst教授對實驗對象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追蹤,但在我看來還不足以判定孩子長期的語言發展狀況,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在1-4歲這個年齡段,由於教育方式、生活環境以及個體的差異,不同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差異極大,但隨著孩子進入學齡,他們的語言能力開始趨同。
心理學家格塞爾(A. Gesell) 在1929做了一個著名的「雙生子爬梯實驗」,格塞爾先選擇雙胞胎中的弟弟在48周大時訓練他爬樓梯,6個星期後才開始訓練哥哥。剛開始,哥哥的爬梯能力不如弟弟,但他只用了兩周就迅速趕上,兄弟兩人達到了同樣的爬梯水平。
(圖表出自《心理學經典實驗書系:兒童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
這個實驗顯示,成熟,而非學習,才是兒童發展的主要動力。
因此,我們不妨做出以下推論:接受「提問式閱讀」的兒童能在早期獲得語言輸出的先發優勢,但隨著兒童自身能力的發展,這些優勢將迅速消失。
而從更長的時間跨度來說,一個成人的語言水平和風格可能更取決於他的生活環境和閱讀經歷,而非兒時的「提問式閱讀」。因此,閱讀習慣培養 &> 語言能力提高。
b.「口語產出能力」(而非語言能力)有多重要?
青格樂提到,Whitehurst教授的實驗顯示,沒有提問的閱讀不能提高「口語產出能力」。剛讀到這句話時,我十分驚恐,以為以前的繪本都白讀了。但仔細一想才發現,這裡有一個我們普通父母容易忽視的概念:口語產出能力≠語言能力。
作為家長,我們判斷孩子的語言能力的標準往往是「孩子能不能說」。我們關注「聽得到」的語言,卻忽略了「聽不到」的語言。
實際上在親子閱讀中,我們即使沒有通過提問鼓勵孩子說,閱讀中的辭彙、語義、語法也會深深地印在孩子腦海里。假以時日,這些「聽不到」的語言將會爆發。
我查閱了Whitehurst教授的相關論文,Whitehurst教授在解釋這個實驗時說,我們讓家長「向孩子提出一套設計好的問題,不斷鼓勵孩子說出比他們能說的更長的句子」。
實際上,這個實驗的理論依據是維果斯基 (Vygotsky, 1978) 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學生提供略微超出能力的任務,以發揮其潛能),和交互作用論(語言是在社交互動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因此,Whitehurst教授的「提問式」親子閱讀法的本質可能和繪本無關,而是父母通過提問,激勵(有時可能是強迫)兒童突破自己表達能力的極限。
這個研究非常重要,但我們做父母如果不加區分地將研究成果用於生活,親子閱讀可能會變成語言訓練。我並不反對訓練兒童,鼓勵他們突破極限,但前提是這種做法不是有害的,這就涉及到我要講的第二點:
「提問式閱讀」在我看來最大的害處在於嚴重影響孩子閱讀體驗,並可能打擊他們的閱讀意願。(當然我也必須承認,「提問式閱讀」有沒有害,有多少害,這一點因人而異。有的孩子愛回答問題,有的孩子討厭;有的父母擅長和孩子交流,有的不擅長。)
一般來說,父母提問的方式無非兩種:在閱讀的過程中穿插問題;讀完後集中提問。
前一種提問方式意味著,孩子的閱讀過程會被不時打斷。想像一下您正在看《步步驚心》,每到關鍵時刻您老公就猛敲暫停鍵,並發問:「請問四阿哥為什麼會哭?他這段話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您會不會發瘋,忍不住要踹他襠?
至於後一種方式,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在《我的圖畫書論》中寫道,「想想你正在讀書,但一想到讀完以後會有很多問題等著你,你讀書的興緻就會一掃而空。」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
他還指出:不停頓地一直念下去,是我們為孩子讀圖畫書的一個原則。
語言學家提出了一大推提問題的要領和準則,並且告訴我們這非常關鍵,因為一個壞的問題可能起到反作用。但問題是:我們普通父母能夠把握好嗎?
這還只是問題的一小部分。語言學家研究語言問題,而我們為人父母的要考慮得更多:對話的節奏,提問的語氣,孩子的心情、喜好、個性、語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家庭的氛圍和親子互動模式......
強行提問和自然引出問題效果不一樣;同樣一個問題,威權家長提,和溫和的父母提效果又不一樣!
「提問式閱讀」的變數實在太多,在我看來其效果很難掌控。
特別是在孩子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尚未成熟時,父母的問題可能自帶壓力。
如果孩子回答問題的表現低於父母的期望值,可能會激發父母的消極情緒。
而壓力和消極情緒則是快樂閱讀的大敵。
因此,我們在學習青格樂給我們講的學術研究時,千萬不要忽視她在文末說的話:親子閱讀最重要的,是它能帶給孩子多少快樂。
我在親子閱讀實踐中,也曾嘗試給孩子提問。但孩子常常敷衍和迴避,這讓我意識到這些問題帶來的壓力,並立即停止發問。
綜上所述,「提問式閱讀」帶來的長期語言收穫和潛在危害難以評估。因此,我更願放棄這一閱讀方式,去收穫一樣實實在在的東西:閱讀的快樂。
三、我是如何給孩子讀繪本的
在和孩子的親子閱讀中,我追求的不是學習語言、知識,或者生活道理,而是快樂的體驗。請允許我不要臉地把這種方式命名為「體驗式親子閱讀」。具體來說就是:關注孩子能否理解繪本內容;關注孩子能否體驗到快樂。
孩子能否理解繪本內容,親子閱讀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要點。因此,我們在給孩子閱讀一本書前,必須先預測他可能遇到的障礙,並予以清除,以改善該書的閱讀體驗。
舉個例子,《今天運氣怎麼這麼好》中有這句話:「這麼多,我一個人吃不過來呀!」
在閱讀前,我估計孩子可能聽不懂「吃不過來」,就把它改成「吃不完」。等讀過幾遍,孩子完全領會後,再讀原來的版本。這樣孩子自然知道,吃不過來=吃不完。
在閱讀前,我估計孩子可能聽不懂「吃不過來」,就把它改成「吃不完」。等讀過幾遍,孩子完全領會後,再讀原來的版本。這樣孩子自然知道,吃不過來=吃不完。在孩子兩歲前,理解能力和生活經驗有限,圖片對於孩子的理解至關重要。
在閱讀《葫蘆兄弟》前,為了讓孩子理解葫蘆娃如何從葫蘆里蹦出來,我特地手繪裂開的葫蘆粘在書里。
b. 關注孩子能否體驗到快樂
快樂,是我為孩子讀書的最高準則。孩子的笑聲則是對我的最大褒獎。
親子閱讀提供快樂的多少,首先取決於繪本的質量。評判標準包括:繪本是否有趣,是否有令孩子興奮的爆發點,是否有好看的情節,是否能讓孩子產生共情等。不同孩子喜歡的繪本類型不同,同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閱讀特點也會發生變化。因此我們需要結合孩子在親子閱讀中的反饋,挑選適合孩子的好書。
父母如何給孩子讀,也直接影響一本繪本帶來的樂趣。不顧孩子理解能力的照本宣科,以及枯燥平淡的語調(很多媽媽用甜甜的帶有起伏的「低幼朗讀風格」講繪本,但起伏卻不是跟著劇情的節奏,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枯燥)都不能有效地增加繪本的樂趣。
因此,我十分重視在讀繪本前先預習,考慮好用什麼樣的節奏和語調呈現,預判孩子對哪裡最感興趣,並在閱讀中著重強調。
以繪本大師李歐李奧尼的經典《小藍和小黃》為例,對於我孩子來說,興奮點在這一句:
「小藍和小黃抱在一起,它們抱啊抱啊,然後變綠了!」
在讀書的時候著,我重強調這個興奮點,用誇張的聲音大聲讀「然後變、綠、了!」
總結了那麼多,好像很有研究的樣子。
不過我其實根本沒想那麼多,一切是自然而然做到的。
在關注親子體驗的前提下,我的親子閱讀其實非常隨意,我是:
抱著讀,跳著讀,馬路旁邊蹲著讀。
正著讀,倒著讀,挑出一頁隨便讀。
普通話讀,方言讀,編成rap唱著讀。
總之,怎麼嗨皮怎麼讀。
孩子也非常喜歡,因為每一種看似放蕩不羈的閱讀方式,其實都帶有別樣的樂趣。
好了,又要推薦我的微信公眾號了,它叫「長凳子爸爸」,得名於我給孩子畫的《1000條腿的凳子》這本繪本。
4年來,我給孩子畫了100本繪本。
4年來,我給孩子畫了100本繪本。現在,我仍然在堅持給孩子畫繪本,並把其中一些分享到我的微信公眾號「長凳子爸爸」里。
公號里已經更新了5期科普繪本,給孩子講各種動物、量子力學、祖國的各個地方......,以及我帶娃的感受和領悟。歡迎您來看看。
最後,再次感謝青格樂,謝謝你教給我的知識。我是學外語出身的,你的回答讓我感受到,曾經極度害怕的語言學居然如此有趣。
最後,再次感謝青格樂,謝謝你教給我的知識。我是學外語出身的,你的回答讓我感受到,曾經極度害怕的語言學居然如此有趣。在美國小學教書,Daily 5是美國現在大力推廣的閱讀方法,即通過一系列有序的學習,讓孩子發展受益一生的閱讀習慣。這也包括良好的閱讀習慣、寫作習慣和獨立的學習的能力。我覺得家長可以結合老師的做法,運用一下美國現在大力推廣的閱讀方法。
在閱讀的開始,每個孩子需要設定一個目標——例如「我希望全神貫注地獨立閱讀20分鐘」。制定好計劃後,家長通過各種來幫助孩子達到目標。這些方法包括:
- 獨立閱讀 Read to Self(自己讀)
- 和別人一起讀 Read to Someone(可用作親子閱讀)
- 寫作練習 Work on Writing
- 聽一段閱讀 Listen to Reading
- 辭彙擴展 Word work
一. 讀書前做好行為規範
孩子的行為規範:
1. 讀書的兩個人(家長和孩子) EEKK的姿勢坐在地毯上。EEKK是 Elbow to Elbow, Knee to Knee的簡稱。我翻譯過來叫做「手對手,腳對腳。」每次我翻譯句子的時候,我都會用念RAP的手勢和語調來表演,這樣孩子們很喜歡。
2. 用很輕的聲音。因為需要保持一個安靜的閱讀環境,所以聲音需要輕柔,互相能聽到就可以了。
3. 一直讀。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時候,從我開始讀起,我就用很大的計時器來計算孩子閱讀的時間。4. 常常回過來理解句子的意思。孩子僅僅讀還不行,還需要腦子裡思考讀的到底是什麼,也可以兩個小聲討論,預測接下來要發生的故事。
家長的行為規範:
1. 和孩子一起讀。
2. 幫助孩子。
好玩的技巧:這個時候可以叫孩子來表演錯誤的方式。對於平時調皮搗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其他人的關注,而表演錯誤的方式恰恰可以讓這些得到關注和釋放自己的情緒。一聽到表演錯誤的方式,那些原本走神的小眼睛們立馬變得熠熠生輝。在孩子盡興的表演完畢以後,可以讓孩子表演正確的方式。這樣他們對他們的行為準則更加深了印象。
二. 親子閱讀技巧
美國閱讀方法中有不同讀書的技巧。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合適自己的方法。
1. 你懂你在讀什麼嗎?
第一種方法是A和B一起讀書。A讀一頁,B總結。然後B讀一頁,A總結。
例如:媽媽和小毛一起讀山姆·麥克布雷尼的《猜猜我有多愛你》。媽媽讀:「我跳得有多高,就有多愛你。」大兔子也笑著跳起來,他跳得那麼高,耳朵都碰到樹枝了。
例如:媽媽和小毛一起讀山姆·麥克布雷尼的《猜猜我有多愛你》。媽媽讀:「我跳得有多高,就有多愛你。」大兔子也笑著跳起來,他跳得那麼高,耳朵都碰到樹枝了。讀完左邊,小毛總結:「我剛才聽到了你讀了大兔子跳得很高,因為他很愛小兔子。」跟著讀,幫幫我,可以嗎?
2. 第二種方法是A和B一起讀,A讀一頁,B跟著讀相同的一頁。讀得流暢的先讀。家長在這個時候可以先開始,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提高閱讀的流暢性。在美國英文閱讀流暢性的評判標準中,速度、準確性和帶有感情的閱讀,三者缺一不可。而對於家長,這是帶著孩子讀書的最好最簡單方式了。
3. 一起讀兩本都愛的書如果選了兩本書,怎麼辦?還是可以做搭檔一起閱讀。例如,媽媽選中了《花格子大象艾瑪》,孩子選中了《眼淚海洋》,他們可以一起讀嗎?當然可以 。比如媽媽先讀花格子大象艾瑪:
讀完一頁以後,把書關上,把手指放在讀的那一頁上,讓孩子來談談她聽到了什麼。然後孩子打開自己的《眼淚海洋》開始讀:
讀完以後,把書關上,把手指放在讀的那一頁,讓媽媽來談談他聽到了什麼。然後媽媽再從《花格子大象艾瑪》的下一頁開始讀。這樣互相讀,互相測試理解。
4.最後的最後,別忘了總結
最後,讓孩子來總結他們讀到了什麼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我的書講了…..
我想讀給你聽我最喜歡的這一段….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因為…..
三. 建立持久力(Build Stamina)
另外的收穫是,這樣的閱讀是建立持久力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對於家長而言,孩子坐不住,無法靜下來專註一件事情太長,持久力督促表是最好的幫助孩子的方法。在開始之前,家長可以先問孩子:「今天,你們的目標是什麼?」。我使用持久力督促表如下。這樣一天天積累,看看孩子最後可以堅持讀書多長時間。
特意去書城看了一下繪本,發現繪本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童話啊!!滿滿的美好!那些一千零一夜和格林童話灌輸的三觀太那啥了,迂腐落後封建詛咒傷害無所不是!
1.有意識的挑選
買前先翻翻看看,大概明白裡面的故事內容是什麼,有沒有灌輸錯誤的三觀,故事儘可能簡單點。
只要孩子喜歡,重複看!一個月讀一本也是可以的,不要貪圖數量
親子共讀要考慮講讀時間、講讀環境、講讀內容和講讀方式。
我把曾經給雜誌寫的兩篇文章搬過來:
「睡前故事怎麼讀」→ 側重講讀時間、講讀環境、講讀方式
「新媽媽的繪本入門課 | 嬰兒繪本閱讀指南」→ 側重講讀時間、講讀內容
希望對題主有參考價值。
「睡前故事怎麼讀」
4步開啟睡前故事時光
① 預習
給孩子講故事之前,講故事的人最好先把書自己讀幾遍。了解故事的發展和意蘊,充分理解書的內容,講的時候才會得心應手。在「預習」故事的時候,成人也會對故事產生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這些會自然而然地隨著故事傳遞給孩子,也更容易幫助成人在講故事時投入感情,使孩子感受到更豐富的內容。
② 時間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入睡時間都有差異,進行「睡前故事」以孩子日常入睡時間為標準,一般在孩子入睡前前半個小時為宜。幼小的孩子,睡前故事時間持續十來分鐘比較合適;漸漸可酌情增加至半小時左右。
③ 燈光
燈光是睡前故事時光最有爭議的地方。有的人希望營造溫馨的氣氛,會在床頭開一盞淌出橘色光的小燈;有的人為了保護孩子的眼睛,選擇像平時一樣使用明亮的日光燈;有的人為了提升催眠效果,會用心把故事背下來然後關燈講,堪稱「當年背課文都沒這麼上心」。
④ 姿態
尋找最舒服的姿勢。洗完澡,乾乾淨淨的,換上睡衣,爬到床上,蓋好被子。孩子倚著媽媽(爸爸),一起靠在柔軟的床背上,睡前的故事時光就這樣開始吧。或者孩子坐在媽媽(爸爸)的懷裡,伴著媽媽(爸爸)的體溫和心跳聲,在故事中進入夢鄉。
當你講睡前故事時,可能遇到的10個問題!
① 繪本一定要睡前講嗎?
在育兒生活中,缺了繪本會缺失許多東西。繪本的題材涵蓋了兒童生活成長中的方方面面,閱讀讓孩子更加了解周圍的世界;而講故事也並不僅僅停留於經驗的傳達,這些故事,也促進著成人與孩子間相互的理解和交流,成為連接親子之間的情感紐帶。繪本講讀時間並沒有標準化的要求,建議每個家庭根據實際情況設定自己固定的閱讀時間,對於白天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的父母來說,在夜晚為孩子講睡前故事是絕佳選擇。
② 睡前故事每天都需要嗎?
和孩子說話,孩子會通過語言的交流,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溫暖親情。講故事是與孩子進行語言和情感交流的極好方式。就像每天需要吃飯、睡覺一樣,作為交流重要組成部分的閱讀也最好養成習慣,每日堅持。孩子帶著滿足感和安全感,每天在充滿感情的聲音中入睡,愛意會留存在心底伴隨著他成長,這份溫暖的記憶會帶給他愛的信心和力量。
③ 睡前故事,從孩子多大時開始?
當孩子一歲多,睡眠趨於形成規律,卻開始不想睡的時候,就是可以進行睡前故事的時候了。讓孩子選擇睡覺還是選擇聽故事,孩子會選擇聽故事,故事會幫助孩子靜下心來。為孩子講睡前故事會起到安眠的效果,但並不是為了催他入眠才去講故事,而是把這當做一種陪伴,帶給孩子心靈的滿足。給他講故事,就是在旁邊陪著他,看著他,和他說說話,做完這件事,他感覺這一天過完了,可以安心地睡了。
④ 最好是由媽媽來講故事嗎?
睡前故事是進行情感交流、培養親密關係的機會,最好全家人都參與,讓孩子感受到全方位的愛。此外,成人講故事的方式反映了成人的性格特點和成人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媽媽的故事通常會講的比較具體、詳細,注重渲染氛圍;爸爸的故事充滿了許多搞怪元素,比較搞笑和天馬星空。不同的講讀風格是不同的感情傳達,多元的體驗可以豐富孩子的感受。
⑤ 孩子不想聽故事,只想玩怎麼辦?
在孩子不想聽故事,或者聽著聽著就跑了的時候,心裡不要感到受挫更不要勉強孩子坐下來好好聽。隨孩子去就好,其實孩子在玩兒的時候耳朵也是在聽著故事的,當故事引起他的興趣的時候,你不叫他他自己就過來了。
⑥ 入睡前讀故事,孩子越看越興奮怎麼辦?
如果講睡前故事沒有讓小傢伙安靜下來,反而更精神,那麼請注意這大概是你選書出了問題。白天和孩子一起玩兒的時候,可以講《點點點》《好餓的小蛇》這種交互性特彆強,刺激孩子視覺神經,會調動身體感官興奮度的繪本。而夜晚的睡前故事應該是一件安靜的事,選擇像《卡斯波和麗莎的故事》這樣溫馨的繪本比較好。
⑦ 總是要求再講一本、再講一本、再講一本,就是不睡怎麼辦?
這是新手父母經常會碰到的問題,有的人吃盡苦頭,讀一兩個小時的都有。發生這種狀況,是因為在講讀前沒有設限。首先我們要明白,睡前故事不是用來哄孩子睡覺的工具,不能指望孩子聽著故事就能睡著。在講故事之前,要和孩子商量,我們一次講幾個故事。讓孩子知道,過會兒他的睡覺時間就到了,並且講太多媽媽也會感到疲憊,把道理說清楚,孩子很容易接受,這樣的方式也是在構建孩子與成人間互相關懷、互相體諒。
⑧ 同一個故事要求不斷地重複講,講的人都快吐了可如何是好?
有一段時期,孩子會提出不斷地重複聽一個故事這樣的要求,當然對於大人來說這種重複會產生無聊的感覺。我所接觸的大多數父母都選擇滿足孩子復讀的需求。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要求反覆聽一個故事,有時候是因為這是一個新故事,新鮮感的興趣使然;有時候是因為這本書里某個地方是孩子特別鍾愛的,這種喜愛就像我們會在一段時期重複聽一首自己喜歡的歌一樣;有時候是因為對這本書他還有不清楚的地方,所以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挖掘。孩子在重複聽故事的過程中,會獲得一種身心的滿足。但並不是完全的給予就是對孩子有益的。白天,父母可以按捺住自己的無聊感,盡量滿足孩子復讀的需求。睡前故事時間,就要和孩子提前達成共識,我們今天講幾個故事,每個故事讀一遍。
⑨ 開著燈講繪本故事好?還是關著燈自己給孩子編故事好?
講故事並不需要拘泥於形式。你更擅長哪個就用哪個,孩子更喜歡哪個就用哪個。
⑩ 睡前聽電子有聲讀物可以嗎?
建議還是選擇有感情的家人講讀。如果平時孩子想聽故事,但那時正好你很忙,可以讓孩子聽有聲讀物,當做是一種娛樂。不過睡前,孩子更希望你能陪陪他,需要你關注他一下,跟他講講故事、聊聊天啊。
挑選睡前故事的三大注意
① 故事選擇: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挑選自己喜歡的故事。
② 父母把關:建議選擇安靜、溫馨的繪本。2歲以下可選擇一些語言有節奏性,情節重複性強的繪本。
③ 講讀方式:投入感情。不要太誇張,自然一些,就用你平時說話的口吻講,聲音再柔和一些。
「新媽媽的繪本入門課 | 嬰兒繪本閱讀指南」
嬰兒閱讀QA
① 對嬰兒來說,繪本講讀意味著什麼?
對於初生的寶寶來說,閱讀是最好的遊戲,繪本是最好的玩具。從嬰兒時代開始讓孩子接觸繪本,並不是讓孩子接受語言的熏陶儘早學習說話、表達,甚至認字。陪孩子看繪本,為他講故事,就是在一段時間裡和孩子一起專註的做一件事,藉由繪本進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心靈溝通,促進親子關係。隨之而生的視覺體驗、聽覺感知和語言的積累是附加值,並非是最重要的。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說:「圖畫書應該是一座橋樑,讓大人通過圖畫書向嬰兒說話,或通過親子間的交談,讓大人與孩子都感受到對方的愛。」
② 嬰兒繪本閱讀從何時開始?
當孩子出生之後,繪本閱讀就可以開始了。最初的幾個月,孩子不會有什麼反應。但是孩子可以感受到講讀者專註的愛與溫柔。四五個月以上的寶寶,會在聽故事時做出明顯的反應。比如讀到繪本《蹦》時,寶寶會隨著翻頁的變化在聽到「beng」這個音時笑眯眯的;有個朋友的寶寶在讀到《彩虹色的花》這本書時,除了笑的很開心,還會揮胳膊踢腿來表達自己的愉悅感。
③ 怎樣給嬰兒讀繪本?
當孩子還小只能躺著的時候,請並排躺在孩子身邊舉著繪本給孩子講故事。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大量的睡眠,所以每天只講一個繪本故事,簡短的兩三分鐘就好。當孩子漸漸可以坐立,可以讓孩子坐在你的膝頭、靠在你的懷裡聽故事。更大一些,孩子可以表達自己的願望時,你們就可以一起探尋更多舒適的閱讀方式了。
0-3歲的嬰幼兒專註時間較短,一次選一兩本繪本來分享即可。如果此外孩子有更多的需求,家長也可以根據孩子的意願讀更多的故事。但始終要記得,在和孩子一起讀繪本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孩子的認知通過書本發生了什麼變化,而是藉由分享繪本故事你們一起度過了一段舒適溫馨的時光、構建圓融美好的親子關係。如果企圖通過繪本閱讀來對嬰兒認知進行早期教育,這樣的追求可能會令你得不償失,也讓孩子失去許多閱讀的樂趣。
三個角度為嬰兒選繪本
嬰兒繪本並非是只有嬰兒才能看的繪本,而是在眾多的繪本中,嬰兒會更感興趣的那部分。換句話說,「只要嬰兒感興趣,任何繪本都可以作為給嬰兒的繪本」。以下從兒童發展規律和繪本的類型等幾個角度來講一講,當你考慮為嬰兒選擇繪本時,你可以怎麼選。
A.兒童發展規律
① 視覺
0-2歲的嬰幼兒視力還有待發展,為這一年齡段的寶寶選擇繪本遵循的原則是:構圖簡單、背景單純、形象突出、輪廓清楚、線條幹凈、顏色明快。如:《小熊寶寶繪本》、《小一步系列》等。
② 語言
嬰兒時期是孩子積累辭彙、語言迅速發展的時期,這段時期孩子對語言的偏好是:反覆和節奏感。朗朗上口、富於節奏感、押韻、語言反覆的繪本最對嬰幼兒的胃口。如:《10隻小猴加油!》、《喂-哎—》等。
③ 思維
初生的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理解才剛剛開始,情節簡單、結構重複、篇幅較短的繪本比較符合嬰兒時期孩子的認知特點和接受能力。如《蹦!》、《好餓的小蛇》等。
B.題材
① 生活經驗類
一般嬰幼兒的社會半徑很小、生活經驗較少,對情節複雜的故事很難理解。嬰兒時期的孩子會對和自己生活經驗相關的繪本感興趣。許多家庭嬰兒繪本的首選都是《小熊寶寶繪本》系列,這套書涵蓋了嬰幼兒生活的各個方面:吃飯、睡覺、洗澡、上廁所、刷牙、穿衣、問好、交友等。像這類以講述嬰幼兒日常生活細節和習慣養成為題材的生活啟蒙繪本非常適合嬰幼兒時期的孩子。
Tips:繪本推薦
《小小一步系列》(套裝)
《聰明的小寶系列》(套裝)
《小艾和小象系列》(套裝 雙語)
《I LOVE 系列》(套裝 雙語)
《我為什麼討厭系列》(套裝)
《小毯子哪兒去了》
② 遊戲體驗類
孩子天生追求快樂,他們的內心總是熱愛玩耍。我們說:閱讀是最好的遊戲,繪本是最好的玩具。對嬰幼兒來說,繪本和其他事物一樣,都是他們的玩具,是他們感知眼前這個世界的途徑,然而感知的方式不止一種。在慣常的看繪本、聽故事之外,如果孩子以體驗「遊戲」的方式感受繪本,這種交互性不僅讓他們對語言和圖像的體驗得以深化,也令孩子在閱讀中得到快樂。這份快樂的累積,會將書自然而然地融進這個孩子的生命中。
Tips:繪本推薦
《蹦!》
《哇!》
《喂-哎-》
《點點點》
《9隻小貓呼—呼—呼—》
《10隻小猴加油!》
《好餓的小蛇》
《誰藏起來了》
③ 事物認知類
進行早期閱讀的初衷是讓孩子在閱讀中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愛與歡樂,培養密切的親子關係。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早期閱讀功能中的教育性:通過繪本閱讀幫助孩子發展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智能。對於社會經驗較少的嬰幼兒來說,要選擇主題清晰、事物簡單、與孩子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認知繪本。從認識顏色、形狀、食物、衣服、玩具、動物和交通工具開始。好的認知繪本會具有遊戲性,在翻頁的變換中帶給孩子小小的驚喜感,增加認知過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Tips:繪本推薦
「挖孔認知繪本」
《衣服衣服捉迷藏》《動物動物捉迷藏》《玩具玩具捉迷藏》
《交通工具捉迷藏》《水果水果捉迷藏》《動物外套捉迷藏》
《小酷和小瑪》(套裝)
《我的身體,這是什麼》《我的顏色是什麼》《這是什麼形狀》
《翻翻 猜猜 繪本系列》(套裝)
《這個好吃的是誰的呀?》《這個樂器是誰呀?》
《這個顏色是誰呀?》《這個交通工具是誰呀?》
C.裝幀
為嬰幼兒挑選繪本也要注意繪本的裝幀,要考慮繪本的開本、材質和版式設計等。
適合嬰幼兒閱讀的繪本通常開本都比較小,無論是在重量上還是尺寸上都更適合孩子小手抓握,其中的典範之作便是世界上第一部現代繪本《比得兔的世界》。百多年前作者就向出版社堅持作品要以盈掌小書問世,其初衷是為了方便孩子拿取。
除了常見的紙質繪本,布書、觸摸書、紙板書也是嬰兒繪本的好選擇。這些材質的繪本一方面可以豐富孩子的觸覺體驗,一方面也避免孩子撕書。而翻翻書、異型書等則充滿趣味性和遊戲性,更容易吸引孩子。
淘寶現在15個月大,從他兩個多月大,我們開始了親子共讀,至今已有一年多了,現在淘寶閱讀過的繪本大概有兩三百本,平均下來每本書閱讀過的次數不少於20次。
淘寶很喜歡讀書,從我和其他媽媽們的交流來看,他屬於把讀書當成娛樂活動的孩子,每天早晨七點到八點,九點到十點,下午三點到五點,晚上六點半到睡前幾乎都在翻自己的繪本。其餘的時間基本是吃飯睡覺和出門玩耍,只有很少一部分時間他用來玩其他玩具。
如今淘寶的閱讀能力包括:
1、說出繪本的名字,或者繪本中的某一段話,他會去找到相對應的書。
2、看到繪本中的某些物品,能去其他的繪本或者現實中找到相對應的物品,例如小狗,大象,小熊,小鼓等等。
3、通常情況下不會出現把書拿倒了或者拿反了的情況。
4、會一些簡單的辭彙輸出,例如胡蘿蔔,他會叫「hu」,小狗叫「汪汪」,小鴨子叫「嘎嘎」,英文的會說「blue」,fish叫做「hich」等等。
5、書中出現的大多東西可以指認出來。
6、一些經常讀的書,每讀完一頁他可以判斷出來,自動幫你翻到下一頁,基本不會翻錯。
7、用書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前幾天我爸爸過生日,跟他視頻,我說姥爺過生日,跟姥爺說生日快樂,他自己去拿了一本關於過生日的書,翻到生日快樂的一頁,然後高舉雙手,啊啊大叫。
現在,我分享一下我家將繪本的一些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第一種,照原文讀。
有一些書是有韻律的,這些書主要就是讓小朋友了解語言的韻律感。小朋友天生就對語言的韻律比較敏感,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小朋友剛說話時會出現疊詞,有研究表明,這就是他們自己在不足不完整的韻律。
所以讀這類型的書,我還是建議大家給他們讀原文的,而且要讀出韻律。
淘寶爸爸好多次讀同樣的書,但沒有照著韻律讀,他就很抗拒。
第二種,藉助道具
我給淘寶的一些書做了道具
毛毛蟲、dear zoo、mr.wolf、布布、蜘蛛、帽子等等。
讀繪本的時候可以藉助道具演繹出來。
第三種,邊唱邊讀
很多英文原版的繪本都會有對應的歌曲,家長們可以學會然後唱給他們聽。例如《brown bear》,《dear zoo》,《my dad》都有
第四種,邊做動作邊讀
有一些書《from head to toes》《count kisses》《the rooster struts》等,這些書涉及到一些動作,我們可以邊做動作邊讀。
第五種,學習動物的叫聲
有好多繪本會出現動物的叫聲,這時候家長誇張形象的學出來,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也加深它們的印象,比如淘寶現在就回學「汪汪」「絲絲~」(蛇)「嗷~」(老虎或者獅子)
第六種 ,賦予繪本中人物性格
例如淘寶有一本書叫《owl babys》講了三隻小貓頭鷹醒來發現媽媽不見了的故事,通過閱讀,我覺得這個三隻小貓頭鷹應該性格不太一樣,大姐姐應該是那種會保護弟弟妹妹的性格,所以她回比較溫柔堅定,二姐應該比較勇敢不懼怕,最笑的弟弟每次只說一句話「I want my mummy」,應該比較膽小而且想媽媽,所以他說話的時候應該是快哭了的聲音。
當我給這些角色賦予了性格,孩子彷彿就更能了解故事究竟講了一件什麼事。
第七種,買一些奇奇怪怪的書
有一些會發出聲音,有一些有洞洞,有一些可以翻頁,有一些可以觸摸,有一些可以操作滑動,這些對於剛開始讀書的孩子都可以更加吸引他們。
第八種,讀一本書請讀完
這是我個人的建議,淘寶的書現在越來越多,很多時候一本書還沒讀完,他就去拿另外的書了,這些時候我會告訴他要把手上這本讀完,如果他自己跑掉干別的去了,我也會堅持自己讀完,算是一個儀式吧。
第九種,邀請所有的家人參與親子共讀
我家讀書的主力是我,爸爸奶奶都作為輔助,但是他們基本也都有自己的套路,我買了一些新書,會自己先看一遍,然後邀請爸爸和奶奶看,有的時候一些有意思的情節我們還會討論,有一些書涉及到好多人物說話,大家可以一起讀,每人扮演一個角色,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親子活動。
第十種,邀請孩子跟你一起收拾書
這是我們這個階段主要在做的事情,因為書越來越多,每次讀完都滿地的書,我要求他一次只拿一本,當然好多時候他做不到,如果他讀完了我會把書放到書架里,然後讓他把書自己推進去,有一些有盒子的書,我會跟他一起把書先放回盒子(別管他們是否放的整齊,先培養意識)。
最後,給孩子打造一個讀書角落關於家長帶孩子閱讀繪本,也許這六個字對您有些用處「有點愛,有點二!」
有點愛,便是愛孩子,愛繪本,有點二,便是可以在閱讀中嗨起來,才能帶動孩子嗨起來,一次一次的愉悅閱讀體驗,就養成了孩子愛閱讀的習慣了
比如以這套《我們去找小昆蟲》系列為例,說說怎麼帶孩子閱讀能最大限度帶動起來孩子,
要把繪本尤其是科普繪本講的有意思,起碼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預習,家長一定要先好好看看這本書,起碼生僻字要查出來,不過這套書稍稍生僻的字都注音了還好一點,比如孑孓,還有要理解內容,有的知識點說不準的,可以查閱相關的書,或者上網搜索。
二、講繪本的氛圍,這點適用於所有的繪本,你首先要自己染起來,你真正喜歡繪本,才能感染孩子。對於接收這些知識,你是快樂的,好奇的,滿含求知慾的,那麼您的寶寶也一樣。哪怕,您看這些繪本是噁心的,比如下圖:
可能有些家長尤其媽媽們,對於過多蟲卵有些不適,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障礙,剝奪孩子探索自然的權力是吧,厚爸在給厚厚(我兒子他爸和我兒子)講昆蟲的父母時,倆人一邊嘻嘻哈哈的嫌棄噁心,一邊很歡樂的知道了蜻蜓是不負責任的父母,產完卵就不管了,紅蝽特別會保護自己的孩子,卷葉象鼻蟲給孩子提供了衣食無憂的童年,陶工蜂給孩子準備食物的方式好高級……
可能有些家長尤其媽媽們,對於過多蟲卵有些不適,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障礙,剝奪孩子探索自然的權力是吧,厚爸在給厚厚(我兒子他爸和我兒子)講昆蟲的父母時,倆人一邊嘻嘻哈哈的嫌棄噁心,一邊很歡樂的知道了蜻蜓是不負責任的父母,產完卵就不管了,紅蝽特別會保護自己的孩子,卷葉象鼻蟲給孩子提供了衣食無憂的童年,陶工蜂給孩子準備食物的方式好高級……
三、知識儲備。當媽媽的自己要有一定的百科知識儲備,一方面不至於被孩子五花八門的問題難住,另一方面,可以就某些知識點,趣味性的展開,給孩子一些更有意思的發散,比如書中的卷葉象鼻蟲用兩個小時做巢,你就可以告訴孩子卷葉的步驟,並且因為卷的葉子巢太像古時候的書信了,日語中,象鼻蟲和匿名信用的是同一個單詞哦。如果不怕兒童不宜,也可以告訴寶寶,雌性卷葉象鼻蟲卷葉子時候,雄性在幹嗎哦(在和正在卷葉子的雌性交尾)。比如昆蟲的工具中,講到蜜蜂的口器,你也可以順便講講蜜蜂采蜜到蜂蜜行成的全過程,並且還可以給孩子讀羅隱的《蜂》
有時候我們看一本書會想起別的書中相似或者相關的部分,漸漸地你的寶寶也會有這個能力,這些書與書之間相同相似相關的知識點,形成孩子的知識體系,並且他們自己的閱讀思考過程,也在鍛煉想像力和分析、歸納、總結、分類等的能力。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給孩子讀書,對科普繪本的意義,增長見識,更重要的,是鍛煉了思維和學習能力。
我是這樣和兒子讀繪本的,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音頻點這裡:【Freight Train】在線收聽_Pam_荔枝FM
「 Freight Train! 」
「 Freight Train!"
" This book belongs to ~? 」
「 Mike! 」
這是每天晚上我和Mike睡前故事的固定開場白,很簡單,卻很有效。
「 This one is an empty track! 」 (Mike 投入很快,指著空空的鐵軌說。)
「 Empty track! No train on it ~ 」
「 Chug, Chug, Chug, Chug ~~ Choo ~ Choo ~~~~ " (擬聲詞是英語啟蒙的一大法寶)
" It"s not coming! "
" A train runs across this track, It"s coming, it"s coming, the train is coming! 」
(火車出現)
「 Green cattle car. Blue gondola car. Purple box car. 」
「 Still stones. 」 (之前提到車廂裡面裝著石頭)
" Maybe sand?! "
(火車開動!)
「 Moving! Woosh ~ 」
「 Why they look like are broken? 」 (小朋友的視角是不是很不一樣?)
" They are not broken. They run so fast, you can"t see them clearly. "
「 Going through tunnels! Going by cities! Woosh ~ Crossing trestles!」
「Moving in darkness! Chug, Chug, Chug, Chug, Choo ~ Choo ~~ Moving in daylight! Going, Going ~ GONE! 」
每天給孩子閱讀繪本,這絕對是個體力活。媽媽爸爸們high起來,用抑揚頓挫的語音語調,誇張的面部表情,搭配適時的肢體語言,鼓勵孩子提天馬行空的問題,引導孩子做無邊無際的想像,試問哪個孩子會不愛這樣的共讀方式呢?
我們建立了#每天5分鐘,英語磨耳朵#公益群,免費分享英語兒歌,英語繪本,英語謎語,英語繞口令,英語動畫片,加課程顧問(MJ-Helenbaby)拉你入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