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學建築設計?


【已完結】

寫在前面的話:

「如何自學建築設計」,其實也是我所收到的私信里最常被提起的一個話題。無奈俗務纏身,一直無法詳細作答,生怕寫得太過隨意,誤人子弟,把熱血青年引入歧途。

藉助像知乎這樣的平民化的知識傳播平台,向有興趣的非專業人士普及建築設計常識,是一項很有意義的事情。建築學知識雖然體系龐大而繁複,專業壁壘森嚴,但歸根結底來源於人類的生活經驗,最終要為人類的生活服務。要令建築設計的專業性得以被社會大眾所理解,改善建築師的從業環境,讓更多的人尊重建築師的工作,讓更多高水平作品得以實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另一方面,建築學教育本身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學科。建築學普及教育,在歐美髮達國家非常常見,在初等教育階段便會讓專業人士進入學校,開設一些淺顯易懂的課程,培養學生的興趣,既為有志少年指明方向打下基礎,也在無形中逐漸提升社會整體建築學認知層次。嚴格說起來,雖然我是從業人員,但談論這個話題仍屬班門弄斧。勉力寫出來的東西,也許不至於流於空泛,但想必也是貽笑方家。

知乎,答疑解惑,僅此而已。不指望本文能起很大作用,更不是一份「找工作專業培訓指南」。如果能在潛移默化中,灑下一點點專業知識的小種子,讓對建築學有興趣的愛好者得窺其中一絲門道,便很好了。

以下。

--------------------------------------------------


不敢妄自尊大,僅從個人求學及實踐經歷,分享自己關於建築學入門的一點心得體會。

竊以為,有五個方面,是建築設計入門最基礎,最核心的環節。

1)思考:建立建築設計邏輯思維方式,學會從建築師的角度去思考建築、空間與人的關係;
2)表達:掌握將思維具象化,向他人表達自己想法的基本技能,包括:製圖,模型,口頭陳述等;
3)數理:熟記若干基本的數據,融匯貫通,以應用於實際操作,例如:人體尺度,常用結構數據等;
4)調研:通過對實例的調研,學習前人的設計經驗;
5)實操:從最簡單的設定開始,嘗試設計。

(一)如何思考,是決定一個人是否真正進入了建築學門檻的標誌。

一種比較流行的對於某個建築的描述,是藉助形態上的「比喻」。比如人們所熟知的「鳥巢」,「大褲衩」,」小蠻腰「這些稱謂。平

請注意,如果想學習一種建築師的思考方式,請務必「暫時」拋棄這種做法。因為這種稱謂,會遮蔽你對於建築學專業問題的解讀。它會讓你誤認為,建築設計就是首先在形態上做出一件讓人印象深刻的東西。

這是完全錯誤的。這絕對不是,也從來不是,建築設計的本質。

請記住,建築設計的核心問題,在於研究建築空間與人的關係。

何謂「空間」?中西方建築學教育會不約而同的引述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一句話:「延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建築設計,其所創造的正是這種「無」。
(筆誤,"延"應為"埏", 校對者: @貓小仙 )

而人與建築空間的關係,可以是具體而微的個體尺度,比如一個房間門的大小,也可以是一群人的尺度,比如一個歌劇院大廳,或者,非常非常多的人——城市級別的尺度,城市下沉廣場。

作為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入門級參考實例,我想簡要介紹一下美國國家美術館東翼(National Gallery East Building, Washington, DC) 的設計。建築師貝聿銘。

貝聿銘在接到東翼邀約的時候,面對的是這樣一個難題:如何在一塊梯形用地上,建立與舊館的對話關係,並且,保持首都在城市界面上的完整嚴肅性。

美國國家美術館 - 東翼用地與舊館建築的關係。

貝聿銘經過非常深入的思考後,僅僅用一條直線,完美的解決了這個難題:將梯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其中一個,與舊館形成軸對稱關係,互相呼應,另一個沿城市道路的立面保持完整,兩者再用透明的中庭空間和相互穿插的天橋相連,形成整體。

東翼與西翼舊館的建築總平面。

被精心切分成兩個三角形的建築平面

被精心切分成兩個三角形的建築平面

呈中軸對稱的面向西翼舊館的立面。

在城市尺度上保持街道立面完整性的東翼。

作為連接兩個三角型實體的「透明」中庭與天橋被譽為現代建築經典空間。

之所以這個建築作品被視為貝聿銘職業生涯的代表作,影響力堪比其在羅浮宮前挑戰法國人尊嚴和傳統的那幾個玻璃金字塔,首先就是因為其設計邏輯的極盡簡潔與完美。生

作為初學者,我們首先都要樹立這樣一個準則,即必須找出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去解決實際問題。

顯然,這裡又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如何找出一個建築設計項目所面對的問題?

其實,當我們面對一個真實世界裡的實際項目,牽涉的問題是無比龐雜的。這些問題,並不僅僅是簡單的來自業主的要求,也來自於建築師自身對於項目特性的判斷,對於場地特徵的解讀,對於城市文脈肌理的調研,來自現有技術條件的限制,來自資金規劃的掣肘等等因素。而如何從千頭萬緒中發現決定性的主線,正反映了一個建築師的水平高低。審視其針對了什麼問題,採用了什麼辦法,最終解決效果如何,是我們閱讀一個建築師思維邏輯的其中一個途徑。

然而,作為初學者,我們學習設計的時候,並不必在一開始便將問題做的如此大。正如經典物理學中牛頓力學三大定律討論的是理想狀態中物體運動與力的關係一樣,我們可以將設計要面對的問題,限定在比較理想的範圍內。比如,設計一個山坡上的小住宅,或者,規劃一小塊方形的街心小公園。

在這裡,我推薦兩本書。這是作為從業10餘年的我,依然會不時拿出來翻閱的資料。雖然其篇幅都非常簡潔,但每每讀起來都發人深省,讓我不斷提醒自己是否已偏離了設計的本質。

第一本書:《外部空間設計》,(日)盧原義信著,尹培桐譯。

這是無論如何都必須仔細閱讀的一本設計基礎書,在我學生時代人手一本,可能今天已經很難買到原版了。它深入淺出的講述了空間的定義與意義,空間限定的方法,設計的尺度思維以及空間的組織手法等等最基本的空間設計問題。

第二本書:《建築形式的邏輯概念》,(德)托馬斯·史密特 著,肖毅強 譯。

肖毅強教授是其中一位在我的學生時代對我非常嚴厲的老師(現在都很怕他)。而他所翻譯的這本書,原作者托馬斯·史密特多年前亦曾在華南理工建築學系授課,堪稱影響了一代建築學子。要學會如何像一位合格的建築師般思考問題,這本書正是絕佳的入門讀物。

有了以上者兩本書做鋪墊,我們才可以比較順暢的展開以下的章節——

(二)要學會如何思考,也要學會如何表達。

在絕大多數時候,建築不是靠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事情。假如你不是投資人,那麼首先你就必須竭盡全力將你的想法傳達給你的業主,以爭取他的認同;你無法獨自完成施工,所以你必須把你的設計精確的告知建築工人,使他們能夠明白應當如何完成工作;稍微複雜一點的建築,你就必須獲得來自其他專業人士的協助,比如結構,水電,空調,這也毫無疑問需要你學會準確的表達你的設計。最

Jean-Marie Tjibaou Cultural Center - 建築師 Renzo Piano

對於建築師來說,設計表達是最需要終生不輟反覆訓練的基本功之一。其中,製圖、模型和口頭陳述是最主要的方式。

UCLA 建築系的一個方案答辯會

在我求學的遠古時代,正規的建築學系在招生的時候,除了要看高考文化課成績,還需要加試素描。雖然今天的革命形勢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掌握一點繪畫的基本功,對於建築設計的表達依然是非常有幫助的。但之所以我稱這種設計表達的方式為製圖而非繪畫,是為了突出一點,其首要原則,在於「準確」的展現你的設計。

為了達到「準確」的目的,我們需要學習一些畫法幾何的原理。將一個三維體的各個二維投影面——專業上稱為平面,各向立面,剖面——依據其尺寸,準確的畫下來,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時,反過來,通過這些二維投影圖像,你也必須能夠將之還原成軸測圖或者透視圖。這也是製作建築模型的基礎。

剖透視 - 住吉的長屋 - 安藤忠雄

軸測圖 - 住吉的長屋 - 安藤忠雄

平面圖 - 住吉的長屋 - 安藤忠雄

對於繪畫基本功的訓練,我們不必像專業美術學生那般起早摸黑玩命的練習,但也必須養成經常寫生的習慣。將眼睛看到的物體,風景,建築空間等等,還原到紙上,訓練心手合一的能力。當你練就看見什麼就能八九不離十的畫成什麼的時候,你才能有把握將你心中所想的事物用筆描繪出來。

飛機座席頂部 - 大頭幫主的日常

飛機座席頂部 - 大頭幫主的日常寫生練習

還有一項基礎性訓練,就是實測製圖。就是拿尺子測量一個建築,或者先從簡單的開始,一個房間,然後將它的二維平立面圖畫出來,認認真真的標註好尺寸。恨

模型製作是較2維圖紙更加直觀的一種設計表達方式。相比於對天賦和訓練時間要求較高的繪畫,它也更容易被掌握。正如前面提到,模型製作的訓練基礎從讀圖開始,但很多時候,設計方案的推敲是可以直接跳過圖紙,而從草模就開始的。並且,我們其實更樂於從設計的原初便引入草模的構建,因為這樣更符合建築形式的邏輯本質。

Emerson College Los Angeles Center - Model - 建築師:Morphosis.

至於模型製作的方法和材料,則完全沒有限制,除了比較常見的卡紙,泡沫塑料,百潔布,模型板,實木板等等,我還見過用彎曲的薯片或者樹枝的模型。只要能夠傳達設計意圖即可。

我們還需要掌握一定數量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軟體。作為有效的工具,這些軟體能夠提升你製圖的效率,增強透視圖對於真實場景的還原度;還可以直接與計算機控制的製造工具接軌,製作3D列印模型,雕刻吸塑模具。他們大多可以通過隨處可覓的網路教程和書籍自學。不必擔心,因為在我的學生時代,建築系只開設了AutoCAD一門軟體課。其他的軟體都是靠自學而來,但已足夠應付建築設計所要面對的表達問題了。

3D列印的方案模型 - by Morphosis Architecture

這些軟體包括但不僅限於:

製圖專用:AutoCAD, Revit,ArchiCAD;
3維建模: 3DSMax, Maya, Rhinoceros, FormZ 以及 SketchUp;
圖紙再加工:Adobe Photoshop, Illustrator, Indesign;
多媒體展示應用:Adobe After Effect, Flash。

在入門階段,你只需要掌握AutoCAD用於製作基本的2維圖紙,SketchUp用於3維建模。當你熟悉了建築設計的表達方式,並且仍然對此有興趣時,可以嘗試探索其他幾種軟體及其龐大的插件庫。

口頭陳述,是方案表達的重要一環。雖然業內有人會嘲諷話多畫少的建築師為「Talkitecture", 但是在建築學訓練中,建築師直接面對業主或者評審團進行口頭方案陳述,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這同樣是作為一名合格的建築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在這裡我推薦的是Joshua Ramus(前OMA主力成員,紐約REX核心,西雅圖公共圖書館的主創建築師)如搖滾明星一般的精彩演出....呃,是陳述。在以下這段視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對於一個建築設計方案的表達,可以採用的手法有多麼的靈活多變。

視頻封面TED: Joshua Prince-Ramus on Seattle Public library視頻

而萬變不離其宗,請務必謹記,表達只是一種手段,千萬不要沉迷於那些華麗的技巧和炫目的圖像而無法自拔。這也恰恰是很多人會進入的誤區,以為設計就是為了畫出一份漂亮的圖紙,或者來一段華麗的動畫。

所有的表達都只為了一個目的——告知陳述對象,這個設計解決了什麼問題,這種解決方式又好在哪裡?

(三)記住一些常用數據。

現代主義建築巨擘 Le Corbusier與 Modular 模型。
(圖片來源:http://www.arqhys.com)

建築設計界有一句讓人無可奈何的俗語:「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講利益....."。呃,跑偏了,其實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描述的是在真實世界中,面對真實問題,關於設計的思辨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甚至連評定其優劣的標準,有時候也並不統一。建築系科班的學生設計作業,評審團老師們也經常會意見打架,吵得不可開交。小

設計思辨只有高下之分,然則與設計相關的數據卻是有絕對的對錯之分的。

建築設計需要跟數不清的數據打交道。正是這些數據,讓建築設計成為一門非常嚴謹、理性的專業學科。請記住一點,建築設計並不是屬於建築師的遊戲(不,也不是屬於市長或者金主們的),他的建造與使用,每一個環節,稍有不慎,都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累及人類的生命。

例如,令人沉痛的2015元旦外灘踩踏事件,場地的設計立即就會在業內被反覆檢討,看是否存在專業瀆職行為,即在戶外場地設計上,是否有違法國家法律規範條例的設計被執行。其中一條規範如下:

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50352-2005) 施行日期:2005年7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公告第327
6.7.6樓梯應至少於一側設扶手,梯段凈寬達三股人流時應兩側設扶手,達四股人流時宜加設中間扶手。
.....

那麼,什麼寬度可以被稱為「三股人流」和「四股人流」呢?參考ISO/DIS12055 《房屋建築——建築物的護欄系統和欄杆》標準:

樓梯欄杆和扶手
.....3)樓梯段的寬度大於1650mm(三股人流)時,應增設靠牆扶手;樓梯段的寬度超過2200mm(四股人流)時,還應增設中間扶手......

室外樓梯扶手 - FDR Four Freedoms Park - 建築師:Louis I Kahn
(圖片來源:http://blog.archpaper.com
)【1】

以上與建築構件(樓梯段)相關的數字,是國家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強制執行的。只要建築是應用於中國境內,並且涉及到該構件,就必須對照規範看是否有衝突。這些數字並非一成不變的,與其他領域的法律條文一樣,國家相關機構會定期進行更新,以適應時代變遷的步伐。這些看似冰冷的數字背後,其實凝聚了無數前人的經驗教訓,甚至有來自各種安全事故受害者的血淚控訴,無不提醒每個建築設計師身上所背負的沉甸甸的社會責任。這是需要作為設計師的我們如數家珍一般熟練記誦的;即使記不住,至少也要做到,關鍵時刻,知道去書架的哪個位置找到那本書的第幾頁。

當然,也還有很多不那麼沉重的數據,同樣需要我們熟悉和深入研究。

建築師經常會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叫做「尺度」。

什麼是「尺度」呢?飼養過蟒蛇的人都知道,當你的寵物躺在你的身邊呈一條直線時,就表示它對你作為一種食材產生了興趣,它正在用自己的身體直接量度,看看是否能完整的把你吞下去。把使用者身體當成一把尺,去量度一個物件,就是我們所說的——尺度。

本章題圖的Modular,源自Le Corbusier1946年論著中與人體尺寸有關的圖表:

(圖片來源:http://arkinetia.com)

我們需要非常熟練的記憶有關人類自身的一些數據。假如小明的身高終於穩定在了中國男子平均高度1.71m,則他的臂展應該也接近1.71m,他的視線高度大致在1.55m左右,他的坐高(腳掌落地,大腿平行地面)大致在1.4米左右......

Le Corbusier - Modular. (圖片來源:http://fondationlecorbusier.fr )

於是,你就會知道,對於小明,一張椅面高度是420-450mm的椅子,配合桌面高度720-750mm的平桌,是適合用於辦公的;若是坐高達到550-650mm,甚至更高,這就成了吧台椅,需要配合桌高900-1100的吧台使用了。

在建築設計上,還有一些通用的數據會經常被使用。比如一般住宅的房門:入戶大門一般900-1000mm寬,主要房間門800寬,洗手間門可以再窄一點,650-750左右;而這些門的高度,大都在1900-2200之間。

並不是說,這些數據是一成不變的,需要設計者靈活處理。尺度變化本身就是最基本的設計手段之一。有時候,基於整體設計的考量,會刻意把門做的很大,很高,在某些空間將層高升高,大大超過實際使用需要的尺寸。但無論如何,以上這些基礎性的數值,仍然需要我們牢牢記住。

電影 『Interstellar』 海報。

除了人體尺度有關的數據,我們還要學習一些與建築技術相關的知識。

我們的世界裡,「力」的影響無所不在。它既可以摧毀萬物,也可以聚沙成塔;它既塑造了空間,也可以穿越時間(根據電影"Interstellar");電磁效應,為現代社會帶來動力與光明;異性間的吸引力,讓人類種群得以延續......

要把房子立起來,我們既要對抗力,也要利用力。這離不開建築結構學的幫助。

建築結構是龐大的學問,同時對於建築設計來說又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很多人會搞不清楚建築結構與建築設計的關係,甚至直接找到建築師討論配筋的問題(或者,找結構師出建築方案)。

作為建築設計的初學者,我們需要記憶的數據,並不算太多。根據方案的特點,我們需要選擇不同的結構形式,這稱為「結構選型」,這也是建築系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

在中國現階段普通民用建築比較常見,用的最多的一種結構形式叫做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它通過鋼筋混凝土樑柱體系支撐起建築,而分隔空間的牆體是不起結構作用的。其最為著名的原型,當屬Le Corbusier 的Domino。在今天看起來已經非常普通的一張示意圖,當年卻是對其後的整個世界面貌帶來了深遠影響和變革。

Le Corbusier - Domino. 1914-1915.

該結構中,柱與柱之間的距離,我們稱之為跨度,這個數值通常在10米以下時,屬於經濟跨度,超過了這個數值的時候,我們會開始考慮其他的結構形式,比如:鋼結構。

梁的截面高度,與跨度有關,這個數值一般是梁高的1/10,也就說8米的跨度,梁截面高度大約是0.8米。梁的截面高度會影響到空間的凈高,所以經常會在建築設計的剖面圖中重點考慮。

混凝土樓板的結構厚度,通常為100mm。

類型外陽台的結構,我們稱之為「懸挑」,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下,2~2.5米屬於經濟跨度,3米的懸挑現在也算比較常見了。

以上專指「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當然,還有其他的結構形式。每種形式都有其各自特點。鋼結構可以輕易實現更大跨度(2、30米),更小的梁高與跨度比(1/20 ~1/30);拱結構不錯,看起來很萌,但是必須考慮的是其側向推力的平衡問題;至於更大跨度需要用到的懸索結構,拉索結構.....等一下,等一下,在入門階段,我們還是暫時不要輕易把方案推到這麼雷人的程度吧。

聖索菲亞大教堂 - 穹頂結構,箭頭所指部分將穹頂的推力集中後垂直向下傳導。
(圖片來源:http://miamifittv.com)

在建築系的基本課程里,包括三大力學課:《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當然每門都是淺嘗輒止。太複雜的結構問題......建議還是去隔壁建工系抓個建築結構專業的博士生來拷打一翻。派女生去效率翻倍,原因不解釋。《致青春》那裡面的男女主專業設定是反人類的。

除了建築結構相關的知識,還需要學習一些別的常識性知識。比如,

自然類:太陽高度角是什麼意思? 風玫瑰圖是什麼意思?
城市類:不同級別的城市道路的寬度設定和開口限制? 不同車輛的最小轉彎半徑是多少? 本地消防隊的雲梯最高可以升多高?
.......

本章節中,我們涉及到書目——

1.法規類: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50352-2005) 。非常薄的一本,如能全文背誦的話我不會攔著你。

2.《建築設計資料集》(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共10餘本,目前已再版,相當於中國境內執業的建築師使用的詞典。關於中國標準人體尺度,常用結構選型,建築物理,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等等方面常用的數據,都可以查到。

請記住,數據,是真理。熟悉以上的常用數據,並融會貫通,是讓設計從天馬行空落到實處的著力點。但這絕不代表掌握了數據,就可以做出好的建築設計。在死記硬背的時候,仍需要要保持獨立思考的習慣。

(四)再沒有比親身體驗一個建築作品,更好的學習方式了。

「不要相信建築師們說的鬼話,他們為了中標,什麼詞都會往文案上湊。」——大頭幫主。

不必去理會建築師們說了什麼,去看看他們做了什麼東西。因為作為初學者,我們還不具備理解那些晦澀的辭彙的水準。沒有什麼比身臨其境的進入一個建築,一個空間,成為其間的一員,更能直觀的發掘設計師的意圖,解讀他的選擇,並對其解決問題的效果做出自己的判斷。頭


當我第一次走近位於三藩市金門橋公園(Golden Gate Park,San Francisco, CA) 中的De Young Museum時,我仍然不是很清楚眼前那個造型扭曲的金屬塔的設計,好在哪裡。

De Young Museum的建築表皮上的孔洞。(圖片來源:San Francisco Engagement Session: Natalia Boaz at the de Young Museum, Temple Emanu-El, and the Place of Fine Arts)

我能夠理解的是,那層金屬表皮上的大小圓洞,描繪的是一張點陣化後的樹林影像,走在展覽館之中,空間妥帖而利索,精妙的室內設計細部確實是令人讚歎。可是,這仍無法讓我理解,這何以能成為赫爾佐格與德慕隆事務所的代表作。

甚至,我還對其展覽流線的設計頗有微詞,覺得......不過如此吧。

然而當我隨著人群,慢慢登上那座「奇奇怪怪」的塔樓頂端時,所有的疑惑,便都有了順理成章的答案。

想像一下,手拿一個方形的牛奶盒,分別握住上下兩端,輕輕的向擰毛巾一般扭動,得出的形狀,大概就是這座塔的樣子。所以,在這個旋轉的塔樓中,每一層平面都是規則的四邊形,只是在朝向上有著不同的角度。作為這一扭轉的起始,塔樓的底部,跟整個基地的形狀相適應,連帶整個展覽館的平面都是非常規矩的形狀。他們都順應著建築場地所在的整個公園的「肌理」,也就是和公園的道路,綠化,開放空間的走向相吻合,沒有激烈的衝突。

作為這一扭轉的終點,塔樓的頂部是一個觀景的平台。在這裡,我看到了什麼?

作為這一扭轉的終點,塔樓的頂部是一個觀景的平台。在這裡,我看到了什麼?


我的視線越過了公園,看到了整個三藩市鋪面而來!那個美麗的(我最喜歡的美國城市沒有之一)的城市,那起起伏伏卻毫不妥協於坡地的方形城市網格,如此妥帖的與觀景面相垂直。在那邊的山頂,Coit Tower, 三藩市最矚目的歷史性地標,在一個城市尺度級別的空間中,與這個「奇奇怪怪」的新夥伴結成了默契。

De Young Museum 的城市肌理分析圖(圖片來源:de Young Museum by Herzog de Meuron: The Copper Killer

De Young Museum 的塔樓扭轉角度分析圖(圖片來源:de Young Museum by Herzog de Meuron: The Copper Killer

利用角度差,初等幾何基本手法,沒有更多。

也許,我們確實能僅通過圖紙便感受到其關於設計思辨的邏輯推導。然而,「只是一個建築,為什麼要跟城市肌理對話?為什麼要對上軸線?這種做法真的會有效果么?」唯有身臨其境,你才能切身感受到這種「邏輯完美」的建築學意義。

在這裡,我們還是要再次強調一點:對於設計也好,對於實地調研也好,重要的是思辯,而不是具體的某一設計手法。在初學者階段,因為技能的大量缺失,我們很容易被各種華麗的設計技巧和表象所吸引,而忘記了追溯設計本源的思考。

比如,當人們在我們面前高亢的談論著所謂的建築風格時,請我們自覺的迴避一下。不,別去管報紙上雜誌上那些吹捧Art Deco或者什麼新古典,工業風,LOFT風。那些跟建築學一點關係都沒有。不要花精力埋頭在那些商業雜誌,樓盤廣告里去區分它們的異同。我們搞不清楚,這些所謂的「風格元素」是出於何種目的,被牽強附會的貼敷到原本不屬於他們的這個時代的建築之上的。

所謂調研,需要我們學會尋找那些更有意義的作品,帶著問題去體驗建築,追尋設計者邏輯思維的腳步。

我們可以藉助專業雜誌及其網路媒體平台的幫助,去定位那些具有一定時效性的,對於入門階段的學習更有「意義」的作品。比如以下這些:

中文:《建築學報》,《世界建築》,《世界建築導報》,《建築師》, 《建築技藝》...;
外文: "Domus","Architecture Record","Architecture Review", "GA"系列...;

在體驗建築的時候,請不要停止思考。這些思考,需要有針對性,它可以是針對建築設計的某一個方面進行的深入探究。

還記得前面老子關於「空間」的論述么?「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這裡面的每一個詞句,都可以發散成一個專題。

比如「鑿」,可以指代建築營建的方式。找出那些針對建築營建方式的經典案例,我們會發現營建方式本身正是最容易被忽視,但同時非常有趣的設計邏輯出發點。

Bruder Klaus Capelle - 建築師: Peter Zumthor (圖片來源:Peter Zumthor 二。——Bruder Klaus Capelle小教堂_Kathy_新浪博客)

Bruder Klaus Capelle - 建築師: Peter Zumthor (圖片來源:Peter Zumthor 二。——Bruder Klaus Capelle小教堂_Kathy_新浪博客)

-瑞士建築大師彼得-祖姆托(Peter Zumthor)的Bruder Klaus Capelle,他是怎麼把這個房子蓋出來的?這種施工方式有何建築學上的意義?

豐島美術館 - 建築師:西澤立衛。(圖片來源:建築師西澤立衛:迷路是生活的一部分)

-西澤立衛設計的豐島美術館,他們是怎麼把房子蓋出來的?最終完成品與SANNA其他的作品相比較,有何特別之處?

中國北京梨園圖書館 - 建築師:李曉東。(圖片來源:李曉東工作室:中國北京梨園圖書館)

- 中國建築師李曉東在北京郊外的」中國北京梨園圖書館」設計中,其營建方式與材料使用上,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田中央工作室 (圖片來源:【CBC建築講堂】黃聲遠:海闊天空)

-台灣建築師黃聲遠及其「田中央」工作室是如何用其建築作品說服鄉民,改造鄉土社區的?
......

四川茂縣楊柳村的遷村重建 - 建築師:謝英俊 (

四川茂縣楊柳村的遷村重建 - 建築師:謝英俊 (圖片來源:謝英俊,四川茂縣楊柳村,2009-06-23

-台灣建築師謝英俊的輕鋼結構建築在營造方式上有何優點?為何汶川地震後,能夠快速適應惡劣的災後環境,成為當地重建的生力軍?


在欣賞這些作品,以及這些優秀建築師近乎藝術性的行為的時候,請不要忘記對於其建築設計本質的批判性思辨。

(五)OK, let"s do it.

開始動手吧,從最簡單的設計題目開始。

寫到這一章時,我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行筆晦澀艱難。只因為我自己突然開始迷茫起來:到底什麼算是「簡單」的設計命題?

上古時代,我讀本科的時候,第一個設計題目是在系樓跑邊一塊荒地上做個小公園。結果我得了全年級最低分「D-」。雖然我的職業生涯在設計上收穫過不少「D-」,有的是因為自己太懶,有的是因為甲方太爛,但唯獨這個「D-」是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

當然,由於年代久遠,我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當年的設計是怎麼一個爛法,但我依然覺得,這並不是一個能夠簡單完成的設計命題。

他的難處就在於:如何不造房子,不豎牆,沒有屋頂,也能夠創造出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秩序分明的空間?

方法當然是無窮無盡的。最先湧入我腦海的一大堆實例,首當其衝的便是赫爾佐格與德穆隆事務所的傑作Plaza Espa?a。作為空間主體的並不是建築,而是一個巨大無比的白色水池。但恰恰是這樣一個簡單直白的限定,卻營造出了非常迷人而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間。

Plaza Espa?a - 建築師: Herzog amp;amp; de Meuron(圖片來源:

Plaza Espa?a - 建築師: Herzog de Meuron(圖片來源:Plaza Espa?a by Herzog de Meuron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ks)

這樣一個命題,算簡單么?要深究起來,沒有任何關於設計的問題是簡單的。也許其設定和結果看起來都非常「簡單」,但設計中的邏輯思維過程,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可以 描述清楚的"簡單任務"。人

在工作中,我也曾被另外一些看似非常簡單的設計問題難倒,以至於廢寢忘食,冥思苦想,到最後也解決得不是太理想。即使項目已經完結,甲方非常滿意,但這些問題仍會一直糾纏著我,讓我不得安生,直到某一天,我找到最優解的那一刻。

例如,我曾糾結過某個不到百平方米的小項目里,一個隱形門的特殊門止構造。它需要足夠的細小,以滿足將門扇「隱形」起來的設計意圖,但又需要有足夠的力量,能夠完美的控制住沉重的門扇。由於這扇門的其他部件的構造也有特殊性,以至於我翻遍傳統隱形門構造資料集和施工圖集,以及國內外各種先例,再搜遍淘寶上萬種相關產品,都沒有找到一個理想答案。最終的解決方案,是將一個特製的彈簧門吸嵌入了地板中,在門扇經過上方的時候通過磁力定位。這並不是一個完美的解決辦法,仍有很多問題。其後幾年,這個看似"簡單"的「臨門一腳」摧殘著我,如同一根卡在喉嚨的魚刺一般,讓我寢食難安。最終我不得不將整個門的構造全部推倒重來,重新梳理了一遍整個構造工藝流程,從最開始就將這個問題先解決掉,再去化解其他問題。

這段經歷,讓今天的我非常熱衷於在面試員工的時候,遞給對面的同學一張A4紙,一支紅色中性筆,請他/她為我畫一個「100厚的輕鋼龍骨單層硅鈣板隔牆上普通木質平開門」的橫剖節點大樣。而這看似無比簡單的一題,難倒過不少「科班出身」,「見過世面」的青年人。

我絕對沒有取笑這些年輕人的意思。因為這看似「簡單」的問題,並不是他們想像中那麼的簡單。作為初學者,我們需要從一開始就非常審慎的對待那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在生活中,你已經習以為常的很多事物,一扇門,一扇窗,一截欄杆扶手,當你深究起來的時候,遠非你所想像的那般模樣。

正如開篇所言,要進入設計領域,最重要一環,在於學會思考。作為初學者,我們更需要對所有的可能牽涉到的設計元素,進行審慎的梳理。不要因為先入為主的看法而忽視那些不起眼的角落。真理,其實就潛藏在那些地方。

不是要學習設計么?何不現在就開始親自動手?

作為結束,我給出以下這個「簡單空間限定」,作為自學建築設計的一道題目。

現有一內部各邊長度均為5000mm的正立方體形態空間,請在其中布置一個生活起居室,可滿足設計者自身生活需求。
條件1:進入該空間的開口位置、形狀及大小由設計者自定;
條件2:空間內部水電空調設施齊備,更有免費WIFE.....呃,是WIFI。

好的。就醬。

———————
註:
【1】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建築法規。因此本例中的欄杆設置間距僅適用於其項目所在地美國,不適用於中國情況。


看了一下答案,技術層面的較多。都不錯。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是一個過程,只是建築設計更為漫長,循序漸進是持久的原則。建築是老年人的職業,其實這句話更多的表示了建築設計是經驗和閱歷的積累,學習絕非一兩年即可完成。

近年來生活工作中、網路里,都常被人問及這個問題。所以我願意把我所學,盡量地寫下,算是對真正想自行學習建築的人們一組建議。實際上所謂」自學建築設計「,我認為需要考慮對方要從一個完全沒有基礎的狀態開始,若是如此,本人建議則略有不同。

最首要的,是一定需要想一想,你為什麼學建築設計?

如果是一個建築愛好者,可以只需了解建築學知識及其設計,他不需要學會如何去設計。如果是為了入行掙錢,那也不需要了解太多,僅需掌握建築圖紙是如何表達所設計的建築、掌握繪圖的基本要領,然後學會一些軟體,然後進入一家設計院實習一年即可。這事很簡單,免費上設計院實習一年,你至少會畫很多東西。與此同時,單位的項目會讓你得以大幅提升,一年後將令你覺得洗心革面。你將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如果是為了興趣、理想及創造,那就需要審視內心,保持自我,開始真正的學習。建議如下:

第一階段——綜合性地了解建築與建築學

主觀地讓自己貼近你天天都在視而不見和經常都在使用的各種房子。要知道,他們就是建築,沒那麼神秘。看到他們要比以前多想想,他是不是讓你覺得舒服,為什麼?他的室內空間是否讓你覺得用起來彆扭,為什麼?因為你現在已經開始學習建築了,對吧。這種先入為主非常重要,甚至不可或缺。這個階段需要你變得非常包容,需要你了解什麼呢?了解這個學科,這個行業,了解建築的意義,了解建築史,了解人,社會,生活,自然和萬物,觀察和質疑各種建築。

這一階段的東西很虛很大,需要你什麼都看看,同時需要思考。書籍,大腦與眼睛,是這個階段的主要工具。你需要閱讀。人文類的書籍是這階段最好的。需要多閱讀介紹建築學的、非常初級的書籍,比如建築初步、世界名建築100(200,300,500。。。)古建築20講等等之類,這類書籍完全是為了讓你大概地、先入為主了解建築。你會有很多的疑問,正如一個空有激情但彷彿白紙的建築系大一新生。但你的目的不一樣了,你的思考和疑問往往都會相對集中地圍繞建築而展開。總有人問我,什麼是建築學關於建築、人、建築與人的思考和疑問,形成一定體系之後,就是建築學。聽起來是不是很簡單?沒錯,建築學本就不複雜。當然了,倘若你不是天才,那麼你一定會困惑,會糾纏,會在自己知識提升的同時得到更多的興奮、喜悅,同時你會矛盾重重,因為你還暫時不知道,為什麼建築的初衷那麼單一,而如今會有如此多的令人不解、令人費解甚至令人無法理解、令人驚嘆的建築?這是因為,有。在人還是人猿、很簡單的時候,建築是簡單的。人豐富了複雜了,建築自然就五光十色了。

你需要做的,就是帶著疑問,去看去學習,包括人,包括為人所用的建築。之所以說要有這麼一個綜合性的階段,是通過你本人的學習了解與思考,質疑,讓自己保留本心,留住情懷,提升對生活、對周遭社會的敏感與熱愛

不會有一個優秀的建築師,不會思考與熱愛,也不會有一個優秀的建築師,不會以種種方式堅持自我。我始終相信,情懷,對於建築設計是至關重要的。當然,對其他學科也一樣。什麼是情懷?我是70後,是背著老師家長在破爛錄像廳里,糾集小夥伴們傻傻滴看著港片武俠片長大的一代。長熟後,我深以為,對於江湖和武俠,金庸古龍有情懷,徐克也很有情懷。他們創造的人們,都敢愛敢恨,恩怨分明。有人說,情懷,就是你一直堅持某種情感,而不管這個世界變得如何。我深以為然。而擁有這一點,可能並不會使得你在初學時就判若兩人,但卻將會在很多年以後熠熠生輝,讓你在混沌的世界中有自己的見解。也許有一天,這內心深處的東西將令你自己都無比驚訝,如果你實在不想淪為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空想者、或是一個必須為了錢,任意時刻任意場合都可捨棄建築情懷的建築師。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作為未來的建築師,為了生活你可以忍,為了小康甚至可能的富裕,你仍然可以忍,但並不是沒有條件。如果是那樣,寧可去做一位同樣可以受人尊敬的商人。

上述第一階段並不需要單獨存在,完全可以與接下來你需要做的並駕齊驅。

第二階段——了解建築設計本身

在把自己慢慢送上一條不那麼市儈而是相對比較飽滿、充實、心懷善意的路,之後,或者是同時你需要了解建築設計本身。因為你要學的不是建築,而是建築設計。這時候,你需要逐漸去搞明白,建築設計不是文,也不是理,不是寫文章抒發情感,也不是做算術式,更不是像行為藝術那般一定要驚世駭俗。當然,他有可能會包括這些東西,甚至包括分析、邏輯和詩意,還可能會加上你逐漸形成的屬於你自己的情懷。這個階段,建築的實際作用、建築製圖、建築設計的畫法、建築設計的基本表達模式,就需要你實實在在地買些建築學科的書籍來看。你想你總得知道什麼是總圖、平立剖和透視圖、效果圖吧?一個房子,他要被人畫出來,才能讓人知道這是一個房子的設計,才能在不久以後變為現實,就像你想親自做一個茶杯,但是你又不想按照你所見的所有茶杯那樣去做,那你就需要先在紙上或是電腦上,把你所設想的這個茶杯勾畫出來,表達出來,這很簡單,對吧。至於怎麼畫,畫什麼,畫到啥樣就好,畫到啥樣算很好,這就需要潛心學習,多看,還要練。本科教育里這一塊你不用操心,課程安排會讓你痛不欲生。但你是在自學,那麼,練習是很有必要的,某個空間三維形象的逐步建立和如何在紙上表達它完善它,是這個時期的關鍵。

如果你是一個天才,在你了解了什麼是三視圖透視圖的基本前提下,你看到室外的任何一個房子都能迅速精準地在腦海里想像出他的所有建築圖,或者你昨晚設想了一個房子的大致模樣而一早起來你就可以毫無猶豫地在腦海里翻來覆去地將它看了個遍,恭喜你,你很可能是下一屆的建築獎獲得者。

如果並非如此——大多數學習建築的人一開始也並非如此,那麼,多看,多想,多練習是最好的途徑。你必須逐漸學會,如何用三視圖的方式解析和表達一個立體的形象,反之亦然。由簡至繁。這件事,不管是技術層面還是更深的層面,都不得不做,因為這是建築師一生的必備武器。在遇到困難時,不要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它。初學建築的人中,絕大多數需要學習,而幾乎生來便精於此道,根本不需要學習就可以完成這一過程的人,我的同學中有,但極少。我並不奢望你是,你也不需要。

上述兩個階段往往是交織的,沒必要分開,也不太可能分開,否則你學習的就不是建築設計。相信我,上述兩個階段已經足夠花去你的時間了,而且一直會貫穿你整個學習的始終,其實這樣的學習只有開始,不會有終。任何一個建築師,只要不改行,都會一生與其交織。這是可喜的,或者是可悲的。看你如何去把持自我了。

好了,從程序上將,我已經說了兩個階段了,很大的兩個階段對吧。那接下來,就是實踐。實踐包括兩大方面,認知感知,具體操作。

同樣的,這個階段也不需要也沒必要與上述兩個階段截然分開它們很多時候都是交融互通的。我把他們分列出來,只是為了大家看得更明白一些罷了。

第三階段——建築實踐

1、認知感知。前面提到過,這就是看房子,觀察房子,揣摩甚至揣測房子。只要不是像以前那樣視而不見,你去幫自己的朋友閨蜜看新買的房子也算,因為你可以觀察這個小區的綠化是否令人愜意,人和車的道路設計是否便利,建築質感是否讓你覺著舒服,建築的形象是否有點怪異,房子的室內空間(就是不同作用的房間)是否讓你覺得居住在這裡會很方便省心,樓前的游泳池是否讓你有立馬脫掉衣服按下去泡一泡的衝動,所有你眼見的這些,就是設計。

建築不是靜物,不是雕塑,如果沒有人類的居住或使用,他就不能叫建築。你所在的辦公樓你很熟悉,但你觀察過他嗎,你覺得他怎麼樣?為什麼?如果理解到這一點,建築的好與壞,都可以由最最普通的、非專業的使用者乃至大眾來評定。當然,某些時候大眾的說法會不足以採信,比如他們很少能進去、甚至無權進入的某幾類房子,以及對建築審美的世俗化。但是,除開上述兩種可能,我從業的經驗告訴我,大眾對一個房子的第一眼的印象,至少在外型上,在很多時候,是話糙理不糙的,是極有道理的,大多數時候,他們對房子的總體評價簡直精確無比。這需要馬上要成為建築師的你去思考,而不是蔑視之。人類對於美的感受彷彿與生俱來,如果100個人中有至少70人對你所設計的房子第一印象不爽,那麼在這種時候,你更多的是需要發現自己設計的問題,而不是固執地認為大眾的美學觀有待提高。大眾當然不會設計,但他們有眼睛,他們對你設計的房子並不像你那麼感興趣,但他們可以評論,而且往往一針見血。他們只是沒有你分析美學、創造建築空間的能力。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當做他們中的一份子,同時用上你逐漸專業的腦袋和能力,去做一個能讓你覺得好,大家也覺得還不錯的房子。

讓我們說回正題,隨時隨地地觀察感受建築,這樣的實踐不僅使你心懷人本情懷,也會令你放低自己所設想的高度,平和地看待建築,也不會讓你在若干年後變得藐視大眾。任何一個優秀的建築師都首先是生活家和包容者,他可能會為自己是建築師而自豪,但不會覺得自己高高在上。一定不要以為,學了點建築就在某些方面超於常人,建築師其實很多時候也是很苦逼的,勞動人民嘛,不是嗎。我相信,你會覺得這樣的實踐簡直無處不在,你在上下班路上、走親訪友的同時,就可以完成很多,沒錯,的確如此。

但這還遠遠不夠。正如我提到的,你現在是一個建築人了對吧,你在學習建築設計了,這將很不一樣。所以,在一定的時候,你需要背著包出門去,不要沒事總宅在自己的居住空間里。讀萬卷書,還得行萬里路。你要去看看那些你還沒真正見到過的、外區的、外省的、外地的甚至外國的房子,你不能總把自己局促在一個範圍里,這樣是沒辦法學習建築的,如果你確實不是天才的話。也就是說,你必須遊歷。

在這個自駕游和出國游已然成為一種風氣的時代,值得學習建築的你注意的是,遊歷,不完全等於旅遊或者旅行。遊歷,更多的是遊覽+體驗+思考。當然,我毫無反對自駕游和出國游的意思,因為很多時候,遊歷也需要通過這些方式而達成。問題的實質在於,自駕、出國的目的,往往並非我所謂遊歷的目的。要知道,隨著收入的提高,自我意識的擴大,人們需要旅遊和旅行,這無可厚非。但是,作為背地裡學習建築的遊歷,目的可能有所不同——有意義的遊歷,是需要你用眼和大腦,去學習和體驗,學習和體驗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建築,乃至,不同的文化和人們。而不是,一天之內搞定多少個景點,一周之內我玩過什麼地方。儘管,這無疑也算是旅行生活的一部分。

不要單純滴認為自駕、露營、出國就算遊歷;也不要以為,你到過國內外幾十個地方,看過大家沒有見過的美景,就是遊歷。這可以是遊歷的一部分,但非全部。假若你真的帶著眼鏡和大腦,哪怕是在你所在城市的不同角落裡遊盪、哪怕是在一條小街上泡泡吧,哪怕是出差的間隙里漫步在某個小鎮的河畔,也都可以算作遊歷。因為你可以觀察、思考你所在的環境是什麼氛圍、空間是如何組成,乃至人們到底來到這些時空里幹什麼,對嗎。炮房的設計和茶樓包間的設計需要有不同嗎?當然了。但實際上又如何呢?也許你不太滿意,對吧——尼瑪炮房一定要和賓館一樣嗎?才不是呢。那你覺得炮房應該有何種特性?(這只是舉例說明,原諒我的低級)那你又足夠滿意你每次去的商場、餐廳、衛生間嗎?你可想過,為何?它們令你不適,抑或是舒坦?設計丫們的設計師,足夠考慮到你的感受了嗎?問問你自己,這簡直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除了這些異於常人的思索和感受之外,你還需要多看看不同地域不同時間不同民族的人民所修建的房子,古時的,近代的,現代的,語言跟你不太通的人修的房子。你會驚訝地發現,儘管全球化日益席捲,但人們依然在不同的土地上修出總是有別於其他區域的房子。如果你恰好是一個經常出門或者經常出差的人,那是不可多得的機會。如果你不是,那麼你需要利用你自己的不多的假期做做這件事,這件事做得越多,你的心胸會越開闊,見識會越廣,同時,你的建築審美與素養也會隨之提升,更別說情調了。那些很難做出好房子的建築師,包括我,都是走得地方實在太少了。正如我們提到的,既然不是天才,那就得勤快點兒了,不是嗎。努力讓自己貼近各地、各時期、各種類型的建築,別只是遠遠的觀看她。你需要走進去,哪怕是花一點門票錢,走進去,哪怕是保安要盤問你,走進一家你認為很帥的很美的餐館,哪怕是什麼都不吃,你告訴服務員你等個人總是可以,你也得試圖感受她,如果你確實對她有興趣的話。其實只要你有一顆喜愛建築的心,那麼這一切對你來說,根本沒有我喋喋不休的訴說的這樣複雜,因為你在很多時刻都可以做,而且,加上你前兩個階段獲取的常識、知識、素養、理論與本領,這個過程簡直就是令人愜意的。你會發現名人的話是對的,生活中並非缺少美,而只是缺少發現。

2、具體操作。以上屬於認知感知,這還是不夠的。你還需要學會整個建築設計的具體操作。關於這一點,樓上太多兄弟已經反覆提到,我相信我不需要贅述。最好最直接的辦法是加入設計團隊,他可以是設計院,設計所,也可以是一個江湖上快意恩仇的設計團隊,只要有實際項目,學會操作都沒有問題。你要通過學習,能夠自行設計一棟有業主在背後對你可能會指指點點說三道四的房子。在這個過程中,你當然不會有上一個認感階段那麼愜意,很多時候你是矛盾的,但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必須知道你在做什麼,你怎麼去做好房子本身。不管什麼時候,你都需要對你設計的房子有一點責任心和憐愛之感,正如你對自己的孩子。除非你沒有生下他。很多時候,會有很多因素令你嫌棄、討厭、甚至大罵乃至放棄自己的房子,那都是正常的。但最終你還是要做你自己。儘管不是每一棟房子都需要你傾注所有精力,但你依然要知道,給自己創造一切條件去創造,去做一棟對使用者有益的房子,甚至可能對社會對大眾有益、有意義的房子,同時傾注你自己長久以來的情懷,是你做回自己,做一個至少讓自己問心無愧的建築師的,最好方式。

我能講的就是這些了,希望大家不嫌我啰嗦。如果真的能對一個初學者有益,我會很高興。

近日根據好心人提醒,略微修改了些,非常感謝@沈小毛不說話@袁牧 的意見。


附上幾枚自己求學時所作的鋼筆畫,它們與我的學習同步,算彼時學習邊上的記錄,也算我對我自己的建築學習的一個小小堅持,它們一直陪我到所有學業結束。儘管學院里有很多的氛圍、指引和幫助,但某些感悟和堅持,終究無外是自學。


特別感謝 @采銅 ,是他令更多的人看到了我寫的上述文字。更重要的是,是他對生命的熱忱與對知識的積極態度,深深打動了我。




Updated in 10.19.2013


兩年前的答案時至今日還能騙來幾個贊,情緒真複雜。那時候可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又不捨得刪答案,厚著臉皮重寫一遍吧,畢竟也有點感悟。

重要提示敝人本科畢業而已,還沒入職,寫出真感受而已。懇請諸位看官辯證閱讀,謹慎點贊!



0.
其實,建築設計幾乎無法僅靠自學。作為初學者,一拍腦袋想出來的自認為牛逼得一塌糊塗的空間,很可能只是一坨SHIT。這時候,有一位專業人士的點撥實在太重要。況且你要知道,就算是一個最不努力的建築學生,大學期間的付出都不容小覷。沒有deadline的催逼,沒有同好的陪伴,敢問朋友,您真能對自個下得了狠手?
所以我的意思是,找個好師傅吧。在校生,去建築系旁聽,多跟教授聊聊;非在校生,動用你的親屬力量社會關係網路資源,爭取深度交流。


不過即便如此,自學,作為科班和非科班的建築生都不可或缺。


1.
和多數學科一上來就鑽研XX概論不同,建築學習則始於感性認知——相信這是共識。別急著研究柯布西耶,而是重新審視你的生活。這一點,Chilly老師說得很妙,不再贅述。只強調一點——描摹。無論是臨摹,寫生,都比單單用眼睛去看要有用得多。用這招,是強迫自己,用建築的思維去重整觀察,從一個徹徹底底的外行進步成……嗯,好像很懂行的樣子。


2.
給自己全方位大洗腦之後,你八成會發現,你幾乎被各種各樣的爛設計爛空間爛體驗包圍了!(注意在跟非建築學同好者走在街上的時候,收斂一下大手一揮罵罵咧咧的行為……)這時候,你大概需要把眼界再提升一個段位了。私以為,在廣泛涉獵的同時,儘可能找些所謂的大師作品來研究。(唉,我都沒好好研究過幾個,還好意思教……) 有系統地看,看他們的建築是怎樣從概念到實體生長起來的,看他們的建築思想是怎樣成熟和變化的。辯證地看,批判地看,帶有個人好惡地看。記住存在並非合理(這是低年級時那幫老師說的話里記得最牢的幾句之一),所以,別迷信。這時候,你或許能發現,你特別喜歡某一類型,或某位大牛的作品。那就再多找一些,研究透了。這是眼高手低的階段。不要緊,到此為止,眼力比手力更重要。


3.
是時候上手一些實用技能了。比如建築製圖規範,基本的建築語彙和相關概念,2D、3D建模軟體,徒手表達,等等。這一點,沒什麼好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於建築,此為器也。


4.
終於入門了吧,但還是得打個問號。至少對於我,學建築是這樣的:不斷反覆,不斷迂迴,不斷推翻,不斷碰壁,然後,突然有一天,發現我原來不是在原地打轉啊。然後,繼續不斷反覆,不斷迂迴……我只是想說,別急,早著呢。
以上的這一點點感性認知和技能鋪墊,是輸入。以下,是輸出。國內教學的正常節奏是,由基本手法過渡到實際空間,由簡單空間過渡到複雜空間。至於個中細節合理與否,不多評論。大體上跟著走,再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調整就好了。

注意,硬貨來了!
- 以下,是跟本科教學流程相關的一些帖子,我按照年級大致分了一下。一些年代久遠的,可能看起來土裡土氣的,但大體的教學方向就是那麼回事,稍作參考就好。那些近幾年的,質量就普遍很好了,而且詳盡,值得認認真真地跟一遍。
一年級:
建築學一年級設計課教學總結(02.10~03.7)
上海交通大學建築學一年級設計作業——船屋
虛擬設計課之一 建築的基本構成元素
二年級:
上海交大建築學二年級設計作業——結構、材料、建造
上海交大建築學二年級設計作業——思維訓練與設計解答
建築學二(上)的三個作業
06春季課程
三年級:
06校園文藝館設計
07校園美術館設計
08社區公共圖書館設計
教學筆記01
2010年民俗博物館課題設計總結
四年級:
09,四年級,社區菜場設計
青浦動遷住宅實驗區規劃設計 (課程設計)
公開評圖會
公開評圖課-2
【提籃橋城市居住區·課程I 】教學貼-1

-另外,我又在我的收藏里翻到了這個,一大堆鏈接,拿去自己玩吧:
(不務正業之)有人問我怎麼玩豆瓣&<僅限建築&>
(看,豆瓣不是個只有那啥啥那啥啥的網站,長久以來它對我來說都是個壓迫感很強烈的存在……)

這裡,必須再次提及老師的重要性。建築學大概是所有科目里,把「因材施教」、「教學相長」貫徹得最好的學科之一——因為如果取消了師生間一對一的交流,建築教學基本不能成立。每一個任務都可以有無數個答案,但這並不意味著每個答案都能成立。別安於現狀,不斷懷疑,不斷發問,不斷重新審視你的,所謂的,作品。之前說,眼高手低不要緊。但進行到這裡,手低是值得警惕的。

5.
乾乾別的。閱讀、寫作、繪畫、旅行、音樂、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神學、心理學、天體物理學、生豬養殖學……
嗯,我是指,任何你感興趣的。
其實任何行業都該如此,但私以為建築學尤其應如是。一則,你不該只有建築一個愛好,因為當唯一的愛好成為職業,是,很,可,悲,的。二則,干建築考驗的是綜合能力。一個頭腦簡單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是個優秀的建築師。


之後的事情,我也不了解了,就說到這裡吧。能默默地把這幾點做了,已經很不容易了。另外,這五個階段並非單程路線,不需要做到完美再開始下一步,也不能到了這步就甩了之前。
從前有個代課老師,最後一課的時候在黑板上寫了十六個字,記不真了,大致是這樣:
「始於感性,終於實體。循環往複,生生不息。」
那年我好像是二年級。他說,記下來吧,你們得悟很久呢。
現在,可能算是小有所悟吧。


班門弄斧了,如有不對,請多指正。


請參考 溫故而知新 - 西瓜山寨 - 知乎專欄

因為職業的原因,我經常遇到這個問題,不只是網上的簡單問話,而是一個個大活人在我面前向我發問。現在就正有一個結構專業畢業想轉建築的小夥子在我手下。
嚴格的說,我認為無法在這樣簡單的問答里說清楚這個問題,但是給出一些線索是可以的。
建築學是綜合學科,也是實踐學科,綜合了科學,工程,藝術,人文,社會幾大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建築學是一門並不深奧,但非常龐雜的學科。本科學制就比較長,5年。而公認比較成熟的建築師一般要到40歲。每一個建築設計的具體知識點都不艱深,但是要設計一棟完整的建築需要知道很多很多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又是很分散和需要具體實踐的,因此不管是自學還是科班出身,都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大量的學習和實踐,其時間以五年十年為單位。
為此我專門寫了一本書給初學者,《建築第一課 建築學新生專業入門指南》,不管是自學還是剛入學,都可以看看。
沒有整本書的篇幅,我是無法說清楚哪怕大概的。
不願意看實體書的,可以搜網上有老版本的。
另外我在計劃寫一本給畢業後剛開始工作的年輕建築師,這個估計還需要幾年時間。
另外,補充一個最近安排的培訓計劃流程圖

http://zhuanlan.zhihu.com/yuanmu96/19753340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看你是否有建築學基礎,是否系統的學習過相關專業(比如建築學、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因為建築設計決不僅僅是掌握美術基礎就能對想當然的「畫出」一個不存在的建築。它包含的東西比較廣,是建立在建築學、力學、結構、建築材料等學科的基礎之上。


用非專業的話通俗的解釋如下。


第一, 得掌握建築學最基礎的相關知識。比如要設計一個建築,先不論建築外觀(也就是忽略建築的高度、風格等),首先你的知道這建築是幹嘛的,裡面的空間怎樣劃分,怎麼滿足人們的使用需要。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就包含了很多東西,比如走廊要多寬,樓梯間多高、每個樓梯多高等等,門窗尺寸、防火區間、人流疏散等等無一不需要考慮,而且要熟悉相關建築規範。滿足了最基本的要求後,還得考慮工程造價,沒有一個建築不需要考慮成本,怎樣滿足功能使用的需求上降低工程造價。


第二, 就是掌握工程結構的相關知識。說白了你的建築首先得不能倒,建築領域裡面,建築與結構息息相關,目前的趨勢是建築決定結構。採用什麼樣的設計風格,決定了你採用什麼結構形式以及建築材料。如鳥巢的鋼結構,再比如水立方外部的膜。所以紮實的力學基礎、建築材料基礎以及一系列結構學科的基礎的掌握至關重要。


第三, 就是想談自學建築設計的意義。建築學科不同其他學科,除了掌握上述的學科基礎外,還要掌握相關的設計軟體,這些都是硬條件。有朋友談到從大師們的作品的研究學習中著手。我覺得這要看在哪個階段。如果是一個具有相當水品的設計師來說,上述建議成立(但目前還在自學建築設計,那麼顯然不是一個成手);如果是一個菜鳥,研究大師的作品就顯得毫無意義。畢竟建築設計是需要一個工作平台,首先的第一步是具備設計能力,從事設計工作,這樣才有機會進行建築設計,否則你的建築設計和美術繪畫沒有任何區別,因為建築設計是需要被採納和施工的,這樣才能被投入使用,才有意義。其次,如果是初到設計院,那麼多觀察身邊的建築,而且你有過施工經驗的話,會對你的設計工作有很大幫助,那樣你能了解到設計中常常出現的一些錯誤,以後可以避免。當然,這樣一來,了解大師的作品完全只能作為你的業餘愛好了,因為你的單位能接到鳥巢級別工程的概率是多少,平時的工作無非是住宅設計,亦或是一些常見的公共建築設計罷了。


建築學是一門涉及廣泛的學科,跟純粹的理科,比如數學、物理等不同,又和純粹的藝術不同,有著硬性的規範、材料、結構和功能的要求。所以,自學建築學其實是很困難的一種行為,和所有的技藝一樣,最好要有師傅帶入門。如果實在找不到師傅,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才能有所收穫:
1.最重要的一點,要學會看建築學圖紙。各種符號代表的意思,平、立、剖、分析圖等等。建築學是一個空間表達的學科,但是信息傳遞方式卻是二維的,因此,要入門,首先要學會閱讀,這根學習外語,你首先要會查外語字典一樣。關於繪圖,可以參考建築製圖規範。
2.學會看圖以後,最好還能試著學會建築學建模基本軟體-sketchup。學會這個軟體的目的是代替手工模型,可以快速的將二維圖紙還原成三維建築模型。建築只有變成三維以後,才能幫助你理解建築空間及尺度感。
3.學會前面兩樣後,就可以開始進行建築學習了。和其他所有知識相似,建築學的學習過程也是多看-多記-多做,從復原到模仿再到創新,因此,在能閱讀建築學基本二維信息和掌握三維建模還原能力後,就可以選擇一名建築師的作品進行研究入門。初學者推薦現代主義運動中的旗手柯布西耶早期和中期的作品。購買相應柯布西耶的作品,從小體量的住宅圖紙開始閱讀和復原建模開始。抄繪、建模、思考大概小半年左右,就會大概有一點建築學的概念了。然後就可以看看同樣以幾何體進行組合的幾位現代主義建築師作品,比如密斯,安藤忠雄,邁耶等等。
4.當然,在抄繪圖紙,作品建模還原的同時,可以購買本科建築的相關教材,比如說《房屋建築學》,《建築構造》,《中國建築史》,《西方古代建築史》,《西方近現代建築史》等等進行輔助閱讀學習。除此以外,就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建築資料集,可以在網上下載到電子版,彭一剛教授的《建築空間組合論》。雖然有很多建築學的學生對這本書表示很復古,不適用,但是對於新手儘快的了解建築,掌握建築設計的基本方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5.經過一年多的自學後,就可以出去旅遊,當然是建議去外國旅遊,參觀各種經典建築,體驗建築的空間、體量感和尺度。然後就是上面那些大神說的,去設計院或者事務所工作和實習,這樣對於更快的理解建築灰常有幫助。
不過總的說來,自學建築學是一個很長,很艱難的過程,最好還是能夠到相關學校進行相關訓練。原來就遇到一個學地理的,到學院來旁聽,想轉規劃,然後前前後後來了一兩年,最後還是覺得他在門外轉,聽了很多理論,但是基本上無法做設計。所以最好還是想好是否要來建築學,這個裡面大師灰常少,多的是加班、加班、加班和年復一年的快速生產。俗話說的好,年少不努力,老大做建築;垂死病中驚坐起,那人還在加班畫圖中。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建築學大五,正在某院實習,想談談自己學習建築學的體會。

想自學建築設計,首先就該問自己一個問題,學習建築的目的是什麼?因為你的目的決定了你在學習建築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要求。

如果只是為了找份工作,說實話,只需要專門去報個培訓班,想學軟體就學軟體,想學建模學建模,想學施工圖就學施工圖,現在這種培訓班太多了,最多只需要三個月,就足以用來應付工作,而且培訓班一般還可以推薦就業。

但這種速成的培訓班有一個缺點,他不可能教你學好建築設計,培訓完了也只不過是學會了一個技能而已,可以保證你出去不會被餓死,但毫無疑問的是,如果沒有更加深入的學習,很快你就會發現,你做的工作就變成了枯燥無味的重複性勞動,最重要的是隨時有可能被替代。

如果你是真的對建築感興趣,希望學習建築對這個行業有進一步的了解,甚至希望在這個領域做到前20%,那麼你對自己的要求就絕對不僅僅是去學會一些軟體技能,而是去思考建築的本質。在這個領域,路易斯康就是一個典型的實踐者。

建築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產生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場地中的實際問題的。

很多時候,我們去評價一棟建築好與壞,其實還是看這個建築是否很好地解決的場地中的矛盾,對使用者來說功能是否合理,對周圍環境來說是否協調。

想系統的自學建築,就得做好長久的打算,在基礎階段付出大量的精力。很多人覺得建築學不好是因為自己沒有天賦,但實際上如果不是要立志成為那些享譽國際的大師的話,其實還遠沒有達到要拼天賦的程度。你學不好只不過是因為你的路子走偏了,你浮躁了,你受不了學習建築所要付出的高昂的學習成本,僅此而已。

來分享一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幾個方面吧。

一,成體系的讀書,並且不斷思考提出問題

蒙德里安的微笑:有哪些你看過覺得非常有感悟或者有幫助的建築書籍?

這是我之前的一個回答,推薦了很多建築學需要去讀的書籍,說實話,讀書是建築學的學生必備的一項技能,當你去做課程設計的時候,你需要去搜集這種建築類型的經典案例,看看別人到底做了什麼,達到了什麼樣的水平?他們作品的設計亮點在哪裡?使用什麼樣的方法去解決了建築與場地之間的矛盾?如何按照人的尺度來設計建築空間?而這些解決方式又有哪些是值得你去借鑒的?

當我大一大二的時候做建築其實也就是腦袋一熱,把別人的東西拿來一抄,交完作業就完事了。說實話,這樣的設計是不完整的。只要是稍微有一點設計經驗的人就會去問:你的設計為什麼要這樣做?

對啊,為什麼呢?我常常被問的面紅耳赤,因為我做出來的東西似乎根本就沒有什麼可說的,好像所有的東西都只是靠直覺,然後就做成那樣了。這種沒有深度的東西做了也是白做,對自己的能力提升基本沒有什麼幫助,無非也就是熟練一下軟體而已。

後來我慢慢發現,其實做建築沒有別的,就是做研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嚴謹。你去看別人的書,看別人的作品,並不只是看看外觀,流線,平面布局,你要去了解設計者的意圖,了解他想法的來源,以及他想解決什麼問題。

方案的設計有一個思維過程,一個問題其實有很多種解法,但有優劣之分,而別人的設計所提出來的解決方法是否是這個問題的最優解呢?他是如何一步步形成自己的邏輯鏈條的,而這個邏輯鏈條之中是否存在漏洞,成為整個方案的一個硬傷?

比如大舍事務所的龍美術館

我曾經在上海見過實體,說實話,第一眼看到這個建築,並沒有覺得有多麼驚艷,只是對它的傘形結構比較感興趣。當時就在想,為什麼建築師要用傘型結構而不是用拱來解決建築的問題呢?難道拱形不是更為古老,更有歷史滄桑之感,與那個長長的煤料斗更配嗎?

後來我去網上找來龍美術館的模型,並且閱讀了一些柳亦春老師的文章以及採訪,了解到這個項目的這個從設計到施工的整個過程,了解到大舍對於項目背後的思考和故事,我終於是恍然大悟。

【城市筆記:之20】澆築進西岸龍美術館裡的日日夜夜

這是個改造項目,在設計的過程中,他們第一周並沒有想到過傘型,而是想延續框架結構繼續處理,雖然這樣從結構上來說是最合理的,但他們覺得缺乏創意,應該可以找到一種既能滿足結構,又能達到建築師的訴求的方式。

於是第二周他們想到了拱,但拱同樣有問題,因為拱的問題是需要平衡側向推力,所以必須做其他的輔助結構,這樣會顯得不夠簡潔,因此他們又放棄了。

然後第三周他們才想到了傘型,可以獨立,又可以懸挑,還能從各個方向自由組合,形成蒙德里安式的自由平面,而這種平面提供了遊覽路線的隨機性,從而碰撞出許多驚喜。傘型結構可以建立在地下室框架結構的橫樑上,雖然規範上不允許出現獨立懸臂結構,但只需要把傘結構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那問題也就不大了。

除了設計的問題,最重要的難點還在於施工,當時建築師也是殫精竭慮,為了不留遺憾全力以赴,但總是因為各種原因出現很多出人意料的問題,讓建築師忙的不可開交,我看到這一段,也是頗有感慨,因為我經歷過一次,多多少少能體會那種坐立不安的感覺。

建築師雖然已經足夠努力了,但顯然還是有一些遺憾是難以彌補的,不過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有理由讓我們相信,以後還會有更好的作品在他們的手中產生。

當然除了這些思考,還要學會別人的圖紙裡面去學習各種製圖的規範,細部構造怎麼處理,建築材料如何使用,建築立面如何處理虛實,比例,韻律,尺度等關係,建築體量怎麼生成等等。

二,建築學的基礎訓練

建築學的基礎訓練包括了手繪,軟體,模型製作三大方面。

手繪

手繪一般都是自己練習,建築學的書一般都是圖比較多的,讀書的時候一邊讀一邊畫也挺好的,基礎的線條訓練,體塊的訓練也可以自己專門找一些手繪書去練,這個沒什麼難的,我大一的時候也是每天一幅,一開始畫一幅得一個小時,但後來畫的多了,其實也就十幾分鐘的事情,關鍵是找准透視關係,然後再去描繪細節。推薦夏克梁老師的手繪書,還有景觀·建築設計手繪傳達

軟體

學軟體的話,現在培訓班也很多,比較優質的教學視頻我覺得還是專築網,建築學院,築龍網

cad和天正我當時是在我要自學網學的,不過那個老師講的是機械設計,雖然畫圖用的命令都一樣,但對於建築學的學生來說還是不夠用的,我說的那三個網站都有cad的培訓,不過專築網有個免費的課程,說實話講的東西還不是很深,主要還是基礎操作,但反正是免費的,要求就不要太高了,如果想學習施工圖,我覺得還是築龍網的課程好一點。

su比較好學,一個小白只需要學會推拉,偏移,移動,繪製線,圓,方形就可以愉快的玩耍了。不過如果想進階,還是要學會使用快捷鍵,插件,不然轉來轉去效率會很低。知乎上關於su的奇技淫巧已經有很多了,看一遍基本就夠用了,想下載插件去紫天中文網就行,還能學到插件使用方法,很方便,如果不想自學,在建築學院報個培訓班一樣OK,很快就速成了。

rhino+grasshopper說實話不建議自學,因為真的很燒腦,建議報班,建築學院裡面有蒯鼎,張可天的課程,跟著練下來,基本操作也會了,rhino真的很強大,以後找實習也會有要求,光學個su可能已經不夠用了,rhino最強大的就是參數化設計,建築的所有構件都可以用參數來控制,想改哪兒不必直接動手,直接改參數,其他的也就跟著變了,想想就變態,對於我這種邏輯思維能力不強的人來說,學rhino還真是有點作死的節奏。

vary渲染器歷史比較悠久了,參數也比較多,這方面韓世麟是專家,我從大二開始就看他的視頻了,每個參數都能從原理上來給你講清楚,而不是直接給你講參數,我聽了很多遍感覺受益頗多,適合於基礎不好的同學,特別是第一次聽的人來說是很受用的。

韓世麟 - 我的建築圖像日誌

Adobe三件套,PS,ID,AI,這三個軟體只需要學會其中任何一個,其他兩個學起來就沒有那麼費勁了,因為快捷鍵操作都一樣的,只不過軟體功能的使用場景而已,ps用來進行圖像合成,處理的是點陣圖軟體;AI用來繪製分析圖,處理的是矢量圖形,ID是排版軟體,可以與AI ,PS無縫連接,形成一個完美的工作鐵三角,所以別問我學會了ps要不要學AI,我的回答是都要學。

PS的學習可以找韓世麟,當然還可以去網易公開課李濤的ps高手之路,講的也很不錯,他是中國第一批教ps的人,經驗很豐富。

以前聽他說過這麼一段,有一次他給各路ps高手開講座,一開始大家不以為然,覺得他不過如此,10分鐘之後,不少人開始坐直身子,引起重視了,等他講完那堂課,底下掌聲雷動,氣氛已經相當之活躍了,由此可見他的水平。

至於ID和AI是真的好學,只需要掌握ps,這兩個軟體不說立馬就會,倒騰幾個小時也差不多了,要看經驗的話知乎上多的是,要教程就去專築網吧,軟體太簡單了人家都沒好意思收費。

office三件套,word,ppt,excel,辦公軟體,到哪裡都是通用的,word寫一些設計說明,工作記錄,論文什麼的都要用到的。

ppt在前期調研,方案回報的階段也會用到,甚至有的公司也會用它來排版,你說重不重要,如果ppt做的好,說不定還能得到領導的賞識,升值加薪不是夢啊。

excel統計數據,算建築經濟技術指標的時候必不可少,你不學?老闆把這些任務交給你,你說你不會嗎?還想不想幹了?連這都不會,還想自己做設計?做夢還差不多

學習這些我推薦一周進步,經常開各種免費的基礎訓練營,還有收費的高級訓練營,價格不貴,但是乾貨很多,學完搞定這些工作上的任務綽綽有餘,說不定學有所成,還能通過這個賺點外快。

畢竟現在在ppt定製是10元一頁,別人做個20-30頁,那可就是兩三百了,都能抵上我一周的生活費。

當然還有國內比較有名的瑞普,他們搞了個ppt殺手訓練營,反正挺貴的,我這個學生黨是玩不6,有錢人可以去試試,據說優秀學員可以成為正式員工。

模型

在學校做設計是需要做模型的,特別是在大一大二階段,做模型首先是要準備好各種材料,然後還要會切,有的人切板子沒有耐心,切出來的板子毛毛躁躁,跟狗啃過似的,這肯定是不合格的。

模型製作建議還是要根據構造的知識來做,梁板柱的結構弄清楚之後再去動手,計算好每一塊板的尺寸然後再切,而不是切一塊再測一塊,那樣很浪費時間,也浪費材料,有條件的也可以用學校的雕刻機,或者是用3D列印的方式直接生成,不過我們學校沒有那麼高端的設備,雕刻機我也只使用過幾次。

如果把做好的模型照片放到作品集裡面,是很吸引人眼球的,比那種用電腦建出來的模型好看多了,而且做模型的過程之中也能學習到構造的知識,看著一個作品在自己的親手製作之下完成真的是很有自豪感。

這都是別人家的高顏值模型啦,每次做設計我都打開看一下,看看能不能從中找到靈感。

三,建築旅行,實地感受別人的建築空間

俗話說的好,百聞不如一見,學建築的人不僅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如果沒有條件,也要自己創造條件去親身體驗下那些教科書上面的建築,沒錢去國外就在國內看看,中國號稱是外國建築師的試驗場不是空穴來風的,光是在北京就有不少外國建築師設計的建築,比如央視大樓大褲衩,鳥巢,水立方,扎嬸的望京SOHO,銀河SOHO等,這裡可以貼一個回答

對於一個建築系學生,北京有哪些值得參觀體驗的建築?

這些建築我都會去看一遍,也不枉來北京一趟了。

當然在旅行的過程中如何去欣賞建築呢?我覺得無非以下幾點:

搜集建築的資料

首先你要在在網上了解一下你要看的建築的相關信息,建築師是誰?

建築的定位是什麼?

建築的各種技術指標?建築師的設計理念是什麼?

他想通過這個設計來表達什麼?

觀察外部空間設計

建築的入口處理,基地的入口處理,有沒有很好的引導人流?

有沒有廣場空間解決交通問題?

建築的周圍都是什麼樣的建築形式以及功能?

建築造型,建築的立面處理有沒有體現大的體塊關係,虛實結合?

觀察內部空間尺度

建築內部的空間組織形式,流線安排,以及給人帶來的空間感受是壓抑還是震撼?

是否有什麼不好用的銳角空間以及不合理的空間分隔?

中庭比較空曠導致空間浪費,有沒有採用樓梯,植物,雕塑來增加空間的層次感和豐富度?

或者有一些採光通風不太好的房間,看平面布置是否符合人的使用需求?

觀察細部構造和設計

樓梯的踏步高寬是否滿足規範?

扶手是用的玻璃還是欄杆,木質還是不鏽鋼或者是混凝土,有什麼很強的設計感?摸上去質感怎麼樣?

梁板柱是如何處理的,懸挑的長度大概是多少?

窗戶是不是幕牆結構,明框還是隱框或者傳統門窗可不可以畫出牆身剖面?

消防安全距離夠不夠,樓梯,電梯的分布是否合理,有沒有設計上的問題等等

這個過程我們的記錄方式可以是手繪,也可以是攝影,像我就比較喜歡拍一些我覺得有意思的建築細部,一方面鍛煉了自己的攝影技巧,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自己對建築的理解,學習到一些設計方法。

放上幾張丑照

四,建築實習

從一開始就說過了,建築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校裡面學的那點東西和實際工作其實脫節很嚴重,如果沒有大四大五的建築實習,最後出來找工作很可能是兩眼一抹黑,你會發現自己其實啥都不會。軟體都學過,但還是沒辦法滿足日常工作的需求,所以在實習一開始,被嫌棄,沒有什麼任務分配給你也是很正常的。

這個時候,一般人估計要自暴自棄了,但顯然這絕對不是一個好辦法。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去快速學習鞏固軟體,向工作的同事去學習怎麼提高工作效率,這時候應該保持一個謙遜的態度,把自己當成一個乾涸的海綿,努力地去吸取別人的工作技巧,然後用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中。

這裡介紹幾個有用的技巧。

按日期整理好文件名稱,這樣找文件的時候直接按照日期來找,就會一目了然,如果隨便把文件亂丟在桌面上,那到時候找不到就尷尬了。

畫平面善用天正

注意設置好圖層,不同類型的線歸到不同的圖層,別搞亂了,到時候列印會很麻煩,線型和淡顯可能都分不開。

每一個可以重複利用的圖形都要編塊,然後使用在位編輯。

畫平面按流程來,軸網及標註,牆體,門窗,傢具,標註尺寸,畫完再進行下一個流程,確保沒有錯誤。

保存文件都用低版本,便於文件傳遞,天正導T3,su才能識別。

學會使用快捷鍵,別什麼玩意兒都拿滑鼠點,太慢

su建模

根據cad翻模,可以先導輪廓線,拉體塊,然後拉牆,開門洞,門窗都做成組件,樓梯也一樣。

平時多注意歸納總結,不斷充實自己的素材積累,以備在關鍵時刻的調用。

團隊合作中的注意點

你需要讓老闆知道你的工作進度,好讓他及時調整計劃。有什麼不懂的及時問,別不好意思,不然耽誤進度就沒辦法後悔了。

關於工作技能方面的問題多請教同事,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同時還要注意不管是建模還是導圖都要堅持一個標準,別自己瞎創造,不然很容易因為交接不順利而耽誤進度。

你的文件別人沒辦法用,還得幫你來填坑,別人心裡有一萬句mmp早就想講了。

好了,我能說的就這麼多了,其實也沒啥,說了建築是個大坑,還有人非要往裡跳。

最後送大家一句扎嬸的話共勉吧

你想要過得輕鬆的話,就不要選擇做建築師!


本人女,本科結構專業,後來跨考了國內某建築院校的研究生,現在畢業一年,在一所高校設計院做建築方案設計的工作。
回想自己自學建築的歷程,真是血淚史,心酸痛苦,死去活來。一開始是覺得自己能學建築,不喜歡做結構師,不甘於只做結構師。工作後漸漸覺得,自己其實蠻適合這種思維方式的工作。以上各位老師說的各種建議我都同意。一開始就是多讀書,多看方案,多上國內外建築網站,有時間就描圖,看別人的平面立面剖面,沒時間就翻翻床頭的建築冊子。多思考吧。現在不敢說多懂建築,也深知自己功底薄弱。
自學建築是條漫長的路,一般不推薦。記得剛畢業的那幾個月,每天都有各種前輩同事對我的本專業抱著很大懷疑,心理壓力非常大。這也是正常的。建築圈其實是有點排外的,我覺得至少國內的是,對外圍的人有很大的懷疑和鄙視。我就像是掉進魔法世界的麻瓜,呵呵
見解淺薄,各位輕拍。如有更好的建議,不妨提出來討論哈


本人不懂建築,看到一篇相關的博文希望有幫助!

第一:建築學不是可以線性學習成功的。重要的是最終的結果。

建築學的學習,和我們以前在高中所學課程,甚至與大學其它的工程類專業都有很大的差異。多數工程類學科是完全可以線性學習得到階段性成果,最終基本掌握的,因此可以十分重視每個年級的成績。而建築學專業則多數的成功法則都在「悟」,因此需要大量的練習、思考以至焦慮、苦惱。

比如最簡單的繪畫和字體訓練。如果沒有大量的數量的積累,很難取得」悟出道理「的結果。由於大一的學生有著很強的高中學習方法的慣性,總是認為完成老師的作業是天下第一,認為如果完成了就應該達到某種程度的水平了。而每一個課程作業或訓練一般都是以任務書或老師的口頭表述為主導,其周期及強度都有很強的誤導作用。比如老師安排畫3張,學生很少完成30張,因為學生」以為「只要畫出3張就算完成作業了。比如某一個作業周期是4周,則學生理所當然地認為在這個周期內完成即可,卻很少有自覺地完成高強度的訓練的。那麼試想:如果平面構成的作業是4周,難道僅僅4周就真的懂了?!其實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實是往往很多學生畢業時也未見得真的懂,因為他們認為當時」我已經完成作業了「!

所以說大一時很多同學不應該過於追求設計成績,而應該踏踏實實地進行基本功訓練才是啊。

第二:建築學的設計作品往往與設計者的見識、悟性、修養有直接關係。


這樣就導致了大一的學生很難被老師表揚的情況。尤其是從小城鎮來的同學或一直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兩眼不見景中情「的學生,很難從以前的理性思維進入到建築學的」理性與感性的有機統一「中來。

試想:字練的不多、畫畫的不多、看看的不多、記記的不多,只是靠瀏覽資料就能在大一讓老師滿意,豈不是開玩笑么?呵呵。

所以在大學的初期,往往總是有美術功底的同學、字寫得好的同學、家裡有設計師家長的同學、有與老師進行有成效的溝通的能力的同學,容易得高分。

第三:建築學的設計學習其實與書法、音樂、美術的學習很相似,只是多數人沒有意識到而已。


必須經歷」看、臨、思、練、創「的過程。即大量地看、大量地臨摹(抄!)、大量地思考、大量地練習,而最終達到創造的水平。

尤其在大一直至大三,老師鼓勵你臨摹、模仿是正確的。只是往往被學生理解為」抄「了而已。試想一個人每天都是瀏覽書法名家的字帖或者聆聽音樂名家的音帶,然後就想」創造「出自己的書法風格或」譜寫「出自己的音樂作品,豈不是開玩笑?!

所以要正確認識」抄「、」思「、」創「、」超「的關係。

第四:大學老師的特點和學生的觀念上的差異必須重視。

大學老師都是經歷過學生時代的人。因此他告訴你的必然有一定道理。只是由於學生正處於血氣方剛的年齡,很多老師說的話不容易聽得進去。

比如老師說你必須重視繪畫基本功的訓練,學生心裡則在想:」我們是畫畫的嗎?我們更需要思考!「呵呵。

如果老師說應該注意構圖的和諧、完整,學生心裡會說:」難道構圖就必須象你說的那樣古板?「呵呵。

如果老師看了圖以後對你不十分關心,卻對別的同學情有獨鍾,你會很容易產生反感,卻不知道你的圖根本沒法看,或者一看就知道基本功很差,很少練習,」不可教也!「

當年有一個老師在大二的時候對我們說:」你們不要過分地研究什麼理念的創造,你們的閱歷太淺「,結果我都能聽見幾乎所有同學的心聲:」算啦吧您!你笨以為我們也笨?!「呵呵,這就是差異。現在畢業十年了,我還是在每天思考建築的內涵,而且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呢。

反過來,大學老師也不容易理解學生的心態。

由於傳統的命令式的高中教育,導致大學的學生大多數不敢與老師交流,而老師又不好」腆著臉「和學生交流。結果課堂上往往氣氛沉悶。其實老師也不舒服。有的老師就說過:」現在帶設計怎麼跟監考似的?「

由於多數老師都是很勤奮地走到了今天,而且以為是天經地義的。所以學生不努力練畫、練字、看書,不提出大量問題,老師也會覺得很難辦:又不能逼著你練啊,到底這裡是大學呢。

第五:建議

1、建議每天至少畫一張速寫,而且風雨無阻。簡煩無所謂,風格找你認為好學的入手。保證你3個月後見效果。那時你就可以練色彩速寫了。等你已經習慣了畫畫的時候(半年左右),你會自然發現自己對建築有點感覺了。千萬別相信某些高年級老大哥所說的」以後都是電腦,手畫沒用「的胡說八道。

2、建議先入為主地認為帶你設計的老師都是好老師而且很有水平。以這種心態去尊重老師,大量地提問題,即使是很幼稚的問題,解決與老師的交流的問題。千萬記住。要搶老師,不要等老師。要事先準備問題清單。

3、建議保證圖面的整潔及構圖、字體,以引起老師的好感。記住:大學老師不是高中老師。

4、三年級開始以前不要著急學電腦。我曾經試驗過,培訓畫建築效果圖,即使是AUTOCAD、3DSMAX、PHOTOSHOP全部與效果圖有關的技術,15天內也能保證不懂英語不懂電腦的人屆時成功做出很有質量的效果圖,30天則連施工圖、LIGHTSCAPE、室內效果圖、漫遊動畫、動畫後期合成都搞定。可惜多數人停留在傳統思維上不相信而已。

5、課程作業周期如果是6周,不論多累也要在第一周就拿出3-5個」臨摹方案「,第二周再拿出修改過的3-5個」臨摹方案「,目的是熟悉項目及涉及事項。第四周無論如何定方案,第五周進行上板演習,第六周正式上板!平時練習與本項目有關的彩色效果圖、配景臨摹。

第六:建築學方案設計人才的培養成功率很低。

由於種種原因,多數畢業生在長期的實踐中放棄了方案設計,而是以施工圖為主或以行政工作為主。因此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將來必然是方案設計與投標的高手。那將造成畢業後初期的另一次沉重打擊。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大學時代沒有充分地勤奮。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現在開始什麼都不晚。怕的是不自信!
via:http://www.mycpy.com/post-132.html


在康奈爾的時候,著名的建築教育家Jerry Wells就經常說,建築設計是手 眼 腦的鏈接,不妨這裡就用這個作為結構,講講我對有興趣學習建築的學生的建議。

眼 EYE
確定自己喜歡建築
建築師並不像眾多電影電視劇中有著光鮮而富有逼格的生活,他們想要實現一個設計,往往需要經歷大家想像不到的磨難:無數廢棄的稿件,甲方和上級的不認同,施工的限制,配合設計方的掣肘和妥協等等。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設計師,先要有強大的興趣的驅使,有對設計足夠的執念,才能有可能避免泯然眾人的結局,創作出好作品來。

看好建築
如何確定自己喜歡建築?當然最直接的就是去好建築里欣賞,感受空間。

西班牙巴塞羅那

西班牙巴塞羅那Sagrada Família,高迪作品
詳細請看我的回答:有哪些建築看上去讓你覺得很吃驚? - 王斯旻的回答 - 知乎

美國加州的Salk Institude,路易斯康作品

美國加州的Salk Institude,路易斯康作品

山西應縣木塔,1056年建

山西應縣木塔,1056年建
詳細請看我的回答:中國有哪些現存的宏偉至極的古建築? - 王斯旻的回答 - 知乎

美國紐約世貿大廈地鐵站,Santiago Calatrava作品

美國紐約世貿大廈地鐵站,Santiago Calatrava作品

看透教堂,Gijs Van Vaerenbergh作品

看透教堂,Gijs Van Vaerenbergh作品

欣賞好建築不像欣賞好畫,數字和實作差的只是材質。好的建築在於氛圍感,空間感,流線,材質等很難完全通過數字方式展示的方面。

感受好建築需要去現場
感受好建築需要去現場
感受好建築需要去現場

怎麼找到好建築?這裡介紹兩個神器:
古代建築?貓途鷹TripAdvisor TripAdvisor: Read Reviews, Compare Prices Book


現代建築?ArchDaily Map(需要翻牆) Map | ArchDaily

至於看建築比較理想的城市選擇,可以看ArchDaily Map中城市建築比較多的地方,會比較多選擇。

至於看建築比較理想的城市選擇,可以看ArchDaily Map中城市建築比較多的地方,會比較多選擇。

那還有個問題,怎麼看?建議提前預習,知道這個建築需要看什麼,看完以後再看一遍相關文章,是不是看到了設計核心。

比如高迪的教堂,需要看的是施工的精細,用色的講究,分工期建造的考究。
比如Salk Institude,應該看排水系統的構建,建築視角與場地的關係,混凝土的應用和美等。

如上說的是看實體的建築部分,而在體驗建築方面,還有兩個地方學習更方便,而且也很有樂趣,在如下兩種體驗方式中,被設計出來的空間都不需要太多考慮可建造性,預算等現實中極具限制性的事情,所以相對來說也更純粹,作為早期學習有獨特效果:

看電影里的建築與空間
舉三個例子:

指環王里的剛鐸城,依山而建,雄偉至極,一層層的城牆和望樓相互呼應,在雜亂中給人以秩序感。這種居高臨下的,層層布放的安排讓人產生一種緊張感,果真,如此嚴密的城池,就是用來被虐的。在城的最高處,是管理者的居住地,一個伸出來的平台俯瞰整個城池,並對城外形成威壓態勢,強調了權勢和等級,也成為了整個設計的亮點和中心。

指環王里的剛鐸城,依山而建,雄偉至極,一層層的城牆和望樓相互呼應,在雜亂中給人以秩序感。這種居高臨下的,層層布放的安排讓人產生一種緊張感,果真,如此嚴密的城池,就是用來被虐的。在城的最高處,是管理者的居住地,一個伸出來的平台俯瞰整個城池,並對城外形成威壓態勢,強調了權勢和等級,也成為了整個設計的亮點和中心。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 Wikipedia

布達佩斯大飯店在他興盛的時候,用得極富童話色彩的偏平視角(垂直於立面)和粉嫩顏色,創造出一種戲謔的超現實主義氛圍。在其中的每一個鏡頭,對於興盛時期的大飯店都是暖的,高飽和度的,扁平的,而對於後期,則都是冷的,強調細節的,以及灰暗的。

Game of Thrones Wiki

如果想學學建築史,那就看看神劇權力的遊戲吧,上圖君臨有著濃濃的羅馬風,君臨的取景地在Dubrovnik,是保存很好的一座古城,世界文化遺產,15,16世紀拉古薩王國首都。權利的遊戲每一個勢力都有自己的建築風格和文化背景,都査一圈西方建築史可以算略懂了。

必定會有人問我,學建築看啥電影好?我查了查網上的單子,其實沒有太滿意的存在。要不就是一些很老的文藝片,看起來未必入戲,要不只強調了對已存在好設計的表現,而我不認為這是足夠的。

所以大家想必平時會看電影,看電影的時候注意注意空間就好啦。

體驗遊戲中的超現實空間
我不是很愛玩兒遊戲,但是遊戲的確是感受不同空間的好工具,這裡舉兩個例子:

古墓麗影:


遊戲中的氛圍感是怎麼來得?哪些細節體現讓你感到神秘/破敗/孤獨/繁榮/蠻荒?光影,材料,秩序,視角,空間大小分別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玩家作為第一視角的體驗者,你是如何感受這些空間的?

遊戲中的氛圍感是怎麼來得?哪些細節體現讓你感到神秘/破敗/孤獨/繁榮/蠻荒?光影,材料,秩序,視角,空間大小分別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玩家作為第一視角的體驗者,你是如何感受這些空間的?

守望先鋒

大家在這些空間里跳上跳下,打來打去的,哪些地方便於隱藏,哪些地方便於瞭望?你從室外進入一個樓,和從樓走出室外,都分別有什麼樣的感覺?你怎麼分辨出不同場景所帶有的地域和時代特徵的?

大家在這些空間里跳上跳下,打來打去的,哪些地方便於隱藏,哪些地方便於瞭望?你從室外進入一個樓,和從樓走出室外,都分別有什麼樣的感覺?你怎麼分辨出不同場景所帶有的地域和時代特徵的?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想讓大家去看,去體驗,以第一視角的角度,沉浸在空間中,學習營造空間的方法。如何用光?如何用材料?如何用韻律?如何體現歷史傳承?如何玩兒科技感?什麼是好的空間?怎麼好用?怎麼好看?怎麼舒服?相比電影,遊戲中認識空間的好處還在於作為能夠操縱人物的玩家,能夠富於樂趣的來回穿梭於特定空間之中,如果能夠在此過程中有所思考,那就善莫大焉。

給大家這麼多資源和方式去看項目,看空間,也是因為在國內,在大家一般接觸的生活中,好東西實在是太少,大家尤其需要做這個訓練,就像在純工科院校學習閉關四年之後,出來恐怕見個姑娘都覺得漂亮,想要避免飢不擇食,也得多看些電影擴充知識面。

如果你想做出好的建築來,你得先見過很多好的空間,且知道他們為什麼好。

練就一雙好眼睛,能夠欣賞建築,是所有人應該有的素質,然而如果你想真正懂建築,甚至從事和建築相關的行業,那就繼續往下讀吧!

腦 BRAIN

面對一個項目,如果有如下幾位設計師競標,你覺得哪位能贏?

設計學生中的佼佼者A,想法標新立異,圖面表達突出,然而完全無法實現,且如果實現,則會對現有的規範和城市造成極大的毀滅性打擊。

世界有名的設計大師B,概念新穎,能夠利用他的名聲對項目有宣傳效應,項目本身實現後能夠成為地標性建築,然而設計費,尤其是施工貴的離譜,而且不符合設計規範。

國內的優秀設計院C,可以做出滿足需求方的工程上很舒服的建築,工程造價和時間都能夠控制,技術上足夠過硬,也和其他團隊有很強的合作能力,然而貌似跟路邊見到的其他建築也沒什麼區別。

小眾的設計事務所D,設計原創,考究,作品平衡性好,然而沒有大項目的經驗支持,也沒有名氣和光環作為宣傳之用。

無下線的私活兒設計團隊E,以copy paste為榮,以獨立創作為恥,以能拿到項目為榮,以打磨設計為恥。

看到這裡每個人也許都有自己的答案,然而現實中,答案是都有可能

如果競賽組織方就不想讓建築建出來,那麼一個標新立異的建築也許倒能夠獲得最大的關注,A獲勝。

如果是鳥巢,大褲衩這樣的項目,錢不是問題,甚至規範都不是問題,只要能夠立得住,規範都是可以改,B獲勝。

C或者靠跟政府或甲方的關係獲勝,或是等B贏了項目,C作為當地的配合設計師解決施工圖和協調問題,更有甚者,競賽舉辦者判B贏得項目,然後把B踢掉,讓C按照B的圖紙改一改把建築建出來。

D和E如果想拿下這個項目,多半要靠拼關係和拼價錢了,他們的報價在市場上都是缺乏優勢的,而且對於開發商這邊,用誰從商業上貌似區別不大,對於E業務員方面往往還有回扣拿,而且也說不准他們之前合作過,D一般來說比E又貴又慢,如果遇到真的體諒設計師的甲方,出了好項目,那麼D就離設計大師的路又近了一步。


你見過神馬其他競賽所有參賽選手比完以後都可以被認為獲獎了還都有理由的時候么?

為什麼我要說這麼多?因為我想問問你,面對如此複雜的現實,做出來個好建築究竟能夠排到什麼樣的位置?


人們喜歡建築的初衷無非是:

「建築師高大上」,然而我可以告訴你,在合作關係中,提供服務的建築師在開發商眼中,未必是高大上的。

「做出來建築有獲得感,成就感」現在一個建築所涉及的團隊數量眾多,即使你是項目設計師,能夠給你的話語權並沒有那麼大。

「是金領,能賺錢」如果想要賺錢現在進入建築這行已經有點晚了,行業不是那麼景氣,且有本事的人很多(想想那些高考狀元系),比起時常加班的情形來說,建築師也真可以稱得上苦逼。


所以我要再問你,面對如此複雜的現實,你還會堅持理想么?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繼續往下看:

為什麼我會寫這麼一篇文章,去講講關於自學建築的事情?

因為不管市場如何,它是一個很好的思維鍛煉,教給你如何綜合理性和感性,理科和文科。

它是一個很好的通識教育,給你指引向許多新興學科,鍛鍊出各種轉行跨界的本領。

它是一套有著歷史積澱,有著現實需求,有著廣闊外延的迷人學科,讓你把興趣和專業結合在一起,干到八十學到八十不費勁兒。


所以,在寫腦子,寫想法的第一部分,我先要說如上這段話,讓你想清楚,建築該不該學。


11.17已更,感謝大家支持,後面會每天寫一點,謝謝大家!下面是大概的框架,歡迎點贊!


空間和人的感受有什麼關係
什麼是設計概念,如何產生設計概念
自學建築師,需要讀些什麼書

手 HAND

看的部分是大家對建築應該有的了解,而下一步,則需要大家先用腦先思考一個問題,你學習建築是為了什麼?成為建築師么?還是想作為個人素養的組成部分?
你為什麼想成為建築師?成就感?有意思?還是你有強迫症且想實現它?

如何用工具推演設計
如何用工具表現設計概念
如何用工具記錄設計細節

入行 BECOMING AN ARCHITECT
你有幾條路可以走


大家都講了很多,我只有一個簡單粗暴的補充:
找一些公認的佳作,找到它們的圖紙,然後做模型做模型做模型,並且自己重畫圖紙重畫圖紙重畫圖紙。
那是一個文藝建築愛好者真正了解建築的開始。。。


作為一個建築學院畢業粗淺學過建築設計的人來說,設計的事兒,我真不太懂,但學習建築設計離不開手繪,堅持畫了一段時間的手繪,關於這方面的的事兒,稍微了解一點,應該可以對題主有些幫助。
關於建築理論方面的知識,目前我的理解很有限,因為我對建築設計只是參與做過一些小項目以及對周邊建築的解讀,因為個人接觸到的內容只是一些比較淺的知識,跟一築的那些大神們不在一個數量級,本著傳統的「經濟-適用-美觀」的觀點做下列簡單論述。以下看法難免局限、片面、粗淺,見笑了。

首先是功能。不管怎樣的建築,首先要滿足功能這一前提,不論是文化建築、居民建築還是別的什麼類型的建築,功能始終是第一位的。初學的時候聽老師講「建築的靈魂就是空的那部分」,當時就像聽天書一般,慢慢知識面大了以後,發現『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句話有著非常深刻的內涵,我想應該是對建築最好的解讀。

其次是形式感。展開來說是個很大的篇章,這裡就不一一論述。讓我感到詫異的是,接觸的一些建築,發現其對形式感的追求已經遠遠超過了功能上的追求,現在的各種各樣的建築都在求新求變求異,我也弄不清楚這到底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不清楚是好是壞,這點有點超過我個人能力範疇了,應該請更高層面的專家解釋。
再者就是施工這些方面了,太龐雜,牽扯到太多東西,學識有限,實在無力總結論述到位。

再說說建築手繪與建築學習方面的東西。
我曾系統地研究過手繪,現在也還在研究,對各種風格都有點了解,所這點還是可以幫助題主的。學習手繪和建築學習如果結合在一起,有著事倍功半的效果,手--眼--腦結合到一起的感覺真的很爽,以前看到東西就是畫不下來,想到的東西也畫不出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現在幾乎可以做到可以畫出任何想像出來的東西,對我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

學習的話先從理論學起,市面上有很多這方面的書籍,把理論研究透徹,多買幾本書對比著看,慢慢的你看東西就不一樣,養成意識之後就大量的練習,有針對性的練習------又是一個很龐雜的系統......跟建築有關的東西真的是說上幾天幾夜都說不完,如果你真的想要學習,就慢慢體會吧。


附上個人的一些渣作(大神見笑了),這些東西絕大多數都是信筆塗鴉的草圖,這些草圖完全是筆尖順著思維在遊走;有一些是為項目畫的意向圖,這些圖有些是對著現場圖片進行想像和繪製,有些則是根據一個簡單的意象推衍出來;還有一些是對著圖片進行繪製。

--------------------------------------------------------------------------------------------------------------------------------------------

--------------------------------------------------------------------------------------------------------------------------------------------
鋼筆畫


--------------------------------------------------------------------------------------------------------------------------------------------

--------------------------------------------------------------------------------------------------------------------------------------------
項目草圖


--------------------------------------------------------------------------------------------------------------------------------------------

--------------------------------------------------------------------------------------------------------------------------------------------
信筆塗鴉


一個小偷潛入一建築設計院欲行竊。沒想到始終有人,他只好等。結果設計院的人始終在加班。過了半個月,小偷終於溜了出來,同夥問:去哪了?小偷:在設計院呆了半個月。同夥:你個sb收穫不小吧?小偷說:對 請叫我張工。


我只想說說我一個可能這輩子都不可能做建築的人,自學建築給我帶來了什麼。
可能這裡就是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我起初對建築開始感興趣是因為我一個朋友。我是一個考央美清華多年未果,後來進入一美院的專科環藝部分,主要是室內設計方向,在這個小學校里沒有本科那邊師資那麼好,老師對我們也是愛答不理,上課經常是跟別的老師聊天,或者跟我們說他有個學習班,可以報名來學習了。好多同學基本上還是大學生那一套,談談戀愛,進進學生會,或者玩遊戲。作為一個致力於多年造型藝術未果的有志青年,當然不想這麼淪落下去。

開始的我,當然是更關注自己專業內的東西,畫手繪成了每天必做的事情,每天看著好的空間就是在不斷的臨摹,因為我實在不願意看著老師拿著50年不變的課件給我們在那不出一點聲音的放,在一個寒假的時候我回到家,跟同樣考試多年的後來也上了一個綜合類大學的朋友坐在一起聊天,他現在在國畫系。問他在學校怎麼樣,他說還好吧,你知道的學校就那樣,他說他在自學建築。

後來他跟我說安騰,說康,說卒姆托等等這些名字,我聽的一愣一愣的,他說你不知道這些嗎?我不知道,然後他說你應該看看的。然後又跟我說了一些哲學的東西,說到了胡塞爾,海德格爾云云,他說建築和哲學等很多東西都是有聯繫的。當時我聽他說的真是有點傻了,畢竟作為一個曾經只想搞純藝術畫畫的我對我們這個是建築延伸出來的專業又有了一些不一樣的認識。後來我懷著極大的羞愧的心情,去查這些人的名字,一個一個查,然後慢慢有了些了解。

最開始看的好像是安騰《連戰連敗》 《安藤忠雄論建築》,因為之前對建築並不了解,所以不知道應該先看看西方建築史,中國建築史,因為從歷史入手應該會了解更全面。不過說實話三聯出的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築史》不是那麼好讀,畢竟都是類文言性質的,讀起來好累。然後其實一開始看安騰的書也跟看天書是的,看他的歷程,看他做的東西,一本書看完其實也沒多大印象,就是知道,哦,建築師原來是這個樣子。這個時候我的那個國畫系的哥們已經搞定了GRE,準備轉攻托福,這期間他還問過我一些軟體方面的問題。

這時候我已經對學校老師布置的無聊作業不敢興趣了,給你隨便講講,然後就給你個題目你做去吧。也不對對作業一塊說進行點評改進一下,當然我只是說我們學校,其他學校怎麼樣我不知道。我就是還是繼續讀建築方面的書啊,說是讀其實真的就是啃啊。這期間我知道了王受之,開始看他的講建築史的視頻,真的要感謝這個互聯網的時代,別的學校的精品讓我們都能看到。然後自己也看一點哲學的東西,一開始買了本尼採的,說實話,讀不太明白,你知道有些書當時看不太明白,可能多年以後再去看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我還是老老實實的去看《西方哲學史》了,我是看的羅素的那兩本譯林出的白皮的上下兩冊,有人說梯利那本更好更客觀,反正最近也剛買了梯利那本,準備再讀讀看看有什麼區別。畢竟歷史這種東西多度幾遍會有不同的認識。一有時間我就會跟我這個朋友聊天,在我眼裡自從他自學建築開始,儼然已經成了我學習的方向,他會說他最近在看什麼電影,在聽西方古典樂,跟我說海頓莫扎特,跟我說《V字仇殺隊》裡面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我不知道你們能不能理解當時我的心情,我覺得他真的不是在跟我裝逼嗎?

後來我知道了,不是!建築是一個時代的反映,它總是跟當時時代的藝術密不可分,一部建築史也是一部藝術史。他又給我推薦了一些書讓我去讀,類似於《形式,空間,秩序》程大錦的,這本書確實好,講的很基礎也很生動,插圖那麼多,我也每一個地方都做筆記,在這本書上我好像突然找到了頭緒一般,建築學教程 1.設計原理講空間方面的東西還蠻多,同樣對我來說是好看易懂。這個時候我的哥們已經在做作品集了,因為他跟我說他要去考老美的學校了,說實話看著他這麼一步步自己自學過來,心裡挺感慨的,一個學國畫的居然馬上可能要去老美學建築了,然後他把他作品集發給我我們在網上一起研究了好幾個晚上,我用我的所謂一些專業知識把我的一些疑問提出來,還好是大家還都覺得有用的。

後來慢慢的讀的建築類的書越來越多,我也工作了,做的是一份室內設計的工作,但就是我這個哥們給我的影響讓我始終沒有放棄去看建築類的東西。看了建築史,在看其他書就比較隨意了,去看艾未未怎麼去做建築,看斯卡帕的詩意的細部,或者回過頭來再去讀讀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看的書就越來越雜了,其實慢慢發現並不是學習建築就要非要去做建築設計的,因為其實我一開始非常想去做建築設計,覺得還是做建築更高大上一些,後來發現我可能並不適合做建築設計,但是在學習建築知識的這段時間,卻讓我的思考方式帶來了多大的轉變,我很享受這個思考的過程,我也很享受在這個學習當中我遇到的這些形形色色我未曾謀面的老傢伙們,是他們讓我覺得好好去做就好了么,但是切記要一直保持一顆熱忱且富於學習進步的心。

我的那個哥們後來被羅德島藝術學院的建築學研究生錄取了,非常牛逼的學校,他也如願以償的去老美那裡夜以繼日的搬磚去了。在那邊真的特別辛苦,我用他相冊里的一張照片,


這是一個人就是累的小憩了一下都會被分分鐘惡搞的明白嗎?哈哈,不知道過年回家能不能見到他,再跟他聊聊最近的生活。

因為之前受他影響關於中國建築史,一些園林啊什麼看的比較少,最近也開始慢慢把我們自己的建築還有美學的東西再去多關注一下。我的故事大概就是講完了,雖然沒有說什麼技術類的問題,但是就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學建築的這段心路歷程。


我在一所高校旁聽了3年課程,除英語體育外的全部課程,經歷了很多很多事情,現在找到一家設計院實習,同時也在另外一所高校繼續聽課。想自學建築絕對可行,我一路走下來周圍人對我還算有信心,如果要聽課建議去老四所。直接考研也可以,或者去歐洲讀高本,或去美國讀march II(我接下來的路)。自己一路走下來,發現沒有紮實的理論素養是不行的(去最好的大學聽課,你可以自己看書,沒有人解讀會看崩潰的)。我一直以安藤先生為榜樣,手裡有一本他簽名的書,他給我書的時候,左手舞拳,用日語講了三遍什麼,簡短有力!他堅定的眼神我一直記得!少年如果有夢就去追!
補充:應該是March I,3——3.5年針對本科非建築或工程專業的學生,我是學經濟的。PS.我手上的項目明年六月落成算是主創團隊成員,等有好項目落成後,希望與各位自學者分享探討2013/12/08

久也未更新,看看以前寫的文字突覺有些慚愧,因我對於建築設計並沒有做介紹;工作近三年慢慢褪去了熱血方剛,再看這個問題,我想說些...只是管中窺豹,希望看到的你可以略見一斑。

2014年,新一屆政府帶來了新的方向,對於從事建築設計的人算是危機大於機遇;業務量大量減少、伴生著重複勞動增加和競爭模式變化;我問過從政的朋友,問過設計的同學,查了地產行業投資量,再結合收中項目的變遷,偶然覺得這個行業要有一場震蕩,自己出身於自學,這種危機感也愈發強烈。那麼,如何才能繼續做設計?我想一邊回憶在學校的學習和一邊梳理現在的工作,希望能解答自己的疑惑,也許看見的你也能到我。
2015/07/11



借用壽震華先生文章里的一段話:

建築設計難不難?輿論說很難.但五十年以前並沒有現在感覺難,因為五十年以前沒有那麼多的學校,學校也沒有那麼多的教材.建築設計這個行業也和其他行業一樣,除少量留學回來以及少量大學畢業外,更有師傅帶徒弟以及補習學校的方式當上建築師的,我所見到的也有設計得很好的,也有當上總建築師的.這不等於說我反對上大學,但我的意思是,要解放思想,不要還沒有做設計就認為自己一輩子做不好設計.

因為建築設計這個行業,在學校里無論想什麼辦法,增加學時、增加學年,好像永遠教不完,念不完的,所以一次又一次的進行改革,一回兒四年,一回兒五年,一回兒六年,又加上碩士、博士,翻來覆去,還不能證實書念得多的人,設計一定做得好。這是因為建築設計,除了學校里能教的工程方面、藝術方面以及深專一種類型建築外,很大程度是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試想我們的建築類型,從出生的產科醫院起,我們要設計託兒所、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等科教建築,居住方面的住宅、宿舍、公寓、別墅、旅館等,公建方面則更多了,有寫字樓、商業、醫療、體育、交通,還有工業、休閑等等┄┄,乃至紀念碑、廟宇、殯儀館、火葬場、墓碑等,凡是人們從生到死,都與建築設計有關.因此,建築設計的內容,不光是在學校里能夠全部學到手的,還有就是年齡不到的話,就是理解不了.正如有一位建設部長所說的,如果您是設計原子彈的話,沒有人對您指手劃腳的,但一個建築方案,人人可以說您一、二、三.既然如此,我們不要被念書多少而擔憂,應該深入生活,研究普遍規律,一樣可以輕鬆做設計.


我曾經是一個流浪的拳擊手
熱愛旅行,詩歌,和美麗的女子
但我更熱愛建築
我從沒有系統化的學習過建築設計
只有一腔熱血
以及趕上房地產泡沫好時代的主角光環
那些鮮血飛濺的拳擊場教會了我要主動出擊,尋找機會
我就是這樣找到了自己的一份項目
當上建築大師,迎取媒體青睞,走上人生巔峰
我的名字叫安藤忠雄
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和混泥土生產商走的最近的男人
這是我的故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678544/answer/63066511


不停的畫畫。素描。水彩。鋼筆畫。馬克。一定不能停。
不停的看書。看大師作品。做模型。看到好的建築就收藏起來用心去感受它的空間。我記得特別清楚的是大二第一個設計作業。我想做一個貓咖啡廳。然後第一個草模我做了一個貓咪外形的建築。老師教育了我一個月。一直在講一定不能具象。要抽象抽象抽象。而且要關注內部空間。當你開始看你喜歡的作品的時候一定是因為它的內部空間而不是單純的造型好看。
其實我們在學校里學建築也是自學的。老師一節課只給每個人最多講二十分鐘。
希望樓主能有所了解。


推薦閱讀:

TAG:建築 | 自學 | 學習方法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