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iOS 7?

  • 有什麼亮點和失望的地方?
  • 蘋果的設計是否在扁平化大潮中有屬於自己的風格?
  • 如何看待明顯的借鑒/抄襲 Android、Windows Phone 等其他移動 APP 和越獄插件的(大雜燴)傾向?
  • 以及對界面以外的其他功能、特性的評價。

從 WWDC 的時候看到 iOS 7 橫空出世一時回不過神,到刷上之後用了將近一周,慢慢摸到了這頭大象的一些細節。 iOS 7 已經有很多精彩觀點,也有一些錯誤的解讀。還是想寫一些自己的理解,不敢說全對,但是希望能讓大家更理智地看待這次的變化。

回頭看了一下自己去年噴 iOS 6 不思進取的回答還歷歷在目: iOS 6 的 UI 有哪些細節上的改變值得注意或學習?但是我想 iOS 7 的出現,差不多可以讓我收回「蘋果的設計落後於時代」的話了。

我理解的 iOS 7 的設計語言就是:簡單,精緻。

簡單意味著只保留讓界面最核心的部分。原來 iOS 6 裡面有很多陰影,卡片的細節,到了 iOS 7 裡面完全沒有。但是扔掉任何一項有用的信息了嗎?沒有。毫無疑問 iOS 7 的設計更簡單,更現代。

精緻,用個直觀點的比喻就是:蘋果把界面想像成幾層超薄超平的毛玻璃貼合在一起。


但在 UI 上如何去營造這樣的感覺?細如髮絲的線,若隱若現的模糊背景,甚至在字體上也刻意地去用很細的字重,每個精細的筆劃都像能割到手一樣。只有這樣才能讓你感覺彷彿屏幕裡面有那樣細小而微妙的分層,這與蘋果的硬體設計的精緻如出一轍。蘋果花了無數精力讓屏幕對比度那麼高,讓顆粒那麼細,讓像素那麼貼近屏幕,就是要讓這些細節暴露出來的。

為什麼不說 iOS 7 是平的?


蘋果的語言是簡單,是沒有多餘的細節,不是平。
蘋果並不要求你像 Windows Phone 那樣只能橫著滾那一種設計語言,它開放得多。但也有一個要求:你家那些用木頭用紙用皮革糊出來的界面都滾蛋,換玻璃的過來。

這是從蘋果官方的 HIG 裡面找的一張圖,時鐘應用的層次和 iOS 6 沒有任何不同。


去掉的只是多餘的紋理,漸變,分隔線。

蘋果時時刻刻提醒你,iOS 7 的世界不是一個平面的世界。
屏幕解鎖之後,所有的圖標是錯落有致地落在主屏幕上的。
滾動內容,從導航欄下面模糊地透出來。
返回上一級的時候,手指推出的時候也是感覺剝開了一層看到底下的內容。

這也就保證了從 iOS 6 過來的用戶,用起 iOS 7 並不會感覺到天懸地轉。還記得我第一次用 Windows 8 那樣想把電腦砸了的感覺,直到現在我也還是小心翼翼不碰到 Metro 的那個世界,何苦。

擬物死了嗎?

擬物沒有死。但是「風格化」可以死。

擬物不是畫成皮革木頭,而是虛擬物體建立的與現實物體的橋樑。拿時鐘來當例子,所有屏幕上的時鐘,不管像老羅一樣畫的纖毫畢現,還是像 Android 4.2 那樣連刻度都沒有隻有錶針,都是擬物。因為你在現實中見過,知道它是怎樣工作的,所以見到之後你自然就知道它是什麼,知道大概的用法。同理還有計算器,雖然 Windows Phone 這個計算器非常的 Flat,但它還是擬物。只有做成這樣,你才會用,如果不做成這樣,那它的按鈕畫成鎚子那麼精緻入微,也不是。


iOS6 裡面的 Game Center 不是擬物,因為你從來沒有去過一家打扮成那樣的賭場,去查好友得分。只是過分「風格化」。大家批評的擬物大多是說的這種,包括 Find my friend 裡面的皮革質感,你不會打開一張皮子找到自己的好友的位置,你沒有這樣的經歷,不會有任何共鳴。

(圖來自

(圖來自 WWDC 盛宴前討論蘋果設計趨勢:iOS7 會變成怎樣?)
風格化有錯嗎?它有它的好處:你可以很快地進入這個氣氛,比如見到 Game Center 的背景你能理解它和遊戲相關,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幫助,反而讓你忘了你要解決的問題。

擬物仍然有它生存的空間,像計算器。但是你在真實世界裡面有使用經驗的東西越來越少,你能用擬物解決的問題也越來越少。

之所以 iOS 成了「風格化」的代名詞,因為蘋果一直孜孜不倦地在自家的應用裡面添加這些東西。於是很多人認為這樣是對的。但是 iOS 7里,蘋果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息,別這樣。雖然可能還是有很多設計師會在風格化上面做很多嘗試,也可能有設計非常不錯,但蘋果這艘大船的航向指向了另外一邊:你們這些人去解決蘋果用戶真正的問題,不要浪費時間畫只是漂亮的界面。正如 Tim Cook 在 All Things Digital 上所說:「 Customers pay the company to make choices on their behalf.」在iOS 7這件事上,我想說,你做得對。

為什麼蘋果可以把圖標畫那麼丑?


我也不知道,這件事很不科學。本來我在 iOS 7 出來之前,以 iOS 4 到 6 的變化速度,覺得蘋果一年不可能解決的很多問題:不可能有後台多任務可以定時下載,不可能有一個快捷設置界面,不可能一下子換掉默認應用,不可能應用自動更新,不可能有 iTunes Radio, 不可能讓界面變太大,不可能換掉所有的圖標。一夜之間,什麼都有可能了。唯獨圖標變成了這樣,我覺得任何猜測都是過度解讀,還是等最終版吧。但我用了一周已經可以無視它們了。


做這期Shawn Talk,其實就是受這個問題的啟發,這裡把我視頻的原稿貼在這裡,當做這個問題的答案。回答的最後附有視頻鏈接。大家可以根據喜好來選擇。


第一段

IOS7的發布了,風頭甚至蓋過了神州十號,頓時讓整個科技圈都倍兒有存在感,或許是最有存在感的一回了。我們團隊的熬夜看完了發布會,集體感覺很久沒有這麼滿足的開心過了,好像看過了一場酣暢淋漓的球賽一樣。大會之前我發了微博說「這次WWDC 很重要,因為蘋果要證明自己是否依然能夠think different」其實這裡邊包含著幾層意思。
首先從內部來說,蘋果高層在政治鬥爭後,Jonny Ive急需通過產品證明自己。

其次IOS從3.0版本之後就已經沒有明顯的進化了,消費者的新需求已經不能有效滿足了,必須自我蛻變增加競爭力。

最後,自從進入後喬布斯時代以來,我們還沒看到,未來蘋果產品風格將會走向哪裡,能否依舊保持創新,創新的方向會怎樣,這次的大會會是一個風向標。

所以它備受矚目也就不難理解了,然而沒想到的是iOS7剛一發布,就成了網路輿論攻擊的重災區。究竟大家都在噴什麼呢?


第二段
一切其實都要從UI設計的扁平化開始講起,發布會驗證了之前的傳言,在Johnny Ive的操刀下,IOS確實完全拋棄了擬物的方向,採用了扁平化、非常簡潔的設計。其實扁平化的設計方式一直都是Johnny Ive的風格方向,早期iphone的原型界面當中它就採用了這種風格,只不過喬布斯當年選擇了擬物化的設計方案,使得johnny ive的一直沒有機會向大家展示,而這次終於擺在人們面前,收到反饋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聲音,有的叫好,有的吐槽,吐槽的人當中有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群體,就是專業設計師。 首先說,我個人是很喜歡這次IOS7帶來的新變化,但是網上吐槽的這麼多,有的人根本沒用過為了噴而噴,有的則又非常有道理,所以我們接下來是理性的來給大家講講專業人士吐槽的原因。

吐槽的聲音幾種在幾個方面,首先是這個風格本身,扁平極簡的風格在近幾年,已經被谷歌跟微軟比較廣泛的運用到產品當中了,而在你要明白,在設計師心中蘋果可是風向標,它向來是設立標準,引導潮流的,結果這次蘋果卻是跟隨潮流。被人們視作為對主流審美的屈服,一種後喬布斯時代蘋果在設計上的倒退。(空隙)


但無論是創造潮流還是隨波逐流,這畢竟都有著強烈的主觀感情的色彩,如果單是設計師們情感上過不去,也不至於招致這麼大的不滿,那麼除了這點以外,技術上引來大家不滿或者吐槽的地方,在於蘋果違背了一些設計上的常識,與自己一貫的原則,讓大家接受不能。

其中被吐的最狠的就是的圖標,比如這個safari,雖然IOS7整體我非常喜歡,但這個圖標也卻是把我震了一下,可能你看了之後也想說,我靠這怎麼能是蘋果乾的出來的事,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對比你就明白問題在什麼地方了,按照以前的風格來判斷,新圖標中間圖案所佔的比例過大了,新的safari 跟app store圖標裡邊的圓圈太大,就直接給圖標的邊框造成壓迫的感覺,讓人看起來很肥,而原來老的圖標,構圖空間分配更加適中,比例看起來更加協調,而從圖標的設計本身來說,新圖標採用的元素跟信息密度都比原來高了很多,不夠簡潔,原來典型的擬物圖標,造型更是變化非常大,比如指南針,Newstand,等等。所以不僅把老的擬物風格拋棄了,而且還改變了蘋果建立起來的構圖跟設計原則也給拋棄了,一下子大家都看不懂了,不知道什麼叫美了,所以遭吐槽是難免的。我們看到網上有設計師對新的IOS7圖標,以老的構圖原則進行了優化之後,立刻有了不一樣的感覺,我們看到「照片」,「設置」,「safari」,等圖標的構圖都做了收縮,視頻圖標的過飽和的顏色得到了還原,newsstand的信息做了簡化,你還別說,整體看起來確實多了幾分熟悉的感覺,所以說設計是個很神奇的活兒。

另外一個非常違背設計常識的地方就是,相同功能的東西在系統當中表現不一致,比如,系統中大範圍的採用了毛玻璃的半透明的效果,一方面讓背景適當的滲透到前端,來給人微妙的通透感,同時模糊背景,讓信息更凸顯。但是不同情況下,底色跟透明度卻有很大的不同,當底色為灰色時,可以很好的將背景物體的顏色控制住,前端顯示的內容就會非常和諧,而當底色太淺,背景過飽和的色彩就會大量的滲透,干擾前端內容的識別,視覺上非常分散注意力,就造成效果時好時壞的現象。
鍵盤也是有同樣情況,時而灰色底,時而白色透明底,很不一致,雖說設計是一門藝術活,並非要求處處嚴格一致,但是蘋果作為設計界的風向標,這樣的尺度難免讓人摸不到頭腦。是ive本身的問題,還是手下找了兩個臨時工乾的呢?

除此之外,系統顏色很多過飽和色的運用很容易讓眼睛產生疲勞感,可能是beta版本的原因,一些文字的排版也極度的讓人忍受不能,甚至有些地方三個按鈕的大小都不一致。類似這樣的細節上的瑕疵在這次的IOS7裡邊還是很多的,設計是一個扣細節的活,蘋果交出這樣的作業,讓這些天天以摳細節為生,以蘋果為榜樣的設計們如何接受這殘酷的現實,頗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大家都錯了,蘋果又要顛覆大家的審美。

然而無論是圖標設計不理想也好,還是不夠連貫統一也好,其實這些都還是停留在蘋果主觀上的問題,更大規模的挑戰是第三方應用如何跟得上這大跨度的風格轉變。
越簡單的設計越難做,這次IOS7的主體設計「重內容,輕頁面」,系統狀態欄,頂部的標題欄,跟內容展示部分的界限都給模糊了,不再有老版本當中明顯的區域劃分,這就使界面的角色則退到了相對靠後的位置,使得內容得到了凸顯,比如safari,音樂,信息的界面,你進來第一眼看到的是內容,不是明顯的屏幕分段。這種轉變也註定了開發者會經過一段混亂時期,才能跟上這種變化,我們看到開啟某些應用,很明顯風格是格格不入的。當然這還有一個很崩潰的東西,就是很多設計是英文本位思想的產物,就是無法照顧到多語言的環境下的協調性,這界面在中文界面下是否好看就非常挑戰了。

在發布會之後我們緊接著就發起了投票,得到了12000位網友的參與,其中65%人表示喜歡IOS7, 35%表示不喜歡。證明消費者的觀察角度確實非常不同,就好像當我把鏡頭眩光的照片給一些人看的時候,居然有人驚呼好漂亮,卻完全忽略了這是鏡組質量差的體現。就像我們投票結果顯示的那樣,可能以上我們談到的細節對於消費者來說都根本不是問題。

我們引用一位設計師的話來總結UI 這部分,IOS 7整體的設計是非常棒的,很多細節非常不禁讓人叫好,新圖標當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但不能因為其他方面的優秀就忘掉或者無視launcher icon的醜陋,同樣不能由於普通用戶審美沒有跟上,沒發現這些醜陋,從業者就掩耳盜鈴的當它不存在。總而言之,它可以做的更好,我們來期待正式版吧。

設計就像時尚,隨著時代不停的變化,人們的審美也是一樣,所以誰也不能保證未來的趨勢會不會被蘋果掰彎, 或許兩年三年後我們再來看IOS7會得到更加公允的答案。

第三段
當然除了最簡單最直接UI方面的變化,其實蘋果在交互UX上邊的改動,下手也是非常的狠。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充分肯定的。那麼它帶來了哪些改變,那些影響呢?

首先是控制中心,它的出現在我看來是有著破冰般的意義,證明蘋果終於承認,過去的系統當中已經有些過時了。
而他的出現也是出於用戶迫切的需求,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真正重新定義了現代智能手機的時候,那時候消費者大多還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智能手機,不知道如何去運用這麼大的觸摸屏幕,所以選擇擬物設計,讓大家降低學習門檻,所以很多功能都只有單一入口,沒有快捷方式,沒有小工具,極度簡化操作邏輯,相當長的時間內這種堅持確實效果很好,但可惜卻沒能與時俱進。

就像我們小時候老師在教我們四則運算的時候,首先教的一定是加法列等式,它固然最簡單,但是當你熟練之後,你就會發現有些時候你需要更加高效方法來計算,可這個老師,它就是不教你乘法,不停的告訴你加法最簡單,終於你忍不住了,在別人那學會乘法了,這老師又說,行,學會就學會了吧,我是不想搞糊塗你。(黑場)


Control center的第一個重要的意義當然還是提高操作效率,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正在開網頁,突然發現,哎,好像有wifi可以用,老的IOS需要至少五步才能做到打開wifi回到應用的全過程,而新的ios只需要兩三步,且是在不離開當前運行應用的前提下做到的,使得操作流程沒有中斷,用戶感受是一個非常大的提升。

同時這個control center還客觀上降低了大家使用home鍵的頻率。原來你換歌,調亮度,切換程序,什麼都要雙擊,現在除了任務切換以外,全部都被摘出來了,通過滑動激活的方式, home鍵的壽命相信也會得到改善,功能可視化程度高了,隱藏的不那麼深了。


所以從功能性上來說這個功能是個100%的加分功能,但這功能加分的實現是以鮮血為代價的,對於iOS 這樣體量的平台,分分鐘創造機會,動動手指也能斷了你的財路。一個control center底部呼出的方式,立刻越獄插件的意義變小了,手電筒的快捷方式,手電筒應用死了,airdrop一下子區域網分享軟體死了,加入了攔截電話跟簡訊的功能,垃圾廣告商也死了。小功能不能倖免,大公司也有不同程度的衝擊,比如skype,instagram等等。所以這故事教育我們做app功能太單一有被割喉的風險。

第四段
另一個我們想單獨拿出來講的功能就是多任務的界面,採用了卡片預覽,可視化強了,滑動關閉的操作方式,省去了長按關閉應用的困惑。這給用戶帶來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是也帶出了很多關於抄襲的討論。也想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我覺得如果你非常較真的來研究抄襲的話,你會發現這些大公司的東西沒幾個是100%自己發明的。所以這樣就很容易陷入徒勞的爭論當中。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將開創某種交互方式的開創者看成領導者,而把其他人作為跟隨者。並且把這項交互的普及不看做是無恥的抄襲,而看做是人機交互趨利避害的自然選擇,我相信會一切都會容易理解很多。

比如webos開創的卡片式瀏覽方式,被安卓借鑒,被windows phone借鑒,被黑莓借鑒,現在連蘋果也借鑒,安卓的下拉式的通知中心,被蘋果借鑒,傳說中windows phone未來也會採用這種方式作為統一的信息中心,而蘋果被其他系統借鑒的例子當然也有很多。
所以如果我們跳出某一個廠家的視角,以整個行業的角度和更長的時間線去看待這些演化,你會得到一個不同的結論,智能機的人機交互發展其實還是很短的時間,真正的蓬勃發展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可以說大家仍然處在一個探索的階段,沒有一個系統可以每個方面都做大盡善盡美,而某一個系統逐漸一個方面做的很好,並得到消費者的驗證,就成了一種交互模式的領導者,比如安卓的通知中心,比如黑莓的信息中心等,其他人跟隨他們探索出來的成功經驗,成為了跟隨者。屏幕就那麼大,從用戶感受的角度出發,好的方法就那麼幾種,大家都選擇使用,這其實是行業進化,交互方式優勝劣汰的體現,是好事。Palm 死了,難道就應該讓卡片式管理跟著一起陪葬么?這樣是不是太過可惜,也太過狹隘了點?

而且,基本的交互方式互相借鑒,走向融合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每個操作系統之間基本邏輯差異越來越小,用戶適應起來跨度越來越小,這就是行業的進步,消費者知道兩個圖標重疊就是創建文件夾,知道頂部下滑就是看通知,這又什麼不好么?所以我們傾向於不去糾結一個誰先做出這個功能,而是誰能把這功能的用戶價值最大化。

屏幕就這大,智能手機的交互方式除了界面上的調整之外,對於手勢,邊緣的運用都仍然在摸索當中。有些公司做了很好的表率,比如twitter的下拉刷新專利,就公開表示不會用它去攻擊別人,希望大家都能用來提升用戶感受,尊重知識產權,把我好度,這種是我們提倡的健康的模式,任何利用專利當武器讓競爭偏離了產品競爭的軌道,都是不利於推動行業發展的。所以某些公司自己對號入座啊。

近幾年我們看到蘋果在越來越多的方面做了跟隨者,你當然可以把它歸結為蘋果的創新勢頭慢了,但是相對於數落蘋果,我們更願意花時間去看其他的系統在那些方面的創新更加成熟了,對行業在交互上有了哪些新貢獻。

第五段
iOS 7 總體是一個很棒的產品,整體的用戶感受有著顯著的加強,當成熟的智能機用戶擁抱慶祝變化的時候,不要忘了iPhone是一個主流市場的產品,覆蓋的人群非常複雜,這裡並不是指它的年齡段,而是對於智能機的熟悉程度的參差,如此大的轉變一定會帶來相當程度的學習成本,用戶學習成本,加上開發者的適配成本,是這次升級的核心風險所在了。

對於它的設計,無論今天有多少設計師跟消費者罵它,也沒有一個設計師感保證永遠不被蘋果帶的跑偏,或許兩年後我們再來看IOS7的設計會得到更加公允的評價。

對於它的交互,我更願意把它說成是一個新時代的標誌,在這個時代里,你會看到蘋果以更友好,更開放的姿態面對消費者,會少了上一個時代當中的喬布斯式的孤傲與偏執。
變得友好開放並不是一種倒退,而是不同時代的特徵與符號,也證明蘋果在「後喬布斯時代」有了鮮明的方向。在喬布斯的年代,他的方式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沒有人可以把他的思維方式發揮的比他自己還好,所以不僅蘋果需要停止去想喬布斯喜歡什麼,關注蘋果的粉絲、消費者也要停止質問喬布斯會不會做這個,喬布斯會不會做那個。告別了喬布斯的影子,無論是蘋果還是Johnny Ive都進入了一個更加自由的新時代,只是對於蘋果跟對於Johnny Ive來說,這是事業新的高潮的開始,還是下坡的轉折點只有時間才知道了。

以下為視頻
視頻封面「ZEALER 出品」Shawn Talk 第三期 iOS 7 的「槽點」跟觀點視頻

王自如
ZEALER中國 | 創始人


0. 感受和感受

Designing something requires focus. The first thing we ask is what do we want people to feel?

前天中午升級了 iOS 7,很新鮮很興奮。

朋友問我,「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 iOS 7,你的選擇是?」
我沉默一會兒,說「通透」。
朋友追問,「為什麼?」我答不上來,「就是感覺。」

是的,通透,這是我對 iOS 7 下意識的感覺,但並不知道為什麼,直到我又看到 iOS 7 官方宣傳片中的這張圖:

我認為這就是 iOS 7 中最基本最隱藏的變化,也是之所以我感覺「通透」的原因:

我認為這就是 iOS 7 中最基本最隱藏的變化,也是之所以我感覺「通透」的原因:
iOS 7 所有的層級(layer)有且只有 3 層:

  • 底層:壁紙
  • 中間層:鎖屏信息、桌面圖標、文件夾、應用本身、多任務管理
  • 頂層:通知欄、控制中心、對話窗口、Siri

具體地說:

1. 底層:壁紙、攝像頭取景
底層大多情況下是壁紙。
為了強化底層和中間層的區分,轉動手機,壁紙會動,就像你轉動茶杯時水面晃蕩。
不過比較有趣的是 Facetime 的背景,底層並非是壁紙,而是攝像頭的實時取景畫面。

2. 中間層:鎖屏信息、桌面圖標、文件夾、應用本身、多任務管理
從鎖屏到桌面,鎖屏信息使用基本圖形和文字,沒有多餘元素,側滑時從右側消失,桌面圖標鋪滿壁紙,動畫極其輕量,感受上是同一層。(嚴格意義上,這隻在鎖屏壁紙和桌面壁紙使用同一張圖片時感受明顯,但我認為,鎖屏壁紙的變化不屬於層的變化。)


從桌面到文件夾,zoom in zoom out 的動畫切換,還是在一層。
從應用圖標到應用本身,繼續 zoom in zoom out 的動畫,感受上還是在同層。


應用間的切換是同一層間的平移。
卡片式多任務管理,這是最能說明桌面和應用是同一層的界面。


某些時候,為了強化應用內部是中間層,會通過穿透圖層或者虛化圖層的方式讓底層出現。
例如撥號界面按下數字鍵會透出背後的底層壁紙。


應用內部的頁面切換使用左右側滑的動畫和手勢,使得感受上很穩定,感覺上仍然還處於中間層中。

總之,桌面、文件夾、應用本身,三者組成了一張細節豐富的「紙」,通過 zoom in zoom out 動畫將用戶需要的細節呈現出來,同時可以隨時感知自己當前所在位置。

補充:
桌面圖標和應用本身是同一層的另一例證是,圖標的設計框架(grid)和應用本身的設計框架是一致的。

圖片來源及更多詳情:

圖片來源及更多詳情:「iOS 7 圖標設計來自銷售團隊」說法的來源是?如何解讀?

3. 頂層:通知欄、控制中心、對話彈窗、Siri
由手勢或系統觸發,在需要時出現。

使用毛玻璃效果,用戶當前界面在背後若隱若現,有安全感。

鎖屏收到通知,鎖屏界面會毛玻璃化,這是因為通知是頂層內容,所以會覆蓋使用毛玻璃覆蓋中間層的鎖屏。

彈出對話框是頂層,此時觸發的鍵盤也是毛玻璃效果。提醒下,iOS 6 中彈窗的輸入鍵盤也是深色調,但沒有 iOS 7 中層的概念這麼明顯。


4. 為什麼通透?
當我理順了這 3 層的關係,當我多次重複滑開鎖屏、進入桌面、打開文件夾、進入應用,側滑,後退的時候,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這是通透的。

Distinct function layers help establish hierarchy and order.

如果使用「層」這個緯度去對比同時代的移動操作系統(設計的緯度很多,不一定是「層」,所以這樣的對比嚴格說來是不對等的),你會發現很有趣的是,這些系統在層級上並不「扁平」,層級偏多。

一個例子是,視覺上極度「扁平」的 Windows Phone,在頁面切換中大量使用瓷磚動畫,導致每進入一個新頁面從感受上都是進入一個新的層。

5. 為什麼是這個樣子?

We have always thought of design, as being so much more than just the way something looks.
It"s the whole thing. The way actually works on so many different levels.
Design defines so much of our experience.

There is a profound and enduring beauty in simplicity, in clarity, in efficiency. True simplicity is derived from so much more than just the absence of clutter and ornamentation—it』s about bringing order to complexity.

設計,並不僅僅是看上去的樣子,而是關乎整體。真正的美,存在於簡潔、透明和效率當中。

6. 最後

The mobile OS from a whole new perspective.

這是 iOS 7 的 slogan,但至於這個 whole new perspective,見仁見智。你可以單純的認為這只是一次視覺上的 redesign,或者也可以相信這是為迎接未來更多材料和產品的可能性而做的鋪墊,局外人的猜測從來都是虛妄,時間會證明一切。

兩天時間,到目前為止,我是很喜歡 iOS 7,缺點和 bug 很多,重啟也很多,但我感受到這背後的勇氣和誠意。

美或者不美,從來都不是真正的問題。

結答。


引用:
iOS 7 官方宣傳片
視頻封面中文字幕:iOS 7官方介紹視頻完整版視頻
Intention - Designed by Apple in Carlifornia
視頻封面Apple WWDC 2013:Designed by Apple in Carlifornia視頻


樓上說得都很好了,但是我補充一點上面答題者都沒提到的。

所有設計都不是為了讓它看起來如何,設計是為了用戶體驗服務的。設計是為了更好地產品體驗和產品使用。

說實話,icon和解鎖界面。如果它們僅僅是一張圖片。確實不如前代好看。但是,iOS7不是一個平面。看官方宣傳視頻的時候,看到解鎖界面我就發現了,外觀的變化不僅僅是圖形的重新設計這麼簡單。

它用到了三軸陀螺儀。也就是說,圖標並不是像原來那樣刻在或繪製在背景上了。它們是懸浮在背景之上的。當你直視手機屏幕的時候也許一個圖標擋住了背景上的某個花紋。但是,稍稍改變一下視角,傾斜一下手機。你就發現圖標和背景,是兩個平行的層面。你又能看見被擋住的花紋了。這真的太酷了!!!

iOS7的重新設計,拋棄了大量紋理和高光。我覺得都是為了新的iOS穿戴式設備服務的。不管是iwatch或者iglasses之類的。它們肯定不會有iPhone這樣的大屏幕。在一塊小小的屏幕上顯示出之前的那些擬物圖標不太實際,看不清,太擁擠!所以ive需要重新設計這些,而不僅僅只是因為出於個人喜好。

但是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用過window phone的朋友肯定都有感覺。就是太扁平的圖標給人一種浮躁的感覺。我敢肯定ive也想到了。所以他用了更立體,更深層的交互和構架來搭配更簡化的圖標。來彌補這種浮躁感。

再者,iOS7的icon和以前的icon並不是想傳達一個意思了。以前的icon是按鈕,用戶看到了就知道去按它。然後出現新的界面。現在的icon更像是標籤。而系統的交互就是不同標籤之間的轉換。所以我覺得重新設計的簡化的icon也是為了更好的多任務體驗而設計的。


亮點:
最大亮點,是蘋果決定了iOS用戶需要放棄「扶助輪」--放棄iOS 6以往大量的擬真效果,只保留部份,帶領用戶早日適應扁平使用環境,以獲取觸控螢幕的最大硬體優勢。有很多網友花心機去摘文iOS 7的新界面不濟、如何不及舊的。可惜大部份作品都有同一個問題:用舊思維去看新世界。

iOS 6跟iOS 7的分別並不止於表面風格,而是藏於骨子裡的根本思維分別。iOS 7作為一操作系統,本身並不存在對錯,因為它是一套對該生態系統的全盤改變,它要盈造的是一個新的使用世界。就好像、我們今天的地球長這樣子,所以我們人類就要長這樣子;假若地球上本來就沒有太陽照射,地表上的生物就會像今日的模樣,或許不會覺得沒眼睛是錯的。

iOS 7帶來的改變,對使用者、UX設計師的改變就是類近這層次。

扁平化也一種視覺概念,它本身就不會有對錯之分,反之,未來UI、UX設計師如何去詮釋、演繹它就是最有待大家去解決的問題。我們預計,隨著時日該系統不斷改善、用戶亦日漸適應,情況會一直改進。

就是不少網友利用UI、UX的知識大肆批評iOS 7的設計,又如Dribbble上有大把大把「提案」iOS 7該要如何用舊方法做,可惜歸納這些做法最終目的只是要將新提案拉回舊世界,用舊想像掩飾新想法的不安而已。

當年Aqua界面推出的時間,就有不少人用OS 9的設計語言去批評新界面的做法。經過十多年發展,Aqua界面當年具爭議性的用戶面處理方法卻已經成為UX界的金科玉律--就是這麼一回事。事實上蘋果與App developers、Dribbble用戶提倡扁平化地位大不同。前者是要引領大眾進入新世界,因為它是硬體和平台的擁有者,也遊戲規則創造者;後者則只有製造潮流的份兒,因為他們是跟著遊戲規則去玩。

今天Apple提出新的發展環境,就是為UI/UX設計師又再次帶來新挑戰,那麼你看到的是問題還是機遇?就由閣下去判斷。

失望:
沒有失望,因為iOS 7從零到沒有,時間大概只有7-8個月時間(但看互動animation的成熟程度,iOS 7必定早於這時間開始開發),甚至有「超額完成」的感覺。

感覺上iOS 7更像一個繼往開來角色(如當年OS X Cougar),除了為設計師和用戶帶來巨大變革、機遇和新體驗外,就是更期待iOS 7後的版本如何發展得成熟--要知道所有新事物也得需要時間摸索的。作為忠實用戶,卻也自iOS 3用起,太習慣舊有界面而生厭,所以很樂見這次改革。至於方向對錯,則要看UX業者如何發揮。我們或許太習慣於蘋果近年Incremental updates的習慣,不曾記得蘋果一直是勇敢大刀闊斧的改革者。

蘋果的設計是否在扁平化大潮中有屬於自己的風格?
首先我並不認同「扁平化」是一種潮流。反之我覺得這是用戶面設計的合理進化階段。

怎麼說,從九十年代Mac OS透過滑鼠、鍵盤進行原始互動,進展到Aqua的擬真風格,及後iOS的觸控屏幕互動+擬真,到最新的扁平化,就是一步步帶領用家與屏幕硬體進行更全面而合理的互動。

滑鼠並非與電腦硬體最好互動方式,因為經鼠標操控畫面,失真程度最高,令人與硬體軟體的互動程度處於低水平。至擬真風格出現,令用戶對互動形式更有親切感,卻需要在平面上製造立體假像,沒有以最佳方法利用好新界面;以至iOS、Retina Display的出現,一步步拉近人與屏幕平面的距離。經過七年學習,也是一個合理時間向用戶提議更多可能性。

觀乎Windows Metro的用戶面風格,不可叫做「平面化」,而是、以「平面」作設計出發點。

該用戶面設計於要設計的時候明顯沒有想過界面與用者如何互動,反之更像要向用者演示WM用戶面要與其他操作系統界面不同--就是要與別不同而已,所以其互動效果明顯沒有考慮與人觸碰產生的感覺。

是次iOS 7扁平化則嘗試將用戶帶進另一個空間,除了大有進步的互動效果外,由以往「將擬真實物放在屏幕上」改變成「一塊塊薄膠片貼在螢幕」,加上「Depth」的新效果,明顯仍然是由人類的觸感、視感出發,然後用全新方式演繹,與WM的反人類設計不同,這點不可以混淆。

如何看待明顯的借鑒/抄襲 Android、Windows Phone 等其他移動 APP 和越獄插件的(大雜燴)傾向?
我對於這種做法表示失望,但若果從大環境去看,更希望蘋果是從其他系統取靈感,而非直接抄取,即使說所有移動操作系統的發展也是互相影響而成。

以及對界面以外的其他功能、特性的評價。
老實說本人沒有安裝試用版本,作為End-Users也對半製成品沒興趣(也因此所有細節討論在我來說也是沒有價值),反之更有興趣於討論iOS 7帶來的新思維、新衝擊和新機遇,我更不明白是為甚麼開發者、設計師都表示不安,新系統表示他們可以得到更多新機會呢。


Update
終於忍不住裝上Beta版,把玩了2小時。
原來寫下面文字時,更多是從我感受到的創作者的理念出發,現在加上個人的直觀體驗後,豐富、延伸了一些感受,也矯正了一些想法。

1、看見
程序文件夾在放大後變淺,變透明,也就是說,在經驗中它應該更「清晰」了。這說明「放大」動畫強化的是一個看見更多、更遠細節的過程。
我將壁紙換成星空,壁紙在放大時跟著放大的動畫,不免讓人聯想起Snow Leopard的時光主題動畫,動蕩的、時光穿越的場景。或者,是天文望遠鏡里的視野。
看見,通過鏡頭看見,鏡頭裡會看到光暈,另一個具有豐富隱喻的壁紙是動態的光暈主題。我點開程序文件夾,我點開任何程序,放大動畫就像焦段猛然地調到了遠處,所以那必然是長焦的、朦朧的世界,「臨時」圖層暗示了這一點,毛玻璃是對「看見」的遮蔽,是對「看見」的敞開。
我的手機向左微微翻轉,也就是說我的視線在向右移動,遠景(壁紙)和近景(圖標)發生了微妙的相對運動,我看見了星空微微失重,我看見了一縷光暈在逆光中。

2、糖果
圖標的弧線已經不再是普通的圓角了。(iOS 7 的圓角圖標是怎樣一個圖形?)但我更喜愛這些圓滾滾的圖標,它們的肚子很大(iOS 7 中的 Safari 圖標是不是非常丑?中我的回答),身上披著鮮艷的糖紙。
Game Center的彩色氣球,它們也是糖豆、水裡的氣泡、遠處的光暈,也是照片圖標上的彩色向日葵,也是所有這些圓滾滾的圖標。
但我仍然能辨認的出,這些甜蜜的、一碰就興奮的彈跳開的,小東西,我看見它們就記住了它們(幹嘛非讓我記住那老氣的賭桌?)我管它們叫做Game Center,一切圓潤而鮮艷的都是喜悅的中心。

3、眩暈
你們還會強調,文件夾的放大來自MiUI,玻璃來自Cydia嗎?在創作者敏感、強壯而蓬勃的化工廠中,難道不應該把它們,各種線索各種靈感先扔進去——創作就是在無意識的攪拌機中翻轉,讓各種元素彼此興奮碰撞彼此胡亂連接,迸射出眩暈的、短路式的快感。
是的,眩暈,我的確有些頭暈。

Jony Ive的貢獻在於,他能將他鮮活的感覺,在理性的支撐下表達在工業設計上。還記得早期那些糖果顏色的Mac嗎?這些被指責過於飽和的彩色圖標,明顯是在為他馬上推出的彩色iPhone做準備。(所以面對黑色不好配的觀點,我們敢預言這些圖標不是對硬體精彩的配合嗎?)這一次,在軟體界面上,Jony Ive再次提供他鮮活而豐富的感覺,他仍然在「擬物」,但不是材質、形狀或者用途上的直接聯繫,而是建立在通感或者說聯覺上的無意識聯想。這是移動系統上前所未有的。

Jony Ive仍然是個優秀的設計師,但也許不是個好產品經理。或者周圍沒有人敢於提醒他普通用戶的感受。或者是他為了實現某種效果的取捨。試玩的體驗是,所有為了強化上述感受的手段,動畫、色彩、白底一起強化了眩暈的感覺。

4、銳利
眩暈還因為過於銳利。
圖標扁平化意味著,去除了質感、圖標邊緣處微妙的層次過渡,於是呈現了一種「無邊框」效果,在Retina屏幕上尤其顯得銳利,似乎有一條像素級別的細線乾淨利落地區別了圖形內外。
所以才大量採用細字體來呼應這種銳利。
或許Jony Ive也是故意用這種銳利來反襯毛玻璃的朦朧。就像iPhone5在烏面邊緣上的拋光。


分割線————————————————————————


原文:
整體上我覺得新iOS非常性感,直播的時候非常High,細節和背後的理念引起很多共鳴。
共鳴是因為,對作品最好的解讀方式就是:設想你是創作者,站在創作原點之上如何思考和回答一些核心問題。我沒有做過手機界面,但組織過幾次雜誌改版,經驗和感受是類似的。

對於Jong Ive,我想他必然要回答這樣一些問題:如何表達自己的核心設計理念,比如扁平化。如何「發明」一套根植於這個理念之上的語言,其中關鍵的幾個單詞是什麼。最首要的單詞肯定是字體和網格,如何在此基礎上建立整套網格系統。
當然還有一些和手機界面相關的問題。比如圖標。比如如何增加別的系統早有的功能來增加自家系統的競爭力。比如如何吸收設計流行風潮,納入自己的語言系統。

下面是一些散落的想法。

1、抄襲?
iOS7大量借鑒了其他系統其他app,我覺得這種Open的態度非常端正,非常讓人讚賞。我常說,做一本新雜誌,最正確的方式,就是抄襲10本雜誌(而不是1本),把它們融為你的語言系統里並作出新意。設計不是閉門造車,而設計風潮是一個多頭並進,集體演化的過程。用抄襲來慨括合理借鑒,這誤解和誇大了個人在集體設計風潮中的能力(所謂天才論,所謂獨創論),也忽視了個人在借鑒和發揚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才華和機智。以前看到有人談學術,大眾總理解學術的演進是愛因斯坦式的、天才式的狂飆突進。但真實的境況往往是個體耗費幾十年的心血,在核心學術期刊密集的交流與彼此影響中,對自己關注的問題有那麼一點突破。這已經相當不易。

回到設計,關鍵在於,你借鑒的東西在完整的語言和邏輯系統中是否是恰當的?是否因為你的語言系統而產生新意(設計的精妙之處就在於平常元素混搭起來而產生的電流)?你的借鑒是否並不違背你的自身理念,相反更像是你所堅持理念的自然推導?
比如多任務界面,借鑒了Web OS的卡片式界面。因為這一界面是已有多任務界面中被證明是最優秀的,最經典的界面,而創造全新而獨特的界面是非常難的,需要突然而至的靈感。這裡的新意在於與放大動畫的結合,後者是全局式的語言。符合自身邏輯還因為,卡片能自然納入基於觸摸的圖層系統里,這一點後面還有敘述。

Jony Ive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像是針對「Think Different」而來的,大意是比不同更難的是更好。因為不同更像是大眾層面對創造力的誤解,而更好其實關乎品位。品位太重要了,它指向審美的直覺判斷,根植於長期的見識、經驗和理念。字型大小大一點還是小一點,與周圍元素的尺度關係如何,這些都需要真正的品位。好的品位會在無數細節中體現審美的細膩感受和全局理解。

2、網格
看得出Jony Ive應該是所謂瑞士國際風格的擁躉,這也是他「扁平化」理念的設計思潮來源。這一現代流行風格,建立在高度理性的網格之上,發明了Helvetica字體。我理解的瑞士國際風格,就是設計應該有一個基本的邏輯起點,在這個基本的邏輯起點上建立整體的秩序與和諧之美。這個邏輯起點是什麼?我們刪去任何質感和紋理的,任何象徵隱喻的,任何個人趣味的干擾,剩下的就是點線面最純粹的構成關係,在這個關係上用審美品位去判斷和確定它的大小、輕重和比例關係。比如Helvetica字體,正因為它的邏輯起點如此理性,導致它的結果完美到了任何一筆都無法移動和修改的程度。

Jony Ive的視頻中透露了不少信息,比如下圖的Mail界面。我們看得出Jony Ive建立了一個像素級別的網格系統,最小的單元格為8個像素。並用它的倍數來建立尺度關係。主標題字體大小為3個單元格也就是24個像素,副標題字體大小我猜測是這樣確立的:讓行距是字體大小的2倍,主標題行距是6個單元格,副標題行距我希望它比主標題行距稍小,於是為5個單元格,也就是40個像素,於是副標題大小應該為20個像素。實際上稍有不同,調整為21個像素。


圖標的網格要複雜的多。我難以判斷這些圓形和連線從何而來,一般來說,除了感性的尺度感受,複雜網格的建立往往基於一些幾何公式,黃金分割是其中的一種。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在某一邏輯起點上的內部展開。
比較重要的問題是,新圖標圓角的更大的弧度從何而來?


從上圖我們能窺見Jony Ive可能的野心,把新iOS的幾何元素從一個共同的邏輯展開。這麼做的好處是,讓設計邏輯更加深入而紮實,讓整體界面,讓其他開發者的設計都有法可依,在最小的尺度上建立整體的秩序和美,並以此來經受時間的考驗。

至少,在視頻中我們能看到,圖標的設計都是基於上述網格的。




讓我再次回答「擬物」和「扁平化」的區別,擬物的著眼點在於外部聯繫,即界面隱喻,而扁平化則從內部展開,在抽象層面上回答美為何物。如果說你只能在擬物的層面上來感受美,這就像繪畫在大眾層面上的經典爭論:畫得好是因為畫得像嗎?

3、細字體、細線
細字體(Helvetica Neue UltraLight?)的選擇動機可能有多種。

的確可能受到Windows Phone影響,細字體比現行的Helvatica更「清晰」,在多文字的頁面上更容易閱讀。

但我想首先它可能和Jony Ive對iOS7希望達成的感受相關,比如說:輕盈。

從形狀上,這一字體的圓形特徵呼應了大量的圓形元素。

另外我覺得細字體是在「扁平化」的思路上,和細線呼應,共同建立一個線條的最細單位。於是以最簡潔的方式形成輕重對比,產生設計的層次、豐富性和區別度。我見過大量類似的平面設計(比如雜誌)選用細字體,道理我想是一致的。
這些最細單位在字體上,和標題字體Helvetica區別開。

在排版和圖形上,大量的細線被運用。或者是圖標的輪廓線,或者是文本頁面的區隔線,或者是指南針上的刻度。

最精彩的莫過於Siri,細線構成的跳躍音波到圓形圖標的過渡動畫,非常有趣。我同事所謂設計中的「亮點」。

4、圓形
圓形配合Helvetica家族字體,感覺非常像Monocle雜誌。這是一本近年最著名的瑞士國際風格雜誌。


道理也相似,圓形是最抽象、純粹、經典的圖形。另外,這是在基本圖形單位上對圓角和字體的呼應。
因為其經典,圓形加上色彩的變化則可以表達很多東西。

5、色彩
運用色彩的動機很簡單。
扁平化之後,當大量的紋理和質感去除之後,如何製造圖標的區別?
色彩。這是最扁平而自然的方式。

當界面基本色調拋棄了「科技藍」,轉以白灰黑(請注意發布會的Keynote從藍色漸變換成了黑色漸變)之後,如何不至於沉悶?依然是色彩。

問題是,Windows Phone首度大量運用色彩之後,你如何做出新意?
新意來自色彩的朦朧化處理,像是焦外虛化,增加了幾分柔和、美妙的感受。這就涉及到毛玻璃擬物圖層的運用。

6、圖層、放大動畫、毛玻璃擬物
所謂扁平,其中之一應該是減少圖層深度。
老iOS的擬物圖層有邏輯錯誤,比如亞麻布既在桌面圖標層的下層,做文件夾和多任務的背景布,而又能出現在上層的通知中心裡,圖層的位置混亂。

新iOS簡化圖層數量至3個。

傳統的鎖屏界面是置於圖標層之上的圖層,iOS將其降至與圖標層同一圖層,滑動解鎖的動畫變成:將鎖屏界面層滑開後,圖標出現。

iOS7將所有的「臨時」圖層都置身於上層,通知中心、控制中心、文件夾,並巧妙地以放大動畫來銜接,表明它們的位置。

圖層的簡化當然清晰了邏輯,而半透明毛玻璃的擬物是精彩的設計。
因為它增強了這些圖層的「臨時」感,告訴你仍然安全,你仍然呆在原地沒動,你仍然能看見你自己的位置——就在這半透明的圖層下面。

半透明質感與色彩的搭配,則是視覺上的亮點。簡訊界面的鍵盤是毛玻璃質感,當你輸入並發送簡訊後,底部會升起一個朦朧的藍色色塊,非常有趣。

7、觸摸手勢
從上向下滑動是通知中心,反之是控制中心,左右呢?

自Reeder開始,卡片式的界面隱喻成為新設計的主流趨勢,用卡片表明頁面的上下疊加關係,然後喚起觸摸手勢來返回。
左上角的「返回」依然得到某種程度的保留,只是去除了按鈕,扁平成為文字或者簡單的圖形。
這一設計是重要的,因為它解決了返回鍵過遠的問題,為未來的大屏幕手機埋下伏筆。


8、情感
扁平不意味著理性而缺乏情感。
設計當然可以從理性出發但依然傳達情感和感受。或者經常相反,從模糊的感受作為動機,運用一系列的經驗手段來抵達這個模糊的感受。

纖細的字體、柔軟的圓形、鮮艷的色彩、朦朧的圖層,散發光暈的壁紙……這一切帶有科技感的界面顯然不同於安卓工程師式的冷與酷,而帶著設計師式的溫柔情感。

作為普通的使用者,我們當然有拒絕這一風格的自由,就像國外有人調侃其為「Pretty Gay」。但從專業的角度,我以為,Jony Ive從他的感受出發,其內在邏輯的緊密度和完整性非常高。
如果讓我用一系列辭彙描述這些感受,我覺得是輕盈、明亮、溫暖……喜悅。


http://apple4us.com/2013/06/against-interpretation-again.html

在虛擬世界重建美學秩序



真機上效果可能有所不同,單從看到的主界面的圖標看,感覺雜糅了幾種不同的設計風格
1. 漸變的鮮艷單色背景+簡單的白色前景。信息,郵件,音樂等
2. 極簡主義風格,純白底,簡單線條,注重字體設計,突出內容: 日程
3. 漸變單色背景+單黑色平面幾何圖形:照相機
4. 白色底+帶高光立體效果前景:Game Center
5. 無底圖,應用內容直接展示:地圖,Passbook,Notes,reminders。
先不看用戶是否接受,多種風格的雜糅會影響品牌的標示度。之前的iOS系統,任意挑出來一個圖標就可看出來是iOS的。現在的這些圖標就難以做到這一點。iOS正在失去它的視覺特徵。不僅僅在主界面上,整個手機的界面設計都明顯缺乏一致性和鮮明的個性
另外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圖標識別性變差。特別是圖片、設置和Game center,一般用戶很難一眼就看出來圖標是什麼意思。
整體顏色風格變得明顯年輕化,或許會贏得更多年輕用戶,但是這種鮮艷單缺乏質感的設計對於商務和成熟用戶會造成損傷。Android系統有較強的可定製性而且機型眾多,用戶選擇餘地大,默認的通用風格可以特別一些。iOS產品單一,個性化定製缺乏,這麼做恐會失去一部分現有用戶。
總的來說,我個人不大看好這次設計風格的改變


之前回答過,傳 Jony Ive 正在推動 iOS 採用扁平化設計(Flat Design),這會有怎樣的影響?

觀點不變:蘋果現在遇到的最大的問題,並不是設計應該擬物還是扁平化,而是 iPhone 和 Android 在使用體驗上已經沒有雲泥之別。雖然毫無疑問 iPhone 更好,但就像柳傳志的比喻,兩隻雞站在一起,別人不在乎誰大一點,鴕鳥和雞在一起,差異才顯現出來。現在 iOS 和 Android 的關係不是鴕鳥和雞,如果不能保持這種懸殊差異,你憑什麼產品貴那麼多?

然後是今早看了一堆介紹和視頻後的感想:

沒錯,很多 icon 讓人吐槽不能。色彩過艷、光源混亂、很多 icon 傻大傻大的、風格不統一——為什麼能組合出這麼亂七八糟的圖標首屏呢?

這就是讓很多設計師看到 iOS 7 之後幾天無法咽下一口氣的根本:大家都在想,為什麼我都能做得更好,而蘋果卻做得不好?

我個人的意見,icon 雖然重要,但並非設計一款操作系統的核心。作為設計師,Jony Ive 不會先想 icon 再想整體架構和規則,只會反過來。那麼,也許這些 icon 是最後時刻趕工出來的,很多細部會逐一調整。也許很多調整仍不能讓我等滿意,但我傾向於不去懷疑 Jony Ive 的審美。

深入去看,可以看出 Jony Ive 的著力點在於提升整體操作系統的使用體驗。比如,解鎖屏幕時,所有圖標不是一起而是以不同速度降落到桌面上,非常有趣。比如,發送簡訊時,簡訊會歪著頭髮出去。最關鍵的,他做了一件幾乎不必要的事——重新設計了所有原生應用——而在這裡面,很多原本我們已經覺得已經 ok 的應用體驗被充分改進了,比如瀏覽器、日曆、App Store、簡訊息等等。當然,偶爾也有重災區,比如 Reminders。

iOS 7 里對於白色的大量使用讓我覺得,既新,又經典。同時,iOS 7 又採用了很多有「毛玻璃」質感的設計(Jony Ive 熱愛毛玻璃是出了名的),的確這是一種讓人乍看不知所措的混搭,但它讓我想起科幻電影里經常出現的多塊屏幕拖拽的感覺,漂亮又有趣。

總之,iOS 7 的圖標們雖然怪到了一定程度,但仔細看看具體每個應用的設計又會找回很多信心。雖然早就知道蘋果在重新設計幾乎所有原生應用,但的確無法預測蘋果有這麼猛,大破大立到了很多人感覺陌生的程度。從大方向上,我覺得這是對的。也許有一些細節不盡如人意,但在我看來那都是能改的。蘋果之前這套設計已經用了六年半,就算大家現在都能接受,難道你能接受一百年嗎?難道蘋果非得等所有人看厭了以前那套設計才姍姍來遲一套新設計?我寧肯蘋果今天頂著罵名衝上去,這說明這家公司依然是有勇氣的。

做個比喻吧,任何人想要開始新生活時都知道,舊生活不是不好,而是有太多好的東西在裡面,而新生活不是太好,而是一時半會兒根本不可能像舊生活一樣好。拋棄舊生活開始新生活,通常需要的不是權衡取捨,而是咬牙決斷。看到蘋果都這樣了,很多小公司你們有什麼猶豫的呢還。

然後是 Jony Ive 爵士的這段視頻,哥你說話越來越慢速度直逼習主席啊,但我真心覺得這段視頻碉堡了。
視頻封面iOS7介紹視頻視頻

很簡單,就是你能從他說的東西,以及 iOS 7 的很多片段(畢竟我們還沒上手)看到蘋果對於手機操作系統的思考和改變的意願。

做產品的人或許理解,當團隊里有人想大改成功產品有多難:所有同事都會不由自主的成為阻力。人們總是可以找出理由證明不應該巨變。而三大挑戰是,你能否獨自一人找到一套突破性思路?你是否有足夠決斷力不被各種善意建議動搖?你是否有強溝通能力讓孤獨的想法滲入團隊?兼具三點真的很難。很高興 Jony 能頂住壓力堅持住了。

當然,依然有很多細節執行不到位,比如 icon 的設計。但是,想想 Ive剛接手軟體領域的設計八個月,時間比我們身邊大多數產品經理都短,但已經在使用體驗上搞出了不少新意思。此君以精研物理材料的材質特性並善用之而著名,不妨幻想一下一段時間後,當他對軟體如對硬體一樣了如指掌時會怎樣。

要言之,iOS 7 beta 版是個方向 100 分,執行 50 分的產品。Jony Ive 和他的團隊至少還有三個月時間去完成初步迭代,未來五年內他們有足夠長的時間去逐步完善它。不管怎樣,這已經是 iOS 4 以來我唯一看了發布會立即想裝上開發者版本試用的 iOS 系統了——世界是新的,這感覺真好。回到文章開頭回答的那個問題,我想,蘋果在試圖提供全新的移動操作系統體驗,也許這裡面有我們看不順眼的東西,也許這裡面有從別人那裡拿來的東西,但光是「全新的體驗」這五個字,不正是我們芸芸眾生每天孜孜以求的嗎?

最後,補上這坨視頻。未改初衷,它仍是蘋果的方法論。
視頻封面WWDC 2013 product-design-animation視頻


在 Apple 看完了整場直播,說實話,從 OS X Mavericks 到 Mac Pro,情緒一路高漲,但 iOS 7 第一次展現在我面前時,我瞬間有種難言的失望。當然,後面的介紹會拔高一些我對 iOS 7 的評價,但我還是想以「吐槽」開場。

我的吐糟,要獻給 iOS 7 的圖標們。毫無疑問,新版 iOS 7 發布後,我能預想到將有成千上萬的人表達對新圖標設計的不滿:是的,第一眼望去,更強烈的漸變,純度更高、亮度更高的配色,再配上簡單圖形,新的 iOS 7 給我展現了一種既不「高度擬物」也不「純粹扁平」的「全新」風格。我想這會給一些 iOS 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不適感,不論是心理上的陌生,還是生理上被高亮度所帶來的短暫不適。

所以,單純給圖標打分,我會毫不猶豫地給它們負分。整體的配合差強人意,突兀亮眼,不夠和諧:看看 Safari 那突兀的白底,看看 Game Center 那違和且廉價的彩色氣泡,看看 News Stand 上凌亂的擺放,看看 Setting 與其他圖標格格不入暗淡配色…等等,實在有失水準。但新的圖標一無是處嗎?當然不是。其實單看的話每個圖標質量都不算太差,但這樣的「不算差」又有什麼意義呢?

圖標的精緻感沒了,界面的柔和感沒了,隨處可見的高度擬物化更沒了。似乎在視覺方面,舊的一切都沒了。

美學意義上的設計其實很難把握。當人們對於萬年不變的界面疲勞了,對水晶高光疲勞了,那「高度擬物化」就勢在必行。但純粹的扁平又太容易讓人聯想到微軟,如何走出一條蘋果的道路實在很難,尤其是因為,這是蘋果的系統,人們有理由對它的設計擁有更高期待。雖然Android 系統破碎,但是主要廠商對系統界面的定製早已經和 iOS 不相上下,在易用性也走出了不少新的方向。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蘋果求穩的小修小補肯定已經不足夠了。

所以這次的 iOS 基調就是,既然要改,就要大刀闊斧地改。我從設計美感和設計易用性兩方便來說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可以看出,iOS 7 在設計美感上追求「簡潔」和「輕量」,這和 Jony Ive 對於硬體設計的追求一致。大體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 所有的線條變纖細。從 Control Center 上圖標的圓形外輪廓線(這明顯借鑒了微軟的 Modern UI 風格),到系統界面字體字重由原來的 Regular、Bold 轉成如今的 Light,再到圖標底、文字標籤底下投影(陰影)的去除,這些小的細節都可以讓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系統的「輕」。這種輕甚至讓我們覺得,這是第一次在 iOS 上有種能透氣的感覺。這些「細」線我相信在 Retina 屏幕下能彌補會一些「去擬物化」所丟掉的精緻感。
  • 大面積高亮度高高純度的「二高」配色。如之前傳言所說,iOS 7大量使用了黑白對比,來替代原來柔和的淺藍色,這樣的「二高」帶給我們的視覺衝擊力不言而喻,但是使用久了是否會有視覺疲勞感,只有在上手以後才能知道了。大量的毛玻璃特效,是在簡化背景的同時,也提高了原背景的明度,其目的不言而喻。

(但一起看這兩點時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在淺色背景上,沒有了投影的文字標籤可讀性大大降低。在目前放出的圖上看來,這個問題似乎已經初露彌端。)

這兩點「設計美感」的變化大概是這次 iOS 7 的最大爭議了。不過,優秀的交互動畫,如 Weather 那讓人印象深刻的動態背景、 Safari 標籤頁切換、解鎖屏到桌面的切換、圖標的打開動畫都將原有的 iOS 交互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但在我看來,iOS 7 的加分項主要來自「設計易用性」方面。

我們講「擬物」,談「扁平」,歸根到底這兩種風格還是為「使用」而服務,就像「主義」也是為指導「實踐」而生。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此次 iOS 7 在易用性上的改進,那我想一定是「整理合併」了。

  • iOS 7 整理了那些分散的開關和調整按鈕併合到一起:Control Center(感覺很倉促,可提升空間很大,如音量、亮度控制軸粗細和間隔線粗細太沒區分度了)
  • 整理那些容易混亂的信息流並分類合併:Notification Center
  • 整理那些難於管理的相機照片,按整年、按拍攝地等分類:Photos
  • 還有系統里無處不在的「分享」:AirDrop、Photos Share
  • 無處不在的手勢
  • iTunes Radio

這些都是「整合」的力量。當然,iOS 7 的整合也包括向其他系統的借鑒/抄襲和對第三方開發者的 App 的借鑒/抄襲。

縱觀整個 iOS 7,其實 Jony Ive 拋棄的並不是「擬物化」(我們在 Weather 中仍能看到設計與現實的聯想關係的建立,Control Center、Notification Center、Mutitasking 的毛玻璃特效也充滿現實隱喻),他想拋棄的,是過去的平穩和陳舊,他想迎來一次大膽而獨特的改變。但這種獨特是不是符合他對於「to be better, not just to be different」的一貫追求,就要看消費者接受幾何了。

其實無論是「設計美感」的調整,還是「設計易用性」的改進,iOS 7 始終都在向智能手機的根本出發點和需求邁進,那就是實現「高效」。這次改進似又帶我們回到了 2007 年,回到 iPhone 剛發布的時候。這或許也是在引導大家,拋棄那些華而不實的「眼球滾動」,回到我們對於智能手機最本質的需求上。

所以,風格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為整合讓路,為高效讓路。風格它永遠只是外殼,它只能順時順勢而變。還是那句話,設計從來也從不應該只是為了設計,設計從來都是為整體服務的,當設計阻礙整體時,就該變。至於借鑒和抄襲,蘋果在這方面做得還少嗎?進一步而言,大家做得還少嗎?

至於設計好壞的評判,還是交給時間吧。



在未來,iPhone薄如蟬翼的時候,或者更甚一步,技術上實現iPhone系統把內容的視覺形式直接投影在真實空間的時候,我想你就會知道今天這樣的扁平,半透明的形式的確是通往新的人機交互世代的第一步了吧。這就是"Where a whole new world is developing"的隱喻?


「永遠別以為互聯網圈內人的行為和態度能夠代表普通用戶」

向這句話致敬


難道你們沒有發現,蘋果其實在走一盤很大的棋嗎??
為什麼不擬物了,為什麼要扁平了,難道只是怕用戶審美疲勞嗎?如此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的替用戶考慮那就不是蘋果了,深謀遠慮、布局未來,才是蘋果,一個設計和整合能力全球第一的公司,而不是個人。

未來是怎樣的?是叫囂著科技應該有真實物體質感的擬物時代嗎?還是人機互交融洽而又區分與現實的科技融和時代?
看看《黑鏡》

看看《星際迷航》

看看《星際迷航》

看看《復仇者聯盟》

看看《復仇者聯盟》

看看妮妮他家

看看妮妮他家

未來的人機互交是怎麼樣的其實我們早已有所期待。

未來的人機互交是怎麼樣的其實我們早已有所期待。
除了變平的icon,Ive為何要用如此多的毛玻璃元素?他是在先一步讓用戶習慣蘋果的設計啊。
未來的手機會長什麼樣?

一個個看下來,是不是越來越玻璃。。質感。。。

一個個看下來,是不是越來越玻璃。。質感。。。

然後我們來對比一下IOS7和IOS6兩張,親眼看看哪一個才是未來


蘋果的野心昭然若現啊!

而根據預測,再遙遠的未來科技UI又會重新回到擬物的時代,但至少在短期不行。
最少也得是個去外太空挖礦的年代。


另外,我想要像NetMeter一樣顯示的流量監控、來電歸屬地、在控制面板上加上流量開關、九宮格輸入法。IOS7還沒有。


後續:忍不住刷了4S的ios7 beta,不卡,很美贊一下








——————————————分割線————————————————————
抱著平靜的心情看著個WWDC2013,在發布前還和朋友討論新的Mac OS X 和ios會是怎麼樣的,一直用著這系統很順手,再加上我的home鍵也沒有壞過,想不出來os x 和ios應該從何處提高。
意料之外,OS X Mavericks 的更新看上去好像就是一點點,但給我的感覺是:wow,這個是我要的,這個即時回復/刪除郵件的功能是我需要的,原來我需要的就是它。於是情緒一點點被調動起來了。

  1. 以前ios產品給我的感覺:從IPHONE 4開始的產品雖然系統邏輯很清晰,UI也很美,硬體外形很酷,但是給我的感覺是一種衝撞的美感。換句話說,就是那這手機覺的生活在後現代,打開手機看著那些極致華麗生動精緻的icon覺得自己掉入了『愛麗絲漫遊仙境』的洞中,衝撞的美感,軟硬體對比大。有些『陰與陽』的意味 (不知道自己是否過分解讀了)。
  2. 從ios7 開始的變化: 到了Ios7,不得不說,現在的蘋果是Jonathan Ive的天下了,從裡到外的一種極簡主義。Scott不在了,軟硬體都是Jonathan的天下,軟硬風格統一了。但是依舊很細緻,這個系統不止是UI icon那麼簡單,還有可用性穩定性,實用性。沒有samsung 眼球滾動那麼逗你玩的功能,跟多的是跨產品的整合。給我的感覺是:我有的所有的蘋果產品,我是被鎖定了,我是無法脫身了,但並沒有影響我的體驗感受,整體如戰車一樣實用流暢的功能是別的系統和平台所不能給予的。
  3. 整體的平台: 整個產品鏈條的整合對 Apple 或 google 這樣的公司是非常必要的。蘋果還會推出更多的產品,但是這些產品一定是要依附於ios+os X這棵大樹的。一個純粹獨立的產品,是不會有1+1&>2這種效果的。那麼這樣簡化的設計,對於比如相對較遠距離的電視機的控制,必然是會清晰明了的。不僅如此,對於小屏幕的可能出現的手錶類產品的顯示 也是更加使用的。之前@reallysorry提到以後產品變得極薄時的展現,我認為這種簡化設計仿照玻璃效果的呈現是合理的。這一步,是向著未來技術的一次穩健的提高以及嘗試。
  4. 審美: 審美, 這是一個好矛盾的詞啊。可以說重要也可以說不重要。首先不論如何,我認為蘋果這種totally redesigned 的膽量是值得敬佩的。就像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德國經濟還好,還算承擔得起風險的時候,對其經濟進行大膽的改革,雖然導致其在之後的大選敗北,但如今看來那次經濟改革的福果已經澤被到德國人民。那套UI已經六年了,現在不改,要等到七年止癢再改么?退一萬步說,就算有失去老用戶,但我認為其會吸引到更多新的用戶。有的同學說Newstand 的icon糟亂的一塌糊塗,但我覺得那個倒是極簡主義和復古元素的配合,風格設計扁平,但卻像是一幅海報畫著上世紀六十年代風格的報紙,一個廣告業,報紙,電視多媒體激情發展的年代。
  5. UI是否適合商務人士,這是一個偽命題。對於一個商務人士而言,功能,效率和安全是最重要的,至於什麼商務人士應該用暗色系,商務人士不喜歡活潑的明快的主題,都是偽命題。少女系的UI當然是相對無法容忍的,但是Jonathan Ive風格的明亮簡單清新悶騷型UI不見得不適用於商務人士啊?還是那句話,世界都在變,一切都在變,現在都能在健身房談生意,商務筆記本的外觀也從黑色逐步向銀色銀灰色轉變,在滿足功能,效率,安全的前提下,明快的改變沒什麼討伐的。當然,用戶實在不喜歡的話有很多深色的安卓可以選擇。

總結:冒著被說腦殘粉的危險我是要說我真的很喜歡Jonny的設計,雖然ios7有各種吐槽點,但是就通過發布會能得到的信息而言,這個系統很紮實的做了系統的優化,保持了系統邏輯的清晰,添加了許多實用的功能。雖然也許這系統的按鍵或者排版或者icon需要進一步提高,但是我覺得Jonny這次仿玻璃效果的方向是對的,那種躍然紙上的清透和明亮簡單清新悶騷的感覺不是華麗的木紋或金屬光澤可以給予的。對於蘋果的改變按一個贊,然後最後強調一下,除了可以吐槽的外觀以外一個手機的交互方式,內在的功能,效率和安全則是它的核心競爭力。

PS:再吐槽一下,我有在2010念看iphone4的發布會的時候也沒有覺得有多驚艷啊,現在覺得它越來越貼心,就像閨蜜一樣時刻不離。


在未來 iPhone薄得像一張紙並且全透明的時候 再回頭來看今天的iOS7 才會覺得這是次時代的設計 今天的差評一片只是因為圖標不夠好看 配色刺瞎狗眼 噴的大方向都偏了 一個好系統從來就不是靠視覺取勝的


由擬物化設計向扁平化設計的轉變。是蘋果又一次用敏銳的,哲學的,極具前瞻性的對整個移動互聯網的思考理解變化的產品呈現,也是蘋果又一次主動應對改變與挑戰的開創性舉措。

具體設計先不談,這個思路的轉變背後的蘋果哲學才是蘋果最寶貴的。

07年iPhone 最開始出來的時候,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人們對於手機的理解還停留在諾基亞的電話,簡訊,質量好,能砸核桃最棒的原始階段,對終端的理解和現實世界的理解是割裂的,分離的。並且智能終端遠沒有現在這麼普及。移動終端用戶對於移動終端的使用環境很陌生,而且與現實世界有顯著區分。蘋果就是要建立ios 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聯繫,所以要用擬物化增強現實感。讓用戶在ios 環境下獲得現實世界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讓ios 環境下的使用者信任自己在現實世界的經驗,才有安全感來使用ios.。

而五年後的現在呢?完全不一樣了,現在移動終端太普遍了,幾乎人手一台,大家對終端環境很熟悉了,ios 環境的經驗積累已經非常完美了,用戶對於ios 的信任已經不需要嫁借現實經驗和安全感。甚至我們在ios 的經驗開始指導現實世界,開始影響現實世界。這個時候需要的改變就是強化,簡化,精鍊ios 環境的體驗,就需要讓視覺呈現更精鍊簡單。這就有了是擬物化向扁平化的轉變。


蘋果改變了設計方向,由擬物變成扁平化模擬玻璃。

大部分人只看到扁平化的視覺設計完全拋棄iOS 以前版本的擬物風格,卻沒有注意到 iOS 7的扁平化風格也是擬物的,它模擬的是玻璃!

讓軟體模擬所運行硬體里的材質。 app是在玻璃屏幕下面運行的,Jony 讓 app 去模仿玻璃的材質。

設計師們,在這樣的理念下,你的應用要重新設計嗎? ( 其實很多app早就使用玻璃擬物設計了,他們走在了蘋果的前面

看到這裡,你的感想是「我怎麼沒想到可以這樣?」, 還是 「尼瑪這也算?"


我的評價是:雷……
集高端大氣上檔次,時尚動感國際化於一身。


話說這個圖標在發布之前就已經泄露,但是當時大多數人根本就不相信這個會是真的。
確認此圖標是官方iOS 7圖標前的評論可以見此:

iOS 7具體細節遭曝光:果然「扁平、黑、白」 iOS 7,細節 蘋果新聞頻道_WeiPhone威鋒網

值得吐槽的地方太多,想體驗效果的直接去這裡吧:
【iOS 7 beta 下載 + 教程】適用 iPhone 5、4S、4、iPod touch 5 代(無需開發者帳號,請勿支持淘寶無良賣家。更新:修磚步驟)|iPhone5 綜合討論區

我曾一度懷疑自己是蘋果的腦殘粉,今天看來我不是

我只感覺圖標好難看。如果不是蘋果發布的,我會認為是越獄後搞得拙劣的主題

先從鎖屏開始吐槽:
首先,鎖屏變成了一個舒緩的關閉,配合原來清脆的「咔嚓」聲音效果真是爛……

首先看一下這個,以前很合適的壁紙,現在放上去居然毛都看不清了……主要原因就是文字沒有任何加任何效果和下面的壁紙區分。而且可悲的是主界面也有同樣的問題,純白色背景,幾個應用基本都看不見邊緣了。(啥?你說是我壁紙選的不好?那就看看下面的官方壁紙效果……)

首先看一下這個,以前很合適的壁紙,現在放上去居然毛都看不清了……主要原因就是文字沒有任何加任何效果和下面的壁紙區分。而且可悲的是主界面也有同樣的問題,純白色背景,幾個應用基本都看不見邊緣了。(啥?你說是我壁紙選的不好?那就看看下面的官方壁紙效果……)

如何解鎖?我相信如果沒碰到過iOS系統的人一定會認為是上下滑動解鎖。答錯了……仍然是右滑解鎖。我只想知道沒有任何引導我怎麼知道是向右滑???(左滑是不行的。)而且相機圖標變小,快捷進入相機變得十分的不便。

如何解鎖?我相信如果沒碰到過iOS系統的人一定會認為是上下滑動解鎖。答錯了……仍然是右滑解鎖。我只想知道沒有任何引導我怎麼知道是向右滑???(左滑是不行的。)而且相機圖標變小,快捷進入相機變得十分的不便。再來看看設置


圖標我就不吐槽了

單獨但是往下看這一頁還是不錯的。

單獨但是往下看這一頁還是不錯的。


往下拉……顏色淡的很難分出提醒事項和背景了都……

最後變成花了(當然,現在還是BETA版本,各個應用可能沒做適配)

最後變成花了(當然,現在還是BETA版本,各個應用可能沒做適配)

這個純屬吐槽,鑰匙串功能。明明是蘋果只讓我輸入四個數字,然後再告訴我安全性太低??(然後手動切換成複雜密碼模式,成功設置……)

這個純屬吐槽,鑰匙串功能。明明是蘋果只讓我輸入四個數字,然後再告訴我安全性太低??(然後手動切換成複雜密碼模式,成功設置……)
底欄


其實這個功能不錯,但是……太亂了……
三個條和一大堆線,搞得亂七八糟。(話說自動光線調節呢?還有調整聲音難道不是用按鍵更方便么??)
時間和計算器的快捷進入是用來湊數的么……
再來看看gamecenter


這幾個泡泡實在是難看到家了……

輸入法有時變得透明,所以感覺容易按錯,當然也有可能是我不習慣。
——————————————————————————————————


另外終於知道什麼叫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了,其實iOS7新功能不少是我需要和想要的。比如開關和騰訊微博整合。另外應用有些倒是蠻絢麗的……

————————————————————————————————
說幾個我比較喜歡的改進:
1.safari終於能像海豚瀏覽器一樣上滑全屏了。
2.後台終於能卡片式操作了。
3.騰訊微博終於整合進來了……
4.黑名單可以添加了,不過我不太需要這個,但是肯定有人需要。
5.撥號界面很絢麗……


看了蘋果官網的ios7介紹,動態演示帶來了更豐富的感受,是之前看靜態圖時無法體會到的。
ios7最牛的地方在於將設備的玻璃屏真正融合進了軟體界面。
之前的軟體運行感覺是在玻璃屏下,用戶和界面之間還隔著一層物理界面,而且是無法忽視的,而現在ios7採用了大量半透效果,玻璃擬物,使人感覺玻璃屏已經成為頂層界面,界面元素是浮刻在屏上的,一方面會讓人感覺離應用界面更近了,另一方面蘋果竟然「增加」出來一個層級,真心佩服。
至於圖標好不好看,UI是不是討你喜歡,這實在是太主觀感受的問題了。


icon扁平化和載體驅薄化的微妙呼應,待拿到實物再評價;
簡化表達是非常考驗功底的,裡面也透露著自信和勇氣;
蘋果最讓我欣賞的是他們所有的設計都包含和目的性的統一,總之非常期待。


推薦閱讀:

iOS 7 全新外觀界面有哪些讓人心動的細節?

TAG:如何看待/評價 X | iOS 7 | iOS 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