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人種的優勢是什麼?
在生活中會有黑人身材體格最好、西方人長得漂亮的感覺(說法不科學請見諒),每個人種肯定都有自己的優長,那東亞人的人種優勢是什麼呢?
鏈接:前言和文章目錄與鏈接 - 知乎專欄
西方現代人類學的研究指出:東亞人的體質特徵是對極寒環境的適應結果。李濟等中國學者對這一點也早有闡發。東亞人從五官、牙齒的形態,到皮膚和皮下脂肪的分布特徵,以及對酒精和血糖的代謝特點等等,都一致地指向一個事實:該人群是在一個酷寒的環境中進化出來的。讓我們來逐一檢視這些祖先留下來的耐寒特徵,去追尋祖先一路走來的足跡。
(一) 生死攸關的眼睛
東亞人的眼睛是世界各種族中最為獨特的,可以說是標誌性的。在陽光熾烈的馬來西亞,有時你不能用膚色來區分華人和馬來人,但是一看眼睛就「一目了然」了。美國人類學家胡頓(Hutton)說,人類的眼睛形態只有兩種,即所謂「蒙古眼」(不凹陷,細長,多單眼皮)和「非蒙古眼」(不同程度地凹陷,圓而大,多雙眼皮),前者為東亞人所獨有,後者囊括了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和東南亞島嶼上的大部分居民,也是人類遠古祖先的形態。
為什麼唯獨東亞人的眼睛與眾不同呢?進化論的解釋是:這種獨特的眼睛型態是對極度寒冷環境的適應。比如說,眼窩內有脂肪鋪墊、上下眼皮脂肪層的厚度較大、眼裂較小等等。你也許會問:眼睛不怕冷啊,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地做耐寒適應?
我們之所以感覺眼睛似乎不怕冷,是因為它是受特殊照顧的供熱優先區,如果你看人臉的紅外線圖像就會發現,眼窩是溫度最高的區域。受到如此重點的保護,是因為眼睛的「體液外露」的解剖結構其實是最怕冷的,它在極寒環境下非常脆弱。如果眼球溫度過低,為保護眼球內部液體不至於凝固,就必須合上眼瞼,等於說喪失了視覺功能。美國自然歷史學家 Guthrie 在《猛獁冰原和蒙古人種的起源與擴散》[1]一文中自承在阿拉斯加的冬季遠足中不僅他的鼻子多次凍傷,眼睛也曾凍僵,因為溫度過低而根本不能睜開。
對寒帶的原始先民來講,是生存,還是死亡?一雙耐寒的眼睛幾乎是決定性的。為什麼?因為眼睛是唯一必須外露的部位!末次盛冰期的遠古猛獁獵人穿著獸皮縫製的帶連體頭套的外衣(類似近代愛斯基摩人的parka,帶孔骨針在距今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發明了),臉部大部分包裹著,只露一雙眼睛。在零下40度到60度的暗夜雪原上跋涉和追獵。在這接近人類生存極限的嚴寒環境里,一個微小的差異可能決定生死,從而造成巨大的選擇優勢。
圖 1:上眼皮的脂肪分布比較 (圖片采自 Weng C. J. Oriental upper blepharoplasty. Semin Plast Surg. 2009, 23(1):p5-15)
為了抵抗寒冷,東亞人的眼睛變得與眾不同。比如說,雙眼皮比較少見。這是因為東亞人的上眼皮裡面附有較多的脂肪,厚度超過其他人種的兩倍[2]。所以雙眼皮的發生率較低。如圖 1所示。東亞人之外的人群的雙眼皮,其實就是眼皮中含脂肪層的部分和不含脂肪層的部分在交界處因厚度突然變化而產生的一道褶痕,而東亞人的上眼皮脂肪層向下延伸一直到睫毛處,沒有不含脂肪的部分,通體飽滿,所以大部分沒有雙眼皮。少部分有雙眼皮的則是因為脂肪層上的皮膚起褶造成的,多是隨著年齡增大皮膚稍稍鬆弛後才產生。
東亞型眼睛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幾乎沒有眼窩的凹陷,眼窩外緣包裹了較多的脂肪組織,這與其他種族中常見的」「清癯見骨」 的凹陷眼窩形成鮮明對此。
有人說,凹陷眼窩也是遮風禦寒的結構吧?其實不然。凹陷結構只對側面來風有屏蔽作用,但側面風對眼睛幾乎沒有傷害,迎面來風才是最大的威脅。而凹陷結構帶來的「窩風」效應把迎面風的傷害放大了很多倍,在極度寒冷的條件下,這樣的眼睛是脆弱的。想像一下,整個臉部被獸皮包裹起來只留兩個深洞洞的凹陷眼窩露出來張望,零下五六十度的冰風兜頭猛灌,效果將很慘烈... ...。凹陷眼窩確是一種防護性結構,但它針對的是物理性傷害,是人類祖先和幾乎所有其他人類種族的眼睛的「預設」特徵。但東亞人的眼睛在耐寒選擇的壓力下,不得不放棄了這一結構。
顯而易見地,東亞人脂肪鋪墊的淺眼窩大大縮小了受風面積,較小的眼裂降低了體液外露的程度,眼窩附近較多的脂肪以及較厚的眼皮,降低了對外的熱輻射。這些細微的變異特徵都是為了更有效地保持眼部溫度,使它能夠在極低溫下能夠長時間正常工作,合在一起最大程度地增加了在低溫環境中的生存幾率。
東亞人的眼睛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特點,那就是針對強光的保護性。眼睛害怕強光是因為眼底視網膜的感光細胞非常容易受光氧化效應的傷害。所以在視網膜的最外層有一個帶色素的半透明結構(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英文縮寫作RPE。它就像有色眼鏡一樣,通過對光線的吸收和反射來保護視網膜最內層的感光細胞不受強光的傷害。而它的顏色和透明性決定了反射量和吸收量。美國眼外科醫生Wilmer曾經用檢眼鏡觀察了不同種族的人的眼底,發現RPE的顏色與人的膚色相關(這並不意外,因為在胚胎期,RPE曾是皮膚的一部分)。但有一個例外:中國人的眼底顏色比歐洲人的更淺,前者是淺黃色,後者是橘黃色。其他種族則是深淺不一的棕色。就透明程度而言,歐洲人的RPE透明度似乎較高,因為可以透過他們的RPE隱約看見底層的脈絡膜,而其他種族的則沒有這個現象。 中國人的較淺顏色和較低透明度的RPE決定了它的反射量和吸收量都比較大。這樣的保護性結構說明了東亞人祖先的生活環境中存在著無法迴避的強光。
這是一個怎樣的環境呢?沙漠是一種可能,但更可能的是茫茫雪原。雪地對日光的反射率極高,可以達到95%,長期受這樣的強光刺激會引發雪盲症(暫時性失明)。而東亞人較小的眼裂和透過性較低的眼底結構,都是針對雪地強光環境的保護性適應。
東亞體質特徵的寒帶起源 - 2:艾倫和伯格曼法則
(二)鼻子和艾倫法則
有人說,印歐人突出的鼻子也是對寒冷的適應吧?據說它像空調器,有助於預熱入肺的空氣。其實,在真正的酷寒環境里,這樣突出的空調器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非常容易被凍傷。北歐緯度雖高,因為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氣候比亞洲同緯度的地區要暖和的多。而且印歐人進入北歐的時間很晚,北歐的原始居民與蒙古人種有關,今天的拉普蘭(薩米)人和一部分芬蘭人是他們的孑遺。突出的鼻子也不是對寒冷氣候的適應,因為它顯然不符合著名的「艾倫法則」。
1870年代,美國動物學家艾倫發現:跟溫帶的兔子相比,北極兔的耳朵和尾巴都比較短。類似的對比也存在於北極狐和溫帶的狐狸之間。進而他比較了很多寒帶的動物和它們在溫帶和熱帶的表親,發現寒帶動物的身體輪廓變化都較為平緩,他把這項發現總結為「艾倫法則」(Allen"s rule)。
東亞人中等高度、較小的鼻子,正是「艾倫法則」的體現。其實要預熱入肺的空氣,「孤懸於外」的突出鼻子並非解決之道。在極低溫的環境下它加熱不了空氣,反而要靠呼出的熱氣來加熱它。要加熱入肺空氣的話,較小的鼻孔和較深置的鼻道才是正解。東亞人的兩顴較高,鼻道就相對埋入兩顴之間的皮下組織的圍護之中,這樣才能有效預熱入肺的空氣。有的人類學家還補充性地認為:高顴骨還可以補償較深的鼻道所擠占的頰竇空間(因為發聲器官需要頰竇腔迴響)。愛斯基摩人的鼻子裡面的鼻甲發達,這實際上增大了鼻的內表面,增強了加溫加濕的功能。
(三)櫻桃小口的美女
與較小的鼻孔相一致,東亞人的嘴巴也相對較小,尤其是東北亞人。中國傳統的美女形象更是「櫻桃小口」。與細眼睛結合起來看,似乎這個人群臉上所有粘膜外露的開口都呈現比較小的形態,但頭卻比較大。這個特徵組合,除了寒冷適應性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的解釋方案。
(四)身體比例和伯格曼法則
與艾倫法則類似,有關生物的寒冷適應特徵還有一條「伯格曼法則」。 它指出:寒帶的生物外形規律是儘可能減小表面積和體積的比率,從而降低熱量散失的速率。 根據這一法則,身體的任何細長結構都是不利於寒帶氣候的適應的。
與之對應的是,人類學家觀察到,肢體(尤其是遠端肢體,比如小腿,小臂)相對較短是極地民族的共同特徵[3]。其實這也是東亞人的特徵。伯格曼和艾倫法則所描述的寒帶適應特徵在東亞人身上有著完整而普遍的體現。 比如,圓而大的頭型,平和的五官,相對較大的軀幹,不算纖長的四肢。都可以視為減少散熱面積從而有效地保存體溫的寒帶適應特徵。
兩個蘇丹丁卡族女孩
熱帶地區的人們手腳相對較長,肢體(尤其是遠端肢體)較長,軀幹相對較短,熱帶動物也有這個傾向,這些都是有利於散熱的解剖特徵。寒帶地區的居民呈現相反的趨勢。而在溫帶演化出來的人種的體態居於兩者之間的過渡位置。人類學家測量了不同種族的坐高與身高的比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大約是0.45,歐洲人是0.5,而東亞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是0.55 [4]。從這裡可以看到,軀幹長度占身長的比例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人群逐漸增大。
(五)性成熟期, 雙胞胎率和繁殖策略
(應@Betelgeuse的提醒,加上這一項)
東亞人達到性成熟的年齡較遲,也是其寒帶起源的一個旁證。不同人群的平均性成熟年齡隨著當地氣候、種族和營養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而言,氣候炎熱的地區的居民的性成熟較早,而寒冷地區的居民則相反。
雖然曾經有人把東亞人較遲的性成熟期歸咎於營養不足,但有研究表明,這個特點主要是基因造成的。即使在同樣的營養條件下,這個人群的平均性成熟期依然比其他種族要遲。比如一項對美國各族裔女孩的初潮年齡的調查發現:非洲裔的初潮年齡最早,歐洲裔次之,而東亞裔最晚 [5]。這個次序也反映了在熱帶、溫帶和寒帶演化出的人類各分支在性成熟年齡上的差異。
性成熟期的差異,其實反映的是繁殖策略的差異。在生存條件較為寬鬆的熱帶地區,性成熟較早的婦女可以留下更多後代,形成優勢基因。但在較為嚴峻的寒帶環境里,子女成活率取代了生育率成為自然選擇的首要條件,幼年子女的養育就需要更有經驗和能力的母親,這就相對有利於性成熟較晚的基因類型。
在雙胞胎率和孕期長度上,東亞人體現出的同樣的寒帶特徵。平均而言,非洲裔人群的同卵雙胞胎率最高,歐洲裔次之,東亞裔最低。婦女的平均孕期長度以非洲裔為最短,半數以上可以在第38周分娩,歐洲裔次之,東亞裔最長。可見東亞人群生理特點所體現的繁殖策略不僅是晚生,也是少生。
與熱帶和溫帶環境下植物性食物的豐富穩定供應不同,寒帶環境下主要依賴的獵獲物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尤其在長夜漫漫的冬季。而且每個人的禦寒裝備和居住空間都要耗費大量的勞動。這使得東亞人的遠古祖先必須採用」少生,精養「的繁殖策略。
所以,說句題外話:那種認為中國人口多是因為「中國人生育能力強」的觀點是不對的。在古代,人口多寡的決定性因素不是生育能力,而是糧食供應能力。現代中國人口多的主要原因是中古時代我們的農業生產率較高,生產糧食的能力是世界第一。當然「土地面積大」、「政治大一統」等等都是原因之一。但可以預見的是,由於固化在基因里的特質,在同等的社會發展水平上,東亞國家的生育率將是相對最低的。
==============11月29日添加內容的分割線===============
(六)汗腺和毛髮 東亞人的汗腺較不發達,體味較輕。這一方面是因為寒冷的氣候使得散熱的壓力減輕了,另一方面,體味做為吸引異性的「化學武器」,在穿著厚厚衣物的人群里鮮有用武之地。有意思的是有的人類學家發現東亞人臉部皮膚的汗腺卻相對較多,這應當也是長期只有臉部暴露於外的寒區適應結果。
耳垢的類型也有顯著的種族差異。干耳垢在東亞人中的比例是95%,濕耳垢卻在其他種族中佔據絕對優勢。有的研究發現耳垢的乾濕和汗腺分泌量的多少相聯繫,所以有著干耳垢的人群與汗腺不發達的人群是高度重合的。
體毛稀少也是東亞人的特徵之一。人類體毛的功能主要是散熱和排汗,體毛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汗腺最多的地方,體毛的退化和汗腺的退化是同步的。
對於東亞人明顯較少的鬍鬚,人類學家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認為與維生素D的需求有關,鬍鬚較少可以暴露更多面部皮膚,這在全身常年覆蓋衣物的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種意見認為,在極寒環境里鬍鬚較少可以減少呼氣結冰所導致的凍傷。鬍鬚的溫度比皮膚低得多,又臨近口鼻,人呼吸出的水汽在低溫環境下會迅速在鬍鬚上凝結成冰。而且會越結越多,呼吸不止,結冰不止。在阿拉斯加冬季野外氣喘吁吁長途步行的人們經常發現他們的鬍子上結滿了密密層層的「冰溜子」,嘴巴周圍完全被冰封住了,像戴了個冰圍脖。
對需要長期生活在野外的古代獵人來講,嚴重的呼氣結冰會導致面部凍傷,而在那個嚴酷又缺少援助的極端環境里,一個小小的凍傷就可能會導致喪命。所以較少的鬍鬚是一個有利的特徵。在考驗人類極限生存能力的低溫環境下,每個細節都可能會決定生死,從而造成基因選擇的優勢。有一部分東亞人的上唇須呈八字形,俗稱「八字須」,靠近鼻孔下端的地方不長鬍須,可能是進一步的適應性變異。
東亞人頭髮的特點也與寒冷環境適應性有關,首先是它的材質。這種髮絲直而粗,角質層厚,但是生長卻比較迅速。原因可以在顯微鏡下看到:它的孔隙率較高。這使得它的絕熱保溫性能更好。另一方面,這種高孔隙率的頭髮一旦打濕了就不太容易干,所以它最適應的是極低溫下特別乾燥的氣候。
其次是它的筆直型態。筆直頭髮在保溫方面有兩個優勢:第一是它密集排列起來可以做到絕無空隙,捲髮無論如何做不到這一點。第二是它最大程度擴展了頭髮的覆蓋面積。這種頭髮厚厚地披覆在頭頂和兩鬢,能構成更好的擋風和保溫效果,這在衣帽不齊的場合能大大提高生存概率。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群的頭髮蜷曲程度最高,只覆蓋在頭頂,這是為了保護頭頂不受陽光的直射。歐洲居民的頭髮捲曲程度居中,是溫帶的適應特徵。但在北歐,直發的比例比南歐要高。
東亞人的眉毛和睫毛都不算髮達,也是寒區適應的結果。眉毛和睫毛的主要功能是阻擋額頭的汗水進入眼睛,眉毛是第一道防線,睫毛是第二道。筆者多年前曾經旅居一個位於赤道上的國家,並且不幸於炎炎烈日之下開展油漆刷牆的工作。在雙手被佔用,無法擦汗的情況下,額頭滾滾的汗水很快就漫過了防線,又咸又澀的汗水流進眼睛裡,刺激得眼淚迸發,立時喪失了工作能力。可以想見,對於熱帶和溫帶的烈日下追逐獵物的人們來說,額頭滾滾而出的汗水確實是「迫在眉睫」的威脅,他們需要最為堅固的防線。但在寒冷的氣候下,「迫在眉睫」的威脅卻不是來自汗水,而是呼氣導致的在眉毛睫毛上的結霜成冰。所以自然選擇的力量讓在最寒冷環境下生存的人們不再生有濃重的眉毛和睫毛。
(七)皮下脂肪的分布特點
一個東亞人如果胖的話,會胖得十分「均勻」。在其他種族中你經常可以看到一位女性同時有豐腴的髖部和纖瘦的足脛。但這種脂肪高度集中於某些局部的現象在東亞人中是極少見的。
一般來講,東亞種族的體脂呈現一種以禦寒為目的的分布狀態。在同等體重條件下,重要臟器周圍的皮下脂肪的平均厚度,以東亞人為最大。199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下屬的一個醫療營養學研究中心對東亞人和白人的皮下脂肪厚度做了比較性測量。測量對象超過六百人,在上臂三頭肌,二頭肌,胸,肩胛,前腰(suprailiac),臍,小腹,大腿這八個測量點中,有七處東亞人的皮下脂肪厚度超過白人,都是在上半身。只有在大腿處,兩種族男性無顯著差異,而白人女性在此處顯著超過東亞女性[6] 。
上半身是重要臟器所在,最需要保持溫度,而大腿處卻是最不怕冷的部位。東亞型的相對均勻的脂肪分布顯然是最有利於防寒的優化結果。而在溫帶和熱帶進化出來的人類的脂肪分布很可能是性選擇的結果。另外,雖然這項測量不包括小腿處,但日常經驗似乎顯示,亞洲人無論男女,都少見歐洲人和非洲人那樣纖瘦的小腿,均勻分布的「東亞原則」同樣適用於下半身。
==========2016年1月18日添加 內容開始的分割線=======
很多朋友在評論里問膚色怎麼回事,看來給鏈接沒用,索性把專欄文章的一段直接帖過來。
(八)膚色與維生素D
儘管有時被稱為「黃種人」,但相當一部分東亞人的皮膚色素並不比同緯度的歐洲人更多。只是因為表皮最外層的角質層較厚,給皮膚添加了黃色調(角蛋白是黃色)。另外厚實的角質層也常常掩蓋了毛細血管透出的血色。
較淺的膚色曾經被認為是高緯度地區的適應性特徵,有利於皮膚在陽光較弱的情況下製造足夠的維生素D。但奇怪的是,高緯度地區的土著民族的膚色卻並不特別淺。比如北歐的薩米人和西伯利亞以及北美洲的愛斯基摩人,他們的膚色都比白人要深一些。這是因為維生素D的獲取量,與食物結構的關係更大。
如果一個人群可以在食物中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就不需要把膚色變淺。維生素D在動物性食物中含量最豐富,尤其是動物肝臟。而東亞人的遠古祖先和寒帶的土著居民一樣,是純肉食的人群,並沒有很強的朝向淺膚色的選擇壓力。你可能已經從他們的生活環境里推測到了這個食物結構,但我們還將在關於牙齒形態和酒精、血糖的代謝特徵的章節里詳細討論這個話題。
有一種觀點認為歐洲淺膚色的形成與西亞一萬多年前開始的農業革命有因果關係,它導致了對皮膚製造的維生素D的強烈需求。歐洲北部比同緯度的亞洲北部更加多雲多雨,缺少陽光,並且由於大西洋暖流的暖化,農業線更靠北,從而在中北歐造成朝向淺膚色的最大選擇壓力。
==========2016年1月18日添加 內容的分割線=======
酒精代謝的啟示
東亞人對酒精的代謝能力不強,是一個廣為人知的事實。這是乙醛脫氫酶的相關基因變異造成的。這也是這個人群的寒帶起源的一個有力的證據。為什麼呢?
動物界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不同動物之間的「酒量」差異極大,對肉食動物來講,酒精幾乎相當於毒藥,貓和狗誤飲少量的酒精就會導致嚴重的腎損傷乃至死亡,所以它們對酒精味道非常厭惡和恐懼。而雜食和草食動物的酒精耐受力就較強,這是因為它們的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難免會不同程度地發酵。大部分食草動物對草的消化過程都包含胃內發酵這一環節,少量酒精是發酵的副產品之一(碳水化合物的缺氧發酵會產生酒精)。
熟透的富含糖分的果實,在秋天熾熱的陽光下也會發酵產生大量的酒精,吸引很多雜食和草食動物來大快朵頤。很多人樂於拍攝動物們醉倒時的可笑場景。在youtube 上如果你輸入關鍵詞「drunk animals fermented fruit」來檢索一下,就會看到很多此類錄像。不僅是猴子,甚至大象和長頸鹿吃了大量發酵的果子之後,走路也像醉漢一樣趔趔趄趄的,十足滑稽。正是碳水化合物與酒精的密切聯繫使得雜食和草食動物們擁有強大的酒精代謝能力,目前有一種解酒藥物的主要成分就是從馬肝中提取的。
雖然我們人類很早就會用糧食釀酒了,但是跟漫長的進化時光相比,農業史只是短短一瞬。最早的酒都是大自然釀造的,比如秋天發酵的甜果子就是自然界的水果酒。如果蜂巢掉進積滿了雨水的樹窠,蜂蜜也會發酵,釀出一樹窠的蜜酒。飲用果酒和蜜酒的歷史在歐洲和西亞源遠流長,而東亞則沒有這個傳統,雖然在這裡並不缺乏果樹和蜂巢,這似乎是一個奇怪的事情。
如果我們假設,東亞人的祖先來自於一個截然不同的環境,那裡缺乏可供發酵的富含糖分的物質,或者缺少有利於發酵的炎熱氣候,所以他們的生活跟酒精幾乎沒有交集,那麼上面所述的現象就不難理解了。東亞人的遠祖在走出非洲的時候,作為熱帶雜食動物,他們擁有與其他族群一樣的酒精代謝能力。但在漫長的寒帶生活中,發生了一系列乙醛脫氫酶功能退化性變異,其原因當然是碳水化合物的缺乏使得酒精代謝能力的選擇壓力消失了,而這些變異可能是某些優勢變異的附帶效應,也可能僅僅是由於一次人口瓶頸效應造成的。
而在熱帶和溫帶的氣候下,這種選擇壓力一直存在。舉個例子,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熱帶地區,從非洲到印度,從緬甸到加勒比,人們普遍飲用一種叫棕櫚酒( palm wine)的天然酒精飲料。它幾乎俯拾可得,在棕櫚樹榦上鑽一個小洞,插入一根導管,富含糖分的乳白色樹汁就緩緩滴入下面接著的小桶里。一個晚上就能接滿,熱帶氣溫使得它無可避免地發酵。兩個小時之內,酒精濃度就會達到4%。飲用這種美味而易得的飲料是當地人們一種享受,其歷史遠比農業史要長的多,當始自狩獵採集的原始時代。而北方居民最初的飲酒行為則要等到農業和畜牧業發生之後了。所以熱帶和溫帶居民的乙醛脫氫酶選擇壓力,是北方寒帶的原始居民所不曾經歷的。對於溫帶和熱帶地區的人類而言,吃了發酵的甜果子或者喝了發酵飲料而不醉倒,可以造成很大的選擇優勢,因為這是最容易獲得的大宗食物。如果飽餐一頓之後還能行動如常地逃避敵害和追逐異性,那麼無疑能更有效地傳承基因。而那些無法快速代謝酒精的基因,會在這樣的環境下被逐漸淘汰。
所以,與普遍流行的印象相反,亞洲北方的居民並不比南方人具備更多能喝酒的基因。分子人類學家們發現與酒精代謝障礙相關的基因變異在亞洲東北部的中日韓人群中最為高頻,而在東南亞卻相對比較少見。比如與酒精代謝障礙有關的ALDH2基因變異在中日韓人群中比例為15-28%,而在泰國、馬拉西亞和菲律賓人中的比例約為5% [7]。而另一個相關基因變異ADH1B的頻率分布為日本70.19%,北方漢族59.22%,南方漢族54.76%,越南34.85%,傣族33.33% [8],呈現同樣的北多南少的分布特點。可見,大多數人持有的東南亞人酒量更差的印象,是地方文化和生活習慣造成的,並非基因遺傳因素。同時南北漢族之間差異不大,也印證了文獻記載和分子生物學研究都揭示了的南方漢族的晚近北方移民性質。
(所有文獻索引,都在相應專欄文章後面)
更多東亞人的耐寒體質特徵剖析 ( 皮膚厚度、血糖代謝特點等等 ) ,
請移步專欄:http://zhuanlan.zhihu.com/dsliu
=============== 2015年12月8日 更新 ============
@肥肥貓 老大扣的扳機,這個回答一夜之間就火了,謝謝大家的贊和評論。
匯總回復一下評論區里的問題。
1, 「北歐人和俄羅斯人怎麼說?」
現在的高緯度居民大多是晚近移民。其中西伯利亞的俄羅斯人,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英裔法裔白人都是最近幾百年的移民。北歐人早些,是數千年前的移民。他們不是在寒冷的環境下演化出來的。蒙古人種的體質特徵,來自於距今22000-18000 年左右的末次盛冰期。我將在專欄里的蒙古人種起源與擴張這一分支系列文章里介紹這一過程。
2。 體毛多不是寒冷適應嗎?
人類體毛的作用主要是散熱和排汗,禦寒靠衣服,不靠體毛。西伯利亞發現的帶孔骨針有至少三萬年曆史,所以縫紉的獸皮衣服很早就有了,這可能反而加快了體毛的退化。
要說保溫,東亞人較為均勻的體脂分布比體毛的作用大多了。
先寫這些,細節和文獻請見專欄(http://zhuanlan.zhihu.com/dsliu)里陸續推出的文章。
============ 2016年1月18日 添加內容 開始的分割線 ============
回應一下 @安森垚 的所謂「打臉」,兼澄清對分子人類學半通不通的民科對「人種遷徙」的狂熱演繹。
拿性染色體Y來分析種族和民族起源和遷徙,基本等於盲人摸象。人類走出非洲的時候,還沒有種族區分。種族是在最近的兩萬年之內分化出來的。人的絕大部分特徵是常染色體基因決定的,分子人類學家研究染色體Y,只是因為它便於追蹤罷了。
所以性染色體Y與種族沒有映射關係,與民族就更談不上映射關係了。這位卻說「要了解人種的,推薦去看《出非洲記》」,缺乏基本常識。
關於遷徙過程,分子人類學的認識是逐漸深入的。原來推測非洲智人取道東南亞進入中國,最新(五年前)的推測認為由南北兩路進入中國(如下圖)。不管哪個更接近真實,它們都只是至少三萬到六萬年前的事情,而蒙古人種的形成和南向大遷徙是最近一到兩萬年之內的事情。這是兩個不相干的事,首先要分清。
圖片來自:Sanchez-Mazas et al. A Genetic Focus on the Peopling History of East Asia:
Critical Views. Rice, (2011) 4:159–169.
其次,性染色體Y變異的時間點的推定現在還屬於一門軟科學,準確度不高。以它來大致推定以萬年為單位的非洲智人的出走時間,還有參考價值。但靠這個技術來反推最近幾千年之內的民族遷徙,就只屬於臆測範疇了。不僅遷徙時間不可靠,方向也不可靠,遠古的族群都是「不常厥居」的,反覆折衝和混合都發生了無數次,用染色體頻率來推定的遷徙方向,一次人口瓶頸效應就足以使之與真實的遷徙方向相反,所以嚴肅的學者都承認這種推測只是目前階段的假說。在洲際層面的遷徙上這種推測還能得其皮毛,但在東亞範圍就連皮毛都不可得了,需要謹防過度演繹。
但是這方面的過度演繹確實是某些網路民科的最愛,這些同學把陳舊的分子人類學假說誤認作結論,把古羌人、百濮等等史前族群都貼上染色體Y的某某字母標籤,趴在地圖前沉思。。。然後奮筆寫下一大篇熱熱鬧鬧的關於O、N、C、D的演義或者評書。或者在網上找一張想像化藝術化的柳江人復原像,說他是蒙古人種了,知道主流的人類學家對柳江人的種屬是什麼意見嗎?靠這種純腦補來找祖先,十有八九會哭錯了墳頭啊。
對寒帶起源的反對意見,經常帶著強烈的情緒色彩。比如聲稱曼德拉、或者非洲科伊桑人跟蒙古人種一模一樣。我只想問問持這種意見的同學,如果你去南非,會不會被當地人認做曼德拉的同胞,或者科伊桑人呢?這不很簡單么?把某些局部特徵的相似性誇大為整體,能得出什麼有意義的結論?
還有,就數「民族主義民科」這個指控最有喜感了,我寫的這些其實都是西方人類學家的研究成果。。。
============ 2016年4月14日 ============
應老婆大人的命令,孩子照片刪了。謝謝大家對他的誇獎,祝每個家庭都有健康可愛的孩子。
首先一如既往的記筆記
基本上看完了1300多個回答,對其進行簡單的歸納,希望能汲取眾人的各種觀點。
帝國時代2里中國初始比別人多3個農民。。。
亞洲蹲啊。
相信自己,你就是獨一無二噠。
(我也就是正兒八經的說說)以下內容來自網路
(我也就是正兒八經的說說)以下內容來自網路所謂的「亞洲蹲」 (AsianSquat),又叫「泡菜蹲」(kimchisquat),準確定義為一種姿勢,腳跟著地,膝蓋彎曲,身體的重量在腳。
一張圖告訴你!
別小看這蹲,還是有動作要領的,全腳掌著地,重心集於腳掌偏後,稍前稍後都有會不穩。
大多數的亞洲人在等公交、抽煙、解手時,能長期保持蹲的姿勢。
為什麼亞洲人能夠做到呢?網友主要有三種理論:
理論一:
我們的腿比歪果仁短,所以重心就和歪果仁不一樣,快讓姚明蹲一個。
與高中生物書上「長頸鹿為什麼脖子長」的原理一樣。( 什麼鬼?)理論三:
許多亞洲國家採用蹲式廁所。(好吧,小圈覺得這點還有點可信度!)
其實並非每個中國人都會下蹲,網上有調查數據顯示:
據說,100%的亞洲人可以這樣蹲,
而僅有13.5%的美國人可以做到,而13.5%中的9%是美籍亞裔,剩下的都是瑜伽狂。就是這樣一個天賦技能,讓歪果仁羨慕的不行! 別小看這蹲,還是有動作要領的,全腳掌著地,重心集於腳掌偏後,稍前稍後都有會不穩。
你還真別不信,在美國還真有人做過相應的調查,來看看實驗者是怎麼說的:
看來「歪果仁」們想要hold住亞洲蹲確實很困難,上面那位美女竟然認為亞洲蹲是一種瑜伽姿勢。
你以為「亞洲蹲」只是酷炫而已嗎?那你就too young too simple啦!有研究發現,蹲式與坐式更容易排空結腸,讓腸道內的致病細菌毒素不易積聚。所以亞洲蹲不僅有趣,而且更有利於身體健康。
那麼,怎樣做好「亞洲蹲呢?」
來來來,上科普視頻:
《怎樣做亞洲蹲?》
如何做亞洲式蹲方—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如果依舊學不會亞洲蹲,那很可能是肌肉有毛病,根據醫學解釋,不能做下蹲運動的原因很多情況,主要有以下原因:
1、腱短,下蹲的時候,跟腱處於拉伸狀態,不能著地。
有文獻說美國人不能下蹲主要是跟腱發育短,也有人翻出50年代美國大學生的照片,說當時也流行過蹲姿,基本上都符合「亞洲蹲」的定義,所以是美國人不是先天的原因,而且是在過去幾十年的進化里失去了這項技能。
習慣穿高跟鞋的有體會,突然換成平底鞋,還真不會走路了,因為高跟鞋讓你的跟腱變短了。
跟腱長度一般15cm,跟腱炎或斷裂的位置常在距離跟骨附著處5-6cm。
2、臀部肌肉痙攣:肌肉注射過多導致臀肌攣縮症
3、小腿肌肉過緊或痙攣,如小兒麻痹後遺症等
4、將軍肚,下蹲時重心後移,無法保持平衡
所以,不會亞洲蹲的你,還不趕緊去檢查臀部肌肉跟腱、腓腸肌。。。
能晒黑也能捂白,多一些選擇人生更自在。
……至於評論里那些問怎麼他們捂了也並沒有變白的朋友,你們要正確的認識真正的自己是不是白的。
皮膚滑啊!我們光溜兒啊!
Quora上「找個亞洲男朋友是怎樣一種體驗」問題下頭,無數個外國糙妹兒感慨自己亞洲男朋友的手感,說是一天摸個八百遍都不夠,痴漢氣息簡直賽過嚷嚷「城裡女人就是白啊」的土匪。
我認識的洋人糙妹兒們每次撈我一把也是會大驚小怪,瘋狂尖叫天啦你怎麼這麼滑你們中國人怎麼都這麼滑呀你們是穿蠶絲長大的所以才這麼滑嗎!!
我沒法兒謙虛,回撈她們一把我就知道這事兒沒法兒謙虛:我們是真滑呀!!那洋人糙妹兒,毛多,皮膚也愛出毛病,豈止是不滑,簡直是喇手!
前幾年非誠勿擾還火的時候,有一集去了個海歸大叔,說自己多年旅居海外,處過的黑人白人女娃子不知多到哪裡去了,但是呢,因為一直惦記著中國女娃子的好,所以才來上節目,找個中國女娃子結婚。
於是孟非就問啦,您惦記中國女娃子哪點好呀?
場上氣氛突然就曖昧了,觀眾席上男孩子們都一臉「卧槽卧槽」,女孩子們都一副聽不懂的樣子。
而大叔嘿嘿一笑,說:
中國女娃子那個手感,嘖嘖嘖…
那是真!!滑!!啊!!!!!!
最後當然沒牽手成功啦!!想什麼吶!!
但那之後我是記著了,雖然我們黃人跑步跑不過黑人,眼大大不過白人,但是我們吧,滑~著~呢!╮(~▽~)╭以前知乎的一個答案
狐臭是怎麼產生的? - Lee Sean 的回答
只能說有優勢也有劣勢……
(a、註明作者知乎 @Lee Sean 和原文鏈接即可轉載。轉載請包括此段。
b、圖片來自網路,侵權請告知,必刪。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本人對轉載的授權僅限文字,不包括圖片)
--------------------------------優勢-------------------------------------
2、什麼樣的人有狐臭?
上面狐臭產生的機理其他答案里也有說,但是回答到這裡並沒有真正回答問題,再多想一下,問題就來了:人人都有大汗腺,人人身上都有細菌,為什麼只有少數人有狐臭?
其實不是少數人。本來人人都是有狐臭的。話說2000代以前,我們曾曾曾...(此處省略600字)曾祖輩走出熱帶非洲,進入亞洲溫帶以後,第16號染色體中部的ABCC11基因上第538位鹼基發生基因突變,導致大汗腺減少分泌。所以,我們沒有狐臭的統統都是變種人。(有沒有感覺自己像X-men一樣吊?)這個突變基因主要分布在東亞,因為出汗變少,更加適應溫帶的寒冷氣候( @石頭布),有遺傳優勢,所以經過4萬年的演化,去除狐臭的突變基因在東亞反而成了多數,在中國人當中佔了95%左右,在華北中原地區的人口中佔了99%以上。因此在中國,X-men才是多數,狐臭反而成了極少數。中國人逃脫了終日生活在狐臭當中的命運,你都不知道這是一件多麼小概率的事情。
其他地區的人口就沒有中國人這麼幸運了。在東亞,韓國人跟中國人差不多,99%沒狐臭。但日本人當中只有84%沒有狐臭,16%的人有狐臭啊!6個人裡面就有一個,你想想是什麼情景。這還不是最慘的,不在東亞,那就更慘!大洋洲土著只有30%沒有狐臭,白人裡面只有10%沒有狐臭!黑人中只有0.5%沒有狐臭!也就是說,除了東亞人以外,歪果仁幾乎人人都有狐臭!還有個很有趣的事情,狐臭還可以用來跟蹤人種遷徙。北美土著印第安人也是大多沒有狐臭,說明他們是從亞洲"偷渡"過來的。日本人有狐臭的人集中在原住民阿伊努人中,而不是佔主體的大和民族,說明二者的不同起源。看看下面的狐臭基因分布圖,黃色的是沒狐臭的突變型,藍色是有狐臭的野生型。除了東亞這片黃色的土地,其他全世界都是一片狐臭的汪洋大海啊!世界上有狐臭的人遠比沒有狐臭的人多!所以說有狐臭的同學們你們還自卑個啥?「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句話才是真正送給你們的!
圖:去除狐臭的突變型基因在全世界的分布(藍色=狐臭型,黃色=突變型)
(圖片來自:http://www.unz.com/gnxp/why-the-japanese-think-westerners-smell-bad-well-one-reason/)在動物中,體味有很大作用,是吸引異性的信息素。狐臭基因才在長期演化中保留下來,成為人人都有的東西。所以才說,有狐臭才是人的常態。(有狐臭的同學們是不是感覺胸中出了一口惡氣:原來你們都是變態!)
可能有人會說,人家那是體味(body odor),不是狐臭。騷年,很騷瑞地告訴你,體味就是狐臭,狐臭就是體味。包括中國古詩說女子「香汗薄衫涼,涼衫薄汗香」,也是狐臭。一香一臭,看似相反,其實機理完全相同。少了淡了就香,多了濃了就臭,香奈兒5號打翻了瓶子也是要熏死人的。所以只有「薄衫涼」的才是香汗女,要是捂多了衣服,就是「狐臭厚襖熱,熱襖厚臭狐」了。本文說的「沒狐臭」只是沿用大家習慣上的說法,嚴格地說只是「體味變淡」而已,它和有狐臭並不是絕對的區別,並沒有人是完全沒有體味的。
--------------------------------劣勢-------------------------------------
聰明的你一定注意到大汗腺的分布還有個地方我還沒說呢。嗯!乳腺也是大汗腺的一種變體!(嘿嘿,你是不是頓時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
啊!難道中國女生的飛機場也是變種X-men的超能力之一?嗯,這個倒不是,乳房大小主要還是靠脂肪組織,和乳腺關係不大。乳房大小和泌乳能力也無必然聯繫。
但是乳腺和泌乳能力直接相關啊,亞洲產婦奶水不足的發生率,顯著大於西方產婦,這也是去除狐臭的基因突變造成的!
所以,去狐臭的基因突變也不一定完全就是優勢,它也有劣勢。在東亞較寒冷的地區,出汗少的優勢大於劣勢,所以成了主流,然而隨著亞洲人一萬年前走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變成印第安人,再南下南美進入熱帶,出汗少反而就成了劣勢了。基因突變本身是無所謂進化或者退化的,它就是瞎變而已,至於能不能遺傳下來就看造化了,至於遺傳下來的基因到底是更適應環境,還是更不適應環境,也是隨著時間地點的改變而改變的。把evolution翻譯成「進化」是一種誤導,現在都已經改為更中立的「演化」。
其實本文真正要說的也不是演化,而是要告訴眾男生這樣一個道理:想要老婆奶水足,一定要娶狐臭的女生!(認真臉)
如圖。難道沒有人說自拍的好處嗎!!
自拍既不易過曝,也不需要ISO調很高,導致圖像過多噪點。暗部細節豐富,對比度出色。能適應的場景豐富,對光源的種類限制不多,對相機白平衡調教要求亦不高。可謂極適合自拍的民族。
------4.21. 刪掉一些內容之後終於把這個答案恢復了,我很費解我的答案是怎麼以「不宜討論的政治內容」為理由被投訴掉的?不能不說安森垚和其支持者再次刷新了下限。-------
--我的觀點和石頭布一致,黃種人特徵的起源和寒冷適應有關,重複的內容我就不累述了。這篇回答專門用來回應某高票答案對黃種人寒冷適應優勢的所謂打臉--
4月14日補充,我覺得不用給我扣什麼救兵的帽子,安森垚不想為什麼反對者那麼多反而提出抱團撕大V這種陰謀論,再把反對者挑出來人格貶損一通,我覺得有些事已經可想而知了。當時我寫那篇文章的時候也是有些火藥味,作為辯論來看不是那麼方便,於是我現在把內容做個精簡按條目列出來看著方便也防止我被曲解,他的論據我都一一反駁了,詳細內容還在後面的原答案里。
1、白人更加耐寒。
---------------------------------------------------------
白人並不如黃種人耐寒,地處寒冷地區的民族如涅涅茨人、楚科奇人、愛斯基摩人多數都是黃種人,只有北歐地區的才是白人,而且北歐還是同緯度最溫暖的。
2、寒冷地帶的拉普蘭人不是黃種人。
---------------------------------------------------------
拉普蘭人的祖先是黃種人只是被征服者同化了。
3、馬來O2是兄弟。
---------------------------------------------------------
馬來人有明顯的棕色人種特徵,Y染色體相近親緣關係不一定相近,不具有父系O的愛斯基摩人反而是完完全全的黃種人。
4、沒走出非洲的科伊桑人也有黃種特徵,說明黃種特徵不是適應寒冷的結果。
---------------------------------------------------------
最新研究結果表明科伊桑人母系有40%和黃種人同源,是重返非洲的古人類與土著的混血後代。
原文如下:
本來是我只是圍觀一下的,不過實在看不下去安森垚一本正經的扯淡了。
----3月18日補充一個白種人是否耐寒的問題,歐洲並沒有那麼冷--------
歐洲人其實一點也不適應極寒,北歐維京人曾經一度到達北美格陵蘭建立定居地,雖然善戰的維京人已經進入了鐵器時代但依然競爭不過適應極地生活的黃種人愛斯基摩人,最終北美的維京殖民地全部走向了消亡。
而高鼻深目的體貌特徵,生活在沙漠的閃含人種也具有,完全不是適應寒冷的結果。
從溫線地圖可以看出,歐洲都比同緯度的其他地區溫暖的多。究其原因我們可以從洋流圖中發現,歐洲地區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是關鍵所在。北大西洋暖流甚至使北冰洋的摩爾曼斯克港常年不凍。
俄國西伯利亞和英國處於相同緯度的地區比較可見高下,跟同緯度其他地區的人比起來歐洲人簡直是生活在溫室里。德國就位於北緯47-55°,二戰時當德軍到了同樣北緯55°的莫斯科時立馬就凍成狗了。
對於安森垚的問題咱們一個一個來:「芬蘭人的N系在北亞呆了那麼久為什麼沒「進化」出你所謂的蒙古人種」
-------------------------------------------
首先芬蘭的土著人種的確不是白人,而是拉普蘭人,芬蘭人的N系單倍群也正是來源於拉普蘭人,而且N的比例現在已經連一半都不到了。芬蘭從1249年芬蘭就被瑞典征服,後又被沙俄統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才獨立,血統已經和入侵者融合了。
不只芬蘭有拉普蘭人,C系拉普蘭人遍布整個北歐。包括瑞典、挪威都有,甚至俄羅斯也有分布。
李競:走進拉普蘭人的世界 探險地球北極圈生活(組圖)-搜狐滾動
拉普蘭人_百度百科
這2個問題可以合成一個答了
「百越南島和我們基因如此接近怎麼就被你搞成了一個南來一個北來還有那麼大差異了?」「我不知道您是不是真的對基因完全沒了解,馬來人擁有大量的「O1」基因,和華人同屬於O系。有一個對馬來人的定義是——海洋蒙古人種,和我們淵源極深,怎麼一下子就讓你給搞成了兩個人種了」-------------------------------------------嗯沒錯馬來人擁有大量的O1基因,和華人同屬於O系。華人屬於O3,和O1就算是基因近了。既然你都對基因這麼了解,那麼我接著給你找個基因更接近的,
北非和南部非洲同屬於E3的族群,比你的馬來O2和漢人O3同屬於O關係還要近,這麼接近的基因怎麼一個黑人一個白人呢?
因為什麼呢,因為O、R、N、Q這些父系單倍群硬套人種或者耐寒這種這些體質人類學概念,本身就是瞎扯蛋。
如果父系單倍群都是O就能算是親戚,漢族人的父系比例是75%的O、15%的N、8%的Q、2%的R。這些25%的非O漢族原來還不如你的馬來O親;只看父系就能認兄弟,菲律賓人的O3比例比漢人還要漢人。
事實上,Y染色體單倍群和膚色、發色、臉型沒有關係,和智商沒有關係,和耐寒更沒有任何關係。
特別解釋一次,A、B、C...O、P、R這些Y染色體系單倍群這些代表的是「Y染色體的非重組區」上的167個標記的DNA字元序列。人類基因組有超過3萬個基因,Y染色體上只有344個基因,多樣性豐富可以分辨的非編碼區則還要少,相比整個基因組不過滄海一粟。決定膚色、毛髮等等體質人類學全都不在Y染色體上,之所以選Y染色體單倍群是因為Y染色體幾乎不發生重組,而且伴性遺傳剛好可以追蹤父系。與之類似的是線粒體可以追蹤母系。
只看Y染色體遺傳是拿著雞毛當令箭,完全無視了決定絕大多數性狀的99%常染色體。
馬來O和蒙古C的比較,所謂更接近的O系馬來有這麼明顯的安達曼長相,而不接近的蒙古C系卻是徹頭徹尾的黃種人,我不知道安森垚拿著馬來照片說打臉究竟打了誰的臉?
離我們更遠的因紐特人,父系單倍群不說沒有一點O,連C都沒有,結果還是徹徹底底的黃種人。
這麼多非父系O的黃種人就牽涉到了第三個問題」科伊桑人一直在非洲為什麼特徵如此接近蒙古人種「
---------------------------------------------------------------------------------------
按照您的理解黃種人的性狀是可以獨立演化的,那麼您照樣可以解釋成科伊桑人和什麼C、N、Q、O的蒙古人種都是獨立進化出這些特徵的。不過黃種人的特徵是一組無關的特徵,內眥褶、膚色、發質、門齒等等本身都是無關性狀,毫無關聯的性狀能組合在一起獨立起源好幾次,我只能說您這進化論學的真是牛B。
科伊桑人的確有黃種人的性狀,甚至歷史上也有人提出過科伊桑人是黃種。
但事實上的分子人類學的研究表明真正原因是科伊桑人有近40%的母系來源和黃種人的母系相同。
雖然母系基因不等於黃種人基因,但如此高比例的母系線粒體來源說明了黃種人的祖先曾和科伊桑人的祖先發生了大規模的混血,以至於改變了科伊桑人的基因比例。
而現在科伊桑人是混血人種的觀點現在也得到了其他佐證,那就是人類不只「走出非洲」,也「重返非洲」了好幾次。
科學家首次證明人類曾「走出非洲」後又「重返非洲」
David Reich與博士後Joseph Pickrell的研究表明一些被認為在遺傳學上相當孤立的Khoe-San人實際上攜帶了1%-5%的非非洲人DNA。
這一證據和母系遺傳所表明的現象完全吻合。
接下來柳江人的問題
--------------------------------
柳江人的年代都錯了,最早估值不是10萬年而是距今約22萬年。
第四季冰川期開始於200萬年前,20萬年前的柳江人表現出黃種人特徵有什麼好奇怪的么?
還有這些錯誤
「看我說得輕鬆,其實這個過程已經整整持續了2萬年了,這群F的分支們在亞洲大陸不斷紮根,因為冰期越來越嚴重,他們變得越來越白,眼窩越來越深,已經和現在的白種人很類似了。
現在的時間是5萬年前。」
--------------------------------------------------------------------------------------
研究稱歐洲人原非白人 擁有藍眼睛黑皮膚(圖)-中新網最新的研究指出直到7000年前的白人都是黑皮膚的,您一口氣提前了4萬多年。
感覺通篇錯誤和臆測不少,我就隨便反駁了一下。
本來也不想扯這麼多,不過既然安森垚扯了這麼多和本題無關的話題得出了這麼一個莫名其妙的結論,我為了避免誤人子弟也只能跟著說了說。其實不懂不要緊可以問,就怕一知半解就覺得自己成了方舟子能四處給人打臉科普了,這樣才叫流毒甚廣。
看到印度人美國人0.5/4都要用計算器的時候我就感覺這場考試我已經贏了
關注這個問題挺久了,看到下面的討論也很熱烈,明顯大家都各有一套看法並且互不相讓,贊同上千的答案都被反對到第二名去了。我試一下提出我個人的看法,歡迎一起討論也歡迎點反對。
首先釐清一個概念,差異不等價於優劣。
這一點看似很顯然,然而不少人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常常無意中就把這兩者等價起來。例如這個問題
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大多是男性,可以說明男性比女性優秀嗎? - 社會學
一些答案說著說著就把性別差異和優劣等價起來了。現在這個問題「黃種人的人種優勢是什麼?」也有這個毛病,它並不是一個好的問題,因為大家從來就沒有在「人種優勢」這個詞的定義上達成過共識,究竟什麼叫做人種優勢?是賺錢多,還是交際能力強,還是做數學題快,還是跑得快?我認為足球踢得好是最大的優勢,因為在足球場上過人射門很開心,然而別人未必認同。所以,我們頂多只能問「黃種人相比於其他人類的人種差異是什麼?」
究竟存不存在人種、亞種差異?
有答案說不存在,理由是各種黑人之間的基因差異比黑人和黃人的差異還要大。的確是這樣,因為人類演化史上走出非洲的只是智人的其中一支。但是這並不能在邏輯上推出黑人、白人、黃人之間沒有差異,只能說討論這一差異也許沒什麼意義。從生物演化的角度來說,高加索人種和蒙古人種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分界線,但將這兩者的基因型/基因頻率各自平均,這種基因上的差距也是客觀存在的,而這一差距,在一般情況下,也足以從外貌上將這兩個族群區分開來,就好象金毛和阿拉斯加犬的差異一樣(無意貶低,只是類比)。
除了外貌上的差異,其他方面的差異或許存在,但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
我挑選兩個最受關注的角度來解釋這句話。
一、
很多人都認為的「黃種人智商高」。然而,在為什麼可以說黑人體形美、性能力強、節奏感好,不能說黑人腦子笨? - talich 的回答 這個答案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雖然在美國SAT的入學成績上黑人在兩門科目,數學和語文上,平均成績都是最差的,而亞裔的數學是高高在上,語文第二名。但是刨去文化、教育背景後,順序立刻就變了,亞裔全是第一,黑人全是第二,在科學類更是與亞裔幾乎相當。而白人在 SAT 上是最後一名,其他兩項是倒數第二。
發表在PNAS上一項研究Explaining Asian Americans』 academic advantage over whites顯示,白人學生與亞裔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越來越大,這種差距主要來自於學習是否投入以及文化態度的差異,而並非天生的認知能力。
該研究稱,亞裔學生進入白人學校時沒有明確的學術優勢,但隨著時間增長,這一優勢漸漸凸顯。即使是來自貧困、受教育程度低的亞裔家庭,五年級時,這些亞裔學生的表現也遠超白人學生。這份研究基於標準化考試成績、教師評價、移民身份、社會人口統計因素和平均成績得出。調查涵蓋兩組縱向研究:一組是從幼兒園到八年級的1368名白人和244年亞裔學生;另一組是跟蹤的2787名白人和745名亞裔高二學生的兩年時光。
調查中,研究人員將亞裔美國人分成四個不同的組:東亞人、菲律賓人、東南亞人和南亞人。結果發現,無論男生女生,所有組的表現都優於白人。不過,在對自身的積極感覺上,亞裔學生得分低於白人,在與朋友的相處時間上,白人學生也超過了亞裔學生,這或有利於白人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和社會中「厚積薄發」。
「因為篤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文化信仰,亞洲人和亞裔美國青年往往努力學習,」研究者稱,「亞洲人和亞裔美國學生傾向於認為認知能力素質可以通過努力學習開發,而白人學生則傾向於認為認知能力素質是天生的。」此外,這份研究還表明,家族財富並不影響學生的表現。「華裔和越南裔的貧困率高於白人,然而華裔和越南裔移民家庭的弱勢兒童學習成績經常超越美國本土中產階級家庭的白人學生。」
同樣的,也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是遺傳的原因造就了這種差異。儘管2歲的亞裔兒童在認知能力方面確實高於白人兒童,但這一差異隨著他們進入學校而消失殆盡。歸根結底,報告指出,造就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動機和職業道德問題。
「學生的品質如注意力、自控能力、動機和毅力,同認知能力一樣重要,他們會積極地影響學業成績,」報告的作者指出,「亞裔美國人的父母也重視這種教育實踐,以培養子女們的這些品質,這也反過來促使孩子們在學業上成功。」
作者還指出,亞裔移民是一個自我篩選能力很強的群體,他們更加樂觀和積極地接受挑戰,認為教育是社會和經濟流動性的關鍵。當然,他們也坦承,亞洲和亞裔美國人的父母較白人家庭更專制,更不寬容。
二、
黑人在舉重、游泳以外的體育競技項目上表現非常優秀,尤其是短跑,奧運會百米賽道上飛馳的往往都是黑人。這很容易讓人產生一個印象,黑人在體育競技上存在天然優勢,而在舉重、游泳上的弱勢也很容易解釋:修長的四肢顯然不是舉重的最佳體型,長長的四肢需要克服重力做更多的功,雖有高比例的快纖維提供爆發力,卻仍舊得不償失。黑人很難在游泳項目中出類拔萃,因為較大的密度、較少的脂肪、以及較小的胸腔限制了他們在泳池中的表現,在克服浮力和屏氣的問題上,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看來,將體育的種族優勢解釋為體質差異,似乎是最為直觀,而且也能站得住腳。然而,視覺刺激往往比數據更讓人印象深刻,直觀感受常常排擠掉理性思考,金牌的耀眼光芒足以將理性和冷靜拒之千里。對相關性最常見的認識偏差,在於輕易將其上升到因果關係,如果解釋剛好又符合直觀印象或已有觀念,錯誤將會更為嚴重和難以察覺。對此最明顯的證據來自於拳擊領域中的膚色交替,自約翰遜以後,整個拳壇已經被黑人霸佔了整整一百年,這一素材甚至已經作為常識為人所接受。但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白人又開始重掌拳壇帥印。現在的重量級拳王中,拉曼的黑色身影甚至比克里欽科兄弟的博士學位更顯另類。拳擊場上的"膚色輪替",表現在黑人在20世紀初崛起並霸佔拳壇,以及本世紀初在東歐白人面前黯然失色。如果我們的眼光和膚色一般淺薄,難免會心生納悶,為何同為高加索人種的美國白人,絲毫不見重新崛起於拳壇的跡象?在雅典奧運會上,美國拳擊手的風頭早已被俄羅斯和哈薩克等運動員搶盡。這種現象至少說明,中亞地區的拳擊運動正在迅速發展,而且在與美國拳擊界的文化交流中,表現出幾乎勢不可當的強勢。如果將文化與經濟當做體育的主心骨,只把膚色看作社會問題的表現,問題將迎刃而解。
過分關注種族與體育表面上的相關性,極易讓我們錯過更深層次的原因。鑒於國家和種族之間具有相當的重疊,表面上的種族優勢,很可能只是國家優勢的一種表象,而後者顯然具備更多的社會文化成分。
泳池也並非黑人冠軍的禁地。早在1988年,蘇利南的內斯蒂成為了世界上首位黑人游泳奧運會冠軍。而前不久牙買加黑人選手艾麗婭 · 阿特金森獲得了世界短池游泳錦標賽 100 米蛙泳的冠軍,並且同時追平了世界紀錄。在這兩塊金牌面前,黑人不適合游泳項目的依據是否存在,其實在此之前,那些一貫被視作合理的解釋數據就已飽受質疑。美國生理學家早就發現,大學生游泳運動員的身體密度大於同樣年齡的大學生(顯然和肌肉骨骼的強壯程度有關)。可見,將糟糕的游泳成績與身體密度掛鉤,恐怕難脫主觀臆斷的嫌疑--更何況眾多的非洲國家連飲水都存在困難。上文提到了蘇利南位於加勒比海岸,南非則以好望角出名,即便是內陸國家辛巴威也有著廣闊的水域,而牙買加更是坐落於廣闊的加勒比海。
看來,要想讓種族體質和優勢體育項目聯姻,還有不少禮數未曾過關。體育場上的種族優勢是否真的如此巨大,仍然爭議頗多;即便存在,社會文化因素似乎比種族更有說服力。
少體臭
坐標澳洲,每次見到所謂的白人女生和東亞女生走在一起的時候,我就會懷疑到底誰tm才是黃種人?
題主改問題了,他之前問的是黃種人的優勢。所以我的答案還是這個……
黃種人的優勢之一就是不管吃白巧克力還是黑巧克力都不會咬到手,還是匿了吧……我才看到反對我的那個,槽點比較多我不知道怎麼吐,我竟然看到了「第四紀冰期開始於200萬年前如何如何」等等,不知道您有沒有調查過第四紀到底有多少冰期?我總覺得您下面的每一句話都是在說給自己。但是還是希望您自己找一下現在歐洲氣候和更新世以及全新世早期氣候的不同OK?還有一點就是我通篇什麼時候說父系單倍體決定長相了,不看完就撕真的大丈夫。
並且我不會臆測您是誰的救兵,我只能說現在很多人有願意看大V被撕,雖然我也不覺得我是什麼大V,但是貌似被我得罪過一下的孩子們都來跟風抱團了,熟悉我的人也應該知道我什麼性格,貌似在知乎我是輕易不和心平氣和的反論者態度不好(就算是錯的離譜),但是等我看到評論區說「雖然我不懂但是我看到這人名字裡帶垚我就覺得不靠譜」「這個我和他辯論過但是他把我拉黑了所以這人就不是什麼好人」更有甚者說「我拿了日本人錢造勢」(我真的是覺得您不寫小說屈才了。)的等等,估計一般人也就知道我為什麼拉黑這些人了,給自己留點德行,別讓自己照鏡子的時候覺得慚愧。(聽朋友說有些人開始刪評論了,您倒是留著比較好,其實有時候覺得不舉報已經是給一些人面子了。)
看了一下評論區和點贊,還真是一些熟悉的面孔。(知乎有個風氣那就是不管我看不看得懂,只要你是黑讓我不爽的人,那我就贊。)
當然我也應該長個心眼,以後應該給某些我拉黑的評論者的評論截個圖,說實話找存在感還是去現實世界比較好。
...........................................................................................................................................................
補充,石頭布的解釋還真是無趣和無助,你還沒有對我的反例舉出真正客觀的回應(科伊桑人一直在非洲為什麼特徵如此接近蒙古人,百越南島和我們基因如此接近怎麼就被你搞成了一個南來一個北來還有那麼大差異了,芬蘭人的N系在北亞呆了那麼久為什麼沒「進化」出你所謂的蒙古人種,還有就是同樣是「蒙古人種」蒙古人和漢人的體質面貌差異可大得很,你所舉例的東西大多說的是蒙古人,我告訴你蒙古人不光內眥褶脂肪多,臉上脂肪也多,這是他們對於寒冷的適應機制,O3的國人大眼睛雙眼皮的多的很,別為了美化自己而美化自己,別忽略大體去找細節。),還有柳江人的問題啊,鏟形門齒和眉骨形狀被您遺忘了么?科學家搞個復原圖是刨個野墳自己隨便捏的?我還是說,這個階段沒有什麼假說是真正的共識,但是你的一些理論比假說還假說,搞個人類研究,然後貼個「龍玉崇拜」什麼的,就讓我想起了當年的網路小說,還有什麼華夏人就是埃及人什麼亂七八糟的天涯帖子了。最後是東羌和百濮的知識啊,仰韶、大溪、龍山、良渚、遺骨的基因分析被您吃了?
...........................................................................................................................................................
頭一次,實名反對最高票「石頭布」的答案,因為這個答案實在是荼毒太遠了。
建議真正想了解人種的,大家可以看一個比較適合我們看的科普類讀物——出非洲記,最起碼是實打實的用基因來分析人種而不是什麼「龍玉崇拜」。
無論對於他的答案還是他的專欄,都能發現十足的民科味,當然了我也只能算是個愛好者,只是指出幾個例子看您如何應對。
前面是反駁,後面是系統的說一下。
(為了增強閱讀性我會把部分「單倍體型」寫成「基因」)
先狠狠的打個臉「在陽光熾烈的馬來西亞,有時你不能用膚色來區分華人和馬來人,但是一看眼睛就「一目了然」了。」 我不知道您是不是真的對基因完全沒了解,馬來人擁有大量的「O1」基因,和華人同屬於O系,有一個對馬來人的定義是——海洋蒙古人種,和我們淵源極深,怎麼一下子就讓你給搞成了兩個人種了,既然你認為華夏北來,那麼同樣屬於O的馬來人難道不也應該屬於「北來」么,一個好好的表親怎麼被你搞成了兩個人種了。
圖 馬來人
圖 馬來人圖 O系分布,無論是O1O2O3分離時間不超過3萬年
圖 O系分布,無論是O1O2O3分離時間不超過3萬年,況且黃種人的長相本身就帶著融合的特性,怎麼就被你搞出了那麼大的變化。我當然也承認人的特徵不能完全用Y來判斷,但是Y是分析淵源的最好方式(當然有朋友在下面回復了,現在母系的線粒體基因也是很好的佐證方式,現在一般認為,黃種人的長相很大一定程度取決於這片大陸的母系血統)。- 馬來人以及波利尼西亞人的特性,很大程度是合了D、C系人的結果,那麼什麼是D系人呢。
我們都知道,我們屬於「晚期智人」,其實人類走出非洲是分成兩批的,我們稱他們為「第一勇士」和「第二勇士」吧,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也就是C、D單倍體基因人群(A、B、E留在非洲成為黑叔叔),他們走出非洲的時期正好是玉木——大理冰期開始的時期。為什麼說是單倍體呢,因為畢竟只有男性有一條「祖傳」的染色體Y,並不是歧視女性,而是Y更方便我們找到共同的「亞當」。
人們通常用A--R來排列最早晚期智人基因的突變順序,所以C、D算是較早的人群了。
C、D人種的特徵是什麼呢,上一個圖。
圖 澳大利亞人種(C、D)一般也叫「C棕種人」「D矮黑人(尼格利陀人,因為早期的人類學家誤以為他們是黑種尼格羅人,所以名字就搞成了類似印度人和印第安人一樣)」,他們出非洲主要走的是沿海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沿海以及太平洋群島以及澳大利亞。
圖 澳大利亞人種(C、D)一般也叫「C棕種人」「D矮黑人(尼格利陀人,因為早期的人類學家誤以為他們是黑種尼格羅人,所以名字就搞成了類似印度人和印第安人一樣)」,他們出非洲主要走的是沿海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沿海以及太平洋群島以及澳大利亞。好了我們來看下蒙古人的父系基因。
圖 蒙古人基因(但是這個圖扯淡的地方很多。)
圖 蒙古人基因(但是這個圖扯淡的地方很多。)你會驚奇的發現蒙古人的基因有大量的C系基因,可你說不對啊,既然同樣都是C,怎麼長得差了那麼多,蒙古人都是看起來高高壯壯白白的啊,這個疑問在之後會說,我們所說的蒙古利亞人種只是個代稱,其實漢人和蒙古人父系並不一樣,漢人的主體父系基因是O3,和C隔著十萬八千里,你看這個字母順序就能看出來,但漢人的母系mtDNA倒是和蒙古重疊的很多。
來我們再來看一看在極寒之地生活了很久的NI系混血人——芬蘭人。
圖 芬蘭人 當然了還有皇漢民科說芬蘭是中國人的
圖 芬蘭人 當然了還有皇漢民科說芬蘭是中國人的芬蘭人擁有大量的父系I系基因以及N系基因,也叫極北基因,這群人很早就生活在寒冷的烏拉爾山一帶,我怎麼就沒看出來什麼蒙古人特性呢?
好的,我知道你要說,芬蘭人畢竟融合了很多日耳曼血統,好的我再給你看一個生活在寒冷的東北亞很久的D系人——阿伊努人。
圖 曾經在東北亞,後來冰期遷徙到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我怎麼還是沒看出來什麼蒙古人特徵啊。
圖 曾經在東北亞,後來冰期遷徙到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我怎麼還是沒看出來什麼蒙古人特徵啊。- 我也發現那個答主在專欄狂噴山頂洞人,我也不信原始蒙古人種這個說法,不過同學,人家山頂洞人本來就不是所謂「華夏人」啊,那批智人本來就有很多人種的特徵啊,我倒是相信他們是O、C等的混合集團,這個之後會說。
哥哥,黃白黑人種,長相特徵雖然和氣候有關,但是真的沒你說的那麼有關,什麼樣的人種,你都會怕冷,也都會怕熱,進化的那點結果真的彌補不了太多,人種特徵更多的是一種「突變」的偶然。
圖 南非國父曼德拉 非洲最古老的人種之一
圖 南非國父曼德拉 非洲最古老的人種之一科伊桑人,這個人種有著極多的蒙古人種特徵,但是卻和黃種人半毛錢血緣關係都沒,但你要讓他們來中國絕對會有人認為這就是個晒黑的農民。當然了曼德拉還是個科伊桑混班圖,純種科伊桑內眥褶更多更「蒙古」。順便請你看看蒙古人長相,人家臉盤大歸大,鼻樑真不低,而且還一堆藍眼睛的,相反黑叔叔鼻樑那麼塌,你認為也是寒冷導致的?這都誰的理論,體質人類學也不是這麼玩的,蒙古人長相和寒冷確實有關,但是您卻用錯了地方。
好了回答下問題,至於題主問的黃種人的優勢是什麼,說實話客觀的講,不至於有什麼真正的人種優勢,吹種族論的可以休息下了。無論是黃白黑,雖然腦容量確實有差別,但是別忘了尼安德特人這種早期智人的腦容量很多都比我們大,腦容量並不能完全代表智商,三個人種本質上說都是10餘萬年以內的沒有生殖隔離的近親,智商從本質上來說是沒什麼差別的。至於說運動能力和智商,很多人誤以為白人和黑人都是四肢發達的貨,我們才是頭腦發達的結晶,這種東西客觀參數太多,真的輕易別用黃白黑這東西來分辨,決定每個人種的體質以及智力的,更多是歷史因素和社會因素。
至於怕冷的問題,還是說下,真的,無論黃白黑,你放到西伯利亞,都會凍成狗的,包括北方游牧民搶地盤也主要是因為寒潮,眼瞼那點脂肪真的用處沒那麼大,科伊桑人眼瞼脂肪也不少,人家那地方也很熱的,這東西雖然沒有定論,但是很可能是降低的眉弓導致的一個中和的產物。
圖 我沒怎麼搜索到什麼太多的「中國人種北來說」的文章,就看到了這個。
圖 我沒怎麼搜索到什麼太多的「中國人種北來說」的文章,就看到了這個。這東西貌似是1986年出版的。
...........................................................................................................................................................
有人問中國的無神論者,我們的祖先是哪裡來的?肯定有人不假思索的說,北京猿人啊。
但是諷刺的是,北京猿人在我們的祖先」晚期智人「還沒有走出非洲的時候,就已經滅絕了。人類到底是在全世界分別進化的,還是在一個地方進化擴散到世界各地的,直到現在也飽受爭論,某些犯了「韓國病」的言論仍然還說我們的祖先一定是東亞獨自發展起來的(所以說狹隘民族主義真的是對探求真理百害無一利)。但是Y單倍體以及線粒體DNA,也就是所謂分子人類學的研究已經狠狠的打了」分別進化「學說的臉,無論黃白黑人種,我們之間完全沒有生殖隔離,也就是說,我們連」表親「都算不上,而是完完全全的一個物種,有著共同的祖先。
前面說過,地質年代的最後一個」紀「也就是我們生活的」第四紀「分為」更新世「和」全新世「,我們人類就是在」更新世「出現的。進入第四紀更新世(約250萬--1.2萬年前),地球的冰期和間冰期波動變得越來越頻繁,這樣也導致了氣候的變遷,終於猿類產生了」內部分裂「,非洲的古猿最早演變成了所謂「匠人」、「能人」等等生物,這其中又分為極多的亞種,可惜能人們能耐還是不行,所以幾乎全部滅絕了,只有一小部分能人逐漸進化成為了——「直立人」。
用歐洲的說法,整個更新世發生了多達5個的冰期,要知道整個中生代或許都沒有這麼多的冰期,而短短的一個更新世就陸續發生了——多腦冰期、群智冰期、民德冰期、里斯冰期和玉木冰期(用歐洲的叫法概括全世界冰期)。冰期的地球只有低緯度地區還算溫暖宜人(非洲),也就是說只有在兩個冰期的期間也就是被我們稱為」間冰期「的時候,動物的春天才能到來。直立人們也一樣,他們在「間冰期」陸續走出了非洲,尋找更廣闊的天地。
北京猿人就是「直立人」的一種,可惜的是,這群人走出非洲之後就開始」不思進取「了,人家在周口店每天過得也挺開心,沒事和鬣狗斗一斗,殺個同類喝點腦髓什麼的,最後搞得一直也沒有什麼大進化。一批又一批的直立人在間冰期走出非洲,最後又在冰期被凍成狗,慢慢的滅絕掉了。
在里斯冰期之後的間冰期中,一種粗手大腳的物種開始走出非洲,人家基本已經站在非洲人圈的頂峰了,所以希望去看一看更大的世界,隨後人家就去了歐洲,在那裡發展出了一個個部落,讓歐洲的小動物們聞風喪膽,他們甚至認為這個世界以後一定是他們的了,可是不久之後,寒風就開始襲來了。
終於到了更新世的最後一個冰期——玉木冰期了。這次冰期被我們稱為」末次冰期「,開始於約11萬年前,下面說的,就是玉木冰期的故事。
我們都想知道,為什麼世界上會有各種膚色,各種長相的部族,為什麼會有各種各樣的語言。
這次冰期來的比任何一次都要猛烈,就算小動物們快樂的大家園(霧)非洲,也開始氣候逐漸惡劣,在加上東非地區猛烈的地殼活動,所有的小夥伴們都開始惴惴不安。
終於有一批除了腦袋其他地方都很纖細的物種不願意生活在這樣的非洲了,獵物缺少,草木枯萎,自己本身賴以生存的採集和圍獵已經維持不了生活了,並且飢餓的食肉動物門還一直盯著瘦小的他們,所以他們決定,走你!
(插一句,如果對這段時期感興趣的同學推薦看一本書——出非洲記,裡面詳細的記載了從Y染色體的基因溯源和語言演變的角度推測人類在玉木冰期的遷徙史,不過有的地方還是比較晦澀,所以我就用比較易懂的說法來講了)
別忘了,在這群人走出非洲之前,前面說到的一群「表親」已經走出了非洲,並且逐漸生活在了歐洲,而且人家經受住了不斷變冷的氣候的考驗,長了一身毛不說,還能取火蓋房子,粗手大腳的捕捉獵物,這群人就是被我們成為「尼安德特人」的物種,有一種說法也叫他們「早期智人」,也就是說除了他們骨骼驚奇,你把他們的孩子領到家裡,幾乎也是可以和大家一起上學的。
可以說,我們現在用來判斷人類祖先的基因,一般是利用Y染色體的基因,這是一種只存在於男性體內的基因。並不是歧視女性,而是只有男性的Y,才能從我們的第一個祖先,穿越萬年一直留存在每一個男性的體內。所以後面的基因代號,也都是伴性Y的基因。
而我們的祖先「晚期智人」,長相本來就千奇百怪,而殘酷的生存環境讓他們也面臨著非常殘忍的自然選擇,而留下來的物種,就是突變後被自然「留下來」的倖存者。
- 晚期智人是造物神奇的饋贈,他們身體並不強壯,卻要打獵採集跋涉,慢慢的他們的體毛退化,全身光溜溜的,卻進化出靈長類少有的皮下脂肪。靈長類生育力低下,而晚期智人變得幾乎沒有發情期,雄雌全部都有性快感,可是隨時隨地的性交,這也是所有動物中少有的奇蹟。
對下面的問題,我們就要應用到「分子人類學」的研究了,大家都知道,精子和卵子都是經過減數分裂,染色體會減半形成的「單倍體」,一代一代的生殖受精會導致基因不停的重組,但是父親那邊帶來的Y染色體卻會一代一代傳下去,換句話說,從一個人的身上可以推測出他最早的那個父系祖先是誰,所以通過分析Y染色體的若干突變節點,人們在研究中就設立了ABCD——R的代號,通過這26個字母的順序,我們也可以根據這個代號看出來整個人類的大致演變過程。
當然,其實不僅僅是父系的Y染色體,我們知道雖然父親的精子只是一個帶著尾巴的遺傳物質,但是母親的卵子可是個實實在在的細胞,裡面也是有細胞器的,細胞器裡面的「線粒體」裡面也存在著特有的mtDNA,而卵子受精開始分裂形成胚胎時,這個線粒體的DNA就會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從一個人身上就能很容易推斷出多少代前的母系,不過相比Y染色體,mtDNA相對並不穩定,所以突變的概率也很大,這為我們追根溯源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只有把mtDNA和Y染色體的研究進行結合,我們才會推斷出更合理的研究路線,下面我們要說的就是這個問題。
12萬年前,晚期智人越來越多,他們覺得非洲的資源已經讓他們坐不住了,最終這麼一批人走了出去,按照單倍體基因來說——Y染色體單倍群突變為A-M91,B-M60和M168(這個代號很重要)
隨後M168內部分裂,突變為 C-M130、D-M174、F-M89。我們簡稱為C、D、F。*3
為什麼分裂?因為沒資源,因為生活苦,其實之後說的每一次分裂都是如此。艱苦的環境造就了多種多樣的人類,凜冽的寒風讓它們踏上未卜的征途。而留下來的,就是我們。
10萬年前,C、D走出了非洲,但是他們膽子還不是很大,所以就沿著東非的海岸線走,一直走到印度洋沿岸,最後進入東南亞地區,逐漸向內陸擴散,最終佔領了東亞地區。
這群C、D人也就是被我們稱為「澳大利亞人種」或者「棕色人種」的一類人,我們也可以叫他們「矮黑人」(不是黑人*3)。可以說他們身上很大保留了現在人類共同祖先的特徵。
圖 澳大利亞人種(矮黑人) 可以看出,他們頭髮偏直,嘴唇比黑人薄,膚色偏輕
圖 澳大利亞人種(矮黑人) 可以看出,他們頭髮偏直,嘴唇比黑人薄,膚色偏輕這群人在新大陸上混得風生水起,好不快活。別忘了,留在非洲大陸的A-M91,B-M60,E也就是現在黑人(尼格羅人種)的祖先。
所以就當人家矮黑人在沿海地帶逐漸深入到亞洲內部的時候,黃種人和白種人的祖先「F-M89」(以後簡稱F)還在非洲摘果子打獵玩呢。
時間逐步到了7萬年前,末次冰期的寒風越來越凜冽,這群C、D由於裝備落後,魔法屬性也不行,逐漸就要鬧不住了。
圖 遷移到了東亞的C人,逐漸也發生了基因突變,這也算是為後來的蒙古人種(黃種人)的產生埋下個伏筆吧。圖 10萬年前——7萬年前第一世代人種C、D人種的遷徙,遷移到了東亞的C人,逐漸也發生了基因突變,這也算是為後來的蒙古人種(黃種人)的產生埋下個伏筆吧。
圖 遷移到了東亞的C人,逐漸也發生了基因突變,這也算是為後來的蒙古人種(黃種人)的產生埋下個伏筆吧。圖 10萬年前——7萬年前第一世代人種C、D人種的遷徙,遷移到了東亞的C人,逐漸也發生了基因突變,這也算是為後來的蒙古人種(黃種人)的產生埋下個伏筆吧。- F們的時代到了*3
F-M89,這個看起來枯燥的數字,其實就是我們的亞當。F種類的長相現在只能根據新幾內亞的原始人種推斷,應該是皮膚更白皙,為應對乾燥氣候鼻樑更高,眉弓更深的一類人群。
F在非洲逐漸壯大,由於日漸乾燥寒冷的氣候激發了整個族群的饑荒和混亂,終於他們走出了非洲,眾所周知,非洲和亞洲唯一的一條通路,就是著名的」巴勒斯坦地區「。他們逐漸穿過這個地區,走入了廣闊的亞洲,但是和他們的表兄弟C、D矮黑人不同,他們走的是內陸地區。
F們率先進入了離巴勒斯坦最近的兩河流域,隨後他們就擴散到了伊朗高原、印度河沿岸,遇見了他們的表親矮黑人們,他們發現這群人安居樂業生活的非常好啊,但是那時候的人可不知道先來後到,常年的遷徙讓這群人戰鬥力爆表,F們不斷把矮黑人驅趕到更邊緣的地區。可是好景不長,本來這兩河流域氣候就乾燥,加上冰期不斷加重,慢慢的這地方也養活不了這麼多的人,他們決定,繼續跑路。
- 所以我們將F定義為,「亞歐群體」,語言原始,還未成體系。
F人群突變為——G-M201、H-M69、J-M304,因為氣候越來越寒冷,這些人皮膚越來越白,鼻子越來越高,他們逐漸擴散到周邊更廣大的地區,進入到小亞細亞(現在的土耳其)、義大利半島這些比較濕潤的地區。而J-M304(簡稱J),就是我們俗稱的「閃米特人」。而G、H逐漸的和印度半島的矮黑人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族群——達羅毗荼人。
- 可以說這個時代就是這個族群不斷形成「語言」的時代,語言是交流的工具,這群人在非洲老家待著的時候,人不多,交流也並不廣泛,所以語言僅僅是一個「雛形」,隨著族群支系不斷擴大,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尤其是部族之間的交流已經不是部族內打獵時候的「烏拉拉拉拉」了,所以各式各樣的原始語言就在這個時候逐漸豐富了。
前面說的J--閃米特人,在很有可能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古老的「原始閃米特語」,包括我們現在對阿拉伯、希伯來、古埃及甚至衣索比亞語言這些「閃語族」的研究,都能發現這些閃米特語言的古老痕迹。
- F除了這三個盤踞在地中海周圍的G、H、J之外,逐漸的又分化出兩個分支,I、K。
I這個族群劍走偏鋒,他看熱乎點的地方已經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就跑到更為寒冷的地方,分布到了寒冷的北極圈周圍,結果他們發現這個地方已經有了很多的棕色人種C了,結果很簡單,融合之,大家一起度過寒冷的嚴冬,這就是北亞「愛斯基摩人」的一部分祖先。
看我說得輕鬆,其實這個過程已經整整持續了2萬年了,這群F的分支們在亞洲大陸不斷紮根,因為冰期越來越嚴重,他們變得越來越白,眼窩越來越深,已經和現在的白種人很類似了。
現在的時間是5萬年前。
前面說的K(也叫K-M9)的時代到來了,K這個族群也慢慢的發展出自己的語言,這是和他們的表親J-閃米特人完全不一樣的語言。K開始向東遷徙,因為這個地區已經很飽和了,他們需要看到更大的世界。結果往東一去,他們看見了一個祖祖輩輩都沒見到的巨大高原——帕米爾高原(我之後還會總提到這個地方)。
如果把整個亞歐大陸看成一個島嶼,那麼帕米爾高原就是這個島嶼的山峰最高點,帕米爾高原年代十分古老,面對著新生代才逐漸形成的「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可以不屑的說一聲——你也配姓趙,我才是世界屋脊。(現在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就是帕米爾高原的),帕米爾高原由喀喇崑崙山脈(中國新疆)、興都庫什山脈(阿富汗)等大山交匯而成,常年寒冷乾旱。
- 所以K們是肯定不會選擇過這個高原的,所以他們選擇,還是往西去吧,雖然冷點,總被高原反應吐死強(霧)。
K在帕米爾鬧不住了,一部分K開始跑到了印度地區,他們終於發現了多年前就來到這個地方的矮黑人們,K開始對矮黑人進行不由分說的吊打,矮黑人開始和K融合。剩下的K分化成了N、O兩個部族,有一定可能就是後來所說的「蘇美爾人」的一部分祖先。而還有一大部分N、O順著印度進入了濕潤潮濕的東南亞。
剩下一部分K分化成為P27部族,他們在這一片肯定也鬧不住,於是開始向西邊的草原擴散,終於到了3.5萬年前,他們逐漸跑到了中亞的裏海高加索山一帶(不是海,是個世界最大的內陸湖),這地方雖然寒冷乾燥,但是地盤很大,所以他們逐漸的開始了一種新興生活模式——游牧。這個人群就是後來被稱為R的人群,後人給了一個響噹噹的名字——高加索人。
- P、R們的語言,可不得了,我在這裡暫時命名為——中亞游牧語言。
也就是此時,一批神奇的晚期智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克羅馬農人進入了歐洲大陸,逐漸的驅逐前面說過的,粗手大腳的「尼安德特人」,3萬年前冰期已經越來越嚴重,歐洲就更是如此了。尼安德特人的族群就在克羅馬農人的攻擊、傳染病、武器技術的多重碾壓下,逐漸的滅絕了。可能有人問,那克羅馬農人到底是哪個人種啊。其實這個爭議非常的大,根據有限的DNA調查,只能近似的推斷為F人種(不會忘了吧,就是那個最早的部族)的一部分,只不過克羅馬農人在後來的R人的攻擊下,不斷消亡同化了,不過這是後話了,這個時代,克羅馬農人逐漸佔領了歐洲大陸,世界已經屬於「晚期智人」了。
圖 尼安德特人
圖 尼安德特人圖 克羅馬農人 從復原圖上能看出來一些早期F人種的特點
圖 克羅馬農人 從復原圖上能看出來一些早期F人種的特點西方世界暫時就是這個樣子了,我們把目光轉向東方。
前面說了,K人種分離出了N、O,兩個人種。天氣還在變冷,怎麼辦,繼續往南邊去,前面說了,6--5萬年前N、O進入東南亞,他們遇見了很早就在東亞生活的的C系人,原來C系人已經在東亞逐漸突變為下面長相的人種了。
圖 廣西柳江人,已經可以看出很強的黃種人特徵了,其實這種樣貌突變的偶然性非常的強,根據同位素判斷,這群人最早10萬年前最晚6.7萬年前就生活在廣西了。
圖 廣西柳江人,已經可以看出很強的黃種人特徵了,其實這種樣貌突變的偶然性非常的強,根據同位素判斷,這群人最早10萬年前最晚6.7萬年前就生活在廣西了。也就是在這東南亞,N、O人很有可能在那個生存極難的時代,大量的屠殺了C系的東亞土著男性,並且獲得女性資源,融合進化出了一個新人種。
這個過程整整持續了近兩萬年,一個新的人種——黃種人大體特徵正式形成。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對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矮黑人進行了毀滅性的屠殺,想當年F、H們對待印度的矮黑人,頂多也就是把男的殺了或者進行融合。可N、O黃種人不一樣,他們直接滅族。最後可憐的矮黑人們只能逃跑。
- 這個時候已經是2.5萬年前了,已經接近玉木冰期的最高峰了,海平面下降,大片的陸地開始裸露出來,一次最後的大遷徙就要開始了。
黃種人本來就分為N、O這兩個表親,結果表親也不和,人類愛撕逼的本性暴露出來了。
這群人逐漸分成了——沿海支(O1)、內陸支(O2)、烏拉爾支(N),烏拉爾支的N和O們撕逼不成,遂向北遷徙,甚至一直到了北歐的芬蘭,不過這也是後話了。而大陸殘留的D系矮黑人,他們在冰期和外來人種的兩方面壓迫下,向北走到了一片神奇的「地狹」(其實就是現在的庫頁島),然後就繞到了一塊從來沒有發現的陸地,這片陸地就是現在的「日本列島」,這群矮黑人也就是日本人的祖先之一,至此矮黑人除了藏南、印度、日本,基本就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了,而剩下的一小部分跨過還是陸地的「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大陸。
- 剩下沿海支O1黃種人,又叫」百越——南島「人,他們逐漸從東南亞進入華南地區,在東南丘陵里愉快的生活下來。
- 而內陸支O2黃種人*3,又叫」百濮民族「,這是黃種人最大的一個部族,分支也非常的多,他們逐漸分布在雲南緬甸以及東南亞大部分地區。
而與此同時,在中亞游牧的R也開始了自己真正的遷徙,他們在游牧的過程中,其中一波就殺到了東邊,越過帕米爾高原,發現了一個高高的天山,這群人也就是被我們稱為——吐火羅人的民族,而剩下的西支,就更是開始了星辰大海的旅程,這也就是之後要說的,原始印歐人的遷徙。
圖 最原始的白種人之一「吐火羅人」時間的車輪就這樣的滾到了1.2萬年前,給人類帶來巨大變革的」玉木冰期「到達了頂峰,物極必反,堅冰的消亡開始了,更新世結束,第四紀進入——全新世。
圖 7萬年前開始的第二世代人種F的遷徙過程 黑色為第一世代人種殘餘.
有人問你前面說了那麼多,我就想知道,漢族怎麼來的,藏族壯族怎麼來的,歐洲那些日耳曼凱爾特什麼的怎麼來的,不要急。承接上一部分,進入全新世,這些族群就要逐漸產生了。
時間的車輪終於到了1.2萬年前,也就是」公元前10000年「
漫長的冰期終於走到了盡頭,寒冰開始融化,但是融化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準確的說,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我們今天。間冰期雖然帶來了溫暖,但是氣候的劇烈變化,尤其是融化的大水開始蔓延到大陸的每一個角落,洪荒時代拉開了帷幕。
由於氣候變暖,華北平原開始逐漸」解凍「了。
華北平原本來是第四紀形成的」華北盆地「,而且面積遠沒有現在的龐大,經受過多次的」海侵「。後來因為多次的冰期間冰期,古黃河,古海河等河流攜帶大量泥沙逐漸沉積造陸,沉寂了成百上千米厚度的」沉積層「,華北平原形成。
其實就在很近的戰國時代,連雲港地區還在大海之下。
所以雖然堅冰逐漸融化,東南亞地區變得越來越熱,1萬年前前面提到的西部內陸支百濮民族(O2求別忘)通過貴州、四川這條路線北上,由於族群繼續變大,最後又不得不分裂了。
O2的一支沿著長江往下走,到了長江中游(以江漢平原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盡三峽川東、北達豫南豫中、東抵鄱陽湖的廣大地區),形成所謂南蠻集團的一支,他們和自己的表親「海洋黃種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百越(O1)」民族有一定的交往和融合。
- 而山東一帶一直是丘陵地區,所以世界的老住戶C系人就愉快的生活在這裡,這群人融合了一定的苗瑤,當然也和百越苗瑤都有一定的融合。
剩下的一批就只能找別的地方了,結果他們發現北邊的這華北平原著實不太適合住人啊,氣候不好不說,還動不動就有大河決個口。並且這地方沒有大山,挺不適合過採集打獵的生活的,所以他們選擇了另一個方向。
他們穿過川西,直接走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然後定居在了祁連山周邊(甘肅青海),他們覺得這是個追逐牛羊的愉快小天地(霧),於是就拿這地方當了老家。
- 這也就是後來被稱為古羌人,基因Y單倍體被稱為(O3)的部族。
古羌人瘋狂的屠殺了早就來到過這片大地的棕種人C們,這些C們怎麼能比得上越過山川大海和人山人海的古羌人,於是基本被滅族了。
而這個時候古羌人已經有了比較成體系的語言了。
而前面說過,O系黃種人的表親烏拉爾系黃種人N已經很早的進入到了更為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了,在這種寒冷的地方,N只能和土著C們融合起來,隨後又陸續的有在羌人內部鬥爭中出問題的O3繼續向北方跑,其實這都和流放差不多了。
終於在西伯利亞東部地區,一個嶄新的民族誕生了,這也就是融合了N系黃種人,C系棕種人,O3系黃種古羌人,這也就是後來——阿爾泰民族的前身。
到了2萬年前,O3繼續分化,O3中脫離出O3d南蠻(苗瑤)人,他們逐漸進入貴州廣西一帶,和百越出現了接觸。
- 但是終於有一群人沒有放棄,不知道走了多遠,竟然又發現了曾經被他們驅逐的D們,原來他們也走到了這個孤立的新大陸——美洲大陸,成為了美洲土著的前身,只可惜他們再也回不去了,因為融化的洪水,讓這條大陸橋徹底成為了」白令海峽「,美洲大陸徹底從世界上孤立出去,這也造成了奇葩的印第安「美洲文明」的誕生。我們給這群黃種人一個標記「Q」,Q的分布其實非常廣,整個北亞和美洲大陸都是人家的蹤跡,這其中就有現在的「楚科奇人」「雅庫特人」包括愛斯基摩人,甚至包括後來的匈奴,也和這群人又極大的淵源。
當然了,還有一群鬧不住寒冷的N系人,一支往西北走,希望能看到溫暖的大海,這群人也就是後來芬蘭人的重要祖先,我們現在分析芬蘭人的血統也會發現,他們的父系主要就是N和I這兩個構成。但是肯定有人問,你不是說N是」烏拉爾系「黃種人么,是的,這批黃種人還有一大批進入了俄羅斯的烏拉爾山(亞歐分界線)一帶,融合了前面說的,最早在北亞生活的,F祖先分裂出去的」I"種人,形成了混合民族」烏拉爾人「,這也就是匈牙利和芬蘭主體民族的前身,他們的語言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烏拉爾語系」(有爭議)
圖 可以看出來 中國俄羅斯(西伯利亞)和美國(阿拉斯加)的距離,沒有我們想像的遠 在冰期末期時,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大陸橋在基因學不發達的時候,就有人覺得北亞的黃種土著的語言和美洲印加人的語言有很大的相似,但是卻一直搞不明白為什麼有這種相似,可是這群人就這樣的保留下來了最古老的黃種語言。
圖 1萬年前的晚期智人類遺址 可以說山頂洞人,本質上和北亞人以及美洲土著的關係更為緊密。而我們和柳江人的關係更為緊密。
圖 1萬年前的晚期智人類遺址 可以說山頂洞人,本質上和北亞人以及美洲土著的關係更為緊密。而我們和柳江人的關係更為緊密。阿爾泰民族變得越來越適應寒冷,身材變得魁梧,面部脂肪變厚,我們稱之為——北亞黃種人。他們的語言也被稱為——古阿爾泰語言,這是一種融合了多種部族的複雜語言,雖然都是黃種人的語言,但是和古羌語已經基本沒有關係了。
我們把目光轉帕米爾高原西邊的土地。
- P和P的分支R們也要開始分化了。
現在的時間是,7000年前。
寒冰繼續融化,滋潤了曾經被冰凍的歐洲大陸,中亞惡劣的環境已經越來越不能維持P的分支R們了。
終於,R們覺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圖 「R」單倍體型(R Y-DNA)的分布密度,暫時不看後來被影響的美洲。
圖 「R」單倍體型(R Y-DNA)的分布密度,暫時不看後來被影響的美洲。其實在分子人類學還沒發展起來的時候,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歐洲人就發現印度、伊朗人的梵語和波斯語,聽起來和歐洲人的語言極其相似,1786年,英國一個很有名的語言學家威廉·瓊斯(William Jones)發表了著名的「亞洲學會3周年成立演說」,他更是直接發展了荷蘭那邊的學說,直接說梵語、拉丁語、希臘語中間可能存在一個「原始語」,舉個很簡單的梵語例子。
父親 pit? 母親māt? 兄弟 bhrāt? 姐妹 svas? 兒子 sūnu 女兒 duhit? 民眾 manu 名字 nāman
所以說這東西就很神奇了,威廉·瓊斯一輩子開始悉心鑽研梵語,在生物學不發達的時代,語言或許是能帶我們追祖溯源的最好方式了。
隨著這兩位開山鼻祖的研究,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德國人投入到「語言學」的研究當中,人們從「比較文學」中逐漸衍生出「比較語言學」這種更針對歷史上的各民族語言發展以及文學發展的更細分的學科,這一方面德國語言學家奧古斯特·施萊謝爾(August Schleicher)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開始覺得,非常有可能有一種「原始印歐語」,也就是Proto-India-European,這個簡稱PIE,其實就包括「proto」里pro—這個成分,在這一系列「印歐語言」里也都是「先、向前」的意思,當然之後的文章也會經常提到PIE這個名詞。
- 當然了也有個語言學家持有相反的意見,同樣是德國的語言學家約翰內斯·施密特(Johannes Schmidt)就提出了著名的「波浪理論」(wave model),他認為語言在使用的過程中更多是互相影響的,兩個沒有源頭的語言很有可能如同波浪一樣互相交匯,最終集聚到一起趨同,這個說法提出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也是佔有一席之地的,直到後來分子人類學的出現,人們發現整個使用印歐語系的族群中,全部擁有大量的Y染色體單倍體型R的標記,而R1a1更是佔有絕大多數(可以關注我的另一個專欄「祖先」。),從這一方面來講,印度、伊朗、歐洲大多數民族,應該是擁有一個共同祖先——原始印歐人的,「原始印歐語」應該真的存在,現在的問題就是,這群人到底是從哪裡出來的。
在分子人類學流行之前,對於印歐人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但是這個時候的假說也絕對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就比如德國人就認為印歐人那已經是來自他們高貴日耳曼人的老家北歐地區的,而三哥自然當仁不讓的沒照鏡子就認為原始印歐人是從印度出來的,當然了還有一些假說認為原始印歐人來自「亞美尼亞」也就是現在一個在伊朗西北邊一個挺沒存在感的國家(古代很厲害)。
但是如果說考古學裡證據比較硬的,還是——「墳冢假說(Kurgan hypothesis)kurgan來自突厥語。」,墳冢假說是通過在整個亞歐大陸考古,發現了一條很明顯的「墳冢化」路線,也就是說人們在整個中亞草原上發現了大量的坑葬模式的墳冢,裡面出土的陶器、戰車等有著一條很明顯的發展路線,下面的名字建議別記「囧」。
- 最早發現的就是,墳冢甲(Kurgan I):伏爾加河流域,前4-3.5千年,比較有名的就是薩馬拉文化。
- 墳冢乙、丙(Kurgan II–III):前3.5-3千年,著名的「斯萊德聶斯多格文化」里已經發現了早期的兩輪戰車,這個時候已經在西歐和北歐發現了有明顯墳冢化特徵的繩紋陶器。
圖 墳冢假說的重要追蹤物——雙耳細頸橢圓尖底陶器文化以及繩紋陶文化。
- 墳冢丁(Kurgan IV):坑墓文化已經迅速發展,前3-2.5千年。整個烏拉爾河到羅馬尼亞都發現大量遺迹,南歐中歐地區被墳冢化。
當然了之後還有安納托利亞假說,也就是說原始印歐人來源於安納托利亞土耳其的小亞細亞半島,但是隨著分子人類學的發展,墳冢假說所推斷的遷徙路線還是相對吻合,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圖。
圖 墳冢假說推斷的「原始印歐人」的起源,原始印歐人本來是高加索山以北的一個游牧民族,這群人廣泛地分布在現在的俄羅斯和哈薩克一帶,長相高鼻深目,隨後很有可能因為全新世氣候的不斷變化,這群人在這片草原里出現分裂,西支大量進入歐洲,甚至擴張到終日難見陽光的北歐,而東支逐漸進入到伊朗阿富汗一帶,最終進入印度。
圖 墳冢假說推斷的「原始印歐人」的起源,原始印歐人本來是高加索山以北的一個游牧民族,這群人廣泛地分布在現在的俄羅斯和哈薩克一帶,長相高鼻深目,隨後很有可能因為全新世氣候的不斷變化,這群人在這片草原里出現分裂,西支大量進入歐洲,甚至擴張到終日難見陽光的北歐,而東支逐漸進入到伊朗阿富汗一帶,最終進入印度。- 如果按照分子人類學,就是這樣的——R分成了兩波,我在這裡稱之為R1a和R1b,Ra留在了裏海繼續游牧,這也就是後來俗稱的——「雅利安人」。
而R1b卻分成三路進入歐洲,第一波從南路進入歐洲,一路佔領了歐洲的兩個小半島「希臘半島」「義大利半島」,這也就是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前身。
第二波進入歐洲大陸西中部,佔領了現在法國德國等大部分地區,最後又驅逐了伊比利亞(西班牙)的克羅馬農人,隨後又進入了「不列顛尼亞」島,佔領了大半歐洲,我們稱他們為「凱爾特人」。
第三波進入歐洲北部,一部分佔領了寒冷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部分佔領了波蘭一帶的東歐平原,這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
- 這幾個部族從長相到語言上都產生了大分裂,北部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慢慢的變得藍色眼眸,更高的眉弓和鼻子,皮膚越來越白。中西部的凱爾特人紅髮淺眼眸,白皮膚。而地中海沿岸的部族,和他們中亞的親戚一樣,黑髮黑眼眸,膚色也偏黑。
就像前面說的,因為這幾種人都是從高加索山遷徙而來,我們稱他們為——「高加索人種」,因為他們全部來自於中亞一帶的R,由於後開這群人廣泛的分布在歐洲,西亞甚至印度,我們就將這些R的後代成為「印歐人」,他們的語言,我們也可以概括為「印歐語系」。
就這樣到了公元前4000年,也就是6000年前,氣候越來越溫暖。各自找到新家的人類開始快速繁衍,「新石器時代」的光輝開始了。
人們在舊石器時代末期開發出了一個叫做「石葉」的神奇物品,石葉是製造石器的石器,也就是說我們終於可以「間接製造」而不是「直接製造」石器了。
圖 石葉
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發現用火燒過的泥巴竟然像石頭一樣的堅硬,就這樣,陶器的發明,造就了新石器時代的產生。
但是新石器時代的開始時間是不盡相同的,正是因為在大冰期,有的人先搶到了好地方,有的人只能一直遷徙,所以導致了文明出現的早晚不同,但是和人種智慧,沒有任何關係*3
前一篇已將講了,由於兩河流域(伊拉克周邊)的西亞是F們最早進入的地方,所以分支眾多,在加上後來的N、O西支內遷,這個地方造就了交融安定的文明。西亞地區10000年前就開始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個地方除了在周邊乾旱地區游牧的「閃米特人」(前面說過,F的一個白種人分支J),N、O的西支建立的蘇美爾文明越發的繁榮,農業文明也極早的在兩河流域產生,前7000年左右,這裡已經開始種植小麥、大麥、扁豆和豌豆等,開始飼養綿羊和山羊,甚至還有豬骨。著名的耶利哥遺址,已出現用土坯砌築的「半地穴式房屋」村外有石砌圍牆和濠溝,牆內有石砌的鎡望塔,可以說就是全世界人民都跑來跑去的時候,人家已經開始有了超越時代的文明了。
埃及一帶的古F人種一直沒有太多的遷徙,除了融合一些自己的子孫部族之外,一直穩定的發展,隨著間冰期的融化,尼羅河水定期泛濫,隨著就隔著一個巴勒斯坦的鄰居蘇美爾人,文明之花的盛開就不遠了。
- 所以這兩個地方率先出現了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文明,尤其是到了前6000年,西亞各地出現陶器甚至彩陶,終於產生了「灌溉農業」而不是靠天吃飯,隨後的考古調查中還發現了銅扣針等小金屬物件,也就是說北邊的原始印歐人還沒有西遷的時候,人家已經進入「銅石並用」時代了。
而印歐人西遷之前,也就是前5000年,印歐人也逐漸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並且將這些技術帶到歐洲,但是要很大的落後於其他文明了。
- 那麼回到東方,O3系古羌人這個時候還在甘肅青海愉快的風吹草低見牛羊么?
正是萬年前原始黃白種人K分裂出N、O並且穿過帕米爾高原的時候,東西方的兩個部族就開始走向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了。
- 東方人確實沒有兩河流域那麼好的條件,前面說了,華北平原是個巨大的衝擊平原,一直在造陸,從來沒停止。現在正是全新世的間冰期,華北平原總是河水泛濫。所以這群古羌人就只能生活在華北平原的邊緣地帶(甘肅、陝西、遼西)一帶,因為這個地方比較安定,氣候不好但也不差。
前5800年,甘肅天水終於出現了可以稱得上是新石器文明的文化——大地灣文化,這個文化也代表著羌人最早文化——仰韶文化的誕生。
羌人是一個母系氏族社會,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個一個的母系氏族,是個半游牧半農耕的文明,羌人在「狗尾巴草」,對就是我們常見的「毛毛草」里,擇優培養出了「粟」這個作物,但是粟的產生要遠比兩河流域的農業文明要晚,前4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半坡遺址才發現成規模的粟的栽培。
前4000年左右,羌人遷入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內蒙東遼寧西)一帶,這時也出現了非常發達的——紅山文化,這也是個能和仰韶文化媲美的神奇文化,這個文明和仰韶文化不同,他們更注重「圖騰崇拜」,以及玉器雕刻。而他們又是什麼人呢?
而正是農業文明的產生,造成了羌人終於可以有效地利用華北平原這片神奇但不安定的土地了,這些人開始直面洪荒,利用洪荒。
而甘肅和青海這一帶的羌人老家,卻因為間冰期的季風氣候不能深入變得越來越乾旱,也就是在前4000年——前3000年的時候,華北平原進入一個少有的穩定器,羌人內部出現了大分裂。
農業化的羌人開始逐漸進入華北平原(河南河北一帶),而一部分羌人卻堅持留在青海甘肅一帶的高原地區,維持游牧和採集的生活。
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羌人徹底的分成了兩個習性完全不同的部族。也就是後來所說的「西羌」和「東羌」。而逐漸轉為游牧的「西羌」就是現在藏族,雲南納西族、彝族等的共同祖先。
那麼所謂的「東羌」呢?不用說了吧,就是後來所說的「華夏人」的祖先。(注,和後來史籍的西羌別部東羌不是一回事。)
- 農業化的東逐漸從陝西的渭河谷地散布到華北平原的河南,紅山文化的羌人也從內蒙逐漸進入華北平原的河北。鬆散的東羌部落終於生活在了這片平原上。
東羌開始結成鬆散的聯盟,但是實際上和沒結成一樣,只不過算是互相幫助。他們崇拜能預示洪荒的」蛇「,蛇這個喜好潮濕又有著很強的生殖崇拜味道的動物逐漸的深入到了部落信仰之中。
後來的「蛇身伏羲」,「姜」姓的「神農氏」的傳說,很大一部分就是源於這個時代。姜和羌還有羊都是諧音,是游牧的羌人對自己的稱呼,由於生活不穩定,生殖崇拜變得非常重要,所以母系社會一直存在於羌人部落,由此引發的最早代表母系的「姓」的概念就產生了。
比如「姜姬姚嬴姒妘媯妊」這些早期代表部族的「姓」,無一例外在後來的造字中全部賦予了女旁,慢慢的姓並不完全按照母系的血緣傳承了,而是變成了標記大部落的標誌而姜無疑就是羌人最早最大的部落的「姓」。
可是到了後來農耕文明的慢慢發展,男性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終於,這群東羌人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男性作為大家長大首領的時代到了。
而迅速擴張的東羌人,卻遇到了自己多年前的同胞,長江下游的O1黃種人——百越,長江中游的O2黃種人百濮別支(苗蠻),當然了我們是O2分離出來的O3羌人,所以大家萬年前其實還是一家人的,但是這個時候卻獨自發展了好多年,沒誰攀這門親戚了。
- 當然了,山東一帶還有一群和我們關係不大的有大量C系血統的「東夷」。
當然了,山東一帶還有一群和我們關係不大的「東夷」,他們發生了什麼變化,東南沿海的O1百越,開啟了個人類最早的「大航海時代」,造成了南島民族的形成(題主說的馬來人也是一種),這群人怎麼陸陸續續的分布到了南到紐西蘭,東到南美復活節島,西到非洲馬達加斯加。後來發生的故事,這裡就先不說了,歡迎關注,或者專欄。
大家要清楚,黃種人的優勢並不=你的優勢
╮(╯▽╰)╭
有些人居然說各人種間基本沒有差別!看看下面的資料你就有答案了!幾萬年隔離進化還是產生了好多不同。純科普,有點長,不過很長見識,相當詳細!
轉載。。。。。。。。。。。。。。。。。。。。。。
13年田徑世錦賽男子百米半決賽上,張培萌創造了新的全國紀錄,同時也追平了1998年日本選手伊東浩司創造的黃種人百米最快紀錄。但仍以千分之一秒之差排名半決賽總成績第九,遺憾無緣決賽。賽後,張培萌哭成了淚人,心情久久不能釋懷。白種人也就有一個人能跑進10秒
但是,張培萌其實已經創造了歷史。自1984年以來,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不僅全是黑人,而且全是西非裔黑人。
迄今為止跑進10秒的89個人,只有四個不是西非人種,其中一個納米比亞的弗蘭克·弗雷德里克斯(1991年首進,個人最佳9.86),一個猶太和澳大利亞土著混血的帕特里克·約翰遜(2003年,個人最佳9.93),一個辛巴威的馬庫沙(2011年,個人最佳9.89),還有一個白人。
這個目前唯一一個跑進10秒的白人就是小組賽跑進前四贏過張培萌的那位法國選手勒梅特里(C-Lemaitre) ,1990年出生,目前個人百米最好成績為9秒92。
在歷史上最好的500個百米賽跑成績中,只有6個不屬於具有西非血統的運動員。
不同種族之間是否存在著不同的運動天賦?以歐美左派的「政治正確」的觀點看是不存在的,甚至這個問題也是不應該被討論的。但是,看一看在歷屆奧運會百米決賽的起跑線上站著的選手,除了黑人外能有幾個其他種族的人?
唯一的例外,大概是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由於美國等依靠黑人選手的西方國家的抵制,四位白人進了男子100米決賽,並獲得金牌和銅牌。但1984年奧運會以後,進100米決賽的都是一色的黑人。
從1999年塞巴斯第安·科保持了18年之久的1000米世界紀錄被打破以後,從100米到馬拉松(包括接力、跨欄、障礙賽),所有世界紀錄全是黑人所保持。劉翔破110欄世界紀錄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特例,但即使這個特例現在也成為了歷史。
種族是一個有效的分類構建嗎?
如果「種族」這個概念不存在,科學是不會發明它的。種族也稱做人種,是在體質形態或遺傳特徵上具有某些共同特色的人群,劃分時可以根據外在特徵、基因、以及自我認同為標準。種族是一個有效的分類構建,因為它使我們能夠在群體的水平上分析人類的不同。
不帶偏見的人都承認,黑人在運動上具有天然優勢,因為他們具有「卓越的運動基因」。不過,要細分的話,體育迷應該都知道長跑冠軍都出自東非的肯亞和衣索比亞,具有鮮明的地理特徵。
但相應的,壟斷世界短跑的美國及加拿大黑人、牙買加黑人,則很少有人直觀的認識到,由於奴隸販賣導致的人口種族大擴散,他們都是西非奴隸苦工的後代,同樣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用今天美國「政治正確」的語言來說,必須得說成非洲裔美國人和非洲裔加勒比海人,或者至少用科學的語言說成尼格羅人種)
我們今天所面臨的一些體育現象,諸如牙買加黑人短跑健將、肯亞馬拉松選手、美國黑人籃球運動員等,都是受來自於西非和東非祖先的高性能體育基因的影響。
目前,從體質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一般將原生非洲大陸上的黑色人種群劃分成兩大類型,一是膚色深黑的蘇丹族系(這個蘇丹是種族,不是指現在的蘇丹國,蘇丹人反倒有相當一部分是黑白混血人),二是膚色淺黑的班圖族系。
兩者在非洲的分布大致以赤道為界。蘇丹族系主要分布在西非到中非,特點是膚色純黑;班圖族系居赤道以南,特點是膚色淺黑。如南非的黑人領袖曼德拉大家比較熟悉,其膚色就不是很黑,因為南非黑人屬班圖族系。
此外南部非洲還有兩個比較特殊的族群:俾格米人和布須曼人,雖通常歸入班圖族系,但與其它黑人區別較大。嚴格意義上說,布須曼人應該屬於棕色人種,有人稱之為黑矮人,這是比其他膚色更為古老的人種。
而在蘇丹族系的北緣,還有庫希特人和曼丁戈人等混血人種,主要分布在地處北非阿拉伯區和西非黑人區之間,撒哈拉沙漠的周邊,這裡歷來是文化和種族交融的走廊,因此他們的血統混雜有白人的血脈,相貌自然融會各種族之長:
塞內加爾是非洲出了名的美人窩,而它的鄰國馬里則以盛產高大威猛英俊漢子著稱,衣索比亞也同樣號稱美女之國。近些年來明眸皓齒、腰肢纖細、長腿翹臀的非洲裔國際名模,大多出自這裡。
由於黑白混血的緣故,她們的皮膚顏色較淡,鼻子挺直,長著一雙多情的柳眉大眼,皓齒明眸,整體輪廓相當歐化,嘴唇不外翻,頭髮可以很長,而不是捲曲盤旋在頭上。因此,近年來赴北非生活工作的中國男子,往往有與「黑珍珠」們通婚的——扯遠了,打住打住。
正如黃種人分為東亞、東南亞、通古斯、印第安等多種差別甚大的族系,族系內部還細分為漢族、大和族、朝鮮族、蒙古族等一樣,非洲黑人的內部人種族系劃分也是非常繁多的,只是一般人不了解罷了。
基因中的天賦:黑人運動員不可超越的優異
實際上,非洲族裔在體育運動中的驚人表現主要集中於蘇丹族系,也就是非洲西海岸黑人的後裔,俗稱的西非人種。他們在速度類項目中的驚人表現與其生理特徵密切相關。
在體質人類學看來,西非黑人擁有極佳的身體條件和特點:脂肪少,肌肉組織發達,骨密度更強。軀幹短,四肢長,兩臂伸長與身高之比超過其它人種。同時上肢手大臂長,下肢大腿粗、小腿細,關節的伸展範圍大,臀部普遍翹起等等。
首先,小腿長對跑步有利,能夠使肢體末端獲得更大的線速度,有利於蹬地,而彈地後邁出的步伐更大。
其次,黑人肌肉組織發達,肌纖維較長,收縮伸展力量大,另外,臀部上翹使臀部與腿部肌肉的長度增加,收縮時產生更大的力量。而且腿部跟鍵長,肌腱的反射速度快。因此先天上他們的衝刺和彈跳能力較強。
尤其是黑人的腳部結構也與其它人種不同,跟骨大,足弓高,加之腳底厚實,肌肉發達,使整個腳猶如一雙富有彈性的靴子。據科研測試,黑人選手的腳底屈肌爆發力可達150~200kg,而其他族裔選手只有50~100kg左右。
黑人的彈力竟比其他族裔高出3~4倍,腳蹬地後的支撐反作用力大得多,腳接觸地面的時間更短。因此,黑人在田徑場上尤其是短跑中所向披靡,戰無不勝。這也就是為什麼身高僅1.52米的黑人男孩居然也能扣籃,讓替補席上的白人看傻了眼。
西非裔黑人一個生理特點更加無敵:
黑人血液中的荷爾蒙,也就是睾丸酮含量較高,比白人和黃種人高出約3%——19%。睾丸酮有利於促進合成代謝,增加肌肉,減少脂肪。所以他們的力量更大,動作更快,快速收縮的肌纖維和無氧代謝相關酶的比例更高,能夠產生更強的爆發力。
這就相當於黑人運動員終身服用了興奮劑,體力上的差距一開始就有了,是一種典型的「不平等」。這使他們在球類、田徑等項目上佔盡絕對優勢。
當然,黑人運動員並非是所有項目的全能冠軍。在某些運動項目中,他們也存在著劣勢。比如在高水平的國際游泳比賽中幾乎見不到有黑人運動員出現,因為黑人的骨骼密度大於其它人種,而脂肪卻少於其它人種。
到了水中,黑人需付出比白人更大的氣力才能解決自己身體上浮的問題。比重大,浮力小,這也是黑人運動員無論男女在游泳方面成績甚微,不如在其它體育項目中聲勢顯赫的原因。
而在舉重、體操等項目上,黑人也處於劣勢。比如黑人選手在舉重時,手持重物舉到頭頂,修長的四肢是不利的。在這一點上,他們就大大不如黃色人種,因為黃種人的體型大都為圓筒體形,易於舉重發力。
長跑:萬分之一人口湧現五分之一世界級選手
短跑屬於西非裔黑人的壟斷領域,中長跑則是東北非衣索比亞和肯亞兩國的絕對統治地盤。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肯亞選手。在5000和10000米的最好成績中,他們壟斷了一大半。在馬拉松中,他們更是世界霸主。每年都有幾十位肯亞選手跑出2小時13分的成績。而能突破這一大關的白人和亞裔選手,在歷史上只是鳳毛麟角。
再細緻地考查肯亞運動員,其一半的世界級選手,也就是全世界五分之一的頂尖選手,都來自Kalenjin縣的Nandi地區。這個縣的人口總數只有300多萬。Nandi地區50多萬的人口僅佔全國人口的1.2%,在67億的世界人口中還佔不到萬分之一。
不到萬分之一的人口中湧現了五分之一的世界級選手。如此奇特的「卡倫金現象」,單純的文化、地理等因素都說不通。
比如,有人說那裡的人窮困落後、每天上學要跑幾英里,再加上高原的環境,大家認準了靠長跑脫貧而拚命訓練等,聽起來頭頭是道。但以世界之大,具備這些因素的地區多得是。怎麼別的地區無法創造這樣的奇蹟?
最有信服力的解釋還是基因。一系列的考古和歷史研究揭示出,這一地區的居民是游牧部落。在這個封閉的地區,他們的基因庫基本上保持完整。這個部落的基因在長跑上有特別的優勢是很明顯的。
東非和西非,為何呈現如此之大的運動特徵差異?
基因的外在表徵首先體現在,東、西部非洲人體格的特點不同:西非裔的短跑明星們身材高大,四肢修長,傳奇的肯亞長跑健將則都身材瘦小,體重一般在50到60公斤之間,四肢的重量更輕,尤其是他們的小腿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細得讓人擔心隨時有折斷的可能。
由於身體結構上的優勢,東非人擺動四肢所消耗的能量較少,這就是問題的第一步。
與這些外在的特徵相比,東、西非人在身體上更根本的區別在於他們肌纖維的類型不同。在擅長於中長跑的東非人的肌肉中,90%以上為慢收縮型肌纖維(Ⅰ型,俗稱白肌);而西非人的肌纖維則有67.5%以上屬於快收縮型(Ⅱ型,俗稱紅肌)。
白肌含有更加緻密的毛細血管網,周圍被許多線粒體包圍,以白肌為主的人耐力更強;紅肌含有更多的糖,以及在進行無氧呼吸情況下產生能量所必需的酶,以紅肌為主的人屬爆髮型選手。
此外,東非黑人長期生活在海拔2000多米的非洲高原,造就了這一人種的吸氧能力、心肺功能明顯優於其他人種。他們的大肺活量在耐力項目中獨領風騷。尤其是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紅細胞600萬以上,比其它人種高出100-150萬。
紅細胞多,血紅蛋白的含量就高。血紅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攜帶氧氣供給組織,以氧化能量物質,並釋放能量供身體活動需要。人體在運動時,血紅蛋白有增大供氧量和排出體內代謝物乳酸、二氧化碳的作用。
血紅蛋白多,血中乳酸鹽的積蓄比較緩慢,在吸入同樣氧氣量的情況下,他們實際上能夠多實現10%的奔跑距離。這也被認為是肯亞人更能夠耐受長途奔跑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在運動醫學的深入研究之後,科學家又進一步發現,耐力運動與人的心肺功能有關,更與神經內分泌對體溫的調節有關。
黑人身體的輻射散熱功能優於其它人種。人在運動時體溫必然增高,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調節體溫,體內環境便無法正常運轉,電解質平衡的破壞還會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對黑人的代謝狀況進行研究發現,黑人的汗腺比白人要多,所以黑人的皮膚致冷更快,排汗機制比白種人更完善。
在室溫的房間里,經過一系列指定動作後,黑人比白人流的汗水要少一些。而在高溫中停留15分鐘後,黑人的流汗量是白種人的一點五倍。研究結果顯示,黑人寬厚的嘴唇、短而粗的鼻腔、發達的汗腺都有利於散發體熱調節體溫。而且,黑人血液而粗的鼻腔、發達的汗腺都有利於散發體熱調節體溫。
這一點應該是忍受乾旱所帶來有意識進化的結果。因此,非洲族裔更能適應易導致體溫增高的耐力項目。相比之下,白種人和黃種人在忍受高溫方面要比黑人差得多。
當然,這要部分歸功於東非長跑選手們吃苦耐勞的刻苦訓練精神,這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無疑一些社會和地理的因素也對他們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但更關鍵的還是在於其先天的生物學優勢。
競技體育是天才論,也是種族差異統治的天下
人與人是有差異的,這是事實,不關乎種族歧視。從遺傳學的角度看,人類基因的遺傳是不平衡的。正是這種不平衡從遺傳上影響了人類表現出的不同天賦。
天賦應該是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而賦予這種能力的,則是特異基因。選手之間的差異是什麼決定的?是先天的基因,還是後天的努力?顯而易見,先天的基因更重要一些。
在同樣的訓練條件下,那些有著先天基因優勢的運動員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正如我們上面論證的那樣,黑人選手的運動天賦與其生理特徵密切相關。
有一些人反駁說99.9%人類基因是相同的,因此沒有種族差異。這是很愚蠢的。人類有99%的基因與黑猩猩相似,但是沒有人認為人類與黑猩猩一樣。
亞洲人佔世界人口的57%,但在世界最流行、最有觀賞價值的體育(包括足球、籃球、田徑)中,基本上扮演著邊緣的角色。而黑人(撒哈拉南部的黑人及其散布到世界各地的子孫),僅佔世界人口的12%,卻幾乎統治了這些項目。
這一明顯的事實卻不僅在東方被熟視無睹,在西方也長期是一個禁忌。道理也很簡單,一談種族之間的基因不同,就很容易被扣上種族主義的帽子。
體育本是白人用來證明自己的種族優越的例證。這在1936年為希特勒張目的柏林奧運會上達到了頂峰。不過,也正是在這前後,黑人運動員登上白人壟斷的競技場,並很快顯示出自己的優越。
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上,美國隊的8位黑人選手主宰了田徑場,贏得了男子100米、200米、400米、800米、跳高、跳遠的金牌。
那時,黑人主要聚居的美國南部施行種族隔離,黑人學校設施缺乏,幾乎只有移居到北方的黑人才有機會在中學從事田徑訓練。可以說,那時美國黑人從事田徑訓練的人數比起白人來在統計學上是微不足道的。但他們的成就卻輕鬆地超過了美國的白人。
黑人的體育才能,是基因決定性地塑造了人的成就的最有力、最直觀證據。
劉翔、張培萌是中國人中不世出的天才
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田徑項目高級實驗師,也是雅典奧運周期劉翔攻關組的領頭人李汀也認為,張培萌本屆世錦賽能跑進10秒大關,很大程度上仰賴於他的遺傳天賦。
張培萌出身於運動家庭,父親張成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最出色的撐桿跳高運動員,其母也是跳高運動員。優秀的遺傳基因讓張培萌天賦出眾。「這個在運動員的後天訓練中其實改變不了多少。」
在世錦賽男子百米複賽的賽場上,我們看到除了一個法國白人、兩個中國人,其他都是黑人。張培萌和蘇炳添雙雙殺入世錦賽百米半決賽,這是中國運動員的驕傲。中國人能跑到10秒整,這更是很多人不敢想像的成績,甚至覺得是不可能的,但是張培萌做到了,祝賀他。
在高興和激動之餘,也必須談到那一點點遺憾。在技術細節上,張培萌做得還不夠。在衝過終點瞬間身體沒有壓肩衝線的前衝動作,恰恰法國人做了這樣的動作。只差了千分之幾秒,這麼短暫的時間,失去了沖入10秒、打破亞洲紀錄、站在世錦賽決賽起跑線上創造歷史的一個寶貴機會。
不過李汀認為,張培萌競技狀態正在走上坡路,他的「偉大」或許會不久後就會實現。他身材較高(在東方人中),技術合理,專項能力具備較好基礎,26歲的年齡又處於這一項目運動生涯黃金期前端,前景可觀,按其教練員李慶的感言,如能在步頻步幅上再作改進,還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科學訓練手段的進步,比賽器械的進步和營養的增強是促使男子100米成績不斷提高的關鍵因素,但是,很顯然,東亞人在進步,牙買加等黑人也在進步,這麼些年以來,中國和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一直保持著0.5秒左右的差距。
我們期待他儘早沖入10秒,能像法國選手勒梅特里一樣逼近9秒90,但是,我們無法做出更高的期待。
先天素質的決定性,不僅體現在我們和優秀運動員的個體之間,也存在於種族之間。人種,決定了所擅長的體育項目。雖然張培萌的身體條件在亞洲人里算最出色的,但與非洲裔選手的差距依然巨大。
中國人中也能出幾個姚明、王軍霞等等,但這種極端的個例無法掩蓋種族在運動天賦上的整體差異。在運動界,許多白人運動員已經不把戰勝頂尖的黑人作為自己的目標。在白人里拿第一就和冠軍差不多。我們也要正視和承認這個現實。
作為黃種人,張培萌的身體條件屬於亞洲人中的天才,而博爾特,則是天才中的天才。
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劉翔能在21世紀成為110米欄的世界冠軍並打破世界紀錄,是多麼罕見的業績。
種族之間的差異是進化差異帶來的事實
種族差異的根源在於在人類的進化。現代人起源於20萬年前的非洲。基因分析認為,14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只有不到一百個個體,數量不超過現在的珍稀動物。由於人口遷徙人類到達了不同的緯度環境,遷徙之後為了適應新的環境,人類的基因就會發生變異,導致了不同人種的出現。
儘管所有人類都屬於同一種類——智人,但非洲人與非非洲人大約在11萬年前分開。東亞人與白人大約在4萬年前分開。從此開始分別獨立進化,直至哥倫布開啟的大航海時代,才重新復歸全球化。不過,人種、種族和民族的分野業已形成,從而構成了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類亞種——種族。
人種或種族是根據體質上某些能遺傳的性狀而劃分的人群。面對競技場上差異如此懸殊的天賦,我們自然而然地會問:既然各種族在運動天賦上有很大不同,怎麼可能在智力天賦上完全一樣呢?
與動物物種產生和分化的過程一樣,形成現代各人種的自然過程仍然受基因突變、變異的隨機誘發、擴散、遷移和自然選擇等基本因素控制。在這些因素作用下,現生各人種在遺傳性基因、形態特徵和生物化學特徵上顯示了程度不同的差異(如易致病基因分布的差異)。同時,隨著人類物質生產和社會文化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不同於其它動物物種分化形成的過程。
否認亞種的差別是可笑的,作為生物學範疇的現代智人也不例外。從遺傳學的角度看,人類基因的遺傳是不平衡的。正是這種不平衡從遺傳上影響了人類表現出的不同天賦。在60多種不同的生物與行為模式上,在通過對於腦體積、智力、性格、性行為、繁殖、成長率、生命周期、犯罪以及家庭穩定等研究,東方人作為一個整體在這個譜線的一端,黑人在另一端,白人在中間。
表現在腦體積、IQ以及性激素等方面的種族差異可以很好的預測不同的社會行為。整體上,東方人顯示了較慢的成熟期,較低的繁殖率,較低性活動率,較大的腦體積以及較高的智商。黑人則完全相反。白人在中間(但更靠近東方人)。
黑人的性賀爾蒙大約高於白人或者東亞人3%到19%。這就意味著黑人有著更好的爆發力,但同時也就意味著更高的性衝動、性犯罪,以及家庭和社會衝突。
2006年,理查德·林恩教授公布了一項「大膽」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名為《種族智力的差異:一種進化分析》的新書,總結出不同地區人種智商的差異排位以及原因,並據此繪製了IQ世界地圖。
在林恩教授繪製的IQ世界地圖上,東亞人(包括中國人、日本人、朝鮮人)擁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為105。而之後排位是歐洲人(100),愛斯基摩人(91),東南亞人(87),美洲本土印第安人(87),太平洋諸島土著居民(85),南亞及北非人(84),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人(67),澳大利亞原住民(62)。人種智商最低地區是南非沙漠高原的叢林人和剛果(布)雨林地區俾格米人,平均智商為54。
根據人種統計資料,黑人的平均懷孕期為39周,白人為40周,東亞人為41周。而嬰兒在母體中最後的時間幾乎都用來發育大腦了,所以黑人的腦一般比黃人的要小,在腦體積上的種族差異分別是:黑人(1267)、白人(1347)、東亞人(1364) 。
換句話說,論身體素質,東亞人比不上草原上奔跑的黑人和強壯的白人,但東亞的確是三大人種中最聰明的。同樣猶太人的智商高出一般人群12至15個點,他的人口佔美國人口的3%,但佔據了那裡28%的諾貝爾獎。
在全世界的各類大學中,非洲學生的平均IQ大約低於其他種族15到30分。美國黑人從事醫生、法律職業的所佔比例不足4%,工程師不足2%,大多數黑人很難找到理想的職業。從事競技體育是黑人青年獲得更好教育和改變自己地位的有效途徑。
當然群體差異中同樣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象賴絲、鮑威爾、奧巴馬這樣的精英黑人就比很多白人以及東亞人聰明。
其實,早在19世紀的自然科學家就認識到:一是種族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發生的人類分類;二是種族和其它人類現象(如行為、文化、智力)等有很深的聯繫,因此也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間物質文明豐富與否的區別;三是種族因此是一個有效的科學分類,可以用來解釋以及預測個人或群體的行為。
但在20世紀,和種族有關的理念被屢次用來給種族歧視、種族隔離、奴隸制以及種族清洗提供理由。人群之間的人種差異、種族差異、地域差異以及連同男女差異,都成為了「敏感詞」,尤其是在種族雜糅的西方。
儘管一些不太敏感的生化指標,已經有力的證明其頻率在不同種群間有顯著差異;但另一些敏感或複雜的指標,象智力、體能等,卻不是一般人敢討論的,因為最後往往陷入政治正確與否的辯論。
或許是中國人種純一,在基因優勢和人種差異問題上中國尚從容討論,而地球那邊卻是雷區,是搞種族主義。殊不知,只許講黑人體力好,不許說黃人智力高。這也是一種變相的種族歧視。
承認差異並不意味著歧視。人種之間就是有差異,這是誰都看得見的事實,只不過這個問題太過敏感,所以正式的、公開的場合下,大家才都不得不自欺欺人。
多元社會需要人類社會的多樣性,只要種族差異仍然存在,能做的只有承認差異,增進互補。而科學家應正視這些問題,不應受政治影響,探索科學規律,為有朝一日全面改善人類的智能和體能打下基礎。
大概整理了一下回答,現在已經很長了,如果沒興趣全讀我這裡概述一下我的觀點:
- 每個個體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目前沒有證據支持黑人身體體格好,黃種人智商高這種論述。
- 雖然可以觀察到頂尖運動員中黑人比例高,但用黑人的遺傳多樣性足以解釋這種現象,也沒有數據證明黑人整體的運動天賦高。
- 智力水平等方面受後天教育影響很大,現有各人群間受教育程度區別更多是文化影響而非遺傳因素。
- 華人的文化背景導致家庭重視教育,整體教育水平較高。
首先,這個問題前提是錯的。黑人體格好運動天賦好是錯的,白人長得漂亮也是文化原因,因此所謂人種優勢根本不存在。
我知道很多人會說,靠,又來搞什麼政治正確的種族平等,黑人爆發力強可以說,就不可以說黃種人智商高?讓我先從黑人的運動天賦說起。
頂尖運動員中黑人多並不代表黑人平均身體素質更高
人們普遍覺得黑人運動天賦高,其實主要是基於頂尖運動員中黑人比例很高,遠高於他們在人群中的比例。
頂尖運動員中黑人比例高,並不代表黑族群整體運動天賦高。比如下面兩個正態分布,看大於2的數字的比例黑色要大於紅色,但兩個分布的平均值一樣的,只是黑色的正態分布方差更大。註:很多人對此圖不滿。這不是數據,我用此圖只是說明,一個極端的分布比例不能夠說明整體對比上的區別。我並沒有試圖證明黑人和亞歐人的運動素質平均值差不多。事實上這種東西也沒法系統定量。我要說的是,用多樣性的區別就足以解釋頂尖運動員中為什麼黑人多了。
註:很多人對此圖不滿。這不是數據,我用此圖只是說明,一個極端的分布比例不能夠說明整體對比上的區別。我並沒有試圖證明黑人和亞歐人的運動素質平均值差不多。事實上這種東西也沒法系統定量。我要說的是,用多樣性的區別就足以解釋頂尖運動員中為什麼黑人多了。
而非洲人遺傳多樣性高,這個證據太多已經是學界共識,就恕我不再詳述。
同樣可以說,我們見到黑人頂尖運動員多,也許只是代表黑人整體的多樣性更高,上限更高,下限也更低。而我們更多的記住了出彩賺大錢的一個極端,而對另一個極端則無從知曉。
前面說到,對頂級運動員中黑人比例高,除了用黑人整體運動天賦高來解釋,還可以說黑人的身體條件多樣性高。
而在運動項目中,耐力項目和爆發力項目對身體條件的要求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對立。比如耐力項目高手紅肌多白肌少,而爆發力項目高手則相反。可以說如果一個群體整體彈跳好爆發力高,那麼相對應,這個群體的耐力素質就會相對較差。
而事實是,黑人同樣統治了中長跑這種耐力項目。因此,似乎黑人的身體條件多樣性高的解釋顯然比黑人的身體條件更適合某種項目更合理。
多樣性高也表示,黑人作為一個群體,骨架清奇,天賦秉異的相對更多,也有容易出體質弱的運動菜B,只不過後者不為人所知。而黑人的平均水平可能和亞歐人相差無幾。
群體遺傳學證據
現代人中,非洲人的遺傳多樣性高於人群總和,也就是說隨機選兩個非洲人,他們的遺傳上的區別要大於在亞洲歐洲印第安人中隨機選兩個的區別。而且整體上可以說亞歐人的遺傳多樣性是非洲人的一個子集。
上一段的這兩句話已經是定論。任何一個了解人類群體遺傳學的人都會告訴你這個,無論是從線粒體DNA還是細胞核DNA都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所以要找遺傳上的證據,這也支持非洲人多樣性高,而非非洲人某種運動天賦好。
前面說到非洲人遺傳多樣性更高,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頂級運動員中非洲血統的比例高。
那能否直接比較黑人平均運動素質和其他人種的區別?目前不現實。非洲那麼多族群,樣本多大?運動素質又是衡量那些標準?據我所知沒人系統的比較過。
但在科學上,為了解釋某種現象,需要前提越少的理論越好。放在這裡,多樣性高這一點就足以解釋觀察到的現象,又何必提出平均值高這個前提呢?
話到這裡,把人類非為黃種人,白人和黑人在遺傳上是完全不對的,因為黑人幾乎包含了亞歐人的多樣性。
遺傳學分析的現有局限性
下面的部分要讓大家失望了:
最近在讀 Paabo的neanderthal man,裡面的有一句話可以放在這裡:
「If I sequenced my own genome and showed it to a geneticist, she would be able to say approximately where on the planet I or my ancestors came from by matching variants in my genome with the geographic patterns of variants across the globe. She would not, however, be able to tell whether I was smart or dumb, tall or short, or almost anything else that matters with respect to how I function as a human being.」
意思就是,如果他把自己的基因組全部測出來給現在的遺傳學家,她只能從中看出他大概是哪兒人,至於是高是矮,聰明或笨等等表型都無從得知。
現在一個人要全基因組測序已經很便宜方便了(1000美元),但我們對基因組是怎麼決定很多性狀還幾乎一無所知。
所以,目前連身高這麼簡單的性狀是有哪些序列決定的,怎麼決定的都不清楚,至於爆發力耐力乃至認知能力社交能力就更無從而知了。
和很多人以為的相反,研究人群中的生理,智力區別不但不是「政治正確」的禁區,反而是研究熱點。就我所知,研究藏人和安第斯人如何適應高原環境的人就很多,有了一些成果但離完全解釋遺傳和生理上的聯繫還差很遠。華大基因還啟動了一個大規模測序項目試圖發現聰明基因。項目剛啟動,可能要過幾年才有成果。
不可忽視的環境因素
首先,任何錶型都是遺傳隱私和環境因素雙重作用的結果。所以即便是天才沒有得到合適的培育也無法成才。有人說如果黑人的遺傳多樣性更高,也會出現更多的頂級數學家,棋牌高手。這是有可能的,但如果缺乏適當的教育環境,天賦也無法兌現的。
這就是運動天賦和智力天賦什麼的區別了。運動天賦在十幾歲就能發現並培養。比如勒布朗詹姆斯,比如O.J. Mayo,都是中學就全國成名,並成功進入NBA。但頂級的科學家呢?我前一段讀了Craig Venter(第一個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的科學家)的自傳,他高中時期成天衝浪晚上就跑到女友閨房過夜直到他女友爸爸用槍指著腦門,成績單上則是一串的C和D。
這就是所有關於人種間智力區別觀點的缺陷:沒人可以完全排除環境因素影響。智力包括所謂客觀的智商測試,都是受後天因素影響很大的。
哪怕在身體天賦至關重要的體育界,後天培養的缺失也會造成深刻的影響。比如如今NBA唯一的華裔林書豪。他可以說是缺點優點非常鮮明的球員。比如,他視野開闊,右手突破殺傷大,但控球手感略糙,哪怕在林瘋狂時期也有著很高的失誤率。很多人說黃種人條件差打到他這個地步不容易,但其實他的身體條件在他的位置上並不吃虧,短板反而是控球手感左手技術等偏技術的原因。能說黃種人技巧天賦不如其他人嗎?但中國在奧運會的強項反而是技巧性的項目呢。
林的技術缺陷更多是後天培養的問題,可以說是「童子功」的缺陷,這個從成長背景可以解釋。他在中學時期也就是在校隊打球,要不就是他爸爸帶他去YMCA打球。他並沒有像很對黑人小孩一樣從小就大量練球性基本功。
有一次我去現場看一個NCAAD1的3流球隊比賽,中場休息時一個至多不過7,8歲的無名黑人小孩在一個大人陪同下就在那裡運球練習。那個基本功球性運球花樣,完爆中國大學球場99%的大學生。都說黑人籃球天賦高,但看了那個小孩練球,真讓我感嘆有多少黑人因為文化背景從小在場上揮汗如雨!
反過來,如果一個黑人單親家庭出了一個數學天才,他又能從小得到多少培養?
華裔的「種族天賦」
我花了大量篇幅講非洲人,因為關於「種族天賦」討論很多的前提都是所謂的「黑人運動天賦高」。另一個原因是,在遺傳上黑人的多樣性最大。在科學上我能就黑人真的說些什麼。
那麼華人呢?如果你認真看完讀懂我這麼長篇大論,你會知道遺傳上並不能證明華人有什麼特殊的天賦。但文化的影響確實一定的,比如華人家庭重視教育。就拿我家為例,現在是吃著低保的生活水平還要把女兒送到市裡最好最貴的幼兒園。
重視教育是好事,但很多華人家庭崇尚推藤校什麼的,完全把孩子的前途當作光宗耀祖的途徑,又有其值得詬病的地方。上好大學沒什麼不好,大部分情況下能夠保證以後有個體面的工作,但也僅此而已。不是很多人說華人有玻璃天花板嗎?這和家庭教育影響也有關係。要進入社會頂尖階層,不冒風險是不行的。比爾蓋茨當初輟學創業,要出身華人家庭會怎樣?還有以前火箭主教練范甘迪,本來好好的上著耶魯大學,就為了進校隊打球轉學到3流學校。要他出身在華人家庭會怎樣?社會頂尖的人,都是知道自己人生要的是什麼,為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是不會局限在一張文憑上的。而華人圈子則更容易為此禁錮。
雖然有些不是,但還是那句話,重視教育是好事,起碼不會淪落到很差。
補充
遺傳多樣性
這裡還是補充介紹一下遺傳多樣性吧。為什麼說非洲人的遺傳多樣性更高呢?假如隨機抽取兩個亞歐人呢個體,平均在10000個DNA序列中有6個不同。那麼非洲人呢?隨機抽取2個非洲人,10000個DNA序列中平均有12個不同。
上面說的多樣性,是全部基因組的比較,其中大多數是隨機漂變的產物,但確實有少數基因,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種族有著不同的基因型。比如決定膚色的基因(一系列SLC基因,OCA2基因),乳糖代謝的基因(LCT),在東亞和印第安人中毛髮和毛孔發育的基因(EDAR)也有一個特殊的突變。大概這才算真的遺傳上的「種族天賦」吧。
Facebook上的圖
Facebook上的圖事實上,以膚色來分人種是非常不嚴謹的。
關於人種分類的標準,學術界也一直沒有統一口徑.
「膚色」只是人類的一種遺傳性狀.是一種非常直觀的外貌性狀.
同為黃皮膚,只能說明,他們在決定膚色的基因上是相近的.卻不能說明他們其他的性狀相似,基因相近.
其實,外貌也只是人類性狀的一小部分.人種的外貌相似,並不能代表其它性狀,如運動能力、平均智商相近.
1、外貌性狀對人種的影響,遠沒有種族文化對人種的影響大.
舉個例子,美洲土著也是黃種人,大洋洲小島上的土著也是黃種人,他們雖然外貌上和我們較為接近,但文化差異巨大,其生理素質也與我們相差巨大.當初皮薩羅征服印加帝國的時候,對那裡的黃種人做出的評價是,又懶又蠢。
再比如,同是黑人,東非擅長長跑,西非擅長短跑,可從來沒有聽說過東非哪個國家出了短跑名將,也沒有聽過西非哪個運動員長跑強得不行.
2、人種內部的差異,要比人種之間的差異大得多.
這也就是所謂人種內部的遺傳多樣性.
舉個例子,小明和他某同學之間的基因差異,很可能要比小明和某個蘇丹黑人青年的基因差異要大.
因此,不同人種單個個體的基因差異,出於多樣性的統計誤差,是沒有意義的.
現今大規模的人種基因分析,發現了更有意思的現象.
擁有「黑皮膚」的人種具有更多的遺傳多樣性,基本覆蓋了「白皮膚」的人種與「黃皮膚」的人種的遺傳多樣性.
也就是說,如果把所有黑人的遺傳多樣性看成集合A,把黃種人看成集合B,那麼B中的大部分元素其實都是包含在A裡面的.
不過,就個人情感而言,我更願相信:我們的優勢,是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賦予我們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