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怎樣被檢查出來的,普通體檢能查出癌症嗎?

我聽說很多癌症如果早期被發現都能被治好,那麼癌症用什麼方法可以檢查出來?在公司里每年一次的體檢包含檢查癌症的項目嗎?現在一些高端醫療機構推薦的很多早期癌症篩查技術是否有效(準確率如何?治癒率如何?),比如enox-2這樣的技術。


癌症的早期檢查很火。一個基本的情況是這樣的:癌症的治療,在中晚期階段,除了少數幾種癌症,比如乳腺癌,現在還沒有什麼突破性進展。所以,一個自然的想法,就是在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但是,癌症檢查,尤其是自體無癥狀時的早期檢查,現在仍是很有爭議的領域。主要是因為早期檢查的研究難度大,現有方法的準確度低,對被檢查者的好處有限。

據我所知,一般查出有癌症大多是因以下幾種情況:

1. 感到有癥狀,不舒服,去醫院檢查出來。
2. 因為其它病症去醫院檢查,結果附帶查出來有某種癌症。
3. 常規體檢,查出有異常,進一步檢查發現癌症。
4. 有針對性的癌症檢查,像常規體檢一樣定期檢查,檢出異常。
(補充:第 5 種情況是,你是特定癌症的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遺傳,長期吸煙,肝炎病毒攜帶者等,需要定期監查,這種情況另當別論)

對於 4,沒有普適的檢查,只有針對具體某種癌症的專門檢查,就像@荊外提到的。最常見的,也是被普遍採納的,有針對乳腺癌的 mammograms,針對宮頸癌的 pap smear,針對前列腺癌的 PSA 抗體血檢,針對大腸癌的血檢和腸鏡等。

從醫學的角度說,當然是有直接癥狀的問題最嚴重;無任何異常被發現有癌症,情況最輕。

所以一般對於因為有直接癥狀查出的癌症都無大異議,因為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了,大部分時候是中晚期,都要立即治診。但對於 2-4,就是自身沒有異常感覺的癌症,是爭議最大的,爭議性由 2 到 4 逐步增大。

爭議之大,我覺得真得沒法給大家一個推薦,只能科普一下,幫你理解問題的複雜性,知道一些關於癌症的基本知識,讓你自己作決定。

現代人談癌色變,最輕也是癌啊。

但是,癌症不是一個病,而是很多病。就如@jinxi 所說,同是癌症,機理可以很不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個惡性腫瘤都是不一樣的。甲的肺癌和乙的肺癌就可能不一樣,它們只是有一樣或類似的顯型,但致病機理,基因型卻可以不一樣。即然是不一樣,就有可能這些癌症有著不樣的病理,不一樣的惡性程度。

就舉前列腺癌為例。

現在估計,有六分之一的美國男性會在這一生的某一時刻得上前列腺癌。但是,並不是所有前列腺癌都是足夠惡性的,大部分的此癌症其實發展得很慢。比如通過對越戰時犧牲的美國士兵做解剖發現,不少士兵在 30 多歲就有了微小的前列腺癌變。考慮到大部分人到老年才得病,有理由相信這些癌變大部分也可能只是緩慢生長,甚至到死也不為人知。

事實上,通過解剖,的確有很多人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得了這癌症,他們的死也的確與它無關。40-60 歲的男性里有 1/3 有前列腺癌,到 85 歲,3/4 的人有前列腺癌。

類似的還有乳腺癌。對 80 歲去逝的女性解剖表明,2/3 的人有乳腺癌,但是,只有 4% 的人是死於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一樣,大部分人是帶病生活,其實不知道自己有癌症,也並非死於癌症。

對於普通人來說,相信大部分人最終關心的其實是自己能活多久,而不是自己有沒有癌症,如果有,癌症能不能被治癒。所以,真正讓心擔心的,是那些特別惡性的,致死或立刻影響生活質量的腫瘤。

可是,眾所周知,越惡質的癌症,發展速度越快,從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癌變到有顯著癥狀,可能只有幾個月時間。對這種癌症的最佳治療時間窗口,可能只有幾星期,這在大部分情況下是等不及什麼年度體檢的。而體檢能檢查出的,很可能是發展緩慢的癌症。

當然,我們可以相信科學,現在能在癌症真正早期的時候就發現它,在它還沒有開始惡化時就防患於未然。

不過,以我對這個方向的了解,現在(2011 年)醫學能做的還很少。

首先,如上面所說,癌症不是多稀罕的東西,很可能你身體里已經有了,因為很多腫瘤要十幾年,甚至更長才能變成惡性腫瘤(當然也可能它們自己在這過程中掛掉了,長個瘤子也不容易)。現在檢查技術越來越靈敏,我真懷疑,想給你找你癌,你把各種檢查都做了,還真就能找到像癌的東西。 結果就成了,找到又怎麼樣?

那就找吧。

既然是檢查,一般是從早期檢查(early screening)開始。

這個,真不好做。

比如,現在有了血液檢查技術了,查 PSA 抗體就可以知道你有沒有前列腺癌變。

從血液里檢查癌症的想法大約是這樣的:存在癌細胞,這些癌細胞會向四周散發特定的分子,比如促進血管生長的因子(癌細胞也要血液給它們營養啊),或者癌細胞也有陣亡的(很多,畢竟癌細胞是不正常的細胞,免疫系統也不是吃白飯的,一將功成萬古枯啊),這些癌細胞被分解後可能有一些特別的分子成份被釋放。這些分子,會進入血液,這樣對血液做專門的檢查,就能找到這些癌細胞存在的蛛絲馬跡。

通常做法是把癌症病人的血液和正常人的做比較,看有哪些成份上的不同,最後找到最有代表性的分子成份。

但是,這裡有一個邏輯上的問題:

早期檢查的目標對像是身體處於沒有任何癥狀時期但已經有後來發展成惡性腫瘤的早期腫瘤的所謂正常人,而用來找這癌症特症分子的樣本卻是從肯定得了癌症的人身上得來的。對於肯定得了癌症的人,癌症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這時候的惡性腫瘤,它比起早期腫瘤來說又有了很多重要的變異,很可能讓那些早期特徵被隱沒在無數各種各樣的分子中了。

比如我自己曾經拿一些大腸癌的 RNA 表達和正常細胞做比較,發現至少有 1/3 的基因表達是天壤之別,更不用說其它有區別的了。這就是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區別啊。 從這裡找出早期腫瘤細胞里的特有表達因子,的確有點大海撈針。

更糟的是,這些早期腫瘤因為小,能釋放入血液中的分子也少得可憐,這就對檢查的靈敏度有了極高的要求。 再從中找到能夠區分會長成惡性腫瘤的特異標識物,就是難上加難。

最近有一研究,把跟蹤對像中得了某特定癌症的人在數年前採集的血樣做分析,發現在早期檢查方面,最近這些年找到的各種表達特徵都不管用,最好用的還是幾十年前的一個,準確率也可想而之。

雪上加霜的是,這些癌細胞不是什麼天外來客,它們能釋放的標識物,也是很多正常細胞會釋放的,這樣,錯誤就不可避免。就算是 PSA 這樣的檢查,也有很高的錯誤率。

不過,我們知道,光一個 PSA 是不作數的,畢竟,癌症的確診,是要靠活檢的。

這裡的問題是,活檢的準確度遠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高。比如前列腺癌,有二成的活檢對惡性程度的判斷是不準的(更糟的是,對於健康人,活檢本身還能增加得此癌症的機率)。

類似的錯誤也發生在其它癌症里,比如黑色素瘤。有一個實驗讓幾個病理專家拿出自己認為典型的病理切片讓其他專家檢查,結果呢,既使是這些典型的切片,也有四分之一的病例是大家無法統一認識的。在舊金山美國最頂尖的黑色素瘤治療中心,每個活檢是由三名醫生同時過目,共同決定,就是因為有些腫瘤,尤其是早期的,很難確診。

所以我們關心的早期腫瘤,在診斷上就更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如果你沒有任何癥狀,我建議你一定要找兩個以上的醫院/醫生來幫你診斷,確定治療/觀察方案。)

有了這麼多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了什麼情況呢?

情況就是,這些癌症早期檢查可能對延長你的生命沒啥幫助,如果是誤診,還能讓你的生活質量大大下降。

比如,上面提到的對前列腺癌的 PSA 檢查。

這是一個相當常規的檢查。至今美國有超過三千萬男性做了這個檢查。一般的建議是五十年以上的男性都要定期做這個檢查。

可是,美國政府的 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本周就要給出關於 PSA 的新建議。在上周公布的數據里,它說這個檢查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平均下來不能延長你的生命,只能給你多加些診療的苦楚:在 86 年到 05 年這二十年間,有一百萬美國男性因為接受 PSA 檢查而進行了手術或化療,5000 人死於手術,1 到 7 萬人有嚴重的手術引發的其它問題,有一半人在精液中發現紅細胞,20-30萬人喪失了性能力。

而前兩年,同一機構剛剛宣布,常見的乳腺癌檢查 mammograms,也是負面效果大於正面的。

經 羅佳 提醒,宮頸癌上,因為其病毒誘發的特性,適齡女性應該做 pap smear 檢查,合適的話,也應該考慮疫苗。這個還是很有意義的。

那,為什麼我們的社會這麼熱衷於癌症早期檢查呢?

其實,問題不止於癌症,在其它很多病也如此,比如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等。

換句話說,這個社會在不斷的向大家傳達一個理念,就是健康的生活是常態,任何不健康,都是危險的,要糾正。(其實呢,要我說,不健康才是常態,比如頭痛鼻塞,拉肚子崴腳,大大小小的事三天兩頭出...... )

結果就是,你去看病,醫生把你的病說得越有模有樣(也許是你從未聽說過的名詞),你還越高興。如果醫生說你沒病,你可能還覺得不滿意,是吧。 (有一研究就關於這個的,特逗)

但硬帀有兩面。

誤診可以是有病沒查出來,也可能是沒病找病。

我們現在的情況是,大部分人寧可沒病找病(抱著治治總沒壞處吧的想法),也不想有病沒查出來。

醫院和製藥公司可喜歡這個了。

你不是想找病么,那就把正常的指標定低點。中間那段呢?

亞健康!xx 病前期!嚇人吧?

本來是有病才要治的,現在沒病的人也要定期作檢查了,亞健康人也要吃藥了(某個癌症一年才幾萬人啊,檢查可要查幾百萬上千萬人啊,全是錢啊)。

結果,重要的方面,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本身,被推後了;檢查,治療,可以賺錢的,被推前了。

本來是可能發展不出來或過好多年才能被感覺到的腫瘤,現在臨床檢測的靈敏度越來越高,早早被發現了,於是你就可以早早的進行治療了。你也就成了一個癌症患者,走在爭取做一個癌症倖存者的道路上。

必須承認的是,由於早期癌症檢查的大面積展開,相關癌症的死亡率在下降。比如,美國因為 PSA 的普及和治療的進步,前列腺癌的死亡率下降了 25%。相比起來,不怎麼推行 PSA 檢查的丹麥,前列腺癌死亡率在最近一些年裡增加 50%。

對癌症早期檢查的爭議,不是在於它們能不能救癌症病人,每一個被真正查出來的病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證明。爭論在於,它們是不是會過度治療,對大部分人帶來不需要的額外負擔。比如,有估計說,每一個早期檢查出來的乳腺癌患者後面,有 2 - 10 名誤診者。如果你堅持每年去做 mammograms,十年的誤診概率超過二成。到底怎麼樣是對社會最好的,還是一個在討論的話題。

最後說一個數字:

如果沒有癌症,西方發達國家的平均壽命估計能提高 4 年。

只有四年。

放到發展中國家,這個數還會更小。

而生活這場遊戲,沒人能活著通關。

------------------

因為是隨便說說,所以相關文獻都沒給出具體的,見諒。

如有興趣,可看這本書(應能下載到):
H. G. Welch. Should I be tested for cancer? : maybe not and here』s wh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2004.


我來潑點冷水。

現代醫學是最矮窮矬的學科之一,他的發展程度遠遠低於你的想像(傳說中黑科技我們不算)。

這裡說三點。
先說結論:目前的科技水平癌症基本(注意是基本)不能預測。
==========
上面說的有點缺少限制性狀語:極早水平預測

在這裡還是要提醒的是,在統計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環境謬誤」,意思就是說無論大樣本的統計數據多麼天花亂墜,但是這和單個個體關係不大,因為一個個體所處的環境和大樣本中大多數人的環境或許並不一樣。要堅信一點:數據是用來做科研的,並不是給普通人做健康參考的。


第一,當你感覺不適去檢查而發現癌症並非是體檢無意發現的時候,多半已經沒救了。這裡所指的是指一般的癌症,並非前列腺癌,甲狀腺癌,這些惡性程度很低的癌症(當然甲狀腺癌分型很複雜,不要遇到最噁心的那幾個)。首先要明確什麼是腫瘤,什麼是癌,癌是一個系統性的疾病,出現癌這個詞的時候不是說長了一個腫塊,而是出現了全身崩塌的系統性大問題。有一個經典的學說叫種子與土壤,大概所表述的癌細胞與組織相容性的關係,但是我們可以理解成你能所見的只是一個嫩芽,但是他長出嫩芽的時候早就根深蒂固了。比如消化系統腫瘤,出現了消瘦而去就醫而確診胃癌等等,基本上是沒有活路的,我見過醫生自己不舒服做了胃鏡,發現了胃內壁出現了火山口樣結構(胃癌標誌性樣貌),一年就去世了,這還僅僅是不舒服,不是消瘦。那麼胃癌怎麼才能早期診斷?答案是除了每年胃鏡沒有任何方法。韓國日本中國蒙古是四個胃癌超高發生率的國家,但是日本和韓國很多企業胃鏡是體檢必須項目,所以發現早期的概率大概是70%(印象,不一定準,還要求醫生眼光毒辣),但是如果放在中國,自然是人多鏡少,加上誰也不肯花錢每年被插一次(胃鏡的痛苦真的做了才知道),於是。。。等待胃癌的靠譜的標誌物基本上還遙遙無期。

第二 談到標誌物,具體玩過這個東西才會知道他們有多麼不靠譜,別的不多說,53個在nature(夠牛吧)等等高影響雜誌之中被吹的非常「promising」的分子有47個都在重複中慘遭斬首,最搞笑的是大多的理由是抗體不行(抗體:怪我咯),其中最誇張的是投入了幾百萬美元研究出的玩意原來從一開始就弄錯了分子量,導致一直在做的根本不是那個玩意(無力吐槽)。所以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急功近利的篩選機制能夠搞出非常靠譜的標誌物簡直難於登天。當然還是有靠譜的,但是必須加上相對二字,我們使用的大多也是一直在用的,新的標誌物非常難找。
為什麼會這麼難?這個要從標誌物尋找的過程來看。我們需要大樣本,極其龐大的樣本才能誕生極其可信的數據,但是癌症並不是非常普遍的疾病,不是感冒發燒抽個血做個化驗就能取樣,一天接客幾百例。甚至和基因,生活習慣緊密關聯的癌症出現的地域性很局限。依舊用胃癌為例,稍微看下sci就能發現什麼鬼,好像老外高分雜誌根本不鳥他,除非是大規模測序,但是老外對黑色素瘤非常感興趣,不過在中國黃種人里好像發病率遠遠降低。所以這是其一,樣本不好找,導致了不能全世界集中力量尋找。
第二,現在大規模找癌症標誌物的方法無非基因晶元,組織晶元。基因這種不靠譜到家的東西簡直坑爹,就這麼說,查下GEO DATASET 裡面的數據能打起來,做出來的圖那叫一個感人肺腑。其次你覺得你把自己全身測序就牛了?沒用的。癌症有非常奇特的特徵名為異質性,同一個病人如果轉移了五處,五個地方分別測序基本上得到五個結果毫不奇怪(親眼所見),就算你把一個瘤切成五塊測出五個結果也很有可能(同親眼所見),就是這麼邪門,這說明了一個病人自身的標誌分子尚且不能確定自身,那麼又怎麼能范用。
第三,前面說了,龐大的資料庫包括GEO GCTA ONCOMINE(很多援引自前者)等等,但是很多數據看上去是一回事,你自己染了又是另一回事,pcr做出來又是再一回事,怎麼破?不是自己錯了,或許很多東西本身就不是長得那麼回事。
當然我們不能用人做實驗,但是可惜的是自發,原發的腫瘤模式動物能夠模擬真人發病的幾乎沒有,或者就是沒有。用裸鼠毫無抵抗力皮下成瘤什麼的除了表現出某基因很牛叉其實然並卵。細胞是另一個進行實驗的重大平台,但是我就問一句,同一個標誌物的基因在十來個細胞系裡表達不一(沒見過完全一致的),信哪個?

第三,最近新來的幾個玩具,有一個叫循環腫瘤細胞,CTC,聽說很好玩很靠譜。這東西的原理大概是如果有原發灶之後,產生了非常微量的細胞剝離(大概每xxμl有一個),進入循環,可以被檢測到並且捕獲,用他來單克隆檢測判斷病人的疾病,是不是so smart。
不評論,聽我說個真實的故事先。
有個醫院搞了這個demo機器,然後醫生和幾個基友吃飯談到了,說可以免費給他們玩玩,走過路過不能錯過。然後有個哥們動心了,去了。結果不幸得很,從這個哥們體內還真抓到了所謂的CTC,結果這同學天旋地轉,你要明白CTC可能預示著癌症已經轉移,那是什麼概念,都轉進血液循環了。然後各種pet,結果什麼都沒查出來,幾年了依舊活蹦亂跳,只是現在還是茶飯不思,按照這個趨勢估計真的要得癌。
所以CTC的問題在於:有癌的查不出,沒有的反而會查出。
為什麼?
鬼知道。
但是我們還是強行塞了一個解答:大家知道細菌的基因組突變率在10e-6左右,真核的由於修復系統比較給力,要強一點,但是終究是有的。於是在那麼一堆細胞里總是有范冰冰和鳳姐的,有一天有個細胞被你抓到了,你非說它演過甲方乙方,原因是他是光頭。也就是說,本身身體里有大量的,具有癌細胞特性,但是並沒有功能的某些突變體的存在,他們不是CTC但是他們很像,不過按照目前的科技不能區別。

是不是很不樂觀?真正仔細考量過癌症之後,突然覺得生命這麼美好我們要珍惜,這是接觸這個科研的唯一唯一的感想。


你好,我們是在日本做醫翻譯的,我覺得如果經濟好的話,還不去日本做檢查,那裡的醫生沒有賄賂,而且還認真。絕對不嚇唬人。只不過價格貴了一些。去發達國家檢查比較放心。不用等待。



首先給大家普及一下癌症的知識。實際上醫學上沒有癌症這個說法,這是普通老百姓對各種惡性腫瘤的統稱。醫學上把由上皮組織來源的惡性腫瘤稱之為癌,例如胃癌來源於胃粘膜上皮,宮頸癌來源於宮頸上皮;將來自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稱之為肉瘤,如骨肉瘤,軟骨肉瘤,尤文氏肉瘤。但也有一些分布廣泛的惡性腫瘤,例如各種類型的白血病,淋巴瘤等。下面一張圖是醫學生都曾經背過的二者的區別。

惡性腫瘤分布如此的廣泛,以至於人身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出現惡性腫瘤(心臟很罕見,但也存在)。



不僅如此,在每一個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器官,惡性腫瘤還有不同的分類,在此就拿肺癌的組織病理分類舉例。


1、鱗狀細胞癌——鱗狀細胞癌(SCC)squamous cell carcinomas占肺癌的40%。根據細胞分化形態與構成又分為:①分化好的;②中分化的;③分化差的。

2、腺癌——adenocarcinoma占肺癌的20%,在女性則佔50%。有的伴有神經內分泌分化。腺癌包括有:①支氣管源形腺泡癌、支氣管源性乳頭狀癌,可伴有或不伴粘液形成;②細支氣管肺泡癌;③有粘液形成的實性癌。

3、腺鱗癌。 占肺癌比例&<10%。有的伴有神經內分泌分化。

4、大細胞癌。 占手術肺癌的15%~20‰。此癌不具有腺、鱗分化的特徵,為未分化癌。其變形有①巨細胞型,②透明細胞癌。

5、小細胞癌。占肺癌的10‰~20‰。又稱小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包括:①燕麥細胞型,佔42%;②梭形細胞癌,佔29%;③多角細胞型,佔29%。

6、類癌 佔1%~2‰。此癌為分化好的神經內分泌癌,惡性程度低。

7、細支氣管肺泡癌——細支氣管肺泡癌(BAC)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歐美佔2‰~3‰,國內佔20‰。為一種異源性腫瘤,可起源於細支氣管Clara細胞、肺泡II型上皮細胞及化生的粘液細胞。

8.腺樣囊性癌(ACC)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其他還有不典型類癌、大細胞神經內分泌、巨細胞神經內分泌癌、不能分類的神經內分泌癌、癌內瘤及成細胞瘤等。


大家可以看到,肺癌的組織病理學分型是非常複雜的,每一個大的類型下面還有很多小的分類。但這遠不是各種惡性腫瘤中分類最複雜的,許多血液系統的疾病的分類還要結合免疫分子學標誌,那些分型簡直記不住。為什麼要研究惡性腫瘤的組織病理分型?因為這和診斷治療密切相關,只有我們明確了這個惡性腫瘤是什麼,我們才能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我為什麼要給大家講這些?目的就是要讓大家明白醫學診斷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是非常複雜的。臨床上即使非常有經驗的醫生,也會對一些疾病的診斷一籌莫展。也有一些病人來到醫院專門住院檢查治療,各種該做的檢查都做了,但直到出院或病逝也沒查出究竟是什麼病,更不用說一般的常規體檢了。


現在一般的常規體檢包括以下項目:


1、體格檢查。檢查內容:身高、體重、血 壓配 合現場物 理檢查,了解身體的基本情況。

臨床科室

2、外科常 規檢查。檢查內容:皮膚、脊椎、四肢、甲狀腺、乳房、肛門、外生殖器等體檢。

3、內科常 規檢查。檢查內容:心、肝、脾、肺、神經系統等檢查。

4、血常規。檢查內容:血液常規18項檢測;對病毒感染、白血病、急性感染、組織壞死、敗血症、紫斑症營養不良、貧血等疾病的檢查。

5、乙肝兩對半。檢查內容:HbsAg、Antia-HBs、HBeAg、Antia-HBs、HBcAg乙肝病毒攜帶者或已受感染。

6、肝功能三項。檢查內容:穀草/谷丙轉氨酶,可了解肝功能是否有受損。

7、腎功三項。檢查內容:C r e a、B U N、U A,可了解 急 慢 性 腎炎、尿 毒 等疾 病。

8、血 脂四項。檢查內容:甘油 三 脂、膽固醇,可了解高血脂症、高血壓、動脈硬化、心 臟疾 病等。


實際上每年進行這樣的體檢還是能夠發現不少的問題的,例如發現甲狀腺、乳腺的結節,發現肝功異常,血象異常等,這樣的人會被通知進行進一步的檢查,確實能夠發現一些惡性腫瘤。還有一些人在問診中表述自己胃疼、陰道異常排液、便血、進行性吞咽困難、排尿困難等情況時,有經驗的醫生也會安排他們做相關的檢查排查疾病,不過這就和醫生的問診、體格檢查技術和經驗有關了。因此你可以發現,實際上常規的大體檢發現惡性腫瘤還是很有限的,和整個惡性腫瘤的譜來講確實不夠全面。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中國排名前十位的惡性腫瘤,男女有一些差別,但是無論男女,這前十名的惡性腫瘤都佔到了所有惡性腫瘤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如果它們都能在體檢中較早發現,那也不錯呀。但現實中並非如此。

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一直是一個很大的醫學難題。如果能做到早期診斷,那麼治療就不會這麼麻煩,預後也會很好。就連胃癌肝癌這樣兇險的惡性腫瘤,如果在微小癌階段就手術根治掉,5年生存率很高,但是常規體檢很多時候做不到。例如肺癌,普通的胸透無法發現一個厘米左右的癌巢,而需要高分辨的CT;微小胃癌也必須在胃鏡下仔細觀察才能發現,有時還要化學染色才能呈現;膀胱癌早期尿血不明顯,也沒什麼癥狀,只有膀胱鏡取活檢才能確診;淋巴瘤更是難發現,首先病人可能只有乏力銷售發熱等不特異的癥狀,其次診斷它還需要在合適的淋巴結上取到合適的活檢然後交給有經驗的病理醫生才能確診,這個難度是非常的大的。


就像排名第一的那位朋友說的,目前而言能大致做到早期體檢發現的惡性腫瘤只有針對乳腺癌的 鉬靶檢測,針對宮頸癌的帕氏塗片,針對前列腺癌的 PSA 抗體血檢,針對大腸癌的血檢和腸鏡,針對肝癌的B超肝功加AFP,況且這些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檢測準確。

現在國民經濟條件好了,對健康的關注度也增加了,尤其是擔心和癌沾上什麼瓜葛,於是商家就推出了各種噱頭十足的防癌體檢套餐,例如下面這個。


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加入了不少腫瘤標誌物的檢查。不少老百姓會覺得,既然是腫瘤標誌物,它肯定十分特異,沒有它就代表我沒得腫瘤,有它就說明我有問題。然而在臨床上,醫生最後才看一些腫瘤標誌物,因為它們很多情況下說明不了問題。就像CA125,我們用它來做卵巢癌的標誌物,但實際上在宮頸癌、胰腺癌、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情況下它也會增高。在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囊腫等非腫瘤疾病中也可能增高,那你說它增高到底說明了什麼?下圖你可以看看這些標誌物分布是多麼廣泛了。

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土豪」,來了醫院就說我要做PET-CT,問他為啥,他說聽說那個貴,幾萬塊做一次,能把癌全查出來,真是搞的人哭笑不得。還有的人體檢說自己要做CT,讓醫生給他從頭掃到腳,要求再給他全身拍各種平片。。。當時真想對他說「你當這是照相館啊?」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得腫瘤也得被射線整出腫瘤來。


所以結論就是,一般的體檢能夠發現一些常見的惡性腫瘤,但是並不能包含所有的惡性腫瘤,但它卻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疾病檢出率,你要知道現在心腦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對健康的危害比惡性腫瘤可要大,所以說常規體檢是非常有必要的。至於有些人整天擔心自己得惡性腫瘤而惴惴不安,一年要體檢好幾次的人,我只能說:體檢也會增加你得癌症的幾率,因為你活的更長了。。。


@talich 已經給出了非常精彩的回答,實在是太精彩了,感覺點一個贊同實在不夠表達,於是又勾起了我狗尾續貂的慾望。
先說個和癌症無關的東西。生過孩子的女士應該都知道,在孕晚期產前檢查的時候,醫生都會讓你去做一個叫做胎心監護的檢查。就是把一個監護探頭綁在肚子上,長時間的聽胎心,然後描計出胎心率的變化,以此來反映胎兒在宮內的情況,判斷是否存在宮內缺氧的現象。相信很多人有過胎心監護異常或者可疑的經歷,讓你擔心寶寶在肚子里是不是缺氧了,會不會突然胎心消失,可謂壓力山大。而產科醫生每天要和無數條的監護單打交道,根據那一條條的波折線,來猜測那個肚子里的傢伙是不是還安全,有沒有必要讓他早點兒出來。
在經過幾十年的應用之後,對於胎心監護效果的評估報告陸續發表出來了,結果驚人!——胎心監護的應用,並沒有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和腦癱發生率,它產生的效果,僅僅是增加了剖宮產率!當然,數據歸數據,儘管胎心監護並沒有減少不良結局的發生,但是,全世界還沒有那個產科醫生敢放棄胎心監護這項檢查。畢竟,以當前醫學的發展水平,要想做到診斷治療的精確制導、百發百中,是不可能的。當把這一項檢查和其他臨床信息結合起來的時候,還是有可能儘早的發現問題的,於是大家考慮如何更好的讀取報告,如何更好的理解報告的信息,而不是廢除這項檢查。

胎心監護這項檢查,是面向所有孕晚期女性的,而不管你有沒有什麼異常情況。說胎心監護的例子,就是想說明,像類似胎心監護這樣的針對全部人群的篩查方式,不管看上去多麼高端,可能真的不一定會對最終結局有什麼幫助。
我在孕檢中的唐篩檢查是否精準?如果出現高危結果應當如何應對?里介紹過敏感性和特異性的問題。既然你要求進行某項篩查,就說明你對這個疾病的結局很難接受,希望儘可能早的被診斷出來,所以,對這種篩查的方法考慮更多的是敏感性,就是說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能有所表現,盡量少的出現漏網之魚。至於特異性嘛,先把你拉進來再說,後續再做特異性強的檢查。就像胎心監護,敏感性就很強,寶寶稍有情況可能就會拉響警報:「請注意,請注意,小傢伙不動了!」小傢伙不動了?不會要死了吧!先別太著急,不動不一定就是死了,也可以是睡著了。我們還是等他醒了再做一次吧。在這裡,不動是死亡的一個經典表現,於是我們對不動來進行檢測,一旦發現就報警,可謂敏感性高。但是不動的原因其實很多,不見得就只有死亡,這就是所謂的特異性低。

關於癌症的檢查,@talich 說的四種情況非常經典。其中前兩種,是最最常規的醫療就診模式,病人有問題,來找醫生,然後醫生髮現問題。這種情況就不是篩查了,因為病人已經出現問題了,醫生做出的,是有針對性的檢查。但是,因為癌症的陰險本質,它來源於體內突變的細胞,屬於變節分子或者潛伏分子,所以,一般在早期你會以為它就是自己人,而很難被暴露出來,等到它有所表現了,說明它已經做過什麼壞事了,比如已經刺殺過某些要員了。如果你去搞過刺殺了,那麼一般現場會搞得比較大,偵破起來,線索就會比較多,那麼破案率就會相對高一點,腫瘤暴露身份的機會就會大一點。就是說,如果有癥狀了,那麼我們把癌症檢查出來的機會就大一點,但是,也就不大會是很早期了。我想,這就是第二問的來源,我們能不能通過普通體檢,在它還沒做多大壞事的時候,比如還只是傳遞傳遞情報的時候,就把它揪出來。
既然還沒大做過什麼壞事,只是傳遞傳遞情報,那麼它可能露出的馬腳就比較小,或者能夠提供給我們的線索就比較少。查案子最怕沒線索,就像《黎明之前》里李伯函為了找到線索人物,四處派人蹲點拍了幾千張照片,然後從裡面找線索。癌症的檢查也一樣,我們仔細觀察癌細胞每天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把它和正常細胞進行比對,來發現癌細胞生活作風的反常現象,比如它特別喜歡穿戴什麼東西,出門的時候(遠端轉移)會留下什麼東西,或者死亡崩解的時候會釋放什麼東西。我們把這些東西稱為腫瘤標記物,希望用這些標記物來說明癌細胞是否來過。再有,大部分癌症都有包塊,那我們就對全身進行掃描,看看是不是哪裡長了個疙瘩。我們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法,在癌症還沒做多大壞事之前,就把它找出來。

可能你會想,現在科技那麼發達了,人類都登上月球了,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找出個腫瘤標記物,對全身進行掃描,還不是很簡單?但現實確實就是這麼骨幹。我們尋找了很多的腫瘤標記物,但很少有幾種具有很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尤其是可能特異性並不理想。你會發現,原來癌細胞喜歡的東西,有些正常細胞也喜歡。所以就會出現,有些人體檢發現某項腫瘤標記物升高,然後開始了漫長的尋找腫瘤的過程。查來查去查不到,不死心,繼續查,邊查可能還心理鬱悶:到底在哪呢?可能過了兩年也查不出來,就繼續背著心理包袱;也可能過兩年查出來,那到底是真的查出來兩年前的那個腫瘤了呢?還是被查了兩年「查」出腫瘤來了呢?
還有影像學檢查,你還真別太把這東西當回事兒,影像學的掃描確實是機器的客觀檢查,但是讀片的是人啊, 醫生看到什麼,沒看到什麼,他怎麼想,怎麼解讀,這些都不是機器可以取代的,人的肉眼本來就是有限制的,有可能有成見或者偏見。就算我們退一萬步講,醫生都像機器人一樣具有相同的素質,你以為影像學就可以把身體都掃描的到嗎?B超、CT、磁共振、PET,影像學檢查手段越來越高,但是從來沒有哪種檢查是不存在其局限性的。即使是全部掃查都加起來,人體也照樣充滿了檢查的死角。
關鍵問題是,這些檢查都是錢啊!
你以為你是FBI嗎,為了一條線索可以給你巨額預算,允許你搭上大量的人力物力。就算是FBI,也不可能每年都為了這一條線索給你撥大量的錢吧?人類癌症有這麼多種,你打算每年砸多少錢,為了這個莫須有的東西,去搜尋那些線索呢?就算你有足夠的錢,還有好多檢查可能是有創的啊,可能要往你身體里通根管子什麼的,你得吃點苦頭。好吧,就算你為了不得癌症,什麼苦我都吃了,每年進行各種高端洋氣的檢查,來看看自己是不是得癌。你以為高端洋氣的檢查沒有發現,就真的代表你沒有癌嗎?這時候,這些付出值不值呢?

所以,關於癌症的篩查,腫瘤學家們還是相當謹慎的。目前被接受的癌症篩查,就是@talich 提到的那四種。而至於其他的癌症,不管什麼篩查方法,可能都像我開頭提到的胎心監護一樣,都不能減少癌症的致死率,不能改善結局,它所帶來的,不過就是被檢查者的心理壓力,和進一步的無休止檢查。要知道,對於西方高福利國家,很多醫療服務不是自己掏錢,而是政府或者保險公司掏錢的,他們掏錢給你做檢查,結果不能改善結局,這也就算了,反而還會引發新的檢查讓他們繼續掏錢,這不就是冤大頭嗎!所以,根據國外的資料,對於大多數的癌症,如果沒有什麼理由,是不支持進行毫無癥狀的篩查的。即使是那四種有篩查意義的癌症,對於篩查的起始時間、間隔時間也都在不斷改變,向著儘可能做更少篩查獲得更大檢出率的方向努力。同樣,像產科醫生對待胎心監護的態度一樣,對於癌症的診斷,各種篩查的方法並沒有被放棄,而是需要結合其他更多的臨床信息,來提高癌症的檢出率。


癌症有很多種,檢查方法也多種多樣。

一、舉例:
1,顱內腫瘤,可以做頭顱CT
2,鼻咽部腫瘤,可以做鼻內鏡檢查、頭顱CT
3,甲狀腺腫瘤,可以做甲狀腺B超檢查,或者針吸細胞學檢查
4,乳腺腫瘤,可以做鉬靶攝影、針吸細胞學(穿刺)、乳腺導管鏡等,乳腺觸診也比較有用
5,肺腫瘤,可以做胸片、胸部CT、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取活檢或肺泡灌洗或刷檢、胸水查癌細胞、肺穿刺取活檢、胸腔鏡下取活檢
6,食管、胃、結腸、直腸腫瘤,可以做食管鏡、胃鏡、結腸鏡、直腸鏡直接觀察並取活檢,直腸指診(手指插入肛門摸一摸)對直腸腫瘤也比較有用
7,肝臟、膽囊腫瘤,可以做肝臟B超、腹部CT、肝穿活檢
8,胰腺腫瘤,可以做腹部CT
9,腎臟腫瘤,可以做腹部CT
10,輸尿管、膀胱、尿道腫瘤,可以做膀胱鏡、輸尿管鏡直接觀察並取活檢
11,前列腺腫瘤,B超引導下前列腺穿刺活檢,直腸指診(手指插入肛門摸一摸)也比較有用
12,子宮、宮頸腫瘤,可以做婦科B超、宮腔鏡取活檢、宮頸塗片等
13,卵巢腫瘤,可以查婦科B超等

抽血查腫瘤標記物,對腫瘤檢查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但是明明確診了癌症但腫標正常的現象也很多。所以現在一些體檢的團購里,有抽血查腫瘤的項目,只是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抽血查的腫標包括乳腺癌、肺癌、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胰腺癌、肝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等等。

二、
①這麼多的檢查方法,體檢時想一個不拉全查一遍是不可能的,一般初次檢查常選取常見的、創傷小的簡單檢查方法,比如乳腺觸診、直腸指診、甲狀腺B超、腹部B超、婦科B超等,這些檢查方法是初級的、簡單的,屬於篩選性質的。
②篩出來懷疑是癌症的再進一步進行高級的(往往是創傷性的)檢查,比如直腸鏡取活檢、宮腔鏡取活檢等,以最終確診。
③ 因為高級的、能夠確診的檢查方法往往是有創檢查,做起來比較痛苦,而且價格高,所以不用於大規模篩查。

三、
不管是抽血還是拍片子,只能傾向於「診斷為癌症」,但都不能100%確診為癌症。想最終100%肯定地確診是癌症,只有靠病理診斷。所謂病理診斷,就是想辦法取得腫瘤組織後做切片觀察,看看是不是癌症。對於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呼吸道等這些和外界相通的管道系統,可以用內鏡(比如胃鏡、腸鏡)直接取得組織送病理以確診,但是對於肝臟、腎臟這些深在的器官等,如果不做穿刺,一般是幾種檢查相結合來診斷,把握比較大了(基本可以確診了)就可以做手術,手術切除後再解剖標本取得腫瘤組織送病理檢查以進一步明確。


我想用漫畫的方式說說我對腫瘤循環DNA(ctDNA)在腫瘤早期篩查應用前景及困難。

什麼是ctDNA?


早在1948年,研究發現細胞核內的DNA並非一直躲在核內,有些會出來逛逛,所有遊離在血液中的DNA統稱為cfDNA(cell-free
DNA),而來自腫瘤細胞的cfDNA就是ctDNA。


到了1994年,科學家通過識別ctDNA身上攜帶的腫瘤特異性的基因突變,便可以準確的區分它來自腫瘤細胞還是正常細胞。

ctDNA在哪些方面可以應用

目前最新的ctDNA活檢技術,不但可以抓取ctDNA,還可以進行定量分析它在血液中的含量,這項技術可以應用在腫瘤早篩及腫瘤治療領域。


在定量分析方面,研究同一腫瘤患者ctDNA含量的變化發現,它的含量與腫瘤進展、藥物療效、轉移複發等密切相關,相信隨著研究的發展,資料庫增大,必然能在腫瘤早篩、療效監測、複發預警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另外,在腫瘤靶向治療方面,科學家針對腫瘤特異性位點開發了很多靶向藥物,它們只攻擊腫瘤細胞,對正常細胞傷害極小,液體活檢在減少組織活檢給患者帶來的疼痛及風險同時,還能分析出體內腫瘤藥物靶點的信息,可以大大地提高靶向藥物的治療效果。

但檢測ctDNA在技術上有難度

第一,ctDNA身形極小,而且在血液中的含量根據腫瘤的嚴重程度不等,尤其在腫瘤早期,含量會低到0.1%甚至以下,很難抓到。


第二,即使抓到,ctDNA擅於偽裝,與正常DNA片段差異很小,可以藏匿在眾多正常DNA片段中,難以辨別。


因此,ctDNA液體活檢技術的應用需要不斷提高實驗技術質量,將更低含量的ctDNA抓取到,同時還需要強大的分析能力,在夾雜著測序錯誤的海量數據中精準辨別。

腫瘤早篩的應用最關鍵的還在於資料庫的積累,在臨床可以治療的最早期及時發現腫瘤並予以處理,才真正能實現腫瘤早發現,早治療。


癌症防治這一塊智商稅收的很厲害,網上信息多,各位需要自行分辨。
現在檢測技術有限,癌細胞形態多變,難以找到穩定的標記物,目前診斷主要方式還是外觀形態來判定。
每年定期的體檢是排查的主要手段,高危人群可以針對性做些檢查。


之前一個回答的鏈接,主要說了一些關於癌症早期篩查的問題,可以從部分程度解釋為什麼普通體檢不好檢查出癌症。
作者:翱宇
鏈接:年輕人如何預防和及時發現癌症? - 翱宇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先來說說癌症的早期診斷。。。

什麼是癌症?首先需要認識一點的是,癌症是一種什麼疾病,癌症也就是惡性腫瘤,就是人體細胞發生了基因突變導致的惡性的、失控性增殖。這是癌症這個疾病目前為止最精確和簡潔的定義,也就是沒有基因突變一定不會導致癌症。

我們為何會有癌症這個疾病?我們人體是有細胞組成的,大大小小的器官都是細胞組成,人體的細胞不斷更新換代,細胞也接觸一些有害的環境,如紫外線燈、霧霾、乙肝病毒等等,這些都會導致人體的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當然不是所有的基因突變都能導致癌症,其實只有很關鍵的基因,在恰當的位置發生突變才有致癌的可能。人體有3萬多個基因,只有少數的與細胞分裂和增殖極為相關的基因才會導致癌症,這些基因如EGFR、ALK等。只要我們人的壽命足夠長,接觸的環境有害因素足夠多,其實是有足夠概率會產生癌細胞的,有統計說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產生過很多癌細胞,只是這些癌細胞多數沒有發展成為癌症。這主要是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的監控和剿滅,另外癌細胞如果不能成功誘導血管,它們也是長不大。

關於癌症的預防和及時發現一直是一個治癒癌症的理想,也就是讓癌症在轉移之前徹底切除,這就可以認為是徹底治癒了。但是目前來說還比較悲觀一點,因為我們最先進的影像學技術如PET-CT也只能看到0.5厘米大小的腫瘤病灶,而且PET-CT做一次要8000到1萬人民幣,具有一定的輻射性,所以這種技術做腫瘤早期診斷不具有可行性。我們常規體檢使用的胸片對於肺癌的發現毫無意義,根本發現不了早期肺癌。一項研究證實低劑量螺旋CT對於肺癌高危的患者有早期診斷的價值,不過這也是具有輻射性,所以目前推薦是對65歲以上,經常抽煙的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影像學技術對於腫瘤的早期診斷似乎是沒有盼頭,至少目前為止是沒有什麼指望,一個好的策略是分子診斷,即在分子水平檢查腫瘤相關的蛋白、基因突變片段等,這個是未來的希望所在。如下圖所示,在細胞學水平,或者分子水平,有助於早期發現癌症,在較早的時候,也就是沒有轉移之前切除它,達到治癒的目的。

在分子水平,我們常規體檢使用的腫瘤標誌物有參考意義,但不能作為診斷腫瘤的工具,一個是沒有腫瘤的人,其他的一些良性疾病也會導致腫瘤標誌物大幅上升。另外一部分腫瘤患者,也就是已經診斷為腫瘤的人,他們的腫瘤標誌物如CEA是不敏感的,在正常參考值之內。不過對於腫瘤標誌物敏感的患者,經常每個月監控CEA等指標的變化,可以作為一個是否腫瘤進展的工具,如果CEA大幅上升提升有複發的風險,這個是比CT影像要領先一點。

目前比較集中的一個研究領域是循環腫瘤細胞(CTC)和循環腫瘤DNA(ctDNA),原理上是這樣的,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症,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向血液里釋放完整的癌細胞,我曾經看到的文獻介紹,1g的癌病灶每天向血液里釋放100萬個完整的癌細胞,這些癌細胞是癌症發生轉移的根本原因。當然絕大多數都不能轉移成功,否則患者的身體就成了篩子了。這些循環腫瘤細胞會在一段時間內裂解,死掉,裡面的內容物就釋放到血液里了,其中包含他們的DNA(遺傳信息的載體),固定在患者身體的病灶也會每天有癌細胞凋亡,釋放很多的DNA入血,這些從癌細胞裂解釋放的DNA就叫做循環腫瘤DNA,它們在血液里半衰期是幾個小時,不過不斷被降解,不斷被產生。因此原則上可以抽血檢測這些癌細胞裂解釋放的DNA來達到早期診斷癌症的目的,見下圖所示。但是ctDNA檢測不是100%確定的,有時晚期腫瘤患者也有抽血測不到任何基因突變的情況,因此這個檢查技術的靈敏度還是需要進一步提升。


一個真實的故事是:協和醫院檢查出一個達官貴人的肺部有個小結節,這個結節非常小,很大概率只是良性的,可以不需要管。當然也有可能是惡性癌症,如果不管就悔之莫及。這種情況下是寧可錯殺一千不放過一個,切除肺部相關的肺葉,還是暫時觀察一段時間,不過如果假如是惡性癌症,觀察期間會不會轉移呢,那該怎麼辦?如果採取穿刺活檢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病灶較小穿不準,再就是容易穿刺的時候帶出來很多癌細胞,導致擴散和傳播。所以當時就採取了抽取外周血,緊急運往基因檢測公司檢測血液里是否有癌症相關的基因突變,因為沒有跟癌症發生相關的基因變異是不會導致癌症的。最後恰好發現了是惡性癌症的分子證據——存在相關的癌症基因突變,這名患者做了外科手術,後面發現確實是惡性腫瘤,幸虧比較早期,沒有發生轉移。這是一個真實的,利用血液檢測ctDNA而受益的故事。但不是所有的早期癌症患者都可以這樣幸運,因為靈敏度和特異性仍需要提升。

除了腫瘤細胞裂解釋放的DNA(ctDNA),我們也可以抓取血液里完整的腫瘤細胞(CTC),強生公司的CellSearch儀器是可以對一管靜脈血的循環腫瘤細胞進行計數,這個儀器在中國被批准用於乳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的預後評估,比如一個患者抽血,發現10毫升血液里有多餘5個以上的循環腫瘤細胞,則可以判斷患者預後不是很好,如下圖是強生公司CellSearch儀器。當然這種儀器捕獲的細胞不能區分是死細胞還是活細胞,最近也發現有其局限性,也不斷有新的基於CTC的設備出現。目前基於CTC的癌症早期診斷(注意不是預後)還是局限在科研階段,沒有做到臨床應用。


如果我們問一個問題,我們真的不能做到癌症的早期診斷嗎?答案是否定的,我自己認為未來可以做到腫瘤早期診斷的技術是Exosome,也就是外泌體。在做腫瘤診斷產品研發的時候,比較喜歡去一些網站閑逛,偶然看到Exosome就認為這是趨勢。外泌體是細胞正常吐出的小囊泡,這些小囊泡里含有大量的信號分子,如DNA,RNA等,細胞通過吐出、吸收這些小囊泡進行傳遞信息,外泌體也被稱之為人體的聯邦快遞系統。癌症細胞也分泌大量的外泌體,裡面含有特有的信號,用來去誘導血管生長到它們附近,去抑制免疫系統,或者去馴化人體的一些器官(就是誘降,否則癌細胞根本很難轉移成功的),所有的證據都表明,惡性癌症早期的分子事件是外泌體,這要比循環腫瘤細胞(CTC),循環腫瘤DNA要早(ctDNA)早很多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抽血、或者採集尿液去收集外泌體,監控外泌體里信號分子譜是個什麼情況,用來和大數據進行比較就可以對很多癌症進行早期診斷。見下圖,可以看到細胞分泌的外泌體。


電子顯微鏡下的外泌體


這裡需要說明,不是隨便弄一種什麼分子可以做癌症的早期診斷的,癌症的早期診斷應該是很多信號的匯總,進行一個系統的判分,這樣才能做到早期診斷。所以很多網上說的,抽血幾分鐘診斷癌症都是忽悠人的。癌症是一類疾病,除了頭髮和指甲外,其他人體器官都可能發生癌症,怎麼有一種分子可以預測癌症呢,而且你知道了有癌症,也不能知道是哪個器官發生了啊,所以要做到癌症的診斷和準確地定位,一定是需要多個分子診斷數據的參數指標,所以未來癌症的早期診斷一定是個大數據的東西。據悉目前美國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等很多機構都在從事基於外泌體的癌症早期診斷研究。未來甚至可以改造這些外泌體,裡面裝上藥物,作為自殺性導彈攻擊癌症。

我們人類可能終究逃避不了癌症,因為這是個進化的疾病。但是未來應該有很多辦法,包含早期癌症的診斷。目前是沒有辦法的,即便是有遺傳性腫瘤基因變異也不是一定會得癌症(如安吉麗娜·朱莉的BRCA基因突變),沒有遺傳性基因變異也不是高枕無憂,90%的癌症都不是遺傳性的。所以我們還是要期待外泌體,以及代謝組等多種參數指標的大數據,這樣來解決癌症的診斷、治療和預後監控的問題。

而像CT這種相對較為精尖的設備都很難檢查出早期癌症,更何況普檢呢。相對來說,如果癌症已經到了體征明顯,普通體檢都能檢查出來的情況,大多屬於癌症發展的中後期了。

參考文獻:

1、Bettegowda C., Sci Transl
Med.2014 Feb 19;6(224):224ra24.

2、Diaz and Bardelli. J Clin
Oncol, 2014,Feb 20;32(6):579-86.

3、Weidle UH., Cancer Genomics
Proteomics. 2017 01-02;14(1):1-15.


謝邀。這個問題已經有各種回答了,都很精彩,尤其是高票回答的,把問題都說清說透了;但真正經歷常規體檢中發現腫瘤的「幸運兒」,還很少有回答這個問題的。也可能因此我被邀做答主。
我是在體檢中發現了早期膀胱癌,本來作為醫生是應該有些警惕的,但膀胱癌在早期沒出現血尿的時候,幾乎沒有自覺癥狀,確實是常規體檢意外發現的。具體情況可在我的另一回答中看到,也是我的知乎處女答:得了癌症是什麼感覺?
你們可以想像我是多麼慶幸,現在事情已經過去3年了,回想起當時的情形還是很感謝體檢醫生認真的檢查和及時的提醒。同時,作為醫生,我希望同行們能夠仔細再仔細,認真再認真,癌症在早期發現的預後是完全不一樣的。
現在的常規體檢項目,還沒有精確到對每種腫瘤都可以篩查出來的,體檢中心對化驗檢查的解讀也是比較詳細,但我覺得醫生還要重視問診和查體,否則一些早期癥狀和體征容易漏掉。
儘管現在的體檢中心越來越豪華,檢驗技術越來越完善,但常規體檢中醫生本身的作用還是非常重要的,一些論點認為體檢中心工作很舒適,體檢醫生工作很簡單。這是不對的,我就見過技術很紮實的體檢醫生,對工作也很嚴格。
希望健康體檢成為疾病的第一道防線!


常見癌症體檢攻略(轉)

  很多癌症的可怕之處在於,一旦發現,就是中晚期。人們不禁要問,平時所進行的單位體檢,難道不能發現?專家指出,常規體檢很難早期發現癌症,專業的設備和醫生,才能捕捉到早期癌變信號。癌症雖被稱為「絕症」,但很多人不知道,早期癌症的治癒率可以高達80%,而且病人所遭受的痛苦和治療費用也會大大降低。因此早期發現才是癌症治療的關鍵。那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目前來說,專業防癌體檢是最好的方法。因此,在年底單位常規體檢的高峰期,專家提醒,對於腫瘤高危人群,建議「加餐」進行專門的防癌體檢。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預防醫學部主任廖振爾教授說,腫瘤高發地區人群、常與致癌物質接觸的人、有惡性腫瘤家族史的人、有癌前病變的人和40歲以上的健康人群,每年應至少做一次防癌檢查,查什麼視個體差異而定。

  看似複雜的防癌檢查,主要有三種方式:腫瘤標誌物檢測、內窺鏡和影像學檢查。良性腫瘤、炎症、不良生活習慣等,會導致某些標誌物指標升高,需要醫生分析腫瘤標誌物濃度超標水平、持續時間、指標是否繼續上升,還要聯合檢測多種標誌物,根據內窺鏡和影像學檢查進一步明確。

  癌症的十個信號

  1、皮膚、乳腺、舌部或者身體任何部位有可觸及的或者不消的腫物。

  2、疣或黑痣發生明顯變化:形狀變不規則、邊界變不清、顏色變深、直徑變大。

  3、喝水哽咽感,上腹部疼痛;吞咽食物時哽咽感、疼痛、胸骨後悶脹不適;食慾下降,消化不良。

  4、耳鳴聽力下降、鼻塞鼻衄涕血、頭痛、面麻、視物不清、頸部腫塊可能是鼻咽癌。

  5、月經不正常的大出血、絕經後陰道出血、接觸性出血、白帶異味和增多警惕宮頸癌。

  6、嘶啞、乾咳、痰中帶血、胸悶胸痛氣促。

  7、大便帶血,便秘、腹瀉交替,腹部腫物,貧血消瘦可能是大腸癌。

  8、久治不愈的發燒。

  9、持續體重減輕。

  10、久治不愈的潰瘍。

  肝癌

  1

  肝癌篩查:重在AFP定量和肝臟彩超檢查

  廖振爾說,中國約有一億人感染乙肝病毒,乙肝病情發展有明顯的「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因此,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應每半年主動進行一次檢查,肝炎肝硬化患者通過檢測甲胎蛋白,可達70%-80%的肝癌發現率。肝炎患者三個月到半年應做一次B超,密切監控。

  重點人群HBV或HCV感染者;有肝炎或肝硬化病史;有家族病史;嗜酒者。

  檢查項目

  AFP定量

  怎麼查:生化檢驗。

  查什麼:AFP是肝細胞和生殖細胞腫瘤的標誌物,是原發性肝癌最靈敏、最特異的一種指標,AFP中文名為甲胎蛋白。在懷孕早期孕婦的血清中可以查到,嬰兒出生後很快就消失,如果成人血中查到甲胎蛋白,就懷疑是肝癌。AFP顯著升高提示原發性肝癌,中度升高常見於肝硬化、急性肝炎等。目前,AFP是肝細胞癌診斷中最重要的「腫瘤標誌物」,我國肝癌患者約六成查到甲胎蛋白。

  肝功能測定

  查什麼: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肝萎縮、藥物中毒性肝炎,肝功能會異常,而肝功能異常者是肝癌預防的重點人群。

  乙肝兩對半定量

  查什麼:定量檢測較定性檢測靈敏度高,大三陽表示病毒複製活躍、傳染性強;小三陽傳染性較大三陽弱。根據HBsAb的含量,可判斷機體對乙肝病毒(HBV)的免疫狀態及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HBsAb的含量較低,不能起到保護作用。

  HBsAb就是乙肝表面抗體的英文縮寫,是乙肝病毒血清標誌物中,唯一具有保護性的抗體。HBsAb陽性表示有乙肝病毒抗體,對乙肝病毒有抵禦作用。而預防乙肝對於預防肝癌具有重要意義。

  HBV-DNA檢測

  查什麼:目的是確定乙肝病毒(HBV)的DNA複製情況數量,乙肝病毒複製數量高,提示有較強傳染性。

  肝炎四項

  查什麼:輔助診斷甲、丙、丁、戊等病毒型肝炎。

  肝臟彩超

  怎麼查:彩色超聲多普勒成像。

  查什麼:了解肝腫瘤、囊腫、硬化、脂肪肝、膽道結石、膽道、膽囊腫瘤、胰腺癌、脾腫大等首選影像診斷方法。

  肺癌

  2

  肺癌篩查:「320」煙民應每年做一次低劑量CT

  肺癌為何高發,成為患病率排行第一的癌症?PM2.5惹禍?基因突變?廚房油煙?為什麼有的人不抽煙,也患肺癌?

  重點人群:「320」煙民(即抽煙超過20年、每天超過20支、20歲前開始抽煙)每年做一次檢查;有家族史;長期接觸致癌物:嚴重污染、放射線、石棉等;肺病史(COPD,即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纖維化)。

  可疑癥狀: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有如下表現:刺激性乾咳、痰中帶血或血痰、有胸痛、氣促等表現。晚期呼吸困難、血痰明顯、發熱、骨頭疼痛等。

  CEA定量

  怎麼查:抽血檢查。

  查什麼:CEA即血清癌胚抗原,是肺癌、胃癌、結腸癌、直腸癌、胰腺癌、乳腺癌膽道腫瘤等診斷和治療觀察的指標。

  Cyfra21-1定量

  查什麼:Cyfra21-1即細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為非小細胞肺癌的腫瘤標誌物。Cyfra21-1水平顯著升高提示腫瘤晚期或預後差;治療中如果Cyfra21-1的水平很快下降或恢復到正常水平,說明治療效果好。

  胸部低劑量CT

  怎麼查:低劑量CT。

  查什麼:胸部CT是顯示肺部病變最敏感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胸部低劑量CT使患者所受的X線照射劑量大大下降;減少了X線對人體可能造成的損傷,顯著提高早期肺癌以及結節的檢出率。「老煙槍」應每年做一次低劑量的CT,監測肺部是否有病變。

  消化系統腫瘤

  3

  消化系統腫瘤篩查:胃炎等患者至少做一次胃鏡

  A、食管癌

  重點人群:長期存在消化系統的不良癥狀;有慢性食管炎和Barretts食管表現;有家族史;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如經常吃過熱、腌制、熏制的食物。

  可疑癥狀:早期吞食物有哽咽感、食管有異物感、食物滯留感、胸骨後疼痛。

  B、胃癌

  重點人群:有胃癌家族病史;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或做過胃手術;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男性尤其超過正常體重20至25公斤或有吸煙者;高鹽飲食,嗜腌制食物者。

  可疑癥狀:早期有上腹不適、飽脹感,食慾減退,噁心、噯氣、反酸等。

  C、大腸癌

  重點人群:有腸息肉史;慢性腹瀉者;慢性便秘者;有黏液血便者;有大腸癌家族病史。

  可疑癥狀:早期有腹痛、血絲便、黏液血便,消瘦或有腹部包塊。

  血常規

  查什麼:反映全身內臟器官組織健康狀況,如貧血、細菌性感染、各種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減少症,藥物引起骨髓抑制、化療引起血液成分變化。

  CB4(凝血四項)

  查什麼:了解血凝、溶血狀態,為進一步胃鏡檢查行組織活檢做準備。

  心電圖

  怎麼查:心電圖檢查。

  查什麼:通過檢測心電圖,觀察各種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為做無痛胃鏡做準備。

  普通胃鏡或無痛胃鏡

  查什麼:此項檢查同時為食管癌、胃癌必檢項目,觀察食道、胃、十二指腸有無黏膜隆起、腫物、炎症、息肉、潰瘍等,對食道、胃、十二指腸等黏膜表面作直接肉眼觀察,如發現異常可對病變進一步取組織活檢作病理檢查。

  普通腸鏡或無痛腸鏡

  查什麼:此項為大腸癌檢查項目,直接肉眼觀察整個結腸及迴腸末端,如發現可疑病變並可進一步取組織活檢作病理檢查,及時、準確地對疾病作出診斷。

  乳腺癌

  4

  篩查:彩超對實質性囊腫最有觀察價值

  重點人群發育過早(10歲以前)者、過遲生育(35歲以上)者、不生育者、育後不哺乳者;絕經期大於55歲者、患乳腺非典型增生、長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長期精神壓力大者、過量飲酒者、有家族病史者、乳腺癌相關基因突變者等。

  CA153

  怎麼查:抽血化驗。

  查什麼:CA153是乳腺癌最重要的特異性標誌物,60%乳腺癌患者CA153明顯升高,80%轉移性乳腺癌患者CA153升高。

  乳腺彩超

  怎麼查:聲波形成乳腺內部影像。

  查什麼:觀察是否存在異常腫塊,尤其對實質性囊性腫塊最有觀察價值,可以鑒別良性、惡性腫瘤。彩超對身體毫無危害,適合各年齡段女性,特別是青年女性。

  乳腺鉬靶照片

  怎麼查:一種特殊的低劑量數字化X線檢查。

  查什麼:能發現微小鈣化病灶,對乳腺癌早期篩查意義很大,尤其適合中老年女性。但該檢查有輻射,不建議40歲以下、無高危因素或體檢未發現異常的婦女檢查,也不能過度頻繁使用。

  乳腺增強MR

  怎麼查:通過核磁共振成像,形成乳腺內部精確立體圖像。

  查什麼:作為補充檢查措施,與鉬靶聯合用於某些乳腺癌高危人群的乳腺癌篩查。 (據南方都市報)


很多人在面對疾病時,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現代醫學都這麼發達了,……」。

不好意思,我來給你潑盆冷水,現代醫學發展至今還遠不到發達的程度,所能解決的問題十分有限,絕大部分疾病不能被治癒;很多疾病至今發病原因不明,只能粗淺的談談誘發因素;有些疾病霸道地寫在基因里,遺傳給下一代,一個非常著名的事例,美國女星安吉麗娜朱莉早在幾年前年的時候切除了自己的雙側卵巢和輸卵管,因為她通過基因篩查發現自己患卵巢癌的風險為50%,而她患乳腺癌的風險高達87%;另外還有一部分疾病純屬運氣問題。現代醫學面對很多疾病時基本上除了緩解癥狀,減輕痛苦之外,無能為力。醫生不是上帝,治療也只是干預,一切都得看您的體質,抵抗力和運氣。


研究過去五十年里人類跟癌症的抗爭史,我們發現面對中晚期癌症,仍舊沒有什麼突破性進展。不過總結經驗,真正能幫助癌症人類降低癌症死亡率的因素無非三個,而這三個因素排名第一,行之最為有效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和免疫治療,以及一些靶向治療。而這些治療,對於大部分中晚期癌症並不敏感,目前治癒率比較高的癌症只有幾種類型,包括乳腺癌,宮頸癌,大腸癌,甲狀腺癌。所以防癌治癌,都得從早期開始,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這是目前公認對癌症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臨床上遇到的癌症患者,無非是以下幾種情況,要麼是已經出現了癥狀,身體不舒服來醫院檢查,比如長期的腹痛,結果一查是癌症;要麼是身體其他地方出現了問題,檢查時順帶查出了癌症,比如胃不舒服就診,然後查出是腸癌;還有就是平日里沒有癥狀,在普通體檢中查出了早期癌症。以上幾種情況,無疑最後一種的治療效果最好,對生活的造成的影響最小,比如一期食道癌五年生存率是90%,早期肺癌和早期肝癌同為70%,早期宮頸癌的五年存活率也可以達到90%。

因此,對於普通人來說,通過健康體檢早期發現亞健康狀態和潛在的疾病,早期進行調整和治療,對提高療效,縮短治療時間,減少醫療費用,提高生命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顯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健康體檢的重要性,也有越來越多的機構研製出了五花八門的體檢套餐,不僅價格昂貴,而且花樣繁多。對於絕大部分非專業人士,看到這種體檢套餐都懵一臉。

在這裡給大家一點小建議:
1.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各種常規檢驗及具有一定特異性的化驗。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
②進行全面體格檢查:由於約有75%的癌症發生在身體容易發現的部位。因此全面的體格檢查,包括望診、觸診、叩診、聽診等十分重要,常常能發現相當一部分腫瘤,並能對其性質做出初步的判斷。
③影像學檢查:包括彩超檢查、X線常規透視、拍片、各種造影、各種體層檢查、CT等。如胸部正位片、上消化道鋇透、肝膽脾腎胰彩超等。
④病理學檢查:脫落細胞學檢查及活組織檢查。
⑤內窺鏡檢查:食管鏡、胃鏡及腸鏡、支氣管鏡、膀胱鏡等。
⑥放射免疫學檢查:如胎甲蛋白測定、癌胚抗原檢測,EB病毒抗體檢測等。
⑦醫用激光診斷。
要做的項目基本上包含


現在很多體檢套餐都會推薦你做基因檢測,基因檢測的成本也越來越低,項目也越來越繁多,火到幾乎大大小小的機構都能給你測一測,有的醫院達不到這樣的條件,或者質量不成,就將樣品用到國外做。

我覺得普通體檢是否該做基因檢測應從全盤考慮,基因檢測如果不能很好的解釋,不能為被檢測者今後的醫療照顧提供幫助的話,是沒有必要做的。除了浪費金錢外,還有心理上的陰影。試想如果你做了檢測,查出若干癌相關基因,但檢測方說不清楚這些基因和癌症的確切關係,並不能明確告訴你這個檢測的指導意義,你就只能帶著一肚子惶恐和疑惑生活下去。
那什麼人應該做癌症基因檢測?
1. 受檢方有個人或者家族性遺傳性癌症的危險。
2. 檢測出的結果能夠給出是否存在致癌基因的明確解釋。
3. 檢測結果有助於受檢方將來的醫療照顧。

不過,目前來說,癌症早期的檢查仍舊存在著爭議,現有的方法準確率不高,早期研究難度較大,我們也不能指望著體檢沒事就萬事大吉。

仍然建議大家自己多了解一點健康常識,不要把自己的健康全權託付給醫生。
推薦大家關注幾個公眾號
1、Haalthy肺騰助手,創始人是一位女強人,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因為自己父親得了癌症,一直在中美港地區尋找治療方案。隨後2015年回國創業做了這樣一個互聯網醫療平台,幫助患者聯繫國內外治療肺癌最頂尖的醫生和腫瘤kol,旨在提高肺癌治癒率。關於肺癌,這個公眾號資訊很全面,包括治療中前後的療效,營養,心理,財務等等全方位疾病+生活管理支持,很多國外內著名的醫院都參與其中,大家可以看一下。

2.丁香園
國內目前最大的互聯網醫療平台,相信不需要多介紹大家也都耳熟能祥。
還是那句話,先明白了醫生不是萬能的,健康是你自己的之後再來跟我談醫患關係。


重新補充下個人觀點:
1、普通體檢不能代替腫瘤篩查!
2、每年一次的腫瘤篩查是預防和發現腫瘤的最有效的辦法!
3、沒有任何一種措施,能比每年一次的防癌篩查對防治腫瘤有效!

以上是本人觀點,亦是UICC(國際抗癌聯盟)對防治腫瘤所做的知識普及工作的一部分。
(以上是重新補充的)


今天的狗耳朵kindle推送,推送了這個問題的解答。上廁所的時候稍微看了一下。覺得有必要重新說一下。
癌症是怎樣被查出來的?
這個問題很複雜,目前常規的檢查手段包括,影像檢查(超聲、CT、MRI、PETCT等)、血液檢查、病理切片等。這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檢查手段。影像和血液檢查通常只是作為基礎診斷使用,病理切片用作定性。
普通體檢能不能查出癌症來?
這個和很多因素有關,譬如醫生的水平,自身腫瘤的發展情況。舉例來說,一個有經驗的B超醫生甚至可以發現1mm的甲狀腺腫瘤,但是對於一個技術一般的醫生來講,1mm的腫瘤也許被一次掃而過。當然,如果你肝臟上有一個5cm的腫瘤,再笨的B超醫生也能發現。

關於第一個回答裡面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
1、樓主舉了一個前列腺癌的例子。這個例子沒有問題,前列腺癌在美國發病率之高是貴國難以想像的,前列腺癌排在美國男性腫瘤癌譜的第一位。前列腺癌的檢查手段,目前最主要的就是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樓主舉這個例子沒有問題。但是,前列腺癌是癌症中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在中國,其發病率還沒有進入男性腫瘤發病率的前十位。這個例子不適合貴國男人。
2、樓主舉前列腺的例子是為了說明,腫瘤進展很緩慢。但是,事實上除了前列腺癌,和一些介於良惡性之間的腫瘤,幾乎找不到這樣進展的腫瘤成員。在中國,肺癌、乳腺癌、大腸癌、肝癌、胃癌才是最主要的幾種「大腫瘤」。但是,這幾種腫瘤要麼惡性程度非常高(肺癌、肝癌。五年總生存率均低於40%)、要麼對人身體和心理會造成巨大的傷害(乳腺癌、大腸癌。沒有乳腺,和人造肛門給病人帶來無盡的麻煩)。

所以,如果討論該不該對癌症體檢,還是看看貴國的國情為好。
以上面提到的發病率較多的幾種癌症為例。
1、乳腺癌。
目前,乳腺癌的一期生存率在中國五大腫瘤中心都可以接近或超過90%,但是晚期乳腺癌生存率則會降低到50%左右。早期發現乳腺癌最關鍵的手段就是B超和鉬靶檢查。單靠手摸,不管是自摸(這個詞有點怪),或者被摸(也有點怪),都不能夠早期發現。因為人手觸覺是有一定敏感度的,很難想像你的手能準確的摸到1mm的灰塵。
2、肝癌。
中國是肝癌大國。這並不是說,貴國人天生愛得肝癌。這是因為,中國是乙肝大國。乙肝一般會經歷,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癌三部曲)。一旦獲知自己患上乙肝,那麼其實你的監測之路就開始了。
樓主提到說,一些人喜歡沒病找病。其實,乙肝患者,就要沒病找病。半年一次的B超監測是不能少的。這個的意義在於,一旦早期發現肝臟腫瘤,切除之後五年生存率可以超過90%,甚至達到臨床治癒。但是,晚期的肝癌這個數字連攀上40%都有困難。
更有力的例子在於胰腺癌。這個病的死亡率接近1.就是百分之百的死亡。但是,如果早期能夠發現,早期的胰腺癌通過綜合治療完全可以達到臨床治癒。
3、肺癌。
現在肺癌的人越來越多了。有的人將這個歸結為污染嚴重。實際上,污染嚴重的反應要十幾年之後才能發現出來。很簡單的低劑量的螺旋ct就能夠讓肺癌患者達到臨床早期發現。

其實,腫瘤早期檢查的好處很早就被世界癌症組織所肯定並積極推廣。做的最好的是日本,日本是食管癌高發國家,食管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腫瘤,人們一般都會說春天發現食管癌,病人看不到秋收。但是,正是每年都會去定期做胃鏡的日本人,將這個很恐怖的疾病的死亡率降得很低。其原因就是能夠早期發現。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為了說明,早期的腫瘤篩查十分必要。
早發現能有以下好處:
1、花費少。以乳腺癌為例,早期乳腺癌手術比一般的根治性手術要便宜很多,根據病理性質很多因為腫瘤很小,也不必要打化療。
2、痛苦小。還以乳腺癌為例,早期發現,就不必要全部切除,可以做保乳手術。沒有和有一點相比,有一點總比沒有強。
3、最關鍵的,可以獲得良好的生存期。

以上,癌症的早期篩查有沒有必要,你們自己看著辦。


按照《內證觀察筆記》的說法,如果你會內證,那應該可以自己看得到疾病。

即使你找到「真的具有治療癌症本事的中醫」,能有多大效果,也看你自己的修行。倒不是說「信則靈」的問題,「不信但是道行高」應該也是可以的。



目前認識的很多患者中,通過普通體檢檢查出來的癌症諸如肺癌、肝癌胰腺等,檢查出來的時候大多已經到了中晚期,這還不包括很多諸如大腸癌之類很難通過普通體檢篩查出來的癌症。就像女性的宮頸癌,也是通過專門的宮頸癌篩查檢查出來的。

普通體檢確實能反映身體各項指標是否正常,如果一旦發現不正常,就需要進一步的檢查確定是哪個部位機能出了問題。從這個層面來說普通體檢有一定的用處。

但是,目前大多數醫院都有專門的癌症體檢,據了解,價格也都在1500以上,如果這個問題去問到醫生或者醫院那邊,答案肯定是希望你去做個全面的癌症體檢,畢竟跟普通體檢的價格差放在那裡,但個人會建議如果普通體檢指標沒有問題,身體各方面也沒有任何不適(比如便血、乳房硬塊這些)的話,一般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當然也遇到過普通體檢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檢查便血問題的時候檢查出來患有大腸癌的患者 。

所以保險起見的話,如果經濟能力允許,可以做個癌症體檢,畢竟這個不需要每年都查,可能三五年查一次就可以了,沒必要因為節約這點錢經常提心弔膽,尤其對於那些看到身邊得過癌症,自己身體有一點小問題就擔心自己是不是也患了癌症的人,在癌症體檢指標正常的前提下,其他時候每年一到兩次常規體檢就可以。


不請自來,看了一下,大家說的很完善很好,但是不是說所有人都願意看,因為太複雜了。簡單說,做到每年小體檢,三年大體檢就好了。特別的說一下,關於肺癌,現在肺癌實在是太多了,體檢就做肺部CT,不要做胸片,每年我們醫院都有幾個通過CT發現的很早期的肺癌,但是這些在胸片上沒任何異常,其他的話,查個腫瘤全套吧,就是查血,女性的話,尤其是圍絕經期女性,篩查宮頸癌之類的吧,具體怎麼做,去了醫院醫生會告訴你的,還有就是據說有個啥宮頸癌的疫苗,可以接種,但是不是說一勞永逸的,還是要常規做檢查體檢,還有就是哪個地方有點不舒服,就重點預防一下,比如說有萎縮性胃炎的,當然要注意胃癌咯,有潰瘍性結腸炎的,大腸癌咯,肝炎的,肝癌咯,還有一個,重點關注一下女性的乳腺癌,男性的話,前列腺癌,這個東西很奇怪啊,我一直主張,60歲以上的男性應該做常規的前列腺切除的,尤其是不僅癌變,還會增生,每次尿尿的時候就滴滴答答的,其他的話,像白血病,淋巴瘤,骨肉瘤這一類的,不可防不可控,得了的話,只能說運氣不好,沒辦法。說得好亂,也沒參考啥資料,全憑自己的經驗。


直腸癌有經驗的醫生可以很早發現,但一般體檢時都會跳過這一項。


在我國,癌症檢測仍然是傳統的方法更為可靠和穩妥。規範的腫瘤體檢包括三個方面:一方面是為預防癌症所做的檢查,如一位45歲以上的乙肝患者,應定期做腹部B超檢查。另一方面是篩查早期癌症,如婦女進行宮頸塗片細胞學檢查,以及時發現宮頸癌。第三是由經驗豐富的醫師進行詳細診斷和物理檢查,以早期發現癌症信號。


雖然「預防癌症」只能做到降低風險,但是我們還有另一招:發現早期癌症。

大家都知道,癌症分期很重要,早期跟晚期的結果會有很大差別。所以,如果在癌症剛出來的時候就通過檢查發現並且治療,那也算變相的預防了。

這個就叫做「癌症篩查」。

下面這些內容比較偏資料向,有些瑣碎,大家收藏好,到每年體檢的時候拿出來看看就行。

由於技術限制,目前並不是所有的癌症早期都能通過篩查發現。證據最充分的癌症篩查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對乳腺癌、宮頸癌和結直腸癌。


乳腺癌

乳腺癌篩查主要的手段有:體格檢查(觸診)、乳腺鉬靶X線、超聲、核磁共振(MRI)。

對於20~39歲的非高危女性,只要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即可,而40歲以上的女性推薦每年進行1次乳腺x線/B超檢查,視情況加做MRI。對於高危女性,推薦20歲以後每年一次MRI檢查。

是否高危需要諮詢專科醫生,比如安吉麗娜·朱莉攜帶的BRCA基因突變就是高危因素之一。


宮頸癌

99%的宮頸癌都是由HPV(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但是不能反推,HPV感染的女性中也有相當大一部分並不會發展成宮頸癌。

宮頸癌篩查中主要會用到兩種檢查:宮頸刮片、HPV檢查(也是用宮頸組織)。

建議21~29歲的女性單獨進行宮頸刮片篩查,每3年1次。原則上是開始性生活後才需要篩查。30~65歲女性可進行HPV和宮頸刮片聯合篩查,每5年1次,或單獨宮頸刮片篩查,每3年一次。65歲以上的女性若既往篩查結果連續呈陰性,則可以終止篩查。


結直腸癌

結腸癌發病隱蔽,有時會通過黑便發現。對結直腸癌的檢測方法比較多:除了最主要的大便隱血和結腸鏡檢查,還有鋇餐、CT造影、大便DNA檢查。

建議普通人群50歲開始篩查,每年進行1次大便隱血檢查,每10年做1次結腸鏡檢查。或者每5年1次鋇餐/CT造影/。

大便DNA是新興的一種無創檢查方式,目前的研究顯示它的靈敏度比普通的大便潛血檢查要高出不少,有望成為新的常規篩查方式。

對於高危人群,結腸鏡的頻率要提高,具體需要諮詢專科醫生。


以上三種癌症篩查的效果是最明確的,推薦一般人都進行。至於下面提到的這些,還沒有足夠有力的證據證明篩查的得益超過風險,故只推薦高危人群進行。


肺癌

目前篩查肺癌的主要方法是低劑量螺旋CT(LDCT)。普通的X光片不能發現微小的早期肺癌,而LDCT可以,並且相比常規CT,LDCT的輻射量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大大降低了風險。現有的研究證據都表明,開展高危人群的LDCT篩查之後,早期肺癌的發現率和生存率都大大提升。

高危人群的定義:包括有吸煙史(至少30包年,包年=每天吸煙的包數×連續吸煙的年數)、當前吸煙者以及戒煙不超過15年的人群。推薦從55歲開始每年接受一次LDCT。


肝癌

在中國,原發性肝癌是第三常見、死亡率第二高的癌症,因此對高危人群的篩查也非常重要。

肝癌高危人群包括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嗜酒者等等。對於這些人,推薦男性35歲、女性45歲時開始每6個月進行一次檢查。方法包括抽血查甲胎蛋白(AFP)和腹部超聲(US)。至於CT、MRI以及PET-CT這些,建議在AFP或US篩查有異常時再用於明確診斷。


胃癌

胃癌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如果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胃潰瘍、家族史等情況,建議從40歲開始,每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


其他

前列腺癌和子宮內膜癌,前者因為進展比較慢,篩查(抽血查PSA)的效果也不是很明確,建議自願選擇;後者因為異常的陰道出血是多數女性早期發現的主要癥狀,所以一般女性要密切關注,並不需要其他特殊篩查手段。對於有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家族史的女性,推薦35歲起每年一次子宮內膜活檢。


以上就是目前一些常見癌症的篩查相關知識介紹。還是那句話,收藏好,記得到每年體檢的時候拿出來瞅瞅。


推薦閱讀:

TAG:健康 | 癌症 | 人體 | 醫學 | 健康體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