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影里有些光暈是水平的線?

請問這是電影鏡頭的原因,還是光的類型的原因?
有沒有系統介紹關於電影攝影光的書?

比如像這樣。


謝謝邀請,其實Magasa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
水平光暈是由變形寬銀幕鏡頭造成的。
變形寬銀幕鏡頭,英文名叫做Anamorphic Lens。
它的作用就是將影像做水平方向的壓縮,這個過程叫Squeeze。他把景物變瘦,擠壓在一起,在放映的時候再用變形鏡頭還原。


類似這樣的效果。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35mm膠片的成像面積。倘若直接在35mm上拍攝2.35:1寬銀幕,在標準4齒孔放映模式上,會浪費很多空間。

這個是不用變形鏡頭,直接拍攝,可見有大量膠片沒有利用上。而使用了變形鏡頭之後,會拍攝成這樣。你看,百分之百的膠片就利用上了,到時候放映時還原即可。
由於變形鏡頭的特殊性,會產生和普通鏡頭不一樣的光暈,一般來說,普通鏡頭的光暈是四處發散的。變形鏡頭的光暈是水平的。
普通鏡頭是這樣的光暈。


但是變形鏡頭是水平的,提問者已經給出了。
問題就在於,從70年代到90年代,電影的黃金期,變形鏡頭大量使用,幾乎所有的大寬銀幕電影都是用變形寬銀幕鏡頭拍攝的。變形寬銀幕鏡頭已經是寬銀幕大製作電影的標準,直到90年代末被超35mm工藝取代。
也就是說變形寬銀幕鏡頭有強烈的電影感。這也是為啥現代很多用球面(普通)鏡頭拍攝的電影拚命搞出水平光暈的原因。
這裡面最著名的就是《Lost》《Star Trek》的導演J J Abrams。他的光暈鏡頭成了他的電影標誌,幾乎無處不在。
Star Trek


super 8


他是狂熱的影迷,他很喜歡黃金時代的電影。至於是否使用了變形寬銀幕鏡頭,專家看看。

當然他也用後期的辦法來渲染水平光暈。

當然他也用後期的辦法來渲染水平光暈。
有很多這樣的插件,比如AE裡面的。

不過有些導演到了現在也還是用變形鏡頭去拍攝,到不是為了光暈,可能也只是一種攝影師的習慣,比如Panavison的E系列鏡頭,能產生漂亮的水平光暈。

不過有些導演到了現在也還是用變形鏡頭去拍攝,到不是為了光暈,可能也只是一種攝影師的習慣,比如Panavison的E系列鏡頭,能產生漂亮的水平光暈。
《戰艦》片場,看鏡頭這麼大,似乎是變形鏡頭

產生漂亮的光暈:

產生漂亮的光暈:


有些人使用一種叫Vantage Blue—Vision的濾鏡。


原畫面加濾鏡之後其實這是一種對過去技術缺陷的一種崇拜,當時想不出太好的辦法消除水平光暈,到了現在成了Pro-Filmic的必備之物。
甚至連完全不使用鏡頭,只用軟體渲染的電子遊戲也大量使用水平光暈,以增強電影感。


光暈有很多種,比較正常的是圓的。

如果是以垂直線為主,那個叫「CCD smear」,電荷從感光區到存儲區的時間內,因為感光區還在感光生成電荷,從而污染已存在電荷,即為smear效應。另外,強光照射在CCD感測器上,因為光的角度、CCD工藝等因素,電荷被相鄰存儲區捕獲,會導致隨機擴散,使電荷轉移到存儲區,波長越長的光越明顯。

水平的光暈,一般是變形鏡頭生成,我們知道,高寬比為2.40的寬銀幕電影,有用到柱形的變形附加鏡拍攝,它可以把畫面在水平方向上壓扁,從而令強光形成水平方向的光暈,略微泛藍多半是因為鍍膜。這一般只在膠片電影里才有了,因為數字高清拍2.40的寬銀幕,用普通的球面鏡頭裁出來的沒那作用。

當然現在實際上有大量的濾鏡,在鏡面蝕刻出一些條紋,利用光的折射,幫助生成各種十字或星形的光暈,不過這樣而來的圖案一般都太過均勻規則,顯得太人造了。


普通鏡頭裡面全部都是軸對稱的球面透鏡或者非球面透鏡,產生的光暈一般也是軸對稱的。而電影用變形鏡頭為了在橫向和縱向產生不同倍數的光學壓縮,採用了若干非關於光軸圓對稱的柱面透鏡,這應該是電影頭光暈非圓對稱、以及焦外光斑不是圓形的理論來源。


推薦閱讀:

如何拍攝天文圖像?

TAG:電影 | 攝影 | 物理學 | 光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