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越發展,越難「寒門出貴子」嗎?
感覺相比較父輩,我們這一輩實現階級跨越、實現階級上升似乎更難。
是否隨著經濟發展,階級之間的流動性會變差,階級固化的程度會加強,更難實現跨階級流動?
經濟學、社會學,在這方面都有哪些專業研究?
----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經濟學思維,更多經濟學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謝 @Zampeli Diana邀,最近這類類似問題好多呢。
題主想要了解的其實是 社會固化性 和 經濟發展程度 的關係。
目前目測,社會流動性 和 經濟發展程度 似乎聯繫不算太大, 或者有不算太強的負相關(社會固化性高(流動性低) 的國家經濟發展程度越低)。
下面這張圖列舉了不同國家社會流動性的數值,數值越高,則社會流動性越低,子女的階級與父輩所在的階級關係越大。如果了解
我把上面那些國家和GDP/Capita的數據畫了一下(隨便畫的,沒做美工。。。)Y軸是國家的GDP/Capita (PPP,數據來自world bank),X軸是社會階層固化/流動性。
線形回歸結果:
其他相關的研究,在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Li Carly 的回答我提到過 社會固化性 和 貧富差距 正相關(社會流動性越低,貧富差距越大)。這是蓋茨比曲線的研究。
而關於 貧富差距 和 經濟發展,有學者說,是非線性關係,一定的貧富差距和經濟發展正相關,而過度的貧富差距和經濟發展負相關。
(Cornia amp;amp; Court, 2011)
(Cornia Court, 2011)
也有學者說,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而言,有一定的負相關(過高的貧富差距從長遠來看=較低的可持續經濟發展)。
(Berg amp;amp; Ostry, 2011)
(Berg Ostry, 2011)
這兩個未必矛盾。前者是一種空間的比較,後者可以看作時間上的比較。(坑已填) 挖個坑…等有時間介紹一下「克拉克-郝」方法…
-------------------------------------------------------------------------
首先, @Li Carly 已經提到了一些社會流動性的衡量方法,她的Figure 1M中展示的是各國父輩和子輩之間收入的相關係數(下文稱為β)。許多經濟學家做了一些β的跨國和歷史時序比較,試圖揭示是不是「寒門再難出貴子」。但問題在於,這個父輩和子輩之間收入的相關係數β是否真的能夠反映社會流動性呢?
似乎是這樣的,如果父輩和子輩之間收入的相關係數高,就意味著如果父親母親錢多,兒子女兒也錢多,那麼社會流動性似乎比較小;相關係數低,意味著如果父親母親錢多,兒子女兒錢不一定多,社會流動性似乎就比較大。
但UC Davis的經濟史大家Gregory Clark教授和他的門徒現在北京大學任教的郝煜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NO!」用收入來衡量的社會流動性β可能會大大高估社會流動性的實際值,低估了階層固化的水平。
一個段子:我努力學金融,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去學藝術。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有錢人家的小孩既可以選擇「高收入、低聲譽」的金融(no offense),也有可能選擇「低收入、高聲譽」的藝術。如果我們僅僅觀察,有錢人的小孩是否收入也更高,那麼有可能有錢的孩子選擇去學了藝術,而收入並沒有那麼高,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她社會地位的下降。因此,僅僅考慮個人收入水平的代際相關性可能大大低估了實際的階層固化程度。
怎麼辦呢?想辦法搞個平均。
怎麼搞?看姓氏的分布。
基本的想法是一個個人或許會因為個人興趣的原因而選擇藝術而非金融,但在家族的層面上取一個平均,個人的擾動則會加總為零(就好像中學裡學的多做幾次實驗取平均可以縮小一些誤差)。姓氏則恰好代表了家族。
原來的收入相關係數β是怎麼算的呢?簡單說就是拿一套收入的抽樣調查數據,把子輩的收入放在左手邊,把父輩的收入放在右手邊。跑一個回歸方程:子輩收入=α+β父輩收入+擾動項[筆誤已修改,原文"父輩收入=α+β子輩收入+擾動項"]。
現在在家族層面上算相關係數β怎麼算,類似的:家族平均子輩收入=α+β家族平均父輩收入+擾動項[筆誤已修改,原文"家族平均父輩收入=α+β家族平均子輩收入+擾動項"]。
在家族層面上對收入相關係數β進行調整以後,結果如何呢?@Li Carly 的Figure 1M中顯示,英國個人層面的收入相關係數大概是0.5。Clark et al. (2015) 採用類似的方法,估計出來的數大概是0.43。但是,如果採用家族平均的方法來估計代際收入相關係數,β將會從0.43增加到0.74。用白話說,就是你掙1塊錢,其中7毛4[筆誤已修改,原文7毛3]是因為你父親家族的收入高,另外2毛6[筆誤已修改,原文2毛6]才是你個人的努力奮鬥換來的。這意味著,如果採用原來的辦法,社會流動性會被大大高估。採用類似的方法,Clark及其合作者估計了各國家族層面社會流動性的指標β,結果如下:
採用類似的方法,Clark及其合作者估計了各國家族層面社會流動性的指標β,結果如下:儘管之前
儘管之前 @Li Carly 貼的圖,各國的社會流動性數值有高有低,北歐國家似乎已經低到了0.2左右的程度,但Clark教授等人的工作表明,在考慮家族整體平均水平之後,各國的β都會提升到0.7左右。
這真是一個令人悲傷的事實,也就是說在大部分經濟體的大部分情況下,階層固化程度都高達β=0.7的水平(你掙1塊錢,之中大概7毛是因為父輩的原因,3毛是個人的奮鬥)。以至於郝煜教授不得不感嘆,0.7是天註定的,還有0.3就是因為浪漫的愛情。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同意 @Li Carly 的結論,社會流動性和經濟發展程度似乎聯繫不太大,因為比較可悲的是,無論怎麼搞,流動性都一樣差。(當然樂觀地來看,中國近五十年的社會流動性,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流動性,相比之前,還是大大改善了)。
對了,他們最近出了一本專著 "The Son Also Rises"。
參考文獻:Clark, G., Cummins, N., Hao, Y., Vidal, D. D. (2015). Surnames: A new source for the history of social mobility.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55, 3-24.
郝煜. (2013). 中國的長期社會流動性, 1645-2010: 姓氏方法. 經濟資料譯叢, 2, 011.
寒門出貴子的跨度太大,還是那句知乎老話,這是一場接力賽
這是必然的,所以各位現在能拼能打的趕緊搶椅子造福後代。經濟發展體現到各人命運上就是一個搶椅子的遊戲,殘酷的淘汰競爭反而是幸福,比如世界盃32個隊搶錦標。發達經濟體的局面是30個隊是不用打預選賽的,上屆冠亞軍四強賽才會出場,以逸待勞。
中國百年屈辱史也是既得利益集團反覆大洗牌的個人命運機遇期。清亡,北洋亡,民國亡,文革結束恢復高考。100年時間起碼四次草根改姓趙的機會。美國人就沒這機會了。
這邊是底層死難者多機會也多,那邊是死不容易上升爬食物鏈梯子更不容易。
發達國家的人,EQ高,會說話,虛偽,頹廢,不愛生孩子都是對成熟社會做出的適應性策略。
中國這邊分化嚴重,心氣高的人可以無底線撕殺的像狼一樣,不擇手段或卧薪嘗膽,合法的不合法的都在各種方式折騰,因為有希望。
升學和憑學識就業是社會公平最直接的體現,當然這隻能存在於人才真空期。
利益集團的形成是非常迅速的,不到20年,幸運的草一代的裙帶關係就可以把位置都佔住。所以100年能形成4批。
中國目前的機會主要在商業的不成熟上,所以很多領域的大公司兼并還沒有完成,寡頭統治未成型。同時人力資源還比較便宜,尤其是腦力勞動者。體制內就完全被先來者把椅子都坐滿了。
如果未來有大規模戰爭的話,也是草根大晉陞的機會,美國普通人在20世紀最大規模的上位就是依靠二戰。但是21世紀這種機會太小了。
互動百科看見的,侵權立刪。
英國有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一個導演可能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
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
我聽說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為是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當好奇,但是一直沒有找到片源,現在終於見到這片子,2012年他們也完成了56歲的拍攝,所以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這150分鐘里,我們可以窺見到普通的英國人的人生。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證實了導演最初的推測,遺憾地是,真的證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個很火熱的帖子《寒門再難出貴子》,一群畢業生在銀行實習後各自不同的表現和最終歸宿,讓人無法言語但卻就是殘酷的現實,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經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承傳到子女輩。
在我們的國家,那個二十年前就出來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這群體,作為父母遠離孩子也沒有時間精力管孩子,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可提升孩子,他們只是艱難地活著而已,而他們的80、90後孩子依然隨便上點學到了中學就輟學,然後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來打工,然後依然在繁華城市的邊緣被壓擠,這群人中除非立志能夠改變自己人生的還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
而這部英國真人秀電視紀錄片也是讓人看了唏噓不已,裡面沒有分析具體原因,我們只能通過那些表象去推斷本質的原因。
7歲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層階級讀私立學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經每天在看《金融報》或者《觀察家》了,他們明確知道自己會上哪個高級中學——然後上牛津大學——然後成為著名律師著名人物之類;中產階級的男孩也有一些夢想: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或者到哪裡上學讀書、有個什麼職業,女孩子則想著長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窮人區貧民窟上寄宿學校的下層階級的孩子甚至談不上什麼夢想,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這也成為了他們的願望。
在他們56歲的時候,當年那幾個上私立學校的7歲孩子已經按照既定路線上了牛津大學,然後都做了著名律師,過著上層社會的優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們的孩子也無一例外地走著父親的老路——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中產階級的男孩子有三個也上了大學,第一個Bruce牛津大學數學系畢業後成為了一個中學教師,按照他的理想幫助窮困地區的學生,後來回到英國在一個普通的公立學校教書,過著平淡也還安靜的生活。
另外一個農家子弟Nick從牛津物理系畢業後,到美國成為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個身材外貌氣質極佳的美國妻子,他是這裡面唯一一個成功晉級精英階級的人;男孩Peter年輕的時候政治思緒很激烈英姿勃發,大學畢業後做了教師,中途因為發表政治言論被民眾抨擊退出了電影拍攝,56歲時候重回拍攝,已經改行做了公務員,家庭穩定幸福兒女雙全且優秀,和自己的美麗妻子業餘時間一起創辦樂隊進行創作表演並在業內取得很不錯的成績,身材修長氣質優雅,他們依然穩定地處在在中產階級這個梯度里。
不過那些中產階級出來的女孩子則表現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準確地分出誰的故事:無一例外她們嫁人結婚生孩子,她們的人生幸福程度幾乎與她們的婚姻美滿程度完全掛鉤。而那幾個來自底層社會階級的孩子(有色人種居多),他們年老以後,都當了一堆孩子的爺爺奶奶,而他們的孩子,極少能上到大學,做著都是普通的服務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類。而他們自己,常與失業相伴,如果沒有好的社會制度,他們其實處境堪憂。
我們中國古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主要說的是遺傳和潛移默化,大概也表達了不同物種之間這難以逾越的某種界規吧。除了結論真的讓人感嘆甚至讓人有些不甘以外,我還明顯地發現了以下值得感興趣的幾點。
第一集-人生七年/56UP (建議您在wifi環境下觀看)
一、
一個人的體重與他的社會階級是對應的。
片中的精英階級Andrew和John 56歲時依然保持著相對不錯的體型和身材;原中產階級中,晉陞為精英階級的美國教授Nick夫妻,中層佼佼者——公務員Peter夫妻,體型明顯較好;而底層階級長大變老的男人們,雖然他們年輕的時候有幾個甚至說得上相當英俊帥氣,但最終幾乎都成了胖子或禿子,尤其是她們的妻子,每個體型都是走形得相當厲害。
而這些底層階級父母生的孩子們,人數眾多,絕大部分都是肥胖的,雖然現在他們還只有20來歲。可見,精英階級從身形鍛煉飲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遠遠強於底層階級,這種能保持自己體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們成功的重要特質?人人都只看到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優越的家庭教育資源和社會環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質和生活習慣,其實在體型的背後更是他們的家庭賦予的某種自律自強的精神吧,這點其實很值得我們深思。
所以現在有人說,你連自己的體重都控制不了,你連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我們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後映射的是更多內容,因此我們對那些能長年保持自己體型的人,那些堅持不懈朝著自己目標奮進的人,由衷地表達自己的敬意,在背後,他們的付出或許是我們所不能設想的。
第二集-人生七年/56UP (建議您在wifi環境下觀看)
二、
除了母體的家庭環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張牌。
誠然,前面有說,絕大部分人基本都沒跳出社會的等級的既定魔咒,但還是也有例外的。舉兩個例子,任何人都會注意到有個叫Neil的中產階級的孩子(他有個小學同班同學是電影中的考上牛津數學系的Bruce),Neil在在7歲的鏡頭裡他非常燦爛地敘述著他不著天際的奇異的劍客或者花朵蝴蝶飛之類的夢想,甚至14歲的鏡頭下也是一背著書包騎著自行車在好教區飛速而過的陽光燦爛少年,在考牛津大學失利而進入一別的大學之後,因為精神有了問題,他輟學之後做了建築工人,然後流浪輾轉在英國各地,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襤褸,實在讓人看了相當心酸。
雖然最後在56歲的時候以反轉的姿態做了某個地區的議員,但依然是個貧苦的拿著救濟金的議員,他平時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輔助祭司也僅僅能讓他活著,他對著鏡頭從來都沒有過高的奢望,說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麼,還有什麼樣他可以做下去賺到錢的更好職業,他骨子裡已經對自己的命運無可奈何了。片子一直沒說他的精神問題是他的天生遺傳問題還是後來因為家庭環境壓迫所致,總之,這個人物看了讓人相當悲涼。如果他性情沒有問題,他大學畢業後本來是可以順利走在中產階級有尊嚴的軌道上的。
還有一個孩子,生活在貧民窟,住在寄宿學校里,7歲時候出現的那張悲涼的臉讓我很難忘懷,他叫Paul。他7歲時候談不上什麼夢想不過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罰站之類。他的憂傷無助的小臉在1964年的黑白鏡頭下讓人心痛。他成年後雖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為無一技之長,也無足夠的毅力堅持,或者也因為就業環境不佳,他頻繁地失業,換工作,到晚年的時候已經只能在妻子幫工的養老院謀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雜差。他到底是因為家庭環境而造成的自卑,還是因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力?
不得而知,總而言之,他小時候的那張臉讓人憐憫並心裡發冷,因為這都可能只是與他的童年生長環境密切相關。
第三集-人生七年/56UP (建議您在wifi環境下觀看)
三、
婚姻可以拯救一個人,尤其是女人。
在電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與情感與婚姻有關,事業在裡面的比重很小。中產階級裡面有三個同班同學,在多個年代一起肩並肩出現在鏡頭裡,長大以後的命運差別還是很遠。有個叫Sue樂觀的女孩第一次離婚後堅強帶著孩子,後來再婚幸福夫妻關係很和諧,然後工作也一路順利並且有顯著提升,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總之人生更為幸福;有個女孩子一生中嫁了兩次離婚兩次,留下幾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沒上大學,只做著低微的工作,她身體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業領著救濟金經濟也很拮据;還有一個女孩子本性是個悲觀的人,她在7歲14歲和21歲的時候是一個很憂傷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歲的時候遇到了她的丈夫,從此她變成了一個陽光的人,在56歲的時候坦然地說出:雖然自己是一本也許不怎麼好看的書,別人(觀眾)既然翻開了,但是還是會有慣性一直讀下去。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這話放在女權主義那裡不好說對與錯,但是放在這個電影里再合適不過了。那些在7歲的時候就興高采烈地說要結婚要幾個孩子的女人,在她們的人生道路上都寫下了這些篇章,只是箇中滋味大相徑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們的第二次生命。那個蘇在這些女人中顯得相當年輕有活力,無論容貌還是精神在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讓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業也給了她極大的信心,當然也創造了較好的物質環境吧。而其中有個女人在56歲的時候衰老得驚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業,歲月在她的臉上無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迹。
父母的糟糕的婚姻會傷害一個孩子,給他們人生留下很不好的印記,但其實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個男人,比如上段中寫的那個7歲就臉呈憂傷之色讓人心痛的白人貧民男孩Paul,小時候因為父母離婚一直說不會結婚不考慮這事情,後來去了澳洲,看起來很英俊,長大到28歲以後幸運遇到一個陽光的女人,這女人支撐他走過了後面的幾十年的歲月。
雖然他遇到問題的時候無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後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固定了他,也許是孩子,也許是溫暖,讓他留在這個完整的家庭里繼續盡責。如果沒有這個妻子的話,這個從來就一臉悲涼的對人生無望恐懼的孩子又被傷害了自尊心又沒有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會如何地悲涼也很難預測。而他的女兒終於也考上大學主修英國歷史,一家人重回 英國遊覽的時候也很讓人感嘆。
四、
一個家庭中孩子數量的的多少確實與生活品質大有關係。
在電影中,精英階級的人基本只生個兩個孩子,在優生優養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自己的人生進行自己的理想規劃,比如喜愛園藝、帶領板球隊、組建樂隊等,他們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學大學、畢業以後也有很不錯的體面高薪的工作。而底層階級的那些長大後很容易生個三五個孩子,兩段婚姻甚至更多,因為他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因為衝動無序而導致孩子們更無序地出生,甚至他們年輕的兒子在也很年輕甚至不到二十歲的時候也會生了三五個孩子。因此他們還未到衰老的時候甚至只有49歲就已經是一大堆小孩的爺爺奶奶了,經濟壓力可想而知,他們的生活質量也是可想而知,電影中他們被一大家子圍著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閑,有白人也有有色人,他們在五十六歲時候為自己的兒女輩找到了一個體面的工作比如郵遞員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爾家族出現了一個大學生,則更是滿面榮光。按照推測,他的子女應該基本是我們所說的80後。
那些結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門當戶對階級的人,這很正常,一個人在自己所屬的階級里有更廣泛的人群交集和價值共鳴,裡面精英階級和上層的中產階級在婚姻上倒是更為穩定,是因為理性的選擇還是物質的保證?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歲左右的時候經歷了離婚再婚的過程。當然,一段失敗的婚姻會讓人生更為不幸,除了讓人對婚姻的某種信念散失而讓人覺得沮喪,更是因為修正上一段錯誤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上端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負責的孩子而爸爸們也都不知道去了哪裡的話,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理性的人是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還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裡算哪裡,隨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來乏味無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卻有游刃的空間,而表面上自由隨心卻帶來後續的混亂,最終是否能擁有自由和愜意卻是未知。這個讓我們深思,我們羨慕的不僅僅是精英階級表面上所擁有的更為豐厚的物質基礎和社會資源,或者更要研究他們能擁有並保持傳承這種實力的潛在的那種特質。
從42歲的時候開始,他們的生活基本已經沒有了什麼變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經成為了定局,孩子們已經長大再教育已經來不及,而自己年華老去追求事業和愛情都已經力不從心,那些曾經意氣風發劍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變成了今日平靜祥和的頭髮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經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為現在淡淡評閱自己人生的中年嫻靜婦女。在這個年紀,人生的大好時光已經過去,回首過去,他們都很驚訝自己小時候的模樣,他們彷彿都基本滿意如今的人生,只是不滿意又能如何?他們不會對著鏡頭後悔的。
雖然,電影中,那是在英國的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那些人生活還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現在這樣的保障體系下,如果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也都知道了未來的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們是否更充滿信心還是會覺得沮喪?
或許就像劇中人所說,無論我們自己是怎麼樣的一本書,精彩或者乏味,讀著讀著,也就讀下去了;或者就像局中人所說,所謂幸福,就是我們都還在平穩地在這裡,沒有遭遇到厄運;或者就像劇中人說說,如果有機會重來,會在年輕的時候好好讀書,因為知識是誰也拿不走的,那樣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或者如劇中人所說,如果能重新來過,一定不會像當年那麼懶,會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機會,那麼還是能夠改變整個人生的。
「如果……如果……」不過人生沒有如果,在這個知天命的年齡,一切都已經成為定局。
文 | 曼佳(豆瓣)《五十六已然知天命》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AwODAyMA==mid=206914196idx=1sn=946a9797fdfebdb2cfb2225a52b41a82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對 @Sean Liu 的答案指手畫腳一下,可能 0.74 的 correlation 的嚴重程度被高估了
β將會從0.43增加到0.74。用白話說,就是你掙1塊錢,其中7毛4[筆誤已修改,原文7毛3]是因為你父親家族的收入高,另外2毛6[筆誤已修改,原文2毛6]才是你個人的努力奮鬥換來的。
可是 corrlation 不是這麼算的
考慮一個簡單的情況 z 由兩個變數影響 x,y
z = kx + my
並且 x 和 y 是不相關的 (cov(x,y) = 0)
那麼
於是我們有
注意這裡是平方和而不是直接的和
如果文章中的 eta ,也就是cor(x,z) = 0.74,我們可以推出 cor(y,z) = 0.67
所以這個回歸結果的 eta 並非是 父輩收入遠比個人努力重要 (以至於由 0.74/0.26 的比值),而是父輩收入和個人努力差不多重要,類似 (0.74/0.67 ~ 1.10)
如果是之前的 eta =0.47 的結果呢,那麼 cor(y,z) =0.88,implication 就成了 父輩收入遠不如個人努力重要
PS: 如果我們考慮 父輩收入和個人努力存在相關性,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 eta 是沒有控制個人努力的結果,所以我們作出一個正交化可以看到 z 和 y-proj_x(y) 的相關性可以依照辦理;雖然這時候的比較標準需要想法做一下(可能是隨機打亂 x 對 z 的影響?)
PS1: 如果我們一定要從 1 yuran 而非 1yuran^2 來算呢?也就是:
你掙1塊錢,其中 x 是因為你父親家族的收入高,另外 1-x 才是你個人的努力奮鬥換來;求 x
依然 我們假設 z= kx+ my
歸一化有
這就是求
於是我們只需要
我懶得算了.....反正剩下的是體力活
寒門出貴子,處於社會變革時期是相對容易的。
上一輩出現的寒門貴子多數來自曾經被打倒的地主,右派後代,他們的遭遇應該描述成東山再起。只要社會價值觀不產生質變,這種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孩子會打洞的局面會維持下去。
經濟,財富的累積本身存在滾雪球的特性,只要利息還存在,資本還能產生新的價值,那麼從財富角度評價的貴子就很難出自寒門,而且隨著貧富差距的加大,這種落差更加難以彌補。
從知識創新的角度,社會變革的角度,可能會有新的機會,這種創新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機會還是有的。
我們可能再怎麼奮鬥也比不過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們,但是我們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寒門雖然難出貴子,只要每一代都青出於藍,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的子孫後代都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寒門貴子的出現概率圍繞著百分之一上下波動,其波動與社會繁榮度的波動是反比例關係。
同時寒門貴子的出現量既取決於概率,也取決於其基數寒門的數量。
而對於寒門的定義怎麼說也得冬天付不起供暖錢吧。這樣的寒門已經被脫貧工作大大的減少了。
所以現在這個基數非常小。
你想看到寒門出貴子這件事非常難。因為太稀有了。
但是作為寒門出身的人。變成貴子的難度並沒有增加反而還是降低了。
因為信息的獲取難度比起從前大大的下降了。
財富積累的速度也比100年前大大的提高了。
同事一百年前還有一個叫做貴族的仕途門檻。
現在只有隱形貴族,這個門檻比真正的種族門第矮太多了。
所以總結論是看到寒門貴子的難度變得非常巨大。
但是寒門出身的人改變家族命運成為貴子的難度大大降低了。
普通家庭出貴子的概率是怎麼樣的呢。萬分之一。沒有吃過苦,不像赤貧階層養成艱苦奮鬥的習慣。靠個人野心激發的鬥志比起生活給赤貧階層的不甘簡直不痛不癢。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就是這個情況。同時陷阱所在的收入階層水平並沒有隨著社會整體生產力的提高等比例提高。而是更小。在很多發達國家卡住人奮鬥的階層已經是低保階層了。這裡點名德國和英國。謝邀---我長得像寒門裡的鬼子么?這已經是第三個被邀回答的類似問題了。
按我個人理解,這個問題其實想問的是經濟發展跟社會不平等(更具體地說,社會流動性)的關係。關於這個話題有無數篇水平、角度、研究對象各異的經濟學論文。
經濟發展跟社會流動性/不平等的正負相關性以及相互影響也一直沒有定論。
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庫茲涅茨曲線(Kuznets Curve)
橫坐標是GDP,縱坐標是社會不平等性(基尼指數等)原來的理論是:很多國家在經濟上升期隨著經濟發展,社會不平等會更明顯(「先富帶後富」之類的理論),但是隨著步入發達國家之列,不平等會慢慢下降。
如圖1:
如圖2:
橫坐標仍然是經濟指標,縱坐標是一個智庫結合社會發展的各方面(教育、醫療等等等)整合的一個」Social Progress Index", 跟基尼指數起到相似的作用。
但這組數據是靜態數據,並不能支持「隨著經濟發展,到了tipping point以後,社會不平等會越來越小。」這個假設。
「庫茲涅茨曲線」受到了很多反駁---比如Gabriel Palma (劍橋大學)的這篇文章https://ideas.repec.org/p/cam/camdae/1111.html 質疑了庫茲涅茨曲線的普適性和合理性---還有很多其他的研究紛紛表示這個曲線就是胡扯。
以上只是用來說明「樓主問這個問題並不會有明確結論」的一個例子。
建議問題可以限定時間範圍、地理位置等,以獲得更佳準確的回答。
----------------------------------------------以上是占坑-----------------------------------------
希望有空可以多寫一點。
P.S. 最近在趕報告---再拖拖。哈哈我反對大家說現在的階級固化,比過去的寒門更難出貴子。
無論是相比於古代還是近現代,中國寒門晉陞渠道都在增加,而不是減少。而且日趨公平。
我們先從隋唐開始的科舉制看起,除了科舉還有其他渠道嗎?很少哎。隨著中央集權的增加,為了維持稅收穩定,古代農民幾乎不能離開自己的耕地。科舉有多少人能中舉我不知道,民國文盲率在8-9成,那麼清朝有多少呢?我估計文盲率至少在7成吧。一點都不誇張。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能撐半邊天的婦女不能讀書考功名,窮人家的女孩子書都不會讀。上得起私塾的男孩子有多少人,上完私塾有錢進京趕考的又有多少人。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年代。白白養活一個壯年男勞動力,還要供其進京趕考的費用,這一大筆錢有多少寒門出的起。在那個絕大多數人沒有讀過書,那你指望多少人通過科舉來改變命運。經商呢,似乎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許許多多的商人有錢之後第一件事還是謀取功名,綁到政治上去,否則富難過三代。一度輝煌的晉商、徽商都是靠從朝廷手中換取鹽引來牟利。
建國後,一直到改革開放前,階層躍升往往看的不是機遇,更不是你的努力。發展繼承於封建時期的城鄉二元戶籍體制,農村人變城裡人真的很難。晉陞要看你的出身,看你的成分。不但當兵看成分,讀大學看成分,招工還要看成分。成分不好的靠邊站,成分好的看你有沒有關係。那個時代的階級才叫固化,老子退休了,老子在工廠里的名額兒子去頂。這個系統之外的人想擠進來,沒門。
改革開放後,體制固化一步步被融化。公務員可以考了,大學可以考了,你可以外出打工了,外企可以進,國企也招系統外的人了,你還可以自主創業。人們可以靠自己的雙手來讓自己生活變的更好。之前看過那篇熱門文章《寒門再難出貴子》,講到家庭教育,階層的環境給一個人價值觀,格局的塑造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字裡行間也透露著深深的無奈。
寒門為何難出貴子
這篇文章赤裸裸地揭露了社會的現狀,豪門子弟能夠享受更好的社會資源,即使不那麼努力也能夠坐擁很好的起點,而很多寒門子弟終其一生也許都只能前進一小步。
環境的作用確實非常強大,我們以往對於富二代的看法都停留在紈絝子弟,飛揚跋扈的刻板印象上。不得不承認,其實很多富家子弟的視野格局,綜合能力其實是很強的。
如果一個人天天面對的都是教育名師、商界名流、精英階層,只要他智商正常,肯上點心,都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而絕大部分寒門子弟沒有這樣的條件,他們的父母很有可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甚至很多家庭一直以來都因為貧困而爭吵不休。市井小民家庭出身,格局大多還停留在基本生活的掙紮上。尊崇大力節省,不肯投資自己,沒有魄力接受新事物,這都是底層家庭帶來的局限性。
家庭的條件,社會的風氣不是成長過程中的我們能夠改變,很多思想和習慣在我們長大成人進入社會之後依舊在影響我們。
我也曾埋怨過,為什麼我小時候不能住在自己家裡,而是要搬來搬去?為什麼我的同學一畢業就什麼都有了,而我根本不知道未來在哪裡?為什麼有的人光靠拆遷就可以獲得他人幾輩子都賺不到的財富?
我開始明白,原來公平只是相對的,社會在發展的進程中難以做得絕對地均衡發展。也可以說,我比較「不幸」地進入了比較薄弱的那一部分群體。
寒門本就難出貴子
然而,大家千萬不要忘了,貧富的群體比例本來就相去甚遠。什麼叫窮,什麼叫富,怎樣的標準可以評定呢?
這個世上本來就是窮人多富人少,即使像上個世紀末這樣的時代機遇使得一大批的窮人致富,但面對龐大的中國人口,依舊是小比例。我想說,即使再往後發展,也是如此,這是市場經濟的特點,競爭。
既然寒門子弟本來就是大多數,那麼我在想《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認識就有相當的局限性,至少在概率學上是站不住腳的。更惡劣的影響是很多年輕人覺得深有感觸,現實環境的大山難以逾越,於是給自己做一個安心做寒門的理由。
寒門變豪門,從概率上來說,一直都是難的。前面我已經談了很多為什麼難的原因。同時我也覺得抱怨不公平的人很多,發現原因的人也不少,誰來解決呢?誰來指導這麼多的寒門子弟呢?身為寒門子弟的人又該如何改變自己呢?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文章寫得再真實,再痛徹心扉,也不過是讓人生多一樁哀傷感嘆的事情。
寒門改變方法論
一個人的成長主要依賴於自我刻意突破和環境影響。作為寒門子弟,沒有優渥的環境來幫助自己成長,那麼只能走一條更難的路,那就是自我刻意突破,相信奮鬥的力量。
【意識】
意識決定行動,很多人不肯改變是因為認命了,覺得沒必要比,太累了。當然如果真的是想通了想開了自然是好事,畢竟沒有人可以說非要苦逼地奮鬥才是正確的人生。
可問題就在於很多人對自己說這番話不過是一時寬慰下自己罷了,內心擺不脫深深的自卑和無奈。
你可以不奮鬥,但請不要把窮作為成為不奮鬥的理由。也許我們不一定有機會過上王思聰的生活,但努力個十年八年讓自己過上小康生活還是很有必要的。賣煎餅的大媽月入三萬,金華燒餅大叔靠賣燒餅攢下七套房,我覺得很不錯啦,比上不足比下絕對有餘了。
自己拿著三四千的工資,不要覺得其他年輕人都是如此。我們絕對難以想像,現在的中國,每天有多少年輕人跨入月薪萬元行列,有多少年輕人跨入有車一族行列。這裡講的不算富,僅僅是小康。
我認為年輕的時候就讓奮鬥的心死了,覺得自己註定是個Loser,得過且過吧,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寒門奮鬥本來就難,還自我放棄,那真是神仙都救不了。
對待現實要不卑不亢,相信奮鬥的力量,願意花時間有足夠耐心等待未來開花結果,這是把我們寒門子弟觀念擺正的前提。
【行動】
逆襲的過程就像魚類溯流而上,肯定是比順流而下要吃力得多。但是我覺得也不用心灰意懶,因為奮鬥的路上一點都不擁擠,越是堅持越會發現後面的路寬敞。
這裡講的行動並不是做個一次兩次,而是懂得堅持。大量的刻意練習是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技能,並且熟能生巧的。
一個比較好的方式是找一個活躍的社群,一起監督和分享,一起熬過最初習慣養成的艱難階段。等到堅持得足夠久,會變成自發的行為,能夠不拘泥於原先的形式,運用得得心應手。
當你通過掌握技能而掌握命運,你會發現寒門和豪門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只是在奮鬥路上,大部分人都不願意打破舒適圈,堅持下去。
思考千遍萬遍,都不如去親身實踐一遍。行動的過程不僅可以打開眼界,還可以提升逆商,而這些都是豪門精英人士的成功前提。
【學習】
學習是一生需要堅持的課題,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對寒門子弟更是如此。因為學習能力的高低將大大影響行動的效率,進而決定命運的軌跡。
現在很多人嘲諷研究生博士生出來也就那樣,我覺得那是跟土豪比,絕大多數高學歷人才出來混到小康水平還是不難的,這就是學習能力帶來的。
現在都多人都在談學習,聊進步,報了N個課程,實際掌握的卻是寥寥,效率極低,於是就知識焦慮,越學越難過。
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行動不力,再一個方面是因為沒有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
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我們需要摸索出事物發展的規律,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去改進學習。如果只是糾結於事物的表現形式,結果就是累得半死還是不得要領。
意識能力+行動能力+學習能力,是核心的競爭力。我們其它提到的情商,溝通等方面的能力,都需要以這三個方面作為框架基礎來逐步獲得。不求暴富,但可以致富。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個世界窮人多富人少是現實,寒門想要致富需要努力去改變命運也是一條分外確定的事實。寒門從不會再難出貴子,古往今來豪門沒落,寒門崛起的事例我都不想再去細數。這世界沒什麼是恆定不變的,唯一不變的是變化。當然那些事例都是別人,關鍵在我們自己,我們肯不肯改變。
你的父輩那一帶,需要的能力和今天不太一樣。改革開放前和現在是兩個世界。
不知道你的「貴子」是什麼意思,如果是富足的中產生活,難度應該是降低了。如果是超越大量其他人,那個是很難實現的。看到這種題目,我忍不住想要先吐槽一下,因為實在不能理解這種題目有什麼科學解讀的必要,純粹用理性邏輯思考就能解答!
首先我們翻開一本中國名人簿:我們發現,在官場、文壇、藝術圈、商場成名的名人大多是豪門之後,這就形成了一個關係社會,有些世家大族甚至存在超過千年,比如孔子後裔,綿延兩千餘年而不絕!
但是這個問題的背後是另一個問題,除了從夏商周時代流傳下來的那批人,後來的豪門可不是祖傳的了,這批豪門也是白手起家的。
這其中除了姻親裙帶、改朝換代這兩種大趨勢之外,其他的豪門崛起大抵有三種方式。
1.黑社會:別笑,這在古代是正經營生,地方惡霸也好,綠林山匪也好,市井教父也好,所謂殺人放火金腰帶,佔山為王受招安!成為地方豪強之後,只要勢力廣大,經營有方,過幾年學習一下向氏兄弟洗白下一樣變身豪門。
2.人才上升通道:舉孝廉,考科舉、推俊秀,引薦制,這些人才上升渠道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政權發展的平穩,其中有些人通過自己的奮鬥,經過官場廝殺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包辦婚姻之後,終於功成名就,躋身名流社會,成功開闢自己的門第。
3.官商結合:這個排第三的原因是,古代商人地位低,官商結合風險大。
有人說,古代經濟不發展,,,我也是笑了,古代經濟不發展還能有你?
今天我們的經濟發展相比古代其實寬鬆了不少,上升難度也降低了不少,能越過龍門者比起古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寒門出不出貴子,道理同上:假如你家孩子從小受不到正確良好的教育,學不會為人處世的法門,家庭暴力、外人歧視、狐朋狗友···這樣別說寒門了,豪門孩子也學壞了。。。。
不是,經濟快速發展導致社會需求擴大,人才需求大的同時,寒門學子上升困難的原因就變成了——他們學的東西不適應社會需求,這一點上過大學的人大概都有同感吧!
這是寒門最容易出貴子的時代。
但是要看人們如何定義這個「貴」字。
如果把貴定義成傳統的體制內的榮華富貴,那麼的確很難。與富二代拼錢多,與官二代拼官大,當然達不到「貴」。但是如果只是想賺錢養活自己,讓自己過得更好一些,那麼真的沒有那麼難。
對於寒門出身的年輕人來說,這個時代有三大機遇。抓住機遇去努力,屌絲也能實現逆襲。
一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這降低了窮人獲取信息的難度。這意味著最窮的一伙人,只要買個幾百塊的智能手機,就有條件隨時隨地的上網。只要能上網,就能獲得與CEO、企業家、富豪等等上層人士一樣的信息量。也可以瀏覽知乎,不懂就可以問,不會就可以學。手機隨便裝個APP就等於帶了一個圖書館在身邊,這種學習條件在歷史上從未有過。可以說,在這個時代,學習的成本是最低的,學習的機會是最多的。而受教育水平,則是決定一個人成就的關鍵。時下流行的四大閱讀APP大比拼_TOM新聞
二是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這使干苦力的價值得到體現。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數據顯示,目前中國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已接近2400萬,占整個老齡人口的11%。這意味著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被無情打碎,需要社會化的服務和幫助跟進到老年人家庭。經過兩代獨生子女政策之後,中國大部分家庭結構呈現漏斗型狀態,即所謂的「四二一」結構:四個老人,一對小夫妻,一個孩子。所以,年輕人會越來越值錢。只要你年輕、能吃苦、有愛心、肯付出,這個社會上必然有需要你的地方。現在大城市,保姆、月嫂、陪護等工作,工資一直在漲,日工資甚至達到500以上,都找不到人來做。養老產業:機遇與挑戰並存
三是新聞傳媒的發達。這讓更多人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媒體門檻的降低,可以快速提升個人影響力。放在過去,你想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明星,可能只有上電視一條路。而現在紅起來的辦法就多了,神馬網路主播、微博達人、微信公眾號、知乎大V,都可以火的一塌糊塗。電視上,各種選秀節目層出不窮,拼嗓門,拼長相,拼智力,拼手藝,只要你有一技之長,還能勇敢地輸出大家喜聞樂見的東西,就可以出名,隨之得到經濟回報。《煎餅俠》:你若不奮鬥,永遠是絲
每一個人小時候的經歷,都成就了將來的自己。以前的大佬都集中在行政壟斷和資源壟斷的行業。但在國際化、互聯網化、媒體多元化的時代,屌絲翻身的機會其實更多,這絕不是偶然。
馬雲由於家庭出身不好,家庭壓力大,父親脾氣火爆。馬雲在父親拳腳下長大,呆不住家卻特別愛交朋友。除了英語其他學科都很差,原因竟然是:「爸爸罵我,我就用英語還口,他聽不懂,挺過癮,就學上了,越學越帶勁。」從小到大,馬雲不僅沒有上過一流的大學,而且連小學、中學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兩次,數學31分,高考數學21分,高考失敗,弱小的馬雲做起踩三輪車的工作。直到有一天在金華火車站撿到―本書,路遙的《人生》,這本書改變了這個傻孩子:「我要上大學。」
劉強東生於江蘇宿遷,來自江蘇最窮的地方,小時候家裡窮到一連數年每天的三餐只有紅薯和玉米。童年的貧窮給他打上了很多烙印。這個貧窮中長大的男孩後來成為馬雲在電商領域的唯一對手。
李彥宏的父母在晉東化工廠工作,家境很普通,李彥宏有3個姐姐1個妹妹,父親常常帶李彥宏去看戲曲電影,為此他還一度迷上了戲曲。他其實真正喜歡的不是戲曲,而是那個舞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一招一式展示自己的才華,感染更多的人。這與現在百度堅持的「用技術改變生活」的理念一脈相承。
俞敏洪的父親是個木匠,很慷慨,經常喝得一高興就不要工錢了。每次母親打父親的時候,父親從來都不還手,任何時候都不會傷害家人。所以他從父親那裡,學到了寬厚,學到了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處世態度。他大學以後的經歷,大家都耳熟能祥,不講了。最後成就了他自己和新東方。
孫儷出身棚戶區,父母離異,居無定所,舞蹈期初只是她抒發感情發泄不滿的一種表達方式,後來她通過努力進入了上海警備區文工團,成為了一名文藝兵。3年的部隊生活,她接受的是嚴格的紀律和集體主義教育,每天早晨6點起床,沒有休息天。也正是因為這些苦難,她最後才有實力在娛樂圈留下自己的足跡。
張傑父親退休,母親下崗,很多時候,年輕的他只能自己為學業奔波。之後,無論是我型我秀的走紅,還是之後的《快樂男聲》全國四強,張傑都已經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實力。
所以,對年輕人來說,任何時候都不要被出身所約束,更沒有必要自卑。沒有不成功的人,只有不努力的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找准方向去努力,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招聘大集上啥活賺錢多 送餐員月薪9000元(圖)|青島
2016年「春風行動」百場農民工招聘大集啟動後的第二天,瀋陽路46號青島(市北)靈活務工市場內的人越來越多。顯示屏上不斷更新的招聘啟事和高工資不斷刺激著求職者的視覺細胞:月子護理員6000元、膠印工7000元、有線安裝工8000元……技工和家政月嫂依然霸佔著高薪行業。而隨著外賣市場的火爆,送餐員也以9000元擠進了高薪行業。
作為美團送餐員,送餐範圍為3公里以內,每送一餐獲得7.8元,侯先生說:「送餐員的工作時間主要是中午和晚上,有的送餐員熟悉後,一天能送40單,一天就是300多元,只要你勤快,一個月拿到9000元甚至過萬不成問題。而像這樣的高工資,我們有的送餐員已經實現了。」
=====================================================
經濟發展程度和寒門出貴子之間沒有直接聯繫,但是有間接聯繫。
寒門出貴子的概率實際上是由經濟發展的速度來決定的。
屌絲能不能逆襲成為高富帥。在整個社會上看,其實在於機會的多少。也就是當社會上機遇多的時候,屌絲逆襲的概率就大。
當經濟只是處於初級階段的時候,發展迅速,社會上各行各業會出現大量的處女地,等著人來開拓,這個時候,寒門出貴子的情況就多。
當經濟發展到成熟階段,發展到瓶頸之後。而同時如果人類文明沒有什麼工業革命,能夠大幅度提高人的生產力的話。那麼,社會各行各業會趨向於穩定,社會上並沒有太多機遇。這個時候,寒門就難出貴子了。
舉個實例的話,就是,美國因為經濟發展已經相當成熟,所以總體而言,社會階層已經固化,寒門很少能出貴子。但是細看互聯網行業的話,你就能看到不少屌絲逆襲高富帥的案例,原因就在於互聯網行業本身在迅速發展。
所以我們活在了一個很好的時代,我們經歷了中國高速發展的年代,機遇多。等過多5年,中國開始老齡化加速。再過多5年,即2025年之後,中國進入發展緩慢區的時候,逆襲的概率就很低了。再過多二十年,可能那個時候中國就會懷念如今這個中國的黃金時代。如同現在美國人感嘆:曾經美國夢的一去不返一樣。那個時候的我們會感嘆曾經的中國夢的一去不返。
人吶就都不知道,自己就不可以預料。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那篇文章網上一搜就有,不知道是不是有好幾個版本,我看的那個版本是說,作者在銀行當HR,很多大學生來實習,有家裡很窮的,有知識分子家庭,有爸媽是經商的,有爸媽是當官的。HR總結說,家裡很窮的經常因為貪圖眼前的而沒注意到細節,不懂很多潛規則,得罪領導,沒戲;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太1高傲,高冷,沒情商,不願意做前台業務,不願意做求人的活,不會聊天;當官和經商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就是好,有眼色,有資源,待人接物舒服。
看我的ID-寒門鬼才。嗯嘛我就是寒門的,小學初中都是在現在同事最不屑的打工子弟小學上的,高中自己考到了武漢外國語學校。所以,那篇文章只是喚起了大家的共鳴,有熱度,但是只是粗淺的描述了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那個HR說背後的原因只是寒門的孩子從小沒被爸媽教育好情商么,是家裡給不了他們人脈關係和啟動資金么,沒教育好他們怎麼儲備知識鍛煉思維。 作者還說,解決辦法是找1個高大上的工作,或者找1個比自己社會地位家庭背景好的人結婚。
我就不寫那些老生常談了。我來寫寫它在中國的真正含義,它的來龍去脈吧。想讓您的小孩出人頭地么?快來北京海淀找黃翔?乛?乛?
—特殊的知識帶來社會分化—
這裡的知識不是自然科學知識那麼簡單,也不是待人接物啥的。現代社會分化主要是根據經濟,但很多人相當然的理解成了賬面財富的多少。大錯特錯!
賬面財富的多少是人之間的「差」,而不是「別」。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一個男的JJ 18cm,1個JJ 8cm,但都是男人。這就是賬面財富的差距情況差不多,不足以造成分化。造成分化的是生產工具所有權的有無,中國人都知道,馬克思的理論,生產工具,剩餘價值。
有人看到這要說了,你這不是說的生產要素么,和知識啥關係?——1是掌握生產要素的也是掌握我下面要說的特殊知識的人;2是在現在和未來社會,這種特定的知識比生產要素更重要,因為它越來越超越機床,土地等老的要素的重要性。
—自然知識和規範知識—
人類的「知」分為2類,1是知道事物是怎麼樣的,2是知道怎麼樣去處理事物。前者是自然知識,後者就是厲害了的,規範知識!你值得擁有。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罵人的?孔子說才怪,分辨五穀是自然知識,他作為「知者」,掌控民間話語權的地方政治界的「素王」,是不需要去知道的。規範知識是勞心者治人的工具。
—規範知識帶來了威權—
人不是為了搬磚而搬磚,搬磚是為了要達到深層的目的。人人都可以點火,那為了規範應在什麼場合,什麼地點,什麼原因,什麼人,去點火,就必須出台社會規範,法律等等。任何事都要融入社會制度,這社會制度就是由懂規範知識的人起草的,他們就成了統治階級。
為防止自然知識的不利使用帶來社會不利影響,需要制裁權,制裁權的產生需要威權支持,威權又來自於社會共同意志。不可能全社會的人參與制裁啊,所以只會自然知識的老百姓把權力交給了公務員們——懂規範知識的。
—傳統社會素王的產生—
中國古代,舊社會,是傳統社會,是威權的社會。沒有互聯網,社會變化慢,知識的產生創新加工慢,沒有手機,怎麼確定民間需要的威權呢?對了,他們推舉出素王,模板,最早的也就是孔子孟子那些。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可不是幫老百姓的」好人「,孔子是想當特權階層沒當上的發牢騷的,所以,他的儒家思想還不是幫著帝王說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說,百姓知道自然知識就行了,規範知識需要由上層掌握。在中央的皇權和地方的素王威權並行的年代,沿革下來導致了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關係——《人民的名義》都寫了地方和中央的XX。
—規範知識+文字造就了階級分化—
在春秋那會,人人都可憑藉口口相傳接觸到《論語》這種規範知識。21世紀可不行了,信息太多,文字的記錄成為知識傳遞的必須。那種記錄規範知識的書本對底層-中低層人民可惜啊,不被他們重視,因為他們把注意力全都放在溫飽上,體力工作時間長,沒空去看書。地主們才有空看書,於是,只有有錢人才牢牢掌握了規範知識。掌握了權力的源泉。
重點金句來了!——社會的不同階層為了他們的不同的需要,給他們自己和孩子吸取了不同性質的知識,導致了分化。所以,還是自己一手促使的。
民國那會,康有為梁啟超他們想西學為用,但他們太傻,工業革命的原因是對自然知識的推崇利用,他們骨子裡還是最看重儒家文化-對付人-虛的那些,註定失敗。假如不改革社會形態,想適應新的,未來的生產力,是不可能的。
—回到《X門難出貴子》—
作者顯然是儒家思想支持者,他把對集規範知識於一身的素王的渴望,投射在大學生身上,所以他喜歡懂怎麼來事的官二代-商二代,都只關心自然知識的知識分子家孩子,和農村孩子不屑。
但其實連孔子這個祖師都不是這麼想的啊。
孔子衛道,是說,衛道的人並沒有想要去主動糾正皇權,王道。只要在社會規範失常的時候,由民間的素王拿出來證道,糾偏即可。像佛了。所以,社會好好的時候,只需要懂自然知識的人,就夠了。
—我的看法—
所謂文章里官二代-富二代從父母那學會的那些,的確很重要,是規範知識,但自從這個概念被簡單化,被說成」情商「之後,一切就變味了。下層人自己瞧不起自己同類,其實那個HR還不是和他不屑的農村孩子是一個階層?我真是無語,對情商的饑渴超越了人們對什麼是需要的思考。
覺得我寫的還行,寫的很累的,有啟發作用的,希望您就多多轉發,分享,關注我。謝謝啦~
怎麼總想著當什麼貴子?不好好想想自己喜歡做什麼,自己要做什麼。對有的人來說,無論你怎麼樣都是貴子。珍惜眼前,奮鬥向前。
從95%的大眾,擠進5%的精英里,必然是個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過程,當然不可能順暢,大部分的人是要淘汰掉的,所以任何時代擠進精英階層都不容易。反過來說,所有人都能輕而易舉的變成精英,也就沒有精英了。不過說真的,經濟發展確實能讓寒門子弟脫貧,脫貧確實能給你的下一代發達提供更多機會。社會階層爬升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一代之內就從底層爬到頂層,那是狂妄。
27人關注。。。。竟然只有四個回答的么?
那就回答一下。
「由富變窮」變難。這個用一個專業術語就叫做,社會階層固化。窮人就是在窮人的階層,富人就是在富人的階層,窮人要變成富人很難,富人要變成窮人也同樣比較難。
從結果上來說,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階層相對固化,應該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OK,下面說為什麼。
先說微觀,先談個人,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增加,每個人所擁有的財富會增加。就好像現在的窮人,放到500年前去,他就是富人,放到封建社會上去,甚至於堪比皇帝。這就是社會發展的結果。也就是說,和過去的人比,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是富人。
那麼富起來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就是打破階層的機會成本提高了。
機會成本,如果不理解,我們可以舉一個極端例子。
你很窮,非常的窮,窮到身無分文。這個時候,你面前有一個賭桌,荷官對你說,「壓上你的一條命,贏了,一千萬屬於你。輸了,你就沒命了。」
你,賭不賭?我相信,大多數人是會去賭的,哪怕這個贏得幾率小到微乎其微,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機會成本小嘛!我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失去,我已經是爛命一條了。
再舉一個範例,如果,你是社會中層,身價千萬左右,這個時候,同樣是這個賭桌,同樣是這個荷官。
你賭不賭?
我相信,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猶豫了,我有老婆,有孩子,有車,有房,有必要賭上自己的一切,去搏一個微乎其微的幾率么?
這個就是機會成本上升了,這個機會成本就是1000W,窮人的機會成本幾乎是0。
SO,富人的政治觀點會傾向於保守,也同樣是這個道理。
而在現實社會中,這個賭桌叫做創業,這個荷官叫做社會,你願不願去玩這個賭局呢?
所以,社會階層固化,微觀個人的態度是有一定的決定意義的。
就好像,如果有留心,現在發達國家,也是有示威,有遊行,但是口號和訴求,往往什麼「提高生活保障」,「支持同性婚姻」等等,很少幾乎沒有以推翻政府為口號的訴求。
但是,在比較貧窮的非洲,動不動就是政府換屆,甚至於是武裝力量的強行改選。同樣也是因為,這種變動,是窮人打破階層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
中國古話,「窮山惡水出刁民」也是這個道理。
再一個是宏觀角度說一說,這個說的簡單一點好了。只說兩句話。
第一,統治階級一定是富人階級。
第二,國家、法律、軍隊是統治階級維護統治的工具。
大家都是從經濟來分析,我就從直接一點不從社會經濟那麼宏觀的方向來分析為什麼「寒門出貴子」好了
思想決定出路。
08年,在鄉鎮讀書,智能手機還未普遍,電腦在鄉鎮還算是新鮮事物,那時很多都是去網吧打的遊戲,所以在我們那裡,去網吧就成了壞學生的標誌,家裡是甚至絕對不允許接觸電腦的,無論用電腦來做什麼。導致那一段時間基本上沒有接觸過任何在那個鄉鎮以外的事物。
身處寒門,父母的眼界,對社會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導致我們對社會的認識。父母站得多高,決定了你的起點。他們的對事物的認知,就在絕大程度上影響你對社會的認識和想做的決定。本來高中畢業我是想選計算機編程,家裡死活不同意,認為玩電腦有什麼出息?寒門子弟,家裡常說,爸媽能給的就是這些了,剩下的就靠你自己努力了。而所給的,最重要不是錢,而是思想,而恰恰他們給了你他們所能給的最好的財力,卻沒給你一個緊跟社會,遠見的思想。不僅無法給你,還限制了你的思想,加大了你思想的局限性。社會從來不是靠金錢來推動,而是思想。
當然這麼說並不是埋怨他們,畢竟他們給了他們最好的,力所能及的給了我們。
只是就事論事,父母的思想在你大學以前對你的影響是絕對的,無可反抗的。相信很多知友也有這種經歷,比如婚姻的選擇,比如一件很平常普通的事,你父母卻決意反對的。
現在的社會,早已沒有了等級制度,相比貧富差距,思想的狹隘,社會的眼界,事物的認知,更大程度決定了「寒門出貴子」
匱乏的選擇權
寒門,也就決定了你的選擇權比別人更少。在一個發展潛力和按部就班的選擇當中,迫於經濟壓力,你就只能選擇按部就班,即使事實上自己並不喜歡。
大學室友在當時本地的一個旅行網站接了個旅行寫評的兼職,路費自己出,寫的體驗被採納稿費還是挺高的,約了我,我不敢去。你要問我為什麼,很簡單,就因為沒錢,,也沒有選擇的權利。而他在在一個月時間內逛遍全國,寫了50多篇稿,被採納了20多篇,其中寫了幾個個鮮有人知的旅行點的體驗,成了那個旅行網的熱門線路,當然,他也是一個人賺了我4年的學費。
在很多時候,選擇權的匱乏可以在多方面影響你的人生。
當然,如果你足夠努力,足夠幸運,也還是可以跳出寒門的,也許你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