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自己是否適合做研究?
自己感到這個問題其實很蛋疼,很莫名其妙,但是也說不清,想知道大家對這個東西的看法。
本問題已收錄進圓桌:動態 - 將科學研究進行到底
更多討論歡迎關注
如何衡量自己是否適合做研究? - 周不潤的回答已經很好了,在此補充一些個人看法。
- 研究即探索未知:與不確定性長期共處
我以為,在衡量是否適合做研究時,我們需要關注的做研究(不僅指科研,也包括企業研發等)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一方面來源於我們研究的對象在研究之前是未知的,我們無法預計結果(體系本身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由於我們觀測的手段並不完美(誤差),作為人我們也經常出現錯誤(錯誤),這些體系之外的不確定性也會使研究結果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大。
舉一個簡單的虛構例子:愛迪生想知道哪種材料適合做燈絲。他做實驗之前,不知道實驗的結果(體系本身的不確定性);做實驗的時候,可能由於加工精度的限制,他每次製作的不同材料的燈絲粗細並不完全相同(誤差,這可能導致燈絲的壽命不同),但愛迪生沒有觀察到這個細節;假設燈絲是他的助手打磨出來的,助手打磨的時候可能不小心把燈絲中間打磨出一個缺口(錯誤),但他和愛迪生都沒有留意。
那麼,這些不確定性意味著什麼呢?無法重現的實驗結果——每天的工作中都要面對大量的失敗。請注意,這是探索未知體系一定要付出的代價,也是研究的常態。
研究就是想在不確定的未知體系中尋找確定的結果,由於體系的不確定性,通常需要相對長的時間。衡量自己是否適合做研究,也許就首先要分析自己是否適合與不確定性長期共處。
- 長期專註:研究者的核心素質
研究意味著長期圍繞著一個充滿著不確定性的項目持續工作,通常至少是幾周到幾個月,也就是幾十天到幾百天,幾百小時到幾千小時;而一些規模較大的項目甚至可能是幾年,幾十年。需要我們有耐心、能堅持、保持專註。因此,我以為,在研究工作中,我們需要的核心素質是長期專註。
我想試著用幾個生活化的例子,與自己和小夥伴們的日常科研工作類比,來解釋長期專註的含義:
(1) 在1000個碗里倒水,倒完了再倒出去,基本不允許漏倒,一年做到300天以上;
——論移液器的日常。如果有一個管子忘了加液的後果……只能祈禱手上是個短周期的實驗了(對於強迫症來說,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加了還是沒加)。
(2) 每天進行三個小時的重複性活動(比如整理資料,每天有新的資料),一年做到300天以上;
——進行各種大規模篩選。如一個蛋白的alanine scan(大量重複的基因克隆操作),恐怕每天的時間至少要兩倍於三個小時,如果比較瘋狂的話,9-10小時/天的工作量也不罕見(當然還會有一些別的工作,如果每天總工作時間只有9-10小時,在科研圈尤其是實驗學科,一點兒都算不上瘋狂,簡直是休閑標兵了)。
為什麼很難做到長期專註?大家看看那兩個生活中的類比,也許就會有些感受了。
進行研究工作時,我們要刻意訓練自己保持長期專註的能力。至於如何訓練,我只能很遺憾地說自己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勺子。個人的一點感受是,既然科研的基本模式如此(長期重複+大部分是負面反饋),我們首先要接受現實,不宜急於求成,也不能總是幻想奇蹟發生在自己身上。
那麼這段時間之中我們通常在做什麼呢?
(1) 牢牢記住並時常反思計劃的目標是什麼 (big picture);
(2) 重複進行觀察與實驗以消減體系外的不確定性(體系內的不確定性是無法消減的)。
說起來都是一句話,但是做起來真的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在這裡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大家常說的「聰明",也許並不是一個優秀研究者的必備素質。聰明通常是指做事速度快,更有「爆發力」。聰明的人適合一些重視速度的行業,如新聞記者、辯手、主持人(時效性);而有的行業(如科研)更看重質量和深度,需要分析的問題的規模也更大,需要長期專註,這時短期內的做事速度並不是核心問題。如果打個比方,聰明的人可能短跑會很快,但研究工作(特別是大項目)更像是馬拉松;當然,如果在馬拉松式的大型項目中不僅能保持長期專註,在關鍵時刻還能以百米速度衝刺的話,那就非常適合做科研了。
(另外,我們目前的教育體系以考試為主,重視短時間的思考速度和準確性,相對忽視長期持久工作的能力。這對於選拔反應速度快的人很好,但對選拔重視質量和深度的行業的人才,也許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 還需要什麼:一些也許可以錦上添花的特質
- 對探索未知的愛好。探索(征服)未知是人們想像得出的最了不起的冒險,認識真理時的快樂是本身就可自足的思維之美——《致青年學者》。
- 對所研究領域的熱愛。
- 獨立自主而又兼容並包。獨立判斷,不受成見和他人干擾;尊重事實,有開放的心態隨時接受新的事實(即使與自己的預判不符)。
- 創造力——所思超越所學的能力。
- 善於與他人合作——由於每個人的時間和專精領域都是有限的,合作在大型項目中通常具有重要意義。科研中的例子大家可以參考這個問題的討論:科研團隊是如何進行跨學科合作的?會遇到哪些常見的困難?未來趨勢如何? - 科研
- 付出相當大代價的覺悟——包括而不限於物質利益和世俗享受。
- 承受大量失敗還能堅持工作,不受或少受負面情緒干擾的韌性和耐心。
- 小結
做研究既不神秘,也談不上神聖;日常的研究工作是與未知共舞,和失敗相伴的漫長旅途,可謂步步荊棘,卻也有認識真理剎那的純粹快樂。做研究需要衡量自己是否適合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妨首先通過實踐觀察自己是否能夠做到長期專註。
參考資料
致青年學者 (豆瓣) (Advice for a young investigator),作者是西班牙的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1852-1934)。本答案中的主要觀點都直接或間接源自這本書,個人很建議對研究感興趣的各位讀讀這本小書。我覺得可以說從十九世紀到現今,這本書的思想精華毫不過時。
以上,感謝大家撥冗閱讀,懇請指教。
謝邀。我認為絕大多數需要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做科研的人,都可以去做科研,除了兩類人不適合:
1. 對科研完全不感興趣的人。科研短期內無法創造實用價值,不感興趣的人會尤其感到枯燥和無聊;
2. 急需賺錢的人。同樣的,很多領域的科研短期內無法創造實用價值,無法形成有效的產業。加上目前僧多粥少,經費又普遍緊縮的情況,短期內只能保持一種清貧的狀態。
除去以上兩種不適合的,如果具有某些品質,會使得科研之路更輕鬆,這些是更適合做科研的人。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所長說過的話我覺得比較中肯,值得參考:
在科學界,有兩種工作人員。真正有創新性的、對科研推進有關鍵貢獻的人是很少的,也許不到10%。評判自己的工作,如果與同一領域的同行(同學、同事)比較是前10%的,表示將來可以做出獨立創新性的工作,應該繼續做科研。但是不是科學界就只需要這10%?不是!其他90%的人不是最頂尖的有開創性的科研人員,但一般性、支撐性的科研同樣重要,沒有他們,創新性的工作就做不成。這些工作也需要有相當資質的人來完成。我認為,如果與同領域的同行比較,自己的工作是前30%的,那麼雖未必有開拓性,但也可以對一般性、支撐性的科研有所貢獻。換句話說,在座的同學有三分之一的人可能比較適合繼續做科研工作。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屬於這三分之一?要做好科研需要一些條件。這些要求不是很高,但不是每個人都具有。
第一,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基本的邏輯思維大多數人都有,但部分人這方面能力比較差。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很快把事情的因果關係看清楚,能整合多種信息,把各種概念進行較有邏輯性的組織,並據此作出推理。我相信這種邏輯思維能力,在座的同學應該都有,只是程度上會有差別。
第二,要有耐心和毅力,能承受或享受做科研的過程。做研究經常是處於挫折之中的,在沒有解決問題之前會遇到很多挫折和失敗。能否耐心對待挫折,甚至喜歡這種過程?事實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並不總是一直在情緒的谷底。今天解決一個小問題,明天、後天再解決一個小問題,這些小的收穫,能否使自己高興並堅持做下去?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在做研究生、做博士後時不能學會承受或享受做科研的過程,就不適合繼續做科研。因為,將來在自己的獨立實驗室,科研過程中的挫折會加倍地落在身上。
第三,願意與他人愉快有效地合作。有些人不喜歡與人打交道,或不善於與人打交道,這些人或許可以成為很有成就的畫家或作家,但現在沒有一個科學家可以閉門造車,他一定要與同行交流,與研究生打交道,與博士後打交道。要提高與人合作的能力,否則就不適合科研這行。
這裡我想強調兩點。第一,這三種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過後天努力學來的。做研究生或博士後的目的就是在學習、獲取這些能力。如果在此期間仍不能學到或者沒有真正的興趣去學習,那麼最好放棄科研生涯。其次,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堅持追求目標的毅力,不管從事什麼職業,都是成功的關鍵,這對科學研究尤其重要,因為科研工作時程較長,收穫來得較慢。
立足本土規劃科研生涯[《科學》雜誌]
大多數智力沒有問題的人在經過了某一專業方面的系統的教育和訓練之後,都能夠做科研。
如果你做科研的時候感到身心愉悅,大概就算是適合做科研吧。
不談 morale 和 motivation,只談硬核能力:
1. 系統化能力(發現、觀察、歸納,系統處理問題的能力)
2. 第一原理本質出發的分析能力(從本質出發,用嚴密邏輯推導遍歷的能力)
3. 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能力
4. 短時間高強度的思考爆發力
5. 大量信息中快速鎖定有效信息的能力
6. 抽象思維能力
7. 形象思維能力
8. 跨學科學習能力
9. 優秀短期長期記憶力
10. 借鑒他人知識,並不受其干擾的能力
具備以上能力中的數種,就能勝任一般科研工作。
想知道是否不僅勝任並且具備科研「天賦」,有個簡單的測試 —— 選擇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迅速掌握基礎部分,然後選一個方向研究,不參考借鑒前人成果的前提下,如果能自己獨立打開部分局面(提出新的優秀方案,或復盤了業界公認的方案),那麼你很可能具備這種天賦。如果你學習數學物理或其它科目時,為解決一個問題,自己摸索出一套方法,或總結出一個公式或規律,之後發現就是前人早已發明發現的 xx 公式 xx 定律,如果這種情形出現的比較頻繁,那麼你也很可能具備科研天賦。
首先要能吃苦,不能吃苦的就做不了。然後,對於理科來說,就要上手做實驗了,所有的素養都是在設計,執行和分析中磨練出來的,不論是誰都能練出來。是不是合適,就看能不能在限定的時間裡有固定的產出,沒有產出,必然做不了研究,國內國外對這點要求一致,尤其是要吃科研這碗飯的,沒有產出,老闆會直接趕你走人,因為你不是技術員。
最重要的,真心喜歡自己做的事情,不需要說每天二十個小時連續泡在辦公室圖書館,那是工作,我覺得最好的科研節奏是每天根據自己的狀態安排,不要過度,不要讓自己太累。如果你真的想要以科研作為生活的話,那就要把它作為生活的一部份來對待,該休息的時候看看書寫寫字,很多東西,過猶不及(好吧,在這一點上和老公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
另外,耐得住寂寞不怕挫折。做學問,有時候是寂寞的,需要一個人看書查資料,有時候甚至寫完十多厘米的草稿(厚度,當然)之後發現自己原來的想法有錯誤或者找到一個更好的證明方法,甚至有些時候你的挫折感都沒有辦法和別人分享(即使有個同專業的老公也是不行的,親身體驗!)。所以,要耐得住寂寞。當然,張益唐先生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我自認不可能達到他的執著,但至少他給我們看到了,堅持也是做學問的素養之一。不要怕挫折么,我的朋友們都知道我的經歷,曲曲折折兜兜轉轉,挫折無數,也經歷過被很多人看不起,但只要是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受點挫折又如何?!當時申請博士位置的時候真的很受挫,但一直告訴自己,一定要去嘗試,不管成功的幾率有多小,但如果不嘗試,機會永遠是0。當然我現在只是一個小博士生,距離成功還很遙遠,但現在能夠做自己愛的數學,我已經很快樂。
當然,還有是有野心有好奇心但不要功利。有野心,是讓自己能夠不斷前進的動力;有好奇心,是讓自己不斷學習的動力。但要腳踏實地,見過多少呼喊著自己看完多少本書,刷了多少題的人們,似乎這成了一種炫耀的資本,其實,學了的東西是自己的,如果你真的喜歡這個,就不應該也沒有必要用來和別人比較。難道有的人學數學只是為了被稱讚聰明?笑而不語的飄過。功利的部分,我想張益唐先生給了大家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還有Wiles。
last but not least 要有一顆謙遜的心。不要輕易的看不起別人,不要覺得別人比不上你,做學問,重點不在誰比誰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其鄙視,不如去學學別人的長處。別人做的如何學得如何其實不需要你去操心,提高自己,才是最實際的。另外,補充一點對民科的態度,也許你真的不喜歡他們,但不要對他們惡語相向。那些人,只是缺乏了好的教育以及好教育所帶來的眼界,有時候不是他們的錯。其實他們主動的去關心你的領域,不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嗎?真的不喜歡,就忽略那個人吧,沒有必要口出惡言,即使在網路這個虛擬空間,鍵盤上打出的髒字依然污染自己。
個人看法,自己也在努力前進中
-----------------我是補充的分割線------------------------
還忘了一件事情,很多人在聽說我是做數學的之後第一反應一般是「數學啊,你很聰明哦」,或是「數學啊,好難,我以前最害怕數學了」,或是「數學啊,我第一次見到數學博士」(有時候還會強調一下女博士),或是「數學啊,你一點都不像學數學的」(這個至今我還不知道為什麼,有沒有大神來解釋一下××,看上去很笨的樣子?),或是各種變形句式或是翻譯成各種其他語言。雖然剛開始聽到還是會有點小高興,畢竟被誇聰明也是件好事兒,但事實上,個人覺得,至少做數學的智商門檻其實並沒有很高。當然被普通人看到的,成名的都是那些頂級大牛,例如Terrence Tao,例如Wiles,例如Scholze,例如張偉惲之偉。不可否認的,智商高自然會在做數學上有一定的幫助,比如我啃上兩個月才解決的問題給Tao看也許他幾天就做出來了,但智商並不是一切。其實和任何其他專業一樣,數學家數學工作者們的工作是用自己的努力給數學這座大樓添磚加瓦,需要大牛們給這座大樓增加一個新房間,甚至增加一個新的wing,也需要我們這些普通人來進行一些裝飾和修繕。總而言之,個人感覺是,除非真的智商能比別人高上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努力,始終是在做學術上最dominant的因素,其他人不知道,至少Tao Yau Wiles Scholze都是非常努力的(偏個題,真心覺得Tao呀Gowers呀真是另類啊,做數學如此努力,同時還花很多時間寫blog,Gowers還很關注英國的中小學教育,精力無限呀~話說回來,好像兩個人身體都不是太好的樣子……)不要只看到只羨慕別人的成功,事實上,你應該學習的應該看到的是別人付出的努力。以此自勉。能否靜下心來研究問題,能否耐得住寂寞有足夠專註和韌性,能否保持長久的好奇心,對未知充滿探索的熱情,是否樂於學習並且是一生的學習。
什麼樣的人適合做科研?
(像我這樣)誠實正直,勤勞熱情,沒太大功利心的。
誠實正直:不在數據上說謊。比如產率15.0算滿分我做出來14.9也照樣寫上去,此行為被很多同學罵過二逼。
勤勞熱情:有愛。哪怕在實驗室洗了一天瓶瓶罐罐晚上回到家還是喜歡洗碗。
沒太大功利心:不要抱著「哥聰明哥勤奮哥一定要在這片領域闖出一片事業掙大錢」的想法。很多時候這是個屬於運氣的遊戲。。。我一直覺得科研,最開始有個門檻值,上去後科研的路就像一級一級的台階,每一級台階表示不同的科研層次,比如低一些的台階表示你有能力發表一些低一些的paper,做一些入門級別的研究,中間的台階表示可以稍好一些的研究,高級的台階表示高等級的研究等等。
每個科研者的歷程,就是一步一步上這個台階。在這個過程中,努力程度決定了你能上的多快,而智商決定了你最多上的多高。上到你智商力所能及的台階後,往往就停在這個台階上了。
關於這個上台階我的理論是這樣的:
1. 首先有個門檻值,這個門檻值就表示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上這個台階。一種是智力程度達不到的,例如一天學習10個小時都無法趕上一般人學習5小時的。一種是完全不喜歡科研的。這兩種人進入科研隊伍完全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花了力氣還不討好。
在這個門檻值上,我覺得最難受的一群人應該是自己非常喜歡科研,但智力水平不合適的一群人。他們往往非常努力,但由於自身天賦有限,夠不上門檻值,然後一輩子都在和這個較勁。這種生活過的超級沒意思。
2. 每個台階都應該存在,並且有合適這個台階的一群人。有大牛認為,科研就是奉獻,若不能做頂級研究,就應該離開這個圈子。我不這麼認為。 科研是一份工作,大家處在不同的台階上而已,低台階的做的低層次一點的貢獻,高台階的做出更高級的貢獻。更重要的是,有了低台階,大家才能夠一步一步走到高處。
3. 大部分的人終身都停留在自己合適的台階,基本很難再往上。這個是由智商決定的,非努力可及。 很有意思的是,我發現大部分人的最高水平是做博士論文時候的水平。
這個台階理論可以用來衡量自己是否合適科研,以及未來科研的發展之路。在衡量自己的時候,首先適用第一點,要問自己是否能上這個台階。在沒有任何先驗知識的情況下,有個簡單粗暴的方法,說出來估計會被很多人罵。。。。。就是看本科是不是211大學。。。。。並不是說低於211大學的不合適,而是作為老師的話,這麼挑會比較省力。 另外一個是看自己喜歡不喜歡,我也有個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問問自己是特別想賺錢,還是特別想讀博士。這兩件事情往往是有點衝突的,看自己的選擇了。
進入學術門檻後,適用於2,3點。就是承認自己在低台階上,然後努力上自己上更高的台階。這樣職業發展才會有動力。同時我覺得挺重要的一點是,自己上了台階後,對樓下的人好一點,能幫助就幫一把,不能幫,也不要看不起人家。然後第三點,要認清楚自己的水平和上限,否則把自己搞得太累。也不會和牛人比的時候分分鐘吐血。很簡單,看電影。
下面依我所說的做即可。現在,請回到房間,打開電腦,關上燈。
然後,開始看《教父》三部曲。
這是一部男孩必看的電影,它教你成為男人。在你看完柯立昂家族溫情且血腥的恩怨情仇後,請沉思片刻,反覆回想之前的情節,仔細體會邁克在下令殺死自己親哥哥時的痛苦與決絕。
然後,開始看《魔戒》三部曲。
這是一部建立在當代名著之上的宏偉電影,一個關於在中土世界血雨腥風中尋找勇氣的故事。看完之後,嘗試在腦海中勾勒電影中的幾個重要地點:魔多、聖盔谷、剛鐸以及艾辛格。
然後,開始看《黑客帝國》三部曲。
這是一部情節複雜,現實與虛幻結合的無雙之作。真實的世界到底是機器城還是矩陣?人類的錫安究竟是文明的開端還是完結?為什麼尼奧最終仍擁有超能力?他是否是真實世界的奇點,或者,從來就沒有錫安。。。看懂它,需要良好思維能力,以及對電影中信息的出色的搜索能力。
至此,你可能已陷入深深的沉思,你開始糾結電影的邏輯,或者更深一步,開始思考這些對自己的啟示,甚至迷失於人類的未來,東方既白。。。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
看了20幾個小時的電影,敢問你頭疼不?你眼睛像被火燒,乾澀並布滿血絲不?如果都沒有,恭喜你!你就是一個非常適合科研的年輕了!也許你還糾結於自己在過去的年月里浪費了太多的時間,沒有打下良好的基礎,沒有關係,年輕人行差踏錯在所難免,能夠懸崖勒馬已經不容易了。
因為你就是那個萬中無一的練武奇才。
六個基礎,它們是交叉的,當然。
1、好奇心。好有趣好有意思,原來是這樣哈,好神奇好高大上好牛逼~
2、對火花的激動。哇塞,我怎麼這麼聰明,居然想到這個...LR之後,卧槽,原來1950年被大神一頁紙就搞清楚了...
3、淡定的激情。這個問題好複雜。靜下心來,忘記時間,忘記日曆,持續思考,梳理清晰...今天的早晨真好,這方面的問題我已經是專家了哇哈哈哈...
4、樂趣。天才太多,指望自己在科研領域做出矚目成績,就跟在知乎答題成大V一樣不可企及,也不應是人生目標。每開一次學術會議,我都能認識在某個問題上跟自己一樣充滿樂趣和激情的人,能散了會依然約飯討論至深夜...
5、經濟無壓力。有經濟壓力不適合做科研,大部分人都沒有辦法在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持續保持耐心和平靜,最後也往往半途轉業(社科領域尚好,自然科學尤其是技術性非常強的可能相對沉沒成本更高)。
6、還有一個,能容忍你這種德性的老婆或老公。
-------如果你會去想「我是否適合做研究」,那就說明你不適合做研究。
今年是2017年,你的空間坐標是中國。如果你在這個時空節點上入科研這一行,那麼,你進入了世界上投入回報比最差的行業之一,基本上是比不過你們宿舍樓旁邊賣煎餅的小哥的。這不是修辭,是真比不過。當然,如果你和城鄉結合部賣煎餅的小哥比,你有可能比得過他。
這麼差的行業,只適合那種堅定不移、無論如何都想幹下去的人。如果你會去反思這件事的價值,那說明你不適合。
為什麼排前面的回答那麼複雜?如果自己適合做研究,你會知道的。如果在懷疑自己是否適合,就是不適合。
看了很多答案,一個感覺吧,太過理想化。說興趣、毅力、創新什麼的,都是極好的,有錢有閑什麼的也都極對。但這些不是關乎於能不能做科研,而是能不能做好科研。題主是不是在面臨一個選擇,看看自己適不適合做科研,然後選擇是否去做科研。其實有的時候,選擇並不是因為適合,而是因為不是沒的可選,就是沒更好的可選。當你做好了選擇,架在那個位置上時,你就能做。如果你剛好還是個要強要好的人,那你不僅能做而且還能做好,即便是所謂的科研。
知乎第一答!!
我三年前quit了申請到的美國某大學全獎化學Ph.D.,(專業排名美國三十幾,雖不是大牛但也勉強有未來)現在轉行了做市場研究,工作足夠自給自足,工作之餘有很多個人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快樂。
關於有什麼樣的能力的人適合做科研,最上面的回答已經很有啟發了。
我的經歷應該無法說服什麼樣的人適合做科研,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樣有下面幾種情況之一,請認真考慮是否追求科研為終身事業。
1、 熱愛得不夠,不願意承受有些學科的科研隨之而來的弊端,尤其是身體方面的。比如做有機化學,若干年下來吸入的有機溶劑肯定比平常人多,後果怎麼樣誰也說不清楚。其他學科我不全部了解,但是生、化方面的科研重操作,請確保自己對此有充分不介意。如果一聞到有機溶劑就噁心,何苦要讓自己超過一半的時間去被折磨。
2、熱愛得不夠,接受不了「無止境的科研生涯」這個事實。本科畢業、master畢業、博士畢業等等,甚至被聘為教授,都不是結束,而是下一個旅程的開始。除非放棄,每一個旅程都是科研。如果你渴望的是,博士畢業後找到高薪水的工作去過fancy的生活,還是及早醒悟,去追求更實際一點的道路。
3、simply個性不適合此類科研。例如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希望的工作環境有更多的和人交流,但生化類科研,需要每天花大量時間在做實驗、讀文獻、處理數據等等,而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非常有限,所以我不會很享受這種工作環境。不同學科的科研的工作環境肯定差別很大,但肯定會相對更適合某類性格的人,而相對更不適合另外一些性格的人。
4、當然咯,我也希望能早一點掙更多的錢,早一點經濟獨立。美國大學為博士生設立的獎學金,足夠過上吃喝不愁的生活,但是發生點什麼大事,比如出去旅遊半個月,立即捉襟見肘了。科研道路從來不是賺大錢的,這一點一定要想清楚。
我經歷過Ph.D. program,也經歷過幾年職場,對比之後當然也會發現科研生活的好處,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有intellectual achievement。真的是只有在失去之後才會發現有多寶貴!有多令人滿足!在一般的工作中,這個很難實現。所以我最近也在考慮去申請商科的Ph.D項目。但這一次我會思考更多了解更多之後再決定。
祝題主找到人生所愛的事業!能耐得住性子看一堆英文文獻並理解人家的思路。能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提出系統性地實驗思路。能承受實驗失敗的打擊,一步一步地排查問題並對實驗細節進行改進。能隨時關注最新的研究進展,結合實驗結果不斷細化實驗思路。能對實驗結果進行整理並撰寫文章,投稿,結合審稿人意見修改文章。文章接收,繼續下一輪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個月之後回來看這個答案,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科研更多的像是一把尺子,我們發現的每一個現象都是這把尺子上的刻度。如果前人對這個領域研究的很多,那麼這段刻度就更加精準。如果你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那麼就相當於在這把尺子上擴展了一段新距離,作為一個里程碑指引著後來的人繼續細化你的工作。做過科研的人比起其他人,看待事情會有一種精確感,也就是你知道這件事情是怎樣運行的,這種感覺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做理性。
富砸出來的,窮逼出來的。
毅力時間精力
現在科技已經發展到很難快速出結果,靠個人的時代了,一個課題往往需要幾十人幾百人的團隊去重複千百次去完成,每一個變數都要考慮,每一個細節都要包括
這對個人的耐心是個很大的考驗
除了少數科研大牛,基本就是按資歷排輩分
知乎上那些點贊很高的答案,很多都是很low的,這些答案共同特點總是似是而非、能激發起別人的情緒、但沒什麼營養;而好的答案不一定點贊最多,但都分析性比較強觀點比較創新。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你信不信真正合適搞科研的人他們不會去過多想這些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你可以和身邊最優秀的那個專家在一起,感受一下就知道了」
很簡單,本科做做看就知道了。不做做看瞎感覺是感覺不出來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