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紀錄片可以稱為「神作」?

關於中國或者外國現實主義題材的、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動植物的微妙的生活或者細節的、科普知識的、自然奧秘的紀錄片或者有關的網站、鏈接和論壇。


我極力推薦兩部在我心中地位數一數二的紀錄片。喜歡歷史/政治的人絕對不可錯過。

這兩部雖然都是美國人拍的紀錄片,卻是我看過的可以說最好的 -- 間接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片,無論左派和右派,我覺得這兩個紀錄片完全看下來,對於政治觀歷史觀的影響都將沉重而深刻。

兩部片子都是這位數奪奧斯卡的名導,以反戰片《野戰排》成名的Oliver Stone(奧利弗 斯通)的近年作品。分別是用了3年時間拍攝和採訪,2017年出品的the Putin Interviews《普京訪談錄》用了四年半考據和製作,2012年出品的 the Untold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

第一個片子4集,每集一小時;第二個片子10集,每集一小時。不像很多紀錄片,斯通的紀錄片的節奏之緊湊,信息量之大,史料之翔實,製作之精良,客觀和公正性之嚴謹(永遠兩邊黑),都是十分少見的,個人經驗看可以保證全程無尿點,而且觀看者最好對從二戰到現在的近代史有個大體的了解,並記得一些大事件。

《普京訪談錄》觀看地址:

《普京訪談錄》第一集:原來柔道是他一生的轉折點_watchthis普京專輯_騰訊視頻

《普京訪談錄》第二集:普京稱做外公了 很少有時間陪孩子們玩_watchthis普京專輯_騰訊視頻

《普京訪談錄》第三集:在軍情作戰室親自指揮畫面曝光_170617網羅天下_騰訊視頻

前三集可以在騰訊視頻觀看,第四集因無可奉告的原因,需要從百度網盤下載。

(順便推薦一本書作為該片的補充讀物, 2015年諾貝爾文學家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紀實作品《二手時間》,講述蘇聯解體時普通人的故事。書評可參看 那些年,蘇聯人失去了什麼 ,這篇書評寫的相當精彩,不想讀書的也推薦一讀)

《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觀看地址

1-5集 [紀錄片]《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5月14日更新05集)_趣味科普人文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6 約翰·肯尼迪.戰爭邊緣【娛樂時間電視網:奧利弗·斯通.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EP06】_趣味科普人文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7 約翰,尼克松,越戰:時運倒轉【娛樂時間電視網:奧利弗·斯通.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EP07】_趣味科普人文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8 里根,戈爾巴喬夫和第三世界:右派興起【娛樂時間電視網:奧利弗·斯通.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EP08】_趣味科普人文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前8集可以在嗶哩嗶哩直接觀看,後兩集因為不為人知的原因,需要自行從百度網盤下載。

(只對90年以後的歷史感興趣的年輕人也可以直接僅下載後兩集觀看)

至於你要問我,為什麼說這兩個和中國只有連半毛錢都不到的關係的片子,為什麼會被我叫成「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片」,我只能說無可奉。。。咳咳。。。是自己看了之後,就自然知道我為什麼這麼說了。

註:網盤鏈接在推薦評論里


10月14日更新:

《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兩篇外篇,講述美國二戰前的二十世紀歷史。

一戰十月革命伍德羅·威爾遜: 帝國起源【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外篇甲】

羅斯福希特勒斯大林: 主義之爭【不為人知的美國歷史·外篇乙】


以及同一導演Oliver Stone在拍上述兩個紀錄片之前的 -- 南美三部曲 紀錄片:

卡斯特羅採訪紀錄片: 指揮官 Comandante (2003)

卡斯特羅採訪紀錄片2:尋找卡斯特羅 Looking for Fidel (2004)

南美其他當代領袖紀錄片:邊境以南 South of the Border (2009)

相較於之前推薦的兩個系列,南美三部曲是Oliver Stone製作的前三個紀錄片,雖然老導演拍過無數的劇情片,但當時的紀錄片手法還略顯生澀。但對南美感興趣的人,對美國霸權如何影響南美感興趣的人,和對那一代傳奇老革命家感興趣的人來說,也絕對值得一看(尤其是卡斯特羅和切·格瓦拉粉)。

可惜的是,目前這三個片子我在中國沒有看到任何可靠的播放或下載源,以及字幕。希望有資源的朋友能夠第一時間發私信或評論告知,以便大家能欣賞到優秀的作品。


=============2016.2.22 重新爬起來填坑的分界線=============

打開知乎發現上了日報受寵若驚,感謝大家的支持,也給了我繼續把這個坑填完的動力(垢

=============以下是正文=============

每次看到這種天坑式的問題,雖然覺得答得很痛苦,但是就是忍不住來湊個熱鬧- -

紀錄片從分類上來看大體可以分為自然紀錄片和人文紀錄片,所以我列一些兩個類別的傑作。

(緩慢施工中,需要憑自己的記憶和一些網站資料的參考來寫,先寫一部分)
===========================================================
看到問題中還有個哪裡可以看到,先說說這個吧
碟市:尤其是藍光碟市,大容量的光碟意味著更完美的畫質,尤其是BBC的幾大系列,需要一個極好的設備來展現它們的品質。
CCTV9:國內業界良心電視台,跟BBC合作之後,有很多出名的不出名的引進紀錄片播放(雖然是譯製版),另外一些國內的優秀作品也會優先在這裡播放。
視頻網站:我去看了下,優酷、土豆、愛奇藝、樂視、騰訊等等大型視頻門戶網站都有紀錄片頻道,且庫存都不少
字幕組:除了人人字幕組,再推薦一個夏末秋字幕組,夏末秋字幕組|原創優質紀錄片字幕英劇字幕|紀錄片英劇交流平台 作為一個專門的紀錄片字幕組,他們的字幕更專業,壓制的紀錄片種類也更廣泛。
==========================================================

自然紀錄片(這裡面又大概分為地球、宇宙、人體三個大部分)

一、BBC地球篇
首先是BBC三大「鎮館之寶」(自封的)
《地球脈動》:

幾乎算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生態紀錄片,用接近上帝的視角,審視這個叫做地球的星球,雖然探討的是科學,但是有著宗教式的觀影體驗。

幾乎算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生態紀錄片,用接近上帝的視角,審視這個叫做地球的星球,雖然探討的是科學,但是有著宗教式的觀影體驗。

《人類星球》:

一部極其特別的自然紀錄片,說是講地球,其實是在從社會學的角度講人類,但說是講人類的紀錄片,它又是以自然生態地理環境等要素為載體來講述。視點新穎,內容豐富,把自然和人文結合得天衣無縫。

一部極其特別的自然紀錄片,說是講地球,其實是在從社會學的角度講人類,但說是講人類的紀錄片,它又是以自然生態地理環境等要素為載體來講述。視點新穎,內容豐富,把自然和人文結合得天衣無縫。

《生命》:

人類看完足以無地自容的片子,哪怕只是地穴里一隻微不足道的小蟲子,每天也在上演生存的史詩。為了吃飯,為了繁衍,為了活下去,無數精彩甚至悲壯的生物行為,在這個生生不息的地球上無限地演繹下去,地球也因此而不朽。

人類看完足以無地自容的片子,哪怕只是地穴里一隻微不足道的小蟲子,每天也在上演生存的史詩。為了吃飯,為了繁衍,為了活下去,無數精彩甚至悲壯的生物行為,在這個生生不息的地球上無限地演繹下去,地球也因此而不朽。

除了我心目中難以超越的三大神作之外,仍有一些不能不看的作品。
(新增)《獵捕》:

BBC自然紀錄片的新作,《地球脈動》團隊和大衛.愛登堡爵士再次強強聯手貢獻出一部神作。這種始終能超越自我的製作方永遠值得敬佩。這一次把主題瞄準了自然界的各種獵捕行為,運用了大量高速攝影,在極為嚴苛的環境下捕捉到大量令人驚嘆的生物行為。比起BBC過往作品,本系列敘事性的剪輯運用得更加爐火純青,加以《地心引力》配樂Steven Price加盟,本片的觀賞性可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在本系列你可以看到如《碟中諜》阿湯哥一樣般神兵天降捕獲獵物的蜘蛛,可以看到潛入冰層準備突襲海豹卻越走越遠的路痴白極熊,可以看到獵豹、狼群、角雕等大型兇猛食肉動物在慢鏡頭下展現出的百分之百的力量與動態的美感。同樣,你依然能看到作品中對自然環境退化的隱憂,也能看到科學家和攝製組為了生態而付出的努力。簡言之,本片已成為BBC不得不看的最高作品之一,質量基本上接近三大神作,在此強烈推薦。

BBC自然紀錄片的新作,《地球脈動》團隊和大衛.愛登堡爵士再次強強聯手貢獻出一部神作。這種始終能超越自我的製作方永遠值得敬佩。這一次把主題瞄準了自然界的各種獵捕行為,運用了大量高速攝影,在極為嚴苛的環境下捕捉到大量令人驚嘆的生物行為。比起BBC過往作品,本系列敘事性的剪輯運用得更加爐火純青,加以《地心引力》配樂Steven Price加盟,本片的觀賞性可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在本系列你可以看到如《碟中諜》阿湯哥一樣般神兵天降捕獲獵物的蜘蛛,可以看到潛入冰層準備突襲海豹卻越走越遠的路痴白極熊,可以看到獵豹、狼群、角雕等大型兇猛食肉動物在慢鏡頭下展現出的百分之百的力量與動態的美感。同樣,你依然能看到作品中對自然環境退化的隱憂,也能看到科學家和攝製組為了生態而付出的努力。簡言之,本片已成為BBC不得不看的最高作品之一,質量基本上接近三大神作,在此強烈推薦。
另,BBC強悍雄厚的技術和攝影實力讓本作每一幀畫面都美不勝收:
獵豹追捕湯氏瞪羚

孤身行走於極地的北極熊

孤身行走於極地的北極熊

加州海獅追逐沙瑙魚

加州海獅追逐沙瑙魚

光叩甲幼蟲誘捕白蟻繁殖蟻

光叩甲幼蟲誘捕白蟻繁殖蟻

《植物之歌》:

這部講植物的算是側重於動物的《生命》的姊妹篇,從植物的進化講到對地球,對生態的影響,這是一次對地球的綠色,也是對生命的禮讚。

這部講植物的算是側重於動物的《生命》的姊妹篇,從植物的進化講到對地球,對生態的影響,這是一次對地球的綠色,也是對生命的禮讚。

《非洲》:

我認為最接近三大神作的作品之一,拍得極其出色。非洲大地上生命的瑰麗,壯闊,驚奇,靈動,不朽,一一呈現在鏡頭前。此外,大量蒙太奇,慢鏡頭的運用,讓這部紀錄片的觀賞性和趣味性,也達到一個難以超越的高度。(例如,那個從沙丘底部拚命往上推糞球的屎殼郎君,一次次往上推,糞球一次次滾落,好不容易推上沙丘,一陣風吹過又把它直接吹到底部。表現得非常有趣,但笑著笑著不知不覺眼淚就出來了。。。)

我認為最接近三大神作的作品之一,拍得極其出色。非洲大地上生命的瑰麗,壯闊,驚奇,靈動,不朽,一一呈現在鏡頭前。此外,大量蒙太奇,慢鏡頭的運用,讓這部紀錄片的觀賞性和趣味性,也達到一個難以超越的高度。(例如,那個從沙丘底部拚命往上推糞球的屎殼郎君,一次次往上推,糞球一次次滾落,好不容易推上沙丘,一陣風吹過又把它直接吹到底部。表現得非常有趣,但笑著笑著不知不覺眼淚就出來了。。。)

《冰凍星球》:

算是《地球脈動》和《生命》的一條支線,講述兩極大陸的世界與「居民」們。極地世界的鏡頭難能可貴,攝製組捕捉到了很多平常難以觀測到的動物捕食、遷徙等活動,以及壯觀的冰川與雪原,還有對全球變暖趨勢的憂慮。

算是《地球脈動》和《生命》的一條支線,講述兩極大陸的世界與「居民」們。極地世界的鏡頭難能可貴,攝製組捕捉到了很多平常難以觀測到的動物捕食、遷徙等活動,以及壯觀的冰川與雪原,還有對全球變暖趨勢的憂慮。

《藍色星球》:

這部紀錄片的人氣在國內不如以上幾部那麼高,但是其品質足以名列BBC前茅。本片深入海洋,對水下蔚藍的世界進行深入細緻的介紹。從起源到各方各面,再到反思,每一集主題鮮明,節奏得當,配樂非常動聽,本片足以成為自然紀錄片的教科書。

這部紀錄片的人氣在國內不如以上幾部那麼高,但是其品質足以名列BBC前茅。本片深入海洋,對水下蔚藍的世界進行深入細緻的介紹。從起源到各方各面,再到反思,每一集主題鮮明,節奏得當,配樂非常動聽,本片足以成為自然紀錄片的教科書。

==========題外話的分割線===========================
BBC的自然紀錄片里,有一位老人經常出現在鏡頭裡,把身後的天地萬物廣袤世界娓娓道來。他就是大衛.愛登堡爵士。他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旅行路程最長的人,多年來與BBC的製作團隊一起,實地探索過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態環境,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自然博物學家,還是勇敢無畏的探險家和旅行家,被世人譽為——「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摘自百度百科)每當聽到他講述的自然世界,不像是在闡釋多麼深奧的科學,而是像一位和藹的長輩,用發自內心的真誠,給你我介紹這個值得我們尊敬的世界。
============啰嗦的題外話結束=========================

《南太平洋》:

一部優秀的講述典型南半球島嶼生態之作。特殊的地緣環境,造就了與眾不同的生態景象和人文歷史。由觀眾最喜愛的馬臉福馬老師做旁白,一望無際的藍,鬱鬱蔥蔥的綠,噴涌翻騰的紅,組成了南太平洋最美的畫卷。

一部優秀的講述典型南半球島嶼生態之作。特殊的地緣環境,造就了與眾不同的生態景象和人文歷史。由觀眾最喜愛的馬臉福馬老師做旁白,一望無際的藍,鬱鬱蔥蔥的綠,噴涌翻騰的紅,組成了南太平洋最美的畫卷。

《加拉帕戈斯》:

地處暖流寒流交匯處,所以這個島上熱帶寒帶生態並存,十分奇特。看完方才明白這個世界的內容遠比我們想像中要豐富得多。另一位觀眾最喜愛的抖森老師參與了其中一集的旁白。象龜、軍艦鳥、鬣蜥,物種的起源,自然的史詩。

地處暖流寒流交匯處,所以這個島上熱帶寒帶生態並存,十分奇特。看完方才明白這個世界的內容遠比我們想像中要豐富得多。另一位觀眾最喜愛的抖森老師參與了其中一集的旁白。象龜、軍艦鳥、鬣蜥,物種的起源,自然的史詩。

《黃石公園》:

作為地球上最著名的的國家公園之一,本片平實客觀地記錄了黃石公園的四季更迭,以及在季節的變化下生物們的生存活動:或殘忍,或有禮,或勤勞,或聰穎。

作為地球上最著名的的國家公園之一,本片平實客觀地記錄了黃石公園的四季更迭,以及在季節的變化下生物們的生存活動:或殘忍,或有禮,或勤勞,或聰穎。

《飛越地球》:

比較另類的一部,攝像機全程都在鳥背上。藉由遷徙的鳥兒,展現這個世界。這裡把我對它的豆瓣短評貼過來:如果你能克服鏡頭晃動眩暈感和密集恐懼感,那麼你看到的是一部由奇妙的動物,美麗的風景,新穎的視角,尖端的技術和十足的誠意組合而成的優質紀錄片。

比較另類的一部,攝像機全程都在鳥背上。藉由遷徙的鳥兒,展現這個世界。這裡把我對它的豆瓣短評貼過來:如果你能克服鏡頭晃動眩暈感和密集恐懼感,那麼你看到的是一部由奇妙的動物,美麗的風景,新穎的視角,尖端的技術和十足的誠意組合而成的優質紀錄片。

《企鵝群里有特務》:

BBC自然紀錄片中的喜劇之王,笑點十足。為了觀察企鵝君們的生活作息,攝製組特地做了一個企鵝形態的機器人混進企鵝群,企鵝們跟機器人的互動十分有趣,大衛.田納特的旁白也充滿了擬人化的童趣,然而企鵝在異常艱難的生活條件下仍然努力地活下去並繁衍出了新的生命,讓人感動之餘,也肅然起敬。

BBC自然紀錄片中的喜劇之王,笑點十足。為了觀察企鵝君們的生活作息,攝製組特地做了一個企鵝形態的機器人混進企鵝群,企鵝們跟機器人的互動十分有趣,大衛.田納特的旁白也充滿了擬人化的童趣,然而企鵝在異常艱難的生活條件下仍然努力地活下去並繁衍出了新的生命,讓人感動之餘,也肅然起敬。

《美麗中國》:

這部紀錄片是BBC自然記錄小組和中視傳媒聯合出品,中文譯名美麗中國,但從內容上看顯然英文原名Wild China更符合本片的內容。這是真真正正的能讓我國觀眾見識到何為大好河山,何為地大物博的紀錄片,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至今,本片無疑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與反思。

這部紀錄片是BBC自然記錄小組和中視傳媒聯合出品,中文譯名美麗中國,但從內容上看顯然英文原名Wild China更符合本片的內容。這是真真正正的能讓我國觀眾見識到何為大好河山,何為地大物博的紀錄片,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至今,本片無疑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與反思。

此外,BBC還有大量關於動物、地貌的各類紀錄片,就不一一列舉了,大家有空可以自己找感興趣的來看。

二、BBC宇宙篇
上面有人提到過,BBC關於宇宙的紀錄片最出名的莫過於《太陽系的奇蹟》《宇宙的奇蹟》《生命的奇蹟》三部曲了。事實上這三部質量也的確非常出色,對於宏觀視角和微觀敘述的把握,對於宇宙奇觀的展示,對於人類渺小的感慨與太空事業的讚揚等等。此外,這三部曲還有一位人氣極高的解說,布萊恩.考克斯。粒子物理學家,曼徹斯特大學高能物理學教授,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在成為物理學專家之前,他是曼徹斯特一支樂隊的鍵盤手,在樂隊覺得沒有成就感之後,他便投身物理學。在攻讀學位期間,又組建了一支樂隊,他們的單曲還在英國單曲榜單上打榜,並且拿到過冠單的寶座。樂隊解散後,他便潛心於物理學研究,並時常在BBC的紀錄片留下身影,與觀眾一起感受宇宙的美妙。

《太陽系的奇蹟》:

這部紀錄片著重講的就是太陽系,從各大行星到太陽系與宇宙的聯繫等等。太陽系與地球算是關係最近的宇宙,但從這部紀錄片來看,地球仍然是唯一的、孤獨的,跟其他或詭異、或沉寂、或美麗、或恐怖的行星形成鮮明的對比。

《宇宙的奇蹟》:

比起太陽系,這一部更加宏大,從太陽系出發,延伸到宇宙的各個位面:光速、紅矮星、白巨星、脈衝星、熵。普通觀眾由此得以對什麼是宇宙有了較為直觀、清晰的概念。它不再是一個黑壓壓的天空,而是各種一瞬與永恆組成的不朽詩篇。

比起太陽系,這一部更加宏大,從太陽系出發,延伸到宇宙的各個位面:光速、紅矮星、白巨星、脈衝星、熵。普通觀眾由此得以對什麼是宇宙有了較為直觀、清晰的概念。它不再是一個黑壓壓的天空,而是各種一瞬與永恆組成的不朽詩篇。

(《生命的奇蹟》更像是借宇宙之名,回歸地球講述生命奧妙的地球紀錄片,個人感覺這部系列的最終章拍得不太好,就不寫進來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找來看)

《隱秘的世界》:

其實這部紀錄片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算宇宙紀錄片,不過它講的也正是探索宇宙的一把鑰匙:看不見的不等於不存在。這部紀錄片將視覺奇觀和深刻主題完美地結合了起來。用特殊的攝影手法,捕捉到了地球上、地外的各種奇妙的現象。冰晶、射線、紅外線、閃電、光譜、無線電波,其實,人類並不知道自己居住在一個」擁擠「的宇宙里。

其實這部紀錄片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算宇宙紀錄片,不過它講的也正是探索宇宙的一把鑰匙:看不見的不等於不存在。這部紀錄片將視覺奇觀和深刻主題完美地結合了起來。用特殊的攝影手法,捕捉到了地球上、地外的各種奇妙的現象。冰晶、射線、紅外線、閃電、光譜、無線電波,其實,人類並不知道自己居住在一個」擁擠「的宇宙里。

三、國家地理、探索頻道(地球+宇宙)
英國有BBC,美國就有NG和Discovery,他們的紀錄片也是多如牛毛,我選一些我覺得很經典的,能算作神作或准神作的作品。

地球篇:

《大遷徙》(國家地理):

全方位展現了地球上生物的遷徙這一行為,這部片子的攝影難度很大,需要全程跟隨動物行動,也實在太美,波瀾壯闊的群體遷徙,帶給觀眾一種最直觀的對於生命的敬畏與感動。

全方位展現了地球上生物的遷徙這一行為,這部片子的攝影難度很大,需要全程跟隨動物行動,也實在太美,波瀾壯闊的群體遷徙,帶給觀眾一種最直觀的對於生命的敬畏與感動。

宇宙篇:

《與摩根.弗里曼一起穿越蟲洞》(探索頻道):

這個系列的紀錄片是如此出名以至於摩根.弗里曼的講解員身份跟他的演員身份一樣的有名。。本片算是相當的科普向,摩根.弗里曼平易近人的語調和對於內容和語氣的把握,讓人會有駐足傾聽的慾望。本片也採訪了很多前沿領域研究的科學家,從一些基礎理論和結論開始,到一些比較新的觀點和研究方向。也許娛樂性不是那麼強,但內容紮實有料,深奧卻不難懂,適合任何喜歡宇宙的人觀看。

這個系列的紀錄片是如此出名以至於摩根.弗里曼的講解員身份跟他的演員身份一樣的有名。。本片算是相當的科普向,摩根.弗里曼平易近人的語調和對於內容和語氣的把握,讓人會有駐足傾聽的慾望。本片也採訪了很多前沿領域研究的科學家,從一些基礎理論和結論開始,到一些比較新的觀點和研究方向。也許娛樂性不是那麼強,但內容紮實有料,深奧卻不難懂,適合任何喜歡宇宙的人觀看。

《旅行到宇宙邊緣》(國家地理):

國家地理真正的牛逼,就是在於他們拍出了這個片子。利用哈勃望遠鏡的素材,用CG技術將宇宙製作出來,從地球出發,走出大氣層,走過月球,走過火星,走過太陽系,走過銀河系,走到宇宙的盡頭,超越了時間,最後回歸到那場天地洪荒的大爆炸,回歸到宇宙的本源。這部片子呈現的內容,也許到人類滅絕的時候也不能親眼所見。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小小的地球上那些殺戮、戰爭和人心詭譎,跟這個世界,完全沒有關係。

國家地理真正的牛逼,就是在於他們拍出了這個片子。利用哈勃望遠鏡的素材,用CG技術將宇宙製作出來,從地球出發,走出大氣層,走過月球,走過火星,走過太陽系,走過銀河系,走到宇宙的盡頭,超越了時間,最後回歸到那場天地洪荒的大爆炸,回歸到宇宙的本源。這部片子呈現的內容,也許到人類滅絕的時候也不能親眼所見。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小小的地球上那些殺戮、戰爭和人心詭譎,跟這個世界,完全沒有關係。

四、人體篇
除了地球跟宇宙,我也想把探索人體的紀錄片單獨列出來。雖然這些紀錄片很大程度上充滿了社會性,但它的本質仍然是人類的生物性。

《人體內旅行》(國家地理):

最好的人體紀錄片,詳盡的數據讓你了解自己的身體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構造。一些並非人人皆知的生理活動讓人震撼。微型攝像頭深入人體之後展現的人體方方面面,也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科普材料。從呱呱墜地到年邁逝去,每一段時刻都值得珍惜。

最好的人體紀錄片,詳盡的數據讓你了解自己的身體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構造。一些並非人人皆知的生理活動讓人震撼。微型攝像頭深入人體之後展現的人體方方面面,也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科普材料。從呱呱墜地到年邁逝去,每一段時刻都值得珍惜。

《子宮日記》(國家地理):

這套紀錄片其實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講動物的,這一部則講人體。藉助精密儀器的掃描,觀眾能清楚看到懷孕到分娩,子宮內悄然發生的各種變化。這個小小的器官,卻進行著人類這一物種最偉大的事業。不管你是否已有子女,不管你是否接受懷孕,當嬰兒從母體艱難地脫出,發出在這個世界上第一聲啼哭的那一刻,沒有辦法不為之感動。

這套紀錄片其實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講動物的,這一部則講人體。藉助精密儀器的掃描,觀眾能清楚看到懷孕到分娩,子宮內悄然發生的各種變化。這個小小的器官,卻進行著人類這一物種最偉大的事業。不管你是否已有子女,不管你是否接受懷孕,當嬰兒從母體艱難地脫出,發出在這個世界上第一聲啼哭的那一刻,沒有辦法不為之感動。

《人體奧秘》(BBC):

從一個細胞開始講起,到人類構造的方方面面。大量的模擬畫面、豐富有趣的數據。此外本片也展現了構造不完整的特殊人群或是具有特殊構造的人群、以及一些特殊的手術案例。總之,本片的可看性和科普性非常的高,適合任何觀眾觀看。

從一個細胞開始講起,到人類構造的方方面面。大量的模擬畫面、豐富有趣的數據。此外本片也展現了構造不完整的特殊人群或是具有特殊構造的人群、以及一些特殊的手術案例。總之,本片的可看性和科普性非常的高,適合任何觀眾觀看。

《細胞的暗戰》(BBC):

從海報就看得出來,這部講述人體細胞與病毒對抗活動的紀錄片,猶如科幻戰爭片一樣酷炫。各種看不見的微觀戰爭,不停地在每個人的體內進行著。音效和配樂也如好萊塢大片一樣精彩。內容深入淺出,畫面精彩紛呈,形式喜聞樂見,難道還有理由不看看這部紀錄片嗎?

從海報就看得出來,這部講述人體細胞與病毒對抗活動的紀錄片,猶如科幻戰爭片一樣酷炫。各種看不見的微觀戰爭,不停地在每個人的體內進行著。音效和配樂也如好萊塢大片一樣精彩。內容深入淺出,畫面精彩紛呈,形式喜聞樂見,難道還有理由不看看這部紀錄片嗎?

五、永不遺落的明珠,五部最好的自然紀錄片(自封)
紀錄電影跟紀錄片最大的不同便在於,有時電影能更加強烈地反映導演個人的意見,因此這五部電影不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記錄,它們也是對電影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記錄。

《天地玄黃》:天地有大美

本片是羅恩.弗里克的代表作,沒看這部電影之前,即便聽過無數遍對本片的溢美之詞,即便做好了各種心理準備觀看,看完也會被本片傳達的豐富信息量所震撼。全片無任何解說詞,僅僅是不斷地切換著地球各處的景象,看似幻燈片一般的展覽卻充滿了「無聲勝有聲」的東方式美學與哲學觀。雖然本片也有人類文明的展示,但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更像是試圖劃掉自然與文明的分界線,創造一種「地球大同」的狀態。所有事物的美都是發自於自然之態的,不加以任何修飾。況且,本片對於自然世界的記錄,也能讓觀眾收穫頗多。

本片是羅恩.弗里克的代表作,沒看這部電影之前,即便聽過無數遍對本片的溢美之詞,即便做好了各種心理準備觀看,看完也會被本片傳達的豐富信息量所震撼。全片無任何解說詞,僅僅是不斷地切換著地球各處的景象,看似幻燈片一般的展覽卻充滿了「無聲勝有聲」的東方式美學與哲學觀。雖然本片也有人類文明的展示,但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更像是試圖劃掉自然與文明的分界線,創造一種「地球大同」的狀態。所有事物的美都是發自於自然之態的,不加以任何修飾。況且,本片對於自然世界的記錄,也能讓觀眾收穫頗多。

天地遼闊,你我皆是滄海一粟。

天地遼闊,你我皆是滄海一粟。

對於真正的大美,任何言語都是蒼白的。

對於真正的大美,任何言語都是蒼白的。

人類的祭祀,是否像極了自然界群體生物的本能行為?

人類的祭祀,是否像極了自然界群體生物的本能行為?

人類的工業,人類的世界,如此融入這個世界,卻又格格不入。

人類的工業,人類的世界,如此融入這個世界,卻又格格不入。

《家園》:冷眼看看這個世界

本片是法國著名航拍攝影師Yann Arthus-Bertrand製作的一部環保向自然紀錄片。從展現這個地球的美好開始,到講述人類文明是如何介入這個美麗的星球,進而親手將它破壞得醜陋不堪的。全程航拍給了觀眾一個與眾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我們居住的環境,不管是美麗的,還是醜陋的,都讓人心驚肉跳。

本片是法國著名航拍攝影師Yann Arthus-Bertrand製作的一部環保向自然紀錄片。從展現這個地球的美好開始,到講述人類文明是如何介入這個美麗的星球,進而親手將它破壞得醜陋不堪的。全程航拍給了觀眾一個與眾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我們居住的環境,不管是美麗的,還是醜陋的,都讓人心驚肉跳。
題外話:本片對於工業,態度是絕對對立的。但當年我大學課上看完這部片子,聽完老師的講解,就產生了這麼一個疑問:本片經過15年的籌備,歷訪50多個國家,素材長達488小時,拍攝周期為21個月,共動用88,000名員工。成本耗資可謂巨大,那麼,不管是拍攝此片對於設備的高要求,還是員工的薪資和工作環境,造就這部反工業影片的,不也是影片所指的工業的成果?這真是一個難以言說的矛盾,不過這不在這個問題討論的範圍內,就成片質量來看,本片算是相當優秀的自然紀錄片。

《遷徙的鳥》:愛與夢飛行

記得前幾年有一期《看電影》做勵志片專題,本片位列於五十大勵志片第二名,一部紀錄片能有如此鼓舞人心的力量,讓人無法不讚歎。從一個孩子看見鳥兒起飛開始,整部電影伴隨著動人的吟唱,與鳥兒們一起歷經萬千險阻,最終達到理想之鄉。對於觀眾,也許就是不到兩個小時的觀影,對於鳥兒,這是年復一年的任務,這是延續種族的使命,這是出於本能,高於本能的壯舉。兩隻翅膀,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旅途。這是生命的讚歌,怎能不美麗,怎能不偉大,怎能不動人?

記得前幾年有一期《看電影》做勵志片專題,本片位列於五十大勵志片第二名,一部紀錄片能有如此鼓舞人心的力量,讓人無法不讚歎。從一個孩子看見鳥兒起飛開始,整部電影伴隨著動人的吟唱,與鳥兒們一起歷經萬千險阻,最終達到理想之鄉。對於觀眾,也許就是不到兩個小時的觀影,對於鳥兒,這是年復一年的任務,這是延續種族的使命,這是出於本能,高於本能的壯舉。兩隻翅膀,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旅途。這是生命的讚歌,怎能不美麗,怎能不偉大,怎能不動人?

《微觀世界》:一蟲一世界。

本片與《鳥的遷徙》《喜馬拉雅》並稱為雅克.貝漢的「天地人三部曲」。講述了各類昆蟲的生活景象。如果說《鳥的遷徙》是大氣磅礴的史詩,本片就是精緻有趣的小品級佳作。昆蟲的世界顏色鮮艷亮麗,行為也豐富多彩,有些昆蟲的細節形態,日常很難觀察到。如果你對一對蠕動的蝸牛交媾和斑斕的毛毛蟲爬行這種鏡頭並無生理抵觸的話,這是一部相當具有觀賞性的紀錄片。

本片與《鳥的遷徙》《喜馬拉雅》並稱為雅克.貝漢的「天地人三部曲」。講述了各類昆蟲的生活景象。如果說《鳥的遷徙》是大氣磅礴的史詩,本片就是精緻有趣的小品級佳作。昆蟲的世界顏色鮮艷亮麗,行為也豐富多彩,有些昆蟲的細節形態,日常很難觀察到。如果你對一對蠕動的蝸牛交媾和斑斕的毛毛蟲爬行這種鏡頭並無生理抵觸的話,這是一部相當具有觀賞性的紀錄片。

《灰熊人》:死亡與永生

之所以把本片歸納為自然類紀錄片,除了電影里那些難能可貴的灰熊生活片段之外,還有導演赫爾佐格對於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的思考。故事的男主角蒂莫西.崔德維爾是典型的反人類文明者,被人類文明所遺棄,也痛恨人類文明。他在灰熊生存的世界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但最終命喪熊口。隨即熊也被前來救援的人殺死。這樣的生死循環,既帶有自然逃不開人類社會染指的悲觀宿命感,也有大自然的純粹殘酷性。本片沒有太多的修飾與主觀煽情,就是平靜地講述了一個人與自然的故事,但說不清的百般滋味讓人喟然。

之所以把本片歸納為自然類紀錄片,除了電影里那些難能可貴的灰熊生活片段之外,還有導演赫爾佐格對於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的思考。故事的男主角蒂莫西.崔德維爾是典型的反人類文明者,被人類文明所遺棄,也痛恨人類文明。他在灰熊生存的世界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但最終命喪熊口。隨即熊也被前來救援的人殺死。這樣的生死循環,既帶有自然逃不開人類社會染指的悲觀宿命感,也有大自然的純粹殘酷性。本片沒有太多的修飾與主觀煽情,就是平靜地講述了一個人與自然的故事,但說不清的百般滋味讓人喟然。
======================================================================
另外還有兩部可以一看的作品,一部是《時間的風景》,有回答已經介紹了,不多說。另外一部是《塵與雪》,本片爭議其實蠻大,與其說是電影,它更像是一本動態的攝影詩集。究竟能不能算是一部優秀的自然紀錄片,我個人感覺無法下定論,故最終沒把它算進去。

人文篇概述
人文篇這個概念實在太大,除了自然生物之外的都可以算是人文,因此很難對其有一個完整的分類。不過從題材來看的話,勉強還是能分為如下幾個類別:
1.地緣類:顧名思義就是以地理為載體介紹人類世界的題材,比如介紹國家或地區的風土人文、歷史發展,包括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歷史事件,這些都算是地緣類。
2.器物類:這裡改變一下器物的概念,除了工具、物件,我也把藝術作品歸納到這裡來,畢竟都是人類文明的產物。這類題材紀錄片著重介紹某種工業成果、藝術作品(是作品而非作者,作者算在第三類)等等。
3.人物類:很好理解,就是介紹各種人類個體處於人文世界的故事,其實上面提到過的《灰熊人》也算,只不過接下來想推薦的,比自然精神濃厚的《灰熊人》更貼近人類社會而已。但有一點想說明,這個類別不包括那些介紹一個群體的紀錄片,比如《人類星球》(它們如果算人文紀錄片的話應該是第一類),人物紀錄片應該是著重介紹一個特定的個體。

一、地緣類
《列國圖志》(Discovery)

這是一套系列紀錄片,共分三季播出,每一集都講述了一個國家。講國家的紀錄片數不勝數,但這部紀錄片的特點在於並沒有從國土面積氣候條件等地理要素開始講,而是直接選取了這個國家最普通,又最不同的一些國民,通過他們的故事,來看待這個國家的獨特魅力。河南的武校學生、京都的藝伎、米蘭的時裝設計師、威尼斯的小船擺渡人,巴黎的鐵塔煙花師、巴西的女足隊員。就是這些帶上了鮮明地理烙印的普通人,造就了地球上各種鮮活的生活,他們別於你我,卻又與你我一起經歷生命的酸甜苦辣。

這是一套系列紀錄片,共分三季播出,每一集都講述了一個國家。講國家的紀錄片數不勝數,但這部紀錄片的特點在於並沒有從國土面積氣候條件等地理要素開始講,而是直接選取了這個國家最普通,又最不同的一些國民,通過他們的故事,來看待這個國家的獨特魅力。河南的武校學生、京都的藝伎、米蘭的時裝設計師、威尼斯的小船擺渡人,巴黎的鐵塔煙花師、巴西的女足隊員。就是這些帶上了鮮明地理烙印的普通人,造就了地球上各種鮮活的生活,他們別於你我,卻又與你我一起經歷生命的酸甜苦辣。

《我們的故事》(History Channel)

有兩部,第一部是《美國:我們的故事》,第二部是《人類:我們的故事》。真.大製作,通過好萊塢電影水準的場景還原,把歷史用最好理解的方式講述出來。(第二部我還沒看,看完再補上)先說說第一部,從五月花號講到當代美國,一方面利用大量演員、道具、場景還原歷史事件,另一方面邀請社會各界名流來做訪談。政治經濟新聞娛樂體育,你認識的不認識的美國人,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美國的故事。製作精良,形式獨特,而且內容並不是簡單地為美國歌功頌德,而是清楚地告訴你美國的文明制度是如何建立的。一個人,一台設備,一次事故,往往就是社會變革的導火索。看完你可能還是不能清楚地講出美國的國土面積,但是你能清楚地認識到何為美國精神。

有兩部,第一部是《美國:我們的故事》,第二部是《人類:我們的故事》。真.大製作,通過好萊塢電影水準的場景還原,把歷史用最好理解的方式講述出來。(第二部我還沒看,看完再補上)先說說第一部,從五月花號講到當代美國,一方面利用大量演員、道具、場景還原歷史事件,另一方面邀請社會各界名流來做訪談。政治經濟新聞娛樂體育,你認識的不認識的美國人,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美國的故事。製作精良,形式獨特,而且內容並不是簡單地為美國歌功頌德,而是清楚地告訴你美國的文明制度是如何建立的。一個人,一台設備,一次事故,往往就是社會變革的導火索。看完你可能還是不能清楚地講出美國的國土面積,但是你能清楚地認識到何為美國精神。

《天啟:二戰啟示錄》(法國)

法國出品,很多國家都買過版權,比如國家地理、NHK。也感謝CCTV9普及了這部片子(不過有刪減這種事大家也應該心裡有底),這可能也是二戰題材最好的紀錄片之一了。無數珍貴的素材,大到戰場猛烈的炮火,小到士兵的表情,二戰的一點一滴都呈現在這部片子里。通過對膠片的修復,所有的真實影像資料都還原到了彩色,5.1立體聲和川井憲次神來之筆的配樂,讓本片可看性大大增加。片子並沒有加入太多主觀色彩,而是把戰爭的本來面貌展現出來,由觀眾來評說(不過本片里東亞戰場內容的缺失是一大遺憾)。德國等軸心國勢力固然作為人類公敵存在,但同盟一方也未盡然都是正義之師,任何戰爭都是政治的棋盤。影片起名為啟示錄,也是為數不多的真正做到了啟示功能的紀錄片之一。

法國出品,很多國家都買過版權,比如國家地理、NHK。也感謝CCTV9普及了這部片子(不過有刪減這種事大家也應該心裡有底),這可能也是二戰題材最好的紀錄片之一了。無數珍貴的素材,大到戰場猛烈的炮火,小到士兵的表情,二戰的一點一滴都呈現在這部片子里。通過對膠片的修復,所有的真實影像資料都還原到了彩色,5.1立體聲和川井憲次神來之筆的配樂,讓本片可看性大大增加。片子並沒有加入太多主觀色彩,而是把戰爭的本來面貌展現出來,由觀眾來評說(不過本片里東亞戰場內容的缺失是一大遺憾)。德國等軸心國勢力固然作為人類公敵存在,但同盟一方也未盡然都是正義之師,任何戰爭都是政治的棋盤。影片起名為啟示錄,也是為數不多的真正做到了啟示功能的紀錄片之一。

《關口知宏中國鐵道大紀行》(NHK)

日本萌叔中國蹭飯記。通過三萬六千多公里的鐵道旅行,在中國大地上走走停停,見識這個國家最真實的一面。滿滿的治癒系,沒有大城市的光怪陸離,沒有上流社會的精英生活,沒有宏偉建築的壯麗不凡,有的只是掏心窩子的小溫暖,走馬觀花的廣袤山川、變換的美麗四季,以及一張又一張淳樸溫和的笑臉。經常看日本影視作品的就會了解,日本人對於家庭精神的重視,對人與人的相互支持和幫助,有多麼的看重。在現代社會快速繁忙的高壓生活中,我們應該需要跟著關口大叔一起,重拾那失去的生活本質。

日本萌叔中國蹭飯記。通過三萬六千多公里的鐵道旅行,在中國大地上走走停停,見識這個國家最真實的一面。滿滿的治癒系,沒有大城市的光怪陸離,沒有上流社會的精英生活,沒有宏偉建築的壯麗不凡,有的只是掏心窩子的小溫暖,走馬觀花的廣袤山川、變換的美麗四季,以及一張又一張淳樸溫和的笑臉。經常看日本影視作品的就會了解,日本人對於家庭精神的重視,對人與人的相互支持和幫助,有多麼的看重。在現代社會快速繁忙的高壓生活中,我們應該需要跟著關口大叔一起,重拾那失去的生活本質。

《人類以何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NHK)

拍攝於1985年,卻依然是至今為止最棒的美食人文紀錄片,沒有之一。如果說《舌尖上的中國》是美食版的《美麗中國》,那這部就是美食版的《人類星球》了。從整個地球文明的視角出發,講述了人類文明如何影響食物的發展,而食物的發展又是怎樣反哺人類文明的。每一塊如今看來稀鬆平常的食物或食材,都是經過了千萬年人類文明之火生生不息地傳遞而來。從食物,延伸到地理學、民俗學、人類學。八十年代的紀錄片,不管是製作思路、拍攝手法和立意來講都價值無窮,它就像一部博大精深的武學寶典,後人只要稍識皮毛,便能行走江湖;略微研究,便能出手不凡;徹底鑽研,便能名留千古。

拍攝於1985年,卻依然是至今為止最棒的美食人文紀錄片,沒有之一。如果說《舌尖上的中國》是美食版的《美麗中國》,那這部就是美食版的《人類星球》了。從整個地球文明的視角出發,講述了人類文明如何影響食物的發展,而食物的發展又是怎樣反哺人類文明的。每一塊如今看來稀鬆平常的食物或食材,都是經過了千萬年人類文明之火生生不息地傳遞而來。從食物,延伸到地理學、民俗學、人類學。八十年代的紀錄片,不管是製作思路、拍攝手法和立意來講都價值無窮,它就像一部博大精深的武學寶典,後人只要稍識皮毛,便能行走江湖;略微研究,便能出手不凡;徹底鑽研,便能名留千古。

《沸騰都市》(NHK)


NHK在2009年推出的一系列關於城市的紀錄片。之所以叫做「沸騰都市」,是因為他們採用了城市政治與經濟的概念和觀點而非國家政治。城市在高速發展之下,它所具備的意義和價值,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了國家對這個城市設定的概念,它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地貌、天候、建築、市民、都在不斷地發展中沸騰起來。本系列共有八個城市,分別是:迪拜、倫敦、達卡、伊斯坦布爾、約翰內斯堡、新加坡、聖保羅、東京。這八個城市形態不一,但有一點,它們都承載了世界與個人的夢想與期望。紀錄片無愧「沸騰」二字,看得人心潮澎湃,鬥志昂揚。此外,它還有後續篇,對這些城市作了回訪,觀察它們的持續生存狀況。

二、器物類
《最高檔》(BBC)

BBC於2002年首播的一套汽車相關的紀錄節目,開播後即風靡全球。汽車作為人類工業的一個代表性產物的獨特魅力,被本作演繹得淋漓盡致。看完方才明白何謂汽車文化。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汽車最極限的速度,最前沿的材料,最科學的技術問題探討,最適合百姓參考的購車指南,最養眼的名車秀,最具話題性的明星飆車,以及最文藝的汽車情懷展現。為了表現汽車世界的各方各面,節目組不惜用各種爆炸,墜落等手段毀掉一個又一個新車,加上對大品牌毫無顧忌的評價與吐槽,節目的可看性與嚴謹性也毋庸置疑。

BBC於2002年首播的一套汽車相關的紀錄節目,開播後即風靡全球。汽車作為人類工業的一個代表性產物的獨特魅力,被本作演繹得淋漓盡致。看完方才明白何謂汽車文化。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汽車最極限的速度,最前沿的材料,最科學的技術問題探討,最適合百姓參考的購車指南,最養眼的名車秀,最具話題性的明星飆車,以及最文藝的汽車情懷展現。為了表現汽車世界的各方各面,節目組不惜用各種爆炸,墜落等手段毀掉一個又一個新車,加上對大品牌毫無顧忌的評價與吐槽,節目的可看性與嚴謹性也毋庸置疑。
(未完待續)


紀錄片迷看到這個問題很高興 按自己喜好做個排名。

排名第一:《浮生一日》
Life in a day

兩位奧斯卡金像級大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凱文·麥克唐納(Kevin Macdonald)-聯同全球最大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破天荒合作,並得全球網民支持提供素材,在2010年7月24日,以「愛」和「恐懼」為題,集體創作了愈80,000段,共4,500小時的影片。當中影片來自世界各地、人、事,並演繹了不同的人活在2010.7.24這一天,那許多滿載悲喜,失落與幸褔的故事:從繁華的大城巿到素被世人遺忘的鄉野、從駕名車的富豪到街邊的擦鞋童、從寄人籬下的生活到色彩繽紛的狂歡世界,影像情感豐富,極具感染力。

看到最後哭了,覺得這是眾生相、人世間生命的最直觀的解釋。

看完後我不禁思考,在2010年7月24日,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我生活的片段能否打動另一個世界的普通人?我為豐富自己的生命做過哪些努力?【愛】和【恐懼】這兩個主題對我意味著什麼?

從紀錄片的藝術效果來評析的話,背景音樂和優秀剪輯使得整部電影幾乎完全沒有YouTube視頻簡單粗糙感覺,總體說來節奏感很強,像首詩歌,又像一條河流。說它【神作】是因為它的獨特性——— 每個人用最樸實的方式敘述著自己想敘述的故事,用最真誠的態度分享自己的生命,而導演、製作者們妙手生花使這一切雜亂的音符變成了一部一日的交響樂,作為人世的紀念,簡單又美麗。

排名第二:《生命脈動》Life

《生命》是由BBC製作的十集系列紀錄片,從2009年10月12日開始在BBC電視台播出。本片製作共耗時四年,全部以高清方式攝製。每集50分鐘,外加10分鐘的拍攝花絮,總共60分鐘。根據《泰晤士報》報道,本系列片耗資一千萬英鎊,不過BBC官方並未證實這一數字。2009年是達爾文誕辰二百周年,也是《物種起源》發表150周年。為了進行紀念,本片力圖展現自然界繽紛物種的多樣性,和它們為適應環境而進化出的各種神奇生存本領。

這一系列紀錄片多位生科老師推薦過,進化學教授極力推薦,我也認為這是生物學愛好者不可錯過的佳品。特別推薦《魚》和《昆蟲》這兩個部分,因為大部分陸上動物我們比較熟悉,而海底的世界及昆蟲世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一般更加陌生,所以我相信在欣賞過程中你一定會充滿驚喜。

(拍攝飛魚群那一段我簡直要激動的飛!起!了!真是太壯觀了。拍攝過程大家也能在紀錄片中得以了解,嚴肅認真工作的態度令人欽佩,感謝辛勤的攝影師和紀錄片製作者。)

傳一張我最喜歡的會吃蜻蜓的小萌物~ 我相信小朋友們也一定會喜歡這個紀錄片的。


排名第三:《地球脈動》
Planet Earth

貴在真誠,全面。其他答案里有很全面的介紹,不再贅述。


排名第四:《列國圖志》系列紀錄片
Discovery Atlas
該紀錄片描繪了巴西、印度、埃及、法國、中國、義大利等各個國家的眾生相,深度介紹了各國發展情況及文化相關內容,看完之後非常嚮往去各地旅遊。

從中國這個獨立的部分可以體會到這系列紀錄片立場比較客觀,並沒有站在高地上俯視其他國家甚或隨意評價其他國家的令人厭惡的態度。

排名第五:《時間的風景》

@yuluo的答案很棒的,這部紀錄片勝在攝影、畫質,適合在想放鬆的時候獨自欣賞,觀影者一定能直觀感受自然的壯麗之美。

=====================================================================
還有兩部不得不提的紀錄片

《難以忽視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

《海豚灣》
The Cove

第一部是在普通生物學課程上全班一起觀賞討論的電影,第二部是保育生物學課程上的討論作品,從紀錄片的敘述手段、藝術效果和社會影響來看這兩部都為不可忽視的佳作,可我個人對兩部電影中的一部分觀念尚且存疑,不敢說完全支持製作者的論點;

然而不可否認這兩部為高質量的、發人深省的紀錄片,值得欣賞討論。

=====================================================================
被贊這麼多再回饋社會更新一下子 2014/3/2

《BBC:藝術的力量》(BBC: Power of Art)
用紀錄片形式回顧藝術家一生,追尋他們的創作軌跡,形象生動。這一系列紀錄片介紹了八位西方著名藝術大師。我最喜歡的一部是介紹卡拉瓦喬的,非常有意思,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我做 Who painted (一個測試遊戲類App,名畫是誰畫的?)凡是卡拉瓦喬的繪畫作品我就沒有弄錯過~ 看完你會直觀感受到他的作品有什麼樣的風格,理解為什麼會有這種風格,這種風格和他的個人精神氣質有什麼聯繫……而在這其中最令我感到困惑的是羅斯科這位藝術大師的創作……看完了你也會明白我為何困惑。

主持人是一位非常可愛說話儒雅文藝的老人,相信你一定會在他的指引下感受到藝術動人而奇異的力量。


謝邀。

在我看過的紀錄片里,有這麼一部,我認為可以稱之為堪稱神作,那就是——人生七年。

邁克爾·艾普特在1964年為英國BBC電視台拍攝了記錄片《7 Up》,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歲月蹉跎。是悔恨感慨,還是遙想當年風華正茂。年華終有老去的一天,可生活仍將繼續。

這是一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導演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大概是想論證英國社會階層的固化——窮人的孩子長大後依舊是窮人,富人的孩子長大後依舊是富人,由此選擇14個來自不同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時隔7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鏡頭下的孩子由童年步入老年,而導演,也變得白髮蒼蒼。

拍攝的最終結果,還真的符合了導演最初的推測,社會的固化,讓14個孩子冥冥之中走上了被設定好的道路,上層階級出生的孩子,小小年紀就看《金融報》或者《觀察家》了,他們很早就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上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學——畢業後就去做律師,而出身貧苦家庭的孩子,說不上有什麼偉大的夢想,他們的道路,比上層階級出生的孩子要曲折複雜地多,他們中有人想要成為馴馬師,有些人只是單純地希望自己可以少點被罰站。

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將來的命運,我們中國有句話古話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說明一個人會遺傳到上一輩的基因還有整個出生的家庭氛圍,會對人今後的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而這些影響,不是幾年或者十幾年可以看的出來的,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這部紀錄片神奇,就神奇在於:只需這一部,就能參盡所有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最後,說說我看完這部紀錄片後的感悟。

1.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體重。
連自己的體重都控制不了,還有什麼外部因素你可以管控得到?如果一個人到了中年依舊能保持身材勻稱,多多少少能說明他有較高的自制力。身體是你自己的,它會跟隨著你一生,請一定要對它好好的。

暴飲暴食絕對是自掘墳墓。

2.教育非常重要。
人一旦長期處於社會的底層,會逐漸喪失前行的動力。要抓住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如果你還沒有死,那就往死里學,別自甘墮落地躲在角落,你應該走出去看看外面的陽光。

3.人生沒有如果。
人生七年的最後一集,他們追憶起往事的時候,會說:如果當時能怎麼樣怎麼樣就好了!是啊,如果人生能設定一個如果,那該有多好,失去的東西可以重新得到;裂縫的感情能得到癒合;破碎的心能獲得重生。

可惜人生就是沒有如果。

失去,會永遠失去;裂縫,永不能癒合;破碎,再也無法還原。

當我們在屏幕的前面,看著不同人們的人生時,有沒有想過,當你56歲時,回想起自己走過的人生歷程時,有多少悔恨之事,有多少未了的心愿,有多少未完成的夢想。

可惜,到了56歲,一切都顯得太晚太晚。

成長系列:人生七年


我算是一個紀錄片狂熱愛好者了,在大一那個放蕩的年紀,朋友們忙著泡妞談戀愛,打擼,追劇,沒人陪我玩,於是一個人打開了看紀錄片的大門,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近四年來大大小小看了上百部紀錄片,可以說紀錄片對我的思想認知產生了顛覆性的作用。

紀錄片是對真實客觀世界的藝術展現,可以引發人的思考。除了身邊的生活外,我向大家推薦感知世界最好的途徑:讀書,旅行,紀錄片。

對於紀錄片,只覺得震撼過自己的生命,看完後,不自覺地對自己的生命重新省察。

下面這10部紀錄片是我從上百部中挑選出來推薦給你,入選的標準有以下:

1.相對小眾,那些家喻戶曉和被推爛了紀錄片就不做重複了
2.有深度,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學習知識的
3.能夠影響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對我們思想觀念起到更新完善作用的

多圖預警。。。

1.《人類星球》

觀看《人類星球》真的是可以震撼靈魂,也是帶我入坑讓我無法自拔的第一部。

如果這部紀錄片僅僅是世界一流的自然與人類專家以及攝影師,從空中、陸地和水下抓拍珍貴鏡頭,拍攝地球之美,海洋森林,奇異景觀,那它還不足以稱之為神作。

更重要的是它記錄探索了地球上不同民族不同風俗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史詩般的氣勢, 獨一無二的內容,令人身臨其境的逼真效果,探索了從偏遠沙漠到繁華都市、居住在世界各角落的人群的生存之道。

如果讓世界重頭來一次,不一定還會有人類,人類是多麼機緣巧合的來到這個世界,每一個角落裡的人都在用心活著,不可荒廢這來之不易的生命體驗。

鏈接:【BBC·720P】人類星球【8集全】【中英字幕】_人文歷史_紀錄片_bilibili_嗶哩嗶哩

2.夢與狂想的王國

這是一部探秘吉卜力手繪動畫創作過程,展現了宮崎駿、高畑勛、鈴木敏夫,三位老人以及新時代年輕人對動畫的執著與熱愛。

在日本東京都小金井市的梶野町,有一個全世界動畫迷都心馳神往的聖地。聲名顯赫的吉卜力工作室,在綠蘿藤蔓的點綴下宛若聖境。宮崎駿細心周到地打理著工作室的大小事務。

近兩個小時的紀錄片除了呈現和吉卜力作品相應和的大片綠意和蟬鳴,倒沒有看到夢想國度的那份狂,取而代之的幾位動畫老人在職業大幕拉上之前的那份實誠。這是一部細水長流的影片,可以讓內心感到平靜,深感宮崎駿的工匠精神,對我的事業觀有著重大影響。

鏈接:夢與狂想的王國BD1280日語中字_人文歷史_紀錄片_bilibili_嗶哩嗶哩

3.《塵與雪》

《塵與雪》是我看過最美的紀錄片(沒有之一),美得讓人屏住呼吸,每一幀單獨抽出來都可以成為令人駐足觀賞並攝人心魂的攝影精品。

自然攝影師格雷戈里·考伯爾,13年時間,27次長途旅行走遍世界,拍下人、野生動物和大自然微妙關係結集而成,人類與自然彼此依靠,和諧共存,言語在絕美的畫面前失去了用途,每次呼吸都成就了靈魂對生命的膜拜。

羽變火,火變血,血變骨,骨變髓,髓變塵,塵變雪。生命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這是一次對自然的無上讚頌。

鏈接:塵與雪-紀錄片-高清正版視頻在線觀看-愛奇藝

4.《人生七年》

一部被網友稱之為兩部對自己人生影響最大的影片,一部是《56up》,另一部是第一次看到的某國動作片。

如果你並不富裕,出生在底層階級,如果你對階級流動和固化、婚姻、人生的可能性以及任意的人生問題感興趣,那麼你一定要看這部紀錄片!

《人生七年》一共八部,當然你可以從看起。BBC從1964年開始找到14個不同出身的孩子,每過7年會再一次找到這14個人,有的人一出生,他的命運就已註定,有的人,改變了所謂的宿命。

直到了2012年。這片子里已經記錄了這14個人在這56年動態的成長與變化。

每七年更新一集,到今天拍攝了近60年,在整個世界影史都是一個奇蹟。

一個人家庭環境影響了性格,世界觀,價值觀,觀念又會改變人的命運

從這14人的大半輩子里有太多太多的看點和讓人深思的地方。

鏈接:人生七年(經典版):7歲採訪實錄_ITV_騰訊視頻

5.尋找手藝

這是國內一群愛好者拍的一部紀錄片,簡陋的器材,算不上專業的手法,卻讓我落淚。

靠著二手機器和一部破車拍出來的紀錄片的確屬於一股清流,沒有造作,沒有催淚,只有娓娓道來。

他記錄了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人對傳統的繼承,更是一場自我發現之旅,離開喧囂的帝都,尋找那些即將被人遺忘,默默無聞的人或物,發掘內心的感動。

鏈接:【原創/紀錄片】尋找手藝(全5集)2017_人文歷史_紀錄片_bilibili_嗶哩嗶哩

6.搭車去柏林

2009年6月,行者谷岳和劉暢一直崇拜克魯亞克的《在路上》,再加上電影《摩托車日記》和《荒野生存》的啟發,他們要親自體驗一下「在路上」的自由精神。一路只依靠陌生人的信任和幫助,搭順風車,經過13個國家,穿越中國、中亞、中東和歐洲,直到谷岳女友的所在地--柏林。

一開始谷岳可能覺得搭車去柏林只是一種冒險經驗,但在路上他發現這是個改變人生的事,路上的經驗讓觀眾看到搭車人谷岳逐漸的自我發現,對他的自我認同和對人生的認識改變的過程。

看了這部紀錄片真的能夠體會到,有些事你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看似艱難的道路,真正走起來,它是真的難,但還是能走下來的。

人生只有一次,何不為了不敢想像夢想,給自己寬慰自己的機會。

鏈接:搭車去柏林-紀錄片-高清正版視頻在線觀看-愛奇藝

7.《身份的焦慮》

這部紀錄片,是根據英國鬼才作家阿蘭·德波頓的一本書《身份的焦慮》而改編.他擅長用有趣、睿智的語言討論深刻的問題,這部紀錄片,裡面探討的問題,都是孩子們會思考、大人也未必能回答的問題:人活著是為了什麼?賺錢能讓我們更快樂嗎?

為什麼現代人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卻越來越不快樂了,越來越找不到存在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我們如果這輩子都幹不成大事業,掙大錢,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活著?

阿蘭·德波頓通過對不同社會階層人的訪問和分析,提供了一種解答。

8.茶,一片樹葉的故事

國產良心之作!我認為國產紀錄片正在崛起,近兩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三極》,《舌尖上的中國》,《二十二》等紀錄片都是國產巨作,一個國家看書和看紀錄片的多少真的反映了經濟發展和國民素養。

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傳播於世界。在英國發展為下午茶文化,在日本發展成茶道。千百年來,茶文化幾經傳承、歷練、蛻變,煥發出別樣的光彩和魅力。

紀錄片詮釋了茶文化的精髓,傳承了古老民族的智慧,其中各種茶類誕生的不同地域呈現出五彩紛呈的人文風景,實屬最為驚喜的「意外」。

鏈接:茶,一片樹葉的故事01

9.山地自行車之旅

生命是一條河。它終將匯入大海,迎來它的結束,沒有什麼能夠避免這一結局。正因為有一天它將迎來一個毫無意義的終點,過程的美好才顯得如此珍貴。

紀錄片講述了一個壯觀的山地自行車的故事,從創建到其消逝。一場視覺震撼之旅和發人深省的旁白,本片用美到窒息的風景、精密機械化的自行車鍛造工藝、複雜高超的騎行技巧、富含感情的解說和美妙動感的音樂,為山林和山地車獻上了一首讚美詩。

也許你沒有騎過山地,看了這部電影我會愛上它。如果你沒有環保意識,看了這部電影你回熱愛自然。如果你在三點一線中浪費光陰,看了這部電影你會反思人生。

鏈接:山地自行車之旅

10.《姑奶奶》

他的身體是男人,靈魂是女人。

在台上,他一襲如畫的長裙,扎著一朵白色玫瑰的巨大的發套,穿足足二十公分的高跟鞋。

在台下,他是一名裁縫,國家著名服裝設計師。

他是個健談的人,他生動地強調:金錢,色情。他依舊這樣生動地活著:在渴望中,在絕望中。

「帶給我快樂的是什麼呢?其實快樂不是說有飯吃,有愛可做,那是很物質的東西,快樂是相對痛苦的,我有多痛苦我就有多快樂。」

他是碧浪達夫人,本命樊其輝,2010年自殺身亡。

他是為美死的。他言語粗俗,但卻比我們真實的多。

他無所顧忌談論心酸經歷、獵艷奇事、人生哲學,句句犀利直指人心,真實的讓偽君子們汗顏!「我就是自己的上帝,我就是最大的牌;理想從來都不是用來兌現的;愛情是臭狗屎!」

」我只不過代替你們站在台上。噁心嗎,噁心就對了,丑嗎,丑就行了。「

有的時候,人內心是非常的矛盾而且極其痛苦的。很多醜陋,陰暗的東西,會因為你的某個瞬間湧現。

他說人生是兩公斤大糞,就看你早吃晚吃。

他解脫了。

鏈接:【紀錄片/音樂/傳記】姑奶奶 MADAME (2010) 豆瓣評分8.9


繼續更新。。。。沒想到能夠得到這麼多的支持,我打算把更多優質的紀錄片分享出來。大家收藏起來等劇荒的時候拿出來看看,肯定能有不小的收穫,接下來我要把收看鏈接分享出來,方便你們查找。

隱秘王國

bbc的一部關於動物的紀錄片每位觀眾都可以通過攝影技術縮小觀察的視角,在這個隱秘的小世界裡探索生命的奧秘與價值,整個畫面如同一步好萊塢大片,有故事有情節。

絕對的治癒神器是唯一一部能把我看哭的動物世界,讓我對動物的看法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每一個渺小的動物為了生存都在用命搏鬥,人類又怎麼能不珍惜來之不易的太平盛世?如果你失戀了,這部劇絕對能把你治癒。

鏈接:【BBC】隱秘王國 Hidden Kingdoms【全3集】【藍光 1080P】【雙語字幕】

與狗同行

這部看過的人肯定不多。

我是一個動物愛好者,特別是狗。如果你也喜歡狗狗那麼你一定會愛上這部,有關狗狗的紀錄片我幾乎是把能看的都看了,這部是最能打動我的。

探究人與狗的關係,主持人採訪了公園裡的遛狗人,這些人每個人都有著與眾不同的故事,而他們的故事和人生態度,是這部紀錄片最為亮點的地方。

採訪者:當你抑鬱的時候,到底是藥物d作用大,還是狗的作用大? 抑鬱患者:狗,永遠是狗。

你為什麼養狗,他在你生活中對你有什麼意義?他是我的一切,對我來說就是全世界。

鏈接:【BBC】與狗同行 Walking With Dogs【高清中字】

他們在島嶼寫作

紀錄片分為《兩地》、《化城再來人》、《逍遙遊》、《如霧起時》、《尋找背海的人》、《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六個部分。

分別是:以林海音為主題的《兩地》、以周夢蝶為主題的《化城再來人》、以余光中為主題的《逍遙遊》、以鄭愁予為主題的《如霧起時》、以王文興為主題的《尋找背海的人》、以楊牧為主題的《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鏈接:【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 - 鄭愁予

鏡子

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看了之後果然發現童年不堪回首,這個世界上什麼都需要學習,考證,唯獨做父母什麼都不用學,就把孩子生了。

孩子的問題的根源還是來自於家庭。父母是愛和對你好其實有著滿滿的傷害,我們通過這部紀錄片喜歡可以警醒:孩子不是父母的所屬物,而是獨立人格獨立思維的人。

鏈接: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官方網站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駐顏秘籍

想要抗衰老的看這裡,bbc權威講解。

鏈接:【已修復BBC】駐顏奧秘The Truth About Look

人類

很著名

鏈接:【豆瓣高分紀錄片】人類【中英雙字】_人文歷史_紀錄片_bilibili_嗶哩嗶哩

地球脈動

和人類星球一樣經典

鏈接:地球脈動-紀錄片-高清正版視頻在線觀看-愛奇藝

我們的森林

美炸天際~

鏈接:Unsere W?lder.我們的森林.E01.樹之私語.中德雙語字幕.【FIX字幕俠】

宇宙時空之旅

鏈接: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宇宙時空之旅_全13集_網易公開課

在世界的盡頭相遇

鏈接:在世界盡頭相遇 (2007)_科學探索_紀錄片_bilibili_嗶哩嗶哩

帕米爾的囚徒

鏈接:帕米爾的囚徒

我的義大利之旅

鏈接:【馬丁導演】我的義大利之旅.Il mio viaggio in Italia.1999.CD2.DVDRip.XviD-iMBT

21世紀性愛指南

鏈接:【速度下載 時間有限】性教育紀錄片:21世紀性愛指南全8集 超清版

很多不好找的紀錄片真的得下載下來,不然哪天就下架了。。。

最後。

以上推薦均為百里挑一,看了覺得不好可以來打我。

聽說,喜歡看紀錄片的都是好孩子。整理不易,記得點贊~


已有的許多答案,尤其是排名靠前的答案,這些紀錄片不可謂不大名鼎鼎,如雷貫耳,但這些紀錄片毫無疑問更適合在科教頻道當做人文宣傳或科普教育節目。這是當代紀錄片的優勢也是劣勢:更高的拍攝技術導致高度追求寫實和還原,使得影片本身的藝術性和創作性打折扣,換言之,我們說這些紀錄片「美」,是說其中的景美,人美,而並非它本身有多美。與之相比,較早期一些出自大師之手的紀錄片,雖然在技術上遠不如今天,使其看起來略顯粗糙,但卻勝在更加高明的藝術手法,賦予紀錄片以故事片的豐富意境,如今看來,更有一種粗礪的精緻感。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都有那些大師以及他們的作品值得我們品味。
(以下內容多來自豆瓣)
萊妮·里芬斯塔爾

曾經是希特勒的御用紀錄片導演,納粹德國的宣傳者,但其身份上的爭議絲毫不能影響其作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紀錄片導演之一的事實。其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為第三帝國拍攝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

曾經是希特勒的御用紀錄片導演,納粹德國的宣傳者,但其身份上的爭議絲毫不能影響其作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紀錄片導演之一的事實。其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為第三帝國拍攝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
意志的勝利

影片由納粹構思,第三帝國出資贊助,記錄了納粹巔峰時期的會議、集會和遊行盛況。為配合拍攝,帝國提供無限制的經費,一百多人的攝製組,無數的聚光燈,十六名一流攝影師、三十台攝影機、二十二輛配備司機的汽車和身著制服的機動警官,這龐大且豪華的攝製隊伍加上里芬斯塔爾天才的創造力和美學理念,為影史奉上了一部最為完美也最受爭議的傑作。

影片由納粹構思,第三帝國出資贊助,記錄了納粹巔峰時期的會議、集會和遊行盛況。為配合拍攝,帝國提供無限制的經費,一百多人的攝製組,無數的聚光燈,十六名一流攝影師、三十台攝影機、二十二輛配備司機的汽車和身著制服的機動警官,這龐大且豪華的攝製隊伍加上里芬斯塔爾天才的創造力和美學理念,為影史奉上了一部最為完美也最受爭議的傑作。

阿倫·雷乃

這位本月剛剛去世的電影大師乃是法國新浪潮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雖然憑藉著《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和《廣島之戀》兩部劇情片而聲名大噪,但其早起拍攝的紀錄短片《夜與霧》卻同樣不得不提。

這位本月剛剛去世的電影大師乃是法國新浪潮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雖然憑藉著《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和《廣島之戀》兩部劇情片而聲名大噪,但其早起拍攝的紀錄短片《夜與霧》卻同樣不得不提。
夜與霧

堪稱最經典的描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紀錄片,短短的半小時需要觀影者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堪稱最經典的描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紀錄片,短短的半小時需要觀影者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克利斯·馬克

被稱為「」拍電影的知識分子「,作品類型十分豐富,涉及各個領域,其最令人稱道的作品是未來預言詩《堤》,而他最主要的作品還是記錄片。他紀錄片的鏡頭遍布世界各地:法國、俄國、日本、日色咧、古巴、中國......以獨特的視角,反映了那個偉大的時代。

被稱為「」拍電影的知識分子「,作品類型十分豐富,涉及各個領域,其最令人稱道的作品是未來預言詩《堤》,而他最主要的作品還是記錄片。他紀錄片的鏡頭遍布世界各地:法國、俄國、日本、日色咧、古巴、中國......以獨特的視角,反映了那個偉大的時代。
紅在革命蔓延時

真正的史詩,以個人化的視點表現了1967年至1977年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歐洲風起雲湧的左派革命史。尤其是讓有著無法磨滅的紅色歷史的中國人看來,又有不同的感受。

真正的史詩,以個人化的視點表現了1967年至1977年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歐洲風起雲湧的左派革命史。尤其是讓有著無法磨滅的紅色歷史的中國人看來,又有不同的感受。

阿涅斯·瓦爾達

與以上幾位不同的是,瓦爾達的紀錄片並非將作品置於宏大的歷史背景當中去,而是更加細膩動人。

與以上幾位不同的是,瓦爾達的紀錄片並非將作品置於宏大的歷史背景當中去,而是更加細膩動人。
拾穗者

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年過七旬的阿涅斯·瓦爾達帶著數碼攝像機在法國的城市和鄉村「閑逛」的過程中,拍攝了一些關於當今時代法國拾荒者們的影像,成為了這部浪漫的散文詩。

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年過七旬的阿涅斯·瓦爾達帶著數碼攝像機在法國的城市和鄉村「閑逛」的過程中,拍攝了一些關於當今時代法國拾荒者們的影像,成為了這部浪漫的散文詩。


推一下我們自己的《空中浩劫》。

為啥神作?

  • 作為一個專註航空安全的紀錄片,已播出16季半,中間除了想不開做了3集火車/渡輪,其餘全是空難。S17已經在製作
  • 無論是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以何種語言播出,都是反響極大,觀眾極多。你如果在大陸的電視上看到了講空難的紀錄片,九成半就是《空中浩劫》或其重混(MH370事件中,我們製作的S12E13被轉載無數,在央視還露臉過——用的就是我們的版本,因為特效還在。)
  • 加拿大Discovery Channel直接將Mayday寫入官網的title。做過SEO的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 大量的民航人對我們表示,這部紀錄片是他們的培訓教程,起碼也是重要輔助材料
  • 但是,內容深入淺出,即使是外行理解也沒有任何困難
  • 無數觀眾看了本系列後,表示想加入民航行業,很多人已經在這麼做了
  • 絕對完全遵照事實,片中每句話都有來頭。(來源:工作人員公開表態)即使是情景復現,也沒有一點瞎編
  • 在Wikipedia上,《空中浩劫》的觀點是可以直接作為Solid Proof的,因為論證縝密細緻且都是航空界的專家提供觀點,除非拿到了其他顛覆性的證據,否則基本上無法駁倒
  • 之前的拍攝會租用模擬艙,乃至真機。現在由於成本等原因,才換成攝影棚+特效https://forum.chineseaci.com/t-200

嘛。。。為了不辱沒劇集名聲,我們建立了一支包含數位飛行員+機務+管制+簽派的隊伍進行翻譯和校對工作。


粗粗瀏覽了下,似乎沒有提到關於藝術方面的紀錄片。那我就把我考研期間找到的關於藝術方面的紀錄片做一個粗糙的整理吧^_^

字數有點多,請耐心往下拉~~

一、《西洋藝術史》系列,BBC,英語,共6集
1、後中古時期

中古世紀時,歐洲最有勢力的組織就是教會。當時教會在社會中的地位至高無上,同時也對當時的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許多藝術家都是負責製作教會手稿的畫家。他們全心描繪宗教主題,沿用古老的藝術手法,傳達出凈化人心的主旨。喬托、范艾克、波提伽利等人的作品都是此時期的傑作;不過在中世紀晚期,藝術面臨重大變革,這股新興風潮將導致16世紀的文藝復興全盛時期。

網址:西洋藝術史

2、文藝復興時期

西方世界在脫離中古世紀後,西方藝術也邁入新紀元。15世紀末,是西方藝術史上最輝煌年代的開端。1500年代左右,藝術家開始受到"天才"般的敬重,他們得創造出哥德中前所未有的傑作。其中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婓爾、提普及達文西等,都受到宗教等人士的贊助,展開了一項野心勃勃的計畫。"文藝復興"這個字的意義就是重生,也就是重現羅馬和希臘的古典世界。"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反抗學術、哲學等教條,發展了以"人"為中心思想,這一些藝術家以嶄新的角度觀察世界,創作出人類前所未有的傑作。而『蒙娜麗莎的微笑』、『最後的晚餐』、『聖母昇天日』等名作即為他們留給人類文明的珍貴遺產。

網址:西洋藝術史 文藝復興 時期

3、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時期始於1600年代,約在1715年結束。"巴洛克"這個字用來描述和古典及文藝復興藝術相反的東西。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時期的藝術首重和諧、平衡及比例,但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卻恰恰相反,那時期的藝術家喜愛斜角取線,充滿戲劇性和熱情。巴洛克時期的藝術活動主要提倡整體圓滿,所以巴洛克時期的作品看起來更充滿動感。巴洛克藝術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多樣化,此時期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畫家;如卡瓦拉喬和林布蘭特,還有像卡拉西等畫家及貝里尼等雕塑家。

網址:西洋藝術史

4、洛可可及新古典時期

洛可可時期和新古典時期的畫作是本及的主題。"洛可可"這個字的來源代表的是"華美的裝飾"。他沿襲了巴洛克時期的技術和風格,但表達的更私蜜、更強烈的感情,作品中充滿了感官上的喜悅。新古典主義的起源可以回溯十八世紀前半,他們反對洛可可的裝飾風格,追求的是一種新的簡約藝術風。他們深受所謂的"古代藝術的簡約沉穩風格"所啟發。新古典主義的色彩運用較為謹慎,線條十分簡潔,降低了色彩的運用,似乎是將知性至於感性之前的藝術風格,主題線條鮮明,背景則很簡約。本集中霍加斯、華鐸及蓋茲波洛的作品將近入眼帘。

網址:西洋藝術史

5、浪漫主義時期

1789年都被認為是現代思潮的開端,當然在藝術方面也不例外。法國大革命開啟了藝術史上的新頁,在這段期間藝術家創造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佳作,我們將這段時間統稱為浪漫時期。浪漫時期的作品不僅要美觀、和諧、注重比例,另一方面更力圖呈現出歷史和自然的壯闊。浪漫主義的核心就是個人主義,而感情則成為浪漫主義表現的重點。當時表現個人的感情比表現群眾的反應還更重要,所以浪漫主義首重的是自畫像及情感,所以浪漫主義緊接著新古典主義興起,代表了感情壓倒了理性。在康塔伯及哥雅等人作品中,我們可以一見古典畫風逐漸褪去後、充滿濃厚浪漫畫風的傑作。

網址:西洋藝術史

6、印象派及後印象派時期

印象派及後印象派,是19世紀下半興起於法國巴黎藝術的流派,這一群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不同於當時的學院派藝術的作品,他們的畫風更加自由、色彩更豐富。印象派興起的部分原因,乃因新古典主義盛行50年後,已變的太古板、太學院派了;而浪漫主義又太過於沉溺在個人的內心世界。印象派的藝術家想要記錄下來的,是人們肉眼看見的外在世界。這個時期的另外一項重大成就,就是色彩的運用及視覺的呈現,在結合了以上這些因素後,印象派大師塞尚、秀拉一一在畫壇揚名立萬,而莫內的『睡蓮』及梵谷的『向日葵』更是此時期不世出的傑作。西方藝術史上又進入新的里程碑。

網址:西洋藝術史 印象派 後印象派 時期

二、《藝術創世紀》系列,BBC,英語,共5集
1、藝術中的人體

在大街的牆壁上、雜誌上、還有電視屏幕上,到處都是有關人體的圖片——沒有任何一種圖像能像人體圖像一樣如此徹底地主宰我們的生活。然而你是否注意到,這些人體圖像中,竟沒有一個是和真人一摸一樣的。是什麼原因讓藝術家創造了這些超越真實的圖像?現在,就讓我們回溯過去,到維倫道爾夫、古埃及,古希臘以及義大利,去解開這個疑團。

網址:藝術創世紀01 藝術中的人體

2、圖畫的誕生

三萬五千年前,人們突然決定描述他們身邊的生活——史前人開始了繪畫的創作。這是個令人震驚的改變。令科學家疑惑的是,我們的祖先最初是怎樣產生了畫畫的想法?他們又是怎樣意識到,一些線,點和顏色的集合是可以描述事物的呢?研究者為此提出了種種假說,卻一個接一個地被否定。結果,答案隱藏在非洲的一幅詭異的壁畫里……

網址:《藝術創世紀之——圖畫的誕生》

3、說服的藝術

藝術具有獨特的說服力量,從古羅馬的奧古斯塔斯到美國總統布希,藝術在政治領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你為什麼會支持他的統治?為什麼會在競選時投他一票?你或許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被藝術所愚弄。那些看上去普通平常的圖畫、音樂,在不知不覺中發揮著神秘的作用……

網址:《藝術創世紀之——說服的藝術》

4、電影的古老基因

現在,你或許已經習慣了到影院去看幾場大片。可是 ,當你在大笑,尖叫或者痛哭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 ,是什麼給了你那些迷戀,振奮,歡喜或者悲傷?在本片中,我們將帶你走入電影藝術的古老源頭,去解開幾厘米膠片所帶來的神奇魔法……

網址:《藝術創世紀之——電影的古老基因》

5、死亡的圖像

在所有的圖像中,有一種圖像具備獨一無二的吸引力。它讓我們感到恐懼,同時又以某種方式安慰我們,它操縱我們,但也讓我們心無疑慮。這就是死亡的圖像。它無所不在:為逝者建造墓地和紀念碑,古埃及的木乃伊,石棺上的人像……是什麼驅使人們將自己置身於死亡的圖像之中?答案並不在現代社會,而是在幾千年前的約旦峽谷……

網址:《藝術創世紀之——死亡的圖像》

三、《藝術的力量》系列,BBC,共8集
1、Caravaggio 卡拉瓦喬

米開朗基羅?達?卡拉瓦喬(1573一1610)出生於義大利北部倫巴底一個貧苦之家,由於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喬,所以別人送給他這樣一個綽號。早期,他曾從米蘭的西蒙.彼得爾查諾學習,在這位老師的影響下,曾接觸過樣式主義藝術。但是,對他的藝術起著重要影響的當然還是文藝復興時期一些大師的作品和倫巴底的現實生活。大約在16世紀如年代,他來到了羅馬,開始尋找和開闢自己的藝術道路。網址:BBC之藝術的力量 第1集

2、Bernini 貝尼尼

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義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築師,是十七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大師。他生於1598年,在82歲生日的幾天後去世。他是那一列傑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中的最後一人,正是由於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義大利在長達三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成為西方世界之光。
網址:BBC之藝術的力量 第2集

3、Rembrandt 倫勃朗

倫勃朗·馬爾曼松·里因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荷蘭畫家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
倫勃朗是一個為了繪畫可以不顧一切的人,當他走進畫室,也許就連著幾個星期對外界不聞不問完全投入到了繪畫中去,為了照顧自己的兒子,倫請了一個沒有什麼文化的年輕村婦來做保姆,後來又和她生了一個孩子。這下子整個阿姆斯特丹都興奮了,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醜聞,這是一種通姦,整個小市民階層陷入了一個有機會對高貴的靈魂潑髒水而興奮的境地,每個人都在看好戲,每個人都在對畫家進行嘲笑,而加爾文教派的牧師也開始譴責那個村婦,這下一場更猛烈的風暴爆發了。再也沒有人上門請倫勃朗來作畫了,只有各種債主開始上門討債。倫勃朗的生活從此陷入了困頓之中。
網址:BBC之藝術的力量 第3集

4、David 大衛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法國古典主義畫家。畫風嚴謹,技法精工。在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雅各賓專政時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員會和美術委員會的委員。早期作品以歷史英雄人物為題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處決自己的兒子布魯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馬拉之死》。1794年雅各賓政權被反革命顛覆,經過五年的混亂,拿破崙掌握政權後,大衛做了拿破崙一世的宮廷畫家。這時期創作了歌頌拿破崙的《加冕式》、《授旗式》等作品。

網址:http://www.iqiyi.com/jilupian/20130607/9056a01ca570fb61.html

5、Van Gogh 梵高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人,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梵高摒棄了一切後天習得的知識,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甚至忘記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陶醉於其中,物我兩忘。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用全部身心,擁抱一切。

網址:BBC之藝術的力量 第5集

6、Picasso 畢加索

帕布洛·畢加索1881年生於馬拉加.儘管從半個世紀以來,畢加索參加了法國繪畫的一切冒險,他終歸還是西班牙人.在其思想,秉性中帶著奢侈,悲慘和沉重的西班傳統.他在自己的油畫、雕塑、版畫和陶器中揮霍著它,但卻從未用竭,這點是非常顯著的.不管怎麼說,沒有一個在法國生活和工作的外國畫家比他更多地消融於法國風俗精神之中,也沒有一個能證明自己比他更忠實於根.在畢加索身上,一切都是矛盾:他的生活、他的特點、他的作品.
網址:BBC之藝術的力量 第6集

7、Rothko 羅斯科

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生於俄國的猶太人,1910 移民美國。年青時以兼職賺取費用求學,當過演員、場記、畫家、待者、挨過餓。1929年成為一所猶太教會的兼職教師,亦是 表現主義 (Ten) 十的創始成員。因患病、沮喪、憂鬱、酗酒及服用過量鎮定劑和抗憂鬱藥物,導致於1970年切斷靜脈自殺身亡。

網址:BBC之藝術的力量 第7集

8、Turner 泰納

泰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 ~ 1851﹞。泰納與他同時代的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同被認為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繪畫大師。泰納出身寒微,因此他工作十分勤奮,於 14 歲時進入皇家美術學院學習繪畫。他在蒙洛醫生﹝Dr. Thomas Monro﹞家裡度過的許多夜晚,對他具有同樣重要的影響。蒙洛是一位富有的藝術愛好者,周圍聚集了一批年輕畫家。在蒙洛的首肯下,這些畫家經常臨摹他所收藏的水彩畫。水彩畫這種繪畫方式適於捕捉變化多端的英國天氣和光線,泰納因此一生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精確描繪英國小鎮和鄉村風光。但是他很快就發展了一種更動人心魄的風格,即暴風雨天氣下的景物更撼人心魄,因此確定了其作品的基調。泰納雄心勃勃,不久後開始嘗試當時聲望更高的油畫。這種繪畫不但更昂貴、也更費氣力。1796 年,泰納二十一歲,他的第一幅油畫作品《海上漁民》﹝Fishermen at Sea﹞在皇家美術館展出。這幅習作以震撼人心的筆觸描繪了深夜海上的漁民,當時引起了轟動。

網址:BBC之藝術的力量 第8集


四、《維也納藝術瑰寶》系列,BBC,英語,共3集
1、「暴風雨交響曲」柯克西卡

講述奧斯卡·柯克西卡的表現主義傑作《暴風雨交響曲》(即為海報圖片)的故事。它是一位貧寒的維也納藝術家和一位富裕的老婦的熱戀的激情的結晶。本片向我們描繪了他們的愛情和離經叛道的柯克西卡怪誕不羈的舉止。

網址:??????????????1-??????????

2、 弗洛伊德的診療榻

現在弗洛伊德已成為精神分析法的象徵和偶像。本片講述弗洛伊德的診療榻來到弗洛伊德的公寓後怎樣觸發了20世紀的一場思想革命。

網址:維也納藝術瑰寶2-紀錄片視頻

3、死神與少女

這一輯描述的是埃貢·席勒1915年的讓人難以忘卻的作品——《死神與少女》,畫面上的一對戀人親密地緊靠著。席勒將此畫獻給在他最黑暗的時候陪伴在他身旁的女子,但是隨即冷酷地擯棄了這個念頭。(喵喵驢驢譯,錯誤之處煩請各位達人指正,謝謝)

網址:??????????????3-??????????

五、《中國藝術》系列,BBC,英語,共三集

一個面積相當於一個大陸的國家,擁有13億人口。如何去了解這樣一個國度,以及塑造她的各種力量?探索中國的藝術無疑是最好的方法。中國山水中透出的寧靜平和是古代詩人與畫家的心靈港灣,憑藉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學上的驚人發現,中國人憑藉雙手創造出的最引人注目的傑作從塵土中蘇醒,中國古代藝術由此揭示了這個國家的文化之根。

網址:【BBC紀錄片】中國的藝術【英文字幕】【三集全】_BBC紀錄片

六、《攝影藝術百年史》系列,BBC,英語,共6集

攝影術誕生170年來,它使我們愉悅,為我們服務,令我們感動,偶爾也會讓我們失望,但是它通過揭示世界表象背後的神秘的陌生讓我們興奮。那就是攝影真正的魅力。

網址:BBC-攝影演義/攝影藝術百年史


七、《文明的軌跡》系列,BBC,英語,共13集

BBC「電視史上的里程碑」,當代藝術歷史最具雄心壯志的紀錄片拍攝工作,由著名藝術歷史學家克拉克爵士擔任編劇與主持,探討西歐文明,而爵士更在本片中界定了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幾個重要階段。《文明的軌跡》歷時兩年才拍攝完畢,劇組跨越13個國家,曾走訪百多個城市拍攝,本紀錄片首年播出時更被喻為電視史上的代表作。克拉克爵士引人入勝的對白,再加上歐洲地標動人畫面,帶領我們探索自羅馬帝國淪亡至工業革命用其後的文明發展。這種通過藝術、音樂來呈現歷史觀點的做法,成為日後無數紀錄片看齊並努力超越的基準。  

網址:【紀錄片】文明的軌跡【1969】【13集全】_BBC紀錄片

八、《文藝復興》系列,BBC,英語,共3集
1、拉斐爾 《草地上的聖母》
網址:BBC:文藝復興.第一季.第01集.中英雙字幕

2、波希 《塵世樂園》
網址:文藝復興.第一季第二集.[夏末秋字幕組]_土豆

3、皮耶羅弗朗西斯卡 《耶穌受洗》
網址:文藝復興.第一季第三集.[夏末秋字幕組]_土豆


九、《電影史話》系列
網址:【英國紀錄片】電影史話(15集全)The Story of Film: An Odyssey【豆瓣9.2】

十、《現代藝術大師》,BBC
網址:BBC紀錄片-現代藝術大師_BBC紀錄片


十一、《崑曲600年》,中文
網址:紀錄片《崑曲六百年》8p_科技人文


十二、《歐美文化藝術博覽》,英文
網址:【美英紀錄片】歐美文化藝術博覽 Art of the Western World(9集全)【生肉】

十三、《最偉大的戲劇》,BBC
網址:【BBC】古希臘:最偉大的戲劇【英字普清】_BBC紀錄片

十四:《揭秘莎士比亞》,BBC
網址:BBC 揭秘莎士比亞【字幕】_BBC紀錄片

十五、《囚禁中的莎士比亞》,美國
網址:【美國紀錄片】囚禁中的莎士比亞 Shakespeare Behind Bars【8.4分】


暫時更新到這裡,明天得交稿,必須去幹活了,等有空了再補充^_^

整理了好幾個小時,點個讚唄~(≧▽≦)/~


每每有人讓我推薦紀錄片時,這部《大明宮》都一定會在列表之中。
每一個截圖,每一段音樂都堪稱藝術。

精湛的特效還原,演員傳神表演,配以程池先生創作的音樂——看這部紀錄片,簡直就是一種享受。

這裡放些視頻截圖上來:

片頭:


太液池:


三清殿:


含元殿建築現場:


大慈恩寺:


安史之亂後的長安:


金鸞殿:


蓬萊島:


梨園:

當然,人物也是亮點——這李白簡直神了,無論從相貌還是氣度:

當然,人物也是亮點——這李白簡直神了,無論從相貌還是氣度:


可惜,導演表示,這樣深入的去做一個歷史紀錄片實在太孤獨了,以後,也許再也不會拍這樣的紀錄片了。

也許,唯有孤獨與寂寞可以造就這樣一部紀錄片,每一個鏡頭,每一段音樂,每一段對白,每一個人物,都是那樣攝人心魄。

————
附錄:

  • 大明宮紀錄片解說詞範文二
  • 背景音樂部分被收錄到程池的專輯《大乘天》中

Orson Welles的《贗品》是部很有意思的作品,可以說很「神」。

  奧遜?威爾斯的最後一部電影《贗品》是紀錄片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打破了自60年代以來以連貫敘事冷靜觀察為主的傳統紀錄片風格,不僅回應了對《公民凱恩》劇本著作權的長期質疑,也為紀錄片的創作形式提出了嶄新的思考。

  在電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公民凱恩》在1941年奧斯卡上只得到了最佳劇本獎。奧斯卡的短視暫且不提,單奧遜?威爾斯這唯一一個奧斯卡獎,也常被病詬是搶了合作者Herman J. Mankiewicz的風光。《贗品》可以說是奧遜?威爾斯對這一老生常談的迎面痛擊,以新穎趣味的方式回答了「著作權歸屬」的問題。

  《贗品》的大部分鏡頭素材都來自於美國作家Clifford Irving編劇,法國導演Francois Reichenbach製作的關於匈牙利贗品畫家Elmyr de Hory的BBC紀錄片。奧遜?威爾斯將膠片買來,重新剪接,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除了Elmyr de Hory這位造假天才,還穿插了曾轟動一時的Clifford Irving假造美國飛行業大亨霍華德?休斯自傳案,結尾又杜撰了女友Oja Kodar與畢加索之間的一段奇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大量的蒙太奇,場景人物之間迅速轉換,再加上威爾斯本人自己時不時跳出來混淆視聽,初看簡直應接不暇。

  片中描述的兩位超級騙子,畫家Elmyr de Hory和作家Clifford Irving都是曠世奇才。猶太畫家Elmyr de Hory 18歲赴德國慕尼黑學畫,20歲到巴黎投師Fernand Léger。二戰期間被關入納粹集中營,後出逃回匈牙利,發現父母雙雙遇害,家產也被沒收,只好輾轉逃回巴黎。Elmyr de Hory的畫家事業早期發展不順,直到他模仿畢加索的遊戲之作當成真跡被朋友買走,才算能養家糊口。他一生主要模仿畢加索,馬蒂斯,莫迪利亞尼和雷諾阿。而這四位名畫家,從印象派到野獸派到解構主義,從肖像畫到風景畫再到抽象幾何構圖,風格迥異卻全被de Hory悉數掌握,他的仿作被當作真跡收藏於世界數大博物館與私藏。儘管如此,這位天才贗品畫家卻一輩子徘徊在窮困潦倒的邊緣。早年在歐洲巡迴作畫,收入被經紀人騙走;用3個月的旅遊簽證入美,逾期滯留,賣畫給博物館和畫廊,被發現作假,只好到處流亡,抑鬱自殺未遂,後終於又回到歐洲,隱居西班牙屬伊維薩島。沒多久他的贗作被紛紛發現,而年過半百的de Hory也終於厭倦了仿作和流亡生涯,決定聽天由命。但由於de Hory聲稱自己從未在作品上模仿其他畫家的簽字,他並不能因騙術被西班牙當局起訴。1969年,de Hory遇到了美國作家Clifford Irving,委託他寫了一部自傳,一下子成了島上名人,自己的作品這才終於在畫界得到些許承認,卻發現法國當局又要起訴他。1976年西班牙當局終於決定引渡Elmyr de Hory,這位一代贗品大師便在七十歲上服安眠藥自盡。諷刺的是,Elmyr de Hory死後,他的偽作立刻升值,甚至還出現了仿Elmyr de Hory偽作的偽作。這樣的戲劇性變化使《贗品》一片中Elmyr de Hory的問題分外引人深思:他的作品與畢加索、馬蒂斯等大師的畫作究竟價值不同在哪裡?尤其那些著名博物館和鑒賞人將同樣一幅作品當作真跡之時欣賞備至,為什麼得知畫作出手他人便立刻翻臉不認人呢?一幅畫的價值,難道只在最後的簽名么?

  為Elmyr de Hory立傳的美國作家Clifford Irving的經歷同樣傳奇。寫完《騙子!我們時代最偉大的贗品大師Elmyr de Hory的故事》之後,Clifford苦於不被出版商麥格勞-希爾集團重視,決定和同事兼朋友的作家Richard Suskind寫一本美國航天大亨霍華德?休斯自傳。1971年的霍華德?休斯已經身患嚴重的潔癖與心理疾病,拒絕與人面對面交往,更抗拒媒體。Clifford抓住這一點與公眾對這位奇怪而神秘大亨的好奇心,與麥格勞-希爾集團簽下百萬合同。根據Clifford後來寫作記錄這段經歷的書稿《騙局》及同名電影,儘管他與Richard Suskind做了關於霍華德?休斯生平詳盡翔實的調查記錄,但關於休斯與總統尼克森家族的私下金錢關係卻是休斯本人授權並提供資料的。書稿定於1972年3月發表,而此前一直沉默的霍華德?休斯終於在同年一月通過電話與七名記者聯絡,說自己從不認識Clifford Irving,更未授權立傳。於此同時,麥格勞-希爾集團寫給霍華德?休斯的百萬支票也被一位神秘女子在瑞士提走,後經調查證明此女子正是Clifford的妻子Edith Irving。Clifford Irving被判17個月監禁,並被勒令償還麥格勞-希爾集團的損失。

  電影《騙局》中展示Clifford Irving自己偽造了霍華德?休斯的筆跡與簽字,但奧遜?威爾斯的《贗品》卻提示以Clifford與Elmyr de Hory的私人關係,讓後者,這位「我們時代最偉大的贗品大師」給他點小小幫助並不算難。當然,Clifford的經歷並不是《贗品》的重點,重要的是他偽作的這本《霍華德?休斯傳》並不是壞書。《騙局》也顯示,Clifford Irving與Richard Suskind的取證研究有多麼翔實,何況最後作品還被霍華德?休斯的私交認為是「天才之作」,很多不為人知的私人對話歷歷在目。儘管如此,當得知Clifford Irving的騙局後,麥格勞-希爾集團還是把成書焚毀。這本傳奇的假冒《霍華德?休斯傳》在1999年才終於限量發布,2008年終獲英國出版商John Blake Publishing的正式出版。

  不僅Elmyr de Hory與Clifford Irving的故事展示了奧遜?威爾斯電影中提出的兩個重大問題:藝術是什麼,以及真假的界限;最後奧遜?威爾斯憑空杜撰的一段「畢加索艷事」則更為直白的挑戰了「藝術品」的概念。Oja Kodar的杜撰祖父把畢加索的畫作摧毀,再偽作出售。除了畢加索本人,沒人知道那不是畢加索的筆跡,畫展打著畢加索的名號大獲成功,評論家藝術家們都讚賞作品的藝術成就。在這裡,究竟人們欣賞的是作品本身,還是畢加索的名氣?藝術品所帶給我們的究竟是什麼層次的震撼與啟迪,而這種震撼和啟迪是否該與藝術家的「品牌」掛鉤?

  至於《贗品》這部電影存在,其本身就是對「著作權」概念最大的挑戰。導演奧遜?威爾斯除了連接過渡的一些片段和最後的「畢加索艷事」親自拍攝外,全部Elmyr de Hory與Clifford Irving的故事都來自於法國導演Francois Reichenbach的拍攝成果與新聞資料;但電影的快速剪接與拆散重組又與原來的BBC紀錄片根本無關。綜合考量,《贗品》難道不該是奧遜?威爾斯的作品嗎?就好比《公民凱恩》難道不該是奧遜?威爾斯的骨血嗎?

  《贗品》從內容到敘事到形式都游移於真假的界限之間,故事與故事穿插,人物與人物交錯,不僅是電影剪接技術的一個新台階,更是紀錄片的一種新可能。2007年著述《發現奧遜?威爾斯》的美國電影評論家Jonathan Rosenbaum乾脆稱它為「新電影」。這裡「新」指的是藝術手段:演員、表演,他人的作品重組;而區分紀錄片與故事片的關鍵——以表明見解勸說認同為創作目的,以對真實世界的精準再現為創作結果——依然有效。從這個意義上說,《贗品》應當屬於紀錄片,卻在紀錄片的表現手法上前進了一大步,為紀錄片創作提出了新的角度,新的可能。


上圖
每張截圖好像都可以當壁紙啊有木有!


--------------------------------------------------------我叫分割線-------------------------------------------------------------------

附上不很清楚的某酷視頻

山地自行車之旅 Life Cycles(完整中文字幕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0NjU0Mzcy.html
------------------------------------------------我是上邊分割線的弟弟---------------------------------------------------------

Life.Cycles[山地自行車之旅]
不知道有沒有知友喜歡騎行,發燒友應該會看過這個。
Life.Cycles講述了一個壯觀的山地自行車的故事,從創建到其消逝。一場視覺震撼之旅和發人深省的旁白,Life Cycles使用採用4K超高畫質攝像機拍攝,來記錄關於山地自行車及其文化的許多故事。融入呼吸到自然的環境,利用自然環境騎行的魅力,公路之旅,修理自行車。Semenuk, Hopkins, Schwartz, McIntosh, McCaul Agassiz, Hunter 和 Vanderham 會帶領你們經歷這個精彩的故事。Life Cycles是一個自行車慶典,就算是從來沒有騎過自行車的人也會深深感受到其魅力。   
山地車的製造過程、XC路線越野騎行【春夏秋冬】、稻田裡BMX騎行。
1080p高清4.37G 地址在評論里~~~


就沒有提到旅日華人張麗玲拍的紀錄片《含淚活著》么。
豆瓣評分9.1,貼個豆瓣鏈接 含淚活著 (豆瓣)
再貼個劇情簡介:
經歷了十年動亂,知青丁尚彪和妻子返城回到上海,學業中斷,身無一技之長,令他在這個充滿變革的社會裡舉步維艱。在朋友的鼓勵下,丁尚彪於1989年6月飛往彼岸的日本,開始了求學創業之路。在北海道的阿寒町,他和一眾同胞為了未來努力學習,最後卻不得不迫於生計逃離這裡,成為一名非法滯留者。在此期間,他的想法發生轉變,眼見自己的學業無望,於是丁將全部心血花在女兒身上。拼盡全力打工,只為將女兒送往美國留學。15年的日本歲月,一家人天各一方,辛酸、喜悅、誤會、理解,萬般情感,言語難盡……
  本片為系列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收官之作。

去年才看的這部紀錄片,泣不成聲,太多感同身受,這樣殘酷的時代,需要這樣的故事來激勵我們。



王兵的鐵西區三部曲:《工廠》《艷粉街》《鐵路》
這三部電影共9個小時。
神作,不光是時間長、口碑廣。
而是,這是一部極度接近客觀的紀錄片。

大部分的紀錄片都是科教比例很大,這屬於科學入門教材。
另一部分記錄社會事件的記錄片,比如邁克爾·摩爾的系列紀錄片、NHK的國家系列。其中大量的旁白和剪輯的運用,讓紀錄片並不是那麼客觀。

而王兵這三部電影,其中一點便是,片子中幾乎沒有文字註解、王兵在三部片中沒有說過話、露過臉。當你看進去的時候,你會忘了攝影機的存在、你會在9個小時里把自己置身在東北的工廠、貧民區和鐵路沿線。

而另一個」神「的地方,
在於,這部片子的架構。
第一部《工廠》:記錄了一個國營工廠倒閉之前和倒閉之後的景象,以及對工人們的影響。
第二部《艷粉街》:記錄了一個貧民區拆遷之前和拆遷之後的景象,以及年輕人們在這裡的生活。
第三部《鐵路》:記錄了穿過鐵西區的鐵路,以及一對在鐵路旁邊生活的父子故事。

建議:要是沒什麼時間,就別看這三部曲了。我是在大學時期,淘來的DVD,花了三個晚上看完,要不是旁邊打魔獸的舍友,我估計也看不完。不過,這部紀錄片確實太神了。


地址在最後,別私信我了,發太多會被凍結賬號的。。。。。
另:好看求贊。
——————更新——————
《時間的風景》是湯姆·勞的首部影片。
影片採用慢鏡頭與定時拍攝的攝影技術,向我們展示了美國西南部陸地、人文以及野外令人驚嘆的瑰麗景色。為拍攝本影片,勞開著他的豐田敞篷小卡車奔走於美國西南部,歷時兩年。 《時間的風景》的拍攝、剪輯和色彩分級均採用4K 解析度,是世界上首部面向公眾發售的4K電影
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大峽谷國家公園,加州的大索爾,冰川國家公園:,大提頓國家公園,錫安國家公園,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拱橋國家公園。

PS:對於這部紀錄片,我只說六個字:

PS:對於這部紀錄片,我只說六個字:美得讓我窒息!
以上圖片均為720P的視頻截圖。

——————Update——————
這兩天沒事,翻電腦翻出一部很久以前看過的一部科普紀錄片:
《旅行到宇宙的邊緣》
國家地理頻道通過CGI動畫技術從地球旅行到宇宙邊緣。 本片影像來源於哈勃太空望遠鏡。 本片研究遠距離天體的科學和歷史, 這個壯觀的史詩般的宇宙之旅,從地球,帶到月球, 再到鄰近的天體,飛越太陽系, 到達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然後穿越星雲,銀河系直到最遠處——已知宇宙的邊緣。

這兩張圖片是我在百度上找的,不好意思,我電腦里的視屏只是BD1024的,1080P的沒下載,就沒截圖。

這兩張圖片是我在百度上找的,不好意思,我電腦里的視屏只是BD1024的,1080P的沒下載,就沒截圖。

PS:這是一部我看過的最好看的宇宙科普紀錄片!
地址如下:
thunder://QUFmdHA6Ly9keTpkeUB4bGouMnR1LmNjOjEwMTI1L1vRuMDXz8LU2Hd3dy4ydHUuY2NdwsPQ0LW90+7W5rHf1LUuQkQxMjgwuN/H5dbQ06LLq9fWLnJtdmJaWg==
時間的風景下載鏈接
thunder://QUFmdHA6Ly9keWdvZDE6ZHlnb2QxQGQzMDMuZHlnb2Qub3JnOjEwNjEvWyVFNyU5NCVCNSVFNSVCRCVCMSVFNSVBNCVBOSVFNSVBMCU4Mi13d3cuZHkyMDE4Lm5ldF0lRTYlOTclQjYlRTklOTclQjQlRTclOUElODQlRTklQTMlOEUlRTYlOTklQUYuNzIwcC4lRTklOUYlQjMlRTQlQjklOTAlRTklQTMlOEUlRTYlOTklQUYlRTclODklODcubWt2Wlo=


《7 up》《14 up》《21 up》《28 up》《35 up》《42 up》《49 up》
這是一系列紀錄片,選取了幾個普通人,每隔7年記錄下他們的生活狀況,從懵懂無知到躊躇滿志,再到洗盡鉛華,記錄下生活是怎樣磨滅了我們最初的夢想,又怎樣把我們打磨地溫潤可人,不管是傑出還是平凡,生活自然帶我們走出自己的路。不激動人心,不美到心碎,只有真實。
人生七年7 (豆瓣)

《49 up》的豆瓣頁面下面第一篇影評是劉瑜老師寫的,這篇文章還收錄在她的文集《觀念的水位》中,推薦。

補充:關於要資源的,最近海盜灣似乎解禁了,不用我多說了吧。http://thepiratebay.ee/torrent/8287259/UP%20Series%201964%202012


火爆Youtube的澳洲小哥:


怎麼造石斧,怎麼造小屋,怎麼鑽木取火,怎麼燒陶器,怎麼種紅薯,怎麼製作弓箭。

一般的荒野求生,至少有鐵刀,打火石,有的還有定位儀等高科技設備;他跟其他荒野生存不同,是完完全全不靠文明社會的一切器具,完全從零做起。

視頻我看了一晚上,完全停不下來:
澳洲小哥原始技藝視頻全集


神作嗎?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中國》,中國 (豆瓣)
簡單介紹一下背景,1972年中國和義大利正在談判確定外交關係,中國就請作為意共產黨員的安東尼奧尼來華拍部紀錄片,宣傳一下此時中國欣欣向榮的發展情況,此前,安東尼奧尼已經憑電影《放大》獲得金棕櫚獎,接到這個通知 ,高興得像個小孩背著攝影機和膠捲就來了,此時封閉的中國對西方的文藝青年來說吸引力實在太大,但安東尼奧尼的想法肯定和共產黨的想法不一樣,國內的負責人帶他去拍雄偉的天安門,他卻把鏡頭對準了路上的行人、打太極的老頭(安東尼奧尼說這是一種神秘的舞蹈)、路邊的菜市場、天安門廣場上拍照的遊客;帶他去河南林縣拍紅旗渠,他卻拍了很多住在附近的村民。
電影完成後共產黨當然很不滿意,遭到大肆批判,摘一段1974年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惡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它不去反映天安門廣場莊嚴壯麗的全貌,把我國人民無限熱愛的天安門城樓也拍得毫無氣勢,而卻用了大量的膠片去拍攝廣場上的人群,鏡頭時遠時近,忽前忽後,一會兒是攢動的人頭,一會兒是紛亂的腿腳,故意把天安門廣場拍得象個亂糟糟的集市,這不是存心污辱我們偉大的祖國嗎!」
萬幸的是這部電影保留了下來。30多年後這部電影還在北京還小範圍的上映了,徐皓峰的書《刀與星辰》中描述了一些放映這部電影時的場景,他旁邊一位老先生一直對電影中出現過的一個路人念念不忘,老先生說那個人就是他自己,絕對是他自己。是不是不知道,我看完後感慨萬千,安東尼奧尼沒有批判也沒有讚美,他只是記錄,記錄他看到的一切,並客觀冷靜的分析,有時候感覺很荒誕,但同時知道這些確確實實發生過。比如那時的紡紗女工下班後要聚在一起討論:大家都知道啊,我們是為了全球還沒解放的30萬萬人而紡紗····安東尼奧尼畫外音說,這些人只是喊口號談成績,沒有一個人提出一條可實行的建議。
所有文革題材的資料里, 除了陳凱歌的書《少年凱歌》外,這部電影使我最震撼。


2013年國內一部非常棒的紀錄片《千錘百鍊》。

還有沃納·赫爾佐格,這個瘋子一邊拍劇情片一邊拍紀錄片,而他的主角都是獨樹一幟邊緣人。早期的《蜃景》、《黑暗與寂靜之地》,《發光的山脈》,《蘇瑞雷火山》等,稍後的《灰熊人》、《在世界盡頭的相遇》《在世界盡頭的相遇》還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提名。
還有兩部赫爾佐格被記錄的紀錄片《赫爾佐格吃他的鞋》,看名字都知道講的是什麼和《電影夢》,這部是關於赫爾佐格拍《陸上行舟》的紀錄片。

每界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的都是很好的作品,比如入圍今年奧斯卡的這部講述印尼反華殺害30萬華人得 《殺戮演繹》。
——————
又想起一部,美國一群山地車愛好者拍攝的《車輪不息》,這群人最大的愛好就是把自己的山地車扛到山頂山,然後···從山頂山騎車衝下來,最開始是在落基山脈和黃石公園,後來他們發現美國國內適合這麼玩的山坡上每土地都被車輪碾過之後把眼光放到了全球,第一站是 中國新疆吐魯番境內的 火焰山 上大學看的,紀錄片拍的倒是中規中矩,就是搖滾樂加慢鏡頭的形式,不過真的覺得這群人牛逼。
——————
2004年有一部爭議較大的紀錄片《華氏911》,911後美國第一部公開直接討論911的影片,並不竭餘力地諷刺小布希,獲2004年戛納金棕櫚獎,印象中好像是戛納歷史中唯一一部紀錄片獲獎者,導演邁克爾·摩爾的每部紀錄片都在深入探討美國的政治,披露內幕,直搗核心,我還看過他07年拍的紀錄片《醫療內幕》,揭露了美國醫療保健行業的黑幕。我在想中國什麼時候能夠出現這種人拍出這樣的電影,國內的事肯定比美國有料的多吧,拍出來能不能上映也是個問題。哎!


《尋找小糖人》一個在美國毫不收歡迎、被冷落的歌手卻在南非擁有比肩貓王的地位,銷量過百萬,曾經引起社會變革浪潮,而他卻渾然不知。記錄者對他的消息一無所知,他如謎團藏在底特律某個角落。隨著他自殺的傳聞流傳開來,似乎尋找到他的機會更加渺茫。拍攝者通過他的歌詞分析他周圍的地方最後終於尋找到了他,原來這些年他做過很多苦力活,身份卑微,也不忘記學習讀書。最後在很多人的幫助下他回到南非舉辦了演唱會,歌迷們現場一起哼唱他的歌曲,他淚流滿面地說:「謝謝你們讓我活著。」這部紀錄片讓我看到這位歌手傳奇的經歷已經他對音樂的虔誠、對夢想平淡純粹的堅持。


偉大的衛國戰爭

Великая война

紀錄片看過不少 但就只簡單談下最近刷的這部 個人認為是我截至目前看過的最棒二戰紀錄片

之前我對歐洲戰場東線總是選擇性忽略 一方面是因為東線關鍵詞總無外乎是【宏大】【血腥】【將領指揮】【傷亡百萬】 相比西線感覺充斥更多人性的故事 另一方面則是戰後尤其是我們這一代接觸的影視小說作品更多是西方角度出發的 我也是看著這些長大的 即便長大後自己知道去具體找題材看 我也是選了更多戰敗國角度的 甚至小眾些的例如丹麥、愛沙尼亞拍的片子 卻唯獨沒怎麼看過毛子的(這也算是政治正確了。。。)

但這次刷完這部紀錄片後卻讓我一方面對東線有了一個深層次的了解 而不是只限於【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巴格拉季昂】這幾個框架詞 另一方面也讓我對毛子對戰爭的敘事能力刮目相看 下面我談幾點印象深刻的地方

1. 在發揮了毛子自己擅長的宏大敘事的基礎上 沒有忽略對細節和小故事的描寫 並且兩者融合的非常好完全不突兀

片子的進程往往是由一個戰役入手 描繪大背景 講解攻守雙方態勢 然後會突然引入到一個較小的題目下 比如提到T34-85的話就會順道介紹一下這型武器的發展歷程和設計思想 提到庫茲涅佐夫的話就把這個將軍的個人經歷提一遍 然後再不聲不響的回到原來的大主題下 過渡非常自然

這樣的話就避免了總是綁在一個題目下觀眾可能會看得疲倦 不時引入的小細節和背景故事會重新勾起觀眾的性質 從而繼續劇情

2.在主題關注於描寫戰役戰術和各種謀略角斗這些冰冷的東西時 沒有忘記突然的文藝 會像1.里突然不動聲色地引入了一些非常人性化的東西 讓敘述變得更親切以及帶著觀眾進入一些更深層次的思考 比如反戰

印象中比較深的有這麼幾個:

第一季第一集【巴巴羅薩行動】里 在提到德軍空軍開始越過國境線開始戰爭時 旁白突然開始了一段滿分作文:

【德國納粹空軍的飛機迎著升起的太陽向東飛去 此時是周日清晨 蘇聯的各所學校 剛在前一天舉辦了離校派對 樂隊安靜下來 十年級畢業生將迎來新的一天 莫斯科青年們像往常一樣去往紅場 基輔民眾來到第聶伯河畔 列寧格勒依然處於白夜之中 凌晨3:45 太陽在莫斯科上空升起 而此時 德國已在飛行途中 15分鐘後艙門打開 炸彈如雨點般從天而降 落在各個城市 偉大的衛國戰爭開始了

文藝的旁白接著馬上是大量的戰爭黑白錄像 配上BGM秋之夢 簡直了

tmd一堆人還跟著刷屏

用這種方式告訴你戰爭開始 就是要讓你切身體會到無論平時生活多麼安寧 當血雨腥風席捲來時 每個人都無法置之度外 上文中提到的三個城市的平靜生活都在這一刻戛然而止 並在接下來的四年中開始了一段無與倫比的故事

還有一處是第一季第六集【巴格拉季昂行動】中 提到蘇軍前衛已抵達波羅的海 而統帥部因為部隊推進速度太快而不相信時:

【很快 坦克旅指揮部收到了這樣一條命令:裝三瓶海水 封好瓶子 指揮官親自在上邊簽名 以證明水取自波羅的海 然後將這些瓶子送到軍團司令部 命令得到了執行 飛機將裝滿海水的瓶子送到了方面軍司令部 由那裡再轉送到莫斯科最高統帥部】

旁白暫停 畫面定格在飛機上茅草包裹的三個玻璃瓶上 海水開始映出無數戰爭畫面:坦克衝鋒 戰機呼嘯 平民受難 屍首滿地

畫面逐漸散去 三個瓶子被擺在了統帥部的桌子上 宣告著這次戰役的勝利

三瓶海水中裝滿了蘇聯的血淚 戰爭快結束了 領土回來了 然而無數抗爭過的人們 再也回不來了

看得差點動淚

以及感嘆毛子的文藝真是來得太突然

這樣的情節貫穿了整部紀錄片 大家自己慢慢感受吧 絕大多數的旁白會反覆看直到背下來

3.大量使用CG和平面態勢圖 讓你直觀感受戰線和領土的變化 各戰役雙方的力量規模和對比 以及具體損失

之前看的很多戰爭紀錄片 尤其是西方拍的 注重找親歷人物講述他們的故事 並串起來試圖向觀眾重現一場戰役 旁白部分則基本就是套用通史 這時往往配以各種黑白照片和錄像

然而個人的講述總是帶著局限性和主觀感受 通史這種對於我這樣的讀二戰史長大的人則是聽得耳朵都起繭了 大多數觀眾需要的是一種清楚的宏觀態勢圖 講解戰線是如何變化的 包圍圈是如何產生的 有多大 為什麼這個地方很難逃出 為什麼這個地方戰略意義這麼大

本片在這點上就表現的很好 尤其本來蘇德戰場就是大量的鉗形攻勢包餃子 你插我我插你的 配以明確的進攻和撤退箭頭 雙方控制區域也用顏色清楚的標出來 再把一切變成動態的 就很容易讓即便對軍事一竅不通的人看懂這個態勢 從而對戰役有更深的了解

本片還用了大量的CG做出帶有雙方特徵的士兵 坦克 火炮 飛機 每場戰役都表現了雙方有多少人 損失了多少人 包圍圈裡有多少人 逃出了多少人 武器損失和補充情況是多少 透過CG數量圖這些都得到了非常直觀的體現 絕大多數觀眾看完基輔圍殲戰那集後都會留下深刻印象這個包圍圈有多大損失有多慘重 而不是只是一個沒有明確概念的數字60萬(雖然片子里說53萬)

總之一句話 軍事專業性比其他紀錄片強很多 非常強調解釋戰術

能直觀看到基輔包圍圈有多大的態勢圖

塞瓦斯托波爾的宏觀與局部 誰在攻擊誰在反擊一目了然

同時還有大量CG介紹武器

卡爾臼炮

古斯塔夫

還有大量CG動畫用以展示戰鬥場面我就不一一截圖了 相比黑白錄像這種模式顯然更受大家接受

基輔圍殲戰被包圍和逃出部隊的直觀對比 幾乎每一戰都有這種人員和武器的對比圖 讓觀眾明白為什麼有的勝利只是勝利 有的勝利則是決定性勝利

4.背景音樂。。。太棒 劇組在這方面太下功夫了 超越了絕大多數我聽過的戰爭電影原聲

這點就不多說了 大家去聽就行了 網易雲音樂有原聲帶 專輯就叫Великая война

推薦幾首我最喜歡的

one minute of proud 一響起必是毛子要反攻了。。。

tears for remembrance 回憶殺

the begin of creation

the big action

teletype 響起之時說明漢斯在被毆打

dancing sunrise 上文中三瓶波羅的海海水的BGM 催淚

總之我這幾天是被這幾首洗腦了。。。

片子還有很多優點不一一列舉了

不足當然也有很多 作為毛子拍的片子 在總體上公正客觀 對待對手也算得上是基本尊重的大前提下 仍然會選擇性忽視很多東西 比如為什麼沒有援助華沙起義 對東北的大肆劫掠 戰爭前與納粹的互不侵犯條約和私心 以及在德國境內的【大規模管不住褲襠里的槍】

還有租借條約對蘇聯的幫助 火星行動和哈爾科夫犯得各種蠢錯誤 大清洗對蘇軍戰鬥力的影響 這些也可以說基本上可以說是提都沒提

再有就是中文翻譯和配音真的很爛。。。不知道該是央視還是原劇組背這個鍋

作為一部科普性質的紀錄片 我們當然不能要求它十全十美 在對戰爭這個大方向的把握下 相比同類型片子 說神作也許誇張了 但至少可以說是最接近神作的片子了

既在軍事專業性上達標 又通過各種方式使得其並不晦澀 易於大眾理解

既顯示出了對宏觀題材的駕馭 又沒有忽視對細節和柔情的把握 經常性文藝的出現讓你驚喜

既道出了這場戰爭的宏大 精彩 又深刻的表現了對戰爭的反思和深層理解

因此建議大家刷一下 並在之後跟我一樣滿腦子都是BGM好多天= =

P.S. 讓我看完後能給紅色陣營點贊的 肯定是好片子啊

9/11/17 凌晨失眠寫完 謝謝閱讀長文


推薦《玄奘之路》。

有兩個版本,一種12集,每集30分鐘左右。另一種把兩集合併為一集,共6集,每集60分鐘左右。

「公元七世紀,一個大唐僧人踏上了絲綢之路。他要前往遙遠的西方,尋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懸一線;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懷著堅定的信念,他終於抵達心中的聖地。十九年時間,一百一十個國家,五萬里行程。在異國的土地上,他被奉為先知;在佛陀的故鄉,他成為智慧的化身。因為他的緣故,大唐的聲譽遠播萬里,就連他腳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為聖物。然而,他放棄了一切榮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譯的佛經,達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這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成就………」徐濤的解說聲音磁性而明朗,如夜空中的繁星,聽來令人賞心悅目。

王新源的玄奘,五官端正清朗,目光淡然而清澈如水,彷彿永遠寵辱不驚,充滿博大的智慧和強大的心靈。屏幕上的他,彷彿就是那個堅韌,勇毅,卓絕,智慧的一代偉人


全片的解說紮實嚴謹,文筆流暢優美,有著頗深的佛學和傳統文化養分。畫面唯美,大氣,藝術,讓我們隨著玄奘的步伐,領略著無垠的沙漠,曠野,雪山,異域風情,恆河風光,天竺人文


建議結合《大唐西域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舊唐書·玄奘傳》《錢文忠 玄奘西遊記》一起看,會有更多收穫,更深領悟。

已經兩年了,但至今難忘第一次觀看的震撼:難忘那個在沙漠中四天五夜滴水未進的強者。難忘他面對高昌王極其優越的條件而不為所動時的堅韌。難忘面對佛祖和大德時發自內心的謙卑。難忘功成名就仍堅持回國傳教的執著。難忘那個永遠挺立於歷史風沙中的不朽靈魂。

「玄奘留給中華民族的,或許還有更重要的東西。作家魯迅這樣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捨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玄奘留給我們的是一種精神,對理想永不放棄,對信念始終堅持。這,就是玄奘的精神;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推薦閱讀:

有哪些關於法國巴黎的好電影?
CCTV 紀錄片與 NHK 、 BBC 的紀錄片有哪些異同點?
《舌尖上的中國》有哪些幕後故事可以分享?

TAG:電影 | 紀錄片 | 調查類問題 | 神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