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英文文獻?

大四開始做畢業論文,以後上研究生還要繼續做,但是老師讓看的好多英文的文獻看不懂,一片茫然,如何提高自己閱讀英文文獻的水平呢?

本問題已收錄進圓桌:動態 - 將科學研究進行到底

更多討論歡迎關註:)


【轉載需經本人同意 謝謝!】

因為去年年中剛完成了我的碩士論文,就來談點個人經驗。
不知道你指的文獻指的是「期刊論文」or「學術原著」
如果是「期刊論文」,那就得首先看Abstract(摘要)。
一般Abstract包括了這篇文章最基本最全面的幾個要素,就是整篇文章的總覽了。其中提到的關鍵詞,有必要需要勾畫出來,例如這樣:

然後看這些關鍵詞跟你的研究有沒有關聯、或者對於你的研究有無用處。

然後看這些關鍵詞跟你的研究有沒有關聯、或者對於你的研究有無用處。
關鍵詞的範疇是:對我直接有用的可能會拓寬我的研究領域的可能會啟發我寫作的

接下來根據文章對我所研究的話題的相關度進行選擇性閱讀。
如果相關度大(比如Abstract里提到了很多我覺得很有用的信息),那麼我就會仔細讀一下Introduction。讀的過程中記牢一點:把對我有用的東西全做標記。並且,不要總是精讀,要進行關鍵詞引導下的精讀+跳讀。

學術論文確實很難,很多時候完全沒必要完完整整讀完全篇。
我的經驗是,閱讀小標題。在小標題的引導下,找尋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一般有用的信息出現頻率較高的在:Literature Review(文獻綜述)。這不僅會拓寬你的研究視角,更會給你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權威的文獻信息。記住:你的論文最好一定要引用大牛說過的話或者理論。而別人的文獻綜述通常能提供知名的學者的theories and perceptions.

第二個有用的部分我覺得不是Results,而是DiscussionConclusion.
Results很多情況都是data的總結,例如圖表,直觀的數據呈現。在這一部分(或者Methodology部分)通常你只能大約學習一下別人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這兩個部分對於本科生來說,完全可以只做到略懂或者似懂非懂就可以了,即使你拿去詢問老師,老師都不一定能給你解答。但Results裡面帶有總結性的話也可以標記出來。因為你可以在寫自己的論文的時候用上,例如「XXX學者提到……」等等。

而Discussion和Conclusion裡面的各種小標題大標題,都很有指導和借鑒意義——因為這就是人家的研究成果啊!!你要寫不也是往這種方向上去靠嘛。而且個人覺得Conclusion這部分特別好懂。所以你精讀了Introduction+Conclusion這兩個部分之後,對整篇文章要說的內容就能夠了解30%左右,前提是這兩個部分足夠豐富,而不是隨便潦草的半頁紙。當然,這兩部分里總體還是一些總結性和概括性較強的語言。但對於我們的理解,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最後我要說一下文獻里我覺得最有用的、每次都能發現新大陸的部分:References(也有叫做Bibliography)。就是那個文章最後的長長的密密麻麻的List啦。

關於如何找有價值的reference,讀書時一個教我們寫論文的英國爺爺有幾點建議,很受用:

關於如何找有價值的reference,讀書時一個教我們寫論文的英國爺爺有幾點建議,很受用:
1. 找大牛。所謂大牛就是你讀的書里經常出現的人物的名字啦,比如Halliday啦,Richards啦,etc.
2. 找近期。一般2000年之前的,不是很系統的著作我都不會去看。這一條特別適用於期刊論文,年代越久遠的期刊文獻,除非是特別特別有名的很多論文引用過的文獻之外,其他的都價值較低。
3. 找Topic。最好是能跟你研究的東西100%單詞吻合的書籍。最好也是2000年以後的。

目前覺得好的建議就這些了。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果你要繼續讀研究生,閱讀文獻之路漫漫,但是學著學著你會get無窮盡的樂趣。當你有了一個研究方向or範圍,你會發現,原來有這麼多人做過這麼多精細的研究。為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添磚加瓦,其樂無窮。

------------------更新分割線------------------

(從評論區提過的問題編輯而來)

1. 如何快速區分期刊論文的質量?
答:
1) 知名資料庫比google scholar直接下載到的論文靠譜。學校花投資買資料庫的鏈接和使用權不是白花的,本科時我喜歡跑國家圖書館(各種國外資料庫鏈接有木有,每人每天免費上1小時,現在聽說有了改進),那時候我導師就推薦我用sage,還有另外一個忘了名字,讀研期間的老師會推薦SystemAcademic Search Premier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JSTOR。都是比較好的文獻資料庫。國內的話。。一般就選擇看知網裡面的碩士論文(英文版),博士論文太長了orz。

2) 看刊登的雜誌,老師介紹和提到過的權威業內雜誌就那幾本。而且隨著資料的收集,你也越來越了解哪些雜誌對應哪個Topic被引用得越多次。其次我會看作者,看這個作者是否多次在其他文獻有提及(這也是閱讀Literature Review的重要性)。以及看這個作者的教育or工作背景,大部分期刊文章(2005年以後的較多)都會把這個信息說得很清楚。但是目前來說看得最多的,是被引用最多次的那十來篇文章。文獻閱讀不在數量之多,而在精,在於你能否get精華文章的要義。

2. 如何進行學術著作的選擇和閱讀?
答:
1) Books比Journals選起來容易,一是看出版社(我導師會讓我把我看的書拿給她看,她首先拿去就看一眼出版社、然後看作者,如果是她沒聽過的,她就會懷疑這本書是否值得引用…)。我引用得最多的書籍一般都是Cambridge、Oxford、Longman這三個,書超多的。二是看作者,主要也還是盡量找聽過的大牛。我覺得碩士和本科階段根本不用看那麼多枝枝葉葉,主桿的書那麼多都沒看完呢,盡量還是找權威專家學者的來多拜讀吧。

2) 著作如果是為了research或者論文才去看的話,建議直接找期刊reference里出現過多次的書。然後直接看目錄選出重點章節(有些Chapter會提到跟你的topic完全相符的內容,就直接翻看,一般一本著作有2-3章重點Chapter),之後根據章節內小標題選擇閱讀。我一般會準備很多彩色書籤帖,看到可以引用的或好的語句就標記出來備用。著作比文獻難N倍,讀書比期刊吃力,而且一般廢話有點多,所以閱讀著作更要擇精擇優。我有遇到過特別特別難懂、但一看就是王牌知識的書的段落會朗讀好幾遍才能搞懂意思。多讀就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啦。(個人認為,閱讀原版學術著作的難度遠遠大於期刊,所以必要時候,一定要朗讀!朗讀!力爭掌握重點段落100%的意思。因為真的很重要。)


回答較長,沒有耐心看的童鞋可以直接看黑體字。
文章是轉載的,出處在末尾。

【一】
學術牛人1:用自己的話概括和梳理文獻 及時回顧

心得和經驗:我現在每天還保持讀至少2-3篇的文獻的習慣。讀文獻有不同的讀法,但最重要的自己總結概括這篇文獻到底說了什麼,否則就是白讀,讀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明白,一合上就什麼都不知道,這是讀文獻的大忌,既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導致以後不願意讀文獻。

一、回顧重要內容

每次讀完文獻(不管是細讀還是粗讀),合上文獻後,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是什麼,如果不知道,就從abstract, conclusion里找,並且從discuss里最好確認一下。這樣一來,一篇文章就過關了。take home message其實都不會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發現你需要記得很多,那往往是沒有讀到重點。

二、擴充知識面的讀法

重點讀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問題,以及目前的進展。類似的文章,每天讀一兩篇,一個月內就基本上對這個領域的某個方向有個大概的了解。讀好的review也行,但這樣人容易懶惰。

三、為了寫文章的讀法

讀文章的時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的時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最好有意識的記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誰,哪篇文章,哪個期刊,這樣以後照貓畫虎寫的時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裡半天琢磨出一個句子強的多。當然,讀的多,寫的多,你需要記的句型就越少。其實很簡單,有意識的去總結和記億,就不容易忘記。

【二】
學術牛人2:根據文獻重要程度編號 精讀綜述和摘要

一、先看綜述

先讀綜述,可以更好地認識課題,知道已經做出什麼,自己要做什麼,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對於國內文獻一般批評的聲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領域的入口,在此之後,你再看外文文獻會比一開始直接看外文文獻理解的快得多。而國外的綜述多為本學科的資深人士撰寫,涉及範圍廣,可以讓人事半功倍。

二、有針對地選擇文獻

針對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論文來讀,從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麼問題,通過哪些技術手段來證明,有哪些結論?從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邏輯推論,學習技術方法。

1、關鍵詞、主題詞檢索:關鍵詞、主題詞一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要的內容的全面。因為,換個主題詞,可以有新的內容出現。

2、檢索某個學者:查SCI,知道了某個在這個領域有建樹的學者,找他近期發表的文章。

3、參考綜述檢索:如果有與自己課題相關或有切入點的綜述,可以根據相應的參考文獻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論文。

4、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刊物的影響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數能反映文章的參考價值。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

三、如何閱讀文獻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說是一個論文的窗口。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並不多,過分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當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多數文章題目、摘要簡單瀏覽後,直接把幾個Figure及Title與legend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讀全文:讀第一遍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爭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為讀論文的目的並不是學英語,而是獲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後思維會非常混亂,往往讀完全文不知所謂。可以在讀的過程中將生字標記,待通讀全文後再查找其意思。

3、歸納總結:較長的文章,容易遺忘。好在雖然論文的句子都長,但每段的句數並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個片語標一個標題。

4、確立句子的架構,抓住主題:讀英文原版文獻有竅門的。我們每個單詞都認識讀完了卻不知他在說什麼,這是最大的問題。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關係連詞,他們承上啟下引領了全文。中國人喜歡羅列事實,給出一個觀點然後就是大量的事實,這也是中文文獻的特點,我們從小都在讀這樣的文章,很適應。西方人的文獻注重邏輯和推理,從頭到尾是非常嚴格的,就像GRE裡面的閱讀是一樣的,進行的是大量重複、新舊觀點的支持和反駁,有嚴格的提綱,尤其是好的雜誌體現得越突出。讀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題,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無用信息可以一帶而過,節約你大量的寶貴時間和精力。

5、增加閱讀量:由於剛剛接觸這一領域,對許多問題還沒有什麼概念,讀起來十分吃力,許多內容也讀不懂。後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最後可以融匯貫通。所以,對新手而言,應當重視閱讀文獻的數量,積累多了,自然就由量變發展為質變了。

四、提高閱讀的效率

1、集中時間看文獻: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繫起來,形成整體印象。

2、做好記錄和標記:複印或列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註。pdf 或html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等於沒看。

3、閱讀順序:根據閱讀目的選擇合適的順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後看discussion,最後看result和method(結合圖表)

五、文獻的整理

1、下載電子版文獻時(caj, pdf, html),把文章題目粘貼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號)

2、不同主題存入不同文件夾。文件夾的題目要簡短,如:PD, LTP, PKC, NO。

3、看過的文獻歸入子文件夾,最起碼要把有用的和沒用的分開。

4、重要文獻根據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編號,然後按名稱排列圖標,最重要的文獻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獻要注意追蹤。運氣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線索;運氣不好,發現別人搶先了。據此修正你的實驗。

六、英文文章寫作(閱讀文獻的副產品)

1、平時閱讀文獻,注意總結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語(注意,文獻作者必須是以英文為母語者,文獻內容要與你的專業有關)。

2、找3-5篇技術路線和統計方法與你的課題接近的文章,精讀。


【三】

學術牛人3: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寫作能力

心得和經驗: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是科研工作者與同行交流、取得國際影響的必經之路。有些國內的科學家實驗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惱於論文寫作力不從心,成為國際交流的一大障礙。本文從筆者的親身體驗出發,給博士生、博士後以及年輕的PI(課題組長)提供一個借鑒。

我大學時的同班同學都知道,那時我的英語不算好(英語四級考試僅為「良」),寫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國之時,對英文環境適應得很差,讀一篇《生物化學雜誌》(JBC)的文章要五六個小時,還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關鍵詞句的意思,壓力極大。很幸運,1991年4月我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Hopkins University)攻讀博士學位時遇到了學兄和啟蒙老師John Desjarlais。聽了我的苦惱後,John告訴我,「每天花45分鐘讀《華盛頓郵報》,兩年後你的寫作能力會得心應手」。這條建議正合我意。

我原本就對新聞感興趣。於是,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實驗後,都會在10點左右花一個小時閱讀《華盛頓郵報》,主要看A版(新聞版)。剛開始,我一個小時只能讀兩三個短消息或一個長篇報道,中間還不得不經常查字典看生詞。但不知不覺間,我的閱讀能力明顯提高。1992年老布希與柯林頓競選總統,我跟蹤新聞,常常一個小時能讀上幾個版面的消息或四五個長篇報道,有時還把剛看到的新聞繪聲繪色地講給師兄師姐聽。

閱讀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寫作能力。看完一些新聞後,我常常產生動筆寫自己感想的衝動。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中國游泳隊取得了四金五銀的好成績,美國主要媒體紛紛指責這是中國運動員服用違禁藥物,但沒有任何檢測的證據,完全憑美國運動員的感覺。此事讓我很氣憤,我生平第一次給《華盛頓郵報》和《巴爾的摩太陽報》(The Baltimore Sun)各寫了一封信,評論報道的不公平。沒想到兩天後,《巴爾的摩太陽報》居然原封不動地把我的信刊登在《讀者來信》欄目。

同事祝賀,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勵,我在此後三年多的日子裡常常動筆,有些文章發表在報刊上(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國留學生寫信向校方爭取過中國學生的利益。有時還有意外的驚喜。199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電話告訴我:今天出版的《巴爾的摩太陽報》上有我的評論文章。我急匆匆趕到街頭買來5份報紙,果然,在A版的倒數第二頁,以15厘米×15厘米的篇幅發表了我一個多星期前寄給報社、本以為不會發表的一篇文章。

以上是我個人英文寫作能力提升的一段過程。但是,科研論文不同於讀者來信,有其專業特點甚至是固定格式。

1994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寫科研論文,感覺很差。好不容易寫完的文章,連我自己都不願意讀第二遍,勉強修改之後交給了老闆Jeremy Berg。他拖了3周沒看我的文章,我實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9點,Jeremy告訴我:今天看。11點,我去他辦公室催,秘書攔住我,說Jeremy正在辦理重要事務,兩點前不得打擾。我心中惴惴,不知Jeremy在幹什麼。下午一點半,Jeremy急匆匆過來找我,拿了一疊紙,「這是初稿,你看看如何,我們可以試試《科學》」。我仔細一看,天啊!一共7頁,4個多小時,Jeremy已經把文章的整體寫完了,只是缺少方法(Method)和參考文獻(references)。讓我鬱悶的是,他根本沒有用我的初稿。
其實,寫文章貴在一氣呵成。我也沿襲了Jeremy的風格。2006年10月,在我們處於劣勢的激烈競爭中,有兩個課題面臨被「scoop」(取消)的危險,我曾經兩次一晚上趕出一篇文章。第一次是10月15日,傍晚8點左右開始寫,通宵工作,第二天早晨10點完成一篇按照《細胞》雜誌格式的論文,包括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結論(results),討論(discussion),仔細閱讀一遍後於下午4點半完成網上投稿。這篇文章最終發表在12月份《自然》子刊《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上(電子版於11月10日發表)。另一次是10月18日,傍晚6點開始寫,通宵工作,第二天早晨8點完成,上午9點半完成投稿,最終發表在12月15日的《細胞》上。當然,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還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對研究領域非常熟悉,對文章整體的大概思路已經深思熟慮,所有的圖表(Figures)都事先做好了。這些前期工作即使全身心投入也需要3~4天。

從1994年自己寫第一篇科研論文的艱難,到現在寫起來得心應手、駕輕就熟,我總結出如下經驗。

1、要寫好科研論文,必須先養成閱讀英文文章的習慣,爭取每天30~60分鐘。剛開始可以選擇以讀英文報紙、英文新聞為主,逐漸轉為讀專業雜誌。我會在近期專門寫一篇文章介紹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強讀專業雜誌能力的辦法。

2、寫科研論文,最重要的是邏輯。邏輯的形成來自於對實驗數據的總體分析。必須先討論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後按照思路來做圖表(Figures),最後才能執筆。

3、具體寫作時,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寫一個以subheading(小標題)為主的框架,然後開始具體寫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話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詞語的華麗,而主要留心邏輯(logic flow),注意前後句的邏輯關係、相鄰兩段的邏輯關係。寫作時,全力以赴,儘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擾(關閉手機、座機),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拿出第一稿。還要注意:一句話不可太長。

4、學會照葫蘆畫瓢。沒有人天生會寫優秀的科研論文,都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學習別人的文章要注意專業領域的不同,有些領域(包括我所在的結構生物學)有它內在的寫作規律。在向別人學習時,切忌抄襲。在美國一些機構,連續7個英文單詞在一起和別人的完全一樣,原則上就被認為抄襲(plagiarism)。

5、第一稿寫完後,給自己不要超過一天的休息時間,開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時,還是以邏輯為主,但對每一句話都要推敲一下,對abstract和正文中的關鍵語句要字斟句酌。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話是定式,比如「To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we performed……」(為了探索……的機制,我們做了……),「These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but not the latter,hypothesis……」(這些結果支持了前面的觀點,而不是後面的,假設……),「Despite recent progress,how……remains to beelucidated……」(儘管最近的進展,如何闡明……)等等。用兩次以後,就逐漸學會靈活運用了。學會用「Thesaurus」(同義詞替換)以避免過多重複。第二稿的修改極為關鍵,再往後就不會大改了。

6、第二稿以後的修改,主要注重具體的字句,不會改變整體邏輯了。投稿前,一定要整體讀一遍,對個別詞句略作改動。記住:學術期刊一般不會因為具體的語法錯誤而拒絕一篇文章,但一定會因為邏輯混亂而拒絕一篇文章。

這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對所有的學生和博士後都會如此教導。

我的第一個博士後是柴繼傑,1999年加入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實驗室。柴繼傑當時的英文閱讀和寫作能力很差。我對他的第一個建議就是「每天花半小時讀英文報紙」。難能可貴的是:他堅持下來了!經過幾年的努力,2004年柴繼傑已經能寫出不錯的項目經費申請書(grant proposal),2006年他的第一篇獨立科研論文發表在《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上,隨後相繼在《自然》發表兩篇論文,在其他一流學術期刊發表十多篇論文。他的寫作能力開始成熟。

發表論文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要明白:論文只是一個載體,是為了向同行們宣告你的科研發現,是科學領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科研論文寫作時,一定要謹記於心的就是:用最簡單的話表達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邏輯嚴謹!其實,中文和英文論文皆如此!


【四】

學術牛人4 :外語基礎薄弱如何讀外國文獻?

心得和經驗:本人英語基礎不好,沒過六級,所以在碩士的時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獻很少,現在想想很後悔,2年的時間少學了很多東西。上了博士,自己給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了,開始打算硬著頭皮咬著牙很不情願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獻,一開始看比較慢,有些很難理解,到現在大約仔細閱讀了100篇外文文獻,泛讀了100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淺,現在基本不怎麼看中文的了,現在自己寫外文的也很順手了。談幾點自己的體會,我是材料專業的。

1、先找5篇跟自己論文最相關的外文文章看。花一個月的時間認認真真的看,反覆看,要求全部讀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學和老師交流一下。一個月以後你已經上路了。

2、如何讀標題:不要忽視一篇論文的標題,看完標題以後想想要是讓你寫你怎麼用一句話來表達這個標題,根據標題推測一下作者論文可能是什麼內容。有時候一句比較長的標題讓你寫,你可能還不會表達,下次你寫的時候就可以借鑒了。

3、如何讀摘要:快速瀏覽一遍,這裡主要介紹這篇文章做了些什麼。也許初看起來不好理解,看不懂,這時候不要氣餒,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許你都明白了。因為摘要寫的很簡潔,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條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圖的時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讀引言(前言):當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領域的一些情況,看引言應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紹性的東西,寫的應該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獻多了以後看這部分的內容就很快了,一掃而過,有些老外寫得很經典得句子要記下了,下次你寫就可以用了。

5、如何讀材料及試驗:當你文獻看多了以後,這部分內容也很簡單了,無非就是介紹試驗方法,自己怎麼做試驗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6、如何看試驗結果:看結果這部分一定要結合結果中的圖和表看,這樣看的快。主要看懂試驗的結果,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結構描述一些數字的結果)。有時看完以後再想想:就這麼一點結果,別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寫這麼多,要是我可能半頁就說完了。

7、如何看分析與討論:這是一篇文章的重點,也是最花時間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後不急於看分析討論。我會想要是我做出來這些結果我會怎麼來寫這部分分析與討論呢?然後慢慢看作者的分析與討論,仔細體會作者觀點,為我所用。當然有時候別人的觀點比較新,分析比較深刻,偶爾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當你看的多了,你肯定會看的越來越懂,自己的idea越來越多。

8、如何看結論:這個時候看結論就一目了然了,作後再反過去看看摘要,其實差不多。

9、把下載的論文列印出來:把論文根據與自己課題的相關性分三類,一類要精讀,二類要泛讀,三類要選擇性的讀,分別裝訂在一起。

10、看過的文獻要溫習:看完的文獻千萬不要丟在一邊不管,3-4個月一定要溫習一遍,可以根據需要,對比自己的試驗結果來看。

11、學會記筆記:重要的結論,經典的句子,精巧的試驗方案一定要記下來,供參考和學習。

12、有些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文獻,可以批判性的閱讀。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試驗多的話,你應該有這個能力判斷誰的更對一點。出現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原因有下:試驗方法描述不詳細,可能方法有差別;試驗條件不一樣;某些作者誇大結果,瞎編數據。

有人也許會問,你是怎麼看文獻的,特別是一個以前沒有接觸的陌生領域。我的方法是,先看中文綜述,然後是中文博士論文,而後是英文綜述,最後是英文期刊文獻。這樣做的好處是,通過中文綜述,你可以首先了解這行的基本名詞,基本參量和常用的製備、表徵方法。

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因為如果直接英文上手的話,一些基本名詞如果簡單的想當然的翻譯,往往會將你引入誤區或造成歧義。同時中文綜述里要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參考文獻,這就為後續的查找文獻打下一個基礎。

中文博士論文,特別是最近幾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緒論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大於一篇綜述的。因為它會更加詳細的介紹該領域的背景以及相關理論知識,同時裡面往往會提到國內外在本領域做得比較好的幾個科研小組的相關研究方向。通過閱讀就可以更清楚理清一個脈絡。

英文綜述,特別是那種invited paper或是發表在高if期刊上的,往往都是本領域的牛人們寫的。對此要精讀,要分析其文章的構架,特別要關於作者對各個方向的優缺點的評價以及對缺點的改進和展望。通過精讀一篇好的英文綜述,所獲得的不只是對本領域現在發展狀況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學會很多地道的英文表達。最後就是針對自己的課題查找閱讀相關英文文獻了。現在各大學圖書館裡面的資料庫都比較全,即使沒有也可以通過網路上多種手段獲取文獻了。所以說文獻的獲取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查什麼樣的文獻和怎麼具體閱讀整理文獻。根據我的體會,我覺得有以下四類英文文獻是我們所需要的:

1、本領域核心期刊的文獻。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這裡也不能一概唯if論了。比如說陶瓷類的核心期刊美陶的IF也不過1.5幾,但上面的文章特別是featureartical還是值得仔細閱讀的。當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的核心期刊有哪些,這個就要靠學長、老闆或者網上戰友的互相幫助了。

2、本領域牛人或者主要課題組的文獻。每個領域都有幾個所謂的領軍人物,他們所從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發展主流。因此閱讀這些組裡的文獻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點。這裡有人可能要問,我怎麼知道誰是牛人呢?這裡我個人有兩個小方法。第一是在ISI檢索本領域的關鍵詞,不要太多,這樣你會查到很多文獻,而後利用ISI的refine功能,就可以看到哪位作者發表的論文數量比較多,原則上一般發表論文數量較多的人和課題組就是這行里比較主要的了。還有一個方法,就是首先要了解本領域有哪些比較規模大型的國際會議,而後登陸會議主辦者的網站一般都能看到關於會議的invited speaker的名字,做為邀請報告的報告人一般來說都是在該行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3、高引用次數的文章。一般來說高引用次數(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話)文章都是比較經典的文章,要麼思路比較好,要麼材料性能比較好,同時其文筆應該也不賴的話。多讀這樣的文章,體會作者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和圖表分析的處理,相信可以從中領悟很多東西的。

4、最後就是當你有了一定背景知識,開始做實驗並準備寫論文的時候需要看的文獻了。我個人的經驗是,首先要明確一點,你所做的實驗想解決什麼問題?是對原有材料的改進還是創造一種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製備方法,還是採用新的表徵手段或是計算方法。明確這一點後,就可以有的放矢查找你需要的文獻了。而且往往當你找到一篇與你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章後,通過ISI 的反查,你可以找到引用它的文獻和它引用的文獻,從而建立一個文獻樹,更多的獲取信息量。

此外,我想提到的一點就是關於文獻的整理。很多時候大家下文獻都是很盲目,抱著一種先下來再說的思想。往往下來的文獻不少,但只是空占著磁碟空間。不經過整理歸類的文獻就不是自己的文獻,那根據什麼來分類呢?

我有一個比較簡單實用的方法,適用於那些擁有大量未讀文獻的。就是只關心三點:文章的前言的最後一部分(一般這部分都是提出作者為什麼要進行這項工作,依據和方法),文章中的圖表(提出採用的表徵方法以及性能變化)和結論(是否實現了既定目標以及是否需要改進)。當然,如果全部精讀相信工作量也不小。我的看法是儘可能用50個字左右來歸納文章,說白了就是文章的目的(如改進某個性能或提出某種方法)+表徵手段(如XRD, IR, TEM等)+主要結論(如產物的性能)。當你按照這個方法歸納整理幾十篇文獻後,自然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而後再根據你的筆記將文獻分類整理,當你在寫論文需要解釋引用時再回頭精讀,我覺得這樣會提高效率不少。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清華研讀間 《4位學術牛人教你讀文獻、用文獻》


不請自來,本人研二,每天都與各種英文論文相伴,我的英語水平也不高,屬於工科內的相對平均水平,所以我來分享一點我的經驗心得,希望對大家有用。

英文論文之所以難讀原因有二,分別是1)高密度的專業辭彙以及英文論文寫作的一些特殊表達形式,2)一篇高端論文所研究的問題一般都很晦澀難懂,加上詰屈聱牙的論文式英語表達形式往往更令人不知所云。

對於專業辭彙這一塊,除了日常積累沒有別的辦法。不過對於一個特定的研究方向,相關的專業英語辭彙不會太多,在閱讀過一兩篇英文論文之後一些常見的專業辭彙都可以熟練掌握,而且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哪裡讀不懂可以直接用詞典工具搜索,熱門的一點的辭彙都可以查得到,一些冷門生僻的辭彙,你可以諮詢你的導師~如果願意的話,還可以去選擇旁聽一下相關科目的《專業英語》課程,會有很大幫助,不過對於研究生來說這塊應該難讀不大,專業英語可是複試面試時的必考科目。

關於英文論文寫作的一些特定表達形式:其他的科目我不了解,單從工科這類來說,一般的學術論文為了追求客觀+嚴謹,論文內是嚴禁出現「I study .....」"I introduce ....「」I think... 「這類語句的,要想表達相關意思需要用被動式,比如」 XXXX method is introduced here....「" XXXX is studied...",我舉得例子比較簡單,去看一些老外寫的英文論文就會發現有時候一個很簡單的語句,往往會變得很複雜。這一塊內容,只能通過自己日積月累的學習來加強自己閱讀英文論文的能力了,多請教多讀比什麼方法都強,與學習英語一樣,就是個積累的過程,虛不得。

以上內容都是針對」英語「闡述的,下面說說」論文「這個東西。

論文作為一種學術性的文章,與其他的文章體裁有很大的不同,它有很強的邏輯性與條理性,強調客觀嚴謹嚴肅認真,對所謂的修辭文采之類巴拉巴拉的東西並不強調,所以一提到論文,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枯燥「。

那麼如何才能充分讀懂一篇論文呢?

一.充分利用論文的Abstract
Abstract往往包含這麼幾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
1.這篇文章研究了什麼(為什麼研究這個)
2.採用了什麼方法(為什麼採用這個方法)
3.得到了什麼結果(結果好在哪裡)

通過摘要,你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1.這篇文章與我的研究內容是否相關?
2.採用的方法是否新穎,我是否感興趣?
3.他的結果,是我想要的么?

以上三個問題,可以變化你閱讀論文心中所帶的問題,即:
1.他是如何把這種方法運用到這類問題中的?(學習)
2.它的結果完美么?是否是充分必要的?保守性強不強?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總結+反思)

所以,閱讀論文的Abstract,實際是你為閱讀論文所做的最重要的準備工作,帶著問題去讀論文才最有效率,萬萬不可跳過Abstract。

二.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某領域,請認真閱讀每一篇論文的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部分包含的信息有:
1.此問題的由來(歷史)
2.此問題在全世界內的研究進展(現狀)
3.引申出作者的研究動機

所以,Introduction部分可以理解為一篇簡單的該領域內的文獻綜述,眾所周知,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是研究者進入某一領域最好的教科書,所以,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某領域,還請認真的閱讀每篇論文的Introduction,你可以詳細的了解到你所研究問題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今的進展,這是你爬上巨人肩膀的梯子。

當然,如果你已經讀過很多這一領域內的文獻,對其歷史與現狀比較了解,大可跳過這一章節,實際上Introduction部分也是讀起來最枯燥乏味的部分,尤其是英文的。而且相關的文章的Introduction也都大同小異。

這裡啰嗦一句:如果你真的想對你的研究領域有個深入的了解,最好還是自己搜索一下近3-5年內相關的文章,自己總結一篇文獻綜述,寫得好的話,沒準兒還可以拿去投投稿哦~

三.Main results讀不懂怎辦?做筆記!還讀不懂?那不讀!
Main results是一篇論文的主體,所有精華都聚集於此,而且,越是好的論文,這一部分就越難讀懂。

讀這一部分最費時,所以,我建議讀者還是採用一點投機取巧的辦法:先去看Simulation examples。

理工科的學術論文的這一部分,主要是本篇論文所述內容的實際應用,大家可以先看這一部分,以甄別本篇論文對我是否有用,如果真的有用,那麼大可放下心來仔細讀讀他的主題,如果最終發現他的結果並不完美,沒什麼借鑒之處,那麼也就不必浪費那個時間了。此外,很多說的神乎其神的東西最終運用起來也就是那麼一回事,這樣是有助於我們去理解作者的方法與結果的。

讀Main results這一部分,時常有智商被碾壓的感覺,比如」他怎麼就想到這麼變形的...「」他怎麼知道用這個方法的...「最悲劇的是,作者時常回寫一句」obviously(顯然可得)「,然後巴拉巴拉一大堆毫不相關的東西,我去!哪裡顯然了!難道我是個傻X嗎?!

嗯...沒辦法,既然跟作者比起來我是個傻X,那我就用傻X的方法吧,俗話說勤能補拙,讀不懂,我就一筆一筆的寫下來。

Main results讀起來會有這樣的感覺:讀到一半,居然忘了自己在看什麼,忘了自己為什麼要讀這篇文章,忘了他到底在證明些個什麼東西,還有就是每個環節都懂了,最後連在一起還是不懂...那麼說明你的大腦已經跟不上偉人的腳步了,你需要一桿筆和一張紙。

讀一點,就在紙上做一點筆記,有問題標記出來,讀完一遍之後回頭看這些問題,或去查資料,或去請教老師,然後再讀一遍論文,一篇好的論文,值得你去來回讀個至少五遍的。

四.還是讀不懂,怎麼辦?找它老子去
所有論文的研究方法都不是憑空」嗖~「的一下出現的,它也有它的來源,有它的發展軌跡,那它的發展軌跡去哪裡找?在作者之前的論文里。

如果這片文章你無法理解,可以去搜一下此作者(通常是第一、第二作者)之前的文章,嗯...我知道,谷歌學術被禁帶來了很大不便...但是沒辦法...去各大資料庫看看,去翻翻牆,總有辦法的...

在你把這篇文章第一第二作者近5年的文章都統統找出來之後,你最好按照時間順序,由遠及近的讀下來,跟著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的前進,整理下來,記在紙上(別對自己的記憶力這麼自信,請一定要寫下來!)

五.別忽略References
這東西寫在這兒不是為了湊頁數的(儘管很多學術論文里的確有這個作用...)

可以參照前面的第四點,當你無法理解這篇論文的話的時候,除了去找這位作者之前的文章,引文也是值得利用的。

一篇小論文的參考文獻一般在20篇左右,這裡有很大一部分是Introduction部分所引用的,價值不大,拋去Introduction部分引述的文獻,真正對理解文章內容有幫助的往往不超過5篇,可以把這些文字下載下來,好好看看,感興趣還可以去找這些引文的作者等等等等,怎麼樣,是不是有種大壩決堤,論文如洪水般湧來的趕腳了?嘿嘿,放心,挺過這次洪水,你就成了這一領域內的一個小專家了。

六.關於如何選擇合適的論文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是剛剛接觸這一領域,可以先去找一篇好的文獻綜述來讀,如果找不到,可以讀一讀其他論文的Introduction部分(因為真的很少有人願意寫文獻綜述這種東西,費時費力,然而它有的確是入門者最好的選擇,唉...尷尬),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就不廢話啦。

選擇論文,最好失去選頂尖期刊的文章,質量有保證,至少也要是國際會議的。國內會議的,以及一些野雞期刊刊登的東西,還是不要看了。

最後,還要啰嗦一句:有英文論文,就不要讀中文論文!至少理工類的論文是這樣!


PS:以上僅是個人的一點心得,由於我是學理工科的,所以以上觀點都是建立在理工類的英文論文基礎上的,是否適用於其他領域尚不了解,不過我個人感覺道理都是相通的。


謝喵。

首先解題。「如何才能使自己看懂英文文獻」,其實在這裡「看懂」並不是問題的癥結,看什麼——幾十篇文獻應該從哪一篇看起,幾十頁的文獻應該重點看哪裡;怎麼看——怎麼能夠從幾十頁的文獻中高效快速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怎麼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儘可能地囊括課題相關的文獻內容才是問題的所在。最近在填我前段時間埋的兩個大坑,正好要重新翻閱大量文獻,就把回答這個題目當做熱身運動吧。

就拿這個問題來說:我們剛出生不久可以根據聽到的語言來學習我們的母語,可是長大以後為什麼喪失了這種技能? - 語言學我需要查閱有關Language Input/Output(語言輸入/輸出)和Explicit/Implicit Learning Mechanism(顯性和隱性學習機制)相關的內容。

首先我翻閱教科書式的文獻Gass(2003) [1] 這樣的文獻的特點是:覆蓋面廣,時間跨度大,概括性強,指導性強。通過這樣的文獻綜述,我可以鎖定我需要特別關注的區域。這裡就引出了文獻閱讀的法則一

  • 從文獻綜述或綜述類文獻開始,概覽全局,縮小範圍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從何下手了,解決了「應該從哪一篇看起」的問題;緊接著要解決的是「一篇文獻應該重點看哪裡」的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了解手中文獻的結構,通過我後文的討論,大家會發現,這也是文獻的一般結構。

第一段是這樣的: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re have been many ways that scholars have approache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book, and hence this chapter on input and interaction, takes a cognitive science perspectiv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input and interaction approach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assumption that language learning is stimulated by communicative pressure, and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acquisition and the mechanisms (e.g., noticing, attention) that mediate between them. We begin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evidence requirements for learning. We then take an historical look at the study of input/interaction, and from there move to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followed by a consideration of how learning is fostered through interaction.

這麼一大段英文!別急,接下來我會向大家展示這一大段篇首語在我腦海中是什麼樣子: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在過去的幾十年本領域中有哪些新鮮事). This book, and hence this chapter on input and interaction...(這一章節的主要內容是,以什麼樣的視角/研究方法探索了...內容). The input and interaction approach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assumption that ... (大家公認的大前提是什麼), and examines... (探究了...和...的關係/機制). We begin with... (我們首先會講到). We then... (其次會講到), and from there move to... (隨後/在此基礎上又會講到) , followed by... (最後會談到).

Piu! 處理的信息量瞬間縮水。在這些關鍵詞的指引下,就能迅速縮小這一段內容的信息熵

  1. 領域近況(研究背景)
  2. 主要課題/視角/研究方法(鎖定研究範圍)
  3. 討論的前提(保證論證的嚴密性,同時有自報家門的作用,因為不同的派別遵循的大前提多不同)
  4. 研究目的(明確自己要達到的目標)
  5. 篇章結構(明確研究步驟)

剛剛我們閱讀的第一段,在一般期刊論文中多處於摘要(Abstract) 的位置,統領全文,同時相當於閱讀索引,告訴讀者主要信息的分布情況,便於讀者採擷自己需要的內容。這一段當然不得不讀。

現在我們知道了摘要的重要性和一般結構,我覺得還不夠。我們還能做的就是,反過來想一想,為什麼論文摘要多採取這樣的結構?它有什麼樣的必然性,或者說優越性?

我的導師,相信很多人的導師,在學生問到如何擺布論文結構的時候,都會說這麼一段話:

你設想一下,如果現在需要你把你的研究成果向一群具備基本常識的門外漢宣講,你會採取什麼樣的順序?想清楚這樣一個問題,你就知道你的篇章結構應該怎麼安排了。

這裡我就要引入文獻閱讀法則二

  • 閱讀論文的過程逆向思考就是寫論文的過程,互為逆過程的兩件事如果能同時進行,一邊讀一邊想,將事半功倍

好,回到剛剛提出的問題,向門外漢宣講自己的研究成果應該怎麼做?

  1. 首先,我們要告訴他們這是怎樣的一個領域,主要研究的對象是什麼,研究方法是什麼,近些年取得了怎樣的發展;簡稱為:做什麼+怎麼做+新鮮事
  2. 其次,我們要告訴他們這樣一個領域它的研究目的是什麼;簡稱為:什麼用
  3. 再次,我們要告訴他們,我的研究在這樣一個研究背景下著重那一部分,以及我選擇這樣一個研究重點有什麼意義/原因,而研究的意義多跟研究現狀的不足相關;簡稱為:著重點+為什麼
  4. 最後,我們要告訴他們,接下來我會跟大家以什麼樣的順序講哪些內容。讓讀者有一個鮮明的預期;簡稱為:列目錄

今天先講到這裡,明天見^ ^

————————10/02/2015————————
小夥伴們我回來啦。同一篇論文,隔夜看會有恍若隔世的感覺!具體來說就是,辣莫簡單的內容怎麼我昨天就是攪不明白!所以,有的時候在長久地糾結一個問題不得解的時候,不妨暫時放一放,睡一覺,第二天再看時往往有奇效!


我們昨天完成了對首段(摘要)的閱讀,其實已經成功了一半。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接下來我們要閱讀的正文長達25頁,分為6個章節,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利用摘要給我們提供的有關文獻內容和結構的信息的話,這25頁的閱讀將漫長、痛苦且低效。

我最開始說什麼來著?我需要了解有關語言輸入和輸出(Language Input/Output),以及顯性和隱性學習機制(Explicit/Implicit Learning Mechanism)的相關內容。Wait,別急著去尋找關鍵字,這樣做最後獲得的信息跟搜索維基不會有太大的區別。

We begin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evidence requirements for learning. We then take an historical look at the study of input/interaction, and from there move to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followed by a consideration of how learning is fostered through interaction.

黑體字部分告訴了我們文章將依次介紹:語言學習所必需的信息(輸入和輸出);從古到今學術界對這一部分的研究有怎樣的發展;最近的研究是一個怎樣的態勢;Interaction(語言交流)對語言學習有怎樣的裨益。

請問我需要閱讀那幾個部分的信息?

三個!

錯。四個都要。看上去第四部分——研究語言交流對語言學系的影響,和我們的關鍵字「語言輸入和輸出」以及「顯性和隱性學習機制」一點都不匹配,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繫: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會有語言輸入(聽對方講話),還將會有語言輸出(自己講話);且在自然的、對話的環境中,語言學習將會較多地牽扯「隱性學習機制」。當然,顯性學習機制也會偶爾來打打醬油,比如說被別人糾正的時候,改錯的過程將涉及「顯性學習機制」。

這裡就引入法則三,也是我認為的最重要的法則

  • 永遠不要放棄尋找聯繫,聯繫越多越強越複雜,我們捕捉信息的網就越大越密越嚴謹。不斷構建新的聯繫,更新/更正已有的聯繫本來就是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

既然四個部分都要看,我們似乎又回到了原點:任務一點都沒有減輕!其實不然。稍微回想一下,從最初拿到30頁文獻的茫然,到現在對文章內容的基本把握和結構的條分縷析,我們已經把看似雜亂無章的信息有序地整理、收納到我們的大腦中,等待進一步的處理。

好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快速瀏覽一下標題,並按照摘要中的索引把他們分為四大部分:
Chapter 1 Evidence requirements for learning

1. Evidence required for language learning:
1.1 Nature nurture
1.2 Evidence types
1.2.1 Positive evidence
1.2.2 Negative evidence
1.2.3 Significance of evidence types
1.3 Output

Chapter 2 Take a historical look at the study of input/interaction

2. The role of input in early language learning studies

Chapter 3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3. The role of input in later views of language learning
3.1 The nature of input
3.2 The usefulness of modified input
3.3 Input processing

Chapter 4 How learning is fostered through interaction

4. Interaction
4.1 Descriptions of interaction
4.2 Function of interaction: 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
5. Data as evidence for the interactionist position
5.1 Difficulty in determining learning
5.2 Linking interaction to learning
5.3 What kind of interaction: negotiation and recasts
5.4 The progression of research within the interactionist tradition: Two examples
5.5 Conversation and learning requirements
6 Attention
7 The theory of contrast

給大家講一個小竅門:通過瀏覽標題,我們可以從一個大標題下小標題層級的多少來斷定這部分信息的重要與否。並不是說論文中會放大量不重要的廢話(雖然很多人都這樣感覺),但是為了保證行文的嚴密和邏輯的通順,像定義definition, 背景background, 前提premises, 預設presumptions這樣的鋪墊內容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這些內容對於學科的內行來說是不需要每一次都仔仔細細看過去的。

所以根據我已有的專業知識我知道在第一章節中的第一小節是可以略過的,先天和後天(nature and nurture)無非是在向喬爺的先天派表忠心,自報家門,表明研究是建立在承認語言學習有專門的機制(language-specific mechanism)的大前提下的。

第一章節中的第二小節講Evidence types,即語言輸入的種類,正面證據(positive evidence)和反面證據(negative evidence)。首先這一小節是我需要重點閱讀的,其次第一和第二部分我大可以略過,因為我非常清楚正面證據和反面證據的定義,我也非常清楚在關鍵時期以前的語言學習過程中,正面證據起著主導者作用,而在關鍵時期以後的語言學習過程中,正面證據和反面證據各佔據著一定的分量。在完成了這些分析以後,我不僅把我已經掌握的知識又複習了一遍,而且把火力鎖定在第二小節的第三部分:The significance of evidence types,不同種類的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分別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以上過程,就是把自己的知識體系帶入作者的理論體系之中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提升我們閱讀速度的最後一環。法則四

  • 閱讀文獻的時候要不時地帶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幫助甄別信息的優先順序,同時也有助於理解性地記憶文獻的大致結構和主要內容。最終達到在合上書本的時候,腦海中畫樹形圖的境界。

先說到這裡,以後有更具體的問題我們再來談文獻閱讀。大家要認真領會好好搬磚喲!


[1] Gass, S. (2003) Input and Interaction. In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y Catherine J. Doughty and Michael H. Long, 2005, London: Blackwell


掐指算來搞了七年科研了,看看了大家的回答,覺得還是沒有真的說到點子上。所謂的讀小標題、關鍵詞我感覺還是英語考試閱讀理解式的讀法,不是科技論文的讀法

在美國時師從一名非常善於編輯論文的教授,個人以為他的學術水平不好評價,但編輯水平絕對是世界頂級(不知道前老闆看到會不會不高興。。咳咳),在他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會寫和會讀是想通的,所以自以為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可以答一答。存起來給自己的學生們看看也好。描述一下如何查找、閱讀英文文獻。

把最關鍵的要點在這裡先強調一遍:不要上來就通讀全文,先看圖,先看圖,先看圖!

長文預警,不過也希望大家能仔細看完,當然不感興趣的就略過吧。

第一步,想清楚搜索關鍵詞。
這應該是最重要的步驟,看似簡單,但只有真的讀過許多篇文章之後才會真正掌握章法。太多的學生告訴我,沒找到相關文獻,然後我和他一起去搜索,幾分鐘就找到了大量的相關內容,說到底還是關鍵詞沒有選對。那麼具體應該如何去選擇呢?這裡只能給出一些較為通用的籠統的方法,具體到課題都有差別,各位在查閱時要仔細體會。幾個要點:關鍵詞的中英文對應要準確;關鍵詞不可過多;長關鍵詞可以拆分開只搜一部分;邊搜索邊嘗試去尋找最合適關鍵詞。


第二步,讀標題,看被引,看作者
挑選還是很重要的,不然會浪費大量時間,幾個原則:優先下載被引次數高的,我不覺得用google scholar有什麼不好,一般被引高、期刊好的內容會放在前面,優先下載那些被引次數高的。當然當你在一個領域內研究時間長了,世界上研究這個領域的牛人們你肯定也都熟悉了,甚至直接可以按名字搜索下載他們的最新研究內容,當然在搜索關鍵詞時候可以優先下載你了解的權威學者論文,避開你了解的灌水王論文(雖然我自己就是專註灌水。。。),讀一篇看似牛逼的論文,做實驗驗證發現狗屁不通的論文最坑人,遇到這樣的直接把論文通訊作者拉黑,以後看到堅決不碰。這是血的教訓。


第三步,看摘要中的主要內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符合就下載。
這一步其實最沒什麼可說的,如果摘要那麼短都覺得讀起來很費勁那真的要努力提高一下英文閱讀能力了。


第四步,看圖,看圖,看圖
這一步最關鍵,所以全程加粗,實際上拿到論文讀完摘要並不是要按部就班從intro到結論讀下去,而是先看圖,這是快速掌握論文主要內容的不二方法。(寫論文也是如此,先畫圖,再寫論文,實際上寫的順序和讀的順序高度一致)


因為作者一定會把最重要的結論用圖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先看圖,看圖題。


同時這也是快速判斷一篇文章質量的方法,如果圖的質量非常差,那基本可以不用看了,絕對不是資深學者寫的(所以想發好的論文,畫圖水平真的要認真提高)。通過圖和圖題我們能很快、直觀的了解文章的最核心內容,看完圖在根據心中的疑問去搜索文章,看圖引用的位置如何描述,如何討論,如何解釋。事實上,很多論文到這裡就看完了,並不會去看intro和結論,除非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這篇文章。

到此為止,你會發現你並不需要多麼高的英文閱讀能力,就已經基本掌握了論文的核心內容,所以真的沒必要看到英文論文就打怵,拆開了揉碎了,每篇文章最主要的核心內容就這麼一點。

第五步,按疑問查找
有的同學可能要問,難道就不看intro和結論還有其餘部分了么?答案是分情況。很多情況下,我們在完成以上步驟以後就結束了一篇文章的閱讀。但是在初期可能更多的情況是我們讀完圖的討論之後一頭霧水,不知道來龍去脈,這時就需要我們一步步按著疑問的指引在文章中尋找答案。比如,在結果討論的時候會提到某一個你沒見過的名詞,你完全不懂什麼意思,於是你就需要返回到前面去找哪裡介紹過這個名詞,帶著心中的疑問去看作者對這個名詞的定義或者解釋,你會更加容易去理解這個詞的內在含義。相反,假如按部就班順序讀文章,這種解釋、定義一般都在最前面,讀的時候心中沒有疑問,不會真的理解,讀到後面會再返回到前面再讀一遍,浪費時間,浪費耐心。

第六步,重點論文反覆通讀
相信絕大多數論文通過前面的五步已經基本完成了,但是個別論文你讀完發現對你所要研究的內容非常有幫助,這時就需要你認認真真再反覆從頭到尾來讀這篇文章了。實際上在研究的最初階段,每個人都需要至少一篇這樣的論文來引領自己,一般情況下,這樣一篇論文也會是被引非常高、作者非常牛的。反覆的讀,認真去查找作者在論文中提到的每一個你不熟悉的概念,把一篇論文的知識點擴展起來,通過查閱教材、維基百科、教案PPT等等去理解這些點,只有這樣才能吃透這篇論文。

第七步,追蹤參考文獻
又是非常非常關鍵的一步。
很多論文裡面提到的很多概念都是引用來的,所以想要真的了解那個概念背後的邏輯就需要去查閱那篇參考文獻,一般來說,需要仔細閱讀的重點論文中肯定都會有很多概念需要進一步查找參考文獻,真正完成一篇論文的消化、理解的過程中,你也許需要閱讀10幾篇甚至更多的其他論文,以點帶面,完全消化。相信經過這樣的一個過程你會對這個細分領域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深度。

好,到這裡就結束了么?並沒有

第八步,保存文章。
很多人看到這裡會笑了,不是已經下載了么?大多數是pdf格式的,我讀一下而已,不需要保存就已經存在電腦上了啊。實際上這一條極為重要。保存並不是讓你去點一下保存按鈕(實際上也沒這個選項),而是讓你為讀完的文章另起一個名字存在相應的文件夾里。太多的人在研究過程中讀到了某個論文,覺得哎呀真好,太有用了,讀完關了。等過一段時間再回過頭想找這篇文章,找不到了,看自己的下載文件夾,都是完全沒意義的字母構成的名字,個別還好一點有期刊的縮寫,更多的連縮寫都不是,就是一串字元。大海撈針啊,真的做一個科研項目起碼下載上百篇論文,總不能一篇篇打開重新讀吧?所以,每讀完一篇文章,一定一定一定要起一個你一看就能想起來文章主要內容的文件名,存在你一看就能想起來是什麼分類的文件夾里。


基本要點就是這些,英文功底真的不重要,拋開膽怯,智慧閱讀,按圖索驥,一切就都不會太難了。


終於鼓起勇氣回答這個問題了,我是碩士畢業,目前已工作,讀研期間發表3篇SCI,研究方向:AI分支學科,深度學習和遷移學習。首先,我喜歡自己的研究方向嗎?一開始是不喜歡的,後來慢慢接受了。熱愛科研嗎?不,都談不上喜歡,何談熱愛。為什麼發論文?被逼的。最後,為什麼回答這個問題:1)可能有很多和我當年一樣迷茫的小碩,也許會看到這篇文章,哪怕有一點點幫助都是好的,自己也曾有過很多孤立無援的時刻;2)曾經有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我做過一些工作,直接拿過來;3)有些專業能力可能會隨時間推移逐漸喪失,證明我曾經是認真念過書的;4)工作以後終於有自己的時間了,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吧。言歸正傳:

目前,前沿學術研究都是英文的,英文文獻看不懂,是你的英文不夠好嗎?不是,或許說不完全是。原因在哪?是你對研究領域不夠熟悉,你看到中文的文章也未必能很好理解,英文的就更不知所云,而對一個領域的熟悉一定是建立在大量文獻閱讀的基礎上的。剛開始看,自然會速度很慢,我也有過一周啃一篇論文的經歷,怎麼辦呢,首先,基礎知識很重要,如果基礎知識都不具備,那就沒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了,然後,可以找到一些該領域國外大牛曾發表的經典文章,此類文獻在網上很容易查到中文版本,非常有助於理解,對於國內大牛,他們的英文文獻看不懂,你或許可以搜一搜他們是否寫過相關的中文論文,舉個例子,我之前對清華大學的龍明盛研究領域很感興趣,他本人的主頁也是英文的,但是我找到了他博士學位論文,看過之後覺得很有幫助。最後,當你前期鋪墊都做好了,一定要大量閱讀英文文獻,讀得多了,速度自然上來了,而且篩選信息的能力會大大提高。下面,針對一篇英文文獻,談談如何閱讀:

論文《Domain Adaptation Network Based on Hypergraph Regularized Denoising Autoencoder》,共16頁,結構如下:Abstract(摘要); 1 Introduction(引言); 2 The Proposed DAHDA(DAHDA的提出): 2.1 DAHDA network structure(DAHDA網路結構)、2.2 Construction of adaptive probabilistic hypergraph(自適應概率超圖的構建)、 2.3 Working principle of DAHDA(DAHDA的工作原理)(包含2.3.1至2.3.7節,此處省略)、 2.4 Algorithm steps(演算法步驟)、 2.5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analysis(計算複雜度分析); 3 Experiments(實驗):3.1 Datasets(數據集)、3.2 Parameter analysis(參數分析)、 3.3 Comparative experiments(對比試驗)、3.4 Feature visualization(特徵可視化)、3.5 Negative transfer analysis(負遷移分析); 4 Conclusions(結論)。我為什麼給出論文結構,因為這是首先要看的,需要整體把握文章每一部分大致內容,而且我後面的分析會斷章取義,怕過於零散影響閱讀。

首先,看論文題目、摘要及引言部分:你在搜索一篇論文時大部分時候是按照關鍵詞搜索的,當文獻出現你感興趣的某一個或是很多個關鍵詞時,這篇論文就跳了出來。

摘要:找到一些關鍵信息,如:研究的小背景是什麼,主要是針對存在的哪些問題,本文如何解決的。

1 引言:初讀時可以跳讀,因為包含了大量背景信息,國內外研究現狀等,如果不是做深入研究,不必逐字閱讀,繼續抓關鍵詞,如:快結束的位置你看到了本文的研究動機,主要貢獻,這是論文創新點之所在,重新閱讀時可能就會發現需要改進的地方,最後一段,交代了本文結構,你要知道核心思想在哪一部分。

2 DAHDA的提出:這部分就是論文的核心,非常細化的知識,如果想要深入研究,該部分一定要細讀,若是囫圇吞棗,這篇文章看下來就真的是在浪費時間了。

2.1 模型結構:將文字和圖結合起來看最有效,因為圖是對抽閑概念的直觀表述,文字是對整體思想和細節的闡釋。

2.2 自適應概率超圖的構造:這部分是引入工作原理前的必備知識,要看懂。

2.3 工作原理:如我在論文中的標註所述,這一部分是重中之重,如何閱讀?對於自己知識體系內的部分可速讀,但前提是不能影響對論文整體思想的把握,對於不了解的部分要細讀。重點關注公式!公式是如何推導的,能否想清楚細節,個人認為,在此處可多花費時間,一通百通。

2.4 演算法步驟:其實,這部分就是對核心演算法的簡化版總結,你可能對每部分基本知識都了解了,但仍不清楚如何編程實現,那就要通過這一部分仔細思考細節上的實現。

2.5 計算複雜度分析:這部分往往是作者經過了一些數學推算直接給出結論,省去了分析過程,初看論文時不必細究,自己寫論文時要參考很多資料結合自己的演算法進行分析。

3 實驗:初看時,可選擇性閱讀,如對本文有了很好的把握,並且自己想要做實驗或對比時,可以細看。主要關注什麼?(1)本文用了哪些數據集,是公共數據集還是進行了預處理,能否獲取;(2)本文進行了哪些參數實驗,是如何調節的;(3)與哪些演算法進行對比,可以得到源程序嗎,對於無法獲取的是否有能力復現,還有哪些近年發表的相關論文中的方法是本文沒有對比的,這些思考對撰寫自己的論文以及回複審稿意見非常有益;(4)對於一些有趣直觀的可視化結果作者是如何得到的,如何編寫程序獲取類似的實驗結果。

這些問題可能無法一下子理清,很多是在實驗中不斷摸索的,如果走到了這一步,不斷地失敗、探索,到最後的成功,一定會收穫滿滿。

4 結論:終於到結論啦!這部分我在開始和結束時都會看,反覆的看,這是對論文精鍊的總結,也許就會發現它的不足之處和可以改進的地方,有些總結後面還有對未來工作的展望,也許會對我們有所啟發。

最後,祝大家科研順利,論文發發發,如有遺漏的想起來再做補充。


嗯作為一個大四狗,粗來說說自己這兩三年看英文文獻的一點心得吧。

首先,要有一定的英語閱讀基礎。嗯鄙人自初中開始閱讀無數原版小說的積累略微對此有點幫助,可能由此而生的一點經驗與題主所尋求的方法不一定完全契合,但是希望能夠幫上一點忙。

如果題主要在短時間內瀏覽較多的文獻的話,不妨按照這個順序來執行。1. 讀Abstract,這是除了題目之外整篇文獻的精華之處。論文作者通常都會在此絞盡腦汁地將自己通篇的重點放在這短短的10行以內的文字(O(≧口≦)O我就是這樣的。。。每次寫完論文再痛苦地將重點壓縮壓縮再壓縮。。。讀者一定要利用好作者的付出,不然我們會很桑心的%&>_&<%)。2. 讀Conclusion,或者沒有Conclusion的話就讀Result/Discussion/Implication(因為實驗不理想之類的因素沒有Conclusion是比較常見的,在人文社科類論文中較多,因為涉及較多因素及調查樣本限制等等,但是不代表Discussion就不重要)。因為論文的最終結果還是很重要的,而且通常不會在Abstract中詳細描述。讀人家論文,就算不管人家腫么做出來的,至少要看看人家做成啥樣吧你說是不。Conclusion通常也不長,不會超過一頁,花點力氣看完(不要告訴我看1頁A4紙的英文文獻都很痛苦,如果這樣的話請自覺滾回家好好練習高中英語閱讀謝謝!)。3. 看圖片。通常要求快,看完前兩部分就能夠寫literature review了,但是如果擔心老師提問答不上來腫么辦?那還是稍微多看一點心不虛唄。其實看圖片是最開心的時候了。通常method、result都會有一定的圖片或表格來將實驗過程或者是實驗數據表示出來。我個人還是認為我們對於圖像之類的直觀的理解還是比閱讀文字來得輕鬆許多,我們從小不就是看圖識字看圖說話神馬的過來的嗎?method中的圖片有助於你直觀地理解實驗的過程,而且圖表的注釋通常不多,兩三行的請努力看完,這對於你進一步理解論文有著很大的幫助。

--------------------------------------------------這裡是快速閱讀英文文獻的Tip(同理適用於中文文獻,例如我懶得讀的時候都會這麼干)-------------------------------------------------------------------

但是,有些很重要的paper,就不能如此隨意了。而且,上面的tip僅僅是幫你度過DDL的,而不能提高你閱讀英文文獻的速度與理解能力的。那麼,平時要怎麼鍛煉自己的能力呢?

答案很簡單,多讀!不要問我有沒有捷徑,不可能的謝謝提問!前文以及一些知友提出的一些答案,都是輔助作用,不能起到根本的改變。這就如同之前的妹紙六級550,然後在考托福(忘了還是雅思?管她的反正分了)之前問我做聽力口語寫作有沒有什麼高分技巧。心中一萬隻草泥馬奔騰,但是還是控制住情緒說,放平心態去考,沒事的。。。Tips就是Tips,不是ability。Tips可以讓你一小時讀5篇文獻提高到6篇7篇,不可能讓你從一天讀一篇提高到一天讀10篇。

相信我,今年大四,那麼咱倆算是同屆了。抓緊寒假的時間,在圖書館多泡泡,找出自己領域中這些年著名的論文,一篇一篇認真地讀,不要像趕任務一樣去讀,而是嘗試著去深入理解。如果有可能,每一篇論文都能做到跟導師彙報時滔滔不絕說上半個小時,包括論文method的精巧之處、將來可能的應用前景,或者是自己覺得這篇paper很low,low在哪,如果是自己做能不能在哪裡去改進。利用一個寒假,好好地找出10篇左右的比較精華的論文,讀透來,一遍讀不懂讀兩遍三遍。相信我,當你好好積累了這十篇之後,再次回過頭來讀這個領域中其他的英文文獻,都會有一種親切感。

然後在平時閱讀的時候,有意識地讓自己集中注意力,提高閱讀的效率。當你覺得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往往再讀下去,也是一頭霧水。如果心不在焉,讀上幾遍都是一頭霧水。通常我發現自己讀不下去了,回過頭從理解的地方重新讀下來,要還是讀不下去,粗去洗把臉上個廁所清醒清醒再回來讀。一定要保持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否則就是白讀。不要安慰自己說自己一個下午都在讀,讀的都是屁,沒有看進腦子就是白讀。不要被自己無謂的努力所欺騙,那隻會讓自己沉浸在「哎呦大家看我這麼努力,可是還是不懂,不能怪我」。。。自己傻難不成還怪別人啊??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就要對自己狠一點,好好去努力。十年後回頭看自己現在的痛苦,你會很欣慰自己還是真正有所提高的;而不是花了許多無謂的時間,看似很努力,其實什麼都沒學進去,還不如去玩遊戲呢,至少還能high上一會。。。

----------------------------------------------ok說到這裡為止--------------------------------------------------------

那麼,看題主對自己閱讀能力能不能進行一個客觀的評估了。如果題主能夠在1個小時之內好好啃完2、30頁的文獻,而苦於手中還有十幾二十篇文獻看不完(嗯嗯我有些同學的導師給的就是這麼多,就是這麼任性(⊙o⊙)…),請試試第一種方法。如果題主看一篇幾頁的論文還要好幾個小時才能弄懂,建議你靜下心來,認真讀完每一篇文獻。千萬不要圖快,除非你確定大學畢業就不用讀文獻了。現在圖快,不僅無法提高文獻閱讀的質量,對你以後的文獻閱讀也不會有任何的幫助,人還是要扎紮實實地往上爬的。


現在博士四年級,人在美國。覺得閱讀英文的論文就是熟能生巧的過程。寫論文的人是在「講故事」,而看論文的人要「讀懂故事」,有的人故事講的好,簡潔明了,一目了然, 有的也是內容冗長不易看懂。一開始看文章,推薦Cell或者其自刊系列,因為這些期刊多數的文章都是高質量文章,另一方面每一副圖都是文中結構分明的一段文字。介於你現在剛剛開始閱讀文獻,我建議你仔細閱讀abstract的部分,還有每幅圖的標題和相應文欄位首的標題。你以每副圖和片段的標題就能總結出這篇文章的結論,也就是說你可以知道文章的脈絡,這樣會容易很多。反過來,如果以聯繫文獻理解能力為前提,我不建議新手閱讀Nature主刊的文章,因為nature的文章不細分大段落而是一氣呵成的,對於剛開始閱讀文章的人 不容易摸清文章的綱要。
最後分享一點我的導師給我的建議,無論是哪篇論文,論文描述的科研故事都是在他們收齊數據後整理而成的,而你在看文章時,首先要看懂他們講的故事,其次更要思考他們這個課題的出發點在哪裡,如果是你著手準備,會怎樣做這個課題,又有可能遇到什麼問題,怎樣解決。
一點心得,希望你能不斷提高,多讀多想是硬道理。


不邀自來。

個人的理解,文獻閱讀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學習基礎知識的階段,就是你拿到一個新課題,首先要解決一些基本概念的問題,這個階段建議以讀中文博士論文為主,具體的方法同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主要是分類和細節記錄。

分類的條目包括:要不要引用、可以引用到文章的哪部分、有沒有讀過和簡單的幾句話評價等。所以你需要一個分類完善的文獻管理軟體,我推薦Noteexpress。除了逼格略低於Endnote之外,NE有幾大優點:

1. 中文,操作容易上手;
2. 大部分學校購買有正版(請自己到NE官網查詢);
3. 分類項目多於endnote,如下圖紅色部分均可以用於分類:


另外,可以加標籤,也可以設置多級目錄,也都是分類辦法。

而且你看到了,有影響因子,也可以加簡單評論。

當然,你要是說Endnote才是國際主流,我無話可說。

細節記錄方面,建議用docear,可以提取pdf中的注釋,具體用法請自行百度。

第三個階段是輔助論文撰寫。其實主要就是插參考文獻。當然,有些人會說Endnote對英文雜誌的引文格式支持更好。解決方案是學會自己調整參考文獻輸出格式,如果你有能力讀到研究生,這個應該不難。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sci_coffee_break)或個人網站「讀思」(http://read-think.com),和我做進一步的交流。這裡不僅有更多關於科研的書籍的評論,還有關於科技論文寫作的內容。


有類似的回答,就引用過來了:

作者:MUDDLE
鏈接:如何有針對地高效地閱讀一篇學術論文? - MUDDLE 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放開我!讓我來!
最近新學了讀文獻小竅門,試用之後感覺脫胎換骨,醍醐灌頂,彷彿自己的英語都提高了好幾個level(想太多......)
所以迫不及待想要分享出來!

我學生物的,現在上研一,每天就是上課,做實驗,看paper。
我的老師們為了協助我們更好的paper(特么其實是想逼迫我們看更多的paper),傳授了我們一個看paper方法。廢話少說,分享如下!

0. 準備好紙筆
請多準備一些紙。
除非是這篇paper需要我做討論,我才會列印出來;一般情況下我都是直接對著PDF看的。所以做筆記呀好重要。
我有一本筆記本專門用來為讀paper做筆記。

1. 標題
不認識的單詞都查吧……
多讀幾遍,盡量理解.....
沒啥多說的

2. 摘要
請別看!直接跳過!
真的!信我!

3. introduction
請認真看!
以前我覺得這塊內容最無聊,一般都是隨便瞟一眼就過了,現在我才知道這塊內容能幫助我們了解整個文章的主題!

記筆記開始。
一般作者會介紹:實驗對象,之前的研究,現存的問題,以及他主要幹了啥。
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現存的問題。這基本上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了。作者接下來所有的方法,結果,討論,都會為了這個 問題 而服務。
所以,我會在我的筆記上寫下specific questions. 然後標上重點!

有時候,作者還會介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提出了一個什麼假設,然後他打算從哪些方面來證明這個假設(即概述了方法部分)。
我遇到這些內容也會大致寫下來,這樣就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框框:
主要問題、假設、解決辦法。
接下去看實驗方法就很有目的性啦~~

4. methods
很多時候這塊內容是看不懂的。(特么要是都看得懂我就是professor了!更何況professor也看不懂好伐!)
不慌!
這種時候,我就無腦歸整畫圖。
盡量寫最少的字,把方法用流程圖表現出來。
不需要理解,只管整理,只管抄。

啊,當然了,單詞,尤其是重要的動詞不認識,我還是會查一下有道的……畢竟英語不大好嘿嘿嘿。
起碼保證句子讀的通順吧。

5. results
一般這塊內容會跟methods 一一對應。
所以,看不懂不要緊,繼續無腦歸整抄錄。
這塊內容一般會有好多tables and figures.
我一般都會在吧results全部看完之後,集中精力去看每一個figure。因為感覺這些圖啊表啊才是重點好么!
重點關注在圖表注釋上邊。
這塊文字會詳細介紹這個圖是幹嘛的,然後每一個小的東西代表了啥。
這個時候,由於之前就刷了一遍results了,同時無腦超了一遍,所以會有印象。然後我就會自然而然的翻到和圖表對應的文章部分去重讀,這樣也可以幫助理解。

不過有的時候,我真的是看圖都看不懂(學渣沒辦法)。
不慌!
看不懂就看不懂唄!(不過要是真心一點都看不懂的話,估計這篇文章就不該是你學習的領域的了……)
咱直接進入下一個部分吧~~

6. discussion
一般情況下,作者會把這塊內容分成好幾個小塊,然後分別設置子標題。
這種形式特別有助於理解。
因為幾乎每一個子標題就是一個新的發現或者一個結論。
所以只要按部就班的閱讀,跟著作者的節奏走。這裡作者會引用很多results當中的內容,其實並沒有什麼影響。因為往往他在介紹完results之後,都會接下去跟著「which indicates/suggests/demonstrates that……」, 之後的內容才是重點。
一般看到和子標題相契合的句子,我都會用最少的文字在筆記本上。

最後,當所有子標題內容都讀完了,作者就會總結。
此時,整篇文章又會回到最開頭的地方,也就是那個 問題
作者會說:他做了啥啥啥,從而解決,或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
然而,我作為讀者,此時,我對著我自己的筆記,也可以大概歸納出整篇文章的核心,然後就是思考時間:這些實驗和數據,是否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呢?或者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給出的假設是否契合呢?
這裡就要結合自己的思考了。
不要試圖去雞蛋裡挑骨頭,嘗試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無論如何,請把握住大方向。
然後,我會用自己的語言,寫下整篇paper的結論或新發現。

7. 摘要
是時候回到摘要了。
現在,我們開始看摘要。

好像看起來超級好理解了有木有!!
興奮興奮!!
摘要基本會列出幾條結論,然後把摘要的結論跟自己寫在紙上的結論相對照,看看有沒有理解不一樣的地方,進一步幫助自己理解文章。
-------------------------------------------------------------------------------------------
好啦!
大概就是這樣,一篇paper看完啦!

用這個方法看完paper之後,我基本可以做到大致複述整篇文章的核心,假設,結論。
對著自己的筆記,可以完整說出作者的實驗方法和結果。

如果說我需要拿這篇文章去討論做presentation,我只需要對著自己的筆記做一個壓縮整理,基本就等於又重讀了這篇文章。
然後就能愉快的去和小夥伴們討論啦~~(親測有效!學渣原來也能有春天)

什麼?
你說這個方法花的時間太長?
額……
好吧,一開始是挺長的……畢竟我寫的字又慢又丑……
但是多練練就好了。
剛開始的時候很痛苦,一個晚上只看了一篇paper;現在我可以一個晚上讀完兩篇paper了,而且全部深刻理解。(當然每篇paper不能超過15頁……)
雖然我知道這和很多大牛比起來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是,作為一個典型的學渣,終於能夠看懂paper了,感覺自己棒棒噠!!
好開心!!

最後附上我介紹的閱讀文獻方法的原文鏈接: How to read and understand a scientific paper: a guide for non-scientists

---------------------------------------------------------------------------------------
天哪!
我竟然花了這麼長時間寫知乎!
下周一就要期中測驗了!!
我還一個字都沒複習!
罪惡!
趕緊滾去看paper了!

---------------------------------------------------------------------------------------------------
最後補充一下自己的感受:
1. 老師布置的文章,精讀吧……不精讀怎麼辦?等著被罵么?(精讀方法請參考上面)

2. 自己寫文章的時候需要引用到文獻,推薦使用glgoo網站,跟google scholar差不多,直接搜關鍵詞就能找。我以前用過,覺得還不錯。現在沒辦法用了,不知道如何,大家可以試一下。

3. 如果只是單純引用一下文章,推薦先看introduction。絕大多數情況下,我想引用的內容都能在introduction找到,一般摘要裡邊是不會有的!有時候introduction還會引用之前的相關文獻,我就會去搜一下,看看有沒有相關的內容。這其實是個給自己普及專業知識很好的方法,我很多有用的文章都是靠文獻的references找出來的;

4. 很喜歡 @伊九的「講故事」和「讀懂故事」的說法!真的,有時候看不懂方法數據沒關係,知道作者想要說明什麼問題更重要;

5. 我其實個人不太喜歡使用知網找學術內容……除非有時候需要查找實驗方法,就會上知網找一些博士畢業論文,裡邊會有很好的個人實驗方法經驗總結,超好用;

6. 多讀!

7. 好好學英語!


希望能夠有幫助!!
謝謝!


我最贊同的就是樓上各位說的多讀
最不贊同的就是樓上某些說的」翻譯和review「.


中國大學我還真不知道是怎麼要求的,我的研究生在英國讀的,第一次交research methods作業(包括introduction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ology)的時候只得了55分,pass.
畢業論文得了Distinction,全年成績也順帶是Distinction,全班最高分。

我讀了應該有幾百篇journals,對讀journal深有體會,第一次我花了5天讀懂一篇journal,讀到想哭,到後來寫論文的時候我一天能至少讀5篇Journals。

我覺得沒什麼經驗,就是讀字和查字典。The words that English journals use are rather distinctive from news paper or spoken English. Therefore, you need to understand the most formal writing English. 什麼 employ、explore、in terms of, furthermore .......
這些非常不一樣的詞是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去理解,http://dictionary.com 和 http://thefreedictionary.com能提供你非常多的近義詞,幫助你理解。
我經常查的是在線字典Dictionary.com, investpedia, google research (注意:不是google translate), 還有其他一堆的東西,全部都是英英翻譯,不涉及任何中文解釋。

再聊下這樣用英語學英語的優劣勢吧,
好處:寫論文讀論文說英語時的反應速度比其他中國人快,Jeff,我的mentor, American 稱這個叫Think in English.

壞處:不會中英文互譯。除非你給我講大意,我用我的理解講出來。否則我不懂怎樣單字單句地翻譯。回國別人問我的專業相關問題的時候,我經常語塞,因為不知道怎麼用中文表達。


簡單粗暴:硬看!
誰試誰知道。


我們學校是英文授課,課本基本都是英文的,一些基礎課也是英文講的。讀的是普通高中,大一剛來時用的基礎物理、基礎化學、java的課本都是英文原版書,很厚的那種。雖然裡面的內容很多在高中都是學過的,但因為語言的問題一下子接受不了,老師上課也是用的英文,所以開始不是很懂,看書滿滿的生詞。。。作死!
怎麼辦呢? 記單詞
自己看書,看到不認識的就抄出來,大概看了一節之後就停下來,用字典一個一個的查,把意思記在本子上。然後平時就不斷的看那個本子,起床後,睡覺前,課間,反正就是一有時間就看。重複的遍數多了,自然就記下了。記單詞就是這樣,看的就是重複的遍數。
記了大概有一個多月,感覺就不用往本子上記了,不時遇到幾個生詞就隨時一查,要是遇到遍數多了也就自然而然記下了。慢慢的看英文書基本無障礙了,而且對比之下感覺許多書真心還是英文的講的好,甚至形成了一種偏見:就是要看英文的!
現在大二,分析力學、電動力學、數理方法都用的英文書,感覺不錯,不會說有讀不下去那種感覺,主要還是大一記單詞、看英文課本打下的基礎,以後當然就更不會有問題了。

再說說英文文獻寫作。
中文論文確實沒人看。。。大一化學課老師要我們幾個人組隊寫一篇final essay,那是我們第一次寫「論文」。當然,大一的水平,也就是讀讀別人的綜述,寫一篇綜述的綜述。。。不過這個過程中是要讀很多文章的,中文的當然看,但寫還是要用英文的寫,我們只得硬著頭皮去看英文論文。開始連論文格式都不懂,但看了幾篇下了就感覺好多了,知道了要先看什麼,哪裡是重點,因為是一個新的領域,一些基本的術語都不知道,當然有道還是得常備。最後東拼西湊了一篇出來,算是交了作業。當然老師的想法也就是讓我們接觸一下論文,他的目的是達到了。
然後到了兩個月前,我們3個同學參加「國際大學生物理競賽」,要求在題目發布後48小時內寫一篇英文論文發過去。拿到題目後大概是個天文學方面的限制性三體問題,這方面的文章是有不少,我的任務就是找論文看論文,在輸入相關關鍵詞後找到了很多,看啊看。寫的時候按照論文的模版,往裡面加自己的東西,那時候已經感覺很好了,想到什麼就能寫什麼,有不知道的單詞用下字典,反正語言的障礙已經感覺很小了。
期末分析力學老師也要求交一篇論文,剛好我們比賽做的東西有與分析力學相關的東西,我們就改了改發給了老師,老師的回信讓我高興了好幾天,好久沒被表揚過的感覺&>_&<

最後針對題主的問題,我建議趕緊記單詞,就是你的領域中的一些專業術語,還有一些最基本的連接語等等。多看多記多寫,很快就能趕上,不要想什麼速成,不可能的。最少也得一兩個月才能很熟練。所以,開始的越早,享受成功越早,逼自己一把。加油!


醫學汪的感想:多看
abstract肯定是必看的,如果一眼掃過去,objective新意不大,method耳熟能詳,result毫無意外,discussion拾人牙慧,oh yeah,那這篇文章你已經看的差不多了。有空的話再搞個全文看看有沒有新收穫也是極好的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遇到的文章可能用了你沒有用過的新方法,這樣的話結果你也多半讀不懂,然後討論就更加是雲里霧裡了
所以用費米學習法就好了,遇到不懂的方法,就先學這個方法。比如一個生存分析的文章,但是你只學過t檢驗,交叉表卡方檢驗,那當然看不懂了,換成中文的你也看不懂啊。
要看懂別人的方法,可以尋著參考文獻找。如果一個方法很新,不是很常見,那往往文章里會引用關於這種方法的。追過去學。
也有很多時候這個方法已經很經典了,作者默認大家都懂,沒引文。那就找中文文獻,中文沒有,就查書,查百度谷歌論壇問師兄師姐。一步一步追下去
方法搞定了,結果一般就懂的了。

但是讀文獻很多時候其實是找摘要,讀摘要。好的摘要讀完以後受益良多,但是更多的摘要只是一個文獻大雜燴,給了一堆的結果,然後撂一句這個問題還沒有定論就把人打發了。所以看綜述前一定先快速預覽一下
不過就算是經典的必看的綜述,也要在讀前預覽。畢竟大牛寫的都高瞻遠矚,視野廣闊,有時候廣闊過了頭,先預覽一下,挑相關性大的先看
看完文獻,做表格,一個研究一行,每行列上各個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對象是什麼,介入方法是什麼,效果怎樣

當然這只是在文獻閱讀階段,做下去以後還會遇到新的問題,新的想法,繼續查,繼續看。始終記住效率第一,先預覽,再精讀。遇到不懂的,對著文獻乾瞪眼也不可能懂,去文獻外面找答案


高壓。
英文專業平時連一本原文書都看不下去,結果畢業時為了寫一萬字的英文畢業論文,翻看了不知道多少本英文參考資料。
沒什麼不可能,沒什麼做不到,就看壓力動力夠不夠!


我只講操作的問題。
1 在中國知網上翻看本領域博士論文2到3篇,了解基本術語及表達。
2 直接開始看英文文獻,藉助翻譯工具,堅持下去
3 堅持一周到一個月後,可以藉助翻譯工具無障礙瀏覽

每個專業領域用的術語就那麼幾個,隨著閱讀量的增多,專業領域內生詞越來越少,自然可以無障礙瀏覽。不管如何,do it first


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方法:試著寫一篇相關領域的論文。


優越性在於,成文的壓力會迫使你不斷學習,查找資料,相對於被動的隨機的看資料,效率會高很多。


初期肯定會發現,各種專業表達都不會,文章架構什麼的統統不知道怎麼搞,於是乎先精析領域內高引頻次的牛文的結構,然後在在寫文章、查資料的過程中學習各種句型和表法。這樣既學習了論文寫作,又廣泛閱讀了諸多文獻。

不得不說表達很重要,當你知道這個領域常用的中文專業辭彙對應的英文表達的時候,文章基本看起來就很舒服了。

還有一點很重要,句子抓主幹看就行了!找到主謂賓就差不多了。因為論文里,句子很多時候講的就是A對B如何如何,找到這兩個對象,理解他們的關係,句子就讀懂了。


沒有捷徑,唯有多看。

我看的本專業方向的第一篇英文文獻,看了三天。大量的辭彙要查,大量的長句子要把成分分析清楚。中途犯困無數次,看著看著字就變模糊了,然後頭撞在桌子上,抬起頭來繼續看。
現在已經不記得這篇文獻是哪一篇了,這篇論文在學術上並沒有太特殊的地位,只是恰好從它開始看而已。

當文獻看多了之後發現,科研論文大概是最容易閱讀的英文文章了,因為專業方向比較集中的話專有名詞也就那麼十幾二十個,記熟就行;還有很多固有表達,看熟了幾乎可以把論文當成表格來看,很快就能從套路的句型中提取出研究對象,目的,方法,數據,處理手段,結論。到快畢業的時候看一篇英文文獻大概1小時左右,而其實很多論文不需要看全文,只要看看摘要,把關鍵要素提取出來就行。

總之還是要多看啦。


編輯完,發現跑偏了。
文獻英語有一個積累的過程,推薦使用有道把不熟悉的單詞放在單詞本里,經常看一下,20篇文獻之後,你會發現我C,單詞基本都認識了。
(在此,澄清一下,有道詞典以廣告多著稱,它的科研詞庫大,唉,沒有替代品,唉,靈格斯詞典更是一把淚,中國的的所有企業都只知道賺錢,好吧說多了都是淚,搬磚去了,可以清醒一下)
第一階段,你應該看自己領域的經典文獻,比如說第一篇文獻,隨後的改進,詳細讀一下,做得到爛熟於心,文章中的優點和缺點你都知道,估計得20篇左右;
第二個階段,廣泛閱讀,就是和自己領悟密切關鍵的文獻,也可以是第一階段的參考文獻,這個要知道文中幹了什麼,得出了什麼結論,有什麼借鑒意義,估計得200篇,對了,一定要是密切相關的文獻,不然就跑偏了;
第三階段,就是關注新的文獻,各大資料庫,有新文獻只要相關都拿來看一下,和第一第二階段的積累相互借鑒一下,看看有沒有好的idea,多寫高質量paper。

好吧,這些都是我摸索出來了,很有用。估計完成得需要一年的時間。
但也看看自己領域發展的快慢。我這個領域從2011年井噴式發展,垃圾文章太多了~~~~

20150317補充

匆匆的已經走進科研大門一年有餘,在讀文獻上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作為較熱的研究領域文獻真是堆積如山,自己一不小心就迷失了方向。局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自己最初是由導師給的一篇綜述開始的,沒有考過GRE,那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專業辭彙。那就積累唄,開啟了有道詞典的賬戶,無論專業不專業的辭彙,只要是不認識一律加入單詞本,進行同步。(說一句關於詞典的事,有道詞典爛爛爛,爛的五體投地,廣告多。但是專業辭彙比較多,相對國內的其他還是很專業的。還有一個靈格斯詞霸,我用的時候沒有單詞本,後來就不用了。靈格斯詞霸的優點是官網好多專業詞典,辭彙翻譯的特別贊,很專業的翻譯。)慢慢的積累,後來見的多了也就熟悉了。至於記住,那是另外的一回事了,專業辭彙也就是讀文獻,寫文章時用的很多,記住不記住,看自己情況吧。2014年2月底開始這樣做,到6月份本科畢業論文完成時自己的單詞本已經增加到了900個單詞(我是電子方面的,醫學方面估計得翻好幾倍),平時讀文章的單詞基本都在裡面了。自己每天讀文章都是一種溫習與複習,逐漸變熟悉了。辭彙問題就基本解決了。
再一個問題是文章數量,2014年2月底開始本科畢業論文實踐與寫作,但是但是給我了一個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材料,給我了一篇綜述。自己在師兄的指導下找到了2011年關於這種材料的第一篇文章,開始讀,讀了兩篇,字詞句都逐個的讀過了。師兄問我這個文章有什麼問題,我說沒有什麼問題吧,我不是很懂。後來師兄告訴我說,文章裡面的一個參數測量方法有問題,並逐步的指導,我才漸漸的明白是這樣子的。自己為了儘快的熟悉這個領域,開始大量的讀文章,每天一篇,從摘要到方法,到結果到結論,有點囫圇吞棗的感覺,但是自己感覺是有收穫的,一方面收穫的是辭彙;另一方面收穫的是對這一領域的快速認識,這個習慣一直從2月底到6月初畢業,還有8月份。自己讀了很多很雜的文獻,只要是相關都會拿出來讀,有時候也會和師兄討論一下自己的心得。這一階段,大概讀了200篇左右。
有了前兩個階段的辭彙和閱讀量的積累,第三個階段就是專業地讀:9月份開學了,自己拿到了導師給的研究課題。自己開始按著這個課題的方向開始讀文章。這個階段就是接跟著自己的研究開始看文獻,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自己想怎麼做,自己這麼做是不是有意義。拿別人的方法,來成就自己的實驗。更多的時候,文獻就是一種參考書吧。與自己最閑逛的也得有20篇左右。自己一定要熟悉它們的方法、結論。現在看來這一階段犯了一個錯誤,就是自己把自己拉回了第二個階段,還好導師不停的提醒,漸漸的自己才改正過來。
以上3個階段結束大概需要6個月,基本就對自己的領域的大牛和相關的國際研究組知道的差不多了,下一個階段是對待新文獻。我的態度是,使用谷歌學術訂閱一些大牛作為關鍵詞、自己的研究方向作為關鍵詞,基本都可以跟蹤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每周看一下gmail,就ok了。這樣做可能會丟失一部分文獻(部分谷歌檢索不到的),但是也無關緊要的啦。
最後,看完很多文獻之後會有一種自己什麼都沒有記住的感覺。沒關係,自己最主要的就是了解,最後加上應用,沒有用的東西,自然應該忘記。


研究生期間主要跟著我的碩導做美國憲法,所以讀的文獻大多都是英文。我們這個領域的英文文獻,幾頁的幾乎很難看到,十幾頁的屬於短論文,一般正常長度是三四十頁,再稍微長一點六七十頁或者上百頁也很正常,有時一篇論文就是一本書,比如美國憲法學家阿克曼的論文《新分權》,翻譯成中文確實是一本不厚的小書。

剛開始研究生學習的時候,看英文文獻很費勁,因為答主本科期間主攻德國刑法,考研考的也是刑法方向,只是研究生期間因為機緣巧合換了研究方向,從研究大陸法,換到了英美法。說實話,剛開始讀關於美國憲法的英文文獻的時候,我整個人是拒絕的,也有點崩潰,一是專業辭彙的積累量有限,二是專業知識積累量有限,上述兩個原因導致我讀起來特別慢,還要邊查生單詞邊讀,一般讀下來的效果是,根本get不到作者的點,或者論文的精髓。

為了解決上面的困境,我決定先去看一些中文的專業書籍,把缺失的關於美國憲法的專業知識補起來,構建一個大致的知識體系,這樣有助於我理解英文文獻中涉及到的一些歷史事件。在抓知識積累的同時,我也開始加大英文文獻的閱讀量。

讀的多了,會發現自己有所提升,無論是讀的速度,或是理解英文論文的能力。讀的多了,也會發現,很多專業辭彙其實會反覆出現,剛開始也許不認識,但讀的多了,對這些專業辭彙的積累多了,讀起英文文獻來會快的多。

關於讀英文文獻,我個人的建議就是多讀,沒有其他的捷徑。再者,我有個習慣,習慣於讀紙質版的東西,讀電子版我記不住。所以,我讀英文文獻的時候所有的論文都是列印出來的,我覺得這樣讀起來印象會更深一點,當然這樣做也有缺點,就是用電子版讀,不用專門查單詞,但閱讀紙質版需要專門查單詞。對於這一點,我一般的習慣是,如果狀態好,我一般是邊讀邊用電腦上的有道去查;如果狀態不好,我會先掃讀,找出生單詞,統一查出生單詞的意思,然後再讀英文文獻,這樣的好處是不會被查單詞所干擾,可以讀的很流暢,但缺點也會體現出來,就是會讓你花更多的時間去讀文獻。

對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讀英文文獻,要想記住英文文獻的內容,會比讀中文文獻更難。也許剛開始你確實記住了,但過一段時間你就會忘,一般來講,忘的速度很快。剛開始讀文獻的時候,為了既能抓住論文的點,又能記住論文的精髓,我導是建議讓我們做關於論文的總結,比如說ppt,開始讀完英文文獻的時候,在課堂上,我們一般需要再複述一遍,所以當時的做法就是用ppt展示,或者自己再把論文向別的同學講一遍,這樣印象比較深刻。後來,研討課結束後,為了能比較好地掌握和記憶英文論文的點,我的方法是把論文里重要的內容還有主線、觀點等翻譯出來,然後記錄下來。記得之前寫一篇關於原旨主義的論文,因為是純理論,讀的英文文獻大多比較晦澀難懂,為了記憶各家的觀點,我就把比較重要的憲法學家的觀點都翻譯出來,然後專門記在一個筆記本上,個人覺得效果不錯,對自己的論文寫作也有幫助。

總之,我覺得讀英文文獻主要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剛開始讀的慢、get不到點,都很正常,重要的是要堅持讀下去,並且養成每天讀一點英文文獻的好習慣,這樣你的閱讀文獻的能力肯定會提升。但閱讀英文文獻的同時,也要多讀中文的專業書,可以幫你增加知識積累。

我也是從一個讀什麼都很慢的小白開始,讀研期間幾乎每天都堅持讀一點英文文獻,每天最少十頁左右,然後積累了三年,最終從讀英文文獻到可以翻譯英文學術論文。

都是積累的過程,堅持下去就好。


推薦閱讀:

小說《冰與火之歌》和由它改編而成的美劇《權力的遊戲》,先看哪個更好?
哪本書讓你愛到不行?

TAG:閱讀 | 生活 | 英語 | 文獻 | 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