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華人上大學在錄取上會受歧視嗎?

我想知道,在美國的華人在報考大學時會受不公平對待嗎?總體上講亞裔分數是最高的。還有,既然美國推崇自由平等,是不是應該在大學錄取上予以平等對待呢?
----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偏見、歧視與不公,更多歧視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是的。三位分別來自沃頓商學院、哥大商學院、紐約大學 Stern 商學院的學者做了一個實驗,證實了美國大學教授(除藝術學科以外)普遍歧視少數族裔和女性博士申請人且華人/中國人是最受歧視的族群。如果說錄取過程中的 affirmative action 算不算歧視還有爭議,那這個實驗所反映的是無可爭議的歧視。

2014年,研究人員隨機選擇了美國大學 6500 名來自 259 個大學 89 個專業的教授,以一個(虛構的)學生名義寫郵件,說希望做教授的博士,想約見教授 10 分鐘。(郵件全文見答案末尾)

6500 份郵件的內容一模一樣,行文得體且沒有語法錯誤,只是署名有 20 種不同的變化,都是很容易讓人辨認種族和性別的名字:Meredith Roberts(白人女),Lamar Washington(黑人男),Mei Chen(中國/華裔女)*,Raj Singh(印度/印度裔男)等等。

實驗結果如下:

好消息是,67% 的教授回復了郵件,甚至有高達 59% 的教授同意見一個他們並不認識而且本科、研究生也不在該校就讀的學生。

但 67% 只是平均值,少數族裔和女性相比於白人男少收到很多回復,中國人/華裔收到的回復率最低,中國/華裔女比男生的情況還要糟糕。下圖中,柱子長度 = (白人男收到的回復率 - 該種族改性別收到的回復率)。實心柱代表公立大學教授,條紋柱代表私立大學教授。

該實驗還發現,商科(business)是歧視最嚴重的學科,藝術(fine arts)有反向歧視,即白人男收到的回復率反而更低。下圖是(每個學科的白人男回復率 - 女性及少數族裔的整體回復率)。

下圖顯示每個種族/性別分別在各個學科都收到了怎樣的區別對待。灰色圓 = (白人男收到的回復率 - 某性別某種族人群收到的回復率),圓圈越大,回復率的差就越大。黑色圓代表反向歧視,即該種族該性別收到的回復率比白人男收到的高。

另一主要發現是,對於女性或者少數族裔學生,給同性別、同種族的教授發郵件並不增加收到回復的可能性。(但中國/華裔教授除外:中國/華裔學生聯繫中國/華裔教授有正面效益。)

其他發現為:教授工資和歧視現象也有正相關,私立大學教授更多地表現出歧視。

歧視現象跟什麼無關:

  • 學校人種組成。即種族多元化的學校和種族相對單一的學校,教授表現出來的歧視沒有顯著差別。研究人員的結論是 representation 不能解決 discrimination。
  • 學校 U.S. News 排名。不是學校排名越高,歧視就越少。
  • 教授職稱。不是 full professor 對少數族裔和女性的歧視就更少。

注 1:用英文表示之後,中文姓名較其他很多語言的姓名來說不易辨別性別。但該研究報告第 54 頁顯示,研究中使用的名字在之前的準備實驗中都有很高的辨別率:分別是 Chang Huang(中國男,辨別率 94%),Dong Lin(中國男,94%),Mei Chen(中國女,94%),Ling Wong(中國女,78%)。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種族性別辨識實驗的樣本大小只有 38。不過這麼高的辨識度也可能是因為研究人員為了模擬『大學教授』這個母體,找來做辨別姓名準備實驗的人都有研究生以上學歷,而這些人之前已經接觸了大量中國人/華裔。同時,研究人員也承認用名字來完全替代種族做變數有其局限性,某些名字可能還暗示了發信人的階級、出生地/國籍、英文流利程度等等。

注 2:實驗中向教授們發的郵件全文如下:

注 3:同意與學生見面的教授,研究人員都及時與他們取消了預約。

注 4:研究人員在論文末尾提到,該實驗無法判斷教授們的歧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explicit or implicit),是出於對某種族/性別的敵意還是只是成本分析後採取的並無敵意的行動(taste-based or statistical)。

引用: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063742

--
其他「英文」話題下的回答:

  • 有哪些英語用一個單詞就能表達清楚但是用中文表達卻很難表達的例子?
  • 中國英語課本有哪些偏差?
  • 寫英文簡歷,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 有哪些易讀的英文著作?

之前的一些表述有些誤導,解釋下:


並不是說加州是美國種族歧視比較厲害的州,實際上加州在種族平等方面算做的不錯的,部分州迄今為止還沒有消除平權法案在教育上的影響,加州是在1995年就廢除平權法案對州立機構的影響了,因此加州大學亞裔生的錄取比例一度飆升到36%,現在是拉美裔希望州立大學招生繼續執行平權法案,恢復到1995年之前,也就是限制亞裔招生為13.9%。


================

以下原文:

反對說沒有歧視的,你們真的了解情況么?


加州參議院2014年1月30日以27票贊成,9票反對通過了SCA5(加州憲法第五修正案)。該提案稱,目前加州大學系統中的亞裔學生比例過高,要求限制亞裔學生入學比例,提高非裔和拉美裔的入學率。

背景知識:加州 1996年修憲,禁止州立單位在招工招生時考慮種族性別出生地等因素,這就是著名的 Prop 209。現在第五修正案就是要推翻Prop 209中與教育相關的部分,當然,人家喊出來的口號不是種族歧視,而是平權(給予非裔和拉丁裔更多讀書的權利)。

後來由於亞裔起來抗議,這個提案最後被發起者撤回參議院(請注意是撤回不是撤銷,隨時還可以拿出來的),但是歧視已經存在了(關注一下投票的比例,這種明顯違憲的法案都能高比例通過),試想一下,如果提案對象是非裔美國人會如何(沒錯,時至今日,在美國你已經不能公開說黑人什麼什麼,要說非裔美國人),就假設我們提案要限制非裔美國人在各種體育比賽中的報名比例,你覺得會鬧出多大的亂子來?

補充一點,三名華人議員投了贊成票,這民主黨要囂張到什麼程度才能逼一個族群的議員投票反對本族群的利益?華裔要漠視政治到什麼程度才會被歧視成這樣?加州正在變成西班牙領地,民主黨正在變成工黨(你們懂的),這絕對沒錯。


========================

參考資料1

2013年,加州人口約3833萬,歐裔比例約39.4%,拉丁裔約38.2%,亞裔約佔13.9%,非裔6.6%,而目前亞裔入學率36%,恢復平權法案的後果就是亞裔從36%降至13.9%,拉丁裔升到38.2%,對歐裔影響微乎其微。


========================


參考資料2

美國的平權法案

來源維基百科

在美國,平權法案(扶持行動)是指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在法律要求的平等機會。這些措施是為了防止在「膚色、宗教、性別或民族出身」上對僱員或就業申請人的歧視。

例如美國勞工部提供的扶持行動包括宣傳活動,有針對性的招聘,員工和管理的發展,以及員工的支持計劃。

推動扶持行動,以糾正歷史上與之相關的有明顯歧視的缺點。進一步推動是要確保公共機構,如大學、醫院和軍隊的扶持行動,更是扶持他們所服務的人群得到平等對待。扶持行動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扶持行動採取了一些政策,如種族配額或大學入學的性別配額,被批評為「逆向歧視」(Reverse Discrimination)的一種形式。

起源

美國最高法院於19世紀中葉就開始了依據憲法的保障原則來保護黑人公民權利的行為。

興起

平權運動是20世紀60年代伴隨黑人運動,婦女解放運動等民權運動興起的一項政策與運動,1965約翰遜發起,主張在大學招生、政府招標等情況下照顧如少數民族、女性等弱勢群體,是一個特定時期「種族優先」的法律。

爭議

隨著時代的變化,平權法案的含義也在不斷的變化,從字面理解,Affirmative Action起初旨在支持幫助少數派。
贊同者認為「平權法案」可以消除歧視,避免歷史倒流,從而達到平等。
而反對者認為:即使由於個人命運的不幸,也不允許普遍優待公民中的一個整體。

教育領域的爭議

由於平權法案的推行,美國教育領域的形勢有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有的教育和研究項目,走到了不是少數裔就不能申請進入的境地。對少數裔的優惠,在某些方面似乎過了頭。以著名的密歇根大學為例,新生的入學總體評分,必要的畢業考試SAT成績,滿分佔18點,而少數族裔種族優惠分就佔20點。也就是說,如果一個非常用功的非少數裔青年,在SAT考試中得到滿分,1600分(大概在0.5%左右),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那麼他/她將在總分上低於一個沒有SAT成績的少數裔青年。當然這是理論上的邏輯說法,實際不會發生這樣離奇的事件。但是,過中的問題已經清楚地表現出來了。密歇根大學兩個白人學生去年為此訴諸法律,狀告學校當局,歧視白人學生。幾經周折,這個案子最後上訴到了聯邦最高法院。由於明顯的不合理,近來,幾個重要大學先後取消或者是修改了若干「歧視」多數裔學生的項目。其中包括MIT,普林斯頓,依阿華,北卡等等。
人們認為,這種平權運動矯枉過正,形成了一種對白人的「逆向歧視」。也就是在高等教育入學時任何一個孩子都可能在考試分數高於一個黑人孩子時遭到拒絕,而考分相對較低的黑人孩子可能被錄取。加州大學首先將廢除平權法案提上議案,並在1995正式停止實施在招生中優惠少數族裔和婦女。


美國任何一所私立大學都從來沒有公布過自己篩選學生的標準只是比分數。


雖然有一個準入標準是SAT/GMAT/GRE/TOFEL/GPA分數,但准入分數是80,並不代表你考了100就能上,而僅僅表示你有了點「申請」這個按鈕的權利。別人考了80.5也不代表他上不了。

實際上有一些潛規則是他們願意挑選父母有錢的、父母讀過這所學校的、白人的孩子。

而他們把這稱為,挑選那些對慈善和環保事業有貢獻的孩子(你沒錢就去不了模里西斯保育海龜),挑選那些擅長馬術、擊劍的孩子(有錢白人擅長的項目)。

如果有一天馬術、擊劍變成了亞洲人和黑人擅長的項目,他們還可以改成其他項目,比如說小型競技飛機或者帆船運動,只要亞洲人和黑人沒有優勢就行。 如果有一天保育海龜和搶救非洲兒童變成了中產以下的癖好,那他們可以改為挑選拯救藝術瑰寶的孩子(也就是家裡收藏有著名古董字畫、珠寶的孩子)。

因為他們只是為了讓「自己人」進去,只有自己人才會放棄獎學金,並且在畢業之後成為知名校友,並給學校捐款。

而讓一些只知道學習的中產書獃子進去,只是為了讓這個學校撈錢的時候,學術水平不掉得太厲害。不過用處也並不太大,因為學術水平、科研成果和著作權重主要還是看教授,而教授來哪個學校主要看錢和設施、學術環境、同事,後面三項其實還是看錢。


我認為是有的,因為判斷有沒有歧視,要看歧視的outcome,不是process(錄取過程)。配額,不同群體不一樣的SAT平均分,這類常被引用的證據可以很輕易就被駁倒。

如果存在歧視,那麼歧視的結果最後肯定會表現出來,因為歧視會產生兩種結果,一是該群體的平均水平可能會畸高,二是該群體的平均值會畸低,我判斷歧視的辦法很簡單,Graduate Profile,其數據遠比enrollment profile要透明。

1.平均畢業GPA,這個並不能判斷有沒有歧視,因為大學GPA對一個人將來的事業預測效果並不好,相反,過了一定值以後,中期收入和GPA負相關;

2.不同種族的畢業生的獎學金人數,這個也不夠好,因為大部分獎學金不是被動獎學金;

3.畢業五年內的收入,這個也不夠好,因為就業市場可能存在歧視,Harvard畢業的非裔美國人獲得return offer幾率僅和州立大學的白人畢業生差不多。同時不同專業的起始收入差別很大,我們學校起始收入最高的是計算機,但中期收入最高的經濟學;

4.畢業率,這個數據最好,因為任何學生申請該校必然是想獲得該校學位,除去極其極其少數因各種原因的退學的學生,同時學校錄取最基本的任務就是判斷學生有沒有能力完成學位,這個判斷不會因為學生家庭收入,種族而改變,如果學校錄取不存在歧視的話,最後各群體的畢業率應該是一樣的;

那麼,很顯然,一直站在風口浪尖的Harvard並不存在歧視,但其他學校(右側)很明顯有


你眼中的美國夢,其實只是美國白人的夢,移民去美國後的亞裔,到底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環境下呢?
之前聽廣播里主持人在採訪一位自由作家。他剛在New York News 上寫了一篇10多頁的關於美國亞裔的文章。主持人讓他先念一段,結果他開始讀:

「Let me summarize my feelings toward Asian values: F filial piety. F grade-grubbing. F Ivy League mania. F deference to authority. F humility and hard work. F harmonious relations. F sacrificing for the future. F earnest, striving middle-class servility.」

我的翻譯:「我對亞洲人價值觀的理解是:去*媽的孝順,去*媽的努力學習,去*媽的常春藤學校,去*媽的順從權威,去*媽的畢恭畢敬,去*媽的死命工作, 去*媽的和諧相處,去*媽的犧牲自己的未來,去*媽勤奮往中產階級里爬。」聽了以後我大驚,這種話居然在廣播里說?!


一到辦公室馬上搜了下這個作者。他是一位韓裔,從沒和任何韓國人約會過,沒有任何韓國朋友,雖然他全身沒有任何亞洲特徵的影子,但是,沒辦法,還是張了個亞洲人的臉。他的這篇 文章叫做Paper Tigers (紙老虎),顧名思義他想說明一切好成績都是紙老虎!裡面當然也談到了虎媽, Amy Chua。Amy Chua寫了本書叫「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書里大談自己如何教育小孩學這學那,考好成績,進入常春藤學校,成為律師,成為醫生。。。但是如果真的如大家說的,亞洲人佔領了美國的好高中,好大學,那是不是亞裔就應該統治美國?!


在紐約有一所非常著名的公立高中,Stuyvesant,全部是按照成績來錄取學生。亞裔佔了紐約12.6%的人口,但這所學校的亞裔學生居然佔了72%。聽上去很自豪吧,亞洲小孩成績好吧?但是接下來,我來告訴你,什麼叫做一切都是浮雲~~~


你覺得很自豪,人家美國人可不願意了。在加州的一所高中,因為大批的亞裔工程師湧入,他們的小孩讓美國小孩拿B都變成了全班最後幾名。人家給自己找理由,說那些亞裔孩子其實很普通,不是啥天才,只是他們從小被狂培訓罷了!而且更加不用說華裔小孩在學校受人排擠的大把例子了。美國的競爭也很激烈。高中電影里演的總是漂亮的啦啦隊長愛上了一個混蛋,結果書獃子只能獨自享受孤獨。後來書獃子統治世界,混蛋只能洗車賺錢。但是事實是,美國學校的塔尖里都是那些長的又好又聰明,又會社交,還參加各種社團活動的人,可以說是為進入美國上層做培訓。亞裔知道他們要努力學習,但是他們也知道好的成績是遠遠不夠的。


普林斯頓的社會學家做過研究,在SA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里一個亞裔要比白人小孩高出140分,才能有同等入學機會。你以為美國人傻啊,你以為哈佛大學裡72%的亞裔和學校其他人一樣獲得同等的精英教育啊?美國很多公立大學招收的少數族裔都是有比例的,比如學校里亞裔的比例不能超過學校總學生的百分之多少。打個比方,學校有1000人,規定亞裔只能有20%就是200個人,而白人有70%就是700人。所以結果是,中國人還是跟中國人競爭,擠破腦袋去競爭那有限的200個名額。而其他白人可以在高中玩玩樂隊,勾搭勾搭啦啦隊長,然後去競爭那700個名額。競爭不上怎麼辦?沒關係,那些所謂上層社會的小孩有自己的精英私立學校,有自己的輔導員,他們在這場教育的競爭中一樣可以獲勝。


在美國有個詞叫做"Bamboo ceiling", 就是指一種無形的牆,用Bamboo(竹子)是為了說明跟亞洲有關。在美國的企業里許多亞洲人都在底層,少許在中層,高層領導就基本沒有了。文章裡面說了 一個真事。一個伯克利畢業的亞裔去IBM應聘,然後面試他的也是個亞裔。結果面試官跟他說」聽著,我們這一代當初來美國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子孫過的更好。我 們做了所有我們可以做的,我們背井離鄉在說不好英語的前提下過來讀研究生。我來到這個公司,但是在別人眼裡,我永遠是個亞洲博士,沒有任何管理者的潛力。 如果你接受了這個工作,你會和我碰到同樣的牆。你可以得到這個工作,但是不要接受!你應該比我走的更遠,不然我們做的所有都是徒勞。」 多深刻的話啊...


每個常春藤學校大概都有15-20%的亞洲人。如果說常春藤大學是培養國家領導階層的搖籃,那麼亞裔在美國的領導階層總會佔一定的比例吧?但是事實是殘酷的。亞 裔佔了美國5%的人口,但是只有0.3%的企業主管是亞裔,不到1%的公司董事會成員是亞裔,大概2%的學生會主席是亞裔,美國500強的企業里只有9個 亞裔。沒錯,有些華裔可以拿到美國好的職業,比如律師。但是一個律師樓里的華裔說道,大家都知道華裔是苦力,所以律師樓里華裔律師做最辛苦的話。但是白人 律師呢?他們給人的印象是,他們只做最重要的活,他們是quarterback(四分衛,橄欖球里最主要的位置,做指揮的)。

那麼是不是說明美國人有偏見?是!但是是種無形的偏見,就像沒有人會說高個男的更適合做領導,但是事實是美國只有15%的男性有6尺高,但是58%的企業CEO的身高都在6尺以上。同理,沒人會說,亞洲人不適合做領導,但是在潛意識裡,大家就是這樣認為。領導人需要有領導才華,需要有社交能力,但是亞洲人已經被定性為沒有創造力和承擔風險的能力,為什麼?還不是因為亞裔學生給人的印象是只會死背,只會按照別人告訴他的做,只會考好成績。

要在美國成功,需要的不止是流利的英語,還需要的是「culturally competent leaders" (在文化方面也能勝任的領導人)。比如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大家不太喜歡發言。那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別人會認為你對這個項目沒興趣,你覺得大家說的東西沒有 任何意義,你要麼就是Dumb(白痴),要麼就是don"t care(不在乎),要麼就是arrogant(高傲)。所以,同學們啊,不管什麼時候,一定要敢說!在中國文化中,我們一再被強調要低調低調,所以很多 人只知道埋頭苦幹,不知道爭取自己應該有的credit(榮譽)。但是我們要做的是toot your horn(吹響你的號角,意思是讓所有人知道你做的事情)。中國人的說的是「the louudes duck gets shot"(叫聲大的鴨子先被射殺),日本人說的是「The nail that sticks out gets hammered down" (突出的釘子才會被鎚頭砸),而美國人說的是"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嘰嘰叫的輪子才有油加)


雖然說很多亞裔感覺已經完全融入美國了,英文和本國人沒有區別,自信,敢說,但是你能說他們的本質和最深層次的價值觀和美國人一樣嗎?你的有著亞洲文化的父母把你帶大,你能不受一點影響?作者在採訪中說,最起碼需要4到5代,才能完完全全擺脫亞洲人的根變成美國人。那有些人會說,為什麼要改變?為什麼要擺脫亞洲人的根?很簡單!你人在美國,就要按人家美國的遊戲規則出牌!你必須了解哪些規矩是可以打破的,如果你打破了錯誤的規矩,那你玩完了。所以最簡單的是按照規矩走,但這樣你自己永遠不能提高。所以你需要知道哪些規則是「你」不需要遵守的。

這些聽上去好像很殘酷,但是確實是美國的現狀。每天,我工作看到的,聽朋友講的,讓我一直在思考留在美國的意義。我希望以後自己的小孩成為文章里所說的亞裔嗎?還是我要抱著希望,說不定我小孩可以成為那百分之零點幾中的一個?美國的亞裔,絕對是最糾結的一群人~!


首先要給歧視下一個定義。歧視就是在兩個學生的能力相同或者極為近似的情況下,由於種族因素,優先錄取兩人中的某一位。那麼就有以下幾個問題:

1. 某族人口在總人口中佔10%,而在大學錄取中只佔5%,這能說明存在歧視嗎?
答案是不能。因為首先這10%總人口比例,不等同於申請大學的人數比例。如果申請大學的人數比例裡面,某族人口只有5%,那錄取5%可能是合理的。

2. 某族學生在總申請人中佔10%,而在錄取中只佔5%,這能說明存在歧視嗎?
答案也是不能。10%的申請人中,可能只有5%的人達到錄取標準,所以也未必能說明存在歧視。如果只有2%的人達到錄取標準,而錄取了5%,這是對該種族的優待,但也成為對其他種族的歧視。

3. 某族學生在總申請人中佔5%,而在錄取中佔10%,這能說明存在歧視嗎?
答案還是不能。5%的申請人中,可能就有10%的人達到錄取標準。所以這還是不能說明存在歧視。

4. 某族學生包攬物理化學數學等大獎,這能說明某族學生平均水平高嗎?
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統計問題。你能用top 0.1%的平均值說明整體平均值嗎?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很多人已經出離憤怒了?但是我的觀點恰恰是,美國大學錄取的的確確存在歧視,這一點都沒有錯。Affirmative Action本身就是按種族分配錄取名額的制度。

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很重要,但是以一個正確的方法得出正確的結論更重要。拿一個種族比例和入學比例一比較,立即得出存在歧視,這是很多傻逼美國人愛乾的事。咱不能幹這事。

【注意了,很多傻逼美國人愛干這事,這不等於說美國人很多是傻逼,也不等於說中國人就沒有傻逼,看懂了嗎?惡意解讀本文一律拉黑】


開場白:前兩天美國最高法院在Fisher vs. U of Texas案子中決定德州大學在本科錄取決定上可以繼續參考種族作為錄取條件之一。然後我的朋友圈就被刷屏了,各種陰謀論說這就是赤裸裸的歧視華人孩子。這樣的話分數高的華人孩子在錄取上就會被分數低的其他種族代替!!我特意諮詢了我的律師,然後想分享一下我的看法。真的影響不大,美國的華人也並沒有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正文:

故事基本是這樣的,一位白人學生在申請德州大學(在美國公立大學裡還算不錯,但在所有大學裡也就50多名這樣的一個學校,學校的橄欖球隊絕對是東方不敗這種級別的存在)未果之後,把德州大學告上法庭。大概「冤情」是自己由於是白人被歧視了,主要證據是有其他種族的學生在成績比他低的情況下卻被錄取。然後事件上升到美國公立大學在錄取本科生的時候是否可以把種族作為參考因素之一(以前是可以的)。這次的判決的答覆用比較簡單的表達方法是「可以。」


好了。故事基本就是這樣。其實和中國高考對某些民族的考生可以加分兒比較類似。稍微跑個題,我覺得中國高考,雖然痛苦,已經是分配高等教育資源相對最公平的方法了。但就算如此,大家說每年一本錄取分數線那山東的和內蒙古的他能一樣么?肯定不能吧?那山東考生漢人比例多內蒙古考生漢人比例少也是事實吧?也別跟我說考題都不一樣。幸虧不一樣,要是一樣,那差距八成更大!所以按理說美國的大多數第一代中國移民(主要就是華裔美國人的爹媽,一般都經歷過中國高考的)應該不覺得這是啥大事兒呀?怎麼就從這個判決得到了「華人孩子被歧視慘了!!!」的結論呢?


這還要說到美國華人學生,可能由於文化上對教育本來就比較重視,也有可能是本身學習能力比較強,在美國高中生中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平均的確明顯高於其他種族。如果種族可以被當做錄取的參考指標之一,是否就表明華人被耍了呢?我看到最多的評論就是,「我們孩子這麼辛苦好不容易考了高分,最後由於膚色不對錄取名額被別人霸佔了!!!」我承認,如果真有這種情況我肯定也很氣憤,不管這人是不是華人(當然如果是華人我可能更氣憤一點兒哈)。那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到底能影響到大概多少華人孩子,大概都是什麼樣的孩子?


先從德州大學說起。公立學校,拿德州納稅人不少錢,所以優先考慮德州孩子大家覺得沒問題吧?人家現在的錄取方法是75%的本科錄取名額是保留給所有德州高中前10%的畢業生的(這個完全是看成績的呀)。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在自己高中學年裡成績是前10%,恭喜你,你被保送了。至於你最後去不去這個自己選擇。其實很多其他州的公立大學也都有類似政策。只不過是否佔75%這麼高的比例不一定。另外剩下的25%,可以考慮種族,但其實有一部分還是留給體優生,特長生,種族只站這25%的一部分。很有可能是為了政治正確那麼一說,畢竟美國很多體優生(尤其是大項目比如橄欖球,籃球,田徑)都被一個種族基本壟斷著。所以對這些同學說是考慮了種族還是沒考慮根本看不出來,那如果看不出來但是一種說法政治上更正確那就這麼說了是不是也可以理解?反正大多數這些體育名額也跟華人孩子沒啥關係,咱們華人用不著上綱上線大家說對吧?

我這時候就有一個問題,我去哪裡找一個在德州高中畢業然後」這麼辛苦好不容易考了高分「的華人學生卻被德州大學無情的剝奪了在那裡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的高中生呢?這種人有么?就算有又有多少?


首先,啥叫「高分兒」呀?咱們中國人經常說百里挑一,那在本州總畢業生里在學習成績上十里挑一都掄不上的應該就不好意思說自己學習成績好了吧?客觀角度上也的確不能算是「高分兒」了吧?那華人在德州佔總人口多少?也就1-2%。那有一種可能哈,就是假如這前10%的挑選是根據每個高中來選,那有可能本來一孩子如果在德州上個普通公立高中前10%穩穩的,但不知到為啥上了一個華人孩子聚集的高中(其實為啥也很簡單,爸媽多花錢買了個"學區」房,「學區」按平均考試分數選的),然後競爭各種激烈呀,但是就是沒拼進自己高中的前10%。最後被德州大學深深的傷害後無情的拋棄了。但大家說這種結果是不是完全是自找的?只要安全,你就近上學不行么?非要把中國那一套也一起搬到德州去么?這種情況你怪人家美國最高法院歧視你有意思么?75%的錄取名額看成績,夠意思了。真正受到影響的華人孩子不管從人數上和比例上都太小了吧?這和「歧視華人」陰謀論是不是有很遠的一段距離?對真正那些在總畢業生里學習成績都在前1%的華人學生(如果我們把這群人定義為「精英」/「高分兒學生」的話),根本不可能有自己在德州大學的錄取名額由於自己是華人被剝奪的可能。更可能的是人家想去全美排名前10的大學然後自己告訴德州大學「我的那個名額,讓有需要的同學先上吧。」

再嘮叨兩句整體影響。有人說德州是小事兒,但是只要開個頭,以後面對華人考生的挑戰就會越來越嚴峻。是可忍叔不可忍,叔能忍嬸兒也不能忍!你怎麼不說美國最尖端的那幾所大學?所以我趕快去看了一下自己母校亞裔錄取情況(想找華裔但是沒查到),畢竟這個直接關係到我兒子17年後能不能也去我母校的直接利益。想當年我讀本科那會兒,母校亞裔學生不少,但很多都是國際學生,美國上來的怎麼的也不到15%吧。去年錄取的那屆本科生,就有28+%的亞裔,另外還有13%的國際學生(這裡面中國學生占的比例我猜測應該也是最大)。跟十多年前翻了有一倍,很可能更多。再看看美國實行affirmative action, 至少有20年了吧?但是華裔孩子上排名最高的學校的機會並沒有惡化,而至少從我母校的情況來看(2015年US News排名第四),各種跡象表明是在不斷好轉。其他類似高校應該也差不多吧?我覺得母校夠意思了。我兒子正常發展當個legacy應該可以。作為一個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讓我從這些數據上去得出一個維持現狀的法院判決是美國政客要把對華人的歧視堅決徹底的進行到底(就象很多被刷屏的文章寫的那樣),這。。。。。


會的,這點和中國很像,或者說是中國學美國的。
中國大學錄取,分地域,還有國防生,少數民族生,貧困生,體育生,藝術生等等。每一種都有名額限制。

美國也一樣,也有國防生,體育生,州內學生和州外學生之類的。

你這裡涉及到美國大學的幾點:
1、如果你說的華裔非美國國籍,那就涉及到國際生,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國際生比例限制,比如國際生佔總數的比例是多少,其中來自哪個地區的多少,具體到每個國家不超過多少。
2、如果你說的華裔是美國國籍,那就涉及到族裔(少數民族生),一樣也有比例限制。

所以,在國外,華裔的小孩學習都很刻苦,你看到的外國小孩從幼兒園玩到大學的,那是別人家的孩子。美國國籍華裔小孩(abc)進大學,PK對象還是東亞後裔,因此你必須在這個群體中出彩,和人家白人黑人小孩比學習沒有什麼意義的。


非攻擊性歧視是一種市場行為。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高票答案的數據里,商學院的歧視最嚴重、工資越高的歧視越嚴重,注重多元化(本身也是市場行為)的藝術反向歧視,都是因為市場化的程度。


會 華人上大學在錄取時會受到歧視
實際上不只是華人 是亞洲人在錄取時會收到歧視
有些大學裡黑人和拉丁美洲人的錄取分數線是可以遠低於亞洲人的

但是這裡的歧視不一定是出於 「亞洲人普遍都那麼聰明 分數都很高 所以作為亞洲人的你一定要考超級高分才行" 的理由
設定不同的錄取分數線是為了保持學校的多元化(Diversity)
美國教育一向對多元化看待很重
而如果單純學科表現錄取 亞洲人可能已經佔滿全美大學了

當然 一些美國人對於亞洲人的刻板印象是只知道讀書 沒有什麼課外動手能力 這也是亞裔在錄取時受歧視的原因
美國大學不只看分數 他們還要看你的領導能力 動手能力 課外時間都做了什麼
所以有些大學可能會說 亞洲人課外活動是短板 我們不想要書獃子
很多亞裔家長也寫信抗議了這一個偏見

再來一個理由是照顧家境不好的學生
有錢的人 特別是白人家庭 能給他們的孩子提供最好的學習資源
這裡的學習資源不止是最好的高中 還包括各種課外活動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而那些家境比較貧困的學生 (主要就是minority了 比如黑人 拉丁美洲人 亞洲人等等)就沒有能力獲得那些資源
但不能因為家境的貧困而阻止學生上所好大學

舉個例子 我生活的紐約州 在大學錄取里有一個叫做EOP的項目
這個項目是專門給那些家境不好 學習成績也偏低 的學生的
提供非常好的獎學金

比如一所紐約州立大學的普通SAT分數線是 1700吧
那那所大學的EOP項目的SAT分數線可能就1400

只要你家庭的收入低於某個數字 以及分數合格 你就有資格申請EOP
但是注意了 這裡說的分數合格是指符合EOP的分數線

也就是說 比如你家的經濟狀況 符合EOP的經濟條件
但是你學習很刻苦努力 成績很好 超過了EOP的分數條件
你居然還就不能申請這項目了!!!

這什麼鬼你說
同樣都是窮人 學習努力的你不錄
所以亞洲人就挺慘 家裡同樣窮 但是因為你的學習努力 也許你就不能拿到EOP的獎學金了..


△ 常春藤盟校之一——布朗大學的校園

有憲法宣稱人人平等的美國,雖然其教育殿堂受全球學生追捧,但其教育資源的分配同樣遠未達到公平。經濟能力、家庭背景、地域區分,甚至種族差別,每種標籤都是一個砝碼,再疊加不停變換的政策法規,教育的天平很難保持平衡。

一個由華裔移民家長組織的維權組織「亞裔教育聯盟」 (Asian American Coalition for Education,簡稱AACE) 向聯邦教育部和司法部投訴三所常春藤大學。AACE認為,耶魯、布朗和達特茅斯大學在本科生錄取中採用亞裔比例限制,不公平地拒絕了很多成績優異的亞裔高中生。近年來確實有研究顯示,美國高校對錄取亞裔的SAT考分要求比白人、西語裔和非裔都明顯要高。

△ AACE成員和華裔學生家長在美國最高法院外舉牌抗議

AACE引述三所藤校近10年來維持在20%以下的亞裔學生比例,並參考近10年來亞裔

高中生數量的激增、亞裔在各大知識競賽中獨佔鰲頭的現象、以及對照加州大學高達40%的亞裔學生比例,從而推斷出藤校的亞裔數量不變,一定是有種族歧視之嫌。

AACE誕生於一個華人微信群。2013年,華裔學生王邁克(Michael Wang)遭到6所常春藤大學及斯坦福的回拒,他於同年以種族歧視之嫌向聯邦教育部投訴耶魯、斯坦福和普林斯頓。王邁克的投訴引起了這個華人家長群體的注意,他們於2015年組建AACE,並於當年5月投訴哈佛,但訴狀很快被教育局拒絕。

△ 在新聞發布會上,王邁克陳述自己在錄取時遭遇不公

但是要讓藤校改變幾百年來的錄取暗箱操作,可能性極小。近十年里,藤校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錄取率幾近折半。八所常春藤每年總計回拒超過二十萬份本科入學申請。而私立高校,尤其是藤校,是招攬社會名流權貴的聚樂部,向來公開照顧校友、政客和富豪的後代。據統計,藤校大學本科新生中的校友後代最高能夠達到17%。達特茅斯今年錄取的2176名學生中,8.1%是校友後代,10%是體育特長生,8.2%是國際學生。

「我們沒有人脈,我們也沒有體育優勢、沒有積攢的錢,沒有政治力量,我們也不是前校友。那我們怎麼辦?」AACE理事李春燕在紐約佩斯大學任教。她把名校學位稱作新移民孩子的「敲門磚」。她說由於種族名額的限制,靠成績來拼的亞裔學生需要付出相比其他族裔兩到三倍的努力。

△ 常春藤八所盟校

AACE所挑戰的,是美國自1978年得到法律允許的大學招生中考慮種族因素的操作。被眾多高校使用了近40年的這項種族平權措施,是為了改變數百來高校的種族隔離狀態。雖然聯邦最高法院判決所謂的「招生種族配額」違法,但種族平權是一把雙刃劍,在實際操作中,並非能夠實現完全的公平。

高校大門對少數族裔敞開,但長期受到經濟壓制和教育資源剝削的少數族裔並非瞬間便能達到相應的素質水平。為了實現校園的種族平衡,以非裔和西語裔為主的少數族裔在錄取中得到了或多或少的照顧,很多人認為這對普遍成績優異的亞裔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AACE反對藤校對種族的照顧,要求放鬆對亞裔學生的高要求。

△ 史岱文森高中

華人教育維權喧囂中,不少華裔孩子不願上名校

渴望名校的華裔孩子很多,但迴避名校的學生也大有人在,他們希望尋求不同的教育體驗。

在紐約長大的大三學生王育城 (Ocean Wang) 父母是大陸移民。他的姐姐畢業於哈佛大學,很令父母高興。但是他自己卻開心地選擇了紐約的約翰·傑學院 (John Jay College)。「我爸媽對我的決定不理解。我告訴他們,我想讀刑事司法專業,哈佛沒有這樣的專業。」他也表示理解那些投訴藤校的家長,「華人對子女的學歷期望很高。特別是花了很多錢和精力讓孩子上培訓班的家長,可能覺得沒上名校就沒有得到回報。」

就讀於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 (Hunter College) 的伍妙珍 (Susan Ng,與伍溢文無關) 畢業於一所紐約特殊高中,她說高中錄取的競爭非常激烈,自己連續考了兩次才考上。但是她並不喜歡那裡的環境:「競爭太激烈了,課程非常的難。考進去已經很難了,但是功課卻越來越難。」

△ 許多美國華裔學生都感受到父母期望高、學業壓力大

很多華裔學生也不認為美國高校存在明顯的所謂「種族配額」的錄取偏見。學生伍妙珍說,「我的一個華裔高中同學,成績幾近完美,也學了很多大學程度課程,但是還是被藤校拒了。」但伍妙珍並不覺得那是不公平,「藤校招生是很看重其他實力的。」

哈佛大學對外公布的招生原則是:「擁有突出的個性、能夠教育和啟發身邊的同學,並且能夠在畢業之後改變整個世界。」

△ 哈佛校園

這種極其主觀的招生標準,恐怕是投訴藤校的華裔學生以及家長都難以用統計數據和考試成績來挑戰的。但是AACE理事李春燕也提醒華裔家長和學生要增加自信,她說在被名校拒絕之後,太多家長覺得是自己孩子的實力不夠。她說華人需要改變舊觀念。

世 界 說 歐 陽 赫 迪

發 自 美 國 紐 約


歧視 我覺得是和文化以及歷史有關
本人本科是在美國的中部讀的 個人感覺 學風淳樸 老師都是平等對待
反之 研究生去了弗吉尼亞州 個人感覺 老師對學生 特別是亞洲學生的差別對待非常的明顯
他們的attitude會讓人感覺 你是一個loser 你不配在這裡生活 我們只是要賺你們的學費而已 特別難過的


跑個題 討論另外一種思路

常青藤都是私立大學 人家自己家私塾 就不想收亞裔 沒犯法吧?

在美華人為什麼不能有錢出錢 有力出力 自己辦幾個頂尖私立大學?

再一個原因 私立大學很重要的一個收入來源是校友捐款 中國學生畢業之後有幾個反饋母校一捐捐個幾十萬的?人家不愛收也是人之常情 收你亞裔不划算嘛

當然 雖然道理是這麼個道理 but本著「道理我都懂 但是鴿子為什麼這麼大」的原則 我還是堅決支持亞洲學生爭取常春藤入學資格 畢竟利益相關 我閨女十八年後要面對這個問題


大家感受一下我的事例吧:
我的大學在美國屬於很一般的大學,排名僅100多,其他答案中所描寫的對於亞裔的包容或者說優待我僅在剛來美國時感受過,一次在宿舍煮泡麵把宿舍火警報警器弄響了最後警察態度好到爆。然後我想說僅此而已,那時候我在讀預科,都是國際生,所謂的歧視除了那個傻逼愛爾蘭裔白人室友外,在讀預科的時候就再也沒感受過了。


大學開始的歧視
然後等到真正大學開始,受歧視的感覺一點一點的在增加,它來自於每次開學到一個新的課堂大家互相做座位的時候,多數情況下你會發現如果你最早到課堂,以你為半徑奇蹟般地周圍一圈都是空位,呵呵。(解決方法是直接卡時間來,坐Y旁邊。)


作為輔導課助教受到的歧視
真正感到撲面而來的受到歧視是在被老師選為助教之後;目前我每次開課最多一次九個人,其餘大多數時間都幾乎沒有人來;除了大考之前,白人們(你問我黑人在哪?呵呵我助教的是物理和微積分,兩次課一上,黑人全都Drop了)僅僅是把你當作一個考前整理知識的工具而已。我了解了其他白人助教,人家無論講的好壞像我這麼慘的真心沒有。


來自於Honors課的歧視
然後一次上Honors課,遇到過以前你教過的同學剛想打招呼,結果人家呵呵翻了一下白眼之後就不想鳥你了。講真,所謂的honors課對於我們這些國際生而言簡直是Dishonorable,至於為什麼嘛,很簡單,在他們看來,你身上流的血是錯的,嘴裡說的話是錯的,光榮的、驕傲的從來只有白種人。(呵呵問我黑人honors學生在哪,國際榮譽生都比他們多。)


來自志願者活動的歧視(When歧視爆棚)
由於對機器人感興趣,最後以志願者的身份加入了一個高中生機器人競賽小組。從那時起,我感受到了真正的、骨子裡的歧視,不管你提的建議怎麼樣,最後人家高中生鳥也不鳥,真的對於他們製造機器人時出現的各種傻逼錯誤以及弱智設計加上對於正確建議的不聞不問,真的讓我感受到什麼叫discrimination.


歧視幾乎多發於同齡人之間,老師們和老闆們還是非常友好的,估計是因為利益相關的原因吧。


總結:如果僅僅是以看客的身份受美國教育,淺嘗則止,你體會到的也僅是皮毛而已,當你真正想要付出努力去從它之中得到些什麼,你會發現:每一點的進步不僅有汗水、還有淚水。我非常憧憬如果研究生能在其他地方讀是否能擺脫這樣的困境。


PS:關於不同的大學可能有不同的情況,我的大學是坐落於俄亥俄的University of Dayton,一個私立學校,幾乎清一色全白人。不知道是不是此地民風就是這樣。


http://mp.weixin.qq.com/s/AVugzPhuOnk1ug5qkwVvUw

sat平均錄取分數比其他人種高140分,哈佛都被調查了,結論還要多說么。


在白左民主黨長期統治的加州,亞裔(包括印度人)或白人小孩想上同一所大學,在分數上就必須比黑人與拉美裔高410分,美其名曰多元化

始於1964年的美國平權法案說白了就是黑人與拉美人優先的政策,這種另類的種族歧視政策實在讓很多移民到美國的華人家長相當憤懣

所以在美華人群體中,轉投共和黨帳下的選民那是越來越多了


Affirmative Action is the policy of using discrimination to effect positive social change.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black people faced discrimina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general society, thereby resulting in statistically worse outcomes for black Americans, like lower incomes, higher rates of criminality, and lower education levels. In response, most American universities have instituted a form of Affirmative Action in their admissions process by lowering admissions standards for black applicants.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like Hispanics and Native Americans also receive Affirmative Action benefits. In theory, this policy should equalize the disparate outcomes between minorities in the long run.

For instance, a research study on admissions rates to highly-rated medical schools found that white applicants needed an average of 1410 on the SATs while black students needed a mere 1100. What』s even more troubling is that Asian applicants needed a 1550 SAT on average. Apparently an unintended side effect of Affirmative Action is to hurt Asian student』s admission odds. After all, Affirmative Action makes it easier for blacks to get into schools because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black applicants, therefore it makes it harder for Asians to get into schools because there is a relatively large amount of Asian applicants.

An even more controversial instance of Affirmative Action wa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s 「points system」 for evaluating applicants. Students were given points based on how good their application was in specific domains, like SAT, GPA, activity list, and leadership ability. One category was 「race,」 for which a student could be awarded 20 points (out of a total of 120 points). Meanwhile, a student』s SAT score only counted for 12 points. This meant that being black was significantly more important in Michigan』s application process than getting a perfect score on the SATs. Understandably, once this point system went public, many Michigan applicants were upset and sued the school until the system was changed and the value of race was reduced.

Yet the vast majority of schools still use race as a factor in admitting applicants. Very few schools use point systems or maintain a 「racial quota」 (required number of admitted students from a certain race). Instead, they factor race in as an intangible component of a 「holistic」 application process. In other words, schools won』t attach specific values to an applicant』s race, but it still undoubtedly matters.

What does this mean for you as a Chinese applicant to American colleges? Unfortunately it means that your application process is extra-difficult. You』re already at an admissions disadvantage for being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but being Asian puts you at an extra disadvantage. You should assume that your admissions rate and expected SATs/ACTs at any given school will be respectively lower and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student』s. Keep this in mind when applying to American colleges.


作為一名當年的山東考生,雖已大學畢業四年,仍時常會因為夢到坐在高中的教室內而驚醒。貌似說得有點遠,但談到歧視這個問題,我想人種間的歧視固然存在,在國內,地域間的升學歧視又何嘗不由來已久。北京、上海等地高校林立而招生名額卻存在著嚴重的不按升學人口基數分配的不平等情況,是不是也值得我們反思,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出來拍磚。


美國的價值觀是自由,不是平等。一個人的自由就是另一個人的不自由。所以利益都是自己去搶回來的。華人人數少,而且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生活太久了,不會主動出擊搶肉吃,都是等著聖人出天下治的伸手派。美國的所謂校友捐款,就是包裝的漂漂亮亮的賄賂。華人捐款少,所以大學多招華人,就是斷自己的財路。再說華人讀書雖然很好,但是在社會上其實沒什麼地位。所以華人的小孩畢了業也就是打工。和小布希那種大學裡混幾年兄弟,畢業了就有老爸的哥們兒栽培的人比起來,傻子也知道誰在社會上吃得開。所以大學自然要用各種名目,把未來的「小布希」招進來,而不能讓未來的谷歌高級軟體工程師把學校填滿了。


謝邀

準確的說應該是逆向歧視。最高票Williams Jason引用的新聞統計數據和結論有很多的邏輯錯誤,這點 @李搏揚的回答已經解釋過了。我主要解釋一下美國招生政策背後的邏輯關係。

首先先舉一個例子。假設中國有20%的貧困人口,全國的高考統一,完全公平。那麼清華北大中的學生來自貧困家庭的比例會大大的低於20%,事實上可能連5%都不會有。為什麼?

因為富裕家庭出生的孩子能夠得到更優質的教育,成績會更好。貧富差距越大,教育差距也會越大。受教育機會很重要,長此以往,就會出現階層板結,社會流動性大幅度的降低。所以假設規定清華北大在選擇學生的時候必須有20%來自貧困家庭,這樣的分配方式可能會看上去更加公平。但是這樣的方式也會造成一種逆向歧視,也就是說,家庭條件更好的學生,必須考到更高的分數才能進入好的大學。

任何的政策都有他的兩面性。上面說的情況就是一種很典型的逆向歧視。

其中美國的情況又有一些特殊。按收入劃分很難,所以時常會根據「刻板印象」來劃分。拉丁裔和黑人是窮人(拉丁裔的是白人,所以其實不是根據膚色來分的),會根據公平原則得到優待。而同時華人就會被「逆向歧視」。

這裡又有另外一個「刻板印象」。一般中國人看見「亞裔」這兩個字就會等同於華人,而很多美國人的第一印象卻是「日本人」。亞裔本身是一個很大的群體,包含了中國,日本,新加坡,菲律賓等等許多個亞洲國家的後裔。這些國家貧富差距很大,由於一些刻板印象導致華人的社會收入層次被高估了。所以這個本來出於公平原則的政策對華人的定位並不準確。

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學費。美國排名靠前的大學幾乎全部都是私立學校,費用非常昂貴。一年3萬5千美元的學費對很多美國普通家庭都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就算有助學貸款,貸款也是需要還的。所以申請學生實際上應該分成兩類:需要獎學金的和不需要獎學金的。獎學金的種類很多,總體上來講黑人和拉丁裔可以相對更容易的獲得獎學金。自然就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名校學習。

還有就是一個常見的誤解,就是美國大學歧視中國學生,不願意招收中國人。在生源充足的情況下,美國很多大學會按區域分配招生比例,這有助於學校提升國際化程度。而中國大陸地區的申請者特別多,學習位置又有限,所以申請就會相對難。歐洲比如德國,因為德國大學本身不收學費,所以願意花高昂學費去美國讀書的人很少,所以申請就又相對容易許多。要是生源不足的話,那自然就沒有那麼多區域的講究了。比如前段時間報道的哥倫比亞金融工程碩士就有67%的中國人。這樣高的比例總不能說是歧視了。總體而言,在美國有能力自付學費的人,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還是遠遠大於窮人的。


推薦閱讀:

TAG:美國 | 美國大學 | 社會 | 種族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