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好看在哪兒?它的成功有什麼非電影因素?
在我看來就是純賣萌片,既沒有宮崎駿動畫片中美輪美奐的異度空間感(千與千尋),也沒有優美的配樂帶出的惆悵情緒(哈爾、天空之城),但(我感覺)它卻是近年來宮崎駿最受歡迎的動畫片。背後的原因有哪些?
我並不是不認可龍貓所代表的純真,可是為什麼(我感覺)它的影響力超越了宮崎駿的其他元素更複雜的電影?
我要在開頭說一句我對 @yolfilm 的答案的態度是「不能反對更多」,我投了反對票,以下是我的觀點。為此我剛剛去重新看了一遍這部電影。
首先糾正一點,隔壁的戡太是有父母的。在小女孩一家剛搬到鄉下的時候,戡太拿著一個籃子衝進來說「這是媽媽給奶奶的」。後來兩姐妹去戡太家還傘,是戡太的母親出來開的門。再後來,小梅不見了,奶奶對戡太說「快去叫你爸爸,小梅失蹤了」。
其次,我同意 @yolfilm 說本劇在說一個關於「失怙」的故事,可是它是故事的結尾么?作為高潮,「小梅」因為跟姐姐吵架,父親不在家,母親無法按時回家,隔壁奶奶還抱著姐姐不抱她,的確很孤單很落寞地離家出走了。這些也的確是為了引起觀眾的共鳴,從而更有代入感。可最後姐姐找到她了呀,帶她去看媽媽了啊,兩個人超級開心地回家了啊。難道說故事高潮一旦主角陷入情緒低落的狀態,而那個主角恰好是個小女孩,這故事就成了悲慘的現實劇了?故事裡的小孩不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了?然後龍貓就成了恐怖片了?其他細節我也不敢苟同,爸爸在第一次跟兩姐妹尋找龍貓未果後溫柔地說「爸爸跟姐姐都沒有說小梅撒謊喔」,當小梅問起他種子什麼時候才發芽的時候,他也主動打趣說「也許只有森林的主人才知道呢」。之後還特地帶著兩個女兒到大樹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說「感謝森林的主人如此照顧小梅」。這樣的爸爸怎麼說起來也算很慈祥很善解人意吧,到底哪裡能看出來他對於龍貓是「一笑置之」的冷漠態度呢?
最後,龍貓這個形象可怕么?龍貓長得很嚇人么?@yolfilm 一直在說「相對於真實的世界,在孤單無助的小梅眼中,多多羅,反而是最不恐怖的事物了」,也就是說,是龍貓這個「恐怖的」形象讓整個故事悲情凄慘了起來。我在四年前第一次看《龍貓》,但是在今天重新回顧之前,我完全不記得它的劇情,可是我一個月前去吉卜力工作室仍然買了兩個龍貓大玩偶。也就是說,我本人,一個18歲的女生,還是那種半夜不敢一個人上廁所不敢看鬼片不敢走夜路的,在完全根據外觀判斷龍貓的情況下,我覺得它簡直就太可愛了。它比起《千與千尋》里的無臉怪還嚇人么?按 @yolfilm 的說法:無臉怪啊!沒有臉誒!一句台詞都沒有!太嚇人啦!突然就出現在公車上,這簡直就是一部恐怖電影。
如果說成功的非電影因素的話(當然龍貓不是賣萌片,是我很喜歡的電影),我能想到的就是——龍貓長得很可愛,出了很多玩偶和周邊產品,大家都在買,然後就很火唄。
完結。
做著電影相關的工作,在朋友圈子甚至是工作圈子裡也算是看電影數量比較多的人,遇到過幾次有問最喜歡哪部電影,坦白講要選一部電影做為自己的最愛挺難的,很多優秀的電影會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都能給到我思考與成長。但如果選一部電影做為我看的次數最多的,那一定是《龍貓》。
電影包羅萬象,類型豐富多樣,我們可以解構劇本攝影場景畫面鏡頭營銷手法票房等,但其實電影終歸是照顧我們內心情感的。我認為《龍貓》之所以被大家推崇,最重要的就是其主題有一點是親情的不可替代性,家庭的歸屬感。家庭至上的價值觀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越來越入人心,面對《龍貓》里他們一家四口不帶任何雜質純真的感情,有種可以讓人暫時逃離這個崩壞世界的感覺。
以上!!!記得第一次看《龍貓》我哭得像個傻子。我最喜歡這部電影完全是因為它打動了我,不是因為畫面美不美,音樂動不動聽,而是它讓我回憶起童年和姐姐一起在鄉下生活時的點點滴滴:一起在下雨的夜晚站在路口焦急地等待;用地下泵上來的水沖腳;大口吃冰黃瓜;撒丫子亂跑;在院子里種下小樹,迫不及待地等它長大;夏天在池塘里捉了蝌蚪回家,第二天消失了姐姐卻告訴我蝌蚪變成青蛙跳走了,羨慕的看大孩子翻筋斗;以為「不久以後」就是「明天」……看到小米吵著姐姐,姐姐責怪她不該這麼不聽話,小米什麼也不說,一頭撲過去抱住姐姐的腿,突然留下淚來。是姐姐的跟屁蟲,學姐姐說話,姐姐不在就找姐姐。後來志月在田埂間飛奔,因為她的小妹妹走丟了。當姐妹倆看著那棵樹越長越高,她們一直緊緊拉著手。對我來說這是一部看多少遍都不會覺得厭倦的影片,因為那美好的值得回憶的童年。它雖然沒有「美輪美奐的異度空間感」,但它有寧靜的鄉間景色;雖然沒有「優美的配樂帶出的惆悵情緒」,但有吹著奧卡利那笛的トト口,它有安詳靜謐的鄉間生活,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所以它才是很多人心中獨一無二的《龍貓》。
覺得《龍貓》不好看的也不必疑惑,你只是沒有代入感,沒有共鳴,每個人生活經歷不同,同一個場景有的人看到了會捧腹大笑,有的人會不為所動,有的人則會淚流滿面。
ps:為什麼沒有好的特效音效畫質的電影就不會是好電影、就不會成功?不故作深奧,有打動人心的故事對我來說就是很好的電影。
早年曾在動畫行業工作,當時上海動畫公司屈指可數,多做日式航班片。由於日式片類型多樣,我們按照能接觸到的影片在製作水準上做過簡單分類:夢幻題材的入門片是《風之谷》,神品是《龍貓》;科幻題材入門片是《機動戰士》,神品是《阿基拉》;劇集入門片是《機器貓》,神品是《櫻桃小丸子》(這個可能很多人沒想到,該片動檢的嚴苛都快使人往他的泡麵里下瀉藥了)。許多觀眾喜歡《千與千尋》可能是在看《龍貓》之前,抑或是因為其他宮崎駿作品的情節比較跌宕,《龍貓》略顯平淡。其實宮崎駿作品兩大不變的主題就是「人和自然的關係」和「母性的缺位」,父親角色有或無都是陪襯。《龍貓》是其中最平和恬淡的作品,也是最契合宮崎駿的個人色彩。而在技術方面,影片在各個相關環節似乎都不突出,恰恰體現了整體的完美。至於覺得久石讓的音樂不好聽,我只能無言。
作為非常喜歡龍貓的人,我也來說兩句。
首先,關於評論里提到的「這是一部恐怖片」。我想說的是,在我的童年,甚至現在,恐怖與親切可愛都是會相互轉化。
1.形象問題。龍貓有獠牙,巨大,剛出場時張著大嘴,我的第一反應是好嚇人啊,小女孩會不會被它吃了。然而沒有。它讓女孩睡在自己軟軟的肚子上,在下雨天陪兩個孩子等爸爸,在晚上讓小樹苗發芽長成大樹然後坐在樹梢吹笛子,就像森林裡的猛獸和你成為了朋友,憨態可掬(馬蛋好想要龍貓床墊子啊!!)龍貓巴士兩眼放光第一次看也是瞎了我一跳。可是它沒有把人帶去黃泉,而是帶到了思念著的媽媽那裡。它們不會說話,卻在無法有父母陪伴的倆姐妹身邊陪伴著她們,於是,那獠牙也不算兇險,爪子再尖銳也無妨。因為給予我們的只有軟軟的毛絨絨的軀體和大大的微笑(哎呀,最喜歡大龍貓了!捂臉跑走)
2.孤獨感。小孩子父母常常不在身邊確實很可憐。但前提是他是否除了父母就一無所有。小時候做的最恐怖到能讓我哭出來的夢不是大灰狼追我不是掉山崖下而是我不聽話我媽不要我了……(不許笑!)包括現在會被嚇醒的噩夢也依然是父母出什麼事了。父母對於每個人都是最重要的,可並不代表父母不在身邊人就怎麼怎麼了。更何況他的父母只是不常在身邊而不是「不在」了。在父母不在身邊時,白天姐姐有鄰居婆婆,姐姐有同學,這點妹妹很羨慕吃醋也要上學,大家都經歷過吧?想要上學的小小孩子的心態,妹妹一個人玩然後遇到了大龍貓,會因為大家不相信而鬧脾氣(大家都經歷過吧?小時候的自己說什麼大人也不以為然或者糊弄時候的心情)。我們可以看到,這姐妹倆的社會關係沒有斷掉。她們並未被社會孤立(找妹妹那場全村人還有路人都很熱情滴幫忙了吧!)最後還有森林中的朋友幫忙,這哪裡算是悲劇色彩呢………我覺得,父母不在身邊、社會關係斷掉只能與自然為伍,且自然界生物還無法說話,這種情況下才算得悲劇色彩的孤獨(參見吉卜力另一部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兩姐妹生活的有快樂有煩惱有憤怒著急有欣喜,如此豐富,就一簡單的「父母不在身邊」還不足以讓整個世界都灰暗吧。真正處於孤獨中的人怕是沒有這麼豐富的情感。
然後,我來說說我為何喜歡這部片子。
80後獨生子女,從小生長在半農村的小城鎮。房後就是山,可以去田裡採摘蔬菜摘下就吃。父母上班忙,我才三歲就被自己鎖在家裡。趴著窗外看後山,映著陽光讀畫著小熊畫著松鼠貓頭鷹的小畫書,從牆外接鄰居送過來的午飯,羨慕別的孩子上學焦急地等待長大。在天氣晴朗的雙休日會跟父親去後山幹活(我咋記得是木工活?我爸還會木工嗎?)聽著鳥鳴蟲鳴,感覺非常開心。然後,隨著時間的流逝,自己漸漸長大,搬家、上學、 城鎮變的漸漸城市化,自己童年的這些小快樂被遺忘在了記憶的角落。看到了「龍貓」一瞬間,那些童年小畫書里的動物朋友,那些一個人在家盯著牆角瞎想出的精靈,那些山間田邊夜晚的美好全都湧上來了。還有孩童時期的小希望,小快樂,小憂傷,小憤怒。妹妹有過的情緒我都有過,姐姐的懂事是我的現在。超強的共鳴與懷念一涌而上,就算是作為旁觀者的角度看別人家的故事也會覺得「這樣的場景好熟悉」「這樣的幻想我也有過類似,可是她們有龍貓,龍貓幫她們實現了呢!」然後我就不記得我要說啥了……囧,似乎其他的理由都在上邊兩點提到過,現在急著出門,想起來再補充。
總之,在我看來「龍貓」是一部滿載童年幻想與美好願望的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龍貓是森林中的朋友哦?只有小孩子才看得到!這是小孩子的特權!馬蛋,有想到為啥只有小孩看得到是因為小孩子不會放棄幻想與希望這樣的話題了扯遠了……)的快樂故事。而不是農村留守兒童無人陪伴身處險境而不自知還產生幻覺麻痹自己的悲慘電影……
《龍貓》是治癒系電影,任何時候若有不開心,只需打開,看幾分鐘,心情即可恢復幾分,至少我自己是這樣的,雖然其實我更愛高畑勛導的那幾部。
宮崎駿《龍貓》生活壞到一定程度就會好起來,因為它無法更壞。
宮崎駿《龍貓》鄉間美景、胖胖的龍貓、別具一格的貓車、可愛的姐妹倆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開懷大笑。大聲地笑出來,就不那麼害怕了。
「龍貓」的故事在一片如畫的田園風光中展開,小月的母親生病住院了,父親帶著她與四歲的妹妹小梅到鄉間居住。夢幻般的村莊繽紛絢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草叢間的蝌蚪在游來游去,滿屏的綠色讓人心曠神怡 。
「在我們鄉下,有一種神奇的小精靈,他們就像我們的鄰居一樣,居住在我們的身邊嬉戲、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們的,據說只有小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可以捕捉他們的形跡。如果靜下心來傾聽,風聲里可以隱約聽到他們奔跑的聲音。」她們看到了世界中很多的奇怪事物,更與一隻大大胖胖的龍貓成為了朋友。兩個孩子體會到了以前從未感受過的欣喜。
某個午後,小小梅發現了兩隻偷橡果的小龍貓,覺得很好玩,一路追溯,經過神奇夢幻的綠色通道,發現了大大的龍貓正在午睡。毛絨絨的外表,長長的鬍鬚,傻呼呼的表情,善良的眼神, 無辜的眼神,小女孩落在龍貓身上戳戳他,學著他的嘴巴一張一合, 玩著玩著趴在大龍貓身上睡著了。
雨中遲遲等不到爸爸,大龍貓矗立在雨中,戴著一頂荷葉小帽,送了小月一包種子,搭載著他的神奇貓巴士揚長而去了。你只能巧遇它,卻無法找尋它。也許生存在世間的人們都只是在等待一種偶遇,一種適時的相遇,時間對了,你們便會遇上。
他們希望能把家裡的院子變成森林,所以就把橡果子灑在院子里。 可是播撒的種子一直沒發芽,某個夜晚龍貓帶著小夥伴們一起跳圈圈 ,轉眼間小小的幼苗破土而出,長成參天大樹。小月和小梅趴在龍貓肚子上遨遊在美麗的鄉野上空,站在樹頂感受風的呼吸,真是太美妙了。
媽媽病情變化,小月心裡難受罵了小梅,妹妹走失在樹林里,姐姐一路狂奔尋找妹妹。請求龍貓幫忙,坐在貓巴士上穿越田野,翻越山崗,爬電杆走電線,找到了小梅,留下了玉米棒給媽媽,一切都很好。生活壞到一定程度就會好起來,因為它無法更壞。努力過後,才知道許多事情,堅持堅持,就過來了。
兩個小女孩天真善良,姐姐懂事,妹妹稚氣,是姐姐的小跟屁蟲,一直嚷嚷:「姐,等等我!」她們的父母也超有愛,鄰家男孩小凱喜歡小月又不敢面對她,只是默默幫助小月,很暖心。如果把童年再放映一遍,我們一定會先大笑,然後放聲痛哭,最後掛著淚,微笑著睡去。
簡單的畫面,美好的意像,人人心中都有個龍貓,童年就永遠不會消失,愛是最美的擁有。什麼時候我們開始無法像孩子一樣肆意地大呼小叫了?心裡的小情緒堆積得像山一樣高,直到溢出來。與其如此,不如永遠像孩子一樣。有些煩惱,丟掉了,才有雲淡風輕的機會。不要著急,最好的總在不經意之間出現。
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號:『紙影』,有閑有書有電影,無羈無囿天地寬。
你用成人的眼光去審視這部動畫片,當然看到的滿是疑問。
你用小孩子的視角去看這部動畫片,滿眼看到的都是童趣。
世界上沒有一部電影可以滿足所有人的胃口,讓所有人都滿意,誠如你所說,賣萌也是特點,大賣特賣,賣得眾人皆知,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喜歡龍貓的原因。
宮崎駿是文革時代日本的赤軍,也是毛派的共產黨。
心有猛虎的人才能細嗅薔薇。
看著是溫情的故事,實際上是宮崎駿肩負政治軍事閘門的青年時代,對人間善惡的清醒認知的反映。
面對美軍的佔領,日本軍國主義的禍害,宮崎駿是多麼希望給孩子們的內心搭一個家啊――不僅僅是孩子,成年人也需要這樣一個溫暖的家。
把恐怖的東西化解開,非有「金剛怒目,菩薩心腸」的人,才能做到。
第一次看龍貓的時候是和媽媽一起看的。也是吃玉米。回憶也很溫暖的啊。
(* ̄︶ ̄*)
看了一些答案,扯到恐怖片什麼的太遠了。
這部電影為什麼好看?因為他具備好看的一切要素,不要說成人愛看,即使完全看不懂字幕聽不懂日語的不滿六歲的小朋友也超級愛看!
從片頭曲的「阿露夠,阿露夠,哇達西哇給其……」
到最後的「多多羅多多羅,多多羅多多羅……」
所有的音樂都很好聽,都很有童真,再加上像蠟筆畫一樣的風格,看起來毛絨絨又很善良的只有小朋友才能看見的樹神,都是以一個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世界不是嗎?
我也很喜歡過度解讀的,但是過度解讀龍貓就有點冒傻氣了。
即使是我這樣的過度解讀狂人,也只會把這裡頭的龍貓解讀成宮崎駿本人,一個胖胖的帶著外地口音的住在家附近的怪大叔,有一個看起來像貓一樣的漂亮大車!
在夜晚給種子許願,然後種子很快長成高高的大樹,這不是很有趣嗎?不是很有童真嗎?一個樹叢中難以辨認的小路通往一個神秘的有神仙居住的隱蔽基地,但是又只有小朋友才能找到!
難道這一切不就都是我們在孩提時代做過的最有趣的夢嗎?
為什麼龍貓這麼火,因為他呼喚起我們內心深處來自童年的美好嚮往。
同樣是宮崎駿出品的紅豬,小朋友就不喜歡看了,因為一點都不有趣!
談一個細節感人,但完全非電影的元素,就是主創們對片中所有植物的嚴謹程度。並非綠色背景中塗抹上紅色,充當花朵,宮老爺子和主創們對於每一幀畫面中出現的植物似乎有著嚴格的考究和專註。《龍貓》是一部充滿幻想的動畫作品,但除了龍貓是虛構的,其餘的田園風光都是真實可考究的,只有真正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創作者才會創作出這樣的作品。
電影《龍貓》植物考(修訂版)
廣廈萬間,夜眠不過三尺;家財萬貫,一日不過三餐。
最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能打動人的。
而且胖龍貓與貓巴士萌萌噠。
-
龍貓,幾乎是宮崎駿所有作品中,最哀傷,悲劇色彩最濃的一部。
事實上,也是最恐怖的一部電影。
故事很簡單,母親病了,父親無力照顧小孩,於是讓孩子遷居鄉下,為什麼媽媽生病了,就要搬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我估計,這個母親得的是難治的結核病。早年在抗生素發明前,(即使現在也是),結核病人的生活,就是不停地搬家,從一個空氣好的地方,搬到另個空氣好的地方。
父親每天晚上很晚才回來,姐姐白天又要上學,能照顧孩子的,就是隔壁的怪阿婆。這怪阿婆,也有一個孫子,這時,我要問的,只有一個問題,男孩子的父母哪裏去了?
梅,沒有父母。
隔壁的戡太,也沒有父母(或至少片中前面大半,沒有出場,也沒有交代)。
整部電影,就是朵恐懼的烏雲遮蓋,這朵烏雲,名叫:「我的父母如果死了,我該怎麼辦?」
一切的恐懼和可怖,都集中在片中小女生「梅」的身上,白天,所有的人都上班上學去了,梅會如何?她會遇見不該遇見的東西,那東西也許是「煤蟲」,滿地爬的小怪物,也許叫「多多羅」,大的嚇死人的大怪物,也許是兩隻眼睛會發射強光的「貓怪」公車,這怪物甚至會飛……。
而這些東西,當梅和下班回來的爸爸敘述時,爸爸什麼反應?爸爸就算知道,也只是一笑置之。
大人不是不關心孩子,大人有自己的問題,「你媽媽病就快好了,好了,就出院了」
可是小孩子並不相信,(這樣的謊言,肯定不是第一次了),也是如此,到了約定時間,媽媽根本沒有回來,這時,才會有整個片子後面的高潮戲:梅,不見了。
梅抱著新收穫的玉米,想自己去醫院找媽媽,給媽媽送好吃的。梅的失蹤(只留下一支鞋)讓姐姐臬月大為駭怕,她以為妹妹自己迷路,無處求援,只能去求怪物「多多羅」幫忙。劇終時,多多羅終於找到了妹妹,兩姐妹,隔著遠遠,偷偷看著病房裏的媽媽。
她們把玉米留在窗台上……。
整部龍貓在說什麼?
這整部電影,就是說的「失恃」二字。
是所有小孩都曾有過的共同恐懼:「如果我成了孤兒,沒有爹娘了,我該怎麼辦?」
宮崎駿的說解是:「不用怕,會有一隻叫多多羅的怪物,前來幫忙」。
其實電影「龍貓」的故事,就是在作這樣的推演:為什麼龍貓(多多羅)長相如此奇異,一句台辭都沒有的怪物,會成為宮崎駿的「吉卜力工作室」數十年系列動畫中,最受觀眾歡迎的角色,(宮崎駿說,是龍貓救了吉卜力,讓吉卜力免於破產),其實很多人都沒有搞清楚背後的原因。
多多羅,是失去父母後,全世界所有孤兒的幫手呀;記住,你的爸媽不在了,多多羅就會出現。
因為片子中的敘事筆法太過輕快,也因為劇情進展帶有奇幻狂想的味道,很多觀眾其實並未深思,只是順著電影享受了九十分鐘,沒有回過頭來反省,這部電影,其實是一部題旨非常沉重的現實劇。
「生病的媽媽,回不了家的媽媽,爸爸也不在了,姐姐也上學去了,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
對小主角梅而言,這個世界,該是多麼恐怖呀,恐怖到,她看到怪物多多羅,竟會爬上牠的肚子睡覺……。相對於真實的世界,在孤單無助的小梅眼中,多多羅,反而是最不恐怖的事物了。
只因,多多羅,已是她最後的依靠了。
梅,如是,梅的姐姐臬月,亦如是,親愛的妹妹失蹤了,不找警察呀,我只能去向怪物求援。
試問,一部「向怪物求援」的兒童電影,難道不恐怖嗎?
不信的話,最強力的證據,請查宮崎駿先生年表:
宮崎駿的母親十分愛好讀書,並經常對社會產生質疑。而他也是一個喜好讀書的人,對手塚治虫、杉蒲茂的漫畫很有興趣,尤其是福島鐵次的繪本《沙漠的魔王》,最令他喜愛。因為母親需要進行肺結核的治療,所以宮崎駿全家經常搬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AB%E5%B4%8E%E9%AA%8F )
電影「龍貓」,其實正是宮崎駿對自己童年恐懼的一次清洗,和自我救贖。
宮崎駿,其實就是那個小小身軀,一個人孤獨無助,黑夜中,抱著玉米走向療養院的梅。
-
另,我發出上面文字後,討論串中,有@阿鐵 轉來網址: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1560/discussion/11606711/
我以我的個人名譽發誓,我一直到今天,這個時刻,才看到這個說法。
以上,龍貓是恐怖片的說法,近十年前,我在小熊論壇上,就跟人說過。
一直到今天,我還是堅信我的意見,我認為,龍貓是一部濃重的悲劇電影。
(也是如此,我從來不給孩子買龍貓玩具。)
事實上,宮崎駿的電影,多少主角,總是在失去父母的狀況下,沒有家庭的支持下,在苦苦掙扎?
對照他自已的童年,這樣的恐懼,其實正是宮崎作品的亙久主題。
除了母親的結核病之外,宮崎駿的父親,二戰時,是個想盡方法逃兵的飛機製造廠廠長,母親給了他「失怙」的主題,而父親則是給了他「飛行」的主題,這就是真相。
宮崎駿的電影,永恆的兩大內容取材:
一、未成年的孩子,被扔進成年人的世界,勉力應付。
二、主角們,熱衷在天空解放自己。
有識者,可以回想宮崎駿所有作品(甚至是吉卜力工作室所有作品),哪一部,沒有類似內容?
-
《龍貓》帶來一個純凈、溫暖的世界,把我們帶回回不去的童年。關於親情、關於孩子純真的幻想……
正如歌詞里所唱的那樣「人人心中都有Totoro,童年就永遠不會消失。愛是最美的擁有。」
在我們小的時候,心裡大概都有一個Totoro的形象,它也許就是一個舊的小熊玩偶,陪伴著我們的童年,在我們需要它的時候。
宮崎駿創作這部作品時,他說日本四季多變,每個季節都有豐富美麗的不同的自然風光。《龍貓》就是選取了充滿大自然氣色的鄉間做背景。
我也對電影里小米他們生活的那個小地方印象特別深刻。
稻田,在田間日日勞作的人們,種著各種各樣蔬果的皺紋滿臉笑容和藹的老奶奶,
澄澈的河流,小小的昆蟲,夏天夜晚突然颳起的大風,驟然而起的夏雨,茂密的森林,甚至小米家院子里那種隨風搖曳的花朵,都讓人覺得很親切……
一切都那麼美,都似曾相識。在我們的家鄉沒有被污染被現代化的一切所破壞時不也是如此美?!
蓬勃的自然環境,住在森林深處的Totoro……小米趴在龍貓身上睡著那一幕也讓我印象深刻。
小時候我們就是可以在玩耍累了時睡過去,做一個甜美的夢,無憂無慮。
而其中眾多的故事情境也讓人覺得似曾相識。
小的時候我也是和姐姐那樣嬉鬧玩耍。夏天去荷塘里摘了荷葉頂在頭頂。下雨的時候在屋檐下挖了泥巴來捏小人,捏出一家人,爸爸媽媽奶奶,我和姐姐,再捏出桌子凳子,摘了草葉「做飯菜」,一家人圍坐在小泥桌邊吃飯……是很溫馨很有愛的回憶,是長大後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可能很多女孩子看了,都會覺得小米很像小時候的自己。
頑皮,好奇心強,愛哭鼻子,愛做姐姐的跟屁蟲,倔強,小小的自己不懂大人的世界,但當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時也會很敏感……
就在現在,我的辦公桌上還放著龍貓午睡枕,看到它就會覺得溫暖。
好像童年的世界從沒走遠,只是深藏在了記憶里。而故鄉也一樣只能藏在回憶里,到底是回不去了。也變樣了,小荷塘沒了,綁在樹林子里的鞦韆沒了,孩子們都長大了,有的已為人父人母……
童年的小夥伴也都散落天涯了。故鄉變成一個人人忙著賺錢,垃圾滿天的地方。
不像小時候,鄰居們關係走得那麼近,常常在夏天的傍晚湊在一起吃晚飯,嘮嗑兒,看星星。
什麼都變了,不過很多人心裡還是有一個Totoro,祈望它能保佑親人平安,保佑闔家歡樂。
龍貓之前宮崎駿拍過風之谷,而風之谷只是同名漫畫的一小部分,整個故事是非常宏達的內涵也是非常深刻的,包括後面的幽靈公主都是非常牛逼的,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來看龍貓的純真就是一種境界了,這不是天生的單純,而是思辨之後得返璞歸真,就像諾蘭為什麼要拍戰爭片,對不明真相的人來看是倒退,對他自己則是成長與進步。宮崎駿從來都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它試圖用龍貓來表達他用心生活,用心快樂的心境,他幾乎真的把自己偽裝成了天真爛漫的孩子一樣,但他知道跑了一圈回到原點的時候跟尚未起步的人已經不可能相同了。正是這種隱隱的憂傷讓成年觀眾有所共鳴,所以它的越是細緻入微,越給人強烈的情感衝擊。
就是因為它簡單啊
小時候白天大人都出去工作了,把我一個人鎖在家裡,我會一個人看電視畫畫,周圍都靜悄悄的,最害怕的就是陌生人來敲門。最開始看龍貓,能夠體會到皞月和梅害怕失去親人的恐懼,龍貓的出現對他們來說是個美好的寄託吧!我小時候真的非常想有一個龍貓一樣的東西存在,我就不會一個人看電視畫畫了,屋裡黑暗的角落也不會不敢看。
這是一部兒童電影,為什麼我們要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它呢。
鄭淵潔覺得詫異的是:孩子不懂大人的世界可以理解,但是大人不懂孩子的世界很難理解,因為大家都是從孩提時代這麼過來的。
《龍貓》滿足了我童年時的所有幻想。
小的時候被寄放在農村的爺爺奶奶家。
一天到晚釣龍蝦、抓田雞、赤著腳暴晒在路上。
我也曾幻想過陰暗角落一坨黑色的怪物會把我吃掉;
幻想過風吹過麥田是看不見的怪獸在奔跑;
我更幻想過有一頭毛茸茸的野獸在黑夜裡載著我去遠方流浪。
陽光,田野,稻草人,溪水,裊裊炊煙。
我就躺在草垛上幻想自己一夜就長大。
這世界上有多多洛么?
顯然沒有,只是孤獨的小孩自己想出來的。
誰的童年沒有一個人難過的時候。
沒人陪的時候,就自己和自己說話。
然後龍貓巴士跑出來了、閃著光亮的眼睛、帶你去好遠的地方。
大龍貓跳啊跳,然後天空下起雨來。
所有人都會被萌得心裡一盪一盪。
也許,童年就是一個人孤獨成長。
正因為,宮崎駿先生創造了這麼可愛的生物陪在身邊,所以,我們才不害怕忽然降臨的暴雨夜。
一個人走夜路的時候也不害怕。
隔壁的大妖怪,多多洛先生
你什麼時候有空,再來我家做客
我不怕你脫髮,也不怕你軀體龐大
只想我們的友誼,順著溪水流淌
由於某人的答案,大部分人的回答都圍繞在「《龍貓》是否是恐怖片」上了。我只想說說為什麼我喜歡這部影片。
我看龍貓的次數大概是六十次左右,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最初看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妹妹第一次看到草叢裡的小精靈的時候。這個情節是很傳統的「兒童發現只屬於自己的秘密園地」的母題,從《愛麗斯夢遊仙境》、《騎鵝歷險記》開始就能在童話故事中發現。兒童是善於想像的,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可以建立在尚未完全認知的世界上,生出成年人無法想到、無法理解的念頭。這也是兒童會想像「只有孩子才能看見的精靈」的源頭。無法與成年人溝通分享的兒童世界,是大量幻想故事的基礎。而《龍貓》採用的「玩耍時發現小精靈」的橋段十分自然,描繪出了「從現實直接走入了童話世界」的景象,等於是圓了無數兒童的內心夢想。至少在我最初看的時候,我感覺彷彿是把我自己的夢用優美的畫筆呈現出來了一樣。
整部影片做得最好的就是:在現實與童話兩個世界之間的過渡非常自然,非常合理。兒童無論怎樣玩過家家,騎兵打仗,幻想著草叢中有著螞蟻的王國,最終都要在現實的世界中醒來。宮崎駿做到了的事情是,他用《龍貓》告訴我們:你們的夢想不一定只是夢,他們也可以是真正的存在。這種手法也是很多幻想文藝作品所使用的,比如《哈利波特》等等。《哈利波特》前幾本也提供了書中世界和真實世界共存的可能性,這也是吸引兒童的因素之一。
要做到這一點,宮崎駿用的最主要的是一個「真」字。從一開場,宮崎駿就用寫實的畫風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優美的鄉村夏日圖。小橋茅舍農家,稻田綠草林花。就連姐姐回家時遇到下雨,也從兩三點雨滴的畫面一直過渡到滂沱大雨,自然景色畫面寫實細膩,營造出的真實感才能夠有說服力地將童話的世界融到日常世界中來。比如說雨水打在龍貓身上,貓巴士停站的時候積水四濺、停在電線杆上的時候帶動著電線輕輕晃蕩,彷彿微風吹過。真實與幻景交融體現在各種細節之處。兒童的幻想是模糊的,是沒有這種細節的。這樣的細節描寫補全了我們對童年回憶的同時,也補全了我們兒時的夢,這是特別能夠打動人心的。
再來談談主要的角色。首先是父親的角色。宮崎駿能夠將兩個世界交織在一起,影片中的父親是一個很重要的粘合劑。父親是一個大學教授。他不但理解孩子們的幻想,而且也和孩子們一樣,在一定程度上相信這這些想像中的存在。他不僅沒有阻止、取笑兩姐妹的幻想,而且充當了引導者、補充者的位置。這樣的父親在現實生活中是少見的。沒有父親的理解和寬容,整個龍貓的故事基本是無法按照劇情展開。如果說小梅的角色折射了宮崎駿童年的生活心態,那麼父親的角色則有著成年的宮崎駿的投影。
姐妹的角色討論的很多,就不說了。說說戡太。作為一個平常的日本農村小男孩,宮崎駿很好地表現了他對姐姐的感情歷程,很樸素很自然。有一個細節是:戡太並不知道龍貓的存在。龍貓作為森林的守護神,為什麼在當地長大的戡太和其他的小朋友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呢?根據父親的說法,能夠看到森林的主人,是非常幸運的事情。這也說明了龍貓其實就是姐妹倆的「專屬秘密園地」的表現,是宮崎駿基於「只構建於自己心中的想像」上的設定,只有遇到能夠分享一切的朋友才能告訴的秘密。戡太和其他小朋友不知道龍貓,其實表現出的是兩個小女孩剛到新的環境時的孤獨和陌生感,而隨著最後貓巴士消失在夜空,戡太和姐妹倆一起回家,就說明姐妹倆終於融入到新的生活中了。
總體來說,不論是畫風,配樂,還是敘事的節奏上,這都是一部很溫馨很治癒的影片。如果硬要說是悲傷恐怖片的話,日本有九成的動畫我都可以掰成悲傷恐怖片。也許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對《龍貓》作出自己的解讀,但如果能夠更多地從兒童的角度來看這部片子,我想保有更多童真的人能夠從中得到更多的感受。我想起了自己高中時候的事情,大家心知肚明那個時候所謂的微機課就是大家找借口不去,或者趁機在教室裡面多做幾道題的時間。我本身不是個太計較時間來賺學習成績的人,因為腦子也不好使,所以趁著微機課大家在教室裡面揮汗如雨的時候,我跑去機房去像模像樣地聽老師講如何製作PPT了。過了不一會兒,那個戴著厚厚眼鏡的女老師結束講課(我們的微機課為三節連上,一節理論課,兩節上機實習),開始給我們放電影。就是宮崎駿的電影《千與千尋の神隱》,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宮崎駿的電影,內心空了好久好久。你那種感覺不是你看了一場《鋼鐵俠》或者《卑鄙的我》,你可以興高采烈的跟別人說電影怎麼怎麼好,情節怎麼怎麼跌宕起伏或者萌翻全場,你看過宮崎駿的電影只是心裡覺得空空的,有一絲難受,又有幾分溫暖,因為它好似戳中了你心中最柔軟的的地方。
《龍貓》愛它者自有愛它的理由,但卻離不開一點「於我心有戚戚焉」。
第一:自然色彩,純粹,簡單。
這一點相信看過宮崎駿電影的人都會承認。《龍貓》的美術設計由當時初到吉卜力工作室的男鹿和雄擔任,借用一句話來講「他的每張畫都有一個靈魂居於其中」。
《龍貓》中的自然色彩就像是一個天才的孩子拿著畫筆直接塗抹在天地間的,每一抹自然的顏色都是極其通透而有靈氣。當你看到的瞬間就會想如果你在那畫中呆上一會兒該是多好,那個時候你或許有那麼一絲衝動迅速地逃離開這個鋼筋水泥的森林,逃離開筆直的柏油公路和汽車怪物,迅速地跑到一處小河前脫下鞋子在水邊的綠地奔跑和嬉戲,可能還想大聲地唱著只有自己知道曲調的奇怪的歌。我不知道你是否也會在心裏面泛起那麼一絲鄉愁,這無關你是個哲學家還是詩人什麼的,就算你一如我般平凡。
第二:暖暖的親情和愛情。
我喜歡任何一個宮崎駿筆下的家庭,即使是《天空之城》裡面的海盜家族,一群可愛的傢伙。《龍貓》中的小月和小梅以及爸爸來到村子中住下來,新的環境,新的成長故事。我喜歡暖暖的親情而不是濃濃的親情,前者可以普通,簡單和平凡,隨著歲月流水的衝擊和磨鍊依舊是淡淡的暖意,後者可能轟轟烈烈,但恰如火焰不可能總是處於激情的燃燒之中一樣,它隨時會讓你失望因而心傷。小月和小梅與爸爸在鄉間的住處慢慢地度過自己的日子,日子是流水的,淡淡的,情感也是如此展現在電影的每一個鏡頭之中。
看著小月和小梅之間的姐妹情誼,我便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的事情。小時候我總是不愛吃飯,很挑食。有次偷偷的端著一碗飯坐到巷子口的大石頭上吃,一會兒也玩夠了就自己扒拉幾口把剩下的飯找個牆角給倒掉了。端著碗回到家裡,哥哥在看電視,問我說「吃完了嗎?」我沖他驕傲地揚了揚碗底,哥哥瞬間就笑了,說「你碗底的痕迹明明就在說你把飯倒掉了好不?」我當時的幼小心靈瞬間就深刻理解了「姜還是老的辣」這句話。但是,後來每次想到這件事情還是很開心的,就像是一年級的時候,他神秘兮兮地把我叫到教室外面給了我一隻那種中華牌美術專用的鉛筆一樣。有時候,打動你內心的,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恰恰是那些對別人來說或許已經遺忘的事情。
關於愛情,便是勘太對小月的喜歡。那種喜歡就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經歷過的,也許你是偷偷地在上課的時候把前桌女生的頭髮故意粘在桌子上,也或許是在她放學的路上偷偷等她半天,等到她走近的時候,你如無其事的走出那個牆角,淡淡地說一聲「回家啊。」然後迅速地自己奔到車棚,騎上車子飛奔而去,太陽映著你那一張憋紅的臉。當然你也可以將這種電影情節稱為一種用濫了的橋段,但你就是吃這套啊。
其實,我最喜歡《側耳傾聽》的故事,說不來為什麼,只是喜歡。
第三:龍貓萌死人了,精靈很可愛。
關於龍貓是不是死神,這部電影是不是恐怖片的爭論我們暫且擱置吧。因為不是每樣東西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同樣的理解。打個比方,可能不太恰當啊,好比我覺得香菇很美味,大多數人都承認這點,但是我身邊竟然有下定決心一輩子不碰香菇的人,那是他心中的恐怖食物大王。但這一切並不影響我每次吃麻辣燙的時候狠狠地吃我的大愛:香菇。我也覺得他的不喜歡並不怎麼罪無可恕,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自己心裡喜歡就好。
我喜歡這個龍貓,深深地喜歡啊,小龍貓,大龍貓都喜歡。還有那些可愛的黑色小精靈,千尋裡面也有類似的小精靈。(題主,請讓我說完我的理由吧,儘管你說龍貓很萌這個可以免提了就,但做人應該善始善終啊。)
最喜歡這一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歸題主的問題:有哪些最重要的非電影因素?
最容易讓人動情的是看別人成功勾勒了小時候的夢,因為你也有過。讓你心裡泛起漣漪的是那些你曾心裡叨念過很久的模模糊糊的東西,無法言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