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好、偏見和歧視這三者有什麼異同?
在生活當中又有什麼影響?
提這個問題是因為看到大神@Sven 寫的專欄偏好,偏見,歧視 - 我的太陽 - 知乎專欄
所以想問問看其他的知友是什麼看法。還邀請了我關注的其他幾位大神。小女子第一次提問,要是有不周的地方請大家海涵啦。
尤其是這幾句話我想請大家幫忙分下下,從大神專欄裡面抄來的:
偏好就是你喜歡吃香菜;
偏見就是你覺得不喜歡吃香菜的人味覺有問題;歧視就是你覺得不喜歡吃香菜的人智商有問題。
對偏好要包容,對偏見要努力消除,對歧視要抵制。看著是不是很簡單?
可惜這三者的界限往往很模糊。
偏好的過度表達造成了偏見,偏見的集中表達又引起了歧視。貝克爾(Gary Becker)在他的《種族歧視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 )寫的更加精闢:歧視往往是一種社會習俗,對個體來說,不遵從規則往往就意味著被趕出這個群體,但是留在這個群體裡面對普通人來說往往是利大於弊的。歧視成了主流,非歧視的行為就會反過來受損。違背規則,往往會受到損失。
----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偏見、歧視與不公,更多歧視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你喜歡黑色還是白色?」
「黑色。」
「你覺得黑色好看還是白色好看?」
「當然是黑色。」
「你覺得黑人還看還是白人好看?你喜歡黑人還是白人?你會更優待黑人還是白人?」
「這……」
「你覺得男人很優秀還是女人更優秀?你覺得黑人更優秀還是白人更優秀?你覺得年輕人更優秀還是老年人更優秀?你會更優待哪類人?」
「……」
我們也許樂於承認自己的某種偏好,甚至也敢於表達自己的某種偏見,但卻不認為自己有任何類型的歧視。
人人都有偏好(Preference)。
具體的有對食物的偏好、對審美的偏好。我喜歡吃甜豆腐腦,討厭所有肉類。我喜歡整齊對稱的美,而不是凌亂抽象的美。這種偏好,或許基於我的先天基因,或許源於我的後天教養。一些小孩認為花椰菜是很難吃的,一些小孩不這麼認為,這不是因為這個小孩在對大人說謊。因為對一部分小孩來說,花椰菜中含有的某些物質,對他的特定體質來說,是有害的,而另一些小孩就沒那麼敏感,這個花椰菜對他來說的確是不難吃的。這種對同一物質的不同味覺偏好,是演化的產物。
除開味覺,嗅覺也有類似的偏好。甚至,每一個體的視覺和聽覺也是有差異的。器官的差異必然會出現,而我們也完全認為基於生理差異的偏好是合理的。一些人的舌頭可以打卷,一些人不可以。一些人大拇指可以往內側彎曲,一些人不可以。一些人是色盲,一些人不是。更接近常識的是基於性別差異的性取向偏好。一些人是女性,一些人是男性。一些人偏好女人,一些人偏好男人。這些都很正常,我們並不對此感到驚訝。
不過,在中文語境當中,我們日常使用「偏」這個詞,其實就暗含了貶義,小孩子說父母偏心,喜歡哥哥多過喜歡自己。學生說老師偏心,喜歡小明多過喜歡自己。其實都是在表示反對,希望家長或老師能公平地對待自己和哥哥或自己和小明。
對非人物件的偏好,似乎不會引起什麼反應。但對人的偏好,就會引發一系列道德問題。比起陌生人,我們都對自己的親人有偏好。比起別人,我們都對自己有偏好。我們可以找到無數條理由,來為這些偏好做辯護。這些偏好是客觀存在的,是自然而然的,看起來也是不應該被強行改變的。
那偏見(Prejudice)呢?
從詞源學我們可以看出,judice其實就是justify,pre-就是在前,prejudice就是沒有經過justify,沒有經過論證就已經下了判斷。
這和漢語「偏見」一詞也很像。「見」就是見解。見解和偏好中的「喜好」是不同的。喜好是直接的感受,你喜好黑咖啡還是牛奶咖啡,是直接的。但見解常常表現為一個命題的形式。比如類似「黑咖啡比牛奶咖啡更好"這樣的命題。按照大家中學時代學到的定義,命題就是可以判斷真假的陳述句。既然見解通常以命題的形式表現,那見解就可以判斷真假。有的見解是真的,有的見解是假的。我們有時還說,有的是高明的,有的是劣質的。「偏見」的反面就是「全見」、「正見」,全面的見解,不偏不倚,那就是正確的見解。
可惜的是,我們都不是上帝,都不是全知全能的。從這種意義上說,沒有人擁有全見,那每個人的見解全都是偏見。可是我們平常不會說的這麼極端。在一定範圍內,我們依然認為一個判斷對錯的標準。而偏見就是指那些沒有根據,或者根據其實無法支持結論的見解。比如,我們有時候認為女性不擅長數學,理由是:父母是這麼告訴我們的。那這就是一個偏見。父母的言論並不一定是正確的,以此作為理由,來支持「女性不擅長數學」這個命題,是沒有力度的。
又或者,我們依然認為「女性不擅長數學」,但理由變了,理由是女人的大腦結構和男人的大腦結構不同,女人處理數學這個功能的區域比男人的要小。那這是偏見嗎?
依然是的。首先,我們在神經科學的研究中,並沒有發現專門司掌數學的腦區。也不存在某個腦區越大就越好,如果這樣,那腦袋大的人豈不是就越聰明?其次,男性和女性的大腦的確有差別,但這個差別並不大,而且這些差別可能導致的宏觀行為的差異,還在研究之中。更何況,我們的宏觀行為不僅僅受到大腦結構的影響,社會文化也對我們起到了相當程度的影響。不管是事實上的證據,還是對這些證據的解釋,都不能支持「女性不擅長數學」這樣一個結論。那我們依然可以說,這個結論是一個偏見。不過比起訴諸父母的權威,訴諸當代神經科學已經是個不那麼偏的偏見了。
如果以這樣一個要求來衡量「見解們」,其實絕大多數見解,都是偏見。我們都無法對自己的見解做出充分的辯護。甚至,有人還認為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判斷哪些辯護是有效的,哪些辯護是無效的。不過我們暫缺忽略這些後現代的主張。還是回歸到科學佔據解釋權的當下,在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博士學位的今天,我們能對什麼見解做出充分的辯護呢?社會主義好還是資本主義好?朱鎔基總理更優秀還是周恩來總理更優秀?ThinkPad和Macbook哪個更好?文科生和理科生哪個更好?是先刷牙後吃飯還是先吃飯後刷牙?有沒有外星人?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你有信心為自己的見解做充分的辯護嗎?什麼樣的辯護才算充分呢?
偏見究竟是什麼?
我們還是先擱下那個見解的真值,關注得出見解的途徑吧。只要得出見解的途徑是無法支持見解的,那這個見解就是偏見。比如父母告訴你是什麼,你就認為是什麼。社會告訴你是什麼。你就認為是什麼。這些都是偏見。而當你得出一個結論,是使用了一套嚴格的方法,那我們也許能說,你這個見解不是偏見。一般人都沒有受過科學訓練,那自己的見解很多都是自己偏好的表達,偏好表達後,就成了偏見。
人人都有偏見。以絕對數量來說,絕大部分「見」也都是偏見。
那歧視(Discrimination)呢?
英語中,Discrimination,Dis-是分開,-crimination從詞源上看,也就是separate、distinct的意思。這個詞其實就是差別的意思。如果我們強調這個差別是不合理的,那就可以翻譯作「歧視」。漢語裡面,歧視就是歪著看,不正視。這也是給予差別化的待遇。所以,我們一般所說的 歧視,就是不合理的差別化待遇,這是一種行為。
歧視作為不合理的差別化待遇,又為何會存在呢?不是說「存在即合理」嗎?
其實是這樣,只有的當一個行為,當且僅當被一個社會中的一部分人認為是不合理的,那這個行為才叫歧視。如果所有人都認為是合理的,那這個行為就不叫歧視。
比如我們中的所有人都認為。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而沒有給狗讓座,也沒有給一塊石頭讓座。這樣的行為是合理的。那這樣的行為就不構成對狗或者石頭的歧視。如果所有人都認為某個行為是不合理的,那這個行為其實就不會發生,也就不構成歧視了。 換一個更具體的例子,如果我們去一些血汗工廠里考察,很多廠線工人都領著極低的工資,但他們自己對此並無所知。所以他們自己不覺得自己被歧視了。而工廠的老闆也許刻意壓低了他們的工資,也許沒有。反而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對歧視理論有一定認識的我們,才認為他們的工資如此低,是不合理的。
貝克爾(Gary S.Becker)對歧視做出了一個基於經濟學的精妙的刻畫,當一個人寧願放棄一部分效用,也要堅持做出某種差別化行為時,這樣的行為就叫做歧視。
那這樣的人是不理性的嗎?一個理性人不是要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嗎?
非也。貝克爾指出,這樣的人之所以寧願放棄一部分效用,是因為他們能從這種歧視行為中獲得相應的或者更多的另一種效用,你可以叫它心理效用。假設一個企業老闆,他對女員工有歧視,所以他寧願花更多的工資請男員工來幹活,也不願意以較少的工資僱傭女員工。那他就是對女員工有歧視。他放棄了一部分效用,企業的運營成本增加了。但他也收穫了一部分心理效用。
這樣的歧視,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原因可能太多太多,也許這個企業老闆從小就被女性虐待,所以害怕女性。也許這個企業老闆是個大男子主義者,認為女性不應該外出幹活。也許這個老闆認為女性工作效率低,所以不願意僱傭女性。當然,如果女性真的工作效率低,而他不僱傭女性,那這就不算歧視。因為他是為了企業運營著想,不僱傭工作效率低的人,是非常合理的。這種差別化待遇被認為是應該去做的,就像企業僱傭高學歷員工,而不僱傭低學歷員工一樣。
也許不是所有的歧視,都是由偏見導致的。但由偏見導致的歧視,卻是值得格外關注。歧視這個概念,其實和公平這個概念交織得很緊密。歧視就是不合理的差別待遇。不合理的差別就是不公平。但公平這個概念,又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羅爾斯的正義論就極大地改變了公平這個概念。他在正義論中所建構出來的公平,的確很有說服力,甚至能左右我們對某一現象是否公平的判斷。 對歧視這個概念的強調,也源於我們對公平這個概念的強調。而公平是否需要被強調呢?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偏好是自然存在的。偏見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歧視也廣泛地存在於社會之中,只是有時候為人所知,有時候不為人所知罷了。對偏好的研究,大都是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的範疇。對偏見的研究,也許可以從哲學的角度做出一些概念上的分析。而歧視則是政治學、社會學以及經濟學關心的對象。我們總想著以一種制度來反歧視,以一種教育來減少偏見,然後忽略可能導致偏見和歧視的偏好。
在做出概念分析的同時,在調配心理學、生物學、社會學、經濟學知識的同時,我也在思考,如何對偏好、偏見、歧視做出一個倫理學意義的評價。但分析得越細緻,考慮得越全面,就越難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如果生理差異是事實,那基於生理差異的偏好就天然正當了嗎?如果偏好是天然正當的,那基於偏好的偏見是否又正當了呢?偏見導致的歧視又是否正當了呢?
在心理學中,曾經對刻板印象(stereotype),偏見(prejudice),歧視(discirimination)做過區分,而偏好(preference)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至少在心理學中我沒有見過專門對這個詞的闡述(可能我看書少)。
簡單地說,這三個概念都是建立在群體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群體,也就沒有這些概念,雖然這不符合你的日常用語習慣。刻板印象是側重態度中的認知成分,偏見是側重態度中的情感成分,歧視是側重於行為。
比如,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美國的黑人因為血統問題而構成了一個群體(心理意義上),白人因為這個群體的特徵而持有一些觀點,就是刻板印象。在認知意義上,用某些特質來概括化這個群體,使得這些特質與群體相聯繫,所以,刻板印象的模式是:群體--特質--觀點,觀點常用懶惰,殘忍,大方,等來進行評價。
同時,如果白人沒有太多經歷過形成觀點的過程,而是直接把群體標籤與厭惡,喜愛這些情感相聯繫,這就是偏見。雖然偏見裡面的「見」會使得人們想到「見解」(prejudice會想到judgement),但是偏見往往是指一種情感,而不是判斷和觀點。偏見的模式是:群體--特質--情感,評價對方常用的是,好不好,我喜歡不喜歡,我能不能接受。
另外,歧視是一種行為。如果偏見和刻板印象沒有經過行為表達,那麼就夠不成歧視。如果黑人享有相同的權利和義務,這種外在行為的平等,就消除了歧視,但不一定會消除偏見和刻板印象。在La Piere的研究中,即使有些美國旅店的老闆對華人顧客畢恭畢敬,但他們仍然對亞裔有著很深的偏見。
而偏好,在經濟學中,其實起著和偏見一樣的作用,都是在喜愛--厭惡這個維度上的。所以生搬硬套的給出一個區分我覺得是不合理的。
這三個概念往往是混雜在一起的,比如,刻板印象裡面也有情感成分,只是更側重於認知,偏見恰恰相反。而且三者往往會相互影響。
另,我們是不是太過於糾結這個詞本身給我們帶來的一些暗示,從而按照最符合自己直覺的方向去解釋了呢?1.偏好:無關道德、無關真假
偏好指的是個人喜好方面的差異。不存在好壞真假之分。
與「真」「善」無關,只與「美」有關。
例:我喜歡蘋果不喜歡梨。
你無法說我這種想法是正確或者錯誤的, 道德或者不道德的。
2、偏見:無關道德、有關真假
偏見指的是都某件事物不正確的看法。不存在好壞之分,但是存在真假之分。
例:我認為吸煙有益健康。
你可以說我的想法是錯誤(非真)的,但是你不能說我這麼想是不道德的。
3、歧視:有關道德、無關真假
歧視指的是對某個群體的不公正對待。由於它是一種行為而非想法,因此不存在真假之分。
例:將地鐵票價定位身份證前三位之和。
謝邀。
匿名用戶無法評論別人答案。。。我決定取消匿名!
算了,想法太不成熟,還是匿了吧。。。
我的看法很粗淺,主要還是拋磚引玉的作用,各位見笑了。
我自己的專業不是語言分析,或者政治學,社會學。只是我平常很喜歡讀這方面的書,說點粗淺之見吧。
偏好,偏見,歧視。
要理解這三個詞,我會從這幾個方面看:
1.這種行為或者按照著這想法執行所帶來的結果如何影響社會總福利。
如果它嚴重影響社會總體福利,這是歧視,比如說種族歧視和年齡歧視。如果只是影響小群體的福利,那是偏見。如果只關乎個人福利,那是偏好。
總的說來是這三個詞適用的客體不一樣,偏好屬於個人範疇的討論,後兩張比較看重公共區域的討論。
特別指出的是,這裡的歧視不包括統計歧視。統計歧視是正確的。
2.從英語上看這三個詞所對應的是:Preference(Bias),Prejudice,Discrimination
首先我覺得如果偏好的翻譯是Preference,如此看來,和後兩者的區別就很明顯了。但是我覺得這裡更應該討論的是Bias這個詞。
因為我不是native speaker,所以我還是借Quora上美國人的答案吧。
Bias: A preference for or against something. This can be positive, negative, or neutral. For instance: My mom says I"m the best, but she"s biased.
Prejudice: A strong bias, usually negative. You can say prejudiced toward, but it sounds weird. Typically if someone is prejudiced against something, they have strong feelings about not liking it, regardless of context.
Discrimination: The actions taken based on a prejudice. Discrimination is when you put your thoughts/feelings about a specific person or group of people into action. Someone who just feels uneasy around gay people is prejudiced. Someone who won"t hire them is practicing discrimination.
They"re very similar, but vary in level of intensity and action.
最後說說,我個人來判斷這三種行為的標準,其實根基都是源於羅爾斯《正義論》里最重要的的觀點假設: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
Parties to the original position know nothing about their particular abilities, tastes, and position within the social order of society. When such parties are selecting the principles for distribution of rights, positions, and resources in the society they will live in, the veil of ignorance prevents them from knowing about who they will be in that society.
意思就是在人們商量給予一個社會或一個組織里的不同角色的成員的正當對待時,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到一個幕布下,約定好每一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將會在走出這個幕布後將在社會/組織里處於什麼樣的角色,然後大家討論針對某一個角色大家應該如何對待他,無論是市長還是清潔工。這樣的好處是大家不會因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給出不公正的意見,即可以避免「屁股決定腦袋」的情況。因為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將來的位置,因此這一過程下的決策一般能保證將來最弱勢的角色能得到最好的保護,當然,它也不會得到過多的利益,因為在定規則的時候幕布下的人們會認同那是不必要的。
所以我才會先從社會總福利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
我自己專業並不是語言分析或者社會學,這都是我自己的淺見,只是說出來分享而已。「偏見」和「歧視」的界定很明確:偏見是一種態度,無論行為如何;歧視是一種行為,無論態度如何。
簡單的一個例子:你認為黑人的智商比較低,工作能力差,但你迫於法律規範和社會壓力沒有因此在僱傭黑人的時候區別對待,這就是偏見;
你認為黑人跟白人在智商和工作能力上沒什麼區別,內心也願意僱傭黑人,但是因為你們公司不少人不喜歡與黑人一起工作,你迫於這種壓力沒有僱傭黑人,這就是歧視。
至於你因為第一條的偏見,而沒有僱傭黑人,前者偏見代表的是你的態度,後者歧視代表的是你的行為,兩者即便有因果關係,那也是涇渭分明。
每個涉及社會問題的學科對於「偏見」和「歧視」都會很敏感,就我所見過的社會心理學教科書基本都會作這樣明確的界定,消除歧視很容易,強制力下不難推行;消除偏見,則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至於偏好與偏見,雖然不是語言學專業的,但我想,僅在中文的文字內涵里,「好」和「見」這兩個字已經很明顯地區分了兩個詞語:「好」是在幾者比較之下,你最喜歡其中一者,但不一定有明確原因,僅僅是「好」;」見「則是你對某一事物的看法,這一看法是明確的,但往往是偏頗的,所以叫偏見。
個人認為偏好和後兩者的關係不那麼直接,與之相關更密切的,是刻板印象。
那麼這三者是什麼關係呢?
刻板印象可能會形成偏見,其中的一部分(雖然現實是很大的一部分,但總歸不是全部)偏見會造成一種歧視。舉個不太恰當的類比,這三者就好比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前後構成必要不充分條件。
舉個例子, 比如我說,這兩個人是雙胞胎,肯定長得像——這是且僅是一種刻板印象,這時它並不帶有價值判斷;我說,廣東人什麼都吃——這是一種刻板印象,也是一種偏見,但不是歧視,因為它帶有(錯誤的)價值判斷,但並沒有奪取任何人的權利;我說,河南人品行不好,所以我不僱用河南人——這時它才是三者兼具的,因為它對他人應有的權利造成了損害。
所以可以看到,這三者是一種遞進的關係。很多人一看到刻板印象或偏見就往歧視方面靠,這本身也是一種刻板印象。
至於偏好,更多是一種主觀感受,它更強調主體自身的選擇,而弱化了客體的「性質」。儘管仍屬於一種價值判斷,但卻是「孤立」的私人化的,且無分對錯,更談不上侵犯權利。所以,它和後兩者有很大的不同。
以上。能否這麼理解。
偏見是對變數之間的相關性有過高的估計,比如:- 把毫無相關性或相關性不高的,估計成有較高相關性;
- 把有一定相關性的,估計成有嚴格相關性。
舉個例子。我在知乎上逛了一圈,看到了幾個特別裝逼的回答,於是我認為知乎用戶很裝逼。如果這幾個人並不能代表全體知乎用戶,那麼我可能高估了「是否知乎用戶」和「是否裝逼」之間的相關性,從而對知乎用戶產生了某種偏見。
常見的職業偏見如無商不奸,性別偏見如女生理科學不好,種族偏見如黑人攻擊性很強,性取向偏見如直男不夠優雅,政治立場偏見如左派愛造謠,教育經歷偏見如文科生沒邏輯,星座偏見如處女座有強迫症……這些變數之間的相關性有多少?真要算起來是很困難的。
因為各種原因我高估了它們之間的相關性,我就對這個群體產生了偏見。
即使某些變數在大樣本下的確有一定的相關性,當我把這種相關性高估成嚴格的相關性時,我就忽略掉了個體和總體之間的差異,從而對某個個體產生偏見。
偏見是一種觀點,歧視則是基於這個觀點的區別對待。
偏好則不涉及相關性,只對某一個具體的變數進行打分,比如甜十分,辣三分,或者裝逼零分,不裝逼十分。偏見,態度方面。
歧視,行為方面。
以上兩者不一定會伴隨出現。
偏好,這個含義很廣,就偏見與歧視來說,都可能是處於某種偏好或引起偏好。
雖然這並不是變態心理學的內容,但也可以用劃分精神疾病的標準來理解一下
1. 是否對主觀造成痛苦?三者貌似都不會;是否造成身體上的痛苦?例如一個人喜歡吃水泥(一種偏好),雖然他主觀上不覺得痛苦,但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也屬於異常行為。
2. 是否對他人造成痛苦?歧視會
3. 處於極端?這一條單用時,大多用於智力篩選。在智力以外的領域,算是比較弱的證據。
prejuice和bias類似,prejuice更有政治色彩,bias更有「非理性」色彩,有趣的是,兩者都不符合上述3條標準。此類不造成主觀痛苦、對他人沒有傷害,許多人都持有的東西,就像闌尾一樣,說不上好壞,但有時候會壞事——說起來,又有哪個部位能保證絕對不出意外呢?
你喜歡吃雞蛋嗎?我只吃蛋白,這是偏好,女生理科都不行,這是偏見,對不起,我們不招河南人,這是歧視
生活中的影響,
偏好:會讓你好奇他為什麼在這方面跟你不一樣。
偏見:不會好奇為什麼不一樣。
歧視:會讓你想打他或者砍他。
==========================================================
題主引用的那個例子已經很有說明性了。我個人倒覺得把「偏好」跟另兩個放在一起類比並不是很合適,偏好大多數都指的是一個人對一個物產生的看法。 偏見和歧視則是人與人之間看法。即使有人說「我歧視香菜」,他大多數的意思是他非常非常討厭香菜,沒法用法律角度定義的歧視去理解。
偏好就是自然而然的你的一種喜好的選擇,更多的是主觀的喜好。當他人與你的偏好不同的時候,你很容易接受並認可此種不同。
偏見就是你對事物一種比較穩定的看法並建立在自己的根據和分析上,不容易被改變,並且帶有引發情緒的相關感情色彩。當別人與自己觀點不同時,很有可能不能認同。
歧視就是比偏見更深的,也建立在根據和分析之上的(社會群體的主流認知),並且引發出來的對更大類別事物(比如種族必須群體等)的一種難以改變的態度和看法,引發的情緒是非常強烈的且思維不再講邏輯和道理了。
偏好:我覺得胸大的女生挺好 我好喜歡 嗯嘛~
偏見:我覺得只要胸小 那個女生就一點都不可愛。
歧視:胸小的也叫女生?!
————————
偏好: 你覺得我寫的答案很有趣
偏見:你覺得我是一個很帥 特別會說情話 溫柔會照顧人的男生
歧視:因為我不加微信 取關+罵我偏好是更喜歡一系列東西其中之一但對其他部分沒有貶義,比如菠菜芹菜白菜中更喜歡芹菜,但是並沒有說菠菜和白菜不好吃,這是偏好
偏見是指偏頗錯誤的見解(通常是貶義),但是偏見不一定就是刻意故意的偏見,有些偏見是因為認識水平達不到,例如土豆曾在法國被稱為魔鬼的蘋果,後來發現可吃後成為很多西餐常用的食材
但也有一些故意的偏見如一個人被某個地方的人欺騙或侵害了,以後長期恨這個地方的人,即使有人給他說任何地方人都有好有壞他也接受不了依舊堅持自己的偏見,這就是故意的,因為他受害受騙後的刺激和情感衝動讓他拒絕承認一個地方人有好有壞的常識,所以說是故意的偏見
故意的偏見就是明知道什麼是錯的,依然硬堅持不改,就像有些粉絲對於自己崇拜的事物出錯和失敗之處進行百般的虛與委蛇,找出各種不成立的借口為其開脫,說白了就是明知道其觀點錯,但是依舊不願意承認甚至執意不改,這種偏見就是故意的,也叫做偏執,偏執是非常不好的行為和心態
非常不利於探討和交流觀點,一個正常有理智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見解持有開放態度,一旦別人說的更好更正確就應該隨時調整自己的觀點,任何忽略事實為了堅持觀點而堅持的做法都是不應該的
至於歧視就是把偏見付諸行動來苛待偏見的對象,比如上述的某人不喜歡某個地方人對其有偏見,但是只是自己持有這種觀點,就是偏見層次,但如果這個人是電台主持或名人,公開發表他對某個地方人的偏見,或者在招工和經商過程中看到某個地方的人就進行苛待如拒絕招聘或拒絕賣東西之類,就是構成了語言和行動的歧視
此外還有一個區別,偏見可以針對個體,單對個體的偏見升級為行動苛待或語言攻擊一般叫穿小鞋過不去或針對,對於群體的偏見升級為行動苛待或語言攻擊一般才會叫歧視,比如公司老闆對張三有偏見給張三穿小鞋一般不會叫歧視張三,歧視往往是針對某一類的人不是個體,不過對個體和群體都可以有偏見
偏好在某些情況下也不是完全正確的,例如歌唱比賽你當評委,如果你偏好某選手的歌聲其實儘管沒有貶低其他人,但也容易造成不公平,真正公平的評委應該一視同仁,如果有偏好雖然沒有貶低其他人,但抬高了受偏好的那個選手,所以這種情況下偏好也會造成問題需要剋制調整
偏見這東西不能說就全是錯的沒價值的,事實上偏見某些情況下幫助人得以生存,比如說一個人在森林裡迷路餓了看見一堆鮮艷的蘑菇,這些蘑菇有沒有毒這個人不知道,但他想起有一種說法認為鮮艷的蘑菇有毒(當然不一定,這屬於一種偏見如紅菇雖鮮艷但可食),所以他沒有吃鮮艷的蘑菇,這種偏見起碼確保了他不會被鮮艷的毒蘑菇毒倒,否則如果真要沒有偏見難道他需要背過所有蘑菇的毒性有無再確保一一記住這些蘑菇的特徵嗎,那對一般人來說就很難做到了,所以偏見並非帶給人的都是壞處,有些時候有些偏見有助於人的生存和健康,因為人不太可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很多決策參考的經驗未必是不含有偏見的,但這些經驗依舊對人的生活生存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因為要想做到幾乎沒有偏見需要掌握常人很難掌握的巨大的知識信息量,所以一般人生活經驗所依靠的都是某些事物給人的通常刻板印象,很難要求這種刻板印象不含有偏見,但依然是有實用價值的觀點姑且把偏見當做stereotype。那麼簡單來講偏見就是從認知(Cognition) 上對某個群體(或人或物)打上標籤,不一定有所行動。比如說,胸大無腦就是很典型的偏見,有時候人們會這麼想,可是不會用真正對待無腦人的態度去對待他人。並且偏見的標籤屬性可好可壞。也可以亞洲學生學習好這種褒義標籤。所以說偏見相對中性。
心理學好像沒有專門講偏好。我認為偏好可以歸為褒義屬性的偏見(好標籤)。
至於歧視,就是指給某一群體打上貶義標籤,並且真的就這麼行動了。再用胸大無腦的例子來講,覺得人家沒腦子,所以看到別人拿A會去問她有沒有作弊。可能我不太嚴謹,我們老師是這麼講的:
Discrimination is the way you treat someone relative to the way that you treat people from other groups. If you are just a mean jerk to everyone, or if you give raises to all of your employees, that"s just your disposition. However, if you ignore, act rudely to, or even try to hurt someone because of prejudice towards their group, or give bigger raises to employees because they are similar to you, that would be discriminatory.
最後彩蛋,為什麼會有這三種態度。因為腦子不夠用。Cognition resources are limited, we don"t have many space and energy to analyze all the stuff. Therefore, we use Motivation Determines Allocation. 根據我們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判斷信息有多重要(關乎自身),然後再決定要不要認真處理。像有些事並不會影響我們生活,所以就偷懶打標籤完事。
PS:沒錯,我就是羨慕大胸妹子;P
歧視:
黑人好噁心啊,最好死光!他們是低等人種,最好不要出現在我面前!讓他們自生自滅好了!
偏見:
黑人都很懶,而且很暴力。猶太人都會經商。法國人都臭。
我有各種膚色,各種國籍,各種性取向的朋友。但是我只喜歡和中國人交往。
說簡單點,這題目太大涉及面太廣,真要扯的話三天三夜扯不完。
我覺得舉例子是最簡單的方法:
在所有的水果裡面,我最愛吃的是榴槤。------------這是偏好
在所有的水果裡面,我覺得梨子最難吃。------------這是偏見
在所有的水果裡面,等等,鱷梨也算是水果?-------這是歧視
偏好在喜歡一樣東西的同時也沒有否定其他的東西。
偏見是對一樣東西有固有印象,並且難以改觀。
歧視是徹底否定一樣東西,甚至覺得這不算是東西。
偏好的主觀性比較強但有理智。偏見的主觀性非常強而且不從事實出發。
歧視就是徹底的唯心主義了。
「哥們,我剛剛買了一個T恤,媽的真貴,500多呢」
「是嗎?穿著看看」
「怎麼樣?」
「還行,500多不虧,你也該有套這樣的衣服!」
這是偏好
「哥們,我剛剛買了一個T恤,媽的真貴,500多呢」
「是嗎?拿出來看看」
「感覺怎麼樣?」
「丑,我覺得你真不該買這種衣服,你房租都付不起,又沒有女朋友,買這種衣服幹嘛,吃飽了撐得!」
這是偏見
「哥們,我剛剛……」
「滾你嗎了個B!」
這是歧視
其實所有的情緒,都只是對人不對事,而已!
偏好就是相對於爸爸和媽媽我會更喜歡其中的一個,但是我並不討厭另一個,也不反對你有著和我不一樣的選擇。偏好是自由。
偏見就是對於一些事物在我們了解的不是很全面,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觀看法,這種看法有正面的,有負面的。偏見是不應該。
歧視就是我根本不了解你,但是你身上的一些特質符合某些標籤,所以我認為你是那樣的,並且有時以我與你不同而有著一點的自豪。歧視已經侵犯到了他人,儘管在中國只是道德層面的譴責。
警惕傲慢與偏見,你我共勉。
偏好是你自己一個人的,比如前面朋友舉例的加香菜,是一種相對表達,不影響他人。或者說,相比日本車,更喜歡德國車。
偏見是覺得沒有任何東西比得上加香菜,覺得別人不加香菜無法理解,是一種絕對的表達,把一個局部和個例印象延伸了,通常會落實到具體的人事物。比如,張三他從來都干不好一件事;日本車就是爛,美國車就是耗油,等等。
歧視是對具有某一類屬性或特徵的人事物的具體個體產生的針對性的舉措或行動,例如,營業員看到看到穿著很鄉土的客人進來愛理不理,針對日本車打砸燒,遇到河南籍同學就擔心對方掏針頭之類的。
簡單比較,我覺得偏好影響自己的行為和選擇,偏見影響的是對他人的看法和定性,歧視則是影響到了我們所採取的針對他人的行動。推薦閱讀:
※餐飲行業老闆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產後抑鬱症的機制是什麼?如何入手幫其解決?應該注意哪些細節?
※有哪些很好地運用了恐怖谷理論(The uncanny valley)的影視作品?
※思維和語言的關係是什麼?
※發生災難時在社交平台上各種祈福的人是怎樣的一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