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單可以取代入門單反嗎?


2016.5.19 補充:

原問題為「微單可以取代入門單反嗎?」本身可能就認為微單在專業領域弱於單反。而我的回答更偏向於「微單可以取代單反嗎?」這一個更強的問題。


2015.6.12 更新:

Sony A7 R II 出來了,真的是世界級畫質,不,應該是世界頂級的畫質。(註:經過大眾呼籲 Sony 無損 raw 格式也隨著全新固件放出了出)已經不是取代入門單反的問題了,在畫質,防抖,4K視頻領域,已經在和諸多感動、泥坑牌的高像素旗艦機里進行競爭了,很大概率不會處於劣勢!我覺得此時問題應該改為:


「微單可以取代單反嗎?」

原答案:

十個不需要單反的理由,DigitalRev TV,Youtube 搬運到優酷的:【相機Beta】給你10個不需要單反的理由,Youtube 原始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44dXn2Q-w 不買單反也就是建議你買微單了,這也基本上算是切題吧~


水平差,簡單翻譯總結一下視頻哈~


1.因為單反太他喵的重了

差不多同樣焦段下機身加鏡頭重量差距很大,視頻里還很務實的放了這些重量等於什麼~


等於三包零食(餅乾什麼的亂七八糟的)

五根香蕉(這香蕉還挺好看的??????)

等於一隻一條腿的雞


小結論:還是把這些額外的負重換成好吃的吧??????


2.因為有 Sony a7

人們不能再說微單都是小感測器了,逼格不夠高了,人家 Sony 已經把全畫幅裝到小機身里了!(Sony 大法好!)


3.因為有 Mirrorless 結構

單反比中畫幅更流行是因為1.輕重量、2.準確取景對焦(在 @Harald Chan 有更詳細的闡述),這是一種進步。而Mirrorless(在這裡就約等於微單吧)能夠實現更準確取景( 沒有任何鏡片,取景不會晃動,像飛來飛去的蟲子一樣)的同時(這點可能沒聽清,請糾正,我聽的是through lens viewing,就大致意譯了一下),它還更輕。就像是單反「取代」中畫幅的兩個原因一樣,微單今天相對於單反就像是當年的單反相對於中畫幅。


4.因為在拍攝視頻方面,微單即使不是大幅領先於單反,也至少不會比單反差

舉個栗子 Sony a7S 在低光照下十分流弊,Panasonic GH4 可以在外接設備的情況下拍攝4K 視頻

Sony a7S 在低光照下效果好於 Canon 5D Mark III,也更加銳利


Panasonic GH4 4K 視頻降採樣拍攝效果解析力均好於 Canon 5D Mark III


確實科技在微單上的發展速度遠高於在單反上的發展速度


對此視頻主對 Canon 和 Nikon 做出了上圖的動作。。。


5.因為你在大相機(單反)和在微單上可以得到同樣好的拍照效果

這兩張照片你能分清楚哪張是單反拍的哪張是微單拍的嗎?反正我分不清楚~


6.因為你可能會因拿單反嚇跑你的拍攝對象!

這麼大個傢伙對著誰,誰都能注意到,然後就走了。。。


7.因為單反快門聲音太大了,會影響到拍攝對象(對比 Sony a7)

這段視頻很搞笑,一個快門摁下,天塌了、地陷了,火山爆發了哈哈哈~


8.因為單反看起來不夠酷

女生拍照、自拍什麼的還是用 iPhone或其它最新的智能手機的多,拿個傻大黑粗的單反不太合適


9.因為單反不再具有創新性了

單反早就發明了,而2007年發明的 iPhone 才更具有創新性,有 WIFI 各種 app,而像Sony 微單還是可以連接 WIFI 的,還可以裝不少 app 哦(這個我親身試驗過,還挺好玩、實用的~)


10.因為單反不那麼方便你分享

即使你用單反拍了一張很好的照片,你說不定還得等到回家,插上電腦,然後導照片,然後再上傳,很慢的說,而像智能手機,能夠 WIFI 傳輸圖片的微單都可以讓你及時分享圖片。


雖然單反還有很多的應用場景,比如這個視頻就是用單反拍的,但是越來越多的場合中單反已經不再適合,如果單反不再有大的創新,它會以比我們預計的更快的速度被淘汰掉~


¥¥¥¥¥¥¥¥¥¥¥¥¥¥¥¥¥人民幣做分割線好爽¥¥¥¥¥¥¥¥¥¥¥¥¥¥¥¥¥

視頻講的很有趣,論據也挺充實的,比直接看文字回答更加合適,更具說服力。保守點說,從我個人玩過的感受,同價格下微單成像質量一點都不遜色於單反,而且經過知友提醒一下,確實微單極短的法蘭距會讓它對老鏡頭有極高的兼容性,可玩性也很大(雖然我不是轉接黨。。。)。總體來說我真是覺得微單是未來的趨勢 ~


如果能夠「科學上網」的,進入 DigitalRev TV 的頻道有非常多的微單和單反的對比,眼見為實!


寫的挺累的,覺得有道理的,不點贊的都是壞人,哼~


::: 15 年 7 月 31 追加圖片解說 + 錯字修正 :::

::: 16 年 6 月 24 追加一些時效性資訊 :::

::: 17 年 2 月 13 精簡描述,說重點 :::

知乎起手式,怒答!

作為微單用戶就不管入門不入門了,個人對相機的期許傾向於輕便機動性強,微單會不會全方位取代單反?在下是傾向於看好的,被取代的速度還是取決於廠商的投入。

你問我姿瓷不姿瓷,那當然是姿瓷滴!

::: 正文開始 :::

「所見即所得」這是作為一台相機很重要的標準!

首先一定要知道:從繪畫到攝影術的出現,最根本的最原始的目的是記錄,而我們都在使用不同的技術讓「記錄」這個手段更輕鬆而已。

先來談一談單反賊個結構出現的原因。

在單反誕生前是連動測距相機(RF,簡稱旁軸)的時代,小小一台,集結了那個世代的攝影技術。



但旁軸有個明顯的缺點:膠片不是全透明的,我們無法在膠片後面取景,只好在相機上做一個小小的取景窗,但不管取景窗多靠近顯影的膠片,從取景窗取景的畫面始終和通往膠片的不是同一道光路,沒辦法「所見即所得」,尤其是面對超廣角超望遠魚眼什麽的需求時,辣個誤差讓人蛋疼得不要不要的。

- 鏡頭和觀景窗的視野並不一樣導致難以工作

先不提打鳥,舉個栗子:

奧運會丶世界盃等,媒體避免干擾到運動員,基本上不會近距離拍攝運動員的英姿,但要用旁軸+望遠鏡頭取景,成功率根本就是看運氣的程度啊!

奧運會丶世界盃等,媒體避免干擾到運動員,基本上不會近距離拍攝運動員的英姿,但要用旁軸+望遠鏡頭取景,成功率根本就是看運氣的程度啊!

為了解決「直觀看見顯示在膠片上的構圖+沒辦法在膠片後面取景」的問題,在當下技術搬出來的解決辦法是「反射」,為相機鏡頭與膠片之間配上了五稜鏡和反光鏡,拍攝前先透過反光鏡取景,按下快門時拉起反光鏡,讓光線直通後面的膠片定格,賊個做法簡直不能再好了!雖然犧牲了相機的體積和重量,間接影響法蘭距,使得曾經引以為傲的鏡頭群全部推倒重新設計,但卻讓人眼能確確實實地透過反射,讓取景更為方便準確了。

人們為這個結構取名為單鏡頭反射式相機(single-lens reflex 簡稱 SLR,中文簡稱單反/單眼)

- N 家 FM 系列經典膠片單反


- C 家目前唯一還在產的膠片單反 EOS-1V

單反解決了旁軸視角問題

- 圖片取自於 佳能(中國)
(五稜鏡和反光鏡很重很礙事啊…但作為一個時代的解決辦法還是肅然起敬地看待它)

同時代還有利用反射原理但沒用上五稜鏡的產物--TLR 雙反相機,其優勢在於感光物件不在反光板後面,咔擦一瞬間不會因為反光板需要升起而取景器一片黑,但雙鏡頭代價太大,視角比起單反還是存在誤差,使得雙反結構到後期沒有被廣泛地使用,成了小眾產品。


目前還有繼續研發旁軸的廠商屈指可數,最有名的就是大家熟知的可樂牌萊卡了。

- Leica M9-P 愛馬仕特別版啊啊啊啊

「所見即所得」這是作為一台相機很重要的標準!

膠片嘛,作為記錄演進路上的媒介之一,記錄下了辣個時代很多重要的影像和事件,但人們不會因為有了膠片就停止方便記錄的進化,隨著科技進步、廠商的研發和投入,電子感光元件嶄露頭角。


數碼單鏡頭反射式相機(Digital-SLR)誕生了!


- C 家 EOS D30,310 萬像素 APS-C 專業級數碼單反(這時候的 C 家在攝影界也算是領頭羊了,後期各家單反長得一個樣,甚至於萬年的大塑料感,多少都是受 C 廠影響的)


- 當大家看膩了單反都一個樣時,N 廠乘著復古情懷在 2013 年年底推出了 F 系列外形的全畫幅數碼單反,為審美疲勞帶來一股衝擊

當搬出這個新的攝影技術時,理所當然有人叫好有人叫罵,叫罵的人可能是數碼攝影技術不成熟,可能是懷抱著膠片一路走來承載的情懷,但排除人文感情來看,數碼攝影技術的出現也是攝影演進路上的一個「解決問題」。


數碼攝影技術解決的就是膠片的效率問題,略過沖洗膠片這個環節直接看見拍攝的結果,大大增加效率和生產率。早上拍攝運動會,下午沖洗照片丶晚上趕去報館丶隔天才能見報,變成即拍,下一分鐘就在網路上傳遍全世界,這個變化是震撼的。

是的,「記錄」,就算到了現在,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隨著科技進步,去一步一步解決。就算科技工藝進步到了現在,因為物理限制,單反的五稜鏡要實現 100% 視野率得佔用相機一部分體積,入門級的單反為了輕便基本都不具備100% 視野率(但以市場定位來看,入手入門單反的消費者比起 13 格,有沒有 100% 其實影響不大,但強迫症患者表示不能接受啊!)


現今感光元件通過電子傳輸,能將影像直接顯示在電子顯示屏上(手機拍照席捲而來),在不需要五稜鏡和反光板的支持下避免了反光板升起的震動,輕易達到 100%視野率,旁軸時代為了解決取景問題而加入的反光鏡和五稜鏡所犧牲的體積也正式被解決!


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MILC,簡稱微單/無反)誕生了!

(簡單來說就是現今電子技術解決了取景的問題我 tm 還要死重死重的反光鏡五稜鏡來幹嘛?)

- S 家的 NEX-5,把反光鏡和五棱鏡移除,整個感覺簡練清爽多了啊!


反光鏡的移除,法蘭距回歸到旁軸世代,鏡頭的設計得到了縮小丶躲在角落的舊有法蘭距老鏡頭得以再次回歸攝影舞台丶峰值對焦讓使用手動對焦鏡頭更有把握丶能離機取景遠程拍攝(如野生生態攝影或人造衛星拍攝)、在弱光的情況下又能透過拉高ISO,使電子取景器呈現比肉眼直接看到還明亮的畫面幫助取景等許許多多優勢,正是基於人類追求的方便與效率所誕生的。

當然無反系統還是有缺點必須解決如:一直用電子感光元件保持實時取景的可怕吃電量,與對感光元件的耗損等,將是人們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

「所見即所得」這是作為一台相機很重要的標準!

順著這個邏輯下來,加上以上的優勢,接下來的走向大家應該預測得到了吧?

題外話:
C 家 N 家做為今天消費型數碼攝影的領頭羊,他們只要一聲令下說無反才是未來,拍幾隻無反很專業、無反融入生活的廣告,大家的意識形態也會跟著更新,但 C 廠 N 廠不會這麼做,至少目前不會這麼做,他們正言了無反將是趨勢,那誰來幫他們消化那一大把單反鏡頭?這是一個利益關係,雖然私下一定也在研發全幅無反,但現狀能拖多久就多久,利益最大化嘛

相反地,騷尼首當其衝搬出 α7 這種怪物除了黑科技外,最主要是他比起 C 家 N 家,進入攝影領域算晚了,在單反法蘭距鏡頭上的投入資本沒後者來得龐大,斷舍離終究沒後者來得心痛,要知道電子機身會隨著科技推進,推倒機身還算可接受,推倒鏡頭群等於回到起跑線了啊!C 家 N 家會擠牙膏讓旗下無反和專業單反在規格上拉開差距保證單反的市佔率也不是沒道理的,但在攝影模式重新洗牌的階段繼續咬著舊包袱不放,你們就要成為攝影界的諾基亞了啊喂!

另,反光鏡和五稜鏡成本高,當初為了加速攝影全方面進入數碼時代,面對非專業級消費者,不就推出了去除反光鏡和五稜鏡,直接以感光元件取景的產品 -- DC(消費型卡片數碼相機)了嗎?所以就以工業技術來說,那個時期做一個卡口替換鏡頭、推出無反基本上是沒問題的,是因為有反光鏡讓高階產品「看起來」比較專業呢?還是廠商不敢投入反噬自己的單反鏡頭市場?又或是單純是廠商們被單反的固有邏輯綁住了沒想到有這樣的搞頭呢?就留給大家考察吧


- α7rII ,騷尼在單反領域沒太大包袱,微單幾乎火力全開搶佔市場,基本上之後也不會再看到騷尼在單反上糾結出新機了

--------------------

想用單反裝13的各位在座的同志,直接上中畫幅吧,那是一個連 C 家 N 家等全畫幅相機廠商都沒把握玩耍的專業攝影領域,拿在手上很重但 13 格爆表。因為使用者定位、物理限制和使用場景,中畫幅基本上不會辣么快從單反進化成無反,想投資中幅相機又怕過時的人可放心購買。

- Hasselblad H5D,你可以更換一個擁有 2 億像素的數碼機背哦親~不過中畫幅實在是太專業小眾了,最近一直聽到哈蘇宣布要破產的消息,這個上過月球的品牌落到此地步實在令人惋惜

- 上面才說中幅不會辣么快有無反馬上就被啪啪打臉了,隆重介紹 Phase One A-series IQ3 100MP,Alpa 機身 + Phase One 1億像素數碼機背,預估

- 上面才說中幅不會辣么快有無反馬上就被啪啪打臉了,隆重介紹 Phase One A-series IQ3 100MP,Alpa 機身 + Phase One 1億像素數碼機背,預估 USD 50,000,滿滿的逼格


- 可換單鏡頭、不具備反光鏡五稜鏡結構直接以電子感光元件取景的相機,便歸屬於無反(微單)領域,您萌說無反是玩具,這貨的規格和售價真的只是玩具嗎?!

-

- 又在一次被啪啪打臉惹,6 月 22 日中幅大廠 Hasselblad 推出真正第一台一體式(指非可拆卸數位機背)中幅無反 X1D,價格在數位中幅器材中意外的親民。


- 雖然還談不上輕便,但在中幅領域裡算是小台的了,看看那感光元件的大小,再瞅瞅自家前輩 H5D、H6D 的體積

- 中幅新無反 Fujifilm GFX 50S…大家就大放異彩將無反推向新高度吧~

- 中幅新無反 Fujifilm GFX 50S…大家就大放異彩將無反推向新高度吧~


------

上面看到的林林總總攝影器材種類,說白了都只是工具的演進而已,最原始的目的還是記錄,為了記錄下我們要的東西,而使用各種一直不斷演進、越來越簡單、有效率、學習成本低的技術和方法而已(此邏輯可套用在任何領域如:為了到達目的地而誕生的汽車的演進)。

「所見即所得是相機很重要的標準,懶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催化劑,
以上です

------------

個人 Flickr 和 instagram,請多多指教!


@Nick ooo 最高得票那個答案說135左右大小的相機的進步類比電影/電視是搞笑的,電影和電視是兩個量級的差距,如果說問題是微單或者單反能不能夠取代大畫幅,這個比喻才能成立。

135相機從來都是在一個類近的大小內對取景方式進行演進。單反只是其中一步而已。可以看看135相機的演進歷程:

最初沒有取景器和對焦系統,只能使用鐵框子取景和估焦距。

後來有人想出來了聯動測距系統,就能夠精確對焦,但是還不能精確取景。只能靠外置取景器。

再後來又有了聯動測距和取景框合一的技術。但是仍然不能通過鏡頭的取景。

有人把雙反的反光鏡拿了過來,可惜取景成像左右顛倒。

終於有人想到用五稜鏡矯正成像,這下可以眼平取景,眼睛看到的也不會上下左右顛倒了,但是由於依賴五稜鏡和反光鏡,相機厚度和重量也無法減下去……即使是數碼時代的CCD也還需要這個結構……


直到CMOS Live View,徹徹底底的可見即所得取景,並且僅需保留感光原件本身,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還是那句話,135相機的演進就是取景方式的演進。 @Nick ooo覺得單反和微單這是電影和電視,會平行發展,是因為現在我們出於技術過渡期,就像單反放出來的時候壓根沒有廣角鏡頭,但是如果這個取景技術是好的,鏡頭設計自然會跟上。這不,有了單反,安琴就做出了逆望遠設計。在這個領域裡,誰能夠更接近所見即所得,必然能夠替代上一個不那麼接近所見即所得的技術。而微單就是這麼一個能夠代替單反的新技術。


從數字攝影的科學原理和數字攝影的操作上來說:
目前的數碼相機拍攝出的數字影像是需要LCD和EVF(單電和無反)來呈現的,沒有最終拍攝出的圖像呈現,任何數碼相機都是沒意義的,正同膠片被數字影像替代,就是因為數字影像的即時顯示。
但不論是數字還是膠片,都不是人眼所見的光學直接呈現,也就是說他們一定程度上是不真實的。有一些數碼單反支持單反真實的取景是沒意義的,因為你最終拍攝得出的是不真實的數字圖像。
我們分析單反結構會發現,反光板和光學取景器這些機械部件僅僅是輔助你呈現最終的數字圖像,一切結果必須是以數字圖像為準,而非光學取景器所見的影像。此外測光感應器和對焦模塊都可以整合到COMS上(無反相機證明這一點),因此反光板和光學取景器在數字攝影領域就沒有存在的絕對必要性。
沒有反光板和光學取景器的無反相機不正是最好的證明?他們照樣能對焦,照樣能可以拍出好照片。所見即所拍的實時瀏覽方式也是科學的數字影像拍攝方式。
要知道,EVF和LCD的實時瀏覽可以理解為一秒24張的連拍,你按下快門只是截取其中一部分影像,你所看到的是最終拍到的數字圖像。而使用光學取景器的單反必須通過觀察LCD,才能確認最終真實拍攝到的數字圖像。
無反和單電相機跳過需要光學圖像到數字圖像確認的步驟,直接瀏覽參數對成像的影響,這是其革命性的根本原因!
無反和單電相機其實才是目前數字攝影科學的方式,拍攝者實時觀測相機參數、鏡頭和對焦之於畫面的呈現效果,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曝光和色彩。相比於依賴光學取景拍攝後多次測光的單反來說更多便捷科學,這點不是攝影技術能左右的,畢竟經驗再豐富的攝影師,例如我,也是需要準確科學的測光和畫面觀測方式才能保證自己拍出沒問題的照片。
無反和單電在對攝影技術的提升方面也是有益的,你實時把控自己最終的畫面呈現比你使用單反光學取景盲拍要靠譜得多。
無反和單電相機崛起對單反用戶來說是有益的,因為它是正確的數字攝影方式的普及,如果沒有無反和單反,現在數碼單反的所見非所拍的矛盾會一直困惑著攝影界。
數字攝影要求所見即是所拍,而數碼單反確保不了這一點!
從拍攝性能和畫質來選擇機器,單反其實不差,只要最根源的畫質趕得上,單反就不怕被淘汰,只是競爭力和性價比上會註定敗於無反相機!隨著歷史發展,單反不靠譜的攝影方式也會被淘汰掉。
下面從相機各個結構上討論系統優劣:
1、取景器優劣:
單反的光學取景器是鏡像原理,直接反射光線,在強逆光和昏暗的條件下,無法透過光學取景器取景,失去其監視作用。一台好的單反,取景器一點也不便宜,而因為自身局限,某些場景下只能成為一個擺設。
而使用電子取景的無反和單電相機則不存在這類問題,還可以在弱光條件下增益。更高解析度、時間遲滯更低,並解決噪點問題的OLED電子取景器已經普及。
而且光學取景器還無法解決高角度俯拍和低角度仰拍問題,堅持使用OVF的攝影師必須躺在地上或者搬梯子等笨拙方式才可以拍攝。而一些外置EVF和三星NX30則可以調整角度。
就前景來說光學取景器已經無法再改進,而電子取景器可以提升顯示技術,或者整合光學取景器來改善,明顯優勢更大。
2、對焦性能:
單反的相位對焦與感測器讀取圖像存在時差,因為單反的對焦模塊在光學取景器上,必須放下反光板才能運作,而感測器讀取數據則需要抬起反光板,所以對焦遲滯問題是理論上無法克服的。反光板抬起放下的反覆震動也因此影響拍攝。單反的相位對焦至今無法實現100%視野區域覆蓋,最頂級的佳能1DX和尼康D4S也只不過達到50-60%左右。目前的單反精度上和追蹤性能上雖然沒有問題,但是在感測器拍攝必須抬起反光板和感測器的機械快門所需要的曝光時間裡,相位對焦會無法工作,更別提連拍,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單反的相位對焦出現跑焦風險。
無反和單電則完全沒有單反對焦的諸多問題,反差式對焦+嵌入式相位對焦像素已經讓無反和單電的對焦能力趨向成熟,精度和追蹤能力已經沒有問題,而且實現100%視野率覆蓋。也可以保證對焦和感測器數據讀取可以同時進行,互不干擾,從而消除對焦和拍攝存在時差問題,保證了對焦可靠性。
3、反光板缺陷:
用過單反的人都知道,相機要拍照,反光板抬起是必做的動作。反光板抬起的聲音似乎也是司空見慣,反光板結構註定單反的機震、反光板抬起落下的時滯還有反光板彈簧和馬達壽命問題是無法解決的。而且反光鏡不可能隨便拆,還不能自行清洗。髒了、發霉了、撞碎了、機械故障了都是很棘手的問題。而無反相機都不存在這些問題。
4、性價比問題:
單反的對焦模塊、測光部件、光學取景器、反光板、反光板彈簧+馬達,這些都需要製造成本,而他們對於數字攝影的作用卻是可替代和淘汰的,這一部分「無用」部件要佔整台機器的實際價值的4-5成,越昂貴的單反,這個比重就越高(這個可以自行估算)~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單反成本無法降低,無反相機卻可以更便宜(單電由於半透膜成本,優勢僅僅比單反稍低一點),而且節省的資金有時候足夠換取一個好的鏡頭。如果是資金不充裕或者追求性價比的用戶,那肯定會考慮這一點。因此數碼單反在市場競爭上就處於劣勢。
5、兼容問題:
長法蘭距的單反卡口是品牌依賴性的根本原因!
不管是佳能還是尼康的單反鏡頭都有卡口依賴性,只能兼容自己不可能包容其他,因此要換門其他單反就必須淘汰自己已有的單反鏡頭,付出巨大折損代價。而且電子化單反卡口也是造成很多經典膠捲鏡頭消亡的重要原因。
無反相機則因為短法蘭距和轉接環普及,不僅可用自己的電子鏡頭,還能兼容所有其他品牌的單反鏡頭和老式膠捲鏡頭。(無反不兼容其他無反)電子轉接環已經讓單反鏡頭在微單機身上也能電控光圈、防抖和自動對焦。
對於單反用戶來說無反相機是沒有衝突性的,無反相機可以讓你轉接你持有的所有單反鏡頭,不需要折損代價。從此XX粉都隨你,真正將你從品牌依賴中解放出來,選擇器材再也不是看品牌,而是看性能和畫質。
品牌依賴性長期形成的粉絲效應也會被打破,這可能才是某些人真正最害怕發生的事情!對於單反廠商來說也是他們需要恐懼無反相機崛起的根本原因!

當然,微單也是有缺陷的,也不是無敵:
就我能想到的微單的缺陷只有2個:電池續航和鏡頭群~不過這些問題是時間上可以解決的~
而我文章里提到單反的諸多結構性缺陷~這些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目前單反還有嚴峻的品牌劣勢:
現在只有佳能、尼康和半殘的賓得是主打單反,三星、松下、奧林巴斯、索尼、富士都主打微單,世面呈現5 VS 2的態勢

而且微單廠商是有合作關係的:
富士和松下合作!奧巴和索尼合作!索尼又和富士合作!
佳能和尼康不合作只有對立競爭,索尼還綁架尼康單反CMOS供應,能說單反勢力不可憐?

所以無反和單電替代單反是歷史趨勢,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對於攝影界來說也是一場解放運動。


這是個很久前的問題,也是一年多前發布的答案,我想現在也沒太多好爭論的了。答案曾經被自己刪除過一段時間,可是終究還是被翻了出來,因為還是有所反對的。就這樣吧,下面是原答案:

————————————————————————

在輿論中,有很多人對單反抱有一種衛道士的情結,而對微單有著一種不屑的情緒——單反才是攝影工具,而微單終究是家用的玩具,所謂微單取代入門單反簡直是痴人說夢。然而,作為一個曾經的從業員,我手上有些舊同僚分享的數據,具體就不說了,總結下來就是:無論全球的還是中國市場上的入門單反,其市場份額都在日益萎縮,按照這個勢頭,2年甚至更短時間內,5000元以內的入門單反套機將會基本退出市場。

微單在攝影市場上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取代高端卡片機,一方面快速蠶食低端單反的份額。畫質上,微單除了在鏡頭上稍有劣勢,在整體上和低端單反並無太大差異。我相信在座很多看官都沒法說出E口1855和A口1855的畫質差異。再次,微單的便攜性秒殺所有單反,絕大部分入門級消費者並沒有很大的未來擴展需求,他們更重視當下的便攜性能。不要以為自己才是主流用戶,所謂主流用戶往往就無視其它用戶的存在,你女朋友,你爸媽,你孩子,他們或者只是想要一個拍照還過得去的相機,不如你一般愛單反。最後,從廠家的角度,也不得不承認微單的追趕勢頭。從奧巴松下,到三星,再到SONY,一套套新微單逼得尼康佳能這些老佛爺不得不卯足勁跟進。這兩家老大你有種就不跟著推出1系列和M系列,看那些微單會不會把你們的DXXXX和XXXD打得滿地找牙。

所以,相機首先是作為一個商品存在,它的發展,依循的是經濟規律,供求關係。當一個產品不再被需要時,無論曾經怎麼輝煌都只能退出舞台,而不是依靠我們中小部分人的意志去殘存,這就是當下入門單反面臨的境況。


————————上面是口遁,下面是乾貨————————

本問題里討論的是微單和入門單反,入門單反,入門單反,請不要將題目看成微單可不可以取代單反或者微單可不可以取代專業單反,這是耍流氓。
評論和其它答案里,有好多反對的意見,我在技術層面回應一下

  1. 沒有光學取景:誠然微單沒有光學取景,但這對於入門用戶來說不見得一定是劣勢。很多人選擇性忽視電子取景的優勢,可實時預覽效果(白平衡、曝光補償),更佳的黑暗環境下的取景效果,更好的視野(屏幕取景)。想想入門單反那些9X%的取景範圍,0.8左右的放大倍率(本來就APS的畫幅了),還真有一堆人覺得「效果好」?
  2. 對焦效果:單反擁有獨立的對焦系統,看上去高大上,但我可以明確地說,除了速度稍快,低端單反的對焦系統在精準度和易用度上根本比不上同級別的微單。而且隨著感光元件工藝的提升,微單的暗部對焦效果是持續提升的,早就超過入門單反了。
  3. 測光系統:這往往是很多人忽視的,微單的測光早就完爆入門單發了好嗎,微單能認人臉,根據人臉補光,單反你慢慢點測不光補償去吧。
  4. 鏡頭搭配少:鏡頭搭配多不多純粹看市場,市場需求大搭配自然會多,各個微單系統最近幾年幾乎以年5到6支的速度遞增,要超過入門單反一點也不難。再說,松下奧巴索尼下面那些高端鏡頭,畫質是擺在那的,一點都不會比單反的差。
  5. 機身太小搭配不平衡:這是耍流氓的節奏,650D配個小白IS就好看了?
  6. 電池續航:微單只能拍300張一次,單反一次可以拍1000張。不好意思,對於入門用戶,一塊電池能支撐一天的拍攝量就夠了,再退一步一機兩電總可以了吧。
  7. 想到隨時補充。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道「敵對意志」與「敵對情感」的關係,這和微單取代入門單反一樣,我們現在有了「取代意志」,即從理性分析角度認為微單可滿足日常拍攝之需求;卻沒有「取代情感」,即大眾在選擇中更傾向於入門單反。為何?單反者,專業之象徵,裝逼之利器也。


其實我的原意很明顯了,「可以」取代嗎?可以。性能上,使用方式上,沒有問題而且還有很大優勢,所以可以
但是「應該」取代,進而「必然」取代嗎?
這就未必了
就像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玩旁軸機一樣,但很多人的樂趣就在於此,所以不能抹殺這種樂趣,所以微單全部取代並沒有「天然正確優越的應然性」,老師應該好好講課,學生應該好好聽講,但微單「並不一定應該」取代單反
至於必然性就更不可能了,膠片不還活得好好的,柯達還復產膠捲了呢

========================================================
別的在無忌說了太多不再重複,下面的話題可能大家會覺得沒有幫助,但是就當開個腦洞,其實也是給一個新角度來回答樓主問題。

只說一點關於未來優越感營銷市場狀態的猜測,這些天看了一些關於機械腕錶的言論,感覺可以說明問題。

將來的相機很有可能出現前代相機架構中極其複雜的機械設計的回歸,和對材質打磨精度以及材質附加值的進化方向,實際上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這個方向的一些端倪。但是現代設計進步歷史遺存讓設計者陷入兩難,畢竟機械錶的傳統廠商就是一直在做機械錶,品牌形象雖然被擠壓至高端,但是沒有搖擺過,但主流的單反廠商卻已經走過了數字化的第一波,積重難返,純粹的古典主義偽工藝訴求的「技術形象」已經不復存在,想重拾並不容易,但是原有的資本積累可以像斯沃琪和歷峰那樣,統籌本已行將就木的傳統膠片結構的高端品牌
有傳聞言當下的相機廠商只有徠卡可稱奢侈品,當然這是因為現在只有徠卡一個廠商在這麼做,但很多德國廠商也有相對悠久的歷史和精工的技術傳統,old或者半old的money或者半money當然會非常吃這一套
將現下已經非常普遍的電子成像系統盡量摒棄,用極其複雜的近代不插電工藝去實現類似的功能,以增加相機系統的複雜度和機件精度需求,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用整塊鋁切出一個機身就已經是最高級別的逼格了。
回歸黃銅,或者貴金屬,或者專精於寶石鑲嵌美學設計,或者以「技術創新搭載」的名義將新的光學/機械技術材料和業界最頂尖的CNC製作精度引入,更可以重新包裝獨立的機件打磨師和鏡頭手工工程師,創造新的品牌延伸
將傳統的雙反,單反,旁軸結構相機廠商重新包裝,以原本的固有技術梯級從來卡到福倫達,從阿爾帕到瑪米亞分為五類相機,徠卡和蔡司分別成為了相機界的百達翡麗和寶璣
以機器打磨工藝和複雜程度能夠實現無電下多少功能、和材質與機械可通過性設計作為相機技術的核心訴求,原來的輕型通過性訴求型相機廠商可以開一條機械水鬼技能樹,化身相機界的勞力士,
同時反電氣技術和更反數字技術的加成,因為那些電路可以規模化設計並將機械設計的功能交給了程序設計,降低了「極致精神」,並且壽命短沒有「傳承」

然後,要小型化,小型化標準以可以讓人看見,又不過分張揚為準,當然如果是一類二類的超高端相機,由於複雜度的要求,這種小型化需求可以放寬

個人想像出來的類似科技樹比如說,蚝式相機機身設計,機械水鬼,這個上面說了
日期二次微曝光技術,就是通過繁複細緻的機械遮光曝光操作,實現在膠片上不用LED燈的自動或者手動日期曝光,如果是自動曝日期一定要萬年曆帶月相,萬年曆更難更體現極致政審,而月相方便夜間風光攝影參考,而如果是手動曝日期一定不能用直接設計連桿以便用手撥除形狀對應的點狀遮擋的方式,一定要數字輪撥到一個日期之後,通過一系列複雜的傳動機構讓機器自己判斷撥除點狀遮擋以曝光日期(我把自己都嚇到了)
七日卷,也就是一次上發條可以自動滿足七天拍攝任務不用手動過片的長髮條技術

三問報時、報卷、報快門,可以通過設置音錘實現三問不必說,也要能夠用聲音曝當下卷的已過火剩餘片數和連拍多卷相機中已過或剩餘卷數,就像二問的報時報刻一樣,然後,還要有可重置的報快門功能,方便你記錄此次拍攝任務從某個時間點起的快門使用情況

這些類似的技術,不用這麼玄乎,只要是類似的用機械實現電氣功能的「極複雜機款」,賣個千八百萬的難道不正常?

所以最後回來回答問題,如果能這樣,微單什麼的low爆了的電子取景為什麼會取代單反呢?現在石英錶的逼格那麼低,大家不都想買機械錶嗎?這些功能疊加帶來的時間上的麻煩和性能上的小差距算得了什麼?

畢竟拍照片是相機最不重要的功能


談取代與否,要看二者的特性和受眾群的需求能否達到完全的包含與被包含的狀態。

先來看特性

1.

1.畫質:由於入門單反和微單都採用較大的感光元件,畫質幾乎完全取決於鏡頭的優劣。但是相比於機身的價格,鏡頭價格不會貴得離譜,故而在畫質方面二者相當
2.便攜性:由於反光板和五稜鏡的存在,單反——無論級別是否入門——都不會比微單便攜。微單勝
3.操控性:微單的取景和對焦相比單反都有延遲,由於體積較小其握持手感也不如單反,觸屏操作、按鈕較少等方面也使操控性較差。但是就入門單反而言,其操控性本就不夠好,而近期又有向消費級的操控習慣靠攏的趨勢(如觸屏、翻轉屏等),故而單反勝差距不大
3.價格:微單和入門單反基本處於同一價格水平。二者相當
4.可升級(包括鏡頭和機身):由於鏡頭群較少,微單在鏡頭方面的升級範圍不大,而機身升級更是無從談起,頂多是更新換代。單反勝
5.可裝逼二者相當

再來看需求。(以下僅討論單反勝的需求)
操控性:二者的主要差距在於由技術限制的取景與對焦,而對於入門單反的受眾來說,這方面的需求並不是很大,且微單在這兩方面一直在提高,故而在可預見的將來,這一差距可能會被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可升級:龐大的鏡頭群和可能的機身升級對於大部分入門單反的購買者來說似乎也不是什麼剛性需求,我所認識的非攝影愛好者購買入門單反後升級鏡頭或機身的比例極小,大部分都是買了個大變焦鏡頭後一鏡走天下。

綜上所述,當微單的取景與對焦速度進一步提高且鏡頭群進一步擴充後,微單可以滿足絕大多數入門單反購買者的需求。

這絕小少數指的是那些人呢?
1.買650D的同時買大三元的人。他們顯然不會介意再多花點錢買個全幅機!
2.攝影愛好者想玩單反錢又不夠。650D和60D只差不到1000元,這不構成理由吧!
3.偏要買單反。 …… 好吧你贏了!


我覺得是可以,入門單反針對的人群大多數只是想要一個拍的比卡片機更好一點的相機而已。無數人買了入門單反後經年累月掛著那個套頭用到換機器,從這一點上來說微單很適合這類人群。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想像,「發明」微單是相機業務市場份額並不大的松下。說當年的松下gf1引起了整個市場的地震也不為過。而且正是gf1將轉接發揚光大,導致老鏡頭的價格一路飆升,到現在也沒再掉下去。作為微單的開山之作,M43系統並不是憑空臆造的產物,而和奧林巴斯的43系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至於大家今天討論很熱的sony與富士,則是後面才跟進的尾隨者。
到目前為止,微單性能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在部分主要性能上已經可以追平單反,但部分性能仍有差距。總的來說,現階段微單能達到的性能單反基本都可以做到,除了便攜性。反過來,頂級單反能做到的,微單未必能做到。
首先,取景器。從我個人的使用經驗來說,ovf從使用體驗上來說更勝evf。光學取景器更方便也更自然。相比evf明顯的刷新屏閃和時滯拖影,長時間使用光學取景器後更不易疲勞。evf說白了就是一個led燈點亮的小屏幕,長時間在那麼近的距離上盯著屏幕看,當然會導致類似長時間盯著電腦屏幕產生的視疲勞。但微單的evf有曝光實時可見功能,方便手動調節。
其次,鏡頭。微單系統普遍法蘭距短,一是方便轉接,二是方便廣角,但也會帶來問題。因為數碼感測器在邊角對入射光線的角度相對於膠片更高,短法蘭距更容易出現紅移問題。對這個問題,看看A7轉接35mm以下M口廣角鏡的效果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此外微單鏡頭不等於小像場鏡頭,設計和製造難度並不會明顯下降。相反,受累於市場規模,今天貌似沒有哪家的微單鏡頭便宜吧?最後,微單的鏡頭群豐富程度和單反比差距還是很大的。
再者,對焦。個人認為這算是微單想代替單反進入職業領域的命門所在。目前來說,單反使用的相位對焦對於微單使用的反差對焦更有速度優勢,這導致頂級微單對焦追焦性能和頂級單反比依然差距明顯。而且由於微單快門清零的時滯問題,連拍速度上微單也沒有優勢。
最後,續航。相對於單反可以在不開機的情況下完成基本的觀察與取景,微單則做不到。微單的evf只有在通電的情況下才能工作。而且取景過程中cmos始終參與成像,換句話說,你從evf中看到景物的過程類似於開啟了攝像功能後「錄」影的過程。有人說長時間持續通電會造成cmos狀況下降,這一點我持保留意見。但二手市場上拍視頻淘下來的機器基本沒太有人願意收也是事實。
說了那麼多,大多數人關心的核心問題是:到今天,微單能不能取代單反?對於部分用戶來說,完全可以,對於另一部分用戶來說完全不可以。事實上,微單從誕生之初就沒想過要完全替代單反,而是希望進一步細分產品市場。入門級單反的目標群體是那些不專註於攝影,但對成像又有一定要求,同時希望能夠滿足個性化拍攝要求的家庭用戶及業餘愛好者,對他們來說,並不需要高速連拍和迅猛的對焦,也並不需要焦段齊全的鏡頭群,所以對他們而言目前的微單已經足夠使用了。但是對於性能要求嚴格的職業用戶尤其是商業用戶來說,大多數是不會選擇微單的,性能不夠用是主要問題。退步講,就算性能達標,在現有的鏡頭群已經構建成熟的情況下,轉換系統帶來的巨大沉沒成本又得怎麼消化?
說句題外話,大家可以看到目前市場上熱衷於微單開發的幾家廠商基本都是在傳統單反市場上不得意的苦主。要想打破佳能和尼康的市場優勢地位,只能劍走偏鋒力推新概念新系統。而對於佳能尼康來說,除非下定決心拋棄自家的入門產品,否則沒有激勵認真開發微單。就算搞了新系統,也要首先解決卡口之間的兼容問題,照顧老鏡頭和老用戶,這樣以來必然得罪新用戶,到頭來費力未必討好。其實賣器材說白了賣得就是卡口,刷機身賺不到大錢。但很多發燒友從自己的喜好角度看問題,再加上某些微單廠商捨得花錢買槍手,引起很多其他廠商的粉絲強烈反彈,導致新用戶往往很容易被極左或極右的信息搞懵了。
千言萬語一句話,如果有人對你說,單反相比微單更專業,這話道理是對的,但和你說這話的人未必懂其中的道理。又或者說,如要嚴謹,這句話應該改為「專業級的單反比微單更專業」。但這顯然是廢話。


如果電池沒有革命性的進步,微單替代不了入門單反。有人可能會懷疑,微單和入門單反之爭,怎麼扯到電池上了?其實,電池是所有便攜設備的生命之源。單反,關閉液晶顯示屏,使用取景器一樣能拍攝,甚至可以通過某些型號自帶的肩屏調節大多數參數,而微單,必須始終保持液晶顯示屏開啟才能正常使用。這二種狀態下,耗電量是幾何級的差別。
對於大多數高級玩家來說,相機拿在手上或挎在肩上,是必須處於工作狀態的,一有狀況,把相機舉起來,最多瞟一眼肩屏或取景器里的參數,按下快門就能成像的。這個動作微單是沒辦法做到的,微單首先必須激活休眠的顯示屏,然後在碩大的顯示屏上找到拍攝參數,確認,然後才能按下快門。每次拍攝,都會有幾秒延遲。
微單,一旦電池行將耗盡,只能無奈地減少拍攝張數。而帶有肩屏的單反,在電池行將耗盡之前,可以關閉液晶顯示屏,僅僅依靠肩屏和光學取景器,能大大延長拍攝張數,而不會影響任何性能。從這方面來說,單反上「肩屏+光學取景器」這套機構,不是累贅,而是對電力有力的補充。
就像前面贊同微單將取代入門單反的朋友說的,單反有無法克服的缺陷,而這,就是微單無法克服的缺陷。


微單可以取代入門單反嗎?

我覺得這個已經不算問題。
從各家廠商投入的力度、銷售份額的增長的來看,微單正在取代入門單反的市場位置。

同時,這也是個問題。
微單目前就能代替入門單反的作用了嗎?

對於本身就沒有入門單反市場份額的奧林巴斯、松下來說,全力做這個差異化的市場是必然的。佳能、尼康多少有點畏手畏腳,他們在等待市場局面的明朗化。索尼成了微單最大的受益者,但也繼續推出些強調連拍的入門單反,顯然是不放棄爭取入門單反。

我以為,微單和入門單反對於用戶是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微單更多滿足的是一般人、愛好者對於影像的需要;入門單反更多是幫助一個新手去成為一個攝影師。

撇開技術參數,微單和入門單反最大的分水嶺是外形和操控感,這兩者息息相關。大部分題材都需要攝影師與相機緊密聯動,最大限度捕捉精彩的瞬間,即使是拍攝靜物,也需要更快更好的操作,節省時間等於多產生價值。

拿目前的微單來說,能用來學習新聞題材的拍攝嗎?能拍攝體育運動嗎?能完整支撐一整天的衣服拍攝需要嗎?哪怕在風景拍攝領域,微單也難以高效捕捉到最想要的瞬間。攝影師是強調結果的,這個結果需要限時限刻拿出來,微單很多時候力不從心。

再者,從使用習慣來說,微單也不便於過渡到專業單反。未來,入門單反的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少,更多的是給真正想當攝影師的人以低價的學習機會。

微單更多的是強調便攜性與畫質的協調,在小體積上提供足夠的功能和畫質,這是普通人和愛好者所需要的。過往,很多人買入門單反總愛強調自己熱愛攝影,想做攝影師,但最後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能賺口飯的就更少了。入門單反攜帶不便,旅遊的時候也漸漸不帶,最終流入二手市場或束之高閣。微單的出現解放了這些人,買回的微單總算是多了機會外出。

再延伸下去,我是覺得微單的市場很快到達飽和,類似以往消費DC的級別,畢竟手機集成的相機功能和畫質都會持續進步,或者以後相機廠商推出的是「WIFI鏡頭卡口+感光器件」,取景和操作依賴手機來完成,何必多帶一個機身?


單反、微單(無反)有何不同

文章來源於公眾號:相機筆記 歡迎關注

已獲得作者授權


微單的機身可以比同規格單反更輕更薄

微單不能提供接近100%視野率的光學取景

微單相機沒有反光板、五稜鏡/五面鏡、獨立對焦/測光模塊,因此機身可以比同規格的單反相機更輕更薄。但這也只限於機身,鏡頭(特別是高畫質、高規格鏡頭)方面差別很小。

除富士X-Pro系列外,絕大多數微單相機僅提供電子取景(液晶屏或電子取景器)。富士X-Pro系列採用的是旁軸光學取景器,視野率較小、視差較大,拍攝體驗與單反相機的光學取景有很大差距。

雖然微單相機的誕生比單反相機晚了100多年,但我們可以把數碼單反看作是「微單相機的擴展」——微單相機能做到的,比如所見即所得電子取景、高精度AF、靜音拍攝,單反相機理論上都可以實現。因為今天的數碼單反都能提供光學取景、實時取景這2種工作模式。在實時取景模式下,數碼單反相當於一台有多餘組件的微單相機

單反的優缺點

採用五稜鏡、五面鏡的單反相機,是光學取景中最接近所見即所得目標的。和旁軸取景、雙反、毛玻璃腰平取景等方式相比,採用五稜鏡、五面鏡的單反相機可以準確呈現構圖、焦點和一些鏡頭濾鏡的效果。

單反相機的核心是反光板,它讓取景、對焦、測光、成像等元件可以獨立工作。尤其是在拍攝具有突發性的題材時(比如體育比賽、野生動物),單反相機可以提供最快的響應速度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單反的最大優點大概是鏡頭、附件可選空間大——準確來說,這是佳能、尼康單反的優點。至於單反相機的短板,一方面是機身較為笨重,另一方面則是絕大多數產品無法實現全靜音拍攝。

微單(無反)的優缺點

和單反相機相比,微單相機無論使用電子取景器還是液晶屏,都能提供接近最終照片的取景效果(構圖、曝光、色彩和景深),並且沒有速度差異。而大部分單反相機在使用液晶屏取景時,對焦、響應速度會變慢一些。

目前,大多數微單產品主打緊湊輕便,像徠卡SL這樣的「巨單」並不多見。當然,「緊湊輕便」也是相對的。比如富士GFX 50s,單看機身很難和「微」字聯繫在一起,但它確實要比其他44×33mm畫幅數碼單反小巧緊湊。

在今天,微單的最大缺點是鏡頭、附件還不夠成熟,缺少像佳能EF 50/1.8 STM那樣的「高性價比」產品。至於續航問題嘛,其實一些單反相機在實時取景、短片拍攝下的續航能力其實也很一般。

成像質量誰更好

在之前的「不糾結」系列文章中,ET已經強調過了,決定一款相機成像質量的主要因素是感光元件、鏡頭和圖像處理器,而這裡並沒有相機結構。所以,單反、微單成像質量誰更好這個問題只能具體產品具體分析,沒辦法一概而論

當然,無論是單反還是微單,如果機身結構非常緊湊(或者採用機身防抖等隔熱結構),都會犧牲一部分散熱性能。而熱噪點是影響動態範圍,特別是長時間曝光動態範圍的主要因素之一。

對焦性能誰更強

如果拍攝體育比賽或是野生動物,ET肯定選擇高端單反相機。對焦速度是一方面,光學取景在面對突然出現的被攝對象時,取景感覺也會更好一些。

但如果只是拍拍人、拍拍景,記錄日常生活,那麼微單相機的對焦會更好用

- 大部分微單相機都可以在整個畫面的任意位置對焦,更容易先構圖後對焦,而單反相機在光學取景下的對焦點數量有限、覆蓋區域較小

- 微單相機直接使用感光元件對焦,消除了跑焦隱患,可以更放心的使用大光圈拍攝。

其他問題

單反難上手,微單不專業?

佳能、尼康都推出了帶旋轉式液晶屏、支持觸摸操作的單反相機(佳能單反在實時取景時的對焦還非常快速)。索尼、奧林巴斯、松下的高端微單也在商業、旅行、生態、視頻等專業領域大放光彩。簡單一句話:和相機結構沒關係的事,不要用結構來做判斷

微單相機沒有快門壽命?

快門壽命不是快門按鈕的壽命,它原指機械快門的可工作次數,現在也被用來描述一部相機所有零部件的壽命。絕大部分微單相機都採用機械快門,所以微單相機也有快門壽命。有這個疑問,說明你把快門和反光板搞混了

微單相機機震更大?

早期的索尼微單相機在拍攝1張照片時需要快門起落兩次,確實會增加機震(最後1款必須兩次快門的產品是A7R)。現在,幾乎所有微單相機都提供了電子前簾快門或靜音電子快門,可以做到幾乎零機震、零噪音拍攝。與之相比,單反相機在光學取景時的機震、噪音更大。


說一下微單的缺點:
1. 微單沒有健全的閃光燈系統,在需要布光的情形下有極大的劣勢。合理精妙的布光是攝影樂趣的源泉。微單達不到單反的1/320秒的閃光同步速度,一般更沒有單反1/8000秒的高速同步速度,會極大的限制其使用範圍。閃光燈到底有多重要,這裡有幾段閃光燈教學視頻可以看一看。
單燈攝影藝術教程完全版
[NIKON攝影閃光教程]-尼康閃光燈

2. 微單的持久性和響應速度不如單反,單反可以保持幾個月不關機,因為單反的「開機」幾乎不耗電(雖然說單反開機也是秒開),拿起單反可以瞬間進入拍攝狀態。而微單會有一定的延遲。單反在工作過程中只有對焦和按下快門時會消耗電力,而微單開機後時時刻刻都在耗電,單反的續航能力比微單強上好幾個數量級,在有繁重拍攝任務且不能攜帶大量電池時便會凸顯獨特的優勢。

3. 單反的對焦速度和追焦能力完爆微單……我找不到例子………………就是比微單好嘛

4. 現在的單反有龐大的鏡頭群支撐……不過這和單反的結構沒有關係,微單只要繼續發展下去,鏡頭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但是!!!!!!!!!!!!!!!!!!!!!!!!!!!!!!!!!!!!!!!!!

在日常使用中,你會發現,這些問題!根!本!不!會!出!現!!!!!

一般人出去旅遊會用很多個外閃布光嗎?不會。

一般人家庭聚會時會出現一大群人瘋跑抓拍的情況嗎?不會。

一般人帶相機出門一趟會拍2000張照片嗎?不會。

而且,微單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所見即所得,在取景器里看到的是什麼樣子,你拍出來就是什麼樣子。而單反拍出來的東西和取景器里看到的根本不一樣(若非正確曝光)。所以微單更適合初學者。

還有,微單小!輕!不解釋!很重要!

微單完全可以替代入門級單反。在未來無反結構的相機也一定會取代單反的。


我僅從裝逼程度上說一下。我是從入門單反換到微單的,原因是我喜歡用手動頭,單反的裂相對焦超級難用。

很多人買單反是為了裝逼,因為單反機身大鏡頭也大,對於這樣的人我只是想說,你裝逼失敗了。現在是個老大媽懷裡就有個入門單反加 18–55, 如果你帶這個出門就只能被人唾棄。你要是搞個什麼小白之流還好點,但是現在佳能入門加小白也臭大街了,至少我每次看到這種組合的感覺就是:「Meh... amature…」 裝逼失敗!所以單反要想裝逼成功有兩種途徑:

  1. 上全幅加大炮,然後你就只能偷拍或者打鳥。買單反裝逼的人群中應該沒有拍天文的吧?你每天打鳥不膩么…?
  2. 定焦頭,這個其實我很推薦,能達到最快的對焦速度和最好的畫質。裝逼成功!


接下來看看微單。微單的一大優勢就是可以轉接各種旁軸頭。如果你轉接了旁軸頭,就是手動了,裝逼自動成功,別人看你擰來擰去都不知道你在幹嘛。

就算你不轉接旁軸頭,現在很多微單的樣子都很復古,你拿出來別人會說:「哇靠,大家都用單反了,這個人還在用史前的機器液~~」 裝逼成功!!但是你有 evf 你有 peaking focus 你有那麼小的法蘭距,這簡直就是轉接神器啊!你幹嘛不轉接??你說你不會用手動頭,那你就不能在想拍照的時候先拿出來裝模作樣地擰一擰,等裝逼成功以後再拿出手機來拍么?


綜上,微單在裝逼上不僅可以代替入門單反,而且完爆。


來看看現在的單反比微單還有什麼優勢吧:
1.感光元件更大。這個已經不太成立了,主流單反和微單都用的是aps-c畫幅的感測器。全畫幅卡片和微單也都已經出來了(徠卡m9其實就是個全畫幅微單,nex卡口的全畫幅攝像機也已經出來,所以技術上沒難度
2.鏡頭群更豐富。這個隨著時間推移微單用戶增多,好的鏡頭肯定會越來越多的。當然有的人會說好的鏡頭必然體積大,裝在微單上不合適。但是膠捲時代就有很多天塞結構的小體積的旁軸鏡頭,技術上也沒難度。只是長焦鏡頭可能還是避免不了體積大。但是拍長焦一來可以選擇m43機型,小底反而賺更遠焦距,二來單反加長焦常常也要腳架裝在鏡頭上
3.對焦速度快。單反是有專門對焦模塊對焦的所以比較快。但是現在cmos對焦技術突飛猛進,很快就不再是一個問題了
4.介面多。裝個介面還能佔多少體積?微單中的旗艦機型比如em5已經有很豐富的借口了
5.電池續航長。單反因為光學取景不用電,確實會省一些,但是普通用戶有多少很需要這個功能的?
6.取景器大而明亮。用過索尼單店的人,應該知道索尼a57比同價位的cn的取景器只好不差,視野率百分之百(另外兩個都沒有),可視面積也較大。解析度也沒有明顯的差別。當然跟五稜鏡取景器比還是會差一些,時滯也略微有一點,但是對於不拍體育和飛鳥的人來說足夠了。而且電子取景器技術還在不斷進步
再來看看微單的優勢:
1.體積小重量輕。單反有反光鏡五稜鏡就必然笨重。輕便才能多帶出去拍,才能多出片
2.液晶屏取景的優勢是可以用觸摸屏,可以直觀顯示各種數據,可以翻轉後腰平取景,而且所見即所得。
3.微單拍攝視頻比較合適。有自動追焦,用峰值對焦接手動頭拍也很方便,更接近電影的攝製方法

總之,單反和微單的區別無非是取景方式。但這兩種取景方式本身各有優勢。而微單又有體積的巨大優勢,所以在普通用戶和攝影發燒友領域,微單取代單反都是必然的。5年後可能只有體育記者才用單反,他們對速度和即時的要求確實極高,這一點是微單很難達到的。但一般拍個風景人像,微單足矣


(學生狗一隻,燒不起器材。知乎眾土豪請自動忽略本回答。)

攝影愛好者並不都是土豪,也有答主這樣的窮學生。購買入門單反的人一定是對價格比較敏感的。微單的各種好處前面的答案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這裡不再贅述。這個問題也有些年頭了,現在來看,我覺得阻礙微單取代入門單反的因素就只剩下一個——鏡頭。

「可換鏡頭相機」這個大坑可是不分單反和微單的。除非你的機子買來就常年扔柜子里吃灰,否則只要你經常出去拍東西,買不買新鏡頭恐怕就由不得你了。單反/微單的套機頭肯定是不夠用地,旅遊打鳥你不買個長焦?拍妹子/帥哥你不買個大光腚?

這樣問題就大了(對答主這樣的窮人而言)。以同價位的入門機型索尼a5000和佳能600d為例(我承認我還是比較迷信畫幅...),這兩台機子算是旗鼓相當。索尼家一個50 1.8定焦頭加一個55-210長焦頭要將近4000,16-50套機+兩個頭+配件妥妥破7000。而本窮的600d機身+三個鏡頭+配件總共才花了4000出頭。這兩者總體上沒什麼顯著的差距,但卻有將近一倍的差價。就憑這樣的性價比,微單拿什麼取代入門單反?

要我說,到了只要花2000塊以內就能配齊入門三狗頭的那一天,微單就可以取代入門單反了

PS:a5000同級別的入門微單大多都不帶EVF。如果對取景器有硬性要求的話,剛才我在京東上大致搜了一下,和a5000畫幅相同,帶EVF,最便宜的機子貌似是三星NX30,套機報價6999

哎,還是有錢好啊……匿了……


五年前就出掉單反只玩微單了,個人覺得在重量和逼格上都完暴入門級單反,比如奧林巴斯的EM5。


大部分單反支持者對微單的概念停留在一個較為初期的程度
不得不說的是,是時候睜開眼睛看看世界了
m43卡口是現在可換鏡相機第一大卡口,當然這在日本已經很多年了
分幾點說說吧:
1,取景,ovf的確能夠提供一種拍攝的儀式感,但不可否認,即便是旗艦單反的ovf在很多情況下的使用體驗(對比如今的evf)也會很糟糕,更遑論入門級別的了。
2,對焦,sony的A7在對焦性能上有了長足進步,wait,為何要提索尼呢,要知道m43目前的對焦性能一些指標追平高端單反,另一些則明顯超越,而且這還是純反差對焦。提sony的原因在於國內大部分人對微單的認識只有sony nex和alpha,所以nex羸弱的對焦能力給他們提供了不真實的印象:微單對焦很原始。但即便原始的sony現在也已經不原始了,或者直接點:去玩一玩m43吧,對焦速度和精度會令你印象深刻的
3,cmos畫質,nex系apsc起跳的畫幅和完爆佳能的cmos指標暫且不表,即便m43去年的機器趕超如今的apsc入門單反也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不知道有沒有人玩過一個猜畫幅的遊戲:GuessTheFormat,這裡僅為娛樂,不作為事實依據。但是強調高感低感100%crop畫質的親們和器材黨,你們應該去玩一玩,也許會動搖你的價值觀。
4,鏡頭群,m43目前的鏡群情況是:奧巴和松下兩家已經不得不各自推出在焦段上直接打架的高端鏡頭了,比如pana的1235/2.8和olym的1240/2.8,17糕和20餅,很多入門鏡頭已經出了二代三代。一方面廠商就是靠鏡頭吃飯,另一方面,目前m43系統早就不存在你用不了的焦段了,再加上m43牛變普遍價格是cn同級別的1/2,體積是1/3,我實在想不出,鏡頭有什麼好擔心的
5,操控性能,看看奧林巴斯EM1吧。
6,續航,微單認輸

另外說一個觀點,所謂光學積澱的差距有多大?承認它存在,但沒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嚴重。松下就是家電哥從無到有,現在他的高端鏡頭光學素質比老牌的cnosp輸了嗎?本質是,光學這東西早就研究透了,多少年沒啥大進展了,肯砸錢都能做好。
目前微單單反最大差距根本不在系統本身,而在使用習慣和傳統認識上。但對於中國這種本來就沒培養出太多使用習慣的用戶群,根本就不是問題,所以讓銷量來說明一切吧。


我覺得單從畫質上講沒有區別,但是操控上講,微單不就是一定程度的犧牲操控來換取體積重量的優勢嗎?
不過世面上大多apsc以上畫幅的,因為鏡頭體積不小,對體積減小幫助並不太大,看各人喜好了


推薦閱讀:

哈蘇相機為什麼那麼貴?
單反會被淘汰嗎?
單反入門級和專業級區分在哪?

TAG:攝影器材 | 微單相機 | 入門級單反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