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護城河是什麼?
或者將是什麼?要達到多大的規模?
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再來思考下面三個問題:
1、小米的護城河是什麼樣的護城河?
2、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護城河?
3、有沒有可能去打破小米的護城河?
同樣作為一個在智能硬體行業摸爬滾打好幾年的中小型公司負責市場和產品的CEO,算是雷布斯是同行,所以可能部分思維會有點通性。個人認為,小米的護城河是硬體+生態圈。
小米當時出過一款軟體產品叫米聊。米聊出現得比微信還要早,但是為什麼微信一出來,短短几個月時間米聊就被打死了呢?
為什麼米聊還是拼不過微信? - 知乎
但是目前有哪個硬體公司能說把小米幹掉呢?只能是一步一步慢慢的瓦解。
所以說硬體的護城河,其實有一種契約的含義。用戶花錢了去購置,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用了幾秒就扔棄掉,用戶付出了很多成本,尤其是購置成本越高,丟棄成本也越高。
反而觀之軟體,下載一個APP花了幾秒時間,使用後發現體驗不好或者是沒有自己想要的功能,那麼再花幾秒鐘就可以卸載掉,除了一點時間外,並沒有其他的任何損失。
做硬體的話,需要一系列的產品鏈,從市場調研、產品規劃、生產、供應鏈、運營推廣、售後客服,有一長串龐大的鏈條。換做其他任何一個硬體產品公司,無論大小,也還是要走同樣的道路。
能顛覆小米的,個人覺得是在VR、AR平台上去顛覆。
以後產品的集成度是會越來越高。其實人機交互最核心的還是在於視覺和聽覺。以前做的很多產品,比如說電視、手機、穿戴產品,不同的屏幕,不同的體驗,滿足不同的視覺和聽覺。像VR來說,如果一個人願意24小時戴著眼鏡,那麼佔據全部的視覺和聽覺。佔領了視覺和聽覺之後,還有什麼時間和精力去注意到其他的?而且如果是VR、AR能達到5G,路由器都不需要,因為需要隨時移動。
所以說在VR、AR產品的競爭上,如果小米敗下陣來,那麼小米現在積累上來的東西(穿戴、手機、音響、電視、導航)都是沒用了,硬體的護城河就已經不存在了。所以要從硬體上打敗小米,個人覺得突破口就是VR、AR了。
VR、AR雖然解決不了汽車等出行問題,但是可以佔據所有的閑暇時間,從而減少了其他活動,比如說不會頻繁的去看電影、去網吧。以後的工作,也極有可能是直接在家裡工作。
往後的發展,聚合在一起的產品會越來越多。一個手機已經集成聚合了很多個產品,幹掉了很多個行業。VR、AR產品也會如此,會替換和幹掉更多產業,最後留下幾家VR、AR行業巨頭,然後可能出來一家公司能幹掉小米。
小米除了智能硬體之外,也有很多其他產品,比如說小米金融,那麼就需要競爭對手在其他維度再去競爭。
小米通過硬體建立了護城河。從2010年開始,小米通過「物美價廉+反應快」的模式,不停的給用戶提供產品,用戶也參與其中了,然後再快速的改進,推出更為物美價廉的產品,讓用戶叫好叫座。小米就是這麼一步一步的螺旋式的發展,抓住風口的產品,不斷的提供優品,並且快速的複製到其他產品和領域。小米積累了很大的品牌效應和慣性,並且能成功的複製到其他行業,其他行業的競爭對手也並沒有與之對抗的能力。
比如說從手機複製到手環,手環行業火了,國內手環行業的小公司根本無還擊之力。複製到移動電源,移動電源又火了,一下擊敗多個小廠家。當複製到無人機的時候,遇到大疆了,小米的積累還不夠,於是暫時沒有打敗大疆。
小米硬體的推廣,關鍵還是在於物美價廉。小米一貫的風格就是產品定價不算高,但是產品質量還不錯,反應速度很快。同類型的產品,小米的價格都是要低一些。
用雷軍的話說,「我覺得小米就是做的優衣庫、無印良品和宜家的事,我們整個目標就是把東西做得又好又便宜。」
而小米的低價,主要是通過極大的量能和縮短中間環節,直接從工廠到消費者,沒有中間商,同時小米自有的品牌效應,推廣費用也較少,所以能一直低價。
而且小米現在有足夠的實力,不管是資金實力還是管理實力,或者是說創始人的境界,去把產品做得足夠好、足夠物美價廉的。而國內大部分小公司的創始人,都是缺乏雷軍的境界的。
對雷軍而言,他創立小米,也不是為了錢,真的就是為了提供新國貨,用黑科技來為發燒友而生。每天上班14個小時,開無數個會議,拼勁不比年輕人少。
就是應了那句話:比你聰明、有錢、成功的人都比你還努力,那麼他能到達的高度,就交給時間和行業來給出結果。
向兩位行業大V致敬。
以前我覺得是MIUI,後來我覺得是小米的工程師,再後來我覺得是小米的設計師
現在我明白了,是雷軍。
這個問題看了半天了,最後還是決定說一說,先展開談談,然後再回到本問題。
目前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除了BATS四家有看的見、但不那麼完全穩固的的護城河,其它的企業還真難講有沒有,為什麼?
一沒有大量的專利和優勢技術保駕護航,二沒有處於絕對領先的市場佔有率,三沒有豐富的人才與資源,你拿什麼來構建自己的護城河?拉起來的恐怕只是一張一戳就破的窗戶紙罷了。
這涉及到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互聯網的本質是什麼?(PS:之所以說這個,是因它對我們談護城河很重要。)
這讓我想起了兩件事,在去年的這個時候,知乎與騰訊舉辦的尋找中國互聯網思想者活動,最重要的是想到了馬化騰與KK的關於互聯網本質的對話,主題就叫「失控與控制 - 探索互聯網本質」,總結下來就是七個問答:一問控制,二問壟斷,三問隱私,四問平台,五問創業,六問人性,七問未來。
我認為與此問題相關的是第一問控制、第二問壟斷、第四問平台、和第六問人性。
第一問控制。KK答:就像對待一個屬於青春期的孩子一樣,你沒辦法直接控制他,最好就是培訓一些理念能讓他能夠放手去做。
第二問壟斷。KK答:在互聯網經濟時代,我們對壟斷的看法應該是不同的,因為它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價值。互聯網時代的壟斷不會是長時間的,而是一種短暫的壟斷,很快會被下一代產品或者下一代科技所取代。我認為這種短暫壟斷是有利的,只要它能夠給我們的用戶帶來好處。
第四問平台。KK答:自己開發平台會非常複雜,如果你是一個新創業的人,更好的是開發出來一個新的產品,拿到別人的平台上去賣。
第六問人性。KK答:互聯網使人和人之間產生更多聯繫,在目前全球化經濟的大背景下,我們沒有辦法去阻止它的發展,人們之間相互支持形成了一個圈子,這個圈子越大,我們獲益就會越大。另一方面,科技越來越複雜,但是它也越來越生態,越來越有機,它越來越像一個生態系統而不只是一個機器。不要擔心。人類是一個大的雲,像人體有20億的細胞一樣,每一個細胞可能會死,但是它們組合起來成為了一個人體。單個細胞的死亡並不會讓整個身體滅亡,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集合起來的原因。
上面已經對互聯網的本質闡述的比較清楚了,我就不畫蛇添足了。既然要在這個領域中生存,當然要先熟悉它的水性,然後再下海游泳,要不然很容易被淹到半死不活。
在這一點上,我認為雷布斯認識的很深刻,而且做的更多。在別人還在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停滯不前的時候,他已經帶領著小米快速反應、走到了前面,建立了先期的優勢,然後又拉來了眾多盟友為小米保駕護航,同時還在為小米拓展更有前景的業務,就這樣一步一步的地擴大了自己在這方面的優勢。其實雷軍做的這些工作,同行對手也在做,無非是沒有他做的快、做的好而已。
在最初的時候我已經講過建立護城河的三個方面,現在再來對比一下,可以說,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小米是沒有護城河的,只是在互聯網同行之中做的比較快、比較好而已。
但是它有一個能帶領著它一直這樣發展的靈魂人物,就像喬布斯對於蘋果、馬雲對於阿里,雷軍對於小米也是一樣的意義。把便宜做出了逼格。
線上小米網加上京東天貓穩住戰線
線下小米之家加小米小店加廣大米粉突破ov防線
雷軍在b站多發點歌吸粉
後方廣大工程師產品經理做好產品做好售後
小米不會倒
首先,我認為巴菲特所定義的企業護城河是指行業內領先企業的。從這個角度看,小米並不在「護城河」理論所討論的範疇內。我曾經看空過小米,但現在我不得不承認成立僅3年的小米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和高速成長,但可惜他目前還不能算是行業內領先的企業,它既不是飲料業的可口可樂,也不是一說剃鬚就聯想到吉列。
雖然小米現在沒有形成自己的護城河,但是倒可以依據巴菲特的護城河理論簡單分析一下小米在哪些方面可能構築自己的護城河呢?
巴菲特護城河理論大體是分析企業的四個方面:無形資產、客戶轉換成本、網路效應和成本優勢。
評價企業無形資產主要看其能否為企業創造多少價值及其可持續性。從這個角度看,目前小米形成的粉絲文化為其創造了巨大的價值,但是是否有可持續性還有待未來驗證。其一是粉絲群的擴大化,其二是粉絲的忠誠度變化。強大的無形資產可使得企業有足夠強的定價權,從目前看,走中低價路線、高性價比路線的小米在其用戶群中還沒有定價權。
客戶轉換成本也是和用戶忠誠度高度相關的。不單單是手機,科技類產品的轉換成本都是不高的。即便強勢如蘋果、三星,也面臨著幾款產品不靈之後就喪失用戶的可能性。更何況小米。
當然,無論無形資產還是客戶轉換成本,我認為核心都在於產品。從口碑看,小米2較小米1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這也是小米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網路效應之於小米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如果產品或服務的價值隨客戶人數的增加而增加,那麼,企業就可以受益於網路效應」,互聯網平台的威力會放大這種網路效應,淘寶我認為是其中典型的案例。小米本身並沒有一個強大的網路平台,但是小米是目前最懂互聯網的手機企業,也是最懂互聯網營銷的手機企業。網路資源強大如阿里、360等也都曾試圖進入手機領域,但顯然取得的成績和小米差距極大。畢竟他們都不是專心做手機的企業。放眼當下,似乎也沒有比小米所擁有的網路資源更多,同時又專業做手機的企業了。小米利用互聯網的平台也在成就著這種網路效應,尤其是其標榜並運作的發燒友DIY的MIUI。所以,從此點上來說,這可能成為小米的一個護城河。
成本優勢角度看,一般來說最主要取決於規模。小米目前雖然成長迅猛,但體量並不足夠大。且小米自己並不擁有任何核心技術或零部件,小米若想在供應鏈上獲得比強勢品牌更大的成本優勢,短期內還比較困難。從配送網路角度,小米雖然需要配送,但是相比傳統手機企業的實體店銷售,其實成本會低很多,這方面優勢比較明顯。
巴菲特為什麼很少投高科技企業,就是因為技術及技術型產品、品牌的更迭速度太快,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所以高科技企業很難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這種情況在美國尤為明顯,在中國相對好一些,相比美國的高科技企業,我們更多的是營銷驅動的。
綜上所述,小米未來如果能形成護城河更可能是在其目前所最擅長的互聯網營銷(包含推廣、銷售)這一塊上。
以上寫的純屬局外人的理論分析,這個問題的準確答案可能只有雷軍能準確給出。
我個人認為,雷軍是學喬布斯學得最徹底也是最像的一個。雷布斯不是白叫的。
這也是小米至今我認為最難以超越和模仿的地方。
蘋果這家企業,業內人可以理解的一句話叫做:成也封閉,敗也封閉。
你用他的mp3,就要用他的電腦,用他的電腦,最好就用他的手機,用他的手機,就一定要用他的商城,總之你用了他的一個東西,他就拼了命讓你覺得不用蘋果家的其他東西會不爽。
換句話說,蘋果的產品其實不是手機,不是蘋果,不是商城,不是各種你們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
蘋果的核心競爭力是:生態圈。
沒有appstore,蘋果手機不好用,沒有蘋果手機,appstore沒法用
你能換手機,但是很可能因為appstore還是買蘋果的新一代手機,
你不想用appstore的東西,那麼你的手機又會同時變得很難用。
你只有想辦法同時放棄蘋果的手機,蘋果的appstore,你才能脫離蘋果的產品。
能同時放棄這兩樣的,已經很少了,如果你不幸又是icloud用戶呢?如果不幸又是mac用戶呢?
用戶把自己的人生都綁上去了,蘋果還會擔心自己賺不到錢,蛋糕被人搶走嗎?
而小米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生態圈
百度只有全家桶,他們沒手機,沒操作系統
阿里只有商城,沒有軟體,沒有硬體,沒有操作系統
騰訊只有用戶量和軟體,沒有硬體,沒有操作系統
華為有硬體,有操作系統,沒有軟體產品
只有小米:有硬體,有軟體,有操作系統,有互聯網,實際上,雷布斯一開始就是奔著這個目標去的。你在家裡用的上的東西,使用率高的帶電甚至不帶電的東西,都可以是小米的。而且小米的產品越來越多。它們不見得好,但是就是會方便。
將來有一天,你用小米的手機裝小米的ui控制家裡的小米空調在你回家前打開,小米電視機預先調好app頻道和節目,小米熱水器燒好水,小米空氣凈化器提前凈化空氣的時候,你有什麼辦法脫離小米的懷抱嗎?
沒有。
至於國內其他的布斯們,譬如什麼華陽喬布斯,在雷布斯面前,就是個笑話。
作為一個前小米員工,談這個話題似乎有些敏感,不過作為一個研究類小米模式超過6年的互聯網人,我還是想談一談。為避免不必要的糾紛,本文引用話語和內容全部為小米在互聯網上公開的內容。
2010年4月成立,截止2012年底,賣出719萬部手機,銷售額126億,毫無疑問,小米是成功的。小米為何能如此成功,小米的護城河又是什麼?
如果說,雷總早就把小米的護城河是什麼這個答案公開了,很多人會不信,但這的確是事實。小米的護城河是七個字:專註極致口碑快。
眾所周知,小米最早有七個聯合創始人,從小米手機發布起,就有五位以上的創始人圍繞其側,周光平博士負責硬體研發,劉德負責工業設計,黎萬強負責營銷,洪峰負責MIUI研發,林斌和雷總負責統籌各種事務。
何謂極致?
雷總說過一句話,把自己逼死,把別人逼瘋。這也許就是極致,MIUI目前仍是最好用的ROM,當然,你也可稱之為OS。鎚子OS pre-阿爾法測試版本已經發布,在效率方面,鎚子勝過MIUI,但在易用性等方面,MIUI完勝鎚子。鎚子OS之如MIUI=陌陌之如微信,不過是靠差異化競爭來取,來超越,但至少目前來說還是有差距的。
目前來說,1999買不到比小米更好用的手機,這就是極致。
至於口碑,就不多說了,小米在國內外有大量的擁躉者,小米公司稱之為米粉。
最後一個字,快,也許是這七字訣中,最重要的一個字。
10年4月-12年底,兩年半的時間,高通8064處理器全球首發,銷售手機719萬部,銷售額從0到126億,員工數從14到2600多,融資總數達到了3.47億美金,公司估值達到了40億美金。
關於七字訣,就談這麼多吧。
也許有人會問,小米真的就七個字這麼簡單?
在這個問題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覺得放到普通人身上,把這七個字執行到位,做一個一億美元市值的公司還是沒有問題的。
小米的護城河根本不是MIUI。 目前排名第一個的答案完全是錯的。
小米護城河是由多方面組成的,最核心的就是小米的獨特模式。MIUI只是其中一件武器而已。
小米公司的組建方式和大部分手機公司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這點就決定了很多公司基因不同。
當成小米1出來的時候,價格很有競爭優勢。 但是這並不是護城河。
小米發展到現在,總體性價比還是不錯的, 但是也並不是護城河。
MIUI發展到現在,總體體驗還是不錯的(雖然還是有接不起電話,掛不了電話,死機等種種狀況。只是相對其他很多的好很多而已),但是MIUI這並不是護城河。
........
理由就是這些東西都是可以改變,可以追上的。真正核心的是小米的硬體+軟體+互聯網的生產模式。以及公司的組成模式。 很長時間內,你基本找不到類似的第2家。 比如,很多比小米低價的智能機,在硬體上,價格上,各有千秋,但是這些廠家做軟體了嗎? 做互聯網了嗎? 互聯網部分不是僅僅通過官方網站銷售,微博營銷一類的。 魅族做了其中一部分,其實還差很遠。 更不用說其他手機廠家了,和傳統的硬體廠家沒有多大區別,最多扁平了銷售渠道。
小米的成功不是偶然。光靠噱頭是騙不了多少人的。
如果光靠噱頭就可以成功,就可以長期成功,那麼山寨機的山大王早就這樣玩了。很多人沒有看清小米用戶群體的根本需求是什麼。總是把別人的成功看成是偶然,運氣什麼的。
我是小米的員工,其實我感覺小米能快速發展的原因是快速的創新和迭代,我沒有見過任何一家公司在運營一件事情的時候擁有這麼快的響應速度,雷總說過,想在移動互聯網中佔據一席之地,一個快字是首先要做到的。
我覺得是「信仰」吧。
至少,小米是一個把用戶擺在一個相對重要位置的公司;無論是那些自認為高人一等的人稱小米的用戶群體為「屌絲」也好,還是那些真的「壕」氣衝天的選手,都不得不承認,小米的產品都是高性價比的產品;不像一些廠家稍有名氣就開始所謂的「品牌溢價」,小米的路線一直都是親民的;至少大部分在想買某件產品的時候,會有意識的去看下小米有沒有這個產品,評價怎麼樣,賣多少錢,因為信賴,所以堅挺。
一句話:規模效益後的生態鏈。
請聽我細細說來:
1. 11月,陳彤新官上任,19日小米聯合雷軍旗下的順為基金,以3億美元巨資「任性」地入股愛奇藝。愛奇藝現為百度旗下公司,在投資完成後小米成為其第二大股東,並派一名董事加入愛奇藝董事會。
據悉,此輪投資完成後,愛奇藝將與小米在內容、技術產品創新,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此次合作可謂雙方互補短板。愛奇藝在東家百度的支持下,走高清視頻路線,重金搶食大量內容,收到百度贈送的PPS大禮,之後2億元購得湖南衛視5檔綜藝節目,加之今年華策愛奇藝公司的成立,極大地補充了小米的內容端。而2012年與手持牌照商廣電系成立銀河互聯,小米電視對牌照的渴求亦得到了滿足。
小米擁有中國第一大以及世界第三大手機廠商的背景和「米粉」,對於愛奇藝來說,小米的忠實用戶或將為其UGC工具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小米的硬體率先搶佔客戶端。
2 小米宣布1000萬美元投資優酷土豆,具體方式並非入股,而是通過在二級市場購入優酷土豆股票,這也是陳彤進入小米的第一筆內容投資。
優酷土豆集團表示投資愛奇藝小米是戰略合作關係,其內容自制能力能為小米硬體產品提供支持,並提到雙方都致力於推動粉絲經濟。
未來優酷土豆的自製內容可在小米盒子、小米電視、小米手機、小米平板等內容載體終端播放,而小米也將深度參與到內容的製作、出品與發行中。
3 在 新小米盒子推出之初,2013年1月28日,小米科技與未來電視有限公司(ICNTV)(下稱「未來電視」)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小米盒子接入未來電視運營的中國互聯網電視集成播控平台,包括節目集成與播控、EPG管理系統、客戶端管理系統、用戶管理系統、計費認證系統和版權管理系統等將全部由未來電視進行管理,小米盒子通過中國互聯網電視集成播控平台向用戶提供服務。
4 小米的硬體產業在國內比較成熟的,內容資源是其短板,事實上,小米早已開始謀劃對於內容與版權的布局,今年尤其密集。
4月,小米就以不菲的2億美元換得迅雷27.2%股份,一躍成為迅雷的第一大股東,而雷軍通過小米科技和金山軟體[1.56%]總共持有迅雷39.4%的股份,對迅雷的控制力超過迅雷所有董事和高管,後者持有迅雷34.5%的股份。
其中,迅雷看看亦屬視頻行業,可為小米補充內容短板。此前,迅雷向媒體表示與小米的合作點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小米MIUI操作系統,二是小米的家庭硬體、互聯網電視和互聯網機頂盒。雷軍也曾提到迅雷在高速下載和視頻業務上有優勢。
全資控股瓦力網路,組建小米互娛,將米聊、遊戲、視頻等多個業務進行整合。瓦力網路還投資了華策影視[-3.21% 資金研報](300133,股吧),布局影視文化產業。
59項目為小米「築城」
除開金山系外,圍繞著小米,雷軍的投資主要通過3個渠道。
一是雷軍本人做的天使投資,雷軍是雷軍系的核心。
二是雷軍作為合伙人成立的順為基金,這是雷軍系的主力部隊,大部分項目是由順為基金投資。順為基金成立於2011年,目前設立了兩期基金,一期基金規模為2.25億美元,二期基金於今年4月募集完成,規模3.15億美元。
三是小米風投,主要為小米的戰略服務,與順為基金有部分交叉投資項目。
據理財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順為基金與小米風投共投資項目59個(雷軍的天使投資因公開資料欠缺無法統計)。兩者交叉投資項目3個,包括加一聯創和智谷睿拓和美卓設計。
而順為基金成立以來所投項目50個,其中耶客網路、51Talk、阿姨幫均獲得順為基金兩次投資,一起作業網更獲得順為3次投資。想知道更多關於小米、華為等知名品牌戰略布局等新奇有趣的秘密,歡迎關注威信:品牌趨勢,很多人都聚集在這裡學到了亮瞎你的鈦合金眼的乾貨,你不關注試試看。
小米風投所投項目12個,其中IMFB即時臉書獲得其兩次投資。
這59個項目涉及智能硬體、手機應用軟體、視頻、智能家居、電商、O2O、社交、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媒體、在線旅遊、互聯網金融、遊戲、產品設計等領域,緊緊圍繞小米的產品鏈布局,試圖打造一個閉環。
堡壘1:對方用常規思維,不屑使用小米的方法
堡壘2:看懂小米的意圖,因為自己的渠道無法取消,不能用
堡壘3:網路外溢效應,用戶使用小米之後,可能就不會轉移了,強者很強,第一代垃圾,透支雷軍信譽,後面有錢了可以改進了
堡壘4:品牌效應,小米比魅族有名,這是真實情況,不解釋
堡壘5:銷售量大帶動後面採購變大的低成本
堡壘6:法律,專利限制(這個不存在,應為沒有技術創新)
堡壘7:自然規模限制(不存在,手機換代不算慢,需求有)
堡壘8:模仿小米營銷,可能與公司的政治,文化,產生衝突。
小米策略:剔除掉用戶不關注的方面——手機獲取渠道方式,採用直銷。削減用戶感受不大的方面——手機的設計虛的。減少成本。提高系統的完善方面,讓用戶能參與設計(讓用戶感覺自己設計),總是提供最新的硬體,自造最新的噱頭,滿足用戶喜新厭舊,創造小米粉絲社區,添加周邊產品,提高粘度,營銷,提高逼格。創造價值。 小米快速銷售,回籠資金,不斷改進,不斷佔領市場,小米定位在學生,目標清晰。
綜上:魅族加油。
雷軍的小米之道
雷軍自己說以前在金山的時候,自己帶著一群人苦哈哈的花了5年才把金山弄上市,而馬化騰等一眾後出道的小弟輕輕鬆鬆的就把公司弄上市了。雷軍對此很鬱悶, 雷軍後面總結經驗,認為做事一定要順勢而為。雷軍認為的趨勢是智能機將成為人們日常活動的中心,智能機沒有出現之前,大家都是以PC為中心,智能機出現之後,PC也只是智能手機的附屬設備。因此他做了小米手機。
鐵人三項方面還是藍海
雷軍看待事物的視角與其他人是不同的,其他人認為智能機市場是蘋果與三星的天下了,別的品牌的手機很難分割開市場。雷軍認為只有在軟體+硬體+互聯網服務這三個方面同時有投入有產出的公司才有恆久的競爭力,雷軍稱這三方面為鐵人三項,目前這三方面的玩家只有蘋果一家,還沒有跟隨者,蘋果公司是自己做手機系統,自己做工業設計,自己用App store 賣軟體。三星與HTC從這個視角來說就是缺胳膊少腿的殘廢,因為他們只用安卓系統,沒有自己的粉絲社區。假如小米像HTC與三星做安卓手機那樣的方式做手機怎麼可能抵得過別人的先發優勢?在小米之前HTC與三星已經將安卓系統手機做的風生水起,這條路斷不可行。從鐵人三項方面來看,小米只要緊跟蘋果步伐,小米就是這個領域的第二號人物,蘋果是高端機,小米同時擺對自己的定位,面向中低端,小米就是中低端的第一號人物。鐵人三項的分析展示了雷軍的眼界,也決定了後來者做智能手機的路子。蘋果制定了這個標準,雷軍總結出來這個標準。無論後來者是鎚子手機還是1+手機,小米已經有先發優勢。小米要賺取賣手機硬體的錢,還要通過手機賣自己的服務,賺取軟體的錢。
互聯網思維來賣東西
互聯網的存在讓單品買賣成為可能,所謂的爆款就是銷量高的單品。與電子商務公司比較,線下賣衣服賣上幾千萬的銷售額可能要積累幾十年,淘寶店家爆款賣的衣服一天可能銷售額就上幾千萬。小米公司一開始只要做好自己的手機,然後用上雷軍的媒體資源做營銷做推廣,只需要賣小米手機一種就可以獲得銷售額,線下的手機店,面向的是所有進店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愛好,實體手機店需要準備多種手機。在此提一下魅族手機,魅族手機有自己的實體店,我以前在湘潭讀書的時候也去看過,實體店需要人流量,可是偌大的湘潭,有多少人知道魅族,知道魅族的人去過實體店看過之後,又會去重複的看幾次?魅族的店子只有魅族手機,MX與MX2,MX3,別人看過一次可能再看第二次,第三次了還去實體店去看那孤零零的三款手機?就算魅族粉絲去實體店看了手機就買了手機,魅族粉絲都買完了,實體店還需要開著嗎?顧客都沒了。網路起一個篩選的過程,不喜歡小米手機的不會去小米網,小米也只要專註於產品,服務好自己的粉絲。網路上有各種各樣的人,你的產品就算非常小眾,這麼多的網名也會有一部分人喜歡。這讓小而美存在有了可行性。
小米的營銷=與年輕人的互動
小米營銷的目的是成為蘋果手機與非蘋果手機之外的小米手機,三星的廣告營銷目的也是這樣的,同時小米更加註重年輕人群體,因為他們是未來。小米手機的用戶大部分都是年輕人,所以小米與QQ空間合作,QQ空間的用戶大部分也是年輕人,客戶在哪裡,小米就在哪裡。小米為了與自己的粉絲更加的接近,有自己的粉絲社區,小米公司會不定期的舉行活動,比如米粉節,在米粉節上公司的高管員工會與小米的粉絲近距離的互動,小米是年輕人的小米。粉絲就是上帝。
小米的實質=?
無論雷軍眼界多高,無論小米手機多好,無論小米多招年輕人喜歡。賺錢才是王道。看看小米是如何做的!小米沒有開線下效率不高的實體店,也沒有花過多的錢做硬廣,沒有追求明星代言,沒有做這些事情,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銀。小米做了網上銷售,通過小米網銷售,通過微博銷售,通過微信銷售,通過QQ空間銷售,不需要手機導購員,先收錢延遲發貨,做了這些事,也省下真金白銀。同時,小米採購高通,英偉達最新的晶元,用上最先進的技術。做這些事,提高手機的價值,這都是用戶可以直接看見的。綜合結果是:大家認為小米手機是高配低價的手機,便宜有好貨,值得擁有。
火爆的銷售結果證明這條路是行的通的,小米公司已經在用同樣的思路運作電視,路由器,小米公司意欲成為未來家庭多媒體活動的主宰者。飛速的擴張,我只想問小米的管理跟的上嗎?
清河
1、用戶覺得價格實在,不會暴利。
2、敢於標明用料。
這個答案必須匿名。
小米是一家有互聯網基因的企業,而熱衷於護城河概念的巴菲特,他從來不碰科技股。
所以答案很簡單。小米沒有護城河。
MIUI 不是,一個教英語的都能搞定的東西,你覺得能成為護城河?
互聯網服務也不是。你覺得被微信打得滿地找牙的東西能成為護城河?
小米手機就更不是了。全中國今年出貨三億台智能機,隨便就能挑出強過小米的。
銷售渠道也不是。網上搶購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別人分分鐘拷貝一個出來。
營銷方式也不是。小米的營銷的確很優秀。但也不是最好的。
那沒有護城河的小米憑什麼呼風喚雨,佔據中國智能手機百分之 2,3 左右的市場?
是因為小米自己做了 硬體,軟體,互聯網服務,銷售渠道 - 僅網上,和品牌營銷。而且,在幾乎每一個方面都做出了新意。
以前幾乎沒有每周發布的 OS 。幾乎沒有網上搶購。幾乎沒有純網路的營銷方式 - 當然現在小米也做了分眾。幾乎沒有企業在營銷部門,有那麼多前媒體和前公關公司的人。
有些賣廣告的和我說,小米不是簡單的廣告客戶。他們會提出有新意而且符合小米手機特點的點子出來。
我以為這是中國所有專業的硬體,軟體,互聯網服務,公關,媒體公司的失敗。oppo 魅族的手機為硬體公司挽回了些面子。微信和 flyme 為軟體和互聯網公司挽回了些面子。而公關和廣告公司在小米麵前應該都去跳樓。
所以,中國各個專業領域的公司的不敬業和無能才是小米的護城河。久經考驗的商業模式把最專業的公司聯合起來,卻被一家什麼都自己做的公司打敗了。護城河?開玩笑吧?護城溝還差不多。
系統控制在谷歌手裡;
硬體堆砌誰都會做;
營銷?確定能比得上喬布斯?確定飢餓營銷消費者會不會膩?
雷軍和小米是優秀的工作者和公司,但,還絕對談不上護城河。
前言:
任何一個人、一個品牌被神化和迷信,都值得懷疑。
前有毛/澤/東個人崇拜文/革/忠字舞,後有薄/熙/來掃黃打黑唱紅歌。
諾基亞也有如日中天時,微軟也有如日中天日,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站在風口,豬也能飛。比如深圳的諸多山寨廠商,也包括小米。
身處大勢已去時,能力如朱由檢者只能感嘆:朕非亡國之君。
那又怎樣呢?摩托羅拉總有一天要倒下,總有人做亡國之君。
微軟總有一天要倒下,總有人做亡國之君。
騰訊總有一天要倒下,總有人做亡國之君。
偶像總有倒下的一天,只是時間問題。
只是身處康乾盛世的民眾,不能想像末日頹廢、聯軍入侵。
智能手機1:這是什麼?
我們容易被名字迷惑,智能手機是什麼,不是什麼?
喬布斯最大的貢獻是把互聯網加入手機,創造了iPhone。
iPhone的本質可以說是微型網路計算機。
這個微型,是電子計算機從幾噸重到幾十千克個人計算機、幾千克筆記本電腦的延伸。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小。
這與我們通常理解上的「手機」有本質的不同。手機在我們傳統理解上是通話工具,是固定電話的延伸。
而喬布斯從計算機角度改寫了手機的內涵:智能手機本質上是微型網路計算機。
功能手機基因與計算機網路雜交,產生iPhone,進化方向與近親電話發生偏離。
智能手機2:基因擴散
一個物種先天職能為最大化擴散自己基因,智能手機這個新物種也不例外。
智能手機之前,先看看其他物種:電話、電視、廣播、計算機。
從本世紀初起,電話開始在歐洲普及。到1914年,丹麥平均每千人擁有45台,德國每千人21台、英國每千人17台、法國每千人8台。而到2011年,全球電話用戶總數達到69.2億,達至人口總數。電話的基因擴散至全球,用去100年。
1928年7月3日,美國人只需花75美元就可買一台電視機,也正是從這天起,電視機開始在美國普及。而2001年數據,中國城市家庭中電視機普及率達到99.3%。
電視機也經歷了黑白到彩電到液晶、等離子的進化。
智能手機的擴散,若以2007年第一代iPhone發布為起點,現在過去7年,2014年全球智能受眾數量將達到17.5億。愛立信預測,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用戶數將達45億。
電話普及全球耗時100年,智能手機不超過15年。
智能手機3:生命周期
智能手機在世界不同地方進入時間不同,普及率不同,生命周期有差異。
2013年9月,諮詢公司Nielsen發布亞太地區移動消費者分析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達到71%,略低於英國的72%。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以87%的智能手機普及率居亞太地區之首,中國大陸的智能手機普及率達71%。此外,美國60%、英國72%、法國64%。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陡然下滑24.7%,其內涵是什麼?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陡然下滑24.7%,其內涵是什麼?
從生命周期說,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越過飽和點,進入增速衰退區間。
從生命周期說,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越過飽和點,進入增速衰退區間。沒有永遠上升的市場。智能手機也將步電視機行業、冰箱行業、功能手機後塵:市場飽和,價格廝殺,淡出中心。
沒有永遠上升的市場。智能手機也將步電視機行業、冰箱行業、功能手機後塵:市場飽和,價格廝殺,淡出中心。
不同的是,時間太快,覺察落後於事實。
智能手機4:小米模式
雷軍宣揚的小米成功原因:7字口訣。
真實的小米成功原因:產品本地化,低價化,互聯網營銷。
智能手機本是舶來品,中國手機廠商在美國基礎上本地化演繹。
其中的佼佼者是深圳的山寨機。深圳山寨機中的佼佼者是基伍手機,其銷量在印度一度僅次於諾基亞居第二。
印度市場,與小米類似的印度本土手機品牌Micromax,2013年市場佔有率17.1%,僅次於三星。其成功原因被總結為:本地化,低價化。
小米手機的本地化,以MIUI操作系統為代表。
低價化,準確的說是定位恰當:不上不下,差異化競爭。與本土手機廠商拼品牌,與國際手機廠商拼價格。
深圳的山寨機價格低,小米說我有品牌;蘋果三星品牌好,小米說我價格低。夾縫中獲得生存空間。
中國品牌進階表達為:無品牌,普通品牌,中國第一品牌,世界品牌。
這也是消費者購買心理排序。
之前的李寧在運動服飾行業做到了中國第一品牌;聯想在計算機行業做到了中國第一品牌;功能手機時代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大舉入侵,還沒來得及誕生中國第一;智能手機時代,小米有可能成為當年的李寧,成為中國第一智能手機品牌。
智能手機5:互聯網營銷
老年人在看電視,年輕人都在上網。
注意力在哪,廣告就應該往哪。雷軍與其他手機廠商包括楊元慶的區別在於,他懂互聯網。
當傳統手機廠商在電視台大舉投放廣告時,小米開始全面互聯網營銷進程。
小米社會化媒體和論壇組大概有80人,社會化媒體組近50人,負責微博、QQ空間、微信的運營。
(*當然我很反感知乎上的小米營銷人士*)
一般公司的市場部品牌部聽不懂:80人發微博發帖,這意味著什麼?
這條信息隱含的背景是,世界的權力中心往互聯網轉移,得互聯網者得天下,尤其是年輕人天下。
當然,老年人產品製造商,請出門左拐往電視台。
不僅智能手機,針對年輕人的食品、飲料、化妝品、汽車、服飾、電影,營銷陣地都應該往互聯網轉移。
現在已經不是做不做的問題,不做等死嗎;是怎麼做的問題。
雷軍懂,其他中國智能手機廠商不懂,這就夠了。
智能手機6:對外擴張變數
中國市場高速進入人手一部階段,智能手機5年內就將超過13億人口。向外擴張,自然之舉。
這一階段,中國第一品牌放到日本、韓國、印度、巴西有吸引力嗎?
這一問題,中國品牌走出去都會遇到。華為算做得好的,但其行業非大眾品牌;Wechat也艱難;收購國外品牌算一條思路。
中國品牌國際化,不僅僅是品牌的問題,還有政治經濟文化國際形象問題。
另一方面,大舉向外擴張,這樣的高速增長也許還能持續幾年十多年。
怕就怕在,幾年後智能手機又被新事物顛覆。到時新聞會這樣說:中國智能手機第一品牌小米轉型困難,今日被大豆收購成諾基亞第二。一年前可以說是價格,性價比,現在的話應該可以說品牌了,畢竟現在以說起小米,除了性價比高之外,miui,口碑等都可以算是一個參考的因素
推薦閱讀:
TAG:小米科技 | 小米手機 | 著名公司的「護城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