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階段怎麼寫出有質量的經濟學論文?


    轉載請遵循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協議

      &>該協議寫明了轉載需要署名並且需要是非商業用途,因此謝絕轉載到營銷性公眾號、微博、人人等平台,謝謝理解。

  • 2015-Feb-28 更新關鍵處英文/中文注釋。如果有哪些英文看起來特別難懂的歡迎提出,我會追加註釋。
  • 2015-Mar-1 更新 關於plagiarism、關於Database
  • 2015-Mar-2 更新 關於Model、關於哪裡有免費的research resource
  • 2015-Mar-9 更新 國內免費資源訪問,感謝 @吳穹 的評論

#一篇中上水平Essay的基本特徵
也算是寫了不少essay的人。。個人認為質量高的essay一般各有特色,但是一般都會有如下特徵:

  1. Thesis Statement(中心句/論點)清晰:文章論點應該清楚擺出,很多人都是高中寫散文寫慣了扯了半天不知道TA要寫什麼,這種文章prof越懶越容易被差評。
  2. 有完整的行文結構。
  3. 以Academic Source為支撐進行論證:有書/Database(權威資料庫)之類的優質source可以引用的就不要去用wiki,寫個econ essay跑去引用百度知道我也是醉了。Academic Source 很難用簡單的一兩句話定義,有空的時候我會update一下應該怎麼找靠譜的source。
  4. 語言及邏輯不會太複雜:經濟學的問題多數都是能用簡單語言說清楚的,你的語言不清楚、模稜兩可、冗長,只能說明你對topic了解程度不夠,一般prof都會給差評。
  5. Quantitative類論證有比較漂亮的模型:本科自己提model的應該不多,但是如果你用自己的model做Regression結果的hypothesis test明顯發現結果會被reject掉的就真的不要往上寫了
  6. 該paraphrase/cite的時候千萬不要偷懶:否則被算抄襲約談了就真的是作死了
  7. 不走極端:經濟學問題多數都是沒有絕對對錯的,所以論證應留有餘地,不要太絕對,要體現出critical thinking。但凡太絕對的文章prof一般都給差評。
  8. 能認知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並提出可行的發展方向:指出別人的錯誤很簡單,難的是指出自己的錯誤,尤其是一篇連prof都覺得論證完美的文章中,你能找出可能提高的點則是很大的加分。雖然大家一般都是簡單點兩句,但是寫的好絕對是亮點。
  9. Reference list(參考文獻)體現大量reading outputs和認知性篩選
  10. 寫了圖、表要進行解釋分析:莫名其妙放了個表在文中不解釋清楚的大有人在,prof差評
  11. 拋開真正意義上的質量,如果你要拿高分,最好不要冒險嘗試和prof意見完全相左的論證方向,否則悶聲作大死:雖然的確理論上prof會告訴你這個問題爭議很多、我們鼓勵大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長期鬥爭的結果告訴我們本科essay和prof對著乾死很慘的概率比較大。因為一你很難在本科essay的篇幅內寫表達作出sound arguement來說服prof,即便篇幅允許時間也不允許,時間篇幅都允許prof的私心不允許。所謂「順prof者昌,逆prof者亡」 如果你真的打算嘗試在一篇essay中大幅反駁prof的想法,你至少應該事先在office hour私下裡探探prof的口風。

#一般寫Econ Essay的步驟
以上各項是一篇中等偏上水平essay必備的基礎要求。滿足以上要求的essay一般分數不會太低,但是對於第一次寫econ essay的新人來說一次性全部做到會有點難,很多小夥伴私信我說以前沒寫過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我建議新手可以以如下流程開始一篇本科的econ essay (research 類master及PhD勿對號入座):

  1. 第一步:審題。寫之前請認認真真讀一下prof到底給了什麼方向或者什麼題目,不要天馬行空的胡寫,不然寫的越多死的越慘。
  2. 第二步:Review related lectures(複習課程相關章節)。因為我大Econ的學生一直都是以水著稱,下筆之前建議先複習相關lecture的內容,此時可以順手整理一下prof對於這個問題的觀點,同時你應該知道:1) 這些lecture和課本哪個範圍有關 2) 這些lecture給定的reading material有哪些
  3. 第三步 (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有篩選的做大量的reading並做notes 。此項應該在你確定thesis statement之前做,千萬不要想一個thesis再對應的去找支持的reading。Econ是一門沒有絕對真理的偽科學,此時你要明確的知道academic world關心的是主流大牛們怎麼想而非小朋友們怎麼想。你應該至少讀完prof給你的reading list(課程推薦的寫論文之前應該閱讀的拓展閱讀材料,這個國內不知道叫什麼)和我剛才第二步提到的課本範圍+reading materials。推薦學霸們進一步通過reading list給的文章的reference list找他們cite的那些文章再讀。當然你也可以上Google Scholar自己找,搜出來的文章多數學校都可以通過institution login(總之就是頁面上institution login這個鏈接,不明白我在說什麼見下方圖片)登陸並免費查看全文(具體的可以問下自己學校的IT Service/Academic Service),找知名作者且相關的內容看,如果不知道誰知名,rule of thumb的觀點是看誰被cite的多就看誰的文章。讀的時候不要像看小說一樣看過就算數了,一定要做notes,總結各個人的觀點,了解他們撕逼主要的point在哪裡,看到有好的數據可以順手標記一下。

  4. 第四步:出thesis statement,確定topic方向。樓下好多人強調topic獨特、有心意,我是不同意的,因為明顯的還不是時候,你們學的知識不夠多,academic三觀也不夠正,在econ激烈的撕逼+互黑過程當中,除非給你加特效,不然很難duang。作為本科新人,你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字數、經費的前提下提出一個很棒的thesis然後再去作一個完美的證明。真正意義上的本科essay來說在topic選擇上你們應該循規蹈矩的,新意(original thinking)最多也就用在model/theory的改良上,切不可憑空無支撐的寫一堆自己的想法,否則但凡正常的prof都不會因為你idea很吊夠創意給你高分。出thesis的時候你需要:1) 一定要critical,因為econ的世界裡總是有反例的,你不能太極端的支持某一方,要給反例留出餘地,並且在文中用適當的篇幅去討論反例對我的主要觀點有多大影響。2) 根據你了解到的撕逼走向定thesis,不要憑空想。
  5. 第五步:出outline。給你的同學看一下你的outline,讓你的同學來challenge你的outline。我知道國內很多學霸不喜歡把自己寫的東西給別人看,生怕自己想到的好的point被人模仿走了。說實話econ的essay大可不必,不要去吝惜那些你們覺得很好的idea,因為econ這麼多年,那麼多scholar,你覺得這個topic里好的point也許prof早就看的想吐了。而且一個module這麼多人一起修,小範圍的交流真的無傷大雅,如果兩三個人對於某個有意思的point分析很透徹反而有加分,因為prof能感知到你們下課再做額外的group study,面試也好、學術也好這種都是加分點。最後對你outline中吃不準的東西office hour找prof聊一下,不要浪費office hour。
  6. 第六步:對需要數據支撐的位置有針對性的去各大database搜集數據。學校圖書館的database用起來,真的真的真的不要網上隨便搜個鏈接出來。如果沒有英文的你完全可以用中文的,只要確保database信息的準確程度即可。如果你發現中文英文某data差很多,你可以分析差距來源並做adjustment,這也是加分點。最後根據data和你的reading 微調一下thesis。
  7. 第七步:各種拖拉,拖拖拖拖拖,差不多到DDL的前一晚一個字都沒有寫,你去買咖啡開始準備通宵了。
  8. 第八步:通宵寫完essay,按照學校要求的格式打出來。電子版無所謂,紙質版一定要單面列印,prof看雙面列印的紙質essay絕對幸福感暴跌。當然此處還是以學校規定為準。
  9. 第九步:上交。一篇寫完了,準備寫下一篇。

# 關於plagiarism

  1. Q: 我傳turnitin查similarity/抄襲率,發現指數很高(e.g. 30%+)會不會算我抄襲?
    A: 不一定,如果你的確沒有抄襲就不要在意。一般學校對於plagiarism的認定非常嚴格,不會單憑一項相似度就認定你在抄襲,畢竟similarity是機器計算得出的結果,真正認定你plagiarism的都會通過層層審核,所以當你similarity高的時候你要先看其主要來源是哪裡。1) 如果主要來源是reference list,不僅完全沒問題,還說明你cite的文章應該是被主流學術界接受的文章(被索引了) ,證明你文章literature review這一塊做的很好,是強加分項。 2) 如果主要來源是被申明的quotation,問題也不大(e.g. 圖標、prof要求的數據表格)。但是quotation最好不要太多,不然就顯得全文沒有你自己的東西。如果是作者觀點一類的語句最好paraphrase一下。 3) 自己作死,真的是在抄襲。這種情況就等著你們學校的plagiarism committee發退學通知吧,國外多數學校(當然野雞大學除外)對於這種行為都是0容忍。Essay這種東西你寫的再爛無非就是分數低一點,但是你抄襲被發現不僅僅本科會被判0分,而且有比較高的被開除幾率,所以不要去抄襲。
  2. Q: 那麼是不是我把別人寫的東西全文改的一點similarity都沒有是不是就不會被認定為抄襲了呢?
    A: 請不要低估你們學校的prof的智商,雖然他們笨,但是它們懶啊!他們一般都是布置一個topic用10年、每個學期不換的人。你「仿寫」的文章一般他們都早就看過了。所以不要做這種無謂的嘗試,做學渣是態度問題,抄襲、作弊就完全是人品問題,不要動這種歪腦筋。一門課不及格最多重修,抄襲被抓重了就是退學。不作死就不會死。

# 關於Database

  1. Q: 我們學校提供了XX家的database,但是我覺得這個database的modeling功能很弱怎麼辦?A: 儘可能避免在正式research階段用database自帶的modeling功能,一般都不夠強大。在初步定性階段你可以用database自帶的功能做基本分析,但是一旦你認定這個數據有用,最好導出CSV,本科至少Excel總會的,Excel處理起來可能都會比某些database自帶的功能要好。當然你用matlab/R/python(e.g. numpy/panda) 完全都是沒問題的。順手推薦python的pandas,會編程的話簡直神器啊。DDL前一天一點數據都沒找過pandas從source到regression一次性全部搞定有木有!!

# 關於Model

  1. Q: 是不是一篇essay當中必須出現quantitative model?
    A: 不一定。不同類型的essay有不同類型的寫法,如果是本科literature review類(也就是偏文科、玄學類)的essay,在評判的時候給literature的權重會比較高,也就是你老老實實做reading、take notes絕對比你天馬行空建model有用的多。modeling只是一種證明手段,你可以用它去佐證一些理論性很強的東西,但是當prof要求的主體是literature的時候就不應該本末倒置。
  2. Q: 這是我的第一篇essay,我想知道我應該怎樣進行modeling
    A: 一般本科階段自己獨立去modeling的情況其實不多(指日常essay,dissertation應該除外)。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開始,不如先去看看課程內提到的model是怎麼建立起來的。我推薦你去建立自己的model之前先想明白是否存在其必要性。因為有些prof想看到的就是你對model的應用,因為考試的時候你沒辦法用電腦進行regression,所以prof想考的point只是單純的你會不會應用這個model以及你對這個model怎麼看。所以此時你只要展示出你會運用它、並且對於這個model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就可以了。再有,你應該尊重基本事實,譬如讓你寫一篇關於CAPM的essay,prof讓你用Macy"s+^NYA的數據進行驗證,你用了這個數據以後發現CAPM model擬合的很好,這是prof想呈現給你的一個客觀事實,那你就應該尊重客觀事實,去分析為什麼它擬合的好,對於可能存在的不足點到為止就好,沒必要大篇幅的寫我把它改進成如何如何,本末倒置會死的很慘。
  3. Q: 如果我真的想提出自己的model,應該如何入手?
    A: 如我所言,Econ無非就是眾Scholar的無盡互黑和撕逼,在不了解行情的情況下貿然提出自己的model一般都會比較脆弱,尤其是本科階段提自己的model一般都會被prof列為「interesting model」的範疇。此時如果你非要提自己的model,請基於一些被廣泛認可的modeling methdology:e.g. 我要尋找Macy"s Inc和market performance之間的關係,你去翻翻課本就知道有CAPM/FF3F/LCAPM之類的model可以套用,此類model一般都是regression得出的,所以此時你可以沿著同樣的方向進行嘗試,可以把FF3F拓展幾個factors(譬如加入GNP/exchange rate一類de因素),這樣就變成了你自己的model。這樣你即展示了對prof講授的知識的肯定、又體現了自己的original thinking,是很好的加分點。
    另:其實投機取巧的說,你去modeling最簡單的方法無非就是嘗試幾種常見的regression關係(僅限本科),一般只要真的是有關聯的兩個要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套用其中一款,學好regression對於econ的學生來講真的太重要了。
  4. Q: 我應該用什麼軟體進行regression?
    A: 如果是本科,建議最最最起碼先把excel用好,再去拓展其他軟體基礎很差就不要有太多不相干的想法。我知道有人可能會一上手就推薦Matlab,連liner-regression都推薦Matlab,我個人覺得其實這樣真的不好,太浮躁了。你日後如果去投行、銀行、四大、證券,大家日常工作當中用的最多的還是excel,當你excel都沒用精連怎麼樣插入圖表都不知道的情況下直接去學新的東西意思不大。我認為如果你不打算去讀PhD或者終生從事research類工作,那麼學python的意義遠遠遠遠遠遠遠遠大於學Matlab。因為你會用Matlab以後你只能用它來分析數據,如果你會python,你完全可以通過不同的library(就像瀏覽器的插件一樣)實現很多有意思的功能。如果你去四大工作,用python自動化操作excel絕對可以節約你大把的時間。有基礎的同學可以去了解一下python的pandas這個library的入門教程(10 Minutes to pandas),絕對物超所值。但是如果你以後打算去讀PhD/做research,還是學一下Matlab吧,不然你以後的prof會鄙視你的。。。
    另外有人會說哎呀excel做regression好難用啊。我想說,如果你Excel Add-ins Analysis相關的勾從來沒有鉤上過,請不要過於武斷的下結論。

#哪裡有免費的research resource?
一般的,只要你是正常大學的大學生(非野雞大學),你所在學校圖書館絕對會包含海量免費資源供你進行research,也就是說正常大學的學費已經包含了你在圖書館使用這些文獻的費用,無需去某寶額外付費購買那些黑號。下面講UK和澳村學生可以免費獲取資源的方式,國內也可以仿照,其實都是差不多的。

A. 如果你是澳村的學生,以USYD為例,USYD的小夥伴可以做如下嘗試
1. 需要Database的看這個鏈接:Economics databases, University of Sydney Library 一次滿足所有需求
2. 如果你要看paper/Journals的話:eJournals, University of Sydney Library 基本的都有。但是比較遺憾的是USYD沒買institution login,也就是你google scholar搜出來的paper不能直接通過institution login&>找自己學校名字&>登陸學校賬號進行下載,要去學校database里自己搜的。
3. 各種各樣的書。 去這裡找:eBook collections, University of Sydney Library
4. 另外一定要試試看機房的Endnote (Link: Getting Started ),做reference超方便、也方便整理reading list。
5. 做research還是推薦你們去機房。雖然機房午餐有時候會有很多阿三吃咖喱。。但是機房的IP可以保證你在多數時候暢通無阻的某些特定的資料庫/文獻(其他學校也應該差不多,不論國內國外)。有同學說用機房裡用Google Scholar可以直接下載、閱讀大量搜出來的期刊網站(譬如wiley、Springer),但是我自己沒試過,不確定是不是可行。一般遠程登錄學校的上面幾個鏈接已經夠用了。
如果是UNSW、ANU或者MQ的也是差不多的,你可以去學校的官網搜一下,一般都有。

B. 如果你是UK的學生:
1. 和澳村是的一樣,學費這麼貴這些東西學校肯定都給你買好了,去學校官網找eLibrary的資源,學校一般會在library的部門頁面下給出這些資源的鏈接。如果你不知道的話可以勾搭一下圖書館的管理員,給他們寫email,然後一般圖書館管理員都是挺枯燥的差事,有人給他寫郵件他們一般都會很開心的給你回一大坨link,多和鬼佬聊聊天,不然真的UK就是白去了
2. 和澳村一樣,強烈建議去機房,一般UK Top 10的學校機房都不會差的,也會有EndNote和一堆你平時要付費才能用的正版軟體,不去真的就是浪費了。機房的IP就是一個完美的通行證,可以讓你順利的訪問一切你在宿舍/家裡訪問不了的資源。
3. 一定要善用Google Scholar(不用就虧了啊):UK的同學,或者說大部分EU的同學,Google Scholar搜出來的內容你點link進去以後多數是能直接下載的。How? 還是這張圖,用institution login,找到你們學校的名字,點進去,然後用你學校賬號登陸自己學校的Shibboleth系統就可以了。這個整合超級方便,你可以搭配Google Scholar的citation功能使用,非常好用。

C. 如果你是中國學生:
1. 其他都按照英國、澳村的來,但是Google Scholar的內容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國內學校都沒有買訪問許可權。你們可能只能用自己學校的elibrary去搜文獻了。
2. 你們也可以去學校機房,通過學校機房訪問多數國內文獻資料庫應該都是可以免費全文瀏覽的
3. 感謝 @吳穹 的評論:

如果你是中國公民,中國國家圖書館網站,身份證實名註冊後,可以免費全文閱讀除了新聞媒體之外的所有主流資料庫。新聞媒體資料庫僅限大陸媒體。
而且每天可以下載10篇。加上你父母的身份證,每天30篇下載量足夠你干任何事。

我實際測試的結果是大部分高質量中文資源都能順利瀏覽,但是英文資源相對較少,並且很多國家圖書館買下的英文資料庫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正常訪問,實在很可惜。但是國內使用已經完全足夠了,推薦嘗試。

綜上,簡單的說research resource你們都已經買過了,不要重複去買,已經買過的東西要會用,不會用的要去問圖書館的管理員。

#關於選題和內容的有趣程度
首先我必須承認我不熟悉國內經濟學的學術氛圍及學術認同方式,所以我只講我知道的、對於留學生而言有普適性的觀點。國內本科生建議參照樓下@小迪劉說的方式去做,這樣更穩妥

題目有趣固然好,但是作為本科生的日常essay(非dissertation的情況下),建議循序漸進的去做,正常的英美國家的professor們依然會把本科essay內容的準確性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說,哪怕你選題很有趣,內容有問題一切都是白搭,如果你要去拿1st class honour/A+,那選一個有意思的切入點可能會給你增加從Upper second-class到1st的分數,但是絕對不會把你從pass變到upper second,選題好是錦上添花並非雪中送炭,所以對自己有個清楚的自我認識、花時間在最值得你花的地方。但是綜合看來,professor並不非常care essay本身切入點是不是有趣,他們更關注切入以後是否能合理運用知識並發現原先理論的不足之處,即是否有很好的critical thinking。關於選題是否有趣,他們真的並不非常care,因為日常essay topic本來就是死的,CAPM也就是看你會不會做regression而已、behaviour theory也就是看你literature看的多不多而已,都是期中、期末考試里不好出在卷子里考的東西給個essay,所以不要想的太複雜,順著professor的意思走就好了,弄的不好反而弄巧成拙。

當然dissertation選題選題還是值得花這個時間的,不過再不一樣大方向還是相同的:你需要順著你的題目闡釋清楚基礎知識,再去進一步講你發現的東西,一樣不能脫離基礎知識和課本。最好的例子就是 @小迪劉 說的這篇《基金經理性別對基金業績和投資風格的影響》,你可以看到以下是該論文的目錄:

這是一篇碩士論文,但是其內容一樣的先去回顧了CAPM、APT,指標和research methodology也有參考別人,所以不要覺得創新就是拋開一切什麼都自己來,本科的DT和essay都偏向基礎,在基礎知識之上再去做你額外的research,切勿本末倒置。

這是一篇碩士論文,但是其內容一樣的先去回顧了CAPM、APT,指標和research methodology也有參考別人,所以不要覺得創新就是拋開一切什麼都自己來,本科的DT和essay都偏向基礎,在基礎知識之上再去做你額外的research,切勿本末倒置。

而且選題不是你說很新就真的很新的,還是以 @小迪劉提到的2010年發表的《基金經理性別對基金業績和投資風格的影響》為例,對於國內來說也許很新很有意思,但是類似的研究其實早就有很多,譬如:

  • Barber, B. M., Odean, T. (2001). Boys will be boys: Gender, overconfidence, and common stock invest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61-292.
  • Hira, T. K., Loibl, C. (2008). Gender differences in investment behavior (pp. 253-270). Springer New York.
  • Gill, A., Biger, N. (2009). Gender differences and factors that affect stock investment decision of Western Canadian inves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ural Accounting and Finance, 1(2), 135-151.
  • Olsen, R. A., Cox, C. M. (2001).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on the perception and response to investment risk: The case of professional investor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Financial Markets, 2(1), 29-36.

以上都探究的是性別和投資風格、業績之間的關係,而且都是本來就在我endnote裡面的數據,而這個數據是從當時professor給我的資料庫裡面導入的,尤其是BarberOdean(2001)這篇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教我們的professor給了很多批註,類似的文章還有很多,他們有些用的數據是broker給的數據,模型非常漂亮,類似的research也許我們凡夫俗子沒見過,professor畢竟不知道比我們高到哪裡去了。而且有一種東西叫做unfinsihed work,大牛professor之間會互相共享,我等凡夫俗子完全看不到,所以就像我說的,選的很小心,他們還是可能見過。對於這種見的多了的長者,你認為沒有定論的事情他們內心很可能早就有了非常明確定論,對於本科生三觀未全的情況下貿然去寫,寫對了還好,寫錯了可能會被批的很慘。

綜上,我很同意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創新,但是就像我的professor告訴我的一樣

做經濟學家本來就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你必須取捨過的有意思和做經濟學家,如果做經濟學家還很有意思,所有人都會變成經濟學家,我們就都會丟工作好嗎。

眾professor們早就被生活虐的習慣了無聊和枯燥,你去逗他們開心E(R)太低了,所以我早就放棄了逗他們開心了。以上,希望有幫助。

大家有什麼想問的可以在下面問,有時間我會更新的。


作者:欒教授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bylwzd(篇幅限制,二、三部分內容,關注專欄閱讀)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第一部分概覽論文發表三部曲
1.
選題:好的選題是論文成功的一半
首先說選題,我們做經濟學研究,題目非常多,那麼什麼樣的選題算是一個好的選題呢?我覺得在中國做經濟學研究,還是應該以問題為導向。當然有些人會說我的志向就是要拿諾貝爾獎,我就要做純理論的問題,但我感覺中國人做這種純理論的問題沒有比較優勢。沒有比較優勢怎麼說呢?林老師喜歡說一個例子,經濟學的重鎮以前是在英國,後來隨著美國經濟的崛起,經濟學也就轉移到美國,但是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我們知道,美國在GDP總量上超過英國是在1896年,在人均GDP上超過英國是在1914年。那麼經濟學的重鎮是什麼時候轉移到美國的呢?我們一般說是1947年薩繆爾森發表《經濟分析基礎》那本書之後。從美國人均GDP超過英國,都經過了三十多年。 我們比較樂觀的估計,十年之後中國的GDP總量超過美國。你要看經濟學重鎮的轉移啊,要從2026年開始,我們再等50年,大概經濟學的重鎮能轉移到中國來。這是一個判斷,中國要成為經濟學的重鎮,從現在算起還要等很長很長的時間。 第二你要知道美國大學裡面的經濟系,是一個很強勢的學科。他有多少的人天天沒事幹,天天就研究這東西。李稻葵老師老喜歡說,美國為什麼把經濟學搞得這麼複雜,本來經濟學是沒有這麼難的,就是因為收入很高啊?勞動力市場上工資高了,就要提高門檻,怎麼提高門檻呢?就是要搞你的智力測試,對你的智力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在美國搞經濟學研究的一幫人智力很高,都極端聰明,像克魯格曼這種人,極端聰明、極端自負。他天天沒事幹,不像我們,國內事情特別多。他天天坐在辦公室,沒事幹,天天在琢磨一些經濟學的問題。還有很多博士生,也在干這個事情。你想去競爭過他們,要在純理論上有所突破,我估計是很難的。這不是說我們不行,事實就是這樣的。人家環境比我們好,花的時間比我們多,所以我們的比較優勢還是在中國的實踐,看能不能從中國的實踐中提出一些問題,來好好的研究,一定是問題導向,這點我覺得特別特別重要。
我收到很多文章,看了他的前言和摘要,這篇文章大概就不會發表了。現在有了刊號之後,投稿數量大一些,我們每年大概會收到七八百篇文章。我們送審的就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文章,我們三個主編看看就給拒掉了。我們很多時候是在看摘要,這不是說我們不認真,因為你一看他的摘要,就發現裡面什麼也沒說,所以只能給拒掉。送審的三分之一再拒絕一半。所以選題是非常重要的。 你能不能在中國找到一個有意義的選題,別人研究過但你有好辦法,或者別人根本沒有研究過。在這一點上,作為中國的學者是有優勢的。中國在過去三十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中國法治不健全,很多東西都在變,不停的變。這實際上是一個大實驗場,我們應該有很好的素材要去挖掘。我就發現,我們收到的一些文章,很多人喜歡探討一些純理論問題。比如我們老收到關於科斯定理的文章。我就想,科斯定理都被研究了幾十年了,難道你還能發現新的東西?我覺得不太可能,所以這種文章,一看就給拒絕掉了。你能不能說中國現實中有一個事情,你能拿科斯定理或者科斯定理的延伸去解釋。所以還是問題導向,這也是最有可能發現新的問題的地方。什麼樣的選題是好的選題呢?第一是要有新的理論構想,我剛才說了你要去做純理論的東西不是很容易,還是要問題導向。你一定是在現實中發現了一個什麼東西,但現有的理論解釋不了,你才去發展一個新的理論。我拿到文章最忌諱看到什麼樣的文章呢?一個已有的理論模型,他把人家的假設改一改,推導的非常複雜,最後推導出的是一個非常trivial的東西。你改已有模型的假設,往往你會改錯的。這一次我們碰到一篇文章,說克魯格曼的中心外圍模型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的理論錯了,說克魯格曼的文章中存在重大的錯誤,他指出來兩點,我們差點接收了。還好我看過那個模型,很明顯是他自己搞錯了,他對那個問題並沒有那麼熟悉。你仔細想,克魯格曼的那是得諾貝爾獎的文章啊,他要是有那麼大的錯誤,還能得諾貝爾獎嗎?不要高估自己的智力,克魯格曼是絕頂聰明的人。不要老去拿別人的模型,改一改假設看能否推出新的東西,千萬別這麼做。你要是寫過理論模型就知道,一個理論模型都是磨了又磨,磨了又磨。為了得出他需要的結論,假設已經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然後你去改他的假設,完全就是兩碼事,不可能做到。我認為我們還是要從現實中發現有意義的題目,而不是純粹的去改人家的理論模型。
你比如說中國經濟為什麼成功,這個問題當然很大,不管你是做哪一個領域,你在你那個領域裡頭都可以問這個問題。在我這個領域,我如何解釋中國經濟的成功,現存的解釋有什麼不足。比如說,我們通常認為腐敗不利於經濟增長,而且有很多很多的理論和經驗研究都證明腐敗不利於經濟增長。我們知道中國腐敗很厲害,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給中國打分,廉潔指數,CPI?中國都是最低的百分之三十,但是為什麼中國的腐敗至少沒有阻礙中國的經濟增長?如果你是研究制度經濟學和新政治經濟學的,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挖掘下去,我覺得這裡面有很多可以做的。為什麼在中國腐敗沒有成為阻礙經濟增長的因素,是不是能挖掘一下? 第二個選題就是解釋一個謎或者意外。謎就是邏輯上無法找到答案的現象,你比如李約瑟之謎。大家知道李約瑟在寫《中國古代技術史》這套書的時候,他提出來一個問題,中國古代技術水平到了如此之高的地步,但為何近代的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似乎在邏輯上沒有辦法解釋,當然就這個問題有很多的研究。另外一個例子是,中國具有巨大的外匯儲備,但我們為什麼還要外國直接投資呢?我們實際上還在出口資本,那為什麼還要外國資本投資呢?這都顯然是出現了一個問題。再往回看一步,中國的投資回報率實際上是非常高的,如果你能找到項目去投資,回報率可能都是10%以上。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我們會有經常項目盈餘呢?為什麼這些錢沒有投在中國而是要變為外匯儲備給別人用呢?投到美國我們的回報率是多少?每年是2%。你到中國的民間信貸市場上去,現在年利率都是20%以上。這顯然是某個地方出問題了。我們現在老說中國經濟失衡,那我們能不能深入的問一些這樣的問題,找到一些這樣的謎,然後來給這些謎一個解釋。其實中國這樣的謎很多。再比如中國的法治環境非常糟糕,法院判決了也不執行,那為什麼還要簽合同?我到企業去調研,發現他們基本都要簽合同。而且法治環境那麼差,但是經濟表現並不那麼差,這裡面到底是什麼在起作用。 再一個就是意外,你發現了和現有理論預測相左的經驗事實。理論上說隨著價格上升需求會減少,但你發現價格上升需求上升的事實,這是經濟學上一個經典的理論,你是不是有不同的解釋。總體上來說,文章要想發表,一定是你可能構建了一套理論對現有的東西進行解釋,也有可能是你發現一個謎或者一個意外,這樣你的問題才能抓住審稿人的眼神。這樣你的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因為你發現了一個很好的問題,然後你又給出了一個解釋。科斯研究所,The Ronald Coase Institute,其實就是一個很小的研究所,有幾個人在做,領頭的叫利.班南,Lee Benham,他辦學習班對年輕人的要求就是,第一要有一個big「wo」,「wo」就是「喔,我沒想到」,也就是一個驚喜,你又能給出來一個看起來合理的解釋,我是說看似合理的解釋,別人看了說「哦,啊哈」,這就是能把別人的眼神給抓住。 第三個方面,應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現象,你比如說檢驗現有的理論。有很多理論,前人沒有檢驗過。然後你有新的數據,新的計量方法。比方說最近在國際經濟學界比較熱的是做Emprical IO,以前做產業組織基本上都是理論模型,但現在來說理論模型做的差不多了,大家都開始做檢驗。用數據去檢驗,這個是現在很熱的東西。 新的數據也很重要,我們這裡收到的很多文章,如果他真的是用微觀數據做的,被拒絕的概率是極低的。一篇用微觀數據做的文章,在我們那個雜誌,特別是經過我的手的,大概就有60-70%的成功概率。中國現在的微觀數據極少,現在通常我們做微觀研究可用的數據就2個,中國居民家庭收入調查,CHIPs和美國北卡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國健康和營養調查,CHNS。其他的數據都沒有公開,統計局和農業部的數據,都需要花錢買,並且都很貴。我在這裡做一下廣告,我們北大有兩個數據,一個是趙耀輝老師領導做的CHARLS,主要做退休和健康的數據,現在已經做了兩輪,一個是甘肅的,一個是浙江的,這個數據在CCER的網站上就可以查到的並且免費下載,大家可以去用。今年是第一次做全國性的調查,明年就可以對外公布,在網上就可以免費下載到,這個數據對我們做應用微觀研究的學者是有很大幫助的。另外一個是中國家庭動態調查,CFPS,由於資料庫是北大出錢做的,所以北大先用,明年10月對外公布。如果你有北大的朋友,你們可以合作。我想這兩個數據,過幾年以後就會成為金礦。我現在看到的就是,CHIPs和CHNS已經被大家用爛了。無數的微觀文章,都是用這兩個數據。我們這兩個數據出來之後,應該是一個很大的躍升吧? 還有一個就是新的計量方法,如果你做這個也是一個很大的貢獻。對我們來說做出新的方法論不太容易,但最簡單的內生性問題,你如何來解決,這是可以做的。 再下面一類就是應用微觀計量學,用微觀經濟學理論解釋現象,並用數據做出證明。這個往往需要你寫一個小的理論模型,因為你是應用微觀經濟學的理論解釋現象。一個簡單的例子,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是否降低農村信教的概率,我們知道人們信教其實是為了減少不確定性,信教最關鍵的不確定性就是死後你不知道你在哪裡。其實宗教就是利用未來這種未知性,所以所有的宗教都是關於來生的。我們知道最近這些年中國農村信教的人越來越多,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不確定性太大了,所以人們要信教。這篇文章是中國人民大學的鄭風田老師做的。其實他們用的數據不是特別好,是河南省開封地區的一個局部數據,但我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眼前一亮。這是個很好的也是非常顯著的問題,特別是這種外來的宗教,基督教、天主教在中國農村擴散的非常非常快,這對中國農村是有影響的。他又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結合,新農合是不是可以降低信教的可能性。這個問題非常好,其實因為數據的原因做的並不是非常好。只有幾百個農戶的數據,但我還是願意給他發,我覺得他提了一個非常顯著的問題,當然他沒有寫一個模型,其實這種情況下最好簡單的寫一個模型,還可以有一些簡單的預測,這樣會更可信一些。

不好的選題

第一個是我剛才說過的改別人模型的假設,這種情況一定要杜絕。我拿到這種文章就覺得純粹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因為解這樣的模型通常很累,而且最後發現錯了。第二種是生搬硬套別人的理論模型,沒有把經驗事實給搞清楚。先把你要討論的事實給搞清楚,然後用已有的理論去解釋你的問題和事實。關於中國過去土地制度的變化,從秦始皇到現在的土地制度,我們經常收到討論這類問題的文章,往往是生搬硬套科斯的產權理論等。做這樣的文章,你不去不扎紮實實閱讀一些歷史書籍,不去看一些數據,而是生套別人的理論,可以說是毫無意義。所謂研究,就必須要做出自己的東西。格雷夫在研究馬格里布猶太商人的合同執行問題時,他挖掘很多中世紀的合同去研究,真正的做了一些歷史研究,而不是生搬硬
套現有的理論。第三個是關於稻草理論,為什麼叫稻草理論呢?二十世紀初對歐洲的知名知 識分子做了一項調查,在過去一千年,人類什麼樣的發明對人類的進步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有一個人給出的答案是稻草,為什麼是稻草呢?他說如果沒有稻草,你就養不了馬,養不了馬就沒有辦法去打仗,於是歐洲的文明就拓展不開來。所以沒有稻草就沒有今天的歐洲,所以稻草是最重要的發明。你說他有沒有道理
呢?道理是有一點,但是被無限放大了。這樣的理論就可以說是稻草理論,其實並沒有那麼顯著但是被誇大了。 還有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研究決定因素,我最怕看到這類文章。花了好大的勁,最後做了一篇例如工資是由什麼決定的。這種文章最好別做,你在回歸方程里放十個變數,我可以說你的變數不夠,你應該放二十個,那二十個可能還不夠,你得放上一百個變數。這個都是由很多的因素決定一個,你能把所有的因素都能窮盡嗎?有些人說我做了一個實驗,剛開始時二十個,後來發現有些因素不顯著,我把它給去掉了。然後重新放,發現又有一些不顯著,又給去掉了,最後這些因素是最顯著的,所以我留下來了。這不是做研究的方法,我們一定是研究一個機制,控制其他變數把一個機制說清楚就可以了,比如你可以問工會對工資有沒有影響,你只要把這個因素搞清楚就可以了,而不是說非要去研究工資有哪些因素決定。這樣的問題不是一個好問題,不容易在好的期刊上發表。


2.論文寫作技巧

在我想講一下論文寫作技巧方面的問題,我想從兩方面來談這個問題,一個是理論研究,一個是經驗研究。如何做理論呢?有很多人說我做理論啊,就是寫出一個模型來,模型推導出什麼結果就是什麼結果,這種情況是沒有把經濟學給搞懂。做經濟學的文章,你一定要有一個符合直覺的故事,先把你的故事用自然語言表述出來,如果你的故事沒有辦法用自然語言表述出來,那你肯定是什麼地方出現問題了。首先用自然語言把這個故事講出來,一定是你已經知道你要的結論,然後去編一個故事,不是你寫一堆假設,然後推導出一個模型來,推導出什麼結論我就接受什麼結論,這是完全錯誤的。哪怕是數學家也不是怎麼做的。你試想阿羅當年在寫阿羅不可能定理的時候,他難道事先沒有把這個結論想好嗎?難道是從他的四個假設出發最後推導出他的不可能結論的嗎?肯定不是這樣的,他肯定是有個直覺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然後再回過頭來,找最小的假設的集合。結果發現,必須有這四個假設,才能推出所需要的結論。其實其中有些假設基本上很難符合事實,你比如其中有一個兩兩不相關原則。我剛到美國的時候,美國總統大選有三個候選人,老布希、柯林頓和羅斯?佩羅(Ross Perot)。根據兩兩不相關原則,意味著老布希和柯林頓兩個人的排序不受老布希與佩羅排序的影響,也不受柯林頓和佩羅的影響,這在現實中是不對的,但是他必須要這個假設才能得到他的結論。他是倒過來想的,其實數學家也是這樣想問題的,你比如說數學裡有很多猜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是先有這樣的猜想然後才證明出來的。

前也不知道,我跟我的第一個導師做研究,寫理論模型老寫不出來。後來我碰到一個學數學的同學,我就問他我想得出一個結論,怎麼能得出來?這位學數學的同學一句話,使我茅塞頓開,他說在數學上想要什麼樣的結論都能得到,看你的假設是什麼。數學上有一大堆數學的公理,你不能超出這些數學的公理的假設。經濟學稍好一點兒,經濟現象太複雜了,你可以做一些假設。但是你一定是先有結論,後寫模型,把這個故事講圓了,而且這個故事要講的精巧一點。然後你要找到適當的經濟學模型,用嚴謹的數學語言把故事用表達出來。

這裡有兩個關鍵詞,第一個是用適當的經濟學模型。最好使用現有的經濟學模型,就能把它給講出來,模型又比較精巧,然後你還能用數學語言講出來。什麼叫恰當的經濟學模型呢?如果你是做制度經濟學或者新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那應該知道最近幾年一個火的不得了的人,他叫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Acemgolu),他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很精巧,他有一篇文章「Why Did the West Extendthe Franchise?」,就是說西方民主化過程是怎麼走過來的,西方的民主化過程並不是短期內完成的,英國大概花了220 年的時間,一直到1928 年婦女才擁有跟男人同等的選舉權。他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他就講窮人跟富人之間的鬥爭,窮人斗的厲害,要自己的利益,富人就放一點。我們完全可以用馬克思的階級鬥爭來解釋,但是你要用馬克思的階級鬥爭來解釋,別人就不認,至少從現代經濟學的眼光來看,這不是一個理論或者是不能接受的理論。所以他編了一個故事,他編的是一個Commitment(承諾)的故事,當窮人向富人要福利的時候,富人說我給你,但是決定權還在我這裡。但是窮人一想,你答應給我,到頭來你又不給我,怎麼辦啊?這裡面其實是一個承諾問題,怎麼實現這個承諾呢?富人說乾脆讓你們窮人決定,這不就是民主嗎。你自己決定該怎麼干就怎麼干,我不管了。這個故事就是一個經濟學的模型,這也是Edward Prescott 得諾貝爾獎的模型。但我覺得根本沒有必要這個模型,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完全可以解釋,而且可能解釋的更充分。但是你最好寫一個經濟學的模型,講一個經濟學的故事,別人可能更容易相信。那好,大家會問這樣一個問題,你既然可以用自然語言表述出來了,那為何還要用數學模型來表達呢?我覺得唯一的原因是自然語言有漏洞,自然語言沒辦法表達清楚,特別是漢語。比如我坐在這裡講,語法上錯誤連篇,漢語就決定了你可以不講很嚴謹的語法,但英語你要是不講語法別人就聽不明白。英語比漢語更嚴謹一些,但是我覺得漢語寫詩要比英語好的多。據說法語更加嚴謹,但是再嚴謹的自然語言它都存在漏洞。你有時候聽一個人用自然語言講得天花亂墜,但是要真寫到模型上來,可能寫不出來,會有很多的磕磕絆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剛說了中國資本回報率很高,但是我們又輸出資本,你怎麼去解釋這個問題呢?你用自然語言可以說出來一個比較簡單的故事,你可以給出一個解釋。我們有些企業從銀行貸不到款,有些企業從銀行貸到很多款,所以這裡頭總是有企業得不到貸款,所以一些貸款就會流到其他地方去。這樣聽起來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你要寫一個模型你試試,它不是那麼容易的。這樣的模型,你通常要用到ORG模型(OrganizationGeneration),而且你一定要加入銀行它有一些問題,你必須用經濟學理論模型思考的時候,你才能發現一些你想不到的東西,這是非常重要的。

經濟學模型的作用,一是檢驗理論的邏輯,再者是發現新的東西。但是不是模型就一定是真理呢?特別是做應用型研究的時候,不要把模型當做真理,它只不過是跟一種自然語言替代的描述方式。我老跟學生說,數學就是另外一種語言。數學家可以很簡單的用英語、法語,他寫的這些數學論文,大家都能看懂,不需要多少文字。所以數學它是一套嚴謹的語言。這裡說到經濟學,我個人感覺,還是解釋為主,而不是去做預測,我們只不過是講一個故事,就像歷史學家也在講很多故事,經濟學家用數據和模型來講這個故事,都是描述歷史。我們描述短期的歷史,歷史學家描述長期的歷史。

那麼知道一個理論模型是好是壞呢?首先要看這個假設是不是合理。我剛才說了經濟學家可以賣一點狗皮膏藥做出一些假設,但是你的假設如果太生硬,特別是理論文章,馬上就會被砍掉。我老說,這是短路了。你做了一個假設,然後做了一大堆複雜的推導,結果發現只是這個假設在起作用,當然這種模型肯定是不行的。

第二個要看你的模型應用是否得當,就是你是否用了正確的經濟學模型,邏輯是否清晰。有些模型寫的很複雜,估計自己都沒整明白,一定要寫的清晰,要有血有肉。模型是否精巧,你不能寫的像大白話,你比如我之前說的,阿西莫格魯加入Commetment,顯得更精巧一點。結論是否符合直覺,如果結論不符合直覺你的模型顯然是有問題。你做出來結果發現跟我們的直覺的不一樣,要不就是你的假設錯了,要不就是你的邏輯有問題。是否能從現實中得到一般化的結論,這也是檢驗理論的一個重要標誌。最後一個標準是結論是否經得起數據的檢驗,當然這個要求有點高,其實很多經濟學模型就是表達一個idea,不一定非得要用數據來檢驗,而且往往是這套數據檢驗不成立,我用另外一套數據。數據很多,世界是多樣化的。

經驗研究

驗研究,好的數據是第一要務,我剛才說的這幾個資料庫都是公開的數據。省級的數據,現在基本上都被大家用爛了,除非你有好的idea,我建議大家少用省級數據。花一點時間收集縣的數據、城市的數據,這些其實是可以收集到的。我知道有一個人在北京圖書館呆了一個夏天,把縣的數據全部給整出來了。我現在有一個博士生,他現在在收集城市的數據,他要研究官員的升遷問題。收集這些官員的來龍去脈,天天在網上查資料,做研究一定是要自己花點功夫和時間,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東西。像我這個學生,他有了這麼多城市、這麼多官員的升遷的數據以後,我估計吃十年是沒有問題的。經驗研究也要講一個故事。有人說我拿數據扔到模型裡頭,我一回歸出來什麼結果就是什麼結果,這就是垃圾進垃圾出啊。一定要有故事,最好要有理論模型。當然理論模型不是說你要構建一個理論,而是說提出一個分析框架,哪些變數是解釋變數,哪些變數應該作為控制變數,沒有理論模型,這些東西你還真整不清楚。寫完理論模型你的思路會整一遍,你才知道放什麼變數。另外,要從多個方面驗證自己的結論。好多人做經驗研究,兩個回歸就結束了,然後就是結論。我們檢驗理論預測,我們往往是檢驗一個理論預測,但是數據支持理論不一定就說理論是對的。因為你無法排除,其他理論也能得到你觀察到的數據,就所謂的AlternativeExplanation(非唯一解)。所以你要不停的問自己,是不是存在其他理論解釋你的經驗發現。你就是想像有一個審稿人,他在挑你的錯誤。現在國內好一些的雜誌都在推行審稿人制度,我通常也要給一些雜誌寫審稿報告,拿到文章第一直覺就是把這篇文章給殺掉,殺掉以後後面就很省事了。

《經濟研究》每年的投稿量要上萬,他一年能發表幾篇文章啊,他不砍掉你才怪呢。所以要想發表一定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方法經得起推敲。你可能還要檢測一下反面的結論,我們的理論模型往往是一個正面的結論,是不是還會有一個方面的結論呢?我們做過一個這樣的例子,村莊選舉增加村幹部為村莊辦事的積極性,這是正面的結論,但是他沒法解決小孩上中學的問題,那你有數據說明村幹部確實為村民多修了橋,多增加了灌溉設施,但是按理說他不應該對小孩上中學有影響,所以你是不是應該再做一個回歸,看是否對孩子上中學有幫助,如果沒有幫助最好了,如果有幫助,那估計是存在問題的。因為他本來不應該有幫助,但是你做出來的結果是有幫助的,這種情況有可能是你的數據出了問題。做經驗研究,一定要注意內生性問題。現在要求也越來越高,國內也是這樣,如果你不能解決內生性問題,你要在好的雜誌上發表是很困難的。一個是偽相關,兩個變數之間完全來自於偶然因素表現出相關關係,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街上流行紅裙子股票就漲,這兩個毫無關係的。時間趨勢,有的完全是時間趨勢,特別是你做省級的數據,最好控制時間趨勢,不光控制所謂的年度啞變數,你應該控制各個省的自己的一個時間趨勢,省的啞變數乘上時間,這樣就可以控制時間,我這裡說的時間是日曆時間。還有遺漏變數的問題,遺漏變數就是有些變數沒有控制,最簡單的情況就是你在不控制收入的情況下,需求可能是價格的增函數。控制了收入以後你會發現需求是價格的減函數。

一個朋友說到他的一項研究。他這個問題其實還不是遺漏變數的問題,其實是反向因果關係的問題,他說農戶之間土地租賃合同時間越長的話,租戶對土地的投資就越多,從理論上來說一點問題都沒有,產權的穩定性對投資的影響,產權越穩定,當事人越願意對土地進行投資。但是你如果用數據檢驗,就會出問題,你比如說我是一個租戶,我為什麼要麻煩的簽一個長期的合同呢?有可能是因為我就是想在土地上進行長期投資,所以才找來一個土地所有者說我們來簽訂一個長期合同來保證我的權益,我恨不得簽十年。這樣的話你如果拿一個長期的合同作為一個投資的解釋變數就錯了,實際上是因為我想要長期投資,所以我才簽了一份長期合同,這就是一個反向因果關係。所以我們做經驗研究的時候,要把這些問題給想透。

總之,做經驗研究的時候,永遠記著有一個審稿人坐在你對面,問各種各樣的問題,然後你應該想方設法的用你的計量結果來回答他,就是審稿人可能這樣問,我有沒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他這個問題。你不要做一個鴕鳥,認為細小的地方審稿人看不出來,這樣你就錯了,審稿人就是看這些具體的,如果他是一個有經驗的研究者,他就看你有可能忽略掉的問題,然後他就把你槍斃掉。

3.優秀論文的寫作

最後我講一下寫作。我剛回國的時候,林老師跟我說他1987 年回國的時候,那時候沒人跟他討論,寫國際期刊上發表的文章聞所未聞。所以他找一篇範文,按照八股文,依葫蘆畫瓢。這個也很重要,這裡頭確實是有些八股在裡頭。有幾個關鍵是要說清楚的,第一個是要說清楚文章在文獻中的定位,開篇就要說。我剛才說的利·班南(Lee Benham),他要求年輕人說,你的摘要頭二十個字念出來。英文單詞頭二十個可以說不少東西,如果你頭二十個字說完了,別人還不知道你的文章要說什麼,那你就是失敗了。所以寫摘要,一定要開門見山,把你想要寫的寫清楚,不要啰嗦。前言很重要,Referee(審稿人)一般都先看文章前言,然後看結論,如果他覺得你這個沒意思,就給你砍掉了。所以一定要在前言裡面寫清楚,文章在文獻中的定位是什麼,你的貢獻在哪裡。

第二個要在前言裡面把自己的故事說清楚,往往很多人都不寫,遇到不耐煩的Referee(審稿人)他就給你砍掉了。一定要記得在前言裡面把你的故事講一遍,如果你是做計量研究,把你的方法大體上主要的說一遍,把結論說一遍,有些人會說這樣就會重複了,重複了不重要。不要躲避,要直面自己假設和數據局限,承認它們但認真的為自己辯護,沒有一個數據是乾淨的,你也不要以為說審稿人期待你有很乾凈的數據。另外一個就是要在前言裡面說清楚你用的什麼數據,我們有些人寫文章連數據來源都不說,這種文章肯定被槍斃。如果你不註明數據是哪裡來的,怎麼證明你的數據的可靠性呢?前言裡面就要說,不要等到後

面再說。要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並認真為自己辯護。條理要清晰,不要只寫給自己看。特別是理論文章,你一有跳躍別人就看不明白,哪怕你以後要刪除,你第一稿也需要一步一步來,你是寫給讀者看的,你要想像那個讀者他可能不懂你的東西。如果你的很高深的東西,能寫給不是你這個領域的人都能看懂,那你就了不起了。這是大師級的啊,實施起來當然是很難的。所以要時刻想像你是在寫給讀者看的,不是寫給自己的看的。

最後一個是要尊重規範,文字要符合語法,這個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我們很多人達不到。中文又很容易寫的亂七八糟,中文的語法本身就是很鬆散的,有時候句子寫的無窮長,讀完之後你都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書寫要精鍊,要短句子。所以我跟我的博士生要求他們用英文寫作,我是覺得如果你的英文寫作上去了,你的中文就上去了。我們寫不了複雜的英文,老美他寫了複雜的英文他自己都看不懂。所以張炳森說他跟老外合作,老外說自己寫了自己都看不懂就讓他寫。要學會用精鍊的語言表達一個複雜的意思,這個其實也不容易。千萬不要有打字錯誤,有很多人,寫完之後看都不看就發出去了,摘要有錯別字,這篇文章就被砍掉了。我寫文章,寫到最後至少要通讀兩遍。現在都電腦打字,打過去錯字連篇的,所以這個還是重要的。引用也一樣,出現在文章中的文獻一定要在參考文獻中出現,反之亦然,這個也要多次檢查。


引用和參考文獻的體例要符合刊物的要求。我編輯這個刊物,最頭疼的就是這些作者到最後都不給你弄好,這是個態度問題,態度有可能決定你的成敗。我看過Referee 的Report,很多人都說這篇文章寫的不規範,因為引用的文章在參考文獻中看不到,這就是一個污點,可能就是槍斃你文章的一個重要依據。你連這個都做不到,怎麼能相信你的結論呢。圖表也是一樣的,按照刊物的標準製作,不要用彩色,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印製彩色的圖表。這樣一點一滴的說起來似乎很累,但你要是一開始注意做完你就不會覺得累;反倒是寫的時候亂七八糟,回過頭來再改的時候,那才會覺得累。


謝邀。
Will大神說的已很詳盡,我就說說我的准助研經歷給我的啟發,本科生。就讓我來把這個問題理解成為了發幾篇論文增加學術履歷而寫有質量的本科論文吧!
第一,我認為有質量的論文要有一個有質量的論點,這種論點最簡單的來源就是熱點。經典議題已經被前輩論述的相當通透,所以熱點才是本科生或者說學術新手最有可能嚼出味道的突破口。
第二,確定了論點之後就要為寫作尋找可用的素材,越多越好。找素材最好還是在校園網環境里,相信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園網和電子資源庫。在我幫導師做課題的過程中,項目組裡最偏愛的一種方式是在谷歌學術上用關鍵字搜索。在這我隨便舉個過氣的熱點話題作為例子。假如我們要研究「美國市場封閉式基金折價現象原因的實證分析」,那麼我會在谷歌學術上搜「close-end fund discount」,關鍵字相關的論文會有很多很多,據我經驗只要是相關論文後面有個@貴高校(如@nju),那麼這篇文章肯定是可以下載下來的。谷歌出來的結果有多少可以下載下來,這和學校的財力有關係,這要為我校標榜一下,目前為止我無力下載下來的外文paper極少極少極少。文獻關聯要強調一下,如頂樓大神所說,science direct確實很贊,在你下載了其中一篇論文之後,science direct會為你呈現關聯度很高的論文,一篇一篇下來就像是蛛網,很省力。另外一個要好好利用的就是權威機構網站的諮詢、評論、公告等,比如FT或者美國財政部。雖然很多評論很簡短,但是時而會驚現犀利的點評,恍若醍醐灌頂。
第三,從素材中尋找最優的寫作框架。助研的前兩個月里我活在paper海里,看了243篇paper,當然這與我的職責有關,我要撰寫一篇文獻回顧這麼做是必然的。但是無論paper有多少篇,我認為都應該這麼做,逐字逐句看掉幾篇之後就會了解前輩對這個話題的論述是什麼思路,用了什麼方法,設計了什麼模型,格式有什麼範式,數據從哪裡得到。事無巨細的看了幾篇之後,後面的論文總結起來就快了。經濟學研究結論的得出依賴於先驗的假設,往往是不同的人基於不同的假設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總結前輩結論的時候不妨來個列聯表歸歸類,這樣寫文獻回顧也方便。看論文受益最大的就是研究方法,耐著性子看下來幾十篇心中應該已經有了套路。除了paper之外的素材就要按需索取了,通常我的做法是在整理這些素材的時候就把它們歸類,開始撰寫之後需要哪些信手拈來。
第四,想要發表的論文還是要追求格式的規範,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按照science direct上的論文格式,注意註明每一個引用,列出參考的每一篇文獻,一定要坦誠。。。。。另外,投機的去修改別人的模型是非常靠譜的方法。
over,想到再補充了


其實本科學的知識,寫一篇非常有水平的文章很困難,我的想法是首先(感覺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格式規範,本科就開始規範格式對於未來科研工作其實很有幫助,也很容易在本科生論文中脫穎而出;

第二要寫自己的東西,個人感覺一篇論文最重要的不是複雜的模型或者是繁瑣的回歸檢驗,而是文章的idea,本科時候很多同學的idea都是來源於參考文獻,創新並不多,所以覺得有一個好的創新點很重要;

第三就是比較功利的講,在這個數理橫行的年代,想要文章好看,還是要有一部分數理計量的東西在裡面

覺得能做好這三點就已經是非常優秀的本科生文章了


我來添一個答案 以金融學為例

開門見山,我認為**有質量**的本科論文需要必須要滿足的條件:**有意思**

《中國市場CAPM模型檢驗》與 《基金經理性別對基金業績和投資風格的影響》
你們覺得以上兩篇文章那哪篇看起有意思?後面一篇是知網收錄的復旦大學碩士畢業論文

如果這兩篇文章是你寫的,而且都已經通過查重的話:
第一篇文章,真的真的很無聊,如果讓我做答辯老師,我這裡直接給你60分。
第二篇文章,這個題目就值75分,我會認真閱讀你的摘要,如果你在摘要里向我講述了一個合理並且是由學術依據的故事,向我解釋基金經理的性別是通過何種機制來影響基金業績的,那我給你85分。如果再查查你的數據和計量方法都符合規範,並且論文書寫符合規範,那我直接給你90分+。

有意思的選題基本上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1.具體 2.新穎 3.結論未知

首先是具體:不要研究過於寬泛的題目,什麼CAPM啦,FF三因子啦,都寫死在教科書上了,你想告訴我什麼啊?你又不是碼matlab的機器人,碼一遍代碼沒有任何意義,出幾張圖表沒有任何意義。

其次,一定要新穎和抓住熱點。中國股市這麼好玩的地方,每天都會誕生神奇的事情,各色奇葩人物和公司,各類匪夷所思的事件,都是你選題的目標啊。比如說獐子島事件,你能給我分析出這件事到底為什麼會發生,前因後果,各類細節等等等,那也是相當有意思的。當然你得用規範學術理論,而不是《貨幣戰爭》的方式。

最後是,結論未知。CAPM符不符合中國市場?那結論明擺著就是不符合,我一個回歸都不用跑,一個文獻都不用引用,營業部織毛衣看盤的大媽都要抽你了。後面一篇文章的題目就讓人充滿好奇,浮想聯翩。懂了嗎?!你得先調我胃口去看,讓我有去查閱摘要的慾望,並且最後看完摘要後還要有讓我再查計量過程的慾望。

--------------------------------
文風變化下,下面簡要說如何寫
1.選題前不要先看文獻,先看各類財經新聞。從財經新聞中提煉出符合以上三條的選題。
2.以選題為關鍵字,查文獻,挑出文獻重合度最小的選題 ,基金經理性別這個題目就排後面去吧。
3.選題差不多了,查與選題有關的經典文獻,一挑理論解釋,二挑計量方法。
4.最見你學術功底的就是理論解釋和計量方法,當然你用現成的就好。
5.如果你的選題新,理論解釋和計量也很新,那你寫完就投稿吧。
6.不要求你的數據質量有多好,但是學校資料庫能拉出來的你必須都拉出來。
7.挑一門工具來跑實證 Matlab挺好 Eviews也挺好 用Excel反而更難... 實在不會找淘寶


以上。


部分贊同排名第一的答案,思路非常清楚,但更像是寫作的要點,我的推薦是本科每門專業課好好學,期末總分95+,數學英語好好學,期末總分95+,每天老老實實多看文獻多看專業相關的書,一個能提供idea一個能提供知識框架,研究生時候踏踏實實的跟著導師或者自己寫學術文章,經濟學是一個厚積薄發的學科,很多東西要積累的,當然,如果你毫不費力做到以上的建議,本科開始搞研究也是分分鐘的事


Step 1-醞釀Idea. 從課堂出發,從老師列出的Reading Assignment讀起,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尋找思路;
Step 2-文獻綜述. 根據最初思路後提取關鍵詞進一步收集更具針對性的文獻資料,對思路再加以調整最終確定可行的適合的研究問題(在已有文獻基礎上有所創新),問題貴在精尖細,不要假大空。越是信心滿滿什麼都要涵蓋的paper最後結果越差。這時候就可以著手寫文獻綜述了,要學會辨識經典文獻並深入閱讀,尤其是其研究方法和模型建立。
Step 3-理論架構. 在閱讀文獻時有哪些涉及到的經濟學理論以及概念,都要深入了解,不能簡單的用wikipedia,要把這些理論和自己要研究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
Step 4-實證模型. 目前學界對計量模型還是很看重的,而且對於初學者來說,用計量模型出結果是最快也是必不可少的方式。這時就需要搜集數據整理信息建立theoretical model和econometric model,在做實證時一定注意細節和數據的選取,比如GDP數據該用PPP adjustment嗎?控制變數選擇是否合適?是否該加log變數級等等。
Step 5-結果分析. 很多時候模型的解釋度不高或者結果不顯著甚至結論與預期相反,遇到這種狀況應該回頭檢查自己的模型,回顧參考文獻的模型,如果是自己的問題要重新修改,如果確認結果無誤就要考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客觀因素,不可控因素等)。
Step 6-總結成文. 這時要注意文章的結構、邏輯、條理還有行文規範。我認為對於本科生來說,規範是體現科研素養的首要條件。

Other Tips:
1. 多請老師指點,尤其是在最初拓展思路時期和模型建立時期;
2. 想要快速對某一議題有全方位的了解的話,可以去找一些該方向的好一點的博士論文讀讀,一般這種論文結構清楚,涵蓋面廣泛,而且會把相關概念一一解釋清楚,並可以根據文中的文獻綜述順藤摸瓜去找重要的文獻。 缺點就是閱讀博士論文會束縛思路,且有蜻蜓點水不求甚解之嫌。


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補充一點內容:
規範的學術研究並不是我們所說的「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我們仔細觀察今年入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的李坤望老師,不僅自身科研做得好,而且學生也很有實力。另外施一公團隊的輝煌成績,也足以見得一位好的領路人是多麼的重要。所以老師和學生是一個相互成全的過程。那麼怎麼樣去挑選一位適合自己的帶頭大哥呢?
1. 根據年齡來判斷。年齡在二十歲到四十歲之間最好。這段時間,屬於青年教師的奮鬥周期,論文高產的重要時期。不是說五十歲以上沒有科研做得好的,有,但是,很少。在評上教授後,大部分的教授都會將帶學生的責任外包給更年青的教師。當然,年齡並不是絕對的。
2. 參看這位老師的研究成果。好的研究者,一定是會有一個明確的研究主線。那種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老師,要清理一下其研究興趣轉變的主要原因。如果是因為合作者變化所導致的研究方向變化,請格外留神。
3. 同樣的,去看一下這位導師的導師
4. 看一下這位導師的學生,是否有和學生共同發文章的經歷。如果有,一般導師是第幾作者,如果有很多的文章,學生一作者,導師二作者,說明這位老師是願意為學生奉獻的老師。如果有些老師總是自己發文章,從來和沒有學生一起發過文章,請格外留神。
5. 看眼緣。師生之間應該存在著那麼一種化學反應,這種化學反應會讓你們的溝通變得無比暢快。這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請參見談戀愛時的「一見鍾情」。(不是讓你們搞師生戀哈)

寫完文章後,在做初步修改之後,一定要去投相關領域的國際會議,不要閉門造車。通過這些會議,你會見到很多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並能夠給文章得到切實可行的指導,同時跟蹤最新的學術前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線

本文僅限於利用二手數據的實證論文,有能力做理論的大神們請跳過

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理解一下什麼是有質量的經濟學學術論文。

我們先看一下雜誌
對於經濟學來講,按照湯森路透公司web of science 的SSCI索引排名,經濟學類的期刊排名前10的雜誌如下:

其中,在表單中的QJE,RES,Econometrica,AER,以及排在12位的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構成了經濟學研究的top5。

其中,在表單中的QJE,RES,Econometrica,AER,以及排在12位的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構成了經濟學研究的top5。

為什麼要知道top journal?
既然定位在要發有質量的文章,我們就應該知道什麼是有質量的文章。雖然在短時間內我們發表不了,正如完全競爭市場之於微觀經濟學,我們可以無限向其靠攏。
TOP5中文章一定是有質量的文章。能在這幾份雜誌上發表文章標誌著一個人從普通研究者到著名學者的進階(參照林毅夫歸國前的學術成果,在AER上對於中國經濟的分析,從此奠定了其中國問題研究專家的美稱;甘犁的博士期間在Econometrica上發表的文章)。這是經濟學研究者的至高殿堂。
我們在頂級雜誌上主要學習兩個重點:idea methodology
這兩者的關係,對於本科生來講,methodology大於idea
對於博士生來講,一年級仍然是methdology大於idea,剩下的時間methodology 小於 idea.
對於青年教師及之後的階段來講,是idea 大於methodology
之所以這麼分類,源自於多少前輩血淚的教訓,那就是,
不要總想著搞出來一個大新聞。
扎紮實實打好方法論的基礎在你有一個好的idea的時候才能夠迅速落地。
所以,要發表有質量的論文就需要學會利用top journal 上的資源,

top journal 上的資源如何利用
1. 理論基礎
這一部分主要體現在literature review部分,建議在寫實證經濟學論文的時候先不要考慮這一部分。這就涉及到經濟學和管理學兩個研究範式在核心上的不同了。經濟學研究基本上在一篇文章中只能解決一個問題,至於我們經常看到的後續檢驗與異質性分析,主要是為了解決endogeneity 和 generalization的問題。所以,一大段的文獻綜述基本上只能推到出一個主假設。 而管理學研究,可能一篇文章有多個假設,而且每個假設之前都需要做出相應的理論分析。對於經濟學的top journal ,個人認為,在理論基礎上的作用不是那麼的大。因為如果你需要通過模型推導來推出主假設的話,更多時候我們只需要關注模型本身。
2. 數據來源
這一部分決定了一篇文章是否可以被複制。有些數據是公開的資料庫,那麼我們就可以利用文章中的資料庫資源去研究自己的問題。有些是不公開的,或者是一手數據,那麼基本上只能自己另想辦法了。對於本科生來講,迅速地知道哪些數據是高效廉價的數據尤為重要。爛大街的工業企業資料庫、海關數據、中國統計年鑒、CSMAR資料庫往往是本科生敲開第一篇論文的最鋒利的武器。一定要聽勸,不要一開始就去嘗試調查問卷和訪談之類的一手數據,因為樣本選擇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我們為何不先用已有數據去練練手呢?
3.模型和識別方法(包含統計軟體操作)
模型這裡我就不說了,我自己做得也不好。就不班門弄斧了。只是舉一下我們國際貿易學研究的例子,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應用好了,照樣可以很好的文章,而且並不需要多麼複雜的數學功底。關於識別方法,常見的識別方法有工具變數法(IV),廣義矩估計(GMM), 倍差法DID,斷點回歸RD。
(以下內容僅限於stata用戶)
頂級雜誌上的實證論文一般都會在官方網站上公布自己研究的do 文檔,先下載下來,然後照貓畫虎,一點一點地去讀他們的源代碼。相信我,好的文章都會有的。而且每一類發方法的文章都嘗試著去找一篇模板。

注意,沒有捷徑!在打基礎的階段必須逐條讀懂。到後期應用在自己數據上的時候,你會覺得無比地爽。對於對於零基礎學習統計軟體的同學,建議去聽中山大學的連^^的stata教程(避免打廣告嫌疑,哈哈,學state的人都曉得的),基本上是傻瓜式教學,直接粘貼do文檔即可。

對於本科生來講,如果你軟體精通了,方法論掌握了,恭喜你,不需要你費盡心力去苦想idea。有很多的教授和副教授往往手裡攥著一個好的idea和一大把數據,就是沒有願意吃苦耐勞為他們工作的reg monkey,勇敢地去毛遂自薦吧,高質量的論文在等你!等到你完成了第一篇高質量論文之後,一切都會豁然開朗的。第二篇、第三篇都會向你招招手的。


不知道你指的具體是什麼論文。。我就當畢業論文答了。。
先提一下怎麼樣算是一篇好的論文吧。我覺得不管是本科還是研究生,最重要的是你要信自己做出來的東西,覺得自己做出來的東西是有價值的。當你遇見一個同行的時候,你會想要迫不及待的把自己做出來的成果跟別人分享。如果你做完論文的時候有這種感覺,肯定從內容上來說就達標了。接下來好好把你的想法規範寫成一篇論文就好了。
接下來講一講怎麼可以做到這一點吧。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找一個靠譜的指導老師,學術水平和人品都要好。你需要一個有水平的人告訴你你的idea是否有價值,值得做下去。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可以給予指導。人品也要過得去,對學生要比較負責,不能只想著自己的科研,對學生不管不顧。
其次我同意Y jade的觀點,論文寫作要規範。不只是最後寫出來的論文格式。整個研究的流程,從對一個話題感興趣、查閱相關文獻、提出自己的問題、解決問題,都要嚴謹。如果以後想深造的,我覺得本科論文好好的把整個過程體會一下對今後的研究有幫助。
本科論文應該會以實證為主,做理論的相對比較少。做實證應該都會跑個計量模型吧。雖然本科高級計量知識學的比較少,但是最基本的一些問題我覺得要注意到。比如做時間序列的話注意別偽回歸,有內生性的話用一下工具變數。不要只知道最小二乘法。看參考文獻的時候注意一下別人怎麼做的,也可以問指導老師。
最後再提一點。寫論文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間你可能會發現知識儲備不夠。這個時候不要畏懼去學習新的知識。就像前面提到的計量模型,有些知識可能需要自己去學。不過本科論文應該也不會要求太高,多花一點時間自學一下就好了。
最後的最後再提一下,只要你足夠認真,嚴謹,靜的下心來,加上一個好的指導老師的幫助不會有問題的。


本科能把選題相關的文獻回顧清楚就是質量上乘的論文。觀點新穎?只能說讀的越少點子越多。


學術論文寫作的一點心得

畢業有小半年了吧,進來閑來無視,就把自己寫作學術論文的經驗整理下,與大家分享,鄙人不才,寫的不好的地方,還望指正。

本人是經濟學研究生,很意外獲得校研究生科技標兵,因為我深感自己學術水平不夠,深度欠缺,思想匱乏。姑且允許我和老師、同學們交流我的學術心得體會。

在過去的一年研究生學習生活中,感受最多的還是學術能力的鍛煉與培養。

首先,要做好研究生學習的計劃安排。如果我們第一年研究生學術能力不抓起來,接下來第二年、第三年就會茫然、惶恐、不知所措,身邊同學的經歷告訴我這一事實。

其次,導師——最值得我們學習的人。對我來說,一個好的導師就應該是踏踏實實做學問,真正帶領自己的研究生進步的導師,而不是整天見不到學生,干起活來想起免費的勞動力(研究生)了。很幸運,我的導師,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導師,朋友,他對我,包括其他師兄弟都是非常的認真負責,跟隨許老師門下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細心並嚴謹,這也是最開始寫論文前收集、處理數據最容易出錯的地方。第二件事就是忍受,在跟隨導師學習的過程中,導師不可避免的為一群學生總是仁慈寬容,我們必須要做到導師一時刺骨的批評,這也是最難的一步,這也是需要研究生的通病,怕挨罵,我身邊的同學、學弟學妹有什麼問題很多都不願意去直接與導師溝通,如果第二件事能做到,那麼我們就成功了一半,至少我們學術能力進步的渠道暢通得到保證,能夠更多的從導師那裡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思想、方法等。第三件事就是與其他研究所的老師、研究生建立友好的關係,為什麼重視這件事?因為論文從寫作到發表這一系列的環節,別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你的論文,會得到你意想不到的答案,也許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緣故吧。

以上介紹了我的學習論文寫作的思想,接下來具體說明下從論文選題到論文發表中每個環節的特點及其應注意的問題,僅供經濟學專業的同學參考。

1.關於如何選題的問題?

(1)如果你的導師從研一就抓你寫論文,那麼你很幸運,把握機會,這時候選題都是導師給定,每步驟都是跟隨導師走。如果你導師讓你們研二再寫,晚了,那就說明你導師沒打算管你們,別異想天開等到研二導師會帶你。此時,沒選題怎麼辦,請見第2條。

(2)自己選題。多關注近期剛出紙質版網上還沒掛出的期刊,一般的網上期刊滯後實際期刊半年左右,有這些期刊需要大加關注,比如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經濟,中國工業經濟,經濟學(季刊),這些都是國內CSSCI的前幾名期刊,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要經常穿梭於我們的閱覽室,及時關注期刊出刊日期。

我認為,國內CSSCI期刊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以經濟研究等前幾名期刊為第一梯隊,他們的文章基本上最先從國外引進新思想、新方法,並加入我國某研究領域自己的特點,並且在國內還沒有人去做,同時這些期刊的特點是引言和文獻綜述要寫的充實飽滿,同時不失簡練,這就是培養歸納總結的能力了,這也是我目前所欠缺的,需要進一步的思考的問題。第二梯隊以經濟類CSSCI前三十名左右為界,和第一梯隊期刊的共同特點是不需要版面費,並且部分期刊還有稿費。第二梯隊的創新性大部分低於第一梯隊,但不是完全的,有可能投稿策略不當或稿件風格不完全匹配等原因使得稿件落入第二梯隊期刊,該梯隊期刊多以第一梯隊期刊文章為標靶,模仿基礎上改進;第三梯隊文章多是CSSCI排名靠後的文章,多以收版面費營生,以管理類CSSCI的版面費更為普遍。說這些的原因是什麼?第一,投稿選對期刊,關注期刊欄目,寫作風格,格式要求等,不僅要提高稿件錄用的概率,也可以為我們節約不少本來就少得可憐的生活補助費用。第二,把這些文章進行排名,是為了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文獻引用要有個把握,最好引用外文原文,免得被國內文章「以訛傳訛」,搞不清事實,在引用國內期刊文章時最好是第一梯隊的文章,非CSSCI文章最好不考慮。因為好的期刊審核更為嚴格些,內容的真實性更容易得到編輯們的認可,如果你引用的多是CSSCI靠後的期刊,編輯會認為這些不如我們期刊的文章都做了如此多的研究,我們還有必要要你的文章嗎!不然連初審都過不了,還有個原因普通期刊的結論對支撐你的文章論點說服力不足。

(3)老師上課給的英文文獻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老師給你們選的文獻一定要認真對待,我的兩篇文章選題就出自於老師給別的同學文獻,我把同學做的PPT拿過來,把模型推導過來,應用於中國工業,那麼就發表了兩篇CSSCI了,當然這也得看自身領悟能力了。

2. 判斷一個研究領域是否成熟?

我認為有三個標準:(1)該領域已經存在大量的實證研究;(2)這些研究已經形成了相當一致且具解釋力的結論;(3)這些研究對於該領域重要關係性質的理解已經達成了普遍共識。

3. 交流我的論文寫作心得

(1)前三篇論文都是模仿別人怎麼寫,掌握必要的學術八股——寫作格式和流程。

(2)引言和文獻綜述要寫充實,這部分最重要!這部分最能體現作者對某研究領域的了解程度;

(3)研究方法要新穎,別人在這領域沒用過,當然也要做到「對症下藥」;

(4)在實證分析中不要只對數據的簡單闡述,如果有相應文獻支撐你的觀點會為論文添色不少,或者前面的統計分析也驗證了這一觀點。

(5)數據收集和軟體實證操作,這部分需要中經網數據、統計局、年鑒的收集(人大經濟論壇、新浪愛問、經濟學家等);軟體的操作要自學一門軟體,如stata。

(6)參考文獻。參考文獻部分最好是CSSCI前幾名的期刊,有以下期刊,經濟研究,中國工業經濟,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中國社會科學等。

4.論文寫作初稿完成後要注意的問題

(1)要和導師或其他同行老師或朋友,同學交流,問問他們的看法,也許只是指出一個標點符號錯誤,都會讓你受益匪淺。

(2)修改的時間不少於寫作的時間,不要急於投稿,要研究待投稿期刊的寫作風格

(3)投稿的問題,不一稿多投,不一稿多發。


呵呵,看了一圈,都漏最重要的一條:找個牛叉且nice的教授或博士師兄/師姐抱大腿。


少上知乎多讀paper。


一直代寫各種經濟管理類的文章,劍橋的,普林斯頓的,愛丁堡的,本科,碩士,mba,以及部分博士生,門類涉及管理類,經濟類,計算機類,信息安全類,以及物流。感覺整體上三天時間可以寫出10萬中文,4萬英文的樣子,並且一定是merit以上級別,也就是國內的80.也有過拿到人力資源的hd的水平,當年劍橋的最高分。你說我能夠如此快的寫完,並且快速接觸一個不同的門類,不同的學科,還可以拿到它的master的畢業條件,為什麼?答案只有一個,第一是要日常積累各種各樣的知識和學術文章,我可以快速30分鐘閱讀完一篇長論文,可以在2個小時內精讀並且完整理解它的核心思想。因此對學術感觸就會比較深,素材積累就很容易,論點和論據就有很深的說服力,我可以把任何問題引申到它的源頭。這就要說到論文一定要從最最經典的文章開始讀,你才能理解一個學科的發展史,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它的方法論體系和理論進步體系。第二點最重要的就是critical thinking。這一點國人是沒有的,將論文浮雲成了說明文,模糊界限了「發現」和「發明」的區別。經常認為自己發現了一個新的事物,這!是!不!可!能!的!。不想再敲字了,樓上那些對一般的方法寫的很詳細,但過於浮誇,並沒有什麼真正的指導意義,只不過是常規書籍中的泛泛而論,要想得到精髓,只有兩個詞 reference + critical = thesis


引用令人信服的數據



首先簡單講一下關於如何做經濟學研究;然後具體講寫經濟學論文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穿插一些例子。

一、如何做研究
選 題(topic)

做研究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選題。我們首先要區分選題和問題的差異。經常會有學生來問我怎樣做一個研究,我就問他想要研究什麼問題?同學就會列出一些關鍵詞,比如教育、農業等等。這些關鍵詞嚴格說來不是你要研究的問題。關鍵詞只是你研究的話題(topic),距離你研究的具體問題(question)還非常遠。走完了topic到question的距離,你才邁出了研究的第一步,可以真正地開始一項研究了。選題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 第一,你對什麼感興趣。如果對一個問題不感興趣,你很難做出出色的研究。曾有一個碩士生跟我說,「小快老師,您有很多想法,隨便給我一個我來做。」我對他說,我沒有辦法幫你,在你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之前,你是做不好的。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會對某些問題感興趣。有的時候你會有這樣的體驗,看到一篇文章時有激動的感覺,有時則不會,這就是興趣的差別。一個人的興趣與他的積累、閱讀和個人經歷都有關係。來的路上清華的一位老師跟我講了一句話,我非常贊同:「大愛才能有大智慧。」怎麼理解這句話?你在做一項研究的時候,一定要去論證自己的研究是重要的。怎麼去論證研究的問題的重要性?就是這個問題的研究能改進人類社會、能為人類帶來福利。接著問下去,這樣的問題從何而來?那就要看我們能不能超越個人的喜樂、得失去關注整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這就是興趣的來源。一個好的經濟學家應該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好的研究的起點是好的問題,這是成功的一大半。從這個意義上講,做人和做學問是一致的。如果你不去關注對社會大眾重要的問題,你十有八九做不成出色的學問;如果每天都想著爭名奪利,就做不成出色的研究,因為你關注的問題對大多數人不重要。
  • 第二,你要對這個問題有所理解,去選取你覺得重要的方面。數學不能告訴你什麼是重要的,什麼重要取決於你自己的理解。確定研究的方向後要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關注更小的方面。比如在涉及三農問題的方方面面里,如果你覺得土地問題是最關鍵的,你已經往前走了一步。再接下來,你又認為關注「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後,怎樣使他們失去土地而獲得社會保障」是重要的研究課題。如果你從三農問題出發,縮小到土地問題,再縮小到「如何用土地換保障」的時候,你已經從topic過渡到question了。我舉這個例子是特別想說明,中國的很多問題是現有的經濟學理論無法告訴你的。比如,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村居民失去土地,這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大多數國家都有社會保障體制的背景下發生的。所以中國不可能像西方的圈地運動一樣,圈走農民的土地,把農民往城裡趕就不管了。從國家的現代化和政治文明來講,都不可能這樣做了。這就牽涉到「土地換社會保障」的問題。那麼土地如何作價?農民擁有的土地權力是什麼權力?價格制定好後,多少錢是現金支付,多少錢放到社會保障體系里?現成的經濟學理論沒有告訴我們。美國和西歐在歷史上走過這個階段時,這不是一個經濟學問題,是社會、政治問題。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新的理論去思考中國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過程。
  • 第三,你關心的問題為什麼重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理論上的重要和實踐上的重要。最好的研究是兩者兼有。我不能排除有些傑出的文章,是在理論上重要而實踐上不重要,或者實踐上重要但理論上不重要的研究,特別是經濟學裡那些在方法論上有開創性工作的研究,往往有學術和理論的價值,而沒有直接的社會實踐意義。

以上三方面,在你做一個研究或寫一篇論文時需要一一加以說明。我們很多同學把做研究理解為構建一個數學或計量模型,非常不重視「寫」。你把數學的工作完成了,計量工作完成了,我要提醒你,可能你的研究工作只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至多百分之三十。因為你還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重要。


現在的社會科學分工,特別是經濟學的分工,是非常非常細的。所以你拿到一百篇文章你可能對九十九篇的內容根本不了解,那麼這剩下的九十九篇你看哪些呢?我們在平時看文章時先看摘要,它會告訴你他研究了些什麼東西,做出了什麼貢獻,然後再看引言(introduction),比較詳細地回答前面的問題。最後看結論,看這個研究得到什麼有創見的內容。最後才看文章的主體部分,理論和實證的模型。如果你的摘要和引言寫得不好,別人看到五百字的時候,就不看你的文章了。如果你不重視這些,你的研究可能就產生不了它應該有的社會價值,所以一定要重視,甚至可能需要70%的時間來寫引言。

一旦找到了你覺得有趣、有創新、有意義的問題,接下來你需要判斷它是否可行?理論上是否可行,首先要看起點到底對不對。數學不能告訴你起點對不對。對於一個問題的研究你既可以採用靜態的模型也可以採用動態的模型,你可以採取跨期的模型也可以採取單期的模型,你可以採取有ZF的模型也可以採取沒有ZF的模型,這取決於你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一個更常見的問題是實證。也許你想到很好的一個想法(idea),要考慮有沒有數據?是否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獲得支撐這個研究的數據?其次要考慮研究需要的變數是否是可度量的,至少在理論上是不是有人提出過度量的方法。還要考慮數據的樣本是否足夠大,比如時序數據至少需要30個觀察點,但中國的改革開放從1978年開始算也只有28年,用年度的數據只能是不是辦法的辦法。這些問題都要事先想過。

我特別要提醒大家注意中國問題的重要性。為什麼要去研究中國經濟的問題?我們作為中國人,我們也許並不太知道什麼問題對於美國重要,但是我們很了解中國的情況。我們生在中國,我們對於中國的了解決定了我們知識的稟賦,從而決定了我們的比較優勢。在國外學習經濟的中國研究生主要進行三方面的研究:1、理論計量,因為其抹去了經濟學研究中對歷史和人文知識稟賦的要求;2、跟大牌教授研究美國問題;3、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做從中國經驗出發的實證和理論問題。隨著中國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也許絕對比例仍然不高)選擇做第三個方向,我希望大家能重視這個選擇。

要讓別人來接受一個基於中國或者亞洲經濟的研究,你必須讓別人相信你的研究具有足夠的重要性和一般性。這裡指的重要性不是指中國問題本身有多重要,而是指中國經濟的一般性經驗可以提供給其他國家作為參照。我們研究的中國問題既要產生於中國的經驗和歷史,又要有一般性意義。就像剛才提到的「土地換保障」問題,其它國家並沒有為中國提供前車之鑒,但是我們可以為一些比中國更落後的國家提供經驗。

如果發現了一個用現有的理論無法解釋或不能很好解釋的現象,那麼這個時候你去發展一個理論就是必要的而且是創新和有貢獻的。恰恰是因為如此,現在做理論研究越來越難。為什麼?因為經濟學的發展經過兩百年特別是現代化的半個世紀以後,理論已經相當成熟了,現在你要找到一個不能用現有理論解釋的現象越來越難,所以現在經濟學的研究越來越多注重應用。什麼時候需要理論創新呢?有一個現象無法用現有的理論解釋,那麼理論創新的機會就來了,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但在中國還很多。


問 題(question)

如何提出問題?一定要注重去觀察現實生活中的variance。variance這個詞對於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都非常重要。對於實證研究,數據里的variance構成了計量經濟學的基礎。因為如果沒有variance,數據就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辦法看清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一個變數動了以後,另一個變數跟著動還是不跟著動。如果一起變動,往哪個方向變化?這在統計上就是variance所包含的信息。

這在理論上也非常重要,要想看出事物與事物的聯繫,就要去比較兩個觀察對象,發現它們之間有差別,比如它們存在制度的差別。然後你又觀察到它們另外還有差別,比如經濟增長的績效不同。然後你要去思考這兩個差別之間是否有關係。比如,印度是一個民主的社會,但是它這個民主的社會是一個混亂的民主社會。在經濟學家裡有人稱印度的民主是壞民主。但是中國不那麼民主,中國有一個政治集權的結構。但是中國的增長率很快,印度的增長率比中國慢。這在實證上是什麼?當你看到一個制度變成另一個制度的時候,作為經濟增長的另一個變數是否跟著變了,這是實證的基礎。從理論上講,你要解釋的就是增長績效的差異與制度差異是否有關。

所以,理論和實證只是研究現實規律的兩種方式而已,本質上都是在找差異。差異存在於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上。理論上找差異的方法和實證研究中對空間截面數據、時間序列數據的分析正好對應起來。理論和實證研究只不過是識別兩種variance之間關係的方法而已,本質思想都來源於現實世界。提高經濟學修養,就是要不斷從現實世界中找差異,不斷地思考這個差異和那個差異之間有沒有什麼關係。如果你發現的關係是一個在理論上沒有被提出來的關係,這就是你的理論發展創新的機會。如果你發現的這個關係是在實證上沒有用數據來說明的關係,這就是你實證研究的基礎。

下面我們談談創新。理論和實證的創新沒有什麼太大的本質差別。

理論上的創新,第一要解釋新的現象,第二要提出新的思想。在經濟學的研究里,你會發現第一種「解釋新的現象」很像從實踐到問題的思維方式。先去看現實,當現實出現一個新的現象不能被理論解釋時,你就找到了一個問題。還有一種研究思路是從文獻到問題,純粹從文獻角度來看它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我們就去解決,跟實踐關係不大。第一種研究路徑是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由它的研究對象所決定的,是經濟學研究的主要路徑。對大家而言,你們應該避免自己過早進入第二個路徑。如果你過早走向這條路徑,你可能根本搞不清楚自己研究的東西到底重要不重要。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你看到一個作者講,他在文獻的基礎上作了修改,然後發展出一種新的理論。這類文章特別容易讓大家以為這些作者的研究都是從文獻到文獻、從文獻到問題的。並不是這樣。我們應該思考一下,這些作者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為什麼會選這些問題?通常來講,很少有人是從文獻開始找到這個研究路徑的。這是學生們非常容易犯的錯誤,很多同學只是把自己關在家裡讀書,不去關注現實世界,這是不行的。

接下來談一談實證上的創新。實證上的創新我列舉了三個方面。第一是要發現新現象。注意,對於實證研究來講,發現一個新的現象本身就是一個思想的創新。比如,你在關注現實的過程中,發現兩件事情有關,你就應該思考:這在實證上有沒有證據?如果沒有,那麼機會就來了。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我和陳釗、萬廣華做收入差距和經濟增長(inequality and growth)的實證研究。這個關係為什麼在最近十年經濟學的研究中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呢?就是因為在亞洲發展模式和拉美髮展模式的比較中,經濟學家發現,亞洲和拉美有收入差距的差異。拉美收入差距比較大,而亞洲的收入差距比較小。另外的一個差異是,拉美的經濟增長慢而亞洲的經濟增長快。經濟學家就猜想:有沒有可能不平等加劇會導致經濟增長放緩?文獻沒有講過。在發展經濟學裡,文獻只討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對於收入差距有什麼影響,而沒有人去討論收入差距如何影響經濟發展。大家知道在1993、94年以後的幾年裡,國際上頂尖的經濟學雜誌上連著出了幾篇文章──現在被認為是這個領域研究的經典文獻──就是用一些跨國家的數據,發現收入差距果然對經濟增長有影響。這就是重大發現。

前面我們提到過,理論創新來自於解釋新的現象,你會發現這些文章中有些有實證也有理論,有些只有實證。實證對於理論的發展也有幫助,其重要性在於可以為理論研究開拓新的空間。我本人認為,如果可以給實證研究的創新劃分一個檔次的話,第一流的實證研究是去發現新的現象,因為這是重大的思想成就。比這個稍微低一點的是使用新的方法。因為那些有重大思想突破的實證研究往往在研究的方法上不盡完善。比如剛才提到的inequality and growth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往往都是使用的OLS回歸。OLS回歸存在很大的內生性問題,後來有很多經濟學家就專門去研究怎麼去處理inequality and growth的內生性問題,包括我本人的研究。第三個是使用新的數據或新的案例。

比如在我們做的inequality and growth的研究里,首先我們提出了跟既有文獻不同的問題: 大家都研究inequality和growth有什麼關係,我們研究這種關係在長期和短期有什麼不同。這是一個文獻里沒有被研究過的問題;其次,我們使用了新的方法;最後我們使用的是中國的數據。


文 獻 (literature)

確定了問題之後,你已經對它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你要去閱讀別人的文獻,去了解別人做了什麼,這樣你才能知道你的邊際上的貢獻可能是什麼。但是我們很多老師和同學卻不夠重視這一點,以為做完了研究就行了,但是卻不知道自己的貢獻在哪裡。要知道自己研究的貢獻在哪裡你就要去比較,去比較你的工作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必須要對文獻有足夠的了解。這才是研究的完整過程。

怎麼樣去找文獻?首先要學會合理地利用網路,學會利用關鍵詞。關鍵詞的選取取決於你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怎麼的,取決於你想做的東西是什麼。關鍵詞太多出來的文獻太少,關鍵詞太少則出來的文獻太多,所以一定要選取三到五個合適的關鍵詞。另外,大家要從經典的相關文獻或者同一問題的綜述論文去找文獻。當你找到文獻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評論什麼文獻,如何評論實際上取決於你對問題的理解,而這種理解是你的工具本身不能告訴你的。比如我剛才提到的「土地換保障」,既涉及到中國的土地問題,也涉及到保障問題和發展模式問題。你這個文章怎麼寫呢?你是把它當作是一個土地問題來寫,還是當作一個保障問題來寫,還是當作一個發展的模式的問題來寫呢?要知道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寫法。你在綜述文章的時候,在把自己的工作去跟別人的工作比較的時候,要知道你要跟哪些文章去作比較。實際上就取決於你對你要研究的問題理解的程度。比如同樣是「土地換保障」的問題,你站在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和土地制度的高度來看問題,就顯然比你把這個問題僅僅看作是一個如何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問題要深刻得多。你在綜述文獻的時候,在把你的貢獻和別人的文章作比較的時候,就要考慮到這點。

接下來我要講的是,要看好而相關的論文。我想藉此機會回答同學經常問的另一個問題。很多同學問我,陸老師,就算我用你講的三到五個關鍵詞,我也大概能搜出1000篇文獻;就算1000篇沒有,100篇總是有的。怎麼辦?怎麼看得完?我建議大家把文獻根據它的相關程度分成三類。第一類的文章,在100篇裡面至少佔五六成。這類文章相關性不強,你只要看摘要就可以了。它們大概能夠幫你知道你的研究在文獻中所處的位置;有些文章裡面有一個表格,有一個數據,能夠在你的文章里有所引用,或者支持你的論點。這些文章你可以看得很快。

第二類文章就是跟你的文章相關,但從它的技術路線、它所關注的問題來講,與你的文章又不是直接相關的。我們做inequality and growth這項研究[2]的時候,我們是要做一篇實證文章。那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大塊的關於inequality and growth理論文章。對於我做的研究來講,我可能對這些理論文章不需要每篇都從第一個字頭看到最後一個字。我要知道的是這些理論是什麼樣的邏輯,它們怎麼做,模型的起點是什麼,它們得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結論。在100篇裡面,這些文章大概佔了20篇左右。這類文章一定要看,但是不必要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

第三類文章,大概100篇裡面是5到10篇。這幾篇文章就是對你的研究來講是最最相關的,因為它們幾乎研究的是同一個問題。你的研究跟這些文章相比較,你的貢獻是邊際上的。對這幾篇文章,你不僅要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而且你要看很多遍。

另外我想提醒各位,如果你去做一個研究,你發現跟你最相關的──我剛才講的第三類文章,──沒有,或者你發現跟自己相關的文章有30篇甚至50篇,這本身就是個非常壞的信號。相關的文獻沒有,就說明你很可能研究了一個大家都覺得不重要的問題,所以沒有人研究。除非你是天才,天才有可能一篇參考文獻也沒有,我的理論體系跟誰都不一樣,我不要參考文獻。我想大多數人肯定不是天才,所以這種可能性是極低的。反過來講,如果你發現篇篇文章都跟我的研究有關,你很可能研究了一個大家已經研究爛了的問題。或者是你對自己在什麼方面有可能構成貢獻仍然不清楚。那什麼時候是最優規模呢?就是我剛剛講的,5篇到10篇。如果你發現,有5篇到10篇是值得你反覆讀的,讀透的,讀到這些文章裡面用了什麼樣的模型,用了什麼樣的數據,相關的變數怎麼度量,你都非常清楚的時候,你就找到好的起點了,你可以往下做了。而且,當你做完這個題目以後,你會發現你就是這個小領域的專家。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看什麼樣的文章呢?首先你要看好的雜誌。比如中文的雜誌,我列了幾本[3],包括我們復旦的《世界經濟文匯》,都是很好的雜誌。英文雜誌什麼是好的就不用我說了。

這裡我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少看書,多看論文。經濟學和別的社會科學最大的不同,就是經濟學是一個不斷在發展的學科。它特別跟政治學和哲學不一樣。政治學和哲學是要讀經典的,關於重大的政治理念和哲學思想,很可能最經典的著作,就是兩三千年以前的古書。很多人就一輩子去讀古書和經典。但經濟學不是這樣。我們剛剛講過,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而人類社會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每一天都很有可能產生新的現象和新的問題。那麼你讀書就意味著什麼呢,很可能你關注的是一個老問題。而且大家知道,經濟學家的書就是把自己已經發表的論文結集成書,它跟政治學不一樣。政治學和哲學的學者,很可能一輩子就寫一本書。比如像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這一本書就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經濟學是不行的。特別是當代,已經很少有人靠一本書在經濟學界立足了。通常是論文發表完以後,結集成書。但你要知道,國外,特別是在美國的經濟學界,一篇論文從寫出來到發表,前後經歷五年時間是非常正常的。從論文結集到出版,又有兩年時間,也非常正常。所以當你看到書的時候,你可能看到的是七八年前的研究了,還怎麼站在學術前沿?我們的很多學生,特別是本科生在寫論文的時候,參考文獻從馬克思的《資本論》開始列舉,斯密的,馬歇爾的,有時還列上我寫的《勞動經濟學》,這樣你就已經發送了非常壞的信號,你不可能做出好的研究。我自己做《世界經濟文匯》的編輯,我們現在收到的很多投稿,一秒鐘我就可以判斷這是不是值得我往下看的文章。先看它的參考文獻,如果它全列的是馬克思、斯密、馬歇爾,這文章就不用看了,因為它不可能是一個好的研究,除非他真的是研究思想史的。所以,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就得特別要注意這個問題。


二.如何寫論文

剛才我從三個方面講了如何去做研究。我接下來要講的問題是,如何去寫論文。我認為,在中國我們可以做的研究分成了這麼幾類。第一類,我認為是中國首先要做的研究,就是要去搞清一個或者幾個相關的事實,尤其是具有一般意義的事實。因為中國的社會處在一個大轉型時期。我們在經濟發展階段,從經濟成長的歷史、文化、制度、政治的各個方面的背景來講,可能跟在世界上所看到的、唯一成功的西方式的現代性有非常大的差異。這就意味著在我們中國,很多事實都不清楚。

講到事實,我舉一個小小的例子,今天下午,我在從北京回來的飛機上看到一張剛出版的《上海證券報》。《上海證券報》上有一篇很長的文章,講住房、教育和醫療的價格高,導致了中國居民不敢花錢。這個說法現在很流行。現在有很多人說中國這幾年消費低迷,需要理論來解釋。有人就解釋說,因為大家收入的風險增加了,失業、工作不穩定,收入的波動就變大了。風險增加後居民消費就會下降。我剛才提出的是另外一種解釋:因為在我們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三項支出價格很高,居民在這三個支出上的消費的增長速度非常快,就擠出了別的消費。這是頗流行的解釋。文章里提供了三張表,列出了大概從2000年到最近這幾年的四個數據,分別是人均消費增長率、人均教育支出增長率、人均醫療支出增長率、人均住房支出增長率。可是看到這些數據,我並沒覺得這個數據告訴我:人均的消費增長率明顯低於其他三個的增長率。如果人均消費的增長率顯著低於其他三個增長率的話,那我可以說,由於這三塊增長太快了,人均消費支出沒那麼快,所以必然使其他部分的消費下降。可是我在數據上沒有明顯發現這一點。所以我覺得很詫異,寫這麼長的整版的評論文章的這位作者,是怎麼得到文章的結論的。我想問一個問題,關於中國的很多事實到底清楚不清楚?我很懷疑,我們很多人都在基於一些並不清楚的事實而道聽途說。我雖然舉的是一個報紙上的例子,但我講的「把事實弄清楚」的工作對於中國的經濟學家來說仍然是做得非常不夠的。

在中國經濟裡面,有太多太多太多事實不清楚的地方,所以我一直強調,在中國做經濟學研究,第一件事是什麼?就是我們要把真正屬於中國經濟的事實給搞清楚。特別是在我們的教科書上、在西方經濟學已經成熟的述的那些事實──每一個事實──都足以拿到中國來重新反思一下,這個事實是不是在中國同理論裡面,所描樣也成立。我們可以大量地去運用實證和案例的方法。我特別要強調的是,你把中國的事實搞清楚了,實際上就為經濟學理論和知識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就是我跟張爽合作的研究社會資本和市場化之間關係[4]的文章。大家知道,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這個概念,是由社會學引入到經濟學的,它是一種非市場的力量。那麼這種非市場的力量在市場經濟里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呢?它跟市場力量之間是互補的,還是互替的呢?在美國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中國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中國處在轉型的過程當中。比如我們生活在沿海地區,內地的市場化程度要比沿海低多了。從這樣大的空間差異裡面去看,在具有不同的市場化程度的地方,社會資本是不是在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這是對於中國非常重要的事實。在搞清楚事實的同時,實際上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發現社會資本這個非市場的力量與市場有什麼樣的關係,這本身在學術上就是一個大家不知道的問題。

我要舉的另外一個例子是市場分割。市場分割這個問題為什麼要藉助中國來進行研究。因為在數據質量好的國家,市場不分割;而市場分割的國家,數據質量不好。那麼中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中國的市場存在分割,同時中國又有足夠大的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去研究這個問題。於是我們做的另外一個研究[5],想要知道市場分割在開放的過程當中發生著什麼樣的變化。因為在理論和實證的文獻裡面,有的經濟學家認為,開放有利於市場整合,有的經濟學家則持相反觀點。到底什麼是真實的?當你把這個關係給搞清楚的時候,一方面,你研究了中國是怎麼回事,同時,你對於這個具有一般意義的問題也有也有貢獻。

第二類我覺得可以做的工作就是你要用一個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現象,而且是到目前為止既有理論沒辦法提供解釋的現象。如果既有理論已經提供了解釋,這就是接下來我要講的第三個方面的文章了。這裡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地區性的市場分割和戰略性分工,這是我們做的另一個研究[6]。大家知道,經濟學理論里有所謂比較優勢理論和分工理論,那麼按照社會最優的這個概念來講,不同比較優勢的地方就應該是具有不同的分工。既然有不同的分工,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在追求社會最優的情況下,應該生產不同的東西。對不對?在解釋分工的時候,我們主要藉助的理論就是這個比較優勢理論,可是在現實生活當中你會發現,中國不同的各個省份之間,包括同一個省的不同市之間的市場是分割的。為什麼?林毅夫老師認為,這是因為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的資源配置低效率,在改革開放後又體現為企業低效率,於是地方ZF就要通過分割市場來保護低效率的企業。這隻解釋了由計劃經濟時代所造成的市場分割,可是我們發現很多重複建設和市場分割是在改革開放以後產生的。到現在為止中國已經出現了三輪的重複建設,第一輪以家用電器為代表,第二輪以汽車產業為代表,第三輪以光電產業為代表。為什麼在改革開放後,已經市場化了,已經沒有中央計划了,我們仍然在搞重複建設呢,仍然在重複建設的基礎上造成了投資的低效率,最後又造成了地方和地方之間的分割呢?為什麼?這不僅是既有的理論里沒有被解釋的現象,而且是林毅夫老師提供的比較優勢理論也無法解釋的現象,因為在市場經濟的情況下,標準的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大家應該分工才對。

這就促使得我跟陳釗老師從戰略性的分工角度來解釋這樣的現象。我們要講的一個故事就是,對於一個弱的地區來講,它通過構建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它至少可以達到兩種目的,只要實現其中一個,對它來講就是划算的,從而使得分割市場和重複建設成為理性的。第一個目的是趕超。落後地區發展一些暫時沒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果學習的速度足夠快就可以趕上那些比較發達的地區。趕不上也不要緊,還有第二個好處,我有了一個足夠的經濟獨立性後,bargaining power就增加了,在爭取中央財政ZF投資的時候,就可以跟沿海地區有相近的談判能力,中央ZF就得投資,如果不給,我不會擺到檯面上說,但私下裡可以跟你鬧,而大家知道,中央現在最怕就是地方ZF與中央ZF的對立。即便沒有哪一個省長跟我們說過,他就是這麼想的,但是從理論上解釋它的時候,實際上可以找到一個解釋這種問題的方式。而這個問題的解釋,其理論上的貢獻在於,既有的分工理論沒有很好地解釋在一個國家內部可以觀察到的分工的低效率現象。而我們想做的,就是基於中國的現實,提供一個理論上的創新。

接下來我要講的第三類文章,我覺得現在我們關注得不夠。我們過於迷戀前兩類研究。當然前兩個研究貢獻非常之大,但是我建議大家,特別是經濟學教師們,有的時候要做一做第三類文章。這第三類文章是什麼呢?就是文章本身從學術上來說沒有多少貢獻,但是你可以用既有的理論來表達對於中國現實和政策的認識。

比如說關於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最近這幾年來呢,有一個對於中國的市場化改革進行反思的潮流。其實我前面講到的《上海證券報》的文章,也是充滿了火藥味。什麼意思?居民的消費低就是因為你房價太高,教育價格太高,醫療價格太高啊,於是,現在在實踐層次,包括老百姓,就有這樣的情緒,覺得這些事情就是公共品提供,就應該ZF扛下來,可是我們在理論上問的是,這些東西都是公共品么?就算它是公共品,既有的理論裡面有沒有一個理論告訴我們,公共品就一定要由ZF來提供?有沒有一個理論告訴我們,不僅ZF應該提供,而且ZF應該提供直接生產,注意啊,provision和production是不一樣的概念。

大家會發現,在很多現實問題上,經濟學是一個「庸俗的」學科,因為經濟學研究的這些話題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很懂。不僅我們的哲學家懂,我們的政治學家、社會學家都懂。我們的ZF官員也懂,我們的老百姓也懂。我要說的是,經濟學者不敢說我們比他們更懂,但我們至少可以基於他們不了解的理論來提供一些不同的看法。我想,在這個世界上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聲音總是好事。

我們搞經濟學研究的人現在特別需要做這些事情,比如教育的問題,在中國的經濟學研究裡面,幾乎可以說是空白。但是,在這些重大的問題上,我們其實已經有非常多──不能說足夠多──但已經非常多的經濟學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很多關於中國的問題。我們不敢說這些已有的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可以照搬到中國來,但是當中國的研究沒有的時候,憑空想像,拍著腦袋說瞎話,總不如我們先去看看已經有了什麼理論和實證研究吧?所以我覺得,現在中國的經濟學家真的應該靜下心來做一些這樣的研究、公益性的研究。這些研究不能讓你去拿獎,也不能讓你把這樣的文章發在很好的英文雜誌上。但是,它對於中國社會進步的貢獻和推動作用非常巨大。這就是本土的學生和經濟學家,在經濟學研究里可以做的三類研究,非常重要的研究。

其實你在中國也可以做另外一種研究:基於其他國家理論和經驗的實證。我要說的是,我們不具有做這類研究的比較優勢。不具有比較優勢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你要去研究一個美國的問題,其實你對於美國的問題的理解是不可能超過美國人的。你的知識稟賦,決定了你的比較優勢不在這裡。另外,美國人有美國的數據,我們可能在獲取美國的數據方面就沒有那麼容易。第三,可能大家往往會忽視的,學術是一個市場,在這個市場上,最重要的就是交流。當一個人生活在中國的時候,其實不管中國開放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就是哪一天我們像日本一樣開放,像歐洲一樣開放,地理障礙仍然是一個天然的障礙。它就一定會減少你與國際學術圈的交流,換個更準確的詞就是,一定會阻礙你跟美國經濟學界的交流,就會使得你在如何去做一個對於美國經濟學界來說的好的研究方面不具有優勢。

講到這裡,我順便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香港。大家知道香港有兩個做經濟學非常好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曾經在1990年代的時候輝煌一時。為什麼呢?很簡單,香港ZF有錢,於是香港ZF用錢在世界範圍之內聘請了一大批的具有國際前沿研究水平的經濟學家到香港科技大學,這曾經一度使香港科技大學可以成為亞洲經濟學研究水平最高的地方。但最近這幾年,香港科技大學衰落得非常厲害。為什麼?因為香港科技大學請來的經濟學家很多是在做國際主流和美國經濟學界所關心的一些問題。於是就會發生什麼問題呢?它的學術圈在美國,它就有一個很大的成本進入這個圈子。後來,香港科技大學的很多人走了。現在香港經濟學做的最好的是香港中文大學,那裡好幾位做得最好的經濟學家是以研究中國問題為主的經濟學家。實際上,這就是我剛剛強調的一個做研究的比較優勢的問題。地理上的優勢,數據的優勢,很多問題沒辦法詳細展開討論,但是這個案例我覺得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

起一個好題目

下面我就講些很具體的問題了,這些問題可能就比較瑣碎。我覺得,首先我要講的是,在一篇論文的寫作過程當中,你首先要起一個好的題目。這個好的題目要小,要簡潔,而且要突出你的創新之處。一個題目能否引起別人的閱讀興趣,是很重要的,你可以適當地考慮趣味性。我舉幾個例子,都是我們自己做的研究。我藉助這樣的例子來告訴大家就是一個題目怎麼能突出剛剛講的幾點。

我舉的第一個例子就是我們《經濟研究》上的一篇文章,叫「中國的地區工業集聚:經濟地理、新經濟地理與經濟政策」[7]。這個題目要傳達出來一個什麼樣的信息呢?首先,這是一個中國的研究。其次,它是一個實證研究。因為如果不是一個實證研究,就無所謂中國的地區工業積聚。我們副標題突出了三個關鍵詞。如果你熟悉文獻的話就知道,新經濟地理學、或者空間經濟學的發展,現在正處在一個已經有足夠多的理論但實踐研究不足的階段。所以,這樣的一個題目,你一看就知道,這是一篇做空間經濟學的實證文章。實證研究的基礎在哪裡?就是我們的副標題,三個詞,經濟地理、新經濟地理和經濟政策。你一看就知道,這篇文章是要給新經濟地理學提供實證依據,而且是在同時考慮了經濟地理和經濟政策的作用下。

第二個題目就是我剛剛講到的市場整合問題了: 「中國國內商品市場趨於分割還是整合──基於相對價格法的分析」[8]。主標題提問題,副標題講方法。熟悉文獻的人一看就知道,這個問題在研究中是有爭論的,而我們使用的方法,是跟別人不同的方法。

第三個例子的正標題叫「因患寡而患不均」 [9]。什麼意思呢?大家知道中國古話裡面有一句話叫「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我們在這篇文章的開頭就講:「古話說:『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暗含的前提是,收入不均與經濟的增長之間沒有關係,而我們在這篇文章里想說的恰恰是,收入不均對經濟增長不利,如果忽視收入差距,那麼,收入不均就可能通過影響增長而對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包括富人)不利。」為什麼要關注不平等,就是因為擔心經濟增長會受到阻礙,這句話翻成古文,我們改一個字,就叫「因患寡而患不均」。這個題目就很好地傳達了這篇文章想說的思想。副標題是「中國的收入差距、投資和教育增長率相互影響」,你看了就知道,這個文章的貢獻在於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我們用了特定國家的數據(country specific data),我剛剛提到,這個在增長研究里是潮流。第二,我們看了收入差距、投資、教育和增長這四個變數的內生性問題。因為在既有的文獻裡面,至少教育這個變數沒有當成的內生的變數來做處理。另外我們考慮的是相互影響,懂計量的人一看就知道,我們要用聯立方程了。所以一個很短的標題把文章要說的故事和我們的三方面貢獻全部容納在裡面。

下面一個題目「教育的公平與效率是魚和熊掌嗎?──基礎教育財政的一般均衡分析」[10]也是同樣的道理。正標題基本上是突出思想的趣味性,我們用魚和熊掌的這個關係來打比方,解釋教育的公平和效率的關係,兩者並不是不可兼得的。我們的副標題點明了我們文章的方法。

接下來的一個文章也關係到教育。我們把題目叫做「反思教育產業化的反思」[11]。第一個反思是我們的反思,第二個反思是既有的反思,就是我們要對這場反思來做一場反思。我們副標題就是這篇文章的內容,我們要討論「有效利用教育資源的理論和政策」。這實際上也突出了經濟學的思想,教育是一種稀缺資源,而我們要討論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它。

接下來這個例子就是我們剛剛定稿的一篇文章[12],原來這篇文章叫「公共信任與勞動力流動──管窺中國農村社會變遷」,後來我在定稿時給它另外取了個名字。首先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我們這篇文章發現了什麼。我們發現的一個主要結論是,農村的移民在他們流向城市的時候,他們對他們原來在農村社區里的公共機構的信任程度不僅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這個結論跟既有的實證研究文獻裡面發現的結論非常不一樣,我們的解釋是:在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到城市後,面臨著受歧視的環境,所以,一個村子裡越多的人到城市打工,大家感受到的來自於城市的歧視就越多,相對而言呢,農民工就會更加覺得農村的公共機構值得信任。為了說這樣一個故事呢,我在定這篇稿子的時候,就給他起了另外一個名字,「離開了土地,卻未離開家鄉」,我想說明的是,從地理角度我們確實看到農村居民通過勞動力流動的方式到城市工作,但從精神上來說,他們仍然沒有融入城市生活。副標題叫作「中國農村的公共信任與勞動力流動」,點明了文章所做的工作。我舉這些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取一個好的題目來傳達文章的思想和貢獻是十分重要的。

寫一個好的摘要(最後寫!)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怎麼樣寫一個好的摘要。而且我特彆強調摘要最後寫,尤其當你還是個初學者的時候。儘管我剛才強調,在做研究前你必須清楚自己要說什麼,但是大家以後會發現,當你還是個初學者的時候,這是非常困難的。可能你要改到第20遍,才會體會到原來自己要寫的是這個。所以我建議大家,摘要最後寫。當然,當你有了一定經驗以後,你可以先寫摘要。為什麼呢?因為當你寫好摘要後,你會發現在你接下來的寫作中,在你寫文獻綜述,在你進行模型構造,在你選取變數時,誰多寫點誰少寫點,誰放前面誰放後面,你心裡就有把握了。為什麼一篇文章要改20遍,就是因為你不清楚要寫什麼,只有當你寫下去,才會發現有些地方要多寫點,有些地方要少寫點,有些內容要放前面,有些內容要放後面。我想,各位作為初學者往往難以避免這個階段。

對於一個好的摘要,我提出這麼幾點要求:

一是要有概括性。要有主題,有創新點,要簡要地指出自己的結論和發現,要講到政策含義,但政策含義對於一篇學術文章來講,不是必要的。要簡潔,100到200字。1000字的摘要是不可取的。一個好的摘要200字就能把問題講清楚,如果你的文章非常複雜,那麼400到500字也一定能把問題講清楚了,講不清楚那麼你只能再思考。有時候我和學生交流,說到要寫文章,我便和學生說,你把你要寫的意思用五百字寫下來。當你想清楚一個問題時,五百字足以表達清楚;你寫不清楚就說明你還沒想清楚,你想不清楚你就一定做不好研究。最後是關鍵詞,一定要切中要害。接下來我們舉個例子。這篇文章是我和我學生合作的《反思教育產業化的反思──有效利用教育資源的理論與政策》[13]。

首先給大家看一個我改過的摘要,然後再看一個學生寫的。

「稀缺的教育資源應得到有效利用,而教育財政的分權、學校間的競爭和合理的價格機制能夠提高基礎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組織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教育券、獎學金和財政轉移等機制向低收入人群和地區提供補貼,不僅有利於公平,也有利於效率。但過度地、不科學地追求公平,卻可能損害教育資源的有利利用,甚至與追求公平的初衷相違背。本文對如何有效利用教育資源進行了理論分析,並對中國基礎教育產業化的反思進行了反思。」

有效利用資源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這是文章的主要觀點。我們把效率拆成了兩個:配置效率和組織效率。這句話中我們講了兩個道理,三個方法。這段話的意思是效率和公平是可以兼顧的,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觀點。我稍微要強調的是,這篇文章是我剛才講過的第三種,本身在理論上是沒有多少貢獻的,但這是在思考中國重大的政策問題。所以在這裡面沒有突出這篇文章在學術上的貢獻。這是關鍵詞:基礎教育、教育產業化、同群效應、效率、公平

下面是學生寫的:

「在本文中,我們構造了一個有效利用教育資源的理論模型。我們認為,通過地方ZF提供基礎教育、允許私立學校的競爭以及ZF設計合理的教育補貼制度,是能夠同時實現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公平的。在模型基礎上,我們分析了目前教育改革內的一些認識誤區和操作失當,並提出我們的合理建議。」

第一句話寫得不錯,我要批評的是最後一句話,這句話沒有讓人知道你要說什麼。比較我前面那篇摘要──把我們的文章要說什麼,機制和目標是什麼都說清楚了──而後面這個摘要沒有。

引言(最後反覆改!要高度重視)

我特彆強調要高度重視引言。前不久,研究中國經濟十分著名的John Giles在復旦做報告時說道,他初學時也不知道引言怎麼寫。這也是我今天要講的,大原則是要吸引人。那麼如何做到呢?

一定要非常清楚地在引言中交代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本文研究了什麼問題。我現在越來越喜歡直接在文章開頭寫:本文研究了什麼什麼問題,顯得很清楚,開門見山。你會發現很多作者,包括發在很好的中文刊物上的作者,通常是寫到第二頁,讀者仍然不知道他在講什麼,這是很失敗的。如果你是讀者,已經讀了一頁多,還不明白他要說什麼,肯定糊塗了。人們看你文章的第一個目的就是發現你的文章為什麼重要。

當你提出問題以後,你要去告訴別人為什麼重要,這裡面你就需要說明創新,這時你就要把你的文章和既有的文獻作比較,這就涉及到了文獻評論。如果文獻評論不是非常長時,你可以把他簡單地放在引言部分。如果比較長,可以把最主要的、最經典的、最有意義的放在這裡,突出你研究的重要性和創新,其餘放在第二部分文獻綜述中再去說。

第三就是概括你的工作,很清楚地告訴大家你解決了什麼問題。千萬不要只說本文研究了什麼。問題這麼多,你需要告訴大家你解決了什麼問題,運用了什麼方法,你要不厭其煩地告訴大家你的貢獻與創新。接下來要交代論文的結構,通常是八股文的寫法,比如本文第二部分寫了什麼,第三部分寫了什麼。

接下來我們再舉個例子,是我和張爽剛定稿的一篇文章[14]。我們研究了公共信任與勞動力流動的關係:

「中國社會在傳統上屬於低信任度的社會(Fukuyama,1995),正是因此,公共信任作為在一種長期互動中形成的社會資本是彌足珍貴的。在中國農村由傳統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勞動力的大規模流動對中國農村社會形成了巨大的衝擊。那麼,勞動力的流動會不會影響到農村社會中的公共信任?反過來,中國農村居民在農村社會中形成的公共信任是否會影響到他們的勞動力流動?對以上問題的思考和實證研究,不僅能讓我們觀察到農村公共信任在轉型過程中的變化趨勢,還能夠為公共信任的影響機制提供證據,並以此為理解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的變遷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這是第一段,第一句話我就講了我們的研究為什麼重要:因為中國本身信任度就不高,所以這個研究就特別重要。第二段我特別括弧中粗體字標註了本文講了哪些問題。我們基本上講到了這項研究的新意,思想貢獻和方法貢獻:

「一項針對波蘭的社會學研究(Sztompka, 1999)發現,在經濟轉型中,人們的公共信任經歷了一個先下降再上升的過程。在轉型前期,公共信任下降的重要原因在於人們在新舊體制的交替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而當轉型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時,人們對於公共機構的信任又會明顯提高。在中國的轉型過程中,公共信任會經歷與波蘭經驗相同的變化嗎?市場化又是如何引起公共信任的變化的?以上問題非常重要,但還沒有得到研究者的足夠重視。(問題的新意)從理論上來說,市場化是中國農村傳統社會所受到的一切衝擊的根源,市場化將通過三個層面的作用機制來引起信任的變化,分別是:家庭層面的勞動力流動、社區層面的收入差距、以及宏觀層面的市場化政策等機制。(思想的貢獻)」

接下來我們講的是研究方法。

「本文將重點研究市場化在家庭層面的作用機制——勞動力流動對於公共信任的影響;與此同時,我們還將研究公共信任對於勞動力流動的影響機制,由此來清楚地解釋勞動力流動與公共信任之間的相互影響,而這種雙向的相互影響可能導致的估計偏誤恰恰是文獻中沒有被充分被重視的問題。(方法的貢獻)」

這便是我在方法上的貢獻。然後再概括一下結論:

「我們發現,在中國農村的市場化轉型過程中,社區層面的勞動力流動會增加對農村當地的公共信任,而社區層面的公共信任又會減少勞動力流動。而且,我們還發現,社區層面的收入差距會減少公共信任,省級層面的市場化對於公共信任的影響則顯示出和波蘭的經驗一致的U型曲線。(主要發現)」

由於得到的這些結論十分有趣,很容易讓人了解這項研究的價值和貢獻。

文獻綜述(評論)

接下來是文獻綜述,如果你在引言中沒有很好的引述,那麼你在文獻綜述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簡要回顧相關研究的發展;二,要對既有文獻作適當的「批評」 (不能簡單羅列,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問題和工作進行比較)。評論既不要太過火也不要不夠,不夠說明你沒貢獻,太過火則不中肯,更不要為了批評別人,把你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沒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最好只評論你解決了的問題。你沒解決的問題可能誰都解決不了,不要去show,不要以為只有你知道,實際上很多人都知道。

文獻評論的寫法千萬要根據你自己的研究來。比如我剛才提到的收入差距和經濟增長的文章,我們講了這樣幾方面的貢獻,一、數據用了國別數據,二、處理了內生性問題,三、我們區分了長期短期。我們要區分哪些是最重要的,正如我前面所說,最重要的貢獻是思想上的,其次是方法上的,最後才是數據上的。因此,我們的寫法是首先論證我的思想與眾不同,我們研究的是收入差距對於經濟增長的影響在長短期的不同,這是在既有文獻中沒有很好地解決的。第二,我們的研究中處理了內生性的問題,我們要指出既有文獻中沒考慮教育的內生性,而我們考慮了,這也是要指出的。第三是數據方面的貢獻,我們運用的是中國的數據,而既有文獻中使用的大多數是跨國數據,而這些數據的不同可能導致結論的不同。在考慮增長問題時,國別數據是潮流,因為跨國數據十分難處理數據的異質性,所以本文用中國的數據來研究這個問題。當你知道你做的工作是什麼的時候,文獻綜述十分好寫。我們同學覺得文獻評論難寫,是因為你們沒有思考,當你思考後,你便知道一個問題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什麼是老問題什麼是新問題。不理解就寫不出來,理解了就十分容易。

理論與實證

接下來,我們來看理論怎麼做,實證怎麼做。在此我講的不是數學,而是起點問題。

先講理論。無論數學模型也好,用文字表述的理論也好,你首先要界定問題是什麼,你要揭示的現象是什麼,界定哪些行為人對這個問題是重要的。比如我們最近研究的國有企業改制中資產流失的問題[15],其中職工是不重要的,因為他們對資產定價及利益分配起不了作用,而只有企業管理和ZF是重要的。

隨後是你如何去理解行為人的目標函數的問題。你放什麼變數,什麼是內生的,什麼是外生的。在企業轉制中,是採取拍賣還是協議轉讓,這個變數肯定十分重要。有種我認為錯誤的看法是,拍賣可以避免國有資產流失,這個錯誤的本質是認為國有企業的轉制方式是外生的。我們假設這世界上有個好人,設計了公平公正的拍賣機制,當然這個機制可以提高拍品價格。但是我要問,拍賣是外生的嗎?轉制的形式其實是被選擇的,是內生變數。於是你會發現,真正外生的是我們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權力結構,在這種結構下,是拍賣還是協議轉制並不那麼重要。我們可以看到,拍賣並沒有避免國有資產的流失。在很多拍賣中你會發現只有一個「競拍者」,在表面上看似有個拍賣機制,但其實拍給誰已經決定了。中國還有個詞叫「陪標」,拍給誰是定了的,只不過走一個形式,最後返還點好處給陪標者。而控制拍賣的人還可以通過制定規則的方式排除其他競拍者。因此,在拍賣中也會產生資產流失,這不是在教科書的理論中可以解決的問題。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你把什麼變數設成內生、什麼設成外生對你理解一個問題是十分重要的,而這也是數學不能告訴你的。

接下來的問題是,約束條件是什麼?在每一個決策行為中,約束無非就是預算約束、資源約束,但在中國你要特別考慮制度約束。因為很多中國的問題受制度約束。

你還要考慮結構性問題,我們剛才講了行為人,你要考慮不同人是通過什麼發生聯繫的,它是一個市場機制嗎?如果是,又是個什麼樣的是市場呢,完全競爭還是壟斷?這些會成為你模型的起點。因為在不同市場上內生和外生變數是不同的,比如在完全競爭中,價格是外生的,而在壟斷結構中卻是內生的,是可以被企業控制的。你如何設定這個市場是競爭還是壟斷,這也是數學本身無法告訴你的。實際上當你在把價格設定為內生還是外生的時候,已經表明了你對市場結構的一個判斷。

此外,在行為人之間是否有可能存在非市場互動?這已經成為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前沿課題。

再接下來,研究的背景是什麼樣的社會政治制度結構?比如我們最近研究的城鄉分割還是城鄉融合的問題,在中國是由城市的ZF最大化城市居民利益來決定勞動力市場分割的政策,這個結構在我們的模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和制度背景。[16]

隨後,用經濟學靜態的,動態的,比較靜態的方法得出你的結論。複雜的數學有利有弊。一個數學方法複雜時,求解的難度就會增加,經濟學研究總是希望模型和數據是可以處理的,而有一個辦法就是減小變數的數量或者變數間的作用機制。運用複雜的數學方法,在邊際上捨去一個變數或變數間的作用機制時,很可能這恰恰是十分重要的變數和機制;但當它被放進來,模型可能就解不出來了。在我們做城鄉分割到融合的動態模型時,我們原先想放進城鄉差距擴大對資本積累的直接的負面影響,但是我們發現模型解不出來,於是只能忍痛割愛。雖然我們在這篇文章中放棄了這個變數,但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可能會用靜態的方法研究這種影響。

這裡我要說明的問題是,一個問題好不好,不是由數學決定的。我經常會拿到學生論文時問他們,這地方為什麼要這樣假設,為什麼要放非線性函數而不放線性函數。他們答不上來。我指出這裡可以放線性函數,他們的反應會是「這樣會不會太簡單?」可是,如果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得到一個複雜數學方法同樣的結論,為什麼要舍易求難?唯一的理由是「show your ability」。 你無非想讓大家知道你數學很厲害,但是,OK,我知道你的數學厲害了,然後呢?複雜數學方法的意義是可能會幫你搞清楚少數幾個變數間的作用機制,在經濟學發展的早期,經濟學家的工作可能的確是去抓住最為重要的幾個變數,但是在現實中有很多變數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時候為了讓模型更貼近現,有時候可能需要放棄複雜的數學方法。大家會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文章傾向於簡單的數學方法,因為比複雜的數學方法更重要的是你想講什麼故事。現在經濟學發展的情況是基礎的理論構建已經逐漸完善,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解釋現實問題。而如同我剛才提到的:並不是說只有複雜的數學才能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接下來我們講實證。你首先要知道你想看什麼,你模型背後的理論基礎是什麼,這些決定了你放什麼變數。因為在不同的理論機制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釋變數,這完全取決於你想看什麼。我特彆強調,要注意閱讀文獻,了解文獻中的變數是怎麼設置的,怎麼度量的,十分重要。千萬不要不知所以地往模型塞變數。接著是數據,數據可以截面的、可以是面板的,數據來源可以是公開的、可以是調查的。

實證模型的設定要跟著理論走。實證研究里,經常被大家提到的問題就是內生性問題,這主要就是說你觀察到的一個變數對另一個變數的影響並不一定完全是它對另一個變數的影響。比如,教育程度高的人收入水平也高,但收入水平高是不是因為受教育程度高?不一定。因為教育程度高的人能力也高,所以這裡面就存在一個估計偏誤問題,屬於遺失變數的內生性問題。我前面講到的勞動力流動和公共信任之間的雙向關係,就是聯立性的內生性問題。兩個實際變數有共同時間趨勢,放在一起看來是相關的,但是只是因為它們有共同時間趨勢而已,這是偽回歸問題。再接下來是不顯著變數的處理問題,很多人喜歡把不顯著變數扔掉,但如果這個不顯著的變數是應該控制的,那麼,把它扔到了殘差項里的話,就可能導致遺漏變數偏誤。

那麼最後一個問題是:R平方高不高是不是問題?很多同學在做實證文章的時候常常問,我的R平方只有0.08到0.09,也就是說我的模型只能解釋數據的8%到9%。我說恭喜你,已經不錯了,因為在實證文章里有時R 平方只有0.05。R平方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模型能解釋數據的variance的多少,可能對於絕大部分的variance的解釋,經濟學家是不知道的。

案 例

我特彆強調案例研究,案例研究被經濟學家忽略的太多了。有的時候去研究一個問題時,你會發現對某些特定問題而言,它的事實可能是不清楚的。它的機制是什麼?也不清楚。計量結果里,到底是什麼樣的機制在起作用?也不知道。那麼,為什麼選擇的案例能解決我們問的問題呢?這也需要我們仔細考慮。

有時有的研究者做的案例跟他的理論邏輯不一致。比如說我在一次碩士論文答辯的時候發現,有位同學用案例研究的方式研究浙江中小企業集群創新的例子。在他的文章里列舉了大量數據說明浙江的中小企業如何集群,而他要說明的是中小企業之間有一種在創新過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外部性,導致了集聚效應。他列舉再多產業集聚的例子、數據,都沒辦法說明在現實中存在著由於企業集聚在一起就可以在創新活動中存在正效應。所以我就建議他去看浙江的中小企業是不是一直在聯合開發課題,是不是這些科研人員在一起進行培訓,這些說明企業聚集的機制在何處。在我們做的研究中,我們就通過銅陵的案例說明過度的教育均等化可能得不償失,我們在企業轉制和腐敗的案例里,說明了被內生選擇的拍賣並不能防止企業轉制過程的資產流失問題。

我再來講講在研究「結束」以後的事。注意,我在「結束」上打了引號,很多同學認為做完理論模型和實證模型就結束了。我要說的是,你在所謂的研究「結束」以後,你要對研究和發現有特別充分的解釋,特別是數學模型中的經濟學機制。換句話說,我們除了在數學上證明一個變數與另一個變數的關係以外,你還要告訴我這個變數的關係代表了什麼樣的經濟學機制。對於實證研究而言,同樣也要注意,一個好的實證研究蘊含著一個故事。比方說農村勞動力流動和公共信任的問題,我們要說明的是,農村勞動力流動進城以後,他人進城了,但他的精神上實際上還依賴著原來的農村社區。

經濟學正在回歸,因為經過了一個長時期的發展,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已日趨成熟,大家越來越不去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了,因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講完了,然後就要研究現實中的細節問題了。如果大家去回顧最近幾屆克拉克獎得主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應用微觀的研究。而應用微觀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微觀計量經濟學。所以,注重事實本身越來越重要。

結論與政策建議

在論文的結論部分,我建議大家的是要準確,不能誇大。你不能總結出一個你的模型沒有說明的結論。政策含義最好有,但不一定必要。如果有,一定要是嚴格基於理論發現的結論。不基於理論發現的結論,哪怕是正確的也不要說。因為你是在做科學的論文,而不是政策建議的報告。如果是後者,沒問題,你可以基於別人的理論。有一個誤區就是我們很多作者寫文章,寫了一大堆的政策結論,每一句話都對,但真正跟他有關係的沒多少。

最後也可以提出若干未解決的問題,這在寫文章時起到的作用有兩個:一、在自己寫完以後告訴讀者這篇文章什麼問題沒解決;二、如果你的文章里存在缺陷,自己講出來要比審稿人講好,與其讓審稿人講,不如主動交代。此外,不要迷信別人在文章中提到的沒有解決的問題,道理很簡單,如果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作者早就解決了。不要因為別人提到這是個有待研究的方向你就去做,因為作者這樣寫,可能是解決不了審稿人認為應該解決的問題,就跟審稿人講您說的是對的,但這個問題已超出了本文研究的範圍,我已經在文章的結尾將這個問題作為未來研究的方向提出來了。我想經濟學家都是這麼做的。你在理解別人提出的未來研究方向時,一定要小心,聽聽在這個領域專家的看法非常重要,那些專家可以告訴你這些問題是否真的可以做,後面我會再舉一個結論的例子。

「本文利用一個我們自己收集的包括社會資本信息的中國農村家庭調查資料庫研究了公共信任與勞動力流動之間的關係,以及收入差距和市場化進程對信任的影響。我們發現:(1)社區層面的勞動力流動將增加農村社會的公共信任,而農村社區層面的公共信任會減少勞動力流動的傾向;(2)收入差距的擴大對於公共信任有負面影響(但這一結果對不同的收入差距指標並不穩健);(3)省級的市場化進程與公共信任之間是U型的關係。」

你可以看到,「結論」里提到了我們自己搜集的數據,包括我們發現了什麼,有三個結論。這段把我們研究什麼、發現什麼講清楚了。接下來看我們教育文章的例子。

「中國出現的教育不均等的現象,本質上不是因為中國採取了教育市場化改革的方向,而是因為教育市場化改革的方式沒有經過科學的設計。本文的理論研究說明,教育財政的分權、地區間和學校間的競爭以及合理的價格機制是有效利用教育資源的必要條件。但是,簡單的教育市場化並不能保證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ZF通過政策的干預或者機制的設計進行適度的均等化能夠實現教育公平和效率兼得。因此,中國進行的教育市場化改革,不是方向的問題,而是方式的問題。」

我們也作了簡單的總結:中國的教育市場化改革不是方向問題,而是方式問題,觀點鮮明。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的通常寫法如下,要註明作者、年份、題目、雜誌(或出版社)、期號、頁碼。參考文獻的列法一定要規範,一定要注意你的參考文獻的格式要統一。按照姓名來排序,把姓放在前面;正文里有的文獻全要列,正文里沒有的文獻全都不要列。

Blanchard, O. and L. Summers, 1987, 「Hysteresis in Unemployme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1, 288-295.

Fudenberg, D. and J. Tirole, 1992, Game Theor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Sen, A., 1999, 「The Possibility of Social Choi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 3, 349-378.

克魯格曼,1999,《蕭條經濟學的回歸》,朱文輝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軍,1994,《社會主義的ZF與企業:從「退出」角度的分析》,《經濟研究》第9期,第72-80頁。

其 他

注意你文章的注釋、附錄和圖表的格式,其中特別要強調的是圖表。圖表不要用陰影和顏色,因為絕大多數學術雜誌是黑白印刷的,沒有一個編輯會願意去幫你處理圖表的問題,除非你的文章特別出色。文章投出去前,把你的圖表做得漂亮些,有些雜誌的約稿信會說明,希望你提供的圖表直接可以用來印刷。數據處理和有些推導過程放在附錄里,不要進正文,否則會影響讀者的理解和閱讀,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在適當的地方可以註明感謝誰,如果文章曾經給相關領域的著名學者批評過,不妨註明。

在語言上,要科學而準確地表達你的意思。大家寫文章時會經常用一些不夠準確不夠科學的表達。舉幾個例子。其一,缺乏嚴密的邏輯。改文章時一定要注意自己每一句話是不是有邏輯。比如,「中國的比較優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ZF應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這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邏輯聯繫。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有比較優勢,市場的選擇就是發展這個,不需要ZF去推動它也會發展。再如,「外來民工與上海本地居民形成了就業的競爭,所以要控制外來民工的就業,來為本地居民創造就業崗位」,三句話全錯,看起來蠻對的。首先,外來民工與上海本地居民有沒有構成就業競爭?可能沒有。第二,就算構成了競爭,也不一定要控制;第三,就算控制了,也不一定能為本地居民創造就業崗位。這三句話本身就是有待推敲的,這句話你就要仔細考慮。

其二,缺乏準確的用詞。大家喜歡用一些詞,比如「非理性」。經濟學的基礎就是理性假設,人們通常所理解的非理性行為是可以基於理性的假設來解釋的。「信息不對稱」也是被大家濫用的一個詞,在經濟學裡是它有嚴格定義的。「必由之路」這個詞如果你要用,你一定要告訴我,為什麼別的路走不通。「因為……所以……導致了……」這種詞都不要輕易使用,因為這種因果關係在經濟學裡是非常難確定的,比較保險的是「……與……有關」。

其三,缺乏明確的表述。「在收益遞增的情況下,技術落後的地區會選擇暫時不加入分工體系,力圖提高在未來談判中的「威脅點」,進而分享到更大的分工收益(陸銘、陳釗等,2004)。」這個例子來源於別人引我們的文章,引的是我們的文章,我自己都看不明白。寫文章一定要寫大白話,我曾在我的博客上說,一個人如果真的熱愛知識,一定要重視多少人獲得他的知識超過多少人認為他很厲害。請記住這句話,文章寫到每個人都看得懂,就是你的本事。

在今天講座結尾,我要提醒各位,當你對一個問題的理解達到一定程度,覺得文章可以往下寫的時候,停一下,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是否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貢獻是什麼?為什麼去寫這篇文章?我們應該為自己的興趣去做研究,為人類的福利去做研究,為學術和知識的進步去做研究。謝謝大家。

提 問

問:謝謝陸老師精彩的演講。我有兩個問題:第一,現在很多同學或研究者比較喜歡引用英文文獻,因為英文似乎文章權威一些,電子資料也更豐富。我們應該如何在中英文資料間選擇? 第二,合作對於經濟學研究意味著什麼?在做研究時合作者如何分工?謝謝。

答:非常好的問題。

從目前經濟學發展總體水平而言,可以肯定的是,英文文獻總體上比中文文獻更值得引用。我自己的研究也是如此,甚至早幾年我曾建議學生,基本不要去看中文文獻。但要特別提醒的是,這些年中國經濟學研究發展非常之快,現在這句話我已經不敢講了。所以研究什麼,引用什麼,還是取決於這些文獻是否值得你去引用。

什麼樣文章值得引用呢?它確實在理論發展中有貢獻,這些貢獻你可以從我剛剛講的那些特點去判斷。比如說,它是否提出了新問題,開發了新方法。我們很多同學會引用一些一看就知道不好的文獻,你要知道如果你引用了一些行家一看就覺得不好的文獻,本身就說明你的研究質量不高,你對這個問題不理解。從總量來講,我覺得多引用英文文獻是對的,但在中國最好的幾本經濟學雜誌,特別是匿名審稿的雜誌上發表的文章進步非常之快,我認為是值得重視的。在中文雜誌上你會發現也許國外學者不太關心,但國內作者已經關注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尤其應該注意。現在中國的經濟學就算研究水平還沒完全與國際接軌,但中國的學者完全可以提出很好的問題,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合作,經濟學成為在所有社會科學裡合作最多的學科,有兩個原因。第一、經濟學的分工非常細,拿我和陳釗的合作來說,我們倆以前是同學,所以合作文章非常多。我們的特長可以互補,再加上經常討論問題,所以經常合作。第二、對很多學科來講,觀點是很重要的,這就沒辦法合作。大家知道,你有你的觀點,我有我的觀點,怎麼合作?而且一講到觀點,就涉及這觀點是你的還是我的的問題。對經濟學來說,觀點屬於誰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因為經濟學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科學化了,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使用某種方法去說明一個問題和一個事實。

合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合作者之間感情上的支持非常重要。你一個人做研究,很容易被遇到的困難挫傷,因為研究是充滿了坎坷的過程。合作的好處是相互之間可以進行鼓勵。這個用經濟學也可以解釋,一旦兩個人開始合作了,你為了保持聲譽,你就會堅持下去。如果你一個人的話可能就不會堅持下去。所以合作非常重要。要達到有效的合作,我覺得首先要相互間的了解和信任,而且自己願意多做。在公共品的提供里,每個人都有搭便車的偏好。做研究時,合作就是創造公共品,如果能偷懶就偷懶,那合作就沒法進行。靠道德力量來約束研究者而達到合作的形成本身就非常重要。

問:我是大一世經系的學生。您說的話讓我很有收穫,但您今天的講座可能不是針對我們大一開的,我們現在對研究確實沒什麼概念,也不具備足夠的知識。能否推薦給我們一些入門的讀物,並給予我們一些建議,為今後的研究作準備?

答:對於我今天講的跟一年級同學有什麼關係,如果你覺得沒關係,我很抱歉。我覺得是有關係的,其實我就是在講科學精神的問題,如果你還沒有做研究的準備,至少我談了科學的精神如何在研究中得到體現。如果你要讓我推薦,我就推薦我和陳釗明年即將要出版的微觀經濟學教材。為什麼呢?我先做個廣告。有一次我在經濟學教育研究網上看到一個學生的留言,說他學了微觀經濟學以後,覺得微觀經濟學沒用。我看了以後很傷心。我覺得造成大家有這樣的想法,我們老師有責任,沒教好;我們的教材有責任,沒寫好。我們正在編的這本書,估計明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會出。這本書舉了大量來自於現實的案例,來告訴你經濟學的理論怎麼跟現實有關係,我們也留了很多問題讓大家思考,你怎麼把學到的理論用於分析現實的現象,所以我首先向大家隆重推薦的就是這本書。其中有些章節已放在我主頁上了,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尤其推薦你去看網上已公布的最後一章,相信大家看了以後,會明白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是怎麼產生於一個又一個偉大的時代的。

等你基礎打好以後,你慢慢可以增加自己閱讀論文的數量,比如《經濟研究》上的論文,看不懂不要緊,摘要和結論總看得懂吧,每個人都是這麼一點點看過來的,開始看不懂,第二遍看懂一點,再看再懂一點,到最後看懂了70%、80%,已經很不錯了。我到現在都不敢講自己那篇文章看懂了百分之百的。除了看些專業雜誌以外,還可以看一點報紙,特別是財經類的報紙,儘管很多時候他們說錯話,比如說,剛舉到的《上海證券報》的例子。但就是因為他們說錯話給了你無窮的靈感。你把錯的、不知道的事說對了,本領就很大。

我還推薦在高年級的時候結合自己的畢業論文,開展一些研究項目,小小的研究項目,從些小豆腐塊文章開始去寫。我的經驗告訴我,我只有在寫的時候才能去發現很多東西沒看懂,我把寫當作一種學習,平常你看一篇文章的時候,你以為你看懂了,你到寫的時候,特別是去挖它的細節時,你才會去想一些問題。比如你的研究跟他有什麼關係,你的問題跟他有什麼兩樣,你寫的時候才會發現你看的時候不夠仔細。所以,這是個邊寫邊學邊想的過程。


個人經驗。
1、多看論文,看中文碩士論文。
2、多找導師修改目錄大綱。大綱直接關係成敗。
3、邏輯清晰,圖表豐富,格式正確。(做到這一點,工作量很大)
4、少抄襲,否則查重一關不好過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A0MjgxMA==mid=200760185idx=1sn=ddb50a1f98ad43308b7c8f8f853c6718scene=2#rd


其實,一篇好的經濟學論文,一定是用最少的篇幅,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有說服力的信息 。
Skywalker:
脫離經濟學研究來談論經濟學論文的寫作是沒有意義的,論文可以看成是對目前研究工作的一種總結,即便不是最終成果也應當是階段性成果。當然上述定義排除了兩類經濟學論文,一類是反映前沿研究的論文,另一類是綜述前人研究成果的論文。 如果沒有進行任何形式的經濟學研究,或者尚未做好任何準備,那麼就尚未具備撰寫論文的條件。現在的問題就轉移到怎樣開展經濟學研究,我推薦一本書《應用經濟學研究方法論》(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該書對於怎樣開展經濟學研究有詳細論述,並且還附有博士論文的開題報告。


姑且認為「有質量」是對於本科生來說有質量,並且「有質量」也不等於「有創新」 ,要求本科生在創新方面研究出點什麼成果來那真是難上加難。所以問題就簡單了,你只要找幾篇好的研究生畢業論文研究透,結構模仿著人家寫,但資料收集,數據整理和分析都是你自己完成,最後的結論能根據自己的分析結果提,那就很完美了。
別以為這個要求很低,你試試就知道。回頭做個模型結果一個也不顯著的時候,就該瞎了……


推薦閱讀:

金融危機中相同到期期限的美國國債為何到期收益率不同?

TAG:金融學 | 大學生 | 大學 | 經濟學 | 論文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