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認身邊的聰明人?


謝邀。

我來談一下個人分辨周圍聰明人的一些主要標準。

首先要明確的是一些基本原則。

首先,具有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不代表聰明。比如一個下水道工人和一個挖掘機工人,各自都是各自職業領域的老手,哪個更聰明?這就不好說了。所以分辨的標準不應該是針對特定領域的,而應該是普適的。

再比如看學歷,也不一定靠譜。我們拋開蓋茨、喬布斯這些輟學的不談,一個本科生和一個博士生哪個聰明?這也不好說,說不定本科生本科期間就做出了不錯的科研成果,但是本科畢業沒有繼續做科研而直接去工作了,那他一定比博士生笨或者聰明嗎?說不準的。

還有比如看出身,也不靠譜。因為個人經歷和交友圈的關係,我周圍的很多朋友都是名校出身,北清復交牛劍HYPS什麼的很多,很多聚會上名校學生的數量遠比非名校的多,那這種情況下出身本身就不具有太大的分辨性。雖然名校出來的普遍會讓人覺得聰明點(具體原因可以參考下文),但是即使是同一個學校出來的人,也會有很容易被識別出來的聰明程度的差別。

那麼我會通過什麼來辨別聰明人呢?我有六個標準,兩兩一組分為基礎指標,現實指標,和高層指標三個類別。基礎、現實、高層的分類不是想說明輕重和高低,只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

基礎指標的第一個標準,是元認知(Metacognition)能力。

元認知能力,就是「對於認知的認知」和「關於知識的知識」,簡單來說就是對於自我的認知過程的思考。關於元認知,網上有不少資料,大家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找一下通俗的材料,感興趣的也可以找相關的心理學文獻讀一下。
具有強元認知能力的人,通常表現是學習能力很強,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的認知和學習過程很了解,能夠在快速的自我思考和自省後產生出優化過的學習策略。
他們對自己的認知能力有較強的管控能力,懂得利用自己的認知能力的優勢和已有知識框架來調節和評估新知識的攝入,這些人能夠很快的把新知識融入到已有的知識當中。用喬布斯的話說,就是把已經划出的點連起來,而元認知能力高的人連得特別快。

基礎指標的第二個標準,是有具有邏輯性的思維跳躍能力。

一般的交談過程,通常就是先講A,再講B,再講C,再講D……
但是我發覺,當和一些比較聰明的人聊天的時候,或者看其他的聰明人聊天的時候,通常不是一步一步走,而是跨著大步跳的,也就是先講A,再講D,再講F,再講J……這樣。這種ADFJ的交談方式,和前面的ABCD的交談方式在邏輯上是一樣的,並不是隨機的思維跳躍,而是一些中間的邏輯步驟,因為交談的雙方都已經提前想到,並且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心照不宣了,所以不需要每一步都講一遍,直接說下一步就好了。
比如之前有個我覺得比我聰明好多的做醫生的朋友來我家做客,我在廚房做飯,客人們在閑聊,中間聊到癌症的事情。我就想到個段子,然後說「騎摩托車戴安全帽也能增加得癌症的概率。」這個段子其實說的還是蠻直接的,我也覺得對方肯定聽得懂,所以就沒有補充或者繼續講,而那位醫生朋友就直接回了一句「是啊,上次和主任一起去查房,主任就說其中一位老太太比其他病人更可能得癌症,因為she
has the syndrome of having too many birthdays。」然後大家就會心一笑。
跟聰明程度相仿的人交談起來跳躍的節奏是很舒適的,邏輯上也能很自然的過渡。但是如果兩個人節奏差別過大,一方要經常說完A後補充說B和C才能繼續說D,甚至中間還要加個B1、B2,那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

現實指標的第一個標準,是好奇心。

其實,前面提到的元認知和思維跳躍,都屬於聰明的下層建築,而最能直觀體現一個人是否聰明的標準是好奇心。
一個聰明人,通常是對生活中各種事情充滿了廣泛的好奇的,也正是這種好奇,讓他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新的知識。
好奇心和聰明程度是個雞和蛋的情況。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再強,如果好奇心不夠,那他也不會去了解各種新東西;而如果一個人缺乏對事物的廣泛了解,他就很難看到那些自己不理解的東西,也就不容易產生較強的好奇心。
用蘇格拉底的話說,「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現實指標的第二個標準,是用簡單的語言解釋複雜的問題的能力。

經常能在包括知乎等網路社區,看到一些專業人士解釋專業的或者技術性的問題,他們會很熱心的花很多時間講問題背後的原理,列出各種外行人很難看懂的公式、推導過程和專業術語,自己解答的很辛苦,讀者大多沒看懂,雙方都不開心——「我都花了這麼多功夫講了你們怎麼還是聽不懂」和「你講了這麼一大堆不明覺厲,我還是不懂。」
而我接觸到的一些很聰明的人,很多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深入的研究,而這些聰明人的共同特點是在解釋專業問題時會刻意避免使用別人可能聽不懂的大詞、黑話和專業用語。
刻意的選用簡單的語言,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說話的人懂得換位思考,能夠從對方角度分析和評價自己的表達,是對於知識的學習具有評估能力的體現;其次,很多專業用語和大詞其實是專家直接溝通的工具,當你面對的聽眾不是專家的時候,你就不能用這些工具「偷懶」,這樣對於說話者的要求就更高了,對於知識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更高。知乎上的一些比較有名的心理學、統計學、健身等等專業領域的用戶,解答問題時通常都有這樣的特點。
有個很有意思的年度科普活動叫作火焰挑戰(flame challenge),組織方每年會出一個題目,然後要求參賽者製作一個視頻,把這個題目用一個11歲小孩能聽懂的話解釋清楚。聽起來很有趣,但是做起來還是很難的,歷年的題目有「火焰是什麼」、「顏色是什麼」等。各位可以試試自己解釋下「火焰是什麼」這個題目,然後想一下你的解釋能不能讓一個11歲的小孩聽懂。知乎上就有類似的題目,各位可以去看看那些題目下的回答是不是用簡單的語言說清楚了的。

======================

高層指標的第一個標準,是對於觀點的態度。

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比如對於自己不了解的領域少發表觀點,這其實是上面說到的懂得越多越有好奇心的一種側面體現;還有就是能夠容納不同的觀點,甚至完全相反的觀點,這其實是上面提到的換位思考能力的一種側面體現;還有就是不迷信、不執迷不悟,當新的信息和證據證明自己原來的觀點是錯誤的時候,能夠改變自己的觀點。
這幾點說起來不難,其實大家都會說,但是自身做起來的時候真的蠻難的,因為這還要涉及到情商、面子等社交屬性。

高層指標的第二個標準,是對於別人的態度。

一個人是不是善良,是很重要的一個標準。當然,準確的來說,善良並不代表聰明,聰明的壞人多了去了,事實上,想要做一個成功的壞人,也是需要聰明的,不夠聰明的話壞事都做不到太大。
但是「好人」和「壞人」是很主觀的判斷。通常情況下,每個人在自己心中都是好人,連恐怖份子都不把自己當壞人的,他們在自己眼中是自由鬥士和真理的捍衛者,是非常「高尚」的。
所以我說的善良,其實是對於別人的態度,就是說他是否能夠通過分享、輔導、以身作則等方式幫助別人改善和提高,達成共贏的局面。幫助別人提高,想想都是極難的,大概是要把前面的五個標準都完成的差不多才能做到。
當然不能排除存在那些很聰明,但是堅持「不但我要成功,而且我要別人都失敗」的人,不過這種人我還真是不感興趣,這樣的人是不是聰明無所謂,我總是會盡量避免的。

關注我的知識星球/小密圈:

https://t.xiaomiquan.com/UBMJMn6

https://t.xiaomiquan.com/NzVBIm2 (二維碼自動識別)


當你遇到一個人,他能理解你的處境、尊重你的觀點和信仰、和你打成一片讓你覺得很舒服,但當你想進一步和他深入交往的時候會發現他總是和你保持一定距離,讓你覺得你們總是隔著一層;這人八成比你聰明很多

聰明人一般只喜歡和同級別的聰明人深交,和智識不如自己的人保持親和友好

謝邀


-

我很小就知道,自己並非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但由於運氣比較好,讀高中以後我便一直處在「聰明人」密度較高的環境中。而近兩年,又由於某些原因,自己的社交圈開始「暴漲型」擴張,這使得我逐漸接觸了更多「不太聰明的人」,這些人給我原有三觀帶來了非常大的衝擊,也令我開始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特質,讓那些聰明人變得聰明起來。

在這種想法的驅動下,陸陸續續地,我總結了 10 條辨別身邊聰明人的標準,如下:


【1】 對事物有極強的好奇心,並願意與有好奇心的人惺惺相惜

在我看來,「好奇心」是辨別一個人是否聰明的「入門標準」。所謂入門標準,是指:有好奇心的人未必聰明,但沒有好奇心的人幾乎一定不聰明。

這裡所說的「好奇心」,不是指愛八卦或者窺探別人的隱私之類,而是指:在大部分人習以為常的場景下,有探究規律本質的慾望

舉個例子: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了那麼多年,看了那麼多日出日落,都沒覺得有什麼奇怪的地方。
但有一個人突然很好奇,為什麼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兩次日出的時間間隔又差不多?
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人,就有成為聰明人的潛質。

當然,「好奇心」是可以偽造的。有些人,為了證明自己很有好奇心(繼而證明自己很聰明),總是喜歡問各種各樣「不明覺厲」的問題。

為此,我特意添上了後半句話:真正有好奇心的人,是願意和另一個有好奇心的人惺惺相惜的。

如果你看到一個人,自己喜歡問很多問題,但是在別人提類似問題的時候卻顯得十分不耐煩,那就並不能說明他是一個有好奇心的人,只能說明他是「好表現」的人。

對於辨別一個人是否真正有好奇心,我這邊有一個小 trick:

和人聊天時,有時對方會提到星座。如果他表現得對星座這個話題很感興趣,我可能會向他拋出一個問題:

  • 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 處(chǔ)女座 的人有強(qiǎng)迫症呢?

這個問題是很開放的,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但我注意到,有相當一部分人會對這個問題表現出鄙夷和不耐煩,而他們本身卻不是不相信星座的人。後來的事實證明,那些幾乎都是不太聰明的人。


【2】 能在一件事情上極為專註

「專註力」是另一個辨別一個人是否聰明的「入門標準」,即:高效的人未必聰明,但聰明的人必然高效。

這並不是說「聰明人」總能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得井井有條。實際上,很多「聰明人」並非勤奮,有些甚至十分懶惰,但無論是勤奮的聰明人,還是懶惰的聰明人,都 總能在需要竭盡全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調動起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在這段時間內,他能達到比常人高效很多倍的程度。

這真是一種天賦,硬生生地拉開了「聰明人」和「不太聰明的人」的距離。

以上 2 條是聰明人的「入門標準」,但凡是聰明人,總該具備。
而下面 8 條則是聰明人的「進階標準」,是聰明人容易具備的特性,但偶有幾條不符合,也無妨。


【3】 有極強的概括和拓展能力,並善於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解釋同一個事件

正如很多回答所提到的,能用簡單的語言去概括和抽象複雜的事件,是聰明人的另一個顯著標志。

但聰明人同樣知道,無論一個概括如何精準,都無法完全避免信息的缺失。因此,他們不僅僅會抽象一個複雜事件,也懂得如何去還原它——這意味著他們不僅需要擁有概括能力,並且懂得那些丟失的信息具有什麼特性,從而便於自己拓展回去,甚至拓展更多。

有了這兩方面的能力,他就可以把一件事情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和信息量去描述。這使得在面對各種(與事情相關度不一)關心事件的人時,他可以依據對方對事物的了解水平,去選擇最合適的講解方式了。


【4】 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會不斷修正對事物的印象

人們總說,我們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這句話當然是對的。但我觀察後發現,在平庸的環境中,這句話幾乎可以成為金科玉律,但對聰明的人,這句話卻可能不太適用。

這是因為,聰明人非常樂於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他們相信,事物是不斷變化的。除此之外,他們十分樂於接受變化後的事物,對感興趣的事物,他們熱衷於比較變化前和變化後事物的區別,然後思考變化的原因。

與之相對的,大部分不太聰明的人卻對事物的變化十分不敏感。這可能源於他們對事物認知方式的缺陷:他們中的很多人,喜歡給一個人和一件事貼上「標籤」以便於記憶,這使得「去標籤化」會讓他們感到極為不適。

【5】 大多數在骨子裡爭強好勝,但也更願意臣服於事實

什麼叫「骨子裡爭強好勝」呢? 就是說,雖然他們未必熱愛口舌上的辯論,但在內心中,通常總有著穩定而難以侵犯的處世原則(他自己未必能感知到,但確實存在),一旦你試圖動搖他的原則,他一定會不惜一切代價捍衛它。

事實上,他們的處世原則也往往是邏輯上高度自洽的,因為他們通常對「邏輯」有著高度的認同。這就使得,如果你用事實和邏輯去挑戰他,他也更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

和聰明人辯論是很舒服的,因為他們十分清楚什麼狀況下該認輸,極少會在不佔理的情況下胡攪蠻纏。


【6】 在討論問題時,會提前確認好口徑和立場,這使得他們之間更容易達成共識

他們深知,世界上大部分無謂的爭論,其本質在於定義和立場的不同。

因此,在討論問題前,他們習慣於先去確認一些並不顯而易見的概念的定義(在他們眼裡,很多概念絕非普通人眼裡那樣顯而易見),以及討論問題的雙方所在的立場。確認了這些以後,討論問題往往會變得十分輕鬆,也十分容易達成共識。


【7】 往往能包容事物的多樣性

這世上有很多反對同性戀、反對吃狗肉的人,而這些人在「聰明人」之中極為罕見。

他們知道,同性戀的人雖然和自己的性取向不同,但對社會並沒有什麼顯性的害處;
他們知道,雖然自己不吃狗肉,但對有些人來說,吃狗肉和吃雞肉、鴨肉、豬肉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這也不會對自己造成什麼影響,所以沒有必要去反對它。

對與自己不同而無害的「異類」的包容,從另一角度看,源於他們對自身「適應力」的自信。他們能和各種各樣的人和睦相處,因此無需通過渴望別人和自己一樣來獲得安全感。

(當然,在這一點上,會有一小部分反例,如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

特別地,這種對自身適應力的自信,也會讓他們在「獨處」的時候也毫不費力。這也是很多回答中所提到的:聰明的人,一定善於獨處。

【8】 鮮見低質量的社交

有一句很著名的話,「要知道,比你厲害的人通常是懶得鳥你的」。這確實是殘酷的現實。

比如,在大學裡,很多人喜歡在夜裡和朋友們漫無目的地出去喝酒吹牛。
但在「聰明人」的群體中,這種情形則要少見得多。這不是說他們不近人情,他們不這麼做,是因為 他們有意識地去控制「漫無目的」社交的時間

「聰明人」往往更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暫。自己的時間是寶貴的,即使要社交,也要用在刀刃上。與其和狐朋狗友喝個一醉方休,不如和身邊一些擁有特殊能力和資源的人多聊聊天。如果暫時找不到,他們也更願意一個人呆著。


【9】 很少因為自己的身份產生優越感,這使得能在特定問題上能虛心向比自己層次低的人請教

「聰明人」可能也會有優越感,但這種優越感不會來自於他們的身份,而是來自於他們的實力

比如,一個考上北大的人,如果整天炫耀自己是北大的學生,他可能並不是特別聰明。因為這種優越感來自於「北大」這個身份,這就意味著,他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的身份高於自己的真實實力

而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對自己的能力高度自信,這使得他無需利用身份去證明自己的厲害。

這是一種更為健康的心態,一個對自己足夠自信的人,很少會擺什麼架子,這就使得他更願意在特定的問題上毫不做作地虛心向比自己層次低的人請教。


【10】 善於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現截然不同的個性

「聰明人」不會在所有人面前都讓自己顯得聰明。

因為他們知道,和不同的人,應該用什麼方式社交,才能達到最高效、讓自己最舒服的狀態。
而在一些人面前顯得聰明,反而會讓他背負很多本不必背負的責任,從而成為他的累贅。

「聰明」是個大殺器,得好好掂量著用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

所以你看,很多聰明人在別人面前總顯得傻乎乎的。

而那些真正傻乎乎的人,卻以為自己才是聰明人呢~

#


我一直把聰明歸納為「能迅速找到事情背後的規律」。

讓我產生這個想法的人是Jordan Belfort,就是華爾街之狼。去年RIMS的丹佛年會是他做的開幕演講。他講到一件事,他在監獄裡的時候看了一本書,他覺得寫的很好,然後他正好想出自傳,想寫的像那個作者一樣好。那個作者是誰我因為不認識所以已經忘了名字,但是我記得Jordan Belfort說他翻來覆去的看那本書,研究那個作者怎麼開始自然段,怎麼引出人物,做了很多筆記。然後他完成了自傳,稿子發到他經紀人那裡的時候,經濟人問他你是找了XXX給你做槍手寫自傳嗎?
任何事情都是有規律的,他能迅速的發現一個事情或者一類事情背後的規律,所以他做股票銷售很成功,雖然摔了一次,但是他還能再爬起來。

我後來想了一下,我覺得」能找到規律「幾乎是聰明的本質。比如說,數學公式是規律,物理定律是規律,量化金融模型也是找規律。能夠在這些規律至關重要的領域成功的,無一不是聰明人。


未必不合群,但必定愛獨處。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開放的,是可以自由發揮的。那我來談談我的感想。

我覺得聰明的人必然是學習能力超群的。首先,智商是決定學習能力的決定因素和前提,我這篇文章中想發掘一個除智商之外也很重要的品質。

我的大學階段,基本沒遇到過笨人。但是大家表現也有差距,這種差異恐怕不是因為智商導致的。我在大學階段遇到過很多真.奧義.大神,這些人,不管平時看起來靈不靈光,總之,這類人總是可以在一些關鍵的時刻, 比如考試,穩如泰山,取得優異的成績,比如presentation,準備的非常流利充分。同時,也遇到過很多看起來很聰明的人,他們打dota,打三國殺,思路非常清晰,智商爆表。可是考試,面試,project總是表現一般的人,他們是不想考好嗎?恐怕不是。我覺得第一類人的學習能力比第二類人強。他們到底強在哪裡呢?我思考過這個問題很久,最後想明白了。

1, 能夠迅速進入狀態,並且,
2, 能夠長期保持專註的狀態。


尤其是第二點!是分辨聰明人的一個成功幾率非常大的辦法。

首先說第一點。迅速進入狀態的能力。

我在大一時候,新加坡國立大學有個非常讓人無奈的制度。由於住宿緊張,如果你想住學校,那就必須做很多課外活動來積累課外活動積分。作為外國學生,並且不想再學校外面租房子的人,我自然想去努力做活動,然後留在學校住。一開始倒還可以,我算是學習和活動兼顧。可是到後面就越來越吃不消了,活動很費時間和心力。往往參加完一個社團的會議之後回來就無心學習了。於是那段時間真的就很掙扎,也同時很羨慕那些不做活動的人。

我並不是一個聰明人,可是這個時候身邊的聰明人便一個一個顯現出來了。他們有一個非常重要共同特質,就是很容易進入學習狀態。無論是體育隊長,還是視頻社團的組長,活動做完了,他們能夠非常快的切換,然後心靜若水的學習。我當時印象十分深刻的一件事是和一位學姐討論過這個問題,她一直在培養自己的這種快速切換能力,這位大神學姐後來是去做了門檻非常高的新加坡公務員。

多年以後,當我開始對一些認知科學有點興趣的時候,我才逐漸明白過味來。

我們做事,往往需要一個腦力熱身。我們可能常有體會,就是做事情,在一開始的時候很容易分心,做不下去。一旦真正開始做了,也變自然的進行下去了。就好像寫作業,假如這個作業是你不喜歡做的,那最痛苦的階段就是最開始那幾分鐘,後來也就沒了感覺。大腦往往需要在初期有一個適應過程。

而聰明的人,這種適應能力尤其強。

再說第二點,長期專註的能力。

我往往發現那些看起來很聰明,但是成績卻一般的人往往就是長期專註力不行。與其說,短期的邏輯思維能力,短時間記憶是小聰明(這類能力在最強大腦中非常常見),那能夠持續好幾個小時思考一個問題,寫一段代碼,或者寫一個問題的思維體力在我看來就是大聰明。

這個詞語我覺得非常合適來形容這種能力:思維體力。

思維體力非常強的人表現出來就是抗干擾能力超群,一方面能夠抵抗外界動靜的干擾,另一方面也能抵制自己內心一些驛動的情緒。最終能夠心無旁騖的去做一件事請。

這種能力是如何讓他們變成聰明人的呢?我用以下幾點來概括一下。

1,做事過程中,減少焦慮。
2,思維網路被激活,大量的短期記憶隨手拈來,有利於知識的融合,最終受益長期記憶。
3,流體驗的加入,讓學習成為一種享受,從而加大學習的興趣,最終轉化為對學習的好感,增加了學習的機會。

現在生活越來越碎片化,干擾我們注意力的事情越來越多,這類人的這個優勢會被進一步放大。我覺得,能夠長期專註將會成為以後人類的進化趨勢,不能長期專註的人會逐漸在生存競爭中滅絕。

本文不討論這兩種能力的形成原因和培養辦法,只討論為什麼它們會影響到一個人在智力方面的表現。(就我的了解,它們更多與生理構造和激素分泌水平有關係)

所以!大家跑步吧,哈哈。


1.情緒穩定,面對危機時候能儘可能保持理智思考
2.會建立進而維護親密關係
3.書面表達邏輯清晰沒有錯別字
4.內心強大有自己的主張而不過分偏執
5.不隨俗的同時懂得平衡理想和現實
6.非原則問題上,惹毛別人沒有關係,畢竟每個人爆點不同,可是別人已經表達不快的時候,趕緊打住,別再掰扯自己認定的"道理"
7.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同時也能根據不同的處境有限度的修正,限度的原則是不過分委屈自己,不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抱有妄想,不容易受外力驅使
8.也是最重要的,明白別人列出的這些"聰明"的標準只是個人看法而不代表真理

個人認為"聰明"就和"熱愛","感恩"一樣是學不來的,一個聰明頭腦在不同的教育之下可以變成不同類型的聰明人,同時笨蛋也會變成各種各樣的笨蛋。


此回答內含較多暗黑成分,請心理薄弱或有道德潔癖的朋友慎讀。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不管題主的動機是想了解聰明人,還是想學習聰明人,亦或是為了交往聰明人或防備聰明人,總之,辨認出身邊的聰明人確實是一項很重要也很有價值的社交技能。

我大致寫一些自己辨識身邊聰明人的經驗,希望能通過揭示聰明人行為的蛛絲馬跡,給大家一些提示。

但即便有這些提示,你也不要以為按照我或各位知乎大神們說的這些經驗就能發現他們,畢竟,他們是聰明人。


1,對機會敏感度高,而且善於發現和把握機會並具有敏銳前瞻性的人。

聰明人之所以被視為聰明人,一個主要標誌就是他可以在普通人群中「脫穎而出」。

人脫穎而出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依靠勤奮、比如依靠人脈、比如依靠手段、比如依靠信息,但不論依靠的什麼,聰明人總會脫穎而出。

聰明人採用這些方法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抓住機會,脫穎而出。

因此你常會看到在機會面前,聰明人會像嗅到了血味的鯊魚,在周圍的人還沒反應過來的情況下就迅猛出擊,迅速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這種方式,有的是公開的,有的是私下不為人所知的。

所以你常會發現,有的人嘴上雖然說不在乎,在行為上也會做出無所謂的姿態,其實私下裡拚命使勁,拚命活動,表面看上去是「白毛浮綠水」,其實水下是「紅掌狂撥清波」,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聰明人都明白機會的價值和重要性。

補一點:降低競爭者的防備心和行動力,是聰明人成為聰明人的重要條件和慣用手段,從這個角度說,聰明人之所以聰明,很大程度上也是反應遲鈍和不聰明的人群成就了他們。

2,聰明人通常都更善於偽裝自己、欺騙別人,並且一旦聰明人被別人發現了其的聰明之處,通常也不會承認。


這一點是很多聰明人的共性,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結論。

如果聰明人被人識破了自己的聰明之處,最常見的反應是詭異的一笑或者沖你做個鬼臉之類的表情,這種現象我在看了很多聰明人的採訪時都會發現。

這至少說明三點:

(1)聰明人並不想讓別人發現他們是聰明人這一事實。

(2)偽裝、欺騙以及否認,很可能是聰明人的一種習慣和本能。

(3)聰明人可能很享受聰明但不被別人發現的那種感覺,而這與我們通常感覺到「聰明人愛耍小聰明」和「聰明人愛炫耀自己聰明」的印象,正好相反。

聰明人之所以採用偽裝和隱藏自己這樣的方式,除了能令自己更順利得到應得的利益,還可能是以前因為展現自己的聰明,曾經吃過虧,受過懲罰;也可能是因為展現自己的聰明,提高了身邊人的「警惕性」,導致增加了得到利益過程的難度。


所以,我有個偏見式的經驗:凡是看到在人前吹得天花亂墜、把胸脯拍的山響,基本上都不是什麼聰明人。


3,深諳金錢威力的人,並懂得利用自身資源牽制和操縱別人來取得自己利益的人。

這樣的聰明人都懂得直接從人的慾望和本性作為突破口。

比如有的老闆就會用重金挖到自己想要的人才,比如有的企業家會利用自己的財力技術等優勢,影響行業影響市場價格以及控制其他公司。

以世俗的價值觀看,在當下的中國,在很多人的心中,所謂的「聰明人」要麼是熟諳商業規則和資本運作手段,要麼是熟諳社會運行規律並且有能力利用規律的人。

你可能接受不了這個結論,但在很多人心裡確實都是這麼想的,只是他們從來不說出來。

不過好在還有很多不是這麼想的人,好在不是這麼想的人很多還很年輕,好在還有那麼多可以讓普通人能獲得幸福的行業和門路,還有很多不靠世俗的「聰明」也能實現成功的領域。

並且最重要的是商業知識和社會運行規律,可以靠學習和實踐得到提高,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讓自己成為不世俗的「聰明人」。

4、看這個人是否總能在不招他人嫉恨的情況下實現自己的目標。


從小到大,從學校到社會,你身邊一定曾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她)們總能得到好處,還不招人嫉恨,並且得到好處之後,還能讓身邊的人都覺得理所應當,沒什麼質疑。

我猜你又想偏了,其實做到這一點,並不需要靠欺騙、忽悠或八面玲瓏。

我大學時就見識過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們寢室的老三。

大學男生的貪玩程度很多人都了解,玩的時間長了 要好的就會形成各種小團體。但我們寢室的老三,卻常年就在圖書館裡泡著、不貪玩,不抽煙不喝酒,也不太合群。

但無論是我們,還是其他寢室室友,包括其他專業的學生卻不排擠他,而且基本上每個學期評選優秀學生或優秀學生幹部的時候,老三都榜上有名,日常也沒誰來找他麻煩。

老三的威望是這樣奠定的:

當時管宿舍樓的大爺很嚴格很古板(其實是很有責任心),每天晚上總是11點準時掐電,日常還行,但一趕上後半夜有球賽,大伙兒就忍不了。而且當時食堂還沒開明地播放球賽時開放,所以就得有「勇士」後半夜偷偷地去把電閘盒撬開,把電閘合上。

但討厭的是那電閘盒正斜對著監控攝像頭,以前就有膽兒大的學生因為挑電閘被發現被處分過,所以後來沒有誰再敢幹這事。

那次又趕上了半夜有球賽,正當大家都覺得今晚上的球又看不成的時候,日常愛學習不合群也不愛看球的「純潔帝」老三居然自告奮勇提出這事他去干,當時大家都驚了。。。

然後,就看著老三隻穿了個小褲衩,身上蒙了大床單,拿著長木頭尺就出去了,不一會兒就來電了。

而且看完球老三還跑回去把電閘撥拉下來,不留任何痕迹。

從那以後,每到半夜看球,這個艱巨的任務都是老三的,因為其「作案」手法輕柔,偽裝巧妙,以及日常的「深藏功與名」,所以宿舍的大爺和保安一直沒猜出是誰幹的,而老三每天還是照樣泡自習室,還是不抽煙不喝酒,還照樣是公認的好學生。

後來,學校出台了開明的政策,晚上有球賽可以在食堂看了,從此不需要拉閘了,但老三卻始終被大家視為群體的一員,後來每次考試前他還總給那些上課不怎麼用心的同學劃重點題,還有一次我寢室老六的女朋友,被北體的某學體育的高大男生騷擾時,第一個衝上去開乾的也是老三。。。

可能挑電閘、幫不用心學習的同學劃重點題以及打仗這些事不一定符合三觀正確的評判標準,但我覺得,當時可能只有不愛看球的學生不喜歡他。

畢業後一次聚會上,老三曾提過這段「壯舉」,他說自己確實不喜歡看球,也不愛玩,也不會抽煙喝酒,但他一直覺得自己是群體中的一員,喜歡大夥高高興興的,所以他願意為這個團體去冒這個風險,而且他說其實早就盤算好了只穿小褲衩,身上蒙個大床單,手拿長木尺就能搞定這件事。。。

膜拜純潔帝。。。

而對於老三現在的事業發展,我只說一句:繼續膜拜。


5、看其在學業和事業上是否總是能領先一步。

在學業上和事業上能保持持續性領先的人,一定有一套經過實踐檢驗的有效可行的哲學和行事標準。

這種哲學和行事標準可能源自家族影響、高人傳授,也可能是通過自身的學習、思考和總結。

在學業領域和事業領域競爭的激烈程度,每個人都有體會。

總能領先並且保持領先的穩定性,這是聰明人壓箱底的絕活兒,甚至是其秘而不傳的商業機密。

一步領先不難,但步步領先,甚至處處領先,這個人是聰明人無疑。


6、看其對人際關係的處理上,是否很遊刃有餘,是否很圓融通達。

中國是非常重視人際關係的國度,人際關係的紛繁複雜程度有時是難以想像的,有太多的人飽受人際關係問題的困擾。

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凡是能在人際關係上遊刃有餘的人,其溝通能力、看問題的透徹程度和對各方利益的判斷協調能力,都會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情商和智商都會很高。

PS: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發現一個人智商高,但情商未必高。但如果一個人情商很高,其智商也不會差,除非這個人情商高的表現只是源於機械式模仿,而沒通過獨立思考把這事想透徹。


7、看其在遇到困難時,是否能快速妥善解決,尤其是在遇到矛盾和爭執時,能否較快的平息。

快速解決矛盾和爭執,除了有強力人脈關係介入這一因素之外,其他基本都是靠各方利益的合理分配和妥協,而這往往是最考驗人是否聰明是否有膽略的時候。

凡能快速合理解決利益問題的人,往往都是人脈強勢、頭腦和手段都有大智慧的人。

在利益上的處理方式上,主要是集中在「奪」和「讓」兩個方面,對這二者拿捏得準不準,最見一個人的格局和功力,比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七擒孟獲就是「奪」和「讓」完美處理矛盾和爭執的例子。

當然,這是在文藝作品,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智慧體現,最廣泛的應用就是在各國家間的外交領域。


8、看其說話是否滔滔不絕,理論正確與否是次要的,看其是否能自圓其說。

並不是牙尖嘴利就代表聰明,嘴快舌長至多算思維敏捷,或是一種生存技巧。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其實都是YY黨,這甚至也包括很多電視節目中的嘉賓,不過這世上,古今中外,本來就有很多靠嘴吃飯的人,這並不是重點。

重點在於這些人聰明的知道:語言和邏輯其實是最有威力的影響人的武器。

你可以想想你頭腦里的價值觀和思路有多少是別人通過語言灌輸給你的,哪怕有些你已經知道它是錯的,但你是不是還依然不自覺的在受它們影響。

小心這樣的聰明人。


9、會主動示弱,但其示弱的領域往往是無關原則和無傷大雅的領域。

這樣的人有點像電影里的葉問,頭腦清楚又身懷絕技,但對妻子卻溫柔體貼,對孩子呵護有加,對外人甚至對手常會禮讓三分。

但在原則性領域通常是不會退讓的。

令普通人產生嫉妒的因素有很多,這其中就包含嫉妒沒有缺點的人以及嫉妒處處都比自己強的人。

古語講「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總是「鶴立雞群」,難免被暗箭所傷,尤其是在事業有成、春風得意、志得意滿的時候,是一個人最容易放鬆警惕的時候。

有大智慧的聰明人,則常會未雨綢繆,,他會在某些非次要的領域故意賣個破綻,給不如自己的人一些找到自信的地方,甚至在重要領域也會點到為止。

PS:


1、說了不少暗黑的東西,但聰明人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爹媽老婆孩子,也有喜怒哀樂,也有自己的利益點,也和普通人一樣也有著自己內心的陰暗面。

雖然與聰明人打交道,有時會讓我們相形見絀甚至自慚形穢,但可能也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才讓我們更認真地思考和審視自身的不足,更真切地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2、有的朋友可能對文中的暗黑成分感覺不適,我個人是這樣看的:

可以把這篇文章比作辣椒噴霧劑,有人會用它防身,保護自己;也有人會用它來搶劫,傷害別人。,但辣椒噴霧劑本身只是工具,關鍵是取決於使用的人作何用途。


先寫這些,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以後有新認識,會再做補充。


這種問題,我比較喜歡簡單有操縱性的方案。

一般來說,能達到【不做蠢事】這個標準的人至少不會是笨蛋。

查理·芒格有兩個觀點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一,如果你確有能力,你就會非常清楚你能力圈的邊界在哪裡。沒有邊界的能力根本不能稱之為「能力」。
二,聰明就是少做蠢事。特別是那些顯而易見的蠢事。

不要闖紅燈。
不要酒駕。
開車請系安全帶。
避免不安全的性行為(ONS等)。
避免和道德品質有問題的人交易。
不要嘗試巫醫。
......

這些蠢事帶來的微小的回報遠遠不足以抵消潛在的嚴重後果。
嚴重的交通事故、艾滋病等,每一項都可以毀掉一個人的半生心血。

當努力避免這些「負面黑天鵝」後,所有正面的努力才真的開始有意義。

負面黑天鵝的特徵是:非常有限的收益,卻暗含著無窮的後果。
或許某人可以連續99次「成功」酒駕、一夜情,但是承受得起「錯誤」的第一百次么?

而華爾街出現過很多不到45歲的年輕人賺得腰纏萬貫,然後又輸得一文不名,甚至進了監獄。
巴菲特45歲時身價還不到1億美金,「默默無聞」。50歲後,「奧馬哈先知」就享譽全球。

這個道理,做人和投資倒是很像。

再補充一點。
不做蠢事並不是不承擔風險,而是不要承擔錯誤的風險。

創業失敗率的確高,但不代表創業就一個很蠢的決定。知乎上很多人用現階段90%的創業都失敗了來論證創業不好是缺乏說服力的。
因為創業的收益是開放式的,創業的損失則是有限的。對於隨時都能找到好工作的牛人來說尤其如此。

有一個叫「七成打擊」的理論很有意思。棒球比賽中頂級打者的打擊率接近70%。如果一個打擊者打擊率高達90%,則說明這個打擊者白白錯過了很多好機會。如果一個打擊者打擊率只有20%,則說明這個打擊者太過冒進,在糟糕的球路上浪費了打擊機會。

如果一個人在所有條件都很成熟,自己有9成的把握可以成功時才去創業,那麼說明他已經錯失最好的機會了。非常成熟的條件意味著一些其他團隊在風險更高的時候就投入到藍海中。
想一想大多數創業團隊都能成功
創業本來就該一勝九敗。就算是頂級的創業者也會是勝少負多,這是合理的現象。
(我並沒有數據分析創業的「七成打擊率」是多少,但是肯定是遠低於50%的。)
在類似於創業這種「正面黑天鵝」的事件上,十拿九穩就是錯失良機。

簡而言之,聰明的原則應該是承擔正確的風險

如果想不明白哪些是正確的風險,那麼至少【別做蠢事】,能避免明顯錯誤的風險也不差了。


還有一個夏天的世界,留給喜歡Summer的你:summer-clover(個人公眾號)。


說說周末踢球時,球隊里的一些人:


背景介紹:球隊在網上有個QQ群,大家都是通過QQ群加入這個球隊的,每周末活動,球隊成員平均年齡30歲,所屬職業五花八門,踢球風格截然不同,有些人喜歡傳球配合,但更多的人喜歡帶死不傳,熱衷於射門的樂趣,因此常常出現3個後衛7個前鋒的窘況.
且因為喜歡踢球的人很多,因此加進球隊的人也很多,球隊組織者來者不拒,因此出現了一場11人制的球賽,但場下有10~20個替補,而且球隊中很多人喜歡"賴場",場下替補往往等了一個小時都沒有踢球的機會.

也許你要問我,這球隊這麼糟糕,為什麼還要加入?
因為長期活動於我家附近球場的,只有三支球隊,這只是最好的,另外兩支更加糟糕(其中一隻以腳黑聞名於坊間),如果你真的參與過社會上組團的球隊,你會發現,這些都是常態

首先,我不認為 聰明=高智商,因為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會做聰明的事,我在it行業,身邊太多人IQ測試很高,但境遇凄涼.
我認為聰明人具備的要素如下

1.準確的自我認知:

聰明人的一個先決條件,是能正確的認識自我,不高看,也不低估,俗話說:知道自己吃幾碗飯.
比如我加入的球隊中,有幾個小青年,沒有受過專業體能訓練,卻在自身體力透支的情況下,為了進一個球而自我消耗,比如周日的比賽,有人當場抽筋,有人摔倒擦傷.

我從不認為這樣能達到鍛煉的目標.

球隊中一大叔:陳哥(第二次提到),每次周末踢球,他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很認真的帶球和防守,但從不會因為一球的得失而急躁.我們都能看出,他非常喜歡踢球.但每次比賽他只踢半場,在達到運動目標後,便全身而退.

擁有自我認知能力的人,或許智商不高,但這種人更懂得聰明的"使用自己".
如果把智商比做水:
只有一桶水卻能最大化,合理利用的人,與擁有三桶水卻毫無節制的揮霍的人,誰更聰明?


2.結果導向:

聰明的人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我很清楚我踢球的目的是鍛煉+保持體形.
陳哥也很清楚他踢球的目的:減肥.

我會在消耗了700大卡之後退場.陳哥每次只踢半場.
但是,我所在的球隊里,還有一位自稱北X大研究生的朋友(七大前鋒之一),他總是把進球放在第一位,甚至有一次,他為了臨門一腳,卻踢中了對方門將,門將捂著小腹痛苦倒地...

很多次在場外,我問他,"為啥踢球?進一個球或贏一場很重嗎?"
他卻告訴"不重要啊,我是來鍛煉的".



3.擅長協作:

企業管理的本質就是管人,管人的核心在於協調.
如果說公司是一個大的協作體,那麼球隊也是.

陳哥在球場上做得最多的一件事便是傳球,他擅長把球傳給恰當的人,比如打防守反擊的時候,他會有意識的把球傳給全隊速度最快的人,打禁區內,他會傳給射門能力最強的人,防守時,他會把球傳給護球最好的後衛(答主我).其實他也是後衛,但他每次都會把球傳給比自己技術更好的人.

在場下聊天時,他向我描述球隊里每個人擅長的能力,以及哪個人接受過專業訓練,適合打什麼位置,他都一清二楚.

因為他喜歡傳球,別人也喜歡把球傳給他,久而久之,只要他在場的時候,全隊就會不自覺的把他當作後防核心.

在這種社會上拼湊的球隊里,也不乏"獨狼",帶死不傳者比比皆是(如七大前鋒),儘管他們有極強的個人能力,甚至有些人接受過專業訓練,但這類人往往踢一兩場就被球隊(集體)淘汰(但隊長性格太面,這些人有時會噁心你很多場).

4.高格局
:

休息的時候,大多數人漫無目的聊天,從聊天內容很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格局.
球隊里有一些安逸的工薪人士,他們聊得最多的是家庭,孩子,工作.
球隊里有跑專車的司機,他們聊得最多的是,哪裡活兒多活兒好,路況,已及各種奇葩乘客.
球隊里更有一些中年大叔,閑來無事在場邊聊女人,講葷段子.

每當這時,陳哥都會掏出手機看一看他所在的行業論壇,他的手機里還有幾十本行業相關的電子書,已及視頻資料.

他做實體行業,當得知我做互聯網行業後,經常找我聊天,聊得最多的話題是o2o,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們甚至看到了合作的機會.

寫在最後:

陳哥並不是一個智商很高的人.
在交流的過程中,他的思維毫無跳躍性,反而非常保守,且反應能力很慢,邏輯也不好.
比如我向他解釋一個非常簡單的互聯網運作手法.他往往要花上一兩天的時間,並且要反覆給他講才能吸收.
交流時,他甚至會用大篇幅描述某簡單事物,很多時候他甚至會語塞,然後去手機翻資料給你看.
這和我所見到的,尤其是it領域的高智商人才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同時,他的學歷也不高.(我沒記錯的話他是中專學歷)
但他經營著一家企業,住著豪宅,開著豪車,他能有今天的成就,更多依賴強悍的執行力,和誠信謙虛的人品.
他確實是一個聰明人,正如我之前所說,他只有一桶水,但這桶水,他用到了極致.


這個問題很有趣,因為我已經思考多年,正好趁這個問題匯總一下。
首先回答下前置問題,為什麼要問「為什麼要學會辨認身邊的聰明人」。這個問題是非常有價值的,不是像為什麼海豚會救人這樣很難用到的知識。真正的聰明人(不是小聰明)的價值體現在非常實際的兩個點上:
1,招聘或尋找合作夥伴。
尋找一個給力的員工,簡直就是一個主管最高優先順序做的事了。那麼聰明與否就是一個最關鍵的一個衡量指標。例如我在搜狗、360、美團工作時,都設計過產品經理的校園招聘的筆試題。設計思路是這樣的(反正你也找不到題源,而且現在的筆試題肯定也不一樣了,可以講下),筆試題往往分選擇題和問答題。問答題是互聯網專業產品問題。選擇題中有一半幾乎就在考察是否聰明。混雜了IQ題、概率題、邏輯題等。另一半當然就是互聯網題了。
合作夥伴如果是個豬隊友,那麼不僅不幫助事,還壞事。例如歷史上最最最高明的失竊案,就被一個豬隊友給搞毀了。參見:你所知或親身經歷過的最高明的犯罪是怎樣的? - 法律 - 知乎
2,找男朋友或女朋友。
在一個針對女性的問卷中,問那種是真正的想結婚的標籤,排名第一的不是有錢或者帥,而是有趣。有趣是聰明的一個表現,聰明的人未必有趣,有趣的人一定聰明。和一個無趣、固執、不懂情調的男人度過一生是很可怕的。
基本上父母所生的後代智商,都處於父母之間。實際上身高也是,處於父母之間。相貌也一樣,處於父母之間。這就是為什麼混血兒都很漂亮,因為容貌更完美對稱。但是混血兒的智商也是處於父母之間,所以如果一個普通中國人找一個普通老外,生的混血兒會更笨一點,因為中國人是擁有全世界最高智商的東亞人,105,歐美人100。混血兒未必聰明有很多例子,例如南美洲多是混血。

如果招聘還可以通過筆試、面試考察,那麼找男票女票也找聰明的,就需要很多小技巧了!所以我以一個妹子找男票的日常生活角度來回答吧。
工作後身邊很多清華、北大的,我還蹭過一次100多人的門薩年會(我沒考),也有破過世界智商測試的好友,以及碾壓普通清華人的大老闆。
以下標準,符合單個未必聰明,符合的越多,肯定越聰明。
1,準時。
聰明人的心算能力都比較高。所以無論是地鐵還是打車,自然尋求更高效率的班次、準時到達,就成為一種物理世界的遊戲。根據時間、周幾來估算擁堵情況,可以達到相對高的準確度。而且不斷記憶各種時間,例如出家門到車站,等車間隔,包括排隊長短,都在計算之內。聰明且靠譜的人更準時。
開車的聰明人會默默計算最優解,包括走哪個車道、怎樣更快的左轉,以更快一分鐘到達為樂趣。
2,不向車窗外丟垃圾。
我以朋友身份蹭過一次門薩年會,是幾年前在上海。是在一個酒吧里,全天的活動,而且有各種智力玩具,解密遊戲。組織者原創了密室逃脫遊戲,當時還沒有現在這麼流行,體驗非常棒。一天中,我都在觀察這群門薩人的行為。最終的結論是:以智力測試為唯一測試手段的門薩人,只有在智商這個維度上是突出的,其他方面都和普通人無異。無論工作、收入、情商、體型、著裝,甚至和妹子的互動上,完全是正態分布,有好的,也有差的。但是在體現智商的解密、魔金玩具、密室逃脫等遊戲上,擁有更好的表現。當時我問一個哥們:你覺得這群人有哪些共同點嗎?他說:感覺更懂規則並利用規則。我很認同,確實如此,更尊重規則利用規則是聰明的一個表現,因為他們很快就理解了密室逃脫的線索,然後利用規則找到下一步。尊重規則實際上是對所有人都有利的,因為可以預測不遵守規則的後果對所有人都是有害的。例如向車窗外丟垃圾的人,也不能說這人就一定多壞,而是他預測不到這會造成多大的一個危害。預測能力是一種計算能力。
這也包括不酒後駕車、不過度尋求刺激、系安全帶等,都是一樣的。
(註:魔金一種成人解謎玩具,每一個都像華容道那麼難,幾十種,淘寶有售。你可以買幾種較低難度級別的玩。)
3,語速快
語言是大腦的心智底層模塊,對語言的處理速度也是大腦計算力強的表現。那種慢吞吞的領導人形象標準已經過時了。我見過聰明的CEO,沒有一個說話慢和對話慢的。聰明人對話擁有巨大的信息吞吐量,更大的帶寬。
4,讀書速度快
同上,讀書實際上也是調用了語言模塊。讀書速度和語速快原理差不多。
那讀書速度慢怎麼辦?這個可以通過提高讀書速度來提升大腦認知。包括學習新語言,也可以提升大腦。雙語小朋友也更聰明。
5,對細微差異敏感
假如,你對一個人說,自行車這個名字並不對,因為車不是自行的,而應該叫腳踏車。他說:不就一個名字嘛,有什麼不一樣。和,他說確實有這個差異,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反應。例如,把音箱放到地上而不是桌子上是不一樣的,這樣寶寶就可以玩的更多,學的更多了。很多科學發明都是從非常細微的差異中發現的。例如弗萊明沒有忽視那個長了黴菌的培養皿。日常生活中,能夠把毛巾架、一個背包的設計都發現差異的人,都更聰明。
6,更快的自我否定
亞馬遜傳奇CEO貝索斯說過:大量改變想法非常重要。我們處在一個史無前例的超級複雜時代,不斷的迭代、進化想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沒有誰是永遠正確的。聰明人更善於更快的變化。成長心態和固定心態其實就是大腦是否找到更多可能性、更多改變的一個表現。
7,有趣
關於幽默感,我有上過脫口秀培訓去專門研究這件事。為了研究幽默,我還買過美國華人第一的脫口秀明星黃西的自傳。黃西是一個生化博士。生化博士和脫口秀之間的共同點是,找到那些細微差異,並表達出來。這都需要一個聰明的頭腦。幽默感的本質是意外與巧合,需要找出萬物之間的微妙聯繫來。這需要計算力。還是那句話,聰明人未必有趣,有趣人必定聰明。
8,強烈的好奇心
對新生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奇,總是去學習的人,更聰明。是那些試用新app的人、嘗試新方法、新路徑,對這個物理世界總是在不斷探索的人。
9,更快的學習速度
我前後面試過100多人,那些自己通過1個月學會一個較高難度的軟體、幾個月搞定了一門編程語言、無師自通的做了一個程序的人,都不會太笨。在幾年前手機還沒流行的時候,我做過調研,能夠自己學會photoshop的人比例是很低的。
很多研究事物很深的人,實際上是經驗導致的深,而非聰明。只有速度才能體現聰明。這個問題非常大,最終達到的水平高度,取決於長時間的積累,刻意練習。
10,找信息總是很快的人
在心理學的小白鼠實驗里,迷宮是經常用來測試認知能力。那些能夠用搜索引擎很熟練的人、找材料很快的人,往往計算力更好。
舉個更形象的例子:你男票如果在陌生車站總是快速的找到出口、換乘方式等,那一定很聰明。(聰明人未必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如果做到這一點了肯定聰明)
11,看本文有共鳴而點贊的人。
大腦是越用越聰明的,終生都在進化。希望大家越來越聰明。


1、聊天不抬杠+討論不較真。

2、很清楚因果循環的現實意義(不指報應,指的是行為與影響)。

3、非常有節制。

4、見人說人話,見鬼趕緊跑(絕不作死)。

5、要證明什麼,一定是先有把握了,做好了之後再說(也見過只做不說的)。

6、絕對不會惱羞成怒,即使出醜了也是跟大家一起笑笑就過去了。

7、賞罰分明(對自己)。

8、有一定的遠見,即使決勝不了千里之外,但一般也是十里之內決勝負,不會等問題頂到自己腦門上的時候才會察覺嚴重性。

9、有點小毛病但絕不讓人反感,聰明人也不是完人。

五月十一日晚間補充:

10、考量事物有基於實踐而成的獨到且具備相當效率的見解,分析矛盾有基於實踐而成的真實且具備可進行有效實踐的主張。

11、尊奉基於客觀的公正,守踐基於理智的判斷。

12、聰明人的尊重,是強調平等,而不是要求理解;聰明人的表態,是表明意圖,而不是強調正義。

……這是分割線……

看了大家的評論,有些人覺得我說的僅僅只是情商高的人的表現,還有人認為這是世俗化的體現。

其實這些說法都沒錯,不過如果你對題主的問題有一個更深入的思考,你可能就會對我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的答案有所了解。

你身邊的聰明人,也就是身在群體中的聰明人是什麼樣子的,那麼這個聰明的體現就不能夠單純的以高智商(更進一步的說法是擁有高智慧)為事實依據(當然也不能忽略)去體現作為聰明人與眾不同的地方。

知乎不是一言堂,任何言論都有存在的價值,因此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我觀點的都值得一看,評論區我不會關,供大家暢所欲言。最後很感謝大家閱讀本答案,謝謝。


可以問她這兩個問題,來,看圖。









我認為單依靠性格傾向較強的因素來判斷聰明與否並不全面。


從獨處的角度來講。
聰明人未必喜愛獨處,但一定能獨處。

從情商的角度來講。
如@楊大懶人答案所述,有的人你接觸來非常舒服,但他們會保持這舒服的距離。
能控制人際交往的距離,是聰明。
表現為高情商的聰明。


還有一些選擇性表現為低情商的聰明。
社交是一件極其消耗精力的事情,有的人則選擇摒棄這部分消耗,因此在外人眼裡是自負、孤獨,甚至偏執。當然,也未必被大眾所接受,除非做出讓人膛目結舌的成就,譬如喬布斯。
我同樣覺得他們聰明。對自己的目標足夠清晰。


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技巧而對某個領域變得熟練。
所以當你初入一個行業的時候,你可能會遇到一些師兄(對該行業)博古通今口若懸河。等著你露出崇拜的表情
「哇,學長,你好棒哦!」
但我並不認為他們的厲害是因為聰明。

學習技巧一點也不難。真正的聰明另有出處。
特別是越來越遠離課堂知識,在社會和生活的課堂上,你會發現你身邊有一些人。他們好像永遠在突破自己原有的領域。
突然,他會攝影了。突然,他會畫畫了。突然,他組建一個團隊做有意思的事情。突然,他設計出了一張特別美的海報。突然,他能做出一些讓人垂涎的菜。突然,他開始寫文章了。突然,有其他人誇他初入這個行業也能把工作做的這麼好了。突然,他有腹肌了……

這裡涉及到了幾個聰明人應該有的素質:
1.極快地發現規律。他們可能看了二十張靜物圖,看了一些最基本的理論,就知道靜物攝影該如何構圖了。所以探索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反饋周期極短,正向收益極快的事情。

2.因為第一點,因此他們還有一個素質表現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就是說,他們無法忍受永遠乏味無趣,敢於挑戰,一成不變的生活。

3.執行力強且有毅力。一個一直執行力弱的人,即使他能再快地發現規律,我認為他是一個聰明的笨人。
正確認識到收益預期和所需素材成本(時間成本,經濟成本等)是聰明人入門關卡。
有的人運動了一個月發現減肥/健身效果不明顯就放棄了。有的人,一開始考慮過自己要付出的各種成本和收益,要麼放棄這個計劃,決定開始了一定會認真研究健身知識並按計劃執行完畢。

能極快發現規律是主觀的感受,旁觀的你未必能捕捉清楚,但是如果你身邊如果有一個在執行過各種計劃,且有許多成效的人,那一定是個聰明人。
如果以上的判斷過於複雜,那麼,

一個能過好自己的人生的人,一定是個聰明人。

當然,聰明人也未必一定會用通俗的方式表達自己。除非他是一個聰明且有分享精神的人——願意為此耗費精力研究別人怎樣才能理解。
他們把自己的經驗寫下來告訴別人。茫茫中不如他們聰明的我們,能撿起這些智慧的鑽石,享受折射的光芒,得到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經驗。這樣的話,能否變成一個聰明人,也就變得不重要了,唯一重要的是。
過好自己的人生。


找小聰明者看細節:
記性好,反應快,邏輯強。

找大聰明者看結果:
成績好,掙錢多,受歡迎。

找大智慧者看心境:
愉快,幸福,令人愉快幸福。


天生智商高的人大家身邊都有,才華就像懷孕一樣,擋都擋不住,有什麼好辨認的呢?除了艷羨,你完全可以去做一個後天的聰明人,或者說提前發現聰明的苗子。


1.總是擅長發現別人的擅長點,然後加以學習。大部分普通人都是覺得這個傻逼不想和他玩,那個傻逼說不到一塊兒去,而聰明的人只看別人的優點,和誰都能相處愉快並學到東西不斷提升。

2.對任何新鮮事物都抱著我多了解了解,能學就學,不能學知道也不吃虧的態度,不會否定別人的愛好,不認為只有我自己的專業最牛逼。ta永遠覺得自己知道得還不夠

3.知道一切感情都是要維繫的,不會覺得我知道我優秀,你們想和我玩就來跪舔我吧。會花時間構建自己的人脈網,懂得為別人付出精力時間來保證友情的濃度。

4.不輕視詆毀愛人,而是帶著ta一起變得更好。這個世界上沒有和你完全契合的人,如果你認為完全,只說明了解還不夠。有些夢想只是幻想。

5.永遠知道自己現階段該做什麼並能投入百分百的專註度去完成,不會因噎廢食,或者被一些「垃圾人」影響。

6.和戀人溝通前有個大概的模式。談戀愛是需要技巧的,溝通更要講究方式。

7.明白很多事根本不能用簡單對錯來區分。不把自己觀念強加到別人身上,儘管認為自己再正確。

8.不害怕不詆毀比你優秀的人,因為在你能企及的生活里遇見一個這樣的人太難得。

9.不利用自己的聰明和能言善辯來欺騙人,沒人是永遠的傻瓜,謊言總有拆穿的一天,聰明的人不會低估別人的智商,辜負別人的信任

10.你可能心裡認為你都知道,並且嗤之以鼻,但你做到了嗎?你真的清楚情商高和聰明的聯繫與區別嗎?

這些都是來源於我認識的一個女生,我看著她飛速地從一個醜小鴨變成驕傲的白天鵝,她善於找到別人的優點並加以學習,她總能看到閃光點。她能輕易發現別人行為背後的動機,善於剖析別人的心理。更難能可貴的是她能把一切負面的情緒轉化成學習的動力和力量。每次失戀,每次失利,對於她來說不止是一種蛻變,完全是新生。我很期待看她以後會變成什麼樣。

我們總想著看聰明人和我們有多大的差距,然後原諒自己的失敗,心滿意足的認可自己的平庸,卻從不曾想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更不知聰明孕育於生活每一件樸素的小事中。

所過之處皆是同盟,
所碰之處皆是力量。


看了很多回答,有一些還挺有趣的,有些回答我也很喜歡,特別是吃蘋果的那個。不過總覺得這些回答還欠點什麼。加上最近看了一些東西和一篇很棒的文章,所以加深了我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的慾望。


題主的問題是「如何辨別身邊的聰明人」。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了解什麼樣的人才能算是聰明的。我們這裡還是依據題主的意思來回答,題主所說的「聰明」,應該是指主要集中於智力(或者說智能)上但又不局限於智力層面的一種相對於其他人的優秀。那麼,認知心理學領域有一個東西可以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的標準,這個東西叫做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下文簡稱EF),所以我們的問題就可以無限約等於「如何辨別身邊執行功能很出色的人」,為什麼?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執行功能就知道了。

EF主要包括三個成分: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或稱認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以及認知靈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關於第一個成分相信各位如果有看另一篇由SEEYA的回答應該不陌生,SEEYA的回答里提到了一個小的測試來辨別身邊的聰明人,(鏈接如何辨認身邊的聰明人? - 知乎用戶的回答)。而工作記憶實際上就是一種「把呈現過的信息保持在大腦里並對其進行處理」的能力。理解這種能力要注意三個我已經加粗的要點,「呈現過」表示現在不在你眼前,所以你要繼續「保持」在你腦子裡,然後還要對其「進行處理」。這是一種很棒的能力,它能夠允許你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處理很多信息,較恰當的比方應該是電腦的內存+CPU。那麼SEEYA的回答中那個小測試其實是測試一個人的內存+CPU的配置的,不過其實那只是工作記憶的其中一個測試而已,另外一種比較經典的測試是空間工作記憶廣度測試。如圖1,一個黑點在圖中的方格中按照隨機的軌跡相繼出現,到了最後一個方格時黑點消失,然後測試者需要用滑鼠按順序依次點出黑點出現的位置。最開始黑點出現在方格上的次數一般是3-4次,越到後面出現得越多,黑點移動的時間間隔一般不到一秒,這個時間也是可以設置的。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夠完成高達8、9次或者更多,表示這個人的空間工作記憶很棒(貌似又帶入了顯卡功能)。除此之外,還有閱讀記憶廣度測試、心理旋轉任務等等,都可以用來測試工作記憶,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是測試人們「把呈現過的信息保持在大腦里並對其進行處理」的能力。不過,我認為這種能力對於一個人是否聰明雖然很重要,但是並不是最重要的(Ps. SEEYA的文章里貌似有誇大工作記憶的作用之嫌,雖然以往的研究常把工作記憶的作用泛化,但是近期對工作記憶的定義依然是上面所說的那個,個人覺得也會更嚴謹一些)。

圖1

圖1


那麼,接下來就說說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部分——抑制控制。抑制控制是指一個人可以通過控制自己的注意、行為、想法或情緒來克服一些強烈的內部傾向或外部誘惑,從而使自己做出更合適或者更需要做的事。換言之,抑制控制允許我們去選擇我們的行為和想法。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而且每個人都有。舉個例子,假如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桌面上有兩杯水,往左手邊的水裡加入3顆方糖,往右手邊的水裡加入1顆方糖,哪杯水更甜?」不知道會不會有同學上當直接回答「當然是左邊」,不過我相信大家還是會回答「不一定」,而當你做出正確的回答時,你的大腦實際上抑制了一種衝動性的反應,即認為「糖越多就越甜」的想法,而這種想法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內部的思維傾向。再舉一個類似的例子,這是一個經典的皮亞傑實驗,如圖2。實驗中,先給兒童看兩個燒杯里的一樣多的水,問兒童哪杯水多,這個時候兒童一般會說一樣多,然後在兒童面前把燒杯里的水倒到量筒里,再問兒童,這個時候,7歲以下的兒童會說量筒里的水更多,因為看起來比較高。皮亞傑的這個實驗出來後,當時很多人都重複該實驗並得到了一致的結論,所以大家都認為7歲以下的兒童不具備守恆這種思維。然而,一段時間以後,有研究者提出,其實並不是兒童不具備守恆這種思維,而是兒童沒辦法抑制「更高更多」的這種內部的思維傾向。於是他們做了類似的實驗,但是這次,他們把量筒用不透明的紙覆蓋住了,類似圖3。然後這個時候兒童能夠回答出一樣多。所以兒童並不是不知道兩邊水一樣多這個事實,而是他們沒辦法抑制住「更高更多」的內部思維傾向,也就是他們的抑制控制能力太弱了,所以正確答案還沒冒頭,錯誤的就已經把正確的PK掉了。而如果用紙覆蓋了,兒童看不到水面的高低,他們自然不需要去抑制這種「更高更多」的想法,自然也就能夠給出正確的回答。


圖2

圖3(嗯..湊合著看吧)

圖3(嗯..湊合著看吧)


相信上面兩個例子已經可以大概說明抑制控制是幹什麼用的了,而我之所以認為它是執行功能里最重要的指標,是因為它代表了真正意義上的認知功能的成熟,它的存在給我們帶來這樣一種理念:你能做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你能否在需要的時候抑制住自己不去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這種調調感覺在哪兒聽過啊)。不過遺憾的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沒辦法抑制住來自我們內部的衝動以及來自外部的誘惑去做我們本來應該做的事情。然而,有一部分人,他們的抑制控制能力是強大的,他們能夠抑制自己很多不應該有的想法,去完成一些驚人的事情,比如伽利略,他至少同時抑制了「更重的東西落得更快」這種直覺思維和權威所帶來的妥協心理,然後做出一些讓人們驚嘆的事。大多數人如果沒學過物理,並且已經有一個大牛說過質量大的物體比質量小的先落地(這個時候已經依據日常的感覺和權威的信息建立起了內心的思維傾向),然後突然有個人說他要證明兩個質量不一樣大的物體同時落地,這個時候人們可能會覺得他是個傻X,因為他們沒辦法抑制內心的想法,他們也沒辦法抑制那種向權威挑戰的膽怯。而稍微聰明點的人,可能不會馬上認為這個人是傻X,而是暫時抑制內心的傾向,然後自己跑去偷偷試一下是不是真的。然後真正聰明的人,就是有能力抑制舊的想法和外界誘使他妥協的壓力,明目張胆地提出自己的新想法並證實它!這就是抑制控制的強大之處——一個人哪怕完成了再多的工作,如果不能抑制那些不恰當的想法,不能抵禦那些誘惑,最終推翻新成果的,還是那些舊的想法和傾向,然後等到以後有人提出了一樣的新想法的時候,才開始後悔當初為什麼沒那麼做,其實原因很簡單:抑制控制不夠強大。所以我說,它是執行功能里判斷一個人是否聰明的最重要的一個成分。那麼,有沒有辦法測試這種能力呢?很遺憾目前還沒有像工作記憶廣度測試的測驗,不過有一些衝突任務可以稍微反映出一個人的抑制控制過程,如圖4。在這個任務中,電腦屏幕上會隨機出現一些標有左右方向的箭頭,這些箭頭有時候出現在左邊,有時候出現在右邊。參加任務的人需要完成的事情很簡單,他需要在箭頭出現在左邊的時候按左邊的一個按鍵,當箭頭出現在右邊的時候按右邊的按鍵。我們可以看到,圖4中的上面一組圖實際上屬於一致任務,就是箭頭指向左邊/右邊,你的按鍵反應也是在左邊/右邊,但是下面一組圖則是衝突任務,這個時候,如果要正確完成任務,必須抑制箭頭方向帶來的干擾。任務的結果往往人們對下面一組圖的反應時間要明顯長於上面兩張圖的,甚至當上面兩張圖中的箭頭換成沒有指向的黑點時,被試對下面一組圖的反應時還是要長於對黑點的反應時。那麼,假如有人對上下兩組圖片的反應時相差不多,很可能表明這個人的抑制控制能力比較強。如果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自己製作一些這樣的衝突小任務去測測身邊的人。


圖4


花了很大篇幅講抑制控制,但是實際上我只是講了冰山一角都還不到,確實,我很重視這個東西,因為我自己就是做這個的,有興趣繼續深入的同學可以看一下我文後附上的參考文獻。EF的最後一個成分,叫認知靈活性。認知靈活性能夠讓我們擁有更廣闊的觀點或者擁有一種「非我」的視角或者能讓我們擁有「從盒子里跳出來」的能力,說白了,就是改變固執的觀念,從一個角度跳轉到另一個角度,從一個事物跳轉到另一個事物,從一個事物的某一方面跳轉到一個事物的另一個方面的能力。這個我說一個小測驗大家就會比較好理解。比如,給你3分鐘時間想一個問題:一個回形針可以用來做什麼?通常我們會想到夾文件,這是回形針的一般用途,但是如果你的認知靈活性很好,短短的3分鐘內你還會想到它可以用來做發卡,可以弄成一個戒指,它還可以是導體,甚至可以用來摳腳……到最後發現回形針已經不是回形針了。這就是認知靈活性,它實際上代表了一種任務轉換的能力,就是原本你正在執行A任務,結果到一半的時候你發現你如果做B任務會更好,這個時候你能不能馬上從A任務轉換到B任務上。而上面的小測驗實際上就是讓你在腦海里模擬各種任務,並且依據同樣的一個物體不斷進行任務轉換,同時還要考察這個任務是不是比以前的好,是不是可行等等。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不能在任務之間靈活轉換,不能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由於沒辦法打破定式帶來的慣性,所以轉換起來也非常難。而認知靈活性好的人轉換起來會更快,也更簡單。


嗯……寫了這麼多,回到我們的問題。如何辨別身邊的聰明人,說到底就是要看他的執行功能強不強,那當然要看他工作記憶廣度、抑制控制能力和認知靈活性是不是比一般人要好。而我認為只有這三者都能夠達到一個相對優秀的水平,才能被稱為聰明人,缺一不可。我又要舉例子了,不過這個例子不是很恰當,但是湊合。


其實就好比評價一個人玩Dota是不是很厲害。工作記憶好的人,可能從選完英雄出來那一刻就開始加工敵方和我方的英雄的各種特性,他們可能的出裝路線,然後自己可以選擇那些套路來走。這樣的人如果打的是後期,往往就是會刷錢,會出裝,會防自己被抓,然後不斷發育成一個真正的核心。不過,要想打贏,他還需要另一種更重要的東西,就是抑制控制,你看到對方有人落單、看到雙方打團要先抑制自己無腦沖的傾向,然後先觀察局勢,再看什麼時候切入。如果自己殘血,要抑制自己拚命逃的傾向,然後還是觀察局勢,看能不能反殺。大多數時候,抑制控制才是掌控局勢的關鍵。另外,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出其不意的出裝或者加點也能夠帶來額外的收益,而且這些意料之外的打法會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然後在逆風局中,同樣需要一些不一樣的想法來改變局勢,提高整個隊伍的容錯率等等。而這,又是認知靈活性的功勞。如果一個Dota選手具備了上面三種素質,我們才會覺得這個選手打得很聰明,缺了某一種,都會感覺少了些什麼。


已經寫了太多了,雖然還有很多東西沒寫出來,比如一些腦區方面的,然後關於訓練執行功能的,關於執行功能的缺陷的,太多了,但是要寫實在太長,而且後勁不足了!!好累的說。另外感覺整體的思路也不夠清晰,沒那麼生動,不過我已經儘力了,其他有不足或錯誤的地方歡迎指正。


題外話

其實目前的心理學研究已經能夠有依據地讓我們去知道一些答案了,所以一直很想把一些很前沿的東西逐漸普及給不知道的人,我覺得國內的人對心理學的了解還是很局限的,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這些比較偏學院的學科。不過我也是想儘力將我所知道的東西分享給大家,然後引起更多人對這些學科的關注,如果以後有精力的話。

主要參考文獻:Diamond, A. (2013). Executive Funct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4, 135-168.


他能提出一般人不會提的問題,
他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角度,
他能聯想到一般人聯想不到的點,
他能思考出一般人想不到的解決辦法,

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有助於認識事實真相的前提下才有價值,嘩眾取寵,無病呻吟,無的放矢皆不在此列。


有成就的聰明的人都有一定的共同特點,據我發現,最為顯現的三種能力特點分別是:做時間複利的努力;懂得延遲享受,懂得底層認知。

01 懂得做有時間複利效應的努力

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創造。複利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

做有時間複利的努力,意思就你現在作出的努力,會隨著時間線不斷積累,當努力積累到一定的勢能時,會持續地發揮著努力效能。

簡白點說就是你現在付出的努力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值錢。

以前我就說過,我們盡量不要做沒有疊加效應的努力,比如機械重複的工作或技術含量低,對自身沒有持續影響的行業。

有人會問,你寫作不也是機械重複嗎?是的,寫作重複但不機械,而且這種重複是可以有積累效應的,你不斷堅持寫,時間線越長,你的勢能越高,一次釋放出的能量,足夠抵得上前面的所有努力的成績,這就是有時間複利的努力效能,我相信,堅持正確的方向,做有時間複利效應的努力,前途一定是明亮的!

(ps:經濟學中的複利是指,在每經過一個計息期後,都要將所生利息加入本金,以計算下期的利息。即以利生利,也就是俗稱的「利滾利」。)

02 懂得延遲滿足

所謂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把眼光放長遠,願意先付出,延遲獲取收益。它也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曾有一個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

實驗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里,桌子上的托盤裡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他們還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返回。 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頗為難熬。

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踢桌子的小動作,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結果,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一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則盯著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後按了鈴」。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差不多有15分鐘的時間。

通過追蹤調查這些實驗孩子狀況發現,當年馬上按鈴的孩子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學校,都更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問題,成績分數也較低。他們通常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難維持與他人的友誼。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鐘再吃糖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比那些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從這個實驗看出,延遲滿足能力,是一個獲得更高成就的人必須要具備的品質。有大成就的聰明人,都懂得延遲滿足自己。

03 搞懂底層認知

世間似乎很複雜,道理也很多,但是,有的人卻能很快地在其中找到底層的知識,迅速從底層知識向上搭建新的知識體系,從而比普通人更快習得新領域知識。可以說,無論你在什麼行業領域,運用什麼專業技能,其中都有底層的知識是相通的。

通過提高認知,搞懂各事物的底層邏輯,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領域的核心本質。

比如,運營一個公眾號和一家公司其實核心還是在於管理,可以把運營公眾號的技巧套到運營一家公司身上,這就是底層知識的相通性。

我們讀一本書,聰明的人往往會把同類書籍的讀書方法技巧運用到新的書本上,快速吃透新書知識,並且能夠把新舊知識圈出關聯部分,進行深入的分析。

誠然,提高底層認知能力,不只是聰明人的一堂必修課!

--------------------------------------------

搜公眾號:李雲景,一起升級認知,讓一部分人先優秀起來!


做事勿拖,為人不作,廢話少說,摯友幾個。


推薦閱讀:

TAG:學習 | 人際交往 | 認知 | 聰明 | 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