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財會出身的老闆應該懂得哪些財務知識?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財務造假的背後,欲參與更多「財務造假」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作為老闆必須懂一些基本的財務知識,因為離開資金企業就無法運營,而產品、銷售、人力等企業運營的方方面面都與財務緊密相關,可以說是「處處離不開錢」。如果你不懂一些財務技巧,那麼會感覺到處處被動。


先舉幾個例子。

案例A,VIE架構,為了從WOFE向VIE打款,找第三方開了一堆虛的假的發票。由於金額巨大導致WOFE的法律風險太大,現在拆掉原來的架構重搭新主體一切重來……

案例B,製造業,幹了兩年不知道自己的真實利潤率。拿著一個所謂天使投資人幫著測算的毛利率,滿心歡喜地以為有40%的毛利,但那只是一個百分百產能利用率下的預測,而實際的產能利用率只有兩成,東西都在虧本賣……

案例C,典型的「兩套賬」,為了衝擊上市要合規化,自信滿滿地打算去稅務局補稅。然後直接吃了一張行政處罰,三年內無法申報……

案例D,利潤光鮮,準備大幹一場擴充產能,然而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上下游賬期是倒掛的,產能翻番後資金鏈直接斷裂崩盤……

案例E,代理報稅的事務所算錯數字多交百萬元稅,公司上下無人意識到……

案例F,大量現金收付款,客戶和供應商每天扛著麻袋送現金收現金,出納一手收錢一手付錢然後對沖一下做一筆收入……

案例G,以前我也說過的一個故事:被投資方看好的商業模式,會計師打算進場做盡調時,被告知半年以上的報表、賬簿、憑證、單據統統燒掉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舉上面這些例子是給各位對財務沒有任何概念的老闆們一個形象點的概念,不是要窮舉所有因為不懂財務而造成的問題(也不可能窮舉)。關於基本的財務知識點、怎麼看報表之類,這個問題下已經有諸多答案在討論了,沒必要再重複一遍。買一本財務類的入門書翻一翻也花不了太多時間,自己以後看報表時也能更心定一些。我一直講,企業的最高決策者花太多精力在財務管理上是失敗的,完全不管財務或不懂財務通常也是失敗的。。

在這裡我提幾點更務虛的——理解這些要求不需要任何財務專業知識,也不需要死記硬背,但理解是一碼事,堅持做到是另一碼事。在我看到的半數以上的案例中,企業都在一個或幾個重要的方面犯了錯、併產生實質性的不良後果。在各位老闆有閑暇翻書或者讀MBA之前,可以先作一個提示工具。

  • 自己的錢和公司的錢是兩碼事。

是的,我知道你是公司的大股東,或者是唯一股東,公司的錢和你家裡的錢不過是左口袋和右口袋的區別,放在哪裡都一樣,也沒人會和你計較。但是,請還是理解,總有一天是要把你的公司作為單獨的個體拿出去給人看的,納稅、貸款、吸引投資、申請高新技術資質……莫不如此。這並不是簡單的不要從店裡的收銀機抓錢、不要從公司的賬戶里還自己的房貸那麼簡單。如果在公司資金緊張的時候你慷慨的幫著付了一筆供應商款,如果你的銀行賬戶借給公司買理財產品,如果客戶還不了款開了輛豪車到你家來抵債,都需要讓這個行為在公司的財務賬、財務報表上反應出來。這一方面是出於稅務的要求,必須要獨立、完整的核算公司的收支;另一方面,除非你保定決心永遠不融資、不貸款、不上市、不轉讓,否則將來的投資者、銀行、收購方看著一份糅雜錯綜的報表,是該買你的公司還是買你的一家一當呢?

進一步來說,你名下的不同公司之間,也是需要分清的「左口袋」和」「右口袋」。我看到過很多私人老闆喜歡把名下若干家公司統統並在一起做賬做報表,因為「方便」,看一張表就知道自己有多少身價。但哪天假如要單拆其中一家融資或上市的時候就抓瞎了。

另外,如果要把自己的個人銀行賬戶給公司用,請去另開一個新賬戶,別和你日常使用的個人賬戶混為一談——除非你有興緻每個月在賬單上逐筆勾選哪些是你的開銷、哪些是公司的收支。

  • 對於財務來說,光有發票是不夠的。

發票在中國是個極其重要的東西。因為通過發票來管理稅收仍然是咱們國家現階段技術條件下,對於大部分中小規模企業費效比最高的稅收征管方法。對於很多非財會背景的人來說,財務和稅收永遠是聯繫在一起的,做賬編表的唯一目的似乎也就是為了報稅。至於財務準則和稅法的差異,對他們來說完全就是天書奇譚了。

我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釋這其中的差異:稅務局希望你報上來的收入、利潤越多越好,這樣你的稅交得也越多,因此稅法在這方面定的比較激進;會計(這不是指你雇的會計,而是指財政部會計司、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怕的就是你多報收入、多報利潤,因此會計準則在這方面定得比較保守(當然會計界自己認為是「合理、公允」)。這兩者是天然矛盾的,按著稅務的要求去做財務賬,從原理來講就是南轅北轍。

在中小企業中,我們最常看到的做賬方式是兩種:一是收付實現制——什麼時候收錢什麼時候記收入,什麼時候付錢什麼時候記成本/費用;二是發票本位制——什麼時候開票什麼時候記收入,什麼時候收到發票什麼時候記成本/費用。如果你的公司現在是這樣記賬的,沒關係,在你要和外部機構、投資者打交道之前,問題都不大。但是要記住一點:這樣的做賬方式是「欠了債」的,將來有一天可能要「還債」的。為了有朝一日能夠按會計上的要求「還」得出來,光有這些發票是絕對不夠的。每一筆收支的原始憑證,不僅限於銀行收付款憑證,也包括業務單據(合同、訂單、確認郵件、發貨單/快遞單,……)想得著的盡量保留起來吧,哪怕是一團亂麻地堆在柜子里,也起碼留了個將來還原出來的理論可能,總比上面那個一把火燒了的例子靠譜多了。

  • 你理解的賺錢未必是財務意義的賺錢

與上一條相關。早年某個知名教育類企業覺得自己業績很好,滿懷信心地準備衝擊上市,結果進去一看,完全是上文所說的收付實現制,所謂的收入都是預收款,調整完之後是連年虧損,一場黃粱美夢。當然我相信大部分企業老闆即使沒有多少財務背景,也是理解現金流和利潤的差別的,只不過在日常決策中有時會忽略。這個例子也比較極端,其他一些情況更容易產生混淆:買了一部作品版權,能分攤到若干年度里嗎?作價100萬的服務交換作價80萬的貨物,就是20萬的利潤嗎?政府補貼了200萬做基建工程,算今年的收入嗎?財務上允許的計量口徑,很可能和你的直覺是不一樣的。至於股權支付、商譽減值之類一般中小企業碰不大到的故事我這裡就不談了。

  • 不要指望你請的代理記賬人員或記賬公司能提供多高質量的財務報表。

代理記賬是早期企業經常使用的外包服務。對於財務職能不複雜、也沒有額外財力維持全職財務人員的初創企業來說,相對廉價的外包是一個很自然的選擇。市面上每月從幾百塊到一兩千的代理記賬機構和個人多如牛毛,甚至我還看到有掛出兩位數的價格。那我們算一筆簡單的賬,假設你花每月500請了一家代賬公司,他們派了人每個月來兩天,包括了記賬、做憑證、出報表、跑稅局等各種事情(有些連人事和行政也要干)。即便這個人全月22個工作日都有業務,一個月的效益也不過是5500;假如公司抽走一半,那麼意味著派到你這兒來的是一個拿著2750月工資的財務人員(你認為是什麼經驗水平?),花了兩天做出來的東西(你認為是什麼質量水平?我看過報表不平的、未分配利潤不平的、現金餘額負數的、換了人接手一切從零開始另建一套賬的、所有分錄直接做在一級科目下不設任何二級科目的……)。這種東西拿出去應付一下流程化的法定要求也夠嗆(注意,不是說這個東西滿足理論上的法定要求,也不是說工商稅務的人員看不出來這有多粗製濫造,他們只是大多數情況下懶得計較),指望對你的經營決策提供什麼助益就是痴人說夢了。(那麼有高質量的財務外包公司嗎?有的,但那不是面對中小企業的,價格上來說中小企業也承擔不起。)

我在另一個回答里寫過:

財務外包是為了簡化應付工商稅務的流程,而不是為了內部管理的用途。以任何一家初創企業能夠承擔的財務外包費用來說,沒有哪一家事務所或外包公司能做出一套符合經營管理目的的賬,也就是外包公司做出來的賬對內是沒有什麼參考價值的。因此需要經營者來判斷自己的業務模式下最關鍵的核算指標是哪些,抓住這些指標的採集和匯總環節,盡量保證內部所用的管理報表中這些數據的準確性。

結合上面第二條,請不要指望代理記賬做出來的賬將來能幫你順利拿到融資貸款,最後還得靠自己。

  • 資金成本會拖死一家公司

如果你給客戶的賬期是三個月,和供應商之間是月結,那意味著每一筆業務你要墊兩個月的流動資金,如果每年1500萬銷售額、20%的毛利率(之前錯寫成80%毛利率,更正),平均沉澱的流動資金就是275萬左右。按10個點計算,一年在流動資金上損失的隱性財務成本就是27.5萬。此外還有固定投資的財務成本、借款的財務成本等等,統統加起來,你每年的凈利潤率超過這個數字了嗎?如果要更進一步擴大產能,需要投入多少流動資金,會把你的資金鏈拖垮嗎?


謝腰
這是個好問題,但不好答。所謂術業有專攻,對老闆來說,財務知識掌握的當然越多越好,但你不大可能把這些都說明白,所以我們財務人員只能有針對的做些解答,這個度很不好把握,只能在此提些個人建議,僅供參考。
首先要能看懂三張表,這是基礎,老闆們要明白,資產負債表提供的是資產負債和權益在某時點的信息,損益表現金流量反映的是期間發生額之類。在此建議不需要關注所有信息,抓住重點就行,也不要只看數字,要看數字背後的東西。
1、貨幣資金:不僅要看餘額,還要看發生額,每個月現金的流入流出情況對經營者來說是很重要的,要有資金計劃,充分利用資金,不能有閑置,更不能短缺;
2、往來款項:這裡要關注授信,關注賬齡,每個月要有個客戶賬齡分析表,超賬期的,超授信的都是風險,都是利潤,要重點關注,對業務來說,放幾天不收,他們就能從中搞到好處,對財務來說,這都是工作量,人都有私心,所以老闆只能靠自己;
3、存貨:存貨也是資產,閑置一樣是浪費,怎麼利用老闆們應該都很清楚,在此就提醒二點,一是存貨明細賬和存貨盤點真的很重要,千萬不要不當一回事;二是重視發出商品,發出商品其實是債權,發出貨的同時錢也就出去了,一樣要有賬期,一樣要算利息,更要及時了解及時結算;
4、固定資產:別看固定資產金額大,反而不用特別關注,只要讓管理部門做好登記,不要讓資產閑置浪費就行了。
5、成本和費用:老闆要學會分清成本和費用的關係,成本是要和收入配比結轉的,費用是當期發生的,兩者不是一回事,所以老闆要關注個人借款掛賬的情況,這也是對公司資源的佔用。還要關注成本歸集的合理性,關注有沒有為了提高業績把費用當成本核算的情況。
6、預算管理:這個其實很重要,業務報費用合不合理其實財務很難把關,沒有預算,老闆也只能聽業務說,老闆也是人,老闆也不想讓員工罵,天天做惡人,有預算就有了依據,無形中就多了一道關口。
7、內部控制:這個老闆們其實多少都會點,再學點理論知識就夠了。內控的核心就規範化、流程化,一切都要按制度來。那制度的核心又是什麼呢?個人理解就是分工要科學,一人為私,兩人為公,部門之間,員工之間要能通力合作,又要相互牽制。
就聊到這裡,有空再補充,歡迎知友在此討論。
下面就各位知友意見加點補充
稅務:稅務知識其實是非常專業的知識,很多財務人員都不見得懂多少,對老闆當然不能要求太多,知道點增值稅基本原理就成了。但是不懂稅怎麼知道自己家的稅有沒有多交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同行多交流,查查自己家的綜合稅負,再問問別人家的,有了比較再問原因,多少就能心中有數了。當然和稅務局相關人員多打打交道也是個辦法,但人家能主動和你說多少就不好說了。
工程:有人提到固定資產要注意,其實要注意的是固定資產形成以前的在建工程,所以項目立項造預算才是最重要的,這其實不是財務的事,最多需要財務發揮監督職能,老闆只要把人用好就行了。
投資:投資知道的知識當然是越多越好,就是普通人也應該都知道點,但投資相關的金融財務知識實在太多太專業,老闆們掌握不住怎麼辦?建議還是在投資之前讓財務做好項目書,力求專業,從財務角度做好分析,老闆們只要能看懂就行,這個要求不高吧?
有很多知友提出讓老闆掌握的知識有點多,成半財務了。這裡叔要強調一下,老闆對自己的要求當然要高一點,因為錢是自己的,責任風險都是最大,知道的東西當然要比別人多。有財務人員自己也有問題,要麼太懶,該做的事不做,把賬做完就結束了;要麼太精,把財務工作當人情;要麼太保守,沒事和業務對著干,這不行那不行的。反正要找個合適的財務並不容易(原諒叔就是這麼直呀!)老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不是要親力親為,只要抓住關鍵點,有事沒事敲打一下,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有人盯著,對財務工作的提高和開展也有好處。
更新中。。。。
現金流量表:現金流量表算是財務知識中比較重要的一項,但專業性也較強,叔以為老闆們如果不想學太多,現金流量表也不用學太深,也不用一個月看一次,季節性強的行業可以按周期關注,經營穩定的半年關注一次也可。現金流量表的重點是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如果這個數字和凈利潤基本一致(通常應該稍大一點),那企業在現金流方面應該就沒大問題,如果相差較大,或高或低都不算正常,應該找找原因。平時對現金流的管理最重要的手段還應該是做好資金計劃,計劃做好了,又能嚴格執行,現金流量表的重要性自然會降低。


不要總是因為多付稅錢買材料就不要發票啊啊啊!!!大爺給你報所得稅的時候會很心塞啊啊啊!!

不要動不動就幫你那些狐朋狗友買社保啊啊啊!!大爺社保稽核時會哭暈得啊啊啊!!!

不要動不動就什麼手續都不辦什麼單據都沒有就要從公家賬戶支出費用啊!!!銀行流水賬不好做啊啊啊!!!

不要以為增值稅專用發票和普通發票是一樣的啊啊啊!!!普通發票是不能抵扣進項稅的啊啊啊!!!什麼?!你問我進項稅是什麼!!就是錢啊啊啊!!懂咩!!這東西能抵錢啊啊啊!!!

不要拿一堆餐飲票讓我做成本啊!!!!那玩意金額是有比例限制的啊啊!!

不要總是問我工資能不能合理避稅啊啊啊!!!你那叫逃稅啊魂淡!!

不要總抱怨會計就會花錢不會掙錢!!!大爺已經盡量給你少花錢了啊啊啊!!

根據知友岳佳人提示加一條:

不要什麼私人費用都在公司賬面報銷啊!編用途很難編啊啊啊!!


先說說老闆的常態,老闆最熟悉的是業務,現在做什麼未來做什麼,對於財務上熟悉的往往是和業務相關的一些數據,比如這個月的流水、一些大的支出,主要還是和現金相關的數據。於是很多項目中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和老闆去解釋會計財務上的數字為何和老闆「印象」中的有很大出入。

其實對於一個老闆來說,懂一些財務知識,還是很有好處的,從內的角度來說可以做到心裡有數,別真的把老闆就變成了花錢不記賬,到了一定時候發現財務出問題了就晚了。從外的角度來說可以給合伙人、股東一個良好的溝通,體現出對公司的情況很了解,合伙人、股東往往不參與公司的經營,但是他們需要了解公司的情況,老闆如果能夠較好的去做一些溝通,其實是很有助於和諧相處的。第三就是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公司要上市,比如公司拿了專業機構的錢要簽對賭協議等,這種情況下老闆懂財務對於事情的幫助有可能會比較大。

綜合來說,可以結合一些場景來解釋下哪些財務知識對老闆有幫助的:

1、能夠理解公司收入、利潤不等同於公司銷售回款、賬上的凈現金流。會計是建立於權責發生制基礎上,而現金流則是收付實現制的,一個沒有財務知識的老闆往往傾向於從現金流的角度去理解公司的收入、利潤指標。從而產生一些溝通障礙,他覺得公司收款情況挺好的,為啥賬上收入比收款要少,殊不知這些收款很多是預付款,不滿足會計上收入的確認條件。企業家如果能夠理解這一層差異,在實際經營中是可以去討論公司的會計收入確認政策,按照有利於公司的原則在會計準則允許的範圍內去進行一些調整。比如公司要和PE簽訂對賭協議,那一方面要確認業務情況,另一方面也得結合收入確認政策,看能不能在對賭期間內有足夠的收入確認和利潤(這往往是對賭的核心指標)。

2、能夠理解和解釋公司的一些基本的財務指標。比如,一個製造業的公司老闆,如果能理解資本負債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其實對公司可能有一些幫助。因為資產負債率往往是投資機構評估生產企業、或者銀行放貸的一個核心條件,如果老闆對自家的資本負債率很關注,也許他就會採取一些方式去降低自家的資產負債率,從而讓自己的企業獲得更好的資本評價,比如不採取獲取銀行貸款自建廠房,而是直接將一些非核心的生產環節外包出去。這樣做還可以避免每年的高額折舊費用,無形中又為企業貢獻了一筆利潤。

3、能夠理解資本運作相關的一些財務知識。雖然已經是信息發達的21世紀了,很多老闆對於資本運作仍然不熟悉,甚至在企業資本化的過程中由於自身知識的缺乏吃了虧,這其實是挺可惜的。對於一個老闆來講,熟悉投資機構怎麼從財務上看企業,其實對企業來說也有幫助。比如一個互聯網企業,可能核心是迅速做大流量,投資機構不關注盈利,但是很看重企業的年均收入增長率,那對於這個企業來說,自然可以關注如何去促進收入增長。又比如,自己的企業適合於什麼樣的估值方法,有沒有什麼樣的辦法可以讓企業的估值能得到提升,這裡面展開了說,又是另一篇文章了。


作為財務人員,經歷了7年直接支持總經理及副總裁的經歷,認真的覺得其實老闆不用懂得財務的基礎知識,碰到懂這些的老闆算是運氣好,只要老闆懂得自己的決定會對公司財務狀況造成什麼樣的財務影響就已經足夠了。當然,這些是一個合格的FPA應該提供給老闆的建議。
如果是FPA的財務角色,不要期待老闆懂財務或者應該懂財務。財務應該將會計語言轉化為生意影響講述給老闆,老闆只要能聽懂就可以了。這是財務而不是會計的影響力。不要把自己僅僅放在會計的地位。
以上,是對於一個財務人員而言的說法。

如果一個老闆,無法在市場上尋找到與自己節奏相同的FPA財務人員(所謂節奏相同是說FPA能夠有效的和你溝通),那麼最基礎的,需要懂得:三大報表:損益報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中哪些是真正能夠影響到你的盈利能力的部分?舉例來數,對於你的生意影響你最大的

  1. 是在損益表中的:
    1. 製造成本?還是人工成本?
    2. 市場促銷費用投入是否有效?
    3. 重資產行業中折舊?
    4. 還是受到外界因素影響的租賃?物流?
    5. 通過這些成本占你的營業額比重波動可以判斷其正常與否。
  2. 如果是資金部分,那麼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可以按照同一個方式來看:
    1. 負債與所有者權益的比重是否影響到你的持股行為?負債中你是否嘗試與供應商談判付款期限?30天?60天?
    2. 你所實現的營業額由應收賬款構成的比例有多大?同行業多大?
    3. 如果是製造業,那麼你的存貨周期有多長,有沒有機會採取JIT方式降低庫存周轉天數又不影響安全庫存?
    4. 其他等等等等

等等以上,其實對於老闆,知道影響自己最大的部分之後,如果你沒有合格的FPA支持你,那麼只能你自己成為FPA,去要求你手下的會計人員實現你在不同情景下面對於不同假設導致結果的一個財務核算。


作為老闆必須懂一些基本的財務知識,因為離開資金企業就無法運營,而產品、銷售、人力等企業運營的方方面面都與財務緊密相關,可以說是「處處離不開錢」。如果你不懂一些財務技巧,那麼會感覺到處處被動。

覺得可以補充很多。因為老闆是需要思考最多的,財務知識重要,但別的知識也很重要,老闆精力有限,不可能學那麼多的。從0開始,不容易。

尤其是很多對會計的看法,我覺得需要糾正。
會計,是對企業的過去發生的事項的記錄,亦是對企業將來經營策略制定的基礎。
老闆不是一張白紙,他一般會用他的方式來理解這些財務數據。
應收賬款不就是欠賬嗎?應付賬款,不就是欠別人賬么?
老闆只希望你跟他說,
XX公司欠我們10萬一個月,這個月還出貨給他么?如果這次出貨了,就欠我們20萬了。
而不是,XX公司的應收賬款金額10萬,賬齡超過30天了,如果這次再發貨,就超過信用額度了。超過信用額度可能帶來XX風險。

老闆是做老闆的事情,不是做會計,老闆懂財務知識也只是方便監督,方便做出經營策略的制定,而不是為了省錢,少請財務人員。而我們這些會計,企圖將老闆變成會計的想法,也不太符合實際。
如果有個非常出色的,能夠幫助他分析理解這些經營數據的好人才--好會計,那麼老闆真的需要學習那麼多麼專業的術語么?為何不是會計人員主動的來幫助老闆將這些專業的術語,變成通用的語言。
千萬不要忘記,會計,是一門語言。
我們可以運用好這門語言。

企業規模小,制度不健全,老闆需要多懂一點,管理得多,也監督得多。
但老闆更重要的是提高收入,將公司做大。
注意現金流不要中斷即可:
不要被別人欠太多錢,也不要欠別人太多錢。有足夠的資金作為周轉。
因為客戶是老闆的,催款的也很大可能是老闆。
但要達到哪種程度?真的就是量入為出,注意風險控制就夠了。
即便是請了財務人員,老闆依舊得操心監督。

企業規模大,制度健全的,任用好財務經理才是關鍵。
老闆少管點,看結果看分析,就足夠支持做出決策了。
大企業的,其實很多老闆都夠聰明也基本懂得很多財會知識,也懂得任用信得過的高級財會人員了,甚至可以再聘用專職的審計。也會定期進行資產清查等。
再進行制度建設,內部控制風險測試。簡直無懈可擊..老闆在拿到這些數據後,再針對性的進行分析,開會做出決策,確定公司的資源投放,努力的方向。
讓老闆學會計,對著數據較勁,無意義。就如很多人所說的,看一些指標就足夠了。

尤其是關於會計實際所做的職能。
是記錄過去發生的事項,為的是將來給老闆提過決策的方向。
目前很多會計僅僅在做繁瑣的記錄工作,出幾個報表,而沒法參與真正的企業管理。
實在有些可惜。
這和老闆的受教育程度有關吧。也許我們可以做得更好,尤其是某些需要這類型經營數據分析的行業。但這也需要更多的解放會計在數據錄入方面的工作量。


貓叔已經答得很全了,我從其他角度談談想法。

事實上,接觸過一些民營企業家以後,發現這些老闆普遍缺乏系統的財務知識是真的,但他們其實也有自己的記賬規則。我們一般到企業調研,第一件事情就是問老闆自己有沒有私賬。如果前期溝通足夠到位,有的老闆會給你看他的私賬。雖然記載規則不怎麼得法,但基本還是會說明相當的問題。例如,我曾經調研過一個房地產項目,老闆給出的私賬大概就是這樣的:

這是一張總表,詳細記錄了每個科目項下發生的金額和發生時間(收入另有一張表單算)。種表格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個地產項目完整的現金流量表(收付實現),什麼時間花了多少錢,給了誰,哪個部門付的,都很清楚。所以,咱們可不要隨便嘲笑老闆們不懂財務知識,就不懂看賬和做賬。企業花了多少錢,掙了多少錢,有多少利潤,未來打算怎麼花,這些老闆們其實是有數的。區別只是不同的老闆有不同的方法看賬而已。他們所不懂的:是怎麼通過財務報表去看企業的各項收支是否合理;是怎麼通過財務報表去向金融機構展現自己的經營情況和未來盈利情況;是怎麼通過財務報表去規劃自己的債務結構;是怎麼通過財務報表去進行合理的避稅!

上述這些內容,哪條單拿出來都能開個很詳細的帖子,事實上很多內容我自己也沒搞太明白。在此僅就自己所知道的羅列幾項,請知友們指正之:

一、收支合理性
按老闆們的習慣,收支從現金角度出發有兩大項需要考慮:主營業務收支和當年利潤的支配
業務收支當然是從利潤表來體現,老闆們需要做的是懂得主營業務收入中分別包括哪幾個板塊的業務收入,分別有多少,把三年一期的收入和成本情況放在一起看,收入成本增減的比例是否有大的變動,有的話是什麼原因,費用(尤其是經營費用和管理費用)分別是花在什麼地方了,是否有可以減少開支的地方;利潤有多少,這些利潤打算怎麼花。

多提一句的是:老闆切記要把每年的利潤和期初的流動資金區分開,想清楚利潤應該怎麼分配支用最合理。千萬別手裡有多少錢花多少錢,今年掙得多就敢大幹快上,明年如果行情不好,利潤不足,那可就全套進去了。

二、跟金融機構打交道的規則
1、如果本行業是個高周轉行業,需要大量銀行短期授信,例如石化、鋼貿;或者是個資金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金融資本介入,例如港口、基建、製造業等,這時老闆務必要記得組建自己的投資部門,不要財務部門又當爹又當媽,做賬融資一把抓。財務是一碼事,怎麼跟金融機構打交道是另一碼事,雙方的出發點不一樣,很多老闆沒搞懂這個問題;
2、老闆不要隨便在金融機構面前張嘴說財務的問題,這就是前面說的,老闆一般都看私賬,實際報表是怎麼做的他不知道。回頭老闆跟財務總監倆人說得數互相兜不攏,就很容易給金融機構不好的印象。當然我們做盡調的時候特別喜歡逗弄老闆說財務數據,他們說的其實往往更真實就是了O(∩_∩)O~
3、對於不同的金融機構學會強調不同的方面:對債務類融資機構,你要強調的就是你的現金流是否穩定,能不能還本付息,你未來成長性多高多高跟我屁關係沒有,不要過多說;對於股權類融資機構,你得反其道而行,明白告訴人家我可能會在第一年虧多少,第二年能否扭虧,第三年我能實現多少多少的增長,依據有哪些,這樣做到見人下菜碟,保障融資的有效性;
4、賬可以多,可以零散,但絕對不能亂!舉個例子,你固定資產賬面凈值1個多億,我問你這一個多億分別都是什麼,你至少要給我清晰的拿出清單來分好類,房產多少、設備多少、辦公品、車輛多少,凈值200萬以上的單一固定資產原始發票、購置合同、納稅憑證都能對的上,別出現會計分錄和你的原始發票、購置合同、納稅憑證所載內容不一致的情況,那基本就不用談了;
5、真沒必要做假賬!!需要看這帖子的老闆們做假賬沒有任何意義,真要做假賬的老闆早就不用看這個答案了!

上面這些內容其實不只是做給金融機構看的。老闆也可以用來自查,如果這些內容你的財務都做到位了,金融機構都挑不出來毛病了,而且憑證、賬目都結合好了,那說明企業的自我管理也就基本及格了

三、債務規劃
債務就在這麼幾項裡面:長短期借款、應付票據、長期應付、應付債券和其他應付。

老闆們應該有財務人員專司給你整理償債的時間線,每年的幾月還本金,幾月還利息,分別用了哪些抵押物,打折率多少,利率多少,時點現金流出多少,再對照自己的私賬看看自己錢夠不夠。不夠的話趕緊給融資部或者銷售部老總加點獎金……

其實這些活最好每年年初的時候就定下來,別臨陣抱佛腳。

多說一句,馬雲老師有句話說的特別好:陽光燦爛的日子修屋頂,不要暴雨傾盆了你想起來自家房頂還漏水了,那就晚了。很多民營老闆好年景都恨不得拿鼻孔看我們金融機構,糟心的時候恨不得給我們跪了。金融機構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如果真有雪中送炭還不圖你中間費的,那你就嫁了吧~O__O"…

四、合理避稅
不懂,不敢瞎說,請專人指點吧~

以上


我是財會出身的,做財務經理的時候,就遇到了老闆要數字但又看不懂報表的情況。
後來我給老闆把報表改了一下,設計了幾張新表,專門用於給老闆看。
老闆關心的是現金流量、成本和費用三大塊,財務人員只要把這三大塊的內容簡明地羅列一下就行了,老闆能看懂,然後他就會針對性地提問,這時候你回答起來有報表做基礎,問什麼答什麼,老闆能懂,你也省時省力。
現金流量只要一個期初數一個期末數就行,如果期間有異常流動,把這個顯著偏多或偏少的情況也列進去。
生產成本一般是固定不變的,重點要列明可變成本里發生大額變化的部分,比如這個月用電量超標,合格的會計不僅要拿出數字,還要拿出原因,為什麼用電偏多,多在什麼地方了,是偶然因素還是未來可能形成的長期變化,都要說出來,這才是財務人員給經營決策提供依據的道理所在。
成本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庫存材料和庫存產品,要單列。
費用不僅要給總額,還要給明細,工資多少、招待費多少、車輛使用費多少、房租水電臨時工工資伙食費差旅費維修費……各多少,每一項都要在後面簡單註明跟上個月相比升降了多少,原因是什麼。
如果你能做到這些,你的飯碗永遠不會丟。
有你這樣的財務經理,老闆就不需要去懂財務。


很有意思,前段時間一個子公司的總經理也在問我類似的問題:

作為一家公司的總經理,應該具備哪些財務知識和能力?
為了具備這些知識能力,應該怎麼入手?
如何制定一個step by step的計劃來實現?
有哪些途徑能夠幫助這個計劃的達成?

於是結合上述問題,我在上市公司下屬子公司的各個總經理之間做了一個調查,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個總經理都基本不細看財務報表,他們最常用的財務管控方法就是抓住一些財務指標、財務比率,通過這些簡單的數字來發現問題、追查問題。
我們的這些總經理們大都是頂級商學院的MBA或EMBA,不能不說他們已經具備了一些比較完善的財務體系,但在管理中,仍舊採用這種簡單明確的技巧,不能不說是一種很好的實戰應用。

所以我認為從實戰角度,期望股東、董事長或者企業的一把手能夠真正看懂、用好三張報表,是幾率不大的一件事。從我接觸的各位企業領袖來看,也很少真的有人能靠三張表的數據進行財務管控的。

這裡我的回答有幾個前提假設:
1)該回答限於公司(工廠)層面的「一把手」,不是上市公司也不是集團公司的一把手,因為二者對財務的需求不一樣。
2)非個體、非合夥性質的企業,要有一定的規模。
3)特別適用於製造型企業。


1:現金流

現金流是個好東西,因為它是企業的血液,同時貫穿了企業的全部業務循環。跟著現金流,通過它的暢通、堵塞就能發現企業業務循環中的問題,即:通過資金循環理解業務循環。

關於公司的現金流,總經理需要了解到如下幾個層次:
1)企業業務循環與資金循環之間的關係。至少應了解業務循環中的資金:
a.「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b.「怎麼來,怎麼去」?
c.」為什麼多,為什麼少「?
2)營運資本的結構與影響:

3)三種現金流的概念、組成與關係。

舉個例子,比如對於融資現金流,至少應了解:
a.結合公司的基本情況,有哪些存在的、合理的融資渠道
b.不同種類的融資渠道,適用於公司的哪些發展階段、哪些投資項目、哪些實際情 況等等。

2:財務分析指標的掌握(這些指標根據行業、企業階段不同而各有不同)

舉個例子,比如獲利能力方面,主要要知道:ROS,ROA,ROE
通過杜邦分析,可以了解股東收益的形成過程,等等。
有太多指標可以採用了,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3:以預算為綱,結合投資費用和營運績效兩條腿

要明白:投資是未來的費用,費用是現在的費用。

我知道很多企業不重視預算,沒有很好的預算管理體系,這就會大大降低總經理使用這項技能 的殺傷力。

以我們的預算體系為例,來展示如何結合投資費用與營運績效綜合考量:
假設預計明年要上線新產品,預計銷售額為3億;對應的設備投資額0.5億,製造部門各車間需要每天8小時×3班,每天交貨10000套,產品報廢成本佔總成本1%,機器設備;物流部門安全庫存量1.5周,運費成本為產品 總成本1%;採購部門材料成本年降指標在5%;質量部門的產品質保費用(客戶抱怨+退貨等綜合影響)佔總成本0.5%,等等等等。

假設該新產品對應的KPI按照如上所述制定完成後,該產品明年的毛利率為45%,整個5年的生命周期內平均毛利率為35%,投資回報率為300%。

一旦實際生產銷售開始,以上指標的實際值要月度滾動對比,所有部門對最終毛利的正面、負面影響一目了然。總經理根據指標,對症下猛葯。

比如下圖1(已刪):Backlog分析

該圖表示某產品未交貨訂單趨勢是越來越高。

什麼原因呢?這時我們結合圖2(已刪):Load/Capacity分析:

原來是我們的capacity不夠了,work load超越產能的趨勢逐漸擴大。

好了,這時生產經理跑過來說,我要增加人手,增加班次,我們人不夠了!我們是不是可以同意呢?別急,我們還要結合圖3(已刪):Productivity分析

原來是生產效率大大低於預算值的緣故!

這下生產經理倒霉了!不給headcount!速速彙報效率低下的原因!
這樣,只要把握要預算,企業最終的績效就不會有較大的偏離,業績也會穩定的在預算數值附近徘徊。當然,這非常適合於內控完善、流程嚴謹的大公司。

不過,至少這應該成為企業一把手努力的目標。

謝邀。

修訂:鑒於圖1-圖3會暴露一些信息,故已刪除。


1.知道增值稅原理,在大廳工作時,一個小夥子報稅,進項忘了填了,我說拿回去重新填,他說就這樣吧,我不幹說不填你得簽字表明放棄。他給老闆打電話說了會然後跟我說,行,老闆同意不填了。不知道他們老闆知不知道那是錢。
2知道基本的所得稅扣減項,這個比較多比較雜,老闆們通常知道點,但是不詳細,建議能抵扣的都看看。比如招待費,廣告費,彌補前年虧損等。
3最好看得懂報表,了解大概的企業狀況。
4和管理員多打打交道,不一定說要給你理員什麼好處,但應該讓管理員知道你是誰。有次有個老人家跑到稅務局來,說會計離職了,退稅一直沒到賬,後來發現會計偷偷把退稅賬戶改成了自己的賬戶,把退稅的錢全卷跑了。還逢年過節的和老闆要錢說稅務局的人要表示,實際上那人我們根本不認識。
5找個靠譜的好會計,慎重找代理記賬公司,千萬別聽不熟悉會計吹牛,尤其是吹和稅務局多熟多熟!代理記賬公司別聽他們說自己多專業,實際很多人連會計證都沒有,記錯了大不了不幹了,負責損失?開玩笑呢。至於好多會計自稱和稅務局熟,好辦事,最好慎重,因為稅務局普遍不喜歡代理記賬的方式。


沒有做過老闆的人,很難站在老闆的立場上去看待問題。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訪談了朋友圈的數個老闆,有初創企業的老闆,也有年營收超十億的老闆。能做到老闆的人都不是傻瓜,即使他們沒有財務專業知識,但是他們對公司的整體財務狀況還是很有把握的,比如這個公司投入多少、公司目前整體的資產負債有多少、哪種產品的毛利大概是多少、一年盈利大概是多少、銷售回款速度如何、未來哪些方面要投錢、是不是需要融資、通過什麼方式融資、要融資多少錢等等。說白了,老闆心中早已經有一套賬,只是不是財務口徑下的那套賬。

然而,從訪談中,基於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老闆有不同的財務需求。舉幾個例子說說:A老闆正準備創立一個服裝貿易公司,考慮客戶的需求和供應商的能力以及結合企業的情況,判斷設立小規模納稅人企業還是一般納稅人企業;B老闆是環保產品貿易公司的老闆,目前企業正在發展中,比較關心資金流的情況;C老闆是教育培訓企業的老闆,計劃三四年後上市,他比較關心如何規範管理企業,如何達到上市的要求。

如果老闆對財務沒有把握,正如提問者所說的「處處離不開錢」,老闆必須管好錢。在很多小型企業里,老闆做業務,老闆娘管錢;在有點規模的私營企業民營企業里,管錢的財務往往是老闆的親信;在被投資公司里,出納往往是投資公司派過去的,這樣控制的話,投資公司可以監控到資金的流向。以前做審計的時候,圈子流傳過一個case,一個澳洲的公司在北京設立一個子公司,因為對資金基本上沒什麼內控,出納串通經理轉走一千多萬的貨款,後來審計師去給客戶發函證,才發現客戶已經把貨款打給公司卻被出納偷偷挪走;前兩天,在知乎上看到一篇關於天貓店鋪銷售很好卻破產清算的案例,三位合伙人調查下來,貨物流沒有問題,財務賬也沒有問題,但是錢不知道怎麼就少,後來繼續深入調查,發現給予運營主管的許可權太多,運營主管偷偷通過淘寶傭金的形式把錢轉走了,每個月轉,轉了半年,然後離職走人了。

除了管好錢以外,老闆應該關注與企業或者行業的重大風險相關的財務知識。比如食品企業的老闆,應該關心原材料和產成品的周轉期,因為食品企業的原材料和產成品都是有保質期,一旦過期,就要全部報廢了。曾經遇到一個食品企業,沒有定期review存貨,結果盤點時,才發現有20噸的原材料已經過期,這個損失可不小了。

以上。希望知友指正。


一般boss都非財務出身,自然不了解專業的財務理論;不過一個會重視企業財務的boss應該是個聰明的boss。其實簡單來說您的並不需要對財務了解多麼透徹,只需要把控好主要的幾點數據就可以了,收入、支出、利潤。主要數據清楚了再讓財務人員進行細化分析,收入從哪些渠道來呀,支出到哪些地方啦,成本和費用各是多少啊,毛利多少啊,凈利潤多少啊。
就好像開車,企業boss需要做的是握好方向盤,剩下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不是嗎。


1. 不要老想著違法減稅
2. 要知道權責發生制的概念
3. 要知道到底什麼叫股東利益最大化

在以上觀念達成一致的情況下,細節問題我們都好商量。


作為老闆,對內以管理為核心,會計只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一個工具,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利用會計服務於管理,為老闆的決策提供支持,並以創造價值為目的。對外以合規為核心,需要遵循基本的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


一個一點財務知識都不具備的領導,公司規模肯定大不了,以小企業為例,下邊幾項肯定要懂的

一,一個月營業額多少?毛利多高?凈賺多少錢?
二,每天賬面上有多少錢能用?
三,有多少應收未收的款項,有多少應付未付的欠款
四,知道企業要交哪些稅,怎麼交

一,營業額,毛利,凈利潤
干企業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但是前提你肯定要知道你團的雪球有多大,也就是你的營業額能達到多少,營業額就是主營業務收入,知道營業額要知道成本吧?你待知道哪些是必須要出的錢,按照收入-成本是毛利,毛利除以收入計算出來的毛利率可以和自己上月比較看增減,也可以和同行業比較看高低。然後可以按照比較出來的結果找原因,調整自己的成本結構。
凈利潤就很好理解了,就是你忙活了大一個月究竟是賺了還是賠了,也就是你的收入-成本-所有的費用。但是這個凈利潤和你賬戶上有多少錢是沒有關係的,但是凈利潤是理想,代表你的企業是有賺錢能力的

二,有多少錢能用?都在什麼地方
錢,就是企業的血液,分為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也就是出納保險柜里的人民幣加著企業銀行賬戶里的前還有各種匯票
每天知道有多少錢能用才能合計的安排是買材料?是付二狗子上個月的垃圾清理費?還是還老張前幾天的那車綠豆款?

三,清楚有多少債權?多少債務?
要知道你有多少錢是應收未收的,就是你把貨發給隔壁老王了,他一臉為難說,今兒手頭緊,有錢了立馬給你。收入確認了,但是錢沒有收回來,要知道你有多少這樣的欠款,這就是應收賬款
偶爾你也會有和老王一樣手頭緊的時候,也要記著有多少貨收了但是錢沒付給別人的,這對應的是應付賬款

四,交什麼稅?
一般企業涉及的就主要稅種就是營業稅,增值稅,消費稅
這個聽公司財務人員的就好,知道是以什麼依據交的,不要鬧&<我這個月不是給你很多吃飯的發票,增值稅就別交了&>這樣的事情就好。

感謝閱讀


會看會計報表,了解財務工作在公司整個運營中的地位和作用,幫助協調財務與稅務,工商等相關部門的關係


稅務肯定要懂,平時和會計多溝通,看看能不能合理地做稅務籌劃減少稅負。 報表和附註肯定要能看懂,財務附註能透露很多信息,對於企業的了解大有益處。 資金和資產管理要懂,這一定不用細說,如何做到資產流動性和盈利的平衡是個需要研究的話題。投資方向,投資渠道以及相關分析必須懂。 如果想融資,對於上市這一塊肯定要懂,怎麼和券商,律師溝通,企業要發展,上市融資是必須要懂的。


老闆應該懂什麼,這個問題很大,不同規模的公司老闆應該懂的東西肯定有差異,
1,小型公司的老闆:
成本費用大概結構:錢是怎麼賺的肯定是知道的,但錢都花在什麼地方了,卻未必總是很清楚,這就要求肯定要基本能看懂利潤表,除了成本,主要費用是哪幾項,占什麼比重?平時主要控制好這幾項大的支出就可以了;
稅務問題:自己公司所在行業最基本的稅種,都要交什麼稅,各項稅是怎麼按照什麼標準計算的,一定要有個了解,知道為什麼這個月交稅突然多了。在稅務這方面我見過的,基本有兩種極端的老闆類型,一個極端是什麼都不懂,全交給財務(財務很可能是他的親戚朋友)打理;另一種是稅務很上心,卻是總想著怎麼能不交稅,對財務的要求也是要搞定稅局的人,能少交稅就少交,能不交最好。
這個時候公司的財務清晰度主要依賴於會計的水平,老闆最基本的財務知識財務理念也主要在於會計的引導,這些基本的理念甚至可能決定日後老闆和這個公司能走多遠。
2,中型公司的老闆:
公司在成長,老闆也在成長,其對財務知識的需求已不是小公司那麼簡單,除了三大表,內部控制、預算等也開始進入老闆的法眼,這些知識上面貓大叔已經講的很全面了,老闆如果能搞懂這些,再加上自己的高度,我相信這個老闆基本上比很多財務人員都專業。
此時的老闆基本都開始回到自己的主業,管理,很少再對具體財務事宜指手畫腳(有時候想操縱一下利潤也可能是暗示,呵呵),公司財務也不再只是依賴於某個財務人員的水平,一整套財務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好的老闆就是讓這套制度發揮作用並不斷完善制度。
3,大型公司的老闆:
能做到這一步基本就是人中龍鳳,手握重拳,腰纏萬貫,資本運作、公司估值、併購重組對他們已不再新鮮,還需要懂更高大上的東西嗎,我認為是不需要了,反而是回歸最基本的財務常識才更重要,手握資源面對機會時保持克制和理性。耳聞太多上市公司大型集團轟然倒塌的案例,都是血淋淋的教訓,當然大老闆能否笑道最後已經不是財務知識多少的問題了,人性太複雜,世事難預料……


1.知道財務報表和管理會計、稅務核算以及現金流量之間的異同
2.能聽懂複雜交易的會計處理解釋,明白其與管理會計、稅務核算以及現金流量之間的關係。
3.熟悉主要監管指標和財務報表的關係

具體科目其實無所謂,關鍵是有基礎能聽懂會計處理。因為大部分的時候,遇到問題,會有財務人員跟他解釋,由CFO把關的。


會計學原理和財務管理應該掌握。
起碼要知道期末銀行存款餘額為何不等於凈利潤吧。

這是個真實而悲桑的故事,就發生在今天早晨。


推薦閱讀:

現金流量表怎麼編製?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培養機制是怎樣的?能否複製?
攤余成本究竟怎麼理解?
從《2014 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排名》中能得到什麼信息?

TAG:財務 | 會計 | 財務管理 | 財務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