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過程中,哪些道理讓人懂之恨晚?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驅動人生向前的動力,可是大部分人活了幾十年年還是不知道,渾渾噩噩的探索著,不知如何選擇,也許人生就這樣過了。

鏡像問題:成長過程中,哪些道理讓人知之過早? - 生活 - 知乎


以下每一條都是答主經歷過一些事實甚至教訓後明白的道理,歸納後可以分為三類,希望對你有幫助:

交友篇:

1,朋友的保質期不像你想的那麼久。
同學關係發展成的朋友,往往是因為某一段時間、空間的相處,加上簡單的性情相投所致。畢業後大家各奔東西,聚少離多,沒有時空的綁定,沒新鮮的事件,關係就漸漸淡了。
友情雖基於歷史,卻難以超越歷史。

時間並非關係的防腐劑,而性格、興趣、價值觀才是。這些特質相投,才能使友誼超越時空限制,使關係更堅固和長久。

2,剛認識不久,就管你借錢的「朋友」 要謹慎對待。
你身邊每位朋友的身上,都有你的情感錢包,你可以從剛認識不久的朋友身上借到幾十幾百塊,也可以從10幾年的老友身上借到幾萬甚至更多。
但是,請注意,凡是認識不久,就輕易去消費你「情感錢包」的人,你應該重新審視你們的友誼,他可能心智很不健全,看事情只看表面、做事容易衝動、不計後果。

3,不要只和你感覺「喜歡」的人做朋友。
感覺往往是片面的,事實上,大部分人都有些閃光點,只是你不一定馬上能看到,「愛憎分明」很好,但是不要拿它做為你沒有包容心的借口。

想到了我有兩位至今關係很好的朋友,在初次認識他們時,感覺跟我完全不是「一路人」,沒有交集那種,一開始很確信和他們不會成為好友,相信你也有類似這種經驗。

一位是二代,初始時覺得他很裝,常對一些大家喜聞樂見的「俗事」嗤之以鼻,也總是愛以長輩的姿態自居來教育別人。
但是,接觸久了,我發現二代哥雖然有時裝,但是他的裝大部分源自內心保守的本性,難得的是,他並非胡玩瞎造的敗家二代,反而是我身邊結婚最早的一批人,現在做投資,跟我講起專業知識頭頭是道,可以看出,他並未因為殷實的家境而喪失進取之心。

另一位朋友J哥,是我很久前做銷售時的同事,J哥暴脾氣,說話很直,喜歡爭強好勝,初識時我感覺他對利益有點過於計較,這令我有些難以認同。他雖然有以上特點,但他的執行力和果敢卻是令我欽佩的,在那家名氣大業績壓力也很大的公司,他持續做著topsales,後來他跳槽幾次,短短畢業四五年,現在已經在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做大區總監。

他們都是善良且有進取心的人,而我喜歡和這樣的人做朋友,雖然他們身上都有我「不喜歡」的特點。

接納「不喜歡」的人做朋友,試著保持友好的關係,也許慢慢能發現他們身上也有一些珍貴的品質,人都有多面性,認識到這點,你的心智地圖就會更加完整。

為人處世篇:

1,評判一個人不要聽他說什麼,看他做了什麼。
不要因為華麗的言語而輕信一個人,你應該觀察事實,留意他實際做了什麼。我們經常會接觸到一些說話天花亂墜,但事後沒有任何行動和結果的人,對於這類人,日後應該保持謹慎的交友態度。

2,愛說話的人往往喜歡和安靜一點的人在一起。
學會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也是你心智成熟之旅的必經之路。

比如話多的人多是「孔雀型」人格。這類人往往善於表達,喜歡社交,追求舞台。
有趣的是,如果兩個能說的人在一起,就常會有「互斥」的感覺,他們會互相覺得: 「他話怎麼這麼多,好煩啊,我好想說話啊。。。」、 「真啰嗦,說這麼多,還讓不讓人說話了」

關於人格特質的分類,推薦了解學習:PDP性格測評、MBTI測評等。

3,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
不可否認,如今勇於展示自我是一種有競爭力的特質,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機會稍縱即逝,需要你在第一時間展示最好的自己。

但是,不要過度包裝自己,給人第一印象好沒錯,但絕對不如長久相處而不令人厭倦。

給人以乍交之歡感受的人,通常比較善於用各種手段偽裝自己,很會掩蓋自己的缺點。相處久了,你可能會發現,他們其實沒有展現得那麼好,這種心理預期的落差,往往造成「被騙」的感覺,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相反,有時和乍交之歡的人交朋友,甚至不如與「乍交之厭」的人結識。初次見面就讓你有點「皺眉頭」的人,其實往往更簡單一些,久處之後,你可能也會找到令你欣賞之處。參見朋友篇中的3

這段話還有上半句: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
自己體會一下吧。

人生篇:

1,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上學時被灌輸最嚴重的思維誤區就是:只要努力就一定成功。
打個比喻,三個沒坐過電梯的人,進了一部電梯,一個人進去後就開始跺腳,另一個人進了電梯就原地蹦跳,還一個人乾脆躺在角落裡睡覺。電梯到了最高層打開了,跺腳的人以為是自己跺上來的,跳高的人以為自己跳上來的,而躺著的人什麼都沒幹,只覺得自己打了個盹,睡上來的。

電梯就像是時代的趨勢,進對了電梯,可能你不需要多麼努力,就能跟著趨勢一起上升。

選擇很重要但也不決定全部,在你沒看清趨勢之前,修鍊內功依然是最重要的,努力提升通用能力,豐富見識,勤于思考和閱讀,是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記住,死得最慘的是那些沒選對方向,還不努力的人。

2,人生成功的標準並非只以財富多少、地位高低定論,至少還有另外三個維度。
在中國,實在太容易把一個人的財富多少,當做他成功與否的全部評判標準,如果你這麼認為,請換個新的思考角度,人生至少有四個維度可以追求:

高度:財富、權利、社會地位,這些是大部分人追求的也是最容易被社會宣揚的維度,擁有金錢、權利的人,過著彷彿夢幻般的生活。人往高處走沒有錯。但是,高度就僅是生命的一個維度。認識並理解這點,不要因為追求高度,而迷失在生命全貌的局部之中。

深度:科學家、專業大神,具備所謂工匠精神的人都追求深度。他們追求極致的成就感,追求專一領域的精深度,有時候深度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向高度轉化。技術的商業變現即使如此。

無論是高度還是深度,往往直接關係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得很重要。但除此外,生命還有兩個維度是我們平時很少關注的:

寬度:大部分人,一生要經歷多種角色身份,兒女、學生、兄弟姐妹、朋友、戀人、同事、下屬、領導、老師、丈夫、妻子、父母等等。。。
人生的寬度,就是指不同時期不同角色的扮演和協同。追求寬度,則是力求扮演好每個角色。

為什麼很多富豪有敗家孩子?歌唱家的兒子是強姦犯?
高度很好,寬度很差,就像上學數學考滿分,語文經常不及格,偏科。
不要光看高度很高的人那光鮮亮麗的一面,也許回到家,他也有一屁股爛攤子等著處理。

溫度:最容易忽略的維度,就是對待自己是否夠好,你過得開心不?你的身體健康嗎?你的生活有意義感嗎?
一句老話,很多人關注你飛得高不高,卻很少人關心你飛得累不累。一個溫度很低的人,典型的特點就是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激情所在。有的人因為高壓的事業驅動淪為賺錢的機器,從來不考慮自己人生的意義何在,身體健康的損耗也遠大於常人。有些人在40、50歲功成名就後,才開始關注溫度,他們才開始停下來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很喜歡一句話:人生在世三萬天,開心一天賺一天。
仔細想來,快樂也是有質量的,有的人喜歡先苦後甜積累大的喜悅,有的人希望每天都有小開心就很滿足。
這都沒錯,重要的是,這是否就是你的內心所向。

人的一生,時間精力有限,如何分配生命,這完全是個人的選擇。
但無論你希望如何度過一生,也請務必知道:人生絕非只能追求一個維度。

先寫到這,一點經驗心得,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對了,關於為人處世篇,答主要補充很重要的一點:

感恩,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心態。

學會感恩,從點贊開始。

情商低的人如何提高情商? - River哥的回答 - 知乎

微信公眾號:rivershuo
我會在這裡寫關於【刻意練習】文章,告訴你如何把興趣玩成高手的秘訣。

http://weixin.qq.com/r/AkQ0LCTE-3mArWBP9xEQ (二維碼自動識別)


為便於大家收藏,我做了一些排版美化。正文:我希望以下的所謂道理有人及早告訴我,我實實在在的想知道:


7.如何變得更聰明?

  • 不斷對自己提問

不管是哈佛幸福課的TAL教授提及的統計研究支持,還是蘇格拉底式的啟發提問,都讓我堅信,「不斷提問」是一個可以讓人變得更聰明的辦法,也是一個能讓成功者更成功的好辦法。

6.關於技能的選擇,首先需要考慮的是什麼?

  • 萬人敵

孫悟空三更學藝那一回,師父問他要學什麼,他這不要學那不要學,菩提祖師用戒尺在他頭上打3下就離開了,後來孫悟空半夜三更時分走後門去找他,於是得神功真傳。

項羽學藝: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 學萬人敵。

學藝、技能的修鍊提高當然不單指手藝上的,比如毛不會用槍杆子,他最厲害的是思想武器。孫悟空要學七十二變,項羽不學只一人敵的「劍」,要學萬人敵……

你的萬人敵是什麼?

是PPT嗎?如果不是,又是什麼呢?

5.關於做事,哪些觀念可以讓你持續進步?

  • 每一次做事都要力求最小質變-----我最喜歡的做事方法論,居然不收費......

我發現,與其我用半個小時,躊躇滿志寫完整三張字帖,還不如用這有限的半個小時去認認真真寫三個字,只是三個字,反覆寫,反覆寫……我更能保證半個小時可以使得三個字發生最有可能的質變,卻無法保證我有充足的時間、有足夠的耐力去讓那三張字帖引起整體質變。

這麼說,即便是我能夠用五十個小時讓三張字帖里所有的字發生質變,我也還是更加相信,如果換一種方式,把五十個小時分成一個又一個的「三十分鐘」,去分別小批量的產生質變---這種把所有可控力量集中在最微小單位的高頻次練習,總體進步也會比那種大塊頭練習得到的進步來得踏實、效用也會明顯得多……

這是我對「量變引起質變」最喜歡的定義:我的每一次時間投入、每一分汗水,都要保證能產生質變——即便是最微小的質變,我也要讓它質變。 打撞球的時候,不是以「場」為訓練單位,而是以一特定的「角度」作為訓練單位,你可以先把某一個角度打到精湛、精準,而且,尤其我還知道,如果你能夠在某一特定角度練出高水準,這種「練成頂尖」的能力是可以遷移的……

有些學霸不僅僅學習好,其他方面也不差......有時候先讓自己在某方面變得特別優秀,再把這種變得優秀的特質進行遷移,未嘗不是省力的方法論。

  • N+,以及迭代思維

追求完美會讓進步變得舉步維艱,因為完美總是無法達到的。應該追求動態的目標----進一步,更進一步,求是N+1的迭代,或者運氣好可以是N+3……

就拿寫知乎答案來說,如果你要求自己完美,那麼你永遠都不敢發表,也就不會獲得批評、改進的機會……
凡涉及到技能訓練的,N+1的迭代思維都值得借鑒……比如,單詞、英語書,追求難度的N+1也才是最合理的進階方式,我突然想起來在新華書店,那些分等級的英語書蟲系列啦!

  • 提前預習

有些小學霸善於利用這點,即便他們本身不聰明,也能夠以此製造「聰明」的假象。平時主動提前預習學習內容,只留下那些需要老師講解才會明白的地方,他們看起來上課就很輕鬆,挑著重點聽,成績也不錯,別的學生會以為他們很聰明,但其實可能是誤解他們了,他們並不一定「聰明」,只是養成了一個學習的好習慣,以至於給了別人「聰明」的假象---假象是好的嗎?

有句話說,當別人認為你會成功,那你真的可能就會成功,大家看好你,資源就會偏向了你。聰明的假象,終有一天可以把「假象」兩個字去掉,變成真的聰明。


這個道理如果只是重申給棄學的孩子聽,那這句話放在這裡就多少顯得寒酸了。我是說,預習是一種人生態度,不僅限於學習。職場、生活......人生在哪裡不是做功課啊?

奇妙的習慣,點到即止。

  • 複利效應 只是提醒一下:做值得積累的事情,那你越是努力,前面積累的努力就越有意義......因為積累能產生複利效應。

  • 2--8原則 也只是提醒一下......

4.改變真很難嗎?

  • 現實慣性那麼大,任何輕易的改變也許都不是真的改變。

想想你今天什麼樣的,時間都投入哪裡了,你做了什麼有點印象的事情嗎。在夜幕垂臨的時候,除了感嘆一天又這樣過去了,你想過明天又是另一個今天嗎,後天呢。

可有不滿?

現實加之於人的慣性太大,也許兩個月之前的你和今天的狀態相差無幾,你又錯過了一個可以變得更好的----足夠長的周期,這意味著,不出意外的話,你接下來的兩個月可能也僅此而已了,這就是現實對你的預測:運動的傾向於運動,靜止的也將靜止----你將來的狀態由過去的慣性承接而來,你會也傾向於既不滿足現狀又不肯下血本進行改變......除非,你現在就用力改變。

看再多「悔之恨晚」的道理又怎樣?還不是為了改變。我自覺得,如果你能抓住自己的痛點,咬住就像是狗一樣不放開,要來就來一次徹底的改變,不輕饒自己! 這才好呢!

  • 改變,最重要的事情真的不是下決心

費盡心力下一個決心做一件事情的過程是多麼的痛苦,也許你要千百回的說服自己。可是這個千迴百轉的所做的決心,有多大意義?達到任何目標之前,真正重要的從來都不在於你有沒有決心,而在於那個並不熱血、需要考驗耐心的漫長過程——這才是費心勞神的,所以下決心做一件事情並沒有必要,想到就做好了,不必費力氣消耗能量下決心-----想要做成功,真正你要明白的是,心裡有個底,為了達成目標需要付出多少代價,並為之甘願付出——一切靠積累,耐心才是最重要的動力。

  • 改變,其實又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行事之前,你需要全局視角,大處著眼,但行事一旦開啟,你就只需要開足馬力走一步,再走一步……讓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切切實實的踩到點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3.關於行動,你有什麼建議?

  • just do it.-----你不需要繁瑣的解釋系統.

你用炸藥炸毀皇宮,化學家解釋為這是化學的成功,社會學為這是階層矛盾的必然結果,陰謀家解釋這是一場王權之戰……他們各有依據、內容詳實,邏輯上,他們都是對的……你相信哪一個?可事件的真相,如果只是因為一個瘋子的偶然惡作劇所為呢? 你又相信哪一個?

有志於行動的人,要謹慎對那些事後諸葛亮式知識的吸收。行動派應該做的是證明題, just do it!解釋是留給別人的……去做實事給喜歡解讀的人解讀吧,他們總是喜歡從各個角度發表輿論,據說這樣可以鍛煉大腦......

  • 凡事要有明確目標

這也是我不斷提醒自己的,上個知乎,你也問問自己,我到底是來學習還是來娛樂,如果抱著學習的目標,那就得主動閱讀、思考,而不是被各種問題牽引;若你是來娛樂的,那你就全心娛樂,保護好自己的娛樂體驗,找到那種愉悅感和分寸感,放鬆也是一件正事。

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像無頭蒼蠅,也不希望自己的分分秒秒的時間流向就只是可憐的布朗運動。

  • 謹防變相逃避式的自我懷疑。

我發現,事情進展過程中的疑問,比如,「這裡有一個數據錯誤,怎麼消滅它?」這類疑問有助於問題的解決,而「這件事的意義在哪裡」這樣的質疑,往往會讓我因為找不到答案而被迫停止事件的進行---但當我放棄,我又會莫名的後悔。


後來我發現,後者這種對意義拷問的質疑,往往只是因為遇到實際困難無法解決,壓力之下產生的一種退縮、逃避性質的自我垂難。如果不能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很可能掉進自我的心理詭計。

  • 做第一名!

世界第二高峰是什麼? 是喬戈里峰,海拔8611,僅低珠穆朗瑪峰233米,我這個也是網上查才知道的。

對於結果,人們只看第一名,加之馬太效應的放大,領先者往往能隨著時間線拉長而獨佔鰲頭。這個事實規律,應該加以盡用。所以在相同的競爭環境下,你要爭取比別人多留一口氣,多堅持一會兒,超出別人哪怕一丁點兒,最終結果都會大不相同——這種額外多出的努力,會顯示出超高的性價比。


「優秀」是籠統的辭彙,應該在某個具體的方向上「比大夥優秀多一點點」,這樣你既能夠保證合群而不被排擠,也能夠在正當競爭的時候,讓現實規律把你的微小優勢放大,放大。

2.作為一個沒有女朋友的人,對於大學,你可以給出幾條與此無關的建議嗎?

  • 選大學、專業

我不知道正不正確,如果我可以重來,那我真的希望有人這樣告訴我:

  1. 首先考慮城市,最好是有地鐵的城市。
  2. 選自己喜歡的專業 。

我選某大,只是因為我以為它靠海----錯,青島才靠海,但就因為這個原因我放棄前面幾所可選的大學----有地鐵的城市;我當初選擇專業的標準,一是因為專業排名在全國很靠前-----繆矣,專業強不強,和你個屁本科生有毛線關係?!二是因為該專業在工科裡面,繳費最高---我真很蠢,不是嗎?


如果你和我一樣選錯了,當然很有關係,但變計不通的最後,不要自暴自棄,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好不值得吹捧,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做成喜歡的事情,才不枉牛逼一場呢。


期末考:

  • 臨頭抱佛腳往往只會換來破罐子破摔……

對這一點,考過試的同學,都不陌生吧!但也不全然是這樣的,有的人倒是因為deadline的刺激而收穫頗豐,破罐子破摔的往往是那些自認為不怎麼「聰明」的同學,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

  • 每個人的學習類型是不一樣的.

有人是突擊型選手,期末搞一搞就能過;有些是漸進型的選手,他更適合漫長的成長,要長時間的積累消化和融匯,力量才能得以夯實,而臨時突擊,對他們效果甚微……所以,大學裡面期末考試月,選擇一起突擊的那些人,有一部分註定是要倒霉的。因為,如果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學習類型,那對於漸進型選手來說,真的很盲目。

囑咐一句:

  • 大學期末成績由最後的兩三周決定,但決定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是剩下的17、8周……

大學的學習,依靠勤奮學習的同學最終結果可能更吃香,儘管那些靠聰明就可以刷到不錯分數的同學也很令人羨慕---但他們缺少積累,聰明就行之不遠。在真正的人生競爭中,漸進性選手,你們的人生自有力量。


大學的這個賽場上,我們的規則其實不是「跑1000米誰用時最少誰獲勝」,而是「在相同4年的時間裡,誰跑他媽的遠,誰贏!」,所以終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走的「更遠」……


考研選擇:

  • 不要只是因為逃避工作而選擇考研……

更不要因為別人選擇考研你就選擇考研……我想很多人絕對是這樣的。為什麼我們同坐在教室里,大家都不怎麼認真聽課,你低下頭也不是因為老師講得太淺而自己研究知識,或者書翻來翻去不知道幹什麼,或者手機搞來搞去一堂課就沒了。所以,你沒有那麼熱愛知識,你考研做什麼?

考研這件事情值得你自己思考。

技能:

  • 一技傍身,再談軟實力-----修鍊你的核心競爭力

這個世界能貼上優秀標籤的人很多,但常見的優秀並不能體現出稀缺性。比如學校里的那些人,他們的「優秀」幾乎可以用羅筐數計量,比如一籮筐的各類獎狀,人們對他們的印象也是一籮筐的好,從小成績優異、遵紀守法、道德良民、三好學生……但是這些優秀在面臨實際職場競爭的時候,效力往往就被淡化了---如果你沒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就難以脫穎而出……


學校社團熱衷於提升軟實力----「演講力」、「溝通力」、「說服力」……有這些都很好,但若首先沒有一項硬技能傍身,那這些軟實力就等於空架子,無所附庸。


比如籠統的「寫作能力」這一項,如果你希望以它作為生產力,就不要連個文案都寫不好。很多人只是限於書寫碎碎念的得意,距離有力量的生產力還欠太多的提升。

  • 額外的私人建議:寫字,那就用你們學校最好的筆吧。

你大學一年,是用不了幾隻筆的,可以對自己珍惜點。我知道,一般的筆有一塊五,兩塊,倆塊五……哎呀,你們這樣太隨便了,經過我獨特的觀察,我學校平常用筆最貴的是三塊五,在最遠的一個超市,那種筆的,很流暢,手感很好,看起來很高端,我很喜歡。起初我一個人用,後來我的好幾個同學都只用那種筆了……

  • 培養一點審美。藝術是拯救人類心靈的代碼……
  • 有一件事,單身狗最好不要太早去做:研究戀愛

還沒有戀愛的你,就去研究「戀愛中,男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真正的愛是什麼」......看著那些過來人的感悟,你一項一項對號入座,發現自己這欠缺那欠缺,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是,最後連戀愛的勇氣都沒有了…… 如果你想知道,愛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不去行動呢!讓你的經歷告訴你,愛是什麼。 以你青春的無知度,自行研究愛情這門變幻莫測的學問,最後皓首窮經的結果也無非是獲得「愛無力」的心理宣判……我怕知乎情感分析專家。

1.關於成長,你得到的最好建議是什麼?

  • 30歲之前,先放下不切實際的幻想

先做好手頭的事情;尤其放下那些虛無縹緲的疑問,我寧可自己想想怎麼推翻相對論、怎麼去火星旅行,也不要終日沉湎於「人生有意義嗎」的單曲循環而無法自拔。

0.最腹黑的人生建議是什麼?

  • 在平地上,我奔跑。

如果你是費盡心力爬上一座高山的,那麼在平地的時候就應該用奔跑的方式了——在困難的處境中用困難的姿勢應對,在平坦的大道上因為好走就放鬆了腳步,這是太多人的做法,也許沒什麼不好,因為我不想忤逆大多數人的做法,我倒是希望他們就這樣一如既往走下去,這樣我就可以—— 在平地選擇奔跑。


在平地上奔跑,也許你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好好的路不正常走,非要跑呢?對呀,你是應該奇怪的,如果你也在平地上奔跑了,那我在平地上奔跑的相對價值也就沒有了呀。


在大學裡,當你看到有人在放鬆的時候,你得告訴自己,這是趕超他們最好的時機;當有人不假思索去放縱和揮霍的時候,你需要知道,這又是一個和他們拉開差距的暗門通道……四年積累,不知不覺,拉開某些人幾條街可能做不到,一兩條街,還是很有可能的-----但這已經足夠了。


最後, 真希望大家生活美滿富足,每天都能睡懶覺,這樣,我想去的世界才不會那麼擁擠。


有一天,你站在人生領獎台上告訴那些從同一起點二來的觀眾:親愛的們,今早,你們睡的好嗎?……祝你們明天依然好夢,祝你們好人一生平安……


大家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紛紛鼓掌、並點贊!

可以去微信公眾號搜索---「白詩詩」,為什麼呢,因為我也轉移陣地了。

以下是我的值得一看的答案:

1.怎麼背書最有效率? - 知乎

2.

如何成為記憶高手? - 知乎

3.

應屆大學畢業生面試中有哪些「黑技巧」可以提高面試成功幾率? - 白詩詩的回答

4.我所依賴的記憶方法 - 知乎專欄

5.給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學習方法 - 知乎專欄

6.那我就靠這篇文章賣錢了 - 知乎專欄

好吧,只貼幾個


很多人的優秀都只是一般常見優秀。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拿我打個比方,我自己曾經拿過國家獎學金,政府獎學金,平均分90,破破爛爛大大小小的獎和科研也一堆。當我問中介我可不可以申請到世界某top10學校之後,她笑了,她說她每年見到我這種「普通常見優秀的學生」太多了,無數個985211的學生Gpa都比我高,科研也比我強,實習比我好,但即使是這樣,他們依然無緣top10。所以這就說明,如果我無法在某一個領域比別人好一大截,具備某種不可替代性,那我憑著「大多數人都有的優秀資質」去和無數個競爭者抗衡,我永遠都會被邊緣化cut掉。在求職中也是一樣。

而我就是這麼一個「一般常見優秀的人」。我知道在冰山露出水的表面,我可能能打敗大多數人。但我知道那深不可測的冰山底是「特別優秀的人」的競技場,除非我擁有一項「不可替代的王牌」,否則我永遠也無法拿到號進入這個圈子。

我一直都是這樣一個「一般常見優秀的人」,所以我心裡很虛。即使我站在高高的頒獎台上,我心裡依然會滋生出「我壓根不配這麼多稱讚」的念頭。因為我的成功很容易就被複制,我很容易就能被第二個和我一模一樣的人替代。因為我沒有做到我領域的極致,我永遠都有可能被後浪拍在沙灘上。

人只有知道自己不會被替代,心裡的秤砣才會有重量,才會擁有真正的底氣。

我現在明白自己內心為什麼總是「隱隱發虛」了,即使我在別人的嘴裡那麼的「優秀」。

我知道,如果我不努力做到極致,我就有被打敗的可能。
如果我一直是「普通常見優秀」。我就永遠會被邊緣化cut掉。

擁有一項不可替代的本領,擁有值得別人側目的「speciality」,而不是無數個commonality」,才是當下最該修行的。


扎進泥土,不要飄在天上。

想要成長,完美主義、失敗潔癖和高姿態要不得。

世事中滾得一身泥,好過姿態高高卻一點東西學不到。

---------------------------------------------------------------

事情的開始和過程中,往往都是狼狽和不完美的。

但它們通向美好和順利。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是不可以跳過的階段。

但是,完美主義者往往陷入這個思維和心理陷阱。

沒有勇氣,無法開始,沒有承擔,無法堅持,害怕失敗,稍有困難和瑕疵就完全否定,進而放棄。

----------------------------------------------------------------------------------

事情的進展並不需要一路順利,甚至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坎坎坷坷、跌跌撞撞前進的。從外面看起來,身處其中的人顯得狼狽不堪一點都不光鮮靚麗。

但是,隨著時間推進,事情居然也就這麼慢慢地推動起來,慢慢地完善起來,事情居然就這麼做成了,而且越來越好。

而且,從中獲得的基礎和經驗,可以幫助在下一次類似的事情上更快地度過前期的困難階段。

就像我高中宿舍的一個男生,開始追班裡的班花,我們雖然也支持,但也有看他笑話的心理,因為班花曾經說過要好好學習絕不談戀愛……。後來果然他被拒絕了,搞得很沒面子,回寢室都垂頭喪氣。但是人家沒有放棄,你對我有誤解,那我就去澄清;你對我不看好,那我就去努力;加上他自身條件還不錯,時間一久,等班花出現在他身邊,兩人卿卿我我之時,就剩下我們一群單身狗酸溜溜了。

我們剩下的人當中,有多少有勇氣開始,有多少能夠堅持,有多少能夠直面這個過程中的尷尬和羞恥。

做不到,所以得不到。

做了不一定得到,但不做肯定得不到。

-----------------------------------------------------------------------------------

不要那麼高姿態。

你還沒有那個資格。

就算你條件不錯,想做事也不要高姿態,不要完美主義。

無論是事業還是感情,都要有對於困難、失敗、枯燥、不完美、狼狽、羞恥等等負面情緒和心理的抵抗力和耐受力。

如果你沒有,你就錯過了很多本來可以做成的事情。

進而失去了提升自己的大好機會。

高貴冷艷要不得,要有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小強精神。

姿態那麼高,能吃嗎?

撲下身子去吃土,厚著臉皮、硬著頭皮不放棄,把自己姿態放低,你的本事才會漲上來。

這是真本事。


天下唯庸人無咎無譽,不要怕失敗。

----------------------------------------------------------------------

關鍵是成長模式。

某件事、某個人上的成敗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完美主義的成長模式是封閉的,高姿態其實對應的是低成長。

我們經歷了那麼多事,應該明白,某件事,某個人的得失不起決定作用,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進步了多少?你能學到什麼?

你的成長模式,是開放的嗎?是高效的嗎?能夠不斷彌補自己的不足嗎?

經歷的時間長了,就會發現,根本不是某件事和某個人的問題,而是你的模式出了問題。

某件事情出了問題影響不大,模式出了問題,卻會影響一生。

不怕慢,只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一站一年,一站十年,一站一生……差了多少里?

沒有成長性,就沒有未來。

不想未來鬼打牆般不斷重複過去的失敗,就要——打破你的現有模式。

--------------------------------------------------------------------------

想想過去的十年,如果在某些時候你選擇了不要那麼完美主義,不要那麼害怕失敗,不要那麼高姿態,是不是現在的你,就不是現在的樣子?

如果是,如果你覺得有那麼一絲絲的後悔,那就現在開始。

今後的十年,放低姿態,放平心態,臉皮厚起來,身段軟起來,骨頭硬起來,胸懷大起來。

沉潛,紮實,謙遜,堅定。

其中多砥礪,百鍊成良才。

不要鄙視和畏懼泥土,裹了一身泥巴,分量卻也越來越沉了,好過你十指不沾陽春水,卻輕飄飄沒什麼分量。

扎進泥土,不要飄在天上。

以上。


1 人一定要尊重自己真實的感覺,再多大道理也不如感覺來的真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歷,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一些人,他們做事讓人覺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很多時候就是莫名的讓人覺得不舒服。有時候你甚至不明白為什麼不舒服。但是如果你有這感覺,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你彷彿進入了對方的一種「圈套」,對方不是有意為之,但是確實很讓人鬱悶,這時候你就明白當時的那種不舒服的感覺是為什麼了。對的,感覺不能欺騙人。感覺有時候是不準的,有時候一個情商高的人可以將自己偽裝的很好,但更多的時候,我們的直覺和感覺可以告訴我們很多真理,我們無法從邏輯上證明的真理,千萬不要忽視感覺。如果一個人大家都說他好,但是你就是認為他不好,千萬不要認為自己錯了。很可能你真的感覺對了
還有一些時候,我們無法理解一些事情,我們總覺得是自己道德不夠或者認知不夠。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改變自己的一些「缺點」來迎合一些所謂的普遍的「道德觀念」,這也會讓自己感覺彆扭。不過如果時間久了就會發現,這些觀念很多時候是一種洗腦,當初自己才是多麼的好,自己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真心後悔啊。所以千萬要尊重感覺。
傳送門:對親人的生老病死看得很淡,算冷血嗎? - 磐僧的回答 (可以只看最後一段)

2 在不能提供對方實際幫助的時候不要總是給對方講道理,因為這些道理對方都懂,真正的愛和幫助是潤物細無聲的。

很多時候我們想通過一些道理說服別人,其實不明白的是那些道理對方都懂。對方缺乏的不是道理,很多時候是別的東西。所以如果你閨蜜男朋友劈腿了閨蜜還是放不下,你就不要跟她說各種各種的道理,哪怕你陪她吃吃飯,認識認識新的朋友都比給她講道理有用。
真正對你幫助或者給你愛的人很多時候你都無法意識到,因為對方會盡量考慮你的感受,做到潤物細無聲,這些人永遠是過後才會發現他們的好。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些人

3 當你覺得自己遇到奇葩的時候,說明你對人性的認識還不夠,人要學會處理和接受人性的惡

生活中有一些高人,他們能跟任何」奇葩「談笑風生,不要覺得他們虛偽,也不要覺得他們看不透奇葩們的那些花花腸子。他們對人有很深的認識,他們知道人性的自私無能虛偽,他們不對人性抱有太多的希望(這並不是說他們悲觀絕望,而是他們早就明白這一點)。如果你覺得自己經常遇到奇葩,只能說明你活的還很幼稚,還不成熟。當你可以接受人性的惡和無能的時候,你會豁達很多。其實任何奇葩都有自己固有的邏輯,他們的世界觀也是自洽的,明白這一點你就不會經常想改變他人。這樣你就不會看到很多人都不爽,你會過的開心多了。

4 不要覺得一些人淺薄或者無知,很多時候你只是見識短,有時候對方的思維深度可以嚇你一跳。不管對人還是對傳統,都要保持敬畏。

我們總會覺得很多人很無知,這一點看歷史書絕壁經常發生。史書上我們會看到大部分的「庸人」,這些庸人身居高位,但是就連那些我們認為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其實我們不妨細想,在生活中,我們肯定周圍很少有那種能進入史書的人物,就是政府中的一個處長或者村裡的一個書記都是屬於「老油條」的人精,何況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這些人的眼界,見識更是甩許多人一條街( 這就是@白如冰 所說的大視野看歷史的現象吧)。但是我們看史書往往看到那些身居高位的人經常犯一些「低級錯誤」。因為我覺得史書只能簡單記載,二是意識形態太濃,還有就是有作者的想像在裡面。在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覺得父母是錯的,但是長大後發現姜還是老的辣,自己當初考慮問題太簡單了。所以這些事情都應該讓我們明白一些道理:就是千萬不要低估任何人,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的道理多麼深刻,可能在高人面前就是皮毛而已,已經不屑於跟你說了。
有一次我再健身房,看到一個漢子做深蹲,我覺得動作做得很不標準,屬於標準的「錯誤動作」,我就好為人師的去說了一下。結果對方並沒有回應,而是呵呵一笑。這時候他身邊的那位肌肉男告訴我,那樣練習屬於一種高水平的練習,肌肉力量到達一定程度了就不會受傷,並不同於普通練習,當時我就覺得自己懂得太少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有一些道理我們懂,但是世界往往是變化的,你總有太多的不了解。
還有就是以前農村的時候,每次如果有人去世,家中的親人都要舉辦葬禮,大操大辦一場,花費很多。我覺得這種行為太愚昧了,既浪費錢也沒有什麼意義,是一種「落後的思想」。後來我讀書多了,閱歷多了,明白了所謂的儀式的重要性(莊重的儀式對於人們撫平悲痛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清明上墳的意義之一),更了解了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這種傳統是很符合經濟學道理的(農村經濟不發達,這種婚喪操辦可以聯絡村民的感情,以後出現問題後可以互相幫助,其實細想大家結婚隨份子錢是不是也有這個含義在裡面,農村主要是個體太薄弱,以前份子錢只是為了幫助渡過難關,現在已經變了),這種行為是很科學的(不妨想想是不是越發達的地方人與人之間好像越獨立,人的個性越強,越不發達的地方,好像人與人之間都有一些聯繫,人們都趨於整齊劃一,都是有經濟原理在裡面)。所以說,沒有不好的傳統,只有不合適的傳統。以前我是很反感「隨大多數人」的,但是我發現很多事情上面有很深的道理,並不要覺得很多事情很落後,不要覺得自己在外面念了幾年書就可以PK掉那些長者,不要覺得他們落伍,我們呀還是太naive了!


只有真正努力過的人,才懂得天賦的重要性。


無論一個人表現出多可憐的樣子,當你拒絕他之後,那個人對你表現出憤恨,抱怨和咒罵:說明你拒絕得對。


比如要錢不成就罵人的乞丐甚至還有嫌你給得少的;
比如那些借不到錢就說你不懂得做人得窮親戚;
比如那些在叢飛重病時無法繼續資助就破口大罵的貧困大學生;
比如火車上想用上鋪換下鋪還不願補差價被拒絕後就說現在的大學生沒素質的老人和婦女。

凡此種種,神邏輯橫行中國民間。

裝可憐只是他們達到目的的手段而已,尊嚴可以淪為利益的交換物;
感恩從來不不存在在他們的字典里,幫助他們是你的義務;
弱逼具有天然的道德優勢,你比他們強比他們過得好讓他們羨慕嫉妒恨就是對他們的虧欠;
而這群人竟然還具有強烈的排他性,你幫其中一個比另一個多,你的祖宗十八代都要被另外一個問候一番。

「誒,年輕人,有點素質,給老人讓個座,別假裝睡覺!」
「滾。」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學業
1.努力也是一種天賦。
2.deadline絕不是第一生產力,它是欲速則不達,它是破罐子破摔,它是拖延症源頭。電視劇中說「俺迅速幹完這票就回家取媳婦」的人,最後往往都死了。
3.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想讀文史哲就大膽去讀。選錯專業,除了擔心自己不學無術,還要擔心自己學了也無術。讓下一個卡爾維諾去搗鼓計算機編程,讓下一個托克維爾去研究投資組合定價,讓下一個海德格爾去華爾街教人說英語,世界上沒有什麼比這聽起來比這更令人憂傷的了。
4.不要做無用功。想睡覺就自覺退到教室最後一排或果斷翹課,不必硬撐著在第一排夢遊周公。同理放假玩耍的時候請不要自欺欺人地帶一箱專業書回去,因為你不會看的。
5.利用碎片時間。多背幾個單詞,多上coursera聽聽公開課。這比你跟人談論「王大治跟楊臣剛誰帥」或者在網上跟別人打筆仗爭論「謝娜是不是馬欄山最爛的主持」要有意義得多。
6.永遠保持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虛偽地營字造句,不與現實的齟齬交易,不被歡愉、困惑、逆境所觸動的好奇心。
7.學習上真想做成什麼的時候,不要跟別人說。就讓這顆種子靜默地藏在心裡,蓬勃地生根發芽,讓它成長,生長,延伸出狂放而美麗的枝蔓,最後所有人都能看到你心裡的那棵大樹。

#生活
1.吃早餐對身體好。
2.吃早餐對身體好。
3.吃早餐對身體好。
4.重要的話說三遍。
5.鍛煉身體,每天跑步,實在不行至少做到站著看書。
6.不要兜售自己的苦難。「Cast a cold eye, on life,on death,horseman, pass by」,冷眼看生死,騎士揚長去。始終相信風會吹拂走所有的滄桑,包括翱翔天空的榮耀,也包括跌落塵土的卑微。
7.不要買下列這種書,它寫的比我現在寫的還雞湯,且油膩:

8.哪怕被虐成狗了,也請想起《灌籃高手》里三井的那句「教練,我想打籃球。」 只要四肢健全,智商尚在,多晚都不會晚。

8.哪怕被虐成狗了,也請想起《灌籃高手》里三井的那句「教練,我想打籃球。」 只要四肢健全,智商尚在,多晚都不會晚。

#情感
1.在該早戀的年紀應該盡情去早戀,要不然以後可能沒命金婚。很久之前,你以為你是躲過了一場災難,到後來,你才發現你是錯過了一場人生。
2.失敗愛情的軌跡往往是,先編造出一個世界,讓你愛慕,再剝落出一座廢墟,讓你清楚。單方面的期待和坦白,都是殺死感情的兇手。
3.不要隨便拒絕當年隔壁班跟你表白的胖男孩,也許這會導致他對異性完全失望最後在大學成為一名帥gay.
4.不要太挑。
5.不要太挑。
6.不要太挑。這樣會導致你年僅21就會有人問你相不相親。這樣會導致學車的教練把他愛穿UGG和緊身褲的男學員強行安利給你。這樣會導致每天都有人懷疑你到底是不是同性戀。


以上。???


恨啊,很多道理的確是懂得太晚太晚,可是倘若不到一定的閱歷,又怎麼會懂呢?
世界上的事情總是這樣,你需要的時候,你不懂、等你懂的時候,你已經不需要了。愛情如此,人生道理也是如此。
想想看,對我影響最大的是這一條:

做事情只有一條路---去做,不要多想,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去解決,絕不回頭……

大凡對自己的生活有思考的人,總會思考一個問題,我怎麼才能完成我的願望和夢想?
我嘗試過很多路徑,比如我四處撒網,我曲意奉承,我八面琳瓏……但是最後我還是沒成,最後猛然一天我意識到,之所以沒成,只在一點----我只是四處去說,然後不斷的去譏諷沒看上我的人,很多時候,我很宏觀,我很前瞻,我會評估,會預測,會全身而退……但是結果,總是沒成。

我發現我其實一直渴望別人成全我,而不是我去成全別人……
深深的奴性!!!!

評估一萬遍,深思熟慮一萬遍,不如自己動手去做。
別人想看的是你做出來的東西,而不是你的雄心和想法。


1,我是個普通人。
2,踏實的積累比天賦重要。
3,通過積累普通人也可以做出不普通的事。


大部分人並不一定像題主所說的:活了幾十年,渾渾噩噩的探索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其實他們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內心也有相信的東西,也明白什麼是真善美。


之所以給人渾渾噩噩的感覺,那是因為他們相信了他們現在所相信的東西,不再相信他們曾經相信的東西,不再相信某些人曾經讓他們相信的東西,更不再相信你現在相信的東西。


尤其是在你什麼成績都沒做出來的時候。


「猿族只會追隨強者」這是電影《猿族崛起2》中,追隨者們都極力反對剛剛死裡逃生的首領凱撒在受傷的情況下和篡位者科巴在所有猿族成員面前決鬥時,凱撒的回應。


這句話,是否會對你有所啟發?


直接點說,如果我們每個人最終也都沒做到自己想做到的事情,甚至背叛了自己的理想,那我們以後也將會變得和大多數人一樣。

有點扯遠了,言歸正題。


一個有點令人沮喪但確實是很現實的結論,大部分人對於所謂的成功,基本只有兩個標準:小時候的分數和長大之後的錢數。


在這種情況下,希望自己的未來走的更順利,少犯些低級錯誤,多知道些人生各個領域應該知道的道理和經驗,顯然是智者之舉。


感謝這個令信息獲取如此便利的偉大的互聯網時代。


可能以下我寫的東西未必都能達到「讓人懂之恨晚」的程度,但希望至少會令大家有所收穫,有所思考:

一,學齡前和學生時期:

1,應該保護好孩子的天性。

兒童時期的淘氣活潑,是每個人一生最寶貴的火花,應該把它們保存好,而不要因為無知的約束和管教,貿然地熄滅它。

這可能是每個人一生中第一個「懂之恨晚」的道理,也是第一個無法通過自身力量解決的問題。

可能是我自己小時候就非常淘氣的緣故,我總是對淘氣的孩子有偏愛。

但從自己成長經歷的感受看,淘氣的孩子在教育階段確實比聽話和性格內向的孩子受到的批評更多,因為他們不符合大眾心中所謂的「好孩子」的標準和教育制度的培養目標,有些淘氣的孩子甚至會因為淘氣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受到斥責和羞辱。

在兒童時期就能確認自身行為和表現是正確的孩子基本上鳳毛麟角,結果在大眾評判標準的約束和教化下,大多數孩子都變成了別人希望他們變成的那種孩子。

尤其是男孩,往往越淘氣被老師和家長修理得就越慘,這對其未來男性氣質的形成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能避免這個問題的方法,只有兩個:

一、家長清楚兒童淘氣的價值,有保護自己孩子天性的教育意識和理念,並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持續肯定孩子的自我價值。

二,遇上真正懂得保護孩子天性的老師或伯樂。

但後者可遇不可求的,所以還是得把希望放在家長身上,家長有這樣的見識,孩子的天性才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2,家長和老師並不一定在所有的方面都比孩子懂得多,都比孩子正確。

在孩子沒成年之前,其實他(她)所犯的大部分錯誤,都是家長的責任。

有些人雖然結婚,但並沒做好當父母的準備,尤其是在教育理念方面,日常對孩子的教育很多都採用權威壓制和強制命令,這導致很多時候孩子都只是在行為上順從,但心裡並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兒童的天性是模仿,身邊人的不良習慣和言談舉止都會影響孩子。孩子變得沒教養自私自利隨地吐痰欺負別人,其實根源都在於模仿身邊人的做派。但每次遭到批評和訓斥的卻都是孩子,其實最該受到教育的是成年人。

而能在孩子面前主動承認自己錯誤家長並不多,很多培養孩子責任擔當的教育機會就這樣失去了。

有些家長會擔心這麼做會導致自己在孩子面前喪失權威性,怕以後說話孩子不聽。

我覺得,家長說話孩子聽不聽取決於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和地位,靠威權和身體優勢建立起來的權威不是真正的權威,即使現在孩子順從,但等其身體發育到成人個體時,麻煩會更大。

3,別過分迷信權威。

很多人之所以成為權威是因為他的身份和地位,而與其才華和人品無關,並且很多人還會把自己包裝成權威,凸顯和強化他的身份和地位。

由於好奇心強並且缺乏判斷力,兒童是最易受到權威影響的,也是最易受到傷害的。

經常與兒童打交道的很多人都在利用這一點,關於黑體字部分從小家長就應該有意識提醒孩子,讓他(她)知道正確的知識並不都掌握在家長和老師手裡,你通過學習也能掌握。

別盲目相信權威灌輸的東西,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很多時候話正確,事實不一定正確。

4,一旦你在某方面取得成績和進步,就一定會顯得和別人不一樣。

有些孩子因為天資好,好奇心強,又很願意展示自己,所以在童年時候就常會有超越同齡人的表現。

而且兒童在某方面越有興趣越得到肯定,成長速度就會越快,時間久了,就會和別的孩子不一樣。

這個時候,很多孩子會發覺自己好像「跑」得太快了,但他並不知道這樣做好不好、對不對,可能會停下腳步,擔心自己這樣做會不會傷害其他小朋友。

在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肯定孩子的價值,告訴孩子沒做錯任何事。

否則當孩子受到別的孩子嫉妒或排斥的時候,就常會將自己被孤立和受同伴奚落歸因於自身不好,結果不僅放慢了前進的腳步,磨滅了自己的銳氣,在未來面對機會的時候,常會顯得信心不足,猶豫不決,喪失人生成長的機遇。

當自己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不應該盲目地一眛要求孩子要合群,而要問明原因,確認孩子確實沒做錯任何事情,同時告訴孩子領先是必然現象,肯定孩子的進步,提醒其表現好不要驕傲,這只是階段性的表現,很多不如你的孩子,在其他領域也有別的優點和特長,也有很多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沒有人是完美的等等。

5,隨著你的成績和進步越多,你受到的人為干擾也會越多,這是必然現象。

這個可以和第四點結合起來看。

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些甚至會令人很苦惱。

在你變得越來越優秀的時候,受到的人為干擾也會越多,嫉妒詆毀謠言排擠孤立會不時襲來,這些都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必然現象。

你越優秀,往往集中在你身上的目光越多,不要為此苦惱,你心裡應該為自己暗暗驕傲才對,記住:暗暗高興就好。

千萬別幼稚地以為,要用自己不斷進步的表現回擊那些質疑你打擊你的人,這些根本沒用,他們根本不關心你是否進步,他們的目標是你這個人。

我個人的看法,最好的回擊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隨著你的進步和成長,你會發現大多數打擊你的人都會被你甩得越來越遠,而極少數打擊你的人也會因為你的優秀而越來越謹慎。

干擾你的人給你造成的最大損失不只是影響了你的成長或令你氣惱,而是消耗了你寶貴的時間和生命。

6,佔有大量信息最多只能讓你看上去見多識廣,想令自己真正有所成長,還是得通過思考和學習多從信息中提煉閱歷、規律和思想。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手機等智能終端的普及,常識性信息的價值已經大幅度下降,獲取它們變得輕而易舉,再也不像過去那樣,只要信息持有者守口如瓶,大家就難以獲知。

我家有個親戚做醬牛肉極其美味,在菜市場開賣之後,銷售情況極其火爆,他做醬牛肉的配方就是從網上搜到的。

看書多的孩子在心裡其實都很清楚知識多的價值,但真正能令自己成長的,還是要對信息進行加工。

因為獲取信息方式變得簡單,所以很多人開始醉心於信息的收集和佔有,許多過去不怎麼讀書的人,因為有了微博微信公眾好等渠道,也有了一些提升。

但真正能讓自己提升的還是得對信息和知識進行加工,獲取寶貴的思想、閱歷和規律,來指導自己行動,你得把它們變成你的,變成你的一部分,這是令你逐漸脫穎而出的必經之路。

經驗和閱歷未必全靠親身經歷,有些年輕人身上透射出少年老成的氣質,就是因為在佔有信息之後有動腦思考的習慣,並且善於觀察,會從知識中提煉出屬於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形成對世界的認識。

其實很多年輕人閱讀量並不少,缺的就是後半步,想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指點啟發當然最好、自己多涉獵一些解讀類文章、書籍或視頻類節目也是一條捷徑。

二,成人的世界:

1,你周圍的大人,有真才實學的人並不多,別被他們唬住。

時間是檢驗真偽的最有效武器。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所相信的很多話,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發現有很多都是錯誤的。這個倒不全是成年人當初故意騙你,多數情況下,是他們當時的認識水平有限。

當年在你沒成長起來的時候,他們用自己的經歷確實還能唬住你說服你,但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繼續學習和成長,所以隨著自然年齡的增長,你在學識上超越他們只是時間問題。

總會有些成年人喜歡在年輕人面前擺出一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或「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的架勢,你在心裡知道他們口重就行了,不要公開頂撞他們。

你要知道,很多人之所以這麼做,只是想讓你知道與現在的你相比,他自己也不差而已,畢竟,沒有多少人希望別人小覷他。

但從學習的角度上說,在普通人心中,學習確實是一件挺耗時耗力讓人不快樂的事,更何況好逸惡勞也是人的本性。

大多數人有的只是經歷,也就是經歷過哪些事,而閱歷並不豐富,並沒有從經歷過的事中悟到其中的道理,同時受世俗觀念影響很大,但確實有些閱歷不豐富的是出於好人好心,只是能力不行導致事辦不好,這一點要區別對待。

長大之後我自己反思過,之所以討厭權威,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從幼兒園開始到高中我被老師沒收了太多的書,而且沒幾本還回來的,這讓我感覺很不好。

2,親戚里有很多並不希望你和你家庭過得好的人。

直接點說,如果不是血緣上有關係,有些親戚在現實生活中不會和你有任何交集,很多時候這些親戚對你家庭的破壞作用比陌生人還要大,因為關係越近,他們會越了解你,而且越會把你看成最直接的競爭對手。

很多人吃虧都吃在親戚身上,而且往往還都是大虧,這跟盲目信任有關。

你一定要清楚:親戚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利益,也有人類的缺點。

一個小建議是:如果這親戚的生活狀態和工作方面的成就不如你,那你對他的建議就要慎重考慮,表面上聽聽,但行動上還是要更相信自己的判斷。

3,有些東西,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別勉強自己,別迎合別人。

很多時候,不喜歡某些東西並不是個人好惡的問題,而是價值觀的問題。

比如抽煙喝酒,之所以在生活習慣層面很難戒掉,深層次原因是因為其認可了抽煙喝酒所代表的價值觀。

對大多數人來說,一旦認可了價值觀,就很難改正,除非因為這種行為帶來了很大的傷害和影響,大多數人才會反思和直面這些習慣。

我家某親戚住院之前,煙酒都頻繁,但因一次醉酒摔斷了腿,在醫院住院期間又檢查出了高血壓和糖尿病,結果直接煙酒全戒了,理由是住院期間眼瞅著老婆孩子天天照顧他,實在是太辛苦了,他自己也遭罪,所以以後得注意身體健康,再也不佔煙酒。

當然這種情況也得是其具備家庭責任感才行,否則再住幾次院,煙酒的習慣改不掉。

4,切莫「交淺而言深」。

這不僅是生存智慧,也是人與人交往的正常界限,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知道了這一點。

在此我要提醒的是面對親戚敞開心扉的時候,要格外小心,別因為是幾舅幾姨幾大爺幾嬸就把工資、感情、理想都告訴他們,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祝福你。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很多你當年親口告知他們的信息,當你未能做到的時候,它們都會成為別人非議你的材料,而且你還有苦說不出,因為這些都是你告知他們的。

無聊之人基本上是「無」所不「聊」。

很多人受傷的時候常會找人傾訴,當時的心理需求可以理解。問題在於通常那時候人的防禦力和判斷力都基本處於最低狀態,未必會把傾訴的重點放在對問題的理性分析上,而可能更多的是在宣洩情緒。

我推薦用寫日誌的形式來代替傾訴,一是你可以真實描述,不用顧及傾訴者的感受;二是不用擔心泄密或暴露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和想法;三是它可以作為你的情感留存和成長見證;四是可以作為未來自我分析的寶貴素材;五是記錄日誌的時候,人很難欺騙自己,但與別人傾訴的時候,是常會有虛構和添油加醋的情況的,因為人會考慮到自己的形象和傾訴內容的影響。

除非你的朋友非常擅長開導人或受過專業訓練,大多數人和朋友傾訴完之後,不久之後都會回到以前的軌道,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

但日誌會成為你的成長見證,隨著你的進步,每次當你回看的時候,你常會發現自己的成長軌跡和自身的短板,這個比大多數分析都來得真實。

如果你怕日誌內容被人看到,可以在網上匿名寫,設密碼或選擇不公開狀態,效果也非常好。

5,金錢問題上,一定要謹慎。

除非是做公益,否則你得確認要幫助的人必須靠譜或經過考驗。

借錢時得打借條,如果覺得不好意思,就說這錢也是從別人那裡借的,必須打個欠條。

錢在自己手裡和借出去絕對不一樣,雖然不一定變成「借錢的是大爺,要錢的是孫子」,但起碼對方何時還錢的控制力就少很多,「救急不救窮」這樣的道理都別信。

如果向你借錢的人跟你關係確實不錯,但還沒到動很多錢的時候,如果你不拿錢借他心裡實在過意不去,那最多借五分之一,而且借的時候雖然說是借,但你心裡其實就沒想讓他還,但你嘴上不能說出來,一旦將來還錢,這是份回頭錢,萬一借完不還了,你也不會天天日思夜想、坐卧不寧。

6,人脈靠不靠譜,取決於你有多少價值。

人在年輕的時候,往往會特別看重人脈的建設,但人脈的重要性被誇大了。

當某件事通過合作完成時,很多人會更願意強調是交情在起作用,但真相更多是每個人在對方心中的價值起了作用。

你可以問問身邊能和你說真話的朋友:每個人為建立自己的人脈,無意義的時間消耗和打水漂的錢到底有多少,而如果將這些時間和金錢拿出一半投資在自己身上,那會讓自己有多大提升。

這是一個不太難計算的賬目。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時常想想這句話,會讓你對自己的價值有一個更準確的自我判斷,雖然這話現實了些,但會讓你清醒很多,至少能讓你在關鍵時刻發覺其實沒多少人幫你時,有足夠的心理承受力。

7,如果你身邊有見識的人少,很可能是你自己的水平還無法與更高人群交往,或者你選擇的社交圈子不適合你。

「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德高」,很多人都希望能有機會與更優秀更成功人交往,但花了很多時間混社交圈子,但始終融不進去。

這是由於結識容易交往難,如果沒有同等水平的技能或見識,或者友誼也好,合作也罷,一起走很遠的難度很大。

8,對於你親眼看到的東西,要保持謹慎和警惕,尤其是商業活動和社交活動。

涉及到把錢從你兜里掏出來的事,都要謹慎。

不能簡單的將歸因於人的貪慾和本性,確實現在的局很多都設計得非常巧妙,令人防不勝防。

很多商業局中都有「托兒」的存在,很多火爆的場景都是「托兒」營造出來的,這個要警惕。

而且還要特別提醒家裡老人,不要上當受騙。

9,交朋友要小心謹慎,要符合相識、了解、熟悉、交往的過程。

你可以對這世界充滿善意,但心理防線還是要有的,我們人類都不太理性,這是很多人容易上當的原因。

現在的社會複雜,建議人與人交往時盡量要符合正常的認知順序,少點兒一見如故。

茫茫人海中相識已是很大緣分,但很多動機不純的人也會利用這一點,比如強調緣分、強調貴人等等,對於這一點要保持頭腦的清醒。

三,工作和事業:

這篇回答我會定期補充,更新日期會在每周六或周日:


來分享一條成長中十分重要的事——正視過去,因為我們真的可以從創傷中獲得成長。

1995年,Richard Tedeschi 和Lawrence Calhoun提出了 「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的概念。創傷後成長是指一部分人在和具有高度挑戰性的生命境遇抗爭之後,所經歷的積極的心理變化:在創傷後,個體發展出了比原先更高的適應水平、心理功能和生命意識。

當我們談起「創傷」這個詞時,我們容易聯想到的是它給個體發展帶來的各種不良的影響。然而,在針對各類創傷事件的研究中發現,有一部分經歷過長期的羞辱或虐待、絕症、至親離世、戰爭、恐怖襲擊等創傷事件的人們,反而從這些經歷中獲得了積極的個人成長。這些人被稱呼為「倖存者」。倖存者這個詞,一方面代表他們經歷了負面的人生體驗,同時更是一種力量的體現——這個詞強調了「他們有力量度過了那些負面事件」

什麼是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在聊創傷後成長之前,我們需要首先了解,我們所說的創傷是什麼意思。

根據APA(1994)的定義,創傷性的事件是指與(實際的或威脅性的)死亡或嚴重傷害相關的事件,暴露在這樣的事件中會使人感到害怕、恐怖、無助的情緒。

Tedeschi(2012)認為,能夠引發創傷的事件往往包含以下特徵:a. 事件的發生是突然的、令人意外的或不尋常的;b. 通常包含身體上的傷害,或者感到生命受到威脅;會使人產生失控的感覺。在一些特定人生階段的發生的創傷事件更容易使人脆弱,比如童年及20歲前後。

然而,研究者卻在一些倖存者身上發現,在與創傷性事件抗爭的過程中,儘管痛苦仍未消失,但他們也經歷了一些新的、積極的心理變化。比如,針對被關押在越南監獄長達8年的前戰犯的研究中驚訝地發現,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在被釋放後,都經歷了持續不斷的積極的個人成長。而且,那些經歷最惡劣處境——反覆的折磨、飢餓和肉體傷害的人,積極的成長會比他人更顯著(Fretwell, 2013)。

Calhoun稱,在他所研究的案例中,大約有35-75%的倖存者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創傷後成長(Kushner, 2016)。

這種成長是如何發生的,它是創傷的直接結果嗎?答案是否定的。

Tedeschi(2004)認為,儘管名為「創傷後成長」,但在其中,促成成長最關鍵的因素並不是創傷本身,而是倖存(surviving)的過程——是嘗試與創傷抗爭、最終倖存下來的過程,決定了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獲得成長。儘管我們很少有人會有意識地、系統性地嘗試給創傷賦予意義,或者從中尋找創傷的好處,但當我們做出努力時,這種成長是真實存在的。

在每個經歷創傷的個體身上,創傷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正面影響都是並存的。只不過在每個人身上這二者的配比不同。有一些人能夠不斷通過「倖存」的過程,克服負面影響,讓自己產生更多的正面影響。從這個角度說,創傷後成長既是一種過程,也是這個過程所產生的結果。

*Tedeschi和Calhoun(1996)認為,當我們與創傷性事件抗爭時,會獲得以下3個方面的成長:

1. 自我的改變(changes in self)

不知道經受過創傷的你,是否曾經這樣想過:「再壞的情況也不會比現在更壞了。連面對這樣的困難時我都能夠處理好,還有什麼事情是我不能應對的呢?」

在憑藉努力度過創傷後,我們都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加強大。研究發現,應對和處理創傷的經歷,讓倖存者們更加能夠自我依靠,獲得自我效能感和價值感的提升,改變了一些對自己的看法。

簡單來說,他們對自己應對困境能力的自我評估會提高,而且也會更相信自己在未來遇到困難時會有能力去處理(Tedeschi, 1996)。這是因為我們會把自己在一次艱難情境中的倖存過程,更廣泛加以總結和推論。

2. 與他人關係的改變(changes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針對重病新生兒的母親、以及失去父母的個體的研究發現,有60%的人都認為自己從這個過程中有所受益。20%的人報告說,這段經歷使得她們的家庭關係更加親密 (Affleck, 1985)。這是因為,創傷經歷使他們意識到與他人的關係有多重要,以及喪失親密的人可以是一件多麼迅速的事情,從而更珍惜和他人的關係(Malinak, 1979)。

一部分被父母忽視、虐待過的孩子,也會對家庭以外給予了自己愛的人(朋友、老師、戀人)等,有著更多的珍惜和感恩之心。這種珍惜會讓他們擁有更緊密的關係。

此外,創傷也是一個機會,讓我們重新找到曾經被忽視的社會支持系統。受到創傷時,我們願意自我暴露的程度會比以前更多,這種自我暴露則能夠使我們尋找到合適的社會支持,當得到了回應是,我們會明白當自己處於困難中時是可以依靠他人的,願意接受他人的幫助。在被強姦的女性的報告中,有25%的人都說因為受傷害的事件,而和原本疏遠的家人增進了關係(Burt, 1987)。

同時,我們也會因為自己體會過痛苦,而對他人的痛苦更加敏感,我們因此變成一個更有關懷的人。這一點也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的關係。

3. 人生哲學的改變(changes in philosophy of life)

除了對自己和他人看法的改變,和創傷抗爭的過程還會改變我們對人生的看法。在被查出癌症的女性身上,表現出了這樣的變化:她們開始對人生的優先順序進行調整,對自己該重視什麼有了新的判斷,比如,會更欣賞自己的人生價值,讓自己活得更輕鬆,更享受生活(Taylor, 1984)。

從長期來看,與創傷鬥爭的過程最終增強了倖存者們的精神信仰,使他們人生的意義感增強。他們會獲得情感上的釋然,並建立起新的人生哲學,比如,相信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都會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生,而這並沒有什麼(Aldwin, 1994)。

創傷後成長是如何發生的?

——「創傷後成長模型」

關於創傷後成長是如何發生的,Tedeschi和Calhoun(2014)提出了創傷後成長模型(model of posttraumatic growth)。如圖所示,創傷後成長的發生軌跡往往是這樣的:

(漢化 / 隋真 製圖 / 陳粵)

1. 首先,當個體經歷創傷事件後,我們會在三個方面受到重大的挑戰:

· 在管理悲痛情緒上的挑戰,即如何控制和處理自己的極端負面情緒;

· 在人生圖式、信念、目標上的挑戰,即如何處理自己對世界的基本認識和信念的懷疑,建立起新的、更高級的價值觀和目標;(當創傷讓你懷疑人生,你還得想辦法重新樹立對世界的基本認識和信念)。

· 在生活敘事上的挑戰:如何擺脫痛苦的敘事,建立起新的敘事方法。敘事(narrative),即我們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我們關注了什麼,如何解讀細節,不僅展示了我們(已經)是怎樣的人,也同時塑造著我們將成為怎樣的人。對創傷的敘事,對象可能是他人(比如在互助組中),也可能是自己(比如寫日記),但都會逼迫我們去直面創傷事件,直面對人生意義的追問。

2. 大多數的個體會進入反覆的思考,即沉思(rumination)。一開始,沉思大多還是無意的(automatic)、侵入性的(intrusive)(侵入是指不受你自己控制、明明不願意去想卻總是鑽到你腦子裡),這些思緒會自動進入我們的腦海,使我們不由自主地反覆進行和創傷相關的思考。

在沉思的過程中,有一部分人能夠自己減輕悲痛的情緒,對被動的沉思過程進行管理,進入主動、有意的(deliberate)沉思。還有一部分人,則會去外界尋求支持。他們會通過溝通、祈禱等方式來對他人進行自我暴露,並從其他榜樣人物(比如心理諮詢師)那裡獲得關於如何認知、如何處理的模範學習和支持,獲得生活敘事的新視角,從而進入主動的沉思。

3. 進入有意的沉思後,個體就能逐步改變認知圖式(即你認識世界的一些基本框架)和敘事方式,進行新的意義發現,從而獲得創傷後成長,並獲得人生智慧(wisdom)。獲得人生智慧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會使我們「不斷地平衡反思與行動,衡量已知與未知,更能夠接受人生的種種矛盾之處,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與人類存在相關的基本問題」。

是什麼讓我們變得更強大:創傷後成長中的認知策略

Zoellner(2006)認為,在「創傷後成長模型」中包含著幾個重要的認知策略,他們對創傷後成長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 積極的認知重評(Positive cognitive re-appraisal)

積極的認知重評,指的是用一種更積極的方式去理解產生負性情緒的事件。它是一種「先行關注」的情緒調節策略,即不要等到對情緒做出反應,而是在產生和接收情緒的當時,就對情緒進行重新解釋。

認知重評是讓倖存者感到強大、能夠控制和管理艱難情境的最有效策略(Castro, 2016)。

認知重評的過程包括:當我們遇到一件讓自己感受到負面情緒的事件時,先試著識別自己的負面情緒,給他們打標籤,比如「我開始有憤怒的情緒了」或者「我感到非常焦慮」。然後,系統地重新分析這件事對我們個人產生的影響,以新的、樂觀的方式去敘述和評價創傷,分析它對我們現在和今後的人生的積極意義。

· 有意的沉思(deliberate rumination):

對於創傷後成長而言,有意的沉思指的是「對於意義尋求、問題解決、回憶和期待的反覆思考」(Martin, 1996)。如前文所說,經歷創傷事件後,我們往往會先進入無意的沉思,再進入有意的、建設性的沉思。當有意沉思和積極重評相繼發生的時候,創傷後成長的程度最高。

· 接受式應對(acceptance coping):

在對9·11創傷人群的研究中,使用「接受應對」策略,即在應對創傷時,平靜地接受已經發生的創傷事件,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是能夠促進創傷後成長的一項重要策略 (Butler et al., 2005)。相反,如果採用防禦性應對,即對災難性事件表現出否認、憤怒,則不利於個體積極的成長。

· 追求意義感

2013年發表於PNAS的研究發現,快樂感和意義感往往並不重疊,快樂感往往更注重當下和利己,意義感則更長遠和利他;並不是快樂感高的人意義感就一定越高,反之亦然。那些報告負面事件和痛苦掙扎(快樂感較少)的個體,人生的意義感更強,他們需要意義感,才得以在逆境中維持信念,相信自己是在獲得更長遠的、更宏大的人生獎賞。

研究也證明,如果一個人的意義感(meaningfulness)比較強,他們可能會更好地獲得創傷後成長。在針對脊髓損傷的人群、喪失孩子的父母的研究中都發現,如果個體具有較強的意義感(覺得世界是有意義的,正面和負面的經歷都是有意義的,並且願意去追求意義,認為具有挑戰性的情形也值得為之投入),那麼他們就會更好地獲得創傷性成長(Zoellner, 2006)。

長大之後我們都會發現,生活並不總是對我們微笑,偶爾也會亮出獠牙。然而,過去不是用來忘掉的——那些讓你「忘掉過去,就能忘掉傷痛」的勸告永遠是軟弱無力的。相反,只有那些選擇深刻地記住它們,理解它們的人,選擇認真地活下去,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平靜和力量。比起宿命,要更相信自己。

希望大家都能不斷成長成更喜歡的自己。

以上。

相關文章:研究:只有一部分人能夠經過創傷卻變強|測試:你的創傷後成長水平怎麼樣?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以上,晚安。


這些都是我自己感受到的東西,很難對諸君產生幫助,我所能做到的最大善意就是盡量描寫的可以有代入感。
1.
每當有了想要的東西,先靜下心來想想我有什麼。
在我年齡較小的時候,是很恐懼自己產生需求的,因為母親的小氣讓我時刻體驗著我沒有資格獲得。我不喜歡和優秀的人相處,他們身上有我渴望的東西,我用嫉妒使得自己遠離他們。
幸運的是我長得比較好看(曾經),成績也不錯,所以自信總有收入來源。
當我進入青春期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起初喜歡女生是逃避的,覺得自己沒有資格,缺乏主動交流的自信。
青春期的荷爾蒙使得我越發強烈的渴望了解異性,但沒有自信作為行動的助力,我開始本能使用一種混沌的自信借用方式。
把從學業上獲得的自信,借用到追求異性上。
這種方式的追求就是典型的直男癌,當這次考得比較好,就自信爆棚,大聲說愛你,自信消耗一空又會遠遠的躲著,從沒有時間與心力靜下來看看,那個姑娘想要什麼,喜歡什麼,是怎麼看待我的。所以我一次次體驗著被拒絕,一次次投注出去的自信石沉大海。
一個糟糕的循環開始產生:學業的自信一次次在追求女生那裡被打擊,我的自信無法推動我不斷完善自我,而是不斷虧空。
現在想一想,我有了渴望,卻不知道如何交換。
那時候的我有時間、快樂和溫柔,這些都可以給她看,然後問問她,願不願意和我換。

我和很多人一樣,在大學期間有過創業的想法,三次都失敗了,都因為我沒想清楚我有什麼。
第一次是自己一個人創業,在大二的時候,想自己創辦社工組織,各方面策劃都已經完善,就屁顛屁顛跑去民政註冊,第一天跑錯地方了,江干市民中心和杭州市民中心不是同一個地方。
第二天去是因為少材料,沒有場地證明,跑回學校老師開了證明之後說還要去個什麼地方確認蓋章。
之後兩天是周末,周一的時候再去註冊,才發現自己沒有申請資格,需要3-4張社工證明,兩個老師願意幫我,還差一張怎麼都找不到,當時很生氣,為什麼那個老師這麼小氣,那天我坐在民政門口到半夜都沒想通。
我想借用老師的社工證,需要的是老師的信任,有兩個老師經常互動,我幫他們跑了不少項目,所以他們信任我,還有另一個老師只是上課比較熟,沒有任何信任關係,就不應該借我。
我現在有的不足以支撐我獲得想要的,所以要先去積累,然後再去換。
後來取得了那位老師的信任,但已經沒有了那份幼稚的激情,想法變得複雜又缺乏志同道合的人支撐,不了了之了。
我的第一次辦社工組織失敗,是因為我缺少了很多積累:
1.社會閱歷:與民政打交道的經驗
2.堅定的合作友誼,共同分擔很多時間壓力
3.資源提供者的信任
後來兩次失敗都是因為沒有任何經濟知識,就像 @肥肥貓 老師所講的那樣,還在奶茶店拉贊助的閱歷水平,就想玩成人的遊戲。

知乎上不少公務員朋友找我諮詢過,覺得生活在體制很無聊,問我要不要出去,他們都犯了和我同樣的錯誤,有了想要的東西,卻沒有考慮自己有什麼,發現不足之後,沒有積累意識。
為什麼要離開體制?因為沒有自己想要的。

想要什麼?成功與激情。
怎麼獲得?離開體制。
離開體製做什麼?不知道~
離開體制想要做什麼?賺錢、奮鬥的感覺。
你現在能做到嗎?不能。
你現在有什麼?不知道。
起碼有時間,有網路資源,對吧?對。
用時間和網路資源配合,換取專業能力,再用專業能力和時間,換取經濟能力。

我們每個人的基礎賬戶裡面都有時間,時間配合現在擁有的能換取更有價值的東西,不斷用時間加工現有的東西提高其價值,總能慢慢接近渴望的。


2.
沒什麼東西可恐懼的,我們天生具備極強適應能力,使得我們痛苦的是逃避。
我以前舉過的一個極端的例子,火車站的廁所,在門口就能聞到臭味,你要是憋著一股氣,匆匆的跑去廁所,只要一個換氣,能吐三天。
如果你在遠處聞到臭味,就能一點點的接近,不斷地去適應,進了廁所不會那麼特別臭的,我們已經適應了這種味道。
很多人願意忍受糟糕的關係,糟糕的婚姻,都是在恐懼一個人。害怕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沒有能力承擔生活的需要。在想像裡面的恐怖都是最令人恐懼的,倘若試一下,你能發現自己能適應。
如果你不相信我說的,你可以嘗試一下。
鬼屋,當恐怖的東西出現的時候,你就盯著他看,看他的材質,看他的光澤,很快恐懼就會消退。
或者你找一個恐怖圖片,一直看,不要有任何想像。
恐怖片愛好者一定有這樣的體驗,恐怖片之所以恐怖,他是和整個環境聯動的,藉助我們的想像,恐怖片才達到效果。只要不去想像,那些恐怖的意向就能慢慢適應。

3.
去了解自己比懂什麼道理都重要。
a.

我想知道我為什麼人際關係不好。
你在人際關係中是怎麼表現的?
和絕大部分人一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們不喜歡我。
你應該很在乎他們的看法吧。
不是吧,我覺得自己蠻正常的。
既然自己人際關係不好,那就自己一個咯,為什麼非要把人際關係變好呢?
一個人會很孤獨啊,你不覺得一個人沒有朋友會很奇怪嗎?
誰覺得奇怪?
大家啊...
他們的看法重要嗎?
當然重要啊。
那為什麼我剛才問你很在乎他們的看法的時候,你否定了我?
這~
是習慣性否定吧,比較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比較想要表現自己的好,當別人說了什麼的時候,需要先否定一下,然後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 ...
繼續探索:為什麼使用習慣性否定?

b.

我想緩和和我父親的關係。
你們的關係怎麼了?
他經常指責我,我們的交流方式就是互相指責。
他一般什麼問題指責你?
... ...
指責的對嗎?
有道理吧,但是我不喜歡他總是這樣評價我。
既然他這麼糟糕,你為什麼還要緩和和父親的關係呢?不是應該恨他嗎?
可他有時候也很好的,就是喜歡評價我這個毛病讓我很難受。
你希望父親怎麼看待你?
我其實很努力的,但是他一直覺得我不好。
你希望父親覺得你好,認可你對嗎?
對的。
那你希望的是父親評價你好,你討厭的不是父親評價你,而是評價你不好。既然你希望父親評價你好,你需要怎麼做?
不知道。
了解父親的評價系統,知道他什麼時候會給出好的評價。
他太嚴格了,我做不到的。
那使得你痛苦的就是你明白,自己是無法滿足父親的,無能為力的感覺。

c.

我覺得我小孩有演繹人格,總是愛表演,特別需要表現自己,獲得別人認可。
你覺得你需要別人的認可嗎?
需要啊。
那你的孩子為什麼不可以?
但是這樣會讓別人反感啊...
除了你之外,有人反感你的孩子嗎?
不知道...沒人明確表示過...
你始終壓抑著自己表現的慾望,你孩子愛表現讓你不爽了,你不是擔心別人反感你的孩子,你是自己反感。

以上三個案例都只是個案,濃縮之後會顯得武斷,還原一個案例需要我至少5個小時,所以只能犧牲一下大家的情緒了。

我們每天都在接觸新的東西,但所接觸到的東西都是被我們處理過的。只有足夠了解自己,才能通過逆推還原真相。只有還原了真相我們才能在現實中成長和成熟,不然一直都是循環。


一個健康的身體是你想要做成任何事的地基。

抑鬱症不是心理問題,是生理問題
沒法集中注意力不是你不努力,是生理問題
拖延症不是心理問題依靠心理療法一點用也沒有,拖延症就是脾虛

在打籃球的時候,很多人會說「今天有手感」,然後他今天投球特別准。
有人說「今天沒手感」,然後他今天一個球也投不進去。
修道就是讓你每天都保持在「有手感」的狀態。

有狀態的人,做什麼都是特別順利的,而這一切的根基,就是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真誠的前提是有所保留。

不要受一時衝動的情緒所擺布,也要控制你對某人某事的反感情緒;不要過分談論自己,不要不懂裝懂;不要誇大其辭,與其言過其實,不如言之未足;不要說謊,也不宜全盤托出,說一半留一半是成熟。
一段關係如果剛開始接觸,只憑初步的印象就建立起親密的關係,往往不能長久,甚至會上當受騙。而如果由不熟慢慢過渡到熟悉,在交往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加深了解、加深友誼。這樣發展出來的關係才是可靠的、長久的。


有一個成語叫做葉公好龍

從前有一個姓葉的人,他非常喜歡龍,在家裡到處都畫上龍刻上龍。龍在天上知道了非常感動,決定去見葉公一次,可葉公一看見龍的大腦袋從窗戶里伸進來,馬上就嚇尿了。這個故事後來被叫做葉公好龍,用來形容人們看起來喜歡一樣東西其實卻不喜歡。

幸而最後龍沒有吃掉葉公而是悻悻地回去了,葉公以後也不到處說自己喜歡龍了。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於是,尚未長殘的兒時的我合上手裡的成語故事,一臉懵逼地開始思考:人們為什麼會「看起來喜歡一樣東西其實卻不喜歡」。
對於天真爛漫的孩子來說,這是一件很費解的事。
當初的我和我的小夥伴一樣是如此的愛恨分明,討厭哪個小孩就離他遠遠的,喜歡哪個小女孩就拉她去角落看雞雞。
喜歡,是一件再本能不過的事情,什麼「看起來喜歡實際不喜歡」,就像拼音田字格和小九九口訣一樣完全是不可理解的異世界產物。以至於後來我學會了往喜歡的女孩頭髮上扔蒼耳子討人嫌的時候,也沒能隱隱約約地領會到什麼。

直到很多很多年之後,我猛然回頭才發現,我所生活的世間和我所做過的選擇,充斥著我所未能理解的葉公的影子。

我們會因為許多原因「喜歡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因為「政治正確」,因為「跟風」,因為無可抑制的表演型人格,或者更單純地,因為愚蠢和短視
我甚至可以簡單地指出許多泛濫在社會中的集體葉公好龍:
譬如,喜看耽美書籍而以「LBGT」人群守衛者自居的,面對兩個邋遢老漢的法式舌吻卻高呼辣眼睛;
譬如,高呼著言論自由萬歲的慷慨之士,被眾人辯駁到力不能支時卻會振臂高呼「你特么給我閉嘴」;
譬如,打著性別平權的旗號並洋洋自得者,卻不慌不忙放出某一性別理應交出銀行卡、理應承包家務活、理應樂於承受各種體罰的「高論」;
譬如,一邊罵著插隊的走關係的,一邊默默加大了自己插隊走關係的力道;
譬如,「此一時彼一時」,「這不是一碼事」,「那不一樣」
……
如是總總,不一而足。

倘若這一切只是所謂雙標的處世技巧,那麼縱然某些人因此損人利己,但終究這個世界上還是有這麼一幫子人是因此得利的。
但有的時候,在眾多葉公的身上,從他們言之鑿鑿的語氣中,乃至從他們閃動著些許信仰光芒的眼睛裡,我看到的是一種蜜汁堅定。
絕大多是時候,問題並不是出在「為什麼不喜歡了」,而在於「為什麼要裝」。
人是會騙自己的,真是悲哀。

而且,並不是每條龍都碰巧不吃人的。

講幾個故事。

少女A是一個堅定的晚婚晚育主義者,卻在大學畢業前夕無可救藥地陷入了一場閃戀,大家都不看好他們的結合包括她的父母,但她還是在相處不到一年的時候結訂婚了,隨即第二年結婚,第三年離婚。後來她說,她只是當年考研失敗,而等到回過頭來時,她忽然發現身邊不繼續讀書的女同學都同居的同居訂婚的訂婚,重返日常生活的她連一個能一起消磨時間的閨蜜都沒有了,慌亂之中她抓住了那之後第一個向她表白的男生,並且相信自己深愛著他,相信其他人的勸告都是命運阻撓她獲得僅剩的幸福。

少女B有一個異地戀的男友,一個偶然的機會令她拿到了男友出軌的鐵證,悲憤交加之下她走上了天台,發現她的室友嚇得連忙報了警。少女B在天台抹眼淚的時候看見警車和救護車聚集在她樓下,驚得忘了自己是來跳樓的,被警察叔叔沒費多大勁就從天台上弄了下來。事後她說,她在天台上的時候真的是難過得想跳下去,但是警察一來她一驚,忽然意識到她其實並沒有那麼在意這件事,而走上天台只是冥冥中覺得碰到這種事就應該是這樣的。

少年C是我們心目中的學霸,最好的本科保送最好的碩士保送最好的博士進入最好的研究機構,所有導師都認為他既有天分又熱愛這個學科,這樣的他卻在一場大醉後哭成淚人,從小縣城走出來的他背負著父母的學歷崇拜,他時常覺得自己對這門學科的熱愛只是從父母那裡借來的,事到如今他雖然常在午夜夢回時覺得這不是他真正所愛的事業,但天一亮他還是會努力熱愛,因為他已經找不到其他可以熱愛的東西了。

一個人的一生何其短暫,沒有多少時光可供葉公的龍吞噬。

糊塗的愛往往比恨更有毒,因為它披著「愛」的甜美外衣,而讓人們忽視了它原本的毒性,放棄思考,放棄反思,沉溺於廉價的狂熱與忠貞之中,任生命咆哮而逝。
吾日四省吾身。
共勉。


剛畢業的學渣,大學千萬記得好好學習,另外,生活總不會辜負學霸!


早上起床心情低落憂鬱 只是體溫低沒有恢復過來而已;起來跑兩圈就好 不是啥大不了的事 不用擔心~

人不開心的時候 來杯椰子奶茶 然後睡一覺直到大天亮 會開心很多~


@浮雲落日 邀請的,一直很忙,抱歉才來回答。

重要的事都無法語言描述,精彩的道理只能訴諸於心。能引導他人的老師擁有的不是聰明,而是智慧。

聰明不難,智慧太難。以我不多的人生閱歷來說,所有的重要道理全部是自己經歷了、苦痛了、掙扎了,方才悟通了。但讓我告訴別人一些大道理,我自認聰明有餘,智慧不足。同樣的,我也沒見幾人有足夠的智慧去指引他人,多得是無知狂徒誤人子弟。

一直覺得佛陀是了不起的教育家,因材施教,不著於相。

那佛陀「說謊」嗎?說。《妙法蓮華經》里有這麼一個故事: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祴、若以几案、從捨出之。」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勿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那麼佛陀到底說謊了沒有,沒有。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被騙出門的人確實發現了「珍寶」。

所以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需要的是被智慧指引,而不是簡單聰明的幾句話。說起來起了慈悲心,用謊言都能救助他人的境界,才是了不得的大智慧。

聽很多歌時會沉浸其中,Don McLean說他不唱 《American Pie》 了,很好,我也不敢聽;eason的《陀飛輪》每次聽到第一句就想關掉;槍花的《November Rain》年輕時聽得倍歡騰,現在只是到了十一月想到這歌便覺得凄冷,更不敢聽。

《堂吉訶德》小時候笑著看,現在不敢看,彷彿衝擊風車的不再是個傻瓜,而是這世上千千萬萬的理想主義者;看著一群孩子玩耍時,腦海中已不全是天真和快樂的景象,聯想到《蠅王》,不寒而慄;感謝村上春樹把《發條鳥年代記》寫完了,否則我會抑鬱一輩子。

倒是我一個朋友說得好:

「你就是抑鬱的人,你看到的世界,是你自己選的,你不快樂,也是你自己選的。」

說得真好,我們學過的一切,讀過的一切,聽過的一切,從來不能感同身受,從來只是一個世界對另一個世界的映射。我沒葬身於November Rain,無論Don Mclean如何詠唱,music never die。

作曲者、作家們描述的,只是他們自己的世界,通過觀察他們的世界,我們得到了一個世界的幻影,一個世界的映射。我們以為自己感同身受,感動、感激的痛哭流淚。但其實,我們唯一感動的人,只有自己;我們以為理解到的,其實是自己的世界。我們聽到的每個道理都不是「恍然大悟」,而是早已「爛熟於心」被他人講出而已。

我選擇了閱讀、聆聽那些文字、音樂,不是那些文字、音樂會改變我什麼,而是因我就是這種人。所以不是我選中了它們,而是它們選擇了我。

能覺得「恍然大悟」的道理無非是自己早就知道的東西。如果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恍然大悟?文科生可瞭然程序、數字之美?理科生可懂雕章琢句?語言、文字通達者用語言文字描述著這個世界。哪怕鎧甲軟肋之秒,獲得讚譽無非文字之美,而不是道理精深。

對牛彈琴其可知樂理之秒?

曾有一份教師工作,在我還足夠年輕的時候。那時顏值爆表,很多學生妹發簡訊來找我討論一些人生道理,那時我好為人師,說了不少不該說的話。幾年過去,我經常自我懷疑,我對每個人說的,是對,是錯,到底適合不適合他們的人生。

也是從那個時候,異常的討厭別人叫我老師。

算了,不如少講點道理,多去用自己的雙眼、雙腳探知這個世界,去描繪自己看到的世界。或許單純的描述對他人有更多的參考價值,而不是自認為的一些大道理。

我們都不過是生活在自我的一個小世界裡,以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全世界,以為自己懂的道理都是了不起的大道理。

其實,不過如此。


推薦閱讀:

TAG:智慧 | 人生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