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國產片越來越爛,票房卻動輒輕鬆破億?

如被很多人差評的《天機·富春山居圖》,輕鬆三億,為什麼?
是電影的宣發做的好,明星的吸引,或因為最近沒有好片子,
還是現在中國電影市場實在太好做,閉眼都能得高票房?
又難道是製片方和媒體都在吹牛嗎?
我們是不是發展到了一種片子越垃圾大家越罵票房越高的境地。

此題討論的不是某一部特定的片子,而是整個市場特徵。


爛片票房過億,其實和影片本身質量無關,也和觀眾素養沒有太大關係,只是「借勢」而已。

什麼勢?

@顧扯淡 提到,「生活成本加大、經濟不景氣導致其他娛樂行業的房租或者進入門檻變高變少」。其實這是電影的歷史規律,上個世紀美國所遭遇的七次經濟不景氣,其中有五年反而票房強烈攀升。越是物價飛漲、人心疲憊,人們越是傾向在電影中找到慰藉。

我們無法從理論上確認,經濟蕭條是否和電影票房有著直接聯繫,中國電影市場也不過是這幾年才有成熟化的趨勢,缺少足夠的研究樣本。但是可以從數據上確認的是,人們的觀影需求和觀影條件,近兩年正在飛速的提高。

近兩年票房的井噴,最主要來源是銀幕數量的激增,去年一年增長的銀幕數量,比 03 - 09 過去七年還要多。從 10 年開始的加速增長,和國內城鎮化的進程和政策推動是密切相關的。

從 11 年開始,一線城市的院線建設已經趨於飽和,增長的銀幕多為二三線城鎮。以我老家,一個三線小城鎮為例,前年全城只有兩家影院,近兩年增長為五家,還有兩家正在投建。在這裡,比起好萊塢大片,徐崢、趙薇等國內一線影星和更貼近生活的故事,吸引力要大得多。

從 11 年開始,一線城市的院線建設已經趨於飽和,增長的銀幕多為二三線城鎮。以我老家,一個三線小城鎮為例,前年全城只有兩家影院,近兩年增長為五家,還有兩家正在投建。在這裡,比起好萊塢大片,徐崢、趙薇等國內一線影星和更貼近生活的故事,吸引力要大得多。

11 年和 12 年這新增的近 7000 銀幕是今年票房的主要保障。所以你會看到,近期幾乎所有的電影,無論好壞,票房都比前幾年要翻番。這就是「勢」。等到今年年底,你會發現國內歷史票房排行前二十,可能甚至會有一半出自今年。現在才過了一半,西遊降魔篇、致青春、中國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圖已經紛紛上榜。

中國內地電影票房歷史排行(截至2013年6月16日)

阿凡達(2010)--------------13.787億元
人再囧途之泰囧(2012)------12.5466億元
西遊降魔篇(2013)----------12.3042億元
變形金剛3(2011)-----------10.8955億元
泰坦尼克號3D(2012)-------9.7590億元
十二生肖(2012)------------8.7485億元
鋼鐵俠3(2013)-------------7.6005億元
畫皮2(2012)---------------7.2639億元
致青春(2013)--------------7.1954億元
讓子彈飛(2010)------------6.766億元
唐山大地震(2010)----------6.733億元
碟中諜4(2012)-------------6.4633億元
功夫熊貓2(2011)-----------6.0835億元
金陵十三釵(2011)----------5.9230億元
復仇者聯盟(2012)----------5.7595億元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5.6700億元
龍門飛甲(2011)------------5.4055億元
中國合伙人(2013)----------5.2350億元
黑衣人3(2012)-------------5.1920億元
北京遇上西雅圖(2013)------5.1500億元
(加粗部分為 12 年年底至 13 年 6 月上映的影片)

所以,你別只看到《富春山居圖》破三億,好像比前幾年的好片票房都高,其實你得和今年的電影比。按它的明星陣容、檔期和宣傳架勢,其實是本該沖著五億,甚至衝擊票房歷史排行前列而去的,正是因為它爛,所以才「只」有三億。這個票房,刨去分成和時間成本,片方賺的不算太多。

未來幾年內,新增長的銀幕數量可能仍然會保持在 3000 - 4000 左右,那麼你會看到,這幾年凡是大製作,營銷又做的好的電影,無論好壞,票房都不會低。但不會無止境的增長下去,大概三年之後,隨著院線的全面鋪開和觀眾品味的逐漸提高,影片質量會變成主宰票房的重要因素。如果爛片太多,透支了觀眾的信任,那麼這一過程還會提前。

除了銀幕數量的因素,專資辦對於片方和院線的補貼政策,導演的更新換代和觀影主力相契合,電影票的平價化,等等,都是票房大漲的原因。

千萬別信爛片導演吹噓的「國內觀眾不需要好電影」,扯犢子。大多數的觀眾,或許很難對影片本身的好壞作出精準的分析,但直覺上的品味還是有的。電影可以迎合二三線城市的品味,走低端市場,像泰囧這樣,但「爛俗」絕不等於「爛」。牛市的泡沫下隨便買股票都能賺錢,但是到了熊市到來的時候,就知道誰沒有防範風險的意識了。

給各位講個故事吧。80 年代初,北美電視遊戲行業如火如荼,不管是多爛的 Atari 遊戲,總有玩家會買單,市場上充滿了各式粗製濫造的作品,其實都是在借勢。Atari 受之前 Atari 2600 版《吃豆人》成功賣出 700 萬份的錯誤經驗影響,以為即使是品質低劣的遊戲也能獲得優秀的銷售成績,結果,匆匆推出又一款爛作《E.T.》。這下沒人買賬了,生產的 400 萬套只賣出 150 萬。直接導致 83年 宣布虧損 5 億 3600 萬美元,一代巨頭落個拆分出售的下場。

爛片不可能一直大賣下去,咱們可以走著瞧。拍出爛片指望著借勢的片方,小心成為陰溝裡翻船的《E.T.》。

送各位一句話:

只有等大潮退去,你才會發現誰是光著屁股在游泳。——沃倫·巴菲特
Only when the tide goes out do you discover who"s been swimming naked. —— Warren Buffett


影響票房的因素首先是檔期和排片量,按照富春山居圖的這個檔期、初始排片量和全國院線的票房容量,4-5億才是正常水平。而事實上這部爛片上映之後每日票房逐日遞減(第二三天剛好進入端午節假期),目前累計2.5億,最後能不能過3億都懸,口碑還是對他產生了極大影響。

而且富春山居圖的爛直接導致了這段時間全國票房的低迷,周一全國一共排了7萬多場電影,最後的總票房只有2000多萬,場均人數不到九人,這好像是今年除夕夜以外最差的單日成績。富春山居圖功不可沒哇。

不是爛片容易得到好票房,是現在得到好票房更容易了,爛片永遠是爛片,永遠該罵。


兩個原因
一個是都市人普通人年輕情侶可供選擇娛樂活動實在太少太少
另外一個就是同一檔期在影院上映的可供選擇的電影太少太少

生活成本加大、經濟不景氣導致其他娛樂行業的房租或者進入門檻變高變少。
話劇現在280一張票,演唱會更貴,大型舞台劇音樂劇什麼的不提了,而且你總不能一個人去吧。

人多點的話可以唱歌,可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唱歌,去夜店的話幾年前好點的地方卡座最低消費3000就夠,現在流行喝香檳了沒8000打不住。

但是娛樂活動是剛需,不管怎樣的情侶,也不可能整天在床上啪啪啪,總是需要出門活動的,有錢的不算,沒錢的話看電影是最最經濟實惠又不顯得寒酸的娛樂方式了。

而且電影院正好相反。在所有娛樂活動都漲價的情況下,團購電影票、信用卡購票優惠模式的普及又把很多人拉回了電影院。哈利波特3的時候我記得電影票還是120一張,當時和人去電影院看,整個電影院連我們就3人,電影院也是照放,房租電費都不夠。前幾天去看星際迷航,35一張整個電影院坐滿,不少人手裡還是爆米花可樂。對於電影院來說成本幾乎一樣,當然是喜歡現在這種模式。用戶也很開心,其他活動都這麼貴,你看電影票還是80-120一張,當然原價買的人也不是沒有,但是我用卡就變成30-35,從心理上也有佔便宜的快感。

查了一下2012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170.73億,共有303部電影在國內上映,其中國產片227部,進口片76部,聽著很多是吧,記得要扣掉一堆檔期只有幾天,放映影院只有幾個的國產動畫(雷鋒故事之類)、黨校獻禮、八一獻禮、勞模宣傳、計劃生育教育、實驗電影、海外湊數奇葩等等等,真正能忽悠人去看的並不多。

現在的情況是一個電影的檔期一般是一個月,同一個檔期裡面名氣大的往往就三四部,有一部還是早就出藍光的,於是在沒什麼選擇的情況下很多人往往是把另外3部都看完了,新片還沒上映,這個時候其他宣傳大但本質是爛片的有人看也就不奇怪了。


外行個人看法,有不對歡迎指出。。。


因為你們根本就看不到那些連100萬票房都達不到的國產爛片啊!別看到幾部片子幾億票房就覺得不得了。就不能多留心下國產電影市場整體形勢嗎,14年最低的1萬,最高的18億 差了18萬倍。能賺錢的都是極少數,沒人買票的電影才是大多數,那些高票房的爛片,和國產茫茫多的爛片相比,他們竟都算不上最爛的那一群了。可能有人會說國外也會有票房極低的電影啊,但你們可要知道,這些票房只有幾萬的爛片已經是從一年600多部國產片里脫穎而出的。。。也許這些票房極差的爛片大都用來洗錢了,不過再怎麼說都沒用,國產電影到底爛到什麼程度可見一斑。 張小北大大 從08年開始就在第十放映室裡面不停的談 虛假繁榮。什麼是虛假繁榮,這就是啊。

2014年內地票房在100萬以下的電影,以資參考

鬥茶【國產】2014年9月11日開畫,截至9月21日累計票房1萬元。
  鳳凰台【國產】2014年11月4日開畫,截至11月9日累計票房1萬元。
  大丑【國產】2014年8月28日開畫,截至9月7日累計票房2萬元。
  再見巨人【中新合拍】2014年8月15日開畫,截至8月24日累計票房2萬元。
  新地雷戰:神勇小子【國產】2014年5月30日開畫,截至6月15日累計票房5萬元。
  從哪來,到哪去【國產】2014年9月16日開畫,截至9月28日累計票房5萬元。
  醜男大翻身【國產】2014年5月27日開畫,截至6月15日累計票房6萬元。
  真愛【國產】2014年9月25日開畫,截至10月7日累計票房7萬元。
  邊區造【國產】2014年5月10日開畫,截至5月31日累計票房9萬元。
  花香【國產】2014年8月26日開畫,截至9月8日累計票10萬元。
  石斛蘭【中韓合拍】2014年1月18日開畫,截至1月31日累計票房11萬元。
  俐侎阿朵【國產】2014年3月20日開畫,截至4月6日累計票房12萬元。
  森林孤影【國產】2014年9月12日開畫,截至9月12日累計票房12萬元。
  國寶疑雲【國產】2014年4月18日開畫,截至5月4日累計票房13萬元。
  金色時光【國產】2014年6月14日開畫,截至6月29日累計票房15萬元。
  早安,冬日海【國產】2014年1月10日開畫,截至1月19日累計票房16萬元。
  純純欲動【國產】2014年8月8日開畫,截至8月17日累計票房16萬元。
  海神密碼【國產】2014年6月27日開畫,截至7月20日累計票房17萬元。
  血彩【國產】2014年4月11日開畫,截至4月27日累計票房19萬元。
  劍河【國產】2014年10月24日開畫,截至11月9日累計票房19萬元.
  哭戀【國產】2014年1月10日開畫,截至1月19日累計票房20萬元。
  這個大叔不太囧【國產】2014年8月22日開畫,截至9月7日累計票房21萬元。
  U盤【國產】2014年1月31日開畫,截至2月16日累計票房23萬元。
  章魚哥【國產】2014年7月4日開畫,截至7月20日累計票房24萬元。
  黎明之眼【國產】2014年9月18日開畫,截至9月29日累計票房25萬元。
  誰偷了我的菜【國產】2014年4月11日開畫,截至4月27日累計票房26萬元。
  深情約定【國產】2014年10月16日開畫,截至11月2日累計票房27萬元。
  神通佛影【國產】2014年8月29日開畫,截至8月31日累計票房29萬元。
  渴望的青春【國產】2014年5月9日開畫,截至5月25日累計票房32萬元。
  飛躍地心【國產】2014年8月9日開畫,截至8月24日累計票房33萬元。
  永不消失的廣播【國產】2014年1月24日開畫,截至2月9日累計票房36萬元。
  80後的獨立宣言【國產】2014年2月21日開畫,截至3月16日累計票房38萬元。
  201413【國產】2014年1月1日開畫,截至1月19日累計票房39萬元。
  房車奇遇【國產】2014年10月14日開畫,截至11月2日累計票房39萬元。
  與賊同屋【國產】2014年8月29日開畫,截至9月20日累計票房40萬元。
  戀者多喜歡【國產】2014年3月7日開畫,截至3月23日累計票房41萬元。
  不愛不散【國產】2014年1月10日開畫,截至1月26日累計票房43萬元。
  情笛之愛【國產】2014年6月1日開畫,截至6月29日累計票房43萬元。


中國不止是有北上廣深或者幾個有名的大城市。
中國十二億人,城市好多好多,名字沒聽說過也有好多。
知乎上似乎覺得本科就是個標配,跟幼兒園一個級別,爛本科都不算本科。
其實本科依然在大多數地方依然很難考。
網路這麼發達,知乎這麼牛逼,豆瓣電影那麼屌炸。
其實上的人一點也不多。
就在今天,看電影不會用團購的人,甚至不會用淘寶的人都大有人在。

什麼爛片兒啊,之類的。
有許多人不在意,也根本不知道。
就是看個熱鬧而已。
而且這類人絕對不是少數。

所以什麼都有人大把大把的人看。

比如說,夏洛克。我想在大城市,估計沒人看中文配音版吧。或者看的人少。
在小城市,有的地方甚至沒有英文配音版本的,統一都是中文配音。是不是長見識了~

人,才是關鍵因素。

2016年1月13日23:34:31
我改改行了吧~
無不無聊。


那群坑錢的人開始會網路營銷了
那群沒品味的人總算開始有錢了


首先要明確第一點,並不是每個觀眾進電影院都是去「看」電影的。
有的人是消磨時光,有的人是談情說愛,這起碼去掉一幫人。
其次要明確第二點,去「看」電影的人,訴求是不一樣的。
有的只是去看個樂呵,有的是去看明星,有的是去看畫面效果的。

這樣排除了以後,真正去電影院「欣賞」電影的人就不多了。
然後,這些人當中,欣賞的水平高低還不一樣。
這樣,真正能覺得這片子是好是爛的就沒多少人了。
就算這點人,還得扣掉躲在家裡看盜版的。

所以說真正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在乎電影爛不爛的,而且能看齣電影爛不爛的,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因此,對大部分觀眾而言,你豆瓣知乎上吵得再凶,也不過就是浮雲而已~~~


朋友在一家大公司,去年和他聊天的時候,他就在不停的講大數據,去年的時候我還是大數據比較期望的。今年他們一部飽受期待的名導大片折戟暑期檔。

這不是一家公司,這是全行業的現象,而且背後的現實也是令人不寒而慄的,目前國內的幾大公司(自己查)形成了暫時的壟斷,並且可以擁有半壟斷的媒體話語權。

幾大電影巨頭內部也快速完成職業化。

製片人部門尤其如此,可是中國電影市場是這幾年才開始進入真正的商業化階段。製片人沒有經歷過美國市場那樣長期市場化的洗禮。

製片人在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優秀資源奇缺的時候。他們能做到事情就是利用大數據,對以往市場做出分析後,對未來市場做出預判。找到故事類型並寫成劇本立項,找到明星搭班快速拍攝,炒作上市。利用媒體方面接近壟斷的優勢,使用各種方法進行炒作。
在炒作上他們把大數據利用極為徹底,手法層出不窮,所有人觀眾都會主動或者被動的接收關於電影的信息。炒作手段專業,但是他們把電影當成商品,在電影內容方面他們脫離了電影的本質,再好的炒作手段也是要為內容服務的。


今年唯一的黑馬就是十二年磨一劍的《大魚海棠》,結果商業面前也沒有保持住口碑。一份精美的畫面加上瑕疵的結尾。

但是在牛的數據也是為人類服務的,而不應該駕馭在人類之上,所以今年所有的電影都有大數據模型作為指導,而且凌駕於內容之上。

去年前年的影院擴建,包括我老家,一個十萬多人的小城也有三家影院。在好久沒有電影公共放映空間出現的小城,第一次面對狂轟亂炸的宣傳後所有人都掏錢買單,可是每一次對爛片的買單,就會得到一個教訓,並且每一個人都會尋找適合自己的影片推介渠道,但肯定不是被買通的門戶網站。

直到春節檔《大鬧天宮》和《澳門風雲3》的出現,人們徹底對媒體失望。人們信任的電影信息渠道估計也就朋友圈和豆瓣、知乎、時光等等非門戶渠道了。看看今年的電影數據。

《盜墓筆記》和《絕地逃亡》靠的是頭一周的對粉絲群體狂轟亂炸快速開局,但是一周之後粉絲消耗殆盡的時候,馬上斷崖式下跌。而且是狂跌,人們不在對炒作買單,最後決勝市場的肯定是內容優質的片子,觀眾不是那麼好騙的,無論他身處何地,那怕是十線市場,觀眾的需求依然是要一部好電影。


《捉妖記》和《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決勝還是在內容之上,所以才有長達一個月的票房過程。

大公司在看到他們的成功後卻忽略內容本質,把精力放在電影以外的東西上。

這套東西在好萊塢行得通,是因為他們有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每天都有大量優秀劇本誕生的,不愁有好的故事。而國內很多製片人最應該把精力放在好劇本好故事的時候,卻把精力放在炒作上。今年的暑期檔無論數據多麼詳細,都無法體現出幕後製片工作的失敗。

大公司雖然完成了市場布局,控制了媒體話語權,但卻失去了市場,還好我們有朋友圈,有知乎,有豆瓣可以盡情的告訴大家,這部電影好爛,不要去看。


一,大家有越來越充足的消費能力
電影票價在這二十年里漲了十幾二十倍,94年一張電影票6塊錢,到如今《阿凡達》一張電影票180塊錢,仍然能座無虛席一票難求,可以說廣大消費者在娛樂消費上已經到了一種有病亂投醫的地步了,甭管好壞,有就掏錢,美國一張電影票也不過10美元(這都算貴的),英國一張電影票8英鎊左右,日本一張電影票1500-1800日元(這也算貴的了),而中國觀眾對動輒一張票一百多塊錢眼都不眨,買買買~~

二, 選擇餘地還不夠多
到了保護月,能看的片子就那些,想坐在電影院里體驗看電影的樂趣,只能去看那些片子,沒得選,每年我們能在電影院看到的片子是少數,而那些沒有機會進入院線的片子是多數,分級制度千呼萬喚不出來,讓很多類型片難以拍出深度,畏手畏腳只為過審,自從廣電總局成立之後,我們再也看不到像《霸王別姬》、《活著》這種值得思考的佳作了,所有導演腦子裡只有一個目的——先過審再說~~

三, 我們已經不把電影當藝術去品味了
快餐時代,大家花錢消費更多為的是一種發洩而並非要什麼深層次藝術洗禮,很多片子爛成翔,但是卻給了觀眾吐槽的機會,觀眾從吐槽中得到了發洩的快感,他們的吐槽被更多人認同,又同時滿足了存在感,這造成了電影製造快餐化,觀眾消費快餐化,所有流程全是簡單粗暴的快餐化,就失去原本的意義了,現在的電影跟五六十年前的電影已經不是同一種東西了~~


影視行業一直都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每年上映的大量國產電影,大約80%都是賠錢的,10%是不賺不賠的,只有10%是掙錢的,這個可能對普通觀眾來講是想不到的。
(這裡說的掙錢賠錢是從製片方的角度說的)
輕鬆破億的電影相對於全部上映的電影來說,其實還是非常少的,國內電影市場基本上還是符合「二八定律」即80%的票房產自20%的電影。


有很多一日游的電影你都沒注意到(宣傳不行,卡司陣容不行,影片質量不行等原因,院線基本不怎麼排片,雖然上映了,你好像沒見到過,這就是傳說中的炮灰吧!),在國內,一部電影能夠在影院上映已經很不錯了,還有很多電影由於審查、宣傳發行資金匱乏等等各種原因無法上映,這些電影基本上屬於拍完就算了,放在倉庫里內部消化了。而且就算上映的電影輕鬆過億,這些電影也不一定掙錢,還得看投資,目前國產電影的盈利模式單一,主要還是依賴於票房收入。
我們來算一下,

電影最終票房F刨去3.3%的稅和5%的電影發展事業專項資金(前者好像是先扣,這裡忽略不計),剩下的是可用來分賬的凈票房A,凈票房上游(製片方和發行方)分賬比例一般為43%,下游(院線和影院)分賬比例一般為57%,製片方和發行方所得記為G,

F*(1-3.3%-5%)*43%=G,
F=2.54G

也就是說,只有最終票房收入大於投資的2.5倍甚至3倍時,製片方才開始賺錢(有時需要製片方不負責發行,需要去除發行費用,所以3倍比較保險。像《道士下山》這樣的大片兒,據說投資是2億,如果單從票房上來看,估計在賠錢。吳宇森導演的大片《太平輪》也在賠錢,投資4億,上部不到2億的票房,下部只有六千萬)


而且目前電影票房過億跟過去票房過億的概念也不一樣了,影院的廳越來越多了,現在熒幕的數量也翻了好幾番了,這就好像過去賣東西的開的售賣窗口少,我們想買東西要排隊,現在售貨窗口多了,我們想買東西不需要排隊了,基本上消費者不用走多遠就能找到一家電影院,進電影院後不用等多久就能看上電影,熒幕多了,市場容量大了,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票房過億也相對容易一些了。


有些所謂的爛片罵聲越多,票房越多,最經典的《富春山居圖》,很大部分是因為觀眾不光有審美心理,更是有審丑心理,大家都說爛得出奇,那我得去看看到底有多爛。觀眾進電影院看一部電影並不是完全認為這部電影好才進去看的,有各種各樣的需要,有休閑娛樂的,有陪女朋友來看的,看電影越來越成為一種社交需要。

還有就是IP電影,有一定的粉絲基礎。一部電影賣得非常好,首先質量得過關,不能差得離譜(那些差得離譜賣得還不錯的電影其實還可以更好),這就是所謂的口碑吧,然後就是營銷方面的東西了,考慮檔期種種。

國產電影並不是越來越爛,雖然有些電影在不斷透支著觀眾對於國產電影的公信力,但是還是有大量的優秀影片的,有很多默默無聞的獨立影片也非常不錯。

其實,咱們很多觀眾會有這樣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國產電影爛,美國大片好,其實不然,美國每年也有大量的爛片,只不過由於我國電影市場沒有對好萊塢完全開放,好萊塢影片要想進入中國電影市場,還是要通過進口的。每年進口的影片數量也是有限制的,所以在引進的時候,我們當然會引進一些相對優秀的影片在國內院線放映,所以大家在電影院看到的好萊塢電影基本都算還不錯的電影,但這些電影只是好萊塢電影的冰山一角而已,並不代表好萊塢沒有爛片,只不過咱們沒有機會接觸而已。

當然,中國電影市場也存在著大量的問題,比如影片類型少,題材同質化跟風嚴重,投資人過度依賴卡司陣容,盲目相信明星的票房號召力,影片盈利模式單一,既懂電影又懂市場的職業製片人的缺乏,盜版現象嚴重,票房統計數據不透明,偷票房現象還時有發生,電影分級制度遲遲未出台,影院觀影環境和觀眾觀影素質有待提升、影院上座率低等等。

不過不用過度擔憂,這些都是中國電影市場走向成熟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作為普通觀眾,我們看一部電影,也不要帶著有色眼鏡,不能不喜歡一個演員就不喜歡一部電影,不喜歡一部電影就說這部電影爛,不喜歡其實跟爛是兩回事,這跟你不喜歡吃韭菜就說廚師的炒菜水平差是一個道理。別人說爛自己也跟著說爛,別人說好也跟著說好,通過站隊來尋求認同感其實是蠻可悲的,人云亦云有的時候也能扼殺一部原本還不錯的影片。


其實會在看電影前上網去查電影口碑的真的是少數,多半都是走進電影院,因為哪張海報順眼、哪個預告片火爆、喜歡哪個明星、哪個片名看起來有料、哪場能最快入場之類荒謬的理由就掏錢買票了。


看到上面有人說到出現這個問題跟電影的質量和觀眾的質量是沒有關係的,我並不同意這個答案,但是出現這樣的現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我認為還是中國電影事業現在正處於一個新興的爆發的時期。


從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在一個咖啡館裡播放了自己拍攝的短片《火車進站》、《工廠大門》標誌著電影的誕生。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泰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製的第一部影片。從世界電影史來看不過120年的歷史,而中國電影僅僅110年的歷史,所以來說,電影對於中國觀眾而言仍然是個新興的產業。

一個新興的行業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人們對其的關注度當然勝於舊事物。尤其是電影來說,最近幾年電影院越來越多,投資電影的人也越來越多,人們的生活中電影已經是很普遍的消費現象了。再加上現在人生活壓力大,需要放鬆,看電影就成了一個很好的娛樂休閑的方式。

中國電影處於一個新興行業的爆發期所帶來的弊端:

1,利潤引來阿貓阿狗都來拍電影導致爛片橫生。
這個現象是也我們大家普遍吐槽和氣憤的。就拿《梔子花開》來說吧,何炅主持中國最火的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數十年,幾乎是陪著很多一路成長過來的,我也是從小看《快本》很喜歡快樂家族,何炅又是北外的老師,所以名聲很大,圈內圈外都稱何炅是「老好人」,當年的一首《梔子花開》更是唱紅了他,擁有很高的人氣和很好的人緣兒。他背後的湖南電視台更是一個資源雄厚的宣傳平台,光自己的家王牌節目的受眾群體就能為一部爛片洗白。
為什麼這10年來何炅不說拍電影,為什麼現在來拍了呢?一個字兒:錢!近幾年投資拍電影的人多多少少都在賺錢,從《泰囧》、《失戀33天》開始,中國的「小成本投資的電影能獲得高額收穫」的定理算是成立了。看到這麼賺錢的電影行業,誰不想來分口肉呢?爛片就這樣出現了。
就《下時代》、《梔子花開》、《左耳》來說,郭敬明、何炅、蘇有朋,一個是優秀的商人,一個是優秀的主持人、一個是優秀的演員,他們不各司其職都跑來電影行業攪和,加上集體打包偶像的宣傳方式,中國電影圈兒豈不是一團渾水?哪兒還有正常電影的空兒?

2,電影對觀眾的吸引力。
電影行業在國內新生,很多人都是湊熱鬧的心情來嘗嘗鮮,所以不管影院的排片怎麼樣你的,只要是電影就衝進去看,然後回頭又覺得自己的票錢白花了。這樣的觀眾很大程度上是被影院騙了,白白花錢。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國一直以來都有觀看戲劇的傳統,小品、相聲、話劇更是我們國家保留至今的文化遺產。相聲和小品像是屬於70、80年代的年輕人的消費方向,話劇雖然年輕,但是離受眾群體而言還是遠了一些。所以電影的出現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消費方向,由於兒童電影也開始進入院線,不難看齣電影消費群體的年齡層逐漸下降,也是電影市場不可小覷的力量。
電影的吸引力加上龐大的人口力量,爛片票房高並不是稀奇的事。


但是我還是想說的是,儘管現在的電影市場十分的混亂,還是請大家對我們國產電影報有希望,近日的《捉妖記》不就證明這一點了么?


電影是最佳的洗錢工具之一.

早期是這樣的:

近兩年(2004-2006年),我國每年有100多部新拍的爛電影片無法上映,這亇比例佔全年新拍電影片總量的38.5%,原因是這些製片商或製作人拍片根本不是為使影片上映,而是為了洗錢,據說有投資人和內蒙古製片廠合作拍片,僅拿出300萬元人民幣,就要拍30部片子,平均每部片子才花10萬元,可以想見這些片子質量之低劣程度,但是投資人和廠方都不怕血本無歸,箇中奧秘,便知其興趣實在不在「拍片」之中也。

2005年,我國拍攝了260部國產電影,平均1.4天產生一部電影,在這個看似紅火的「生產狀況」背後,陸紅實卻透露了這樣一個現狀:「這些不能上院線的電影都在想盡一切辦法上電影頻道。」

現在是這樣的:

北京高華證券此前著文稱,按照該片3000多萬元的成本、光線傳媒持有90%的股權計算,《泰囧》於2012年為光線傳媒帶來的分賬收入為3.7億元左右,稅後利潤應為2.7億元。

相差近1個億的利潤究竟去了哪?記者注意到,光線傳媒在此後的澄清公告中表示,公司利潤與外界預期出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於電影成本的核算問題,光線傳媒稱外界對《泰囧》的成本預計並不準確。

而《泰囧》的成本究竟是多少?目前外界仍無法獲悉確切的數字。光線傳媒董秘王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單部影片的成本是公司的商業機密。」

對此,一家投行文化板塊分析師向本報記者表示:「嚴格來講,目前外界幾乎沒有一個了解電影真實成本的渠道,除非是片方主動向外界公布一個數字,而這給了公司很大的利潤操縱空間,需要引起投資者的警惕。」


綜上各種原因,還有很明顯的一種商業手段,叫做偷票房,我買的是同檔期的好萊塢引進電影,但電影院方出票或者內部系統暗渡成倉將其票房記錄到國產大爛片上。這種情況也不下少數,
尤其在國產所謂大投資的電影檔期又不巧需要與同期好萊塢引進大片同時在院線里進行競爭的時候
投資方與院線狼狽為奸的一種商業手段。


很多人說什麼審丑,賤什麼的,越爛越喜歡,不敢苟同,很多人沒想到一點,電影,不是其他商品,你買瓶可樂,不會失望,是因為你知道那是什麼味道,他的味道不會變,電影不一樣,你之前沒看過,你只能通過預告片和故事簡介和演員來判斷這個電影是否好看,看了,不管你覺得好不好看,你已經貢獻了票房,還有就是這個世界什麼樣的人都有,比如小時代,豆瓣評分很低,但是你不能否認這部電影有他的受眾,知乎和豆瓣都在以自己的群體標準來作為主流標準,好像罵小時代爛和誇什麼教父、肖申克的救贖成了一種政治正確,這是很可怕的,很多中國人都不明白,我們每個人都和別人不一樣的,就像有人聽著劉若英我想我會一直孤單流淚的時候,諷刺有人聽著周杰倫鳳凰傳奇流淚一樣,我們都把自己的感受當成了整個世界,卻忘了尊重別人


如果從票房的角度考慮,拍電影首先是門生意,其次才是藝術。
既然是生意,那做生意的利潤就跟很多很多因素有關,而不只是和產品質量有關。


比電影有逼格的娛樂沒它便宜,
比電影便宜的娛樂沒它有逼格。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是因為近十幾年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和房地產業的發展。

在1980年代初中國每年觀影人次達百億,一方面是由於當時文化娛樂比較少,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時電影院非常普及,在很多小鎮上都有電影院。當時的國產電影主要由國營電影製片廠製作,當時的各製片廠也為了迎合市場拍攝了大量雷囧爛的電影,而且在當時還有不錯的票房,現在cctv6還經常播出這些電影。1987年的電影《頑主》借角色之口等次了當時的這一現象:同樣一波觀眾,前二年還挺深沉的,現在全瘋了。

由此可見爛片高票房並非今日獨有的。

進入1990年代,娛樂更加多元化,政治氣氛更加保守,再有好萊塢的衝擊,不少小地方的電影院也關閉了,國產片進入了一個低谷。

但是隨著最近十來年中國經濟發展,城鎮人口極速增長,房地產行業也跟著極速膨脹,城市公共用地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商場,在這些商場里建設大量電影院。這意味著觀眾和電影院都在增加,而逛商場看電影的消費方式也在年輕人中培養起來,這意味著一個龐大的電影市場的形成。

事實上不止大陸,在台灣的八九十年代最賣座的台灣導演也是被譽為爛片之王的朱延平,即使在好萊塢每年最賣座的電影中也會有一些被觀眾咒罵的爛片。

但是為什麼國產爛片又會比好萊塢爛片更爛呢?

一方面是由於市場不成熟,很多時候電影都是一鎚子買賣,比如《富春山居圖》,很多電影都是短期投機行為,並不考慮電影人和品牌的後續發展,騙到觀眾一回算一回。

另一方面是因為國產電影的市場目前僅限國內,出了大陸幾乎沒人看。徐克說電影的感染力源於四方面:泥土性、官能刺激、感情以及正義感。相比外國片,國產片幾乎獨霸了泥土性這一優勢,簡而言之,只要迎合一下時下中國大眾的情緒,電影就可能有某方面獨特的競爭優勢而這是進口片沒有的,即使國產片製作水準低下。

然我們再回顧一下,過去十年試圖打進國際市場的國產片,比如張、陳、馮的古裝片,你可以不喜歡,也可以罵他爛,但是你必須承認,起碼人家是用了心認真製作的,因為想打進國際市場,最起碼技術上要過關吧,你不能把國際觀眾也當成芒果台的粉絲來對待吧。

正是由於這樣混亂而又複雜的局面才導致國內缺乏真正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和演員。雖然現在很多年青導演在票房數字上超越了張、馮,但是他們卻很難贏得製片方真正的信任,因為他們並不是真正電影質量的保證。比如小四要拍歷史題材,徐崢要拍武俠片,這都是很難令人信服的。黃渤出演的電影累積的票房已經很嚇人了,但是在製片人和觀眾眼裡他的票房號召力卻完全沒法和成龍、周星馳相比。


自從快播被禁,爛片就隨便上億~


幾個原因。
1.拍爛片不用擔心審查,反正爛片一不諷刺政府,二不揭露醜惡,大家窮開心一下就好。
2.中國觀眾普遍欣賞程度不高,趨眾心理強。只要造勢和營銷做好了,有名角吸金,爛片票房並不差,甚至很好。
3.中國電影不和國際接軌。反正除了每年引進幾部海外大片過過癮就行了,不會和國外高質量電影形成競爭。爛片一不求國際大獎,二不求海外發行,糊弄國內觀眾就行了,用心拍攝不值得。

最後,豈止是電影。電視難道不是嗎?古裝劇手撕鬼子劇,反正能過審就好了,總有人會看的。遊戲難道不是嗎?主機才剛剛解禁,大量山寨遊戲,騙錢頁游手游,反正不愁沒人玩。推而廣之到商品,質量差無所謂,價格低就行了總有人掏錢包。

其實這就是中國目前文化產業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現狀。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市場營銷 | 影視評論 | 中國電影 | 電影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