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投資為什麼會不斷投「離錢很遠」的應用?原因一般是什麼?

如臉萌、秘密這種應用。
補充一下問題,LZ想問的並不是類似微信這種能有贏利模式可以通過投資產生規模化的用戶以實現盈利的產品,而是指類似臉萌、魔漫相機這種爆發性但是沒有清晰的贏利模式的產品


我覺得可以從幾種不同類型的VC投資價值觀來分析。
第一種,價值型投資者,這類投資者並不是離錢越遠越願意投的,相反,他們是相信這些應用有朝一日可以離錢近的,有大發展的,比如十五年前的QQ,先圈地再收割,開始就是個聊天軟體嘛,誰想到現在長這麼大。
第二種,套現型投資者,這類投資者並不一定相信他未來有沒有變現的那一天,但他們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強大的後續融資能力,保證這個項目有後來者接盤,能保證自己不虧,這也可以出手。
第三種,戰略型投資者,這類投資者並不一定在乎這類應用本身是否具備一個完整的商業閉環,而是從自身投資組合,或者自身的主用戶群體的增值角度考慮,只要這些應用長期或者短期具有流量倒入的價值,只要價格合理就可以出手。
第四種,跟風型投資者,VC也分三六九等,總允許有別人看不懂的投資邏輯存在,反正我是有不少看不懂的:(


說點簡單的了解:
1、我們時常關注的VC行業投資的案例基本上都是互聯網行業;


生物、房地產、IT行業的融資案例也有很多,可沒人知道,沒太多人關注,自然也沒多少人報道,這像一個「惡性循環」,所以我們時常會感覺是:「哎呀,好多互聯網公司融資啊!」。

2、互聯網行業的項目被投資的容易引起我們的關註:「有爆點」的……
比如你說的臉萌、秘密;你看今天茫茫多B2B企業、SaaS企業、在線教育企業、互聯網金融企業都融資了,可我們的印象並沒有那麼深?為啥?沒爆點~

我們記得住的永遠都是那些我們平時常用的、身邊人常用的、迅速爆紅的、有人性陰暗面的等等等等,因為這些東西你記得住……

3、我上面說的是更多是感官上的,說點VC角度的;
互聯網行業的很多公司在創立之初都是沒有成規模的收入獲取的方式;
(我沒說沒有商業模式,而是「在初期沒有成規模的收入獲取方式」;)
在互聯網行業其實關鍵的是流量、是用戶,即便最後流量和用戶都要落在收入上;
而初期就離錢很近的互聯網方向的企業其實也拿到很多錢啊,比如一直很熱的旅遊行業、互聯網金融、偏預訂/支付的O2O類,都很多融資;

再細化點說,你列出了臉萌和秘密,我猜測你是想問為什麼社交類那麼容易拿到投資?
正好我們上周舉辦了一次活動,這個文字內容可能會有幫助:
經緯合伙人與Nice創始人談社交:微信以外還有機會,CEO要懂自己的用戶


個人愚見,
互聯網產品的價值大體取決於產品本身的人群,時間,頻次,商業載體可能性等幾個因素的乘積,
baidu開始沒有商業模式,但中期就可以看到這東西的潛力:在前三個因素上無以倫比,它可以成為互聯網之王,分發之王;
豆瓣的商業載體屬性很弱,但是那個小眾人群的時間和頻次都是足夠的,
360開始除了人群和頻次談不上時間和商業載體,但好的產品矩陣和用戶體驗賦予了他足夠多的商業載體可能性

一句話,守正出奇。正不僅僅包括暫時的商業變現能力,更包括其他因素。
許多項目在天使,A輪,B輪上談不上任何商業變現能力,但其他因素足夠突出,商業載體是可以通過好產品轉化過去的。

事實上,這些因素能同時具備或者某個長板很明顯的互聯網產品並不多。
現實中,大多數產品VC並沒有投資。


網上有一句話說,天使看人,A輪看產品,B輪看數據,C輪看收入,大體也是這樣。
所以,很多早期的項目因為團隊的背景比較好,投資人比較認可對方的價值觀,關係比較好,就被個人天使投資人、機構的合伙人投了。通過這種方式拿到錢的團隊,並不在少數。
但是一般專業的機構,都不會那麼隨便就把錢投出去了,我們上面提到的因素都會考慮,分析項目業務邏輯,商業模式,預估他們未來的市場規模,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
所以很多專業的機構,投一個案子,都是非常慎重的。
但是我們看到為什麼很多看上去離錢很遠的項目,風險投資機構也會投呢?
1)其實,能符合我們所有篩選標準的項目,真的是鳳毛麟角啊,可能一年也碰不上一個。那麼就不投了嗎?基金的錢,也是有期限的,也有成本。所以,我們退而求其次,投一些有大亮點的項目,比如,你提到的臉萌、魔漫相機在運營上很突出的能力,能做到用極低的成本獲取用戶。他們至少在這一點上證明了自己。所以,有機構投他們也不奇怪。
2)很多投這類機構的初衷,可能不是為了賺錢,只是為了把自己的品牌和最熱的東西捆綁在一起,把這筆費用算賬PR的費用里了(參考小平老師投馬++)。
3)短期之內不賺錢,不代表沒有能力賺錢。對於早期的項目,可能賺錢不是第一個考慮的,而是市場份額,業務增長量,看的是不一樣的指標。等把市場搶佔了,把競爭對手乾死了,壟斷了市場,再慢慢賺錢。
4)像很多互聯網產品,他們商業變現的模式,是提供一個平台,把用戶粘住,佔據了用戶的時間,注意力,再通過其他方式來變現。這種平台在早期,用戶太少的情況下,沒有什麼價值。
5)有些項目,哪怕不賺錢,但是有其他機構,公司接盤,也可以投的啊。


其實這些成功的應用離錢都不遠。都是通過大量的用戶黏性來創造平台,再通過平台來產生長尾收入。這個邏輯自從「眼球經濟」這個詞被發明之後就越來越清晰了。只要這些應用能夠產生足量黏性的流量,那麼這些流量就可以被不斷細分轉化成相應的消費人群:土豪和屌絲直接貢獻收入,中間白領產生廣告價值。

問題是不是所有的應用都能夠生存下來,茂盛的長成一個平台。所以有的時候我聽了太多的「平台」故事之後就只有麻木了。更願意傾聽一個小故事。一個專門解決一個問題的小應用,小到Yo這樣的東西,小到我甚至無法想像它的未來,比如1999年的QQ和2010年的陌陌。一旦切准了用戶的痛點,而又不對他的痛點收費,他就會一直呆在這個平台上,這樣黏性就產生了。收入都產生於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比如QQ頭像裡面的短褲和背心;或者是那些對於18歲的騷年是must-have但對於中年人完全無用的綠鑽之類的……這些都是freemium和長尾定價裡面提到的。

所以離錢遠還是不遠不關鍵,而是這個應用是否會變成主流。在哪個圈子變成主流?在什麼年紀的人群中變成主流?未來3 - 5年中這個還會不會是主流?有的時候這些應用就像購物商圈或者夜店,大家逛著逛著就煩了,因為爸媽都上來了,因為不酷了,於是這些平台就變得過時,就像現在服務中老年的雅虎和枯燥的像運營商一樣的FB,於是Snapchat和Yo才會贏得90後的青睞。

有的時候是技術驅動的,比如2008年的大頭今天就已經不在了,3G門戶和UC勉強轉彎,沒有掉進深淵;都說微信是移動版的QQ,但為什麼QQ自己不行呢?所以我們這個行業的好處就是,永遠都有足夠大的令人興奮的機會存在,而我們不必擔心BAT會一統江湖千秋萬代。


我說一句比較直接的,因為離錢很遠就有了足夠的空間給LP解釋為什麼項目還不掙錢,然後找下一輪更大的fund來抬mark-up。投資本身就是要掙錢的,不能deliver很高的IRR然後讓LP過的更滋潤,做資產管理又有啥動力呢。。。


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句話:
企業賺不賺錢和風險投資賺不賺錢並沒有必然相關性。
風險投資人並不指望從企業中分利潤賺錢。


不是所有商業模式都是立刻來錢的。facebook、google剛出來的時候都不知道怎麼賺錢。

首先,他們要有著龐大的用戶基數,並且用戶喜歡用它。這是一切商業化的穩固基礎。同時,作為社交應用,需要打造自己的社交生態,建立起用戶忠誠度。其次,如果已經有了清晰的商業化道路,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廣告商,都能從它身上看到希望和潛力,加上創始團隊有著不斷創新的精神。這就相當有價值了。

未來無法預測,但未來的價值,現在可以先「借」——比如模特公司經紀人一旦看到哪一個美女,先簽個兩年再說。一間公司願意花錢在年輕員工身上、訓練他們,認為他們未來可以做更好。

每個人都有未來,所以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價值。而這個價值,可以用在自己身上,也可以被別人利用,然後也換成其他價值(譬如薪水)用在自己身上。

VC投資一個團隊,也是如此。

至於那些未產生商業價值、用戶群也不夠大的產品,為何有時候能產生巨大估值?說一個寓言來解釋。

有一家餐廳,周末的10點鐘竟然大排長龍,更扯的是,這些排隊的吃貨並不是今天10點來這邊排隊吃早午餐,而是排隊來預訂下個月的時間。排隊排一小時,才能訂到下個月的一桌飯菜。有趣的是,這間餐廳不是排隊排最多的。有些餐廳,天天都有人在外面排隊,中餐要排,晚餐要排,下午茶也要排。但這家巷內餐廳顯然很懂得借用未來價值,它將下個月的排隊集中在一天搞定,人類還是照樣過來排隊,反而因為「想像空間太美」。僅靠想像下個月帶著朋友來吃這家「很難吃上的餐廳」的那種快樂的模樣,就願意獃獃站著排隊;也因為那畫面太美,所以每個人幾乎都訂了三天的位子(最多只能訂三天),就算想不出要帶誰來,也要想辦法找這機會找同事去吃吃飯也好。如此有道理,我竟然無法反駁。

不管怎麼說,網路的商業模式總是有「未來價值」可以萃取。因為網路傳播成本低、傳播速度快,發揮空間也比任何地方都大。這些特質,讓它天生就很適合預借「未來價值」。


謝邀

簡單分兩個點來敘述下這個問題:

1 投資方(VC)和創業方對於商業模式,對於盈利的解讀不一樣
2 種子用戶的理解和運用


1 投資方(VC)和創業方對於商業模式,對於盈利的解讀不一樣

一般來說,創業方一直認為的:「離錢很遠」的意思,是不能馬上掙錢,有種顧名思義的味道。其實,商業社會中,並沒有太多的商業模式,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沒有任何準備的條件下,沒有任何種子用戶的參與,包括對產品和服務的反饋,迭代的過程前,完成盈利模式的構建的。所以,相對創業方的」離錢很遠「,投資方認為的距離,更多是核心團隊的變現能力,以及商業模式最終是否有可能實現盈利的概率大小,和時間的關係並不大

簡單說,誕生於20世紀末端的雅虎(http://yahoo.com),楊致遠一開始也並沒有找到很好的商業模式,準確說,也不知道怎麼掙錢。但是,雅虎為當時的新概念:信息高速公路,提供了很好的導流埠,簡單說,就是為大量的有效信息,提供了2B和2C的便捷通道,讓信息的接受數量,以幾何倍數迅速累加 —— 這在現在來看,完全是過時的點子和主意,但是在當時,這可是爆炸性的 —— 讓我們來看看當年雅虎Business Plan的一部分:

」假設雅虎是一條高速公路,這條路,無限寬,無限長,我們修建這一條公路,然後讓不同的用戶到這條路上行駛,因為這是一條不塞車的路,所以車流量是無限大的。「

完成了這一步的設想,在yahoo開始吸引了大量的投資方的目光和眼球後,雅虎團隊又拋出了這樣的概念:

」在這條路的兩端,我們放置不同的廣告牌,而這些廣告牌可以打破傳統廣告營銷的模式,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呈現(視頻,圖片,音樂),並且,由於路程無限,這樣的廣告牌,我們可以無限放置,不需要考慮空間。「

這樣,盈利模式就出現了 —— 簡單說,在當時的技術驅動背景下,以」信息高速公路「的形式,嫁接傳統的商業營銷模式(廣告代理),雅虎在形成自己的商業模式到盈利模式的過程中,大概經歷了數年的積累和摸索,但是由於信息高速公路對於大量流量導入的便利,雅虎仍然是投資商極度青睞的項目,持續的投資加上核心創業團隊持續的努力,早就了雅虎最終的輝煌


2 種子用戶


很多應用的前期,是撒種子為主的 —— 培養種子用戶,通過種子用戶的裂變,優質內容的不斷出現,篩選優質內容,整合,梳理優質內容,最終才形成自己的商業模式,在商業模式上,才實現最終的增值

簡單說,這些種子用戶的培育,和公司一同的成長,才是最終產生大量用戶黏性的關鍵因素:這裡還是提一提張公子 —— 自註冊虎撲賬號以來,張公子利用自己的個人才華和能力,為虎撲論壇提供了數以前記的高質量籃球帖子和籃球文章,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粉絲群體和粉絲文化,而所有的粉絲群體都是圍繞籃球出現(當然後期公子也寫一寫美食,抒發下個人情懷),而作為全國最大的體育垂直社區(準確講,是最大的籃球垂直社區),這樣的核心種子用戶的成長,也伴隨了大量黏性流量的產生,所以,張佳瑋對於虎撲而言,也就是最終產生黏性流量的源頭

而這個源頭的培養,有兩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1 核心團隊的企業文化和個人能力,是否有足夠能量和能力,承接住這樣頂級優質的種子用戶,這對核心團隊的能力,是真正的考驗
2 核心團隊和創業公司,是否有足夠大的學習熱情和磨合熱情,配合種子用戶一同成長,並且成為利益共同體和文化趨同體?


正如前面所言,很多人認識張佳瑋,前面都帶定冠詞:虎撲張公子

為何如此?

這就是典型的種子用戶和線上平台共生共贏的典型例子。而後的知乎,只是對於這個模式的迭代,複製和微創新,優質內容+種子用戶養成的商業模式,仍然適用

同樣的例子:茄子懸賞一開始用自己獨有的無聊文化(這沒有任何對於這個應用團隊的貶低,這只是他們商業模式的一部分),吸引了大量90後用戶,在這批用戶中利用返佣提點,C2C雙邊等模式,構建了自己的商業文化和盈利模式,大獲成功;Spotify利用付費音質圈定受不了劣質音質的免費用戶,提供了低成本,高質量的在線音樂,完成了商業模式的圈定

但是這些種子用戶的圈定,都需要時間

而這些,都是時間很長,卻離錢很近的例子


否則,虎撲能上市么?知乎,能像今天這樣蓬勃么?

以上


個人覺得,越是成熟的商業模式,就離錢越近,也就是確定性越高;
越是商業模式不成熟模糊的行業,離錢就越遠,確定性就越是低;
但是互聯網行業用各種方式證明了,只要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一開始沒有商業模式的公司,到最後都很好的找到了自己的商業模式。
有商業模式的行業,風投進去獲利空間太小,而且對方的需求也不是那麼高。
只有離錢遠的,但卻能快速抓取用戶的企業,才會迫切的需要風投,而風投也需要他們。


「離錢很遠」這個假設本身就非常有中國特色
說明在中國某些特殊環境下,可以實現無風險或很小風險套利

以前,離錢很近 有幾種情況:
1 房地產 早期時候,搞定政府拿地,銀行貸款,極其大的潛在利潤空間
2 pre-ipo 上市前入股,鎖定期可以實現套現 如令計劃夫人等搞的股權基金等
3 國資改制,非常優秀的品牌,技術或資產,極其低廉的價格獲得實現套利

可以自問,這種宏觀環境還有沒有?

風險投資如果離錢很近,本身就有問題,就不是真正的venture capital


這事兒可以反過來理解:離錢遠的項目才需要風投,風投想摻和離錢近的項目人家還不甩呢,吸引力是相互的嘛。深一層說,金融與實業是兩套玩法,實業不賺錢並不妨礙投資人在下一輪融資的時候套現獲利。


金融的本質就是做局,遠離基本面。
我要是投資人,我也會考慮這樣的應用。因為我堅信:這事好做局,比我傻的投資人太多了。只要我投了,他們就可能會跟著投,然後我先投的錢就能賺回來了。
我不用擔心這樣的項目會死得快。傻子的特點是會去找更多的傻子來死扛,一會半會真死不了,只要錢多了,就可以任意地轉方向了,就象打車應用轉向租車應用一樣,說不定某一天轉成快遞,轉成電商呢。快的購物,挺好。


一個個的都真敢說啊。。。張嘴就來。。。

這個行業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1. VC 在賭

投資的項目是很多的,他們也在賭。誰知道哪個傻不拉嘰的楞頭小夥子會搞出下一個 Facebook,Google,或 Twitter 呢?通常情況下,100個項目有幾個成功找到盈利模式甚至上市了,VC就賭贏了,賺翻了。

2. 市場不差錢

從娛樂明星到對沖基金到各種天使投資人,有倆騷錢的都想從火爆的互聯網行業撈一筆。所以其實市場上錢很多的,反倒是靠譜的項目不好找。不要以為有錢就是爺,明星項目的創業者也是會反過來挑VC的 ,所以其實VC 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搶不到明星項目,就只能投一些稍遜色的項目咯。

3. 太清晰的盈利模式有時不是好事

如果 startup 早早就開始盈利,那麼基本上盈利模式就會開始反過來制約業務模式和發展。

VC 最喜歡的投資類型是像 Twitter, 知乎這種沒什麼清晰盈利模式,但是可以做到很大用戶量的項目。

(Sorry 上面那句真的不是在黑。。。)

4. 你的直覺是對的,有的 VC 是真的傻。

其實,VC這個行業整體回報率並不怎麼樣,也是浮躁的很。過去幾年 VC 行業的整體回報率是跑不贏 SP 500 和 NASDAQ 指數的。都說很多創業者是一拍腦袋憑著一身技術和熱血就去創業了,好多 VC 又何嘗不是一拍腦袋憑著有倆騷錢就去投資了?都說創業失敗率高,那專門給創業者投資的 VC 行業失敗率你說高不高?所以你納悶為什麼看上去根本就一垃圾項目也能獲得投資,其實非常有可能是因為那投資的是真傻。不要懷疑自己,你的直覺是對的。

利益相關:矽谷某不知名 VC 做過13個月 investment manager。


中國的風險投資不會投離錢真的很遠有前瞻性的, 早期都不會, 後期更不會, 這是基金周期短和自身專業能力差決定的。他們也許會說我們很有前瞻性, 那麼很多時候看看他們投的項目就知道了。

首先國內基金5+2甚至3+2都不奇怪, 激進的方式要求離錢進才能在到期前退出, 唯一可能投比較遠期的項目, 或者稱為商業模式模糊不清的項目, 都是在賣方市場的時候, 比如14年底到15年初, 盲目搶項目時期;

其次, 中國風險投資從業門檻很低, 美國的風險投資機構包括入門級只有六千多人, 美國入門當跑腿的標準都是頂級投行或者諮詢公司做了幾年或者醫生博士級別的; 而國內的投資經理甚至基金合伙人都已經多的數不過來, 投資經理大家見的多了應該都知道多數是大學本科剛畢業就入行, 通過他們篩選出來的東西多數是他們看的懂得, 也就是離錢近或者是模式驅動的項目, 而非技術驅動。


因為不僅要看一個公司能賺多少錢,關鍵是要看一個公司能值多少錢。
這些離錢很遠的公司都有一個特點,提供免費的服務,獲得龐大的用戶群,迅速佔據市場。
主要核心還是忠實,龐大的用戶群體,因為裡面具有極大的想像空間,如果有一億客戶,雖然你現在不賺錢,每月盈利為0,但是一旦有正確的變現模式,平均每用戶獲得一元利潤,那就是0到1億的月利潤的突變。如果單用戶利潤漲到兩塊,那就是從1億到2億的增長。
所以,投資並不是清高得只投離錢遠。重要的還是看這個項目的想像空間,投資回報與風險的比例。
只不過恰恰那些公司都使用免費的用戶策略來獲得大量的用戶基數而已。如果你能離錢很近的迅速獲得海量用戶,佔據市場主導,那麼投資更加會為你瘋狂。


你想想qq,微信這種及時通信軟體離錢遠不遠...
其實量大了,用的人多了,看似離錢再遠的東西也會有很大的商業價值。
再不濟還可以在應用(網頁)上圈塊地放廣告呢,不是么。


看了很多投資的案例。感覺其實只要用戶一多,就會有投資者去投資。完全不管這個應用本身是否有粘性。
比如臉萌。比如圍住神經貓的團隊。我實在想不出一個邏輯能夠解釋為什麼會被投資。
外面聽到的理由是,以後總會想出辦法盈利的,以後總會想出辦法提高粘性的。
這算什麼邏輯-_-,我還以後總會做出一個日入一億的應用呢,誰現在給我一億投資?這種毫無邏輯的把希望寄托在未來有什麼說服力。
確實有很多產品是以後想出了盈利模式,但是也有很多產品是倒在想出來盈利模式之前的。不能說你投資的產品,以後就一定能想出盈利模式。甚至都不能說你投資的那個產品能撐到下一輪融資。
另外,說是投資團隊,不投資產品。那憑什麼投資者認為這個團隊以後能出一個百萬級應用?像臉萌、神經貓那樣的東西,完全是創意型的,想到了就想到了。誰能保證這個團隊再有神創意?相反的,幾乎所有的團隊,除了一個成名產品之外,就沒有第二個神創意了。Rivio除了憤怒的小鳥還有什麼?


因為很多人都一個思路,跟風導致趨勢.有時候獨立的思想很難,互聯網在利潤和份額之間徘徊...多少實業老闆把他們的血汗錢砸向我們這些無知跟風的投資經理人,所以誕生了一批幾乎雷同的企業


贊同 @韓冰Bill的回答,另外,其實應該是存在「「離錢很遠」的應用」,所以有風險投資來投錢。
對VC來說,重要的不是如何穩定賺錢,而是以小搏大。
以臉萌的投資方為例,IDG有個比較出名的習慣——「把資金投給沒有順利畢業的人」。
PS:插話一句,臉萌這類客戶黏性差的應用,要想賺錢,就必須從線上走向線下,而對於投資人來說,這也是他們所期待的。


推薦閱讀:

TAG:風險投資(VC) | 創業 | 投資 | 天使投資 | 投資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