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紀錄片時是怎樣拍到真實的生活鏡頭?

很多記錄片中會有主人公自然的生活場景,吃飯喝酒睡覺和朋友聊天,這是導演刻意為之的擺拍還是通過什麼途徑做到的?


在機房和夥伴們剪了幾天片子,忙中偷閑來幾句,僅供參考。

許多新手上來拍紀錄片的時候,經常發現,這些人怎麼了?為什麼遇到這麼多不愛說話,好不容易說一句,表情好奇怪呢~

因為他們受到了攝像機的干擾!

解決辦法,讓攝影機消失。這怎麼可能?其實一點都不難。

到非洲拍攝野生動物的記者使用各種偽裝設備隱藏攝像機,無所不用其極。動物感受不到攝像機的存在,展現的就是自然而然的樣子,野性的自然通過鏡頭撲面而來,震撼人心。

我們拍攝人物,再精巧的偽裝也容易被識破,也違反隱私保護意圖和職業道德,法律上還有麻煩呢。好在我們有更好用的偽裝技巧,那就是時間。

比如去拍一個軍營,你第一天去,大家好奇、緊張、距離、扭捏種種情緒都有,你想要自然點的?好,別開機,省耗材,就是扛著攝影機每天跟著他們。再後來,他們就不把攝影機當攝影機了,已經習慣了。人類習慣點東西真的特別容易,有個詞兒很好,「熟視無睹」,就是這個意思。

拍人,不但不像拍自然紀錄片那樣隱藏一切,你還要敞開胸懷。既然你說想拍自然點的人,那你就要接受真實的人,真實的人的情感、情緒、行為。最重要的是:放棄你的所謂責任感,放棄你的所謂對文化的深層次思考,像朋友和親人一樣去關心你的被拍攝對象,其結果你可以看到最真摯的責任,最深刻的批判。(陳虻)


中國有的紀錄片節目其實一點都不真實,所以一點都不動人,不是他們沒有能力拍到的人、自然的人、斑斕壯闊的社會,而是他們不相信真實的力量,或者,害怕。


就是時間
周浩的《高三》,找的是自己曾經的班主任現在的班,高二就跟了一年,無論是上課還是在宿舍,一直舉著沒開的攝像機,就是為了讓學生習慣攝像機並做到不在乎,第二年才正式拍。


我父親是拍紀錄片的,以前他說過你要拍這種生活鏡頭,就需要那些完全不是演員的人「適應」——適應劇組人員適應攝像機等等這些東西,最好是能建立友誼。所以紀錄片的導演一般我見過的都是很善於交際的豪爽性格,第一次見面也能令人感覺比較親切,太宅干這行肯定就不行,雖然剪片子的時候蹲得住……。我爸說這是要求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我小時候記得他去藏區拍片,正式要拍之前真的跟那戶人家混了很久,不是一去就能拍好的,先後去了很多次,每次呆1、2個月,最早幾次先隨便拍拍他家院子里之類的鏡頭,對方如果對拍攝有興趣就跟人家多說說這些事,如果有時間其實願意待得更久。要是人家允許你住在他家有這個條件最好了,跟著同吃同住,交伙食費住宿費,不能的話也別跟人家住太遠,絕對不能嫌三嫌四比如當時組裡有個小哥看到人家拿干牛糞擦碗就略不適應,但是遞給你只能忍了……盡量讓人覺得咱們之間沒有什麼不一樣啊,習慣這些穿著打扮不同的人的存在。還要跟他家所有人搞好關係比如什麼當喇嘛的大兒子(基本都在廟裡,一兩個月回來一次才能見到),中間三個女兒(沒錯我暑假時候也被帶去幫著和女兒們套近乎了,因為都是女孩子),最後那個調皮鬼小兒子……藏民家裡有什麼要求一般也都儘力幫著滿足,比如當時那戶人家說缺個好的馬鞍,就怎麼聯繫軍馬場想辦法送了個質量蠻好的……每次去也會帶禮物,不是多少錢的事兒就是這樣慢慢增進情誼……

而且有時候片子拍完很久也都會互相聯繫的,我就跟那戶人家的二女兒至今算是閨蜜,我爸自己有無數拜把子兄弟……


賈樟柯:如何拍攝製作紀錄片


我去藏區小學拍過一次紀錄片。

我覺得拍紀錄片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拍,拍你見到的所有東西
當然是有劇本的,但是這些空鏡頭也不會影響你什麼啊
沒準會找到一些很好的素材呢

我們做的就是不關機長鏡頭,我們在那裡呆了一個星期
從他們上課到下課,到睡覺,他們在學校的每一個生活細節都拍
我們當時2個人,帶了兩台設備

其實你在拍的時候,剛開始他們會受到你的機子的影響,等和你熟悉之後,就反而沒那麼多影響了
大家做自己的事情,壓根不在意是不是旁邊有人在拍攝
所以我們拍了很多他們上課,下課吃飯,課外活動、騎馬來上課,還有在寢室里玩耍等等

拍的最好的鏡頭是學校唯一的漢族老師評講卷子的時候,大家那個才叫認真。
還有一場是六一兒童節給一年級學生帶紅領巾的精油,好懷念

很可惜的是那段時間天氣不好,下雨
不然他們每天早上要跑步去草原上朗讀
在陽光下,金光閃閃的佛塔下,那鏡頭拍下來得多美好啊~

偶爾會有一些故意為之的鏡頭,我們紀錄片最後結束是在孩子們的讀書聲中,教室的燈一個一個熄滅的鏡頭,
讀書聲是專門讓孩子們讀的。記得我們當時到年級里給他們說希望他們來讀一篇文章的時候,那個場面啊可壯觀了,有的孩子從桌子上翻過去,有的孩子找自己的書,後面的孩子給前面的孩子仍書,然後大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開始朗讀,很有意思

燈光熄滅的鏡頭,則是下午5點就開始去拍,拍到晚上8點,固定機位,隔一段時間拍個幾分鐘,最周剪輯,可是有一個教室一直沒關燈,沒辦法,我們只好去教室里讓他們先把燈關了,等我們拍了再開啊,哈哈哈

想想拍紀錄片的時光,真的覺得好開心

我屬於偏題黨加懷念黨,請無視我=-=


我是非專業的。
  小團隊的話
  首先,和被拍攝者(以及身邊的人)充分溝通。
  其次,得到同意以後進行連續幾天的拍攝,讓被拍攝者以及他身邊的人從對鏡頭畏懼/好奇——主動配合——熟視無睹。到熟視無睹的程度就算完成了。
  中國有一個紀錄片叫做《老頭》,我老師上課時講到過,和老頭們呆久了老頭們也就對攝像機不在意了。其實還有其他例子,不過我上課不認真所以一時想不起來。
  所以這樣的紀錄片拍攝一般需要比較長的的時間(或者說上次拍完,三個月後回訪增加素材和時間跨度這樣)。

  有錢的話。
  用一堆一流攝影師去拍攝,用一流的剪輯師把它剪出日常的感覺。什麼?日常場景很難拍?《北方的納努克》看過沒?人家為了拍愛斯基摩人起床直接把冰屋拆掉一半,你也學學。


  大概就是這樣,其實一開始對著鏡頭可能會緊張而無法表現好,但是請注意,片子不是一天就能拍完的,而人對鏡頭的害怕也不是能夠持續一天的


紀錄片我想最重要的是擺脫空洞的宣傳與口號、貼近生活、讓人感受到親切、感到記錄的力量。
這不僅要多元的視角,更需要拍攝出紀錄片記錄的人們最真實的感情意識流露。
我看過兩部NHK的紀錄片也許會對你的提問有幫助。
其一:『1億人が漂流する
 ~中國?都市大改造の波紋~』(城中村改造 飄泊無歸的一億人)
即將拆除的關虎屯,計劃拆除的棗莊。
紀錄片跟蹤的拍攝了開包子鋪包子的黃師傅,黃師傅的獨生女面臨就學,他希望女兒能得到城市教育,能獲得城市戶籍,定居城市。居住的城中村面臨拆遷,黃師傅一家面臨著兩難的選擇。






在城中村賣床品的李師傅,他對雖然在城市生活居住但是他並不想獲得城市戶籍




像這樣被訪者在夜宵攤上,叫上一瓶飲料做出的採訪,我想拍出來的採訪是最真實的,這也是為什麼看過NHK紀錄片的朋友都覺得貼近生活。

像這樣被訪者在夜宵攤上,叫上一瓶飲料做出的採訪,我想拍出來的採訪是最真實的,這也是為什麼看過NHK紀錄片的朋友都覺得貼近生活。


雖然捨不得女兒、也希望女兒能接受城市教育,但是經營包子鋪的黃師傅在生活的重壓下,選擇讓兩親將女兒帶回老家,自己和妻子繼續留在城市打拚。


經營床品的李先生在新的地方租下了一個鋪面,繼續了他的生意,他沒有意向加入城市戶籍。


李先生從落後昏暗的城中村搬入寬敞明亮的新公寓,他正是新市民的典型形象,但是為了多往家中寄錢,李先生也還沒有加入社保。

李先生從落後昏暗的城中村搬入寬敞明亮的新公寓,他正是新市民的典型形象,但是為了多往家中寄錢,李先生也還沒有加入社保。

甚至因為城中村被拆除出現了這樣的現象,

就是這樣站在了民眾角度上很寫實的紀錄片,大家看了都會覺得很貼近很親切,不是大喇叭式宣傳,但是這就是紀錄片。

就是這樣站在了民眾角度上很寫實的紀錄片,大家看了都會覺得很貼近很親切,不是大喇叭式宣傳,但是這就是紀錄片。
其二:「春節大移動~世界最大の里帰り~」(春節大移動~世界最大返鄉潮~)

在混亂擁雜的表象下上演的一個個溫暖人心的人情故事。

在火車站等車的李先生和吳先生,萍水相逢,互吐心聲。

在火車站等車的李先生和吳先生,萍水相逢,互吐心聲。

吳先生上車前得知廣州降溫,臨走時送了李先生一瓶白酒、一床被子。讓李先生安然度過寒夜。

吳先生上車前得知廣州降溫,臨走時送了李先生一瓶白酒、一床被子。讓李先生安然度過寒夜。

這一段是關於車上販賣的,

這一段是關於車上販賣的,


吳先生所乘坐的K202列車上的一幕。

這一部春運紀錄片沒有口號與標語、沒有八股式的宣傳,但是看完能給人溫暖、給人親切的感受

這一部春運紀錄片沒有口號與標語、沒有八股式的宣傳,但是看完能給人溫暖、給人親切的感受
這就是NHK的紀錄片,謝謝你陪伴這篇長文到最後。
-------------------------------
此外NHK還有72小時系列,在一個固定場所(超市、海邊、列印店、便利店)假設攝像機連續拍攝72個小時,拍攝人來人往的街角,擦肩而過的背後,鏡頭截取人間百態,也是非常讓人覺得親切的一個系列,很閑希望看很緩的節目時,不妨一看。


曾經做過一個簡單粗糙的紀錄片,拍一群學生。一開始每個學生都不自然,下意識會去看鏡頭。我們就每天都帶著機器去晃悠,課下沒事找他們聊聊天,說笑話啊,拉拉家常。也就一個多星期吧,基本就做到對機器和我們熟視無睹了,該幹啥幹啥。包括刷牙洗臉吹頭髮這種時候,都當我們是空氣。


真實的生活鏡頭的拍攝,最重要的是拍攝者的態度:始終和拍攝對象在同一視點,尊重對方,幫助對方,取得信任。
我在拍攝《麥客》時,和他們一起移動,各種交通工具;一起下地,一起流汗,他們在赤日下割麥,我們決不躲陰涼。特別是在周圍的人看不起他們,歧視鄙視他們時,用自己的行動表現出對他們的尊重。和他們用一個杯子喝水,吃一樣的飯,,他們露宿外頭時,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他們禦寒,,更重要的是建立他們的自尊和自信。有了這種信賴關係後,就不愁拍不到真實的生活場面。


請變成一隻牆上的蒼蠅


血的教訓。
一定要先感受了解被拍的那個人的生活。簡單點就是扛著攝像機跟一段時間,摸索到節奏才能開始拍。對拍攝對象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良好深入的溝通。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紀錄片是通過時間裂變來反映問題,不管拍攝的內容有沒有爆點都是一種結果,人為設定和引導都有作弊嫌疑。拍到什麼就是什麼,那才是生活,才是記錄。


周浩的《中國市長》給出了答案


全程開著攝像機,不要錯過任何鏡頭


首先你想清楚要自己要拍什麼,然後找個點不加任何修飾拿著攝影機去拍攝。


看過一個叫幼兒園的小紀錄片,在武漢一個幼兒園拍的,很真實,大概是因為孩子即使面對鏡頭也不會造作吧,拍成年人難度大就在於成年人會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


進入百姓真實的生活中去拍。


如果沒辦法隱身,就讓你拍攝的對象習慣攝像機的存在,然後等,搶,大量的素材……


1,拍。2,剪輯。
素材足夠多的情況下,一位合格的剪輯師能做出基本任何一種題主想要的真實。


和攝影師是一樣的。你需要變成空氣。為此你可能需要提前許久去接觸他們並且一直拿著攝像機拍他們,使得他們已經無所謂你的存在了。


前兩天聽了Podcast里科學脫口秀的動物世界潛規則這一期節目 一位大哥(楊燁)從BBC紀錄片回北京開咖啡館(博物咖啡館) 講述了BBC紀錄片流程.內容


這個很重要的,要全開時的


推薦閱讀:

如果英劇《黑鏡》拍新一季,你來寫一集劇本策劃,你想寫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編劇究竟是怎樣一份工作?
日本動畫編劇的平均水準如何?

TAG:紀錄片 | 電視劇 | 編劇 | 電影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