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網上買的電影票比現場買便宜很多?

最近跟同學去了一次萬達,在網上定的票,便宜了近一半。感覺網上買票跟現場買除了節約人工外似乎也沒什麼其他好處了,為什麼票價低了這麼多呢?有沒有人工費之外的原因?


看了上面幾個答案,都是從專業角度來討論的。我還想再補充一點,那就是價格歧視(price discrimination)的作用。這在經濟學中是非常常見的,最常見的就是航班票了,你提前網上購票肯定比到現場再購票便宜,你提前一個月購票肯定比提前一天便宜。如何實現價格歧視的呢?那就是商家通過手段將群體按照願意購買該商品的最高價格區分開來,對每個群體或個人收取他們願意承擔的最高價。商家最大限度的賺取利潤。

你可以想像,在網上訂電影票的人,他們的選擇餘地是非常大的,換電影院的成本是非常小的。這家電影院的價格高了,點叉,換下一家的頁面;那家電影院的位子不好,點叉,換下一家;在時間上,他們也是靈活的,他們通常訂當天下午的,如果不行,可以換明天的甚至是後天的。由於低廉的轉換成本和非常大的選擇餘地,他們對價格的敏感度(elasticity)自然就高了,願意付出的最高價降低了,影院為了吸引這部分顧客,必然給的價格是低價。

反觀那些在電影院買票的人呢?帶著一家人來看的,帶著女朋友來看的,和朋友來看的。他們大多數已經決定今天肯定是要看一場電影的,而且大部分不會輕易的換電影院。因為成本提升了,不是簡單的點叉,而是要乘車,乘地鐵,重新排隊。心理上,人們通常也不會選擇掃興而歸,或是大費周章的選擇最便宜的。所以。由於相對高昂的轉換成本,比較小的選擇餘地,就算電影院出較高的價,大家也會接受。因為當場買票的人對價格的敏感度(elasticity)降低了,電影院當然會提升價格,賺取他們的利潤了。

看了其他幾個答案,再對我的答案進行一下補充

實現價格歧視的條件我認為有三個,首先必須是一個相對壟斷的市場。這裡的壟斷並不是指傳統的寡頭掌控,沒有競爭;而是一種賣家自我定價的經濟模型,因為在完全競爭模型里,賣家由於過於渺小,沒有定價的資格。只有賣家有定價資格的時候才有可能實現價格歧視。現實生活中,差異化的產品就代表著相對壟斷的市場。

其次商家可以知道並區分消費者的消費意願。比如機票通過訂票時間來區分,電腦軟體通過家庭版和企業版來讓顧客自己區分。

第三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是難以轉讓性。舉個例子,一瓶可樂,就算商家可以知道每個人的消費意願,並進行區分,價格歧視也不能實現。因為很有可能收A 10元,收B 5元,B立馬能將可樂以7元的價格賣給A。因為交易非常容易,價格歧視也就不存在了。機票,酒店這些容易存在價格歧視的行業主要是因為身份需要確認,交易轉讓相對比較困難。醫療行業也是價格歧視比較多的,主要是因為,你不可能將這個療程轉讓給別人。

最後說一下,價格歧視這個名字給人感覺不好,但它是一個中性詞。賣家將消費剩餘歸入賣家剩餘,同時減少死區,更加的有效率。可以說是一種經濟手段。


不贊同yol叔的回答,「不贊同」可不代表「反對」哦。Yol叔關於票價和零食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未必是唯一正確的解析。特別是對題主提出的問題,並不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願意深入了解「定價之謎」的知友,建議將每一個答案,包括摺疊區的,都細細讀一下,拋去相互攻擊的部分,每個答案都有可取之處。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嘛!

下面是本人基於一丁點入門級的經濟學知識寫的答案,獻醜了。

問題描述:

最近跟同學去了一次萬達,在網上定的票,便宜了近一半。感覺網上買票跟現場買除了節約人工外似乎也沒什麼其他好處了,為什麼票價低了這麼多呢?有沒有人工費之外的原因?

先介紹下背景,本人也算是萬達的忠實觀眾,累計去過萬達在兩個城市的八家門店觀影。絕大多數時都是頭一天在萬達官網購票,兌換券、優享卡、微博優惠碼、微信優惠也都用過,但沒有過團購。印象中萬達和一些團購網有過合作,但當時沒有我感興趣的片子,就沒接觸過。

萬達在絕大多數時候,官網購票打折的頻率要遠高於影城現場打折,而且是長期在五折、六折。剛剛看了一下,今天(6月2日)也是如此。某地《X戰警-逆轉未來》網購票就是50元,現場購票就是100元。

要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要搞清楚兩個基本的經濟學概念。

一、邊際成本

簡單說,一場電影,影廳內坐100個觀眾時,和99個觀眾相比,影院付出的成本(水電場地人工)幾乎是一樣的,多出來那一個觀眾分攤的成本叫邊際成本。和實物商品消費不同,電影院、公園、火車、飛機這類提供服務性消費的行業,邊際成本都是接近為零的。

也就說,針對一個個體消費者,不管以什麼價格售票,影院都是收益大於支出的。雖然有國家的電影基金和稅,還有片方的分成,但這幾項成本都是按票價的比例計算的。在不考慮最低票價的情況下,電影票就算定在1元錢,對於影院,也是收益(短期內)。

當然,影院還是希望多掙錢的,如何爭取利益最大化呢?那就需要引入下一個概念:價格歧視。

二、價格歧視(區別定價)

簡單地說,因為邊際成本為0,那麼如果以每個消費者當時能承擔的最高價格把票賣給他,那麼影院就能獲得最大收益。

張三對電影票能承受的最高價格為100。影院如果能確知,那就應該以100的價格銷售給張三。
李四對電影票能承受的最高價格為25。影院如果能確知,那就應該以25的價格銷售給李四。
……
把每一張票都以合適的最高價格銷售出去,影院就會獲得最大收益。

這樣看似不公平,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是很常見的。比如民航,訂票越早,折扣越高。公交車、公園會推出月票,游泳館的定價更是五花八門,最貴的同樣是現場購票,還有各種年卡、月卡、計次卡,打折卡,單雙日卡提供不同程度的折扣等等。中國鐵路也期望這樣,但是被政府和民眾聯手禁止和抵制。所以現在鐵路只有在學生票上有價格歧視。

再說影院:現在的電影觀眾,按選片方式大致可以分兩種。

第一類,很早就在豆瓣時光或者影院官網上了解到自己感興趣的片子的公映日期,甚至是具體的影院排片的核心影迷。這類人是網路購票的主力。通過網路,他們對信息掌握充分,可以對不同影院貨比三家,對時間,影片制式,價格相對敏感。如果影院對他們不進行一些折扣和優惠,他們很容易被其他影院吸引走。反之,節假日、特別是情人節、聖誕節的時候,第二類觀眾的比例會激增,這時,影院就會取消所有的優惠了。

第二類,在商場吃喝購物之後,順便看個電影的非核心觀眾。這類人往往到了影院才知道有什麼片子可看,選片的標準基本是售票員推薦和看現場海報。影院吸引他們靠的是位置、裝潢和知名度。他們是現場購票的主力,已經到了影院,幾乎不可能再轉去其他影院。這類觀眾,往往不知道或者不屑於網上訂票,票價只要不是離譜,就可以接受。

這就是萬達影院官網購票低於現場購票價格的原因。

PS:在經濟學中,歧視的意思不是鄙視,而是區別對待。
PPS:本人不贊同yol叔的一個理由是,網購票的主要群體,也就是我上面說的第一類觀眾,有兩個特點,一是對價格比較敏感,那麼對影院高價零食的接受度不高。二是由於網上訂票,能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可以提前準備零食。我就算一個,我曾往萬代影廳夾帶過薯片、漢堡、三明治、披薩餅、紫菜包飯等等,在其他超市購買的瓶裝飲料也是每次都帶的。萬達影院也從沒仔細查過。

低價票、網購票、團購票對影院的零食銷售肯定是有促進作用的,但是有沒有Yol叔說的那麼可觀。個人覺得,以中國當下的經濟水平,未必吧。或者說,今後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但說到底,就算有一天中國的影院贏利點全在零食上,而不在影片上了,那麼也可以歸咎到「邊際成本」和「價格歧視」這兩個原理上。

另外一個不贊同yol叔的理由是,他的回答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低價票,他認為的原因是為了促銷零食。但是不能回答為什麼同時還存在著高價票。既然零食利潤如此之高,那為什麼不把所有高價票都降下來,驅動觀眾買更多的零食呢?@關亞荻和其他知友提到的,有些國家影票價格很低,也不存在什麼團購才低價的問題,這裡才是靠零食反哺影院的。


厄。。。我嘗試換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網上賣的電影票通常比現場買便宜很多?

首先,買電影票的方式有:
1、現場買(準確說現場現金買或使用沒有促銷活動的銀行卡刷卡買);
2、網上買,比如貓眼電影、時光網啥的;
3、各種兌換券,兌換卡;
4、影院自己的會員卡;
5、影院促銷活動(比如現場使用某銀行卡,可以買一送一啥的)
6、大家一起想哈。。。

所以,我猜啊,這個問題其實還有一個問法:
為什麼比起「現場買」(方法1),其他任何購買方式(方法2-6)的票價都要便宜很多?

上面這個問題我覺得可能是題主真正想問的。

方法2-6,基本要遵循最低票價原則(不同城市不同標準)。
如果你買的兌換券或者團購券,實際價值低於該片該城市該輪次的片方最低票價,只有兩種可能:影院自己補足差額,或者存在偷漏瞞報票房可能性;

所以,方法2-6,其實在水平對比前提下(同一影片、同一城市和同一輪次),票價上下浮動不會很大。

需要討論一下的是方式1。
影院水牌上的票價,首先要想想她是怎麼來的?
下面都以北京(一線票倉)為例子。

事實一:
1998年,99年,北京,《泰坦尼克號》和《拯救大兵瑞恩》,我都是在北京青年宮(新街口附近)看的的首映,分別看了兩遍,按門市價買的,一張50元。
這個價格很不親民。

沒多久,北京雙安UME影院改造完畢,應該是國內最早一批五星級影院,那時候門市票價好像就沒低過50塊,然後逐漸每年提高,現在北京三家UME影院,門市票價普通影片應該是70-80元,3D或者巨幕影片應該都在100元起。

事實二: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全國平均票價都在20多塊,大概23塊到26塊徘徊了很多年。
過去幾年全國平均票價已經飆升到了35塊左右,北京應該接近40塊,最誇張是上海,已經超過40塊,這是平均票價哦。

我個人親身感受:
影院水牌上的門市票價價格(普通影片)基本是這個城市平均票價的2倍以上。

為什麼影院門市票價這麼高?

一方面,我覺得有點歷史遺留問題。
在前面說的1998年前後,全國陸續開始了興建現代化多廳影院,這個風潮帶來的直接結果之一,就是影院電影票價體系的徹底改變。
要知道在1992-1995年我上初中三年的時候,我家鄉青島當時很小的一個城市,還存在著1塊5一張的暑期學生票,門市票應該也不會超過10塊,如果沒記錯,應該是5塊左右。
1998年,我回青島又看了兩遍《泰坦尼克號》,我印象票價好像在25塊到40塊之間,具體不記得了,因為這個片子太長,票價比較特殊,我在青島又看了兩遍,這電影一共在電影院當時看了四遍,買的都是影院門市全價票。

所以,現在影院門市票價高,我個人感覺,是UME等國內第一批五星級影院剛剛出現時,影院定位是奢侈性消費,就是不是給大眾老百姓看的,那時候去五星級影院看電影是一種「燒包」行為,是一種體現出「我跟你不一樣哦」的中產逼格行為,後來進影院的人越來越多,學生黨越來越多,那是後話~
我認為現在門市票價虛高,是有當時歷史市場環境原因的。

另一方面,就是一個消費心理基礎上的影院定價策略問題了。
也是我這個答案想闡述的重點。

這多年,有一個數據,從來沒有人提及過,因為真心不好統計:
一家影院每天有多少觀眾是」隨機觀眾」?多少是「目的性觀眾」?
「隨機觀眾"這個詞是我臨時想的,大概意思就是影院觀眾里有一批人是這樣的:
- 本來兩口子吃個飯,吃撐了,那上樓看個電影吧。
- 天太熱,找地方吹個空調,那去看個電影吧。
- 太無聊了,不知道幹什麼,那去看個電影吧。
。。。。。。
反正,統一特點是,沒什麼計劃,得著什麼看什麼,明顯特徵,排隊半天,到跟前了,問售票員:你有啥推薦沒?
注意:上述人群中可能也有人是會員卡持有者或也會用其他優惠購票方式,但比例應該很小。

「目的性觀眾」,就是進電影院之前,都已經知道自己要看什麼,就奔著某一部電影來的,是做了相應準備的,包括用什麼優惠方式買票。
但這類觀眾中,也有一小部分,就是一年一般不進電影院,實在某部電影有特殊原因,還是破例來電影院看看吧,這種直接買門市票可能性也大,但數量也不見得很多。

綜上,影院門市票,價格高昂,但一定要這麼掛著,就是為那些大部分「隨機觀眾」或小部分「目標性觀眾」準備的。
這批人,即不願意辦會員卡,也不知道什麼叫手機支付,也從來沒團購過,也沒有兌換券。。。
這批人絕對數量不少,而且還穩定地貢獻了一定比例的票房,而這個比例里,一個人的利潤可以頂好幾個使用團購券的觀眾。


05年到07年時候,在電影發行公司上班,經常要跑幾家影院去幫著盯首映前幾天的票房,我當時就負責北京雙安UME、星美國際和當時剛開不久的中關村金逸,三家一晚上都要來迴轉。
除了跟影院經理聊天,那幾年就習慣性養成了沒事就靠在售票口旁邊看人家怎麼買電影票。
無聊的朋友可以試試,真的是很有意思。
當然,對有些朋友,可能這算業務基本功。

此後,基本上我每周都去電影院,所以總是偷看人家買票,成了職業習慣。
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幾年過去了,都排到售票員跟前了還暈著不知道要看啥的觀眾,一直大有人在,不會隨著時光的推移而消失:)


當然還有一種觀眾,叫土豪,當然也有可能臨時要拉姑娘約會,趕緊找個黑的地方一起呆會,任何一種,這時候還要為剩個幾十塊各種折騰折扣兌換券,實在太不酷了。。。


簡單版本回答:
有歷史原因,也是市場定價策略。


最後,關於yolfilm的回答,邏輯沒問題,但跟目前幾年國情基本不符合。
這套理論是國外來的,最早開的一批五星級影院大概還能符合這個邏輯,比如我前面說的UME雙安店,一般影院回本要五年到七年甚至更長,但這家店因為上面說的原因,加上地理位置的確好,當年兩年就全回本,後面都是純利潤。
但這兩年,國內影院投資這個生意都給房地產商給玩壞了,影院經營變成一個微利企業,贏利比較好的上面說的萬達,也是因為他的租金可控,當然這個還有關聯交易風險,所以各種潛在問題,其他國內絕大多數影院,只要地皮是租的,除非當年租約簽的長,現在這兩年基本都是影院在給房地產打工。
所以,yolfilm答案里的理論,其實是落不到眼下國內現狀的。

落不了的另一個原因,因為我們查票太嚴(因為影院,包括整個中國電影都太依賴票房收入),加上我們又從來不缺人手,所以逃票混電影院這種事在大城市很難。
這個跟國外影院真不太一樣,美國、歐洲影院我去了很多,裡面真是空蕩蕩,我理解多雇一個檢票員也很貴吧,加上人家的誠信基礎,沒什麼人躥廳的,但像美國那種幾層樓超大multiplex,你要真來回躥了,總得買吃喝,但基本也都是學生黨幹這種事,所以這理論放國外大城市可以,國內真沒戲。
而且,直觀而言,國內觀眾買汽水爆米花的幾率,感覺比國外本來就要低。
特別是美國觀眾,我幾次在美國電影院看電影,感覺他們要是不人手拿著爆米花和汽水進去,就不叫看電影。
所以,單這麼看,國內影院食品銷售額比起國外,比例上也的確會差很遠。


關於國內影院收入結構,還是最好最近在做影院的人自己出來說說。
我猜啊,除了票房,排後面的肯定不是賣品,應該是廣告收入,或者地皮租的大的,會做二房東,各種組合經營。
廣告收入這個學問就多了,反正能拆著賣的都買了,所以大家都看不到預告片了,因為都賣廣告了,所以看不到紙的海報了,都換電子屏了,因為電子屏才能不斷換畫面,才更方便招商嘛。。。
我覺得這都是被房地產商給逼的。。。

最後,剛看到有人說相反的情況,就是網路渠道票比現場直接去買還要貴。
基本這種情況就是一定不是北上廣,甚至不是前二十名票倉城市,我斗膽猜一下,應該是二線以下,而且應該不是新建的多廳豪華影院。。。
剩下的,各位自己腦補吧。。。

我只是嘗試換一個角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因為商家實行了價格歧視。比如一個東西成本10塊錢,有的人願意用40塊買,有的人只願意花15塊,企業在生產能力完全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就想向前者收40,向後者收15,這樣利潤是最大的,這樣的定價策略就是價格歧視。但是怎麼能夠實行差異化定價呢?靠什麼保證願意出40塊的顧客不去買15的票呢?商家一般會通過設置一些障礙區分消費者,進行市場分割。比如排隊、團購,願意出高價的顧客自身的時間價值可能更大,不願意為便宜一點去花時間和精力,相反願意花時間排隊和搜索團購的顧客對相同的商品的願意出的價錢更少,如果制定高價,這些顧客就流失了。這樣商家就成功地對顧客進行了區分,實現了價格歧視。相似的例子還有廉租房不設獨立衛浴、一些軟體開發商將專業版設置幾個功能障礙做成經濟版等。


我是來反對摺疊區之外的大部分答案的。(了解我的人大概知道,我上知乎以來這是第一次說這樣的話)。坦率的說,前面幾位得高票的答案,除了佔了一個「反對yolfilm」並且看起來還算有理有據的先手,論起答案價值來講,與其所得到的贊同數相比,並不值份。當然,Yol叔犯了習慣性的錯誤,對數據不夠考究,確實有可挑刺的地方。

回頭來看題目,為什麼在網上買電影票,比起在網下買電影票,價格要便宜。網上訂票,至少要分兩個不同方面說,團購訂票和專業訂票網站的渠道訂票(就是格瓦拉這種,貓眼也基本算作此類了)。

1. 團購訂票

團購訂票的可選影院一般有以下兩個特點:1. 新建的影院或者地理位置不處於城市中心的影院;2. 一般團購里還會附上爆米花或者飲料

熱門影院,尤其是那些處在熱門商圈中間的影院,很少見會加入到團購選項的。為什麼?因為他們不需要團購就能賣好票。團購與格瓦拉/網票這種類型的在線訂票業務不同;團購,尤其是當下的團購,一大重要價值是:廣告價值。對吧,買了團購電影票的很多人,其實對於地理位置並不重視,為了看場電影花一個鐘頭在路上的並不鮮見。所以呢,對於新建的影院以及地理位置不夠好的影院而言,這就是他們聚攏人氣的好方法。也因此,這類影院的團購價格通常都不會太高,對於他們而言,他們因為團購的低價而出讓的利潤,是他們的廣告營銷成本。

當然,在團購剛剛開展的時候,為了宣傳團購網站本身,很多團購網站實際上是出讓了自己絕大多數利潤,甚至是虧本,邀請一些熱門影院,加入自己的團購套餐中。如果對此有記憶的人應該知道,在團購網站誕生的初期,實際上類似電影票這樣的娛樂服務,佔據了團購網站收入的大頭。當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另一個原因,就是yol叔答案里提到的分賬制度了。電影院的分賬制度是這樣的,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的增值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2%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可分賬票房中,通常院線的分成是57%。也就是說一部電影的票房,院線的實際收入比是92%*57%,即52.44%。而食品收入呢,當然不要加入分成。吶,給數據了,接好:

這是AMC Entertainment的財報,雖然是北美院線的數據,你們自己用計算器算吧,食物飲料的成本僅佔13%左右,毛利足有87%。國內有些電影院,如果只賣爆米花和機打飲料的呢,毛利只高不低。當然你也可以拿萬達的數字來做舉例,不過那絕對不是平均水準(關於萬達的事情,之後還會提到)。而放映成本呢,因為都知道有規模效益,人越多毛利越高,但肯定沒有賣品來的賺錢。而且你仔細算算吧,雖然票房收入絕對佔了收入的大頭,但實際上影院的利潤來源,是不是以賣品的利潤為主?畢竟,租金也好、管理成本也好,絕大多數都是要算在放映成本上面的(賣品部佔用的經營成本,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計算,都是相對低的)。這樣看來,Yol叔的說法並不算錯吧?在這裡我希望大家注意一下營收、毛利和凈利的區別。

所以一個團購票80元,套餐上是這樣寫的,兩張80元的電影票+一份40元的雙人爆米花飲料=總價200元,你購買的價格只是通常價格的4折。但實際上呢,入賬的時候,爆米花還是40元,兩張電影票每張入賬20元。這一半的錢,都按著賣品價格計入影院收成,而這利潤,實際算起來,比單賣兩張80元的票都不遜色呢。要不然,很多大片為什麼要制定最低票價政策呢,就是怕影院來這一手。最低票價35,影院不管怎麼參加團購打折,都還得乖乖的計35元一張票,這可以鑽的空子就少多了。

所以,你在團購網站,能夠買到便宜的電影票套餐,一是因為團購網站用廣告價值幫你省了錢,二是因為影院可以通過套餐配置,通過會計處理賺更多的利潤。而且,團購網站,向來盯著的是那些「價格敏感」的消費者,這些人,若不是這樣便宜的價格,決計是很難邁動步伐跑去影院買票的。團購,從某種程度上開發了很多人的觀影習慣。實際上,中國自2010年以來的高速票房增長,與團購和網上購票所培養起來的觀影習慣,關係甚大。

當然,團購電影票也有劣勢,因為大多數的團購電影票沒有選座功能,所以對於很多有良好觀影習慣,並且願意提前上網做功課的消費者而言,專業的訂票網站就是好選擇。(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貓眼電影其實更接近專業訂票網站而不是團購的原因。)

2. 專業的訂票網站

專業的訂票網站,也就是格瓦拉、豆瓣和貓眼這種,對於影院的廣告價值相對有限,而最重要的,是提供了所謂渠道價值。我不接受在這裡利用什麼「價格歧視」這樣的概念來做解釋。「價格歧視」用在民航客機上是沒錯,因為他們具備壟斷性;但是,當下的大多數院線,可有「壟斷」存在?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影院繁多的情況下,更是不存在所謂的壟斷。而且實際上,通過訂票網站選座訂票的影迷,是花更少的錢獲得了比臨時在影院門口排隊購票的觀眾,更好的服務,因為他們可以選座,可以提前確定自己的觀影時間。這與價格歧視的定義,不太相符吧。

我說的這個渠道價值主要是這些:

第一,當然是節省了影院本身的運營成本,提前訂好票的這些觀眾,在檢票之前,都是自助式的服務,影院為此節省的服務成本不知凡幾,絕對不是少配置一兩個售票窗口這麼簡單單。

第二,是幫助影院更合理的進行資源配置,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網票的訂票有提前性,而這種提前性獲得的數據,可以有效的幫助影院制定排片計劃。尤其是一些熱門影片爆滿的時候,影院為其特別開闢晚上10點後的場次以及午夜場次的情況並不少見。

而且對於一些冷門影片而言,更是可以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入。如你所知,在大片和有話題的電影橫行的時代,很多中小影片通常獲得的放映空間很有限。他們通常局限於少部分影院,大多數的場次都在工作日的白天場。在有專業的網路訂票渠道之前,這些影片的生存是很難的。但是有了網路訂票之後,這些場次就能夠被動用起來了。原本這些電影的消費群體,就是那些有良好觀影習慣的影迷,他們願意為這些影片消費,並且會特意搜索相應的上映信息。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去年一度引起爭議的《逆光飛翔》,這部叫好不叫座的電影,最終票房只有600萬元不到。按照往常的例子,網票佔據國內票房的比例大約在8%到15%之間,而《逆光飛翔》呢,單是在格瓦拉一網就賣出了3.3萬張,據統計網票佔了總數的半數以上。這還不包括其他受到互聯網影響的購票數字。

第三,是幫助影院更好的發揮優勢。通過互聯網訂票,主要的選項集中在地理位置和特效廳兩個方面。通過專業訂票網站和應用,觀眾更容易的找到附近的影院;同樣的那些有特效廳,特別是IMAX廳的影院,也更容易的廣而告之。如果要統計銷售額,IMAX廳通過互聯網訂票的比例一定高過普通2d廳許多。

實際上專業訂票網站,也可以簡單細分成兩類,第一類是所謂用戶導向型網站,類似於時光網這種,他們通過將自身在影訊和影評上的優勢,直接轉化成影院的購買力;第二類是所謂影院導向型網站,他們的重點是優質的影院資源。在我前面提到的渠道價值里,用戶導向型的網站在第二點做的更好,而影院導向型的在第三點做的更好。不過,隨著互聯網電影票業務的發展,兩者間的融合是必然的是。所以時光網也會突出重點影院,而網票網,格瓦拉則花大成本在積累評論數量。而豆瓣在發展中明顯被自身的特色所局限,導致他們最終放棄了自己的票務系統。

3. 我們要專門說說萬達

實際上,萬達在線購票網,說起來應該和星美、博納這樣的院線訂票網歸於一類。他們也算是專業訂票網站的一種,從院線業務布局來講,網售電影票是他們電影院終端渠道的一種延伸。由於他們提供的影院選擇太單一,因此相對而言,他們所提供的服務,更接近於會員制服務的改良版。其實很多院線的會員卡,也可以讓觀眾能夠以未必高於網票的價格入場對吧。

但是,萬達與純粹院線的訂票網又不一樣。因為,在考慮萬達這個名字的時候,他們首先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地產公司之一,其次,才是搞影視的。不能說絕對化的數字,但是,你可以見到的所有萬達院線的基礎,就是萬達本身的商業地產。是的,我為什麼要特意將萬達單拿出來說,是因為,自2009年或者2010年來這一波中國電影產業的突飛猛進,一個關鍵要素,就是榜上了房地產這個龍頭行業的大腿。

諸位多少和房地產行業有過接觸的朋友應該知道,買套住宅呢,首先是看小區周圍的商業配套。而核心小區的商業地產要發展呢,首先就要有能夠聚攏人氣吸引人流的方法。是的,對於很大一部分商業地產而言,電影院就是他們吸引人氣的最佳方式之一。所以,如果你只站在電影院這一個角度上看,網路購票是「薄利多銷」什麼的,那是因為你只佔了一隅;如果你把電影院作為商業地產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看,他可能是為了「多銷」,但卻未必是薄利了。

電影院帶來了巨大的人流量,這讓商業地產的租金不斷上漲。而去看電影的人流,總有很大一部分(當然這要看商場的運營能力啦),最終被導入到商場的消費力當中,換來的是一張張人民幣。同時,商場的人流量增大還將影響到其中的各色廣告載體的單價。商場整體賺錢,當然不會讓電影院線白乾了。是的,很多商場為了招攬院線落戶,總會給出優惠政策,不論是租金減免、以較低的價格甚至免費出讓其他商鋪以增加電影院的營收、給最大的招牌和直通的電梯等等。是的,從整體策略而言,通過團購和網路訂票導來的人流,最後都發揮了更大的價值。這還不包括周邊的住宅價值的上升,以及其他在和政府談條件時帶來的優惠。(比如開個地鐵站啊什麼的)。

蘇莉安在知乎有一篇很著名的答案,說的是「免費的定價模式」。那句話真是至理:如果商家為你提供免費服務,那你就不是他們的客戶,而是他們的產品。同樣的,如果商家願意給你提供很大的折扣,這個折扣甚至是低利甚至虧本的,那麼你一定也會成為商家的產品,至少是產品的一部分。而這個產品,歸結到頭,就是房地產業最看重的「人氣」。

而萬達為什麼特殊呢,因為,別的院線都是和地產商合作,而萬達自己就是那個地產商啊!你看,這電影票網是他自己開的(不管怎麼投錢肯定是虧的),這電影院是他自己搞的(不管設施再好,以萬達樓盤所在的那些位置,剛開張也肯定難賺),這商業地產是他自己弄的,旁邊的住宅樓盤還是他自己的。所以你看,哪怕這電影院十年也回不了本,哪怕他的電影票網就是個虧錢玩意兒;只要「人氣」帶起來了,他從商業地產和住宅出售所賺到的錢,都不知凡幾。萬達的哪個項目,不是一級開發,總盤子百億起也不鮮見。

所以,Bruce在討論賣品毛利和價格的時候,用萬達做範例是不適當的。萬達影院相關的便利店,提供的商品豐富,遠不止毛利超高的爆米花和機打飲料這些,毛利低是正常的。說句不好聽的,從企業整體戰略而言,這些院線賺的錢只要養活這波人就好了,企業考慮的利潤大頭,才不是這個呢。

說回來我為什麼不支持「價格歧視」在電影院的適用性。你們也說了啊,那些被「價格歧視」的,正是那些在商場逛著逛著突然想看部電影的先生女士們。而這些先生女士們,他們享受了商場環境所帶來的購物(逛街、餐飲或者隨便什麼需求)的體驗,而這時他們選擇在這座商場的電影院看電影,為此支付更多的對價,並不是不合理。而那些因為網上購票而吸引過來的觀眾,他們獲得的便宜價格,是影院和商場願意付出的「人氣」成本,他們本身就是產品的一部分。這裡真不存在所謂的「壟斷」問題,尤其在一二線城市的中心地帶,幾百米之外就有下一個影院,談何壟斷。而「壟斷」不是價格歧視的要素么?當然,如果你說的是四五線城市,一個城市只有一兩座影院的情況,那他們確實有壟斷嫌疑,但關鍵是他們也不使用網路購票渠道啊,他們都是隨便定價根本不打折的啊。最關鍵是,在網路購票只是小頭,而現場購票仍佔大多數的現在,為什麼會強調那些大多數是被「價格歧視」的,而不想想為什麼那些少數人可以獲得優待呢?我不是否認「價格歧視」用來解釋這個問題的合理性,只是覺得,扯這個沒意思。

萬達院線的例子,實際上是說明了,其他行業的涉入和發展,對於中國電影產業的重要性。我一直認為,電影產業本身,絕不是一群電影人和藝術家能搞好的。開影院要有房地產,賣影視周邊要有零售商,融資和完片擔保要依靠資本市場,獲得更大程度的版權收入要依靠互聯網行業,行銷和宣傳要依靠傳媒和廣告業。互聯網的團購也好,專業訂票服務也好,正是互聯網行業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的很好例子。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依靠觀眾和消費者;更多具有觀影消費習慣的群體,更多人重視版權價值,更多的具有一定審美和鑒賞能力的個體,這些,才是中國電影行業騰飛的關鍵所在。

(中間還會有其他論述的小括弧)

我記得羅登老師之前在一系列文章里有提及,電影雖然看似是所有人都能說上話的地方,但是要認真的討論電影,仍然是有門檻的。至於把這句話換到電影產業,更是如此。鄙人在最近這一年間,因為工作的關係,對這個產業的接觸甚多,愈發發現,其實它涉及的層面很大很廣。作為中國目前最主要的大眾娛樂產品,要真的聊清楚電影產業,看的肯定不是你生活的那座城市一地,而是要以全國性的眼光來看。所以,我在做很多論述的時候,盡量避免過度概化,而是多採用「一般」,「通常」,「可能」這樣的詞語;因為我知道,以全國而論各地都有太多的特點和特殊。

我看到評論下有人提到大地院線,這是個很特殊的院線;也有人提到深圳和成都,他們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兩個票倉;還有人提到了淘寶代購,這其實和團體贈票和黃牛這條灰色利益鏈有莫大關聯。我原本以為這個回答大概兩三千字搞定了,誰知道現在寫了近五千字還感覺很多東西沒提到。如Yol叔在評論里所言,在搞論文了。

Anyway,評論中有些可以探討的回復,等我空了看看是不是都能繼續解釋和討論。(這個周末估計沒太多時間)。需要補充的內容,也等得閑了再進一步添加。如果有時間把全文的格式和結構重新理一下,希望最後是一個更方便閱讀和有價值的文章。


小白觀眾們被行業大牛們的坐而論道一頓強姦卻渾然不覺。God! 知乎到底怎麼了?

Yol叔 @yolfilm 熟悉影市的運作體系,侃侃而談,咋聽起來似乎是那麼回事,卻疏於對影市近年數據的調研,在論證的目標上已經偏離了事實,因而顯得漏洞百出,極不嚴謹。

爆米花等影院賣品的毛利率固然高於票房分賬,也沒有yol叔所描繪得那樣誇張。
這樣的問題不用著我們業餘人士來臆想估算,拿出院線會計數據來說話便好。
2011-2013年,萬達賣品毛利率分別為67.33% 68.00% 70.30%,遠低於「(252-12)÷ 252 = 95%」

而影院真的是靠賣品來賺錢的嗎?電影院靠票價分成賺錢,真的,很難?
我們來看一下萬達近三年的收入結構數據吧。

所以,

所以,
票房分賬占營業收入比三年依次為:80.8%,81.0%,76.7%
商品銷售占營業收入比三年依次為:9.3%,11.0%,11.9%
看到這樣的數據,誰還能說影院老闆靠忽悠你買東西來賺錢?
本人從外面帶爆米花進影院也從沒見人攔我啊。
畢竟中國的影院,賺的主要還是一份電影票的錢;零食,廣告,目前而言都是些副業罷了。
-----------------------------------------------------------------------------------------------------------------------------
其實題主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四個字:
薄利多銷
不僅僅針對影市,在其他行業的團購里也是同樣如此。
這是團購的本質,也是它存在的核心價值。

電影的發行方會針對不同城市規定不同的最低票價,譬如《大鬧天宮》最初上映的規定的最低票價為:A類城市 40元,B類城市 35元,C類城市 30元。
影院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自由定價,其定價手段自然是以利益最大化為主。

去年國內影院平均上座率僅為15%,為什麼不能把票價降低到十塊八塊來吸引更多人觀影以填充空餘座位?原因在此。

後來《大鬧天宮》為了衝刺十億票房,把最低票分別下調至A類 30元,B類 25元,C類20元;這才有了之後大家購得的低至20元左右的團購票。至於影院與其他商家合作出售的1元票,0元票,贈票...則是需由院線從商家獲利以後來補貼發行方每一張票的分成的。

所以,大家會看到電影票的門市價往往很高。
一來買的人少;二來買的人往往是不知道團購的小白,或者是Shopping完路過來看電影的情侶以及懶得去團購的土豪等等(此即約伯之所謂「價格歧視」)

而團購價卻只比發行方制定的最低價多幾元錢。
就定價策略而言,這不正是薄利多銷,價低走量的簡單道理么?
至於帶來影院人流量的提升從而帶動賣品的銷量,這肯定是團購的作用之一,但也不至於像Yol叔所描繪的如此誇張弔詭了。
--------------------------------------------------------------------------------------------------------------------------------
行業分析,會計先行。切勿閉門造車,想當然矣。
【乾貨】電影院線公司研究筆記

2014.6.3 10:30補充:
一,關於票房的毛利率
Yol叔有個很有意思的闡述: "票房所產生的影院利潤,能有10%就算不錯了".
在這裡,Yol叔估算的是扣除所有人工水電場租稅收成本以後的凈利率。
而在賣品部分的「(252-12)÷ 252 = 95%」 Yol叔估算的卻是只考慮進銷差價的毛利率。
有意無意中,前者被儘可能的縮小,後者儘可能地放大。
而實際情況怎樣呢?
票價分給三家確實不錯,只是院線和製片方分配的比例是55%和45%(比例會根據具體電影的權重有幾個點的變化),雖然總局和扣稅會拿走9個點,但院線依然能分到50%左右。
所以院線的票房的毛利率其實就是這個分賬比例:50%
這裡的50%與是否正常票價無關,就算這張票是28元賣出去的,院線同樣能分到50%。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2013年萬達影院票房跟賣品的毛利潤具體數值:
50%×3086.85=1543.43 477.75×70.3%=335.86 (百萬元)
票房的頂樑柱地位依舊其他業務無法挑戰的。
當然,話說回來,國外院線票房外收入佔到2/3以上,國內影院也確實在努力減少票房依賴,提高衍生收入比例。這是國外現狀,也是未來趨勢。

二,關於「團購」與「網路售票」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團購購票比例已經貢獻票房超過10%。
有人表示:看吧,團購比例還是很小的,這都是影院賠本賺吆喝,真正賺錢的是門市出售的原價票!
首先:不僅僅是團購才有三十左右的低價!萬達自己的互聯網售票網站去年出票量佔據了院線整體的15%,還有QQ電影票等一大堆互聯網售票渠道以及影院發行的會員卡等折扣卡都在低價銷售電影票。
相信大多數人都感同身受,看電影都得先上網上訂票,極少情況會傻傻地直接去門市買原價票。
最重要的是:就算一張票只按最低價出售,院線還是能得到50%的固定分成!
賣30可得15,賣40能分20,哪來虧錢賺流量的道理?

2014.6.4 14:50 寫在後面
Yol叔的回答因用語不檢被人舉報,目前已慘遭摺疊;而我的這篇文章首先是針對Yol叔的一篇駁論,其次才是給題主的一份答案;因而需要以Yol叔的文章為參照,否則就會顯得有些莫名其妙不免讓讀者做了丈二和尚。
電腦登陸的知友可以上摺疊區閱讀,手機登陸的知友可以點擊Yol叔的專欄文章:
影院老闆的鬼算盤:電影團購的秘密 - 人間 - 知乎專欄

創作此文之初Yol叔的答案是以300多的高票位列第一的,而且鮮有觀眾指出他粉飾過多的文字本後的數據和邏輯問題。一時激憤,便有了此文。

2014.06.07 14:00 第二波關注浪潮下的補充:
Yol叔的答案先是被舉報摺疊,而後隻字未改卻又從摺疊區涅磐重生;論戰持續了三日業已偃旗息鼓,今日忽又被推上首頁;不禁想弱弱地感慨一句:知乎的小編們到底怎麼了了呀!Orz...

上下觀之,原來是 @Xiao Ronnie 大叔於昨晚夜半三更加入了討論,並在「生日的大半夜」奮筆疾書,為Yol叔答案鋪就了下樓的台階,打了一手好圓場;否定了「價格歧視」「薄利多銷」等概念化解釋的價值,帶來了對「人流」對「商圈」更為細緻豐富的詮釋,洋洋洒洒數千字,一發而不可收拾,可謂數據詳實,例證豐富...細細思量,實則...實則文中幾個關鍵論據都站不住腳啊有木有!

1,AMC的漂亮的賣品利潤率數據在成熟的北美電影市場才能出現,不能用來討論中國影市現狀。關於萬達賣品和票房的毛利率佔比我在文中比較得已經很清楚,煩請 @Xiao Ronnie 看完全文再來點不贊同。

2,給 "商圈" 帶來 "人流量" 是影院這種商業體的固有價值。可不能理解成團購和網購的渠道價值!無論售票形式如何,電影院本身就是一個聚攏人群的商業體。所以請各位不要再拿團購網購為電影院帶來多少人流量說事了,在沒有互聯網的過去,難道就沒有電影院商圈的繁榮了?

3,價格歧視的本質在於差別定價,而非壟斷定價;如果一定要通過影市的非壟斷性來懷疑它在此處的適用性,則是對經濟學概念死板僵化的應用了。

知乎大牛們一次又一次地用這樣的答案從關注者手中輕易地兜走贊同感謝,卻一本正經地聲稱沒有任何關注量的知乎新人的回答不值得這麼多票數...Orz..

「概念化的簡單回答」不足以解釋「所涉面甚廣的影視產業」,難道一定要把一個簡單的問題分析成一篇5000多字的「論文」?.


2014.6.4 8:15
在和 @元元同學交流的過程中,我又發現了一種新的角度。電影院作為一個帶動區域客流的地標性事物,完全可以成為一個繁榮商圈的凝結核,帶動土地升值,並通過收租的形式使這部分增值內化。考慮到萬達,保利都是地產集團,這算為團購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註腳。如果將這種模式走的再遠一些的話,甚至可以將電影票直接降至成本價之下,還記得宜家的肉丸么?

所以,價格歧視+土地升值,構成了此題的完整邏輯。
-----------------------------------------------------------------------------------------------
2014.6.3 17:00
梳理一下分歧,所以放在前面,以供參考。

首先我的答案和bruce不同在於我是將去電影院這一消費行為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差的。如果僅按照bruce的說法,薄利多銷,那你很難理解為什麼不直接降價而是非要弄一個團購來麻煩消費者。影院之所以這麼搞,是因為市場上存在一些對電影票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對他們來說,一張電影票賣100還是50完全沒區別,反倒是團購有要輸驗證碼,又要用網銀。所以乾脆設置幾個不同價格。事實上影院可以根據團購和零食這一組合可以對這一行為劃分出四個不同的價格。1全票+零食;2全票;3團購+零食;4團購。而市場上的影院數量又不多,滿打滿算就那麼幾家,他們這個策略不會因為一個直接降價的攪局者而失效。所以是可以維持的。

而yol所言的,按他自己在評論區的話講,是在展示"團購能促進零食成長"這個觀念。那事實上只是一種未來的商業動向,影院是做了與製片方奪利的考量。這我是同意的。但顯然在現階段還未成為主要盈利模式。而且電影院的成本大頭並不是在現階段運營上,主要是前期投入的折舊,這部分無論是賣爆米花還是賣電影票都是無法避免的。

以上。

希望我說的還算清楚。

另外請慎用語氣詞,好的討論應該是為製造共識而鋪路,而非製造更多的口水。
-----------------------------------------------------------------------------------------
回應 @Bruce的內容寫在後面。
---------------------------------------
-
以下為原始答案

不太同意yol叔的說法。

如果yol叔所言成立,那麼一個推論的就是團購會和爆米花可樂的購買捆綁進行

事實上沒有,就北京而言,團購一般都是只有門票。如果說降低票價是為了讓你把省下來的錢花在爆米花上,你不買的話就相當於擠佔了一個全價票的位置。對於影院就不划算了。

真正的原因應該是價格歧視

以上面這張圖為例,mc,ac,d,mr分別代表邊際成本,平均成本,需求曲線和邊際收入。

對於壟斷者,按照上圖所示,如果只有一個價格,在給點數量下,mc與mr所夾面積代表凈利潤。本來在價格能彌補成本的情況下,可以生產到M點的。可是為了利潤最大化,壟斷者會限產提價,把價格抬到P點。

僅僅這樣還不夠,這樣P點以右的曲線上的錢就賺不到了。壟斷者還會根據個人支付意願的不同,來區別定價。也就是進行價格歧視。最極端的情況下,壟斷能力無限大,會使得mr與d重合,也就是說一人一價,一次一價。(國家稅收是個很好的例子)

現實中常見的情況是廠商通過一定的手段,將每一次購買行為進行區分。也就是下圖這樣。


飛機里的經濟艙,麥當勞的第二杯半價是如此。團購也如此。

這麼作需要倆前提:一是壟斷,二是存在區分購買意願的方法

開電影院有個特點,那就是前期投入巨大,成本回收慢。一個電影院的建成,前期投入上千萬左右,回收過程需要好幾年。所以你可以看到,市場上基本都是土豪再搞。 有土豪的地方就有壟斷,條件一滿足了。而網路團購創造了條件二,甩錢包的動作可比從手機往外摳索團購券要瀟洒的多呢。
------------------------------------------------------------------------------
2014.6.2 10:00補充:
1.yol叔說票房分賬會扣除場地費,設備費等,但這些屬於固定成本,就算賣零食這些費用依然存在。

2.如果yol叔只是展示"團購能促進零食成長"這個觀念,那我贊同,因為賣零食本身也是價格歧視的一種方式。

2014.6.2 22:40補充:
我所說的價格歧視和 @Bruce所說的薄利多銷並不矛盾。但,我所陳述得更為準確。
事實上影院可以根據團購和零食這一組合可以對看電影這一行為劃分出四個不同的價格。
1全票+零食;2全票;3團購+零食;4團購。
而且零食占凈利潤的比率看來,價格歧視很顯然了。


-

消費人群的不同。

去電影院購票觀看的,一般是這三類消費人群。

第一種消費人群是電影迷。我就看到我一哥們每個月總會去看兩場電影。他辦的是會員卡。這類人相對較少。
第二種是對票價敏感人群。畢竟,一張100元的電影票對一個月收入5000的小白領來說,其實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而30元的電影票,壓力就減輕不少。而這類消費人群,常常看到喜歡的電影才考慮去電影院的年輕人。這部分人較多。他們有針對性,一般網上買票。
第三種是對票價不敏感人群。比如小情侶。他們一般到了電影院,臨時挑選看某個電影。他們基本是現場買。

答案就很清晰了。
電影院的成本是固定的。電影院爆滿的情況,又是很少的。所以,電影票常常是供大於求的。
各大電影院爭奪的主要就是第二類消費人群。因為第一類消費人群,他們是固定消費者,他們常常兜有某個電影院的會員卡,他們很難被撬動。而第三類消費人群:如小情侶,他們是隨機的,哪天心血來潮就去看電影,他們是不可測的。所以,電影院爭奪對象就是第二類人群。假如,100個座位的一場電影,賣20張全票,還不如賣60張半票。於是,電影院就會在網上打價格戰,進行減價促銷。於是,造成網上的價格相對比較便宜。

那為什麼現場的電影票比較貴呢?這當然是特意留給小情侶這類對票價不敏感的人群:娛樂設施那麼少,晚飯已經吃完了,時間又還早,這個時間點去做什麼呢?那就去看一個電影吧。而男生又不會因為價格高而放棄購買電影票的。他們的彈性那麼差,當然貴的電影票留給他們了。
對了,小情侶也是爆米花的主要購買者。

以上,答題完畢。

-----------------------下面是吐槽時間-----------------------------------------------------------
我不是專業人士,但看了專業人士yolfilm的答案,顯然不夠讓人滿意。於是寫就這個答案。畢竟,對社會現象的解釋,無窮無盡,常常是沒有正確答案的,我們尋找的,是一個沒有或者漏洞比較少的答案。


而尤先生的答案,顯然漏洞太多了。
首先,大陸的電影院,既不禁止帶飲料,也不禁止帶零食。
第二,看電影必買爆米花的真心不多。
第三,在網上買電影票的人,本身就是對價格相對敏感的人,跑到電影院再買華而不實的爆米花,他們一定是沖著為中國電影崛起去的。


-


從長遠的角度,在引導網上購票的消費習慣,引導觀眾理性消費,規範市場,也是用來區分不同消費者的價格歧視的一種表現。

網上購票可以減少前台壓力,這樣你更有時間去買他們的爆米花飲料之類的,要知道這些零食的利潤比賣電影票豐厚得多。

由於影片放映邊際成本極低,所以提高上座率對於影院而言至關重要。如果大家都是現場購票,有可能會造成排隊等待時間過長,很多影廳放映時間已經到了,還有在排隊沒買到這個場次的票,上座率就沒法保證。

網上購票一般提前進行,觀眾也有時間和精力去選擇要看哪部電影,而不是到了影院看哪部不用等就看哪部,引導觀眾理性消費。

這樣,如果每個人都是認真分析做出選擇,那麼影片的上座率更能真實反映受歡迎程度,可以更加準確地指導影院第二天的排片。


我同意薄利多銷和價格歧視的觀點,這確實有助於銷量最大化。
但竟然這麼多答案都沒有提到一點:預售通票還可以提前回籠資金。

這對影院這種大筆投資來說,可以提前回籠資金,是多麼讓人開心的事啊。
儘管單票的利潤並不多,但通過低價批量銷售,就把本應由影院墊付的長期運營資金,轉嫁到電影觀眾身上了。
這跟電信運營商推出流量套餐的道理一樣的:用降低收入預期的辦法,提升收入的穩定性和可控性——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上面說的是網購的普遍情況。
如果院線官網低於影院窗口,理由正如另一個答案@黃丫丫 所說,官網吸引的是還沒決定的觀眾,影院窗口則不需要考慮,你都走到影院票廳了,難道還會因為嫌票價高跑掉嗎?
我是個經常買團購票的人,若恰好時間合適手頭又沒通票,也會接受偶爾買一次的窗口高價錢(當然還會先看看有沒其他折扣方式)。


高票的全是廢話,大部分還是錯的,只是字多。

百度上說壟斷是價格歧視的必備條件,於是大V們就說壟斷是價格歧視的必備條件,專業知識實在有限,對價格歧視的理解太局限了。

在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不同的時候就可以開展價格歧視,一部分不願意花錢的就讓他們在網上團購吧,如果沒了團購他們估計也不會去現場買票的。對價格不敏感的,或者逛街時臨時起意的,自然就去現場買,對這部分顧客可以徵收更高的價格。這些知識都是經濟學的入門知識,一些基本教材上都有。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網站跟影院簽約,一次性大批量地買入了電影票,從中獲得折扣,再以比影院低的價格賣給了消費者。


反對所有,沒一個答到點子上,排名前幾的用經濟學解釋了影院靠什麼盈利,但不是題主問的 「網上定的票,便宜了近一半」 ;

線下的電影票定價因素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發行方給 "最低票價" (最低票價就是發行價,由發行方決定,就是影院跟發行方結算的價格)
關於發行價的價格

製片方制定的「成本價」一般根據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片子而有所差別,大致情況是:國產2D影片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省會以及發達的低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最低價格分別是30元/張、25元/張、20元/張;春節大片、3D影片在此基礎上分別加5元。
揭秘:為什麼現在一張電影票這麼便宜?

還有一個是影院自己的定價,影院會在發行價上制定最終價,影院制定的價格肯定會把一些房租,人力成本等考慮進去;

線上的價格的票價
先上個圖


這個與某第三方賣票的平台對接的文檔,merPrice就是發行價,FeePrice 就是影院需要收的手續費,比例每個影院不一樣。
團購網站也是有提成,具體比例不清楚,好像是在8%左右;

再上一張圖


這是實際取到的數據,可以看到 用戶最終在網上購買的票價(userPrice)是發行價(merPrice) +服務費(feePrice);有的電影服務費為0說明發行和院線在做活動,主推這部電影;上下幾條《失孤》的數據的發行價不同是因為在不同的城市!

接下來再說說線上團購網站對票價的影響


相對於院線 一個普通影院80%(數據來自合作影院的相關人員)以上的用戶來自團購網站(個別除外);

相對於發行方

《天將雄獅》用6000萬元的投入換來了貓眼春節檔前三天的獨家合作,《澳門風雲2》選擇了大眾點評等多個合作方,票補總額也在3000萬左右。對賭,可能是一個新動向。

春節檔前三天,《天將雄獅》在排片上出現了壓倒性的優勢,但與貓眼的三天合作期結束之後,《天將雄獅》的票房幾乎「腰斬」,某種程度上可能就是受到過多「票補」透支票房的影響。這也證明,通過適當的「票補」撬動前期市場是可行的,但最終票房如何,決定性因素還是口碑。畢竟,強扭的瓜不甜。
《澳門風雲2》近10億票房背後的3個「真相」

團購網站的排片很大程度會影響影片的票房,它們有如此大的流量!因此有很大的談判籌碼,會找發行方談壓低發行價,不壓低,我就去找同檔期的其他發行方談,發行方有時候也很無奈,沒辦法必須合作(引自某三線城市《戰狼》發行方的一段話)
院線就更不用說了!「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所以說團購網站現在是屬於兩頭都牽制的地位!

再來說說各個團購網站的票價
同一家影院 不同平台《速7》的票價




從介面數據可以看出來巨幕廳的發行價是46,所以說第一家肯定是在貼錢,其他家就不清楚!

從介面數據可以看出來巨幕廳的發行價是46,所以說第一家肯定是在貼錢,其他家就不清楚!

各家團購網站基本上都沒有賺錢,這也就是為什麼團購網站票這麼便宜,從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某家團購網站光電影補貼就上億。
先這麼多,如果有不對請指出!


只說團購票,家姐曾是青島某影院以及該影院所屬集團的大區人力資源總監,對於這方面有一點了解。

以該影院青島某店為例,在開業初期與團購網站的合作,為了達到宣傳效果,會按照最低票價賣給團購網站,然後網站再自己貼錢來以更低的價格出售,這時候消費者購買的都是單張電影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團購形式逐漸被套餐取代,也就是包含爆米花和飲料的套餐,因為這些套餐毛利非常高,遠比賣票賺的多。

而網路購票的優惠幅度小,則是因為現行的分賬制度,影院和院線大概拿總票房的60%左右,也就說,一張電影票中,有60%的收入歸影院和院線(記不清了,好像是這個數,歡迎指正),那麼他的優惠空間也是在這個幅度內的,特別是對於老店或是像一些大的院線集團,宣傳的需求並不是特別高,因此也不需要像新店一樣以近乎賠本的方式進行宣傳。因此優惠幅度也小。反正我很少在團購上見到青島萬達的團購。(╯3╰)


這個問題本來不想答的,為什麼?因為這個問題對於做過電影院的來說沒有意義。而且很多時候這個現象是讓做影院的人詬病的。在粗略看了下大部分答案後,發現基本上成為了 @yolfilm 的批判會,作為自己的一家之言何苦要帶上否定其他人的說法。
在填上這個坑之前就拿之前回答的一個問題中的答案作為一下普及。
————————————————影院利潤分布————————————————————
影院利潤三塊:
1、票房
2、賣品
3、廣告
以一家1000萬票房的影城舉例。
1、票房扣除5%專資,3.3%稅,43%分成。自留50%左右。再抵扣掉所有的水電費、房屋租賃、人員開支之後,利潤在50萬左右。
2、賣品全國平均佔比13%-14%,140萬收入。利潤約在90萬範圍。
3、廣告收入占票房比例7%左右,70萬。
——————————————————————————————————————————
前面提到這種事情為影院所詬病,為什麼?回答問題的人大部分是作為觀眾去接觸影院,可曾想過作為經營影院的人是如何考慮票價這個問題的。
網購是在摧毀影院建立的票價體系,讓影院無法有針對性的為顧客提供服務。
———————————————合理票價體系——————————————————————
以門市價100元/張舉例
一、門市價100元/張
二、在線選座80元/張
三、團購、團體、包場70元/張
四、會員50元/張
價格只是個大概數字,只是為了說明,四個層級的大概分布
———————————————————————————————————————————
這個體系現在有哪些影院能夠正常執行?北京UME旗下三家都是,大家可以去看看,會員的價格是最優惠的。
大家之所以會把問題答到另一條路子上去是不知道影院除了賣品是利潤大頭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資金庫、但不是利潤,就是會員的沉澱資金。
會員一方面因為沉沒成本保證了回頭消費的數量,另一方面會員的沉沒成本成為了影院的沉澱資金。
永遠說對於影院來說會員才是核心。
———————————————————————————————————————————
其實這個問題根本就是一種錯誤經營方針下的,錯誤現象的錯誤分析。

這種現象在現在的影院成為一種病態的常態,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會爆發大問題。
沒有會員的影院會沒有辦法保證回頭客的數量。
而且現在影院掛牌價與平均票價的差距之高基本上就是將現場買全價票的顧客當傻子在騙,為什麼?因為現場全價票的顧客沒有差異化服務。而且影城還不太願意降低門市價。
正常經營中,服務層次如下
A、會員(優先購買、提前訂位)
B、現場全價票(次優先購買、轉化會員)
C、團購(單獨窗口處理、不增加窗口、排隊等候)
註:在線選座基本與影院售票窗口無關。
這就是一個正常情況下影院應該處在的一個合理狀態。
————————————————結構票——————————————————————
前面回答問題的有提到過「網上掛上套餐100元兩張電影票加賣品套餐」然後出票按最低票價出,其它的金額直接出賣品。
這是廣電部下明文禁止的。
任何一家影城一經發現直接停片。
可以質疑影院的利益驅使的動機,但不能否認市場上博弈到最後的結果。
——————————————————————————————————————————
上面扯了那麼多其實都和題目沒什麼直接關係,主要是為了把自己知道的和影院有關的東西跟大家分享,並且不希望出現一些在我們做過影院的人看來常識性的錯誤。
————————————————————正經解答——————————————————
題主的問題是網上賣的電影票,再根據描述,我認為是說的在線選座。
既然是問為什麼?我問幾個問題你就知道原因了。
1、你買的票是哪個時間段?
2、附近的電影院同樣的票賣多少錢?
3、當地城市的平均票價多少錢?
上面很多論戰都是因為題主的問題,從具體的問題變成了很寬泛的問題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END————————————————————
@朱博文


針對題主回答!
因為通過網上賣電影票會提高單場票房的上座率,影院在網上售票是有一定的百分比,不是單個電影廳所有座位都在網上銷售,做過酒店的同學應該知道,有walk in的,有團隊的,有vip會員的,不同的渠道都是提高座位上做率的,所以通過網上售票可以提高影廳的上座率。
直接在票台購票是提高平均票價。
網上售票相對會便宜一些,團購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團購要搶,要限量,具體的比例電影院都可自行調控。


網上買便宜的,現場有啥買啥。俗話說得好——「到都到這了」。

網上賣電影票的時候,消費者面對的選擇是同地區所有電影院,此時,選擇在哪家電影院的觀影成本就是電影票價,稍理智的會考慮交通成本。因此,價格成了最重要的購買依據。
在到達電影院之後,用戶已經支付了交通成本,而且付費意願強烈,可以視為大部分接受定價。這時候,不宰更待何時——如果他轉身離開,需要支付的成本,包括交通以及被同行妹妹鄙視的心理成本。這些都讓他會感覺,多付個幾十塊錢更划算。
幾個高票答案都是扯。哪有這麼複雜么?票能賣出去,跟商家無關,與消費者有關。
所以,答案就一句話,網上買便宜的,現場有啥買啥。俗話說得好——「到都到這了」。


到了2017年

人人有智能手機的今天,網上購票還能便宜嗎?


我一般隨機去電影院看好片次,看到票價後面的1XX元,

正掏出手機準備下單,售票員就說了

別查了,我給你一個網路價,保證最低。


(這個結局有點像各航空公司官網的打折機票,比任何訂票網站都便宜,所以去哪兒和攜程抱在一起了)


從經濟學的角度嘗試解答一下。我認為是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指的是同一件商品對不同的人定不同的價。以前回答另一個問題的時候舉過一個例子。windows8.1系統應該如何定價?理論上應該這樣做,windows8的老用戶在升級成8.1時收費高一些,新的windows用戶收費第一些。因為用習慣了windows的人,他改換別的系統時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所以你多收他一點錢,他也還是願意繼續用windows。但新用戶則不同,你需要用低價誘惑他來使用windows。這就是價格歧視的原理,不過事實上windows不是這麼定價的,背後可能有更深的經濟學問題。
電影票的理由類似,當你走到電影院的時候,你如果不買票而選擇回家的話,你付出的成本就比較高,所以電影院稍微多收一點錢,你也還是願意留在這兒看電影的。但網上買票時你有很多選擇,嫌電影票貴的話干別的就好了,你更改活動選擇的成本很低,所以電影票要比較便宜才能吸引你去看。
這個話題再往下延伸還可以琢磨一下這個問題,那些以低價買票的人是不是有動力把票按高價賣出去?肯定是有的,比如火車票購票中那些享受補貼和優惠的人就會把票按正常價格賣出去,從中賺取收益。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一般有兩種,實名制和質量差異。火車票實名制使得人們沒法倒賣,而對那些不方便實名制的商品,則可以給高價的用戶再免費贈送一個簡單的服務,比如買windows系統送一瓶洗髮水,或者給低價用戶多弄幾個bug,讓高價用戶沒有動力從低價用戶手中購買商品。


我曾在影院實習,對於這個現象是這樣理解的……
一般來說,影片公司製片,然後給各大影院播放,利益是五五分成,並各自合法納稅。舉例,一張票定價90元,製片公司得45元,影院得45元。
但是,電影公司會定一個影片的最低票價,我遇到過的情況有(15.20.25.30.35)元這幾種,算是成本價吧——(你賣多貴無所謂,但是你低於這個價錢就自己貼錢~)
所以呢,影院為了薄利多銷就推出了包場,團購,會員,套票等的賣票模式……
其實網上團購往往部分會限定日期,場次,座位等條件(不限的也有),推出比原票價便宜特別多的票,(比如90元的票只要30元但其實最低票價一定低於30,如果最低票價35則到場要求你加錢,至少10元)……
還有一些商業活動推出1元搶票,10元搶票什麼的,那是因為剩下的差價由那個公司補了,如移動的惠生活……
所以當顧客問「誒,為什麼網上賣票便宜那麼多的時候,你們賺什麼啊?」或者「這網上票為什麼這個時候不能用啊你們怎麼不講清楚啊!」什麼的……我只想說,網站肯定有什麼條件都說清楚(不說清楚就投訴網站,你投訴影院他們也沒有辦法),你覺得合適便買,反正比原價便宜嘛……反正影院有得賺,也不用我們操心了~


推薦閱讀:

中國 GDP 被高估還是低估了?
街邊小吃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下,為什麼還會有很多小販聚在同一個地方賣同一樣東西?
高薪人群的工資漲幅是否比普通人更大?為什麼?這合理嗎?
國內二線城市過上美劇《成長的煩惱》那樣的家庭生活一年大概需要多少錢?
排量稅為什麼不能改成「馬力稅」?

TAG:電影 | 互聯網 | 商業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