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演員轉影視是不是所向披靡?
從一個探討電視劇演員轉電影的相關問題而來
有一個可能難免有些以偏概全但是蠻有道理的說法 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 戲劇是演員的藝術 因為她的現場感 即時性 場地規模 感覺戲劇是對演員要求最高的一種表演形式 那是不是說優秀的戲劇演員轉其他表演形式 (電影電視)就所向披靡啦?這樣的演員進入影視有什麼特點 優點缺點?(僅僅從表演的角度來講)為避免歧義 這裡我說的戲劇應該是話劇 暫時不算京劇豫劇音樂劇等等..
這個問題問得挺有價值,雖然這類比較經常會陷入口水戰和煽情漩渦
豆瓣知乎以及其他文藝討論時經常有幾個誤區:
1.
XXX演技完爆XXX
2.
XXX和XXX飈戲時被比下去了
3.
戲劇演員完爆影視演員,舉的例子一般是「戲劇演員可以演電影,但電影演員不一定能演戲劇」
首先得說明白,文無第一的「文」,延伸理解的話,不只是文章,可以理解為「藝術」,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例子舉爛了,所以比較時千萬不要陷入打擂台思維,這就解釋了第一個誤區,演技有高下之分,但在「高下之分」沒那麼誇張時,有時是見仁見智的,不同的人對角色有不同的解讀角度和解讀方式,對不同的戲劇情境和不同風格的喜好,每個人看法不同,有時不能簡單地下結論,由於此問題太複雜,古今中外的藝術論著浩如煙海,我等愛好者只能在偏狹地尋找自己嚼得動的慢慢理解,這是要耗其一生的參悟,我在這裡沒有能力作延伸討論。
關於第二個問題,「飆戲」。我個人的理解是,不存在「飆戲」的說法,幾個不同的演員湊一起演一台戲,各司其職,你演好你的大老爺,我演好我的店小二,完成分內工作就是好演員,至於這場戲的核心內容如何,編劇導演有各自的安排和理解,演員如果罔顧全局,自己盲目加戲搶戲,其實是職業道德問題(說的是罔顧,如能錦上添花另當別論,別太敏感)。一場戲拼起來,是演員之間的互動帶來的化學反應,而不是天橋賣藝,地攤比武。
至於某些觀眾確實覺得某場戲的XXX讓XXX黯然失色,這種情況有沒有?有,第一也許真的是演員之間的高下之分導致的,第二是……觀眾混淆了「角色」和「演員」之間的界限,也許TA只是喜歡某個角色,而沒有深刻地理解演技的內涵,所以沒那麼起眼(要麼是角色設置帶來的,要麼是觀眾理解角色不到位造成的)的角色自然就被忽略掉了
說到第三個問題,這就要多說一些了
戲劇表演和影視表演,先不說誰高誰低的拉仇恨問題,這是兩個有共通,但區別挺大的體系。所以我希望討論這種問題時,別煽情,別來藝術人生那一套,一下子歌頌戲劇演員的「靈魂」「存在感」「劇場感」,大家被引下淚來帶跑了,這討論沒法就進行下去了啊。討論時,最好帶點乾貨。
電影有一個戲劇沒有的東西,叫景別。
戲劇的表現場所是劇場,對觀眾來說,就是一個大全景,而電影是有不同的景別的,稍微了解電影的都知道,電影的大遠景,大全景,小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等等,電影還有鏡頭運動,說通俗了就是攝影機能動,所以能夠看到各種推拉搖移,加上電影中還有不同焦距的各類鏡頭,以及特技鏡頭等等;還有電影是有升降格的,也就是慢鏡頭和快鏡頭。
由於有了各種景別,就有了剪輯,就有了特技:有了剪輯後,就有了時空的變化,就有了故事的節奏,等等
還有電影的內容是攝影機記錄下來的,攝影機本身的某些功能(升降格,也就是快鏡頭慢鏡頭)也帶來了不一樣的元素
因為有了景別,表演的方式就慢慢改變了。
在舞台上,由於觀眾看到的都是大全景,所以演員必須要有更誇張一點更有特徵性的肢體動作,更完善的發聲技巧(這樣才能被後排聽見),以及一種能連續保持表演狀態的「信念感」,才能保證觀眾能領略到你的表演的魅力,這些可以說是戲劇演員的技術門檻,沒有了它們,確實演不好戲劇,此例子也充分地被「戲劇演員完爆影視演員論」的持有者反覆運用。
但影視演員有沒有戲劇演員不具備(或者不需要)的能力?當然是有的
影視表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分支,就叫「景別表演」。針對不同的景別,在尺度上和層次、細節的拿捏上,有非常多講究。其實真正接觸過影視製作的前期創作人員都多少有一些了解,針對不同景別的表演方法設計上,是必須有所區別的,比如大全景,遠景,就必須以肢體語言為主,外在的形態特徵才能得到體現;而越是緊的景別,比如中近景,特寫,就必須以局部的表演為主,可以是小表情,可以是其他部位的小動作(嘴唇,手,腳,等等),這玩意兒可真不能混用:景別鬆了(大遠景,大全景等),你的小表情壓根兒看不見;景別緊了,你如果尺度大了就特別假特別誇張,甚至直接就出畫了……
另外就是一個工作方式的問題,很多人都喜歡說戲劇演員是沒NG的,不能錯了詞兒,不能走錯步,影視演員能NG……這個頂多只能說清楚一部分的事實,影視演員確實可以NG不假,但影視演員所遭遇的某些困難,也是戲劇演員不需要去面對的
1.
各種不同的環境,戲劇演員大部分都在劇場演出,不存在戶外的各種惡劣天氣,突發事件,不存在大冬天跳進河裡,水下表演,不存在夏天穿著羽絨服和冬天穿著弔帶表演的問題
2.
戲劇演員的表演都有連續性,出場順序,出場方式,每段戲的銜接,早都排練過無數次,怎樣從中尋找感覺,已經爛熟於心,現場無非就是一個重複發揮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隨機應變的事情。但影視演員就真不是了,影視演員拍的場次是受拍攝工作流程影響的,可能同一天裡面要拍八個時間跨度的戲,而且經常會被一些意外因素搞亂計劃,比如某些演員的檔期安排不了,只能用綠幕或者替身拍對手戲,等等。
3.戲劇演員在排練過程中要勞心勞力,非常痛苦,而影視演員的工作強度更大,講究一些的電影劇組要拍攝很長時間,而且每天的候場、化妝都會消耗掉很多精力(戲劇演員因為不需要拍特寫,在化妝上有時要求相對低一些)
而對於表演方式來說,由於電影在剪輯完成後,演員的表演是有一定的層次變化的,但演員在現場表演時有時真的不知道自己的這段表演會用在電影的什麼地方,如果情節是時間跨度比較大的還好,但一旦遇到了連續拍攝的時間跨度不大的表演片段,TA會在尋找層次方面遇上困難,比如如果今天上午的拍攝計劃是發生在一天里的故事,在電影中出現的順序是12345,但拍攝順序可能是24315,在這種情況下,演員在調整自己的表演層次時會遭遇很大的困難,因為演員的表演除了技術性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感性內容,哪怕是回看錄像,也很難依靠那些冷冰冰的影像給自己找到好的表演依據,這類表演若要成功,除了演員本身的經驗外,導演部門的通力配合也很重要,首先得演對手戲的人得有這個意識和素質,其次導演也要把控好,能給演員好的指示,給出幾種可能,調整好演員的狀態,多拍幾條保底,可以保證用得上,而且導演還必須有很強的剪輯意識,才能心中有數。
4.
影視演員在現場工作也受很多東西的制約,因為有了攝影機的存在,有時某些鏡頭的運動,演員要充分配合好攝影機的運動軌跡;因為有了燈光的存在,某些器材的擺放也影響了演員的活動範圍;因為有了特技的存在(爆炸戲的炸點,綠幕摳像時由於畫面效果的限制下演員的活動範圍)有時演員不得不在一些局限的表演區工作,這種情況戲劇表演不是沒有,但遠遠沒有影視表演所受的客觀因素影響大。
5
影視表演有一個特技表演問題,尤其是對現在的大量的綠幕摳像表演來說,如何讓演員在一塊大綠布面前想像面前那一片沒有的東西(大海,荒漠,畸形的城市,即將衝過來的五層樓高的機器人),對演員的信念感和想像力還有層次控制要求是挺高的,而且長時間地在綠布中拍攝不同場次的場景,也會遇到各種表演層次的尋找和控制問題(參見上面的2)。當然有人說演員的訓練都是從無實物練習開始的。這個問題和「多吃飯就會長高」一樣屬於沒什麼好反駁的廢話。大家都是從無實物練習開始的,不等於這個就沒有高下之分了,看看好萊塢真正牛逼的特技電影的表演,和國內,香港,甚至日本韓國一些質量相對低的特技下的表演就看得出區別,那東西真不是你練過就那麼容易牛逼的。
好好好,說完了影視演員的難處,得說些讓戲劇演員無敵論者心裡舒服點的話了。影視技術有沒有給影視演員的表演帶來幫助?有沒有加分?那必須是有的,承認這個不丟人
1.
首先是剪輯帶來的好處。某些特別自信的導演和演員,會給演員安排一些特寫,或者長鏡頭不帶剪輯的連續表演,一旦有這樣的好演員,真是導演和觀眾的福氣,好的表演真的不是特技可以解決的,不管技術如何進步,電影始終是人的藝術,情感的藝術,精彩表演的震撼力會讓你記住一輩子,甚至影響你的一生。但對某些這方面有點抱歉的演員,導演就只好用剪輯去解決問題了,哭戲不行?拍背影,拍聳動的肩膀,躲開長鏡頭,拍低頭擦眼淚;走路不好看?或者出不來喜感?來段升格慢鏡頭,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同樣的關於喜感的問題,降格也有一定的效果;要拍打戲,演員不會功夫?拍動勢+結果,拍空鏡頭,主觀鏡頭、甚至用上替身演員等等。這類說一個和升格有關的小段子,當初羅伯特德尼羅拍《好傢夥》時,在酒吧一個近特,他尋思著要不要幹掉別人的那場戲就用了升格慢鏡,拍的時候現場工作人員看了第一遍表演並不滿意,覺得都是稀鬆平常的表演,和對「影帝」光環有落差,結果回放一看慢鏡才知道德尼羅演得之到位之牛逼,除了服字說不出其他。牛人就是真走心走得你不得不服
2.
其次是鏡頭和拍攝角度帶來的好處,廣角鏡頭的誇張,標準鏡頭的寫實,長焦鏡頭的畫面壓縮,俯仰鏡頭帶來的其他效果,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演員出表演效果。
3.
其他的畫面技巧帶來的效果,比如鏡頭相對演員運動方向帶來的速度感,跟隨演員運動出現的其他感覺,演員往畫面左右不同方向出現的不同效果(這是由人眼從左往右看屏幕的視覺習慣決定的),在畫面中設置條紋或格柵物,以增加演員奔跑的速度感等等畫面技巧
4.
最後當然就是特技帶來的各種效果上的好處和表演上的便利,比如《阿甘正傳》中丹中尉的腿,《本傑明巴頓奇事》中皮特的臉的特技嫁接等等
以上的影視演員的便利是有的,不過這不是影視演員的錯啊……如果沒用這些好處,要麼是導演追求更真實的表演效果,要麼就是導演不會用而已……
至於說到NG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沒錯影視演員確實有NG,但既然有了NG了,如果導演要求高(加上有權威,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瞎玩演員的不算),只要表演不OK,這個NG就會不斷進行下去,不然庫布里克的一百多條NG怎麼來的?演員真遇到這種導演,連續來個一百多條,不崩潰就不錯了,還能有變化還能祭出元神出演員該有的效果,那就真是人中龍鳳了。
另外,導演和視聽可以給演員加分,也能減分的……
比如 一個成功的角色塑造,功勞更應屬於演員還是導演? - 五指毛的回答
先說到這,肚子餓了,吃飽飯再說
戲劇挑演員一定是從戲劇演員裡面選,電影挑演員卻喜歡在全民範圍找。戲劇里如果有農民角色,不管是一個還是八個,一定是找戲劇演員演,而電影卻很可能是由真的農民來演。戲劇演員去應聘影視角色照樣能落選而且概率不低(但觀眾只知道那些被選上的)。
戲劇對演員的要求跟影視是不一樣的。演員離觀眾遠,如果按照現實中人們的真實狀況去表演,觀眾就聽不清、看不清。演員必須大聲說話,大力做肢體動作和表情,觀眾才知道舞台上的人在幹什麼。以前沒有話筒,演員甚至還得掌握胸腔共鳴的方法來把聲音放大,現在有了話筒,演員不用那麼辛苦,但因為技術不成熟,演員還是得大聲說話。所以一個人不管模仿能力有多強,都必須經過訓練才能達到要求。長期的訓練使演員習慣於洪亮發聲和清晰的吐字,某些演員還習慣了過度表演,難以收回來。再加上專業院校在挑選學生時對文化素質和外貌有要求,所以最後就造成戲劇演員在嗓音、吐字、表情、肢體動作、神態、氣質、精神面貌上全面超越普通人,不說話還好,一開口,別人就覺得這個人有點特別。舉個大家都能理解的例子吧,戲劇演員去做服務員,你點菜,他一開口說話你就會覺得這人不是真的服務員,或者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能引起你注意的服務員。再舉個我面試演員的例子,面試的內容是「歇斯底里」,一般的演員要麼放不開,要麼就是現實里人們歇斯底里、失去理智的那種狀態,比較真實,而戲劇演員一開口就把我嚇尿了,那洪亮的聲音,整個房間都在顫抖,雖然他們很用力,表情也很扭曲,但從近距離觀者角度來說,他們所表現出的情緒並不是那種精神失控的狀態,而是一個有控制力的人在大發脾氣。還有一次,要面試者以驚慌失措的情緒去說幾句台詞,一般的演員要麼放不開,要麼就能做到讓你感覺他的內心已經崩潰了的那種程度,很真實,而戲劇演員嗓音太好,表演太流暢,很難達到這種效果,感覺是在裝。當然,他們的表演在舞台上是沒有問題的。
而影視因為有大量的畫面放大(近景、特寫)和聲音放大(悄悄話也聽得清),就要求演員按照現實中的真實狀況去表演(以前的老電影是不怎麼追求真實的,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追求真實),尤其是電影。電視因為免費,觀眾要求不高,假一點也沒關係。電影的畫面和聲音大小甚至可以超過真實世界,再加上有配樂,演員的表演甚至可以比現實中的人們更加收斂,比如憂傷,演員甚至可以不作任何錶情,鏡頭給個特寫,再加上音樂就做到了,做了表情反而看起來假了。一旦演員的表演稍微有點過頭,在大銀幕上就會很清楚地看出來,觀眾就覺得不真實,就會齣戲(喜劇除外)。再加上影視拍攝都是短時間表演,允許NG,所以一個人只要模仿能力好就能演,甚至沒有模仿能力也能出演跟自己的性格特徵基本一致的角色(本色出演)。相反如果習慣於過度誇張表演,反而無法勝任影視表演。
所以戲劇演員轉影視並不是所向披靡。能所向披靡的都是有額外優點的,要麼表演收放自如,收能收到讓觀眾覺得這就是個普通人,要麼外形有優勢。戲劇演員的普遍優點是演技成熟,缺點是表演過於熟練,氣質太好,一出來觀眾就覺得這不是一般人(比如前面服務員的例子),所以按照現在觀眾對真實的要求,某些角色不適合讓戲劇演員來演,或者說在戲劇演員里找到一個合適的要比在普通人里找更困難,要不然張藝謀、馮小剛也不會讓沒學過表演的人來演了。不是。
有些戲劇演員自我感覺良好的我也是看不懂。電影表演和舞台表演同根同源,現在卻是表演學的兩個分支。
戲劇演員演電影,一般都會挨罵。滿臉飛眉毛就算了,你演一個特務接頭非得腹式呼吸帶氣說台詞嗎。
有些戲劇演員沒戲拍,跟了兩個草台班子演兩個搞笑喜劇,也就牛轟轟的開始說什麼「舞台才是真正的表演藝術」,這種人太多,人艱不拆吧。
總之,戲劇演員不容易,電影也不好演。你是110米欄的世界冠軍,未必你就一定跑得好100米。
所有抬高戲劇難度、貶低影視表演的戲劇人都是居心叵測的兩面派。-
日本業界常用一個詞形容演員表演的精到,我認為形容的很好。
「存在感」。
一個演員不管在什麼表演場合,是電影電視?還是舞台?
演得叫人信服來,其實也就是實現了這「存在感」三字。
尤其舞台。
舞台上,除了簡單(不好看)的化妝,穿的戲服,
簡單的音樂和燈光,也許還有一點多媒體技術。
除此之外,可以幫到演員的「外在力量」真的不多。
很多時候,連麥克風都不給你配戴,你和對手演員在舞台上說悄悄情話,
得傳給現場幾千幾百個觀眾,一字一句不漏,而且,還得給人耳語之感。
難不?
難。
你要讓觀眾接受你的「存在」,信服你傳遞的劇情,在舞台上非常艱難。
你的喜怒哀樂,沒有特寫鏡頭,可以勾情。
你的情緒起伏,沒有快慢鏡頭,可以煽動。
甚至你在舞台上跟人打架鬧事,都沒有替身可以上場客串。
一切只能靠你自己的肉身。
嚴格說來,你的表演,和幾千年前的希臘悲劇演員,是在同一個平台上競爭。
數千年來的娛樂事業,飛黃騰達的技術演進,到了舞台表演,幾乎一切歸零。
那也就是舞台表演的崇高之處。
甚至把劇院拆掉,把背景布幕,把燈光喇叭全取了,
一個偉大的舞台演員,就站在人群中,也能讓全世界安靜下來,看他的表演。
抗戰時,國軍也好,共軍也罷,就是這樣派出文工團出去下鄉宣傳,然後徵兵。
到了國破家亡的關頭,你弄台電影機來救國試試?
舞台上的戲劇演員,就是這樣的高度。
也是因此,作為演員,在美國好萊塢,你拿到奧斯卡獎,當然眾人羨慕。
但若叫你拿到百老匯的東尼獎,你的層次就大不同了。
你甚至會是歐洲皇室競相邀請,請來給你頒爵位的上等人物。
舞台表演,是不加一點水份的乾貨。
戲劇,無庸置疑,絕對是藝術。
戲劇,是人類文明很長一段時間,最高等,最高級的藝術型式的集大成。
戲劇的呈現,戲劇藝術的核心,戲劇的載體,就是舞台演員。
要說解舞台上戲劇演員的偉大,我常舉一個例子:卓別林。
試想卓別林好了。
同樣動作喜劇,你叫成龍到舞台上給你摔十個跟頭,逗樂觀眾試試?
卓別林,正是從舞台上演喜劇出身的大師,他能作到,成龍不行。
用成龍來舉例,看他和卓別林之間的差距,大體也就能理解何謂「藝術高度」了。
成龍的各種電影上的眩目特技,到了舞台,「存在感」就消失了。
包括「巴斯特基頓」,包括「哈洛羅伊」,皆如是。
無法立足於舞台。
只因他們影視表演,不可能在真實世界存在。
-想到爾康(?_?)
很多戲劇演員還算是演員,而很多影視演員只能算是明星,所以完爆很正常……
不同意yolflim的說法。
戲劇觀眾大部分離舞台遠,戲劇演員更強調的是台詞/唱腔功力和肢體語言,因為沒幾個觀眾能看到他們的表情。電視電影演員要被抓特寫,因此更為強調面部表情。
電視和電影又有不同。電視對白遠遠多於電影,很多時候電視劇是靠對白撐起來的,而電影有更多的藝術元素需要考量,更多方面需要照顧,台詞一般不會太多,因此電視劇演員需要更好的對白功力,而電影演員需要更好地拿捏情緒。
樓上講的都很好,我就舉個例子~
作為一個影視劇演員,一個場景,導演可能會給你100次乃至1000次的NG機會,而觀眾看到的是其中最好的一組。但是作為戲劇演員,如果戲劇公映100場,就意味著必須連續演出100場高水平,穩定且感情充沛的戲,且沒有任何NG的機會!就當場表演而言,是一種流逝性的藝術~
所以大部分是所向披靡的~但素說向披靡 不等於 紅!!!
又看到一堆所謂藝術無高下,戲劇表演和影視表演各有千秋的說法。
呵呵事實就是你能找出一堆戲劇演員在影視劇里如魚得水的例子,卻難找出幾個影視演員在戲劇表演中出彩的例子。戲劇本身無法NG的特性決定了戲劇演員表演的流暢性和投入度,而影視演員如果能一條過簡直會被作為業界翹楚到處傳頌。
當然戲劇演員也可能存在台詞太硬,表情誇張,生活感不足的問題(舞台上不這樣觀眾隔那麼遠根本聽不清楚也感受不到情緒),但即便如此他們的表現也可以強過大部分的影視演員特別是年輕演員。所向披靡有點過,但確實說不上是多大的挑戰。
話劇演員的基本功太好了!一個優秀的話劇演員聲台形表都是出類拔萃的。面對可以NG,特寫的攝像機真的會很從容
上一張圖鎮鎮你們,小北老師莫怪哦。
我合作過的一位演員劉曉曄老師,在拍電影之外,有一部很受歡迎的話劇作品《兩隻狗的生活意見》。
我曾經在和他聊天時問起過舞台表演和電影表演的不同,他很謙虛,雖然認可舞台表演確實對演員的挑戰更大,但並不認為戲劇演員轉行電影就一定會有優勢。很重要的一點在於,習慣了【相對】誇張的舞台表演後,未必能在影視劇里做到合理的收斂,可能會出現用力過度的狀況。你問問羅家英老師,于榮光老師,國建勇老師之後,再說話。
我記得周傑的技能天賦里絕對有戲劇的,他還說過那些偶像派演技太差什麼,
個人見解並不多,但多少對話劇和影視有些了解。在孟京輝戲劇工作室實習一段時間感覺到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話劇演員舞台表演「相對誇張」之外,更多的是表演之外演員自己的素質。其實有很多話劇演員是不太情願成為影視演員。說白了並不特別情願從一個純演員成為一個明星。話劇演出在晚上,白天不排戲就可以擁有大量的自由時間,愛烘焙的就研究烘焙,要出國的就複習英語,絲毫不耽誤,演出一結束拉上朋友去看場電影什麼的也是爽哉。言論完全擁有個人自由,和認識的人嬉笑打鬧,和來工作室實習的大學生打招呼扮鬼臉,聯繫方式也並非十分保密,生活完全同我們一樣。這是很多想專心好好演戲的演員所追求的。當然不得不說影視演員相對收入可能高一些,但這都不是重要的,真正優秀的演員自然可以收放自如,袁泉,劉燁,郝蕾,吳越,陳道明,何冰。。。之前都有演過話劇,他們在影視表演上自然也是所向披靡。所以真正決定話劇演員在影視圈中是否所向披靡的應該是他們面對不同環境時候自己的心情。
有點像在問:古典吉他手轉向搖滾電吉他會不會所向披靡……
徐錚、廖凡、何冰、濮存昕、陳道明、郭京飛、孫紅雷、張譯、王千源、韓童生、閆妮、陶虹……可以舉出好多例子,但是這不能說明所有話劇演員都在影視上所向披靡。但是話劇演員具有自身不可比擬的優點,那就是只要熟悉了鏡頭,摸索出影視表演的路子,那站在鏡頭前就會顯得特別出挑,大家一看就知道他(她)演得好。但是如果掌握不住影視表演的度,一演就過,那麼演過再多話劇也白搭。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吧。
余少群
yol叔回答了。。。可是我不贊同怎麼辦啊?只好冒頭多說兩句了,我更偏向胡戈的回答。
李立群,那維勛,劉亮佐,都是表演工作坊90年代的主幹力量,論演技也算是國寶級(台灣的說法)了,可是近些年都轉戰電視圈了,作品大家都能看到,只能是一聲嘆息啊。如夢之夢裡的許晴和李宇春,十三角關係里的謝娜表現的都不錯,許晴在電視劇里水準依舊很高,可是李宇春的血滴子就xxx了和龍門客棧略好,但也及不上她在話劇里的表現,謝娜的開心到家等片,我就無語了。所以話劇演員轉戰電影電視圈未必無敵。當然也得考慮到賴聲川是不是自帶耐久光環,增加隊友攻擊力和攻速了。多說一句,演員的演技有一部分是受到導演的影響的,在某些導演手下可以超常發揮,換導演可能就打折了,賴聲川就是正面的例子。
電視電影的表演方式比較接近,所以二者互轉的時候會容易一些,側重點有不同,表演方式卻沒有本質的改變,而由於場地和表現形式 的不同,話劇演員的表演方法有著本質 的區別,大多動作表情包括念台詞都比較誇張,演員習慣了這種表演狀態和形式就會有一種表演記憶,這種記憶時間長了是長到骨子裡的,並不是自己注意就能改得了的,不論是表情動作眼神語言,很多時候會不自覺的跑出來,京劇演員的這個特點更加明顯,看眼神尤其明顯。
但必須承認一點,話劇演員的表演要求是要高一些,如果跨界的話,話劇往影視轉是有很大機會的,影視轉話劇就要難很多了。我覺得話劇和影視不能算一種藝術,就好像斯諾克和九球,都是撞球,但是規則差很多,九球比較容易,斯諾克球小台大變化多,難度提升了不少,可是就算如此,火箭奧薩利文再厲害,讓他去打九球也未必橫掃吧。
結論,該幹嘛的就去幹嘛吧,有一技之長就是好事了,不用非得影視歌三棲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並不能,你看唐嫣剛才拿視後了。
在中國,這不是一個看演技的年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