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局有什麼用?


匿名不會被查水表吧,本人在地震局某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防災減災儀器設備的研發工作,我承認很多設備我們不如國外,但有些我們的東西也是領先的,不要看到地震局就只想到與地震有關。
你知道現在建築的健康檢測及監測用到了我們的設備嗎?你知道橋樑通車前及通車一段時間後都要用專用設備檢測嗎?你知道高鐵通過的每座橋樑都必須符合振動標準防止產生共振橋塌車毀嗎?你知道水電站核電站都有相應的檢測及監測設備保證運行安全嗎?防災儀器設備這行業太冷門,沒多少人願意乾乾,總要有人干吧,你只知道你住的樓沒倒過的橋沒塌,你知道有多少老學者默默研究了一輩子嗎?

還有你知道為什麼一地震就倒那麼多房子嗎,真的是我們地震局屁事沒幹?你自己去問問那些黑心的開發商,還有一些審批部門有沒有嚴格按照地震局發布的抗震結構標準去建房??
還有國家最專業的地震救援隊不就是地震局訓練培養的嗎?汶川地震,還有最近的尼泊爾地震,中國地震救援隊作為最專業的救援力量都發揮了巨大作用。另外你知道國家地震救援中心協助訓練了多少消防隊員抗震救援的技能嗎?
還有大家都認為預測地震才是地震局應該乾的,地震局不是沒有做而是一直有人在從事這方面研究,可是你要知道預測地震是世界性難題,以現在人類的科技水平還遠遠不能成功預測。什麼?你說日本能提前幾秒預測?拜託那不叫預測那叫預警,地震已經發生了才能發出警報對震中比較遠的地方才有作用,而較遠的地方破壞力又很小,其原理就是利用無線電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快提前告訴地震沒有波及的地方的人,而且自汶川地震以後我國也在逐步完善地震預警系統。
另外地震局的一些問題也不得不說,全國各地都有監測台站都得有人啊,養的人多了,然後地震局又不像國家電網啊鐵道部啊能夠實實在在的讓民眾看到實際作用,大家自然覺得白養這麼多人了。照大家的意思地震局預測不了地震就應該撤,那研究癌症的醫生現今也治不好癌症是不是也要撤呢?
說這麼多,大家對於地震局的一些看法是非心裡應該有數了。我不為地震局申冤,因為確實沒有預測出地震讓大家失望了,但地震局不是完全吃白飯的,上面這些事大家還是有權有必要知情的。至於撤不撤地震局啊,要不要「白養」這麼多人啊,那是上面的事,咱這些小民操心也沒用。


好吧,原來可以用電腦編輯答案,畢業論文外審已過,頓感輕鬆,野外項目歸來,終於有時間來重新編輯答案了;感謝那麼多人關注這個問題。

  • 突然看到一個自己所學專業的問題,興奮不已。畢竟地球物理大類的人就不是很多,再有地震的又少了很多,而且地震方向的又只有極少數在做天然地震。
  • 好,言歸正傳,地震局,對,提問中說的是地震局,一般一個省級地震局下面大概會分三個主要系統,以湖北省地震局為例(因為湖北省地震局又稱為國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是一個比較大型的地震局,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現在好像國家地震局把地震研究所的牌子收回去了),湖北省地震局下設有湖北省地震監測預報中心、武漢地震工程研究院、武漢地震科學儀器研究院湖北省地震文獻信息中心、武漢科衡地震儀器廠、湖北省地震局後勤服務中心等二級企事業單位。還設有地殼形變與地震研究室、空間大地測量研究室、重力與固體潮研究室、水庫誘發地震研究室、地球科學儀器研究中心、遙感與減災技術研究中心、重力實驗室、地殼形變實驗室、寬頻帶數字地震計測試中心、大地測量儀器標準檢定中心、武漢引力與固體潮野外綜合觀測站、定點與流動人衛激光測量站等研究、實驗與觀測機構,以及《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編輯部等部門。總的來說就是三大板塊,一個是工程院,二是研究院,三是監測中心,其中二研究院我是統稱的實際一般包括地震儀器研究,文獻檢索中心,地殼變形與地震研究所等等以上所說的,因為湖北地震局特殊,所以研究機構很多,但是其他省的地震局並沒有這麼龐大的研究機構,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各種比較前沿的事情,以科研為主。

接下來我也會以上三塊內容介紹地震局的工作情況:

  1. 工程院:工程院現在已經有很多省將它化為企業單位,也就不在是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意味著要自給自足。主要功能,配合城市規劃部分進行城市規劃,具體來說,有很多城市雖未處在大的地震帶上但是城市地下也會存在一些支離破碎的斷層破裂帶,這些地方按照相關規定不允許建建築,所以有的城市就會出現奇怪的狹長的廣場,綠化帶之類的,也許也是有這方面的考慮,還有甚至有些斷層本來就是活斷層,所以這就更不能有建築在上面,無論有沒有地震,這都是一份巨大的潛在危險,由於這些工作都是在80年代才從全國開始重視,所以工程院就是使用各種方法,例如人工地震激發,電法等等地球物理手段加上地質填圖推斷,找出這些區域,提供城市規劃部門,保證城市建築不被建到這些危險的地方,有人說那建房之前不是有岩土勘察嗎?為什麼還要地震局工程院來看看下邊有沒有破碎帶斷層,實際上岩土勘察主要是找隱伏岩溶,再者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知道岩土還只是與土打交道比較多,所以可以知道探測深度有限,再者,探測範圍也有限,不能從宏觀上判斷建築物下面地層是否穩定,以上就為地震局工程院的主要職業,當然隨著轉企,城市規劃的項目變成其中一部分,為了自給自足,還需在接一些基坑,地面塌陷,管線探測等等養活自己的工程項目。
  2. 研究院:樓上的知友已經有一位就這塊做了回答,我簡單說一點我了解的,研究院並不作為一般地震局的主要工作板塊,大家想想也知道,每個省份都有地震局,當然國家層面有總局,在這我就以省局為例,也就是說,省局的研究院一般力量較小,因為數量太多,不能形成科研合力,所以也就沒有投入太多的資金到一塊,所以我也將研究院統稱了一下,實質下面的研究所類型眾多,方向眾多,從電法到重力,從磁法到地震,一般這些主要的科研部門集中在某幾個大的省局,這些省份的地震局都曾經從中科院轉過來,所以有基礎進行研究,還有就是主要的前沿研究都集中在中科院的幾個地球物理研究所和總局一級,以及中國地質調查院下面的一些研究中心,例如地震第一監測中心第二監測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等等,(湖北地震局是特例),地震是個非常複雜的東西,一個省級研究單位也有時確實力不從心。這塊不在贅述。
  3. 監測中心:這是各地震局的一個主要工作,有很多不了解的總覺得都不能預測,監測有什麼用呢?(曾經08年大地震結束後,有很多人提議撤掉地震局,撤掉地質大學的地球物理系,直到最近崔永元與復旦生科的口水大戰,我突然回想起這一點與08年何其相似,隨便吐槽,大家忽略),監測中心每個省局都有,國家級的也有,應該是大部分的錢都用在台站建設和維護上了,台站就是分布在各個深山老林里的地質觀測站(因為城市噪音太大,所以要遠離有人工活動的地方),觀測各個地方的地下地震活動,最終形成了全國的地震觀測網,一個是當地震發生時迅速確定震中,和震級以及震源深度,可迅速反饋相關救災部門迅速單位,二是為研究院提供實時數據研究,為新方法研究提供數據支持,這也就是在08年的時候部隊能夠迅速準確到達災區地點,為救援爭取時間,那意義有多大,回看唐山大地震的時候,當然有很多其他因素不對等,但是總得來說也可看出監測的重要性。
  • 以上就為我所了解的一點東西,順帶說一下,有很多人覺得這個部門的巨大開支有疑問,我想說的是那是官僚問題,地震局這個單位大部分都是科研類人員,你沒有守過台站,不知道一個人看著一個儀器在深山老林里的孤獨寂寞,你也不知道守台站一天的野外補助也只有幾十塊錢,(希望大家別說嫌苦辭職這樣的話,知友的素質應該不會這樣說吧),還有就是地震預報是世界難題,中國沒解決,全世界都沒解決,網上說的有人可以通過幾個幾站的地震記錄圖預報地震,我不敢否認確實在那段時間他說中了,但關鍵是,也許他其實預測了上百次,結果真的中了一次,這個怎麼辦呢?讓他去真的預報地震去?這個辦法實際在邢台大地震以後用過,舉全國賢才來解決地震預測難題,還搞了一套地震預測方案,最後的結果就是政府部門差點瘋了(預測全國各地都近期有大地震)(這是聽一個師兄聊天說的,不確定歷史事實)。
  • 再,預報分為長期中期短期以及臨震預警,從2001年正運行的國家數字地震台網和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對於地震科學和地震監測預報研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臨震預警,提前一秒到幾秒不等,根據橫波縱波速度差,實際地震已經發生,有時是傳到了地震台站還沒有傳到人群聚集區域,由於電信號比地震波速傳播要快,所以在這個速度差成為了那救命的幾秒。中長期的預報研究現在也逐步有了很多收穫(往往只能確定某個地震帶在未來不知道多少年要發生地震實際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具體的地震時間點其實很難確定,也就是短期預報是一個世界難題,打個比方,實際地震的產生可以簡單的理解成地下的岩石發生的大的斷裂移位從而產生了抖動,這就好比地震帶實際上就是一個人在掰一塊木板的那個中間部位,但是這個部位什麼時候會被掰斷從而產生抖動,誰都不知道,因為地質研究一直都是以百萬年為時間尺度,而地下的介質複雜程度遠遠比大氣複雜的多的多,最主要的是,世界上現在的鑽探都沒有鑽下去多深,所以全憑一些物理參數來推測地下的情況,所以難度可想而知。
  • 再,地震能不能預報實際還在討論,但是不管能不能預報,地震局的臨震預警和城市規劃作用實際上也是有意義的,再者就是說花錢研究這個東西最好有么有結果的質疑還有應不應該相信這些科研機構,這個~我該怎麼說呢?
  • 最後,感謝 @xxx xxx (這個名字好奇怪,找了半天不知道能不能@到)指出錯誤,

附上中國地震台網網址:中國地震台網——首頁


以前在某所呆過,算是說一下自己工作經驗吧。

地震局屬於行政單位,我說的行政單位是指他們不做研發,而且很多都是公務員,主要工作就是系統內數據分析報告等。

現在地震的預測主要靠地下水位,水溫,氣壓等變化規律,當然還有一些其他高級點的,不過現在主要還是這部分。研發部門要做的設備就是感測器硬體設備,感測器軟體部分,還有採集器(一般為PC機)軟體部分,做個物聯網開發的應該一看就明白。
溫度感測器採集一段時間的數據,地震局人員上班收集昨天的數據,然後自己簡單處理比如對比以前曲線等。然後將數據入庫。當然一般也會有特殊報警,不會等到你次日上班才發現。

地震預測準不準?
一般地震前該地區水位水溫氣壓都會有變化的,但不是有劇烈變化就是有地震。為什麼地震前沒有預測到,其實是檢測到可能會有地震了,但是有沒有誰也不敢確定。如果你讓國家發布預警,不說可能造成該地區幾十萬民眾恐慌,但是預報之後沒發生地震,人們就能把你罵死。

為什麼每個地區都有地震局?
這個應該是行政需要吧,各個地區都是有預算的。你要採購設備,招聘人員等。還有有些數據哪些部門有權里看哪些部門沒有權利看等等。這個應該純屬行政方面了。和市醫院,市中學類似吧。

地震工作是閑職?
我承認有些人員是每天基本就半個小時的工作量。但很多基層還是很累的,特別是負責儀器安裝,檢修,常規維護。很多需要檢測的點都在很偏遠的山區,安裝一台儀器可能光開車就得1天,有些地方還得做牛車。還有多人就需要駐紮到一些貧瘠的村落,一年回不去幾次。更別說說新疆有些地區一輩子只洗2次澡。就算一些好點的研究部門工作,北京月薪8000左右,比同齡軟體開發要低很多。而且我認識的幾個同事比一些公司的工作人員責任心要強很多。

這個還是匿了吧,但是這個應該沒涉及到保密條例。


我不明白大部分回答都圍繞「預測」「預報」是什麼意思。地震根本就不能短期預測,這不是學界公認的事實嗎?地震局作為公共部門,應該做的是與公眾利益直接相關的工作。理想情況下,作為一個能夠協調多種公共資源的部門,地震局絕對應該把以下幾方面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1、向公眾普及地震自救常識,在地震多發地區組織經常性的演練,讓公眾在地震來臨時知道該怎麼辦,不至於過度恐慌。配合以下第2點,可以挽救無數生命。
2、建設地震預警系統。地震雖然不可預測,但是可以預警,利用地震P波比S波傳遞得快這一點,在地震台網監測到P波的同時,立即通過廣播、電視、手機、互聯網等,向可能受影響的地區全面發布,告知公眾地震S波還有多長時間到達。如果建設得好,可以為不在震中的地區贏得幾秒到幾十秒的寶貴時間。不要小看這點時間,只要公眾事前受過恰當的訓練,幾秒鐘也可以做很多事:在家裡可以關掉明火,拉掉電閘,敞開房門,遠離危險物品,找個堅固的桌子底下蹲好,冷靜下來想好逃生路線;開車的人可以緊急停車;核電站、鐵路、醫院等部門可以採取緊急應對措施減少次生災害。日本氣象廳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值得學習(日本地震預警系統介紹)。中國內陸地區比日本地質情況複雜得多,預警的難度更高,但並不是做不到的。
3、針對各地具體情況,發展不同的建築物抗震技術,細化建築工程抗震標準。同樣能量的地震,在地質條件不同、建築規劃習慣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是很不一樣的,這裡面大有研究可做。

以上幾條的價值遠遠高於幻想中的預測預報,地震局根本不應該浪費資源研究什麼預測,公眾也不該拿「這次地震為什麼事先不預報」來指責地震局,做好以上幾條才是地震局的本職工作。


管理員大人是知道我今兒考研嗎?早上收到消息,說我進知乎日報了。那給我激動的呀。下午考地震勘探原理那叫一個順阿,監考好幾次過來看我准考證身份證,估計是懷疑我是替考。哈哈哈。。。背景交代完畢================================這是以前的回答=====================大到國家地震局,小到地方台站,就拿我們專業的那些地震系統的專家專業水平來說,地震局,也只能做到地震震時的監測與震後的震級發布與救災工作。目前來看,監測技術已經較為成熟,去年我去台網中心(職責就是負責監測匯總全國各國大小省市和地方台站的監測數據,地震發生時第一時間出版速報,包括震中,震級,震源深度等)參觀的時候,那邊的技術人員就說現在基本上能做到一般5級左右的地震能夠事發5分鐘後出地震速報。所以他們的工作就是每天盯著電腦看數據,處理數據。像地震局來說,台網中心也只是它的一個部門而已,還有好多其他的職能部門。例如搞救災裝備的,搞震後救援訓練的,搞地震模型研究的,這些人才是在研究怎麼預測地震,不過一般來說他們的方法都是基於概率統計的。所以說了跟沒說一樣。也有搞地震勘探做項目的。當然還有像我們學校的老師那樣,搞教書育人的。(ps:今天(1月23日上午12點18分)瀋陽遼陽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
================================================
一轉眼大三跨大四。現在來看,我現在的方向是地震勘探。屬於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關係不大。中國地震局下屬各個不同的部門。有地球所,力學所,地質所,台網中心,等各個部門。大家雖都在不同部門,但目標都是一致的。心懷眾生,扶危定傾。真的,在地震系統工作的人其實一直都在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在不同領域孜孜的努力著。有人在研究震源機制,有人在研究地震波傳播理論,有人則在研究地震地質。其實天然地震的研究在國際上一直是一門前沿尖端科學。加州伯克利的大牛們也在做這個。中國的天然地震研究在這十幾年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我的老師去年在science上也發表了一篇天然地震波動傳播理論的論文。
縱然如此,每當大震來臨,我們面對的還是來自社會眾口一致的質疑和指責。不作為,吃乾飯,馬後炮,這是你們對我們的理解。(可是我們有多努力你們知道嘛嘛嘛嘛。。。。)科技發展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在一個起步晚,重視程度低(這幾年大幅提高),專業人才缺乏的中國,為了保護我們的家園,我們在努力,奢望你的理解。

考研回來路上手機碼字,如有錯誤請諒解!


我們公司和地震局有個項目,我總去我們這的地震局。我說說的我的想法。有的地方可能有些許的錯誤,但我說出我所看見的,知道的東西。

一般人認為地震局是用來預報地震的,這個是完全錯誤的想法。地震局和氣象局不同,氣象是你能通過衛星檢測,通過模型計算出來的。地震是沒有辦法計算。

像我們這的地震局都有下屬的地震台,這個是用來檢測有沒有地震的。每天定時從地震台將檢測的數據傳回到地震局裡。地震局裡專門有一個科室來處理這些數據,但是怎麼處理我不太清楚。

地震局裡還有個應急管理科,這個是我接觸比較多的一個科室。他們主要只能就是處理各個部門、旗縣區、企業的地震應急預案,他們審核這些東西,看你的處理流程,處理方式,領導班子成員之類的。還有對避難場所管理,什麼學校,廣場之類,場所位置啊,輻射範圍啊,安置人數,避難人數,還有各種設施有多少之類。還要統計各個社區企業的救援隊伍,比如消防隊。還有對於救援裝備的管理。

一旦發生地震,所有的避難步驟全都按照應急預案來處理。地震局就是來協調這些東西的,因為只有這些東西才能保證地震來了以後能及時處理,減小次生傷害。有問題他們可以很速度協調其他部門進行處理。

有的時候他們還涉及地震知識的宣傳啊,地震演習,培訓的指導。

基本這樣,地震局不是用來預報地震的,是監測地震,以及震後避難,救援,安置受災人員,協調各個部門的工作。

文筆不好,敬請諒解。如有錯誤,歡迎指出。


我同學在天津第一地震局工作(單位名稱可能有誤),常年在外地出差,一待就是幾個月,在西南大山大嶺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做水準測量,進行變形監測工作。
雖然我無法討論其工作對地震的預報意義,但其工作辛苦性、危險性絕對是普通老百姓無法理解的,比如前一段時間剛更新QQ狀態,說差點出車禍,人車差點都掉下懸崖了。作為國內前十高校畢業、專業全國第一的學生,從事這樣的工作,無論怎樣,我認為是值得欽佩的事情。
至於地震局其他工作人員,自然也按專業來分,比如各種技術、財務、管理、黨委等等,所有事業機關有的,地震局當然也不會缺少。我想說的是,哪裡都有老鼠屎,但哪裡也都有好的湯,不輕易的將一個機構否認,積極的發現他的另一面,也許是我們應該做的。畢竟一個社會機構(組織)的存在感是普通基層員工用心血換來的。


瀉藥。
貌似是個老問題啊~後有我的評述。


中國地震局成立於1971年,時稱國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為中國地震局。
中國地震局是管理全國地震工作、經國務院授權承擔《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賦予的行政執法職責的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中國地震局_百度百科

所以,地震局工作的關鍵,就是這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1.歷史沿革
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危害極大,因此,黨和政府歷來對地震工作十分重視。早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國家在中國科學院內就設立了地震台站等地震工作機構,當時的主要任務是地震觀測,現場考察、人才培訓,但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人員和機構都比較分散。為了集中力量攻克難關,1953年11月,中國科學院決定成立「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委員會下設綜合組、地質組和歷史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計委審核重大項目提供諮詢。60年代,我國地震進入活躍階段,在周總理的親自關懷下逐步建立起全國性的地震工作機構。
邢台地震後,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國家科委和中國科學院組成地震辦公室。
為了加強地震監測、預報、科研的集中統一管理,1971年8月2日國務院國發56號文,決定撤銷中央地震工作小組辦公室,成立國家地震局作為中央地震工作小組的辦事機構,統一管理全國的地震工作,國家地震局由中國科學院代管。
國家地震局成立後,中國科學院的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研究所、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地質研究所、工程力學研究所、中南大地構造研究室等單位整建制劃歸國家地震局領導,與此同時還先後組建了蘭州、新疆、成都、昆明、廣州、福州、武漢、南京、瀋陽九個地震大隊,實行雙重領導以地方為主的管理體制。此外還組建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山東、安徽、湖南、貴州、內蒙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震隊。
1975年12月,國家地震局由中國科學院代管改為國務院直屬局。
2.組織職能
(一)擬定國家防震減災工作的發展戰略、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地震行業標準並組織實施。
(四)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的規定,監督檢查防震減災的有關工作。
(五)對省、自治區、直轄市地震局實施以中國地震局為主的雙重領導,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管理與計劃財務體制;指導省級以下地震工作機構的工作;管理局直屬事業單位。
(六)管理全國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制定全國地震監測預報方案並組織實施;提出全國地震趨勢預報意見,確定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報國務院批准後組織實施。
(七)承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辦事機構職責;對地震震情和災情進行速報;組織地震災害調查與損失評估;向國務院提出對國內外發生破壞性地震作出快速反應的措施建議。
(八)指導地震科技體制改革;擬定地震科技發展規劃和政策;組織地震科技研究與國家重點地震科技項目攻關;組織協調地震應急、救助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 指導地震科技成果的開發與應用;承擔地震科技方面的對外交流與合作。
(九)指導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
(十)管理、監督地震事業費、基本建設經費和專項資金的使用。
(十一)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資料自:中國地震局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3.地震局工作的重要性
很多人會輕視地震局工作的意義,覺得預測不靠譜,其實,預測並非地震局的主要工作內容
地震,是複雜的地質運動,地震的預測預報涉及的科學問題太多,目前條件下還不能實現預測預報。


那麼,地震局的工作重點是什麼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注意,是防震、減災。
包括對可能地震地區的監視、盡最大可能嘗試預測;
遇到災害後的地震應急、救助;
裝備的研究開發、地震科技研究;
宣傳地震災害的教育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畢竟,地震是超大型災難,造成的損失太過巨大。
我舉個栗子。

海城地震是發生在中國遼寧省海城的7.3級大地震,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為9度強。時間是1975年2月4日19點36分,因為預報措施比較成功,這次地震共造成8.1億元的經濟損失。海城地震預報,被譽為人類首次對7級以上地震的成功預報。
由於中國科學家對該次地震進行了準確預測並及時發布了短臨預報,全區人員傷亡共18308人,僅佔總人口數的0.22%。其中,死亡1328人,佔總人口數的0.02%,重傷4292人,輕傷12688人,輕重傷佔總人口數的0.2%。部分人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在正確預測地震的基礎上,由官方組織撤離民眾,明顯降低損失的唯一成功案例。
修改自百度百科--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書_

再比如:1997 年4 月6日新疆伽師發生6級地震前,新疆地震局做出了較準確的臨震預報,伽師縣政府根據新疆地震局臨震預報意見,採取了緊急措施.兩次6 級強震造成2000餘間房屋倒塌和建築物的嚴重破壞,但沒有造成人員死亡。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歷史今天|中國歷史

應評論里的要求,寫出海城地震是怎麼預測的:
(在我看來海城地震的長期、中期預測很給力,但是短期和臨時預測其實是靠前震的跡象)

海城地震的長期預報,至少可以追溯到1970年。該年,在周恩來的推動下,中國召開了首次全國地震預報工作會議,遼寧省革委會也成立了地震工作領導小組,該小組在一份秘密報告中說道:「渤海灣強震區的震中近期有北移的趨勢。位於渤海灣之濱的金縣和營口,可能受到這個強震區的影響而遭受破壞」。營口,正是海城地震所在的核心區域。但報告沒有就地震發生時間做任何預測。
海城地震的中期預報,則可以追溯到1974年。該年6月,國家地震局在北京召開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形勢會商會,遼寧方面的地震工作人員也參與了此次會議。會後,國務院發布1974年69號文件,向相關各省轉發了會議形成的中科院報告。報告中提到:「(會上)多數人認為:京津一帶,渤海北部,晉、冀、豫交界的邯鄲、安陽一帶,山西臨汾盆地、山東臨沂一帶和黃海中部地區,今明年內可能發生五至六級地震,內蒙的包頭、五原一帶可能發生五級左右地震。」所謂「渤海北部」,就包括遼寧海城在內。事實上,該報告預測的六個地區,只有「渤海北部」在之後的兩年內發生了破壞性地震。做出該中期預報的同時,69號文件也承認:「由於目前地震預測預報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高,因此,在報告中提出的一些地方今明年內可能發生強震,只是一種估計,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但要立足於有震,做到有備無患。」
1975年1月13日,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在北京召開時,國家地震局瀋陽大隊的顧浩鼎在會上發言,認為「半年甚至一兩個月內,會有6級地震」。

1974年12月到1975年1月,省革委會多次發布具備可操作性的短期預報,但都被證明是誤報。

為響應國務院69號文件,遼寧省革委會於1974年7月召開會議專門討論地震問題。會議主旨是大規模地開展地震教育工作和培訓前兆異常檢測群眾隊伍,不涉及對地震形勢的預報。直到11月,國家地震局在遼寧開原召開會議對東北地震趨勢做具體評估,才簡單羅列了東北地區6個「近期」可能發生地震的地區,其中的兩個——大連市和營口市,位於遼寧境內。對這6個地區的預報,後來只有營口應驗。遼寧方面會後提供的報告,則列舉了遼寧境內7處「地震危險性比較大的地區」,並認為金縣和營口-熊岳地區以及大連西南200公里以內海域「近期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12月22日,ML5.2級的遼陽-本溪地震的發生,讓遼寧省革委會的神經突然高度緊張起來。雖然國家地震局最終的考察結果認為該地震系當地水庫注水所引發,但該結論直到1975年1月初才傳達給遼寧省革委會。故而,在整個12月下旬,神經緊繃的遼寧省革委會一直在竭力催迫省地震辦拿出具體的短期預報方案。23日,革委會發布了三個來自省地震辦的短期預報:(1)丹東一帶可能發生5級左右地震,但「日期尚難判定」;(2)、盤錦-營口-熊岳地區12月25日到1月10日期間可能發生4-5級地震;(3)、大連一帶可能發生5級以上地震,但「日期尚難判定」。但事後證明,這三個短期預報,都是誤報

29日,省革委會又發布省地震辦提供的短期預報,(1)認為遼陽-本溪地區仍可能發生5級左右地震;(2)重申了23日對盤錦-營口和大連地區的短期預報,但沒有再給出時間範圍;3、不再提及丹東地區。31日,省地震辦將29日的短期預報進一步具體化,認為遼陽-本溪地區可能發生5級地震的大致時間範圍是在1975年1月5日以前。事後證明,這次短期預報也是誤報

這些誤報引發的混亂,直到1975年1月10日前後才結束。結束的原因有二,一是省革委會獲悉了國家地震局對遼陽-本溪地震的考察結論;二是該區域的地震異常活動已經減弱。1月12日,省革委會再次發布預報,認為遼東半島可能發生大於5級的地震,但「具體時間尚難判斷」,該預報在時間和空間上都過於模糊,對避震減災顯然沒有實際指導意義

準確「短期預報」,是遼寧省地震辦的地震學者顧浩鼎1975年1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上提出來的。顧氏在會議上提出:「(1)較大地震可能發生的時間不會拖得很久,在今年上半年或一、二月份內;(2)、地震在遼東半島發生的可能性較大,……也可能大一些,既包括整個遼東半島及沿海海域;(3)預料的地震震級在6級左右。」

海城地震有大量具備破壞性的前震,所以省革委會才能及時發出預警信息

1975年2月3日傍晚,營口至海城一帶小震活動驟然增多,至2月4日晨8時,當地已先後監測到200多次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是4日晨7時50分的4.7級地震。
2月4日零時30分,遼寧省地震辦主任朱鳳鳴向省政府提交的《地震情報》中,提出「震級尚在不斷加大」,「很可能後面有較大地震」。這些被認為是海城地震的臨震預報。但據說,朱鳳鳴並未明言大地震將在24小時內發生,他的時間尺度或許是一兩個星期之內。
但革委會副主任華文看到這份《地震情報》後,當即處於緊張狀態,立即要求開會布置防震工作。當天11時,作為遼寧省革委會第一副主任的李伯秋將軍,下令要求市、縣、公社採取緊急措施,包括晝夜值班巡邏、不堅固的房子要借宿睡覺等。當晚19時36分,大地震到來了。
前震之外,海城地震爆發前的一些與當時的地震宣傳材料相吻合的特殊表現,也強化了部分基層地震工作者對大地震一定會發生的判斷。譬如在大地震爆發前的2月4日下午前震活動曾一度歸於平靜,但恰恰是這個平靜,使許多基層地震工作者堅信大震將至,因為根據1966年邢台地震的前震情況,曾總結出一條「經驗」——「小震活躍-短暫平靜-大震」,該經驗在當年的宣傳材料中廣為引用,營口縣地震辦的曹顯清,就因此直觀地將2月4日下午地震活動的減弱,解釋為破裂前能量的最終積累。
海城地震世界首次成功預報真相_騰訊今日話題歷史版

地震短臨預報在現有科學水平下根本做不到
地震預報在當前仍是世界級的難題。面對無常的地震,更務實的做法,應該是強化建築物的抗震能力-------這應該是目前地震局的工作重點才對。


此視頻能解答題主疑問:
視頻封面【飛碟說:雅安特輯】中國地震局在幹嘛?視頻


歪個樓,談一下對於網上泛濫的地震預測信息。
老是有些兒人宣稱某時某地會發生地震,對於他們來說,無外乎發條微博,狀態,預測不對,沒啥事,大家很快忘了。可是政府部門不能依靠一條微博,狀態就進入地震緊急狀態啊,那得多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最後地震沒發生,相信我,肯定是同一批人換副口吻罵政府胡亂作為。
萬一瞎貓碰到死耗子,這些人有一次蒙對了,而政府部門沒有作出相應的應對措施。還會是那批人翻出這條預測信息大喊某人在某時已經有過預測了,政府為什麼不作為云云。總之,「最終解釋權」歸噴子所有。


既然一個菲爾茲獎都沒培養出來, 中國數學家都在幹嘛?數學系中科院數學所都關掉。諾貝爾獎也沒有啊,物化醫系這些人都在幹嘛?都關掉。人家美國六十年代就登月,咱們到現在還只能在外太空轉轉,天文系航天部門也關掉吧。建國六十多年了咋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不咱也關掉…


地震的檢測首先是可以得到各國地下核試驗等信息,
然後是通過地震發生後震波在全國台網的變化是可以探測大地結構和找礦的。

當然,這也是我看來的觀點,總之,以前的想法都太Simple了。


和氣象局肯定不同。
但從管理效率的角度,感覺地震局的行政審批管理職能應該同研究職能分開來,把這部分職合併到民防、減災、消防一起,可能比較有效率


在我去廣州某地震局打雜的日子裡,我主要負責整理分析他們的檢測數據。由於我學的是地理科學和宇宙學交叉的東西,就參與了國內相關課題的研究。感覺都偏理論,對長期的地震預測有用。目前正處於活躍期,地震局的人會緊張一點,持續監測獲得的數據是最有用的了,每個分局都有自己的監測任務。


好吧再添兩句免得別人以為是憤青。那些說專家水的請看完定量地震學再來,如果有生之年能讀懂的話。地震局是主要的是兩個作用,一個為建築提供抗震參考,我國的建築設計是需要通過抗震等級評定的這個是地震局的工作,第二個是為災後救援提供依據也就是救援力量如何分配,震後是沒有通信的,需要地震局根據測量數據評估。還有屬於研究內容,地震的預警與預測,預測就是未來幾十年是否會發生什麼地震,這個對於建築修建有指導作用不是讓你跑的,還有預警就是地震發生幾天或者幾小時,這個是讓你跑的。


主要業務有一項是驗收一些建設項目的抗震性,也就是斂財手段了,你們懂的


我是地震局家屬,目前在讀地質專業的博士。

前兩年有人大代表提出取消地震局,把地震局和高校或者一些研究所合併,也就是說地震還是要繼續研究,但去掉地震局的行政職能,我們全家都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建議。

我經常會把我家住的省局和我們學校的科研水平做對比,不得不說省局的科研水平真的挺差的(國家局就好很多),在省局工作的人貌似都覺得踏實搞科研沒有巴結領導來的重要,而且因為事業單位現在非常吃香,每年省局進來的新職員全是關係戶,還有一點讓我不理解的是,省局就那麼2,300個職工為什麼需要七個局長。

雖然每次看到家裡人出野外寫文章工作真的很辛苦,但我真的很討厭省局人的勢力和亂糟糟的科研氣氛。


地震不是不能預測,只是不能短期精確預測,不能預測一個地點某時某刻會發生多大的地震,但是能預測某個區域在較長的某段時間裡有多大的發生某個級數範圍內地震的可能性。


地震還需要監測,如果地震發生後沒有人監測,那真的是很危險的事情。大地震發生後立即監測到並進行分析,對於地震救災還是很重要的。


我個人對地震局真是沒什麼好印象。
本人研究生就是在地震局系統下面的研究所讀的,做了幾個實際運行的項目,大致總結出地震局以下幾點特徵:
1.地震數據傳輸網路和數據存儲系統安全性差
差到什麼地步呢?弱密碼的時期有過,裸奔的時期有過,明文傳輸到現在還是如此。
2.體制臃腫,外行領導內行
項目招標內部你懂的決定,開發出來軟體基本上只能叫小程序。有次驗收時有個中年教授曾跟我一起討論測試報告,這貨號稱自己某985計算機專業博士畢業,竟然不知道啥叫資料庫三範式,也不知道啥叫時間複雜度。我還能說啥,跟這幫人能做出個鬼?
3.人才短缺
曾和某局一起合作,他們做的軟體在我負責的上游,因為是網路軟體,並有一定即時性要求,需要我儘快且穩定的從他開的埠拿到數據。他們整個會話方式照搬另一個數據流傳輸的系統,可能幾天只交換一次數據,非要保持長連接;如果連接斷開,控制台和界面都沒消息,日誌也不體現;如果由於斷線錯過某次數據傳輸,沒有重發功能。這幾點真是讓我欲哭無淚,我曾試圖交涉,讓對面增加重發功能,以保證整個業務流程完整,結果被對方以我沒法給他提供實現重發功能的代碼拒絕了,你沒看錯。
一個開發出這種程序的團隊,拿了7位數的行業專項,還削尖了腦袋到各項目中撈錢,沒多大本事,見到錢跟見了爹一樣。


http://weixin.qq.com/r/5XVNQmXEd1sIh3QhnyDB (二維碼自動識別)

http://e.weibo.com/1938424152/ztWAPeuEl 搜狐財經這個應該是我目前看到的最直觀的


推薦閱讀:

地震可以預測嗎?
地震一般會導致哪些次生災害?
什麼是水壩地震?該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
汶川地震時,你在做什麼?

TAG:自然科學 | 物理學 | 地震 | 地球科學 | 政府職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