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會受到好萊塢的青睞?
相較於熱衷改編奇幻著作(指環王,哈利·波特,納尼亞等),好萊塢的科幻電影更喜歡原創劇本,可為什麼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卻屢次被改編成電影,而其他一些公認的科幻大師的不朽傑作卻沒有受到這樣的待遇?
貼一篇之前寫的PKD與其改編電影的文章吧,基本PKD被改編的電影都提到了。其中也應該算回答了這個問題。
PKD會夢見電子羊么?——最受好萊塢青睞的科幻作家及其改編電影
PKD
PKD
PKD
是什麼?它是小說作者菲利普·K·迪克名字的縮寫,它更是一種風格與思想的代表:一種關於我們這個混亂、變化和茫然時代的偏執解說,醒世恆言。菲利
普·K·迪克1928年生於芝加哥,1982年去世(他死前曾和雷德利·斯科特多次討論《銀翼殺手》,但很可惜沒能看到影片)。PKD從1955年才開始
發表作品,短短27年里創作了40部長篇和125部短篇小說,《高塔中的男人》是他的成名作。
相對於一般作家而言,PKD是
一個另類,好比課堂上愛惹麻煩的問題兒童。他生前經常處於貧困、混亂的狀態中,甚至曾以吃狗糧度日。他曾沉迷於迷幻藥(我們注意到,在影片《冒名頂替》、
《少數派報告》、《黑暗掃描儀》等片中,都出現了與毒品有關的情節),晚年又對神秘宗教大感興趣。同時他還是個多情種子,一生有好幾次轟轟烈烈的戀愛,其
中包括五次草草收場的婚姻……就跟他的生活一樣,他的作品中充滿了莫測的不確定性,你很難搞清,他什麼時候是認真的,什麼時候只是開個陰沉的玩笑。
另
一位科幻作家奧爾迪斯評價說「在生與死之間,存在著迪克的許多影子世界——幻覺世界、幻想世界、虛構的現實世界、朦朧的半夢半醒的世界,以及偏執的狀
態」。他的小說中充滿了真實與虛幻的矛盾,故事往往圍繞著星際政治陰謀或者意識被改寫控制展開。主人公(往往是平凡的小人物)面對著某個宇宙即將毀滅或者
變化的時刻,但從主人公微不足道的生活中,卻可能產生改變世界的力量。隨著PKD抽絲撥繭的敘述,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好像一隻手慢慢捏緊你的心臟。主人公
激烈的運動著,彷彿陷入漩渦中的蟲子一樣掙扎,逃避追捕,解開謎團,結果卻還是掉進宿命的結局裡。
PKD的作品風格獨特,故
事新奇,充滿諷喻和迷幻感,在科幻迷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其文字又非常能傳達一種意象感,給讀者以很大的想像空間——要不好萊塢也不會那麼熱衷於把他的小說
搬上銀幕了。諷刺的是,他生前沒能享受殊榮,死後卻成了被搬上銀幕次數最多的科幻作家。
雷德利·斯科特與PKD在一起
雷德利·斯科特與PKD在一起
PKD的電影改編作品一覽: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
影片改編自PKD的小說《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在核大戰後的世界中,擁有真正的動物成了僅存人類的一種身份象徵。利克有一隻電子羊,可他非常想擁有一隻真正的羊。這時,在外星移民地
的幾個人造人逃回地球,殺死他們就成了利克實現夢想的唯一機會。雷德利·斯哥特完美地用影像詮釋了何為PKD風格,尤其是導演剪輯版。影片其實只借用了小
說的部分情節,其餘則完全是一種發揮,但PKD的fans都認為,影片中的場景非常接近PKD筆下未來的舊金山。結尾處,複製人首領救了主人公的性命,也許他領悟到了生命的真諦。這種複雜糾纏,甚至令人困惑的性格,這種黑暗與光明同在的風格,都達到了 PKD電影的頂峰。
PKD指數:10
補充一點我在其他文章中對此經典電影與原小說的分析:
電影和菲利普·K·迪克的原作小說有很大不同:在小說中,男主人公的婚姻構成了其沉悶、卑微的生活,但同時也給了他一線希望。男主人公一直渴望獲得一隻真正的動物,而不是外表逼真的「電子羊」——某種程度上「電子羊」正是男主角的自我寫照:逼真但毫無實際價值;只是某種東西的仿製片;帶著一種一去不回的傷感和失落。影片去掉了小說中至關重要的婚姻生活部分,大量增加了複製人的情節,還特別為主人公安排了瑞秋這個複製人伴侶角色。而取代了電子羊的,是電影中主人公夢境中的獨角獸:如果說電子羊是卑微生活的映射,那麼電影中的獨角獸則是主人公人性以及所有美好事物的指代!電影和小說在這裡殊途同歸地把主題表現出來:何為人?何為人性?仿生人/複製品也有靈魂么?
此外,小說的寫法是陰冷、平淡、寫實的,電影則更為風格化,通過大量夜景和寫意式的畫面來描繪混亂而又高科技的未來世界:工業化城市中日夜不停從煙囪中噴涌的火焰,廣告上無處不在的日本色情文化,永遠在淅淅瀝瀝下雨的街道,各種奇裝異服的人流……無論從思想把握還是內在氣質上,《銀翼殺手》對原作小說的呈現都極其到位,但它走得更遠,不但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氣質,更超越了小說本身的主題深度——導演雷德利透露過,他設定的男主角戴克自己就是一個複製人!由此,整部影片的涵義就更為深化了。
《全面回憶》Total Recall (1990)
小說原名《記憶大批發》(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是一個充滿那種冷冷幽默的短篇:小職員奎爾一直夢想去火星,後來,他發現了一家可以購買記憶的公司。在移植記憶的時候,公司卻發現
他就是一名去過火星的間諜,只不過記憶被抹除了。就在間諜組織準備用另一段更離奇荒誕的記憶替代它時,不可思議的事情出現了:將要被移植的記憶又成了真
的,奎爾原來真的是地球的救主!這種「身份危機」是PKD最常用的主題,在它後面,有一種卡夫卡式的陰冷和疑問:人究竟是個什麼東西?現實不可靠,那麼真
實是什麼?影片不像小說那樣充滿黑色幽默,但保羅·維爾霍文漂亮地製造了緊張懸疑的氣氛,創造了朋克式的生活場景,設計了複雜的星際陰謀。除開稍稍多了點
好萊塢式的喧鬧和好萊塢式的結局(不完全是好萊塢式的,因為誰也不敢說,整部影片不過都是一種記憶而已),影片已經很「PKD」了。
PKD指數:8
《一個廢物藝術家的供狀》Confessions d"un Barjo (1992)
法國人導演過一個《Confessions d"un Barjo》,根據的是PKD的短篇《一個廢物藝術家的供狀》(Confessions of a Crap Artist)。它不是一部科幻作品,更像是充滿混亂的PKD自傳。
《異形終結》Screamers (1995)
一場世界大戰把地球變成了世界末日般的修羅場。這時,其中一方的戰場指揮官接到了對方請求議和的信息:他們研究出來的機器殺手快把對方摧垮了。在路上,他遇
到了幾個對方士兵,他們告訴他,機器殺手已經能夠自己生產新的型號了。這些機器人的唯一目的就是消滅掉所有的人類。而到最後,主人公發現,自己信任喜歡的
女孩正是新型的機器終結者。影片始終進行在一種陰冷、懷疑、驚懼的氣氛中,結尾則未脫驚悚片窠臼地讓一隻玩具熊動了起來,暗示機器終結者並未被終結。原作
《第二類型》(Second
Variety)的結尾其實更富於諷刺意味:這些機器殺手之間也開始互相殘殺了。作為一部低成本的PKD電影來說,它算是很不錯的,甚至可以說,有點《異
形》的味道。
PKD指數:8
《冒名頂替》Impostor (2001)
地
球正在和阿爾法星(在影片中是人馬座)進行著一場戰爭。負責研製一種強大武器的科學家卻忽然被安全機關抓了起來。他被告知,其實他只是一個外星派來的內部
裝有炸彈的機器人,擁有著真人的所有記憶和知識,等待時機,進行破壞。他必須逃跑,然後證明自己。歷經千辛萬苦之後,他找到了墜落的外星飛船,然而他看到
的,是一具和他一模一樣的,人類的屍體。影片情節非常忠實原著,場景設置也很有PKD那種陰沉冰冷的風格,但作為一部科幻心理驚悚片看,有點不夠抓人
——主人公逃亡的部分編排得太鬆懈了。原因很簡單,原作只是一個非常短的短篇,而導演本來也是按短片拍的,後來不得已把它拉長成為了一部影片。不過,導演
還是在片中表現出了一種PKD式的疑問:如果這個內藏炸彈的機器人做的事表明,它/他像人類一樣擁有靈魂,我們又該怎樣來評判它/他呢?
PKD指數:7
《少數派報告》Minority Report (2002)
就像把庫布里克的《人工智慧》變成了頂著「斯氏製造」金字招牌的《人工智慧》一樣,《少數派報告》也充滿了斯皮爾伯格的風格。影片加入了濃厚的人性因素(主
人公失子的背景是小說中所沒有的),強調即使在命運拋棄了你的時候,人依然能夠有自己的選擇。自然,很不錯,但不是PKD的思想。小說的主人公並沒有改變
預測中的行為,事實上,在書里,三份報告都是少數派報告:第二份報告是在第一份的基礎上作出的,第三份報告則是在第二份的基礎上作出的。只不過第三份和第
一份的結論一樣,使得第二份看起來就像是「少數派報告」。結尾時,主人公像少數派報告預測的那樣,殺死了一個軍方領袖,正是他企圖毀掉犯罪預測系統而使軍
方重新得到權力。最後,犯罪預報體系也並沒有被取消。
這種不同絕不僅是情節安排的區別。PKD在這個懸念故事中想的問題與斯
皮爾伯格完全不同。一方面,他對生活背後的政治陰謀充滿了神經質的警惕和恐懼,因為渺小的個人在這種陰謀的漩渦中完全無足輕重,無能為力,只能被犧牲被毀
滅;另一方面,他似乎又在懷疑:是否可以為了群體利益而犧牲個人?舉個極端點的例子,你願意為了千萬人的正義把硫酸潑到一個無辜老太太身上么?作為一部科
幻片,《少數派報告》不錯;但作為一部PKD電影,它只能算平平而已。
PKD指數:7
《記憶裂痕》Paycheck (2003)
很不幸,2003年的小本似乎總是與票房毒藥聯繫在了一起。與詹妮弗·洛佩茲一起拍的《鴛鴦綁匪》曾榮登IMDB網站有史以來爛片的第八名。而這次的《記憶
裂痕》幾乎成了《鴛鴦綁匪》第二。影片出來後一片惡評。要說還得怪到導演吳宇森的頭上。本片更證明了,他只能拍一種電影:槍戰式的動作片。沒有《銀翼殺
手》的陰冷,《少數派報告》的驚悚,《全面回憶》的未來感,這部科幻片更像一份作業練習。如果我們以10為最高,來評價一下本片的「PKD指數」(也就是
電影所反映出來的原作者菲利普·K·迪克的風格),那麼它恐怕只能得到一個悲慘的5分。
PKD指數:5
《盲區行者》A Scanner Darkly (2006)
小說直譯過來應該叫《黑暗掃描》或《黑暗掃描儀》,講述的是一位緝毒警察為了追捕一個影子一般神秘的毒販,不惜以身試毒甚至沉迷其中,但隨著他的追蹤,卻發
現那人與自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理查德·林克萊特用真人拍攝然後轉動畫的方式拍攝了此片,其敘事、畫面都非常有PKD風格,混亂、迷幻,用大段對話來
展現氣氛推動故事,而不是像一般那樣把PKD小說拍成動作片。
PKD指數:9
《預見未來》Next (2007)
故
事來源於PKD的短篇小說《金色的男人》(The Golden
Man),講的是政府的一個特工和他的未婚妻,兩人的工作都是追查具有超能力的人,負責消除這種超人的權力。這次,他們碰到了一個有著金色皮膚的男人克里
斯,他能像棋手算到五步棋局那樣預見到未來的各種可能性。然而特工們不知道克里斯的金色皮膚還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可以吸引控制任何異性。於是,克里斯控制
了特工的未婚妻,讓她幫自己逃離這裡。小說結尾,克里斯這種動物的本能戰勝了人類的智力,並預示了某種人類發展的新方向。
尼古拉斯·凱奇繼續其爛片之王稱號的作品,除了影分身等個別片段,整部影片充斥著俗套,浪費了PKD的大好題材。
PKD指數:4
《命運規劃局》The Adjustment Bureau (2011)
影
片改編自PKD的短篇小說《規劃小組》(Adjustment Team),原作是講一個按部就班的辦公室男人Mr.
Fletcher某天來到公司,忽然發現周圍的人都靜止不動了。原來整個世界背後都由「規劃小組」來把握控制,但今天卻讓Mr.
Fletcher脫軌了。驚恐的Fletcher四處奔逃,回家後妻子卻懷疑他有外遇。最終世界又被規劃小組所控制。小說中的主人公千方百計逃離這些
「神」一般人物的追蹤,最後卻發現根本無法告訴妻子世界的真相,只能聽任命運規劃局的人消除他的記憶,讓他重新回到懵懂的現實中去。這樣有深度的小說卻被
電影改編成了一個溫暖的愛情故事,去掉了原作中「人像木偶般被操控」以及男女主角無法溝通的陰沉思想內核。雖然我們能理解導演通俗化的苦心,但卻無法接受
這個平淡的「科幻」電影。故事中的PKD風格也由此面目全非了。
PKD指數:5
《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2015-?)
這是根據PKD經典長篇小說改編的美劇,亞馬遜影業目前只放出了一集試播集。從這第一集看,我覺得堪稱最近兩年看過的科幻美劇(新劇)里最帶感的!復古、黑色味道十足,懸疑感在不緊不慢中透出來。德日佔據下的60年代美國拍得很有質感。PKD改編的電影不容易拍,電視劇也很難,這部有雷德利·斯科特掛名執行製片人,果然靠譜,希望能成經典!
PKD指數:8
未來的PKD電影:
《尤比克》(Ubik)
(這是唯一一部PKD自己創作的劇本)
《為我流淚吧:警察說》(Flow My Tears, the Policeman Said)
(PKD的經典之一,講述一個身處於一個未來警察國家的電視明星,當他早上醒來,發現他居然竟變成一個無名小卒,甚至失去事關生存的身份證明。)
《精靈之王》(King of the Elves)
(想不到吧,迪士尼的這部動畫片也出自PKD之手)
因為他的【短篇】(標記重點) 留空(再次標記重點)供電影再創作發揮的餘地大並且本身故事很有【衝突】和【矛盾】。
順便提示美劇高堡奇人第一季10集已出,亞馬遜續訂了第二季。
Philip K. Dick 的小說被大量改編成電影,除開作者的能力、題材、時代性外,還應看到其中好萊塢撈金體系的作用。
首先是「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68年,"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的小說出版後不久,就有人想要改編成電影。包括馬丁·斯科塞斯在內的很多人都感興趣,但斯科塞斯沒有買改編權。幾經輾轉,最後由 Ridley
Scott 執導,成就了科幻影史上的神作。這個感興趣的可以去查資料,這裡就不多說了。
然後是「全面回憶(Total Recall)「,改編自迪克的短篇小說 「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 」。這個就很有趣了。這部電影的改編權是由兩位劇作者:Dan O"Bannon 和 Ronald Shusett,在迪克仍在世的時候買下來的。你沒聽說過他們,這很正常。大家吃雞蛋的時候都不會關心母雞。直說吧,這兩位是「異形」的故事原創和劇本作者。異形的導演是誰呢? Ridley Scott,瞧,連起來了吧?
「全面回憶」(90年上映)大獲成功,就有了拍個「精神續作」的企劃。於是1992年,「少數派報告(Minority Report )「的改編權成交。但97年才開始前期製作,前後改了好幾版劇本,導演斯皮爾伯格和主演阿湯哥的檔期又各種亂(前者執導A.I,後者出演碟中諜2)。最後2001年才開拍,2002年上映,片子又票房大賣。
說回問題,個人覺得從銀翼殺手、全面回憶到少數派報告這三部,是好萊塢「偶然-&>成功-&>砸錢複製-&>砸大錢拍續作」,這樣的正統打法的威力體現。迪克的小說各種改編,正是因為有「銀翼殺手」珠玉在前,讓他的小說進入更多人視野,才為後面的各種改編誕生打下了基礎。
但為什麼是菲利普·k·迪克,而不是別人,這個各有各的看法,稍後我也從小說的角度來補一下我的看法吧。
事實上,很多科幻大師的作品都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過,很多科幻電影也都是改編自科幻小說而不是原創的。
1,阿瑟克拉克
《2001太空漫遊》都聽說過吧,庫布里克導演的,和迪克的《銀翼殺手》並稱科幻電影頭兩把交椅。
不過準確地說這部電影和小說是同時創作的,克拉克和庫布里克一起構思,一個負責拍一個負責寫。不過電影還有一部原著,就是克拉克的短篇小說《哨站》。
又給你改編電影又幫你寫下一部小說,這個待遇沒誰了。
此外《2001》的續篇《2010》也被改編為電影,只是略有些生不逢時,趕上科幻電影的黃金時代,被忽視了。
2,馮內古特
《五號屠宰場》,1969年出版,獲得雨果獎和星雲獎。1972年就改編成電影了,也是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
3,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確實沒改編成電影,因為這個系列是編年體的方式寫的,改編起來實在難度太大,和自己重編故事差不多。
但是《我,機器人》拍成了電影。
此外,阿西莫夫是機器人三定律的提出者。大部分好萊塢拍攝的機器人題材電影都明顯遵循他的機器人短篇小說思路來的。
4,道格拉斯亞當斯
《銀河系漫遊指南》,這五部系列小說根本就是段子集啊!就這樣好萊塢還是沒放過。強行拍成了科幻喜劇了,而且評價還不錯。
5,弗蘭克赫伯特
科幻小說界的《魔戒》:《沙丘》。大衛林奇1984拍過一個版本,評價並不算好。
不過佐杜洛夫斯基早在1975就試圖拍《沙丘》了,雖然最後項目流產,但是這部完全沒拍的電影被稱為「最偉大的未完成之作」。
一句話,好萊塢一直惦記著這些不朽傑作,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技術不到位,故事不適合拍成電影等等)其中部分沒有改編為電影。不止是菲利普狄克的小說如此。
菲利普迪克的特點基本上是
電子有趣
情節腦洞不錯,敘事場景氣質特殊
敘事線條感好
這就導致了
影像化之後點子亦然有趣
文本影像化後有點、有料、有氣質
作為影像化拓展,符合影像化一般規律的追加和豐富不影響主旨
上面的基本說的差不多,但迪克小說被改編成電影的大都是短篇,好萊塢眾導演編劇只是借用了小說中的一個概念並自行擴充。比如少數派報告就只取用了預知犯罪的設定,全面回憶只用到了記憶提取的設定,剩下的部分諸如地心穿梭或是未來世界之類的就純看導演或編劇的個人喜好了。
放到那些具體的改編作品,上面@丁勾提到的《冒名頂替》之所以會給人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主要是因為它原本就是一個短片,就是那種每個導演拍一段最後合成一部電影長度的方式。只是後來那個系列難產沒有出來,片方就把這個短片擴充內容變成了一部獨立的電影上映。整個故事在迪克改編小說里屬於中上,保留了極富迪克色彩的結局(原著里的主人公也是一直在詢問,如果我保留了全部屬於他的記憶,那我必定是他)屬於改編里比較尊重原作的一部。但可以看出,迪克的小說比較適合於做成短片而非長片,因為細節的部分幾乎全部需要自行補充,補得太細就會沖淡原著里的主線情節,但不做補充又根本無法做出標準電影的長度。
全面回憶的原著其實是比較晦澀難懂的黑色幽默,男主經常夢到自己是特工,後來發現自己真的是特工,但又發現其實自己根本不想當特工,最後又纏著記憶公司給自己一段不是特工的記憶。一層一層的看起來真是雲里霧裡。改編的電影就比較簡單粗暴,只保留了記憶公司的部分,如果說老版還在結局加入了「這似乎是一場夢」的感覺,新版幾乎完全跟原著沒有任何關係了。少數派報告就更不用說了,原著里緊緊圍繞著的「每個先知的報告都是少數派報告」以及直到最後一刻才被揭開的結局到了電影里就成了「先知有一個最強的,他做出的報告即使是少數派最後也足以推翻整個系統」這種一看就是往動作片方向發展的劇情。其它的諸如《記憶裂痕》和《命運規劃局》甚至《銀翼殺手》都基本屬於這個路數,迪克小說的殼子+編導自行發揮,趕上雷德利斯科特這樣的大拿拍出部經典,剩下的就幾乎都是炮灰了。真正做到形神兼備的,就只有一部《盲區行者》(A Scanner Darkly)動畫片的質感,滿篇神經質的絮叨,有些不知所云的情節,真正照著小說拍,也就差不多是這個感覺了很贊同@蔣松筠童鞋的觀點。再補充點偏門的視角吧。
PKD的確不是那類注重技術革新、著眼於機器人和太空這種主流的科幻元素的小說家。他的巔峰創作期貫穿了50到70年代,作品本身和當時的時代一樣,帶著一股濃濃的致幻劑的味道,當然,這可能跟他自己的精神狀態是緊密相關的。而即便現今如這樣的賽博朋克(Cyberpunk)及其衍生的一系列朋克式科幻小說已經屢見不鮮,在當時,PKD本人及其小說仍然是先鋒和邊緣的。如果說當今的好萊塢確實對PKD體現了某種偏愛,那恰好證明了這位反主流作家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地贏得了主流的認同。
另外就是,比如說我一直在思考大家一致覺得電影最應該捕捉呈現的故事性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場景,而我可能認為故事性的核心是來自於一種源源不斷的衝突感,它本質上是一種矛盾統一的辯證美學。而從最淺層的視覺效果來講,不管是蒸汽朋克、賽博朋克還是生化朋克,這個概念本來就是一種雜糅,前者作為技術圖騰決定了一個架空世界,而這種支撐性的技術並沒有帶來真正的文明和興盛,所以「朋克」呈現的是一種髒亂、粗糲、狂躁、絕望的反烏托邦意味。總結起來也就是那句最著名的「high-tech, low life」吧。這種設定本身就是一種永恆性的矛盾,當這樣一個世界影像化之後是非常有風格和風味的。如果電影劇照感受得不是特別明顯,那我就貼一張2K出品的遊戲神作《生化奇兵2》的原畫圖吧。(就是當我一想到蒸汽朋克就想到的場景……)
還有就是PKD的作品裡面有一些一以貫之的元素,總結起來大概就是:
Paranoia, an ever-shifting reality, questions about free will and personal identity, a futuristic world where people are being controlled.
而自由意志和身份認同這兩點基本上已經演變成現代人的永恆拷問。「我是誰?」「我有自由意志么?」在現代化的原子社會裡已經不是故弄玄虛的形而上姿態,而是每個人也許是間歇性也許是情緒化但卻無比真實的困惑。不僅僅電影喜歡編排這種元素,這也是各式的藝術作品試圖挖掘的角度。
而現實和虛幻,真實和感知的變化與流轉也幾乎在PKD所有作品中有所呈現,這又何嘗不是「電影」這種媒介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呢?電影在塑造真實或者塑造虛幻這點上,應該也能從PKD的小說里得到很多線索吧。
最後附上一些零散的參考資料吧:Ranked: Movies Based on Philip K. Dick Stories
Philip K. Dick Movies
Wired 11.12: The Second Coming of Philip K. Dick
Philip K. Dick, the sci-fi writer who fires Hollywood"s imagination in film after film
我看電影看的不多,最近恰好看了幾部豆瓣閱讀上迪克的作品,所以給你點不靠譜的推斷:
1.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發生的場景和環境往往和此時的現實世界差別不大,因此電影容易去布景,而且主要人物出現的場景一般不會太多變,至少不會像《星球大戰》《星際迷航》或者《阿凡達》一樣
2.服飾化妝方面同上,我目前讀過的幾部作品中好像連外星怪物都沒見過,主要人物就算是穿越到2013年的長安街也不會被圍觀
2.5.特效方面同1,2
3.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中科幻感大多建立在一種思維方式或觀念的轉變上,其內核並不是技術革新,比如《尤比克》中對生死界限的觀念轉變;《高城堡的人》中的《易經》和國際格局的倒錯;《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銀翼殺手)中人的界定和價值的變化;《少數派報告》中的善惡觀念和自由意志,這些東西對主流觀眾群體來說既不過分複雜晦澀,又能引發思索,用電影語言表達出來可能會更有意思,給人帶來的觸動和新奇感比純技術革新要強烈得多
4.菲利普·K·迪克作品主線相當明確,情節會聚焦在一兩個核心人物上,主人公往往複雜、矛盾、陰鬱,內心戲比重很大,我覺得這樣的電影只要選對一個魅力強大、氣質相符的足夠優秀的當紅(男)演員作為主角,可以靠一個人就撐起一部戲,非常容易展現出演員的魅力
5.菲利普·K·迪克小說中的劇情,不鬧騰,卻也不會拖沓,節奏感比較強,戲劇張力強——主人公要麼是有必須完成而未完成的事情要做;要麼是有某種可以預期到的危險一直懸在頭上;要麼是有未知的懸念在等待觀眾/讀者,說白了就是儘管氣質陰鬱,卻不會太沉悶無聊
總之——改編難度小、預算可控、拍出來有意思
ps.我是真不懂電影,信口胡謅拋磚引玉,希望能有更厲害的人回答
因為別人過時了 時光穿梭 星際戰爭都老梗了
現實與虛擬的邊界日益模糊是當下的時代特徵
沒發覺現在的科幻都是以人工智慧 基因控制為主題嗎?
基因主題年代也許還沒完全到來
然後以前的好萊塢超級英雄都不會有啥裝備
現在鋼鐵人跟機甲戰士有什麼區別?無非是size小一點
坐等MIT的運動增強裝甲成為美軍配備
PKD小說目前最原滋原味的電影是《A Scanner Darkly》,感興趣可以欣賞一下。
如果你對PKD感興趣,請前往台灣清華大學網站,有提供鄭運鴻老師的在線課程《科幻概論》,其中有3節對其有較為詳細的介紹!(鄭老師對《高堡奇人》的中譯吐槽也非常精彩)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http://www.bilibili.tv/video/av836618/index_25.html
台灣的鄭運鴻老師說的太好 我就直接搬運算了,上方可見分p……
為什麼我看的預見未來不是答案裡面的劇情啥,但是截圖是一樣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