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里買方(Buy side)的生活狀態是怎麼樣的,比賣方(Sell side)真的好很多嗎?

作為Sell side 的准從業人員,經常聽不少前輩說起Buy side 的生活要比我們這種天天出差,趴項目的來的輕鬆地多。真的是這樣嗎?


前 HF 小 PM 飄過。先看 Sell side 分 IBD 和 ST,兩邊的生活區別不少。裡面再細分,Back / Middle / Front Office,Junior 和 Senior,Sales 和 Coverage,Equity 和 Fixed Income,等等都不一樣。譬如在香港,IBD 的小 Analyst 是 work hard play hard(後半部分不能保證)的苦力,往上走才越來越像正常人眼中的"銀行家" ;而 ST 的就偏正常理工男,偶爾去澳門打個 poker(德州撲克)。不過,無論是在哪邊,隨著大家年齡增長,陸續生二胎了,常見話題也都變成育兒心得和幼兒園交流(香港上個好幼兒園的競爭真不是開玩笑的)。八卦當然是永恆的中心話題。

同樣,Buy side 也分 "面對投資者的壓力" 和 "面對市場的壓力"。畢竟 MF 和不少 HF 實際是靠吃 management fee(管理費)過活,而非 performance fee(業績費),因此 fund-raising(找錢) 和 alpha-seeking(賺錢) 都重要。而 Buy side 的 junior 和 ST 的 junior 就挺像,應該說 junior 在哪裡都差不多,所以剛入行的就不要太計較比較來比較去了,哈哈。

在 Buy side 負責"找錢"的,可能不會上知乎。單就負責"賺錢"的 Trader / PM 而言,風格千差萬別。做 Asian,做 European,做 US,做 EM,自然就會有 working hour 的區別。做高頻的,daytrade(日內交易)的,半自動,全自動,全手動,各有不同。各個 asset,各種 strategy,當然也不同。做半自動的低頻,可以非常悠閑(model 已經夠完備了,分配點任務給 junior 去研究即可),每天上班更新一下 market input,調個 parameter,發給 trading desk 照指示執行即可,準時下午四點放工接小孩去;而做最全自動的高頻,也會有半夜四點被叫醒的經歷:什麼,API 崩潰啦?FIX 抽風啦?

市場是真的蠻有意思。平靜的時候,大家往往覺得有點無聊(不少策略是靠 volatility 吃飯的);動蕩的時候,引人入勝(想知道一瞬間賺/輸 X 億的感覺嗎,來 event 就知道了),但太動蕩了又令人感覺也許還是平靜點好(這時往往各種策略都表現不佳)。如果交易的 performance 夠好,想來就來,work from home,當然是可以的。PnL 難看,每天最早到,最晚走,那也是必然的。

小 fund 的風格,大 fund 的風格,Bridgewater 的風格,Brevan Howard 的風格,Renaissance 的風格... 更是不一樣,很有意思。有的壓力驚人,業績不好隨時走人,有的就相對比較舒適。對於 Buy side 而言,不同 fund 之間的風格差異是最重要的,進之前先要研究一下噢。

題外話,似乎知乎不少人喜歡把自己的頭銜膨脹再膨脹,已經看到過好幾個自稱"對沖精英"的不像靠譜,回答夠水,排名很前,粉絲巨多,可能是專業的 paper trader。其實,真在職 HF 的人,很多時候回答是必須匿名的(就是那種"雖然並非一定要匿,可是想想還是匿比較好"的感覺),沒人會把自己的 title 寫那麼大。


在外資IBD(投行部)浸淫數年,進入PE不久,尚在學習摸索。以下為親身經歷,如有雷同,純屬前同事/現同事 -_-


------------------------------------------------我是IBD的分界線----------------------------------------------

其實IBD大致可分為以下兩類,而其中的生活狀態有著質的不同:


1. Bulge Bracket,即所謂的大行,例如GS, MS, CS, UBS(咋那麼多S...),JPM, BAML, Citi等等,在下有幸/不幸在其中某間供職過。若要問我life怎麼樣,請先答我什麼是life...比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100小時;比如在我司樓下有一層樓布滿了酷似日本膠囊酒店的sleeping room,專供印堂發黑雙眼充血思覺失調爆肝壞死的banker們(通常是analyst or associate)短暫插電,隨時再戰江湖;比如時有耳聞某公司的intern/analyst因公殉職,恐怖的是聽過就算,已感麻木;比如參加完各種應酬/飯局/酒席之後還要悲壯地回公司鏖戰ppt / model,不知東方之既白...

施主,您面對的是一群如狼似虎,哦不,如饑似渴的初生牛犢,他們名校畢業,簡歷輝煌,雄心勃勃,熟悉叢林法則,相信自己是天之驕子/女,但又能耐操受虐,視己命如草芥,直到熬過數年analyst/associate之後鳳凰涅槃的那一天,開始虐新一批calf(小牛)。當您韶華已逝,失去了成為新鮮的小牛裡脊(ribeye)的資格,您當然能靠喪飲紅牛燃燒繩命,再創毀荒;或也能像我這種胸無大志的人一樣,苟全性命於亂世,火速加入第2類投行或buyside,才能像這樣邊品茶邊和您在知乎上嘮嗑呢。每當有人問起我從上述這間投行學到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我發自肺腑的答案是:「學會感恩,讓我之後無論遇到何種挫折和變態,都能淡然面之,因為,我,真的,經歷過地獄啊~~~」


2. Middle Market以及Boutique,即所謂的中型投行及精品投行,例如Jefferies, Lazard, Moelis, Houlihan Lokey, William Blair, Evercore等等, 在下亦有幸在其中某間供職。這樣來形容我的一天吧:晨早在家吃完一個light breakie,8點左右到公司,什麼,您說我那麼早就要考勤?No no,我放下手袋打開電腦之後,換上我的running suits,去樓下晨跑。大約摸40分鐘之後,我走進位於同一棟大樓的gym沖一個涼,然後在9點30左右步履輕盈地邁進公司,此時我一般都是第一個到的。中午,我通常會出去做一個hot yoga,或者和同事/朋友吃一個2小時左右的午餐,隨後溜達一圈消消食,再次步履輕盈地邁進公司。5:30到6點之間,拜拜聲此起彼伏,秘書,同事和老闆滿面春風地揮一揮衣袖,步履輕盈地邁出公司。當然,我們也有忙的時候,我大約有一兩次工作到2,3點的經歷,但是這連當Bulge Bracket的談資都不夠,在他們的眼中,2,3點就能make a fuss,簡直是戰5渣,弱爆啦!


------------------------------------------------我是PE的分界線----------------------------------------------

就我目前供職的這家PE而論,生活狀態介於前述的1和2之間吧。辛苦的時候也非常辛苦,但是不同的是,首先我們沒有face time,即是說如果你手頭的確沒有事兒忙活的話,你完全不必顧慮同事會對你6點下班說三道四,或者處心積慮去吃個超長的晚飯+爬梯,12點回到公司發幾個郵件以顯示你的存在感;此外,即使在加班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的心態也從以前的被動加班轉移到目前的主動/自發加班。當你對從事的職業產生興趣,並想儘快入門/更上一層樓時,你的意志力的確能化腐朽為神奇,turn torture into pleasure。簡而言之,我覺得PE的時間利用絕對是更加集中且有效(intensive and efficient),比較少碎片化時間,因此能培養更好的專註力和判斷力(比如如何prioritize work stream或者attend certain meetings),同時也能讓你擁有更多的私人時間。

(什麼?我才不會說我們把活outsource給sellside的前同事,以彼之勞力來換取我們福利的事兒呢!!)


從life style來講,如果cover 市場多的話,buy side
也可以工作時間很長。由於策略多,從第一個市場開盤做到最後一個市場收盤,再做ADR/GDR/xxx等,如果cross-class和cross
market一起做,基本時間和投行有一拼 —— 這一般是prop trader 和 portfolio manager,sales trader
大都收市就下班了 。也有因為要開發新策略,勤奮加班的,跟公司文化有關係。有人提到HFT工作時間,其實不同公司不同人選擇不同的過法。機器在運行交易的時候,有的選擇去喝酒,有的選擇繼續開發新策略,有的睡覺等收錢,有的當金融勞模。一般來說自由度大、激勵到位的公司,大部分人都打雞血一樣主動加班。條條框框多,束手束腳的公司,大夥就下班馬上散夥回家各找各媽了。

如果是side wise,buy side
的通用福利大概就是不用entertain別人而是被人entertain。再就是buy side 的職業upside
更大一些,scalable, no limit。


其實。。。。如果你在買方做業務就會發現,自己TM的就是公司內部的賣方啊!


手機寫的。有錯字請大家多多包含。

Buyside 和sell side是兩個比較大的概念,大到這兩個概念下的子概念各自之間的區別大於共同之處的地步。例如buyside包含投資一級市場的PE,Vc,投資二級市場的mutual fund, hedge fund,pension fund, endowment fund, fund of fund.還有投資其他類型產品的REIT, BDC,CTA等。一級市場投資收益來自於兩類,一類是企業自身發展成長帶來的收益,例如VC 和PE,一類是槓桿收購帶來的收益,二級市場收益就由於投資風格和標的不同更是花樣繁多,不一而足。
Sellside廣義上包含了負責發債發股票發行金融產品,銷售金融產品,銷售待兼并公司,並輔助這些直接銷售做一系列融資,協調,開發新產品工作的機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投資銀行IBD部門,投行research和st部門.
Buyside 和sellside這兩大概念下講,最大的區別在於

1)盈利模式,buyside通過自己投資,資本獲得收益賺錢,sellside通過向buyside銷售產品賺取手續費,交易費等收入。本質上說,sellside為buyside服務。
這一盈利模式的差別體現在在buyside和sellside research上特別明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高盛一年對自己覆蓋的個股出多少sell評級?為什麼這麼少,因為投行是賺交易傭金的,需要高漲的市場情緒才能抽取更多傭金。大多buyside的報告是內部交流用,外部是看不到的,這些報告更多是為了對一個投資決定做出一個客觀結論,往往有買有賣的推薦,做的也不花俏,簡單的word,溝通為主要目的

2)員工生活方式,buyside和sellside都有巨大壓力,但是體現不同,buyside普遍生活節奏更容易受自己控制,sellside由於要服務客戶,往往受客戶的時區和要求限制,工作時間極長。
需要注意的是,我完全不是說buyside 生活更輕鬆,PE和hedge fund工作節奏十分拚命,壓力巨大,據說所知很多PE如果項目虧本,該項目組上所有人都是要裁員的。mutual fund時間是上好一些,但是每天每天公布的業績,與大盤對標,與相關指數對標,與同基金其他經理對標讓很多4:30雖然已經到家的人還是得了精神衰弱。


Buy side和sell side 的壓力來源不同,當然生活方式不一樣,sell side 天天死忙都是做給客戶看的,自己不用為標的資產是否優質負責,主要是能把客戶巴結好就成了,跟廣告公司差不多,體力上累的多,腦力上只要能聰明過客戶、唬住客戶就可以了,拿到錢就Happy,拿不到也不無所謂,大不了就損失了點時間,沒見誰賠上性命,最多是體力上累死的;Buy side是要為結果負責,不用忙忙活活給誰看,關鍵是你要搜集到你需要的信息,你的清晨起床、吃飯、聊天、到晚上睡前再到周末,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找尋投資熱點,看到的所有內容都是為了投資服務,這能較輕鬆嗎?基本上每時每刻都在加班,雖然形式上看著還蠻輕鬆,其實非常操心,考驗的是判斷力,你要跑贏的是同一個市場里和你一樣智力的聰明人,要徹底的為結果負責,都是真金白金,搞不好就搭上職業壽命了,更有甚者,一個熊市,跳樓的買方經理們就夠做個大報刊專題的了。所以看起來輕鬆的未必就是輕鬆,都是熬夜加班,50步笑百步,大家都是給資本打工的,只是跳梁的方式不同,不可能輕鬆很多。


這題不回答簡直對不起Brian DeChesare.
The Buy-Side vs. The Sell-Side

他的思路是:
換個思路...

不要用Buy與Sell來分類. 用做的事來分類的話, 會得到:
做Deal的: IBD和PE, VC, etc. (你們以後出門自稱 Dealer吧hahahaha)
做Trade的: ST和HF, IM, etc.

在做Deal的之間, IBD-&>PE很常見吧,
在做Trade的之間, ST-&>HF也很常見吧
但聽說過幾個ST往PE跳的呢, vice versa.

如此, 能分辨開真正lifestyle的區別.
做Deal的: 跑馬拉松, 做Trade的, 跑衝刺.

他還分開討論了
Pay
Hour
Type of Work
Structure of Firms
暫時懶得做搬運工了...看原版吧:
The Buy-Side vs. The Sell-Side

但是, 以上僅限於打工仔...
Einhorn要說不對, 我不做Market hour
有毛意義.


都比中介生活好


在美國mutual fund搬磚,和核心部門在同一層,不過不是核心部門,我們公司的情況可能也不代表所有buy side。和shiyun wong同學的答案可能反差比較大,大致應該算是hedge fund和mutual fund的區別吧...不過我們公司確實是行業里氣氛比較輕鬆的那種,這可能和公司文化有關,另外公司在其他國家都有office,所以不用美國這邊超時工作盯市什麼的。以下正文:

我覺得他們活得好悠閑…我旁邊就是equity manager的辦公室,每天下午4:30開始陸陸續續有人下班,5點半幾乎一個人都沒了。不過我是9點上班的,早下班的人可能上班也比較早(聽說老美喜歡早起,有些人七點半,八點就到單位了)。另外,周五下午3點以後辦公室里人差不多就走空了,法定假日前夕更是……國慶周四放一天,周五上班一天,周末再放兩天--於是周五整層樓都是空的。目前暑假,更是格外冷清,給他們群發郵件經常收到out of office的自動回復。我只知道上下班情況,他們業餘生活lifestyle就不清楚了。

PS:我們公司員工整體年齡偏大,都是三四五十歲大叔大伯在做pm,所以可能比較悠閑?嘛,真的不一定代表行業整體情況。


在midtown manhattan的一家hedge fund幹了兩年想插一句話
我們這個小作坊是做high frequency的,trade comdty
pm基本每天早上9點到,5點過了就撤了,tech的話,差不多9點到530,600
其實很輕鬆
pm基本是想來trade就來,不想來就work from home,碼農們差不多也是這樣
因為這樣的fund賺不賺錢和基本只和你的strategy牛不牛逼有關,所以最累的大概就是quant,不是銀行的那種risk quant,是專門想trading strategy的quant
但他們也可以經常work from home,所以真的還好
銀行會很累,因為很多人磨洋工不做事,所以hour特別長

-----
上面是陪逛街的時候用手機寫的
以下是到了家之後要補充的

不是所有的fund都是這麼輕鬆,主要看側重點,但是普遍來說如果是quant和碼農的話,現在的buyside肯定比sellside輕鬆,hour沒有那麼長,壓力也還好,特別是今年,大家都賺了不少應該
有一個朋友在goldman做,trading floor上的quant,weekday很少可以找到他吃晚飯

但是hedge fund什麼的,差不多也是夕陽行業了,還是去TX做油工或者灣區碼農比較好


新手回答一記~
在sell side ST 幹活的時候,每天都是五點半起床,六點半到公司,七點開始開會,開會之後就要立刻馬上分秒必爭地準備當天的market commentary 發給buy side,並且開始一天的打電話。

做buyside之後,每天八點一起床,郵箱里就躺著sell side的郵件了。

就沖著每天早上睡多兩個半小時的覺,我就覺得buy side 可好了!


City原IBD現PE,工作時間marginally better,其實辛苦起來也差不多,因為buy side the buck stops here,以前覺得差不多就跟客戶交差,現在背後有投資人,都是世界最大的主權基金社保基金,而且買入的資產是你自己需要live with而且未來獎金掛鉤的,也勞力,更勞心。

總體我感覺buy side能看到big picture,而且很多決策參與的更直接,所以累的更滿足一點。

P.S. 客觀的說junior留到兩三點以後的頻率確實會降低很多,7點走起喝酒回家也更常見,心態還是會輕鬆些的


之前做prop trader,1st yr還是很慘的。要為結果負責。pnl好的時候就是爺,不好的時候肯定最早來最後走。12個小時per day是1st yr正常的。但比起ibd還是好多了。常常在早上已經坐到desk的時候收到ibd同學的message說終於可以下班了以及找他們吃飯永遠要在公司附近吃完還要回去處理文件再下來喝酒。無論何種場合老闆一吆喝就得回office。
現buyside任職,結果不好就等著被罵被批。絕對收益好也沒用還得跟行業平均比,牛市的時候跑不過大盤就會臉丟盡且被批。然後可以穿挫挫的等各種穿著精英感極強的sellside來提供服務。
都累。


sell side 是 體力活加輕度腦力活
buy side是 腦力活加精神壓力


樓上都是牛人。我碩士畢業後就去了AUM排名前十五的PE機構,每天16個小時工作,從投前到投後,尼瑪有時候為了support fundraise部門的ppt,要做一晚上材料。最長時間是2個半月一天沒有休息。有一段時間回家的的票沒有凌晨2點前到過的。

後來去了一個國資企業做buy side,生活那相當好啊,經常在國企食堂給同事們指點江山啊,底下各種junior崇拜,上面領導各種滿意啊。

嘿嘿,不過說起來那段時間的艱苦,還是值得的。


國內私募研究員,看到前面答案里各種買方的牛人,稱自己屬於買方確實心虛。

公司主要做投資定增項目,算1.5級市場吧。

每天朝九晚五是能保證的,9點到辦公室幹活到11點半,吃午飯還能補個覺,下午一點繼續幹活到5點,根據工作量加班。我一般加班是為了避開出行高峰。

但是!工作之餘學習的時間是最重要的,就是說晚上在家看書看報告是必須的,在家裡寫報告也是常態了。

壓力較大的還是定增項目密集發布的時間,一天之內寫完兩個個股分析的報告。周末基本有一天需要加班的。

自學和勤勉是兩個最基本的要素吧。

相對在國內券商投行部的同學,我簡直算養老;相對國企里工作的同學,比如某航,才是真的養老。

作為剛畢業工作不到三個月的人,成長還是有的。上周去開了一次會,某券商的分享他們的宏觀研究簡直就是瞎說。如果沒有現在的工作積累,原來的我很容易就被光鮮的外表和看似合理的邏輯帶過去。

但是,券商作為賣方在那種場合下說話的邏輯還是推銷自己的產品,實際上他們的內部報告肯定比我寫的不知道高到哪去了~


Sell Side是賣東西給別人,是銷售類型的工作,基本不需要考慮賣的這個東西到底怎麼樣(當然要包裝一下,連自己都相信自己賣的是好東西了,或者說被洗腦一下),因此做Sell side的人要非常有影響別人的能力,做賣方的成就感會比較強,因為賣出就意味著傭金、勝利。Buy Side剛好反過來,就是要從Sell Side那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東西裡面挑出真正的好東西,要有判斷力,因此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或者乾脆向有些做的非常好的投資人(巴菲特等)那樣,躲開Sell Side,住在農村或者海島,完全靠自己的研究來判斷投資標的,做買方要耐得住寂寞,因為有時候判斷要在很長的時間才能看出對錯,而且短期有可能超不利於自己判斷的方向發展,這個時候,會比較有挫折感。


算是與這行無緣了


在一家Bulget bracket投行做ST, 算是sell side吧,正籌劃改行,life style怎麼樣?懷疑有沒有life style...特別是已經有了家庭後。我個人做了快10年,剛開始sell FX, DM和EM, 或者是Rates, 後面是credits和structured solutions, 如果因為家庭原因希望工作還在北京,不去香港或新加坡,類似可比的轉行機會貌似真的不多,除了現在火熱的互金fintech, 但感覺這些更多是tech fin, 還是技術背景的人更多,轉到buy side感覺工作也不完全match up.


美國西海岸一個低調但是IRR極高的早期風投公司分析師一枚

這個行業buy side的狀態大概就是沒有上下班的時間因為隨時都是on call。 賣方不需要對標的的質量負責,拿錢幹活的狀態。買方的話,拿錢幹活,但是需要對投資標的的質量負責,因為這個投資標的直接決定了給投資人的回報是多少。所以在這行里 (特指PE/VC),基本上比較有良心的從業人員都是謹慎又謹慎,活生生的把自己往律師還有審計師的方向逼(技術牛逼,銷售牛逼但是死在財務和法務上的公司真的不少)。

日常生活狀態嘛,感覺就是每天都在重新念大學........最新的技術概念,最新的商業模式等,要知道,了解,然後要明白吃透。經常看問題看著看著就涉及到「需求是否存在」,「為什麼會有這種需求」這樣的問題,以及出現「ICO是否是泡沫=》ICO和股票的區別=》股票的價值是從哪裡來=》商品價值是從哪裡來=》同樣的邏輯是否在比特幣以及以太坊身上得到驗證」的思考步驟。總的來說就是一個如果有鑽研精神你可以隨便在工作中找個題目一路讀到博士的工作。


看得見的壓力沒IBD, ST大,但是看不見的壓力和由內在主動驅動加班帶來的壓力分分鐘讓人得抑鬱症的節奏。


推薦閱讀:

投行的人為什麼加班的時間那麼長?
在研報中,分析師預測某一上市公司7年後財務數據的做法是否合理?
為投行的交易員寫程序,大概需要哪方面的技術?

TAG:風險投資(VC) | 投資銀行 | 私募股權(PE) | 對沖基金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