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畫好在哪裡?


謝 親哥@劉斯坦邀請

我和斯坦兄相識在知乎,相熟可以說就是因為席勒。

14年7月,我從巴黎出發,先至慕尼黑——就是我大斯坦兄的地盤,相約面基,而如若不是斯坦兄的指引,我又怎麼可能找到街角公園裡的數千人大排檔!斯坦兄是個性情中人,湘楚人士難以察覺的桀驁和謙遜的混雜,幾人扛著碩大扎啤牛飲,胡吹濫吃,久日未有的快哉!

言歸正傳,那次行程的終點,便是奧地利維也納。

@張小玉 的回答從技法上很好地分析了席勒的畫作,我便僅多加贅述一二,謝我斯坦兄邀請。

我在寫丟勒的專欄里-野史- 丟勒究竟做了點什麼,值得反覆稱道? - 劉的起藝 - 知乎專欄介紹了這個可謂德國最出名的藝術家時,有一點未曾提到:丟勒的憂鬱。史學家們從丟勒版畫名作《憂鬱》中試圖分析出對於母親逝世的憂傷,以及從丟勒患病以及對於宗教壓抑氣氛的抵制的事實上得出深藏在丟勒氣質中的憂鬱。而後來的學者,則找到了這種德國式「憂鬱」最好的繼承人——埃貢·席勒。

席勒的個人氣質和「色情」畫作:
現世關於席勒的記載給這位天才畫家的作品又增添了一絲幻想主義和人文主義共存的憂鬱色彩,席勒父親在其15歲的早逝,讓他在如此小的年紀便迷失在了情感的傾訴和尋找中,人們喜愛對他和姐姐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依賴進行揣測,他自卑又自傲,認為在學校里找不到可以值得說話的對象,他自我懷疑又自我迷戀——留下一百多幅自畫像,常與丟勒,倫勃朗的自畫像放作一起,讓世人津津樂道。他帥氣,朋友們評價他什麼時候都「一絲不苟」。他迷失,處理不好與母親的關係,又在母親面前表現出無比的狂妄——信中大言不慚地說:今後世上的博物館都會以他的作品為傲,成為豐碑——當然,他實現了。


席勒和姐姐Melanie(中間),1901年

1912年,席勒以「勾引未成年人少女」的罪名被告上法庭,雖然最後罪名並未成立,但還是因為在幼童能夠接觸到的公共場合散步色情圖片而入獄。也許正因為是這個事件,讓公眾對席勒有了「色情畫家」的聲名。


Wally in Red Blouse with Raised Knees, 1913 ,水彩


裸體向來對於藝術而言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我們能從藝術史中找到無數個比席勒畫作里的女子更具「情慾」的形象,那些雖然冠著聖潔的題材卻刻意繪製了給男性觀看到藝術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比席勒「低俗」得多。當豐腴而誘人的雅典娜幻化成了世俗的女子,穿上了世俗的衣裳,擺出真實的姿勢,反倒成了色情的代表。這正是約翰·伯格所謂的「裸體」和「裸像」的區別。

難道布格羅的作品不比席勒筆下的女子更容易引發男性的幻想?


席勒沒有錯,只是荒誕的藝術史跟他開了個玩笑。到了他的年代,他有權利選擇自己所畫的題材,他只是將他生命里最重要的——對於情感的追求放在了畫中。也許大家看到了淫穢不堪,對於藝術家而言,卻純潔勝過藝術史上無數繆斯。

席勒的自畫像和風格的摸索


席勒可能是藝術史上最自戀的藝術家之一,短短的一生還留下100多幅自畫像,他的自畫像中或扭曲,或狂怒,或一本正經,是藝術家內心世界最好的在現實的反照,也是讓評論家們苦下工夫對其進行研究最好的素材。在前文說過席勒身上所具備的糾結的多重的性格,最直接,反應在了畫作上。

雙自畫像,1915年,這是讓席勒研究者們猶為津津樂道的畫作,畫作中出現了兩個「自我」,兩種相似卻又迥異的神態,相依相偎,將目光直射到了畫布之外。藝術家用自己的畫筆,畫出了自己的「共同體」。


同丟勒相似的是,席勒也酷愛通過描繪手,留下象徵主義般的線索。如果說丟勒的手是早到中世紀末北方畫家留下來的弧線線條處理方式,到了席勒這裡,便成了稜角分明,劃開時代的手勢。

懂「造型」的很多人,尤其迷戀席勒,因為席勒能在將肢體扭曲和誇張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卻仍然卡著造型的結構,凸顯出別樣的美感。而席勒畫作中,手勢的應用,似乎更像是一種刻意的「符號」。比如下圖中席勒自己擺出與畫作類似的手勢。


我們再來看看席勒畫作中的風格變化:

自畫像,1910年


The Self Seers (Death and Man),1911年,一般認為,兩個形象都是席勒自己。

此時,席勒時值二十歲,二十一歲,從席勒留下的大量素描水彩和油畫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保持著對於形體的誇張,很多時候用直線條取代了圓潤的弧線,從而讓後世的研究者們試圖從中分析出抽象的代表元素。我們可以判定,這個時期的年輕畫家在通過不斷地創作試圖找到一種結構的平衡,實驗了大量的風格。

從師承上而言,席勒首先受到分離派創始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影響,這種影響直到克里姆特的去世,克里姆特對席勒的偏愛眾所周知,在席勒脫離了維也納當代美術學院後,分離派的展覽也一直會邀請他,不得不說,這種提攜和推薦,對於年輕的畫家來說,太重要了。除了受到了同時代另一位重要藝術家科柯施卡的影響以外,1909年克里姆特所操辦的一場展覽中讓席勒有機會看到了蒙克,梵高以及讓·圖洛普的作品,顯然,這次的展覽經驗,直接影響到了年輕的席勒這幾年的創作風格,印發了他的風格實驗狂潮。

向日葵,1911年,其實席勒的畫作如同畢加索一般,非常好辨認時期,也正如畢加索所說的:「我之所以給我的畫都寫上日期,是為了讓人們知道我是在什麼時期創作的」,畫面左下角印章似的簽名也是席勒的一大標誌。這幅畫便是在觀看了梵高的向日葵後創作的,席勒很喜歡梵高的作品,但不同的是,人們從梵高的作品中看到了對於生命的熱忱,卻在席勒扭曲成團糾結而呈現抽象形狀的花朵中看到了死亡的鬱結。難道從這裡,就能看出來藝術家命中注定的早夭嗎?

席勒的感情生活和晚期的創作:
除了從技法上對席勒的畫作進行分析,我想,能讓席勒的作品如此迷人的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席勒對於戀人的描繪了吧。
1911年,正是席勒創作風格摸索的時期,席勒遇見了「沃利」,從此,這個迷人的女子成為了席勒畫作中的第一個女主角。從沃利身上,後世的我們看到了一個女子最美好的面貌:她美麗,成為了藝術家多幅畫作的主角;她忠貞,一直陪伴在席勒左右;她堅忍,面對戀人的離去;同時又大是大非,當戰爭爆發時,身為平民的她義無反顧上前線做了護士。

自畫像,1912年

自畫像,1912年

沃利畫像,1912年

席勒跟沃利在一起的這段時間裡,創作了上面這麼兩幅畫,兩幅肖像,一副自己,一副沃利。藝術家幾乎採用了同樣的創作方式,一樣的技法,相似的造型方式和色調以及背後的裝飾,不同的是,席勒的自畫像中高昂著頭顱,一如既往地不可一世,而沃利則溫順地前傾,似乎揭示了兩人關係中的主次地位。

這兩幅畫一起收藏在位於維也納市中心的利奧波美術館,美術館的建設者便是席勒作品最大的收藏者利奧波(他從學生時期開始就致力於收藏席勒以及維也納分離派代表藝術家的作品),這兩幅畫曾一度分隔兩地,而直到利奧波的兒子花費千萬歐元才得以讓它們重聚,完成了父親生前的夙願。收藏家如同普羅大眾一般,對於藝術家的愛情傾心著。

然而,1914年,席勒結婚了。對象卻不是沃利,而是一位中產階級的小姐——埃迪絲。後世批評席勒的變心,拋棄了相伴的戀人,而投入了對自己更為有力的環境。我們熱衷於猜測席勒的情感,甚至在電影《過度》中,沃利不過被描述成席勒情慾的投射對象,埃迪絲才是他用情的真愛。

無論如何,在1914-1918年的作品裡,我們看到曾經扭曲激昂的席勒風格慢慢沉穩下來,那些銳利的直線也漸漸再次被柔和的曲線所取代。席勒開始頻繁地參加展覽,漸漸獲得了名聲,即便在1915年戰爭時期,他也受到了尊重,僅僅是讓他干一些看管的工作,甚至妻子埃迪絲也獲得了隨軍的待遇,居住軍營不遠處。這場戰爭絲毫沒有影像到席勒的創作生涯,甚至於戰爭結束後獲得比之前更為響亮的名聲和更多的機會,在1917年的一次展覽中,他的所有畫作一壽而空。

Portrait of dr. Hugo Koller,1918年

在席勒後期的風格里,我們看到了更多的顏色應用,更為客觀的柔和的線條,在經歷了瘋狂的嘗試後,隨著婚後生活的平靜和市場的打開,席勒的畫風也穩定了下來。有人驚嘆於這些後期作品的造型精準,也有人懷念那個無所不能的席勒,可惜的是,歷史沒有給我們太多的時間見證一個天才的成長,1918年,是席勒創作生涯的最後一年。

家庭,1918年,這幅畫是席勒晚期最重要的一幅畫作。圖畫中的三人正是席勒即將圓滿的家庭——席勒自己,妻子埃迪絲以及尚未出生的孩子。此時離席勒最重要的老師之一克里姆特去世已經三年。

這幅畫作,圖畫中的三個人視線詭異地瞧向了三個不同的方向,難道又揭示了什麼不好的事情即將發生?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發,埃迪絲懷著六個月的身孕去世,而僅僅在三天後,席勒也因為同樣的病離開了這個世界。在最後的日子裡,席勒畫了許多埃迪絲的素描,我們雖然沒能從《家庭》中看到明顯的席勒即將為人父的喜悅,但他卻最終連看一眼自己的孩子的機會都沒有,只是將想像中的形象永遠地留在了畫布上。

同年,奧匈帝國戰敗,隨後這個曾經強大到不可一世的龐大帝國分崩離析。我們不能忽視這個時代誕生於此的一大批偉人:卡夫卡,斯蒂芬·茨威格,弗洛伊德,米塞斯,沃格林,薛定諤等等……以及,埃貢·席勒。

如此,我們再回過頭來列舉席勒的畫究竟好在哪裡:
1,傳統技藝(造型),當站在席勒大幅繪畫的原作面前時,圖像性所傳達出來的精準已經足以讓人驚嘆,在知曉造型的觀眾面前,這就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尤其在觀賞席勒看上去毫不費勁似乎草草而就的素描和水彩時,感觸尤其深刻,線條有意識的變形,抽象元素的探頭以及整體形態的把握,都說明了席勒是一個頗有功底的畫家。
2,對風格的追求和把握,我們花了一些篇幅來回顧席勒的風格,早中期對於以克里姆特為首的畫作中裝飾元素的吸收(這一點在席勒的風景畫中體現得尤為強烈,雖然在文中沒有給出,但席勒風景畫相對於克里姆特華麗耀眼的裝飾風格更多了跟同時代立體主義同源般的解構意識),中期對於不同藝術家的風格吸收和應用(不僅僅是造型上的,也有顏色上的影響)。
3,題材的範本,與早期定製型的肖像畫和人體畫的不同,席勒為後來的研究者們提供了大量的可以用於考究的關於藝術家心態的範本——自畫像(如同倫勃朗不同時期的自畫像),以及我們所說的在人體上的「色情畫」,對於現代性橫行的當時無疑是一種時代的產物。
4,情慾或情感,這是我們最先或者最後關注到的東西。也是觀者們樂於去了解的關於藝術家的故事的主要部分。這是不可避免的從《名人傳》流傳下來的,對於藝術家本體的「崇拜」。

文字資料不在手邊,很多有意思的細節缺乏考證我也就沒怎麼瞎說。主要年份參考了一些網頁資料(然而很多時候它們內容上都自相矛盾)以及維基藝術,如有紕漏還請指出。


內容多,先說兩句題外話吧。席勒真是個讓很多人敢愛不敢言的畫家。有一次推了一期有關他的內容,共鳴非常強烈。有位叔叔表達說自己從前偷偷喜歡席勒的畫好多年,但不好意思問這人是誰,現在知道了是了不起的藝術家感覺一下高端了起來。(就是這篇,有興趣可以點擊來看:席勒的橙色:一種帶腥的味道 - 一直愛藝術和你的張小玉 - 知乎專欄)

說回席勒畫的好吧。

別看席勒最出名的這些人體畫題材很多看上去讓人覺得不登大雅之堂,但要知道,席勒可曾經是維也納藝術學院最年輕的學生,也就是說,他的基本功是沒有問題的,他作畫是科班出身而非野狐禪。即使是劍走偏鋒選擇了人體和性慾的題材,那也是一種擺脫學院保守派的桎梏而進行的創新的藝術選擇,都是理性的藝術創造。而且,那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氛圍是一戰的陰影,這種動蕩的局面也顛覆了藝術和審美觀念。藝術家們不再只傾心於描繪現實場景,內心的那種恐懼、失落、虛無的情緒是無法在田地里、風景中、大街上透徹的表現出來的,而且受到弗洛伊德等心理學、社會學理論的影響,藝術家們開始轉而描繪生命的終極恐懼。而席勒呢,就是用這些肉慾和色慾的人體形象,來展示生命。這是他畫作的第一個好——大時代背景下的藝術新態

再從席勒本身的畫作來說。雖然他在拍賣會上最貴的拍賣作品是副風景畫,但他的人體作品依然是最出名的,我們就說他的人體畫。前面幾個答案我看了,其實那個提到線條的我覺得說得最到點子上。

那就先說線條


(席勒作品《過度》)

人體的線條和床單的線條表現效果是不同的,有稜角有柔和,這種線條繪製的起伏感造成了畫面的節奏感,兩個人這種場面馬上就有戲劇衝突效果了,那種情色,那種你也分不清是激情還是厭惡或者虛無的感受,都在線條中表現出來了。

除了線條,還有因為豐富的線條繪製形成的誇張造型


(請問,讓模特擺出這種姿勢,這都什麼鬼?最後一張,還是自己的自畫像。)

這種誇張的造型,也是在豐富的線條下形成的效果。席勒把自己的境遇和激情全部釋放在狂放的藝術創作中,那種起伏感和肌肉的變化感,形成了豐富和誇張的造型——像是人物的體內有非常多的能量要迸發出來,那種情慾、憤懣、痛苦,在扭曲和並不美觀但又讓人渴望一探究竟的誇張造型中,得到了釋放。那種生無可戀的勁兒,大概就是被要在身體里溺死的激情給烘托出來的吧。以上也就是他畫作的第二個好——豐富大膽的線條與誇張的造型

藝術就是情色的。這話我深以為然。那麼多藝術涉及了色情,而席勒是這麼真誠而肆意地把它描繪出來的。由於太過坦誠,導致人體甚至顯得很臟很醜。但不就是這種赤誠的勁兒,才顯得藝術情緒抒發的格外飽滿么?有痘印有雀斑,總比用美圖秀秀磨皮磨到假得透亮強。

而且席勒的畫中人有種獨特的呈現效果——他畫中的男女有這樣一種氣質:沒有職業、沒有思想、沒有文化程度、沒有道德,只有性慾。一個人是具體的,他|她不可能只有與人搞來搞去的一面。可面對一個畫中的陌生男女(也可能是席勒本人),看畫之人真的關心這人的身份、才能與家庭?席勒表現的是抽象的男女。這點,是不是要區別那些學院派或者現實主義的畫家?他們的畫中人總有個大背景,那也是它們的身份傍身,或者是穿戴華美和有著上層階級標籤的宮廷男女,或者是在田地間勞作的農夫農婦。這也是席勒畫作的第三個好——他畫的人體和情慾,就是人最本質的,無關身份和外界,反而卻可以延伸出很多內涵。

席勒的顏色使用非常獨到,其中一點,是他風景畫中的豐富色彩使用。在這裡不多說,只說人體畫中的色彩。這個也是小玉自己覺得特別喜歡的一點,那就是「橙色」的使用

我在席勒的橙色:一種帶腥的味道 - 一直愛藝術和你的張小玉 - 知乎專欄這篇文章中其實已經提到了,橙色是有特殊含義的,而席勒的橙色又使用的非常巧妙。

橙色是朱紅或大紅+檸檬黃調製出的顏色,它天然帶著一種紅色的熱烈奔放與黃色的活潑明亮,但它又有這兩種顏色混合後的氣質——跳躍的生命力、含混不清的曖昧以及那種欲蓋彌彰的騷動。


奧地利畫家埃貢席勒是個無比熱愛使用橙色的男人。他的使用技巧也非常鮮明,要麼「萬淡叢中一點橙」,要麼「橙色直下三千尺」。

(女人敏感生殖部位的橙色點點)

這裡橙色的使用有種過去雕塑原始崇拜的意思——這在乳頭和腹部都使用了橙色重彩,特別突出的性器官,有種對女性非常粗暴卻又直接理解的意味在裡面,這就是原始生命力的展現啊!而且那顏色讓人有種莫名的悸動——那懨黃底色下的橙色點點,便就是女色

(局部橙色片狀使用)

還有那一瀉千里的橙色,在席勒的畫上,它總是像一塊鬥牛士的紅色斗篷一樣令人蠢蠢欲動。如果說大紅色還帶著點熱烈中的莊嚴,那橙色真的就是呼之欲出而蠢蠢欲動的不安分了。這抹橙色一出,整個畫面就帶上了曖昧騷動的氣息。

所以,這也是他畫作的第四個好——顏色的使用,非常獨到。


Egon Schiele (埃貢·席勒 ,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是一位奧地利畫家,師承Klimt,重要的表現主義畫家。作品特色是表現力強烈,描繪扭曲的人物和肢體,主題多是自畫、女人和擁抱。



Double Self Portrait, 1915


本以為Schiele還挺多人喜歡以及學習他的線條的。然而事實證明這是個幻覺,他的很多作品還是要在維也納才能看到,部分藝術史還會跳過他,其中一個原因,恐怕是他的題材「不夠體面」。


Reclining Woman with Blonde Hair,1912


看了下國內藝評,大部分集中描寫他作品的色情性、短命及愛情上。故事沒毛病,但很多的過度解讀還真看得喝了酒的我略生氣。明明只是死於急病西班牙流感,硬要被說一直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中?誰要以及能寓言自己的死?而且那還是藝術家新婚+職業生涯漸入佳境的時候。


Seated woman with bent knee, 1917,Nárondní galerie v Praze


不過,既然「作者已死(來自Roland Bath)」,那麼我也可以來扯淡一下?畢竟藝術最大的意義之一,就是在於激發人的想像和敏感。

接著神巧合出現了。名叫Rachel的我,發現美國後搖滾樂團「Rachel"s」在1996年發行了名為《Music for Egon Schiele》的室內古典音樂專輯,收錄為Stephan Mazurek 1995年的劇場作品《Egon Schiele》所製作的音樂


這便是今天題目的靈感,既是Rachel對Schiele的看法,也是Rachel"s這張專輯的脈絡。

蝦米音樂

Music for Egon Schiele



1. "Family Portrait" – 5:41

2. "Egon Gertie" – 3:02

3. "First Self-Portrait Series" – 3:47

4. "Mime Van Osen" – 3:05

5. "Second Self-Portrait Series" – 2:30

6. "Wally, Egon Models in the Studio" – 4:41

7. "Promenade" – 8:24

8. "Third Self-Portrait Series" – 2:23

9. "Trio Goes to a Movie" – 2:41

10. "Egon Wally Embrace and Say Farewell" – 3:09

11. "Egon Edith" – 2:55

12. "Second Family Portrait" – 4:45


至於Mozart,恰好因為最近被法國音樂劇Mozart L"opera Rock嚴重洗腦,發現2人有很多共同之處:兩人都是奧地利人,Mozart的父親名為Leopold,而維也納的Leopard Museum則是世界上收藏最多Schiele作品的美術館。


更重要的是兩人的核心精神的驚人相似,下面我試著以Schiele的3種主要題材為線索來解釋一下。

自畫像

Schiele逝於28歲,美術史上的印象是「暴躁的年輕人」。他曾預言:今後世上的博物館都會以他的作品為傲,成為豐碑。而Mozart逝於35歲,在世時運高地起伏,即使在每月作出新的鋼琴協奏曲去取悅貴族們,在後期還慘被說「過時」而窮困潦倒。但他仍然堅信自己的音樂是最好的,不接受世人的審判。


Seated Male Nude (Self-Portrait) , Leopold Museum


兩個同樣狂躁的年輕人,或許正是作品保持一直動機新鮮的原因。Mozart的樂曲永遠樂思不斷,一段天才之音還未來得及深入延展,便迎來了另一段。作曲對於有些人來說是在反覆醞釀和反覆琢磨,而莫扎特作曲似乎是在做「聽寫」,只是把腦袋裡已經有了的樂譜記錄下來:「草稿上沒有任何修改」。


以下是來自Mozart的Le Trubilion(好事之徒)。

Le trublion

Self portrait, 1914


而Schiele的天纔則表現在他的畫作的造型上,寥寥數筆、輕而易舉便直入人心。還可以輕易厭倦常態的表達,肆意地扭曲肢體和線條。而且或許是這種容易厭倦和不停最新,他的畫總有未完成、留白的感覺。然而效果卻勝過了很多完整雕琢的作品。這是表現的天才。


Schiele是維也納藝術學院(Vienna"s Academy of Fine Arts)有史以來招收的最年輕的學生,入學時只有16歲。因為不滿學校的條條框框,Schiele在三年後輟學。知識點一下,這學校拒收過希特勒。

Self-Portrait with Striped Shirt, 1910


除了線條,他也是用色的天才。標誌性的「橙色咪咪」可以在他每一幅nudity上看到。上面這幅作品則清新得多:色調來自於樹膠水彩,可以看到臉上血氣方剛的橙色,與綠色、藍色和紫色相呼應,產生一種舒服的魔性。

女神

Rachel"s 專輯裡首先提到的Gertie,其實是Schiele最喜歡的一個妹妹,是他早期作品的模特。在這幅作品中,大家可以看出Klimt對他的影響。在《劍橋藝術史》中,提到Schiele的時候也只展示了這一幅相對「優雅」的作品。然後,也是只有這幅被放在了MOMA。


Portrait of Gerti Schiele,1909,MOMA


繼續看歌單,妹妹之後,Schiele和很多又反叛又有顏值的男子一樣,必須早戀。Mozart也是一樣,大家也記住了他和兩位姐妹繆斯——同為歌唱家的Weber姐妹的故事。比Mozart顏值好多了的Schiele,故事只有更作。1911年,席勒遇見了Valerie (Wally) Neuzil,留下不少作品。1915年,在碰到Edith Harms後,他卻跟朋友們說,他嫌棄Wally的出身,要跟Edith結婚了。


Wally in Red Blouse with Raised Knees, 1913

擁抱

知乎有答案曾列舉史上單身的名人,下面評論抖機靈:很多人更願意平淡地結婚生子,而不願做名留青史的單身狗。真實人生的價值當然不能如此絕對。雖說歷史上,太多的人的價值還不如畫布上的一筆。


Pair Embrassing, 1917


許多人的28歲還停留在在乎自己是不是單身的煩惱中,有的人的28歲已經為人父母,變成了覺得Schiele的畫面「兒童不宜」的家長視覺。


而Schiele在21歲的時候,卻已經被告「猥瑣幼女」。在小鎮紐倫巴赫,Schiele和Wally不檢點的生活方式激怒了當地居民,他的工作坊還成了當地小流氓聚集的場所;1912年春天,席勒因勾引未成年少女而被逮捕。最後罪名不成立,但還是因家裡有太多的不雅作品,被判入獄三天,在獄中他也不忘創作。


Nude, 1917


Seated female nude with elbows propped, 1914


然而這些當時驚世駭俗作品成為了最Schiele的作品。


都說Mozart L"opera Rock歌詞很中二,但與其說Schiele和Mozart預料到自己的早逝,倒不如正是他們縱情的生活之道,成為他們藝術的劇烈催化劑。


今天文章的摘要,其實是來自下面這首由Mozart和Salieri的《Vivre A En Crever》(縱情生活)的歌詞。蝦米音樂

Vivre à en crever

S"il faut mourir 倘若必有一死

Autant vivre à en crever 何不縱情生活

Tout retenir pour tout immoler 緊握一切 只為獻祭所有


S"il faut mourir 倘若必有一死

Sur nos stèles, je veux graver 我願在我們的墓碑上刻下:

Que nos rires 我們的歡笑

Ont berné 愚弄了

La mort et le temps 死亡與光陰


作為一個原創難產者,我總是羨慕靈感不斷的人,向他們無助地討教秘訣時,他們居然齊聲回答:「生活」。


或許吧。狗每天都有人逗,多少的狗血故事裡有人愛上了小姨子。但Schiele就畫出了下面的作品。畫中的Adele是Edith的妹妹。但這種壓迫感到底從何而來?


Adele with Dog, 1917


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分分合合,拋棄和被拋棄。擁抱的作品又何其多。然而下面這一幅被坊間說Schiele有死亡意識的作品,原來是他用死神來象徵說他和Wally的愛情已死。是怎樣極端的情感,才能畫出這種扭曲的畫面和色調,讓死神成為分手的象徵?


Death and the Maiden (1915-16)


最為震撼的莫過於以下這全家福:留意Schiele與Edith的姿態,重點留意最終並沒有出生,6個月便跟著媽媽隨著流感死去的兒子的眼神。Schiele本人三天後以一樣的病隨母子而去。


The Family,1918,Austrian Gallery Belvedere


我們或許活在一樣的天空下,可是與其說是天才,倒不如說le trublion會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顏色


Old Houses in Krumau


Four trees (Vier B?ume), 1917,Austrian Gallery Belvedere


成為天才或許不由我們選擇,但做不聽法官審判的le trublion則是自由的。



評價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好與不好的標準每個人都不盡相同,我們可以從專業的角度去分析,這個藝術家的用筆,色彩,技法等等等等,但這些標準都是死的,藝術的好是它能擊中你心中的某個點,特別是像席勒、梵高、弗洛伊德這樣的藝術家。記得十幾年前學院的美術館展出了一批俄羅斯美術館的館藏作品,最打動我的不是列賓和希施金的作品,而是一幅低頭看書的少女,我至今還記得畫中少女耳輪上的那一筆,就是那一抹色彩讓我覺得整幅畫都亮了,陽光透過少女薄薄的耳輪,那種脆而薄的感覺體現的淋漓盡致,我看了很久都沒想明白那一筆的顏色是怎麼調出來的。所以要問為什麼好?你只能自己去體會,千萬不要人云亦云。


好在造型能力。

能夠理解「造型」二字的朋友肯定會懂的……


不請自來(多圖預警!)
前面的高票回答講了很多人文背景,這些我就不多講了,我主要從繪畫和審美的角度講
總得來說,我認為席勒的繪畫有這些特點,裝飾性,線條,對人體結構的把握等,並且有明顯的借鑒中國畫的痕迹
現在從這幾個方面來展開:
第一,構圖
我認為不管是畫一幅畫,還是看一幅畫,構圖是第一位的。很明顯席勒的構圖是精心安排過的。拿高票中舉過例子的這幅

主體的兩個相擁的人體,以近似的等腰三角形鍥入畫面,這是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的,其中的緊張不暗感balabala....我覺得其中女人體的頭髮給人一種天空中划過的彗星的感覺(彗星本身也是一個有凶兆寓意的意象)

主體的兩個相擁的人體,以近似的等腰三角形鍥入畫面,這是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的,其中的緊張不暗感balabala....我覺得其中女人體的頭髮給人一種天空中划過的彗星的感覺(彗星本身也是一個有凶兆寓意的意象)
再看,人的皮膚,頭髮,襯布,背景,這幾大色塊的距離拉得非常開,概括得很有力,幾何色塊化明顯,顯然,作者著眼於畫面和裝飾性。
這幅在構圖上還是比較西化的,再舉一些明顯借鑒中國畫的例子


這是什麼啊,這是留白啊!!
第一幅上的女人,像不像中國畫里那些從畫面邊角莫名其妙長出來的樹枝竹子花草?到底怎麼來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好不好看
像第二幅這種,沒有腳的人,席勒畫了很多,但是你腦補一下如果畫了腳會怎樣,畫面秩序一下就打亂了,整個畫面重心就下垂了,就不符合裝飾性原則了
甚至我認為第二幅右下角的簽名也具有平衡畫面的作用(席勒把自己簽名搞的很像印章有木有!順便說一下把簽名設計得像印章的歐洲畫家還有圖盧茲-勞特累克)

這張也相對東方化,在對植物的描繪上,前景的樹切出畫面很多,直挺挺地擺觀眾面前,後面的山輕描淡寫地橫過來,既有衝擊力,又有枯寂之感

這張也相對東方化,在對植物的描繪上,前景的樹切出畫面很多,直挺挺地擺觀眾面前,後面的山輕描淡寫地橫過來,既有衝擊力,又有枯寂之感

二,線條
席勒師從克里木特大家都知道,他和克里木特的相似點,裝飾性啊,神經質啊,對死亡和情色的探討啊,這些都有,而他的獨特之處,就在於線條。
席勒算是在中國知名度還不錯的歐洲畫家了,他畫很多情色題材按說應該是不容易被中國人接受的,有人認為他之所以能被接受,就是因為他對線條的重視,與中國畫相通。

可以看到,形體基本都是以線條交代的,而色塊的部分近乎於平塗。雖然簡練,但是該有的都有了,人體結構交代得非常好,可以感受到這是人體而不是充氣娃娃。

可以看到,形體基本都是以線條交代的,而色塊的部分近乎於平塗。雖然簡練,但是該有的都有了,人體結構交代得非常好,可以感受到這是人體而不是充氣娃娃。

看這大腿的股四頭肌多有力

看這大腿的股四頭肌多有力

他畫人體喜歡擰巴,喜歡誇張,但是,再擰巴再誇張,基本的骨架結構都在,可以看出席勒的藝用人體解剖功底一定很紮實

他畫人體喜歡擰巴,喜歡誇張,但是,再擰巴再誇張,基本的骨架結構都在,可以看出席勒的藝用人體解剖功底一定很紮實

三,色彩
席勒的色彩很有特點,沒有像大部分西畫那樣濃烈,也沒有像東方繪畫那樣寡淡,他的色彩顯然不是寫實的,卻對現實具有某種暗示的意味,同時服務於裝飾性(見上面那幅樹的畫,綠色和紫色的間色對比),而這種裝飾性,本身就是抽離於現實的,卻沒有完全脫離現實,處在某種現實和幻覺的中間狀態,這中間狀態在形式上體現同時也契合了主題。
早期和克里木特風格更為接近的,以深棕色調為主的,就不多敘述了

四,筆觸
前面說道,色塊近乎於平塗,但不是平塗,我覺得他筆觸也挺擰巴的,比如這張自畫像:


擰巴的筆觸讓整個人看上去像一具標本,頭髮好像燃燒了起來,像發狂的喪屍
同時也增加了裝飾性

--------------------------------------以下是個人評價-------------------------------------------
席勒死得很早,28歲就去世了,我認為他是十分具有天賦的畫家,他創出了他獨有的風格,他對死亡人性和情色的探討直指人心
他的一堆畫中我可以挑出很多好的——但不是每幅都好
你會不會覺得,看他的畫集,一張神經質,擰巴,覺得好有吸引力,然後接下來一張又一張全都是那樣擰巴,而且並不是每張都足夠成熟
而且光是形式模式也就算了,而傳達的情感也不外乎神經質,情色,死亡,恐懼這些
而且席勒的作品,形式與情感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
他也畫風景,他畫風景也擰巴
他創造了他自己和繪畫模式同時被他自己局限住
席勒的唯一缺點就是他的模式化,但沒有他的模式化就沒有他的成就
因此他無法躋身一流大師
我一個老師評價莫奈:只不過是批量生產的製造商
我認為這是對過度追求風格化的尖刻有力的批評
而這種局限,對於席勒來說,就是他的天賦,他的分,就是命運
不過他依然是個奇人


並不是很喜歡,但是人體畫的確畫的獨樹一格(在大環境對比下而言)


否定「性」的人,才是真正的淫穢。——席勒

這個回答里的內容是發在「意外藝術」微信公眾號上的,我們常常會問外人這個人畫的好不好,這個東西好不好吃,倒不如去自己體會一番,聽聽創作者自己怎麼說呢,因為所有的解讀都是帶有強烈主觀意味的解讀,唯有作品和創作者是真實的。

以下內容可能引起部分人身心不適,成年人請在嬰幼兒陪同下觀看。

看藝術品還是盡量不要YY,多聽聽藝術家自個是怎麼說的。

看藝術品還是盡量不要YY,多聽聽藝術家自個是怎麼說的。

個人拙見,以上內容除知乎日報外,不授權任何形式的轉載,抄襲狗請自動閃退。


簡明的線條對人物形態表情的準確反映
畫里人物表情與眼神的尖銳與漠不關心
畫中女性的悲觀情緒與隨意姿態印襯下的視覺衝擊

席勒的畫會傳染一種情緒,一種很尖銳很無奈很直白很原始的情緒。我未曾深入了解過他畫中女性的背景,但我想當是風塵女子或是近似風塵女子。席勒對於表情和眼神的描繪能力實在令人驚嘆,僅僅幾筆,不需要多麼複雜的明暗對比,不需要多麼精巧的線條修飾,體現出的感覺已然深入骨髓,我覺得拍照或者見著模特本人都體會不出他畫里傳達的揪心情緒。他當是下筆得無比精準一氣呵成,才能畫出這般成像,單單是這出色的畫工,他為大師已是應然。我前文提到,席勒的畫中人我認為是風塵女子,這是因為,他畫中的女性姿態都是冷臉沒有笑容,冷臉卻無高傲之態,這說明她們並不幸福;眼神尖銳透露不安與不羈,眼神尖銳與不安不羈但卻是沒有什麼想法的眼神,感覺上就是什麼都不想,甚至連追求愛情都不想,追求愛情的人眼裡總是有著熱烈的憂傷,她們沒有。不幸福而也不追求幸福之人,常常是墮落之人。這種情緒與姿態給人帶來的衝擊力,我認為可以從「原始」兩個字來理解。此處我要引申一個可能不恰當的想法,我認為席勒的裸體畫作里的女性姿態表現出的情緒有點像母猩猩。這也是我覺得原始的原因。此處求同存異吧我不多作解釋。我未曾在席勒的畫里看到一絲一毫的性慾,母性之美倒是有,性慾我絕不贊同,即便她們裸著生殖器。她們隨意、疲憊、無助、不安,整個身體鬆鬆軟軟,女性的性慾體現在緊而非是松,眼神中沒有渴望嘴角處亦無風情身體隨意無一絲緊張之意,到底是哪一點蛛絲馬跡說明了畫中的她們有性慾?人類都有原始的一面,我們天生就渴望愛、溫暖、美好、性,我們利用自己的大腦去獲取知識與信息我們會對自己的生活有所要求和規劃,我們可以為了更長遠的追求暫時忽略掉最原始的追求,這是高智。席勒畫得是更偏向於原始的一部分人,她們有我們沒有的東西,體驗著我們望而卻步的生活,而我們有著她們羨慕的東西。她們是比這個時代的一些人高貴的,因為這個時代的一些人可以把風塵也當作高智,但這些人並非是真的高智同時也沒有擁有那些畫中人擁有的東西。

感覺我好像說岔了方向。。

不管人類承不承認,我們是對原始有種獨特的追求的,但我們不會摒棄自己的社會性或者主動放棄自己的高智去追求原始,我們更願意將這種情感寓以自然寓以性愛或是其他。換言之,席勒的畫作滿足了人類對原始的追求,以我們更能感同身受的人類的肉體的方式。這是我在他畫里得到的東西,其他人的,可能不盡相同。我只是提供一種解釋。


先放張席勒和克林姆特的師徒照,席勒好帥哈哈哈(*_*)。

先放張席勒和克林姆特的師徒照,席勒好帥哈哈哈(*_*)。
要說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好在哪實在是沒辦法給出一個具象的回答,沒這種能力去看席勒的原作,只能在印刷品上飽飽眼福了,就說說感受,他的人物畫都有一種孤獨的神經病患者的氣質,很神經,動作形態很扭曲造成的那種視覺衝擊很打動人心!他筆下的人物個個勁瘦且稜角分明,枯瘦卻力量感十足,感覺有點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味道,像一個孤獨的先鋒者遊盪於殘垣斷壁之間的感覺,個人很喜歡畫的氣質和美感。

在貼幾張席勒畫的手,相當有興味

在貼幾張席勒畫的手,相當有興味


我們先來看看席勒的畫作

《側著頭坐著的女子》

《穿睡裙坐著的女子》

《歪頭站立的沃利》

《掀起上衣的女子》

這只是藝術的鑒賞而已哦!

雖然話是這麼說的

可是席勒的這些畫作

就是很 色 情

別人畫的女性裸體呢

要不就乾脆什麼都不穿了
坦坦蕩蕩

要不就是很羞澀的用手遮掩一下

可是席勒畫作中的女子們

沒有一點的羞澀

反而很 主動 的掀起衣群

展示她們的身體

有種故意挑逗觀眾的感覺

性意味很強

席勒的畫風非常具有個人特點
看到這幅畫的第一眼

你就知道

哦~這是席勒的畫

他跟其他畫家的差別

在於對待人體的態度上

我們來看一下同時期

其他畫家筆下的人體

《沙發上的裸女》

《泛濫》

德加畫作

對比一下我們會發現

席勒的裸女

沒人家的好看啊

其他的畫家

在畫人體素描時

總是會盡量遮掩體毛這些 『不美』 的東西

而席勒呢

他不加掩飾的就畫了出來

甚至還會去突出他們

即使放在現在這也很 驚世駭俗

更不用說100年之前了

他們的不同

也在於線條的處理上

其他畫家筆下的女性人體線條

都是非常圓潤的

那席勒的線條呢?

他不但沒有圓潤感

還給人一種枯枝甘草的感覺

當時大家都認為圓潤、豐腴

是女性獨有的美

比如周一我們八的安格爾

天啊,一幅畫了36年!?

所以也盡量往胖了畫

可是席勒偏偏不一樣

他的裸女們

不是像厭食了十幾年

(這不是反手摸肚臍嗎

原來在100年前就開始流行了?)

就是像嗑了葯一樣

不過想到席勒的老師是克里姆特

這一切似乎又很正常了

畢竟克里姆特可是會開淫亂轟趴的人啊

沒錯

他一沒有靈感

就會找一大群妓女

來自家院子里

讓她們脫光衣服

在院子里奔跑

克里姆特就在一旁

畫她們奔跑的樣子

克里姆特不僅是席勒的老師

他也是席勒的偶像

所以席勒早期作品都有著克里姆特的影子

克里姆特畫作

不管題材(都很色情...)

還是線條的處理

都非常相似

如果真要找個不同

那就是克里姆特筆下的女子

更柔美、更有性吸引力

席勒的畫中

有種病態的美

他無處不在地表達

本能與慾望

甚至讓人聯想到死亡與恐懼

《死神與少女》

席勒的繪畫生涯十分短暫

只有12年

可這12年里

他創作了300多幅油畫

2500多幅素描和水彩畫

席勒是個勤奮的天 才

他的畫作非常的前衛

所以在當時並沒有人能理解他

(甚至還被當成猥褻少女被警察抓走過)

或者說他 沒能等到 有人能理解他

就 死 了

!!!

1918年10月

席勒在維也納感染了當時

流行全歐的「西班牙流感」

(而西班牙人管它叫「法國流感」)

與他懷著孕的妻子前後三天離開人世

當時他僅僅 2 8 歲

在伊迪絲.席勒去世前三天

席勒瘋狂的畫他妻子的素描

那是他最後的作品

我必須離去了

死亡是悲傷和痛苦的

但是沒有比生活更艱難的了

我的一生受到很多人的攻擊

不久

當我死去以後

他們將崇敬和欣賞我的藝術

他們是否會用同樣方法

估量一下

以往對我的辱罵、對我作品的輕蔑和抵制呢

這種誤解總會發生的

對我,對你,對任何人......

-THE END-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文字由信馬畫室整理編輯


作為一個非專業的美術愛好者,席勒的作品,與我而言,好似一碗火候恰到好處的牛肉。肉質原材的香味撲鼻,不爛不柴(像燉的),牙齒咬入牛筋三分,剛感受到堅韌,稍稍一用力,卻能咬斷。

這畫的,就是真正的肉、血、骨、皮、筋。

有種奇怪的感覺,似乎他是把人塗在了布上。

這種特殊的線條質感引起的通感,讓我想起倫勃朗和比亞茲萊。對比之下,倫勃朗的素描像筋道的麩皮麵包,比亞茲萊的鋼筆畫像是用了大量奶油的精緻蛋糕。


作品沒有好壞 如果它能夠打動你 那對你來說就是好畫 其實單就技術上來講 席勒的畫已經是無可挑剔了 很多人說看不懂 這決定於我們要怎樣去理解一幅畫 席勒將一些繁雜的表現細膩的東西去掉 留下簡潔的線條 卻依舊能表現出人物的質感與張力 形態準確有體感 這已經滿足技術要求了 並且他的畫較那些刻畫入微的作品相比較 更有一種能夠打動人的情感 藝術作品 果然還是情感最重要


高票答案很詳細,我插一句自己的經歷,有段時間學習繪畫史,從文藝復興一路到印象派,前面一直都是對畫面的感嘆,直到席勒,那股說不出的情感透過畫面直衝腦門,嗡~的一下..........
畫家並不在意重現真實或是創造美好
我就是我
這就是席勒


喜歡席勒好幾年了,看法和見解也在不停變化,高票回答里很多都能從書本里找到,作為一個業餘席勒研究人員說一下自己的見解。
第一次看到席勒的畫是我還是個藝考生的時候,當時自己一個人在北京學習考前美術(沒錯就是大宋庄),說實話,感覺就像被擊中了,當時的感受就是一種孤獨感,深深的感受到了那種自卑又自負帶一點神經質的感覺。審視作品的線條就像過電一般。
當時還不知道席勒的名字和生平,由於考前時間緊迫沒有去深入了解,後來我果然沒考上央美(還是有點遺憾)考到了南京繼續畫畫,暑假閑時間多了起來,詳細的了解了席勒,並且我自己也粗略的看過一些弗洛伊德或者尼采,慢慢的不是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對席勒技法上的驚嘆和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
上了大學在圖書館和老師口中很深入的了解了埃貢席勒,我變的愈發喜歡他了,不止是他的技法和表現,我也是個做藝術的,隨著見識的增長在席勒的作品中我窺到了他對世界的態度,他是覺的這個世界是不好的但是面對真實的世界他是無畏的,他是堅持自我的人,自戀又有點自閉。除此之外我還很欣賞他的自我刨析能力,一個人活在世上不就是為了認清自己和世界嗎,他對自己和世人的刻畫都讓我覺的無可挑剔與我的三觀和認知契合度很高。
說了很多沒啥用的可能也沒什麼人看吧哈哈哈,再回到席勒的畫面,總的來說,他的作品 1富有表現力2不是嘩眾取眾的那種與眾不同不是為了虛榮是為了滿足自我3擊中了人們不願意麵對 逃避的某些事物或者情緒。
喜歡他畫中的敏感細膩,電流一樣看上去一氣呵成的線條,簽名和作品形式有一種蜜汁東方感,用色也十分有意思,表達腐朽和生長的綠色,生命和色情的橙色,有力又沉默的黑色(省略號)
也許很久之後我不再對席勒有興趣,但他給我藝術和人生上的啟迪是一直在的。
附上一張臨摹(原圖水彩版畫形式再現)


別的不說,就說感覺吧,他就敢把線條畫成那樣而且看起來和諧,很多人都不行,天賦修行都不夠啊(不信可以試試)。雖然表面上形好像不對,但是骨點掐得很准。另外一個就是構成,很多姿勢都是他自己想出來的,但是看起來就是有種吸引人的詭異,耐看。


雖然說看到知乎上面的人都是有點水平的,。。
但是很多,還是挺扯。。
因為在藝術家來看,,他的創作是個人行為,,他覺得怎麼爽。。怎麼來。
要問,怎麼美,很簡單,如果你能欣賞的了「形式美」「質感美」,那麼你必然也能欣賞的了席勒的繪畫。。
有個網友已經回答了,「如果你能理解「造型」二字的話,你也能看得懂席勒了。。。

說到底,欣賞的了與欣賞不了,是經驗的累積未達到,而不是要拿著後人說明書一般的二流解讀去欣賞。。


1、自戀的現代人形象,就和自拍一樣,私密的狀態被主動展示。
2、漂亮的色彩,簡潔的速寫人物,像招貼海報,但是保留了形式上的端莊感。
3、色情是真的,性吸引力也是真的。


大多令人躁動不安,卻又發人深省。


喜歡的喜歡,不喜歡的不喜歡。都看個人。只看畫,不清楚人,我就一眼愛上這張


用作頭像了,並不是完整的。


推薦閱讀:

除梵高外的天才畫家還有哪些?他們的繪畫天分體現在哪裡?

TAG:藝術史論 | 畫家 | 表現主義 | 席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