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投行和頂級諮詢哪個對人的要求更高?如果要求同樣高,為什麼在工作強度都很大的情況下投行薪水高於諮詢?
回答第二個問題,「如果要求同樣高,為什麼在工作強度都很大的情況下投行薪水高於諮詢?」
因為諮詢(這裡主要說戰略諮詢)賣的是人天數。投行賣的是資源匹配。
前者創造的價值難以精確地量化衡量,且見效時間長。
後者能夠在短時間內為客戶帶來立等可取的價值。
以下內容均為本人個人觀點,與我供職的公司、服務的客戶無關。
1.答題假設
以下回答僅針對頂級(外資)投行,以及頂級(外資)諮詢。
「對人的要求」僅針對這些公司entry level的小朋友進行討論。因為小朋友往往都是白紙一張,沒有任何社會經驗與資源,是最能體現這些公司招人標準的一類人群。
VIP,關係戶等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內資投行和諮詢的選人標準(entrylevel)遠遠比不上外資投行和諮詢。
2.答案正文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
一方面,如@FantasticCathy 所說,投行的工作強度確實高於諮詢。一般諮詢每周實際工作時間在80小時左右(這個數據基本可以確認),投行的工作時間在100小時以上(這個數據我只是聽說)
另一方面,我覺得@謝甲德的答案非常明確,簡單來說就是能為公司創造多少revenue,就能拿到多少工資。
諮詢公司一般採用billing days或billing hours向客戶收取費用。
tier1-tier2的諮詢公司(戰略諮詢),一般business analyst級別的員工,每天向客戶收取約8000-10000RMB。
tier3的諮詢(管理諮詢),一般business analyst級別的員工,每天向客戶收取約3000-6000RMB。
這和投行IPO動輒千萬的承銷費用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曾經聽說當年中金(只能算半個頂級投行,我就是舉個例子……)最鼎盛時期,差不多07年的時候,有個剛畢業每兩年的小朋友,做了一單IPO就分了1000萬,並且還是整個team裡面拿的最少的。
接下來再回答第一個問題:
其實頂級投行和諮詢的選人標準都是差不多的:
1.名校,高智商,高績點,多社交,好實習;
2.快速學習,邏輯思維,數據分析
3.精力充沛,積極進取
很多同學都是幾乎同時拿到了頂級投行和頂級諮詢的offer。
但正由於投行的薪資水平要高於諮詢,因此競爭也就更為激烈。由於競爭者數量更多,投行的選人標準也就水漲船高。從這點來看,投行選人標準還是略高於諮詢的。
以上。
樓主不要整天意淫了。中國的頂級投行都在艱難轉型,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是弱勢群體,狹義的投行更是有民工化的趨勢,光鮮靚麗都是明日黃花。
任何一種產品和服務珍貴的前提一定是它的稀缺性。我給樓主打個比方,比如最早的保代,簽字權就是稀缺資源,考試頻率低,難度大保證了資源的稀缺性。這種背景催生了保代的暴富神話。
後來,考的人越來越多,市場又走弱,保代有點供過於求了,項目成了稀缺資源。什麼叫項目呢?我給大家舉個跟投行無關的例子,某大領導的兒子早年倒騰批條,做央企供應商賺了些錢,買了某國企90%股權,過一年,賣回給山東某央企集團,凈賺30億+。這很簡單的一個事件基本就折射了資本運作的本質。但是大部分企業呢,他不是特權階級,不能這麼胡來,操作起來就有很多不同。一是得編故事,說這公司怎麼就一年價值翻了個翻,再比如可能運作起來資金緊張想向市場籌點,那故事就得編的好聽,二是國有資產他不一定敢動,就轉而去侵犯中小股民利益去了,三是需要有人幫他搞定監管機構和操作工具比如殼資源,這就用到投行了。所以我們看到,不管是一個人的價值還是一個機構的價值,都基本取決於他在這個產業鏈中的稀缺程度,現在能簽字的保代千千萬,卻不是人人都搞的定項目,搞不定的只能做一些邊緣的服務,價值也就比較低了。這個行業變化很快,不斷的會有藍海,比如幾年前的債市,第一波做企業債的人很多也沒什麼地方背景,但貴在眼光准,反應快,抓住了機會,後來地方政府回過味來了,我這兒給誰做不是做,所以就變成誰給好處我給誰做,誰跟我熟我給誰做,市場就這麼慢慢開始烏煙瘴氣。
諮詢是一種腦力勞動,本身也是稀缺資源,但基本同投入的時間成正比,所以風險比較小,收入比較穩定,對產業鏈,說實話,也未必有那麼大的作用,諮詢報告很多時候也僅僅是大公司內部鬥爭的工具罷了。
但總的來說,底層員工,大陸的頂級諮詢是高過大陸的頂級投行的。
因為投行工作強度更大
而且諮詢有一些很好的福利,尤其是贊助員工讀MBA,讀書期間還保留職位,有這麼好的事情那平時薪水少拿一點也是合理的,否則好的人才不都跑諮詢去了。都是高度倚賴人才的行業,要求差不多高,人均產出也都很高,自由競爭的結果會使得total package差不多,這個package不僅包括顯性的貨幣分配,還應包括閑暇時間,壓力,各種福利等等不繪畫,簡單從崗位價值對薪酬水平影響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海氏的崗位價值評估法認為所有職位所包含的付酬因素可以抽象為三種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因素,即智能水平、解決問題能力和風險責任。
頂級投行和頂級諮詢都是屬於「上山型」崗位,此類崗位的風險責任比知能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占更大的比重,在能力素質要求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影響崗位薪酬的關鍵因素就是崗位所承擔的風險責任。
在崗位風險責任方面,頂級諮詢偏重於企業經營管理戰略制定、內部管理提升。頂級投行偏重於投資決策,可能造成的經濟性正負性後果更大更快捷,自然崗位薪酬水平會高一些。
1、「上山 」 型。
此崗位的責任比知能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要。如公司總裁、銷售經理、負責生產的幹部等。
2、「平路 」型。
知能和解決問題能力在此類職務中與責任並重,平分秋色。如會計、人事等職能幹部。
3、「下山 」型
此類崗位的職責不及職能與解決問題能力重要。 如科研開發、市場分析幹部等。
1、
進入頂級投行的門檻似乎更高一點點,要求的「血統」更純正:我所接觸到的最低線是本科為國內top 2 兩所大學的商科(top 2的其他學院都不行),出生自帶人脈資源那種另算。但頂級諮詢對專業不是很挑剔,雖然一樣篩選嚴格,但至少能給更多的人機會。
再往上的要求,顯然很難比較。想在任何行業做到優秀,都一定得是頂尖人才。賣飼料都能賣出劉永好。
2、投行的薪水高於諮詢的薪水,實際是兩個行業的本質不同:諮詢是顧問,投行是交易撮合商。
(1)諮詢靠「勞動」賺錢,倚靠的是實業;投行靠「撮合」賺錢,倚靠的是資本。
為什麼賺工資的永遠富不過經商的?因為資本的回報率遠高於勞動的回報率,更因為資本是只要放在對的地方、哪怕你每天睡覺都可以增值的,你有30套房子就可以每天什麼都不幹專心收房租;而腦力工作則必須工作才有收入。
(2)投行比諮詢承擔更多風險,因此向客戶索取更多回報。
以發行證券為例,投行的責任是承銷保薦。華爾街基本採用包銷模式,即投行將企業所有擬發行證券買下,自己再找投資人賣出去,賣不出去就砸自己手裡;國內投行多採用餘額包銷,銷售壓力沒有那麼大,但隨時面臨證監會的監管和處罰。
相對來講,諮詢行業承擔的風險遠小於投行。
更新,界定一下我答案中的個別詞語,以免引起誤解:
投行:指狹義投行業務,即IBD。
頂級投行:大家對頂級的看法不同,這是自然的。但我當時寫這個答案時,腦海中浮現的頂級投行指的是高盛和大摩,頂級諮詢指的是麥肯錫。因此,「門檻」那部分答案主要針對的是這幾家。
歡迎討論,及批評指正。
我來回答收入不同的問題。
商業模式的不同造成了收入的不同。
投行的兩大塊業務,投行業務和交易業務。投行業務做IPO,收取傭金,同時包銷下可以賺取巨大的資本利得(1塊買,打新股4塊),這個來錢太快了。做trading,價差收益就更大了。
諮詢公司,跟投行業務都是項目制,但是諮詢公司的收入在談項目的階段就定下來了,而這個收入,因為不涉及到資本利得,因此遠低於投行收入。
投行有些大佬的收入跟投資收益掛鉤,例如分紅什麼的,但頂級諮詢一般靠合同額提成,另外頂級投行是大資本運作,動則上幾十億、幾百億,頂級諮詢一個單子能有2000萬就很不錯了。
先舉例子。
你得了重病,去看醫生,你是甲方,他是乙方,他給你看病,你付錢。
你犯了事兒惹上官司,去請律師,你是甲方,他是乙方,他為你辯護,你付錢。
你的公司想上市圈錢,去找投行,你是甲方,他是乙方,他為你美化財務,你付錢。
你的公司遇到瓶頸,去找諮詢,你是甲方,他是乙方,他告訴你戰略發展方向,你付錢。
是不是感覺到點兒什麼。
生病了你是把自己的命交給醫生,惹上官司不是把命就是把財產交給律師,公司未來幾年可就指著多融資活呢。
諮詢的方案一定行得通么?便宜的也不一定比貴的差吧?把國外的那套方法論生搬硬套能行么?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做呢?
說到這裡應該已經很明白了。問題的本質是:為什麼客戶願意認為投行的價值比諮詢更大,從而願意為其支付更高的價格。更廣義一些,都是professional service,都是乙方,為什麼有的賺多有的賺少,有的可以站著把錢掙了有的一定要跪舔?
因為你提供的服務對客戶的重要性多大,創造價值多高,替代性多強,影響力多深,決定了客戶的心理價格和社會對你的認知。IBD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資本,而諮詢的影響,太間接也太不確定了。
以上僅僅是個分析角度,我只是覺得這樣的理解最直接。
PS:如果你按平均每小時工資算的話,IBD就是個民工。簡單而言
投行的工作是為結果負責
諮詢的工作是對過程負責
諮詢賣的是體力+腦力活,叫掙錢
投行賣的是體力+腦力+資源,叫賺錢
這兩個對個人的能力要求都是比較高的,他們的相同點是都要求人對某個行業或未來趨勢有很深入的了解,有戰略眼光和前瞻眼光,所不同的是可能對專業技能的要求不同。
至於為什麼薪水方面,投行得要高於諮詢,這個只能說從整體上來看,至於原因,在於最後的收益,一個製造廠的工人的工作強度要強過一個做設計的,那為什麼做設計的工資要比工人高,就是因為設計能夠給公司帶來的收益要高於工人,產出的價值更高。同理,投行風險要高於諮詢,但帶來的收益可能也要高於諮詢。
個人認為都很高。
頂級諮詢要求你頂級聰明,邏輯思維超強,學習能力強。
頂級投行更關注你的技術,即金融專業知識,投資理念,更重要的,是你的圈子和人際關係。投行面試很可能直接要求你有關係。
諮詢相對開放。
請問頂級醫院和頂級投行哪個對僱員的要求高?
那為什麼頂級醫院醫生的錢比頂級投行少那麼多?救死扶傷不值錢么?
行業不同真的很有可比性么?不同行業有不同的特點而已。另外頂級諮詢的員工絕對沒有資格抱怨自己錢少。
另外說一個可能會被人噴的觀點,我覺得諮詢和投行比更偏向於萬金油一些,技術性的要求略為低端,而投行的很多東西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要科班出身的。投行:先說個故事,說是華爾街有個牛逼的億萬富翁,他名下有一家公司B(只需要控股或者說服其他董事會成員跟他同一戰線)。有一天,他心血來潮,看上了公司A。於是他在股票市場上偷偷買了15億美金的A公司股票。然後,他說服B公司,以B的名義一起發起要約收購A公司。如果收購成功,他就能換掉A公司的管理層,自己派人管理,或者自己管理。但是A不幹了,我管理層不能讓你換掉啊,這是惡意收購,而且這公司要真成你的了,指不定你做出轉移資產之類的舉動。於是A公司找到了自己的朋友C公司,說服C公司來跟B公司競爭,也就是讓C來收購A。然後B跟富翁一起開出了一個價,很高,股票公開市場大漲。B沒辦法,雖然A給得已經很高了,但我不想賣啊,於是給C點補償,讓C出價更高。然後富翁說,好吧,讓給你C了。刷——把自己偷偷買進的股票在最高點全部賣出,B跟C只能吃個啞巴虧。在華爾街里,被叫做:「heads I win, tails you lose!」
這就是典型「門口的野蠻人」的投行模式。
但這種機會不是每天都有的,也不能代表投行的日常生活。
在這場併購當中,B公司跟C公司都需要了解A公司的經營狀況,經營前景,這就需要一個中間人去幫B跟C調查,叫做「盡職調查」。當然,可能富翁早就知到這些,因為他自己就是做投行的。調查完之後,中間人還得給出A公司值多少錢的估算,然後猜測對手的報價,給自己的客戶制定價格策略。如果自己的客戶錢不夠,他還得去找找關係,幫客戶去銀行拉拉貸款,去其他富翁那拉拉投資,甚至還得自己貼錢給客戶,可謂盡心儘力。
這個中間人就是投行。但是,如果假設B公司就是投行,那麼這一切他可以自己來做。
在投行業務裡面,這叫做併購。
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除了閑的蛋疼或者實在是機會難得之外,投行不會輕易自己出手,成為併購的甲乙方。
就像上面說的,他們只作為中間人存在。
而且,投行另一部分最大的利潤來源於IPO(即幫助公司上市)。
假設崇生的公司想上市。但是無論是資產,還是現金流,還是管理都不達標怎麼辦?那麼我會找一家投行(大點的公司會找幾家投行,比如阿里),然後投行會幫助我併購與重組,就是幫我看看有什麼可以收購的公司啦,幫我貸貸款拉拉投資啦,幫我修修樓啦,把資產做到達標,把會計報表坐的好看點。這樣經過一年或者幾年下來,崇生的公司就達標了。然後就是路演跟上市了。投行會幫我找政府,處理法律規章;找投資人,處理經濟關係;找新聞媒體,為上市造勢;上市之後有些還得維持股價穩定。
再從中收點手續費,1%~2%之類的。
不要覺得報酬很少,阿里上市籌資250億美金,那麼承銷的投行就瓜分了2.5億美金的承銷費。
大型投行的日常生活大抵如此,併購,重組,承銷(股票,債券)。
再說說愛奇藝上有個記錄片:「鮑勃G的投資銀行家生活」,說了另一種比較刺激的投行。
所以頂級投行家吧,你得有錢,有人脈,情商高,文能說退奧巴馬,武能打贏史泰龍。乾的即是腦力活,又是體力活。
諮詢:如果我沒理解錯提問人的意思,這裡的諮詢應該指證券諮詢之類的業務。
按理說,投行當中的盡職調查算是一種諮詢業務,大部分投行也提供證券諮詢業務。大部分證券諮詢,恩,adviser。工作要求對他們的要求沒併購或承銷那麼高。
他們大部分是針對個人開展業務,幫客戶規劃好投資渠道,協助打理養老金,買買證券,期權,債券,基金,構建個投資組合,使投資能穩健增長。
他們得學識,人脈,性格,眼界,決定了他們中最頂尖的adviser的客戶會是個millionare 俱樂部,比較挫的可能客戶群就是街頭賣菜大媽。
但如果是做併購諮詢的,客戶群會是大公司跟billionare,但這部分諮詢應該算投行了。
也就是說,投行跟諮詢做不同的事,這不同的事決定了他們薪酬的不同。
就貢獻而言,投行的價值遠大於諮詢公司。我們公司曾經請別人來做過一次諮詢項目,他們的工作其實就是花幾個月的時間把你所有部門的流程搞的清清楚楚,推動你去做一些老闆本來就打算要去做的事情,最後呈現給你一份你已經知道內容的報告,然後拿著你企業的優點繼續去忽悠別人。
要求不一樣高,在有投行和諮詢offer的前提下,我身邊的所有人都選了投行。
以及反對第一名答案,linkedin搜索會用么,自己看看這幾年大投行在中國招的人是什麼學校什麼專業的。且不說清北復交才是所謂的target school,就說top 2裡面,學生物的,學法律的,學物理的,都有畢業直接加入大投行IBD部門的。
許家印和里皮誰對恆大更加重要?誰的薪水高?不提許家印與里皮之間的聘用關係,許家印是資本,里皮是教練,誰更重要?
以信息嚴重不對稱為前提,出賣信息(個人行業經驗及專業知識等)謀取利益的諮詢行業是夕陽產業。
融資融券的投行則不是。
我覺得樓主說的情況是金融危機之前的。現在誰收入高已經很難說了。目前商學院的趨勢是畢業之後去諮詢的人比去投行的人多。看了下booth商學院2014年的就業報告,investment banking的median salary是$100,000;諮詢是$135,000, 去投行的75人,去諮詢的149人。看Wharton的報告,算上signed bonus諮詢大概年薪超投行一萬美金。signed bonus之外還有沒有就難說了。
誰能現身說法這幾年頂級投行的年終獎都有多少?如果投行的non signed bonus cover不了這個差異數的話,那投行的薪酬實際已經低於諮詢。---------------
根據調查是6-18個月獎金
推薦閱讀:
※投行的人為什麼加班的時間那麼長?
※在研報中,分析師預測某一上市公司7年後財務數據的做法是否合理?
※為投行的交易員寫程序,大概需要哪方面的技術?
※資本市場里買方(Buy side)的生活狀態是怎麼樣的,比賣方(Sell side)真的好很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