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有哪些種類?

核心期刊和SCI是同一概念嗎?學術期刊分幾類?「中華牌」學術期刊是怎麼回事?如何評價國內各類學術期刊的權威性和採信度?都是入選SCI的學術期刊,不同專業的學術期刊可信度差別大嗎?


謝謝邀請,在經濟學領域(我不知道廣義的社會科學領域是不是類似),一般有兩條軌道的參考標準:CSSCI期刊和SSCI期刊。在這裡SCI期刊不太會有人發表。
CSSCI是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擬定的一個中文社會科學期刊目錄(http://cssci.nju.edu.cn/news_show.asp?Articleid=455),在上個世紀到本世紀初,國內經濟學領域的學術評價幾乎都以此為標準。但其中好一些的學校會在這個期刊中有所取捨,比如經濟學領域內有70多個雜誌,而前幾名的雜誌會在職稱選拔中占更大的權重,因校而異。CSSCI水平參差不齊,許多雜誌沒有雙匿名審稿制度,但最近幾年有些進步,一些雜誌可以發表一些半原創論文,而不是純粹用中國數據套國外模型了。
SSCI是由Thomson選定的一個社會科學期刊目錄(http://i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gi-bin/jrnlst/jlresults.cgi?PC=J),也是世界通行的社會科學發表目錄。在2005年以後,隨著海歸們逐漸回國,SSCI迅速成為比較優秀大學中與CSSCI平行的一把標尺。
由於國內經濟學研究長期處於自娛自樂的狀態,在SSCI甫一進入國內經濟學人的視野時,他們立刻發現這些文章在各個方面都遠遠超出了CSSCI的平均水平,因此在一些頂尖學校中,CSSCI甚至已經完全被拋棄。比如北京大學在選拔終生教授時有一個打分系統,15分可以晉陞,其中最好的五大期刊(AER, QJE, Econometrica, JPE, RES)將有10分的加分,所有SSCI都有至少1分的分數,而CSSCI中除了最好的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有1分之外,其他雜誌全都不算分數(季刊算么?求證)。
當然,SSCI也有不少爛雜誌,其中一些甚至比CSSCI中的較優秀者還要更爛,所以一些學校採用引用率、雜誌聲譽、同行評價等綜合標準定出了一個雜誌列表,比如上海財經大學的列表,已經成為了不少學校的參考標準(http://se.shufe.edu.cn/structure/zh/jiaoyugg_con_21880_1.htm)

在發表時,我們一般僅僅關注期刊是不是屬於某個index,但將期刊選入或者排除出一個index,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也就是lz所問的「如何評價國內各類學術期刊的權威性和採信度?」。一般來說,是不是雙匿名審稿以及影響因子是評價期刊的最重要標準,但正如@笑道人 所說,影響因子並不能完全代表權威性,採信度更是一個依賴於這本雜誌有多愛惜自己的羽毛的程度的指標,沒有什麼確定的標準。
因此,經濟學中的一支就是研究各種學術評價,包括怎樣控制引用、排除自引;怎麼看引用該期刊文章的文章的引用率;一本快報性質期刊和一本綜述性質期刊如何放在一個標準下評價;在引用率相同時,短文章比長文章的效率更高,因為前者佔用資源更少,因此還必須控制文章的平均頁數……對期刊排名的仔細研究本身就是一篇高質量論文,比如這篇(http://ideas.repec.org/a/tpr/jeurec/v1y2003i6p1346-1366.html),他在google學術上被引用了400多次。


蟹妖。

學術期刊的分類?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和人文科學學術期刊。
其餘任何分類都不足以包括全部。

SCI本身只是一個文獻斂集的資料庫,並不具備任何對期刊評定級別的功能。
但是因為其在世界範圍的檢索權威性,所以被SCI收錄的期刊通常被國內認為是較高水平的學術期刊。
同樣還有的幾大檢索包括EI、ISTP等,有人說有四大…抱歉,如果ISTP、ISR這個檔次的話,起碼六大、七大沒什麼問題。

如果單說「核心期刊」,那麼這是個虛無的概念。
起源是這裡:

1931年著名文獻學家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獻集中與分散規律,發現某時期某學科1/3的論文刊登在 相關書籍3.2%的期刊上;196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了二次文獻在期刊上的分布,發現75%的文獻出現在10%的期刊中;1971年,SCI的創始人加菲爾德統計了參考文獻在期刊上的分布情況,發現24%的引文出現在1.25%的期刊上,等等,這些研究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應」,從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但是世界上沒有一份標準的「核心期刊」目錄。所以完整的說法至少應該是「**的核心期刊」,例如EI核心期刊,SCI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前兩者是國內的俗稱,一般就是指該檢索的收錄期刊,第三個是指被北大圖書館每四年出版一次的《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列出的期刊。
而這個「中文核心期刊」,實際包括了所有國家一級期刊,而國家一級期刊——只要是國家級學會辦的直屬刊物就是一級期刊。

中華牌學術刊物…現在這個概念很少有人提了。
好像只有中華醫學會的批定刊物才叫中華牌學術刊物。僅限於醫學領域,連醫療器械領域都布包括。而且中華醫學會的德行大家都知道,所以不具備任何權威性和客觀性。

國內學術期刊的權威性,肯定是以入選SCI和EI的為最權威的。
通常每年被檢查的力度什麼的,也是最大的。
但是採信度這個東西,還是建議看影響因子——因為每天出一堆舊有東西的小探索的稿子,是不影響權威性的,但是採信度也不能算高。
被同行廣泛引用和檢索的才是採信度高低的問題。
——當然,在不推薦作者迷信權威期刊的時候,也推薦作者不要迷信影響因子——雖然影響因子可能和您發稿之後評職稱的績點息息相關。

至於國內任何例如中華牌、中文核心期刊的評選,都不大具備權威性。清華同方的資料庫倒是在著手建立排行,而且專業類別很細緻,影響因子的演算法也很有意思,但還有待時日。

至於最後一個問題:不同專業的學術期刊可信度差別大嗎?
這咋回答捏…
完全不相干吧。而且還是不同專業的橫向對比…
莫非作者是想問:都是入選了SCI的學術期刊,不同專業間的學報可信度大嗎?
可信度本身只是學報的素質、審稿人的素質,並且有賴於作者整體素質,例如論述過程是否真實可信,數據是否取實之類,多牛的學術期刊也無法保證自己的作者不造假,作者造假都能逮出來…


@笑道人 的回答已經非常全面專業了,我是醫學專業的,其他專業情況不了解,就從我個人應用角度,說點野路子的體會。

想到要給專業期刊分類,應該還是有採信度的考量的。比方說,雖然sci只是一個檢索資料庫,但是並不是所有期刊都可以進入這個檢索的,而且每年也都有期刊被這個資料庫剔除,說明還是有門檻的。既然有門檻了,那麼門檻的高低也就能一定程度上顯示出採信度來了。

關於核心期刊,應該說是中文核心期刊,在文獻檢索上應該就是按照核心期刊總覽來的。但是,因為職稱晉陞的問題,不同高校的目錄也有所不同,個別期刊也有增減,也是出於高校對某些期刊可信度的考量。

關於「中華牌」的問題,在醫學領域,相對於大多數的其他期刊,還是有其權威性的,而且有些也被sci收錄。只不過在投稿方面,因為是隸屬中華醫學會,屬於壟斷性質,所以存在很多亂象,有派系因素,私人因素,甚至有政治因素。但是相比很多不正規的野雞刊物給錢就給發表的現象,中華牌的可信度還是有的。

關於sci可信度的問題,一般來說,能被收錄的可信度會大一些,影響因子高的也會大一些。但不是絕對,sci收錄的期刊非常多,照樣也有花錢買門檻,交錢就發表的這種,只是所佔比例比國內的小而已。其實,每個專業的權威期刊,在專業人士心裡都有數,確實有些權威期刊的影響因子並不高,但是發表的門檻很高,採信度也是比較公認的。


【入門課程】教你認識SCI、EI、SSCI、IEEE、CSSCI...

2015-07-24 國家社科期刊資料庫

SCI
SCI(科學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SCI最為重要。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資料庫,其覆蓋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化學、農業、生物、獸醫學、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性檢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學研究的學術水平,是目前國際上三大檢索系統中最著名的一種,其中以生命科學及醫學、化學、物理所佔比例最大,收錄範圍是當年國際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現出獨特的科學參考價值,在學術界佔有重要地位。許多國家和地區均以被SCI收錄及引證的論文情況來作為評價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從SCI的嚴格的選刊原則及嚴格的專家評審制度來看,它具有一定的客觀性,較真實地反映了論文的水平和質量。根據SCI收錄及被引證情況,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學術水平的發展情況。特別是每年一次的SCI論文排名成了判斷一個學校科研水平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標準。 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 Content)作為數據源,目前自然科學資料庫有五千多種期刊,其中生命科學輯收錄1350種;工程與計算機技術輯收錄 1030種;臨床醫學輯收990種;農業、生物環境科學輯收錄950種;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輯收錄900種期刊。
部分科研工作者將SCI戲稱為STUPID CHINESE IDEA。
上世紀80年代末由南京大學最先將SCI引入科研評價體系。主要基於兩個原因,一是當時處於轉型期,國內學術界存在各種不正之風,缺少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二是某些專業國內專家很少,國際上通行的同行評議不現實。「SCI目前已成為衡量國內大學、科研機構和科學工作者學術水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尺度」。
然而SCI原本只是一種強大的文獻檢索工具。它不同於按主題或分類途徑檢索文獻的常規做法,而是設置了獨特的「引文索引」,即將一篇文獻作為檢索詞,通過收錄其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和跟蹤其發表後被引用的情況來掌握該研究課題的來龍去脈,從而迅速發現與其相關的研究文獻。「越查越舊,越查越新,越查越深」這是科學引文索引建立的宗旨。SCI是一個客觀的評價工具,但它只能作為評價工作中的一個角度,不能代表被評價對象的全部。

ISTP
《科技會議錄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Technical Proceedings,簡稱ISTP)創刊於1978年,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編輯出版。該索引收錄生命科學、物理與化學科學、農業、生物和環境科學、工程技術和應用科學等學科的會議文獻,包括一般性會議、座談會、研究會、討論會、發表會等。其中工程技術與應用科學類文獻約佔35%,其他涉及學科基本與SCI相同。
ISTP收錄論文的多少與科技人員參加的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多少或提交、發表論文的多少有關。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外舉辦的國際會議上發表的論文占被收錄論文總數的64.44%。
在ISTP、 EI、 SCI這三大檢索系統中,SCI最能反映基礎學科研究水平和論文質量,該檢索系統收錄的科技期刊比較全面,可以說它是集中各個學科高質優秀論文的精粹,該檢索系統歷來成為世界科技界密切注視的中心和焦點。ISTP、EI這兩個檢索系統評定科技論文和科技期刊的質量標準方面相比之下較為寬鬆。

EI
《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簡稱EI)創刊於1884年,是美國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information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術類綜合性檢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萬至1.4萬條;每期附有主題索引與作者索引;每年還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還增加了作者單位索引。出版形式有印刷版(期刊形式)、電子版(磁帶)及縮微膠片。EI選用世界上工程技術類幾十個國家和地區15個語種的3500餘種期刊和1000餘種會議錄、科技報告、標準、圖書等出版物。年報道文獻量16萬餘條。收錄文獻幾乎涉及工程技術各個領域。例如:動力、電工、電子、自動控制、礦冶、金屬工藝、機械製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綜合性強、資料來源廣、地理覆蓋面廣、報道量大、報道質量高、權威性強等特點。
EI把它收錄的論文分為兩個檔次
1.EICompendex 標引文摘(也稱核心數據)
它收錄論文的題錄、摘要,並以主題詞、分類號進行標引深加工。有沒有主題詞和分類號是判斷論文,是否被EI正式收錄的唯一標誌。
2.EIPage One題錄(也稱非核心數據)
主要以題錄形式報到。有的也帶有摘要,但未進行深加工,沒有主題詞和分類號。所以Page One 帶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進入EI。
EI對稿件內容和學術水平的要求。EI不收錄純基礎理論方面的論文。

SSCI
《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Index,簡稱SSCI ,IP Science)為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建立的綜合性社科文獻資料庫,涉及經濟、法律、管理、心理學、區域研究、社會學、信息科學等。收錄56個學科領域的3000多種社會科學權威學術期刊論文。

INSPEC
INSPEC(Ination Service in Physics,ElectronicsTechnology andComputer and Control)是物理學、電子工程、電子學、計算機科學及信息技術領域的權威性文摘索引資料庫,由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IEE)編輯,提供來自全世界出版物的950萬篇科技論文,包括3,700多種科技期刊,以及書籍、報告和2,000個多種會議錄。與INSPEC相對應的印刷本檢索刊物是SA (Science Abstracts),包括如下三個分輯:
A:PhysicalAbstracts
B:ElectricalandElectronics Abstracts
C:ComputerandControl Abstracts
覆蓋的學科範圍包括:原子物理及分子物理,數學和數學物理,凝聚態物理,氣體、流體、等離子體,光學和激光,聲學、電力系統,熱力學,磁學,生物物理和生物工程,原子物理,基本粒子,核物理、儀器製造與測量,半導體物理,天文學與大氣物理,材料科學,水科學與海洋學,環境科學,超導體,電路、電路元件和電路設計,電訊,超導體,電子光學和激光,電力系統,微電子學,醫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控制系統及理論,人工智慧,軟體工程,辦公室自動化,機器人,情報學。

SCIE
SCIE是湯姆森公司在原有的SCI文摘版源刊基礎上精選了另外的部分雜誌所形成的網路版。
SCI和SCIE的區別:SCI和SCIE(SCI Expanded)分別是科學引文索引及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即網路版),主要收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重要期刊,前者收錄期刊3600多種,後者收錄期刊6000多種,學科覆蓋150多個領域。查找SCI刊源有兩個途徑:①訪問ISI公司網站:
SCI相當於EI核心,而SCIE相當於EI非核心。雖然你偶爾發現SCIE的影響因子可能比SCI還高,但就其影響價值仍不如SCI。ISI通過它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挑選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減,從而做到其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辦的比較好SCIE雜誌可能成為SCI雜誌,而辦的較差的SCI雜誌可能變為SCIE,甚至被SCI和SCIE所放棄。

IEEE
Institute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 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是一個國際性的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工程師的協會,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技術組織之一(成員人數),擁有來自175個國家的36萬會員(到2005年)。1963年1月1日由美國無線電工程師協會(IRE,創立於1912年)和美國電氣工程師協會(AIEE,創建於1884年)合併而成,它有一個區域和技術互為補充的組織結構,以地理位置或者技術中心作為組織單位(例如IEEE 費城分會和IEEE計算機協會]])。它管理著推薦規則和執行計劃的分散組織(例如IEEE-USA 明確服務於美國的成員,專業人士和公眾)。總部在美國紐約市。IEEE在150多個國家中它擁有300多個地方分會。透過多元化的會員,該組織在太空、計算機、電信、生物醫學、電力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等領域中都是主要的權威。專業上它有35個專業學會和兩個聯合會。IEEE發表多種雜誌,學報,書籍和每年組織300多次專業會議。IEEE定義的標準在工業界有極大的影響。IEEE (讀做eye-triple-ee,I-3E)。
學會的主要活動是召開會議、出版期刊雜誌、制定標準、繼續教育、頒發獎項、認證(Accreditation)等。IEEE每年要舉辦300多個學術會議,有35萬人參加。IEEE的許多學術會議在世界上很有影響,有的規模很大,達到4-5萬人。
IEEE制定了全世界電子和電氣還有計算機科學領域30%的文獻, 另外它還制定了超過900個現行工業標準。每年它還發起或者合作舉辦超過300次國際技術會議。IEEE由37個協會組成,還組織了相關的專門技術領域, 每年本地組織有規律的召開超過300次會議。 IEEE出版廣泛的同級評審期刊,是主要的國際標準機構(900現行標準,700研發中標準)。
《IEEE學報》(月刊)、《IEEE雜誌》(月刊)、《IEEE綜論》(月刊)、《IEEE指南》(每年出版一次);還有800多種已經頒發或正在制訂的各種標準;各專業分學會還出版各種期刊雜誌和會議論文集。
IEEE出版有70多種期刊雜誌,每個專業分會都有自己的刊物。據稱該組織每年發表的論文著作數量佔全世界該領域當年發表量的30%。除《Spectrum》是每個會員人手一冊外,其他的期刊雜誌會員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訂閱。
IEEE除出版定期雜誌外,還出版大量的論文集、圖書和標準。其出版物的學術和技術水平是世界一流的。IEEE還專門編輯出版了供學生閱讀的《Potentials》和供一般工程技術人員閱讀的《Today』s Engineers》。
IEEE編有各種繼續教育教材,包括各種音像製品,開辦各種短訓課程和培訓班,在大型學術會議前,舉辦帶有繼續教育性質的Tutorial等。
IEEE被國際標準化組織授權為可以制定標準的組織,設有專門的標準工作委員會,有30000義務工作者參與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每年制定和修訂800多個技術標準。
IEEE的標準制定內容有:電氣與電子設備、試驗方法、原器件、符號、定義以及測試方法等。

CSCD
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創建的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hinese Science CitationDatabase簡稱CSCD)。它是分析國內科學技術活動的整體狀況,幫助科教決策部門科學地評價我國科學活動的宏觀水平和微觀績效,幫助科學家個人客觀地了解自身的學術影響力的得力工具。
2013-2014年度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收錄來源期刊1141種,其中中國出版的英文期刊125種,中文期刊1016種。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分為核心庫和擴展庫兩部分,其中核心庫780種(表中備註欄中以C為標記)。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每兩年遴選一次。每次遴選均採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定量數據來自於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定性評價則通過聘請國內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對期刊進行評審。定量與定性綜合評估結果構成了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

CSSCI
英文全稱為「Chinese Social SciencesCitation Index」,縮寫為CSSCI。它是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開發研製的資料庫,用來檢索中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收錄和文獻被引用情況。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開發研製而成,是國家、教育部重點課題攻關項目。CSSCI遵循文獻計量學規律,採取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從全國2700餘種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期刊中精選出學術性強、編輯規範的期刊作為來源期刊。目前收錄包括法學、管理學、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在內的25大類的500多種學術期刊,來源文獻近100餘萬篇,引文文獻600餘萬篇。
目前,教育部已將CSSCI數據作為全國高校機構與基地評估、成果評獎、項目立項、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標。CSSCI資料庫已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等100多個單位購買使用,並將CSSCI作為地區、機構、學術、學科、職稱、項目、成果評價與評審的重要依據。
作為我國社會科學主要文獻信息統計查詢與評價的重要工具, CSSCI提供多種信息查詢、檢索途徑,可以為社會科學研究者提供國內社會科學研究前沿信息和學科發展的歷史軌跡;為社會科學管理者提供地區、機構、學科、學者等多種類型的統計分析數據,從而為制定科學研究發展規劃、科研政策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參考。目前南京大學CSSCI資料庫已向社會開展服務,服務項目有網上包庫(包庫機構在限定的IP地址範圍內的任何一台計算機上、任意時間段使用CSSCI資料庫)、網上查詢(非包庫用戶通過網路查詢CSSCI資料庫);委託查詢(用戶委託南京大學代為查詢CSSCI資料庫,出具查詢報告)、手機查詢(中國移動手機用戶通過發送手機簡訊形式查詢CSSCI資料庫),詳情可登錄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網站(http://www.cssci.com.cn)查詢。


我是圖書情報專業的。。期刊評價是我們行業的一個方向。看了上面幾個回答,都沒啥錯的,但感覺還是不夠完整,繞了一大圈重點不夠突出。

1、「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其實是一個目錄,是科技情報機構經過測算制定出來的。具體的測算過程包括被引率、轉載率、作者職稱地區情況、基金資助情況等多種因素,在此不展開。
國內的核心期刊目錄不少,被廣泛認可的有北大核心(北京大學圖書館制定-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目錄)、南大核心(CSSCI-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中科院核心(CSCD-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制定)。三者各有特點,北核收錄大而廣;南核收錄是文科精專;中核收錄理工醫精專。

2、國外的「核心期刊」,這必須要提到四大檢索了:SCI、SSCI、EI、ISTP。當然「四大檢索」有爭議,但在圖書情報界一般專指這四家。四大檢索嚴格來講,就是資料庫上根據科學評價制定的期刊文摘和引證型資料庫,無論如何爭議,目前在全世界都具有頂尖的學術參考價值。其中SCI、SSCI和ISTP同屬於美國湯普遜公司出版,平台為web of knowledge,EI為美國過程索引。其中SCI主要收錄自然科學、SSCI收錄社會科學,EI收錄工學。ISTP收錄科技會議。值得一提的是,WOS平台還有一個經常被用到的工具就是JCR(期刊引用報告),JCR制定了各個期刊的影響因子和分區。

3、其他專業核心期刊。例如化學的CA(美國化學文摘);醫學的Medline等,屬於個別行業專有的核心目錄,在其行業內也十分權威。

4、制定核心期刊目錄的目的就是為了收錄人類知識陳果、揭示文獻之間的引證關係、揭示影響因子等。因此,核心目錄在全世界科學界都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在我國,期刊發表級別也是評審職稱、申請項目的關鍵因素。

5、至於樓主所說的採信度,我認為目前最好的辦法還是以影響因子來評價了,當然影響因子的制定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目前期刊水平、目錄權威水平已經形成公認的事實了。除去Nature、Science這種bug級的期刊不說,目前我認為的核心權威高低一般是這樣的:SCI&>SSCI&>EI&>CSCD=CSSCI&>北大核心。ISTP的會議論文比較特殊,在此不對比。其中SCI分區直接決定了它們的期刊水平;SSCI畢竟是人文社科,不及SCI(BTW,很多優秀人文社科論文,如果有演算法、計算機什麼的也會發到SCI收錄的期刊中);EI水很深,包括國內源刊、國外源刊、會議等,目前還在整頓 ,但總體還是要高於國內的;CSCD和CSSCI側重不同,收錄的期刊不多,都還算比較好的,在國內業界得到公認;北大收錄的多,其中有一部分,確實是比較垃圾、、但在國內高校中還是佔有相當高的分量的。


我從和 @chenqin@笑道人不同的角度來談談看法。正如 @笑道人 所說,SCI本身只是一個資料庫而已,根據一些指標建立起的資料庫,本身不帶有評鑒作用。那麼為什麼現在能在index journal上發表變成了各大高校里趨之若鶩的目標?我在這裡引用David Post的一個觀點(見Rank Scholarship,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Vol. 56, No. 1 (February 2012) , pp. 1-17。 中文版:《學術評等的光與影》復旦教育論壇2012年第五期中國知網)

他認為要討論評分、排名等機制,不能不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學術期刊的到底是為什麼目的存在的?如果要討論所謂「核心期刊」或者「權威性」肯定繞不過這個問題。在各個領域中,早期的科學家和研究者都把它作為學術交流的產物。也就是說目的是為了在研究群體之內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於是一批優秀的期刊由於其發表研究的質量高、審稿的嚴謹逐漸變成業內認可的「口碑」。這也是如影響因子等指標試圖衡量的東西。但這些指標不能取代嚴肅的研究人員通過閱讀、批評、創新來交流想法的知識生產的過程。而這是目前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SCI/SSCI和非SCI/SSCI劃分的危險之處。因為通過這個過程,很多「獨樹一幟、不具可比性的知識系統,制度化的知識也被等級化了。」 (p.6)而很多的研究者會質疑這種序列等級化的知識體系,是合理的嗎?以及隨之而來的這些指標和高等教育評鑒制度的結合,以及伴生的各種腐敗和問題(學院內部的以及出版業內的),這是後話。如果仔細閱讀各領域內的期刊,即使是影響因子相同的不同期刊,是沒有什麼可比性的,因為你如何比較/排序不同性質的知識呢?


按等級劃分: A級學術期刊(A1級、A2級)B級學術期刊(B1級、B2級)、C級學術期刊


CSSCI水平參差不齊,文章必須是要是原創的。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和人文科學學術期刊。


看了很多回答。也可能是因為題主一下子提的問題太多了。導致回答起來不知何處下手,我就按照作者提問順序簡單直白的回答下吧。
1.核心期刊和SCI是同一概念嗎?
SCI,可以稱它為核心期刊沒有問題(國際核心),但不是同一概念,因為SCI可以是核心期刊,但是,核心期刊之中,不止只有SCI。
2.學術期刊分幾類?
不知道題主是想怎麼問?種類?學科分類?
種類來說,普通期刊,核心期刊,會議等。
學科來說,額,太多了,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說起,你知道的學科,基本都有對應的學術期刊,這樣理解就行了。
3.「中華牌」學術期刊是怎麼回事?
「中華牌」,是很多醫學類院校以及一些醫院的學生或醫護人員必須指定發表的一類學術期刊,大致包含……算了,上鏈接,自己看看吧。中華牌醫學期刊目錄(新)_百度文庫
4.如何評價國內各類學術期刊的權威性和採信度?
一般都是通過影響因子來判斷的,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
5.都是入選SCI的學術期刊,不同專業的學術期刊可信度差別大嗎?
以中國來說,大致以我們的標準把SCI分為了4個區,每個區的期刊代表了不同的學術水平,1區最好,依次遞減。至於不同專業的期刊,最好還是不要強行拿來比較了,咱不去費這個腦子了,哈哈。


首先,介紹下核心期刊和SCI不是同一個概念,核心期刊在國內特指幾大權威的單位發布的名單,核心期刊分為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科技核心、中文社會科學核心等7大體系,SCI是一種期刊索引指數,國外通用,SCI對於國外的期刊影響力有權威性;
其次,學術期刊分類按照不同的方法有不同。學科分為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中圖分類號分為22個大類,統一用的這兩個比較多;
「中華牌」特指中華醫學會旗下的多本期刊,以醫學類期刊為主
國內目前就學術性來講,北大中文核心(目前用的是2011年版的,2014年版的15年上半年就會發布新的)和 南大中文核心(CSSIC)可行度最高;科技期刊的話就是科技核心期刊名錄最為可信;
SCI是指索引,因為各個學科的論文使用及研究、從業人數的不同,所以差別還是有的,但是總的來講,可信度都很高!


學術刊物分,普刊和核心刊物,普刊比較容易價格便宜,核心刊物很難安排,價格也高,還有就是sci,ei這類國外的期刊。主要是看自己文章方向是什麼。根據文章方向來安排文章是最容易的。


謝邀
這個問題不是俺的專長,不過俺倒是有幾個搞文獻學、情報學的朋友,本想請他們來做答,一時沒聯繫到,今天看到已經有了幾個很全面系統的答案,續貂已無必要,所以俺只說說俺自己的一些認識體會。
了解一個單位的課題,看該單位的學報就好。另外一個科研單位通常都會有幾家關係較好的期刊,用來發論文湊指標,看多了基本能了解哪個單位對應哪些期刊。
用團隊帶頭人的名字搜論文,基本就能了解一個團隊的工作進展,一般帶頭人都會掛名,但通常不是第一作者。
在信息技術領域,調查技術和標準層面的東西,去IEEE總是沒錯的,也可看到一些行業趨勢。
對於綜合期刊,俺比較喜歡平民化的,比如喜歡Scientific American勝過Science許多


總體來說分為普刊和核心,普刊分為省級和國家級期刊,核心分為中文核心、南大核心、統計源核心、sci、ei等,其中學報單獨為一類,一部分是屬於普刊,其餘的為核心


題主想要發表文章在核心期刊上?


推薦閱讀:

科研人員如何高情商地說服別人所持觀點是偽科學?
光學計算機未來是否會替換電子計算機?
為什麼現在的家用水龍頭放出的水都是帶有大量氣泡的?
「正常人發燒到了體溫 40°C 也不會有傷害,不用去醫院」這種觀點對嗎?
為什麼科普在中國進行得如此艱難?國外的科普環境又是怎樣的?

TAG:科普 | 自然科學 | 學術 | 學術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