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上的講故事是怎樣一個過程?
做科研的時候,雖然大題目確定了,但卻是非常的「泛」。
自己讀paper分析數據的時候,常常被大老闆批評:問的問題太小,不會講故事。
想知道,學術上,講故事有多重要,以及,在學術上,會講故事的人,是怎樣一種體驗
PS:本人進化生物學,做的東西跟群體遺傳學相關。
@陳石 說的基本都對,"from everybody knows to nobody knows"總結很好。我補充一點,這裡面這個everybody也是有講究的,比如你的文章要投science/nature,那這個everybody可能就得是所有具有基本科學素養的人,因為讀者群很大;如果是投JACS,那就站在整個化學學科來說就可以了,而如果是JOC或者OL,那上來背景就直接定位到某一類有機反應或者某類有機物的合成就可以了。所以我一直認為寫文章最好是先確定好目標雜誌,了解這個雜誌的定位和受眾,再構思下筆寫,一上來就一股腦堆數據寫完再想投哪兒再改不太可取。
信仰充值完畢,我回來填坑了。我肢解了一篇我自己的文章來做例子(原文:An artificial molecular pump : Nature Nanotechnology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這篇文章最初是按照投Science Report的標準寫的,所以在可讀性上下了不少功夫,後來被拒了又按照Nature Nanotechnology Article的標準加了一些細節討論和引文。
下面我一條條來分析。
首先標題是大門,要抓住全文精髓。上周Nature上有篇新聞說標題越短的文章越容易被高引, 雖然相關性看起來並不是很高。。。(Papers with shorter titles get more citations : Nature News Comment)不過我確實喜歡短標題文章,感覺比較驚艷,比較吸引人。
簡介非常重要,大多數文章看到感興趣的標題後再掃下Abstract,被相關內容吸引了才會繼續讀下去,務必要用簡潔的語言概述主要內容,Abstract一般我是全文完成了再寫的,所以等下再說。
進入Introduction,也就是需要講故事的部分。這篇文章Introduction分了三段,第一段是general background,也就是寫給everybody看的。這裡我以中學生物中就學過的細胞的主動運輸為切入點(最初我甚至還自己繪了一張對比細胞的主動運輸和我設計的人工主動運輸的圖,被編輯以「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隨意一本生物教科書都有的圖」為由勒令刪掉了),說主動運輸是新陳代謝中很重要的過程啊,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輸運蛋白,它們就像一個個小泵一樣通過利用生物體里的能量保持了膜間離子濃度差。然後又舉了一些小例子,讓你覺得這肯定是篇生物paper了是不是。。。其實我做的東西和這些一毛錢關係都沒有,第二段話鋒一轉(其實是我編不下去了),進入specific background,和本文課題更直接相關的背景。說自然界這些有意思的現象一直就是科學家的靈感來源啊,我們一直想用人工合成的體系來模擬大自然創造出來的這些精巧的分子機器,比如那誰誰誰做的啥啥啥等等(此處引用一些比我不知道高到哪裡去的能和我老闆談笑風生的大牛的paper),然後又說,雖然他們做得很厲害啊,但是(一定要有但是!),好像這種能模擬輸運蛋白的分子泵還沒什麼人搞啊,於是啊,我們這篇文章就來搞它一搞。
如果說之前的第一段是個引子,那這第二段才是乾貨開始,如果這是篇JACS的話從第二段開始就可以了,簡要的概述了領域的當前狀況,其中有什麼不足,我做的工作重要性在哪兒,也就是我為什麼要做這個課題,大多數文章的引用都集中在這個部分,比如本文47個引文有29個都在這一段。然後第三段就開始配圖轉入我做的東西了。
過渡之後用了幾乎一整頁加一幅幾乎佔了另外一整頁的圖來詳細的解釋我們的idea。這部分就寫到nobody knows了,要把自己腦子裡的想法表述清楚。我為什麼這麼設計,基於怎樣的基礎,預期得到怎樣的結果。插一句,在為什麼用這樣的分子結構那裡只有一句話 「...was established after extensive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screening..." 這句話對應Supporting裡面20頁的實驗結果和討論,是我大概一整年的活。。。
豐滿的設想解釋完畢之後馬上跟進的就是實驗驗證,把支持設想的實驗結果按邏輯順序一一寫出來。這裡我又想插一句,有些對結果沒幫助的實驗沒必要做沒必要寫,我以前見過有沒事就打DOSY表徵純度,或者拿HPLC當TLC用的人,我真不知道他們怎麼想的。。。
最後總結要注意首尾呼應,再強(hu)調(you)這個工作的重要性,我這裡寫的是大自然花了數十億年才進化出我們身體里這些精密的分子機器,雖然我們現在能做的還相當簡陋,但無疑向著這個方向推進了一步,如果人工分子機器想繼續發展,我們應該對自然界這套運轉方式再深入的學習一個!
寫完了,可以在回頭補好Abstract了。Abstract和全文各個部分基本對應,第一句話是個引子對應第一段,輸運蛋白很牛逼啊,第二句話對應第二段,它的工作機理激發了我們設計人工分子機器的靈感,第三句話開始Here we report...用四句話說了1.我們到底做了個啥,2.怎麼做的,3.為什麼能做到,4.最後結果如何。
最後再說說圖例,我老闆的要求是同行只看圖和圖下面的描述要能知道所有的內容,所以圖下的文字描述會部分重複文章的內容。
就說這麼多!要把一個研究工作講成一個好故事,最關鍵的是要先有好的工作和結果,這些寫作的技巧都只是小把戲而已。
延伸閱讀:The tiniest Lego: a tale of nanoscale motors, rotors, switches and pumps : Nature News Comment 這是昨天Nature上發的一篇文章,作者是一個Science journalist,可以看下他們是怎麼搞個大新聞然後再把我們批判一番的(逃。。。今天文章(paper)恰好被老闆罵成shi了,回答這個問題給自己攢點人品(RP)。
會講故事的確是現在學術寫作很重要的一個能力了,不過到底怎麼樣講好故事卻首先取決於:你是誰和講給誰聽,最後才是怎麼講。
你是誰:這個道理是不僅僅是在學術寫作成立,在任何需要有效溝通的場合都是有用的。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說完全不同的。比如,某學術大牛在前言(introduction)說一句: xxx is still an open issue. 馬上一群人會去填充這個坑。但是同樣的話,如果一個低年紀博士(phd)說出來,十有八九老闆會要求加上參考文獻(citation) 或者在前面詳細說明為什麼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難點在哪裡。老闆就差直接打臉說,你說這個沒有解決就沒有解決啊,造謠也是要證據的。所以, 有的話只能是你到了一個階段才能說,沒有熬到那個份上,低調謹慎處理(都是血淚歷史教訓)。你不信到馬路上說句:同志們辛苦了:)。
講給誰聽:這個前面的回答其實有人也提到了,寫之前的確要稍微定位一下準備要投的期刊或者會議的風格。甚至你要了解下你可能的編輯(editor)或者審稿人(reviewer)的風格,有的領域和你研究相近的全世界就那麼十幾個人,你應該是知道這個小圈子裡大家都有一些什麼不成文的規定的。比如研究機器人抓取的,幾乎所有的文章(paper)都要提一個力封閉(force closure),雖然我一向認為這個東西沒有什麼用,但是你不做就幾乎一定會收到審稿人(reviewer)的攻擊。
怎麼樣講:這個才是回答問題的重點!前面的人也提了很多的標準,from everybody knows to nobody knows 是個不錯的總結,不過還不夠細緻,可操作性不是很強。具體來說,是每一部分,從摘要(abstract)到最後的結論(conclusion),你都要嚴格的遵守(follow)以下 SCQA 原則:
Situation(S)--&>Conflict (C) --&> Question (Q) --&>Answer (A)
首先申明這個原則可以參考&<金子塔原理&>這本書,絕對會讓你受用的。
S: 就是當今的形式,這個最好是常識性知識,大家都知道的, everybody knows。
C: 衝突, 這個常識性知識框架下引發了什麼不和諧的地方
Q: 問題,這個是你自己思考後提煉的問題,文章的新意(novelty)主要就體現在這個問題上了(nobody knows)
A:回答,這個是你對自己問題的回答。
這四個點的順序並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四個點都是必須的,有時可以去掉其中一個或者兩個點。比如有的大牛喜歡直奔主題,問題一下子就丟出來了。有的喜歡先說矛盾和衝突,然後在緩緩道來,跟你說當今形式,最後告訴你問題出在哪裡,要怎麼解決。另外,每一節,每一段,甚至都可以按照這四個點來組織順序,這據說也是人能夠接收你內容比較快的方式。
下面以前出師表為例子,感受下:
(S)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C)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A)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孔明作為政治家,上來就在situation中將問題一併隱含帶出,「皇上,你爸創業一半死了,我們沒有錢了,你說怎麼辦」, 危機感有沒有陡然增大。然後呢,conflict裡面基本是安撫下,「乖,不要怕,還有我在」。最後answer 裡面,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陛下不要瞎折騰,我去創業時你要乖」。(寫完這段覺得阿斗很傷心,天天被人恐嚇)。
後面的段落基本都是具體的實驗步驟了,都是answer的具體實現了,不展開了。
最後自己找幾篇領域經典文獻,按照這個思路分解下,多多練習,共勉。
----------------------------------------------------------------------------------------
好了,響應大家的建議,修改文中所有英語辭彙,我確實沒有想到這個回答會有不是搞科研的感興趣。也確實是最近在寫文章和畢業論文習慣了。另外,就在我回答了這個問題的第二天,我五月投的一篇期刊文章確實被接收了,攢人品還是很重要的。
另外有一個問題很困惑,那些點反對的是個什麼心態? 「我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飢餓和貧困,三不去折騰你們,你們還有什麼好說的」,你們反對個什麼呢?反對有快感的話,你隨意,大家開心就好:)
------------------------------------------------------------------------------------------------------
陳石已經作了一般性的回答。
然而,仍然有很多學生,儘管按照論文的章節格式來寫,寫出來的論文仍然是一個實驗報告,而不是一個故事。相當一部分原因是這個工作本身檔次低。從這個工作的初衷開始,就沒有科學問題,是看到別人做這個,我也做這個;或者導師、師兄叫我做這個,同時給了我幾篇相關的論文,我照著這些論文的語言來套我自己的實驗數據。反正數據跟已有報道長得很像,那照著已有報道解釋一番就行了。
如果你的研究工作本身就是一個思考不段深入的過程,那麼哪怕這個工作多麼細微,都會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如果你的研究工作沒有邏輯深度,故事硬編也編不出來。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想下再回答。
從看到問題到想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概過了八個小時,其中六個小時睡覺,其餘時間都在想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的答案給的好壞,也許會影響很多人的啟蒙。所以,最後,我決定不在這裡做任何說明。只給大家一本書,我讀過四遍的我認為講學術寫作的最佳之作。
Schimel J. Writing science: how to write papers that get cited and proposals that get funded[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如果你是真的要寫論文,並想寫好。請你自己讀,目錄我都覺得不放上來為上。
我只告訴你,關於論文的Story telling,現存的中英寫作書籍中,我認為沒有哪個比這本書說的更為清晰透徹。
1、論文的story跟生活中的story不一樣,前者是內容錨定於邏輯結構,或者說,邏輯結構就是故事本身,後者是內容錨定於情感共鳴,結構上可以是蒙太奇也不影響其效果。把內容綁定在符合其自身特點的邏輯構架上,論文的story就有了。如果生活中的story是一碗雞湯,一個段子,一個糗百,充滿人情,那麼論文的story就是一個以明確思路和邏輯為食的機器,在碰到精美邏輯序列的時候才能行動,看起來不太有人味兒。
2、論文的故事性在於邏輯構架的契合,而不在於最基本的邏輯組成。也即是說,給你一枚核彈的所有材料,沒有恰當的組裝程序,材料就沒有核彈的威力。按照陳石給的思路,其實就是一篇論文的基本構架,沒寫過論文的人也能明白論文組成成分和大體的邏輯構架。但問題不在大的章節,不在段落。這些都屬於大邏輯構架,就好像人,有胳膊,有腿,有腦袋,僅僅知道這些,一個作者可能充其量成為半個弗蘭肯斯坦。難點,在句子之間,在詞之間。所以,如果你知道了什麼是論文story,但寫出來的東西依然是一個難看的東西。返回頭重新看什麼是故事性,其組成是什麼。那時候,經過系統的學習之後,你才有可能寫出一個屬於你自己的故事。
領域不同說錯了請包涵。
我個人推測題主可能是低年級研究生,所以如果得到類似「問題問得小」、「不會講故事」之類的批評,不用太放在心上。問一個「好問題」是一切研究的起點,也幾乎可以說是做研究中最困難的一步,作為老闆應該以此為己任;而「講故事」則無論是指寫文章,或者去會議上給報告,都是一個project中重要性僅次於選題本身的事情,同樣有著較高的難度,需要老闆仔細過問。相比之下,把課題做出來這件事,倒是相對簡單的,也是研究生的主要職責所在。無需贅言這裡的「難度」不是技術難度。
雖然這麼說,在研究生階段還是要努力培養這兩方面的能力,要不然將來沒法做老闆啊。「找問題」需要你對本領域內別人的工作有相當全面的認識,這個沒什麼別的辦法,只有不停地讀文獻,聽報告,找人聊,切忌閉門造車一個人亂開腦洞;「講故事」的話也是要多觀察能發在高分雜誌上的其實內容一般的文章是怎麼寫的,以及多看看那些工作做得也還行但經費拿到手軟的老闆是怎麼做slides的。
最後再強調一下,這兩件事都是很需要修鍊的,平時多積累,但別也急於達到目標。題主的問題我理解並不在於具體的文章結構問題,樓主想必也已經看了不少paper,其實大多paper的結構還是比較一致的,不外乎是 introduction -&> method -&> results -&> discussion,我想樓主應該在中間兩個環節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而一頭一尾這兩個部分正是故事的關鍵。
題主老闆說,「問的問題太小,不會講故事」,這也是我跟自己老闆交流的時候發現自己和老闆在看問題的角度上最大的差距。文章的結果部分一定應該是非常solid,非常具體的小的問題,但是如果文章局限於這個部分,就很可能會變成「nobody knows and nobody cares」的一個實驗報告式的東西,很難體現這項工作的價值。而所謂的講一個好的故事,一定是環環相扣,有來龍去脈的,讓讀者讀來同時了解到工作的重要性和創新性,甚至還能讀到下一步工作的「光明前景」。
舉個栗子,比如要講一個故事,目的是要講述我們改進了培育梨子的技術。
故事版本1:我們培育了一種梨子,採用了XXX新技術,我們測試了下這種梨子營養成分是這麼多這麼多,YYY指標優於市面普通品種。所以我們的梨子好。
故事版本2:眾所周知,食用適量的水果對於維持健康是有好處的,梨子因為其口感好,價格便宜,深受大家喜愛,然而,梨子的YYY指標與其他水果(例如價格更貴的櫻桃)有所不足。因此,進一步提高梨子的YYY品質,使梨子成為一種物美價廉而營養價值更高的水果,是非常重要的。這裡,我們提出採用我們首創的XXX新技術,可以提高梨子的YYY指標,與目前的市面普通品種相比我們的梨子更好。
中間講述我們如何培育,如何測試梨子的YYY指標等等
最後,我們這裡證明了,採用XXX技術,確實可以提高梨子的YYY指標,使其成為更好的梨子。這對整個梨子培育行業是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後面的討論部分根據具體情況有很多不同的寫法,這裡僅僅舉兩個可能的角度。]
1)我們注意到,XXX技術可能還可以用於其他水果的改進上,比如蘋果,桃子等等。這一技術有希望在整個水果培育領域有非常寬闊的推廣的前景。
2)我們注意到,雖然這一技術改進了梨子的YYY指標,但是我們這一技術也略微降低了梨子的口感,讓它變酸了一些(或者其他的局限性),進一步改進這一技術的工作是我們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比如結合ZZZ技術有可能可以保證高YYY指標的同時,也保持梨子良好的口感。
你覺得哪個版本的故事是一個更好的故事呢?
本人EE研究僧一枚,主攻emerging memory方向。經過多輪paper被拒的經歷以及最終習得灌水技能後得知,寫學術論文有個經典的詞叫counterintuitive,中文譯為反直覺。一個好的story最重要的是非直觀性,從motivation到experiment 都要有其不是很直觀的亮點所在,比如前人工作有什麼沒有考慮到的地方,實驗結果中有什麼有意思的發現,相比於平鋪直敘更能打動reviewer.
—————————————————————
補充一點,conference paper會有TPC meeting討論決定文章的錄用,所以幫boss審paper可以讓你站在revierer的角度去思考,跟同事討論,這樣更能把握審稿人的心理,在寫文章的時候時刻想想如果自己是reviewer的話是否喜歡這樣的表達,可以大大提高story的質量。
陳石答案很準確。我給一個更簡潔的版本,一位業內教授說,研究要問三個詞:why, what, so what
why是說你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背景是什麼,比別人的突破在哪,有什麼價值。相當於introduction .
what是說你做了什麼,有什麼結果,證明了什麼東西。相當於results.
so what非常重要,別人看完你做的東西,第一反應是so what,所以這部分要進一步解釋在學術上的貢獻和未來的拓展方向。相當於discussions.
其中所謂"故事性"主要體現在introduction 和discussion 上面。個人感覺,經濟學家講故事能力最強,所以不管哪個學科的研究者,都可以常看看經濟學雜誌(aer, qje 等)的introduction 部分,看看他們怎麼去講一個故事。1. 怎麼把無聊的故事講成傳奇?
會講故事的人,會當上老闆。想掌握這種技能,可以去研究老闆的神作,然後問他是如何想到這一idea,得出這一結論的。往往你會聽到很神奇的故事,比如「三年沒打開的數據里出現靈異陰影疑似鬧鬼,博士畢業多年終於找到理論大忽悠合作者」等等。聽了這些背後的故事,你就不會再被引言里的漂亮話牽著鼻子走。漸漸的,當你看到N家S家的文章,你就會猜測,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慘劇,讓作者得到了這樣的數據?而作者又是何等的厚顏無恥(褒義),把這樣的慘劇包裝成了驚天重大發現?
2. 怎麼讓讀者陪你一起品味屎一樣的數據?
做實驗常常會有很尷尬的時候。比如說我很清楚我要證明什麼,我也知道我的數據證明了這一點,但有一些難以攻克的小細節,讓這些數據看上去特別不可靠。比如測量時候無法迴避的中斷,比如說樣品動了數據隨著時間越來越崩壞……在我們腦海里邏輯鏈已經鏈接完成,但在審稿人眼裡就是下蛆的縫。
好的老闆不會要你動數據,但會用更讓人信服的方式表達出來。對於每一個審稿人可能會提出的問題,我們都不應該迴避,更不應該掩飾,而應該簡單給出一個可以被理解被同情的理由。這個理由不應該是「學校放假了我要回家這個地方可不可以不補實驗」(真人真事改編)。也最好不是「這些數據看起來有點怪我猜是樣品被污染了/有defect」(地球人都知道)。
要時時刻刻謹記在心的是,實驗數據難看很正常,我們錢不夠,我們沒有造假,我們只是安安靜靜地在一個每天溫度濕度都控制不好的實驗室里做著需要高精度的實驗。如果這個東西好做,早就有人做出來了好么?不需要因為實驗數據難看而慌亂,只要你自己得出了信服的結論,就沒有必要重做實驗。因為你能做到的事,別人也可以做到!但要適當地作圖,引導讀者看到你所看到的東西。作圖可以用到的技巧有,添加輔助線,添加濃密的error bar,添加半透明陰影等等。
我個人學渣,無緣大牛雜誌,但對於投那種還算有檔次的雜誌略有心得。我想,人人都知道,文章並不是內容越多越好,最重要的是把一個問題闡述清楚,打磨光滑。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想把一件簡單的事說清楚,有時候意味著一篇超長的文章。不要看到別人寫東西是實驗結果討論,你就也寫實驗結果討論。用填空的方法構造一篇文章,如樓上老師們所說,根本就是在寫實驗報告。初步構建一篇文章,我推薦的方法如下:
1. 把你現在能寫進去的所有東西都列出來
2. 從中劃掉那些在邏輯上無法連起來的部分
3. 把剩下的部分想辦法找一根主線連上,有些唱主角,有些當助攻。如果這一步做不到,意味著你並沒有做好寫文章的萬全準備。請砍掉重練。
4. 想想看,不考慮客觀因素,哪些內容可以讓你的文章好到飛起。
5. 跟老闆討論,劃掉或者修改那些不可能完成的計劃。
6. 補實驗,重複以上動作,直到無法再繼續下去。
簡單粗暴,圖侵刪。
你要是數據好idea好整個project又是熱門,那麼這故事怎麼講都行,哪怕數據羅列上解釋下可能都能上nature子刊(據說nature要是中了,會有專門會編故事的編輯幫你重寫文字部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你要是本來就不咋地的數據湊得文章,吹出花來也沒用。
悲劇的是,我們大家往往是夾在這中間的位置……
一、中心思想
你的故事最終想表達什麼?是告訴聽眾: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是想表達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還是卓越來自於不厭其煩的訓練。
中心思想不同,故事表達內容側重點也不同。中心思想」相關的細節要加強描述。跟「中心思想」無關的細節,則是能刪則刪,否則就會給聽眾造成信息干擾。
比如一個男孩,因為一次聚會認識一個女孩,然後在活動中他非常主動,最終追女孩成功。。。
如果想表達「緣分有多重要」那麼就要用細節描繪聚會的偶然性和自己參加聚會的細節。如果想表達「主動追求是成功的秘訣」那麼就要重點描述「主動的過程」中的細節,至於如何參加聚會以及參會人選,一筆帶過就可以。
所以,在你講一個故事之前,一定要用一句話,寫明白你的中心思想。
有了中心思想,就有了靈魂,但是想要這個靈魂能被感知,還得有血有肉。
二、拿什麼來豐滿你的中心思想
1.
找一個最的故事
a)
你印象最深的故事
什麼樣的故事會讓你經常不經意間想起,什麼樣的故事會讓你每次想起都心潮澎湃,或憤怒,或喜悅,或憂傷,
用筆記錄下這些故事,這是你生命的精華,是最能發揮你真情實感的素材,隨著你的娓娓道來,聽眾將會和你一起共同體驗你的人生。
b)
偉人們最震撼人心的故事
講故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吸引聽眾,引導聽眾,甚至震撼聽眾。。。
標準就是,每個故事一定要產生至少一次「哇」的感覺。只有這樣,聽眾才算被打動。偉人是極致的典範,他們的成果,行為,魄力,胸懷都足以讓了解他們的人發出哇的讚歎。
1969年,蘇聯在中蘇邊界屯兵百萬,其中還有數萬核戰部隊,核彈的量超百億噸!軍委會上所有人都悲凄的認為:全力撤退,防守,不要讓中華民族滅亡就是最大的幸運了!這時,毛澤東從容地說:不、我們要進攻,我們要攻進蘇聯,佔領蘇聯,蘇聯不讓我們生存,我們就到他們的土地上去生存,我們就不信蘇聯能擋的住我們600萬人民解放軍、2億民兵、八億人民在萬里戰線上的進攻!我們的原子彈就扔到周圍的美軍基地去吧!不能讓美國撿個便宜!軍委一致同意了主席的建議,調兵遣將,並且把要核彈轟炸美軍的決定通報美國。尼克松聽到通報後大吃一驚,緊急召開會議,會上大家都說毛澤東瘋了,但是又一致認為毛澤東用兵無常,真的會向美軍投原子彈的!於是美國立即通報蘇聯,如果蘇聯向中國核轟炸,那麼美國立即就會向蘇聯投原子彈!於是蘇聯軟了,停止進攻計划了!
什麼是震撼人心,就是做常人所想不到,做常人所不敢想。記錄偉人那些不可思議的瞬間,讓它成為你故事中的核炸彈。
c)
新聞上最熱的故事
新聞上最熱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都感興趣,你講出來可以瞬間吸引大家注意力,引起共鳴。
比如完美的身材如何打造,你講一個A4腰的故事,大家瞬間瞭然。你講因小失大,就說一個美國大學生朝鮮偷標語被判15年的故事,你講網上訂飯要注意,就說一個餓了么與黑作坊的故事。所以,搜集最熱點的新聞故事,和聽眾進入同一個世界。
所以,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記錄讓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多讀讀偉人傳記,例如《五分鐘名人傳記》,用微信聊天時,也關注關注熱點新聞,積少成多,聚沙成塔,讓自己有講不完的精彩故事。
靈魂有了,血肉也有了,就差骨架了,如何設計呢?
三、用導演的角度設計
好的電影就是用電影語言講述一個故事的開始、發展和結局,讓觀眾移情於故事人物、沉浸於故事節奏、專註於故事發展、滿足於故事結局。
1.
開始
交代故事的人物、背景,告訴觀眾你要將關於誰、關於什麼的故事
故事的開始就可以開門見山,震撼聽眾。只要用這樣的方式開頭,聽眾立馬就會被吸引住,會好奇的想知道下面發生了什麼事。。。
美國大片《環太平洋》開始就是巨怪從洶湧的大海出場,粉碎城市,人群奔逃尖叫,密密麻麻的戰鬥機噴出火舌。這種大場面瞬間就把聽眾帶入情境,急迫期待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2.
發展
整個故事情節的變化、發展、推進過程。
a)
矛盾衝突
故事中最重要的就是矛盾衝突,沒有矛盾,情節也就沒有發展變化,故事就沒法講了。當環境的變化朝著人們不希望的方向發展,當人們不想做某件事,但又不得不去做的時候,這些衝突出現後,人物是怎麼應對的?結果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這一系類的衝突造就了故事的一波三折,高潮跌宕。
《環太平洋中》中,怪獸從一級升到五級,攻擊周期越來越頻繁,機甲戰士抵抗越來越力不從心,最終人類戰鬥失敗,他們躲在巨大的高牆內,等待著世界末日的到來。主角的哥哥在戰鬥中也喪生了。應對這些變故,主角心灰意冷,躲在工廠熬過餘生。這時候故事出現了一個短暫的平靜期。需要衝突推進情節,於是主角的上司找到了他,要他復出。主角說我不想幹了。上司就說了一句:世界末日就要到了?你想死在哪裡?是這破工廠里?還是機甲獵人里?讓主角的內心衝突瞬間達到高潮。最終,在個人情緒和世界和平面前,選擇了後者,又開始了華麗麗的戰鬥生涯。
3.
結局
這是整個故事最關鍵的一環,他將解決故事中留下的衝突矛盾,將矛盾解決的最終結果呈現出來。
a)
蓄勢爆發,千鈞一髮
整個故事中,主要矛盾就人與怪獸的戰鬥,前面積累的仇恨已經很深了。
經過努力,人類最終知曉要戰勝怪獸,就是去深海炸毀蟲洞,最終大戰序幕就此拉開。一交戰,機甲戰士被群獸圍攻,傷痕纍纍,隊友自爆,為主角殺出一條血路,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最後主角抓住機會,在最驚險的一刻,帶著炸彈,抱著怪獸成功炸毀蟲洞,並且死裡逃生。到此整個故事結束。
開頭震撼,讓聽眾移情於故事情節、發展中衝突不斷,讓聽眾沉浸於故事節奏、專註於故事發展。結局大爆發,讓聽眾情感得到釋放,滿足於故事結局。
上面的說法很有啟發。說說我理解的,學術上講故事,或者說發文章,作報告等等,借用dean的說法,其實是在向別人傳達你的思想(Conveying idea)。做的好了,同行認可,文章發表,後人引用。
還是借用我們dean的說法。
1) Here is a problem. (general background)
2) It"s a interesting problem. (reason wh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3) It』s an unsolved problem or some parts are unsolved. (research gap, limitations of current studies)
4) Here is my idea. (Methodology)
5) How my idea works (details, data, support). (Results)
6) Comparing with other approaches, how my idea performs. (Discussion or your contribution)
1)-3) 就是一個Introduction.
整個1)-6)的邏輯適用於寫文章,作報告,與人交談,etc。具體細節要修改,但大體思路一致。這樣的一個邏輯清晰了,相信所講的故事就及格了。看知乎有段時間,終於有一個感覺自己能得心應手回答的。作為一個從事這方面專業工作的人士,有一些小小體會:
1、時刻牢記寫東西(這裡的東西泛指論文、方案、總結、成果等等一系列的文檔或文稿或演示)和做科研既是兩碼事,又是一碼事。所謂兩碼事,是指做科研是一個一階、或一次元的工作,寫東西是一個二階、或二次元的工作,兩者並不能完全混為一談,後者應該是前者的提煉或總結;所謂一碼事,是指寫東西本身也是做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個人認為,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可以參考哲學和哲學史的關係,以及哲學史是不是哲學的一系列論證。
2、所謂好的故事,實際上就是論述邏輯(論述邏輯、論述邏輯、論述邏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的完美體現。前面各位大牛已經說的很多了,我在這裡只想說,這玩意絕對是有套路的。舉個例子,一個最簡單的套路就是先從everybody knows,到 nobody knows,再到 everybody knows。具體一點說,就是:
(1)背景和意義說透,讓大家都明白;
(2)說一些研究過程過渡一下,這部分要從總體的角度來說;
(3)著重講幾個亮點,讓大家覺得你的工作很有價值,當然,這部分的表現方式很考驗技巧;
(4)最後重申一下你的工作解決了什麼問題,取得了什麼樣的效果。
類似於連續的正態分布曲線,這個比喻應該是很明白的了,第一、四部分讓大家都懂,第二部分讓大部分人懂,第三部分讓少數人懂或都不懂也行。根據個人多年經驗,這是一種最最傳統的論述邏輯,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好故事都是這樣講出來的。從這個樸實的套路也可以衍生出無數的新套路,比如你有幾個點要講,每個點都這麼設計,整體也這麼設計,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循環嵌套。
還有一點,想單獨提出來:由於人所共有的好奇心理,建議在講故事的時候,盡量少說或不說過程中的細節,對結論中的細節要大加闡述(我上面第二點說的其實都是針對研究結論的,在我見過的東西里,其實沒有任何一種是有必要詳細闡述過程的,實驗報告那種純記錄性質的除外)。
第一次發言,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他是要你懂得鬆緊,懂得一個話題從大到小,再從小到大。注意細節是必要的,但不能脫離整體,從整體再到局部,講究節奏韻律。
我想題主問的是怎麼樣找一個好故事講,你們回答成怎樣講好一個故事。
怎麼找一個好故事,這個完全靠積累,也是大牛和普通人的區別所在。我認為是科研中最重要的能力。同樣的東西,大牛能發現它的閃光點,觸類旁通,從而能發一篇更好的文章。站在全局的角度上,能知道什麼是圈內薄弱的地方或者熱點,然後選定方向,這是我認為科研中第二重要的能力。
新手可以通過三個途徑鍛煉:閱讀綜述、受老師點撥、和同門討論。
講故事,最終是給人聽的。所以,首先你要自己覺得有趣;其次,要有善於發現的能力,現今的科研中未知的東西還是很多的。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大牛的猜測會讓人們覺得很nb,普通人的猜測卻很可笑。不排除有原因是偶像光環。但是,更重要的是當你有一定的背景儲備時,就知道什麼可以說什麼不能說,然後就可以盡情唬人啦。
講故事就是給大家一個intuition。 也就是撇開model推倒 ,說結果和原因。如果做實證分析,就要撇開酷炫的計量method ,說什麼對什麼影響比較大
Tell story基本上就是組成摘要的
概括為五個牛逼和五個low逼。
大方向:這個領域有多麼多麼牛逼,沒有我們這個圈子的研究這個世界將會多麼多麼low逼。
選題:目前這個領域裡還有一個小問題沒有解決顯得特別low逼,我這個選題就是為了顯示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牛逼。
思路:別人的思路太常規所以顯得很low逼,而我的思路縱觀天地特別牛逼。
數據:別人平淡的思路做出來的平淡的數據都是low逼,在我縱觀天地的思路做出來的數據就是牛逼。
結論:目前研究領域裡的這個課題下面的這個小問題里我就是最牛逼的,別人都比我low逼。
然後你的文章就發了。謹記,講故事也要有料,沒料沒特殊思路沒特殊數據那不叫講故事,那叫編故事!
樓主把你們專業最最基本的、最最流B的理論看個明白,然後依據你的實驗結果,討論討論對這些大牛理論有什麼補充、挑戰等等,然後再扯一通自己的理論猜想,最後聊聊以後的實驗方向!
記得,一定要站在巨人肩膀上。這樣就有高度了!
我的實驗就是在三四個理論之間周旋~看理論看得都快哭了!文獻綜述ing!說到底就是營銷,就是要解決讀者最關心的問題:why should I read it? why does it matter? how is it relevant to what I"m doing?
推薦閱讀:
※世界上有哪些失敗的大型科研項目?
※海洋科學目前有哪些研究熱點及應用前景?
※養細胞有哪些經驗和教訓?
※如何在論文中畫出漂亮的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