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金融從業者什麼時候會飽和?
5年後會飽和嗎?
- 強烈反對現在排名第一的答案,以及絕大多數的答案
- 反對的原因很簡單,只談需求不談供給的都是耍流氓
- 飽和是一個很模糊的詞,我對飽和的指標是:「當從業人員普遍獲得與其努力不相稱的薪酬回報時,說明行業達到了飽和。」
- 根據上述定義答案是,中低端金融從業者(包括資產管理)嚴重飽和,高端金融從業者缺口很大。簡而言之,結構性飽和。
- 對於金融行業的三大塊(銀行、證券、保險)分開討論。
- 首先,討論中低端金融從業者。即應屆畢業生,以及職業生涯前兩年的新人。
- 首先是學生時代的付出:金融、經濟類專業向來是最難考的專業之一,無論高考還是考研。2007年復旦金融考研曾創造過1400+報考,錄取10+的的記錄。後面幾年復旦金融錄取比例通常在1%-2%之間。
- 銀行:
- (1)分支行:以上海為例,從07年到14年,上海的四大行分行、支行校招面試者檔次經歷了一個「壯觀「的上升,即二流本科——一流本科或二流碩士——一流碩士——復旦交大碩士。2012屆復旦經濟學院、管理學院,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入職四大行上海分行的,第一年月工資約在5k左右。
- (2)總行:從工資看,沒有飽和,校招普遍能上8k,1w以上的也不少。但是從校招錄取比例來看,也有飽和的跡象。
- 證券:
- (1)營業部職位不用說了,一般一開始5k以下,不到好的營業部,活累錢少賠笑臉是要有長期的心理準備的。
- (2)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證券公司總部職位(我就在這一行):鏈接」券商資管的微博「是招商證券校招名單,大多數崗位招聘計劃在個位數。招商證券總部職位,最後錄取的以北大清華復旦交大碩博士、海外TOP高校碩博士、關係戶三類人為主,第一年年薪稅前5萬(沒有考慮試用期打八折的部分)。當然這屬於偏低的,但是超過8k的只有少數數的出來的幾家。
- (3)工作強度:對於證券公司總部,前台職位,有約一半是沒有假期的。以自己為例,從7月份跳槽至券商總部,到11月份,總共休息了4天(其中中秋休息1天,國慶休息1天,國慶後一個雙休日請事假休息2天)。當然雙休日和節假日略輕鬆一點,每天工作6-8個小時就行。平常每天工作10-14小時。
- 保險:
- 不太了解,分支機構的拉保險的是絕對的過剩。總部曾經被炒得火熱的精算師,聽說初始月薪5-7k,這點不太權威,但可以保證不算高薪職位。
- 結論:中低端金融從業者已經嚴重過剩,尤其與在學校裡面同樣熱門的計算機專業相比,飽和和稀缺一目了然。
7.高端金融從業者:
- 銀行:不太了解,但是據說大城市分支行客戶經理做到第五年,上30萬不算難,上50萬也不是很罕見。
- 證券:
- (1)營業部:除了少數營業部,後期收入不會有質變。
- (2)總部:
- 保薦代表人:還是以招商證券為例,前段時間圈子傳的很火的保代降薪,是把保代津貼從5w/月降到了2w/月。但這個不是因為飽和,而是因為IPO停了一年。如今IPO重啟,保代將重回金領。保代津貼不是工資,是工資之外的。各個券商的保代工資結構包括:工資+津貼+項目提成,通常工資+津貼年入80W以上,項目提成看項目類型與大小,通常IPO項目提成500w以上,特大項目幾千萬,併購項目提成不太了解,好像是百萬級別。工作強度挺低的,在非衝刺階段朝九晚五。
- 新財富研究員:新財富第一的研究員通常年薪300w左右,部分冷門行業偏少一些。工作強度依然較高,但是比新人略輕鬆。
- 基金經理:說實在的不是特別了解,但是大基金的基金經理在一般的年景超100w是絕對的。
- 保險:不好意思,不太了解,但從職位熱門程度來看,應該不會比上面的高。
- 結論:高端金融人才處於嚴重稀缺狀態。
8.什麼時候會飽和(樓主問題):
除了保代,其它的高端人才恐怕永遠不會飽和。
第一當然是因為需求一直在往上走,因為監管放鬆,公民收入上升等等,這些其它答案說的比較詳細,也很認可。
第二是因為金融業的特性就決定了兩點:
- 金融是實業的命脈,企業的金融決策,對企業的影響都是以乘法,不像實業是加法。所以註定有較高的產業回報。
- 金融業的行業特點,決定了金融業的從業人員必然是少數人員把握戰略、銷售等核心環節,多數人員負責執行。核心環節決定了公司絕大多數的利潤。執行環節技術含量極低(金工除外),差不多都是大專生就可以干(計算機的工資高,很重要的就是執行環節的活兒真的需要本科甚至碩士)。
- 當然保代是高端人才中的一個另類,考出了保代考試就可以做準保,等到項目就是保代。而考試在中國真不算什麼有效門檻。
9.也正是因為如此,依然會有很多年輕人憧憬著這一行,忍受著全年無休的加班強度,與勉強溫飽的工資水平,只是為了能有一天化繭成蝶,憑藉智慧,在這個金錢永不眠的巨大競技場中,走到高處,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比如我。
不會。以資產管理行業為例說明吧。
其一,我國目前資產管理規模仍然不足,有很大發展空間,規模的增長相應需要從業人員的增加。
目前我國不論是各項資產管理規模抑或與GDP佔比均在全球排不上號。以基金管理規模為例,2012年我國基金管理規模居世界第10位,全球佔比1.6%,基金資產規模與GDP之比為5.5%。作為對比,美國基金資產規模與GDP之比為80%,同為金磚四國的巴西比率為45%。
其二,中國在從間接融資體系向直接融資體系轉變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從業人員。
歐美等發達國家以直接融資體系為主,因此投資人面對的產品種類繁多,需要專業的投資顧問團隊;我國目前還是以間接融資體系為主,可供選擇的金融產品少,大量的資金沉澱在銀行中,因此對投資顧問的要求少,需求也少。在中國,大家有多少人是會去購買各種金融產品?恐怕絕大多數還是直接把錢存在銀行中。拿數據說話,2012年我國基金持有人佔總人口比例未超過5%,美國則達到46%。
目前中國的金融業,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可以發展的空間都太大了。有興趣的可以搜一搜,證監會今年召開了會議,提出的未來行業十年規劃是」十年十倍「。自己可以測算一下,如果能夠達到監管部門希望的水平,到2023年,金融機構無論是資產管理規模、產品數量、從業人員數量約達到目前的十倍水平,這大概需要補充多少金融從業人員?可以想見,十年內金融從業人員不僅不會飽和,相反還會大大增加需求。
但是要提醒的是,對金融從業人員的巨大需求並不意味著從業門檻的降低。想要加入這個行業,還是先好好提升自己的技能,打鐵還需自身硬。終於有時間了,怒答一記。btw1月份如果有人有在San Francisco/Chicago/NYC的話歡迎聯繫我:)
disclaimer:我中文真的不好
表面上題主問的是「中國的金融從業者什麼時候會飽和?」, 但實際上我覺得這個問題擔心的是「我現在應該考慮金融作為長期職業么,如果這麼多人都想做金融(over-supply)?如果大陸金融從業人員飽和,我該怎麼辦?」
如@謝漠煙 所言,「飽和」是需要從供需關係來談的。如果對近現代金融業(美國)的發展歷史有一些了解,你會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有幾個法規和機構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美國金融業發展的方向(e.g. Glass-Steagall Act of 1933, FDIC, Dodd-Frank Act etc.)。大陸銀行這塊,個人認為現在還是主要在商業銀行這塊,investment bank的比重不夠,而這個當然是大陸法規所限制(可是美國的銀行,特別是資產在10b以上的大銀行,主要的收入已經從loan轉到service fee和trading了,當然在Dodd Frank後它們的收入結構又有改變)。從長遠上來看,大陸應該是會更加開放的,但我不知道會花多久時間。所以從大趨勢上看需求量肯定會上升。
現在來看供應方:金融從業者:是front office/middle office/back office? 是buy-side還是sell-side?
如果僅指front office: 當政策的開放程度趕不上從業人員的增加速度到一定時間,就飽和了。飽和了不會遭殃的,只有產生收入的部門(e.g. front office in IB)和這些部門中不可以替代的人。個人認為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人,就是能賣得出產品又懂得technique的人。大部分的答案(e.g. see @Oleg Vodnik ) 均提到technique的重要性(比如XX證書?really?)可是會technique的人千千萬萬(好吧也許沒有千千萬萬),你不想做自有別人做,反正絕大部分剛入行的人也都不懂,基本也是靠training program。其實到最後這真的就是一份sales的工作,sell-side賣產品給buy-side, buy-side也需要照顧好自己的客戶。做sales其實就是建立或利用自己的network,如果你一走連著客戶也走了(這個一般是在VP/MD level才可能發生的,或者有特殊的背景),金融業再怎麼飽和你也不擔心。
還有另一條路,就是先去做實業8-10+年,對某個行業有極為深刻的認識。很多情況下就會直接被挖去做VP了,特別是在PE/VC。但會問得出這個問題的人/關注這個問題的人之中,會有多少人有這份甘於寂寞而沉穩的心呢。
綜上,個人認為,金融的從業者會洗牌,但這個洗牌什麼時候到來取決於政策的開放程度。因為這是一個很看重relationship和network的行業,不是誰家小孩都可以做的(此處指buy-side, sell-side另說,但這是中國,所以也估計差不多)。換句話說,以後中國的金融需要的人是有能力拿到deal的人,有能力帶來收入的人(此能力不僅僅指個人能力,說考高分進北清的滾粗)
=================================================其實單獨把金融分割出來談真的不靠譜。要金融行業真正完善的發展,一個能保證合約執行的完整的法律體系是前提條件。而且沒有穩定的實體經濟,金融也會一碰就倒。
還有,金融要發展,社會的貧富分化得到一定水平,而且富的人還要不土,不只是把錢存在銀行里吃利息(誒呀我沒有黑別人)
瀏覽一下其他回答,基本都說不會飽和,如果他了解如火如荼的互聯網金融可能就不會這麼回答了。我認為,在互聯網金融的潮流下,未來從業人員很可能過剩。
互聯網金融是充分的利用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業務進行深刻變革後產生的一種新興的金融業態。
現階段有以下特點:
特點編輯
1、成本低。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路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避免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在開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削弱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更省時省力。
2、效率高。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準化,客戶不需要排隊等候,業務處理速度更快,用戶體驗更好。如阿里小貸依託電商積累的信用資料庫,經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引入風險分析和資信調查模型,商戶從申請貸款到發放只需要幾秒鐘,日均可以完成貸款1萬筆,成為真正的「信貸工廠」。
3、覆蓋廣。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客戶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在互聯網上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基礎更廣泛。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以小微企業為主,覆蓋了部分傳統金融業的金融服務盲區,有利於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4、發展快。依託於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長。以餘額寶為例,餘額寶上線18天,累計用戶數達到250多萬,累計轉入資金達到66億元。據報道,現在餘額寶規模超2500億元,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公募基金。
5、管理弱。一是風控弱。互聯網金融還沒有接入人民銀行徵信系統,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不具備類似銀行的風控、合規和清收機制,容易發生各類風險問題,已有眾貸網、網贏天下等P2P網貸平台宣布破產或停止服務。二是監管弱。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監管和法律約束,缺乏准入門檻和行業規範,整個行業面臨諸多政策和法律風險。
6、風險大。一是信用風險大。目前我國信用體系尚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還有待配套,互聯網金融違約成本較低,容易誘發惡意騙貸、捲款跑路等風險問題。特別是P2P網貸平台由於准入門檻低和缺乏監管,成為不法分子從事非法集資和詐騙等犯罪活動的溫床。去年以來,淘金貸、優易網、安泰卓越等P2P網貸平台先後曝出「跑路」事件。二是網路安全風險大。我國互聯網安全問題突出,網路金融犯罪問題不容忽視。一旦遭遇黑客攻擊,互聯網金融的正常運作會受到影響,危及消費者的資金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
互聯網技術推動金融業發展,好比機械化推動農業發展,雖然產業在發展,但需要的從業人員卻持續減少。
市場化推行過程中精英人才永遠供不應求,中低層次的混吃型面臨不斷洗牌。。
不會飽和會流動,人也是資源。
感覺這個行業是永遠不會飽和的
應該不會那麼快吧
對比中國與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可以發現,中國金融業現在僅僅是以版本1.0,即以信貸推動的金融市場。簡單說幾個現象:
1、不管從規模,人數,增量各個角度看,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佔據絕對主導,直接融資仍是個「小孩子」,且受制於監管政策,短期內看不到爆發性的增長機會。
2、金融子行業大都還是監管套利,缺少真正的產品創新,沒辦法做到「用風險創造收益」。
3、理財產品同質化嚴重,居民主動參與性不強。由於中國的房地產一直處於黃金期,老百姓手裡很多錢都去買房了,對理財產品特別是高收益理財產品需求不強,直接扼殺了很多理財機構的專業性或創新動機。從過往歷史看,買房的年化收益超過15%,基本上沒啥產品能趕得上,這點以後會改善。
由此可見,中國金融業發展機會還很巨大,只不過未來可能會換一個玩法。至於什麼時候會飽和,我認為等貸款利率降到2%以下的時候,基本上就飽和了。
———————————————————————————————————————————
感覺從卡本科學歷上說似乎已經飽和了
牛逼的人永遠都缺,混日子的早晚要走
保險經紀行業(推銷員)一直是鄰近飽和狀態。但是動態平衡。。
感覺一兩年不會飽和,現在這個行業還處於缺人狀態。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學老師不去找個待遇更好的工作?
※面試者如何回應面試官問的「你有哪些要問我的?」?
※銀行職位和各職位的工作內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