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界如何看待比特幣?

歡迎知乎的經濟學大拿們各抒己見。


謝邀,我不是學經濟的,從技術的角度寫點東西,其實也有點疑惑想請經濟界的大牛解惑。

比特幣作為一種貨幣的問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大部分宣傳比特幣的人都不懂技術,而且沒有邏輯。我之前一直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就是,如果比特幣是一種貨幣,那麼它就不該是一種增值的投資。在這裡ls的各種答案用通縮這個概念給出了明確的解釋。

除此之外,比特幣還有很多技術上的問題,第一個就是交易量的不足,如此小的交易量是沒有資格成為一種貨幣的。

另外,我認為比特幣最大的問題是,它現在處於一個不穩定平衡之中——它的算力已經十分中心化了,而算力的成本卻不於比特幣價格直接掛鉤,或者說,隨著挖礦回報的降低,最終挖礦公司的市值與比特幣總體價值的比例,應該與交易費所佔的比例成正比。

換言之,要麼比特幣最終需要超高的交易費,要麼挖礦公司的收益不成比例的低,幾乎沒有任何比特幣的宣傳敢於提到這一點。前者意味著比特幣不可能成為主流支付方式的替代品,最終只能淪為一些小眾或者地下洗錢活動的用具。後者意味著比特幣的安全將成為一個極大的問題,即便我們假設那個時候沒有競爭的替代幣,比特幣的價值高到全網仍舊有大量的算力投入比特幣的挖礦之中。然而,首先隨著技術的發展,私人挖礦早就已經不現實,礦力只會往集中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而假設最終剩下100個公司平分了幾乎全部算力的時候,假設那個時候比特幣值10000美元,挖出了2000萬個幣,挖礦回報幾乎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交易費是5%。也就是說,整個價值2000億的「貨幣」體系,掌握在價值不到流通量的5%的人的手中。然後,任何人或者團體,只要花流通量2.5%的錢對挖礦公司進行惡意收購,就可以擊潰整個比特幣體系。如果再考慮到以下兩點,真正所要付出的代價也許更小:

1,當你要對100個挖礦公司進行惡意收購的話,每個公司都知道所有人都不出售公司給惡意收購的人才是最佳選擇,但每個人都不知道別的公司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如果自己沒有在別人之前先賣出公司,等到比特幣貶值之後他們的公司就不值錢了。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問題,收購者可以據此進行壓價。

2,比特幣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它值錢的基礎上——它值錢,所以有人挖礦,所以安全,所以更加值錢……這個鏈條的任何一點被破壞都會引起雪崩效應,而不像政府發行的貨幣可以由政府背書可以用行政手段避免擠兌,比特幣如果發生這種雪崩效應是無法被停止甚至減緩的。換言之,惡意併購這種事情都不需要成功,也許最終你只需要收購10%的算力並且表達出要收購50%算力的意願就會造成比特幣的價值的雪崩。
所以說,我覺得,只需要1%的比特幣流通量,就可以摧毀整個比特幣體系,這個假設並不誇張。
我對金融不了解,所以不知道哪位金融大能可以指點一下,其他的貨幣體系是否如此脆弱。我不覺得例如人民幣會被1%GDP那麼多的錢摧毀。

綜上所述,我認為比特幣處於一種不穩定平衡之中。它之所以現在安全,恰恰是因為它不是一種貨幣。如果它從體量上真的達到一個貨幣的水平,它是很不安全的。


普通人要從經濟層面來理解比特幣,根本不需要什麼回顧幾千年的貨幣史或者懂多少金融學的知識,只消聽我講一個小故事就足夠了。

從前有個託兒所(沒錯,就是託兒所),但是她不是一般的託兒所,因為她的「員工」是150對在美國國會山上班的人。事實上她根本就不是一個託兒所(...),準確的說是這些國會山工作人員互相照看孩子的一個合作組織(babysitting co-op)。華盛頓特區總是有著燈紅酒綠的社交生活,夫婦們也時不時想享受一下兩人世界,所以保不齊哪一天某些家長們就要晚上外出,不能照顧自己的子女。一次兩次還好,老是去麻煩別人照顧自己的子女也不太好。於是這些在美國政治中心工作的聰明人就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在參加托兒合作組織的成員內部發行一種「保姆券」,每張券對應一小時的照看孩子的服務。外出的家長把孩子交付他人照顧後,必須支付保姆券,按對方照顧自己孩子的小時數支付相應的張數。保姆券一開始發行的數量是一定的,成員可以通過在空閑的夜晚幫別人照顧小孩來賺額外的保姆券,以備不時之需。

這貌似是一個萬無一失的制度,但是實際上它運行了一段時間後幾乎陷入到崩潰的邊緣。首先,有些當下空閑時間比較多的夫婦開始利用這些時間努力為他人照顧小孩,多囤積一些保姆券,以便以後能更靈活的利用時間。由於保姆券的數量一定,有人開始囤積就必然有人的券會減少。那些保姆券減少的人也開始慌了,生怕今後要外出,沒人照看小孩,於是減少了外出的次數,也開始努力照看別人的小孩來賺富餘的券。突然間,在沒有新加入成員和沒有新寶寶誕生的情況下,流通的券越來越少了,流通券減少的結果就是保姆服務也越來越少。 如果把這個托兒合作看做一個經濟體,保姆服務看做她的產出(GDP),這就是對衰退的經典定義。而衰退的原因就是出在經濟體內的通貨緊縮,即保姆券的數量不夠。

這不是我瞎謅的一個故事,這是Sweeney夫婦(托兒合作的成員)1977年發表的題為《貨幣理論和大國會山托兒合作社危機(Monetary Theory and the Great Capitol Hill Baby Sitting Co-op Crisis)》的經濟學論文。記住這個小故事,不僅幫助你理解比特幣,也會幫助你理解為什麼美聯儲要量化寬鬆,還可以幫你認清央行扮演「最終貸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的角色的原因。

講完故事,我們再回頭來看比特幣,先來看她一直被吹捧的防通脹的特性。比特幣的總量估計會在2140年達到2100萬的極限,貨幣供給會停止,跟我們故事中的保姆券一樣總量不再增加。而任何有通縮特性的貨幣都會鼓勵囤積(hoarding)行為的出現,大家都開始囤錢,錢就越值錢,產出的價格就相對下降,產出下降的結果就是工資和需求的下降,又導致產出價格的下降,這就是螺旋形通縮(deflation spiral)。故事中的託兒所經濟是一個限制了產出總量的經濟,但是一個有通縮屬性的貨幣還是hold不住她,放在一個增長的經濟的話問題只會更嚴重。.如果她真像某些狂熱的投機者鼓吹的那樣,成為「未來的貨幣」,「全球的貨幣」, 全球經濟的下場就和國會山託兒所一樣。

其次,我們再來看她的去中心化的特性。我們的故事中,為什麼那些家長拚命的把保姆券攥在手裡不花?因為他們都怕, 怕有一天要用的時候卻沒有券花了。如果合作社的管理層在成員需要用錢的時候可以借錢給他們,讓他們以後再還上(附加利息)。家長們一定會減少手上持有的保姆券的數量。這時管理層扮演的就是最終貸款人的角色,而在比特幣的世界觀中是不需要這樣的一個角色的。

所以說,我覺得還是克魯格曼的觀點最為中肯:
「至少目前來說,買入比特幣還是一筆好的投資。但是這並不說明這次實驗成功了。我們建立一個貨幣制度的初衷不是使得那些持有貨幣的人變得富有,而是讓交易變得便利,讓整個經濟體獲益。而這些比特幣都沒能帶給我們。」

「So buying into Bitcoin has, at least so far, been a good investment.

But does that make the experiment a success? Um, no. What we want from a monetary system isn』t to make people holding money rich; we want it to facilitate transactions and make the economy as a whole rich. And that』s not at all what is happening in Bitcoin.」 【1】


至於那些談哈耶克「貨幣非國家化」,「多貨幣競爭」的,我也不知道在遙遠的未來會不會成真,我覺得似乎中央銀行獨立,泰勒規則和憲 政要更容易實現一點。而這兩點才是通貨膨脹真正的剋星,可以回顧一下光榮的德意志馬克的歷史。

P.S: 覺得我寫的太啰嗦,更願意看簡單直接的模型的理科生,可以看一下克魯格曼一篇博客文章《世界上最小的宏觀經濟模型》,請移步至: MINIMAC

【1】Paul Krugman《Golden Cyberfetters》:http://krugman.blogs.nytimes.com/2011/09/07/golden-cyberfetters/?_r=0

$$$$$$$$$$$$$$$$$$$$$$$$$$$$$$$$ Updates $$$$$$$$$$$$$$$$$$$$$$$$$$$$$$$$$$$
我總結了一下評論里的一些有趣的看法如下:
1)託兒所經濟有價格管制。放開價格管制,市場會自動調整到均衡水平,不存在過量供給。託兒所經濟完全是個「錯的」模型;
2)2100萬的上限不是板上釘釘的,是存在調整的空間;
3)貨幣切分等同於貨幣供給,所以比特幣可無限切分的特性可以避免通縮的出現;
4)通脹是「劫貧濟富」。

1&>首先來談談價格管制,我不認為存在價格管制。托兒合作也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組織,成立的時候只是規定了保姆券的總量和保姆券的面額。而價格管制指的是用強制力保證保姆服務不得超過或低於某一面額的保姆券。試想,你要是下午臨時有事,只在一小時前才通知一對夫婦看管孩子一小時,覺得過意不去,完全可以支付兩張券;或者說兩對關係比較好的夫婦,互相照看孩子,明明照看兩個小時,只收一張券就夠。這在這個去中心化的貨幣制度中是完全允許發生的。

假如說不考慮這一點的話,情況也不會像@Luo Patrick 答案裡面提到的那樣,流通的比特幣有多少個,市場價格就會調整到多少。我從來沒有在我的答案裡面假設一個完美的政府或貨幣發行機構,所以我才提到了要引入真正能對抗通脹的武器:增加央行獨立性、引入泰勒規則和憲 政。但是反對我答案的人都在假設一個完美的市場:

假設大家擔心的事不幸發生了,有一半人害怕比特幣漲價,迅速把比特幣收起來不用了,市場上只剩下1050萬個比特幣在流通。結果會怎樣呢?託兒所會崩潰嗎?會由於比特幣數量不足而無法運轉下去嗎?恩,暫時不會。保姆服務的價格立即降低到0.5個比特幣。

我不知道這個「立即」的市場出清是怎麼實現的,too good to be true。我只知道現實經濟中的價格和工資都是有粘性,調整都是緩慢和痛苦的過程,絕對是不可能立即就達到均衡的。如果現實的市場真是這樣完美的話,大蕭條就不會發生了。

2&> 比特幣的所謂交易便利、秘密、去中心化和防通脹,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基於現有法幣系統的支付手段一直在提高便利性,如果沒事不飛個葉子洗個錢的話秘密性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他們最關心的應該就是其抗通脹的特性。評論裡面有提到2100萬的上限不是固定的,還是可以有修改的餘地的。我們先不談具體修改的方法,假如說這個上限很容易修改,那麼和通脹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假如說上限很難修改的話,那麼通縮還是盤旋不散。

接下來看@劉驕陽提到的修改方案:

比特幣的代碼是開源的,誰都可以隨便修改自己的程序,誰都可以任意修改上限。但是只要你修改了上限,挖出的比特幣就不會被現有的p2p網路承認。但是如果比特幣真的需求很大並且供給超級不足,這個上限未必就不會動——只要有足夠多的節點支持,修改就是成功了。

一個比特幣持有者修改上限的代價就是脫離這個積累了信用的貨幣體系自成一派,並且由於修改了上限,實際上讓自己所持有的比特幣貶值。 即使所有的比特幣持有者都承認通縮的存在和危害,一致認為要修改上限,合作也不可能在理性的持幣者中發生,因為這就是個經典的囚徒困境:你不招供,我招,我就無罪釋放,你就關5年;你修改上限,我不改,我所持的比特幣的信用和購買力就比你高。同樣的分析邏輯也可以論證為什麼在所有持幣者之中對比特幣最小幣值的繼續細分是不可行的。

3&>貨幣單位只是一個名義變數,僅靠貨幣切分不能增加流通的貨幣量,更與貨幣購買力一點關係都沒有。至於@張英鋒 在評論中說道:貨幣總量和貨幣最小幣值的購買力有關。請回憶一下1999年1月1日,歐元在義大利取代義大利里拉成為官方貨幣的歷史。根據市場交易價格,1936.27里拉可以兌換一歐元。請問在那一天,義大利的貨幣量減少到了原來的1/1936,27嗎?假設一個在羅馬街頭乞討的流浪漢破碗裡面只有1936.27里拉,剛好可以買一個羊角包,在1999年1月1日那天他的購買力就只能買1/1936.27個羊角包了嗎?

4&>有點超綱,建議開個新問題。


比特幣是個貨幣試驗,但試驗進行中。現在還談不上成功。但它開了無主權網路貨幣的先河,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比特幣發展迅猛,但也無法逃脫擔憂。它的問題有二。第一、需求何來。第二、如何應對通縮。

第一點,比特幣的需求對象,是誰呢?這可以炮製個概念,讓人們前赴後繼,它真正的需求微不足道,關鍵是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跟上投資。促使它的價值扶搖直上。前期的套現離場,後期的死在沙灘上。

當下比特幣是否是龐氏騙局,分歧嚴重。比特幣的需求很特別,就是不正當,不合法的灰色乃至黑色產業鏈,才真正需要比特幣。比如賭場,販毒,淫穢色情,敲詐勒索等等。這可以逃避追蹤。是個洗錢的好渠道。比特幣為他們而存在。當然這些需求,也談得上是需求。但這些需求能否支撐得起比特幣的幣值。這難說。或許黃賭毒監控越嚴,比特幣越有價值。而當下比特幣的價值里有多少算這些「實際需求」的,其實難說。

那麼這就過渡到第二點——比特幣四年減半,是通縮貨幣。四年減半的後果就是計算消耗大增。逼迫比特幣幣值必須上漲才能覆蓋成本。這樣比特幣價格水漲船高,總體上一路上揚,這就令其與龐氏騙局難以區分。可以這麼說,比特幣只要不價格上揚,它就維持不了自己的存在。就是礦工得不到相應的利益,那麼就是挖礦熄火。這就導致比特幣迅速走向破產。

通縮貨幣的特性,使得比特幣的幣值無法穩定。這點如果不能改變,靈活適應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那麼比特幣前途很可能是龐氏騙局。因為比特幣保值明顯,那麼挖來的比特幣,誰會出賣換商品呢?這樣比特幣就不能有效流通。那麼它就不是一種貨幣,兌換商品不是它的主要功能。

比特幣存在交易所,挖礦者組織和持有者三方。交易所方面,在比特幣低迷時期假借黑客入侵監守自盜嚴重。即是套現離場。而挖礦者組織方面,他們謀求的是高額壟斷利潤。僅比特大陸控制的礦機就近40%,其與少數礦業巨頭輕易地就能操控50%以上的算力。完成控制。而持有方來說,也是已經高度集中。兩年前的相關記錄是80%的比特幣被壟斷控制。

如此而言,比特幣高漲的實質究竟是什麼,不難理清。即比特幣萎靡時,壟斷方需要救場。塑造牛市,吸引投機者進場,派發籌碼。這是可能聯手做局的。即比特幣的走勢很可能是暴漲緩跌模式。而這能維持幾個周期,難說。

比特幣本身有價值嗎?或許可以說有,生產它是有成本的。主要是耗電成本。即比特幣是「電本位」的「大宗商品」。一旦其價格不能覆蓋其耗電成本,這就玩不下去了。

比特幣可以認為是有成本的投機工具。大家都對它的未來抱有懷疑,又非常嚮往。然而現實地說,有相當地警惕,希望自己利益最大化。風聲不對馬上跑路。總有人自以為聰明,自己可以在最高收益時安然撤退。

只要比特幣解決不了通縮貨幣的問題,那麼它長期看是龐氏騙局。它是否能解決,難說。網路貨幣眾多,比特幣是捷足先登的,是開拓者。它有致命缺陷也不足為奇。即便它爆掉,或者改進不力,也不影響無主權網路貨幣的繼續探索。

對於這種匿名的,無法追蹤的「暗網」工具,我本人是持批判意見的。即便它完美地解決了通縮問題,不存在龐氏騙局。它為之服務的對象也都是見不得人的黃賭毒,還有走私軍火,洗錢等等。這種網路貨幣可能會成為這些行當的「生命線」。其價值依其潛在需求規模而定。它當然不能取美元而代之。當下的銀行貨幣體系運行還相對穩固。倘若其走向崩潰,這類網路貨幣才可能接盤。但未必是比特幣接盤。很多網路貨幣的流行機制與比特幣不同。有的只是兌換媒介,有的由公司內部發行。各具優勢。

這是個貨幣實驗,未必能成功。而創始人中本聰,也未必是一個人。而可能是一個團隊。沒有不散的宴席。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經濟學家們都後悔早些年沒買。。。

實際上經濟學界鮮有看好比特幣的人,但架不住大家覺得鬱金香很值錢不是。。。

當然比特幣比鬱金香有用,它支持了各種黑產。換一個角度說,比特幣的規模實際上折射了黑產在世界經濟體系里的規模。


bitcoin的特性主要就是有限供給,這個特性決定了它最終只能是一個非主流貨幣,這個特性和黃金類似,大家可以去參考金本位是如何被整個世界拋棄的,有限供給的貨幣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只能帶來通縮,會嚴重阻礙經濟發展,最終只能淪為非主流品種。

況且它還不如黃金,黃金的天然貨幣地位是幾千年來PK出來的,Bitcoin並沒有這麼深厚的歷史底蘊,只能說存在一種未來獲得和黃金同等地位的可能性。再者,黃金的極端災難期權功能也勝過Bitcoin,試想明天世界發生核戰,國家全滅,互聯網全滅,這時候只有實物黃金和實物白銀能夠承擔貨幣功能,所有政府發行的法幣,包括失去互聯網的Bitcoin一律作廢。

我想像中的未來的電子貨幣一定不是bitcoin這樣有限供給的,而是在遙遠的未來,當人類的生產力完全可以由計算機的計算能力來衡量的時候,電子貨幣的發行速度和計算機計算速度成正比或者略微超出一定比率以製造溫和通脹,在未來挖礦的同時也是在創造價值而不是現在這樣浪費資源,這樣,生產力的微小變動也就是計算能力的微小變動也可以由自動發行的貨幣所撫平。


一、緣起

本人是2013年的《比特幣》一書的7個作者(並不矮,但集齊了也換不來一個bitcoin)之一,當初研究股票好幾年必然了解部分金融知識,我又是學計算機相關專業的,所以能深入研究並了解既有金融屬性又基於計算機技術的比特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也因為有這些底子,所以我研究了1個月的比特幣後,在2013年5-7月陸續毅然投入一大筆錢買入比特幣並持有至今(2017年5月),從未賣過一個。

(扯個小淡:上面的話看起來有點小牛逼是不是,然而這不是全部的事實:

尊重事實啊,同志們,喂,說的就是你,還在那裡發帖說比特幣是騙局是傳銷的那個噴子。先承認錯誤,再繼續討論,連這點勇氣和悟性都沒有,還談什麼財務自由,又在做夢。)

雖然我在持有比特幣的問題上非常堅定並始終如一,但是對於比特幣的理解我有了幾乎150度的反轉,之所以不是180度,是因為我還是認可比特幣的某些方面的優點,比如區塊鏈技術。先說結論吧:

結論1:2013年5月,我認為比特幣是革命性技術,未來一定會成為世界貨幣;2016年,我已經非常明確比特幣的反人類社會的屬性,並且不可能也一定不應該成為世界貨幣。

結論2:比特幣應該等同於數字/虛擬貴金屬,長期看(10-50年)會持續緩慢上升;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全球發展指數基金,代表了全球平均發展水平,也是長期看向上的。所以值得長期定投持有,但如果你把它當做世界貨幣,就是痴人說夢了。

二、剖析

關於比特幣的偉大,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知道了,我就不贅述了,有興趣的可以去噹噹買我們當年寫的書......啊,現在只有電子版了,才2塊五,買吧。

關鍵需要說一下的是比特幣的反社會屬性,這裡要先引用我在另外一個答案下的某部分章節:

美國商業航天發射的興起,表面上參與者更多,但實際上比以前更分散、更低端,對於整體發展是否有負面影響? - 知乎

資社百年鬥爭,能糾纏這麼久,明白人一眼就知道,必然是各有優劣,只是社會主義在現如今,大大處於下風了,似乎顯得資本主義才是正確答案,社會主義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了......真的可以決勝負了嗎?12歲時提前學量子力學是錯誤的,22歲時再學就一定錯誤嗎,前100年在落後的生產力水平下,實踐社會主義都失敗了,在新的生產力水平下新100年里它就一定再次失敗?並沒有任何數學公式或者普世真理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反倒是,我們可以多問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個明顯錯誤一個明顯正確的它們,居然能纏鬥百年,引得無數英豪為理想拋頭顱灑熱血?要知道兩邊都不乏超級人精和智者,他們難道看不透孰優孰劣嗎。
其實,資社兩種社會制度的差異,根植於人類的兩個本性:差異性和社會性。資本主義對應差異性,社會主義對應社會性。

1、差異性
像經典經濟學教科書里的「整齊劃一、絕對理性」的理想經濟人是肯定不存在的,恰恰相反,人最大的屬性之一:不是一致而是不一致
即使兩個雙胞胎多多少少也會有不同,哪怕是A被完全原子級直接複製出一個B,至少兩人的運氣也不同,因為凡事都會有個先後,慢慢AB兩人總會開始產生差距。所以差異性是絕對存在的,這就導致每個人的能力、興趣、命運的不同,最終長期導致貧富差距。
資本主義,說白了就是充分發揮差異性,讓每個合適的人找到自己最合適的位置,發揮最大的效用,並獲得最大的回報,這也就是為什麼資本主義特別有效率,競爭力異常強大的原因。

但是,這也就意味著會出現貧富分化,尤其在現今的大規模生產和馬太效應下,貧富會極端分化。比如,兩個人種田,很難一方比另一方富1倍,但是在現代資本主義,一個普通人比如蓋茨,很容易在幾十年里富可敵國,比普通人富幾十萬倍。而這差異性(即完全的自由主義/完全的資本主義/完全的市場經濟),也就導致了社會的動蕩和不安,為什麼?因為:
2、社會性
任何一個文明,其個體必須具有強大的社會性,否則,個體無法整合成群體,沒有整體也就最終無法形成文明。所以文明中的個體,必然具有強烈社會屬性。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當你擁有優勢時,擁有強烈社會屬性的你,不能坐視他人之痛苦如無物,一定會出手相助;
意味著當你處於劣勢時,擁有強烈社會屬性的你,不會像動物界里的動物那樣,只能孤獨、無奈和平靜地接受失敗和淘汰,而是一定會和社會上其他的失敗者(貧富差異中的貧者)通過社會屬性聯合起來推翻勝者。「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還記得這句曾經響遍全球的口號嗎,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在殘酷的資本主義時代,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時候,一定會出現馬克思,一定會出現劇烈而殘酷的社會動蕩,一定會出現一個無數世人嚮往的蘇聯或者烏托邦。

所以,在動物世界裡一直運轉良好的「達爾文主義、優勝劣汰、叢林法則」,是不可以照搬到人類社會的。甚至可以進一步看出,誰是真正的社會化達爾文主義,恰恰是「戰勝了實行種族達爾文主義的希特勒」且「同時大喊普世價值」且「實行經濟達爾文主義」的資本主義世界。
【總結】資本主義,根源於人的差異性,側重於效率,帶來了巨大的不公平,導致社會動蕩;
社會主義,根源於人的社會性,側重於公平,帶來了相對和諧穩定的社會,但會導致效率極為低下。
兩種模式,沒有對錯,只有優缺點,只有適用與否,沒有任何自然規律規定兩者一定是水火不容而無法同時借鑒的。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西歐從自由經濟轉向了高福利,而中國則從計劃經濟走向了市場經濟了吧,一個從右向左,一個從左向右,大家殊途同歸,不過是找資社兩個制度的平衡點,不過是找人性兩個基本屬性的平衡點而已。

(P.S.我從這個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445122/answer/178277866 里過來,多一句嘴,不管我的結論對不對,分析問題一定要像這樣找出主要矛盾,也就是必須要從事物的原點出發,一切才能豁然開朗。千萬別跟我說什麼「你沒有考慮到,你完全忽略了......」,拜託,我當年找主要矛盾的時候,這些細枝末節,我都考慮過的,早就被篩選下去了。)

看完這段引用,你就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的不穩定或者說巨大的災難,源於極度的不平等(不是要求極端絕對平等,而是貧富差距不能突破一個臨界值)。那麼什麼樣的情況最容易造成不平等呢?

恆量或者通縮的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被私人佔有。

上面這句話,是一句極為重要的話,是人類歷史數千年鬥爭的精華和關鍵結論。其中有3個關鍵詞「恆量,生產資料,私有」,我們逐一分析。

1、恆量

恆量的東西,一定會導致28分化也就是貧富差距會變大。舉個例子,人人都有100畝地,維持生存剛剛好,這個時候A生病了,必須看病吃藥,並且短期內不能勞動,此時他唯一的辦法就是賣地換糧食,賣了20畝地給B,此時比例變成80:120。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A抗風險的能力進一步下降,而B抗風險的能力提升。B持有120畝地,除了可以養活自己外,可以積累餘糧,而A只有80畝地,生活水平持續下降,身體更差。5年後,B生病了,他借著自己多餘的糧食扛過來了,120畝一畝未賣,而A也生病了,結果A唯一的選擇就是再次賣地20畝,此時兩人持有的田產變成了60:140......後面的不用我寫了吧,結論應該非常清楚了:恆量商品一旦開始分化,必然向進一步分化發展。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恆量商品,必然就是你多我少,是一個零和遊戲。一旦任何一方出現小錯,則會形成損失,而損失會削弱其競爭力,使得再次犯錯被削弱的概率增加;相反,獲益一方則會持續增加優勢。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新興市場往往百花齊放,因為它是增量市場,市場小部分被開拓,大部分尚屬空白,一個小公司犯錯,依然可以在空白領域開拓,獲得翻身的機會。而該市場進入成熟期後,市場範圍基本不變時,很快就會出現企業相互吞併,最終形式3-5家大型企業的穩定局面。

2、生產資料

勞動力,土地和資本是關鍵生產資料,這是任何生產都必不可少的,任何社會任何人都無法逃脫的生產資料,所以極為關鍵,是社會和人生存之本。這裡需要區分「生產資料」和「個人財產」,很多人在這方面將兩者混淆,妖魔化了公有制。

3、私人佔有

因為私人佔有,所以你不能強行再分配和調節,只能寄希望於涓滴效應和慈善來緩和貧富差異,然而歷史告訴我們,這兩者都無法解決貧富差異的持續分化,因為它們太弱了。

綜合上述3點:因為恆量,所以必然永遠28;因為是生產資料,所以任何人都無法逃脫;因為私有,所以富人不必也無法對窮人負責。總結下來,恆量或者通縮的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被私人佔有,意味著恆量貨幣社會裡所有人必然都被私人資本奴役,而這必然導致持續惡化的不平等。

三、對照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恆量的比特幣一旦真的成為世界貨幣,必然會導致貧富分化,社會動蕩。而當初在實物商品貨幣時代,比如金銀,也因為這個原因逐步被淘汰,最終迎來信用貨幣時代。

當然肯定有人說,金銀才是自由貨幣,而信用貨幣不過是政府奴役民眾,剝奪民眾財富的手段而已,是邪惡的必須要推翻的。其實這是不懂金融才會有這樣的結論,你有10元,土豪有1w元,社會總財富10010元,你們差1000倍,然後政府緩慢通脹1倍(簡化按10000元而不是10010算),最理想的按人頭均攤,你5010元,土豪15000元,你說貧富差距是變小還是變大了?

有人可能說,通過貸款方式實現通脹的現代銀行制度恰好是造成貧富差的關鍵。沒錯,但是要注意一點,當通脹是以銀行貸款形式形成的時候,銀行往往更喜歡貸款給有錢人,有錢人能先拿到通脹後的貨幣,所以這錢更值錢,而窮人後拿到通脹的貨幣,此時錢已經貶值了(看不懂這句的,可以適當學一些貸款導致通脹,導致貧富分化的基礎知識),確實造成了貧富分化。

但是,通脹還可以通過基礎建設(虧本為偏遠和貧困地區通水電煤氣、通信、互聯網、郵政)、醫療、失業、教育、保障房、低保等按人頭方式發放的隱性均貧富式的通脹實現的,這在北歐的高福利社會和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比較容易實現,而在以私人資本為主導的英美資本主義國家則較難實現。

當然,抽稅也是一種均貧富,但是抽稅成本實在太高;還有官山海、鹽鐵制,也就是現在的國企制度,也是一種均貧富手段,那些喊著「國退民進」要幹掉國企的人,你們這屬於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不信,問問前蘇聯人民,全面私有化的休克療法爽不爽。

所以一定要區分兩種通脹:通過銀行貸款體系發放出去的分層級的通脹,通過按人頭均分的福利基礎保障性質的通脹。如果是前者,則通脹是進一步惡化貧富差異的;如果是後者,則通脹實際上是均貧富的,是緩和社會矛盾的。(請注意,很多無恥無良的經濟學家和半吊子自由主義者,最容易在這個問題上,把兩種通脹混為一談,切記切記)

比特幣如果成為世界貨幣,則必然不存在通脹,更談不上均貧富式的通脹了。它是恆量的、可私人持有的、必不可少的三大生產資料之一,則它也必然會導致貧富分化加劇,導致社會動蕩,所以是反人類社會的。同理於土地,在《國富論》里,亞當斯密幾乎在所有的經濟行為里都考慮到了地租,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所以土地如果一旦也是私有化,則必然也是反人類社會的,所以中國永遠不應該搞土地私有化

四、總結

1、比特幣因為其反人類社會的性質,所以必然不能是世界貨幣。

2、但因為它是全球第一個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有路徑依賴,有歷史沉澱,所以它有別於一切山寨幣,它的「第一」成就了它的「唯一」。

這句結論極為重要,是長期投資的關鍵核心依據。原因很簡單,用反證法即可解釋,如果山寨幣A能超越btc,則同理未來必有B超越A,C超越B.....最終必然導致無窮種數字貨幣濫發,最終誰也不可能成為老大,然而這與現實中的28定律不符,所以可以反證其前提「某山寨幣可以超越btc」為偽,即任何其他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都無法戰勝btc。

3、btc是恆量的,而且全球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購買,考慮到上述的唯一性,所以它必然有極好的增值前景。

注意,現在是高位,千萬不要看到這句就衝動進場,最好是暴跌後開始慢慢每季度定投一次,換句話說,什麼時候新聞媒體和網友評論都是「玩幣的傻逼們都虧慘了吧」,「聽說有玩比特幣搞得家破人亡的」,「本年度最差投資:比特幣」,這類輿論到處都是時,此時就可以開始進場了。

【全文總結】比特幣值得長期持有,但是不能對其有什麼經濟學或貨幣制度上的憧憬。

====== 方法論 ======

想獲得更多更有用的方法論來指導自己的人生么,請對下方微信二維碼支付,請帶餘額比如100.34元,每100元我會傳授一個對你終生都有助益的方法論,其回報遠遠超越100元。支付後請知乎私信並告知具體金額,我好確認回復。

不要超過301元,你記不住那麼多的,用好其中一個,就足以改變你的人生了,當然是否能翻天覆地地改變取決於你自己能用得多好。 支付300.xx的,我會再附贈第四個,這個會幫助你最大可能的用好前面3個方法論。

經濟學界是如何看待比特幣的? - 知乎 。(感受一下我是怎麼用方法論賺錢的)

袁維:如何評價中科院留學生欺騙中國女性偷拍性愛視頻? (來學學怎麼搞定外國女人)

為什麼有人相信普世價值? - 知乎 。

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

為什麼自學Python看不進去? - 知乎 。

美國及美元的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 知乎 。

為什麼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 知乎 。

美國商業航天發射的興起,表面上參與者更多,但實際上比以前更分散、更低端,對於整體發展是否有負面影響? - 知乎 。

歷史是如何評價戈爾巴喬夫的? - 知乎 。

2015 年在工作或研究中有哪些你掌握的新技能讓你覺得可以受用終生? 。

wxp://f2f0WrFIYJe4Y40_EMn5EqRwW55-sjf1M8EE (二維碼自動識別)


@busch 說得比比較準確。任何存在通縮前景的貨幣都是在鼓勵投機,懲罰投資。這是最簡單的常識。

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對於一個總量一定的貨幣,佔有其中的一部分,比如十分之一,不單意味著佔有了現有社會財富的十分之一,還意味著佔有了自此以後所有人類所創造財富的十分之一。
這不可能被接受。
貨幣代表已經產生的財富,而不是竊取子孫後代的勞動。

—————————

比特幣存在上限,2100萬,這是致命缺陷。這也就決定了它不可能作為貨幣流通,同時還是一個絕佳的投機工具。
首先,貨幣不是用來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它的作用是用來度量社會財富。
引申之,貨幣的存在意義並不是度量某個經濟學裡的「勞動價值」,簡單點說貨幣的目的不是保持自己的幣值穩定,而是度量社會的財務情況。如果人類還在不斷的創造財富,人類的社會財富還在不斷增長,人類的勞動還有意義的話,那麼貨幣的意義就在於不斷的貶值,不斷的增發,以此符合社會財富增長的實際情況。
很簡單的道理。

假設,黃帝打敗炎帝,九個部落統一天下,此時中國有十兩黃金,而這黃金就是想比特幣一樣不再增加,九兩黃金分給九個部落,一兩黃金嵌在烏龜背上。
五千年後,中國的總量100萬億,這時如果人民幣依然金本位的話,那麼一兩黃金就是10萬億元,那隻烏龜,什麼都沒幹,僅僅是活得夠久,就可以平白分掉中國十分之一的財富。
而這財富是什麼?鐵道工人鋪出來的的鐵路有烏龜一份,農民工蓋出來的大廈有烏龜幾層,航天科技搞出來的神舟,還有一架算烏龜的。
這可能嗎?憑啥?就憑他活得長?
人只要或者就會創造財富。如果貨幣有限,那沒有人會去投資,沒有人花哪怕一分錢,因為這一分錢會在以後變成十倍甚至百倍的財富,利息會變成天文數字,所有人都會把錢死死的攥在手裡,交易只能以物易物。

宋末至明初面臨白銀供應不足,白銀供給跟不上當時的財富積累速度,搞到最後利息高達90%,沒人想借錢也沒人能借到錢。進一步加劇了貨幣供給不足的尷尬情況,沒有資本哪來的資本主義萌芽。

其次任何有上限的東西都是投機的絕佳工具。700刀一個的價格,即使把2100萬全買下來,也不過區區147億美元。想要坐莊,控制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足夠,再加上槓桿,恐怕不夠大投行玩十分鐘的。
坐莊最怕什麼? 最怕的就是不知道有沒有之前不知道的更大的大莊家不斷放水,怕自己對於整個市場的容量估計錯誤。亨特兄弟坐莊白銀的時候,把整個白銀期貨市場的交易量幾乎全部控制,最後卻架不住美國政府以戰略儲備入市。上海剛解放,幾家子合夥做莊棉煤黃金的時候,也擋不住中央以全國之力近乎無限的供給。
比特幣倒是好了,在數學上確保了自己的總數,整個盤子一清二楚,拿到1200w,那就是控制了50%,拿到1800 ,那就是九成的市場,對大玩家而言什麼時候留什麼時候走簡直一清二楚,這個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出比坐莊比特幣更安逸的莊家了。


最近比特幣實在是太熱太熱了,熱到出門不跟別人聊起比特幣簡直都不好意思說自己關心時事。但是大家說的很多東西卻都是老生常談的,讀多了難免覺得千篇一律。我想這大多是因為真正在乎比特幣的三種人:經濟學家,GEEK,投機者之間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經濟學家們不懂技術,GEEK們不明白經濟,投機者呢,他們只在乎有沒有接盤俠。
所以無怪乎經濟學家們寫的比特幣文章GEEK們不愛看,GEEK們歡呼比特幣的時候經濟學家們看不懂,而投機者呢,他們應該喜歡問別人要不要來兩個BTC玩玩~
我第一次了解到比特幣大約是在李笑來老師剛開始向國內宣傳比特幣概念的時候,我也是那個時候挖到自己第一個比特幣。對了,世界上第一筆比特幣支付交易也發生在這個時候。 Laszlo Hanyecz花了10,000個BTC通過網路買了一塊披薩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1]。我在大學裡學習金融專業,畢業後也在金融行業工作,現在在加拿大學習。
我想,我也許可以跟大家說說我眼裡的BTC,和我對BTC經濟學上的意義的理解。


一、貨幣是什麼

貨幣是什麼?我想大家在中學一定都學過,貨幣是一般等價物。貨幣是一種用來充當兩種商品價值比較單位的物質。也就是說如果大家都願意,路邊的磚頭也可以是貨幣。在人類歷史的某一個時期,黃金站在了這個位置上,成為了大家最認可的一般等價物。這個時期,我們稱作金本位
黃金作為貨幣是非常好理解的,因為黃金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屬性優勢:
黃金化學性質穩定。黃金幾乎不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也很難氧化,這使得黃金很容易開採,精鍊和儲存。戰國時代古人用青銅做貨幣,可是青銅會氧化,氧化之後同一種貨幣質量甚至大小都會變化,無疑使得青銅貨幣使用起來十分不便。
黃金很軟。黃金不比玉石鐵器,純度越高的黃金越軟,這讓黃金可以隨意切割。假如我買一件衣服,需要黃金十兩,但是我手上只有一塊一百兩的金磚,我完全可以找工匠切十兩下來用來交易。如果用鑽石當貨幣,這種場景就可能沒機會發生了。
黃金能拿來當貨幣,最終要的因素還是因為幾乎全世界的人,都認為黃金這種東西是有價值的。所以當世界上某一國家的人發現他們並不孤獨,世界上原來還存在無數其他的國家的時候,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易成為可能。其關鍵就在於,大家都覺得黃金是好東西。黃金可以拿來做物品交換時的價值單位。
再後來,大家開始覺得如果經常買別人的東西也要花掉很多自己的黃金儲備,全世界未開採的黃金又越來越少,這樣下去不是划不來了嘛?
於是A國找B國商量說:你看我家總共就100兩黃金,我家的人平時在自己家也不用黃金,我們用一種叫紙幣A的錢來交易,1紙幣A大約等於1兩黃金。B說我們家也是啊,我家一共就50兩,所以我們平實也只用紙幣B來交易而不是用黃金,1紙幣B大約等於0.5兩黃金。A這時摸摸B的腦袋說,這不是正好,以後我們大家都用各自家裡的紙幣交易,紙幣A和紙幣B的匯率就是黃金的比例1:2。這樣我買你的東西,給你紙幣A,你買我家東西就直接給我紙幣B,年底再統一結算黃金,這樣平實就不會真的動用我們雙方的黃金了,你說我是不是天才?[2]
後來大家覺得年底結算也太麻煩了,生意要年年做嘛~這時有一個叫美國的同學家裡黃金最多,那就讓美元和黃金掛鉤,那我們交易的時候就只用看我們各自的錢值多少美元就行了。這就是後來的布雷頓森林體系。[3]
到了這個時期的貨幣,大家可以發現貨幣開始不僅僅只是用來做標尺的等價物,它開始體現出類似「契約」的特性。黃金跟美元掛鉤,是因為美元代表著:美國政府做出的可以拿來兌換黃金的承諾函。
最後布雷頓森林體系還是崩潰了,黃金跟貨幣價值沒有了關係,黃金也不再作為貨幣使用。這使得現在的貨幣,成為了一種更為隱性的契約,它代表著各國政府對本國貨幣可以用來支付的承諾。也就是說,只要我國家存在一天,我就擔保我們國家的貨幣是有價值的。這就是貨幣契約論的主要觀點。
所以,我們說,貨幣有兩種,一種是黃金,另一種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發行的某種特殊印刷品可以拿來支付的承諾。


二、比特幣的承諾

有人說,比特幣是「人造黃金」,這話說對了一半。
現有的貨幣的價值除了製造和印刷的成本,就是國家實力擔保的附加價值。大家用貨幣來進行交易,參考的也是不同貨幣背後的國家實力所體現的附加價值。只有清楚了這一點之後,我們才能開始討論比特幣。
比特幣是什麼?大家都知道比特幣是一種電子貨幣,但是,凡是貨幣,就一定要有價值的體現。大家都覺得黃金最穩定,所以大家才覺得黃金是貨幣。大家都覺得國家不會隨意違約,所以大家才覺得紙幣是貨幣。
那麼比特幣的價值是什麼?我看了很多的文章,可惜的是,絕大部分的人都忽略了這個問題。
比特幣是一種互聯網P2P協議。這份協議的特點之一是它從根本上解決了現有貨幣支付結算體系的瓶頸。
現在的貨幣支付結算技術是隨著電報技術發展起來的。在古時候,遠期和異地結算並不頻繁,結算的驗證程序靠的是熟人當面交易和掌柜簽字畫押。要想在結算上做文章,除非買通交易結算的那個人,還要能偽造文書。
後來,大航海時代,蒸汽時代,人們走得越來越遠,貿易自然也越做越遠。有的交易甚至要跨越大半個地球,這個時候,結算就成為了大問題。當時的人們不管是「先貨後款」還是「先款後貨」都有錢貨兩空的風險。網路遊戲還沒有玩家交易功能的時代,大家對此一定深有體會(是的,我說的就是石器時代!)。要麼就是拿著貨跑了,那麼就是拿著錢跑了。關鍵是跑了還沒地方追,人家在地球另一邊呢!難道要我喊GM?
GM「哦」了一聲,發明了金融業。
當時的人們想了個辦法,那就是把合同或者收據折價抵押給銀行,由銀行來收款。銀行又聯繫到地球另一邊的銀行,通過當地的銀行來就行收款。當地的銀行收到款項之後,再匯款至這邊的銀行。而這中間的溝通都是通過電報完成的,不信的是,這種溝通至今仍然使用的是舊時代的電報體系。
在這個過程中,兩邊的銀行可以賺得盆滿缽滿。
首先,匯票和提貨單可以讓兩邊銀行進行擔保。我在地球這一邊,我發沒發貨,發給誰,你匯沒匯款,匯給誰,這些都是除了當事人誰也不知道的事情。這叫人怎麼相信?所以可以找第三方的銀行做擔保,找了第三方銀行作擔保還不保險還可以讓銀行找對方的銀行再做擔保,這一來二去手續費銀行賺得可高興了。這就是信用證。[4]
其次,銀行匯款使用的又還是舊時代的電報體系,所以國際匯款效率非常低。銀行間匯付結算非常複雜,稍有差錯,一筆款項就會消失在茫茫大海里。銀行也不想做冤大頭,吃力不討好的事是不做的,所以國際匯款的手續費非常高昂,還不管到賬,到不了基本都是客戶的錯。
最後,你們銀行結算都這麼低效率了,我們公司資金流動可是要命的啊。這時候銀行就跳出來了,沒關係啊!要錢啊?我們借你啊!你所有結算流程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張單據,我們都可以拿來做抵押。怎麼樣,夠意思吧?就這樣,銀行又賺一筆利息費。
知道了這些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比特幣能做什麼。
比特幣解決了結算過程中的驗證風險。比特幣是一份P2P協議,比特幣的賬本並不歸某個人或某個集體管理,而是分布在整個互聯網中,每一筆交易,都需要通過全體成員對「賬單鏈」的真偽進行投票才能被記錄在賬本上。成員通過挖礦(消耗自然資源)來完成全網路賬本和交易驗證(創造價值)。這就使得交易無法偽造賬本無法偽造,從而在結算的環節上大大減低了成本和風險。
我們可以想像,比特幣的交易結算,只需要輸入對方提供的地址,並確認金額就可以完成交易。再不需要通過金融機構驗證擔保,也沒有高昂的手續費用,更不用花長久的時間去等待。這樣的工具,是不是很有價值呢?
我在金融行業工作時,對國際結算業務沿襲電報技術體系的做法就感到十分費解,現在都是互聯網時代了,為什麼驗證的工作仍然要用這麼複雜的思路去解決呢?
恰好比特幣的P2P加密協議功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第二個特點,是比特幣的貨幣發行問題。
大家都知道比特幣的發行規則:總共發行21,000,000枚比特幣,發行速度每四年遞減。
這讓我想起了黃金。是的,黃金總儲備量是固定,隨著開採,流通的黃金變多。我們曾經把黃金當作貨幣,為什麼不能把比特幣當貨幣呢?
同時,很多人忽略了一點,黃金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穩定的貨幣系統
黃金之所以成為最穩定的貨幣系統,是因為黃金有天然的穩定器屬性。任何人都可以開採黃金,當通貨膨脹發生時,黃金貶值,人們會把黃金製作成設備、首飾收藏起來,由於流通的黃金減少,通貨膨脹得到緩解。反之,通貨緊縮時,人們把家裡儲藏的黃金再融化製成貨幣,流通的黃金增加,緊縮得到緩解。
這些去中心化的特點使得在金本位下,國家貨幣政策和平衡預算再無存在必要。
回過頭來看比特幣,比特幣不也正是去中心化貨幣嗎?黃金能實現的功能,比特幣同樣能實現。所以絕大部分比特幣討論都提到過比特幣抗通脹的特點。比特幣的貨幣屬性決定了它的穩定性。
在貨幣發行問題上,還有一個案例被經常提起,《貨幣理論和大國會山托兒合作社危機(Monetary Theory and the Great Capitol Hill Baby Sitting Co-op Crisis)》[5],講的是由於通縮引發的貨幣系統崩潰問題。
但是我想說的是作者忽略了比特幣發行的另一個特點,可以無限分割
比特幣是可以被分割到無限小的,但是傳統紙幣做不到這一點。這也就使得當通縮發生時,不能無線分割的紙幣容易失去支付功能,從而引發貨幣系統崩潰。這點很容易理解,假如我手上的紙幣最小面額是1元,但是我下樓買個冰棒老闆卻問我要0.0001元,這可怎麼辦?只好使用其他貨幣代替或者直接以物易物了……
但是比特幣卻是可以無限分割的,理論上來說,這種供需不對等的關係是可以通過單位的分割來緩解的。
因此我認為由通縮引發崩潰的可能性在比特幣上不夠充分。
最後,比特幣的依託價值。一個國家的法幣背後依託的是該國的實力,法幣因國家存在而存在。那比特幣背後依託的是什麼呢?
我想跟大家說個故事。
在我父親讀大學的時代,人們主要從書本獲取知識,所以我家每次搬家時,光搬書就需要一台車。但是如今還是有許多書遺失了。
後來我讀書的時代,我們有了計算機,硬碟成為了知識儲存的主流。我可以把我感興趣的電影、歌曲和書籍全部保存在硬碟上。因為硬碟可以保存一百年。
到了現在,我們保存知識的方式變成了互聯網。時代變化了,以前一個雅虎郵箱只有100MB的空間,而現在Gmail每天增加容量已經不能作為賣點了。互聯網已經讓一切都不同了,信息爆髮式的增長,互聯網正在一步一步成為人類社會的中心。如果互聯網在人類滅亡時才毀滅,那麼我們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迹將保存到人類滅亡的那一天。
比特幣的依託就是互聯網本身。只要互聯網本身不被毀滅,比特幣的貨幣價值也不會被毀滅。這與一個國家被毀滅後,一國的貨幣將肯定被毀滅有著天壤之別。國家是存在貨幣契約違約風險的,但互聯網的違約風險遠遠要小於它。
比特幣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回歸到GEEK之間的小玩具,但要毀滅,除非先毀滅互聯網。互聯網本身就是比特幣存在的最大保障。
簡單來說,比特幣作為貨幣,代表的是一份互聯網協議對支付結果和賬本真偽性,去中心化,自然調節和未來存在的承諾。這是比特幣的契約性,也是比特幣的價值所在。


三、未來

比特幣會成功嗎?
比特幣現在過熱了嗎?
比特幣市場形成泡沫了嗎?

我想這應該是大家最關心的三個問題。從我的觀察,我只能做出以下回答。我反過來一個個說。

1、比特幣市場形成泡沫了嗎?
泡沫的概念指的是名義價值超過了實體的實際價值。比特幣最近很火,因為人民幣匯率破8000,美元破1000。這個價格是泡沫嗎?我前面說了比特幣的價值,這個價格和這些價值比較,是過高了嗎?
很可惜的是,幾乎不用比較也可以知道,是過高了。因為比特幣的使用量擺在那裡,過高的價格波動,使得支付變得困難,使用量過低。沒有人使用的東西,再好的理念也轉化不成實際價值。
這就好像火藥被發明後幾乎沒有什麼價值,直到被運用到戰爭上一樣。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比特幣現在是一個很大的泡沫

2、比特幣現在過熱了嗎?
不,比特幣現在非但不熱,還太冷。關注他的人大多數還只停留在投機的層面,但是比特幣終究是一種貨幣,功能的實現才是最應該被關注的。
只有讓更多的人了解,並使用比特幣,才能讓比特幣在泡沫破裂之後依然能得到發展。
泡沫破裂不可怕,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後,難道就不發展房地產了?
可怕的是沒有關注度,可怕的是沒有人使用。

3、比特幣會成功嗎?
這也是我的問題。不知道中本聰發明比特幣的目的是什麼,假如是一個實驗,我想已經成功一半了,假如是建立一個全新的人類社會金融體系嘛……故事才剛開始~


Reference

[1]This Pizza Cost $750,000
This Pizza Cost $750,000
[2]國際金本位制度
國際金本位制度
[3]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協定
[4]信用證
信用證
[5]Busch,經濟學界是如何看待比特幣的?
經濟學界是如何看待比特幣的?


本文不足或錯誤之處,還煩請指出,謝謝。我的微博


----------------------------------2014.2.7補充-----------------------------------------------------------------------------

修改了排版。

-------------------------------------------------------------------------------------------------------------------------------------

----------------------------------2014.1.3補充-----------------------------------------------------------------------------

修改了排版,並補充了如下部分。

-------------------------------------------------------------------------------------------------------------------------------------

關於@Busch同學提到了國會山保姆合作社的模型,乍一看還挺唬人的,畢竟這是克魯格曼非常偏愛的一個案例,那肯定是有它的唬人之處的。那麼這個例子有什麼問題嗎?

老實說,克魯格曼對於這個故事的敘述是比較客觀的,事實上當這個合作社決定印製更多保姆券,蕭條隨即結束。故事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很完美地迎合了克魯格曼和@Busch 的理論,即經濟可能會因為需求短缺而陷入蕭條,此時就需要政府採取適當措施「刺激需求」。當大家都開始努力存錢時,誰來增加開支?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政府,哦不對,@Busch 的答案是「獨立的中央銀行」。


但問題是,當你去讀了於國會山保姆合作社的原始故事後會發現,克魯格曼的敘述確實是客觀的,但卻遺漏了這個原始故事的結局:合作社印製了太多的保姆券,通脹壓力抬頭,而後又得到抑制,合作社再次停止運轉,因為沒有人願意呆在家裡照管孩子。


原始故事版本請戳——&>

http://cda.morris.umn.edu/~kildegac/Courses/MB/Sweeney%20%20Sweeney.pdf)


克魯格曼是有意還是無心漏掉這個結局的,我不敢冒昧揣測,但無疑這個結局是故事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這個完整的故事才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局?為什麼當管理層發行更多保姆券貌似化解了「危機」後,居然出現了更大的危機?


其實,按照管理層的邏輯,當市場「消費不足」的時候,我們印製更多的保姆券來「刺激消費」,事實上,在短期內這一措施也確實奏效了。但問題是,依照同樣的邏輯,當市場上流通的保姆券過多甚至泛濫的時候,管理層需要做的不該只是印更少或者不印保姆券,而應當是收回來一部分保姆券才對呀。可是這樣的措施能實現嗎?是每人都統一收回10張券呢還是大家按比例上繳?答案是顯然行不通啊。所謂覆水難收,此時唯一能做的也就只能是不再多印了,但對市場上保姆券泛濫(通貨膨脹)也於事無補,那麼最終結局只能是徹底崩潰,大家都別玩兒了。

再對比之前@Busch所謂的「幾乎陷入到崩潰的邊緣」, 故事發展到這裡才是真正的陷入到了崩潰,而不止是邊緣。


事實上,保姆合作社之前遇到的所謂危機根本不能算是危機,只是市場正常的經濟周期的體現。因為保姆合作社最初的時候大家是按照默認的「一張券」等價於「一個小時照看時間」的規則去運行的,這並不是市場給出的這「一個小時照看時間」和「一張保姆券」的定價,所以在運行過程中市場會去評估他們真正的對等價值是多少,當然,這個價格調整的過程確實不會「立即」發生,而是需要一個過程,尤其是需要打破大家最初都默認好的對等價值的情況下。而價格是由需求決定的,當大家都爭相去照看孩子囤積保姆券,卻不願意消費的時候,說明市場認為這「一張券」的價值是大於這「一個小時照看時間」的,此時大家都不願意拿前者去兌換後者,市場出現了一定的蕭條。這是正常的。


正確的解決途徑是不要有任何的外力干涉或者強迫,讓市場自己去解決。儘管我得說這個保姆合作社的模型遠遠不能算作是一個自由市場(稍後會詳述),可即便是這樣一個準市場,也會自行化解掉這些小的蕭條,或許代價只是花費時間更多些。


市場重新進行價值評估的過程,就是根據人們需求重新來對「保姆券」和「照看時間」進行等價換算約定的過程,如果這個市場足夠自由,那麼會漸漸形成一個新的價格約定,它是市場給出的價格,也是能夠真正反映大家需求的一個價格。此時蕭條自然也就會漸漸消除。


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在一個沒有外力干涉或強迫的市場里,只有需求,而沒有所謂「剛需」。保姆合作社裡的人們不願意拿「一張券」兌換「一個小時照看時間」是因為他們覺得前者更有價值,他們對前者的需求更大;人們為了得到照看孩子的機會」而減少外出次數是因為他們對照看孩子機會的需求更大,他們更願意選擇在家。這很需要同情嗎?以至於讓凱恩斯主義者們來操心,覺得「外出」是剛需,他們有責任來保障勞動人民的剛需。於是他們有了充足的理由來印製貨幣、「刺激需求」、信貸擴張,還美其名曰保障勞動人民,保障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啪啪啪」(打臉的意思,不是那個意思)。


最後,再簡單說說為什麼「國會山保姆合作社」不能算作是一個真正的自由市場。

首先,模型的樣本容量就只有150,跟討論比特幣的時候的樣本容量相比,未免小得有些過分了;

另外,150對夫婦也倒罷了,關鍵這150對夫婦還都是同事。之前提到了自由市場會根據大家需求來對物品價格進行調整,並且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市場沒那麼自由啊,大家都是同事、熟人啊,價格調整的阻力顯然更大,過程也會更漫長得多。


其實還有一些別的原因,但主要的這兩條就足夠「定罪」了。


看到這裡,再回眸下29年那場大蕭條和08年的經濟危機,覺得眼熟嗎?

好吧,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了,這裡就不詳談了。

------------------------------------------------------------------------------------------------------------------------------------------

----------------------------------------------原始答案-------------------------------------------------------------------------------

------------------------------------------------------------------------------------------------------------------------------------------


一圈答案看下來,確實很失望,應當說是太失望了。

完全不理解@Busch 的答案為什麼會被頂那麼高,一開始舉的例子就不恰當,之後的論述更是充滿了邏輯漏洞。之後同意他觀點的答案居然那麼多,而為數不多的幾個對其反駁的答案也幾乎沒有一個說到重點的,甚至完全跑偏了。

從@Busch 一些言論,諸如:


「我覺得似乎中央銀行獨立,泰勒規則和憲 政要更容易實現一點」;

「可以看一下克魯格曼一篇博客文章《世界上最小的宏觀經濟模型》」;

「如果現實的市場真是這樣完美的話,大蕭條就不會發生了」;

「 故事中的託兒所經濟是一個限制了產出總量的經濟,但是一個有通縮屬性的貨幣還是hold不住她,放在一個增長的經濟的話問題只會更嚴重」。


可以看出作者應該是凱恩斯主義立場的。老實說,看完後確實讓我有通篇反駁的衝動。但限於篇幅,加上避免邏輯重複,我就只拉出個別點來說說。


從文中可以提取出作者兩條基本的觀點

1.
大蕭條發生的原因是放任市場自由造成的,如果有政府(中央銀行)的調控或管制則可避免;

2.
通縮是有害的。


對於1,這屬於經濟學的學派之爭,我想除了馬克思主義和凱恩斯主義者,沒有人會同意這個觀點。這是個爭論已久的問題,我就不在此贅述了,因為歷史上哈耶克、米塞斯、弗里德曼甚至在野時期的格林斯潘都有過更有力的反駁和更全面的論述,有興趣又怕理解艱澀的童鞋可以搜一下張維迎、許小年以及周其仁等國內經濟學家關於大蕭條的文章看看,同樣反駁有力且條理清楚、邏輯清晰,也可以順帶看到為什麼說凱恩斯主義不能做到邏輯自洽。


對於2首先得表明我是不同意「通縮有害論」的,這個也是我要論述的重點。可以說@Busch 的以及贊同他的諸多答案的邏輯都是建立在「通縮有害論」的基礎上的,而上面幾乎所有的反駁也都沒有從這點上進行。


論述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說明下我對於比特幣的態度。我比較同意@紫微星KK最後一段關於比特幣的看法(前面幾段不是很同意)。


對於比特幣,我更大的擔心在於它的數量上限是否存在被修改的可能,以及能否經得起政府的打壓。如果存在這樣一個前提,即無論在技術上或規則上都不能修改比特幣的數量上限值,且各政府對比特幣的態度寬鬆或者打壓不夠導致比特幣最終能大範圍地流通起來,那麼我將非常看好它的前景,因為那時候的比特幣確實會是非常理想的貨幣。注意我提到了這樣一個前提,而如果脫離了這個前提,就目前來說,比特幣的前景確實很不明朗,因為如果一旦存在著數量上限被修改的可能性,那麼它就可能一夜之間變得不名一文,加上某些政府的全力打壓,這些因素最終導致它目前的前景不是很被人看好。


所以說當前,比特幣還只是一個熱炒的投資品,離真正的貨幣還較遠。

好了,回到正題,說說為什麼「通縮有害論」是謬論。


首先,什麼是「通縮有害論?

它是這樣一種理論,認為貨幣量必須適度增加,跟上生產發展的速度,否則,經濟就會因為缺乏流動性而陷入蕭條。這就是通縮有害論。通縮有害論者常見的觀點是:如果生產發展了,那麼,貨幣的購買力就會增加,那麼如果有人見到這種貨幣購買力的增加,便大量持幣,這樣,就等於他可以什麼都不做就得到更多的財富。這種好事情許多人都會去做,這樣一來,不就會大量減少市場中流動的貨幣量嗎?因此,貨幣發行當局必須通過增發貨幣來確保流動性。


我將從兩個方面來說。


1

不錯,在生產發展的背景下,恆量的貨幣購買力會持續增加。但同時必須看到,當持幣者繼續持幣時,他就無法真正享受到財富增加的效果。他得到的只是賬面財富的增加。如果他試圖把這些賬面財富變為真實的消費或者投資,唯一的辦法是把貨幣投入到流通中,但這樣一來,市場貨幣量減少的效果也就消失了,他也就不能再繼續「坐享其成」,更不能「躺著就變富豪」了。而隨著流通中貨幣量的增加,他的賬面財富在轉化為真實財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就會縮水。

這個道理其實不難理解,某公司股票市值100億元,和該公司持有現金100億元,這完全是兩碼事,把這些股票全部出售,是不可能得到100億元錢的,賣家多了,股票只會降價。


可以這樣說,在一個生產發展的背景下,市場存在著這樣一個機制,激勵消費者把貨幣用於消費或者投資


確實,你手中的貨幣越來越值錢了,但只要你不用這些貨幣消費或者投資,貨幣的增值就和你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你不可能同時做到一邊什麼都不幹坐等賬面財富增加,一邊還能享受著購買力增加帶來的好處;而一旦你想開了要去享受這個好處,那麼就必須得付出將貨幣投入市場的代價。你想要一部手機,而你現在手頭的錢可以買一部iPhone5,你也明知道如果堅持等下去,同樣的錢以後就可以購買iPhone10,但你卻不能一直等下去,你早晚要在一個時間點上購買iPhone才算你真正用上了iPhone;僅僅對著手裡的錢說:「這些錢代表的手機功能正在越來越強大,還會一直強大下去」,這絲毫不能增加你實際上使用諾基亞N78的快感。


生產的發展,投資的回報率越來越高,消費品越來越便宜,在這種情況下,會有什麼人堅持把貨幣永遠藏在床下,就為了享受賬面財富的增加嗎?夏洛克恐怕也不會這樣吧?


但按@李瀅浩 的說法,還就有人這麼活。

來看看他的原話:


「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對於一個總量一定的貨幣,佔有其中的一部分,比如十分之一,不單意味著佔有了現有社會財富的十分之一,還意味著佔有了自此以後所有人類所創造財富的十分之一。
這不可能被接受。
貨幣代表已經產生的財富,而不是竊取子孫後代的勞動。」


說的倒是挺輕描淡寫的,乍一看好像還有些道理。但事實真的如他說的「很簡單」么?

好吧,那就假定有這樣的人。這個人他為了能夠永遠「佔有自此以後所有人類所創造財富的十分之一」,就不得不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不能花這個錢。那麼他的做法就相當於把貨幣銷毀了。這樣一來,也就等於他永遠放棄了貨幣代表的財富——不管這些財富是會增加還是減少。這些財富將按照比例均分到所有其他貨幣持有者手中,其他人手中貨幣的幣值進一步增加了,跟他沒有一毛錢關係。這樣的人會很多嗎?把自己辛苦掙來的錢付之一炬的人很多嗎?多到讓通縮有害論者天天操心,必須鼓吹政府發動通脹來對付嗎?


再看看這位同學舉的例子。


「假設,黃帝打敗炎帝,九個部落統一天下,此時中國有十兩黃金,而這黃金就是想比特幣一樣不再增加,九兩黃金分給九個部落,一兩黃金嵌在烏龜背上。
五千年後,中國的總量100萬億,這時如果人民幣依然金本位的話,那麼一兩黃金就是10萬億元,那隻烏龜,什麼都沒幹,僅僅是活得夠久,就可以平白分掉中國十分之一的財富。
而這財富是什麼?鐵道工人鋪出來的的鐵路有烏龜一份,農民工蓋出來的大廈有烏龜幾層,航天科技搞出來的神舟,還有一架算烏龜的。」


槽點敢再多點么……

首先這是一個烏龜,如果這一兩黃金是屬於它的,那麼它這5000年都沒消費,那麼5000年後它(或者它的子孫)也不會消費,除非它真的修鍊成精立地成人了。這樣的話,就等於把這一兩黃金銷毀了,也就是說全世界只有九兩黃金,財富也就會按九兩黃金的總量來分配,烏龜不消費就永遠跟它無關。


那如果這個烏龜真的5000年後就消費了呢?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姑且把這個烏龜換做成一個人吧。5000年前,有個年輕人得到了全天下十兩黃金中的一兩,然後這個人為了能讓這一兩黃金能在5000年後買到一份「鐵道工人鋪出來的的鐵路」、「農民工蓋出來的大廈……於是就把這一兩黃金藏在床下,並立下家規子子孫孫未來5000年都不能動這一兩黃金,直到5000年後才可以拿出來消費;這5000年也許要經歷無數次戰爭饑荒瘟疫,但都不能動那個錢同時家族必須得命硬挺過這些災難,否則這兩黃金酒算永久銷毀了。如果這種情況可能,那就要留心你身邊某個屌絲同事了,他也許就是某個床底下藏黃金幾千年沒動過的人的第250代傳人,最近終於要拿出來消費了,憋了好幾千年,估計能把日本收購了。


好了,不TX了。說這些只是為了重申這樣一個觀點——

「在生產發展的背景下,恆量的貨幣購買力會持續增加。但同時必須看到,當持幣者繼續持幣時,他就無法真正享受到財富增加的效果。他得到的只是賬面財富的增加。如果他試圖把這些賬面財富變為真實的消費或者投資,唯一的辦法是把貨幣投入到流通中,但這樣一來,市場貨幣量減少的效果也就消失了,他也就不能再繼續『坐享其成』了」。

2

實際上,正常的情況是,恆量貨幣制下,在生產發展的背景下,幣值不斷增加,這會刺激人們更多的儲蓄——貨幣的職能之一本來就是儲值。但儲蓄絕不等於把貨幣藏到床下,更不等於銷毀貨幣。絕大多數人的儲蓄實際上都是投資,用來獲取利息收入。


也就是說,儲蓄為企業家的投資提供了源泉。企業家將為儲蓄者提供利息作為回報。在生產發展的背景下,企業家很願意向資金提供者回報利息。也就是說,儲蓄者不但可以通過貨幣購買力增加分享經濟增長的好處,還可以額外得到利息,這就會鼓勵人們把貨幣存到銀行而非自己床下。所以怎麼會發生大家把錢都像保姆券一樣藏家裡,而造成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呢?


企業家得到了資金,就可以發展生產。生產效率提高,產品就會數量增加、檔次提高。每個人也會得到更多的消費品,生活水平更高。


還有什麼比這更像良性循環嗎?實際上,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一步步走出貧困,走向富足和文明的。

這時候又會有人說了,憑什麼你什麼都不用干,就把錢拿去存銀行、買債券就能分享我們勞動人民辛苦的成果。那麼你這樣的質問同樣可以用於今天所有的投資人、股民,因為他們本質上是一樣的,只不過那些存銀行的人更願意選擇低風險低收益的投資行為而已,他能不能光靠幣值上升和利息就能衣食無憂那是他自己的事。


事實上,如果有天比特幣真的成為世界通用貨幣,且總量不再增加。那麼它一定按照每個人的財富量進行分配的,絕不會出現某個人佔有十分之一這種誇張比例,中國的經濟總量也不過就佔全世界的百分之六左右。而富如李嘉誠者,完全可以靠著存錢吃利息就能山珍海味酒池肉林,別說你心裡羨慕嫉妒恨,人家還不一定樂意呢,不要用屌絲的心去揣測富豪們的野心(當然了,如果人家樂意那麼干也沒有任何問題)。


其實我很理解這些「正義感」爆棚的道德帝們的初衷,你可以看到他們總是強調「鐵路工人」、「農民工」這些勞動人民的辛苦,擔心這些人辛苦勞作的成果被懶人竊取,擔心出現「劫貧濟富」。初衷也許是好的,但邏輯是錯誤的。事實上,貨幣貶值才會真正打擊這些辛苦的底層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甚至威脅他們的生存,通貨膨脹才是真正的「劫貧濟富」(這是另外一個大的命題,此處暫不作過多論述)。


另外,通脹還會破壞人們儲蓄的積極性。因為在貨幣貶值的背景下,儲蓄就會變成愚蠢的行為,及時行樂才是正招。儲蓄的減少,從根本上減少了企業家投資的資金來源,也就是從根本上放慢了生產發展的速度。

說的有點多,簡單歸納起來就這兩點:

1)幣值上升生產發展會激勵人們去消費;

2)即便不消費也不會把錢存在存家裡,而是去做投資(貯蓄等)。

所以說,通縮有害論是謬論。


如果比特幣能從技術或規則上真正實現其數量上限固定,那麼這將只會是它作為貨幣最大的優點。


古代君王想要開疆拓土,施展雄才大略,必得大肆地徵稅斂財。徵稅成本高,容易引起民變。君王們也想過鑄幣斂財,並且他們一直沒有放棄努力。漢朝鹽鐵專營、統一鑄幣的重要背景就是對外用兵。古代鑄幣雖然也製造通貨膨脹,但是和紙幣的威力相比,簡直不值一提。歷史上動輒幾百倍幾千倍的通貨膨脹,都是發生在最近一百多年。人們通常能理解惡性通脹的危害,卻對「溫和通脹」持歡迎態度,這在邏輯上是不一致的。


先說這麼多,有機會再補充關於「託兒所」那個案例的反駁。


這個問題涉及到貨幣的本質及流通規律,回答起來比較複雜。我儘可能第用比較通俗和簡練的語言回答,但為了保證回答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還是輸入了2000多字。如果真正想了解這一問題,希望讀者耐心看完我的回答。

貨幣起源於商品交換。商品交換在原始社會就存在,最初是物物交換,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商品交換關係的擴大,人們需要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能代表大多數商品價值形式的物品,以便於交換,這就是一般等價物。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它的出現純粹是為了便於交換。一般等價物最初都是由某一種商品擔任,例如中國古代用貝殼,在其他地方,毛皮、食鹽、鐵等都擔任過一般等價物,充當貨幣職能。隨著交易的擴大,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在金銀等貴金屬上,因為它們體積小、價值大、不易損壞、易分割、便於攜帶和保存。但金屬的使用,有兩種極大的不便。第一是稱量的麻煩;第二是化驗的麻煩。「所以,進步國家,為避免此種弊害、便利交易、促進各種工商業發達起見,都認為有必要,在通常用以購買貨物的一定分量的特定金屬上,加蓋公印。於是就有了鑄幣制度和稱為造幣廠的官衙。」(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第22-23頁)貨幣或金銀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它們是交易的媒介,可以代表財富,卻不是真正的財富。真正的財富是各種生產要素共同作用,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勞動產品。亞當·斯密寫《國富論》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糾正重商主義把金銀當財富的錯誤觀點,闡明財富的性質和原因。在理論上,只要大家都接受,磚頭也可以當貨幣。

工業革命後,人類社會的財富劇增,但金銀的開採量總是有限的,因此現有的金銀就不能充分代表巨大的財富總量。在這種情況下,代表金屬貨幣價值的紙幣出現了。馬克思認為,貨幣是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流通次數成反比。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符號,無論發行多少都只能代表流通所需要的金屬貨幣。如果紙幣發行超過了流通的需要,就會引起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是人為的、國家法律規定的符號,物價水平和貨幣價值高低是由一國的貨幣數量決定的。雖然馬克思和貨幣數量論的貨幣觀不同,但他們殊途同歸,從不同的角度得到商品數量不變時,貨幣數量增加必然引起商品價格上漲這一結論。由於國家能提供較好的信用並擁有強制力,紙幣出現後,發行紙幣就成為國家的一項權力。然而,國家出於一定的目的,並不總是很好的履行貨幣發行這一職責,常常會超發貨幣,造成通貨膨脹。為什麼要超發貨幣呢?因為對於國家來說,發行貨幣幾乎沒有成本,但卻能換回老百姓生產的實實在在的商品。特別是政府出現赤字,通過印鈔票還錢,造成人民手中貨幣的購買力降低,實際上是財富從人民手中向政府手中轉移,是政府以通貨膨脹方式向人民徵收的一種隱蔽性稅收,被喻為「通貨膨脹稅」。中國在民國時期曾爆發了世界經濟史上最嚴重的一次通貨膨脹,是導致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垮台的重要原因(參見康珂:《正確認識通貨膨脹之源——1937—1949年中國通貨膨脹危機的再思考》,載《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通貨膨脹扭曲價格體系,嚴重干擾市場運行。因此經濟學家都強調幣值穩定,將通貨膨脹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自由主義者哈耶克甚至主張貨幣非國家化。廉價貨幣是「讓人上癮的毒品」(哈耶克:《貨幣的非國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頁)。如果貨幣國有,則無法保證貨幣中性,從而產生廉價貨幣,導致經濟不穩定,通貨膨脹加劇。哈耶克主張取消國家對貨幣發行的壟斷權,改由各大商業銀行發行有自己註冊商標的貨幣,這樣貨幣發行量就可以由市場決定,各大銀行為了自己信譽絕對不敢多發行貨幣,否則人們會抵制這一銀行的貨幣。

有了以上背景知識,對比特幣的認識就迎刃而解了。比特幣實際上就是哈耶克主張的貨幣非國家化的產物,它依然要受貨幣規律的支配。在電腦、互聯網普及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進入虛擬世界。虛擬世界中的商品也是勞動產物,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人們帶來效用,和真實世界中的商品一樣具有價值。因此,虛擬世界也存在商品交換,這就需要一個一般等價物。比特幣是一種由開源的P2P軟體產生的「電子幣」。它通過特定演算法的大量計算產生,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由於人們普遍認可,所以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充當一般等價物。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演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因此它在虛擬世界獲得了良好的信譽,越來越的人開始承認並接受它。上文說過,只要大家都接受,磚頭也可以當貨幣。因此,只要大家都接受比特幣,願意用比特幣在虛擬世界從事交易,它就可以充當虛擬世界的貨幣。而且基於哈耶克貨幣非國家化理論,比特幣不由行政當局發行,獨特的互聯網技術保證了比特幣不會濫發,這樣就保證了比特幣的發行量只能在一定範圍內,強化「貨幣信譽」。只要人們願意,甚至可以用現實世界的貨幣、物品來交換比特幣。人們對比特幣的需求快速增加,而比特幣數量卻增加很少,失衡的供求關係導致比特幣劇烈升值。一些投資者也看到了其中投資獲利的潛力,進一步助推了比特幣的升值。

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比特幣不是財富,正如貨幣不是財富一樣。比特幣的流通範圍仍然主要限於虛擬世界。當然,以後隨著人們認可度的增加,它也可能會與現實世界的商品進行大量交易。出於投資也好、交易也罷,人們也可以用現實中的貨幣去交換比特幣。然而,這一切都取決於人們對比特幣的信心。一旦信心崩潰,比特幣無人接受,它就一文不值。正如中國在民國時期法幣制度崩潰一樣,成捆的錢買不到一袋米。雖然現在有技術保障比特幣數量穩定,不會濫發,但任何技術都是有漏洞的,不排除將來比特幣出現濫發,從而造成貶值的可能性。


自己並不是什麼經濟學大拿,但最近在比特幣上關注的比較多,所以想來說一說。

比特幣最早是在2008年的時候出來的,一個叫中本聰的人在一個隱秘的密碼學討論組上貼出了一篇研究報告,報告上講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構想。討論組的老鳥們都沒聽說過他,有關他的信息也寥寥無幾,還都隱晦不明甚至自相矛盾。有人認為他的真實身份是維基解密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更多的人認定他就是加文·安德烈森,還有人懷疑他可能為中情局或美聯儲工作。有人說比特幣是又一個龐氏騙局,中本聰就是在比特幣一文不值時大量囤積,坐等它們升值,他很少透露自己的信息,在網上談論的話題只限於源代碼技術討論。後來,就像他的神秘出現一樣,神龍見首不見尾消失了。關於他的謎底至今沒有解開,也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是誰,又具有何種目的。

從比特幣的本質說起,比特幣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堆複雜演算法所生成的特解。特解是指方程組所能得到無限個(其實比特幣是有限個)解中的一組。而每一個特解都能解開方程並且是唯一的。而挖礦的過程就是通過龐大的計算量不斷的去尋求這個方程組的特解,這個方程組被設計成了只有 2100 萬個特解,所以比特幣的上限就是 2100 萬。

對於比特幣的本質,很多人總把它看成電子貨幣的一種,但是,比特幣真是虛擬貨幣嗎?大家都知道比特幣具有去中心化、全世界流通、專屬所有權、低交易費用、無隱藏成本和跨平台挖掘等貨幣特性,同時,這些也是比特幣的優越之處。但是,比特幣與傳統貨幣不同,比特幣運行機制不依賴中央銀行、政府、企業的支持或者信用擔保,而是依賴對等網路中種子文件達成的網路協議,去中心化、自我完善的貨幣體制,因此,並不被國家所認可。

2013年12月5日下午,我國央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出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 《通知》明確了比特幣的性質,認為比特幣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但學術界的大佬們對於比特幣是否是貨幣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

依我之見,比特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為什這樣說呢?

(一)缺乏國家信用支撐,難以作為本位幣履行商品交換媒介職能。

1、比特幣不具備作為貨幣的價值基礎。

2、比特幣沒有法償性和強制性,流通範圍有限且不穩定。

3、比特幣具有很強的可替代性,很難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

(二)數量規模設定了上限,難以適應現代經濟發展需要。

1、比特幣有限的數量與不斷擴大的社會生產和商品流通之間存在矛盾,若成為本位幣,必然導致通貨緊縮,抑制經濟發展。

2、數量的有限性使比特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大打折扣,更容易成為投機對象而不是交換媒介。

(三)缺少中央調節機制,與現代信用貨幣體系不相適應。

1、比特幣沒有集中發行方,容易被過度炒作,導致價格波動過大。

2、比特幣不受貨幣當局控制,難以發揮經濟調節手段的作用。

總體上我認為,比特幣只能作為一種另類的小眾的一種特殊商品,並不能成為傳統意義上的貨幣。貨幣是商品,但是商品未必是貨幣。

比特幣不是貨幣,那麼,比特幣是否像貨幣一樣具有價值呢?關於這個問題,也是眾說紛紜。在反對者眼中,比特幣作為虛擬的東西,一文不值。但是,在支持者眼裡,比特幣卻具有兩種無可替代的價值,一個是可投資資產,一個是支付工具。

(一)一種可投資的資產

從投資資產屬性看,作為一種虛擬的東西,其根本的價值來源於兩點:

一是人們的共識,即越多的人認為它有價值,它便有價值,否則便一文不值。二是比特幣區塊鏈的發展。隨著區塊鏈在2014年前後被主流機構和國家發掘並重視,比特幣區塊鏈作為全球最大的公有鏈也為比特幣提供了價值支撐。邏輯很簡單,比特幣與比特幣區塊鏈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區塊鏈若有價值,比特幣區塊鏈作為最大的公有鏈便有價值,比特幣區塊鏈既然有價值,比特幣怎麼會沒價值呢?

(二)一種支付工具

比特幣系統基於P2P通訊網路、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分散式資料庫以及以巨大算力作為運轉成本的工作量證明共識機制,能夠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安全可靠的、點對點的、極低成本的即時傳輸,使其具備了支付工具屬性。但是,在國內現有監管框架下,比特幣並不具備支付工具屬性,可預見的未來也不會有。但在國際範圍內看,可跨境支付的特質的確使得比特幣具備了支付工具屬性,微軟等企業一直接受比特幣支付,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也已經接受比特幣為可支付工具。

對於比特幣的爭論,除了是不是貨幣,有無價值外,最激烈的爭論便是:比特幣究竟是不是龐氏騙局?

提到這個話題就不能不提郎咸平,對於比特幣是不是龐氏騙局這個話題,郎教授可謂是一直持贊同態度。3年前,著名經濟評論員郎咸平炮轟比特幣是龐氏騙局,當時要送他100個比特幣,他堅決不要。相隔三年,2017年郎咸平再次談起比特幣,依然是不看好。雖然,從16年以來,郎咸平本人負面新聞不斷。從華人頂級金融學者,到「最敢說真話的經濟學家」,再到「站台明星」。很多人指責郎咸平把民粹當作一門生意,但是,我們卻無法否認郎咸平在學術上的建樹,在某些問題上他的看法還是相當的有見地,也影響了政府的一些政策。

但是,比特幣是否真如郎教授炮轟的如此,是徹頭徹尾的龐氏騙局?

比特幣的用戶用普通貨幣買入比特幣,而如果想要變現比特幣,就必須要有其他的用戶願意購買比特幣,也就是說,要有新的比特幣需求不斷出現。對於很多人而言,這看上去非常像一個龐氏騙局。那麼我們來看一下龐氏騙局的定義:龐氏騙局是一種最古老和最常見的投資詐騙,是金字塔騙局的變體,這種騙術是一個名叫查爾斯·旁茲的投機商人「發明」的。該騙局騙人向虛設的企業投資,以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者以誘使更多人上當。龐氏騙局在中國又稱「拆東牆補西牆」、「空手套白狼」。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龐氏騙局是用新進入投資者的資金,為早期投資者支付收益。龐氏騙局的發起者通常都向新投資者承諾高收益、低風險。在很多龐氏騙局中,騙子努力地誘導新投資者進入,以便向早期的投資人支付收益,並用於自身的消費,而這些錢很少進行真實的投資。但是,比特幣與之完全不同,至少理論上如此。比特幣沒有一個組織者掌握著用戶的錢然後消失不見。比特幣的用戶自發地進行交易,幾乎完全沒有中介機構的存在,沒有任何人可以直接從比特幣不斷擴大的人群中直接獲利,除非匯率上漲(而通過匯率上漲獲利,和其他外匯投資沒有太大區別)。而礦工獲得的比特幣,也是為了激勵他們處理比特幣交易,以維持比特幣的安全。雖然很多投資者試圖通過比特幣價格波動來進行獲利,但是這並不是比特幣設計的目的,比特幣本身只是一種支付系統。而比特幣的核心開發人員,也一再明確地強調比特幣只是一個「實驗性」的項目,並反覆提示投資比特幣的風險。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比特幣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龐氏騙局。

But anyway,比特幣具有風險這是毋庸置疑的。

比特幣交易市場容量較小,交易24小時連續開放,沒有漲跌幅限制,價格容易被投機分子控制,產生劇烈波動,風險極大。普通投資者盲目跟風容易遭受重大損失;還有就是比特幣交易具有匿名性和不受地域限制的特點,所以資金流向上難以監測,容易產生洗錢和恐怖融資活動;另外國際上已經出現了利用比特幣進行的毒品、槍支交易等犯罪活動,相關案件已經被查處。比特幣類似於炒股,有風險,前往的路上人們一定要慎行。只希望比特幣不會成為下一個「鬱金香之熱」。

補充解釋一下剛說到的這個「鬱金香之熱」,「鬱金香之熱」是投資界公認的近代第一個投資泡沫。

在1636年到1637年間,荷蘭出現了一股爭相求購鬱金香的熱潮,導致鬱金香價格急速上升,當時很多人變賣家財,參與到投機鬱金香上。到1637年後期,鬱金香泡沫爆破,很多人蒙受巨大損失,引發起歷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機。也就是第一次金融泡沫的誕生。

「鬱金香之熱」與比特幣確實有一些相似之處。今天的比特幣,他的瘋狂就像當年鬱金香。有一個故事在比特幣投資界廣為流傳:多年前,某程序員花費1萬比特幣,就買了兩個披薩,他的這頓飯現在等於花費了近2000多萬美元。

這個故事裡除了那個倒霉的程序員,最值得人注意的是,早期進入比特幣市場的投資者和直接「挖礦」的「礦工」手中,還存有大量籌碼,未來一旦他們拋售,誰來護住比特幣的大盤呢?

所以在最後,建議大家對待比特幣還是要謹慎投資。比特幣沒有中國股市那樣的漲跌停限制,同時交易是24小時開放的。比特幣籌碼較少,價格容易受到莊家操縱,有可能出現一天內價格漲幾倍的情況,也可能出現一天內價格跌去一半的情況。比特幣的價格變動的幅度,超出了任何一種投資產品。而且,比特幣被盜、比特幣平台造假等犯罪案件也經常發生,目前國內對於比特幣和比特幣交易平台的監管尚屬空白,相關交易存在很大的風險。


Bitcoin本質上與現在各國央行印刷的紙幣一樣,本身都是沒有使用價值的。現代貨幣發行制度背後的實質是靠各個國家信用在支撐,但是隨著米國次貸危機、歐債危機以及將要發生的天朝版金融危機,世界上第一次發生了全球央行聯合大寬鬆的凱恩斯實驗,這次實驗目前沒有成功。進行了20年QE的日本央行今年4月宣布了更大規模的QE,我認為結果最好也就是滯漲...

由於政府的固有缺陷,國家信用正在被各國政府濫用來無限制發債,現實情況中最近的例子就是希臘等歐豬五國國債收益率飆升,比如希臘的2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達到177.37%(Greek government-debt crisis),他們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借貸利率已經超過同期正常個人貸款利率,這就表示國家信用在那段時間是沒有個人信用高的。

任何事情都是發展的,貨幣也是如此。世界貨幣體系從「金屬本位」到「布雷頓森林」,再到「牙買加」,直到2010年11月IMF第14次特別提款權general review,唯一不變的就是漸進式evolution。伴隨著互聯網的爆髮式發展和P2P技術的發明,人類第一次有機會在技術上完全的去中心化。信用的創造誰都可以(你找朋友借100元,你就創造了「信用」,直到你把100元還給朋友,「信用」隨之消滅);信用的保障在全球一體化(EU等)和貿易一體化(NAFTA、TPP等)的法治地區,我認為還是有機會實現的。很多人說像Bitcoin這樣,完全獨立的電子貨幣不可能實現,我覺得結論下得過早~


對很多人而言,『比特幣』這個詞是很久以前零星聽說過,只是因其最近一周行情忽然暴漲而忽然成為了熱門話題。所以多數人對這種陌生事物的見解基本上都停留在取類比象的階段,甚至完全沒有意識到環境維度的巨大差異。

經濟學的所有基礎概念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環境前提之下的。當基礎環境被改變時,經濟學中與這些環境相關的元素以及這些元素組成的整個體系就不再適用,這也是為何經濟學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尋找向更廣泛的適用性進化的可能。

不過就算現有的模型全部失靈,溯源演繹的分析思想依然適用:

首先,所有的傳統貨幣乃至有價證券都有最小結算單位——人民幣的最小單位是分,你無法通過人民幣來結算半分錢。有固定最小結算單位的貨幣才需要通過增量進行增發,這種天然的物理屬性是我們討論通脹、通縮、貨幣濫發等一系列問題的前提條件。

比特幣的電子貨幣屬性一上來就把這一條推翻了:1BTC是比特幣的最大而非最小結算單位(比特幣不會也不需要發行面值100BTC的貨幣)。目前的數據結構下,1個比特幣可以被分區到8位小數,所以目前的比特幣最小結算單位是0.00000001BTC,而如果將來有需要的話,完全可以考慮更小的分區單位。(見wiki:比特幣,電子貨幣確實可以這麼干)

這種反傳統的最小結算單位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假設用英文字母順位表示對應小數數位,第8位的」H「表示8位小數(1H=0.00000001BTC),那麼2100萬BTC相當於2100萬億H,這個數字實際上已經超過了美元M2貨幣總量的10倍。而且如果不夠用,還可以再細分下去。所以所謂」2100萬上限「只是一個演算法的特點而已,跟傳統的貨幣上限根本不是一個維度的東西。

這個特性會導致一系列神奇的結果:比特幣的增發完全不需要中央意志,增發是所有比特幣使用者共同的決定——當人們常用的比特幣交易單位從」E、F、G「逐漸向」F、G、H「傾斜,比特幣就完成了一次」增發「,在必要的時候,比特幣甚至還可以通過這種形式進行」減發「。

順著這個思路繼續思考,當比特幣」增發「時會發生什麼?傳統貨幣增發的時候,貨幣貶值,持幣人變得更貧窮,但是當比特幣」增發「的時候,貨幣升值,持幣人變得更富有。這裡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比特幣的」增發「,會激勵持有而非消費行為——越多的人認同比特幣,人們就越少消費比特幣。這不是與貨幣的流動性需求相違背嗎?

其實這只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問題的表象。世界上所有傳統貨幣都只是提供了一種基礎規則,這些貨幣對經濟系統發揮作用要依賴很多工具來完成存儲、轉移、結算、擔保、保險、借貸等一系列的功能——大到銀行、保險公司、信用擔保機構,小到信用卡、票據、防偽甚至客服,沒有這些配套工具就算是再強大的信用作為後盾,傳統貨幣也寸步難行。

比特幣的增發是被動的,是由環境決定的,而傳統貨幣的增發是主動的,是帶有明確目的性的。缺少配套工具的電子貨幣無法將流動性分配給需要流動性的人,因為這個系統里還沒有相關的借貸與擔保工具(據說很多人已經開始做了)。既然比特幣的總價值相當於這個系統所承擔的信用度的總值,那麼目前最好的消化系統內增長的信用的方式或許就是將其公平的分配給系統內所有的持幣人。

======================

前面說了半天,依然沒有提及那些似乎是最關鍵的問題:比特幣能不能替代傳統貨幣?它經受得住信心崩潰嗎?

對於最後誰會贏、比特幣的配套工具能發展到多麼強大、誰將再次改寫歷史、未來能產生多麼深遠的影響這些問題,沒人能知道。關鍵的拐點可能源於一次危機、一次宣戰、一次山寨、一次技術突破、一個新的遊戲規則甚至一次事故,就像都沒料到這次的行情暴漲源於一次聽證會一樣。

這種東西爭論起來真的沒什麼意思,用下面這張圖來解釋超合適:


最後,我個人不覺得比特幣可以取代傳統貨幣,都不用提如果大家都在家挖礦誰來創造價值這種終極問題,你讓零錢都不會找的美國老百姓去理解A到H的數位變換本身就能引發一場經濟危機了。但我認為比特幣與傳統貨幣共存的可能性很大,它確實可以讓交易變得更便利,只要讓這個環境找到機會生長出一些必要的配套工具。

對我們這些沒挖過礦,可能數年內都無法真正消費比特幣的人而言,比特幣的這次爆發更多的是帶給我們一種啟示:當我們認為很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時候,卻忽略了整個體系建立在多麼脆弱的環境之上,也忘記了前人付出了多少努力才將之塑造成為今天的樣子。

===============
回復李晨:下面的內容沒有在原答案里說,因為這些理解太個人化,我也沒時間一一驗證這些觀點是否正確,但估計可以一定程度上回答你的疑問。

如果你從幾千年前回溯貨幣發展史,會發現現代貨幣是一種誕生不過幾百年、歷經坎坷幾經崩潰幾次轉型的工具,這就是經濟學中人們當作理所當然的存在所說的那個「貨幣」。

如果要理解比特幣,不要用貨幣進行類比,而要用『為貨幣賦值的載體』與比特幣進行比較。現代貨幣基本都是靠國家信用進行賦值,國家信用又大概可以分為債務信用和貴金屬承諾。(估計很多人都聽過那個債務與貨幣掛鉤,透支未來利滾利,最後必然崩潰的鬼故事……貨幣發行機構真要這麼楞早被憤怒的群眾給燒了)

事實上債務貨幣的價值有很大的談判空間,而債務給這個空間設置了一個永遠追不上的上限。不過這導致債務信用確實很不靠譜,與政治形勢、金融穩定、國家資源體系間的博弈息息相關。近20年來造成各國貨幣價值大幅波動的事件能寫一大本書出來。

那麼貴金屬就很靠譜嗎?國際金價從2011年9月到2013年6月就暴跌了36%,稍有常識的同學都知道黃金的工業價值遠小於其信用價值,黃金之所以那麼貴,不是因為黃金多有用,而是人們覺得黃金就是好。不過即使如此,人類歷史似乎證明貴金屬還是要比債務穩定的。

現在我們回來看比特幣,比特幣的生成更加類似黃金或石油:總儲量有限,隨著時間的推移開採越來越困難。甚至專門開採比特幣的機器都被稱為」礦機「,一群」礦工「在」礦池「進行挖掘。只不過這種礦是可以直接以類似貨幣的形式進行交易的。

我認為比特幣最大的意義就是創造了一種新的價值定義方式,與國家信用相比它是去中心化的,沒有中央意志可以代表比特幣進行價值博弈,取而代之的是群體意識。採礦權也不再集中在少數大企業手中,雖然比特幣的開採依然是權貴佔有絕對優勢,但它削除了政治的影響,每個人都可以追求這種權利。

比特幣的崛起是因為技術和環境的成熟使得中本聰可以做一件早該有人做的事情。中央意志與去中心化就像整合與開放、共和與民主(或者蘋果與安卓),誰也無法消滅或取代對方,都要在對方存在併產生影響的環境中生長。想要把任何一方獨立出來建立一個所謂的孤立模型然後套用公式進行預測的人都是笨蛋。

- 那麼持幣人囤積而不消耗怎麼辦?囤積就囤積唄,把傳統貨幣加入這個系統一起思考,看看能囤積多久

- 流動性不夠怎麼辦?那就花美元人民幣唄,就像我們一直做的那樣

- 不能取而代之,那有什麼意義?當傳統貨幣由於中央意志的固有缺陷發生危機或大幅波動的時候,去中心化的價值體系可以讓經濟體更穩定。

我覺得中本聰大概思考過這個問題:中心化的價值系統是不可能消失的——別的不說,人類對於黃金的迷戀是刻在基因上的(人類學家做過試驗,無論是與世隔絕的部落還是不會說話的嬰兒,都會對黃金產生價值實體的認同感,這基本上可以算人類的基因缺陷了)。這個故事要如何收尾?去中心化的價值體系會成為一種必要而非唯一的存在,成為經濟體系中的一級,是我能想到最合理的結果。


搞不懂比特幣為什麼有價值的人 和搞不懂紙幣為什麼有購買力的人,是同一波。

我來知乎圍觀各位偉大的經濟學家是如何被打臉的。


我之前在hedge fund做貨幣交易,在此說一句:比特幣更像是股票,像是一個支付公司的股票。

這種看法的價值在於,可以看到比特幣的價格邏輯在何處。現在的許多文章一廂情願,有比特幣的說要漲到天上去,沒有比特幣的說要歸零,都並非有建設性的討論態度。

利益相關聲明:我沒有比特幣,也沒興趣買。

比特幣本身是一個創業公司(startup)。比特幣作為startup而言,它本身的想法值錢,因為區塊鏈可以做到的事情有價值。它有用戶群(user base),有生態(eco-system),有估值(valuation)。比特幣的價值,與比特幣這個startup的運作情況,息息相關。

比特幣的估值,約等於比特幣的市值,目前是 64 billion USD(640億美金)。

這個估值是高還是低?除去巨頭之外,有大量公司在 XX b USD這個階段上:

1. 螞蟻金服(就是支付寶等等)的估值是 75 b。這是早些時候的估值,現在會更高。

2. VISA(信用卡和支付)的市值是 241 b。

3. Square(支付startup)的市值是 11 b。

4. Paypal 支付的市值是 77 b(感謝評論補充)。

你有沒有發現上面這些支付公司的估值和比特幣現在的估值很像,這證明了這裡的說法的有效性。資本給比特幣給出的估值,背後的邏輯就是這裡的邏輯

那麼,比特幣的當前估值是否合理,下面是個人意見:

  • SQ這麼高,有點誇張,沒辦法,這年頭科技公司就是這麼貴。SQ感覺不如比特幣,現在市值確實不如比特幣。
  • 比特幣肯定不如螞蟻,你不可能說比特幣比螞蟻還牛。
  • PayPal 和 比特幣比確實有點差不多。
  • 個人認為現在比特幣的價格是高估。但現在很多公司都被高估,所以需要看大市。

繼續看其它科技公司:

3. Tesla(電動車)的市值是 63 b。

4. Nvidia(顯卡)的市值是 112 b。

5. 百度 82 b,AMD 12 b,京東 63 b。個人意見,農企和京東是相對低估,百度可能也有點相對低估。利益相關聲明:我有農企和京東倉位,以及這裡列舉的其它一些股票(話音剛落今天農企就漲了5%,一看原來是TSLA要合作,這就是市值低的好處,便宜嘛,upside容易來)。

6. 阿里 455 b,亞馬遜 466 b,FB 500b,Google 639 b,蘋果 820 b。

上述有好幾個公司的股價在近幾年都是近乎一條線上漲(而且是取對數後的一條線上漲)。

把比特幣看成股票,就會看到 2100 萬個的限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值。對於股票來說,股的數量同樣不重要,就像巴菲特的 Berkshire Hathaway 在一開始就明確說不分紅,不配股,現在是 250000 美金一股,市值是 452 b。

如果要問未來比特幣會怎樣,那麼應該把市值算出來然後想一想。最近一年多,比特幣市值從低點的 X b 漲到 XX b,二十倍,放在現在的美股大牛市可以理解。肯定有泡沫成分,但泡沫也不是這麼容易破的。

目前華爾街已經有很多資金進去比特幣,大家都很關注,因為投資者會問為什麼你沒有配置比特幣這樣的在今年return好的資產。在美股一片大好的情勢下,比特幣有向上的動力。但如果股市出問題,同樣會有很大的影響。

==============================

評論提到分紅問題。第一,股票可以選擇分不分紅,不改變股票的價值,這是金融常識,許多好公司都從來不分紅(從理論上而言,分紅,會導致顯示的股票價格下降,但復權後是一樣的。雖然在實際市場上,股息率會影響股票的吸引力,但這是另一個層面。就像高息的貨幣從理論上來說應該下跌,但從實際上看會上升。分紅的問題還有一些稅務細節,這已經不屬於經濟學範疇)。第二,比特幣最近分了 bitcoin cash 的紅。這個問題不重要。可能散戶會覺得重要,但專業投機者不在乎。

評論提到投票權的問題。對於正常運作的公司,投票權對於股價沒影響。FB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所以SNAP乾脆就不給投票權。馬雲爸爸更厲害,顯示了有投票權也沒用。這個問題同樣不重要。買股票,也是要靠信心,就像法律沒法阻止賈躍亭同學。

最後,Ripple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比特幣確實像支付公司。如果想評論,請先想清楚Ripple。

評論有些同學在概念上持不同意見,如果你有更好的對比特幣估值的方法,歡迎討論。如果沒有,談概念的意義其實並不大。那句話是怎麼說的,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

俗話又說 Put money where mouth is,只說不做就是扯淡。分析完之後我認為在 4000USD 的價位可以做空一點比特幣(歡迎打臉)。哪位告訴我現在怎麼空最好?謝謝。


回答的是原來的問題「經濟學界如何看待比特幣」,而不是被改之後的「作為經濟學界人士,你如何看待比特幣」,被評論說跑題簡直黑人問號臉。

——原回答——

很多比特幣的宣傳文里都會提到哈耶克的《貨幣非國家化》,以此作為理論背書,但其實並不是一回事。我來把哈耶克對於政府壟斷貨幣發行所帶來的危害,他自己所構思的去國家化自由競爭貨幣都捋一遍,就能看到他這種思想和比特幣之間的異同了。

1 法定貨幣壟斷髮行所帶來的危害

哈耶克首先批判了法定貨幣(legal currency)這一概念,在他的心中,「認為只有政府能給予貨幣真正的價值」這種想法本身就很中世紀,甚至是一種「認為政府創造了貨幣的迷信」。追溯貨幣誕生的歷史,其實是在社會進化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因此他覺得通過法律將其確定為法定支付手段完全沒有必要,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能會增加交易的不確定性(比如匯率大幅波動給債權人造成損失)

這裡插一點我自己的觀點,從以物易物→貝殼金屬等實物貨幣→可與金銀兌換的紙幣→信用貨幣,貨幣確實是在漫長的歷史中自發形成的,但是仔細看哈耶克所批判的「法定貨幣」的歷史,恰恰也是「自發形成」的。用最自由的美國做例子的話,正是因為自由銀行時代某些民間銀行為所欲為,導致了不斷重複的擠兌潮和倒閉潮,才誕生了美聯儲,因為民眾發現,央行的信用>商業銀行的信用,法定貨幣的信用>商業銀行發行貨幣的信用。

當然,政府壟斷貨幣發行權之後確實做了很多惡,比如貨幣超發。哈耶克是推崇金本位制的,因為只有「維持金本位制度關係到政府威信這種信念才能對擁有壟斷貨幣發行權這件武器的政府形成有效約束」。在金本位時期,沒有黃金儲備就無法發行貨幣,某種意義上對貨幣發行量進行了制約,和比特幣一開始就規定了發行總量有相通之處,但並不完全相同,因為現實中的黃金並不是固定數目,歷史上發生過出現大金礦導致混亂的情況。

哈耶克認為脫離金本位這件事使得貨幣徹底淪為了政治的玩具,主要有以下三點體現。

①相對價格體系的扭曲

關於貨幣超發所帶來的危害,很多人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是費雪方程式MV=PT,貨幣量增加必然帶來通脹。關於貨幣數量論存在的問題,我以前寫過一篇詳細的回答(都有哪些很有誤導性的「經濟學常識」? )這裡不贅述了。哈耶克則提到了這個理論的另一個重大缺陷。即M↑V=P↑T這樣「單純將貨幣量和物價掛鉤會帶來一種誤解,彷彿貨幣量的變化會導致所有價格都同時且同一幅度發生變化」,而實際上,即使在幣值穩定的時期,各種商品的價格其實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比如豬肉漲了的同時也許白菜降價了)所以哈耶克認為,最重要的是相對價格,即「貨幣超發會引發各種價格連續、以不規則的順序、發生完全不同程度的變化,從而導致相對價格體系的扭曲,將生產引向錯誤的方向。」

雖然哈耶克沒有舉例,但這種例子俯拾皆是,比如大量資本瘋狂湧入樓市、股市會給實體經濟帶來什麼樣的惡劣影響大家都看到了。

②國債貨幣化導致的財政失控

雖然央行理論上應該是獨立的,但現實中政府做不到不去干預央行的政策(當然各國有程度上的區別)所以哈耶克認為「將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同時交給一家機構是一場災難,讓政府能以創造就業為借口,通過發行貨幣維持赤字財政。」各國央行都干過QE,大家應該也很熟悉,不贅述。

③混合制度

以上兩點已經被討論爛了,但哈耶克提出的第三個害處非常有意思,應該和很多人的直覺相反。哈耶克號稱自由主義大師,很多人以為他主張的是完全自由的市場競爭,但其實仔細讀他的書就會發現,至少在貨幣發行上,哈耶克為了追求穩定貨幣,恰恰是主張一定程度的管制的(當然這種管制一部分由市場競爭彼此監督負責,下面第2部分再詳談)。

他批評貨幣發行壟斷就是因為政府控制不住自己體內的洪荒之力,一言不合就印錢,而「被剝奪貨幣發行權的商業銀行為了賺錢,只能通過支票賬戶進行信用擴張,於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總量由央行發行的基礎貨幣和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共同組成」這被哈耶克稱之為「混合制度」,即「在現有的金融體系下,管理總流通貨幣量的職責由央行和商業銀行共同承擔,央行只能間接影響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於是導致實際上沒有任何人能管制貨幣總量。」

可能有人看到這裡又會想到最初就限定了發行數量的比特幣,這算不算管控住了總量?當然不算。發行量本身說到底只是基礎貨幣,占流通貨幣大頭的是信用創造的部分,最難管的也是這部分。因此,比起「單純限制發行數量」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哈耶克設計的自由貨幣更注重的是如何「保持幣值的穩定」。

2 通過商品準備本位制度和自由競爭創造穩定貨幣

下面進入哈耶克的腦洞時間,在他的構思中,要保證幣值穩定,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幾大要素。

首先是貨幣發行的自由化(去國家化)。在現實中怎麼讓全世界從各國央行發行貨幣變成自由發行,應該是最難的一步,估計老哈也覺得束手無策,所以他徹底跳過了這一步,直接假設全世界突然就接受了他的設定,某幾家既存的商業大銀行被欽定擁有了發行權……好吧,畢竟是荒島求生開罐頭時會說「假設我們已經有了開罐器」的經濟學家,就按他的腦洞繼續往下看吧。

假設幾家大銀行分別發行了自己的貨幣,接下來就是市場的作用了。哈耶克認為,每家發行銀行都必須「隨時調節貨幣發行量,否則萬一自家發行量過大,造成貨幣貶值,市場出於對穩定貨幣的需求,必然會出現其他提供穩定貨幣的銀行。」至於怎麼調節,因為不是央行,沒有辦法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也不能去干預再貼現率之類的,只能通過將自家貨幣買賣或交換其他貨幣、證券、商品來進行調節。

以上是管制手段,至於怎麼保證幣值是穩定的,就要看以下的基準了。

①哈耶克規定貨幣發行銀行必須提供「貸款約定書」,即保證「還款時,既可以還該銀行所發行貨幣的名義金額,也可以還和商品等價物(commodity equivalent)等價的其他貨幣」。非常拗口,舉例會比較清楚。

假設有2種貨幣A和B,商品等價物是蘋果

貸款時:100 A=100個蘋果=100 B

假設還款時,相對蘋果這個等價物,A升值而B價值不變:80 A=100個蘋果=100 B

此時還款的人有2種選擇,要麼借100 A還100 A(相當於125個蘋果),要麼按商品等價物來還,反正借錢的時候是100個蘋果,那還錢時也只需要還能買100個蘋果的錢就行了,此時最理智的做法自然是還100 B(=80 A)

假設還款時,相對蘋果這個等價物,A貶值而B價值不變:125 A=100個蘋果=100 B

那還款人自然選擇還100 A(相當於80個蘋果),還款人還是賺了

哈耶克認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銀行有這個動力去保證自家貨幣既不貶值,也不升值,否則都會吃虧。

當然了,商品等價物不能是單一貨物,而是一攬子商品,哈耶克比較特殊的地方是他不贊成用零售價(消費物價指數)而認為應該採用「原材料、農產品、工業半成品」的批發價格。

②哈耶克認為①可以有效抑制貨幣發行銀行濫發貨幣的衝動,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他的腦洞中,有能力發行貨幣的就那麼幾個(他並不贊成市場完全自由競爭,讓阿貓阿狗都來發貨幣,而是要創造一個寡頭們彼此制衡的世界)他們能管住貨幣發行量,但市場上還有那麼多其他商業銀行,必然會進行信用創造,這樣一來,市場上流通的「寄生貨幣(parasite currency)」還是可以為所欲為,造成幣值的大幅波動。所以哈耶克的建議是讓那些貨幣發行銀行宣布「即使進行信用創造的銀行因為經營不善而發生擠兌,也絕對不會進行救市」從而讓那些寄生銀行自律。

這一段和比特幣關係不大,不過既然介紹了,還是稍微吐槽一下。首先,哈耶克認為商業銀行之所以會進行信用創造是因為「發行權被央行奪走了」,只要把發行權還給他們就行。這和歷史事實是相悖的,在美國的自由銀行時代,貨幣都是各家民間銀行自主發行,他們並沒有放棄信用擴張。

其次,他所想到的抑制信用創造的方法(先不論是否應該抑制)是通過貨幣發行銀行進行聲明不去救市,但問題是人家寄生銀行用的就是你發行的貨幣!真的發生擠兌了你不去救,結果肯定是連帶著自己一起玩完。

理論介紹完畢,可以來總結一下哈耶克思想和比特幣之間的異同了。

首先,比起哈耶克主張的去國家化,比特幣通過區塊鏈技術完成的去中心化應該說是更進一步。

其次,哈耶克主張的「政府無法剋制濫發貨幣的衝動」是正確的,而比特幣一開始就約定了總發行數,這一點和哈耶克的思想一脈相承,但是(敲黑板)就像之前反覆強調的一樣,在哈耶克的認知里,基礎貨幣的發行量不是最關鍵的,更重要的是保證幣值穩定的機制,從這一點來看,幣值波動極大的比特幣並不是哈耶克心目中的理想貨幣。

最後,新貨幣的認同問題。從金本位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不可兌換黃金的信用貨幣,這都是一步步來的,而哈耶克卻想要讓幾家商業銀行突然發行信用貨幣並取代各國的法定貨幣,未免有點異想天開(注意他腦洞的貨幣也是不可兌換黃金或其他實物的,商品等價物僅僅是一個基準)

事實上他自己完全迴避了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問題,所以他的理論一經提出就遭到了弗里德曼的批判,後者認為「不管是經驗還是歷史都證明,民間貨幣不可能取代政府貨幣。」對此哈耶克在書中做出了反駁,說只要有自由選擇權,民眾就會選擇更優質的貨幣,還舉了兩個例子,一是不停貶值的英鎊被其他貨幣取代,一是歐洲大陸的民眾比起本國貨幣更愛美元(應該是指二戰後)

哈耶克的反駁其實完全偏離軌道了,因為弗里德曼說的是「民間貨幣不可能取代政府貨幣」,而他舉例說明的是「劣質的政府貨幣被優質的政府貨幣取代」,壓根沒民間貨幣什麼事。但是,比特幣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替他實現了一部分理論。就是這麼一個憑空出現的虛擬貨幣,不僅被認同了,而且還流通了。雖然是小範圍,並且沒有動搖各國法定貨幣的地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希臘和塞普勒斯等國發生金融危機時,確實發生了民眾轉向比特幣的現象。

總體而言,那些把哈耶克的理論拿來為比特幣做背書的,很多都是斷章取義,曲解了哈耶克對幣值穩定的追求(懷疑他們是不是真的讀了整本書,還是看到標題就想當然了)但比特幣的出現確實是對哈耶克理論的一次實踐。

順帶一提,我以前詳細介紹過另一個經濟學家費雪關於貨幣發行和信用創造的腦洞,他和哈耶克的腦洞有完全相反的部分(一個主張極度中央集權,徹底消滅商業銀行,一個主張消滅中央銀行)但他們又有非常有趣的相同之處(對信用創造的否定)兩本一起看還挺有趣的:如何看待印度央行臨時採取 100% 存款準備金率?

參考:

貨幣発行自由化論 / F.A.ハイエク著 ; 川口慎二訳. -- 東洋経済新報社, 1988.


假設有一個用比特幣支付的互助託兒所。
比特幣一共只有2100萬個,剛好託兒所有2100萬個成員提供保姆服務,1個比特幣正好可以購買1次保姆服務。

假設大家擔心的事不幸發生了,有一半人害怕比特幣漲價,迅速把比特幣收起來不用了,市場上只剩下1050萬個比特幣在流通。結果會怎樣呢?託兒所會崩潰嗎?會由於比特幣數量不足而無法運轉下去嗎?
恩,暫時不會。
保姆服務的價格立即降低到0.5個比特幣。從此以後,任何提供保姆服務的人只能得到0.5個比特幣,而購買保姆服務的人也只要支付0.5個比特幣就好了。1050萬個比特幣,2100萬次保姆服務,正好夠用。
然後我們的託兒所就繼續運轉下去。

假設大家擔心的事情又發生了。一些人仍然擔心比特幣會繼續漲價,所以他們拚命提供保姆服務、多賺錢,把賺來的比特幣繼續收起來不用,市場上現在只剩下525萬個比特幣在流通。託兒所這次會崩潰嗎?
竟然還不會。
保姆服務的價格會立即降低到0.25個比特幣。1個幣購買4次服務,525萬個購買2100萬次服務,還是剛好夠用。

現在大家的擔心的事情一再發生,最後比特幣簡直被囤積到不能再囤積,市場上只剩下可憐的2100個,或許託兒所是真的要崩潰了。
現在保姆服務的價格降低到可怕的萬分之一個比特幣。但是仔細想想,保姆服務終歸還能計價,2100個可憐的比特幣依然流通,而託兒所竟然還能湊合運轉——只是需要稍微多花一點時間數清楚幾個0。

為什麼比特幣託兒所經歷了多次可怕的通縮,無數個比特幣從中抽走,但一直不崩潰?
因為這裡不控制價格,流通的比特幣有多少個,市場價格就會調整到多少。保姆服務價格和比特幣數量永遠對應,彈性的價格體系有超強的適應能力。

為什麼國會山的託兒所經歷了一些不太嚴重的通貨緊縮就(瀕臨)崩潰?
因為他們的價格受到管制,保姆服務不多不少必須等於一張保姆券。當保姆券數量減少的時候,服務價格卻無法相應降低,價格不調整供求關係就不能恢復均衡,不均衡的經濟體系當然會崩潰。

如果國會山託兒所的服務價格也能夠調整的話,他們的保姆服務價格至少應該降低到每次0.1張保姆券了。第一,託兒所體系可以繼續運轉;第二,囤積著20張保姆券的人,已經足夠購買200次服務,他還有必要繼續囤積保姆券嗎?大家都不在囤積,通貨緊縮根本也就不會發生。

價格不管制的話,託兒所根本什麼問題都沒有,這和通貨緊縮也沒什麼聯繫。


最簡單一句話:一個不能隨著生產力發展的衡量價值的一般等價物,必然不能成為貨幣。
為何黃金要退出貨幣領域?
本質上來說就是黃金的生產增長量遠小於世界生產力的發展。
就這樣增長量小於生產力發展的都不能做貨幣,更別說比特幣最後會停在2100萬個那裡不增長。這和拿古董做貨幣沒區別。
想像一個場景:這個社會今天生產了2100萬個比特幣的商品,每件商品1個比特幣。那明天這個社會再生產了2100萬個商品呢?那每個商品就是0.5個比特幣了。
你手握著比特幣是覺得挺爽,不但不會因為濫發貨幣而貶值,還因為通縮而每天增值啊。真爽啊!
可是當你做商家的時候,昨天1比特幣進的貨物今天只貶值成了0.5比特幣,你會怎麼想?
你也別忘記了,勞動力也是商品,也有價值。隨著整個社會的通縮,以往你一天8小時的工作可能值0.01比特幣,就因為通縮而變成了0.005比特幣了。
隨之而來的就是大家都持幣待購,整個社會出現嚴重通縮。除非出現戰爭一樣的大破壞,破壞大量財富和生產力。否則只要生產值一超過2100萬比特幣那對全球又是一次通縮。
貨幣的本質是對商品的債權。如果通縮了,債權人(貨幣持有人)逍遙,可是債務人(商品提供者)就不舒服了。大家都在這個社會裡,提供商品,換取商品,你也不可能永遠做個貨幣持有人而不做商品提供者。
所以比特幣必然不能作為貨幣。所有的聲稱比特幣可以取代貨幣的人,要麼是傻子,要麼是騙子。
——————2017年9月15日更新——————
我希望在這個答案里說比特幣能取代貨幣還有堅定罵我說這就是貨幣的人,希望你們在這個時候能堅定持有,甚至能趁低吸納,堅定信仰。


簡單的說幾句。

1. 比特幣購買力太過不穩定。不適合作為流通貨幣。比特幣購買力經常是一天上下50% 。想想北京的房子如果是按比特幣標價,那可能你剛談好的房子,正要簽約,賣方一看比特幣行情,立刻要求漲價50%,你同意么? 今天可樂5塊錢瓶,明天10塊,後天3塊,你到底哪天買?企業怎麼進貨,大宗交易怎麼談?

2. 所謂的去中心化真的好么?有些說,比特幣不會被收鑄幣稅,可是別忘了貨幣政策的功能。經濟蕭條期,沒有央行注入流動性,經濟危機會越演越烈的。

3. 比特幣是沒有人控制發行權。但是比特幣有大戶,中本聰自己可能就持有至少百萬比特幣。假設比特幣最終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貨幣。那他可是就佔有了世界5%以上的財富。2015年德國佔世界經濟總量的4.7%左右,也就是說中本聰一個人就擁有一個德國。他隨便跺跺腳,真的地球也要抖一抖了。號稱沒中心,人家中本聰就是最大的中心。


經濟學界不等於經濟其本身,就像事物的合理性不等同於一件事情發生合理其本身一樣。
經濟「學」屆談比特幣如果不談哈耶克的自由貨幣理論,轉去談比特幣的價格 就如同談歐元不談「最適貨幣區理論」卻談歐洲恐襲一樣,挺可笑的。
這個問題,顯然要問合理性的


推薦閱讀:

央行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意味著什麼?
市場上的貨幣是如何多起來的?
瑞士央行為何於 2015 年 1 月 15 日宣布取消歐元兌瑞郎 1.2 匯率下限?

TAG:銀行 | 比特幣 (Bitcoin) | 貨幣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