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與李安曾經都很優秀,他們現在的差距是否是制度造成的?

我沒想到這個問題會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和討論,我問題裡面說得很清楚,我是個人覺得李安現在甩開國師很遠,如果你也認同這個前提,歡迎你來回答,不認同那你同樣可以論證兩人並沒有拉開差距,千萬別噴,傷身。


早期階段,李安和張藝謀的確都是優秀的導演,整體水平的確是差不多的。

張藝謀是攝影師出身,李安姑且算是編劇出身。早期兩位的長處,就各自落在了出身的領域上。張藝謀長於鏡頭和畫面,李安長於文本和劇作。兩人各自的早期作品,都是各自的優勢領域取得的成績。比如《紅高粱》的色彩和鏡頭,「父親」三部曲的文本。都是電影史上能留得下名字的作品。

而兩位的優點缺點又正好互換。張藝謀的劇本能力相當普通,長年累月里需要藉助中國小說界的幾位大家進行文本支撐。早期的李安也有短板,鏡頭有文本意義上的設計,但是對攝影師的控制就很一般了。

其他不那麼短板的方面,雙方各有千秋。比如對演員的調教,兩位都非常善於拍女人戲。手上帶出來的演員也都有不少。但是總體來說,李安略強,因為李安的男人戲也能拍的不錯,張藝謀手上男人戲出彩的少。
而在對電影拍攝整體節奏的掌握上來說,張藝謀的執行力似乎比早期李安強一些。包括整合資源,和各種社會團體打交道的能力。文藝廠工還是要比家庭煮夫略勝的。

兩位導演對於題材和類型的嘗試慾望,也都非常強烈,可以打平手。
張藝謀是中國大陸唯二最具進取心的導演(另一個是馮小剛),突出表現之一就是以演員身份去香港拍攝《古今大戰秦俑情》,回來東施效顰拍出了他永不再提的作品《代號美洲豹》。這不是黑,是真心讚揚張藝謀的超前視野。這種視野也是張藝謀以《英雄》開創中國電影工業新時代的依託。
李安更不用提,以少數族裔身份在好萊塢闖出一番事業,艱辛程度未必就比張藝謀在體制內被虐差多少。父親三部曲之後去嘗試《理智與情感》,又有《卧虎藏龍》使華語電影在好萊塢真正破冰,無一不是堅韌和勇氣的結果。當然李安也在《綠巨人》這種跨度極大的項目鎩羽過。到《少年派》,又轉戰3d特效領域,一直在突破自己的既有空間。
兩位都是四五十歲的人了,還有不斷這種進步,真的叫人心生敬重。

綜合來比,不分伯仲

那麼什麼是兩人拉開差距的主要原因呢?
個人認為,是彌補短板的能力。木桶原理大家都明白,誰能消除更多的短板,的總體水平就會領先。

調教演員和掌控能力,這兩點其實兩位都沒有大幅度明顯的提升。就姑且不表了。

咱們只說拉開差距的,用一句話概括:
張藝謀至今沒有學會寫劇本,但是李安已經明白怎麼拍電影了。

李安的作品在鏡頭方面,自父親三部曲之後,開始追平行業平均水平,以《卧虎藏龍》為一次畢業,《斷背山》和《色戒》時代逐步超越行業平均,直到《少年派》,達到了業內領先的層次,而且是在3d電影這種新領域,取得的成績也超乎想像。把《少年派》和《喜宴》放在一起,你能強烈地感受到近三十年的時光里,李安到底做了些什麼。

但是張藝謀呢,在文本方面幾乎原地踏步。舉一些沒有小說界大家幫襯的電影,大家就能感覺的到了,《山楂樹》vs《我的父親母親》,《三槍》和《有話好好說》,文本敘述能力上,張藝謀幾乎沒有真正的進步過,更不要說,還有《十面埋伏》和《幸福時光》這種劇本價值墊底的玩意兒。

沒有能夠彌補短板,是張藝謀被李安甩開身位的直接原因。

而如果放到大環境來看,張藝謀編劇能力的停滯不前,和整個中國電影行業編劇能力停滯甚至倒退是直接相關的。而李安在攝影方面的進步,則搭上了好萊塢整體進步的順風車。再研究為什麼中國編劇水準停滯不前,又不難得到結論……

嘿嘿,還真就是體制問題。


兩人完全不同。
張當年靠的是形式感的革命,電影背後的故事推動簡單直接,並且多少拜當年文學昌盛所賜,借了一把魔幻現實主義春風。
李的電影,我們只說《飲食男女》,形式感不是那麼重要,而故事裡面所洋溢人文關懷讓人震撼不已。
說到底,李的致命法寶是人文關懷,而張是形式感。
形式感這個東西,是一定有其時間限制的,一個時代流行一種形式感,放到另外一個時代就不再流行。
人文關懷,則是百年電影到現在的真正核心。
《活著》有沒有人文關懷?台詞有,電影本體沒有太多。並且能看出來,導演本人不是這個小說的氣質。


第五代導演學的還是蘇聯的體系,他們(也包括第六代)其實並沒有接受過商業片訓練,不管是《英雄》還是《無極》,對他們來講都是從頭開始。直到現在電影教育依然是這樣。
而李安是在美國學的電影,商業意識、電影工業配合(好機器電影公司對李安幫助非常大),從出發點上大家差距就拉開很大了。
有時候甚至覺得國師能取得之前的成就,資質比李安都強,畢竟環境差距太大。但人生就是這樣,他是一長跑。劇作短板是國內普遍存在的問題,倒不如說國師代表了國內很多導演的狀況。
說體制太虛了,差距還是因為教育吧。
然後教育又是因為體制。
好吧體制原因是中國一切問題的答案。體制好可憐。
李安一直在跟自己較勁。國師一直在和很多東西較勁。
http://zhuanlan.zhihu.com/shimodi


有體制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既又正面作用也有負面作用。
我個人認為,對一個導演來說,其作品能達到的上限是由導演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其審美、文化儲備等決定的。
可以這麼說,李安本人的天賦、悟性、才華可能比張藝謀略高,而其文化基因又比張藝謀好一些,因此有希望達到更高的層次。
國師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觀在近年來的幾部片子中,缺欠表現得非常明顯。而其當年的靈性、個人特質則越來越模糊。華語影壇很多導演一成名成家就多少有些變質,馮小剛也是一個例子,他現在拍的東西都沒有當年的屌絲氣質了,完全是中年中產心態。
與之相反,李安一直保持著一種「少年心氣」,看他一部一部電影探索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風格不同技術就可以感受出其心態的平穩、年輕。
此外,張藝謀在發掘小說方面有獨到之處,但其致命問題是自己不能搗鼓劇本,原創性極差,必須依靠他人。而像李安這種西方打拚出來的導演,大多都有原創劇本能力。這雖然不是重點,但也是很大的不同。
綜上,兩人的「差距」根本不在體制,而在自身的見識、氣質。但相對而言,國內導演的見識氣質往往確實受到文化環境的制約,要說這也是體制的一部分問題,大概也可。


-
永遠記住一件事,李安是編劇出身,而且是很利害的那種。

喜宴、推手、飲食男女(「父親三部曲)雖然有其它編劇參與,但本子基本都是李安自己寫就。
張藝謀的本子,是一群人關在旅館中「侃」出來的(最好的例子,是「有話好好說」。)
這就是兩人的最大差別。

陳凱歌、張藝謀等人,別說和李安有差距,和馮小剛,都有一定距離。
根本的本質問題,就是「劇本」的自我生產能力。

(馮小剛傳世的可能,至少在媒體業界的人眼中來看,比張藝謀可要高的多了。)

這個世界上,真真正正偉大的導演,只有一種,就是會寫劇本的導演。
你鏡頭玩的再漂亮,剪輯再花俏,武打技術再帥,任何方面的利害,都遮掩不住一個基本的問題:

電影導演,是「說故事的人」。

不會說自己的故事,不會寫自己的劇本,再是利害,但絕對構不到所謂的「偉大」二字。

君不見,現今世道,所有的「導演」,不管真假,總要把自己掛成「編劇」?
因為,最明白「編劇」二字之重要的,就是「導演」自己。

只拍別人的本子,至少在圈內,得不到同行的敬重。

-


這題細琢磨挺有意思的。以成就論,兩人不相上下。但以目前的狀態來比,李安的巔峰期還在持續,並且很有可能延續很久,再拍出幾部傑作;而國師早已過了巔峰期,目前完全是在發揮餘熱,類似退休老幹部繼續熱心於自己熱愛的事業,今後突然回春的可能性也不大了,《歸來》的水準基本不會超過《金陵十三釵》。

你要說國師的現狀(也就是和李安比)和制度有關么,當然有關。至少國師拍個《活著》被禁掉後萎了很久,耽誤了巔峰期的延續。但之後他也不是完全沒拍過好東西,《有話好好說》、《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還都是好作品(雖然算不上傑作)。

所以問題到底出在哪呢?之前有位朋友@夏春花 寫得很對(但居然被投反對投成了墊底),這是因為他們個人文化上的差距,決定了他們巔峰期的長度和能夠達到的高度(也就是個人成就的上限)。張藝謀美學創作和審美天賦極高,這決定了他起點就比別人高(太多導演都缺少審美能力,一開始活都特別糙,要練很久,國師就不用)。但同時因為沒讀過多少書肚子里沒多少墨水,老謀子在文本層面一直缺少獨立能力,也因此極度依賴蘇童余華蘆葦劉恆嚴歌苓們,而當沒有那麼多好的文本時,他把一些很一般的文本轉化為好電影的能力就非常糟,這和李安自己就具備的文本上的能力差距太大。

推而廣之,一個導演在具備基本的導演專業技能的情況下,他的天賦(審美、構圖、指導表演等等等等)決定其起步的高低,而其文化素養讀書多少決定其上限。李安相比大部分導演天賦很高,但其實不如張藝謀,所以起步階段客觀的說是不如國師的,但他的文化高度決定了他能比張藝謀走得更遠。

本文請勿轉載到微博、知乎日報等處,拜謝。


在大家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寫的是當年還未成名的張藝謀,給我的感覺就是真正的一個有著藝術和文學修養,並且肩負著自身使命和理想的文藝青年,一個有著無限美好未來的電影藝術家。而事實上,那個為《黃土地》攝影,拍出過《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甚至是《一個都不能少》的張藝謀,完全不比李安差。可是從《英雄》開始,兩個人才開始慢慢,至少在大眾和媒體眼中,產生了差距並越拉越大。好的導演,不但要有自己的風格,更要有自己的藝術理想,李安的偉大便在於此,年近40才開始自己的導演生涯,坎坷的經歷讓他能珍惜這個實現自己抱負和價值機會,從「父親三部曲」到《少年派》,李安很少甚至從未讓電影脫離自己對所謂情與心的把控。這些,年輕的張藝謀也有,那時的牆內開花牆外香,更是偉大的表現手法和立意無法與大部分國內觀眾相對較低的思想和欣賞水平形成共鳴的體現。可惜,那個藝術家張藝謀沒能堅持下來,除了日趨成熟的場面調度和構圖(奧運會開幕式才是這方面代表作),張國師慢慢丟掉了自己當年賴以成名的一切,他越來越像一個匠人,靠經驗和手藝製作,而不能像李安一樣,讓自己的想法貫入其中。無法否認,張的變化是和中國當今社會浮躁、暴利的社會風氣有關的,但是一個曾經偉大的藝術家,最終未能堅持自己的道路,反而遭到同化,個中的原因,恐怕不是推脫於制度就可以掩飾的。張李二人如今在業界和社會上風評和地位的大相徑庭,應該還是自身修為的最佳體現吧。


如果硬要比較差距,那就是張藝謀能調動的資源數倍於李安,可以讓李安羨慕得想撞牆。雖然我超喜歡李安,但還是要說題主完全錯了!這兩個人都很牛bi好嗎?!根本沒有可比性。

電影是視覺藝術,會講故事的導演多了去了,郭jm還自己編劇呢笑,你能說他比張牛?張藝謀在構圖上的天賦和成就是世界一流的,人家是現象級的導演,即使在美國也是同行膜拜的份!大紅燈籠那種幀幀油畫的文藝經典先不說,都說英雄差,後來老美那些萬劍齊發的電影視效,全部抄老謀子!十面埋伏,別笑劇本莫名其妙,在法國美國的專業電影雜誌都入了當年十佳!人家就是有本事把爛劇本拍成一朵花,不用懂劇情,光看看就跪了,以己之力力挽狂瀾,這就是行業大牛,懂不?!


題外話,當年色戒參加威尼斯,張藝謀就是評委會主席,色戒最後得獎他絕對沒少出力。色戒老外理解起來還是有難度,而他對色戒的評價太精準了:這電影沒有任何技術錯誤(大概原話,不太記得了),應該也就靠這個評價說服了其他評委。

至於李安,作為他的腦殘粉我也要說句實話,別神話他,導演都有低潮期,不可能部部神。理智與情感的時候他連剪輯權都沒有,那時候英語也不利索,要靠艾瑪湯普森幫忙;與魔鬼同騎、綠巨人、伍德斯托克算是啞炮了;掐指頭算下英文片也就斷背山和pi,不過成功率在那個吃人不吐骨頭的工業體系李已經算能善終型。


李安比張藝謀強,不是強在品位、駕馭能力、拍攝手法、文化制度,而是講故事的能力。
張藝謀最厲害的地方是攝影。


我想替老謀子說幾句話……
顯然在很多人看來,李安早已經把張藝謀秒到了下水道里。相比於奧斯卡金身的李安而言,張藝謀在很多年輕人眼裡活脫脫一個泥腿子,並給予「國師」這個戲稱,表面上好像是對其在中國電影圈的地位肯定,實際上無非是諷刺他搞的那些大場面、形象工程、哪哪兒的活動他都攙和一腳,比如說某開幕式,某宣傳片等等。

高級黑一點的,會諷刺他沒有編劇能力,頂多算是個匠人云雲。或說他當年在國際上能火一把完全是沾了文學的光,又或者是西方人士總是熱衷於這種東方氣息濃厚的片子。《卧虎藏龍》火了之後,跟風拍了《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又成另一黑點,凱歌同志躺槍。

張藝謀的下降的確明顯,但和陳凱歌一樣,都是導演創作生涯的正常下降。再加上他個人選擇的轉型之路,能夠堅持走下來並且仍然出了一些成績,已經很不錯了。

我能理解為什麼年輕人都更喜歡李安。奧斯卡,人文關懷,個人情感、信仰等等,這些元素比起《菊豆》之類的農村原生態自然更能擊中大家的G點。再加上大家對國內的種種陳舊價值觀、弊端陋習越來越反感,張藝謀作為主流第五代當然要一起被唾棄了。

曾經我也以為李安是華人導演之最,直到現在,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導演。但是隨著對電影的了解多了一些之後,才知道李安的位置其實比較尷尬。首先無論在哪個版本的電影史上,只要講中國電影,張藝謀必然作為第五代中最優秀的導演(或之一)出現。很顯然世界電影史不能沒有中國影史,中國影史不能沒有第五代,第五代不能沒有張藝謀,因此國師必然傳世。而在台灣影史上,提到台灣新浪潮,李安八竿子打不著。後新浪潮時代,是侯孝賢和楊德昌的天下,最多再把蔡明亮作為出色的門徒補充一下,李安的陣地主要在美國,當然也無緣台灣影史了。那麼美國影史的話……李安作為一個出色的華人導演,的確奉獻了很多優秀的電影,也獲得了很多重量級個人榮譽,然而他並沒有給美國電影帶來突破,也沒有推動任何變革(反例諸如索德伯格、盧卡斯、昆汀)。李安的個人趣味也一向比較內斂中庸,相比之下,作為同級生的昆汀等人,無疑更能在美國影史寫下一筆。

這也就是為什麼每每制定各種電影排行、導演排行,尤其是由專業影評人投票決定的排行中,張藝謀時常位居高位,而李安則時有時無了。

不過對觀眾來說這都不重要,作為粉絲,我更愛看李安的電影。張藝謀的電影也喜歡,截止到《英雄》。


體制如果再沒有影響,我覺得對兩人都不公平。


在李安之前,在威尼斯電影節的歷史上,「雙金獅俱樂部」只有兩位會員:1980年和1987年,法國導演路易·馬勒憑藉《大西洋城》和《孩子們,再見》成為第一位兩奪金獅獎的導演;1992年和1999年,張藝謀憑藉《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成為第二位「雙金獅俱樂部」的會員。

看看李安的成就(以獎狀論英雄):
兩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兩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導演
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兩次最佳影片
兩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兩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兩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
兩屆美國導演工會獎最佳導演
兩屆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導演
兩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
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看看張藝謀的成就:
兩次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三次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
三次入圍奧斯卡和五次入圍金球獎
三次金雞獎和六次百花獎最佳影片
金雞獎和百花獎最佳男演員
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2008年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新中國60年文藝界十大影響力人物

關於導演能力、藝術水準等評判標準太過主觀,從獲獎情況看,只能說二人都很優秀,而且各有牛逼的領域。李安的兩次奧斯卡厲害,張藝謀的08奧運開幕式不也十分精彩么?張藝謀擅長本土特色,或帶有黃土地氣息的電影,可以說攻其一點,登峰造極;李安對西方的情調把握更精準,當然東方儒家的氣息也很擅長,算的上融會貫通吧。李安拍《有話好好說》一定出不來哪種泥腥味,張藝謀拍《斷背山》也一定得不了奧斯卡。
所以,個人認為,題主的論點並不很準確,兩個人都很優秀,都有代表作,也都有滑鐵盧(近年國師商業片多了點,或許槽點偏多,符合概率論吧)。

最後,送上兩位導演的互相評價。

談到李安,張藝謀說「····我覺得李安是很好的導演,他的作品如其人,很像他這個比較溫厚比較綿長,而且很沉的住氣,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內心又很強;他的作品也是這樣子,他是我的好朋友吧,而且也是很……他就說我跟他很有緣,他說我是他的貴人,哈哈哈,他那次得金熊獎,這次得金獅獎,都是我做的評委。」
張藝謀說:「好萊塢不適合我,我沒有這個能耐,我是比較典型的一個本土導演,第一個我不會英文,第二個我對國外的東西,我自己沒有感覺,雖然出國很多次,但是基本上,我待超過一個星期,我就待不住了,不是那塊料,所以從來不敢奢望去國外發展。」
李安形容張藝謀是他的貴人。1993年,李安在柏林電影節上憑藉《喜宴》拿到金熊獎的時候,評審團主席剛好也是張藝謀。這次拿獎後,李安更是開玩笑說:「希望他能多多做評審。」


原來只有我這麼個土鱉才認為張藝謀甩了李安好幾條街~~
算了,看「焦點訪談」去!


張藝謀接受的既不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也不是多樣開放的教育。而是一種變形的,形而上的,僵化的教育形態。在這種背景下,大多數人都是既定模式的遵循者執行者,而他能反叛,突破並取得目前的成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單論作品,張藝謀拍過的最深刻的東西無非就是對封建禮教舊社會的批判,對壓抑人性的揭示。這種東西不但在他之前幾十年就已經被拍濫,而且他的前人(謝晉,費穆,水華)後繼者(第六代)都能反映出更深刻更具現實意義的東西。
所以張藝謀的作品價值不在文本的文化和社會意義本身,如果你只看這一點,那他的電影可取之處真的不多。
而是藝術語言符號的創造上。這一點張藝謀是絕對的天才。但是,就像樓主說的,也是他匠氣的體現。一旦離開優秀的文學支撐,他就失去內在力量。
你仔細想想,黃金甲和大紅燈籠高高掛本身批判的主旨有區別嗎?沒有。還是那幾個概念,封建批判,夫權父權的批判,壓抑扭曲的人性。差別在於市場的時代性,紅燈籠的視覺效果能讓人眼前一亮,但十幾年後再拍就是陳詞濫調了。也在於這個文學改編的本身,黃金甲向市場妥協太多,結果拍的不土不洋。
他一直在追逐的是電影本身的潮流,早期的符號化時期改造的是中國電影僵化而過於灰暗的影像風格;後來90年代向市場妥協中不斷探索,記錄電影,dogma95,賀歲片,他都試了一遍;後來又趕上古裝大片風潮;這幾年也一直在尋找不同的契機。所以說張藝謀從來不是哲學家和文學家,他對自己定位也很清楚,就是一個導演,本質是將文學作品影像化的狹義的導演。
但是張藝謀給人的啟示就是,你的找准自己的定位。沒有思考能力和編劇能力不代表你就不能拍電影。相反你能發揮自己最大的長處,動用你最大的天分去做適合自己的事情,這才是最重要的。雖然我不得不承認,他這幾年迷失的比較嚴重。

李安就不一樣了,他既接受了傳統的中國教育,又兼容並蓄了西方的文化,所以能呈現出一種融會貫通的自如。不過少年派之後,李安價值真的需要被重估。而且李安不同於以往任何電影大師,他體現出的這種融匯能力是前無古人的。目前就作品的質量而言,李安的確勝出。但是論價值本身,我不好說。因為李安的普適性是雙刃劍,一方面他可以闡釋各種主題各種文化;一方面他又或多或少模糊自己的標誌。所以放在歷史的序列里看,很難說李安能強過張藝謀多少。


因為李拿了奧斯卡嘛。冒昧問一句,作為外行的我們,是懂電影重要,還是愛電影重要?你們有自己喜歡的風格嗎?賦比興,你們更喜歡哪種手法,關漢卿和莎士比亞你們覺得誰好?你們能不能謙虛點,就說我愛哪種類型?至少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依然記得我的父親母親里漫山遍野燦烈的顏色,羞澀又勇敢的愛情。李安?不記得什麼特別的了,最深刻的是拿了奧斯卡,為人謙卑,說話溫和有力量。


張藝謀是個過程,而李安是個結果。

做個不恰當的比喻吧,張藝謀之於鄧稼先;李安之於楊振寧。

張藝謀在80s拍電影的時候,恐怕是從政治問題一直擔心到技術細節,即便如此,還是拍出了令人驚訝的電影;而李安在美國追夢的時候,顯然要擔心的問題要遠遠少於張藝謀們,他擁有的資源是整個發展成熟的好萊塢電影工業。


鄧稼先回國做原子彈的時候,要先從培養,訓練足夠的工作人員開始做起,他需要和同事們從頭建立起一套核工業體系,他們最終震撼了世界,如果套用牛頓的那句話,鄧稼先們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他們本身就是巨人。


而同時代的楊振寧則是和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們一起工作,他只需要管好自己的那幾頁紙和那幾個學生,做出一些創造性的發現就好了。

因此,如果真的要講差距,這顯然不是制度的差距,而是一個百廢待興的國家和整個西方文明集大成者之間的差距。


順便說一句,我認為李安的成功,和台灣只有半毛錢關係,是一個典型的美國故事,任何拿李安的奧斯卡對比台灣和大陸的的議論都是扯淡。

最後說一句,當年拍的紅高粱,現在也是nobel級別的工作了。


沒有天才的導演什麼都拍得好,也沒有天才的作品,什麼都面面俱到。」

張藝謀——最新的話題人物當之無愧。


《長城》上映之後,關於張藝謀到底是應該做影視導演,還是晚會導演,的確是一個問題。


但沒有問題的是,不論是作為電影還是晚會導演,張藝謀動用頂尖技術和人海戰術完成的大場面調度,都給觀眾留下了大印象。


這一次,《長城》更是帶我們領略了更為極致的「大寫張藝謀」


手筆大:團隊1300多人來自37個國家


《長城》中引發爭議的地方的確有很多,先撇去「老鮮肉」等IP們引發的種種爭議,


小十君覺得,《長城》中的確有很多張藝謀的影子,可是,看完又覺得不完全是張藝謀的作品。


老謀子最為人稱道的,毫無爭議,就是他的出神入化的色彩運用。


《長城》中,五軍將領們不同戰盔的顏色代表了鹿軍、鶴軍、熊軍、虎軍、鷹軍。

其實這個設定並不陌生,在《英雄》中,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戰衣顏色,也暗示了四位主角的不同命運。

其實這個設定並不陌生,在《英雄》中,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戰衣顏色,也暗示了四位主角的不同命運。

第二個不是亮點的亮點,就是著名的彩色玻璃。


在最後的「饕餮圍城」中,馬特達蒙和景甜從一個高塔中跳出,陽光從高塔的彩色玻璃中射進來,逆光下的馬特達蒙顯得更高大了。



然而,小十君又要拆穿了,這個梗早在《金陵十三釵》中就用過了。



但這些張藝謀印記,在《長城》里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方便辨識的符號存在,除此之外,我們似乎再難尋覓到那個印象·張藝謀


如果說《英雄》是開啟華語大片的里程碑,那麼《長城》起碼在張藝謀的野心裡,是「全球大片」的新起點。


「因為這是一個給全世界看的電影,不完全是給中國人看的,所以這是一個既定目標。」


有這麼大的野心,當然背後的製作團隊也是大到史無前例。

張藝謀自己介紹,這次團隊有1300多人,來自37個國家,幾乎清一色的「僱傭兵」,為此劇組配備了幾十名翻譯,群演就多達500個。


這部耗資1.5億美元的大製作,堪稱奢華的演員陣容自不必說。據統計,《長城》幕後技術團隊獲得了103個奧斯卡相關獎項及提名。


比如與其合作的特效製作公司工業光魔的維塔工作室,製作過《魔獸》、《星球大戰》、《指環王》等頂級視效大片,曾獲57個奧斯卡獎項及提名。



▲維塔工作室官網截圖,這些海報只是一小部分


將全球最頂級資源調集於一身,中國導演里,只能是張藝謀。


分歧大:晚會叫好電影叫罵

除了讓人大跌眼鏡的《三槍拍案驚奇》,


《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也都是飽受爭議的。

這三部電影國內評分方面都在及格線的邊緣,奇怪的是,在IMDb上的打分卻很高。


▲豆瓣評分


▲IMDb評分


相比較《長城》的漫天差評,《英雄》在國際上讚譽一片,


不僅在美國英國等電影大國上映,歐洲、遠在南半球的土澳都上映了。


全球票房1.77億美元,創下中國電影全球票房最高紀錄,


內地票房2.5億元人民幣,2004年8月《英雄》在美國上映時蟬聯兩周票房冠軍。


同時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並且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十面埋伏》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提名、波士頓影評學會最佳導演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的9項提名。

甚至《滿城盡帶黃金甲》都很「為國爭光」——


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提名,美國影視美術指導工會古裝類影片最佳美術指導獎、美國第33屆「土星獎」最佳服裝設計獎、美國《時代》周刊2004年十佳電影之一。


但是國內的觀眾認為僅僅是「音樂風光三級片 」而已。


同時,張藝謀近年來作為晚會導演,沒人敢說他不好。


2008年,張藝謀擔任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的總導演。他的奧運導演團隊,也被評為當年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他本人也被國務院評為「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個人」。



▲奧運總結表彰大會胡錦濤向獲獎的張藝謀表示了祝賀。


多少人因為2008奧運開幕式,才知道了「缶」這個古典樂器。


2016年,張藝謀又一次執導G20峰會的開幕式。


月光皎潔,波光粼粼,一把從水中伸起的摺扇,幻化出青花的紋樣,又幻化出細膩的花鳥畫,靈動的蝶兒飛舞。


北京奧運開幕式核心創意小組蔡國強說:「藝謀有很多創造力,大家都低估了他。」


張藝謀本身的知名度也能把各個團隊都凝聚起來,演員們都愛搶著和導演合影。

奧運開閉幕式工作部部長張和平也說:「藝謀精力過人,他可以用十幾個小時侃侃而談創意方案。在團隊里,張藝謀有著極高的威信。」


老謀子自己說:我覺得我們文藝工作者,其實要有這樣的責任,對世界講出中國故事,對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


一方面,他是中國電影開風氣的先驅,另一方面,他也是大國氣象輸出的使命擔當,擔子之大,非議之多,也是找不出第二個人。

擔子大:除了導演他還代表更多

別看老謀子早期的電影都是土掉渣的農村題材,其實他的家底很好。

張藝謀的爺爺是陝西臨潼的大戶,後來父親看了兒子拍攝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喬家大院,就說爺爺家當年就是這樣,只大不小。



民國時期,張藝謀的大伯曾官居國民革命軍參謀長,1948年撤往台灣。


二伯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分校,入職軍統。張藝謀的父親張秉鈞亦擁有國民黨軍籍,曾經擔任國民黨軍需官,解放後在陝西省農林局工作。


▲張藝謀父親,左一


最厲害的是張藝謀的母親。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母親張孝友在1952年考上了西安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

老謀子除了導演的身份外,還有別的工作。1998年1月,全國政協通過第九屆政協委員名單,張藝謀在列。自後,老謀子連續擔任三屆政協委員長達15年時間。

張藝謀的兩會提案,除了關注電影老本行,住房和食品安全等社會話題也是他關心的內容。


2009年的全國兩會,張藝謀的提案了住房問題,建議政府應成立專門機構,從用地、規劃、設計、審批、資金、建設等環節,協調、解決保障性和安居性住房問題。


既是政協委員的他,又為國家在2008年奧運開幕式立下了「戰功」,應該不該有太多的「負面」新聞。


可是在2014年,來自張偉平的一記重創,曝光了張藝謀在沒和新女友領證的情況下,超生3個孩子。高達700多萬的天價罰款張導也認了。


保密工作做得這麼好,也許和張藝謀從小性格內向有直接關係。


張藝謀曾說:「我們家我媽要不回來,就我爸在家,我們弟兄三個誰都不說話,悶著,什麼事也不動,全都擱那兒。」


這些里里外外的大動作和大是大非,也為張藝謀帶來了巨大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憑藉成功執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張藝謀,被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提名,

張藝謀還被授予美國波斯頓大學人文藝術榮譽博士學位,是中國第一位獲得此榮譽的電影人。


即便是不被大多數人看好的《山楂樹之戀》,也入圍了柏林電影節水晶熊獎和香港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


▲如果沒有當年的《山楂樹之戀》,今年的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雙黃」之一肯定不會是這個叫周冬雨的小姑娘。


最重要的,政協委員的身份也是其他人所沒有的光環之一。


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大概說的就是老謀子吧。


在這些盛名之下,真實的張藝謀到底是什麼的樣的呢?


在普通觀眾的想像里,這位被人言必稱「國師」、能夠談笑間調動千軍萬馬拍出恢弘大片的導演,私下裡,一定大牌到不可想像。


但事實是,他隨和的令人吃驚。


在備戰08奧運開幕式之間,張攝影師還給大夥拍起了證件照,

別人要給他拍,還要抓一把頭髮。


在《張藝謀的作業》這本書里,曾提到張藝謀做過一個叫 RtCatch 的個人價值診斷測評。


RtCatch:這是歐美研發機構在兩千萬以上的科學樣本基礎上設計的系統。把人大致分成老虎、孔雀、貓頭鷹和考拉幾個類型。


老虎代表主權控制;孔雀代表樂於炫耀;貓頭鷹代表謹慎務實;考拉代表懶惰、懼怕挑戰和衝突。


普通人基本上會佔其中一項或兩項,但張藝謀四項數值全部上線。這是極為罕見的,專家斷定這是著名人士,上網搜索無果,因為老謀子用的化名。


如果拿這個測評結果來解讀盛名之下的張藝謀,我們或許能了解到一個與我們的想像脫節的「小寫張藝謀」

小不忍則亂大謀

毫無疑問,張藝謀是對這一古老信條堅定的執行者。


老謀子的謹慎務實,首先體現在對私生活的沉默隱忍。


有段時間,媒體指責張藝謀不孝順,不管老母親。本來,張藝謀母親愛看戲,經常和他一起到北京各個地方溜達著看戲。兩人只要坐一起謠言就不攻自破了,但張藝謀從不這麼干。


他怕母親暴露在聚光燈下影響她平靜的生活,這是他做兒子的謹慎。


張藝謀強調:「孝順不是作秀,它是你內心的情感,用不著證明給別人看。」這就是他做兒子的務實了。


再然後就是張藝謀「超生」這事,他藏的比誰都嚴實。按平常人的理解,一個老婆加仨孩子,身邊長期的心腹能不知道?


還真絕了,他的現任文學策劃周曉楓,和他當時已共事五年多。首先從來沒見過他夫人陳婷,更別提孩子們了。她甚至都沒感覺到張藝謀有家庭生活。


我們幾乎可以想像,除了工作,張藝謀是從不會和員工提及私事的,這嘴巴嚴的!


▲張藝謀母親和張末夫婦給張藝謀小兒子過八歲生日。


而老謀子對工作的嚴謹務實,更是到了讓人髮指的地步。


有的人怕誤事,將手錶調快幾分鐘,這可以理解吧?但是張藝謀的表,被他調快了半個小時。後來在身邊的討伐下,他戀戀不捨的調快了十分鐘。似乎時間往前調點,他就能比別人多佔有點時間似的。


▲心疼張藝謀的表


這麼有時間觀念,和他合作的人也很崩潰。拍《活著》的時候,編劇是蘆葦。每天拍攝完之後,張藝謀會把主創留下,繼續討論劇情。


聊到最後,蘆葦是編劇,沒辦法偷溜,但兩眼已經僵直,又怕漏了什麼。只能木獃獃地控制兩根手指,將老謀子說的話錄下來。等自己清醒的時候,再慢慢消化。


▲《活著》片場


拍攝《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時,這回的編劇是畢飛宇。張藝謀愛討論的習慣,已經名聲在外了。劇組工作人員都躲著他走,畢飛宇自然是最慘的。有時候他困得不行,就回賓館躺一下。張藝謀直接追殺而來,對著坐在床上已是半夢半醒,半死不活的畢飛宇接著說。一直說到他活活的昏死過去,才算完事兒。


▲作家畢飛宇


《長城》分配到他頭上後,張藝謀通常晚上七點到工作室,修改劇本到凌晨是很正常的事。


張藝謀一年也會休息,而且很固定:每年的大年初一。常年每天只睡2-3小時,合作者無不崩潰。


奧運會策劃期間,張藝謀越策越勇,廢寢忘食。每天就吃一頓,其餘基本不吃飯。副導演張繼剛有次餓急眼了,給大家群發簡訊:「哪位好心的同志勇敢的站出來,和導演說一聲,讓咱們去吃晚飯吧。」


▲奧運策劃中的張藝謀與張繼剛


私生活與工作的兩種處理方式,實在不得不說:張藝謀這人,實在太貓頭鷹了。

除了工作其他都是小事

考拉代表懶惰、懼怕挑戰和衝突,上面的張藝謀簡直無所不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家庭和工作都維持的井井有條,一點兒不亂。


張藝謀懼怕處理人際關係,談工作的時候萬夫莫開。但你噓寒問暖,插科打諢,他顯得十分笨拙。


上文提到的畢飛宇曾經感慨:張藝謀拍《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和他合作了半年,沒聊過一句家常話。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工作完之後還是工作,沒別的。


文學策劃周曉楓和張藝謀密切合作了八年,她也從沒聽過老謀子哪怕一聲的噓寒問暖,她家幾口人住哪一概不知。畢飛宇還能理解,幾乎天天見面的人,除了工作一無所知,令人震驚。難道,張藝謀根本沒有情商這一功能?

這也倒能理解,無非是合作者和員工,不關心也罷了。對喜歡的人也是這樣,張藝謀很欣賞陳丹青,多次誇讚他。但自從奧運會合作完,全無交流。


有次身邊的工作人員鼓勵張藝謀給陳丹青打個電話,老謀子拒絕,理由是:不知道說什麼。不知道是怕寒暄,還是他根本就不知道和別人怎麼溝通。


陳丹青評價張藝謀


這種懼怕甚至是懶於和別人交往,同樣體現在他的家庭里。張藝謀有次摸著長子的頭:「壹男啊,都長這麼高了,你上幾年級了?」這也可以理解,工作忙對家庭疏於照顧。


但到了下周,張藝謀摸著長子的頭:「壹男啊,都長...」同樣的話又問了一邊,孩子無言以對默默離開。這就有點傷人心了,這不是忙,這是對孩子根本不上心。


不善於人際交往,慢慢變成了懼怕與人交往,到最後就變成了懶於和別人交往。長久而久之,不管是身邊的人,或者是普羅大眾,都覺得這人冷漠無情。


▲張藝謀長子張壹男近照


人際交往的蹩腳最多落個冷漠的評價,那麼他和張偉平之間,則因為他的考拉性格,遭受了巨大的打擊。


張偉平的妻子最初是鞏俐的忠實影迷,通過鞏俐與張藝謀相識。和老謀子的沉默寡言不同,張偉平特別能說。文化不高,莽夫一個。屬於那種喝醉了,就會痛苦流涕訴說自己多把你當兄弟的人。

▲張偉平與張藝謀合影


除了電影創作,張藝謀的口頭禪是:我不管。說白了,就是我嫌煩,我也處理不來。所以就認了張偉平這個熟人做老闆,老謀子給他打工。


張藝謀的父親生前多次和兒子表達過對張偉平的看法:別和他走太近,這種人城府深,你玩兒不過他。

▲張藝謀父親十八歲像


甚至好友高倉健也曾在給張藝謀的信里,說過一段話,大意是:要堅持自己內心對藝術的追求,不要被製片人束縛和控制。


▲高倉健與張藝謀


拍攝《滿城盡帶黃金甲》時,鞏俐合同里有這麼一條:整個拍攝和宣傳過程中拒與張偉平夫婦見面。


上到父母,下到好友,還有曾經的戀人,都對張偉平持反對態度。


原因小十君鬧不明白,但「超生」的事情發生以後,張藝謀的收入也透明了。十年多的合作,張藝謀從《英雄》到《三槍》連著五部電影,只拿了1000多萬片酬。敲黑板:《英雄》和《十面埋伏》這兩部全球票房是破了20億的。


張藝謀甚至和張偉平連合同都不簽,懶癌晚期有木有?有點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的意思。


《金陵十三釵》張偉平對外宣稱投資了6.5億,張藝謀則選擇在公眾前沉默。因為老謀子苦不堪言:這部電影本身花了1.3億,加上宣傳,再多也就2億。


但他不想和張偉平論辯,起衝突,只能自己忍著。其實這麼做對張藝謀損失很大:本來就沒簽合同,張偉平說投資了6.5億,最後《金陵十三釵》的票房是6億多,那就相當於虧本了。


最後,《金陵十三釵》張藝謀的片酬是0,還不如片場端茶的倒水的訂盒飯的小工混的好。



總之,只要能避免與人衝突,張藝謀就任忍。哪怕人家剝削他,還順手挑撥了曾經的戀人和他分手,他都能忍下去。說忍都客氣了,說白了就是慫。


不是能忍么?那為什麼兩人還是決裂了?因為張偉平終於越界了:他突破了張藝謀的藝術底線。


《金陵十三釵》宣傳期,張偉平揪著倪妮和克里斯蒂安·貝爾的床戲大加宣傳。這回,張藝謀勃然大怒:電影題材是抗日,題材本身就敏感,費盡千辛萬苦拍出來過了審。你拿這麼低俗的點宣傳,無恥么不是?


行吧,那就絕交吧。張藝謀下了決心後,還是懼怕面對面的碰撞。就是這種肉包子的性格,明明就是別人欺負他,他倒是先慫了。沒有質問還是爭吵,老謀子寫了一封絕交信給張偉平,兩人就這麼分道揚鑣了。

奇怪的是張藝謀始終也沒站出來說什麼,張偉平倒是時不時出來說些有的沒的。除了作品,對於私事,找不到任何張藝謀的公開言論或採訪,這得是多能憋的一個人?這事兒要攤小鋼炮頭上,不知道他能憋得住不。

總之,管他張藝謀是老虎孔雀還是貓頭鷹考拉,我們都不予評說。作為觀眾,我們要做的就是:撇開作品背後的故事,只談作品本身。


《長城》是張藝謀簽約樂視後的首秀。又是和好萊塢合作的大片,劇本也是國外籌備的。對他來說,本身就是一種限制下的自由。既然是商業片,就別要求那麼多,不是么?


無論張藝謀私下是不是個好丈夫好父親,但對於電影他從沒懈怠,再加上精力過人。說「張藝謀已死」絕對是過分了,至少對於小十君來說,對他未來的電影質量,還是持樂觀態度的。

捧殺也好,罵殺也罷,張藝謀本人其實是不大在意的,也在意不過來。萬人捧場,或者千夫所指,都來得太容易,也去得太快。寵辱不驚,用心拍出好作品才是正經。


同樣是啟用新人,
張藝謀的女演員就會被叫做「謀女郎」
周星馳的女演員也會被叫做「星女郎」
李安啟用湯唯就不會被叫做「安女郎」
我始終認為一個足夠好導演會發揮演員的特質,幫助他成為一名好演員,而不是把自己的名號冠在演員身上。

世界上好的導演有兩種,一種是各個方面都很好的,另一種是在某一個方面比較突出的。李安屬於前者,張藝謀屬於後者。
李安對於電影的各個題材都可以拍出很好的片子(《推手》《卧虎藏龍》《斷背山》《少年PI》),而張藝謀脫離開他早期的黃土地再也不曾達到以前的高度了。
隨著時間的前進,李安的優勢越來越顯示出來,一部比一部好;而張藝謀的缺陷也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像是來騙錢的。
這不是制度決定的,而是導演個人的知識架構和人文素養決定的。

————————————分個線——————————————

前天寫下答案,今天我意外地發現贊同猛增,成為我目前得票最多的答案。與此同時,有幾位知友對我的回答提出了一些質疑,促使我考慮是否我的答案有表述不清的地方。

解釋如下:

1.我並不是說製造「X女郎」的導演就不好了。張藝謀也是一個很好的導演,只是不湊巧他是要和李安比。

2.張藝謀是個好導演,只是這幾年老想著拍大片。大是大了,藝術水準也被商業氣息稀釋了。

3.我居然看到有人說《卧虎藏龍》不如《英雄》,什麼審美!可以說喜歡一部差電影,但說差的比好的好,就有點過分了。
《英雄》和《卧虎藏龍》差的不是一點點!


李安留在好萊塢,大多數時間給美國拍電影,得了奧斯卡, 土雞們對李安崇拜得五體投地

張藝謀留在中國,給中國拿獎爭光,給中國市場做開拓,做創新,土雞們的結論:張藝謀不如李安


我不想多說,只想讓還在海外留學深造的學子們,你們在回國前考慮清楚,回去報效祖國被土雞們踩死, 留在國外出人頭地還能讓他們跪舔!


-----------------------------------------------------------------------------------------


今天一口氣回了三個張藝謀的問題,我就想問,張藝謀真的不如李安? 反正貶低張藝謀本身就是從90年代開始的政治正確, 不過那些中國影評人全部被張藝謀滿世界包圓大獎給打臉打得鼻青臉腫,好不容易總算盼了一個拿了兩次奧斯卡的李安,用他來踩張藝謀最合適不過了,呵呵

毋庸置疑,兩位都是華人世界最頂端的導演了,他們之下要隔了幾層才輪得到其他導演。
從藝術上來看,只能說各花入各眼,本身就是很主觀的東西,談什麼差距更接近與個人主觀意見。實際上作為一個南方人,細膩的李安其實更對我的胃口。
拋棄這個主觀藝術審美,從客觀上講電影貢獻, 特別是對華語電影的貢獻,李安不如張藝謀

首先,毫不客氣的說,李安和張藝謀不要在華人導演裡面,就算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頂級, 而對於華語電影更是奇蹟般的存在, 張藝謀奇蹟般的帶領大陸電影拿下了第一個金熊,把中國電影第一次殺入美國做了票房冠軍。 而李安更接近一個大氣晚成,卻立馬在好萊塢來了個技驚四座,連奪兩次奧斯卡導演,不可不謂之奇蹟。 但是兩個人又是不同的, 用武俠片來說,李安更接近與世外高人一般的絕世高手 貫通中原和西洋的絕世武功,他實現的是一種個人的奇蹟, 而張藝謀更接近於幫主 帶頭大哥一樣的角色,他實現的是一種帶頭作用的集體奇蹟。 好萊塢如果沒有李安,世界電影會失去很多部經典的電影, 但是好萊塢依舊是好萊塢,不會有大的變化。 而如果張藝謀,中國電影格局絕對會天翻地覆, 是張藝謀開創的大陸電影的藝術獎項路線, 也是張藝謀親自改變這個格局,開啟了大片時代,當然,一大堆黑子肯定群起而上說就是這個張藝謀先把中國電影帶向去歐美騙獎的歪風邪路,又是張藝謀搞得中國全是商業大爛片。 那我反問,如果沒有張藝謀開啟的國際路線,現在的中國電影會在哪? 歐洲是堅持文藝反對商業大爛片了,結果電影市場被美國爛片給壟斷了, 我看中國大爛片在守衛中國電影市場方面也不是一無是處吧。 不管怎麼說,張藝謀都是兩次改變中國電影和電影市場的人,至於功過是非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做定論。

但是就個人感覺來說,世外高人般的李安確實更讓人神往,說喜歡李安明顯就覺得自己逼格高了一層。 而反觀張藝謀,那簡直就是眾矢之的,下面還有一幫一方面複製他的路線,一方面卻極盡詆毀的所謂中國電影人的左右攻擊, 但是如果沒有張藝謀,中國電影幫又找誰來做這個幫主? 誰來帶這個頭? 不要說電影, 北京奧運和G20晚會,除了張藝謀 該找誰?

世界上有一個人,他在的時候,總是嫌他這不好,那不好的,但是他如果沒了,還真不出他的替代者。
世界上有一個人,他每次一有作品出來,總是反覆的出現 江郎才盡, 張藝謀已死之類的論調,對於這種論調不要感到新鮮,因為在網路時代之前的各種影評雜誌報紙已經在慣例般的如此嚎叫,不過這恰恰證明了他是不死之身
世界上有一個人,他總是沉默著工作,而外界卻對他其是極盡詆毀,前期的張藝謀似乎是一個為了獎項而不擇手段醜化自己國家的陰險小人,又有誰知道張藝謀因為其他國家對於其電影和國家污衊,亦然從戛納退賽的事件? 後期的張藝謀似乎又成了一個為了撈錢而急功近利的財奴,可是真相是他的英雄每一個畫面都像是精雕細琢的畫作一般精美,北京奧運更是驚人的感動, 如此精細作品不值那個錢嗎? 張藝謀就算是形式主義,也正是他的形式主義給世界帶去的視覺衝擊宣傳了中國文化。


至於張藝謀和李安的關係可能是兩位高手之間的惺惺相惜,李安的成名作喜宴獲得金熊獎是張藝謀在柏林做的評委。 李安的色戒拿金獅更是張藝謀作為主席統領的評委會,當時,我不禁在想,張藝謀為什麼要給李安發金獅, 如果沒有這個金獅,張藝謀依然是唯一一位的華人雙獅導演,憑什麼給自己製造厲害的敵人。很顯然,當時的我典型的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而那些長期圍攻張藝謀的人何嘗不是一些小人,哪怕裝出一副李安粉的模樣,以李安導演的聰慧會看不懂你們那套把戲嗎?


你這個差距暗含孰優孰劣呢?在我看來李安匠氣太重太過標準。本來很有機會接近他自己的偶像伯格曼但是還是差口氣。張藝謀已經功成名就盆滿缽滿。我們是不能理解他想要什麼的。李安不可能拍,也不可能排得出金陵十三釵和長城。就二人頂峰時期的作品來看,張藝謀在歐洲拿獎無數,李安大部分是奧斯卡。威尼斯的獎還是張藝謀帶頭給的。而奧斯卡到底是個什麼獎想必有點電影知識的人都知道。最後說一句,西方對張藝謀的英雄評價是很高的。


推薦閱讀:

TAG:導演 | 電影史 | 華語電影 | 李安(導演) | 張藝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