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一部電影的攝影好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究竟好在哪裡,好在哪些方面?希望能結合某部電影或片段來說明。


【正文多圖,爪機慎入】

又有人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了。其實 @羅登 已經說的很全面了,我就不班門弄斧了。下面做個搬運工。
英文版:新浪微博的「紅袖添飯ing」,原帖地址:http://weibo.com/2398074204/AuByiyWhE
中文版:迷影網翻譯團隊將此翻譯成了中文,Cinephilia迷影。

攝影師Matthew Scott挑選了《囚徒》中他喜愛的一些鏡頭,來具體分析羅傑·迪金斯老師對這些鏡頭的處理手法,除了基本技術數據如畫幅比、鏡頭規格、調色板信息等,更有價值的是Matthew從專業角度的評點,如某個鏡頭處理中令人讚賞之處及其技術實現思路,讓非專業迷也能更好地理解攝影之美。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前提條件在於「我們」指的是誰。一個普通電影觀眾和一個 ASC outstanding achievment award 評委之間對攝影的認知,即便在某種程度上有共同之處,然而,就攝影本身而言,畢竟是區別非常大的。
對於一個觀眾來說,攝影永遠是一個很後置的話題。由於他們大多數只有一次觀賞某部電影的機會,所以,將技巧和藝術高度結合的攝影藝術,往往不能,也不可能被觀眾所首先感知到。電影的故事,人物,最後是情懷,這些基本信息被觀眾所理解,並且形成完整的概念的時候,他們已經在走齣電影院,回家的路上了。 那麼,所謂的「攝影」好,對於大多數來說,只不過是「漂亮」而已。稍微專業一點來說,就是形成了相對深刻的映像記憶。1998年的奧斯卡最佳攝影獎頒給了《泰坦尼克號》,當時我就感到有些疑惑。對於觀眾來說,那部電影給人以巨大震撼的一定是故事和情感。映像本身,對於那些對影像敏感的觀眾而言,其實還不如一般的商業電影. 那麼,「相對深刻的記憶」就是所謂的「好」。如何形成這種記憶,那是攝影師的事情。
而對於專業人士而言。攝影好,即意味著:精準和超越性的表達。精準是基本要求。一部類型片所要求的影像元素,必須要完成。超越,當然是攝影師永遠追求的目標。但是問題在於,這種超越並非意味著「不同」。它是在繼承之後的反思和實踐。創造性的攝影師,能夠像魔術師一樣,將司空見慣的景象,用意想不到,卻又情理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它所立足的技術、藝術層面的參數,就是專業人士所謂的「攝影好」的評判來源。


評價一個一部電影的攝影需要分幾個層次。

達到了一個層次,我們才能繼續在更高層次上評價,如果一部電影的攝影跨越了【或者說漏掉了】某個低的層次,而刻意追求更高的層次,這種行為反而會遭到詬病。

第一個層次的就是技術上的硬層次,基本功。

現代電影攝影機的寬容度已經可以達到14檔寬容度,在同一畫面內能夠記錄亮度範圍達到2^14的人、物。【以佳能的無敵兔視頻拍攝時的八檔半,和膠片的七檔來講已經是巨大的飛躍了。】如何處理好這十四檔亮度,如何將人、物有機的放進這十四檔寬容度中,攝影師的最最基本的能力。專業術語叫做,曝光控制。時代和科技的發展使得電影后期技術得到了質的飛躍,前期的很多問題都能同構後期進行調整,攝影師的壓力其實比以前更小了。暗部可以提亮,亮部可以壓暗,但是如果已經黑死了,或者高光部分已經都沒有細節了,那神仙也救不了你了。
【圖為艾麗莎電影機的寬容度曲線】

還有就是焦點,焦點實不實,也是最最基本的能力,時代和科技的發展使得電影后期技術得到了質的飛躍,前期的很多問題都能同構後期進行調整,攝影師的壓力其實比以前更小了。但是,如果焦點不實,神仙也救不了你。在稍微正規一點的電影拍攝中,焦點由專人控制,職位叫做跟焦員。
【圖左中蹲在掌機旁邊的就是跟焦員,圖右是跟焦員在做焦點記號,以便掌控複雜的景深調度】

在正式上映的電影中,基本上不會出現上述情況。因為在劇組中經常出現上述情況的人一般兩三天就領便當了~

第二個層次就是敘事。

不要小看這個層次,攝影的最基本任務就是把故事講清楚!!!


沒有錢,租不起攝影設備,體現出的是畫質的問題;燈光租不起,體現出的是環境營造,情感營造問題。演員很2逼不懂表演,或者是大腕兒老愛自以為是,體現出的就是動作語言上的做作或者不到位。但是如果一個完整的故事都不能講清楚,這片子根本就沒法兒看了。

敘事的因素有很多,方法也有很多,有些人將機器架在那裡不動,通過任務調度,也能講清楚故事。等多的攝影師還是傾向採用更加主動的創作方式。通過改變攝影機位置,運動速度,景別來講述一個故事。力求宏觀,中觀,微觀鏡頭【注意不是遠全中近特】三者結合,將應該給觀眾看到的環境,人物動作、表情,造型細節,道具細節,線索等表現出來。

敘事不是事無巨細的全部照收,也不是囫圇吞棗的草草了事。講求準確達意,省略合適,節奏控制等等。

第三個層次就是用光

稍微有點追求的微電影和絕大多數電影都是要打燈,「你們以後不打燈的作業就不要給我看了,是對我的侮辱」這是我們老師說。。。【徒弟對不起你!!!是真沒錢啊!!!!】

有點偏題,回來回來。

對剛開始接觸電影的人來說,六十多萬的電影機,動輒十幾萬一顆的鏡頭,上百萬的重型軌道車,各種大型伸縮炮,搖臂等等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但是,隨著工作的深入,如何將一個環境【或人】用燈光照亮,照的有氛圍,有情緒,有情感,有意境。才是攝影師真正需要注重的。

【下圖是愛情公寓的日景光】光比很小,環境整個都被打亮。這不是不好,這是這種類型的典型用光。注意好男人左右臉的光比。

【下圖是無恥混蛋的酒吧內用光】注意兩人故意的壓暗處理,和那閃閃的輪廓光~

【下圖是老無所依的日景室內】強烈的光束,人物臉部的大光比。

【老無所依的夜晚內景】其實高光已經失去細節了,這種違反常規的做法是基於人物塑造的。


在用光的階段,就已經開始考慮電影感這個問題了,除了攝影極力模仿的膠片變成像感,這種典型的電影用光,是電影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個層次就是調度了

有種觀點認為調度應該是規劃在敘事下面的,但是我不這樣認為。

我覺得好的調度是故事性,觀賞性並存的,這就涉及到敘事,光線控制,空間營造等方面的問題了,這樣來看,調度其實是一個較高層次的問題。

我就說一個例子,《人類之子》。這部片子的攝影就是最近紅的發紫的大片兒《地心引力》的攝影。

該片攝影指導Emmanuel Lubezki的風格就是長鏡頭,定義就是如果在一個鏡頭內出現多個人物的多動作調度,那麼這個鏡頭就被稱為長鏡頭。【不是時間長就行啊喂!】具體我就不多講了,下面這個視頻比我講得好,自己去看。

電影公high課131118:《地心引力》觀片技術指南

【廢話兩句,我完全不認識這幫電影公HIGH課的製作人,不過他們做的確實挺好的,到位,細緻,淺顯。那些看電影就為了看劇情,明星和單純為了爽而看電影的人應該去看看他們的課程】


另外,我在一些韓劇中也看到了和好萊塢低電影,或者美劇一樣令人驚異的長鏡頭調度,不得不說人家韓國人做連續劇並不只是辣白菜白血病啊。。。

第五層基本就能說是攝影風格了

這個沒法說,個人認為也沒法學,因為你學到了,那也是別人的風格,不是你自己的,你自己的風格還是得你自己去創造。得把前四層都通透了,然後慢慢悟,或許可能大概maybe在n多年後就會形成自己的風格。。。。。

而且攝影風格這種東西也是見仁見智的,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下圖為杜可風擔任攝影的《花樣年華》和《2046》】


【Roger Deakins的《神槍手之死》《朗讀者》《肖申克的救贖》】

再往上走,就是理念的問題了,但是我覺得如果上升到理念,那麼你的體內就已經開始誕生一個導演了,那就不單單是攝影的事兒了。這裡也就不再深入討論了。【其實你也不知道怎麼說吧喂!】


就這麼多了,歡迎拍磚!!!


這樣吧,拿一個國內還沒有上映,我也沒看過的片子的預告片來說。
為什麼呢?如果這部電影我不知道,我沒看過,我不會受到劇情和感染力的影響,我會單純的說,這部電影的攝影真的不錯,我想看。
這樣的話,我是純粹沖著攝影去的。因為很多電影本身很好,跟著就攝影好了,有的時候說不清是攝影好,還是電影本身有意思。
原本想拿Roger Deakins的《Skyfall》說事,但是我覺得他的風格過於明顯,優點過於外在,很多人都會說,我現在先拿一個風格不是特別明顯,一眼看不出什麼感覺的電影來說。
這個片子是《The Counselor》,導演Ridley Scott,攝影師是Darius Wolski。
先來看看這個預告片:
視頻封面《黑金殺機》(The Counselor)新版預告視頻

通常,我們說一個電影的攝影得從兩個方面說,一方面說符合電影的風格,一方面自身的追求。
這兩個都說的比較多了,我覺得還有一個,就是影像本身的說服力。
我特別看重這個,因為一部電影的任何影像都可以找到理由,就算髒亂差,你也可以用所謂的風格遮擋過去了。
當這一切成為老生常談的時候,我關心的就是一部電影攝影裡面那個萬變不離其宗的「素質」問題。
素質,就是說底線,就是攝影師的基本水準,就是一種畫面怎麼樣的直觀感受,一種由功力本身所產生的一種基本功,這是一眼能看出來的的東西。
一言以蔽之:看電影攝影,看什麼?不是看風格,那是導演定下的。
看的,就是基本功。

且看:

大流士沃爾斯基的風格是比較廣告化的,這一點在他和斯科特的弟弟托尼斯科特合作的時候就顯現出來了,且不論這些東西是否符合導演風格,但就畫面本身而言,這種廣告化的影像機確實賞心悅目的。但是我注意到這寫畫面裡面的「高調」是極為明顯的。高調的意思是,整個畫面沒有真正黑的東西,而亮部在整個畫面中的比例是很大的。

大流士沃爾斯基的風格是比較廣告化的,這一點在他和斯科特的弟弟托尼斯科特合作的時候就顯現出來了,且不論這些東西是否符合導演風格,但就畫面本身而言,這種廣告化的影像機確實賞心悅目的。但是我注意到這寫畫面裡面的「高調」是極為明顯的。高調的意思是,整個畫面沒有真正黑的東西,而亮部在整個畫面中的比例是很大的。

這就是風格,風格的確立主要來自於構圖,顏色和反差。這種犯罪電影的風格是一般說來是大反差的。但是這裡我看到,那個廠房的外牆和天空,反差並沒有拉大。這種低反差,給我一種很明顯的「工業水準」的感覺,這種感覺找不到合適的辭彙。

這就是風格,風格的確立主要來自於構圖,顏色和反差。這種犯罪電影的風格是一般說來是大反差的。但是這裡我看到,那個廠房的外牆和天空,反差並沒有拉大。這種低反差,給我一種很明顯的「工業水準」的感覺,這種感覺找不到合適的辭彙。


內景的低反差和人臉的反差控制,是考驗攝影師的基本功力。顆粒度,色溫也是要考慮的對象。

內景的低反差和人臉的反差控制,是考驗攝影師的基本功力。顆粒度,色溫也是要考慮的對象。
這兩張圖,顯示了一種難得一見的「純白平衡」的質感,很難得,尤其是在今天色溫亂來的所謂現代影像世界。

白天屋子裡面開著檯燈,是攝影師的最愛,既有高調的窗口,又有屋子裡面高點光源,這樣讓畫面生動起來。

白天屋子裡面開著檯燈,是攝影師的最愛,既有高調的窗口,又有屋子裡面高點光源,這樣讓畫面生動起來。

夜景也是考驗攝影師的基本功,簡單地來說,我覺得使用白光的夜景畫面,我就是喜歡,因為有太多攝影師用藍光(高色溫)來濫竽充數了。

夜景也是考驗攝影師的基本功,簡單地來說,我覺得使用白光的夜景畫面,我就是喜歡,因為有太多攝影師用藍光(高色溫)來濫竽充數了。

外景看什麼?看天空!!看天空!!一萬個看天空!

外景看什麼?看天空!!看天空!!一萬個看天空!
如何處理人臉和地面景物與天空的反差,是考驗攝影師基本功力的最佳標尺。蹩腳的攝影師很容易把天空拍成一片白,或者天空合適,人臉看上去曝光不足,而使得人臉的色溫降低,成豬肝色。這是國產片最容易犯的毛病。
外景是要給人臉打燈的,打不打燈,影像差了十萬八千里!
這張照片顯示,Wolski處理這類場景的功力還是不錯的。這處影像是我對這部電影產生好感的原因之一。

人臉亮度不夠,是目前國產電影攝影普遍的問題,人臉亮度不夠,使得後景很毛,整個電影畫面產生廉價的感覺。老實說,人臉亮度提升到一個合適的水準,既不油光照人,有不會陰暗而色溫下降,這還真是一個基本功問題。

人臉亮度不夠,是目前國產電影攝影普遍的問題,人臉亮度不夠,使得後景很毛,整個電影畫面產生廉價的感覺。老實說,人臉亮度提升到一個合適的水準,既不油光照人,有不會陰暗而色溫下降,這還真是一個基本功問題。

最後說一下氛圍問題,景深和反差控制是氛圍製造的關鍵點之一,法斯賓德的背後那一片高亮灰塵,是這個畫面的關鍵,有了它,演員身上多灰暗都沒關係。

最後說一下氛圍問題,景深和反差控制是氛圍製造的關鍵點之一,法斯賓德的背後那一片高亮灰塵,是這個畫面的關鍵,有了它,演員身上多灰暗都沒關係。

其實,說了一些就是想說,大部分時候,電影攝影的基本功,那種基本影像質量,那種一看就能產生的一種「高級工業水準/偽藝術作坊水準」的區別,真實一種難以形容的感覺。
這種感覺完全可以用一台MacBook Pro的工業設計和廉價山寨手機的工業設計來比擬。
原諒,幾張截圖不能太說明問題。但是我很喜歡Wolski在這部電影裡面創造出來的那種單純,純粹,簡單,精緻的影像,尤其是白光的使用。

再來看看國產/港產電影畫面的廉價感,是用雜亂的色溫和艷俗的光影製作出來的。


我很喜歡電影攝影這一部分,前來學習。
攝影師掌鏡這一時刻應該包括:決定機位 ,控制鏡頭運動,光影的利用(包括利用自然光和經過考究的打光) ,各種焦距的運用--(不知道還有沒有漏掉的)

看 動感 (豆瓣) 這本里後半部分有講到動畫構圖的部分(運用到動畫里的例子-&>西澤晉的構圖),有介紹過幾種攝影風格的(於是有段時間以攝影師為主集中看過一些片,但看得不多總結不夠,還沒有特別深的體會_( :0 」 )_):

*大量使用望遠鏡頭的《夜叉》 《車站》《八甲田山》 攝影: 木村大作
*利用自然時間Magic
hours拍攝的片子《黑駒》《Days.of.Heaven》攝影:凱萊布·德夏奈爾 Caleb Deschanel
*大量使用曝光不足(從窗戶進來的光亮 ,使得室內變暗)畫面的攝影師-Gordon
Willis 有:《教父》《Woody Allen - Interiors (1978)》《The.Paper.Chase》等

望遠鏡頭-《車站》-大概是因為看起來背景透視好像被壓縮了一樣

《八甲田山》-因為都是雪山或海面的自然場景,背景被壓縮後充滿了畫面,能產生比較震撼的感覺

《八甲田山》-因為都是雪山或海面的自然場景,背景被壓縮後充滿了畫面,能產生比較震撼的感覺

《夜叉》

《夜叉》


《Days.of.Heaven》 Magic
hours運用

《黑駒 The_Black_Stallion》 Magic
hours

《黑駒 The_Black_Stallion》 Magic
hours


大量使用曝光不足攝影-Gordon
Willis 《The.Paper.Chase》(但是我對這種不太能分辨出來orz)


一部電影攝影好有很多種形式
1。攝影區別於故事,故事可以很爛,但攝影在技法上很成熟(很多大學生畢業短片通病,你可以去查查)
2。攝影在影片中對敘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和影片融為一體,大多數為故事片
3。攝影在保證敘事的前提下,依然十分出彩,此處不得不提斯托拉羅的攝影,就是這樣

還記得宋曉飛說的攝影師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把東西拍的美,第二階段是把東西拍的真,第三階段是把東西拍的又真又美


永恆電影皇后葛麗泰·嘉寶的塑造者 之論攝影師對演員形象創造


電影劇照

生活照

兩張嘉寶的照片。生活照和劇照,角度一樣,效果一樣嗎?是她在表演嗎?你感受下,她是如何表演的?

此兩張照片出自美國的一本電影教科書。

了解好萊塢的人都知道,嘉寶的電影攝影師是Daniels.嘉寶的十八部經典影片都是由Daniels擔任的,這十幾部影片的導演共有六名,而攝影師只有一名。這是為什麼。而且嘉寶是指定要Daniels做她的攝影師。聰明人全明白了,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也就由他去吧。


嘉寶的形象是誰創造的?
Ninotchka
Camille
Anna Karenina
Queen Christina
Grand Hotel
Mata Hari
Anna Christie (1931)
Anna Christie (1930)
The Mysterious Lady
Torrent
Wild Orchid
Temptress
Flesh and Devil
Love
A woman of Affairs
Kiss
Romance
As You Desire Me

這十八部嘉寶的名片共有六名導演,但攝影師都是Williams Daniels。你們說,嘉寶的銀幕形象是誰創造的。


對於電影明星有些鏡頭景別來描敘他們。

中景,近景,特寫和過肩。

對於不同的演員要給不同的照明來拍攝。

不同的臉用不同的角度打光。

下面我們來看看一組視覺的戲。

認識攝影指導這個詞。

下面一組人物照片。你看到了表演了嗎?實際上人物表情沒有變,變化的是光。

我們要從人物形象入手。有的人笑起來像哭似的。有的開心的笑,但是他的聲音你會覺得很恐怖。還有拍攝時候的用光,角度的選擇,人物所在環境,人在洞房裡面笑和在墓地里笑那可不一樣。不同環境不同的混響,那些笑聲給人感覺又不一樣。

精神病患者劇照,不同場景和人物內心的笑,給人傳遞的感覺也是不同的。

這張照片臉都是一樣的,但是髮型不一樣了,衣服不一樣,所以人也感覺不一樣了。可見造型的重要性,而造型也屬於美工的一部分。

走向真正的電影

不是如何藝術地來構成畫面的問題。而是從視覺上,並通過時間來進行構成的問題。

在我們未能得到他於1965年2月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講話時,本文是我們所能得到的沃爾卡皮奇所寫的很少幾篇文章之一。他是不強調錶演作用的人物之一。甚至連特寫,他說,也只不過是戲劇表演的望遠鏡的景別。他解釋說,「我不反對把電影媒介作為舞台的延伸來用。我只是反對把這種延伸叫做對於電影攝影所獨具的特徵的創造性運用」。

活動影畫(電影)的兩個方面: 紀錄性和創造。

活動影畫(motionpicture)可以僅僅理解為那個把畫面迅速連續投射到銀幕上的技術程序,或者是以這種方式製作和放映的任何大眾性娛樂品,或者除了這些以外,還指把畫面連續投射到銀幕上的那一程序的創造性動用。

活動影畫是一個通用的術語,而通用的術語是可以覆蓋許多東西的。但是像「繪畫」這樣的通用的術語,那怕把它擺在簡單的上下文的關係之中,比如說, 「在大學教授繪畫」,那麼它的特殊含義就立即變得明顯了。顯然這裡所指的是對繪畫手段的創造性運用,而不是指房子或傢俱上的畫,或者其它這類的刷和漆。值得注意的是,以「繪畫」為例,這個通用的術語是指對這一手段的創造性運用,而在做其它用場時,則需要加修飾語。

現在,用了「創造性」這個詞兒,尤其是聯繫著活動影畫,如果想要證明自己對這個詞兒的設想是真誠的,那麼在真正的語義學和哲學上就會遇到麻煩。

我的一個觀點是,至今所拍攝的大多數影片,遠遠不能作為創造性動用活動影畫的手段和技巧的範例,而只不過是把活動影畫作為工具和程序來使用的實例。只有極少數幾部影片可以援引做創造性地動用這一媒介的範例,,而且,其中僅有一些片段和短小的段落可以和其它藝術的最佳成就相提並論。

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當你提出一個特殊例子的時候,比如說,紀錄片《城市》中午餐時間的段落,聽眾中就會有人提出類似這樣的問題:「你是指快速切換嗎?」 --「你認為整部影片都這樣做,行不行?」如果我提到麥克拉倫(McLaren)的《胡說!》Fiddle-Dee-Dee),有人會說:「噢,你指的是抽象的形狀跟著音樂跳舞?」--如果我描寫谷克多(Cocteau)的《美人與野獸》(Beauty and Beast),有人就武斷地認為,我在談幻想和象徵主義,如果我謙虛地提到自己的一些作品,那我幾乎可以聽見他們在想:「現在我們明白了!你是指攝影特技!你是指蒙太奇:是好萊塢電影兒的,而不是愛森斯坦的那種!你是指畫面翻頁和劃和變焦,還有把攝影機掛在鋼絲繩上拍!」 或許正確的答案應該是:是的,所有這一切,並且比這些還要多。但是首先讓我試著來解釋一下,我們認為什麼不是對這一媒介的創造性運用,什麼叫做只是紀錄性的運用,或者什麼叫做成為其它傳播媒介或表現手段的「延伸」。

電影媒介的這種技術本性使得對這類延伸的使用變得非常容易和有利可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可以和印刷文字的種種用途相比;和照相的種種用途相比:對事件、人物、事物等等的報導,文獻紀錄;供科學展示所繪製的圖畫,如動物學、植物學、醫學等書籍中的圖解、圖表和插圖;或者可以比著為了保存演講、講課、難忘的音樂演奏而進行的錄音,或者是廣播節目的轉錄等各種用途。事實上,電影媒介大多被用來作為以上所提到的每種媒介的延伸。所以很自然的,這類影片的主要價值是在於它所紀錄的東西之內:那個事件、那個演出、那個人物,或那個被攝體,以及一般都伴隨著的言語和聲音。很少有人提出這樣的要求,即其價值要包括在那個主體所具有的獨特的電影結構之中。(他在此所指的是,不同媒介在對同一主體取材時,有各自的角度。所以要找到這一主體符合電影的結構形式。由於不宜於對更動原文,固在此做一闡釋--譯註)。

事實上,有些這樣搞出來的紀錄作品是如此有效,有時還十分動人,以至使許多人相信這一富有效果的威力是來自媒介本身。但是,沒有人會對一張唱片,那怕它紀錄了一位指揮大師對某一偉大作曲家的作品所做的闡釋--也不會有人把它稱作是音樂傑作,無論其錄音技術是多麼的完美無缺。但是人們卻往往把那些紀錄了不同領域的偉大演出,其「視覺」和聲音的紀錄都是完善的片子,譽為偉大的影片。這在戲劇性影片或故事影片方面也是如此。讓我用一個假設的例子來說明問題。假設我們拿一段偉大的寫作,例如,《哈姆雷特》中那著名的獨白,假設我們用攝影機把那一段寫作就按書頁上所印的那樣拍下來。或者,為了拍這個鏡頭,我們還可能把這段獨白印在羊皮紙上,並且讓一名富有創造性的排字工人為它設計一種花哨的字體,並且為了潤色,我們還專門用了真正的「情緒」布光,比如說,把「赤裸的針」的淡淡的影子投射在書頁上。那麼,當這個鏡頭「以快速連續的畫面投射在銀幕上」,它是不是給了我們一個活動影畫呢?從技術上說,是的。但是,通過使用攝影機所做到的,除了又多給了我們一個莎士比亞的創造性作品的紀錄以外,還有什麼創造性的貢獻嗎?顯然沒有。假如我們把這段獨白的拍攝再做進一步地加工,請來一位富有創造性的演員,讓他穿上由一位富有創造性的美工師設計的服裝,給他打上富有情調的光,用電影攝影機來拍他,把他的全部富有表現力的動作和手勢,他的嘴唇、舌頭和面頰的動作統統都紀錄到膠片上,把他的聲音用最好的錄音設備紀錄下來。那麼,一次我們得到的是什麼呢?是個的確值得保存下來的,並放映給全世界人看的表演。但是我們作為這個片子的製作者,除了對一名演員的表演,或一名作家的寫作做了添枝加葉的紀錄以外,還創造了什麼呢?無論那個片子看起來是「多麼驚人地逼真」,嚴格地說,實際上做到的也就是這麼多:把一個活生生的創造性演出用機械手段來抽象化成影像。

這句話也適用於整個影戲(photoplay)。照相(photo)戲(play),這個名稱是多麼精確的描寫啊!說到這裡,一般就會想到,特寫是真正的電影貢獻。「近看」並不是什麼電影所特有的,如果我們把它理解為把某件東西拿近一些,或者放大了以便更細緻地審視。早在電影發明以前,除了舞台藝術和音樂以外,到處都可以找到特寫。繪畫、雕刻和照相里都有肖像和靜態的生活;在文學中有描繪性的細節。

關於誰「發明」特寫是有爭議的。大概那發明者是觀察在劇院觀眾廳中的某人時得到的啟發--當然是正統的劇院--那個人正用劇場雙筒鏡看,以便看到近距離的演員或女演員的臉。直到現在,特寫主要地仍然是從這望遠鏡的意義上來使用的。無疑它給一出影戲增加了戲劇性的重音,並且多少補救了演員不在現場的損失。但我們仍然是從劇院的角度來談問題,我們仍然是在用這一媒介來紀錄另一種藝術的細節,那個演員的創造性表演。讓我在這裡明確一點,我不反對把電影媒介用做劇院的延伸,我只是反對把這種延伸稱做對電影攝影所固有的獨特的創造性運用。

電影或創造性角度來考慮,特寫有兩個主要功能:視覺動力和聯想。「特寫」在這裡意味著對任何相當小的東西靠近了看。我們對任何視覺變化從身體上,動覺上做出反應。一般說來,變化越大,反應也越強烈。例如,從一被攝體的遠景突然切到它很近的景別,一般總有一種不可避免的光學和動覺的衝擊,一種爆炸性的放大,一種突然的向前跳躍。如果那被攝體是在運動中,那麼特寫就加強了這一動作;一般來說,畫面區域動的面積越大,張力也就越強。這似乎是顯而易見的。顯然,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問題,那就會想到變化、衝擊和張力的程度問題,如果一個人想創造性地來運用電影,那麼這些因素的相對性安排會是多麼的重要。藝術性地使用一種視覺媒介,就是要使所有的視覺成分「搭配有致」。持續時間、和諧、對比、比例和節奏等問題都牽涉到這類視覺動力學的組織問題:亦即,剪接,這和僅按文學-戲劇的要求來剪輯一個遠景鏡頭、中景鏡頭和特寫鏡頭是完全不同的。朝這個方向再多想一下,通過為那類剪接拍攝合適的鏡頭,直到最初的構思,直到考慮如何用電影的方式來表現主題,那就能找到更深一層的基本差別。而這離舞台就很遠了。在特定中,一個被攝體顯得和它周轉的環境脫節了。這樣,它或多或少就獲得了自由來進行重新結合的可能,無論從視覺價值還是從涵義來說都是如此。喬治.凱布斯(Gyorgy Kepes)在他那部傑出的著作

《視覺語言》(Language of
vision)稱作「聯想場」(association-fields)(雖然這本書首要地是對靜態圖畫藝術中運作的視覺原理進行研究,但它充滿了可用於活動影畫的暗示)。

在和其它「場」的某種結合中,被攝體要求具有一種可以和詩的形象相比擬的性質,但是這種類同不應該逐字逐句地來理解。同一被攝體的每一不同方面都具有獨特的性質,因此它和字不一樣,字在不同的關係中可以更容易起變化。創造性地組織電影影像的可能性尚沒有很好地開發(谷克多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一些),因此現在要把我們那非常粗淺的探索和其它藝術的傑作相比較,未免顯得目空一切。大家都明確,這裡所強調的是視覺價值。但是這不僅意味著驚人的攝影、不尋常的攝影機角度,以及巧妙的移動鏡頭和吊臂鏡頭。這不是藝術性地加以構成的畫面的問題。它是視覺的構成,並且是通過時間。一個單個的鏡頭可能是不完整的,就像個別的樂音本身也是不完整的一樣,但是它們必須是和其它鏡頭「結合起來,正好合適」,就像樂音和其它樂音結合起來那樣,從而造成完整的和美學上令人滿意的單位。美麗的攝影只是表面的潤色,而電影攝影卻是視覺的-動力學的-有含義的因素的組合,並由創造性的剪接把組成有富有生命的整體。所以,重點是在於發展一個富有視覺動力學的語言,而且它是獨立於文學和戲劇傳統之外的。對視覺方面的強調並不排斥聲音的創造性運用。當還沒有人能聲稱已經掌握了與特定的運用有關的那些因素的基本組織的時候,就去讀有關「聲音和視覺殘留的對位」的章節,那就有點兒逗趣了。無疑,電影媒介在某些方面是和其它藝術有關聯的。但是關係並不意味著模仿。它可以向其它媒介學習,但是如果它要稱得上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藝術的話,它就不能簡單地抄襲。在藝術中,「雷同」不是價值的標準。


2. 講授創造性動用這一媒介的方法從實質上來說,活動影畫媒介是獨一無二的。
為了要研究這一媒介自身固有的可能性,那就要研究出一套方法來。我在這裡只能提出對這一方法的某些方面的粗淺想法,它是以我在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電影系的教授電影的經驗為基礎的。電影教學必須基於對這一媒介的名稱:活動影畫(motion pictures)作逐字逐句的闡釋。畫面(pictures)應該做形象來理解。目的是把動作、視覺形象、含義和聲音聚合起來,但是在開始,重點應該擺在這個名稱的第一部分:活動(motion)上。人的感知機制是可以把其中沒有實際動作發生的某種現象闡釋為動作。這已經由格式塔心理學徹底作了研究,並把這稱作「似動現象」或外觀運動(apparent
movement)。 「在合適的條件上,兩個相距不甚遠的點上的兩個光連續地交替出現,就會造成從一點到另一點的運動的經驗。」(寇赫勒,Koehler語)我們的實驗表明,在任何兩個相當不同的鏡頭之間的一次切換,會使人感到一種位移或視覺的跳躍。如果用一小段各約十個畫格長的鏡頭迅速交替出現,就可以非常生動地把這一效果展現出來。


在某種情況下,還可以體驗到明顯的相互變形的效果。讓學生們自己以各種方式來選擇鏡頭,進行設計並把它們交義剪接起來,他們就會意識到一種嶄新的純電影的威力:每一次切換時所產生的或多或少的視覺衝擊力。在這一課程中,接著這些練習的,就是要學生觀察一個完整的簡單活動或一件事,而且是變化不大的有限動作,其重點再一次是強調被攝體的動作,例如打包,做飯,裝車等等。那一完整的行為要儘可能分成許多簡單動作,而且每個動作都要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拍。這類分解或過細的分解不同於前面所討論的紀錄。這裡的活動影畫攝影機發揮了它的本體因素。這一程序是真正用電影方式把取自現實的簡單事件中每一小點的動力學的視覺能量都釋放了出來。每個角度的選擇都是為了捕捉一個單一的視覺音符。沒有一個是為了作為片中「最佳鏡頭」而單獨展現的,正如沒有一個音符是為了讓它成為旋律中的最佳音符而設計的。在剪接中對事件的再創作,每一電影的方面只是通過它在總體電影結構中的位置而獲得其價值的。而學生對結構的感覺就是從這些練習的分析中培養起來的。有時,在剪接中,運動稍稍重疊,亦即,每個片段開始時,都稍微退回到前一片段已經達到的那個點,換句話說,在每個新的片段里都重複了前一動作的一小部分。這往往造成意外的美妙效果。於是出現了一種有節奏的延時效果。在愛森斯坦早期的影片中就有幾個這一效果的驚人實例。大多數學生很快就意識到,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動作,通過電影的分析可能變得十分動人,而且在他們周轉的日常生活環境中,是可以找到新的視覺的美的。可以說,哪裡有有形的動作,哪裡就有視覺的詩。學生作業的下一階段就是探索形象之間聯繫的可能性。應該要求學生用純視覺手段來做出一個簡單的陳述。有些學生可能已經能夠用真正的詩意來表達了;富有想像力的學生可能搞出極有效果的形象的自由結合,其他學生則能做到拍出饒有趣味的和在視覺上令人激動的紀錄作業來。



這樣搞出來的作業可以比做簡單旋律的創作。一旦學生掌握了這一基本程序,他就具備了條件在一個鏡頭中配合若干,運動並且為更複雜的主題搞出更為複雜的形象組織。這樣,可能有一天,他就會學會如何製作一個,不是影畫戲,而是戲劇性的活動影畫。(周傳基譯)


(在八十年代,譯者讀到此文後,認為把它介紹出來,對電影學院的教學會有很大的好處,於是就把它譯出來,交給當時學報的主編汪流教授,他也認為很有價值,於是就交給各編委傳閱。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很一般,沒有什麼特殊的價值。一年後,加拿大雷爾遜理工學院的電影攝影教授來我校訪問,在座談時,他們提出這篇文章,問我院的攝影系教員是否讀過這篇文章,並介紹說,這篇文章在西方是學電影攝影的學生的必讀物。!!!)


看了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之後,我發現原來還有這麼嚴謹的拍攝手法,誰說話給誰鏡頭,幾個輪迴之後給一個群鏡頭,採用低視角仰視拍攝方式,嚴格按照電影語言語法。可是他的電影卻如此的充滿溫情,緩緩道來。我覺得那是好的攝影!

看了昆汀的電影之後,我發現原來還有這麼牛逼的拍攝手法,誰說話就偏不給誰鏡頭(《落水狗》),經典長鏡頭(《殺死比爾》),各種離奇古怪加在熒幕上(來個虛線框、箭頭什麼的),完全天馬行空恣意妄為。可是他的電影卻如此的激動人心熱血沸騰,暴力美學體現的淋漓盡致。我覺得那是好的攝影!

看了《告白》之後,我發現原來電影也可以照著MV拍啊,慢速剪輯,唯美音樂配唯美畫面,構圖藝術感超強,每一句話、甚至每一滴血都輕柔、安詳,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我覺得那是好的攝影!


難道沒有人注意到《建築學概論》的燈光攝影很棒嗎(-?-;


非專業人士會談論感覺。。。
專業人士們主要研究的也就是感覺。。。
其實他們研究的一些,構圖,鏡頭運動等,就是為了研究一些能夠挑動人情緒的規律而已。
其實所有的藝術都是這樣
PS:有些偽文青啊,別太自認為陽春白雪了。。。。。陽春白雪都是假的。。。。。


大神們已經說了很多、從最直接的觀者角度講:就是在觀看影片時、任意時刻暫停的畫面仍然美得像一幅上等攝影作品~


電影的攝影好和精彩是兩件事 有的電影平鋪直敘娓娓道來 那就需要攝影師的鏡頭樸實平淡 有的電影一波三折環環相扣可能就需要攝影師鏡頭出奇制勝 多調度多運動 好的攝影是參與講故事而不是在電影里非常突出讓觀眾觀影的時候被攝影高超的鏡頭內外不調度畫面吸引 恰到好處的攝影是最重要的 田壯壯老師的《吳清源》攝影樸實無華 沒有大的運動 焦段也是最常用的 35mm 50mm 但是這個攝影和電影故事本身非常貼合 讓觀眾觀影的時候不會因為攝影齣戲 而且攝影機的構圖用光極其準確到位 就像武術的高端選手 無招勝有招 有的電影需要大量蒙太奇大量鏡頭內外部調度需要大量後期分鏡剪輯以保證導演要呈現的敘事風格和感官上觀眾的刺激 這就需要攝影師具有很專業的基本功 能通過攝影機運動 光影構圖 鏡頭內外部調度手段完成導演的敘事要求 總得說來 攝影師需要準確 高超的技藝只是攝影師的基本素養 準確的鏡頭敘事才是好的攝影師


昨晚還在討論鈕承澤的《love》
開頭的一鏡到底用了幾分鐘讓不同的角色產生聯繫。很棒。

大多會從構圖說起。


畫面的色彩、構圖是否和片子的主題契合,是否與人物的情緒相呼應。


攝影驚艷了我的幾部電影 從不同的角度 都算是攝影取勝的代表作吧

聖女貞德蒙難記(整部電影的大特寫 非常impressive 已經詞窮了 大特寫最考驗演技 可見一斑

國家的誕生(一部就是以攝影揚名的電影紀錄片 人海戰術派系代表作

類似的還有ootlight parade 但是這個看得我生理心理不適


daisy(一個n次元的世界?可能是文藝青年最早的始祖吧 劇情有意思 攝影加深了它的趣味


寒戰二(沒有想到一部香港片的攝影會這麼精彩 全程我都盯著光影 每一幀都值得玩味


我覺得,從每一個定格畫面講,應該是取決於構圖等攝影指標,從電影的角度講應該更多的指的是攝像機的調度


本來是來長知識的,看了樓上的回答感覺主要是從攝影技術方面說的,我來補充一些。
從專業角度,評價一部電影包括:劇本、演員、攝影、剪輯、配樂、服裝道具設計等方面。
從普通觀眾角度來講,評價一部電影好看,一般主要都是在談論故事情節,也就是劇本。另外有些電影可能一些人覺得特別好看,而有部分人並沒什麼感覺。我認為這是受代入感(暫時沒找到更合適的詞)的影響,也就是所謂感同身受。


1.這部電影高端到攝影師也是一流的無一處不完美
2.只有攝影能提高電影逼格了情節表演都不是個事兒
例如一代宗師


我們在談論電影的失敗。因為它本身的核心部分——薄弱的劇情被忽略了。


有一個鏡頭讓你熱血沸騰,感同身受。


是自己喜歡的電影類型

與電影里的故事有共鳴

被某句台詞打動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攝影 | 攝影技術 | 電影產業 | 電影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