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
這是馬太效應嗎?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日常經濟學 · 我為什麼這麼窮,更多「勞動經濟學」、「貧富差距」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為什麼富人越富,窮人越窮?這個聲明裡面我默認窮人富人是相對的,也就是說貧富差距在擴大。因為我們的絕對生活水平因為科技進步的緣故還是在提高。 這個問題光看勞動和資本的邊際回報是會掩蓋一些問題的。
首先,要承認人和人的天賦之間從經濟上本來就是不平等的,生產率也是有差異的。有些天賦(比如判斷股票市場漲跌的直覺)就是要比另外一些天賦(比如可以讓自己的無名指直立起來)對市場來說更加的有價值。那麼即便大家起初的資產一樣,有些人通過天賦和運氣,就會比另外一些人更加的富有,強行大鍋飯只會減少人們創新和努力的動力,結果就是讓大家都窮了。所以我們可以假定最初的一批人通過天賦差異,獲得了一些資本,然後看資本和勞動的回報。
要明確的一點是,從微觀上看,勞動和資本的邊際回報率都是遞減的,資本這方面並不例外。因為如果勞動力積壓,資本不足,相當於100個工人需要輪流的用一個車床,這個時候再增加100個工人所帶來的效率提升就遠遠不如增加一個車床來的快;同樣的,如果10個工人有100個車床可以用,那麼再增加1個車床,不如再增加100個工人。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都會有一個資本和勞動力的最優配比,資本太多了,資本回報率就會下降,勞動力太多了,勞動力的回報率就下降。根據市場工資和市場資產回報率的高低,在最優的配比下,完全有可能出現勞動力的邊際回報率大於資本的邊際回報率的情形。
但是問題在於,再多的資本,其產出的紅利都可以由一個人或者少數幾個人所佔有,但是單個人所能提供的勞動力是有限的,因為每個人每天只有24個小時的時間。所以即便是在一個市場上,勞動力的邊際回報很高,市場工資很高,但是勞動力邊際回報的紅利會因為員工能提供勞動力的限制依然可能出現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一旦如此,根據 @Manolo 在本題下所提供的模擬,就無法阻止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所以要阻止少數人佔有大多的資本本質上就意味著,能不能讓每一代人都完全公平的起點進行公平的競爭?這個其實很難。下面我從教育、社保和稅收、立法等方面說明這些均貧富的努力最終的效果都是有限的。
教育對人有沒有提高作用呢?之前 @chenqin 在本題的回答已經論證了教育的回報率是相當可觀的。但是富有的人往往可以給自己的子女創造更好的受教育的機會,並且富有的人也可以給子女提供更多的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更小的時候就可以接觸到比如創業、資本的運作等等,這些條件是窮人很難享有的。所以教育對聰明的個體而言,確實是偶爾能夠生產出逆天的存在,讓自己從無到有,從窮到富的,但是就整體而言,教育並不能減少貧富差距。有的時候,我們觀察到的教育讓貧富差距的暫時性減少,是因為在特別貧困的基層,讓教育從無到有,對人力資本的巨大提升,這種巨大的提升會短暫的拉升大批極端貧困的人的生活水平。
但是當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公立教育的時候,優質的教育資源無論何時總是稀缺的,我們永遠不可能設計出一個制度,讓富人比窮人在教育方面有劣勢——因為富人總是可以模擬窮人的行為,而窮人無法模擬富人的有些行為。
社保和稅收,其建立的目的並非是單一的劫富濟貧,也有創造代際之間的資產轉移的意思。古代的人們通過生孩子來完成代際轉移——年輕的時候養孩子,年老的時候被孩子養,但是這個方面不穩定,風險也大,於是現代社會統一建立了保障體系,讓年輕人交稅養老年人。收稅是基於收入的,而富人的收入更加的多元化和複雜,也更加有能力僱傭律師來避稅,反而是窮人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面對稅法的時候很透明,該交的一點都不能少。就這方面而言,對社會保障貢獻最大的拿著較高的固定薪水的勞動者,但是以資本作為自身財富主體的「富人」依然不是吃虧的一方。
最後還有立法的手段,比如可以徵收100%的遺產稅等等。但是法只要成文了,誰能夠僱傭更好的律師來仔細研究法律的條文,在不違反法律的情況下把資產轉移給後代呢?更何況國家和國家之間還存在著競爭富有移民的關係。富人的國際流動性也比窮人高。如果立法太嚴峻,把富人逼急了,富人可以移民到其他稅率低的小國,結果就導致一點稅也收不到了,法國、英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人出逃的情況。所以從國家的角度上講,收過高的稅率,即便不考慮所帶來的激勵減少的負作用,結果就是導致富人大量出逃,過高的稅率依然會壓在中產和窮人身上。
最後的最後,說一點正面的希望:從更長期來看,打破代際優勢傳遞的希望,還是落在養育社會化上。養老社會化我們已經做到了,並且效果也很好,現代父母對子女的控制力度和慾望已經遠遠的小很多了;因為養老的負擔已經不由子女而由社會來共同承擔了。
但是養育的負擔依然落在了父母身上。如果把養育也社會化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經濟從小到大都是相對獨立的,那麼父母處心積慮的想給自己的子女創造競爭優勢的心態就會得到一定的削弱。這方面目前做的比較好的是北歐模式——這種模式對於人類的發展好不好我有保留意見,但是就單純的對於貧富差距和代際優勢傳遞方面而言,北歐模式是有效的,見 @Manolo 的專欄北歐,真的更加平等嗎 - 知乎專欄 和Lindahl et al. (2015)
Lindahl M, Palme M, Massih S, et al. Long-Term Intergenerational Persistence of Human Capital: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our Generations[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15, 50(1): 1-33.
已有很多有意思的回答,補充兩篇這個話題上蠻重要的文獻,一理論一歷史。
理論: @章彥博 和 @崔紹瑄 兩位知友介紹了有趣的模擬模型。實際上,Benhabib、Bisin和朱勝豪在2011年證明,如果每個家庭第 代的財富 和第 代財富 之間,滿足如下形式關係 ,其中 和 是兩個假設並不太強的隨機過程,那麼整個社會的財富分布最終會收斂到冪律分布。所謂「二八定律」,是其中一特殊情況。即使考慮資產稅、消費、遺贈等情形,這一結論仍然成立。細節請見Benhabib J, Bisin A, Zhu S.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and fiscal policy in economies with finitely lived agents[J]. Econometrica, 2011, 79(1): 123-157。
歐美及拉丁美洲歷史不平等狀況,摘自Scheidel著作。
歷史: @chenqin 和 @趙皓陽 兩位知友介紹了有趣的實證結果。放眼歷史,具體是個什麼情況呢?斯坦福大學古典學系教授 Walter Scheidel今年2月出了一本新書,The Great Leveler: Violence and the History of Inequalit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很精彩。結論:縱觀世界範圍內的人類歷史,若非大範圍暴力或瘟疫,社會不平等程度不會有明顯而持續的下降。當然,這不等於說不平等必然導致暴力,或者暴力可以解決不平等問題。詳情請見Scheidel W. The Great Leveler: Violence and the History of Inequalit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這兩份研究未必是定見,但相信有助於我們深入思考。期待更多精彩的回答。
以我們公司為例吧。
我們公司一開始做貿易,後來貿易不行了就進入水處理行業,再後來固廢行業也就是垃圾焚燒什麼的起來了,公司成立了固廢事業部,開始燒垃圾。再後來承包了區內燃氣業務,在區內供天然氣,後來公司資本雄厚了,又承包了區內河流治理,現在也開拓了危險廢物處理,這一塊利潤還是蠻高的。最近早期的做貿易時的一點尾巴資產徹底出售,退出了這一塊。
每個產業都要興衰,都有周期,但是資本的流動比人技能的流動要容易得多。大股東敢想敢做,CEO也給力,公司就可以什麼賺錢的行業就做什麼。你看小米,樂視什麼的,橫跨好幾個行業,這就是資本流動的力量。但是一個人,轉個行至少好幾年是一個初級人員,而且試錯成本相對挺高的。但是資本,轉個行業只要團隊給力,迅速可以聚集一群很厲害的人,這不是個人可比的。而窮人越來越窮的現象,一般都發生在行業巨變,個人能力難以遷移的情況下的。
這個感覺真的是無解。
看了目前排在第一的「大糖帝國」模型,其中最後給出的模型是一個類似於「冪率」分布的結果。而似乎也沒有在這個模型中找到什麼關鍵的參數,來導出這個結果。(但要注意,這個模型似乎並不是得到「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結果)
我這裡從統計力學的角度給出另一個模型,也可以導出相同的結果。(同樣也沒有得到「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結果)
假設所有人之間隨機進行交易,不可以賒賬(也就是說資本必須大於等於0)。假設初始資本隨機分布,總資本數固定。
這裡有兩個近似:- 總資本數固定:這在實際系統中並不是這樣;
- 隨機交易: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近似。
下面進行一個模擬:
初始時,資本的分布是這樣的:
迭代10000次之後,分布是這樣的:
迭代10000次之後,分布是這樣的:而迭代100000次之後,已經成為了
而迭代100000次之後,已經成為了指數下降分布了:這個結果很容易從統計物理的系綜理論解釋:
這個結果很容易從統計物理的系綜理論解釋:
設一國的總資產在一段時間內可以看作是有限的,那麼這個國家所有人的資產數構成一個系統的狀態:
若發展非常緩慢,即類似靜態的過程,那麼,資產分布可以通過最概然分布求得:
即如上。
這樣簡單的模型,可以很容易地重現貧富分化的現象,然而這個結果仍然是有問題的,因為實際的分布是冪率下降,而非指數下降。
Barabasi的小世界網路可以展現出指數下降的性質,也比較符合此處的直覺。他的模型是基於一個網路,網路上的節點所連之邊數稱為「度」,若規則要求新加入網路的節點連入某一個已存在節點的概率,正比於其度,則會產生一個「小世界網路」,或是一個「多中心」的網路,其中每一個節點的度分布,符合冪率下降規律。也展現了「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馬太效應。
但這個模型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它只給出了生長的動力學,而沒有給出演化的動力學。而本文一開始給出的隨機交易模型,則只給出了演化的動力學。
兩者應該是可以融合的(不過這方面我不了解),其合併後的動力學演化結果還不清楚。但上面給出的兩個模型的分布行為都是相似的。第一個模型看起來更加簡單(雖然和實際的冪率下降有本質區別),個人更傾向認為它更能表現貧富分化的本質原因,即無規律、無「低熵源」(例如政府)調控的情形下,系統總是會傾向於貧富分化嚴重的情形。
——————
參考文獻:
Barabási, Albert-László, and Réka Albert.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 Science 286, no. 5439 (October 15, 1999): 509–12. doi:10.1126/science.286.5439.509.
——————
附錄:代碼
n = 1000;
r = 10;
mList = RandomReal[{0, 100}, n];
Module[
{index1, index2, swap},
Do[
index1 = RandomInteger[{1, n}];
index2 = RandomInteger[{1, n}];
swap = RandomReal[{0, r}];
If[mList[[index1]] - swap &>= 0, mList[[index1]] -= swap;
mList[[index2]] += swap],
{20000}
]
]
Histogram[mList, 40, PlotLabel -&> 100000]
(知乎居然支持Mathematica高亮了!Excited!)
「資本回報率太高,勞動回報率太低」這個論斷是錯誤的。
假設一個人有1000萬,用這1000萬,這個人在資本市場上用各種方式獲得了100萬回報,那麼這個人的年資本回報率就是10%。上圖是美國從1913年至2012年的財富年均回報率。上圖顯示,
上圖是美國從1913年至2012年的財富年均回報率。上圖顯示,財富回報率波動較大,且集中在5%至7%之間。
來源:http://gabriel-zucman.eu/files/SaezZucman2014Slides.pdf
這是因為,教育不僅反映了人力資本投資的情況,還能夠直接反映一個人的稟賦——稟賦越高,一個人就能更容易考上高等學校,平均來說就會接受更多的教育。另一方面,經驗的積累很難用價值來體現,因此在這裡我們主要討論教育的回報率。
上圖表示1994年以來的教育回報率。即每向教育投資100元,一名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上每年可以多獲得的報酬。可以看到,初等教育的回報率高達18.9%至26.6%,遠高於資本回報率。即使是相對不「划算」的高等教育,回報率也高達10.8%至19%。
來源:Taylor Francis Online
現在我們已經明白,資本的回報率,實際上遠低於勞動的回報率,即「人力資本」的回報率。這個答案里提到的資本回報率太高,勞動回報率太低,事實上指的是資本和勞動的邊際產出彈性不同,與回報率這個術語沒有關係。在資本和勞動的邊際產出彈性固定時,富人(資本持有者)的收入比窮人(勞動者)要高,但兩者的收入和資本比值是恆定的,這無法解釋原問題中「越來越富」的動態問題。
再來看三幅圖:來源:
來源:http://elsa.berkeley.edu/users/saez/alvaredo-atkinson-piketty-saezJEP13top1percent.pdf
來源:
來源:http://gabriel-zucman.eu/files/SaezZucman2014Slides.pdf
第一幅圖表示美國收入最高的1%人口的總收入佔全美總收入的比重。在2011年,勞動收入最高的1%人群的收入總和達到美國總勞動收入的17%。
第二幅圖表示美國最富有的1%人口所擁有的財富比例,第三幅表示最富有的10%人口與餘下90%人口的財富比例。計算可知,在2012年,
最富有的0.01%人口擁有全國11%財富
最富有的0.1%人口擁有全國22%財富
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全國40%財富
最富有的10%人口擁有全國75%財富。
雖然上面三張圖說的是美國的情況,但在收入分布變化方面,美國具有很好的典型性。這三張圖體現了三個世界共有的有趣現象:
一,財富的不平等程度遠高於收入不平等,收入最高的1%人口的收入集中度,還沒有最富有的0.1%人口的財富集中度來得高。
二,從1980年以來,富人的確越來越富了,越富有的人,其財富佔比增長速度越快,例如,在美國,2012年最富有的0.01%人口的財富擁有比例是30年前4倍多。
二,從0.01%,0.1%,1%到10%,人口比例擴大十倍,而總財富比例僅擴大兩倍。如果從最富有的那個人開始排序,無論取多長的區間,我們總能發現最富的10%擁有的財富量與剩下90%擁有的財富量是幾乎相同的。換句話說,財富排名每上升十倍,財富擁有量將變成約十分之一。這個規律與我在這個回答中所提到的Zipf法則是一致的,財富分布是一種冪律分布。
其實,前面的一個關於單利與複利的回答正是切中了要害的。那就是資本和「人力資本」採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積累與消耗方式。
一,「人力資本」擁有比資本更高的折舊率。十年前的一塊錢放到現在仍然是一塊錢;而十年前的行業前沿知識如果不更新,可能已經一錢不值。
二,資本的回報仍然是資本,只要新增的回報沒有完全被消費掉,那麼資本積累就開始了,且採取了複利的積累方式。而「人力資本」的回報卻仍然是資本,並不是「人力資本」。換句話說,「人力資本」是不會自動積累的,其回報是單利回報。
回憶一下在這個回答中,城市人口分布最後符合冪律分布的原因是什麼?
所有城市人口都以一個同分布的隨機速度增長。
那麼在複利回報下,財富分布同樣符合冪律分布的一個潛在的原因就浮現了:
所有人口的財富都以一個同分布的隨機速度積累。
因此,根本不需要其他假設,只要每個人的財富都按照自然的方式以一個同分布的速度積累,這個社會就會自動產生超高的財富集中度。而收入僅受到單利效應的作用,其集中度也就小於財富分布了。
兩種不同的積累方式,使收入和財富的分布截然不同。這使得一些收入平等性較高的國家,其財富分布集中度也很高。
接下來一個問題是,既然由於複利效應,財富分布將會自動符合一個冪律分布,那麼富人所擁有的財富比例應當是恆定的。也就是說,富人應該始終那麼富。那麼,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的現象會出現呢?
接下來兩幅圖可能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上圖顯示了美國從
上圖顯示了美國從1960年至1980年不同人群的財富回報率,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富人並不能有效投資自己的財產——相對於那些財產較少的人,最富有的那群人的資產回報率是偏低的,這就違背了Zipf法則發生的前提——所有人口的財富積累速度服從相同分布。這使得之前的財富分布偏離冪律分布,其中富人的財富比例偏低。然而,隨著金融深化,金融產品的普及以及虛擬經濟膨脹,擁有巨大財富體量的超級富豪們也逐漸能夠有效地投資自己的財產。上圖是美國從1990年至2012年的財富年均回報率。上圖顯示,無論是超級富有的那群人(財富擁有量排名前0.01%)還是比較富有的那群人(財富擁有量排名前10%),其財富回報率趨同——Zipf法則的前提出現了。
此時,社會整體的財富分布將會回歸冪律分布,我們將能發現最富有人群的財富比例飛速提升——所謂的「富人越來越富」,很可能只是市場摩擦減小,扭曲消除,所有人群所擁有的資本價格都趨同所導致的自然結果。反過來說,除了富人之外的人群資產比例逐漸降低,窮人也就越來越窮了。
你們說的太太太太複雜了,還不如很久以前一個做小老闆的親戚對我打過一個比方。
一個窮人,只有5塊錢,他拿去吃一碗面,錢就沒了;一個富人,他有5萬塊錢,拿5塊錢出來吃一碗面,剩下的存在銀行里,沒過幾天這五塊錢就回來了。
現在我對這個故事的理解是:
窮人的「錢」和富人的「錢」不是一回事情。
窮人的「錢」,很大程度上只能算是「購物券」,因為窮人沒有別的選擇,基本的衣食住行開銷已經應付不暇,即使少量餘存可以作為儲蓄,也會被通脹所淹沒。
而富人的「錢」,實際結構是各種各樣的資產,包括股權、債權、不動產、版權等等。他們買珠寶買別墅買遊艇並不是消費,而是把一種形式的資產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資產,真正吃飯購物等消費性支出在其中的佔比相當小,所以資產增值的速度完全可以cover掉消費,所以會造成「一直在花錢但是錢卻越來越多」的感覺。
錢會不斷貶值,而優質的資產會不斷增值,這就是正解。
我比較遺憾的是那位親戚的生意卻是出奇的失敗……
轉一個來自西西河的大糖帝國,很精彩的帖子,我覺得比之前所有答案都好。
原帖地址:【原創】大糖帝國
【原創】大糖帝國 [ 淮夷 ] 於:2012-11-19 13:13:04 主題帖
設想你生活在一個棋盤上面。棋盤上唯一的資源是糖。你在棋盤上四處移動,試圖吃到儘可能多的糖。
這個棋盤稱作Sugarscape,我給它起的中文名字是「大糖帝國」。
這個著名遊戲是1996年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的Epstein和Axtell設計的,這兩位是用計算機程序模擬經濟演化的先驅。最近我讀過一本磚頭厚的書《 The Origin of Wealth》,提及一些類似的模擬實驗。
目的是這樣:通過簡單的計算機規則,能否模擬出複雜的社會現象,找出現象的成因?為此,他們設計了一個下面的棋盤,然後隨機扔進去250個糖人,這些糖人象徵著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
左側是大糖帝國的地形圖,由50X50個單元格組成。深色格子含糖高,淺色的含糖少,白色的不含糖。西南和東北有兩座深色的糖山,是資源富裕區。棋盤上有大片的淺色地帶(資源有限區)和白色無糖區(不妨想像為真實世界的沙漠)。
右側圖中,250個糖人(黑點)被隨機播撒在各個角落。它們在棋盤上漫遊,尋找糖吃。每個糖人都是單獨的計算機程序(agent),它們有能力吸收信息,觀察四周,做出行動。
Epstein和Axtell給這些糖人設置了一些簡單的決策規則:
1)糖人的視力可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觀測,目標是找到含糖最高的地塊。單元格里的糖被吃掉後,過一段時間能重新長回來。
2)如果所食之糖跟不上新陳代謝的消耗,糖人將餓死,計算機將其清除出局。
3)糖人被隨機分配不同的基因稟賦。這包含兩個指標,一是視力的好壞(有人能看到6格之外,有人只能看眼前1格);二是新陳代謝的能力(有人代謝一次只消耗1單位的糖,有人則需消耗4單位的糖)。
現在,你按一下啟動鍵,大糖帝國橫空出世,糖人們各自為政,移動起來。一開始,局面有點亂,但是很快,研究者發現糖人社會呈現出一種有規律的分布。
下圖你看得到,當程序運行期從T1演到T4,糖人們開始圍繞兩大糖山攏聚,逐漸形成兩大部落。無糖區則人煙稀少。而且,糖人們彼此位置分隔頗有效率,任何新長出的糖都會被迅速收割。
儘管沒有一個領袖對其他糖人發號施令,一個具備「自組織」特徵的、有效率的社會,已經初具雛形了。
計算機模擬的優點,就是讓這個虛擬社會不停的自我演化,瞧瞧到底會發生什麼。在此過程里,你可隨時抽取一些變數進行分析,譬如糖人的人均壽命、活動範圍、最優路徑選擇,等等。當研究者把目光投向財富變數時(用每個糖人收穫的糖量測算),他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非常意外的現象:這個虛擬世界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分化。換言之,人類社會的頑症之一出現了。
底下的圖表顯示,模擬程序從啟動到結束,人均財富分布的演變趨勢。
橫軸左側是窮人,右側是富人。你看得到,國家誕生之初(最頂端的圖表),財富在國民間的分配很均勻,基本可算一個平等主義的社會。極富者和赤貧者皆很少,絕大多數人口的收入差別很有限,即使最富有的人也不過擁有30個單位的糖量。
隨著時間推移,這個自組織社會的財富分布發生了嚴重的扭曲。最底下的圖表,顯示大糖帝國的晚期,最右側出現極少數的超級富豪,人均糖量高達270個單位。超級富豪的左側是數量有限的上流階層,再左側是不斷萎縮的中產階層,最左邊則是人數極為龐大的底層低收入者。
這種分化趨勢其實在人類真實歷史中已經重現過無數次了。您不妨把上面的圖表換成1949-2012的中國,中國貧富分化在過去60年的演進路線與大糖帝國簡直如出一轍。
事實上早在1895年,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就發現,一個國家的個人收入並不遵循正態分布,而遵循80/20的冪律分布。意思是,20%的人佔有全社會80%的財富。
帕累托的發現被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的數據得到了驗證。所謂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種「馬太效應」在中國和西方都可算是一個普遍發生而又極難解決的問題。
此處我並不想專門談論公平正義的話題,反而,我覺得更重要的一個源頭問題是,貧富分化為何一定會發生? 能不能不發生?
很多人將貧富的鴻溝歸結於資本主義、權貴腐敗、或者自己命苦。左派說,富人剝削造成人民窮困。右派則說,你窮只因為自己又笨又懶。
有趣的是,大糖帝國也許能給人們一些新思路。在計算機程序中,你可隨意調整各種初始參數,瞧瞧到底哪個參數導致了貧富分化。
例如一個可能的分化成因是每人的稟賦不同。計算機模型中,有的糖人視力6倍好於同類,能看到更大的棋盤,更易找到高糖點。類似地,有的人新陳代謝4倍低於同類,更易於積蓄余糖,抵禦饑荒。是否此等優秀人種最終演變成了富人?
答案是No。蓋因個人能力差異是計算機隨機分配的。理論上,最終財富的分布也應該近似於均勻的隨機狀態,亦即,富人、中產和窮人的各自人群數差不多。顯然模擬結果並非如此。
另一個可能的成因也許是天生的資源差異。例如模型里,有的人降生於糖山,毫不費力就可大吃特吃,瞬間致富。有的人生在貧瘠之地,歷盡辛酸找到含糖區算是命大,有的糖人甚或中途就被餓死。這聽來也挺像真實的人類世界:老百姓勞作終生,不過是一場窮忙,不如我爸是李剛來得管用。
好在,計算機模擬結果並不支持「出身決定一切」的模式。要知道,一個糖人佔有資源的優劣也是計算機自動給予的,誕於糖山或誕於荒漠,完全遵循隨機原則。假如資源差異造成經濟分化,最終貧富人數也應均勻分布才對。
看起來,任何模型變數都無法單獨解釋貧富鴻溝為何越來越深。「天生聰明」不是決定性的,「我爸李剛」也不是決定性的。
其實答案關鍵在於,大糖帝國本身即是一個複雜性系統,於是人們很難追蹤一個事件鏈(人們由貧轉富)的全部前因後果。
您不妨設想有兩個糖人,A和B。程序開始時,兩人的視力、新陳代謝、出生地的含糖資源,各方面條件都一樣。或者說,兩個標準的中產人士。
A向四處張望,見其他糖人已在東、西、南三個方向活動,而北方尚余空地。於是它偶然的向北移動。湊巧,走到了東北角的糖山。又湊巧,發現一個沒人佔領的格子。於是它佔住那個區域,開始晉身巨富階層。
B同樣四處張望。出於偶然,它向南移動了一步,結果漸漸走進一名貧糖區。當它意識到這個方向錯誤,其它糖人早已圍滿了通往北方糖山的路徑。它再無機會,只得四處漫遊,積蓄耗光,變成赤貧。
於是兩個天生條件差不多的人,最終社會地位出現天壤之別,這種情況也被經濟學家稱作」horizontal inequality」。這反映出,一些細小的和偶然的差異,足以在系統里造成巨大的後果,這正是複雜性系統的特徵之一。
複雜性系統的另一個特徵是所謂的「湧現」(emergence)。2009年英國物理學家Neil Johnson寫的《Simply Complexity》一書,我讀到很多類似現象,譬如鳥群複雜的飛行隊列、蟻群的精密築巢、股市的波動周期,這些活動表面上皆有隱藏的秩序,實際上往往只是個體活動的湧現而成,不需要任何複雜設計和高等智力引導。
仍以糖人世界來說。糖人並沒長著腦子,被規則管的死死的。它們不能彼此商量下一步的共同策略,人群里也沒有一個司令官。但是,這些個體簡單行為聚合起來,最終產生了一種「自組織」的貧富分化。你可以無數次的重啟糖人程序,但是每一次都看到貧富分化的重現。
在此意義上,人類貧富的兩級分化很可能是無法避免的,而且也許只會日益嚴重。就算您管理的只是大糖帝國這樣的虛擬小國(250個人口,高度簡化的遊戲規則),你也很難為糖人們的貧困問題設計一個真正管用的解決方案。這樣想來,這個問題讓我有些悲觀。
如今中國的貧富懸殊程度已經全球矚目,十八大報告又強調中國「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這條路怎樣才能走的通呢?
中國的未來方案有待觀察。但是我希望中國能走通這條路,中國也必須走通這條路。畢竟,大多數國民並不喜歡生活在一個「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大糖帝國。
原帖還有很多精彩的討論,歡迎大家去圍觀。
沒有人覺得高贊數到那些回答講的太太太太太複雜了嘛。
整那麼多模型雖然很是不明覺厲,但咱能不能不要搞那麼複雜,就用平實的語言來分析描述,哪怕不能百分百精確,能把握本質就行了。
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
無非是內在和外在嘛——外在資源和機會稀缺,內在人力資源貧乏。
先說為啥窮人越來越窮
日期,美國經濟學家羅斯高做了項研究,他下基層做了田野調查。
然後發現: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過著無可奈何的低質量生活。
比如蘋果公司的代工工廠,當然,也包括其他流水線作業工人。
從外在資源來看,資金匱乏,機會稀缺,每天高強度、長時間的機械作業,下班後在嘈雜、凌亂的居住地滿足於吃吃喝喝、休息睡覺,常見的娛樂方式是電玩、賭博等。
從內在資本來看,沒技術、沒勇氣,沒知識,沒文化,難不成還來個職業發展與規劃。
我是做這方面的,我都覺得對他們來講恐怕太奢談了,根本不具備現實的可操作性。
談不上發展,工作和生活可選擇性非常狹窄。生活上重複周圍人、前輩的軌跡,草率結婚、早早生養孩子、把孩子丟在老家,自己再出來打工。攢了錢蓋房子,為了是給自己的孩子娶妻生子。孩子們長大了沒有別的出路,只能是做農民工出來打工。
從出生到幼兒教育到初等及高等教育,窮人所面臨的機會都太少。
知乎都是精英嘛,感覺全世界都是大學生,實際上呢?
63%的農村孩子根本沒上過高中!
這可不是我瞎說的,是人家給出的結論和數據:
除此之外,一半的農村兒童智力發育遲緩:
羅斯高發現從小學開始,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就有差距。農村孩子的健康存在著問題。「我們給他們抽血,看看是否貧血,是不是營養不足、缺鐵——如果你貧血,你腦子不會轉,想學都集中不了精神。第二個,我們檢查他們的大便,看裡面有沒有寄生蟲。第三個,我們篩查,看看有多少小學生近視可是沒有佩戴眼鏡。」
對13萬學生展開調查後發現,27%的農村孩子貧血,33%感染寄生蟲,25%眼睛近視。「今天,中國農村2/3的孩子生病了!難怪他們學不好。」
智力遲緩、身體不健康,你覺得他們的出路在哪裡?
尤其是在這個互聯網大潮和人工智慧的時代,連基本的認知能力都不足,怎麼去擺脫所處的惡劣環境,脫貧致富嘛,最終結果就是窮人越來越窮。
可以想像,他們長大後,結婚生子,是不是小孩子的教育又會存有不少問題?!
農村裡的孩子也想上大學,也想出人頭地,
可是,想和能之間可能相隔千萬里遠啊
至於父母的教育,那就更是問題了。
現在很多農村父母都外出打工,家裡孩子甩手丟給家裡的年邁的父母。
羅斯高調查的農村家庭中,只有10%的家長頭一天和孩子說過話;4%的成年人給孩子讀過書;70%的家庭沒有書或僅有1本書。
只要孩子吃飽飯、不摔跤可能也就差不多了,你覺得他們會引導孩子去學習、讀書和思考?!
外在條件和機會有限,內在資源和資本匱乏,你說能不越來越窮嗎?
很多人覺得自己很牛逼,其實那很可能是你很幸運,幸運到你有條件上大學,有了自我意識、自我覺醒?因為,連努力其實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文章來源:
為什麼民工的孩子還是民工?斯坦福經濟學家告訴你驚人的真相!
再說富人為啥越來越富
同樣也是那兩個原因啊:外在資源豐富以及在此條件下內在人力資本也不斷提升。
最極端的案例就是很多人的老公王思聰了。
人家老爸可以甩給兒子5個億來開公司,不在乎他是否賺到錢,關鍵是能夠得到鍛煉。
然後,兩年間王思聰的普思資本共參與了60多個項目的投資,普思投資更被評為全國PE投資五十強。
當然,這是個極端,道理沒錯吧。
不說這個級別的了,其他的富二代官二代不也是從小到大都有更多的機會。
頂級的就不用說了,和普通人是兩個平行世界,這輩子都不會交叉。
就說普通點的富人子弟的孩子,上幼兒園可以上好的,以成都為例,金蘋果還算好的,人家可能還嫌棄,要去宋慶齡。高中成績不好,可以去成都七中啊,只要你捨得給錢;考不上好大學,還可以老早就準備去國外留學。
這是外在條件和資源。
可真正有錢又重視教育的孩子,不但有豐富的外在條件和資源,還有很不錯的內在人力資源。
啥意思呢,家長有好的教育和養育,投入的不僅僅是錢,還有時間、精力和智慧。
打小的時候,身在農村,我一直以為農村的孩子學習最刻苦,城裡的孩子都是貪玩不愛學習。
後來才發現,恰恰相反,很多農村孩子不愛學、學不進,甚至弔兒郎當了,城裡的不少孩子,不但學習努力,還多才多藝。我們除了考試就是考試,人家除了考試還有各種才藝,甚至現在有些小孩老早就開始學兒童編程,接受思維的培養,在邏輯能力、思維縝密和創造力方面得到提升。我現在有朋友就專門做這塊的教育。
還記得北京市文科狀元的話嘛:
「現在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的大學。而狀元都是我這種,家裡條件好,又厲害的人。」
衣食無憂,教育上享受得天獨厚的資源,父母又是高知分子,有著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學習習慣,以及性格方面的培養和塑造。
豐富的外在條件和資源;
牛掰的內在資本和資源。
你說怎麼不會越來越富?!
綜上,窮人外在資源和內在資源雙重匱乏往往變得越來越窮;富人外在資源和內在資源雙重豐厚很容易就越來越富了。
相關閱讀:
馮起升:為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活在社會底層?
馮起升: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馮起升:賺錢的邏輯是什麼?什麼規律或觀念使人與人賺的錢產生了巨大差別?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思維燈泡
(不雞血,不雞湯;有溫度,有力量。聚焦於個體學習、成長與職業發展)
一、馬克思的末日預言
先從這本書,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講起。
眾所周知,馬克思預言了資本主義的自我毀滅。托馬斯指出,在馬克思時代,大量工人生活在城市貧民窟,工人們工作時間很長,工資卻非常低,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封建制度下的農村悲劇更加悲慘。而馬克思、恩格斯的中心論點很簡單:如果經過半個世紀的工業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還是和之前一樣悲慘,而立法者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禁止工廠僱傭八歲以下的兒童,那麼工業發展的好處在哪裡?工人們技術創新、辛苦工作以及進入大城市的好處又在哪裡?
然而道義並不能摧毀資本主義制度,馬克思的出發點也從不是道德批判而是唯物史觀——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托馬斯將馬克思的末日預言提煉為「無限積累原則」,即資本通過剝削工人剩餘價值將不可逆轉地不斷積累,但始終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是一個沒有天然界限的過程。這就是馬克思預言資本主義終將滅亡的分析依據:如果資本收益率穩步降低——這樣將遏制資本積累,並導致資本家之間的激烈衝突;如果資本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無限制地增長——這遲早將變成大規模工人運動的導火索;同時資本無限積累並擴大再生產,而無產階級一無所有並不能提供多餘購買力——這必將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上述不論發生何種情況,社會經濟均衡或是政治穩定都將變成奢望。更詳細的解釋看這篇文章:從柏拉圖到馬克思(六)——馬克思主義經濟觀 - 人間正道是滄桑 - 知乎專欄
然而在馬克思時代,收集龐大的數據佐證和嚴謹的數學推導似乎是一種奢望。例如,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使用了一家紡織廠的賬本,他說這是賬本主人轉讓給他的。縱使賬本顯示,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固定資本和可變資本總量與一年總產值的比率非常高,已經明顯超過了10,這種水平的資本/收入比的確令人震驚。然而一個賬本可以具有代表性,卻無法使經濟學家們滿意。馬克思也是1820~1860 年英國議會報告的忠實讀者,他用這些報告來證明工人的悲慘、車間的事故、糟糕的衛生條件和資本家普遍的貪婪。馬克思甚至以非常印象派的方式,嘗試使用遺囑認證的統計數字,以表明拿破崙戰爭以來英國財富的急劇增加。
問題是,儘管馬克思有這些重要直覺,但是在那個年代,想獲得全面、科學的統計數據太過虛幻。不像我們現在敲敲電腦,全世界重要數據幾秒鐘就彈至桌前,馬克思做不到,各國政府開始有計劃地收集、整理、統計相關的經濟數據那都是凱恩斯時代的事了,這就是他註定的時代局限性。西方經濟學者詬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多從其缺乏堅實的數學基礎出發的,然而講道理的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成型與十九世紀中期,他的數學水平在當時整個經濟學研究中是處於平均水平的,只不過西方經濟學「枝繁葉茂」後繼有人,後人如列寧、毛澤東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哲學上,所以十九世紀的政治經濟學再拿到當今學術界來看,就顯得有些陳舊了。而托馬斯·皮凱蒂的書既然敢叫《21世紀資本論》,無疑是用了當今學界最先進的數據和數據分析來詮釋這個問題的,雖然他對於馬克思的政治觀點並不完全認同,但是他書中紮實的數據和詳實的分析完全可以為馬克思主義經濟觀點寫下完美的註腳。
《21世紀資本論》主要基於兩大數據:一類是關於收入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數據;另一類是關於財富分配和財富——收入關係的數據。數據的來源是基於全世界30餘位頂尖學者共同努力所建立的世界收入資料庫——一個關於收入不平等演變過程的最大的歷史資料庫。
二、資本主義的核心矛盾:r&>g
托馬斯·皮凱蒂認為,財富分配的動態變化表明,有一個強大的機制在交替性地推動著收入與財富的趨同與分化。促進財富趨同力量——也就是縮小貧富差距的力量,比如教育的普及、技術的進步、累進位稅率的推行,然而,那些長期存在的促進不穩定和不平等的力量並不會自動減弱或消失。書中所研究的,主要是財富不平等的分化力量。
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的根本力量,就是這個貫穿全書的重要的不等式:r&>g。這裡r 代表資本收益率,包括利潤、股利、利息、租金和其他資本收人,以總值的百分比表示;g代表經濟增長率,即年收入或產出的增長。從宏觀角度來看,資本收益率是高於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這就意味著越有錢的人、資本越多的人,就能從經濟發展中享受到更高的收益。經濟增長多出來的蛋糕就那麼大,資本分到的多了,只能憑藉勞動的窮人分到的自然就少,貧富差距就是這樣慢慢拉大的。
資料來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可以看出,無論是世界還是法國,資本的收益率一直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遠高於經濟增長。r在長時期內都高於g,這是一個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縱觀人類發展歷史,資本收益率至少是產出(收入)增長率的10~20 倍。隨著對未來經濟增長預期的降低,這一差距將更加擴大。
從微觀角度上講,私人資本的收益率r在長期顯著高於收入和產出增長率g。不等式r&>g意味著過去的財富積累比產出和工資增長得要快——這就是貧富差距愈演愈烈的根源。長此以往,企業家不可避免地漸漸變為食利者,而勞動者憑藉著緩慢地工資增長根本無法完成財富的積累,資本可以越來越強勢地支配那些除了勞動能力以外一無所有的人。
理論上來講,發展過程和經濟增長的主要特徵是,人類勞動、技能和知識在生產過程中越來越重要。而從歷史上來看也是如此,馬克思的「末日預言」為何沒有實現,就是因為生產力發展使蛋糕越做越大,底層人民也能享受到更多的經濟發展帶來的果實——雖然不平等是加劇的,但是改善的生活境況會大大削減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從歷史上看,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造成了無產階級運動的第一次低谷,西歐各主要無產階級黨派在獲得了一定的利益後(議會席位或部長),紛紛倒向帝國主義政府,工人階級則在一戰中成為了帝國主義戰爭的炮灰,而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則是在經濟最不發達的帝國主義國家——俄國。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更是造就了大量的「腦力勞動者」,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白領」,這些人究竟算不算是「工人階級」,是否具有革命性,依然是當今左派爭論不休的話題,連這個都還沒討論清楚更遑論共產主義運動了。
然而歷史上又一次例外,就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此時大工業生產下的無產階級剛剛形成,還不存在自覺性、革命性以及指導他們的科學理論。此時資本家可以肆無忌憚地從工人身上榨取利益。托馬斯的資料庫表明,整個工業革命時期,縱使技術進步帶來了生產率史詩般地飛升,然而勞動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連續半個世紀下降。英國學者羅伯特·艾倫就把類似於此時的工資長期停滯(甚至下降)稱為「恩格斯停頓」。相應的,資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從18 世紀末、19 世紀初的35%~40% 增加了10個百分點,達到19 世紀中期的45%~50%一一也就是說幾乎所有技術進步的福利都被資本和資本家所獨享了,勞動人民無論是絕對收入還是相對生活水平都處在每況愈下中——正是於此時,馬克思撰寫了《共產黨宣言》,並著手寫作《資本論》。
在馬克思生活的資本主義時代里,經濟增長全部流向了資本利潤,而客觀上已經非常可憐的工資卻停滯不前。也正是基於此,馬克思認為萬惡的資本家絕無挽救的可能性,資本主義遲早要完。其實要細究的話,他那個年代的資本主義確實死了,完全通過剩餘價值剝削而佔有100%技術進步帶來的邊際效益提升的資本家們幾乎死絕了。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無產階級運動反而變相地為資本主義續了命,資本家們開始領悟到要同工人們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而不是讓永無止境的貪婪成為自己挖好墳墓。
托馬斯認為,馬克思描述了一種「一種真實的困境」,而避免馬克思「末日預言」的唯一邏輯出口就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只有生產率和人口的永恆增長才能補償新資本單位的永恆增加。否則,資本家的確在自掘墳墓了:他們要麼在阻止利潤率下降的絕望戰鬥中相互毀滅——必須通過新的殖民地來解決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的永恆問題(德國和法國在1905年、1911年摩洛哥危機中為爭奪最好的殖民地而兵戎相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要麼強迫勞動者接受國民收入中越來越小的比重,最終導致無產階級革命因而資本被全面沒收(在某些國家曾經實現了)。
總而言之:貧富差距的根本動因就是書中從頭至尾都在強調的以r&>g公式表達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機制與市場競爭不完全沒有關係,因而也不會因為市場變得更加自由或競爭變得更加完全而消失。甚至作者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越完善、越「正統」,r&>g的趨勢就越明顯。
可以這樣說,經濟發展可以掩蓋一切問題。然而當今世界經濟低迷,依然沒有從08年的金融海嘯中走出來,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的矛盾必將愈演愈烈,這是我們在未來必將面對的重大問題,可以說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佔領華爾街運動)
三、收入不平等:勞動與資本
先看三組數據:
資料來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如果看那些百分數有點眼花的話就直接比較基尼係數好了,在勞動收入不平等較低的社會裡——如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基尼係數為0.19,而最高的極度不平等——現實社會中並沒有出現,預測2030年的美國可以達到這種水平,也只有0.46。為什麼我要說「只有」,來看一下資本的不平等:
資料來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當只考慮資本時,低度不平等的理想社會不存在,而中度不平等的基尼係數(同樣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北歐國家),就已經達到了0.58——已經超過了極度不平等的勞動收入。而再往上的不平等度,分別為0.67、0.73、0.85。從這張圖也可以看出,所謂的中產階級佔主流的「紡錘型社會」就是一個虛構的神話。
綜合考慮到勞動收入、資本收入的不平等,總收入不平等如下:
資料來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可以看到,勞動收入的不平等是「溫和不平等」,而資本收入的不平等是「極端不平等」,資本一己之力拉高了整個不平等的水平。在所有社會裡,半數人口幾乎一無所有:最貧窮的50%人群佔有的國民財富一律低於10%,甚至一般不超過5%。而上層階級:在法國,根據最新數據(2010~2011年),最富裕的10% 佔有總財富的62%(而最貧窮的50%只佔有4%);在美國,美聯儲最近所做的調查表明最上層10%佔有美國財富的72%(底層的50%人口僅佔2%)。
我們只是說這是「不平等」,而並沒有說這是不是「公平」,因為是否平等是可以從數據上顯而易見的,是否公平則有不同的哲學、倫理學解釋。而托馬斯·皮凱蒂認為,現代民主的基礎是認為源於個人天賦和勤奮的不平等比其他不平等更合乎情理——至少我們希望向這個方向發展。這就指明了他的價值觀,也就是寧可多一些勞動收入的不平等,而少一些資本收入的不平等。這樣也可以鼓勵所有人努力奮鬥、創造價值——因為這樣可以得到應有的回報。
資料來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那麼根據r&>g這一定律,國民收入增長這塊蛋糕中,有多少被最富階層瓜分了呢:看上圖,自1980年以來,美國的收入不平等就開始快速度擴大。前10%人群的收入比重從20 世紀70 年代的30%~35%,上漲到21 世紀伊始的45%~50%一一提升了15 個百分點(見上圖) 。而在這歸入前10%人群的15%增長中,大約11%,屬於那"1%" (即那些在2010 年收入超過352000 美元的人群),這其中又有大約一半歸屬於那"0.1%",即年收入超過150 萬美元的人群(見下圖)
資料來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可以看到,貧富分化、資本集中的加劇,不但反正在所有人口中的「10%與90%」中,同樣發生在top10%中的「1%和9%」中。事實上,資本不平等已經無法逆轉,我們不得不悲觀地發現,當今社會最富裕人群的生活水平是僅靠勞動收入的人永遠無法企及的。——這是否違背了民主的初衷?作者認為是的,而這種價值觀的問題我們放到最後部分集中討論。
資料來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最後再來看一下新興國家的收入不平等水平,紅色的線是中國。因為在1980年之前,中國勞動收入(工資)幾乎絕對平等,而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私人資產,所以具有統計意義的只有這一節短短的紅線。雖然中國不平等指數相比於其他新興國家是最低的,但是加劇的貧富差距和兩極分化,以及所引發的社會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重視。
四、徒勞的政策
可以看到,資本如一頭洪水猛獸,如果不加以限制就會永遠按照r&>g的規律永恆地吸取全社會發展的成果,那麼有哪些經濟、政策措施可以限制瘋狂的資本呢?
第一,通貨膨脹。似乎字面上也可以理解,當錢不值錢了之後,肯定是對錢多人損害大。像勞動者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可供貶值的積蓄,自然就平安無事了。然而事實上,歷史上各國通貨膨脹從未成為調節財富分配不均的有效手段,反而甚至會成為了掠奪人民財富、薅羊毛的手段。首先,富人總有有效的手段購買保值物品、規避資本風險,無論是公司股票或黃金、土地;而中產產階級和有少量資產的平民往往會在一次惡性通貨膨脹中變為赤貧階層。其次,通貨膨脹機制不能無限制地運行下去,通貨膨脹一旦成為常態,貸款人就會索要更高的名義利率,物價的上漲就不能再取得預期的效果,工資的增長往往是滯後性的、無法跟上通貨膨脹的速度,即便是一無所有的最底層人民,生活質量也會受到損失。此外,高通貨膨脹往往有自加速的趨勢。這個過程一旦啟動,後果可能很難控制,某些社會群體的收入可能大幅提高,而其他人則不然。在法國,從1945 年到1948 年,通貨膨脹連續4 年超過50%,雖然這實際上將公共債務削減殆盡,但是,數百萬的小儲戶被洗劫一空,而這也使得20 世紀50 年代持續的老年人貧困問題更加惡化。在德國,物價在1923 年增長了1億倍。德國的社會和經濟在此期間遭受了永久的傷害,並成為了納粹上台的動因之一。
第二,公共資本。就是用國有的、社會所有的資本取代私人資本。既然資本可以無限制加速增長,那麼把擴大國有資本,讓全民共享資本收益,國安民樂,豈不美哉?事實上,在羅斯福新政後,在凱恩斯主義的指導下,資本主義各主要國家確實有一段時間大力發展公共資本,也使得當時全國貧富差距達到最低水平(參見上面美國那張圖的低谷)。然而1980年過後,在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指導下,最近數十年來公共資本在國民資本中的比重急速減少,私人資本急速增加,尤其是在法國和德國,凈公共財富在1950~1970 年曾達到總國民財富的1/4 甚至1/3 ,而今天僅占幾個百分點(公共資產勉強能覆蓋公共債務)。
資料來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甚至還有個別國家的公共資產為負數,就是一無所有全都是國債了。
第三,累進位稅率。簡而言之就是對富人多徵稅、對窮人少收稅甚至補貼。然而這也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作者悲觀地指出,西方國家的「累進位稅率」不如稱作為「累退制稅率」——越富的人需要承擔的越少。自1980年以來,美國和英國收人累進稅的大幅下降(兩國都曾經是二戰後累進稅的引領者),也許能夠解釋超高水平收人的增加。同時,在當前資本自由流動的世界中,國家間的稅收競爭開始增強,這讓許多國家免除了累進所得稅中對資本收入的徵稅。歐洲的情況尤其如此,那些相對較小的國家早已被證實無力達成協調的稅收政策。其結果就是無休止的競次(race to the bottom),導致降低公司稅的稅率,免除對利息、紅利和其他金融收入的徵稅等,而其後果都要由勞動收入來承擔。後果之一就是在大多數國家對頂層收人者而言,稅收已經變為累退的。例如, 2010 年對法國稅收的一個詳盡研究考察了所有的稅收形式後發現,整個稅收的平均稅率隨著收人等級是下降的:收入分配底層的50% 人口,其稅率為40%~45% ;往上的40% 的人口,其稅率為45%~50%;然而,收入頂端的5% 甚或1%,其稅率卻更低:收入頂層0.1% 的人口,稅率只有35%。
資料來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為什麼我們總要提1980年這個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為有一個蘇聯狐假虎威地擺在那裡,同時全球共運成為了懸在所有資本家和西方政府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於是乎各種討好工人的福利政策、增加工會權利的法案,以及嚴苛的累進位稅率、相應的大資本管制政策紛紛出台,資本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降到了最低水平。然而隨著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全球共運退潮,英美里根政府、撒切爾政府上台,新自由主義政策全面推行。可以看上面的圖,貧富差距的拐點、累進位稅率的拐點、私人資本增速的拐點,全部在1980年。
在這個「累退制稅率」血淋淋的事實面前,作者表示,只有外部的「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衝擊」,才可以解決世界財富在r&>g的漩渦中愈陷愈深。但即便如此作者也並不認同如共產主義革命一般對所有原有制度推倒重來的做法,但是就目前來看,能夠給資本主義以外部動力、自我改進的,似乎只有「滅亡」的危險才能讓資本家們甘心吐出嘴裡的骨頭。
五、價值觀的撕裂
除了r&>g這一條「鐵律」外,資本還呈現出「邊際效益遞增」這一不尋常的趨勢。總所周知,邊際效益遞減是一條經濟學定律,然而這條定律僅限於物質生產領域,在資本投資領域確是失效的,在資產管理中出現了永無止境的「規模經濟」,即資產規模越大,平均收益率就越高。
通俗點講,你有一兩萬塊錢,大概也就能放到餘額寶賺年化2%的利潤;絕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都是有門檻限制的,平均5%收益的至少5-10萬起購;當你的資產超過百萬時,就會有更優質的理財產品供你選擇,包括房地產等實業投資——這在資本沒有達到一定數額時是無法做到的;如果再上一層樓,就會有專業的理財團隊替你打理投資,優厚的收益可供投資者做一個徹底的「食利者」;當你動用幾億資產去尋求收益時,全世界最誘惑的機遇都將擺在你面前,成倍的收益率絕不是想像。
可以想像一下,資本收益不但是高於國民收入/經濟增長的,而且在資本收益內部,大資本的收益也會碾壓小資本,貧富差距也會呈幾何指數增長。那麼爭論就來了,資本收益率線性遞增與在實體經濟中投資的線性遞減是相悖的。基於此一些經濟學家批判,這是大資本具有特殊的「權勢地位」造成的,就像「政治權力」不平等一樣,是「不公平」的,是為「民主社會精神」所不容的。
然而支持者認為,比如說我請律師,花5000塊請的律師肯定沒有五百萬的律師水準高;我看醫生,專家號也比普通號貴。我肯定是花大價錢享受到優質服務,市場經濟的自然之理。理財產品的收益也可以等價為服務質量,那肯定越貴越好了,不然這對於富有者是不是就是「不公平」了呢,這就是講究效率的市場經濟啊。
好了,我們已經看到了,這裡已經出現了「民主社會價值觀」和「市場經濟價值觀」的割裂。再來看另一個典型的事例。
人口增長除了對經濟發展和國家的相對實力帶來影響外,還與社會不平等狀況具有重要聯繫。在其他各種條件相同時,強勁的人口增長往往能發揮均等化的作用,因為它削弱了繼承財富的地位一一每一代人在某種意義上都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聯想一下漢武帝的「推恩令」,大致就是這個意思,十幾個兒子一起分家產,分個幾代,貴族和平民區別就不大了,競爭環境也就相對平等了。然而我們面臨現在的境況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人口增長銳減——甚至不少國家出現了負增長。經濟越發達、收入越高,年輕人生育願望就越低;孩子越少,繼承的財富就越多(而且是父系、母系雙方積攢的財富)。越有錢人生的越少,生的越少後代就越有錢,我們在貧富差距中似乎進入了這樣一種惡性循環。
資料來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如上圖所示「在1970-1980 年出生的人,其中12%-14% 的人拿到的遺產數額會超過收入最低的50"10 的工人的畢生勞動所得。」
資本一旦形成,其收益率將高於產出的增長率。這樣一來,過去積累的財富要遠比未來的收入所得重要得多。那麼,自法國大革命以來,資產階級奉為金科玉律的普世價值:「人生來、而且自始至終都是平等的」,就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很明顯,就從繼承的財富來看,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
在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西歐資產階級們旗幟鮮明地反對封建社會崇尚「出身、門第、血緣、世襲」的價值觀,認為好吃懶做的封建貴族早該被丟進歷史的垃圾桶,這個世界屬於銳意進取的資產階級。這一觀念深入人心,也確實得到了很好地實踐。然而當資產階級歷代地財富積累,形成了如今新一代的「食利階層」,那這一價值觀適用么?也確實有很大的批評聲音,民主社會的根基在於崇尚奮鬥的世界觀,或至少是通過奮鬥而實現價值的信念,即社會普遍認為,財富不均等更多的是由能力和努力程度決定而不是遺產和租金。像美國,經常批判「老歐洲」,標榜自己的「美國夢」,認為個人努力和素質是關鍵之所在,不像那群臭烘烘的歐洲遺老,躺在祖爺爺的莊園上過日子。
但是,這樣的批評就會觸及到「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一金科玉律是資本主義的「第一天條」。既然承認了「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那麼憑什麼子嗣不能繼承我的遺產,憑什麼我的努力、我的成就不能惠及我的子子孫孫?新保守自由主義代表人物諾齊克就指出,我們繼承的基因就是不平等的,有人聰明、有人笨;有人勤奮、有人懶;有人漂亮、有人愁。那麼繼承財富也是一樣的,憑什麼不可以,這就是自由主義價值觀,這就是市場經濟。
好了這裡我們又看到了「自由價值觀」和「民主價值觀」的衝突,雖然說他們同是在資產階級價值觀這一框架之內,但是看起來大相徑庭。還有其他的衝突,比如說民主講究少數服從多數,從社會契約論的角度出發需要一個「總體意志」;自由派則認為去他娘的「總體意志」,我們每個人都是值得尊重的個體,個人意志神聖不可侵犯,你管我幹什麼了。原旨自由主義者反對一切「道德式立法」,比如開車不系安全帶之類的,認為我不安全撞死了是我的事這是我的自由;而民主派則要求一個社會的秩序、規範、道德的限定。所以,列寧同志說過:「自由派和民主派早晚要分道揚鑣」,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現實社會的情況是這樣的:大部分崇尚精英主義的人都認為巨額薪酬差距是正當的,因為由薪酬造成的貧富差距據說要比由繼承財富造成的差距更具合理性。因此未來的世界可能會揉合了過去世界的兩大弊端:一方面存在巨大的由繼承財富造成的不公,另一方面又存在以能力和效率為理由的因薪酬造成的巨大貧富差距。因此走向極端的精英主義就很容易產生高管和食利者之家的賽跑,最終受損者則是在旁觀賽的普通大眾。
微信公眾號(knowledgewealth),歡迎關注
http://weixin.qq.com/r/mHUEHDvEVGYrrX9-9yCK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上文都引用了Piketty的書,我從其他方面講點。問題是討論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是根據富人的財富的佔比來觀察,那麼這兩個arguments可以認為是等效的(mutually equivalent),如果用其他指標,那麼這兩個arguments要分開討論。長期的低利率,和稅務政策的作用被嚴重誇大了,尤其是在討論富人越來越富,我認為原因有兩點
1.富人(資產在500MUSD以上的人群),他們的portfolio的多樣性越來越強,資產廣泛分布在高科技,房地產,能源,私募基金以及對沖基金,相當一部分都是alternative assets, 這在20年前是難以想像的,複雜的投資可能帶來更多的是收益,但往往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自2000年開始,整個investment industry的專業化和細分化越來越明顯,富人適應(adapt),學習一個陌生市場的能力大幅加強了,富人變得越來越聰明了,因為資產限制,窮人並沒有享受到投資技術快速發展的紅利。
2.Market structure(市場結構)變成了winner-take-all(贏家全得), 雖然出現了uber, airbnb這裡share economy或者說platform economy。但從2001年開始,中小企業,初創企業的生存環境是大幅惡化的,市場盈利空間可能很大,但監管和法務成本把大部分人拒之門外了,很多行業只剩下幾個大玩家。
還有其他幾個原因,但在我的視角下,上面這兩個是主因
前200個答案,只有 @cindy huang的答案提到了《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chenqin數據帝的答案用了Saez給Piketty用的幾張圖,我只能推測其它大多數答主對這本引爆經濟學界的新書(現在已經是老書了)一無所知,那麼你們答個什麼鬼?
皮凱蒂的這本書的數據你們都沒見過,你們都是「不問是不是」的流氓么?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henqin
鏈接: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 - chenqin 的回答
來源:知乎在資本和勞動的邊際產出彈性固定時,富人(資本持有者)的收入比窮人(勞動者)要高,但兩者的收入和資本比值是恆定的,這無法解釋原問題中「越來越富」的動態問題。
何時才會出現邊際產出彈性固定?我們通常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來模擬現實生產,正是因為C-D函數滿足這一條件。在這一情況下,由於收入和資本比值是穩定的,也就是說,生產出來的產值,其收益應該以始終相同的比例分配給資方和勞方,因此應當得出r=g的結論。
但是,現實生產中並不止一家企業,不同的企業,其資方和勞方的比例分配,即使縱向來說是穩定的,在橫向比較中也未必如此。
我們就看最簡單的情況,企業1生產增長率是g1,企業2生產增長率是g2,企業1的生產函數中的參數是α1(即資方:勞方=α1:1-α1),企業2則為α2。假定原本的產值均為1(資方的資本投入占α1+α2,剩下的是勞方的勞動力投入),那麼今年的新增產值是g1+g2,資方分到g1α1+g2α2,剩下的屬於勞方。
如果α1=α2=α,那麼資方與勞方所佔的產值比是α:1-α,長期來看,雙方所佔的財富比例永遠不變。但現實中,資本的流動永遠比勞動力的流動更快,資本能夠更快地發現產值更高的企業,這就意味著,如果g1&>g2,那麼α1&>α2,此時,r=(g1α1+g2α2)/(α1+α2)&>(g1+g2)/2=g(由柯西不等式易證),結論進一步可推廣到N個廠家的情況。前段時間跟朋友聊天,聽到了一個階層模型的升級理論。
放在這裡拋磚引玉,科學性不究,請勿較真。
————————
簡言之:所謂「窮」和「富」,可以理解為掌握的社會資源差異。
當前中國社會,兩個相鄰財富階層,可支配的社會資源約為10倍遞增,階級總人數約為10倍遞減,也就是說:上階層可支配社會資源是下階層的10倍,下階層的人數是上階層的10倍。
舉一個典型的第6階層,也就是所謂的中產階級最末一層畫像:可支配的社會資源約為500萬人民幣,全國總人數約3000萬人,具體表現就是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擁有一車一房外加一個穩定的工作。
中國社會,由上到下大概有9個這樣的階層,包含了改革開放以來所有的社會資源,一個人正常需要10年左右的奮鬥,再加一點運氣才能從下一階層進入上一階層,階層板結已經很嚴重。
但在這個階層模型中還隱藏著四條「快車道」,可以加速階層流動:
- 第一條:媒體
可上可下,一個記者藉助媒體的力量,可以前一秒鐘採訪政治局常委,下一秒鐘關心街頭流浪漢,在9個階層當中來回穿梭,所以,央視某前小生敢放言:我的美國朋友柯林頓曾經說過......
平均一個人,所認識的人數極限為1000人,如果能讓100萬人認識你,理論上來說你就升了兩級。
這當中亦包含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
媒體是雙刃劍,用好了可以結交快速結交高層人物,完成升級;用不好,倒下的速度比誰都快。比如畢福劍事件,如果是企業家流出視頻,估計什麼事都沒有,但正因為他是媒體人,還是中央媒體人,自然要出大問題。
- 第二條:資本
為什麼名校畢業生都想做金融?
因為一個實際處於第6層,甚至第7層的職場新人,可以通過進入金融行業,立刻開始參與管控千萬、甚至上億級別的資產,掌握的社會資源遠高自身所處階層,從而藉助資本的力量與更上階層接觸。
這還可以解釋:為什麼近幾年互聯網創業如此熱鬧?
互聯網企業進行持續的融資發展,基本每一年估值上漲10倍,也就意味著:創始人及核心團隊人員只用一年就升了一級。
資本的天花板比媒體要高,而如果一個人在資本和媒體兩方面都做的很好,往往容易取得極高程度的社會認可,比如:徐小平、李開復。
- 第三條:政治
柯林頓被彈劾以後,可以繼續走媒體道路,以演講為生,他老婆還可以繼續走政治道路。但在中國,仕途的意外終結往往意味著再沒有機會參與其他車道的競爭,可以說是一條「不歸路」。
一個關鍵部門的處級幹部,比如縣委書記,可以掌控遠遠大於其應有社會地位的社會資源。
政治也一條是比較封閉的快車道,極少對外人開放,也不建議輕易嘗試,但是這也是唯一一條能夠到達中國社會頂層的車道。
- 第四條:婚嫁
嫁入豪門,可以完成階層的大躍進,最典型的例子:鄧文迪。
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真正掌握核心資源的人,周圍基本不會缺少女孩,也能解釋為什麼有這麼多女孩甘當隱形人,當所謂二奶,因為確實這條道路能夠讓他們接觸到更多的社會資源。
當然,灰姑娘的故事,永遠是鳳毛麟角,這也是一條很難的路。
————————
所以,為什麼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因為,缺少社會資源的「窮」人,往往缺少清晰地思考人生目標和規劃路徑的能力,在自己崗位上勤勤懇懇固然正確,但無法藉助快車道的力量,導致自己努力付出了很多,卻一直沒有大的發展,停步不前。
而掌握了一定社會資源的「富」人,視野更為開闊,對目標和路經思考更加清晰,懂得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也更易借力達成目標。
雷軍說得很好:千萬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彌補戰略上的懶惰。
只是很多人沒聽懂罷了。
以上,僅為回答問題,並不代表本人價值觀。雖然聽起來狂土,但其實馬克思的「富人用生產資料剝削窮人」的理論已經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了,樓上貼一大幫真心沒啥用,人家先賢早就解釋的一清二楚。
忍不住想起上海房事來。雖然房價人人喊打,然而客觀的事實就是:有房的就是地主,沒房的就是農民。越早買,買的越多,就越賺,現如今隨便有幾套房就資產過千萬了吧。這跟古代「地主們地越來越多,越來越有錢」如出一轍。我知道這個例子不完全符合馬克思對「生產資料」的定義,然而這是一個很好的關於「為何富人如何越來越富」的例子。
不同意排名第一的答案。不明白勞動回報率為什麼會用教育回報率來衡量?資產回報率的增長其實也跟教育相關,比如某企業的員工知識水平普遍提高,不光員工工資會增加,更多的是該企業資產回報率增加,資本家收益更多。我認為教育回報率,不僅是影響了單個勞動力的勞動回報率,也同樣影響了資本回報率。既然它影響了兩者,它就不可以單單和勞動回報率掛鉤。
有人提到《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這本書。這書得出的結論是: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二戰時期除外),投資回報率都遠遠超出經濟成長率(GDP),而工資收入增長率卻通常低於經濟成長率(GDP)。
書中給出了大量數據,表明投資回報平均維持在每年4%–5%,而GDP平均每年增長1%–2%。5%的投資回報意味著每14年財富就能翻番,而2%的經濟增長意味著財富翻番要35年。在一百年的時間裡,有資本的人的財富是開始的128倍,而整體經濟規模(大致就是靠工資吃飯)只會比100年前大8倍。雖然有資本和沒有資本的人都變得更加富有,但是貧富差距變得越來越大。因此,雖然現在窮人的生活水平較之過去有提高,但是從社會財富擁有的比例來看,窮人擁有的財富比率越來越小。
也就是說,用錢生錢的速度大過於打工工資增長速度,因此能積累資本的有錢人會越來越有錢,而沒有積累資本的人單靠打工就會越來越窮(特別是其工資的增長還跑不贏GDP的增長的時候)。排名第一的回答提到了教育回報率,教育回報率增長的最大受益者其實是資本家,因為資本不是你扔在那裡不管就可以增加的,這不是中國的房地產,也不是什麼扔1億到銀行買理財產品。世界富豪榜前10%的人誰是買了一片房子等增值,或者扔了幾億在銀行靠理財產品的?讓資本越滾越大的是人,資本家用錢僱傭受過高等教育的員工為其創造更大的財富,這個員工創造的財富,資本家拿走80%,而員工自己最多只得到20%。
很多人沒有搞懂資本的定義。資本不是你坐擁多少資產,而是你的資產能創造多少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入。放到企業來說就是盈利能力。福布斯富豪榜上各位富豪排名是根據他公司股價來算的,而不是公司財務報表上的凈資產,而股票理論價格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該公司的股息、紅利收入。換句話說,企業盈利能力決定資本家富裕層度。
富人資本的盈利能力越來越好,所以富人越來越富。借用排名第一回答的圖,資本回報率從1980年以前的3.5%提高到1990年以後的5.5%。資本更加高效的利用,原因大概可總結為兩點:1,資本的可傳承性。簡單例子說明,一個日進斗金的律師他兒子不一定能同樣日進斗金,因為勞動力價值無法傳承。而一個資本家將成熟的能穩定盈利的企業傳給了後代該企業也是能持續獲利的(只要接手的後代不是特別傻特別敗家,可即使他特別傻特別敗家也可以靠職業管理人和信託來規避)。2,新的科技,新的管理模式。比如互聯網在商業的應用。由於資本家手握資本,他們就能比普通勞動者更容易獲取新的生產力。無論這個生產力是人還是機器還是科技。用新的生產力來壯大已成熟的資本,資本如同雪球般滾下去。
當然沒有資本的人並沒有越來越窮,生活條件社會福利肯定比以前好,只是由於財富分配比例導致他們相對於有資本的人越來越窮了,但和過去的自己相比還是更富了。真的越來越窮是什麼?是沒有資本的人,同時他勞動回報率還低於經濟增長率(即收入增長低於GDP增長)。
題外話,大部分人認為房產是資本,如果自住的房產頂多算是資產,不是資本。資本是能創造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入。比如你用於出租的房產,租金收入大於你每月為其支付的費用,這才是資本。有人又提到房產會增值。這就進入了一個投資誤區,你關注點在資本利得(即資產增值部分),而不是資本回報率(產生現金流的能力),投資資本利得在我國過去這十幾年可能適用,但是放到未來並不是一個可持續的投資方式,當房價進入滯脹或者下跌時,你可能會因此陷入困境。
甲先生的父親賺了五套房子、去世了,甲先生本人賺了一套房子,合起來就是六套房子。這六套房子價值不菲,可以讓甲先生作為抵押去做一些生意。如果甲先生的生意不錯,還可以積累資產,往下一代身上傳遞。甲先生的兒子也許就有十六套房子了。
乙先生的父親是個德語翻譯、去世了,乙先生本人主修計算機而不會德語,他爹不可能把勞動技能用U盤拷貝給兒子。程序員乙先生去世了,他兒子也許是個會計師。乙先生的家族每一代智力都算良好,但是每一代都只能學會一項技能。
在家族的傳承中,物質資本有機會代代累加,後代不是從零開始。人力資本卻隨著人的去世而清零,博士的兒子也要從零開始學知識。
如果一個國家已經出現貧富分化而且傳承兩代甚至更多代,富人的後代等於是幾代人的戰鬥力累積在他身上,窮人的後代等於是一個人在戰鬥(因為他先輩的人力資本被清零了),前者將再次碾壓後者。
對於已經搞市場經濟搞了很多年的貧富差距比較大的國家來說,機會均等是個偽概念。
————————————————————————————
當然,有人要抬杠說,人力資本巨牛的人可以在一代人的時間段變成全國首富,這屬於拿特例說事。這是拿一個巨牛的白手起家的人PK某些老的能力差一些的富豪子弟,這不是拿靠人力資本賺錢的這個階層PK靠物質資本賺錢的階層。
搞階級/階層分析法的時候,就不要拿特例說事。一旦拿特例說事,等於宣布階級/階層分析法完全沒法用。
—————————————————————————————————
轉評論區的評論:
白茅根湯 回復 牛勵傑不論智商情商,有優良的基因確實會讓起點高很多,競爭優勢放大到甚至普通人不可企及的地步,但問題是:1、基因的遺傳完全是人力不能控制的(連生男生女目前科技都無法掌控),而物質遺產的繼承傳遞只要不是特殊時期都可順利進行。我見過雙方博士子女只能考職中的。2、優良的遺傳種子在傳遞過程中,優良的性能是逐代遞減的,像動植物一樣。像梁啟超的第二代都成名成家,第三代都是專家學者,但比第一代的成就還是差不少,而且能做到像那麼代代有出息也不多。
這裡的「遞減」你可以理解為一個天賦(包括學術天賦、經商天賦等各種天賦)奇高的人,其後代的天賦會向正常水準趨近,不再逆天的高。
城市獵人(作者) 回復
有些巨富家族可以保證自己的家族很多很多代不跌出該國富豪榜前500名。但是,愛因斯坦家的後代很快就跌出美國同齡人智商前500名,甚至泯然眾人矣,再也混不進學術界。
城市獵人(作者) 回復
巨富的後代的優良基因也是在遞減的,愛因斯坦家也是在遞減。但是,愛因斯坦的後代再也得不到諾獎(甚至當不成學者),而巨富的平庸的後代可能還是巨富。
——————————————————————————————
請諸位把本答案與 崔紹瑄 轉的那個答案一起看,他的答案講的是初始狀態到貧富分化狀態的演化過程,講的是富一代的誕生。崔紹瑄 的答案符合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
本答案講的是物質資本代際傳遞的累加效果,本人的答案有可能符合中國的未來。大家不妨再開一下腦洞——如果一個乾旱國家的淡水資源可以私有化而且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該國富一代聯合買下水資源傳給他們的後代,會是啥後果?他們的後代可以世世代代統治該國。全面的共產是個壞制度不假,但私有制也應該被限制。新加坡的組屋制度就是對原教旨自由市場的修正,效果就很好嘛(起碼比香港好)
人類最好的道路肯定是介乎左右之間的,不要被極左思想與極右思想洗腦。
1、現在中國大部分社會還是家天下
2、窮人就算膽子大跑到別的地方去創業,看準了時機,但是沒有支撐力,也就是所謂後台,別人不放心把項目交給他。
3、窮人獲得的信息更少,在富人已經知道網路並且有可能隨便通過註冊域名來賺錢的時候,窮人還在為家裡裝上第一個大彩電而興奮
4、富人融資更快,和政府的關係,貸款的保證和地區銀行的關係讓他們融資更快,並且經常出現壞賬但沒關係可以再借再補
5、富人有他們的交流圈,對行業駛向更加敏感;而大部分窮人都是跟在後面撿撿小碎屑
6、大家也知道現在其實最賺錢的是做政府的項目,國家批錢什麼的,利滾利,投資大,收益大,像窮人就沒法做
7、家天下意味著,很多在平等的機會上,做決策的人會把機會交給那些在本地有勢力的人,而不是除了腦子不能鎮住別人的窮人
8、以上大部分說的就是你們不太了解的城鎮裡面的富豪(那種企業並沒有上市但是身價卻幾千萬幾億的……)在政府那裡拿項目,官商是在一塊的。
9、不管哪個城市,如果富人家裡在小時候就有意識的帶孩子出場,認識更多有權勢的人,等到那些富二代長大了做事情是不是方便點呢,也許窮人申請的營業執照被扣在那邊半年沒人理而他們兩三天就辦理好了。
10、雖然中國大體沒變,但中下層已經在洗牌了。額,每個區域的中下層。
11、富人順著國家政策找幾個熟人項目就能賺大錢,窮人只是養家糊口都從早忙到晚。
12、窮人也不是越來越窮,只是他們財富的增長速度遠沒有富人的快。
13、市場是不自由的,某些行業背後的力量遠不是一個富人那麼簡單。窮人想的一般都是好好工作過一個好日子,工作工作都是為別人做。
(想到什麼就寫了什麼……等到電腦上再整理下……好亂阿(′?_?`)
這不就是我的論文的一部分么?!又猛然想起前些天隔壁化工系的同學們奮戰PX百度百科的故事,於是冒著論文寫不完的風險來答處女題...讓我們開始吧!
首先真的是「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嗎?我的答案是,「窮人也是越來越富的」(如 @校尉在答案中提到的)。 上圖上數據:美國收入排前1%家庭的平均收入(藍色,請看左邊的坐標軸)從1917年的304K美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1264K美元,翻了4倍;與此同時,底層90%家庭的平均收入(紅線,請看右邊的坐標軸)也從11K美元上升到了31K,翻了近3倍。
圖1:美國1917年-2012年收入前10% 和剩餘90%家庭的平均收入(以2012年不變美元計)
圖1:美國1917年-2012年收入前10% 和剩餘90%家庭的平均收入(以2012年不變美元計)數據來源: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IRS), http://www.irs.gov/taxstats/index.html
不止是美國的窮人變富了,在中國,收入最靠後10%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也從2000年的2653元上漲到了2012年的8215元。
那麼應該是「富人越富,窮人也越富」才對。我想,用更準確的語言來描述題主的問題,便應該是「為什麼富人與窮人的收入比越來越大」或者說「為什麼收入差距會越來越大?」
再看幾組中國的數據:下圖反映的是近十年來中國富人與窮人的收入比(藍線與紅線,請看左邊的坐標軸),和中國的基尼係數(灰黃線,請看右邊的坐標軸)。值得注意的是,自從2000年開始,中國的基尼係數就突破了40%的警戒線,於是從00年起變再也沒有公布官方的基尼係數了,直到13年一次性公布了十年的數據。
圖2:中國的基尼係數和高收入人均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比,2000-2012
圖2:中國的基尼係數和高收入人均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比,2000-2012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那麼,為什麼收入差距會變大呢?讓我們試著結合中國的情況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經濟的增長。當人們討論收入差距時,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庫茲涅茨倒U曲線。Kuznets(1955)提出,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收入差距會出現先擴大後縮小的趨勢。大家應該都能理解以下三個事實:1.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通常比城市居民低;2.農村內部的收入分配要比城市更加公平;3. 最初的增長必定伴隨著農業人口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的結構變化(李KQ同志力推的城鎮化,也是所以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那麼全體居民的收入分配可以看作是城鎮人口收入分配與農村人口收入分配的組合。如果其他因素沒有發生變化,僅僅是城鎮人口的增加便會導致整體收入差距的增大。此外,在經濟增長初期,城鄉收入差距還傾向於擴大(城市的人均生產率提高的比農村快),這也會導致整體收入差距擴大。
其次,技術的進步,具體地說是「skill bias of technology-技術偏向性的技術進步」。許多現代技術的引進往往伴隨著對技術工人的需求增加,他們的工資也隨之上漲(Katz, 1998),而那些沒有太多技術的人民(往往也是低收入人群)則沒有充分享受到技術進步帶來的好處。最典型的例子便是IT技術的發展和程序員們的高收入(據說碼農都要統一美帝了)。Acemoglu寫了一篇題為《Technology and Inequality》報告,有興趣的可以google之。
@圖靈Don的答案也是一個skill bias的好例子。
第三,對外開放。對外開放引入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FDI),外資企業支付的高工資使技術工人工資提高,從而擴大了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中國進口更多資本和技術密
集的產品,同時引入更多的外資,就會促進技術進步(親,技術偏向性的技術進步哦!)(趙瑩,2003)。
第四,教育。通常人們認為教育會是減小貧富差距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王小魯和樊綱(2005)發現,中國的人均教育水平也出人意料地對城鎮吉尼係數呈顯著正影響,說明我國目前教育機會的分配不平等,特別是城鎮高收入人群的教育機會明顯大於低收入人群,從而加強了收入的不平等。有錢人的得到了更好的教育,使得他們(或者他們的子女)的生產率進一步提高,收入更加不平等。再考慮到偏向性的技術進步,於是高富帥們又多領先我等屌絲一步...(淚奔了...%&>_&<%)
第五,社保體系的缺陷。與教育類似,通常認為社會保障會減小貧富差距。但根據國民經濟研究所2005年一項新調查,中高收入人群由醫保報銷的人均醫療費,和報銷部分佔他們醫療費開支的比例,都明顯高於低收入人群。後者的醫療則以自費為主。這說明醫保體系在低收入人群中未能普及(王小魯,樊綱,2005)。
最後,貨幣政策。精明的富人更傾向於利用金融工具來抵消通脹帶來的財富損失,而窮人則更傾向於持有容易受通脹影響的現金(Easterly Fischer,2001)。那麼中國近些年來擴張的貨幣政策應該增大了收入差距。
以上六點的重要性在本人心目中依次遞減,但結構改變終將完成,而技術進步永無止境。
註:關於第五點,有新農合等新保險之後,社保體系可能會減少收入差距;關於第六點,.在中國增發的貨幣到底如何影響收入差距;都等答主的實證研究做完了再來更新吧...┭┮﹏┭┮
又註:其實數據也是會「騙人」的呢!大家如果細看的話,只觀察1970年到2012年,富人收入是70年的3倍,而窮人是0.9倍,題主又對了呢!艾瑪...經濟學就是這樣...
參考文獻:
Acemoglu D. Technology and Inequality[R]. NBER Reporter: Winter 2003.
Easterly W, Fischer S. Inflation and the Poor[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Banking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3(2).
Katz L F, Krueger A B. Computing inequality: have computers changed the labor marke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4): 1169-1213.
Kuznets 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5: 1-28.
趙瑩. 中國的對外開放和收入差距[J]. 世界經濟文匯,2003,(4): 55-70.
王小魯, 樊綱. 中國收入差距的走勢和影響因素分析[J]. 經濟研究, 2005, 10: 24-36.
這些是一位大佬拿來教育我的,我很窮,只能拿別人的觀點來聊這件事情。也別問我為什麼我都二十好幾了還這麼窮,我真不是掙錢的料,我這人太隨遇而安。其實我並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大佬們很喜歡我,提著耳朵把我往上拽。
這個世界上有種東西叫做富一代,他們沒富二代那麼大影響力因為他們太忙。這個世界上有種東西叫沒落貴族,破產富二代我自己就認識一個加強連,澳洲這地方人來來去去的,見得多了。科學證明人和人之間的智商差距還沒有體型差距大,所以這根本不能說明因為人的基因所有有人窮有人富。如果天賦和資源能決定人的成就,那我們現在還在給皇帝磕頭。
貧富差距的核心在於教育和成長環境,想要有錢,至少長期有錢,得有視野,有知識,有毅力,有行為準則。為什麼這麼講?因為我的每一位老師都在告訴我鑽空子會被教做人這個道理,所以估計這輩子不敢嘗試耍小聰明了,當然這只是我所接受的教育中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想有錢,或者說真正有錢,就得給自己干,給自己干首先你的點子要和別人不一樣。市場是個很有趣的東西,只有抓住別人沒想到沒看到的才能迴避競爭。即便是最最傳統的市場,也總有死角,問題是這些死角別人看不到,指望自己能看到就得…不算標新立異但是至少得與眾不同。人性是個好東西,你與眾不同就會被人孤立,這個過程中大多數人都被同化了。
有了點子還不夠,你需要有執行力,拖拖拉拉的人,永遠不會真正開始做什麼,他們會明天再做。恩,講道理的說明天是樣好東西,因為永遠有明天,所以很多好點子被帶進了盒子里。很不巧的是,有執行力又有好點子的很容易在現有利益分配中有一個不低的位置,小富即安。如果沒經歷過不高不低的階段,沒有管過人,很難有領導力,沒有領導力就很難有隊伍,沒有隊伍就很難成事。
既要有腦子,有能力,還要在有地位後繼續具備不滿足的心態。這種心態還不能表露出來,老闆找人是來幹活的,不是給自己培養競爭對手的。退一萬步說,以合作的心態,自己公司走出去的員工未來和自己共同創造更大利益,這種老闆不是那麼多。
所以很多具備潛在富人特質的人在沒開始的時候就因為缺乏一些東西被淘汰掉了。
這些只是「開始」的要素,正經的成功還沒上路。你要說服別人,這其實不難,專業說服非專業拉到風投還算輕鬆。不過,問題沒結束,驕傲還在前面等著「未來」的富人們。
一個好的方案,不僅僅要有點子和專業知識,還要知道很多時候專業知識其實不那麼好使。一個人能在專業成功必然對自己的專業有足夠的信任,卻很容易忽略自己把東西做到最專業消費者未必買賬。消費者需要的不是最好的產品,而是在滿足自己需求之後,價格最低的產品。不被市場摔打過,而是單純在某個領域做出了成績,很難理解「足夠好」的線在那。
粗製濫造很容易,東西賣不出去。做到最好,精益求精相對來說不難,難就難在什麼時候向成本妥協。
於是,又有一批人在自己驕傲的堅持中倒下了。
從這個階段走過去,恩,恭喜你,產品階段結束了。目前你有了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品,有了一點小錢,但僅僅是目前。如果停下,很快就會有人追著腳步上來把你吃掉,他們可能比你更聰明,比你有更大資本支持,更有競爭力。而你,只是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降低了他們追逐你的資本。
想活下去,你需要放棄目前對自己不錯的感覺,進入下一個領域拼殺,這個領域叫做資本市場。在這兒,你又什麼都不是了,所有人都比你更有經驗,更了解這裡的規則。一個新的學習,嘗試,失敗,再學習,在嘗試,再失敗的循環又開始了。
到這就結束了?遠著那。一個人到了這裡,就進入了一個氣泡,這個氣泡里,你看到的東西再也不是自己需要知道的全部。這時,判斷能力就變得彌足珍貴。到這太快不行,過分膨脹會沖昏人的大腦,太慢,會被後面的人追上,拉下來,踩死。
大家都在努力,但是想要富,努力明顯不夠。除此之外,就算成為了富人,無論走到那一步,都得繼續努力工作,把自己累的像條狗。至於外面人怎麼看,那是他們的事情。
創業本身就是一條不歸路。只要開始,要麼在某處倒下,春風化泥。要麼,一直向上走,走到頭,然後心底里知道身後到處都是鯊魚,慢一步就是死。這種感覺是很恐怖的,因為自己有兩種死法,一種是沒被吃掉自然死亡,一種是死前被吃掉以窮人的身份自然死亡。
當然,還有一種。拋售股權,也拋棄貧富這個概念。這是我的生活,我要享受這種生活。但這是老人們的歸宿。
前面有人說月薪兩萬算窮人,有人說不算窮人。這事兒只要還在聊貧富就不可能有一個統一標準,他們只是最低到最高之間的一環,而已。
有人不理解馬云為什麼說創辦阿里是他最錯誤的決定,這事兒其實不複雜。他到今天這位置因為他的上升心態,他到了自己今天的位置自然很了解有多少人有這種心態,只要他還不想離開今天的位置,就會寢食難安,繼續去發掘,繼續前進。我不知道這種日子有多少人真的願意過,所有需要的都有了,卻停不下來,單純為了執著拚命。
為什麼富人這麼少窮人這麼多?被鯊魚追逐的滋味太難受,憋的不行,就在某個階段放棄了。
只要市場還在階級就永遠不會固化,因為有人需要掙錢。所以,任何時候都有新貴誕生,上升通道就在那擺著。但是,上升,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做到的,想要走這條路就得拿很多東西去換。這些東西很沉,願意拿出來交換的人,通常不多。
體會過那種追著你屁顧打的人離你永遠只有一兩步的感覺,需要一個很特別的理由讓自己堅持下去。關鍵問題是你還不能回頭和這人打一架,因為這種人會前赴後繼的衝上來。你只能玩命地跑,跑到自己趴下為止。
關於評論裡面提到了遺產稅,這個倒是很想聊一聊,實話是至少有一部分有錢人未必抵制這個。這個其實與文章主旨無關,前面提到了貧富之間存在一根鏈條,數字本身不是評價標準。如果一個人資產在縮水,也許下面的人看來他依舊有錢,在他自己,和他同層次甚至高層次的人看來,就是另一碼事兒了。
我一個朋友,算是個忘年交,有錢的有點過分那種。他兒子現在也在創業,倆人關係更接近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的關係。要錢投資,打報告,計劃書,可行性方案,一切都是商業步驟走。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你老子都不給你批錢,別人更不會給你批。沒能耐就找個工廠好好乾活,好好過日子。錢留給這小子,除了能幹點我活著不讓他乾的還能多長出個腦袋來不成?
他這一輩子,看的最多的就是看人起高樓,看人住大廈,看人房塌了,看人埋下面。股權,董事會,公司運營體制能給他孩子帶來穩定收入不假,可是父母就算八十歲看子女也還是小孩。他有次喝完酒跟我講,錢給了他兒子,又沒有匹配的本事去運作,一天到晚不差錢又閑得慌,不就只剩下黃賭毒了嗎?那這孩子還不如托生在窮人家,至少平平安安能過一輩子。
星期一有會,所以昨天晚上,我在通宵寫報告,看到他兒子朋友圈。自己一個人在英國談生意,抱怨沒有餃子,只能吃牛排,想家。
所以,富二代的日子有些時候過得還真未必就多愜意。這些人在一個更高的位置長大,自然不想掉下來,也知道掉下來什麼後果。
錢這個東西不掙,花起來太快了。因為實在太無聊,無聊了,度是什麼東西誰也不會去想。
有些東西我就不講了,太麻煩。不過,別太迷信房地產和所謂的股權,這東西說到底,真的就那麼回事兒。還是那句話,塌了的樓看太多,誰也不會吧未來寄託到別人身上,太不靠譜了。
我的一位老師,在我高中畢業的時候給我膨脹的腦袋澆了一盆冷水。她讓我進入外匯市場,並且賠光了所有的積蓄,只是為了給我講一個道理:數據是個好東西,但是如果不能深層次理解數據為什麼會產生,對當時的我來說,和廢紙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歷史,同樣是一樣需要細緻入微學習才能給自己幫助的東西,如果把表象當做真相,到時很容易誤導自己,產生錯誤的判斷。
更多的東西,大家自己摸索吧,我也只是個被逼上路不得不前進的學生而已。企業出生靠闖,存活靠調整,維持靠制度,長期維持靠調整制度。人生也是一樣,如果有人覺得體量大了就能一勞永逸,那隻能說實在太天真了。推薦閱讀《
貧窮的本質 》,這本書能解釋:窮人為什麼會越來越窮? 在微信上發過書評:
出處:首發於微信(read01),20130529 , 20130530
如果你對貧窮這個話題有興趣,這本書讀起來會非常有意思,這本書的兩個作者經常直接面對各個國家的底層,有大量的親身體驗,從實際到理論非常的紮實,全書一直在探討到底什麼樣的援助會改變窮人的現狀?
1、常識決定命運
我們一直在說知識改變命運,但對於達到貧困線(貧困線:是指每天收入低於99美分)以下的窮人來說是常識在決定命運,當收入低於一定程度後,所有的獲取消息渠道都要花錢,如電視、報紙、書籍和網路。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普通人所了解的常識,窮人很難了解和知道,更麻煩的是他們無法判斷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
書中舉了一些深刻的例子:印度最貧窮的人身體很瘦小,而原因在於這一代人的母親在童年時間就營養不良,因此才會生下身材較為矮小的孩子。 印度國家家庭衛生研究所顯示,約一半5歲以下的兒童發育遲緩,其中四分之一的孩子極度營養不良。
而營養不良的原因不是因為貧窮,而因為缺少常識而導致的疾病,比如印度24%的男性和56%的女性都患有貧血症。 他們並不是不了解補充鐵元素和加碘鹽的重要性,也不是買不起,當他們有錢的時候會買一些更好吃的食物或減少乏味的東西如電視機。 印度人為會婚禮和葬禮花費難以想像的金錢(中國人也一樣)。
在印度的烏代布爾城,作者跟一些政府醫療機構的護士聊天時得知:曾經有個患痢疾的小孩來看病,護士們只能給母親一盒口服補液。 然後,絕大多數的母親不相信口服補 液可以治病,然後永遠不會在來。
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窮人不知道疫苗的好處,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應該使用多少化肥,不知道哪種方法能預防疾病的產生,忽略這些常識的每一樣都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政府或媒體想廣泛傳播正常的常識必須簡單而有吸引力,這很難做到。
2、越窮責任就越多,在一些小事上會經常判斷出錯
窮人經常把錢花在昂貴的治療上而不是預防上,他們生病時所選擇的醫療方式也經常不靠譜,導致惡性循環。 窮人因為缺少常識而生病,為生病花了更多的錢,最終在這上面花錢變得更窮。
例子:
大多數農民都知道化肥的重要性,秋天的時剛賣完糧食時他們有錢,不會馬上去買化肥,會有一些更重要的地方需要錢,經過一過冬天后錢一點點的被家庭日常開支所消耗,到了第二天春天當他們需要化肥時,錢已經沒了,而不用化肥來種糧食,當年的糧食產量會很少。
還有教育:在很多國家的農村,對於十多歲的孩子來說,在學校學不到有用的東西就毫無用處,他們會去選擇打工賺錢。 很多窮國的公立學校只保證完成基本的課程而不是學到東西。 同時公立學校的老師也會經常出錯,有一個調查表明印度公立學校中50%的教師都會在上課缺席。
對於很多人來說借錢供10歲的孩子上學,並指望他們在20歲時能掙到錢就是一個白日夢。 這些公立學校的教學大綱是精英式的而不是普通式的,這會淘汰大量孩子。
窮人的日常生活充滿各種風險,同樣的一場災害可以會造成更大的傷害。而他們降低風險的方式常常都不靠譜。 書中舉了不少例子:拿醫療來說,中產階段的人遇到普通的生病,他們有保險,有醫學常識,很多情況下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而底層的人,他們手中的錢只能滿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哪怕遇到一些非常普遍的疾病,會對生活造成很大的風險。
3、窮人缺少利潤總處於不利地位,面對窮人的服務正在不斷減少或慢慢消失
從整個世界來說,窮人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很多政策都對窮人不利,同時窮人沒有價值不少面對窮人的服務正在不斷減少或慢慢消失。
對於普通人來說,有各種保險,可以出現各種災難時進行援助,但對於窮人來說這個保障是不存在的。 窮人並不真正了解保險的運作方式,偶爾當他花錢後,如果一、兩年內沒有出現問題,也會非常容易放棄。 書中提到一種現象,在某些地方進行一次簡單的家訪可以讓購買天氣保險的人數提高四成。
針對印度的多個調查發現,約三分之二的窮人都借過錢,但只有關6.4%是走的正規渠道,大多數都是非正規的渠道。 非正規渠道的利息高達月息3.84%,相當於年息57%.
很多政府和組織都用不同的方式償試向窮人進行小額貸款。 最終他們發現這樣去做的成本太高,很難了解借款人的真實信息,更麻煩的地方在於很難收回錢。
後來出來一些專門的小額信貸機構向窮人進行了貸款,但這些貸款沒有讓他們的生活發生徹底的改變。 小額信貸機構的嚴格及規範讓很多人還是選擇非正規的貸款方式,這些機構要求貸款人每周都需要有足夠的流動資金按時還款,這種方法也阻礙了不少人。最直接的說法 就是小額信貸的規則是不容忍任何失敗。 這些機構經常會遇到一些媒體的負面報道,有時這些報道會徹底毀掉這些公司,通常幾條簡單的新聞就讓這類公司陷入困境。
窮人所面對的自我控制和誘惑更多,各種突發事件也就越多,當我們越富有時,有些決定能非常容易做到,同時的 決定對於窮人來說就是很大的問題。從生理現象來說長年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下的人,這些人大腦中壓力產生的皮質醇會使他們做出更衝動的決定。 因此,窮人只能以更少的資源完成更艱苦的任務
4、窮人企業家
窮人的頭腦有時會非常精明,他們天生就有企業家的潛質,只要給他們提供適當的環境及在起步時做的一點兒推力,很容易就會讓他們擺脫貧窮。
窮人企業家面臨著二個最大的問題:
1、他們經營的都是小生意
2、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小生意賺不了多少錢
這些生意的邊際收益很高,但總體收益很低。 舉例來說:他們有250美元時比美國最成功的公司賺的都要多,但當他們拿到500元時並不會增長很多。
他們通常都借不到足夠的錢來跨越駝峰,突破臨界點賺到更多的錢。 大多數小企業主認識到永遠也賺不到那麼多錢,就不會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生意,很多人做生意只是在買一份工作,他們這樣是做因為別無選擇。
5、政策
針對於慈善機構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把錢花出去,很難評估哪種花錢方式對幫助窮人會更有效。 這本書的作者嘗試運用醫藥行業中為評估新葯的效果所採用的隨時對照實驗來解決這個問題。
作者認為哪怕在一個非常落後、效率低下的國家也能找到好的解決方法,在面對腐敗和瀆職的情況也能找到方法解決問題,必須要找到深層次的結構問題,然後就有辦法解決。
雖然政治局限性是真實存在的,但在改進機制和政策方式上,當你認真的了解每個人的動機及局限性,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機制。
改變人們的期望是不容易的,但並不是不可能,比如當村裡出現女官員時,村民會不在歧視女政治家 。 成功能更來更大的成功,當一種情況得到改變時,這種改變本身丈會影響人們的信念和行為。 因此,在啟動一個良性循環時,人們不應害怕必要的付出。小的變化可以帶來大的影響
今天@twotwo 給我分享了一個天涯的帖子,,從另一個角度講了一個窮恆窮的故事。這個時代「寒門在難處貴子」,也許不服,不幹。。想改變好比石頭砸天。。 點只看樓主功能
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 這個鏈接也是
似乎沒人提到芭芭拉·艾倫瑞克的《我在底層的生活》。
這本書我讀完的直觀感受有以下幾點:
窮人和富人達到相同目標,窮人支出相對更高,有時甚至是遠遠高於富人。
窮人思維就是適合窮人的思維,富人思維就是適合富人的思維,一個窮人強行使用富人思維考慮問題和做事只會變得更窮,甚至萬劫不復。
馬太效應在社會與生活方方面面無處不在。
PS:那些站在富人角度嘲諷窮人因為又蠢又懶所以應該窮,或是自己家境雖然不錯但是堅持認為自己沒沾光的人(比如從來沒要家裡錢、從來沒動用父母關係等),只有三種:1.蠢。2.壞。 3.又蠢又壞。沒有其他可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