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

尚未畢業的學生求教……
寒門再難出貴子(修改版)

感謝各位的回答,大家主要有兩種觀點:
1、確實如此,寒門出貴子太難了
2、無需和社會頂層比較,只要相對上一代實現了提升就可以,「貴子」是一代代的努力才達到質的飛躍。

在其他地方還看到一些說法,好像提及的並不多,求教:
1、即使在中國古代,,寒門子弟也是有穩定渠道改變命運的;【例如管仲、匡衡、車胤、陳平、鄭注、魏徵】
而現在,即使名校畢業又如何呢?
2、個人沒有去過國外,但感覺上歐美國家要比國內公平些,至少人脈關係沒有這麼嚴重,階層屏障並非不可逾越;看到有些用富豪排行榜來說明國內比美國要好很多,實際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也許在國內互聯網行業是最公平的,也是競爭最激烈的。


@姚冬 的答案說的很好了,我就說一點:

你覺得張居正這樣的人出自寒門,是一種錯覺。張居正是軍戶出身,祖先是千戶,其父親是秀才。

考慮到古代的識字率,張居正的家庭條件在當時所有人中絕對算比較好的了。


其實幾乎所有人都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大人物的角度看歷史,小人物的角度看當下。看歷史的時候你覺得總督巡撫這樣的都是龍套,現實生活中縣長就足以影響你一生的命運。


看歷史,你會認為教諭的孩子中舉,是寒門弟子的勝利。看現實,你會認為局長的孩子上了名牌大學是權貴壟斷資源的體現。

其實自古以來,寒門就難出貴子。你之所以會認為歷史上一些人出自寒門,是因為你往往是自動帶入帝王視角看歷史的。


很多人所謂「寒門出貴子」,是希望在一代人甚至只是短短20年左右,寒門子弟就可以逆天改命,從窮山溝的放牛娃變成達官顯貴億萬富翁,「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個當然難。

實際上寒門仍然可以出貴子,只是你要有耐心,用2-3代人的時間慢慢來。所謂富不過三代,人家高門子弟想落魄也要三代呢,你得等他們騰地方不是?

我的曾祖父是個文盲,不知道是從哪裡移民過來河北的,早就無從考證,我的祖父也是文盲,移民到了天津郊區打些零工,雖然窮但是可以供父親上學了,父親上到高中進了國企,有穩定收入就可以供我上大學了,我大學畢業當了工程師,有中等收入就可以供得起我兒子受更好的教育。一代一代慢慢來嘛,我祖上三代都沒放棄希望,我為什麼要絕望呢?


前一陣子,美國彼得森研究所出了一份報告,說在韓國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富豪中,超過74%是通過繼承財產獲得的。這個比例相當驚人,我有點好奇,於是就研究了一下韓國的富豪榜。
數據太多了,我們精簡一下,以下是韓國2015年的福布斯富豪榜前十名:
1,李健熙,三星集團第二代繼承人。
2,李在鎔,三星集團第三代繼承人。
3,徐慶培,愛茉莉化妝品第二代繼承人。
4,鄭夢九,現代汽車第二代繼承人。
5,鄭義宣,現代汽車第三代繼承人。
6,崔泰源,SK集團第二代繼承人。
7,金凡秀,韓國版微信KakaoTalk的創始人。
8,申昌濟,教保生命保險第二代繼承人。
9,李富真,三星集團第三代繼承人。
10,李在賢,三星集團第三代繼承人。
前十名富豪中,竟然9個都是繼承者。果然偶像劇不是亂拍的,繼承者太太太多了。或許你會說,韓國以財閥壟斷聞名,那麼其他國家會有不同嗎?

我們看看旁邊的日本,同樣是2015年的日本福布斯排名前十:
1,柳井正(60歲),優衣庫服裝創始人。
2,孫正義(52歲),軟銀集團創始人。
3,佐治信忠(64歲),三得利食品第二代繼承人。
4,三木谷浩史(44歲),樂天商城創始人。
5,滝崎武光(64歲),基恩士儀器公司創始人。
6,高原慶一郎(78歲),尤妮佳公司創始人。
7,韓昌佑(78歲),賭博運營商韓馬公司創始人。
8,毒島邦雄(84歲),賭博設備商三共公司創始人。
9,伊藤雅俊(85歲),7-11便利店創始人。
10,森章(73歲),森信託集團第二代繼承人。
前十名富豪中,貌似只有兩名是繼承人,啊,日本有活力的多嘛。
真的是這樣嗎?你看仔細一點,超過60歲的富豪有8位,他們旗下的公司實際上都已經交給家族的年輕一代去打理了。在這些傳統行業,競爭格局已經穩定,基本上不可能有新的挑戰者,一旦創始人去世,繼承者們就將形成和韓國一樣的統治局面。

台灣富豪榜又會是怎樣一副景象呢?
1,蔡衍明(59歲),旺旺食品第二代繼承人。
2,郭台銘(66歲),富士康集團創始人。
3,林堉璘(80歲),宏泰建設創始人。
4,羅結(90歲),正新輪胎創始人。
5,林榮三(77歲),聯邦建設創始人。
6,林百里(67歲),廣達電腦創始人。
7,尹衍梁(66歲),潤泰集團(大潤發超市)第二代繼承人。
8,蔡明忠(60歲),富邦金融第二代繼承人。
9,蔡明興(59歲),富邦金融第二代繼承人。
10,蔡宏圖(64歲),國泰金融第二代繼承人。
這份榜單和日本幾乎一模一樣,清一色是超過60歲的企業創始人,或者是家族繼承者。其階層固化的程度,甚至比日韓更甚,在韓國,還有一個KakaoTalk的互聯網新貴,在日本,還有互聯網的冒險家孫正義和三木谷浩史,但在台灣,隨著科技產業向大陸的轉移,創業的機會窗口正在迅速被關上。

香港,這個盛產華人富豪的沃土,同樣如此。
1,李嘉誠(88歲),長江地產創始人。
2,李兆基(88歲),恆基地產創始人。
3,郭炳江(65歲),新鴻基地產第二代繼承人。
4,鄭裕彤(91歲),周大福珠寶第二代繼承人。
5,呂志和(87歲),澳門賭王,呂氏家族的繼承人。
6,劉鑾雄(65歲),資本玩家。
7,潘蘇通(54歲),松日-高銀集團創始人。
8,吳光正(71歲),九龍倉集團第二代繼承人。
9,郭炳湘(66歲),新鴻基地產第二代繼承人。
10,米高·嘉道理(75歲),猶太人,中華電力第二代繼承人。
房地產風雲際會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八九十歲的老人們把持著富豪榜,等他們逝去,清一色的就只剩下繼承者們了。唯一一個低於60歲的潘蘇通,是來自廣東的新移民,其事業也幾乎全部在大陸。而香港,已經不可能再有年輕人的機會了。

老歐洲就更誇張了:
1,阿曼西奧·奧特加(80歲),zara服飾創始人。
2,莉莉安·貝當古(94歲),歐萊雅第N代繼承人。
3,伯納德·阿諾特(67歲),LVMH集團掌門,家族第N代繼承人。
4,格奧爾格·舍弗勒(51歲),舍弗勒集團第N代繼承人。
5,斯蒂芬·佩爾松(68歲),H&M服飾第N代繼承人。
6,瑪麗亞·弗蘭卡·菲索羅(98歲),費列羅巧克力的繼承人。
7,萊昂納多·戴爾·維吉奧(80歲),Luxottica集團(雷朋眼鏡)創始人。
8,迪特爾·施瓦茨(76歲),LIDL超市集團的繼承人。
9,西奧·阿爾布雷希特(94歲),Aldi超市集團的創始人。
10,邁克爾·奧托(107歲),奧托郵購集團的創始人。
十大富豪平均年齡81歲,清一色的繼承人和最低年齡80歲的創始人,並且繼承者們大多都無法考證是家族的第幾代了,而創始者們都在二戰以前就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即使是號稱最有活力的社會,燈塔之國,也並沒有好多少:
1,比爾·蓋茨(60歲),微軟創始人。
2,沃倫·巴菲特(85歲),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創始人
3,拉里·埃里森(71歲),甲骨文軟體創始人
4,查爾斯·科赫(80歲),科氏工業第二代繼承人。
5,大衛·科赫(75歲),科氏工業第二代繼承人。
6,克里斯蒂·沃爾頓(61歲),沃爾瑪的繼承人。
7,吉姆·沃爾頓(68歲),沃爾瑪的繼承人。
8,艾麗斯·沃爾頓(66歲),沃爾瑪的繼承人。
9,羅伯森·沃爾頓(72歲),沃爾瑪的繼承人。
10,邁克爾·布隆伯格(74歲),彭博財經創始人。
前十榜單里,最年輕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也60歲了,並且佔據頭名已經有20多年時間,早在十幾年前就甩手不幹了。
當然,如果我們將榜單門檻放低一點,會找到亞馬遜、谷歌、facebook、Uber等科技新貴的創始人。由於風投的活躍和矽谷的存在,在福布斯的400富豪榜中,白手起家和繼承者們的比例大概各佔半壁江山。
這已經是後工業化社會中的最好範例了。

回顧榜單,我們會發現,無論日韓,還是港台,他們的第一代富豪基本上都是在二戰前後開始創業的,那個年代正是東亞奇蹟的發生年代。
隨著當地的經濟崛起,農民們洗腳上田,辦工廠,搞批發,迅速聚攏起了龐大的家族財富。人們的起點差不多是一樣的,而結果卻大不同,社會劇烈分化,命運天翻地覆。
這是許多人往前數,往後數,家族幾代里唯一一次的機會風口了。

當工業化完成,創業的機會之窗就關閉了。
各行各業從無序走向穩定,大者恆大,大公司們壟斷了主要的財富,屌絲們在資源上根本無法競爭,唯有打工一條路。即使成為CEO,也不過是繼承者們施捨的一點湯水罷了,就像長工和地主的關係,永遠沒有辦法平起平坐。
這是所有紅海社會的基本特徵。所謂紅海社會,來自紅海行業的比喻,意即穩定的,停滯的社會,蛋糕不再變大,階層壁壘分明,你要上位,必須耐心等待,要麼領導升級了,要麼他出局了,才可能留下一個位子給你。
這種社會的終極樣本,就是歐洲,繼承者們壟斷了所有的機會。年輕人,最好的歸宿,要麼是出國,要麼是開一家小確幸的便利店。
這個時候,科技行業成了人們唯一的創業機會。在擁有科技競爭力的地方,比如美國,仍然能夠保持一定的社會活力,失去了科技競爭力的地方,只能垂垂老去,成為一個衰落中的沒有希望的社會。

現在,我們再看看中國2015年的福布斯榜前十:
1,王健林(62歲),萬達地產創始人。
2,馬雲(52歲),阿里巴巴創始人。
3,馬化騰(45歲),騰訊創始人。
4,雷軍(47歲),小米創始人。
5,王文銀(48歲),正威集團創始人。
6,李彥宏(48歲),百度創始人。
7,何享健(74歲),美的電器創始人。
8,許家印(58歲),恆大地產創始人。
9,劉強東(42歲),京東商城創始人。
10,丁磊(45歲),網易創始人。
很顯然,中國社會的階層固化程度還不算嚴重,甚至可以稱之為是全球最有活力的社會之一。
但是這一切的原因,我們都心知肚明。工業化的窗口正在悄然關上,傳統行業的大亨們已經不會再允許新創業者的出現,憑藉他們手中的資源,要捏死一個小後輩簡直比踩死一隻螞蟻還輕鬆。比如萬達所在的房地產行業,比如美的所在的家電行業,已經不可能還存在創業的機會了。
這正是人們哀嘆「寒門難再出貴子」的原因所在,雖然這個結局其實是後工業化社會的常態。
所幸的是,中國的科技行業發展還不錯,十大富豪中竟然有6個來自這個領域。這個比例之高,可以說是全球唯一。
這正是中國改變命運的機會所在。

這個星球的歷史上,從來只有一個科技創新中心。
這個中心曾經在歐洲,如今在美國,一度曾經有可能被日本搶走。在日本奇蹟的年代,松下、索尼、佳能等電子科技企業的成批崛起,讓美國人曾經一度以為,科技中心要轉移到日本去了。但是最終,日本人的運氣還是差了那麼一點。
中國要保持社會階層的活力,唯一的機會只能是挑戰美國,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這有可能嗎?
這個答案,只能從日本的身上去尋找。

日本為什麼挑戰失敗?
答案有無數,取決於人們的觀察角度。匯率政策、房地產崩潰、人口老齡化、人口規模是主要的四個結論。
以我的觀察,前面兩個原因,最多影響傳統工業的競爭力,對科技創新產業的影響是有限的,也就是說,日本的衰落,新興產業的缺乏競爭力,歸根究底是人口問題。
1,人口老齡化。
科技產業是年輕人的行業,人口老齡化的直接後果,就是社會保守思想的盛行,不鼓勵創業。其實人口老齡化是所有後工業化社會的通病,解決的辦法唯有大力引進外來技術移民,比如美國。但很可惜的是,作為單一民族的日本,幾乎不可能這樣做。於是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創新的水源漸漸就枯竭了。
2,人口規模。
當兩個地方的科技水平達到相同階段的時候,創新就是個概率問題。於是人口規模越大的地方,創新的種子就越多,市場空間就越大,競爭也越激烈,這樣存活下來的優勝者將獲得更強的競爭力,在對外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在日本和美國的競爭中,早期的時候,日本的電子產業擁有低成本的競爭優勢,所以很容易就擊敗了美國的對手。但是當日本成為發達國家後,創業成本與美國持平,這種後發優勢就不存在了,而人口又比美國少一半,科技產業的規模、成長速度都無法與美國競爭,就此落敗。

上面兩種原因,哪個更重要呢?
如果是第一種,那麼中國很有可能將步上日本、韓國、歐洲的後塵,成為一個階層固化嚴重的社會,如果是第二種,那麼中國將有很大的機會擊敗美國,成為新一代的全球科技中心,長期保持一定的社會活力。
我不知道答案。
但是看看現在的科技行業,BAT已經漸漸形成了類似財閥的壟斷格局,新一代的科技創業者似乎已經很難有出頭的機會,而另一方面,投資者們仍然大把大把的往科技行業撒錢,創業者們正處於歷史上最美好的時代。
或許,我們正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


——————
回復幾個觀點:
1,樣本量太少。
答:你如果可以贊助幾十萬,我可以寫一本書給你。窺一斑可知全貌,文中也說了,美國福布斯400人,繼承者和創業者各佔一半,其比例和前十的基本一致。樣本量放大也不會有質的改變。

2,這是富子,不是貴子。
答:政治、國企都是典型的紅海行業,穩定、停滯,富貴自古一家。

3,創新應該看受教育的人口。
答:請看清文中的前提:當兩個地方的科技水平達到相同階段的時候。這個前提已經包含了經濟水平、教育水平等內容,不要自由發揮。


分享一些有意思的數據。

從2010年左右開始,中國就已經有大量學者開始從事階層固化的研究了。在知網(CNKI)輸入關鍵詞「階層固化」,共出現18頁檢索結果,346篇相關論文。

大致看了二十幾篇,感覺楊文偉、馬寧的《階層固化的內在邏輯及負面效應》寫得最翔實,劉宏偉、劉元芳《基於社會資本視角的階層固化剖析》思路最清晰。

1、政治。

現實地看,由於「主僕」地位顛倒,工人和農民對國家政治決策的影響力要遠遠低於官員群體和富人群體,屬於「低度的政治參與」。

這一點可從工人農民代表在各省市出席全國人大的代表比例中可以看出。自改革開放以來,從第六屆人大到第十一屆人大,工人和農民代表所佔比例一直呈下降趨勢,從 29.8% 跌至6.11% (工農兩者合計)。而同期官員代表卻從21.4% 增至41.81% 。第十二屆人大略有好轉,工人農民兩者合計增加了5.18% ,達到13.42% ,官員下降6.93% ,降至34.88%。(大家猜猜現在是多少?)

正是由於政治權利能力弱化和低度的政治參與,導致以工農為主體的主要社會群體無論是在大眾傳媒還是網路空間里,其話語權顯得相當孱弱,成了名符其實的「沉默的大多數」。誰為他們代言,誰替他們說話?他們只是被動參與者和被壓榨的廉價勞動力,看看農產品價格和農民收入就知道了。

而基層政治生態家族化現象也越來越突出,並不斷向高校、企事業單位擴散,二代世襲、裙帶關係、近親繁殖相當嚴重。

2、教育。

自上世紀 90 年代末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之後,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進入大眾化階段,接受高等教育的適齡青年的絕對數量大大增加。但是,不同階層背景、家庭背景的學生進入高層次學校的機會卻大不相同。

楊東平的研究表明,在國家重點高校,強勢社會階層的子女佔有較大的份額,而農村學生和弱勢階層的子女所佔份額逐漸減少。 毫無疑問,強勢階層除佔有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外,也是社會資本的富有者,他們既可以為孩子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從而在起點上佔據優勢,也可以為孩子動用社會資本以便在高等教育入學競爭中享受到各種優惠政策。自主招生不會考慮種菜、插秧能力吧?而農村孩子是沒有條件接受音樂、美術培養的。

寒門子弟不是不聰明不努力,而是由於以上原因,使他們離一線高校越來越遠,而「教育資源、教育質量相對較弱的地方性高等院校聚集了最多的農村學生,同時也集中了最多的高校貧困生」 。

如果以父親階層為基準,高等教育機會階層輩出率低於社會平均水平(即&<1)的社會階層從低到高依次是:服務業人員(0.167)、農
業勞動者(0.633)、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
(0.32)、產業工人(0.408),無一例外地是,這幾個職業階層均屬於相對弱勢階層;而
高等教育機會階層輩出率大於社會平均水平(即&>1)的社會階層從高到低依次是: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6.7)、私營企業主階層(6.484)、經理人員階層(3.778)、專業
技術人員階層(2.557)、個體戶階(1.9)、
辦事人員階層(1.45)。在當今社會,這幾個階層均屬於社會中上層。所以,以父親階層為基準,在高等教育機會階層輩出率這一項指標上,出現了明顯的社會分野,即強勢階層相對於弱勢階層子女而言,獲得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機會。

楊東平的調研顯示:北大農村學生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2010級農村生源比例僅佔17%。

另據調查,2009-2012年全國高考棄考人數超過300萬。來自農村貧寒家庭的學生之所以徹底放棄上大學的機會,主要是他們認為上大學已難以改變命運,還不如早點出去打工賺錢。教育成了「高投入、低產出」的選擇,新「讀書無用論」開始流行。

3、就業。

院校差異直接導致了就業選擇的差異,由於高校畢業生的相對過剩,就業單位動輒非「985」、 「211」的畢業生不予錄用。如此一來,地方院校大學畢業生(上文提過,這裡集中了大部分的貧困家庭學生)的就業選擇面越發窄小,又沒有社會資本可以動用,淪為 「蟻族」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進入重點大學的農村學生如何呢?根據麥可思研究院《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顯示,「211」院校中的農民及農民工子女入學平均分領先於管理階層子女,但其找工作則要艱辛得多,農民與農民工子女畢業生35% 未能就業,遠遠高出管理階層子女15% 未就業的比例。公務員選拔、事業單位招考、壟斷行業的選聘上的「火箭提拔」「蘿蔔招考」「繞道進人」現象,就是明證。

目前,一種被戲稱為「拼爹指數」(代際收入彈性指數,lgE)的階層固化衡量指標正在流行,在該指數國際排行榜上,中國的指數高達0.6,高居第二位,僅次於秘魯的0.67。

有跡象表明,隨著「富一代」們逐漸老去,中國「富二代」接班高峰期已經到來,尤以一些家族企業為甚。據福布斯調查顯示,目前在中國家族企業中,一代掌權的企業有645家,佔比超過九成;二代完成接班的為66家,較去年上升了21家,佔比接近10%。這表明,隨著「富二代」們陸續接班,以家族企業為先鋒的中國社會財富代際轉移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比如,柳傳志、任正非、楊國強的女兒們都已相繼成為企業高管或創業公司老總。

-

政治、教育和就業三者又相互作用:較低的政治地位導致在教育和就業上更少的話語權,較差的教育資源造成更低比例和更低層次的就業,從而社會和政治地位進一步下降,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

註:以上均為幾年前的數據。


最近正好看到一本書,是一個哈佛教授寫的,講關於美國貧富孩子之間差異的, 叫做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裡面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分析和觀點,有些觀點也挺有普適性的,選幾個圖分享下,圖後面加上我自己的評論:


1. 窮人的孩子缺少生活中的榜樣,父母很難給出思維或者處事上的好建議,也缺乏足夠的教育投入

可以看到,美國父母學歷低(作者認為的「窮人」家庭里)的孩子們,同時也更有可能來自於單親家庭 - 單親+父母學歷低,一個後果就是孩子沒有一個良好完整的成長環境和思維觀念。

可以看到,美國父母學歷低(作者認為的「窮人」家庭里)的孩子們,同時也更有可能來自於單親家庭 - 單親+父母學歷低,一個後果就是孩子沒有一個良好完整的成長環境和思維觀念。


學歷低/貧窮的家庭,父母花在孩子教育上的時間,精力也比高學歷/富人家庭要少。

學歷低/貧窮的家庭,父母花在孩子教育上的時間,精力也比高學歷/富人家庭要少。

2. 結果導致了不少窮人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3. 由於不注重健康飲食和鍛煉,窮孩子的肥胖率也更高


而肥胖率高與身體素質和健康也很有關係。此外,肥胖兒童在學校和社會裡還可能不受到歡迎,自信心也可能受到影響。(反過來的正面例子可以看看知乎里的健身成功例子)

而肥胖率高與身體素質和健康也很有關係。此外,肥胖兒童在學校和社會裡還可能不受到歡迎,自信心也可能受到影響。(反過來的正面例子可以看看知乎里的健身成功例子)

4. 即使科技面前人人平等 -- 富人的孩子們用電腦來求職充電進步,窮人的孩子們常常用電腦來打發時間


「Compared to their poorer counterparts, young people from upper-class backgrounds (and their parents) are more likely to use the Internet for jobs, education, political and social engagement, health and newsgathering, and less for entertainment and recreation,」 Putnam writes. 「Affluent Americans use the Internet in ways that are mobility-enhancing, whereas poorer, less educated Americans typically use it in ways that are not.」 - 書中說


翻譯過來大意是: 「相比於窮人家的孩子,富人的孩子們更善於利用互聯網來找工作,進行在線學習,社會活動,搜集新聞和管理健康 - 讓他們更上一層樓。而窮人的孩子們更常把它用來娛樂休閑,不思進取。。。」


這個發現讓我挺驚訝的。即使科技讓知識的獲取變得更加容易,我也沒想到不同的孩子對同一種科技的利用會有很大不同。

5. 課外活動的參與


課外活動是一種社交也是一種學習,而在美國大學的錄取體系中,課外活動是很重要的。


6. 信任度


如果對社會對他人不信任沒有信心,又怎麼能夠混得開呢?


最後想到一個由國內特色的,但美國其實也差不多的: 學區房!

沒時間看書的,也可以看 MarketWatch市場觀察 裡面寫的一些縮略版:

Rich kids use the Internet to get ahead, and poor kids use it 『mindlessly』

Why the American Dream is unraveling, in 4 charts


相關回答:

富人的思考方式是什麼? - Li Carly 的回答

生在顯赫的家族裡是什麼體驗? - Li Carly 的回答

中國的中產階層在消費觀念方面現在是怎麼個情況了,在消費習慣方面真的有自己的格調嗎? - Li Carly 的回答

貧富人家的孩子思維方式上有差異嗎? - Li Carly 的回答

//6月1號ps: 其實我發的幾張圖裡面,包括電腦網路的應用,課外活動,或者飲食健身,如果意識到,努力地去改變應該還是可以提高進步的。

********************************************************
新書《理財趁年輕-學校里沒教過的理財投資課》各大書店網店上市 :)

《理財趁年輕:那些學校沒教過的理財投資課》(李晨;薛莉萍)


----------------- 小廣告,歡迎參加我的Live!-----------------

如何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 CNN女主播到哈佛教授的秘密

Live!如何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 CNN女主播到哈佛教授的秘密 - 知乎專欄


Live入口: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嗯……中產階級子弟天天念叨 「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就讓他們念叨去吧。出身寒門的同學別整天跟著人家瞎哄哄,人家吃飽了不餓,認識各類奢侈品,去海外旅遊,跟你的現在沒屁關係。你學好你的習,做好你自己的事,一天有一天的進步,一年有一年的長進,比什麼都強。

另外的話,有些屬於小精英見識的迂闊。說張居正家庭條件好是沒錯的,明清時期階級就已經固化了也沒有錯。科舉錄取,常見家族壟斷性質(是智商和資源碾壓式的壟斷),名為「甲科世家」。各省錄取,也很明顯可見因經濟文化水平差距而導致的錄取人數的差異。然而自古就有「寒窗苦讀」這個詞,不是古人隨意發明了一個詞用以迷惑後人。鄉試和會試,榜上有名的,也有相當一批連飯都吃不上的苦孩子。現在的生活比以前要好多少?比明清時期還困難么?《送東陽馬生序》讀過沒有?

總之,他們列數據也好,講原理也好,都跟還處寒門的你沒有一根毛的關係,也不是你因此放棄努力的理由。


謝邀。
不是這個時代,而是從古至今,寒門都很難出貴子。
一個窮苦出身的孩子獲得了成就,甚至拜相封侯,他的成功就會成為一個非常驚人的偉業,而被人傳頌。中國古代史上,究竟有幾個是農民起義後奪取了政權的窮苦孩子做了皇帝的呢?世界史上又有幾個呢?而太平盛世,又有多少人是成功的貧苦出身最後做了大官,或者賺了大錢的?
一個人的出身,對於大多數人,其實是決定了一生的命運的,對個別人,可能只是一點點障礙,或者一點點幫助的。
以上,確實是事實。
但是,的確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改變了家族。那他們憑藉的是什麼,付出了多少代價,又獲得了多少助力,贏得了多少有利條件,經歷了多少風雨,並不是可以簡單的複製的。
更多的時候,是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緩慢的進步,最終實現了質的飛躍,但是光芒只是歸於一人,而不是其他先輩。
那,我們憑什麼得出來所謂 寒門易出貴子 的結論呢?
這句話,本來就和啥 棍棒出孝子 之類的一樣無稽。


我就想問題主,哪個時代寒門容易出貴子?

從古代到解放前,總人口幾十億應該有吧,可是寒門出的貴子有幾個?戰亂年代不算(戰亂時代不是通過統治階級規定的正規渠道晉陞的,所以不能算),單說和平年代,寒門出的貴子掰著手指頭都能數得過來。

我的歷史知識不多。就我知道的,寒門出的貴子,當官的有漢代的朱買臣、匡衡,經商的有清朝的胡雪岩。誰還能補充一些嗎?就算大家補充了一些,可是在幾十億的總人口裡能佔多大比例?

改革後的初始階段,為什麼寒門出貴子比較多呢?

因為改革前,大家的肩膀都一樣高,經濟基礎都一樣,改革後讓一部分先富起來,而那時官二代還沒能立即佔據所有資源,還有一點縫隙,所以才有好多普通人迅速致富。

而現在,富人已經把資源瓜分乾淨,連打掃衛生都有公司霸佔了。這些富人就好比一棵棵大樹,上面枝葉交錯,遮天蔽日,下面盤根錯節,佔盡水土,上達天庭,下達地府,陽光、空氣、水土資源都是它們的,下面的小樹永遠都長不大。這就是階級固化。故事又再重演,寒門難再出貴子。


寒門高門,說到底是階級。

「階級鬥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來的文明史。」——八屆十中全會主席同志講話稿

「歷史階段中,始終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十大黨章

「有史以來,大概自從新石器時代結束以來,世上就有三種人,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他們又再進一步分為好幾種,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名字,他們的相對人數和他們的相互態度因時代而異;但是社會的基本結構不變。即使在發生了大動蕩和似乎無法挽回的變化以後,總又恢復原來的格局,好象陀螺儀總會恢復平衡一樣,不管你把它朝哪個方向推著轉……這三種人的目標是完全不可調和的。上等人的目標是要保持他們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標是要同上等人交換地位。下等人的特點始終是,他們勞苦之餘無暇旁顧,偶而才顧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們如果有目標的話,無非是取消一切差別,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這樣,在歷史上始終存在著一場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鬥爭,其大致輪廓相同……在很長時期里,上等人的權力似乎頗為鞏固,但遲早總有這樣一個時候,他們對自已喪失了信心,或者對他們進行有效統治的能力喪失了信心,或者對兩者都喪失了信心。他們就被中等人所推翻,因為中等人標榜自己為自由和正義而奮鬥,把下等人爭取到自己一邊來。中等人一旦達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原來的被奴役地位,自己變成了上等人。不久,其他兩等人中有一等人,或者兩等人都分裂出一批新的中等人來,這場鬥爭就周而復始。」——喬治奧威爾

以上三段說的是一回事兒。上文中的「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說的也是階級。上等人忙著鞏固地位,中等人忙著聯合下等人和上等人纏鬥,而作為整體的下等人,簡單說——沒有翻天的可能。

在和平年,階級固化通過經濟政治制度、法律、國家暴力機器(軍隊和警察)、道德等階級統治/專政工具維繫,一旦這些專政工具不發生作用了,這種牢固的階級壁壘會產生縫隙——比如,當亂世或大變革來臨,亂世或大變革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政治動蕩、戰爭、天災等。

在這些年代,由於固化階級的工具被打碎,階級流動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了,所謂「亂世出英雄」也有這個意思。當然,你可以說和平年代也有很多勵志傳說啊,也有底層出頭啊。那我必須強調,這些都只是個體,不是天賦異稟就是機緣巧合,而所有脫離大樣本討論個案的行為都是耍流氓。80年代末的暴發戶,元末的草莽英雄,脫離其時代背景,都不會有這樣的規模。


現狀


只要階級存在一天,階級鬥爭就存在一天。人類的歷史就是階級鬥爭的歷史。你可以說這是上中下三種階級的鬥爭,也可以細化成五六七八種階級,抑或是階層的鬥爭。

天下大事,久分必合,久合必分。分的時候,階級統治工具失效,階級流動;合的時候,階級統治工具強化,階級固化。但這分與合,並不是檯燈開關這樣迅速轉化,而是慢慢分,慢慢合。

以清朝為例,多爾袞迎順治入關,算是開始合,康熙平定三番後,才算合上。太平天國,就開始分,直到宣統退位才算分完。而階級流動的開和關,比政權交替來的更為隱蔽,也更具長尾效應。

社會結構就像一棟房子,上層人住在上頭吃香喝辣,底層人在下頭啃糠咽菜。是個人都嚮往往上爬,但這往上爬的梯子要搭成什麼角度,是個難題。因為——

1、角度太大了不好爬,一群人擠在下面怨天怨地,積怨久了,就乾脆把房子拆了,反正我不好過你也別想好過。「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就是這個意思。有時候上等人乾脆把梯子拆了,下面的誰也別想上來。

2、角度小了太好爬,一群底層爬上來吃肉。可肉就這麼多,吃光了就沒了。萬一人太多,得把樓壓塌了。

這個不大不小的角度怎麼調,是個技術活。中國古代的科舉考,堪稱一部好梯子,既保證底層上升的通道,又保證從梯子上掉下去的人不罵娘——你不夠努力不夠聰明才考不上的,你看我都給你機會了,今年考不上,不哭啊,三年後再來。

和平年代開始後,這個梯子的角度就越來越陡,越來越難爬,因為統治工具越來越強,居高位者越來越不願意和你分享既得利益。只有動蕩開始,這個梯子的角度才會漸漸被動地平緩,因為那套階級統治工具漸漸不好用了。


所以要保證樓不塌,就一定要保證:1,梯子還在;2底層人不許拆房。

所以「穩定是硬道理」。


朝鮮人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上個網是區域網,思想要審核,隨隨便便不許集會。三胖在怕什麼?怕你拆牆,那不如先把你的手剁掉好了——這是朝鮮系(蘇系)的做法,簡單粗暴。


為什麼美帝那麼自由?西歐似乎幹什麼都可以的樣子?

因為人家階級固化做得比我們好。人家固化了幾百年,早就把梯子拆了,想上來自己爬牆吧。而且人家拆得那叫有水平有技巧:

1,把生產力提高到一定水品,做好社會福利,讓底層不必吃糠咽菜。既然底層也是大魚大肉,頂層也是大魚大肉,那底層往上爬的意願就大大降低了。

2,差別化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接受平民教育的大眾不會被告知權力和智慧的好處(此處點名《美麗新世界》)。把底層往上爬的意願掐滅在萌芽階段。

——這是西歐美系的做法,隱蔽有效。那些「錢不能帶來什麼」,「幸福來自內心」,「每一個平凡的人有最大的幸福」,「最好的都是免費的」等美國六十年代雞湯文學幾乎就是一個意思:不要往上爬了,上面風景不好,有錢人都不幸福,就算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也不要暴躁不要去拆屋子,至少你努力了哦。

相對朝鮮系的剁手,和歐美系的拆梯子,太祖對理想社會的思考更有想像力。他覺得既然房子總是搭了建,建了塌,那就不要辛苦搭房子了,沒有房子就沒有拆遷,就千秋萬代江山永葆對不對?

那原來的房子怎麼辦?大家跟我一起來,捋袖子拆!


從1949年到今年,如果把階級流動具化成一個畫面,那就是一扇巨大而厚重的鐵門,緩緩關上,在1964年陡然打開,然後又緩緩關上,在1978年又打開,然後又關上,直到今天。


我記得我小時候班上什麼人都有,家裡開公司的公子,副市長的女兒,賣炸糕的老太婆的孫子,殺豬老李的孩子。每個人接受一樣的課本,一樣的老師,一樣的教育。我們根據考試成績去不同的高中,不同的大學。而考試成績,跟他們父輩的背景幾乎無關,只看你是否有天賦是否努力。當然也會有人多出幾萬塊買學校,甚至送孩子出國留學,但那時候,這畢竟是少數。

但現在不是了。中產或中產以上的孩子,從小讀各種培訓班,有文化的父母用心培育他們的孩子,提供他們海外留學的費用。

平民子弟就只能跟自己嗑成績,萬一天賦一般,同時父母無法指導,上好大學的幾率微乎其微。似乎可見將來的路:一份勉強糊口的工作,一個望著房價望眼欲穿的青春。二十齣頭的時候或許還可以yy一下可能有的未來,工作三五年就被工作和收入打得雞零狗碎,三十歲的時候開始有強烈的焦慮和挫敗感。


父母給子女的資源強烈地影響子女的人生——我把這個叫做階級固化。

我們的父母生長在「多個孩子多一口飯」的時代,而我們面對的是拼爹拼家世的時代。

時代在變化,階級流動的大門在關上。

我們父母的眼裡,還是那個階級流動尚可的社會,只要你努力就會爬上去。

我們的眼裡,梯子已經被拿走了,我爬牆爬得頭破血流,還被腳樓上的寵物狗一腳踢了下來。

好,不要那麼悲觀。

如果說還有什麼機會能讓底層倖免,我看到的一個機會,是這幾年興起的具有專業技術能力的城市職業者,他們在新興中產階級中佔有一席之地。

律師,醫生,教師,碼農,設計師,諮詢師,會計師,分析師,剪輯師等這些有一技之長的辦公室白領,以及攝影師、司儀、健身教練、廚師、焊工、木工、泥工、機修師等手藝人。

這些憑技術憑手藝吃飯的行業:

1能夠最大限度抑制你的競爭者對其父輩資源的繼承;

2 相對較高的抗風險能力,在不安定的經濟環境中給予你足夠的安全感;

3較高效率地實現個人能力的變現;

4能在工作年限增長下保持技術能力的提高;

但是低風險也有壞處,會相對低收益。所以等技術保證前提下再去考慮管理崗位、個人創業等似乎會比較安全。

一個國家強大的同時伴隨著階級固化,不一定壞事。

在我可見之年,祖國還沒到達極盛的地步,自然也見不到由盛而衰。越來越強大的國家需要穩定的政治,需要強有力的階級統治工具。

對寒門而言,需要在階級流動的大門緩緩關上之前,求得一線生機,這是寒門最後的機會,倖免於這個時代。

————————————————

評論區有朋友提到歐美的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的問題,的確是我想說而之前沒有提到的。

我在我寫的新書《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書名比較爆米花,但內容並不是)中收錄了本答案的觀點,並在「受限的個人視角」一章節中,我做了更為詳細的解釋,我先貼上來。

順便做個硬廣,這不是一本雞湯書。我認為「有趣」是一個直指精神世界建構的人生終極問題,譬如:

  • 有趣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 「審美」的本質是什麼?誰有權定義品位?
  • 個人視角是如何受是時空限制的?
  • ……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以下渠道購買——
《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王小圈 地址戳下↓:
噹噹dangdang 京東JD 亞馬遜Amazon

部分原文如下——

「我國目前生產力還處於發展中國家階段,但優秀的主流大眾教育是公立教育,考大學雖然競爭激烈,但大學費用相對歐美,極其低廉,而且一場高考就能把大多數人拉到同一個賽道上。就算這樣,現在還有很多人抨擊教育不公,認為來自社會底層的孩子考大學比富裕階層更困難。的確,這種現象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美國的富人不會把窮人的孩子在考大學的時候擠下來——

· 他們會建立大量的私立學校,並把最優秀的教育資源集中到私立學校,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
· 他們會立法規定房產稅的一部分用於當地公立教育,保證富人區的公立學校有足夠的經費和優質的資源;
· 他們會通過教師公會反對更嚴格的中小學教育質量測評,公立小學的教師相對缺乏競爭環境和進取心;
· 他們提高公立大學的學費,公立大學一般不提供廉價住宿,學習成本高昂;
· 他們提供大眾文化,鼓吹極小一部分球星歌手的個案成功,塑造華麗美妙的美國夢,為校園反智主義提供根植的土壤;
·在此基礎上,他們也會提供諸多低收入家庭學生的補助計劃,為個中翹楚提供上升空間。

最終他們達到了他們的目的:
窮人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被排除在優質教育之外,他們中的大多數連「考大學」的念頭都不會有。窮人的孩子不會輸在高考,他們在高考前早就輸得一塌糊塗。他們甚至不會發現自己輸了。
而這一切,都符合美國統治階層的利益。一個強大穩定的國家不需要大規模的階級流動,他們為小部分天資卓越者提供足夠的上升通道,同時需要大多數人安安分分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維持現狀。」

以上僅為個人在美國的一些觀察,不一定對。請多指教。謝謝。


本文轉自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謝邀

正如各位知友所說,不是現在這個時代才難處貴子,而是古往今來所有時代都難出貴子

所以這個時代寒門難出貴子說法較為片面

但關鍵問題不是這個,而是我覺得有這幾個事兒不太正常

1,古代寒門同樣難出貴子,但這個事實不能論證現代寒門難出貴子這個現象是正常的,甚至是合情合理的

2,大家的生活目標仍然是極端的兩極分化,始終覺得生活要麼是極度赤貧,要麼是一躍成為巨富,赤貧時候被人手持鋼鞭打,成巨富了就手持鋼鞭打別人,始終有一種上趕著一定要奴役剝削別人,或者一定要比別人優越的狂熱感,簡簡單單的平等,自知,尊重,富足和社會責任感卻罕見人提起

3,人類社會文明的歷史已經有三千多年了,古代寒門難以出人頭地姑且說是因為時代原因,現代仍然保持原樣,沒有絲毫進步,不能說一定丟人,但起碼是一種不正常。我不管別的國家,別的社會如何,是否階級固化,但如果在一個現代的文明社會裡,公民對生活的期待仍然是呈一個非常極端的兩極分化,要麼認為人是極度赤貧被人打,要麼是成為巨富顯優越,沒有自知,平等,尊重這些觀念,滿足不了大部分人簡單的生活富足的微小心愿,這樣的社會和國家,不能說是一個特別驕傲的存在

這是個值得每個人警醒的問題,現實很難被改變,但如果年輕人都能意識到這點,不因貧困而自卑,不因富有而優越,更能意識到社會問題和自己的社會責任,少沉迷在個人努力神話里,那麼便不能說這糟糕的現實肯定不能被改變

另外這篇文章其實寫的相當雞賊和市儈,非常膚淺和無恥,屬於標準的我有一個故事型的雞湯類故事,作者的無恥和心黑最大的表現在於,他把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根源和原因,都平均分攤到每一個倒霉的不幸的個體身上,並且認為這種現象是非常合理和理所當然的,不需要任何的改變,所以你會在文中看到大量諸如「思維決定人生」,「眼界決定能力之類」的無厘頭句子

這種把造成社會不合理現象的原因平攤到每個個體頭上,是一種非常缺德和腦殘的做法,看完全文你會覺得,貧困家庭的孩子就是笨,窮人就是傻逼,窮人就是能力差,窮人就是目光短淺,窮人就是鼠目寸光,窮人的一切糟糕都是窮人自己造成的

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就是目光狠准,富人就是能力強,富人就是眼光遠大,富人的一切都是靠自己能力獲得,因為家庭就是先天的素質和能力比別人強,強很多

真正有道德有良心的做法不會是這種,在討論「寒門是否容易出貴子」這麼大的話題的時候,一定必須注意把自身個體嚴格刨除出去,絕對不要帶入自身來講故事,例子可以舉,但不能亂下結論,尤其是不痛不癢的結論,更多的應該是調查所謂好行業每年入職的新員工畢業院校中C9一本二本各自比例,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一線二線三線城市比例,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家庭年收入的範圍,這些都要一一統計,最後才能得出結論,這樣的結論不是為了證明,窮人的窮都是自己造成的,富人的富也是靠自己努力,而是應該思考,我們的社會哪裡出問題了,哪裡可以改進

這個統計工作沒有人做過,但是南方周末出過類似的文章,針對高校入學學生的數據調查
南方周末 - 窮孩子沒有春天?——寒門子弟為何離一線高校越來越遠

全文重數據,重家境背景的描述,完全沒有針對個人能力,個人選擇,個人努力這些雞湯化的描述,事實上這是唯一有良心的做法,我很好奇為什麼這篇文章沒有流傳開,反而是這篇理所當然的認為社會合理,把社會責任全都分攤到窮人頭上,窮人一定要規避自己不足提高能力的奇怪文章會廣為流傳

當討論成功或者財富之類的字眼時,當討論社會化現象時,我們唯一能做的是以艱苦努力律己,以幸福快樂祝人,但凡把這兩者調換,或者僅對他人高喊努力和眼界的行為,要麼是壞,要麼是蠢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張亮-Leo♂說得沒錯,自古以來寒門就很難出貴子,因為一個正常的、穩定的社會,社會的上升通道是不可能有很大的缺口的。但是本題的意思應該是說,為什麼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升通道越來越小?為什麼原來身邊隨處可見的飛黃騰達和一夜暴富現在只能拼爹拼關係?用韓寒的話說就是:方圓一百個公里連個勵志故事都沒有。究竟是什麼讓機會越來越少,讓我們的年輕人只能在絕望中掙扎,在掙扎中滄桑?


-------------------------------------以下是答案-------------------------------------------


一、是什麼讓大家以為以往寒門可以出貴子?


首先從歷史看,在官本位時代,由於商人的地位較低,基本上貴子只有一個含義——入朝陞官,封侯拜相。自魏晉以「舉孝廉」被科舉取代以來,考試成為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舉制將國家的教育體系和官僚體系打通,「學而優則仕」的另一種含義實際上是「學而優必仕」,即,書讀的再好,想實現階層流動也只有做官一種途徑。雖然各朝各代仍有推薦做官、鬻官賣爵的制度,但相對公平的科舉實際上保證了一定數量和程度的階層流動——因為考試借故是與個人天賦、努力程度等有關的,出身、觀念等因素在八股文考試中並不重要。但是從客觀上看,我們認為古代有良好的社會上升通道還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的誤解,因為不論是從數量還公平度上看,現在的中國社會的上升機會也比他多的多。以為在沒有戰爭軍功的情況下,科舉幾乎是古代寒門子弟唯一晉陞的方式。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大家產生這種錯覺的呢?實際上就是教育體系和官僚體系的直接掛鉤,我們認為,如果你被教育體系承認,在科舉中取得了好成績,那麼實際上也就等於你被官僚體系承認了,在這個體制里,知識=社會地位 是成立的。在這種情況下,你只要考得好,就能獲得社會地位,這種關係里幾乎是沒有不確定因素的,這在某種程度上給人一種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只要努力就能得到的錯覺。這種不需要個人選擇,甚至對家庭的要求只是減少一個勞動力的畸形制度,使我們覺得社會上升通道異常穩定。


相似的,在文革之後,高考恢復,這個時候的社會環境是什麼樣子的呢: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環境趨於穩定,政治上的特權階級開始出現,但還沒有大規模形成,而由於建國後的公有制經濟政策,經濟上大家基本上都是一窮二白,階級性的經濟特權群體還沒出現。但之後的經濟改革開展之後,就業市場對人力資源的素質和質量突然指數型的提高了,這個時候的高考作為大學的前陣,幾乎是社會上唯一的人才輸送渠道。大家可以發現,雖然在內容上和時代上高考都和科舉有天差地別,但這個時期的高考卻意外的和科舉製表現出如此多的親緣性:一樣是不注重出身,一樣輸送穩定的關係,只不過這種關係在這個時期變成了 文憑=社會地位。


而在教育體制之外,由於改革開放初期規則、制度的不完善和各行各業百廢待興的情況,這個時期在就業市場之外的創業者的成功率無法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互聯網、房地產、物流、礦產、快消等等行業都製造了數不勝數的超級富豪,並且由於起點一樣,這些行業往往還沒有今天這麼高的入行門檻,這些情況使得經濟特權階層脫穎而出。


二、為什麼大家認為寒門再難出貴子?


首先是社會形勢的變化:經過數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政治和經濟上的特權階層都基本形成,這種社會格局的變化使得社會資源的代際傳承變得有市場和根基——即富一代的出現使得富二代能夠出現。社會階層分化基本確定之後,上層階層為了保持自身社會資源的佔有量和利益,就會開始封鎖社會上升通道(可能主觀上他們沒有這麼明確的目標性,但客觀上這種效果確實一定會有的),這表現為:法律法規的完善,走歪門邪道致富的人越來越少了;各行各業巨頭基本形成,想考進入一個新行業或者利用行業規則不完善一夜暴富的人基本沒有了;某些行業形成壟斷,某些行業入行門檻難以想像,這些現象使得創業者的成功率大大降低——想要依靠創業實現階層的流動已經越來越難了。(這也是為什麼互聯網創業最近這麼熱門的原因,因為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入行門檻又低,並且對於資源的要求沒有那麼高,很適合以小博大;但互聯網巨頭的出現也使得個人創業者處境越來越難,時刻面臨著被抄襲或被絞殺或被收購的命運,並且隨著行業的發展,這種情況只會更加嚴重)


而在教育體制方面,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正巧合式的配合社會上升通道的收窄。首先就是大學擴招,大學擴招使得原來很多上不了大學的人能夠入學,但擴招導致的文憑貶值卻不能給他們帶來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們在就業市場上不能得到承認。而大學四年很大程度上又浪費了他們原來用來進行社會資本積累和社會網路營造的時間,並讓他們產生一種莫名的優越感,他們不再能接受自己從事藍領或體力活,這些都在扼殺他們的上升機會。


高考體制的改革似乎也在悄悄加劇這一點。拿這兩天鬧的沸沸揚揚的英語變成社會化考試來說,英語變成社會性考試實際上改變了原來的教育現實:即你必須付出更多的成本才能獲得和原來一樣的教育效果,具體而言就是買更多的書,上更多的補習班,而這種成本的上升無疑會讓很多底層的孩子喪失原有的機會。詳細問題,可以看我在問題怎樣評價高考英語改革?中的答案。

其次,競爭門檻的上升使得社會資源介入教育體系的勢頭加劇。原來本科學歷可能已經足夠,但隨著市場競爭和囚徒困境,研究生、博士、普通海歸、常青藤名校、top10,競爭的門檻越來越高,而隨著門檻的提高,對社會資源的要求越來越高,不論是自主招生還是出國留學,教育體制已經不在和原來一樣中立,它正在向富人傾斜。我們常聽說「沒有高考,怎麼和富二代拼」,這其實是透露出公眾對教育體制的信心,但現在的高考和高校教育,似乎使得情況越來越成為,有了高考也拼不過富二代。


另外,由於教育體制和市場體制的脫鉤,知識=社會地位的現象已經不復存在,知識轉化為財富和地位的過程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失敗的風險,想要通過教育實現階層流動,已經成為了必要不充分條件。


三、寒門真的再難出貴子嗎


說了這麼多,好像營造了一宗淡淡的絕望感。但以上事實全是基於體制的分析,沒有考慮人的主觀性。


事實上,我們的時代使得知識壟斷變得不可能,我們能夠共享的知識總量超越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有各種網站讓你開闊視野、獲得信息流,如果你想,還能夠聽到牛津、哈佛的公開課,創業信息出人想像的流動著,抓住任何一個機遇,你仍然可以輝煌騰達。我們講這麼多,並不是讓人絕望,而是告訴大家,任何一個時代都有悲觀的格局,但任何一個時代都有擺脫束縛的個體,我們沒有力量改變格局,但人人都可以有機會成為那個個體。


從更根本上說,我們現在的上升通道固化只是社會大動蕩之後階層重新分化,社會秩序重新確立結束之後的正常現象,或許這中間仍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這個時代,仍是最好的時代。


先分享一個故事——

「笨蛋,十年後,你一定要身披聖衣、駕著七彩祥雲來娶我」,她突然認真地說到。

「好,我答應你,十年後,我一定會成為你心目中的蓋世英雄,高考加油,我們一定會成功的」,他看著她,眼眸中充滿了堅定。

他來自西部小城的偏遠農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終於到了他這一代,他是全村讀書最厲害的,他深深地相信那句話,「人一定可以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她來自城市,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卻偏偏喜歡上了來自農村的窮小子。在這座小小的城市,兩顆年輕的心交織在了一起。

高考成績出來了,他毫無意外地考上了重點大學,可她卻發揮失常。那天晚上,她哭了很久,「我們的夢想似乎越來越遠了。」

「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在一起了」,她哭著說到。

「不會的,我們一定會在一起的」,他很堅定。

最後,像所有的青春電影一樣,他考慮了整整一個晚上,默默地修改了高考志願,他們來到了同一座城市。

上了大學,他很努力,他一直記得那個承諾——我一定會成為你的蓋世英雄。他會在每天凌晨五點,出門去外面打工賺學費;在學習上,他也從來不懈怠,每次考試,都能拿到不錯的成績;每個月,他總是省吃儉用,偷偷去看她,請她吃飯、看電影,像所有的年輕情侶一樣。

每年她過生日,他都會準備很久。為了給她準備生日禮物,他甚至凌晨就起床出去擺地攤賺錢,只是為了能夠讓她像所有的同齡女孩一樣,能夠開開心心地收到男朋友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

他一直覺得,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大學四年很快過去,他學的是土木工程,在就業的大潮下,他毅然選擇了進入施工單位,而她,則留在了他們讀書的城市,找了一份安穩的工作。他們開始了辛苦的異地戀,日復一日,自信的他卻發現,自己好像離夢想越來越遠了,每天都在為自己的生計奔波,有時候工作累到凌晨,甚至電話都不想再打一個。

有一天,她打電話給他,說累了,想結婚了。他突然感到莫名的恐慌,他居無定所,可她卻需要一個安穩的家了。工作以後,他一直很忙,沒有時間陪她,記得最久的一次,也只是陪她去逛了半天的街、吃了一個晚飯就匆匆趕回了項目。

但他一直想要給他一個家,甚至無比渴望。帶著忐忑,他和她去見了她的父母,她媽媽說,要我把女兒交給你,必須先在B市買房。大城市的房價並不便宜,他可能還需要好幾年才能夠得著首付。

他應允,於是他拚命地努力,一年、兩年、、、然而現實總是那麼殘酷,她變得越來越漂亮、越來越知書達理,可他卻越來越像一名工人。房價一直在漲,他的收入趕不上房價,他變得自卑、憤恨,他甚至覺得,自己越來越配不上她了。

2007年他許諾,現在十年過去了,他終究是還是輸了、、、、、、他深深地感受到,改變命運,越來越難了。

他那麼努力,卻配不上她,從一開始,他似乎就註定輸了——愛情在現實面前,越來越難了。

在這個時代,寒門的愛情似乎都成為了一種奢侈

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了,所謂的「寒門再難出貴子」成為了赤裸裸的現實

1、貧寒學子要想改變命運越來越難了

1992年,一名來自江蘇宿遷貧寒農村的孩子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鄉親們都以他為榮。臨去大學前,他將親戚們湊的500塊生活費縫在了內褲里,隻身來到了北京。從大一開始他就頻繁地參加了很多兼職,大學裡面沒有花家裡一分錢就完成了學業,他就是京東的創始人——劉強東。

畢業之後,劉強東在一家外資企業工作了兩年,歷任電腦擔當、業務擔當、物流主管等職。

1998年,劉強東拿著1.2萬元積蓄趕赴中關村,租了一個小櫃檯,售賣刻錄機和光碟。櫃檯名叫「京東多媒體」,這便是「京東商城」的前身。

2001年,京東商城已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光磁產品代理商,並在全國各地開設了十多家分公司。

2007年,京東獲得第一筆融資,由此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2014年3月10日,京東與騰訊聯合宣布,騰訊入股京東,成為其一個重要股東。

2014年5月22日,京東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現在,京東已經是財富世界500強了,而劉強東本人也是愛情事業雙豐收。

劉強東的人生經歷,恰巧就是讀書改變命運的最佳案例之一。如果他沒有考上人大,沒有接觸到編程,可能就很難有今天的京東了。

可是,放在現在,還會出現第二個劉強東嗎?

在這裡看一個數據,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劉雲杉統計1978年~2005年北大學生的家庭出身發現:

「80年代中後期是農家子弟用知識改變命運的黃金時代,三成以上的北大學子出自寒門;

90年代中期農家子弟的比例開始下滑;

2000年之後,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僅佔一成多。寒門子弟進名校的通道正變得越來越窄。

權威期刊《中國社會科學》於2012年刊登了一篇研究報告《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52-2002)》。報告通過研究50年數據,得出了一個讓全社會嘩然的結論:

90年代後,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快速攀升,這些社會精英只佔全社會人口的1.7%,卻有40%的北大學生誕生於這樣的精英家庭。」

寒門再難出貴子,精英扎堆進名校,這話說得一點沒有錯。

2、為什麼窮人難以靠努力改變命運

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在1998年,為了體驗底層美國人民的生活,選擇了六個地方,在不同的城市去打工。

為了確保她能真實體驗當地底層人民生活,每到一處她隱瞞自己身份,斷絕和過去朋友來往,全靠1000美元的積蓄開始。 不過她還是給自己做了一個決定,必須要有一部自己的車子,否則太不方便了。在美國養車成本真比國內便宜太多,這個有車族一樣可以是窮人。

在這些地區,一個沒有學歷的普通人能找到的工作一般時薪是6~7美元,一天八小時工作下來,也就是50美元,一個月工作25天也就是1250美元。 但是如果想離工作地點近一點的話,往往房租就得佔到600美元以上,這對一個月收入1000多美元的人負擔太重了。

所以她不得不到離工作地點幾十公里的地方租房,但這樣養車的成本,還有吃便宜且沒有營養的快餐,一個月還得400~500美元買食物和汽油。 然後,然後就所剩無幾了。

在一個陌生城市最開始找工作的幾天會更難,因為還沒找到穩定的住處,不得不去旅館過渡幾天,這幾天的住宿會很快把1000美元積累耗光,等找到工作,拿到第一筆薪水,錢得趕緊支付房租。

芭芭拉在不同的城市,換了六種工作,有零售,有清潔,有老人服務,但是結局都一樣: 她發現自己陷入一個困局。

因為沒錢,不得不住在偏遠地方
因為住在偏遠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
因為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她用於提升自己和發現更好工作機會的時間越來越少
為了應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說服自己承擔更多小時工作或者兼職
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做各種勞苦的工作,她漸漸成為一個工作機器,無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緒爆發離開 。

然後換一個地方,進入下一個循環。 是的,換了六份工作,不管多麼努力,也不能換來一個未來,在沃爾瑪也不行。一個可笑的事實是,她們這些在沃爾瑪做服務的人,買不起在沃爾瑪做促銷的商品。

把鏡頭拉回到中國的現在,你會發現作者似乎說的不是1998年的美國,而是今天的中國。我們不得不開始正視一個事實:僅僅靠努力,窮人是很難改變命運的。

要改變窮人的命運,除非整個社會為他們付出真誠的努力,而不是表面喊著要平等正義,其實把自己的一點點小幸福都建立在無數螻蟻一樣的草民沒日沒夜的工作基礎上。 改變一個人命運的往往是好的社會制度,比如公平的教育制度,在鬧市區建立給窮人住的密集但是廉價的住房,比如給窮人也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 給他們安全,其實也是讓自己的未來更安全。

如果太多的人陷入貧困而不能自拔,他們不會」寒門出貴子「,而是更可能變得對社會充滿敵視。 當人處於絕望時,更願意和別人同歸於盡。別忘了,絕望的人很難傷害真正有權有勢的人,他們只能傷害離他們最近的人。

3、社會階層固化,怎樣實現階層躍升

來看看幾組案例 ——據調查,二代農民工,其父母幾乎都是農民或農民工,只有極個別曾是鄉鎮幹部或鄉村教師醫生等公職人員。目前,農民工是城鎮收入偏低的一個群體。

——20歲的投資公司董事長、22歲的房地產企業老闆……「富二代」不斷出現在人們視野中。其父輩不僅可以讓其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甚至有地方政府拿錢出來培訓「富二代」。

——三代人都在民航、一家人全乾電力——有人戲稱「壟二代」把好工作先分了。在一些地方性的壟斷企業,有崗位空缺通常不會向社會公開招聘,往往都是在內部推薦的人選中選擇。

——公務員的招考相對透明,但事業單位還未做到全部公開招聘,「內部招聘」、「人情招聘」的現象仍很突出。江西武寧就曾有過一些事業單位提供的崗位僅允許本縣科級幹部子女或家屬報考。

最近,「階級固化」這個詞越來越熱了,百度對於階級固化的解釋是:

社會學把由於經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原因而形成的,在社會的層次結構中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群體稱為社會階層。各階層之間流動受阻的情況就稱為階級固化。

看看這樣幾個現象:

隨著高校擴招之後的畢業生陸續進入社會,大學生慢慢由「天之驕子」向有光明、沒前途的「蟻族」進化。體面的工作機會不再是靠個人努力就能獲得,升學、參軍、就業、升遷等人生重要機遇背後越來越充斥著權力和金錢的背影,比例日益提高的機會被金權所壟斷,社會底層出身的大學生們再也難以像十多年前那樣靠自己的奮鬥取得成功,向上發展的通道加速收窄。

「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項目組對50萬大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家庭階層對其高等教育結果有著明顯的影響。通過這份調查可以看出,在「211」院校中,農民與農民工子女入學時以576分的平均分領先於管理階層子女的557分,但其找工作則要艱辛的多。從學生畢業後半年的就業狀況來看,農民與農民工子女有35%的畢業生未能就業,遠遠高出管理階層子女未就業15%的比例。

中國社科院一份名為《當代中國社會流動》研究報告表明,父輩具有社會資本的那些人比一般人更易於成為幹部。在父親受教育程度這個自變數固定的情況下,幹部子女成為幹部的機會,是非幹部子女的2倍多。

北京郵電大學一名2009級博士研究生自殺身亡,他留給母親的遺書中這樣說:「這個世界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所有的努力都會被既得利益集團踩在腳下,所有的奮鬥都面臨著舉步維艱……現在知識太沒用了,有用的只是金錢和權勢,有用的只是關係和背景……現在要憑正直的才華去出人頭地,太難太難了。我也曾試著找過工作,但是沒有人用我。」

可以明確地知道,中國的社會階層關係正在固化,缺乏正常合理的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這讓很多希望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人感到窒息和絕望。

那麼如何打破階層固化,實現階級躍升?

全球複雜網路研究權威、美國物理學會院士巴拉巴西在《爆發》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人類行為的93%是可以預測的,而剩下的那7%無法預測的人則改變了世界。大部分人走向平庸,少部分人改變世界。寒門難出貴子,似乎這個社會一向如此。

——公眾號:小強職場說

最後點個贊吧


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而言99年到07年是中國整體經濟上升的區間,社會流動性是降低的。這裡的流動性指的是代間流動性,比較得是與量化的中質態的量差,而這個是高於所有西方國家。宏觀上升帶來的國民財富積累擴大,同時社會分層中中下層的邊際條件,其收益率很難達到所謂「貴子」的闕值。

但是另一方面,表徵流動性同樣可以用代內流動和代間流動來表示,其Gary Becker提出,代際之間的流動性,其基點是衡量家庭為單位,父母與子女之間──教育或者收入的彈性或者相關性。其關注的不是個純粹經濟學問題,而是個社會學問題-縱向不平等。他衡量的家庭為單位的子女發展的「起跑線」問題,彈性數據和基尼係數正相關,(當然不能等同於社會流動性,模型首要針對的是社會分工的流動可能性和社會階級變遷)。。。。而我朝的代際數據根本不完善,目前的估計報告都是欠妥的,而且代際流動性的模型目前依然有爭議。給個參考吧,就數據方面對於1965-1969年出生的人群,其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數每上升一年,他們的受教育年數上升0.33年;而對於1975-1979年出生的人群來說,其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數每上升一年,他們的受教育年數上升0.37年。在收入的代際流動性方面,1970年之前出生人群的收入與其父母收入的代際彈性是0.32,即父母的總收入每上升1%,子女的收入平均上升0.32%。而對於1970年之後出生的人群,代際收入彈性上升到了0.44。。Nicoletti和Ermisch(2007)對英國的估計是0.3,北歐國家的瑞典(Hirvonen,2007)、挪威(Nilsen et al. ,2011)、芬蘭(Pekkarinen,2009)等小於0.3,這與Jantti et al. (2006)在。。Mazumder(2005)估計的美國代際收入彈性在0.5和0.6之間。。。中國曾經有個很誇張的那個數據是CHNS數據估計了中國社會的代際流動性處在0.615至1.280之間,大致為0.830。。但是以上模型均不能直接衡量社會流動性,因為他最具權重的因素是公共教育支出和教育回報率,而其數據最好看的反而是「流動性低」的北歐國家。

而代際流動性中最大的影響權重是教育回報率,所以在表徵這個數值的時候,出現了很多反直覺的結論,那就是我們認為「流動性低「的北歐國家數值較高,並不說這個直覺錯了,而是教育回報率的權重問題,事實上其社會分工方面的流動性顯然在中質化社會中。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未來陷入新常態的我朝狀況也是類似的,
1,教育回報率會逐步增高,註定了在相對能夠使用教育資源的「寒門」家庭而言,仍然可以通過教育階梯,向中產階級積累,會造成中產階級富集以及整個群體在文化上的扁平化,從這個角度來說題主等後來者一定程度上是有機會的,而題主所舉文章中的一些論述顯得過於極端。但是教育成本有可能極具上升,我們依靠公立教育體系和統一考試製度建立起來的較為門檻平衡的教育上升渠道有可能被打破,比如高考改革可能會觸及到單一考試標準的破解,那麼新的審核標準,很大程度上需要你原生家庭的積累,這點類似於美國。有可能會形成一定程度的教育專斷,而教育專斷是我朝隋唐前士族階級除卻土地以往的最大階級基礎,從宗族社會開始,教育專斷或者說諸如科舉制過後原生家族對於教育資源佔有的影響,一直是一個區別於市民社會的階級標準,故而正如樓上所說,從古至今,寒門都相對而言難出貴子。
2,從相對值而言,你很難如同80年代末「下海潮」和90年代末「互聯網潮)一樣,由於社會分工體系尚未成熟,新產業分化造成大量人才缺口,使得第一批建設者在完成行業建成的積累期過後,可以很好的佔據主要份額,形成聚集效應,最後再資本市場的催化下,完成財富的暴漲。今後,很難產生巨頭,但是分工體系的擴展很大程度上是原有領域的細化,當然也是慢慢形成的新中產需求的細化。那麼今後阿里巴巴可能是最後一個巨頭,你要想誕生一個綜合性的內容商,平台商一則只能等寡頭們完蛋,但是寡頭的消逝大部分是第二名頂上,而不是完全的後來者。二則事等待整個行業生態的變革,以至於原先的巨頭因為組織龐大形成的決策遲鈍,以至於你有後發優勢。但這個機遇相對於以往少了很多,但是巨頭之下的細分領域,在web2.0時代,是可以有後來者填充的,而且成本開始變低,知乎本身就是一個細分領域的產物。


"寒門難出貴子「說的是這麼一件事兒:社會階層間流動性小。而造成流動性小的原因有教育、社交、機遇等資源的不對等。

今天(2016年1月)在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 網站時恰好看到一篇關於美國社會流動性的調查。由於美國基尼指數跟中國差不太多,因此該統計結果對中國也有一定借鑒意義。


該統計的數據源是National Longitudinal Data, 官方數據。這個統計圖直觀地告訴我們,在受統計國(美國),42%的最窮階層(收入在全國的20%分位水平及以下)的後代會繼續呆在原來的收入階層。躍入中產及上中產階層(收入60%-80%分位)的只有30%。而真正收入進入前20%的,也就是說變成「鳳凰男/女」的,只有6%.

美國前20%的收入是什麼個水平呢?年薪稅前不到$65,000, 稅後不到$50,000.
http://politicalcalculations.blogspot.com/2013/09/what-is-your-us-income-percentile.html#.VpacA1LWa71

再看出生在前20%收入家庭的孩子,有39%成年後仍然維持著自己家族的「優良收入傳統」。真正玩兒脫了,跌到窮人堆里的不到10分之1。

造成這種收入黏著性的原因是什麼呢?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當今社會,受教育程度的黏著性也很高---即父母如果都是本科畢業,孩子至少也會有本科及以上的學歷。

受教育水平高度相關於收入,這一點已經被無數學者用科學的統計方式驗證過了。即使不考慮科學調查結果,我們用推理的方式來想,為何受教育水平高度相關於收入呢?因為(尤其在中國)當今中國的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很多可以開出高薪的單位受到大量求職者的青睞,這些企業為了節省招聘成本,在招聘篩選過程中對應聘者的教育背景十分看重,有時候做法簡單而粗暴。其二,很多高回報的崗位的工作,只能由受過一定程度教育、培訓的人來做。

於是乎,美國的教育程度黏著性是這樣的:


中國的「教育程度流動性」情況跟美國會有所不同。其一在於中國過去三四十年經濟快速發展,很多在此過程中快速積累財富的人未必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其二,中國的教育體系跟美國有區別。在九年義務教育下,一部分窮人家的孩子可以享受到相對優質的公立教育。這在美國挺難的。不過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日漸穩定,以及教育市場的多元化、自由化,中國社會的「教育程度流動性「可能會變小。
--- --- ---
原答案:
Miles Corak 一直在做關於收入不平等和「財富」遺傳的研究。
2012年他的paper里畫了一幅圖,名字叫「蓋茨比曲線」(參考《了不起的蓋茨比》裡面的主角是怎麼暴富的)。
橫坐標是基尼指數。中國的基尼指數眾所周知的高,就不多說了。
縱坐標是他自己發明的一個公式,叫「父子間收入彈性」(姑且這麼翻譯),或者說相關係數。
他自己寫的公式是 「 lnYi,t = α + βlnYi,t?1 + i 」
其中這個elasticity就是β
簡單來說圖上縱坐標越高的,隔代財富傳遞性就越大。
從Corak的研究來看,我們國家「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程度比較嚴重。


誠然「父與子收入彈性」可能只是一家之言,很難完全做到客觀和精確。但是就如同基尼指數,縱然不同的source得到的數值可能不一樣,但還是大概能說明情況。

不論大家是否接受:一個中國人想要在一代內跨越社會階層是難於上青天的---除非撿到一本武林絕學,成為氣功大師王林第二...或是中5000萬彩票...(畫面太美不敢看)。
---------------------------------------------------------------------------------------------------------------
對於樓上很多「勵志故事」,我想說:首先,知乎用戶本身不算具有代表性。因為1...最最最起碼,知乎用戶有電腦、是網際網路用戶,或者用手機app上知乎(那就更碉堡了)2.普遍有高中及以上學歷---很多常上知乎的中學生們,哥哥知道你們將來肯定能考上大學的對不對...
也就是說大家的背景大概分布在社會中下-中上這個階層範圍內。(我不敢想像王思聰或者其他太子黨也喜歡逛知乎。)

P.S. 評論里有個跟我說中國互聯網/行動電話用戶多少多少的- 你不知道一個人可以有好幾個電話么? 比較直觀的就看「智能電話滲透率」就行了。中國剛剛過50% 所以說用手機上知乎本身就已經是「小康」水平起跳了有問題?

你覺得從一個父母年收入加起來2萬的家庭奮鬥成一個年入20萬的碼農、或者通過奮鬥從國內航線的經濟艙終於坐上了國際航線的頭等艙就算是「跨越階層」了...其實這完全取決於你把這個社會分幾層了。。。
「中產階級」光譜很大的。。。

至於是什麼造成了中國階層間流動性小,應該有很多人研究過了。我就不浪費流量了。


某煤城山溝里出來的,談談自己的認識。
說現在寒門難出貴子,其實是與25年前做比較得出的結論,那麼25年前中國是什麼樣的?
九十年代的中國,正處於從諸侯經濟向一個統一市場轉變的過程中,這個時候政策缺位、資本稀缺、國家的控制力弱,在底層就有大量的空白地帶。只要你敢想,敢做,能拉起人,哪怕你之前一無所有,97年之前也是可以賺一大筆的(當然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官員子弟或者鄉鎮中有權力的人也是極有競爭力的)。在之後撐過了97-02,在十年最大牛市中順風順水,成為這個國家top5%不難。
然而到了新世紀就完全不一樣了,政府的財政能力大幅提高,甩掉包袱國有企業的擴張能力也大增,傳統行業的進入門檻驟然提升,以煤礦為例,95年150w就可以進入,而到了04年年產30w噸的煤礦就飆升到1200w,到了09年出價8000w依然沒人賣。在這種情況下,別說底層人士,中小資本也毫無容身之地。
其次,成長起來的大資本在融資能力、影響政策的能力方面完爆無積累者。04年一張淘汰30w噸以下產能的命令趕走了無數人,同樣的事情09年再度出現。市場下行期間聯勝死於資金鏈斷裂,而華潤神華依然可以逆市擴張。
最後,時代不同了,暴利行業不再,企業的成長更依賴於技術和管理。而90年代出現的一批人更習慣於粗放式的管理。11年離開資源類行業的許多人投入了房地產的大潮,粗放式管理玩不轉,死了一大片,活著的依賴三分五分的高利貸續命。所以,放棄「讀書無用」和「一夜暴富」的幻想吧。
我們這個年代,一個人一生跨越兩個階級的情況不會再有了。但是我們這個時代物質的富裕足夠你接受高等教育,只要你努力,用一生的時間提升一個階級還是有可能的。幻想「一夜暴富」是一種懶惰,因為做美夢的同時,就已經忘掉了當下的積累。


中國的階級並沒有固化,寒門依然能夠出貴子。

寒門出貴子當然比朱門要難,但遠沒有大眾傳媒渲染的那麼難。

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幾位大佬,雷軍、馬雲、李彥宏、王衛都出自寒門,王健林算家境不錯,只有馬化騰能稱得上富二代。

朱門子弟比起寒門子弟有諸多先天優勢,人類文明的每個角落皆是如此,中國不應該被單拎出來。

事實上,在這種不公平下,中國社會古往今來都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地方,沒有之一。

說歐美比中國公平的,多半沒出過國。

拿我熟悉的英美來說,英國最好的中學伊頓、哈羅在招生時就極其不公,寒門子弟就算聰明絕頂,也會被高昂的學費擋在門外,即使家裡節衣縮食能付上學費,也可能因為家庭背景不夠顯赫被拒。而牛津、劍橋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有部分學院陸續向工人階級子弟開放。

美國名校比英國略好,但招生時依然會打探申請者的家庭背景,以便孩子入學後索取捐贈。

試問北京四中、人大附、清華、北大們敢這麼玩兒嗎?

學費層面,中國最頂尖的高中和大學與一般院校沒有任何差別,北大的學費並不比一所大專貴。

至於招生,拿我高中(北京四中)來說,確實有同學是靠關係進來的,但每班不會超過兩個(班級共40人),清北的關係戶比例只會更低。

與英美名校明目張胆的用背景卡人相比,中國教育這點黑幕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其實自從隋唐開科舉以來,中國就徹底步入了平民時代。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這四句詩之所以被傳誦千年,正因為背後有著無數如韓信、岳飛、管仲、魏徵、歐陽修等真實鮮活的逆襲故事。

中華五千年歷史上,只有魏晉南北朝的四百年是貴族社會,但即便在那個時代,寒門子弟依然能通過參軍來改命。

南朝宋、陳的開國皇帝劉裕和陳霸先皆出身貧苦,年輕時是鄉里的混混,他們都完成了從流氓到將軍再到天子的飛躍。

而北方後趙的創立者石勒,發跡前更是個沒有自由的奴隸,出身賤過朱元璋,最後照樣掙脫鎖鏈君臨天下。

中國的寒門子弟不但能暮登天子堂,更能成為天子,劉邦和朱元璋只是最有名的兩個罷了,這在歐洲是不可想像的。

西歐歷史上沒有出過一位平民皇帝(我們敬愛的凱撒、拿破崙都是貴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理念恐怕都沒進過那邊平民的腦袋。

那些大言中國自古以來就階級固化的,我懷疑咱們看的不是同一本歷史。

有人會反駁:你講的都是特例,這種極端例子歷史上一共也沒幾個。

這些人連「貴子」的含義都沒搞懂。

所謂物以稀為貴,各行各業最傑出的本就是極少數幾個人,若把「貴」的標準放寬,脫貧致富即為貴,那寒門出貴子的例子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我們討論的是寒門出貴子的難易,而不是寒門作為一個階級能否集體脫貧。

其實說了這麼多都是白說,那些向命運低頭的人,會繼續尋找各種借口來合理化自己的失敗,然後再噴一下這篇文章是「何不食肉糜」,而那些不信命的寒門子弟,早已像劉裕和石勒那樣站了起來,扼住命運的咽喉。


相關:

北京的房價是不是正在透支著北京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 - 皇太極的回答 - 知乎


我覺得,很多知乎上的人,還在念高中大學,對於這些弟弟妹妹,無論你什麼出身,什麼背景,千萬不要聽信知乎或者輿論上的什麼關於,階層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什麼鳳凰男,這些結論,首先你們會對現實很喪失信心,或者認為自己算出身很好的那一類來鄙夷或者優越。這是時代,需要的是努力和頭腦,你想清楚你能要的和你想要的,為之努力,就一定比你的現狀好。現在階層流動確實有阻力,但是也許是你的能力不夠,確實人們會受到起點的影響,但是我想起我媽一句經常問我的問題,你真的做到全身心投入了么?很多人自我該做的還沒做多少,遠沒有到來去埋怨現實的那個時候。說實在的,大部分人,放在任何一個時代,區別都不大,最大的不過是戰爭年代能苟全性命於亂世,和平年代生活資料比較完備,可是要有人覺得亂世出梟雄,但真的亂世了,真的洗牌了,很多人,也是那個趕不上趟,搶不上飯的人。真的,不要總甩鍋啊。

讀書,還是最好提升自己的途徑,因為讀書,長見識,也為你自己謀求更好的周圍環境。

老姨雖說年紀沒那麼大,但是我見過年少時還在幫家裡種地,中年時已經是央企高管,不要說是他們的時代造就的,首先人家辛苦念書出的那份辛勞,就未必大家可以做到;我也見過爺爺那一輩起是和平解放北平隨著部隊騎著馬進北京城的大官,兒子孫子不出息,給他安排好未來自己也做不好,我見過家境一般,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計程車司機,一路考重點中學去top5後來全獎麻省理工的Ph D,實習工作一把好手生活圈子人脈不用說,我還見過家政阿姨,父母是紅軍幹部出身,子女一個都不像爹媽,趕鴨子上架給趕到一個地方自己往下出溜;你可能說這些都是極端的個體。但是,如果真的要顯貴,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要付出比別人多太多的努力。

不要說歐美國家什麼階層固化不嚴重,舉個例子,你去看看常青藤里的學生,不說家長是幹嘛的,家長都是啥學校畢業的你就明白有多麼可怕。我就不說什麼有王室血統,或者家族歷史可以上溯到文藝復興,歷史課講一個你陌生的人物恰好就是人家的一個家族成員。你再看看黑石,麥肯錫,這些老闆們都是哪裡畢業的。如果說人脈關係,我覺得,讀書,工作,是最好的認識他人的渠道,不然你們覺得靠應酬,靠蹭論壇?

我小的時候學藝術,我和我媽說,我覺得我看到好多人天賦比我強太多,人家祖師爺賞飯吃我是沒轍,後來換了專業,雖說得心應手,但絕對也沒什麼過人的天資,至少我心裡這麼覺得,我媽說,你有沒有想過你要是不努力,那你就離他們更遠了。而學藝術的道路上,不能坐前排的人,就沒飯吃。
其實這個時代難不難寒門出貴子重要麼?有的時候毒雞湯和很火的論調,挺坑人的,又不是說研發出來某一種科技可以轉變人類,推動發展,人文社科的論調看看就好,再說這也不是啥科學結論,該努力還是努力,你該抬頭看看世界是為了自己找方向和機遇,而不是聽已經年過中年的人敲邊鼓。
大家總喜歡比,和這個比,和那個比,張口閉口競爭,沒事給自己一堆假想敵,其實,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做的和你做到了的事,就好比有的爭強好勝這根本就是沒必要的。有的是,根本比不出來,即便同一背景,人的性格還千差萬別,何必


當年貴族壟斷了教育,壟斷了權力,連刀劍都不允許普通人擁有。普通人甚至連隨便遷徙的自由都沒有。結果大澤鄉一伙人拿著竹刀木劍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後陳勝王。

後來有了門閥,士族子弟壟斷了官場,壟斷了經濟。連皇帝的廢立都被世族把持。而後寒門子弟照樣當上丞相死後謚為武侯。此人是王猛。

再後來,天下人分為四等,漢人最低賤。讀書也沒有科舉,只能世世代代為奴。可是連寒門都算不上的乞丐竟然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此人叫朱元璋。

如今,網路上可以隨便看哈佛普林斯頓的課程,人可以隨便遷徙,商場多數領域沒有國家貴族的壟斷,人們的錢有多有少但卻要遵從同樣的法律。
可是寒門們卻說,我們沒有希望了。

反正我覺得有點荒誕。

我知道絕大多數的寒門肯定是沒希望的,哪個時代不是這樣的呢?哪個時代寒門又易出貴子了。豪門要出貴子都不易!況乎寒門?

------------------------------------------------------------------------------------------------------
我有幸在不同階層的人群里呆過,親眼看到了專科畢業的朋友創業成功坐擁幾千萬家產;親眼看過擺地攤家庭出來的朋友上大學出國買房買車;親眼看到農民的兒子在一線城市落腳買房。

這些人算不算「貴子」我不知道,因為「貴」的標準沒有給出。但我知道,這個時代其實比其他時代更容易取得成功,因為信息發達讓「貴族」難以壟斷信息;交通便利讓「貴族」無法囤積居奇;法律平等讓「貴族」無法生而高貴;中國其實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這樣那麼平等過,如果在這個時代都認為自己完蛋了,沒有前途了。比賽還沒開始就躺在地上了。那麼在其他的時代,你們更加沒有前途!

我高中的時候,有同學靠改戶口,有同學家裡走關係,有同學直接被送出國。那個時候也曾經很鬱悶,也曾經覺得自己的努力被褻瀆。可是許多年過去以後,我不認為我比那些「八仙過海」的同學們就混得差了。

若以一年兩年,一件事兩件事來看,總是看不清楚形勢的。但若把尺度放大到十年二十年,就會發現勤奮向上終歸是有意義的。

心情不好了在網上罵娘無可厚非,但若真的認為「寒門」就決定了自己的未來,那麼你們到底想要幹什麼呢?證明自己天生下賤就是那麼開心的事嗎?無論世道多麼艱難,總是不能放棄希望的。人真正的失敗其實是從放棄開始的,當你自己都認為自己不配擁有美好的東西,混成什麼樣子不是早就註定了嗎?

古人妄圖用神明,用制度,用教育來固化階層,但哪個時代成功了?看看滿清的八旗子弟,如今又有幾個在富豪榜上有一號呢?我不相信「寒門再難出貴子」,因為真要如此的話,你們將會看到這個社會劇烈的動蕩。沒有人知道未來的機會到底在哪裡,但是不能否認未來總有機會。
----------------------------------------------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沒有人能夠永遠是貴族!因為世界總在劇烈變化。一個所謂階層固化的時代不過是在孕育巨大的變革。人的一生總會有一次兩次大的機會。問題是當社會變革,機會來臨的時候,你準備好了嗎?

78年以前,軍官的子女當軍官,工人的子女當工人,農民不能隨便進城,沒有組織的介紹信,根本不可能跳槽!所有人只能靠工齡漲工資。說現在階級固化的人,怕是完全不知道那個時代!可是78年恢復高考,無數農村底層的孩子考上大學,一下子跨越了數個階層,現今都已經是領域專家,省部級領導。我有幸認識幾個這樣的前輩。試想他們如果因為看不到78年會回復高考就覺得讀書無用,躺在地上怨天尤人,難道高考一恢復他們就能夠考上大學嗎?

80到90年代,我就說件真事大家感受一下。當時某些電子配件我國普通人是無法進口的,但是某某的兒子可以用軍艦一船一船地往國內運。類似的情況那個時代太多。小百姓工資才幾百塊的時候,他們什麼不做就日進百萬。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馬雲不照樣做著小買賣,準備著干一番大事業?他要是白眼一番,躺地上罵,老子辛辛苦苦上課還不頂人家兒子一個零頭,你覺得他能成為首富嗎?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身的困境,都看不清未來的樣子,都不知道下個機會到底是什麼。但是所有改變自己命運的人的共同點都在於在逆境中依然樂觀向上,即便當下看不到希望也努力不懈,而後順理成章地抓住機會。

----------/------------------------------------

我留意到問主加了時間限定詞,說,這個時代,

我發現沒個時代的人都愛誇大自己的困境同時小瞧其他時代人的困難。

你可以看到各種文字說五零後如何苦,六零後怎麼難,七零後如何慘,八零後怎麼愁,九零後如何沒有希望。

其實這都是太自我的表現,任何時代跨階層都要付出極大代價。

亂世是一將成名萬骨枯。

盛世是十年寒窗無人問。

此外看看中國的富豪榜,多少富豪坐牢,自殺。跨階級本來就是要殺頭的買賣!不會因為天下太平而改變了這個性質。甚至馬雲,其實他到底如何收場還是未知之數。

-------------------------------------------------------------------------------------------------------------


這個問題在今年北京市文科狀元在採訪中就提到了。前面很多答者都說得非常詳細了,一財君補充一下稀缺性對於人的判斷的影響,這只是「寒門再難出貴子」的一個小層面,希望有小幫助。

撒切爾夫人曾經對窮人窮苦的原因有過總結——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有性格缺陷」。這些缺陷就是指不好的生活習慣,在某些方面缺乏節制,更關注眼前而忽視長遠的利益。而這些特徵部分是因為稀缺性導致的。

一組美國社會學者曾經對464名印度的蔗農做過調查。這些蔗農的收入具有很強的季節性——賣甘蔗的收入占他們一年收入的60%,而在全年很長的時間裡他們的生活相當拮据。那些美國學者對蔗農在甘蔗收穫前和收穫後的智商做了測試。在相對富足的階段,蔗農們的智商要高14分。也就是說,在富足階段,蔗農要聰明15%左右。

在甘蔗沒有收穫的大概半年時間裡,蔗農們的大腦處於財富稀缺模式。他們往往會對「稀缺」這個要素過於關注,決策趨於短期性,有時候會為了緩解稀缺問題付出很高的人力和社會資本成本。這種情況類似於一個內急的人會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怎麼解放膀胱這個問題上,如果你這時對他上廁所的收費是平時的10倍,他大概也會考慮。

另外,人們對財富的「稀缺」的預期造成焦慮,為了緩解這種焦慮還會讓人幹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事,比如酗酒、抽更多的煙,以及暴飲暴食。這些行為不但通過降低健康水平來吞噬人們的財富,並且使他們更少儲蓄和投資,從而造成更大維度的低收益惡性循環。

最後歪個樓,其實不止是所謂的「寒門」,現在很多公司人也會受到稀缺性的影響,做出不太好的決策。比如,本應該拒絕接受那些年底分紅在全年收入佔比過大的offer但卻接受了。又比如,你所在的公司如果總是保持一種稀缺狀態,推行所謂的狼性文化教育,那你應該考慮離開這家裝×公司。因為所謂的狼性文化,就是通過稀缺性來促進公司內部競爭的,長期來說在這種公司工作會變傻的。

(原文周刊專欄作家崔鵬,略有改動)


三代成就一個貴族
人脈的匱乏是其次的
教養、眼界、心態才是硬傷

評論區有一些慷慨激昂的小朋友。
努力?哎…努力這種二次元的思路…
教養、眼界、心態
背後的思維方式、情懷、價值追求

這些都是世代的積澱
遠遠不是知道就可以做到的


當然,人的確是可以迭代的,這也是人生有趣的部分。

至於這篇文章,有原材料和數據,可以看看,了解不同階層出身者在社會上的規律性表達,也可反思自身和所在階層相符的局限,有意思的。但不必太過認真,作者認知水平有限,分析不深,寫出來的東西都只觸及表象,表達也冗沓淺陋,不過是中老年人朋友圈熱文水準。


推薦閱讀:

TAG:社會 | 制度 | 社會階級 | 寒門再難出貴子 | 階層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