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外觀為什麼會有廉價感?汽車外觀做到精緻會增加很多成本嗎?

限於小轎車類別,本身不是很熟悉車子,但是經常一眼看過去都大概能看出一輛車的檔次,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差別這麼大的外觀呢?汽車把外觀做到精緻會增加很多成本嗎?


汽車衝壓模具從業者來從模具方面說說自己的看法,純粹個人感想。與排名靠前答案有些看法不一樣。

本人工作中接觸了很多國內汽車整車廠,包括大眾通用賓士這些合資廠,吉利奇瑞這些自主品牌也有合作。相對來說大眾通用賓士這些車型是要比國內自主品牌高端一些,但是近些年來從外觀而言國內自主品牌也不會比合資公司的差了。

首先我從50W以下量產比較大的車型開講。

為什麼從50W一下的車來講,這個50W並不是個很死的界定值,而是通常而言50W以下的車型年產量通常較高,在自動化線高速大量的運作下零件衝壓精度會變得越來越差,這些車型在模具的製作過程中精度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同時也要求模具有一定的強度、剛度和較好的魯棒性。反而高端車型由於產量低,衝壓穩定,模具在生產過程中不需要經常調試,製造和工人調試難易度稍稍低一些(精度要求通常高一些,但是由於衝壓穩定,魯棒性好反而有時候調試難度低)。

以個人經驗而言,並不是總是越好看的車型覆蓋件衝壓越複雜,很多時候反而越丑的車型覆蓋件衝壓難度越大。決定汽車外觀是覆蓋件中外露的A面,而很多情況下決定覆蓋件衝壓難易程度和模具製造成本的是遮擋住的B面。模具本身的製造成本並不會對汽車外觀有太大影響,個人認為汽車在空間上的尺寸是限制汽車外觀美感的主要阻礙。

很多時候我們分辨汽車高端與否都通過汽車的外形尺寸來判斷,從小型車、中高級車到最好的高級車都是外形越來越大,軸距越來越寬。越大的外形和越寬的軸距使得車身設計的空間越大,零件與零件之間匹配關係也有著很大的調整空間,同樣的由於合資公司擁有非常多的設計經驗,工業設計水平也較高,通常可以設計出較為成熟的零件即外觀優美衝壓較簡單的覆蓋件形狀。題主說的外觀很醜的車型通常是那些體型較小的國內品牌,他們由於汽車整體的製造成本導致了外形尺寸較小,加上國內設計公司經驗不足,不能很好地從高端車型中提取出設計精髓導致了很多汽車外觀就是非常的丑。

合資品牌的緊湊車型是不是也有很醜的,比如說翼博。


除了外觀尺寸上的阻礙,還有一點個人覺得影響較大就是衝壓件使用的材料。衝壓使用的材料價格在單價上可能差別不會太大,但是乘以50W的總生產量,價格的差別就很容易達到億這個級別。通常來說自主品牌使用的材料是較為低端的,而合資品牌通常使用寶鋼首鋼出產的較為優異的板料,國外客戶使用的歐洲標準的材料更是甩國內材料N條街。這種從成本和整體技術上的差別導致了低端車型使用的材料質量差,衝壓難度非常高、衝壓尺寸精度低,國內品牌在吃過多次虧之後再進行設計時就往往會規避掉一些複雜形狀盡量使用簡單線條和平滑曲面,這種狀態下汽車外觀就很容易給人以死板、沒有活力、線條單一的感覺。稜線設計也是體現汽車設計水平的一個重點,這不僅僅是從三維設計而言,更多是從製造上考慮。因為很多情況下3D模型的稜線很好看,但是由於材料差,模具工藝水平低下導致稜線精度差,稜線模糊等缺陷會讓汽車外觀大打折扣。

-----------------------分割線--------------------------
2015-03-13補充
大家總是說國內廠商在山寨國外汽車是怎麼會那麼丑,那麼不倫不類的,我不妨舉點小例子,說明一下某些國內汽車廠商在模仿國外設計時很容易出現的問題。

1.稜線設計

上圖是大眾朗逸,雖然大眾車型較為死板的家族臉在很多人看起來是古板的代名詞,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前蓋的外形設計還是不錯的,特別是對稱的兩根尖銳的稜線是較為突出的特色。

上圖是大眾朗逸,雖然大眾車型較為死板的家族臉在很多人看起來是古板的代名詞,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前蓋的外形設計還是不錯的,特別是對稱的兩根尖銳的稜線是較為突出的特色。
國內某汽車廠商(下面簡寫為A廠)準備模仿該前蓋的稜線造型,但是在製造無法獲得預期的形狀,公司也為此大為頭疼,下面簡單描述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A廠產品部門領導決定模仿大眾前蓋尖角稜線設計,於是乎叫來了手下的設計師和衝壓部門的人員來商討這個事兒。
此稜線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特點就是R角極小,為了達到這個稜線狀態設計人員就有了下圖這樣的想法(簡筆畫不要介意)。

稜線曲率變化比較平緩,夾角不大於150°,稜線R角小於R3。此時衝壓人員立馬舉出反對意見,這樣必定會出現開裂缺陷,推薦使用夾角在160°到170°之間最好。此處省略爭吵畫面,總之最後使用的是夾角小於150°的R3稜線設計。

稜線曲率變化比較平緩,夾角不大於150°,稜線R角小於R3。此時衝壓人員立馬舉出反對意見,這樣必定會出現開裂缺陷,推薦使用夾角在160°到170°之間最好。此處省略爭吵畫面,總之最後使用的是夾角小於150°的R3稜線設計。
模具製造出來板料試模並沒有開裂,但是稜線不清晰,沒有大眾的那種尖銳的感覺。這就是衝壓沒有達到特殊工藝要求的結果。這樣生產出來的汽車外觀就比較低端了。
A公司領導當然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於是去大眾的衝壓部門取經,得到的消息是此處的稜線的確是有一個特殊的製造工藝,是德國大眾的標準(商業機密就不展開敘述了)。
當A公司按照大眾提供的特殊工藝方法加工出模具後,衝壓結果讓A公司衝壓人員大喜,開裂了。對的,就是板料的成型過程中,稜線附近的材料直接裂開。此時衝壓部門底氣足了,領導也直接同意了夾角在160°到170°的R3稜線設計了。

(上圖為隨便找的,只是為了表示一下)

(上圖為隨便找的,只是為了表示一下)
該車型前蓋的最後的結果就和上圖有點類似,有稜線,R角也很小,但是仍然很低端和廉價的樣子。


最近與該公司工程部有聊過這個事情,後來他們也發覺了問題所在。上圖中就是大眾稜線設計的特點,稜線附近初的夾角很小,甚至小於100°,但是稜線較遠處的夾角很大甚至大於160°。這個時候稜線附近的曲率變化劇烈,視覺上就有很強烈的動感。同時,稜線的曲率變化大的區域是稜線材料流動方向這一側,這種情況下材料在成型過程中就不容易在此處開裂。同時大眾對於此處稜線的滑移線有很嚴格的要求,綜合產品設計、特殊模具等一系列要求,才造就了朗逸那精緻的稜線。
-------------------------分割線-------------------------
2015-3-16日添加
首先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非常非常地激動和高興。臨睡之前來說一說好車上衝壓難度非常大的零件,舉例說明下常見缺陷。


我又跑去汽車之家借圖了。上圖是奧迪Q7的圖片,汽車之家上寫這個車指導價格再80W到140W之間,是量產公路車中高端的了。這輛車一眼看過去,貫通翼子板、車門、側圍的硬朗筆直的腰線實在是吸引人。那今晚就來說說這腰線的起始--翼子板。翼子板與側圍是汽車外覆蓋件中衝壓難度最大的兩個件,而個人認為翼子板尤其之難。
首先翼子板在外形上要求高,它是腰線的起始,同時又與前蓋曲面相融合,在需要突出運動感的時候也需要與車門上多條稜線相匯合(Q7是沒有的,但是各位在平時生活中注意觀察可以看到某些車型會有多條稜線在翼子板與車門連接處交匯),這對衝壓表面精度與質量要求是極其嚴格的。
其次翼子板前有大燈安裝罩、下有輪罩板和前圍,後有側圍和玻璃三角區、上有前蓋,同時這些連接都必須隱藏在外形之內,導致了翼子板內部的搭接狀態異常複雜。因此翼子板對於搭接的尺寸精度也有很高的要求。
Q7的翼子板形狀可以說是難度很高:前大燈位置靠後,翼子板被分割處一塊內凹進去的三角區域,業內有人喜歡管這個地方叫「死亡三角」。這個區域不僅衝壓工藝難度大,而且尺寸精度很低,有心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國產奧迪中類似這種情況的翼子板,摸一摸大燈處與前蓋間隙(這個間隙說的不是零件預留的間隙,而是前蓋與翼子板高低方向上的間隙),通常來說是大小不一的,這個是國內衝壓技術不夠到位的原因。
在前蓋風窗與翼子板搭接的位置(靠近後視鏡那塊),圖中Q7有一個變化劇烈的內凹。這個內凹不僅僅是弧線的內凹,外觀形狀也是內凹的,同時內部的搭接面也是內凹的。這種三維內凹的疊加很容易造成衝壓件在外觀上遺留一個凹坑,這個凹坑程度通常不大,但是通過不同角度觀察還是可以看出,手感細膩的朋友可能手觸也能感受得到,這種問題在衝壓中叫癟塘。這個問題在很多國產車中都能夠見到。

迷你在覆蓋件設計中,有一驚艷之處,從下圖中可以看出,迷你是沒有翼子板的,翼子板部分的形狀全在前蓋上。

迷你在覆蓋件設計中,有一驚艷之處,從下圖中可以看出,迷你是沒有翼子板的,翼子板部分的形狀全在前蓋上。

迷你前蓋這個形狀設計的確讓我覺得耳目一新,我不懂汽車內部布置,但是這種獨一無二(我沒見過其他是這樣的設計,我姑且這麼說)創新的確很值得我們學習。

迷你前蓋這個形狀設計的確讓我覺得耳目一新,我不懂汽車內部布置,但是這種獨一無二(我沒見過其他是這樣的設計,我姑且這麼說)創新的確很值得我們學習。
------------------------------分割線--------------------------------
後續還會講一些汽車覆蓋件中大家可以看到的一些常見缺陷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隨著汽車行業的競爭不斷加劇,現在幾乎每個從業者都在從事著車輛成本降低的工作。
我從另一個角度說說。
看到之前這麼多回答,我就先補充一些關於車身工藝的。大家知道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長久以來一直佔據著中國乘用車市場的銷量一二名,但是大眾車一直以質量和情懷著稱,而通用的車往往走低價路線。

僅僅從車身工藝來說,就有很大差距。

大眾底氣很足的激光焊接,宣傳了二十年,二十年過去了,技術成熟,焊接外觀精緻,工藝過程更加簡潔;而通用,近兩年新建的製造工廠才有了激光焊接產線,不是因為技術能力不足,而是因為引入產線成本,幾千萬的成本不是說來就來,焊料成本更是會直接分解到每台車輛上。顧客壓根看不出激光焊接技術與普通點焊的區別,這些成本增加看似根本就是無用的,但是,隨著汽車行業的發展,生產效率和焊接強度、質量上的些許提升,對於生產效率與客戶質量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大眾底氣很足的激光焊接,宣傳了二十年,二十年過去了,技術成熟,焊接外觀精緻,工藝過程更加簡潔;而通用,近兩年新建的製造工廠才有了激光焊接產線,不是因為技術能力不足,而是因為引入產線成本,幾千萬的成本不是說來就來,焊料成本更是會直接分解到每台車輛上。顧客壓根看不出激光焊接技術與普通點焊的區別,這些成本增加看似根本就是無用的,但是,隨著汽車行業的發展,生產效率和焊接強度、質量上的些許提升,對於生產效率與客戶質量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大眾衝壓工藝為六序,簡單來說就是完成一個車身覆蓋件最多分成六道工序,而通用為五序。有什麼區別?同樣的圓角大眾能做出通用做不出,看似銳利的筋線也不是五序衝壓能做出的,保證車門之間3-5mm的視覺間隙,避免接縫區域老鼠洞,避免過多的吸皺坑等。儘管一般人不會怎麼抱怨這種問題,但是一旦你開始意識到這種問題,對車輛感知質量的評價就會下降。

即便大眾和通用這樣的主流的合資品牌,還有很多這樣那樣的差距(不是黑通用,通用也有很多厲害的地方,比如靜音處理)。而且,看似只是工藝上的差距,還有非常大一部分是實施更先進技術的經驗積累差距,別人做了二十年的激光焊積累了多少專業技術,恐怕其中的深度也夠你吃好多年。

在一些技術方面的細微差距可能隨著時間被放大,舉個例子:CT6車門特徵線在邊緣附近,衝壓圓角過大、精度不高,水性漆的使用放大了這一問題(汽車之家盜圖),還有表面的橘皮,我已經看不下去了,照片竟然能拍的這麼清晰。。。。。。

在一些技術方面的細微差距可能隨著時間被放大,舉個例子:CT6車門特徵線在邊緣附近,衝壓圓角過大、精度不高,水性漆的使用放大了這一問題(汽車之家盜圖),還有表面的橘皮,我已經看不下去了,照片竟然能拍的這麼清晰。。。。。。

其實,看似以為多花一點錢能做的更精緻,其實,壓根就不止是錢的問題。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所有自主品牌。


其實這類問題有大神已經回答了很多,試著回答一下。

不僅是在汽車設計中,工業設計中成本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模具。有兩個簡單原則,越簡單的模具肯定越便宜,模具越少越便宜。汽車鈑金件衝壓工藝簡單複雜標準不了解,但是小的產品從對開變滑塊開模肯定成本大漲。另一個就是汽車分件越多成本越高。

舉例吧,讓我們先看A/B/C柱。貼兩張圖。


當然這兩輛車很極端。我們先不要管,光看A/B/C。夏利車身材質門材質一體,ds用黑色材質隱藏A/B/C,遠處看海天一體,高級做法,懸浮車窗。車頂線腰線流暢交合成梭型。夏利呢,則像在Greenhouse里生生截斷個柱子,這種打斷感美嗎?不美。全車沒有層次,像拉伸出來的側面。

我們這裡不表比例線性型面的美與不美,型面的複雜性也會影響成本,我們單說分件。

ds5比較有格調,A柱走出來一個鍍鉻件插在燈里,這種打斷感其實做法常見,馬自達魂動的語言也包含了種,從格柵伸入燈,打破沉悶的比例。

但是這要錢。

分件在美學上利用格式塔視錯覺或者單純偽裝色能達到工藝限制條件下美學的追求。比如SUV輪眉下的黑色塑料件,把輪子的視覺範圍擴大,讓車的比例更好看。

還有工藝縫,好的工藝縫會形成語言的一部分,比如寶馬z4,這要求分件合理,粗細有致。有些縫線需要極細,視覺效果離遠了看不見,工藝的升級也會增加成本。

拋去設計師水平的差距不談,有很大一部分是成本讓車無法做到美學上的優化。而且往往,大品牌低端車型和高端車型,有可能是一個設計團隊。這時候,真的就是製造上的妥協了。畢竟汽車是一個複雜的體系,設計師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環節而已。


外行人的觀點,幾個因素共同作用吧

1.多了很多裝飾性線條。以A4L為例,光我這外行人都能辨認出八九個「變化」,考慮到加工難度更不用說

2.大車貴,小車便宜。最典型的是在同一級別下,suv肯定比轎車(高)大,所以suv比轎車貴(這種歪打正著有時候真的讓人無言)。

3.非實用的參數選擇。從古自今,炫富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降低實用性,像中國女人的腳,歐洲女人的腰,貴族的長指甲等等,汽車也一樣。比如按現在中國的路況和實際的使用情況,底盤高度低於100mm都會帶來程度不一的實用性問題,但我無數次看到鄉鎮老闆(小)老婆的跑車停在工廠的爛路上,或者在非高速地段使用這些跑車。


是鈑金衝壓、車身、油漆三大工藝的能力不同導致的,對的,以上三種工藝想做的好,是需要大成本的。


先說設計,硬體成本上,你要是開一輛B柱跟車身一個色兒,一塊料全解決的車,那別人看也知道你這車也就是一台筆記本電腦的錢。人家花點錢都b柱至少也是黑色遠看跟車窗海天一色不分彼此,整個車線修長動感。更別說有的c柱做一半,遠看懸浮在車窗至上,實際支撐又低調藏身車窗,摩登又淘氣。一個修長的尾燈盡顯優雅穩重,但是後車廂的分割線就得穿過尾燈,分件就得多花錢,一邊坐倆你就得做四個件。一邊一個小圓燈繞開後車廂就省下來了。仔細再看你的小圓尾燈也就是一個小紅殼裡面一個燈泡,壞了自己擰開換一個。人家的led晚上在你前面一踩剎車就展現出來精緻立體極具個性的圖形肯定花的錢不一樣。一開車門,玻璃周圍是一圈車身色包圍的設計簡單便宜。如果開門車窗周圍一圈黑橡膠,視覺上車門輕了不少,造價也會多一點。再花多點錢開車門開出來的車窗就是一塊玻璃,整個高端科技感有沒有。車窗一圈鍍鉻,車尾車身底側,悄悄一條鍍鉻條,細節一加整個車立刻高端輕盈起來,多花錢你也可以擁有。

軟體上,「好看的設計」大多出自優秀設計師之手,而優秀設計師大多就職於設施程序完善的大公司,設計時間長,程序複雜,成本大。一款車歷時五年,從前期調研就一堆人圍在一起研究你的心理價值取向,買車重視的要點,行業文化走向。按你的族群生活方式量身打造適合的車款。一群設計師紛紛出謀獻策,從中選出四五個做比例模型,反覆斟酌篩選,選出兩個做全尺寸,整個設計師團隊和工程,模型師一起反覆推敲討論修改幾個月,調整每一處高低上下左右幾厘米的差別。最後選出你的車的最終方案。這個被選中的設計師再經過幾年的時間協調工程部門一點一點解決每一個問題,調整每一處工程和外形的兼容協調。這種環節下生存下來的每款車都是敖啊!開發參與者的每一份心血都是你兜里掏出來的銀子啊!

內飾也是,各種材料真皮桃木鋁片電子手觸屏幕,會貴。

製造工藝上來說,簡單的面上面一條線,衝壓一下就做完了下一個,沖六十下就出六十個。相比之下一個複雜曲面,一次壓不出來必要還得分件分模,都是錢啊。更不要說那些60多歲藝精老師傅用一生精鍊的技藝手工打造,一款也就做那麼幾台的車了。再到以後,3d列印技術成熟起來,各種複雜部件一件噴跟分模分沖價格又不一樣。

作者:付暘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96929/answer/2664611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造型的必須給可行性、法規妥協;很多時候要給性能妥協……
其次,很多汽車廠的設計水平並不像想像的那麼高,真的畫不出來看起來就高大上的車子,怎麼可能造出來。不過好在現在都找外國人給設計,比如現代就比原來好看多了。
這些呢,是大遠了看,感覺一個車是不是高檔的影響因素。
下面還有這個車近看的感覺:
拋開造型的影響後,關於對看上去精緻與否的影響,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配合,也就是縫是不是均勻一致,材料是不是搭配合理。對於縫是不是足夠的均勻,這個是有技術瓶頸的,要想做好,投入巨大,不符合車的定位了就。關於材料的影響想了解其實很簡單,對比一下高低配的外觀差異,就能看出來了。同一輛車我認為對外觀影響最大的是輪轂和輪胎,道理就像人穿衣服,鞋穿錯了,葬送一身好衣服。


一分錢一分貨什麼都是這個道理,做什麼東西現在不需要考慮成本?低檔車價位在那,企業不能不盈利吧,那既然的把這部分利益留出來自然就要在一方面節省,也就是常說的性價比,個人認為性能好最主要,外表在好看毛病不斷,你不糟心嗎?說到這推薦個我平時用的維修軟體,汽車維修大師,有故障案例。說回來,還是那句話想外表好看奢華,性能又好,只能豁出口袋,這樣也未必兩全其美,就好比女人,外表長的漂亮,學歷又好家庭好,性格好的,又什麼都不圖你願意裸婚的,額。。。跟車一樣都沒有


具備了與價格極度不合的外觀設計(主要是已知的成熟設計)
如:


一打眼就能看出廉價感的,主要是車漆 PPG 杜邦 潤英聯 路博潤的漆 比國產的紅塔、三啊棵樹漆 好多了 噴漆的工藝也有差 人家用的ABB的噴漆機器人 國產車用的啥?人家大眾一條20w台車的生產線要比國產車20w的生產線貴四倍 人家的焊接 人家的衝壓 人家的設計~~人家的品管 人家的價格~~話說回來,現在吉利和長城的漆很不錯了,橘皮現象好多了


雷克薩斯Lc500.。。量產車做到這份上,真心不容易

雷克薩斯Lc500.。。量產車做到這份上,真心不容易


協調…比較虛…
有一天等紅燈,lp說旁邊一輛車怎麼看都透著一股廉價之氣…後來看了一下似乎是Q50L…我也覺得這個車看著不協調

還有早期起亞那個Op什麼的和索納塔,分別對應捷豹的一款車,具體名字不記得了,基本是等比縮小,但是那個造型的車子一小就不協調了

04款起亞的歐菲萊斯和捷豹S-Type...04款索納塔也像捷豹


很多都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在10年前,就算是麵包車,也給人感覺還好。

在20年前,雅閣皇冠桑塔納給人的感覺也很昂貴和了不起。

在30年前,隨便一輛轎車給人的感覺也是昂貴高不可攀,帥的掉渣。

在40年前,摩托車給人的感覺也是盛氣凌人,不可一世。

在50年前......

歸根結底,還是現在的車他么太多了,很多人都已經開始審美疲勞,加上物質生活不斷豐富。就算遇到卡宴、寶馬7、賓士S。很多人的感覺也很一般了。不過總有設計丑的,讓人有種題主所說的廉價感,前提是這車是放在2017年。


2016年12月中國國務院官方發表《發展權:中國的理念、實踐與貢獻》白皮書。
白皮書中稱,經過30年的經濟發展,中國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

人均GDP突破八千美元!中國汽車市場逐漸壯大,並從生存型消費漸轉變成發展型消費

發展型消費市場,消費者越來越成熟和理性,對汽車的外觀要求越來越高,品質差就會有生存型消費的廉價感,品質好就會捧成工藝品。而感官質量幾乎是現階段購買汽車考慮的第一要素。
記得2015年吉利博瑞上市時,被網友譽為「最美中國車」,在芸芸眾生的自主品牌B級市場憑藉出眾的感官質量博得一片喝彩。

當時的一份消費調研也顯示了消費者對其外觀和內飾的極大肯定:

汽車外觀的精緻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提高某一方面就能達成,而是造型、布置設計、生產製造等等各方面綜合表現的結果。固然會增加大量成本。
下面舉幾個例子聊聊~

左圖1的紅色分縫缺乏連貫和協調,右圖1的賓士就明顯技高一籌。

左圖2後視鏡底座處與A柱分縫沒有銜接,縫隙大小不均,感官質量較差,右圖2的處理顯然整體性和連貫性更好。

左圖3發動機艙的布置零件裸露太多,顯得比較凌亂,機艙前部緊固件較多,有種廉價感,對比右圖3感覺顯得高大上很多。

左圖4打開行李箱,電動撐桿的布置可能受尾燈造型的影響,安裝結構靠下,加上後保上方的緩衝塊區域及黑色飾板與周邊顏色的過渡不協調,感官質量較差,右圖4給人感覺乾淨整齊。

左圖5側圍/尾燈/後保交匯區域存在老鼠洞,右圖5 Lexus570的細節處理大大提升了精緻性。需要說明一點,左圖5是賓士GLE 400,對於這種進口車的細節,我們可以理解,因為畢竟人家在享受型消費市場更多的關注是整車性能。

然而有人會問Lexus也是進口車,為什麼產品理念會有不同?
眾所周知,Lexus在中國市場發展這麼多年,2016年銷量已經突破10W輛,卻一直堅持不國產,即使英菲尼迪和謳歌相繼與中國車企聯姻,Lexus也絲毫不為所動……
或許這裡最核心因素還是人在生產製造中的不可替代性。

Lexus美國工廠的一段視頻:
高品質的源頭 雷克薩斯ES美國工廠展示_視頻_汽車之家

對質量嚴苛的把控讓雷克薩斯擁有了極具競爭力的產品。相比對自動化生產的控制,雷克薩斯更加註重人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

在塗裝車間,工人用自己的雙眼和雙手對塗裝完車輛進行細緻檢查,對他們的要求是看得見0.1毫米的粉塵!
質檢線工人需要對車輛進行間隙面差、門開關流暢性、劃痕或臟污等等項目檢測,而這些完全依靠人手的感覺。在雷克薩斯工廠,要求檢測工人能夠帶著手套摸出1mm的誤差!

針對內飾縫線,要求縫線工人可以在90s內用左手(非慣用手)完成特定造型的摺紙。

所以這些要求技能,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培訓合格的生產工人!放在現階段的中國各大主機廠的車間幾乎無法想像。我想這或許就是Lexus堅持不國產最重要的因素。

綜上所說,不管是造型設計還是生產製造,想要各方面提升感官質量,擺脫廉價感,核心因素都是人,而人的成本是無法估量的。

中國的自主品牌想要提升品牌質感,突破品牌天花板,就要加大對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研發設計人才,生產製造人才也不能拋開,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概念林志玲,量產羅某鳳」的尷尬!或許也能誕生一個走向世界的高端品牌!


我感覺 汽車的外觀應該是這幾個部分潛移默化的影響的
1. 車身的線條鈑金。看低端的汽車就會發現 低端汽車的車身線條都很單一 並且生硬。沒有 曲面的變化 或者很少 導致加上 低端汽車 整體尺寸都不是很大。導致整體很單薄 想提高質量?改磨具吧 不過那可都是錢...
2 車身的裝飾性組件,比較 廉價 這是看得出來的比如 鍍件。或者一些東西
3。燈組 ,這個不用說了 一眼都能看出來。畢竟是 一輛車的眼睛。 奧迪燈廠雖然黑但不是浪得虛名……
4。輪胎, 我一直覺得如果改裝汽車 車輪的改裝無疑是對 整車影響最大的一項。第一是尺寸比較小。第二是輪毅的尺寸,外觀。都很小,並且 不美觀,一看就會有汽配城既視感。
5。漆面。我認為這是可以看出來的 好的漆面 能讓整車看起來上一個檔次 具體怎麼看 我也說不清楚....
以上提到的幾點 都是我認為對於外觀 影響最深的幾個部分。為啥不能優化? 無非全部是成本問題。
從幼兒園開始的汽車愛好者...


我覺得車是有氣質的,而氣質大都和價格成正比!


這是社會問題,中國人還存在著設計不值錢的概念


車輛外觀檔次受兩方面影響,一、造型。二、製造工藝水平。
先說造型,造型漂亮,但受法規、性能、工藝可行性影響,這是造型的邊界,也就是說不滿足這些要求就不能開。比如:碰撞安全方面,對發動機艙蓋稜線位置就有要求,對前風擋比例和發動機艙蓋後沿位置以及夾角就有影響,如果不能滿足這些要求,那車就不能滿足碰撞安全的要求,就不能宣傳滿足五星碰撞安全;性能方面還要考慮風阻等因素,這可影響油耗表現;當然工藝可行性,則與工藝方法以及工藝水平有關,有些形狀不能衝壓成型,或者衝壓成型有產生缺陷的風險,比如開裂,對於有些結構則要求更複雜的製造工藝。好的造型設計是在以上因素平衡之下,或者說在這些邊界以內達到最好的視覺效果。記得,某車型的廣告詞是:設計靈感的純粹呈現。我想說只有高手才可以做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其次,製造工藝水平,就比較多,比較具體和瑣碎。這指的是工藝可實現,具體執行的能力。比如:成型精度、成型表面質量、噴塗表面質量等;如果噴塗質量差,就會感覺顏色暗淡沒有光澤,如果成型精度低則會產生縫隙不均勻或偏大等。
製造工藝水平往往制約造型的發揮,但好的造型應該能兼顧較低的製造工藝要求。舉個不是車的例子,AK47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槍械,可以說是最成功的設計,就是因為設計性能好,對製造水平和環境要求極低而獲得大量生產,就像好的廚師用普通食材也可以製作美味一樣。
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設計師都是絕頂高手,所以較高的工藝要求還是難免的,這也是成本提高的主要因素。


比較一下大牌的衣服和地攤貨的外觀和材質...一目了然


外行+小白斗膽出來丟個人。
外觀設計的檔次或者說精緻程度跟價格定位是正相關的,如果低價產品外觀比高價產品相差不遠,對外觀黨的選購會不會造成較大的影響呢?
舉個栗子,如果一台售價50萬的車只比10萬的車漂亮一點點,而我這個純粹為代步購車的消費者是不是只買10萬的車了呢?如果我這樣的人佔到消費群體的10%甚至5%,那麼能夠提供高額利潤率、漂亮財報、漂亮KPI的高價車銷量不就降低了嘛摔!(ノ=Д=)ノ┻━┻
不知道汽車行業是不是這麼回事,其它很多行業肯定都是有的。說得不對輕噴哈~
PS:我覺得現在10w級別的車看著還不錯嘛~(╯3╰)


推薦閱讀:

如何優化大學生方程式賽車隊的管理制度?
為什麼有的賽車起步時會翹車頭?
為什麼混合動力車百公里加速度比傳統汽油車要快很多?而且還更省油?
渦輪增壓提高了熱效率(W/Q)嗎?是提高了動力性還是燃油經濟性?
97 號汽油和 93 號汽油差別是什麼?

TAG:汽車 | 轎車 | 汽車行業 | 汽車設計 | 汽車選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