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疚的心理機制是什麼?怎樣理性地分析內疚並採取補償措施?怎樣不被內疚的情緒控制做出衝動的事情?
(後話)關於內疚的研究蠻少的,再加上題主問題問得也很籠統,所以回答得自己都不太滿意,@丁若水 妹子見諒哈~~~
內疚的心理過程包括(摘自文獻):
(1)結果評價。事情發生後,個體會先意識到事情帶來了不好的結果或者有人受到了傷害。
(2)自我覺察。在事件發生後,個體意識到事件與自己有關。
(3)規範違背。個體意識到自己違背了某些規範,或是道德,或是規則,或者是個人準則。
(4)責任評估。個體會將所造成事情後果的責任歸到自己身上,對自我進行責備。
(5)自我評價。個體會進行自我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判定,一般會對自我進行貶低性評價。不過也有人認為,內疚體驗中不會關注自我形象、自我同一性等。
(6)行為歸因。個體傾向於認為是因為自己的所為或者無為而導致了事情的不良後果。個體越傾向於外歸因,內疚感就越少。
(7)補償傾向。個體為了減少內疚感,傾向於採取一定的補償行為。
有研究認為內疚有積極促進作用,內疚有促進作用的前提是在內疚的基礎上做出補償行為。具體要做出什麼補償行為就要根據情境而定了,只要能減輕內疚這種負性體驗就好~
要想不被內疚控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外歸因而不內歸因了。即認為這件事不是我的錯,是別人的錯或者環境導致的。除此之外就是事後補救,即為了減輕內疚感,採取補償行為。不理解題主所說的被內疚控制做出衝動行為是怎麼回事~
另,題外話:關於內疚的研究我覺得還有點意思的就是虛擬內疚了。「虛擬內疚(」Virtual Guilt)是指儘管人們實際上並沒有做傷害他人的事情,但如果他們認為自己做了錯事或與他人所受到的傷害有間接關係,也會因感到內疚而自責。
很多親情廣告利用的就是大眾的虛擬內疚心理。災難倖存者通常也易產生虛擬性內疚。
謝邀
現在被引用較多是霍夫曼給的定義:「內疚是個體危害了別人的行為,或違反了個人的道德準則,而產生良心上反省,對行為負有責任的一種負性體驗。」
一、產生心理機制:
(1)內疚是內傾性,內歸因才能產生內疚,如果有人把傷害別人的行為統統歸結為外界的原因自然不會感到內疚。
(2)內疚源自於個人內部道德的違規,內疚的標準總是比較私人化的,有些人撞倒別人會內疚,有些人覺得沒什麼,道德標準、社會規則、風俗等當然也會影響個人內部道德的形成,內疚是社會化的產物。
(3)與心理失衡有關,外在行為和內在心理準則產生矛盾不協調,只能通過調整心理準則或者外在行為來恢復平衡。
二、內疚和羞恥的對比
為了更準確的認識內疚這種複合情感(包含痛苦、害怕等基本情緒)有必要拿來跟羞恥對比一下,這兩者也很容易混淆,這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多。
事例:我在路上被吃香蕉邊走路,吃完之後看四下無人隨手一扔,結果後面跟上的一個老奶奶踩到了滑了一跤,我感到很內疚,這時旁邊樓上響起了責罵聲,原來樓上有很多人看見了這件事,我感到很羞恥。
由事例可見:
內疚是私人化的,我做錯了事,雖然沒有人知道但是我很內疚。
羞恥是公開化的,我做錯了事,大家都看到了,我感到很羞恥。
內疚關注的是行為,我做錯事了。
羞恥關注的是自我,我被大家看到了。
內疚是別人受到傷害,我內疚是因為我對別人做了錯事。
羞恥是自己受到傷害,別人責罵我,我心理受到傷害。
內疚有激勵作用,感到內疚會想補充別人。
羞恥有抑制作用,感到羞恥會想逃離現場。
1.儘力彌補
老奶奶摔到了,扶起來帶去醫院檢查一下,完全可以通過良好行為來彌補內疚心理。
2.接受內疚情緒
羞恥往往會導致心理問題,但的內疚往往是健康的心理,內疚能夠激勵我們彌補過錯,做出有益於社會和他人的行為。
3.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
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我們要認識到並接受這一事實。當我們因為某事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而不得不放棄時,我們不應該為之感到內疚。
4.吸取教訓
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吸取教訓將來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將類似的事情做得盡量好。
5.擺脫錯誤的早期經驗
例如有人小時候因為不幫別人忙,被別人不喜歡。長大之後只要不幫別人忙就會感到內疚,這可能是源於兒童經驗形成的潛意識認知:我不幫別人就是錯的,就會被別人不喜歡。
6.傾訴能消除不良內疚心理
內疚是私人化的,有時候可能夾雜著一些自己偏激的看法,傾訴之後你可能發現你內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謝邀。題外話:因為最近腸胃炎犯了,所以,和馬桶君和吊瓶軟妹相伴了一段時間。前面幾位已經回答的很好了,我更多的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
關於機制: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內疚更傾向於是「三我」之間平衡下的產物,是道德的超我對於本我的壓制而本我反抗後在自我上的體現。自我在兩者中間,採用內疚緩解超我對於道德的要求,同時妥協本我對於快樂的追求。是一種調節的結果。
怎樣理性地分析內疚並採取補償措施?
在一次諮詢當中,來訪者出現內疚其實非常具有迷惑性的一種情緒表現但同時也是一次諮詢可能有突破口,來訪者通常會比較容易的表現出淺層的內疚。諸如對於父母的內疚、對於朋友的內疚、對於很多的人和事的內疚基本會直接從來訪者的嘴裡說出來,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表達自己是內疚於他們的。但是,這是淺層的,這些說出來的內疚很多情況下只是用內疚的方式表現出來,實質上可能是對於憎恨(或者其他的極端情感)的反向補償,是超我對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的一種「禁止」,採用了更合理的更理智的情緒去標明並代替了這種想法。所以,對於諮詢中真的內疚的分析需要排除掉來訪者帶有的其他情感的反向補償產生的情感,這些偽內疚往往帶有著很強烈的情感和道德衝突可來訪者卻只用了內疚來定義且多時伴有陳述內疚的內容或者反覆強調內疚的內容(不過不排除更複雜的情況,就是內疚—反向—內疚這樣多層的補償。而且這些只是諮詢中的情況,多有偏頗)針對於個體個人,內疚的情感其實很容易辨認,就是你對於某一個人有著處於道德上的不安,這種不安不是十分的強烈,但卻縈繞著你,影響著你最近的心境,你希望做出一些補償的行為(包括道歉,物質補償等)去補償對方等,其實前面的人說的已經很明顯,從機制里也可以看出如何去分辨內疚。
至於補償的措施,我覺得丁爺你有點模糊了,這種補償的措施是心理上的還是外化在行為的,對於補償的定義不確切。我只能這樣認為了,你說的補償是為了讓內疚這種情感平息的一種行為。能採取很多種的行為,比如道歉、物質補償等都可以緩解或者平息個體因為內疚引起的心中的不安。這裡可能唯一需要多一嘴的就是:有些最後成為了心理障礙或者是精神類疾病的人,我個人認為很有可能是因為心中的這種不安引起了他們的極大的焦慮,焦慮引起了其他的心理病症等(或者這樣說,體內比如五羥色胺或者多巴胺等化學遞質含量少的人是否更容易將焦慮認為是不安等更容易引發內疚感呢?這個我不就是不是很清楚還是求教丁爺你了)
怎樣不被內疚的情緒控制做出衝動的事情?
我想這個只能是從歸因的方法上去下手了,這個大家說的不少,不多說了。
暫時這樣了,丁爺有疑問或者模糊的地方可以直接戳我。我先再去下…
道德契約是社會化動物合作的基礎,違背契約會增加再次合作的成本。
內疚應該是驅使自己補救惡化的人際關係的機制,避免被群體邊緣化,避免可利用資源的減少。
如果「做惡」對你的人際關係影響很小,你會覺得「惡行」的代價很小。所以異地戀不可靠;沒人監督的情況下惡行多。
你可以試著低估對方的價值。
不再合作意味著你要損失對方所有的可利用價值,對方的價值越小,你感覺到的損失越小,越感覺不需要去補救。
你可以轉移補救對象。
對上一任男/女朋友的錯補給下一任男/女朋友,告訴自己角色已經被完美替代,只要對現任的好就可以彌補之前的損失。
你可以給自己找理由。
如果你身邊的人認為你做的是對的,那麼損失就不會擴大。所以分手都是對方的錯;做壞事的人總有各種理由。(不管作什麼事,人總是試圖給已有行為找理由)
內疚源自恐懼和期望,恐懼自己實際行為與期望中自己應該的行為之間的滿足感落差。心理預設好了期望結果達到時的滿足感,一旦實際情況出現偏差,損傷了預設狀態,就會產生煩躁,憤怒,內疚等負面情緒。使你產生內疚的行為證明了這才是真正的你,期望的預設狀態是虛假的你,只要你試圖擺脫真實的自己,比方說暴力的,嫉妒的,貪婪的等,而去期望自己應該是溫和的,大度的,無私的,那就不存在有效的補償措施,因為任何補償措施又是在試圖脫離本來的你,所以結果必然又會落入內疚,嫉妒或憤怒,就好象貓抓自己尾巴的遊戲,一直那樣下去沒有結果。只有看清楚自己,理解並接受自己真實的狀態,從中學習,而不去對自己的未來狀態做不切實際的期望或想像才有可能補償內疚等負面情緒所帶來的傷害。
內疚的人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
內疚引發無價值感。
內疚引發攻擊與自我攻擊。
活在內疚的人,會做很多的犧牲和補償,需要真實地付出和寬恕才能從內疚中解脫出來。
內疚是自我罪責感,即攻擊性對著自己,包括條件性情緒反射帶來的不受控制的自我攻擊,以及認知性情緒帶來的自我攻擊。
我本人有時做了不合道德準則的事常常內疚
不僅僅是因為做了這件事
而是為內心某個角落無法壓抑的成就感而無法原諒自己。
或者說,我發現自己其實內心深處不因為做過此事而感到內疚,我發現我的道德準繩並沒有那麼嚴格,我因此而責備自己。
我一度認為會內疚的人是善良的人。某種程度上也是不公平的善良。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會迷戀不必要的精緻?
※弗洛伊德的書值得看嗎?
※「手扶電梯單邊靠站」的規則合理嗎?
※弗洛伊德的學說是偽科學嗎?
※大腦的「行為性」成癮與毒品、藥物類成癮有什麼區別?心理上有什麼區別?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