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人被別人否定時會感到憤怒?
在言談中,被別人否定自己的觀點時,我常常會立刻感到十分憤怒,亟不可待地證明自己的正確性,這是為什麼?
這種爭論圍繞的往往是小事或者一些個人觀點,事後回想很無聊。但是那種被別人冒犯的憤怒往往發生在一念之間,幾乎不能自控。怎樣避免這種無謂的憤怒?
謝謝邀請。
在科胡特開創的自體心理學(經典精神分析的一個關注self的分支)中,管這種情況叫做「自體破碎」。要理解自體破碎,首先要理解自體self。
這可能牽扯到一個非常古老的話題——人的自我,自我意識,是何時以及如何誕生的(此處的自我,是廣義的自我,不是自我心理學中特定意義的自我)。人,生來具有自我么?還是在社會中通過適應環境、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才發展出來的?
在自體心理學、主體間理論以及當代的依戀理論中,自我產生的時間被一再往前推。因為當代科學講究實證,必須有實驗能夠證明自我的存在,所以,目前有關自我存在的實證是通過依戀理論證實的——自我在嬰兒三周左右的階段就存在了。因為三周大的嬰兒可以進行目光對視。(我在一次capa主辦的依戀理論講解會上接觸到這個數據,如果不準確,歡迎糾正。)
如果人生來具有自我,那麼這個自我的基本需求是什麼?
從自體心理學到依戀理論,似乎都在重複同一個答案:自我生來渴望及時、快速、正確的被響應。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小嬰兒的哭。據說新媽媽具有一種本能,能夠從哭聲中判斷孩子是因為餓了哭鬧,還是因為要換尿布而哭鬧。當媽媽可以正確的響應嬰兒的哭鬧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說,嬰兒的自我(自體)被及時、快速、正確的回應了。在此種情況下,嬰兒新生的自我的統整性就被保全了;反之,如果媽媽過分延遲響應,或者乾脆忽略孩子的需求,那麼嬰兒的自我就被打碎了。
換做成人的角度來看,也是類似的。當一個人的主張、需求,被錯誤的理解,並且給予錯誤的供給的時候,這個人的統整感就被打碎了。當一個人的觀點被挑戰,被批駁,則會引起更強烈的破碎感了。所謂「整個人都不好了」,大體指的就是上述情況。
簡單的總結一下的話,可以這樣來說:
人生來具有一個自體,自體基本的需求是維持其統整感——能做事的勝任感、被理解的感覺、被正確的響應的需求。當統整感被打破的時候,也就是「自體破碎」的時刻——整個人都不好了。
自體,說到這裡,是不是很像一個東西?是不是很像「自戀」?
沒錯,從某種角度理解,自體關心自己的統整感,也可以稱為自戀。自戀,雖然在社會語境中不是一個褒義詞,但是在心理學語境中確實非常重要的一個詞。自戀,是一個人發展的動力。
為什麼有的人似乎很強大,百折不撓?沒什麼能夠摧毀他的自體?為什麼有的人有很脆弱?稍遇到一些非議就要爆發?這關係到自體發展過程中是否受到過不正常的挫折。
對自體的正確理解、及時響應是不可或缺的。同樣,撫養著不可能永遠正確理解、及時響應小嬰兒自體的需求。這種缺陷不但是必然的,其實也是必須的。這種合理的挫折、合理的誤解、合理的延遲,造就了小嬰兒的自體逐漸接納不完美的世界。
有一點很重要:媽媽盡其所能照顧嬰兒自體的情況下,無可避免的一些不完美,造成了嬰兒合理的挫折,逐漸接納不完美。在這個公式中,「媽媽盡其所能」是背景顏色。再這樣充滿愛的背景顏色下,「點綴」的不完美瑕疵,恰恰是孩子接納不完美的世界的養料。在此種情形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具有百折不撓的強大神經。
而早期沒有體會過被媽媽儘力理解的孩子,可以說是帶著對被理解的渴求長大的。願望可以被壓抑,但永遠不可能被消滅。自體渴望被理解以及正確回應的願望被壓抑的越久,越容易從其他的地方噴涌而出。比如,長大之後,隨著身體力量和知識頭腦的增長,孩子越來越體會到——我可以用力量讓別人來理解我、順應我。如果孩子訴諸於肢體對抗,那我們就遺憾地看到了暴力的產生。
題主還說道一個情況,在與他人爭辯之後,自己也明白那不是什麼原則性問題,甚至覺得自己剛才的做法很無聊。
我覺得這種現象正說明題主的「自我功能(狹義自我,自我心理學中的自我概念,弗洛伊德理論中自我本我超我的那個自我,起到調適功能的精神裝置)」是良好的。自我功能可以觀察到自己做了不理性的事情,而且自我並沒有太大的自我指責(起碼不是嚴重的自我批評),這說明了良好的自我功能:具有觀察力的自我、具有反思精神的自我、保護本我(自體)的自我。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做人要理性,要講道理,不要太感性太感情用事。因此當題主被人否定時,會認為問題出在了自己的觀點對錯上面,而沒有把注意力放在憤怒這個情緒上。
我的建議是大家可以拋棄這樣的去人性化的愚蠢落後觀念了。在我看來,人的任何情緒都是有功能的,如果情緒是無用的,不利於成長和生存的,那我們早就被自然選擇所淘汰掉了。
憤怒情緒也有著它重要的功能。我們之所以憤怒,是因為受到了侵害。這種侵害可能作用在我們的自尊,自信,個人界限,人格,權力,利益,財產和擁有的關係等方面。在題主的案例里,你的憤怒很有可能是因為沒有得到關注,尊重和理解,自己的言論自由或者社會形象受到了損害,因此你會感到憤怒。
當我們在這些方面受到侵害的時候就會感到憤怒情緒。憤怒的功能在於,當我們受到侵害的時候提醒我們去維護和修復被侵害的東西。
試想如果你永遠不會生氣和憤怒,每次別人欺負了你你都笑呵呵的,肯定大家都會覺得你很好欺負,於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欺負你占你便宜。所以是的,憤怒肯定可以保護我們,但前提是你意識到憤怒情緒是一種提示,需要我們去維護和修復被侵害的領地。
很多人不喜歡憤怒或者看不到憤怒(或者其他很多所謂的消極情緒)的價值,是因為並沒有在體驗到情緒的時候做出正確的反應。而很多人會持續地憤怒,也是因為沒有在被侵害之後,有效地維護和修復自我,而是以報復性的或者迴避性的方式回應。結果就是被損害的部分一直處於受損狀態,也就讓你持續感到憤怒。
比如當別人評價你:你的觀點完全就是空穴來風,瞎說胡扯啊,有任何根據嗎?這是一個明顯帶有貶低意味的問題,你會立刻感到憤怒,因為自尊、自信和發表言論權力被損害。
很多人的回復可能是:
「你TM才瞎說胡扯」 (報復反擊型回應)
「對啊就是空穴來風,你能拿我怎麼樣?」(自暴自棄型回應)
「我絕對是有根據的,比如。。。」(就事論事型回應)
或者 沉默不語或者打哈哈把問題敷衍過去
在這些回應中,報復反擊型不光可能可以出氣,但無法贏得對方尊重,反而可能招來更多侮辱。自暴自棄型也無法維護自我。就事論事型完全忽略了尊重的問題,默認對方的不尊重是可以接受的,所以看似在回應,其實也無法贏得對方態度轉變。不回應的話,結果也不用多說。結果就是雖然你給出了回應,但你的自尊和自信仍然沒有得到重視和修復。所以你的憤怒情緒會持續存在,不光你會感覺很糟糕,你和對方的關係也會因此大大地受損。
你也可以回復:
「我的觀點是否有根據我們可以意義探討論證,但是前提是你要尊重我表達和與你分享我看法的努力」
「如果你認為我的說法有誤,請你告訴我我具體錯在哪裡,我會很樂意接受你的指點。但是當你說我空穴來風,瞎說胡扯的時候,我感覺不到你的說法有任何指導意義和說服力,反而會覺得你是在刻意傷害我」
「我相信你這麼想有你的原因,但是你說話的方式讓我覺得你的原因可能理性不到哪裡去」
這樣一些回應,直指衝突的核心,可以成功地維護了自己的尊嚴,提醒了對方不要輕易地越界觸碰自己的自尊(這話說完之後是不是感覺很爽,很漲姿態,心裡立刻舒坦了?)。
總結一下就是,憤怒提醒我們保護自己,如果你成功保護,憤怒情緒功能完成,很快消失。如果忽視自我保護或者保護失敗,憤怒情緒持續激髮狀態,最終傷害自己。因為得到的肯定太少。我便是如此。如果你得到的肯定的體驗很多,就不會這麼介懷。
如果別人否定的恰恰是自己最為看重的地方,也就會激起最大的憤怒;如果這個否定自己的人,剛剛好是自己比較在乎的人,憤怒加倍;如果否定的又剛好是自己也認為如此的,憤怒再翻一倍。
我覺得根本原因在於,自己的確很在乎,也就是很執著於這件事,這個人。假如沒有這麼執著,也就不會這麼憤怒。
所以,如果這個你在乎的人,不了解或者不在乎你的感受,說出了否定你,傷害你的話,你也許要考慮一下,是否和他溝通一下,告訴他,這件事情自己很在乎,希望他不要隨意否定。畢竟,沒有人是絕對的專家,可以橫加指責別人。
其實,許多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不合,就是因為從小孩子受到來自父母太多的否定,以至於只要和父母在一起,就會出現應激反應,不管說什麼,都擔心被否定。
假如否定你的是你的上司和客戶,也許真的因為你的工作還欠妥當,但也很有可能是對方不懂得尊重人,也沒必要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假如否定你的是自己的好朋友,那也許你要考慮一下和他的關係啦。因為大多數時候,朋友肯定是要安慰自己,鼓勵自己的。除非,他在否定之後,還給你提供了新的改進視角,否則朋友絕不會無緣無故的否定你的。
總之,擔心別人否定,還是自己太在乎。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是銅牆鐵壁,讓別人挑不出一點毛病的,既然如此,就遠離這些喜歡否定你的人,甚至以否定你為樂的人。如果是父母,就和他多溝通,如果是上司,就提升自己,讓他無話可說;如果是無理取鬧的人,在心裡鄙視他,徹底不在乎就可以啦。你要相信比你優秀的人不會因為你否定他而憤怒
面對別人的否定,我們應該怎麼辦
1.
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都會被別人否定,同時,我們也會否定別人。
我也總是認為,否定有不同的情況。
所以,我們試著從主客體的角度和不同情境下的否定,來面對別人的否定。
有人告訴我,她去理髮店弄了一種新髮型,又是什麼又是什麼什麼的。弄完之後她很滿意,也有一些小小的自得,高興地回到寢室,結果室友看到她換了髮型,瞪圓了雙眼,笑(這種笑實在描述不出來,類似於哭笑不得的。。。還請自行腦補)著對她說,呀,你弄頭髮了,怎麼這麼難看!
。。。
她說,當時就想狠狠地罵室友一頓,可是畢竟還是理性佔了上風,她剋制住了。尷尬地笑笑,解釋自己就是隨便弄了一下。
「真的覺得不好看也沒什麼,但是你也不必要這麼直接地說出來吧。最討厭那種開玩笑戳人家軟肋的人,讓別人感覺不爽到要死又不能發火,否則還會被倒打一耙說開不起玩笑。」
其實,別人的這種讓我們幾近抓狂的否認,可能表現在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辛辛苦苦做了幾天的工作,上司一看,覺得不滿意,讓你重做;
我們辛辛苦苦做了一天的家務,家長回來說,地怎麼還是這麼臟;
我們盡心儘力地幫朋友辦事,卻沒有達到朋友的期望。我們本身就有一種內疚感,可是朋友反而也表現了出對你掩飾不住的失望;
......
2.
當然我們也可能會發現,我們因這些行為產生的憤怒,其實是一種在乎。
我們在乎著兩個東西,一個是某些事情、事物的價值和情況,一個是別人對這些事情,事物的看法。或者說,一個是客體,一個是主體。
緊接著,在在乎這些客體的事情和事物的時候,我們已經形成了對它們的認可。
然後我們會去關注另一個我們在乎的——別人的看法。
這個過程是充滿誘惑的,不過卻也是危險的。
充滿誘惑在於,別人可能認同我們的觀點,這樣我們既保持甚至增強了對那些客體的觀點,又證明了自己的看法的正確性。我們的幸福感急劇上升;
危險在於,別人不可能每時每刻都認同我們,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認同我們。這樣,在別人的否認下,我們可能陷入一種矛盾之中,陷入自我懷疑之中。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看法是否真的正確,不知道應不應該堅持自己的看法。於是,我們被一種內心認知的不和諧包圍,感到難受,感到窒息。
當然我們會馬上意識到這種不和諧,開始調整這種不和諧。調整的辦法有兩個:堅持自己或者是認同別人。
對於正常情況下的我們,否定自己、認同別人無疑是更加痛苦的,尤其是在我們已經形成了對客體的看法的情況下,這種高期望與低回報讓我們更加不爽,我們的憤怒等的負面情緒也隨之湧來。如果這種情緒又因為對方的地位或者我們和對方的關係等不能及時、有效地宣洩,我們快要崩潰的感覺也就會出現了。
我們如此在意別人的看法,大概我們自己並不重要吧?
我們如此在意別人對自己在意的東西的看法,大概我們在意的東西並不值得我們去在意吧?
畢竟從小到大很多人都教育我們,自己是看不清楚自己的,別人的眼光才是重要的。我們堅持自己的看法,就是鼠目寸光,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就是不好。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嘛。
然而就是這種意在讓我們不自私,不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的灌輸,讓我們對以上兩個問題形成了錯誤的認知。我們活在別人的認可之下,我們自己不重要,我們自己在乎的東西也不會比博得他人的認可重要。
3.
然後,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審視別人對我們的否認。
我們需要看到,有時候,別人對我們的否認,其實是TA自己內心缺乏能量的表現。
前面說到高期望與低回報,低回報正是這個意思。
低回報是說,我想給你肯定,可是我給不了;我想給你愛,可是在此刻我自己都給不了自己足夠的愛,哪兒還有剩餘的給你。
而不是說,我可以給你肯定,但是就是不給你;我可以給你愛,但是就是不給你。
比如面對在外勞累了一整天的父母對你的否認,你意識到了,此刻父母比我們更加需要愛和支持,他們沒有肯定我,是因為他們真的給不了我們肯定。
比如面對對你失望的朋友,你意識到了,他並不是沒有看到我的付出,而是他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敗之後,將希望寄託與你,你卻也沒有達到他的期望的時候,將那種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轉嫁到了你的身上,因為這樣至少讓他覺得是你無能,而不是他自己。
我們這樣一層層地看清別人的時候,就會為他們的這種軟弱深深地打動。我們發現,其實外表表現地那麼強勢不理解自己甚至有些無理的父母、朋友,或者其他人,在內心那個小孩同樣無助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和我們一樣需要認可和愛呢。
4.
最後我們來說說生活中的另一種否認,就是那種惡意的否認,無時無刻不在的否認。
就像網上說的一句話:生活中當你努力向上爬的時候,總有幾隻dog想方設法地將你往下扯。
其實有時候這些人和前面說的一樣,也是需要別人認可的表現。他們通過否定別人,來提高自己的自我認同感。不過是我們和他們的關係並不是那麼親密,我們更加不願意去消耗自己的精力去滿足他們的渴望。
面對這些人,我們或許也可以去試著了解他們的內心,去體會到他們的脆弱,去給他們我們力所能及的鼓勵和支持。讓他們的生活也多一些陽光和溫暖。
(轉載請聯繫QQ3403475262,且轉且珍惜)
你會因為別人不贊同你的觀點而憤怒,因為你把你的觀點等同於你自己。
從表面看是因為你不自信。更深一層看,是因為你覺得你的自我被傷害。
佛教里說人的痛苦根源是我執,人們的憤怒情緒多與我執被破壞有關。
你把你的觀點認同為你自己,你的觀點被否認,你覺得你自己被否認,因此感到憤怒。
要打破這種憤怒的情緒鏈,你要能從潛意識曾意識到,你的觀點不是你自己,你的觀點被否認,不代表你被否認。
胡克否定牛頓,牛頓很生氣。普通人否定牛頓,呵呵噠,你是啥玩意兒?此即所謂,戳不到點子上。
拋一個觀點:這世上除了自己,再無人100%信你自己。
他人,出於憐愛、呵護、私慾、甚至佔有慾,不可避免、也自以為正確的,否定你身上的某個或某些部分。
從我的經驗出發解釋一下這一點:
面對這些含有否定意味的話時,只覺不可辯駁。因為辯駁的語句說出口的瞬間,你的辯駁業已失敗。而辯駁的想法本身,已經證明這些語句的不可辯駁性。
曾因為不想辯駁而以為自己是怯懦者,因而接受所有語句,甚至反覆思忖其正確性。可卻從未懷疑過「自己是怯懦者」本身,是否有待商榷。
現在我可以做到,面對否定,接受自己的激憤,進而冷眼觀望。是,何嘗不希望自己是仍如希望那樣百般柔情。但,不冷眼看,那一切都只是美麗的假象了。
無所隱藏。
自卑呀
一個可能的角度。他們並不真的想跟你討論事情的正確與否,這個事情本身對誰都不那麼重要。單純的否定你,惹你生氣。
憤怒源於對自己無能的恐懼。我們憤怒常常是因為自己的軟肋被戳中了。
而這種恐懼或者說是壓力迫使個體做出證明自己並不無能的行為,而憤怒只是其中的一種行為而已。
客觀地看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敢於面對和接受自己最脆弱的一面。
因為你不夠強大
不夠強大 所以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 甚至會因此而憤怒
有一種情況,是因為自己持有的是一種偏見,所以一聽到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觀點就變得憤怒,有時候是因為對自己也沒有充足的信心,或者自己也沒有持有確定的依據*(多數情況下是主觀判斷而不是來自於客觀推定),所以在遇到另一種觀點就會變得憤怒,這種憤怒來自於自我否定。試想,如果有個人說2+2=3,那麼人們的想法就不是憤怒,而是可憐。。
武斷的性格,不足以確定的信念,自我否定的痛苦關聯,都值得注意。
有個小說里常用的詞,描述這樣的狀況——「惱羞成怒「。
話分好幾種方式來說,不是否定別人就一定引發憤怒。
有些人知道怎麼說,有些人就不會說。
要考察這個狀況是怎麼實現的,那麼我們可以考察一下這個過程發生時我們在想啥。
首先,如果我們心裡的想法沒說出口,沒有人知道我們的想法,從而沒亮出臉來被別人戳,那別人否認我們的想法,我們心理會好受很多。
這時候我們知道:他只是就事論事,他說得對。他不是在攻擊我——根本沒人知道我的立場。
這時候,我們有了另一個詞來描述:對事不對人。
而當我們的想法和立場已經被人知道或者,我們已經通過暗示,向人表明了立場了。這時候,如果再有人來否定我們的想法。我們就會產生這種感覺:他是在針對我。即攻擊行為判定,就會引發憤怒甚至反攻。這時候我們不認為他是在描述事實,而認為他是在攻擊自己。攻擊行為一定會引發憤怒。這個過程發生的基礎,是個體對其它社會成員的「個體認同」渴求。在社群動物的社會群體中,個體無時無刻不在追求其他社會成員的認同。當得不到這種認同時,就會感覺很糟糕。當導致自身這種不被認同的狀況產生的對象明確時,就引發了憤怒,我們就明確了攻擊對象。
然後我們考察一下,那些令人憤怒的說話方式,多多少少都帶著些冷嘲熱諷的味道,和揚己抑他的攻擊性。他們說話時總是透露出這麼個意思:你很low,大家都看看,我是怎麼證明你比我low的。你學的東西都不入流,你就是個笑柄。
有些人比較單純,容易產生一些小自大,就更容易開啟嘲諷模式和忽略模式,這時候他有意無意地就是在產生攻擊行為,並追求這種快感。通常開啟嘲諷模式和忽略模式,是最令人憤怒的攻擊行為,哪怕觀眾只有他一個,哪怕我真的說得比他有道理,我們也會覺得很丟人,然後怒向膽邊生...然後就吵起來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智商被拉低了。當然,也有可能是我拉低了別人。
相比於這種說話方式,有些人說話就比較中肯,完全避免了這種意思的產生。這種人說出話來,就比較令人信服,也就是真的,對事不對人。他們一般,順理成章,不偏不倚,中正平和。但就算這樣,也一樣免不了俗。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反覆遇見兵,他們也漸漸學會了,沉默是金。少了些爭執,也多了些醞釀和反思。有些人因為生活經驗的因素,心眼兒小點兒,見識少點兒,安全感少點兒,又是朋友同事,我們也就讓著點兒。
遇上不講理的癩子,他直接開啟了「你說話沒道理模式」甚至謾罵模式。我們磨破了嘴,也沒啥用。他雖然嘲諷我們成功了,但他沒有道理,憑著三尺厚臉皮,能行多大的天下?他用沒道理嘲諷我有道理,暫時哄騙了大眾,沾沾自喜,我何必羞怒——他只是個不講道理的人而已。如果我們說話,只是為了追求眾人的認同,那我們難以讓自己說的話合乎道理——群眾性盲目並不鮮見。話說出來,眾人附和我就飄飄然,眾人反對我就耿耿於懷,忘記了最初說話只是為了闡明一個道理。如此就失了初心,被眾人的意見給綁架了。於是當一個人真要潛心修養自己,那他就更能認識到,沉默是金。我們的傳統經典里,關於修身養性的部分,有很多都是在說這個。沒事兒了,揀有意思的讀一讀,受益良多。外國的,有個什麼柏拉圖對話錄(沒怎麼讀,書名忘了差不多了),裡面的蘇格拉底就是個到處和人論理的傢伙,最終被眾人判了死刑了。而且他說的道理,大都挺有道理的......沉默是金,多說無益,沉默是金。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有些話是必定要有人說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說,而敢說,這是文人風骨。自古以來都少有這種人,因為這種人的下場,最終多少有些慘淡。古有屈原,近代康有為、魯迅、李大釗,今有梁漱溟。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就是老子的至高境界了。當然,我們俗人可以借鑒,不能強學,也用不著。
複雜的東西我簡單的說~
不是所有的被人否定你都會在乎對嗎?你明明知道只是別人言語和態度上的否定,不會對現實產生影響但還是引起了你的心理波動,所以你要弄清是:
1、是所有人的否定都對你產生影響嗎?(你可能只是希望得到Ta的肯定)
2、這些否定中是哪些方面的否定對你產生了影響?(豆腐腦是鹹的還是甜的是個關乎尊嚴的問題呢)
3、明確這些在意的否定中,你的 目標 是什麼,因為人的行為會不由自主的希望得到外界的肯定評價,但這個肯定評價不一定是我們這個行為的目標,你知道自己的真正目標是什麼就能解除由別人的否定引起的不適感。
如果你的目標是讓別人對你的觀點贊同,抱歉,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想想,從小到大,老師開班會說的每個觀點你都贊同嗎?書上說的定理公式每一個你都能理解嗎?人跟人之間的互相理解是如此之難,以至於可能a和b說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但他們還在互相否定,因為,觀點本身就是抽象的,我們再怎麼努力也只能靠近他,卻永遠無法摸到他!
回到第一個問題,既然人跟人之間很難互相理解,那麼你試圖說服別人就是一件難度係數很高或者無法完成的事,自己都感覺到了做這件事很無力當然會憤怒啦~
最後附上蔡康永的:我每一次參加奇葩說抱的態度,衡量這個題目的立場,並不是截然劃分黑白兩邊,而是傾向于思考,多往哪邊靠近一點,我會更喜歡這個世界,這是我採用的一個簡單的標準。」 (此處應有掌聲! )
威不足多怒,還是得提高自己的能力,有了真本事,他就是反駁你,你也會想他說的有沒有道理,或者看他就像個無知的小娃娃
要看否定你的人你在乎與否,不在乎的人直接無視之,在乎的人,才有憤怒的可能,另外一個open的心態也很重要
同求,我也是這樣,其實理智告訴我我立刻走開就好了,但是覺得自己是正確的時候就覺得很不爽,如果證明我是錯的,我就會立刻道歉,但是我又知道不能這樣較真
優秀的人不會因為被不如他的人否定而憤怒。
推薦閱讀:
※怎樣規劃建設一個心理諮詢室?
※為什麼看電影看到尷尬處時,會不忍心繼續?
※女兒太聽話了怎麼辦?
※如何看待蔡康永談到出櫃時失聲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