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嚮往投行這個行業?

在校大學生好多都有這樣的憧憬,包括我在內,是不是太浮躁了


目測,20%的人是真正喜歡這個行業,如@Jenny Wu同學。這些人會去了解這些職位的具體狀況,去有意識地拓寬自己的人脈,並知道自己要付什麼代價。

然而80%的人言必及投行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投行高薪,有良好的轉業機會(商業公司,諮詢,基金,通過積累的人脈自己創業),附屬的社會地位,這些特質推遲了做人生選擇的時間點,即使你不知道想做什麼,去投行也不可能是個最壞的,會後悔的選擇。

其實,有多少人真正適合投行這種每周80小時,忙起來連熬幾天,用命換錢的工作模式?又有多少人真正願意犧牲生活,把工作作為唯一樂趣?沒時間娛樂看閑書聽音樂陪愛人陪子女,這些你真的考慮過了嗎?

說是不是存在投行熱是無意義的,因為這實在太明顯了,phd不搞科研去做quant,不為科學進步添磚加瓦,而是去參與個你死我活的負和遊戲。名校商科學生不去企業界創造價值,而去投行ibd做二道販子。我不否認這些行業的價值,相反,我覺得它們不可或缺,但確實被炒得太熱了,這絕對不是社會配置人才資源的最佳模式。

什麼人是真正愛這個行業的?是那些即使工資和bonus打折,即使有更高工資的offer放在眼前,仍然選擇留在原行業的人。他們想一輩子在行業里發光發熱創造價值,我們身邊應該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朋友才對,他們可以在投行,可以是設計師,可以是碼農,可以是人民教師。

我們貪婪,我們都需要錢,可錢若是變成了選擇工作的唯一度量,是可悲的。


又一年過去了,看看自己過去說的話又有種奇特的感覺呢

====================================================================
居然100了,將近1年半過去了,寫下上面那段文字時才剛剛入行踏上正軌,充滿著無知者無畏的輕狂。回過頭來再想想這兩年多投行的工作經歷,主要有如下感想:

1. 中國的投行是一個非常容易產生幻覺的職業,打交道的都是企業高層,出入高鐵一等座打車不眨眼,各地高檔消費場所也去了不少,總覺得自己也是個人物,小點的企業家還看不大上眼。實際是這些資源都是在團隊和公司,甚至是行業層面的平台所給予的,經手千萬上億的生意,卻往往忘記自己只是一個基層打工仔。
2. 中國的投行是吃政策飯的行業,政策有利就光鮮,政策不利就沒飯吃。具體不表,找到一個強大的團隊非常重要。
3. 中國的投行人離開投行就業範圍太窄,如果能晉陞到管理崗位脫離日常事務,投行是一個美妙的職業,但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大部分人沒法將這碗青春飯吃一輩子,不像技術和銷售職位,自己創業的難度相較他們高不少,養尊處優之後也沒了創業者的狠勁和拼勁。
4. 但是投行也不是一個不好的職業,挑戰多,平台高,待遇也相對優厚,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出差的體驗,也不是什麼職業都能有的。
5. 目前中國的「證券公司投資銀行部」應該是屬於產能過剩的行業,個人的成功與否主要是兩種路徑,一種是繼承長者的客戶資源,另一種是依靠對業務拼搏和專業的服務獲得自己的客戶資源。兼而有之者一定會成功,有其一者日子也能過得不錯。但是兩者皆無者將很難在這個行業繼續生存下去。

==================================================================

一個月20天出差,可能周一在貴州的群山裡面,周四回上海住一晚上,周五一早出發去山東。一周最多和女友相處2天,而且一個電話來,不管在做什麼,可能都得馬上收拾東西趕赴機場。有人無法忍受,有人樂在其中。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其實還是這個職業的平台很高,結識的人的層次都是企業老總一級的,儘管各有各的毛病,但是他們能到現在這個位置也必有可學或者引以為戒之處。不平凡的人看多了,平凡的人是什麼樣的本性,有什麼優點和缺點,時間久了一眼就看得出來。

還有一點是,這個職業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吸收新知識新經驗,同時又強調獨立思考的職業。我大言不慚的說,我還算是一個知識面很廣的人,我所學的各種知識,在接觸的各行各業的企業中,有助於我迅速了解情況,並且做出判斷。並且,哪怕你是一個底層的小分析師,但是在項目好幾個月,對企業了如指掌。就算是董事總經理,如果他不熟悉企業,溝通起來也不會有任何的架子,團隊成員之間沒有森嚴的等級關係,都憑知識和經驗說話。

這個職業在另一方面,對人的吸引可能是它的上升空間,尤其是金錢方面沒有封頂,存在著近乎無邊的可能性,也許沒有背景的年輕人進入一家國企工作,成為中層退役已經是很高的成就,但是新聞媒體上各種所謂的「金牌保代」年薪xxx萬之類,確實能提供一個很好的生活願景。但是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如果你考不上保代,那麼薪酬也就是屬於一個「還不錯」的水準,絕對說不上高薪。況且往後隨著註冊制鋪路工作的不斷推進,保薦代表人最後是會走下神壇,投行的價值也會從保薦轉向承銷。如何把股票賣出去,賣得好才是本事,那就更需要保代的個人綜合能力和人脈關係,而不是單純的考試能力了。而一個保代,很常見的退出路徑有諮詢、風投基金、上市公司董秘、財務總監等等,這倒都能和高薪沾點邊。

我所說的情況實際上是證券公司的投行部,用洋文說就是IBD,不知道題主指的是歐美意義上的IB還是國內的IBD。


=================================================================


關於@Danny W的答案補充一點,投行內部從前台到中後台是分很多不同function的,可能行外人看來只要你在投行工作就是ibanker,其實投行內部是分工很明確的,有一個行內講笑的說法是「Banker瞧不起trader,然後banker和trader一塊瞧不起其他所有人」。。。雖然可能沒「瞧不起」這麼誇張,但是的確有的部門就是整天受氣的,比如operations和IT,一旦出了什麼問題被trader和banker吼是家常便飯。。

所以那些IT或CS剛畢業就沖著高薪去投行做邊緣工作、放棄Microsoft offer的人啊,一定要想清楚!第一,在投行做後台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光鮮,說白了就是個supporting department,是花公司錢,不是為公司賺錢的;第二,學新知識的空間太有限了,對個人發展真的沒多大好處,除非你做幾年想去讀個MBA轉前台,或者想多認識些banker擴大自己的network.

最後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個外資行的finance manager結婚,娶了個空姐,婚禮主持是另外一個空姐,男方這邊的賓客有不少都是投行界的同事。該主持人以為只要是在bank工作的就叫Banker,於是就說啊我們XXX非常幸運,嫁了個事業有成的Banker。這句話一出,男方賓客好多人都開始偷笑,互相交換眼神,大家內心潛台詞都是「你一個做finance的算什麼banker......」

以上
=======================12.5 補充+更正===================================
先謝匿名網友指正,上面的回答只是想說明「投行並非大家想得那麼光鮮」,答得匆忙,有些說法的確失當,在此做一些clarify和更正:

1. 說後台「完全不賺錢」的確不妥,這裡是相對前台而言。後台即便為銀行盈利,利潤在數量上和前台也是沒法比的。所以才有revenue generator和cost center的說法,後台之所以稱為後台,就是因為主要為前台提供輔助,不直接為公司盈利,或者說後台賺的錢並不是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投行並不指望後台賺錢。。

2. 的確即便是同一個部門中,也有不同的team不同的project不同的function, 之前的回答里沒有細分到這種程度,一是覺得與原題並不那麼相關,二是自己對各個部門的具體分工也並不了解。答題的本意是想告訴題主並非所有在投行工作的人都那麼光鮮,臟活、累活、邊緣活照樣有人干。並沒有貶低、否定後台的意思。

3. 不能說在投行做後台絕對學不到東西,得不到個人發展。但是平心而論,作為一個CS/IT剛畢業的大學生,假設你對自己的專業還是很有興趣很想繼續深造的,什麼樣的職位exposure更大、接觸到行內傑出人才的機會多、學新知識的機會多?我想大家心裡也有答案。我並不認為MBA+前台就是人生贏家,只是不希望很多人沒有搞清楚銀行IT部門是做什麼的,抱著進了銀行就能成為金融巨子的想法扎堆去申投行,最後既沒有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沒有真正地在知識和技術上提升自己。當然也有人覺得碼農太苦逼,有份高薪穩定的工作才是人生贏家——人各有選擇,但做選擇之前也要弄清楚自己面對的是什麼,不是嗎?

4.最後,我不是學IT學CS的,所以網友說得沒錯,我沒有親身經歷,可能並沒有什麼資格說這些。但是我有很多在投行做後台的朋友與我交流過他們的工作感想,所以我對於後台工作的性質還是有點了解的,如果你沒有很大的野心,喜歡穩定舒適的工作,投行後台絕對是很好的選擇。

我的回答並不只是我一個人的觀點,是提取了周圍各種級別行內人士類似的想法,你可以說是hearsay, 可以說不是first-hand information, 但可以保證並不是無端揣測。
=========================12.6 更新======================================
我的回答本意只是補充Danny W的回答,想到了一個小笑話而已。。後來問的人越來越多才做了認真補充。

知乎微博上貼出我的答案,缺少了Danny W的回答,顯得我答非所問。所以真正對投行感興趣的同學請不要忘記去看前面的回答。

至於那些吐槽我中英夾雜是在裝逼的,我只想說,有人提了一個問題,我試著用我的方式解答,看到不明白的東西,第一反應不是追問或查明,而是惡意揣測別人的用意是裝逼和炫耀——這樣的premature judgment在我看來才是知識溝通和分享最大的障礙。


投行聚集了聰明,有野心和身體好的一群人(身體好最重要),你自己是可以去這個行業試試。 但現在投行(特指IBD)是產能嚴重過剩的時代,從業者也在嚴重質疑自己工作的價值。

中國券商的IBD很遺憾的說非常累,錢一般,保代可能是最好的出路,保代都不好混了之後是否還有出路就不知道了。樓上@沈一冰 說未來靠承銷能力, 個人觀點如果你爹不夠NB,靠個人在投行界混一輩子也很難有承銷能力。 利益密集的地方也是權利密集的地方, 靠個人努力和聰明才智操盤個幾百萬的生意還可以,成批製造千萬億萬富翁的利益分配必須考權利尋租,沒有第二路可走。

國際投行經過多年的行業整合,還活著的都算行業leader了, 錢確實是畢業生所能就業的領域裡最多的。只要身體撐得住干幾年可以攢點錢,再找上岸機會,甲方或者企業,都是以你投行的薪水為benchmark給你開價的

做trading確實是靠天分+努力+運氣了,跟IBD基本兩碼事。 而trading做校招幾乎沒有。


我的個人體驗:

  • 初期:賺錢
  • 中期:得到尊重
  • 後期:提高能力

當你在足球場般偌大的trading floor環顧四周,你發現周圍的人都和你一樣,年輕,熱情,刻苦,聰明。這是一個消耗青春和體力的行業,也可以說是金字塔行業。

人生很長。當你做一個決定的時候,往往不能只考慮眼前利益,更多的應該想想n年後今天的決定會有什麼影響。很多我知道的嚮往這個行業的人都說:即使不給錢,我也會工作!

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筆投資。投資你的青春和熱情去提高你的能力和背景(包括人脈和社會等級等隱性資產)。一周80+小時,一年幾乎365天的投行的一年,你學到的往往是在其他任何行業即使幾年也不一定能夠得到的經驗,能力,和財富。

這些在工作中學到的能力,會極大的影響你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比如:

  • 即使面對大人物,也可以自信得體 - be yourself/ be confident
  • 即使獨自深處異地,仍可交流無阻 - communication skills
  • 能夠快速輕鬆的起領導帶頭作用 - leadership skills / teamwork skills
  • 善於從新的角度/多角度分析問題 - analytical skill / think outside the box /be creative
  • 善於給未來做計劃 - planning / forecasting
  • 善於考慮分析風險 - risk management

這樣你就會明白他們會什麼高薪了:他們工作的效率是一般人的n倍。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相同時間做比別人更多的事,或者換個角度,他能夠花別人少很多的時間去做同一件事,那麼假設大家的時間相同,他的人生經歷就會更豐富(特別是後期他的財富和空餘時間都上升之後)。
=============
2014.8.5 更新: 新專欄招合作作家!歡迎報名。詳情請見 廣而告之:新專欄招合作作家! - 海外蹦躂蹦躂 - 知乎專欄


很多人說投行是用命換錢,我想說更多的行業是用命也換不來錢。


因為普遍的新一代,對個人財富的渴望超過了社會價值的實現。


高薪,相對優雅高檔的工作環境,壓力大但是很刺激,工作夥伴優秀,離開投行以後出路多,且大多不錯。

總之,覺得很多人想去投行的原因和為啥大家都想去名校一樣,明明進了名校競爭壓力大,課程多,天天睡眠不足,看不完的書,讀不完的案例或者論文。
但是,大家看到的是名校帶來的良好的教育環境,優秀的同學和老師,以及社會上更多不同資源接觸的機會,還有,畢業以後更多更好的擇業機會。

但名校畢業就一定意味著更好的工作,更幸福的人生,更大的影響力?答案是否定的。
投行也一樣。
所以對於選擇去投行的人來說,投行不是奮鬥的終點,恰恰是需要更多努力的起點。


很多財經類學校畢業的學生,都會把投行作為自己的目標,因為算是就業領域最好的出路了,無論是平台所能帶來的資源還是大家最關係的money。我分以下幾點重點說明一下:

1.平台優勢

很多人對於平台的理解是相對簡單的,BIG NAME,500強,大家普遍的印象是去了這些地方,就很鍛煉人,大的office,英文的工作環境,手上過的業務都是Million作為單位的,但其實meaningless,你還是一個一年薪水掙不過20W的打工仔,其實你有天從公司走出去,並不能給公司帶來人任何的影響,當然公司平台的資源你也帶不走,無法給你個人很大資源的地方或者部門,並不能稱作平台。其實現在無論審計,律所,金融,都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為公司的發展每個階段提供全面的服務,投行就是給企業融資,或者對資產進行一些服務工作,相比行業的傭金來講,金融服務肯定是最高的,對於個人來講,金融能幫助在職者,更好的了解的市場真實的狀況,懂得政策,以及明白企業在什麼樣的發展時刻,需要什麼樣的服務,幫助他做大,IPO,併購,或者發債,都是融資的方式。對於員工來講,一個肯定是職業素養,金融的從業者也要跟四大的審機一樣,看得懂報表,能做好分析,也要像律師一樣,懂得企業經營的法律風險,合理規避,最後就是通過平台的資源,對接PE,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為企業融資,並獲得相應的收益,所以金融的從業人員是站在最上層的,所需要的技能吧,也是很多其他行業的人員素養的總合。再比如現在流行的早期投行,以華興為代表的,其實需要的技能就更多,perfer有創業經驗的金融專業人才,來幫助公司前期挑選到好的項目,需要懂市場,懂看團隊,懂等等~所以其實這樣的平台是很鍛煉人的,把你變得更值錢!而且即使你從現在的公司出來,很多能力是帶不走的,下家是很好找的。最後就是關於資源,我們經常見到TOP券商有人干幾年,去中小金融機構,或者自己單幹的,因為很多時候你接觸的都是甲方的上層,其實很多時候關係處好,其實很多時候業務給誰做都是做,所以很多時候業務是跟人走的,所以人才變得值錢,當然在這樣的圈子裡,本身信息,資訊都很多,機會相對也多很多。

2.裝逼優勢

裝逼的前提還是掙錢多,比如拿固收業務來講,一些融資平台,5-10個億的規模,如果是你搞定的,基本都是抽一個點,包括幫企業發債,上億上幾十億的,分分鐘就是百萬千萬的收入,當然前提是是搞定的,包括ABS等等,金融就是兩點,一個是好的標的,一個是資金,你能搞定一個,都能賺到別人10幾年的辛苦錢。

所以一般一年可以有200W左右或者以上的收入,就可以打開裝逼模式了,五星級酒店可以世界各地睡一遍,然後跟新朋友談論下璞麗酒店的早飯和外灘英迪格的,有啥不同,威斯汀的白茶香是不是真的讓人心曠神怡,悅榕庄和華爾道夫到底哪個的床更舒服,balabala~最後就是無限的吃著各國精緻的菜肴,盡情的自拍了,反正就是enjoy,就是這麼俗~

後續陸續補充,先寫到這裡,有關於職業的問題歡迎私戳,非誠勿擾~


劇烈的競爭,殘酷的淘汰。典型的叢林法則,有人願意呆在辦公室活著一輩子,有人願意每天到處亂跑。沒有對錯,選擇而已。
相對還「不錯」 的報酬,前提是你沒有被炒掉的情況。認識一個投行前輩,基本沒有他不知道的,人三十好幾了離了四次(唯一我不羨慕的),手上有一些很大的項目,需要超強的經驗才能處理,總的來說,這是一個一輩子學習的行業。
如果你有幸在投行 一線 工作 。每天和你打交道的都是全世界的精英「騙子」 ,這會很有意思。


【金融實習內推加wx號:lbqdsxs,投行,MBB實習內推】
那你可能說對。當然雖然這樣說有點推脫責任,但是還是不得不說,這和社會現狀是有一定的關係的。或者說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現在沒有到達發達國家之前就屬於金錢至上或者說拜金主義的階段(借用名詞沒有那麼誇張)。或者換個思路來講房價導致至少中國人對錢十分重視,中國人對家的的概念比較重視,其理解中家是建立在有房子的基礎上,所以大概率上講,很多人是想要擁有房子而不是租房子或者其他,這就導致無論房價多高大家都想要(這中間還有一定人的投機心理)。但是房子貴,好房子更貴,所以大家都要不停的掙錢,有了一套還想著給後輩留一套,又有一套還想著再買一套留著升值。為啥單提房子呢,因為個人覺得在這個一切物質生活十分便利或者流水線生產十分發達的情況下,排除對奢侈品的追逐,一般人的生活除了房子和家產千萬甚至上億的區別不大。比如,資產上億的用蘋果手機,月薪5000的也能用,都是全球頂級科技。(不要提vertu啥的,已經排除奢侈品),再者我們家裡用心心相印維達之類的紙巾,家產千萬差不多也是這。難不成還私人定製衛生紙?
說了那麼多只是想說,現在中國人對錢看得太重了,沒有嘲諷事實如此,包括我個人也是。這就導致大家嚮往投行,或者雖然壓力大,雖然經常出差,雖然加班熬夜,還是依然願意投行,僅僅就因為,外表光鮮亮麗,薪水可以支付排你異想天開以外的所有物質需求。這大概就是總的來說大多數人想要進入投行的目的,近幾年高校商學院的高考分數線高居不下,也是一種反應,客觀評價,除非極少數原來各種原因接觸過財經方面知識而且特別喜歡的人以外,剩下報商學院的難不成天生喜歡做賬?天生喜歡各種估值模型,避險工具?喜歡自然科學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高中有所接觸,甚至喜歡計算機的機械的高中雖然沒有接觸,但是生活中都會有,可喜歡金融會計有點說不過去,然而分數線卻那麼高,不是為了未來可能的高薪,還能因為什麼呢?個人覺得,真正喜歡投行的人來說,是喜歡這個創造價值的過程,不是說喜歡高壓熬夜啥的,但是應該在工作中各種分析中各種建模中獲得樂趣,就好比喜歡數學的在解題中獲得樂趣,喜歡藝術的在創作中獲得樂趣,但是現在的情況,不只是在這個行業,而是大多數行業中,人們是為掙錢工作的。
其實,有個問題一直想不明白,有知友能分析一下的還希望不吝賜教。如下,按照道理來講,投行高薪確實沒錯,但是能進入投行的我大多數人心中認知,飛機頭等艙,入住五星級,交流用英語,豪車司機配備的這種人已經算的上這個行業頂尖的人了畢竟陳德上投行而不是券商,其至少是有外資的影子的,難進入的程度係數非常高。但是問題了,他們確實高薪,但是個人覺得除了少數實在不行的行業以外,任何行業能做到頂尖,到達如同投行在金融業的地位的時候,都會有高薪,比如材料,化工,通訊,計算機等等。為什麼,唯獨投行,注會,券商,基金,這些字眼被炒的那麼熱。給人一種遍地精英,無數人才的感覺?


為什麼很多人嚮往投行這個行業?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來大家看看一位工作了一年的投行人的實際感受。

「本人財大研究生畢業一年,國內中型券商投行部工作。給學弟學妹說下投行的情況:

1、投行生活太過於漂泊,我去年一年基本上都在出差,空中飛人,一年飛出個3張免費機票,自己租的房子基本用來落灰;

2、投行的工作時間長,壓力大,一天的工作時間絕對不止8個小時,有時候喝完酒了回酒店還得繼續寫報告,熬夜是經常的事;

3、投行對身體的損傷大,工作滿一年後我的白頭髮比剛畢業時多了不知道多少倍,由於經常要和企業的高官應酬,一年的投行生活後,我患上了慢性胃炎;

4、投行對感情生活的壓力,容易出軌,投行工作充滿了誘惑,接觸到的人多,接觸到的美女帥哥更多,都是年輕人,都是一個人在外工作,出點事故是很正常的。所以投行業內有個笑話,說問一個投行的人是否單身,那樣看他在哪個省?

5、投行的工作很富有挑戰性,基本上你每天的工作都不會重樣。所以不會覺得無聊。

6、投行的工作彈性大,雖然工作量大,但不會要求你今天必須做什麼,明天必須做什麼。在deadline之前做完就可以了。

7、投行可以認識很多企業的高管和ZF官員。這是其他工作所提供不了的。我由於工作關係,跟一個企業的高管慢慢發展成了好友,人家幾千萬身家。要是一般的工作基本沒有這個機會。

8、投行可以去很多地方,可以極大地開拓眼界。

關於投行的收入:

1、投行的6000工資只是象徵性的裝飾而已,用來零花的。實際能夠到手的收入和變相收入絕對不止十幾萬。具體多少我不便說,但我告訴你6000*12=7.2萬隻不過是年實際收入的零頭;

2、投行的通常讓你是拿2個人工資做3個人的活,錢雖然多,但絕對累,絕對忙,絕對對身體有較大的損耗;

3、我們進投行的時候,領導的許諾是1年買車,2年買房。就現在來看,1年買車是絕對沒問題的,2年買房付個首付也問題不大。但其實我們在私下還有一個說法,叫3年買棺材。

關於保代:

1、保代是投行裡面收入最高,地位最高的。但一個人從畢業奮鬥到保代,沒有個5年基本是不可能的。在前幾年,一個剛畢業的學生通過保薦代表人考試成為準保,在運氣好籤個字,很快就能成保代,但現在不行了。保代考試的難度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就算僥倖成了準保,還要想方設法的簽字。排隊等簽字等個好幾年是常態。

2、我國現在有保代1500+。準保1500+。共可以簽字的人有3000人左右。而我們國家一年過會的項目才800+。2個人簽一個項目。換句話說,其實只需要1600人就夠了。目前的保代數量已經過剩了,新過的準保又怎麼樣呢?

3、我國現行的保薦制度亟需改革,根據證監會構造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要求,我們國家的上市制度必然由保薦制向註冊制發展。到時候,保代制度基本也就終結了。」

看了上面的話,相信大家對投行這個行業有所了解,因此回答這個問題時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歸納起來總共有三點:

一、投行業務接觸的大多數都是企業工商界的成功人士,這是一個名利場,多少人擠破腦袋都想進入高端人士的圈子。而作為投行人,就是需要為上流社會的人士服務,這樣的機會讓很多外人看來是既羨慕又嫉妒啊。

二、高薪人士。畢業一年買車,兩年買房,大部分職業都無法得到這樣一種物質條件。而且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1年車2年房看起來是遙不可及的,在畢業生當中,進入投行的學生有種進入了食物鏈頂端的感覺,當然,實際的收入就是很好的證明了。

三、進入投行的門檻極高,可以說是萬里挑一。投行的招人最基本就是學歷要過關,大部分是國內985/211的學校,碩士以上,在會計師、律師事務所鍛煉過,或者在投行實習過1年左右等。投行的hr有資格去挑選人才,在招聘中處於有利的地位,在有大把國內優秀人才投簡歷的情況下,hr當然是優中再選優。

投行人的實際情況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光鮮。投行的工作負擔很重,工作中經常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熬夜是經常的事,對身體是一種極大的損害。那麼進入投行一般需要什麼能力呢?一、抗壓能力。眾所周知,投行工作強度高節奏快。每天不同時間的deadline大概有近10個。你問做不完有什麼後果?後果很嚴重...另外,由於工作內容及其detail-oriented,入職第一天老闆就嚴肅地告知,任何微小的疏忽或者失誤都是不可容忍的。二、分析問題及快速學習的能力。雖然每天的工作function大致相同,但是ad-hoc的queries總是一個接一個,客戶、對手方及部門前台,完全沒遇到過的情形有時會讓人焦急到抓狂。但是,時間久了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已經可以迅速take on然後開始冷靜分析,步步推進直到問題解決。而解決問題的過程,自然也是對新領域新知識的接收過程。大量信息湧入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對信息的識別與過濾能力,學會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抓住重點並prioritize和manage各種deadline。三、溝通交流和團隊合作的能力。每個人習慣的工作方式與交流方式通常有所不同,在相互協作與磨合中學會與他人配合也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雖然這項技能在大多數工作中都可以學到,對於快節奏高強度且精細程度極高的投行領域,筆者認為更能有利於teamwork mindset的形成與實踐。四、交友和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自己周圍的同事都相當優秀,能和比自己厲害的人們一起工作,本身就是生活的一大樂事。你會發現不同國籍、教育背景或者社會經歷的同事會交給你許多東西,新鮮的知識、全新的思維、處事的道理和不可多得的友誼。每天都忙碌而充實,積極且向上。就像向大海奔涌的河流,作為其中的一個小水滴,你沒有理由讓自己有絲毫懈怠或者停滯,只能是向前向前再向前。


問過老公為什麼嚮往這個行業,答:
1.只要名校排名前幾的畢業生,精英身份表露無遺
2.工作極具挑戰性且收入高
3.出差頭等艙住五星級酒店(這點頻繁從他口中出現)
以上
當時我就覺得這人浮躁的不行了,特別是提起頭等艙五星級酒店就眼睛閃光這點特讓人厭惡,一度想分手算了。
當然這只是個例並不代表所有人都這樣,只是想來吐個槽。
好在被裁了以後漸漸踏實了哈哈哈哈哈


其實,很多有這種想法的人,都是社會階層不怎麼高的年輕人...對於他們來說,時間的價值並不大, 錢和虛名才是最稀缺的資源. 這種心態就好像考入名校就能成為大領導一樣,是一種圈外人的一廂情願的幻覺.

當然,極少數進入投行做管理層的精英除外.


我覺得這個是好事,起碼對於在校大學生來說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而在追求投行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磨練出很多長期有益的好習慣,比如行動高效,懂得提前規劃,會建立維護人脈等等。最怕的,就是夾心層大學生:

心裡對投行好奇,也嚮往高薪;但卻不付出行動,只是停留在葉公好龍的階段;甚至表面上對投行不屑一顧。這樣的話不但喪失一次主動設定目標並追求目標的鍛煉機會,更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其實是自我打壓。

對於投行工作內容,大家可以參考排名靠前的答案; @Jenny Wu則解釋了投行工作能帶給人的提升。我就懶惰地抄底一下:投行也只是一個正常的工作,遵從天下最基本的道理:付出越多,得到越多。


當然,如果某些人的爹媽好或者自己有關係,那麼投行就變成活少錢多檔次高的不正常工作了。不過這也不是投行的問題,這樣的人去哪個行業不都是活少錢多還被當爺供著?

此外,對商科學生來說,投行也是一個很好的中轉站/培訓所。比如我喜歡創業和谷歌這樣的科技巨頭,但也在申請投行的IBD和證券分析。原因就是商科生不像理工科學生,沒有編程那樣的硬通貨技能。想去美國的startup或者谷歌亞馬遜,就只能申請做他們的金融分析或者行業分析。(營銷會計客戶關係一類的前台工作基本會被美國學生霸佔)而金融/行業分析就是商科里的硬通貨技能,這些技能在投行能夠得到比較充分的鍛煉。所以如果我畢業後不能通過校友關係去美國,就會去投行鍛煉一兩年,然後再跳槽去startup或者科技巨頭。

樓主,如果你喜歡投行或者還沒有找到喜歡的行業(把工資減半還能幹得開開心心),可以先以投行或者諮詢為目標培訓自己;就好象高中時不知道想學什麼大學專業,就先把數學物理語文英語這些基礎學好,這樣將來那天發現了自己的所愛就能夠順利的投身其中。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遇見自己喜歡的行業/事兒/姑涼,就要勇於追求,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和自我懷疑。人要是從來沒有浮躁衝動過,以後一定沒志向。我身邊有20出頭的人思想成熟/辦事牢靠/泡妞老練,一問全是未成年時就辦雜誌講座/滿世界志願/順帶沾花惹草,所以才從當時的浮躁衝動變得成熟有內涵。同理可知,如果現在20出頭的人去浮躁,27/8歲就能成熟有內涵,豈不善哉?


首先,在心理學上會有一個叫做「暈輪」效應。所謂「暈輪」效應就是當一個人去判斷另一個人及另一個事物的時候往往會以點蓋全,以一個點的印象無限放大,形成一種光環效應,不斷向其累加與該點屬性相似的特點,而忽略其他與之預判相反的事實。投行作為一個被多度曝光的行業,其職業的光鮮亮麗一面已被人所熟知,所謂的愛馬仕包包、Channel套裙等諸多奢侈品類被與投行掛鉤,諸多成功CEO的社交圈也令人艷羨,作為不論是校園人還是職場人對於這種光暈很難被抵抗,加之投行的薪資之高,尤其是針對應屆生(entry level)的工資在年景好的時候甚至高出同屆同學成10倍-50倍(含bonus)之多時,這種光環效應被放大的極為明顯,讓人不可抗拒。所謂的No pay, no gain, 其後的艱辛也被大家忽視和淡化,投行內部不乏強迫症人士,理所當然認為超過每周超過80小時的工作時間而自豪,焦躁和粗魯的工作氛圍也被認可成為提升效率的方式,頻頻發生的過勞死事件也為大家迅速淡忘。

其次,經濟學上有一種叫做「羊群」效應的說法。所謂「羊群」效應是指人們經常收到大多數人的影響,而跟從大多數人的想法和思考,缺乏獨立分析思考能力,潛意識中怕承擔風險。這條理論在基金經理的守則中永遠是第一條的,就是大家拿要一起拿,大家跑要一起跑。所以,在上述對投行所形成的「暈輪」效應的影響下,一小波固有認為「投行好,一定要去」的理念得以傳播和發展,吸引更多的「羊群」加入傳播,從而形成了造成大家對投行嚮往的莫名理想,而並未基於自身情況和真實的行業現狀去進行理性的分析。就如同有些人會去拜佛祖,僅僅因為別人都在拜,則認為其善,便拜,而不能取其要義、讀經立身是一樣的。

最後,根據自身的經驗來談談投行實質上所能嚮往的幾個切實的點:1、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及專業素養:投行所面對的客戶通常為董事長及CEO級別的人,容錯率非常低,要提高效率,表現專業程度才能贏取他們的信任,尤其是針對剛入行的新人;2、快速學習、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投行所面臨的問題多數開放性,面對的行業也是各不相同,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行業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從而達到與客戶溝通的目的,也是技能;3、短時間溝通及待人接物的能力;4、不菲的薪酬;5、社會認可度,所謂面子。


當初進這個行業其實很多成分是沖3點:
1.錢多,不可否認,現在的80後壓力很大,怎樣快速掙出第一桶金,很重要;
2.學習速度快,跟你接觸的,最低也是經理層級的,無論從專業素養,見識深淺,處事風格,都是你的榜樣,雖說挫折讓人成長更快,看著別人怎樣面對挫折,然後進步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別人摔倒的坑,你不會再去摔一次吧;
3.對於以後創業,折業都是很好的平台。接觸各個行業,各種公司,公司的文化、制度等千差萬別,公司想快速發展,找標杆無疑使最省時省力的。如何激勵員工、如何管理一個部門、如何拉業務,看看現在人家成功的怎麼做就知道了。
為什麼憧憬這個行業?
確實是浮躁了,這也跟這個社會有關。
社保不行,醫保不行。曾經也有過理想,在家裡不是富二代、官二代的情況下,想實踐,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如此便變成一個更現實的人,先把自己物質保障好,在短時間的迅速積累資源,為以後發展拓展平台。投行/諮詢無疑是很好的選擇。


年輕的時候都想要來錢快,有挑戰,看起來光鮮,能夠認識很多牛逼人士的工作
未來的發展道路更為寬闊,也是很好的履歷

不贊同硬關係和軟關係,因為你憑什麼讓人跟你有硬關係啊
能夠認識,結識,了解,接觸那些大佬們,就已經是不錯的學習經歷和工作經歷
金融產業說到底還是服務行業,不要以為自己接觸的客戶高級自己也就高級起來

需要很強的學習能力,很強的學習能力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換個問法,為什麼投行這麼吸引人。
當然很多人會說錢多~光鮮~什麼的
這些很可能是吸引大多數人加入投行的理由,但是這一行真正美好的地方不在於此
就我個人來說,投行最吸引人的是實實在在的感受到「市場」這個概念。
市場,說不定是今天人類最偉大也是最具爭議的產物..這玩意把整個人類文明用非常頻繁的交換鏈接在了一起,就像是一個生命體,每個市場單位都在拚命的吸收養分,也吐出養分供給別的單位,這其中發生了太多太多有趣的事情....(我很奇怪怎麼沒有一個崇拜市場的宗教...)很多人把市場比作一張網,黏菌的網或者神經的網什麼的。。。
既然是網,那麼投行和其他的很多機構比作蜘蛛就挺好,織網,第一時間感受網的震動什麼的,身在其中真的很好玩...

有段時間去盡調,不同的企業對我們的態度有天壤之別,有些與其市場地位有關,有些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然後和同事坐下來分析感覺實在太有意思了~
有時候回到辦公室,看看自己關注的企業或者行業,或漲或跌,有種今天還是很有活力的感覺。。。
然後莫名的覺得很安心....
也許你們會不同意,但是近三十年的中國真的很刺激很輝煌...
很多企業家的雄心壯志和不屑努力實在讓人驚訝,有些齷蹉骯髒的東西實在無法原諒...
以前做律師的時候覺得自己已經見過很多東西了,但是進了投行,覺得獲得了完全不同的視角。。。有點像是玩魔獸的時候一直沒用過地圖工具,猛然打開,會把很多之前碎片化的信息整合起來發現很多新玩意~


跟大家都嚮往部委公務員一個道理(只是側重點不同)。

往大了說大部分追求的不就是可支配資源最大化嘛?


推薦閱讀:

數學與應用數學就有哪些就業方向?如何準確進行職業規劃和職業定位?

TAG:大學生 | 職業規劃 | 人生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