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波的現在的水平比單田芳、連麗如等人高多少?
這要分開看。
王玥波的書要分著看,王的書不是哪個都很好,他有擅長的,也有沒吃透的。王的書是老派的做法,學下來的。有會的,有不會的,有精的,有不精的。比如王玥波的《雍正劍俠圖》,就很出彩,很好。隋唐就差些。征東王說得也很賣力,但奈何書本身就不合現在人的品味,王也沒有自己再發揮整理的本事,所以也就那樣。聊齋系列也可以,雖然我也不愛聽,但不否認他對這套書還是有底子的。總的來說,王的短打書出彩(比如三盜九龍杯就也很好。真的期待他能說說三俠劍。),袍帶書就差點。不是他擅長的。
連老先生的書,聽過一些,列國啊,雍正劍俠圖啊,聽過些,老派藝人的路子,有功底,但是不合我的口味。我承認人家確實好,但是我不愛聽。也就是說,我的不愛聽,不能因此否認了人家的本事。只是我個人愛好。總的來說,論藝術水平,還是在王的之上的。
至於單,雖然打小是聽他的書長大的,但是,發現那只是沒有別的選擇啊! 他就不能說是說評書的,根本就是背評書的,完全指望著套詞兒說。各種評書沒啥區別,情節、語言、人物臉譜化。尤其他的短打書,其打鬥場面和武功路數等等全無差別。感覺就是換了個書名而已。唯一能拿出來說的,就是產量大吧。
王、連的書是學來的,科出來的,怎麼說,怎麼抓人拿人,什麼場景怎麼表達,那都是有說道兒的。所以有好壞差別之分,你真能聽出會說和不會說的差別。單根本就沒經過這個科兒,就是仗著背了。他就是個講故事的(比如喜馬拉雅里的那些播主們),但聽故事我聽誰不行啊。
私貨:王的《雍正劍俠圖》比單《童林傳》不知強了多少個十萬八千里。王玥波的人物分瓣比單田芳差太多了。
誰說話都一個口風兒的。
王玥波的優點在於他的機靈勁兒和文化素質。
機靈討喜,有觀眾緣兒。評書加包袱其實是個很另類的路數,接近於相聲。他自己也承認。
而文化素質是關鍵。畢竟上過大學,具有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前面留扣了,後面圓不上來這種事少。查閱資料的能力、再創作能力比連單二位強了不少。
曾經有人問單為什麼不說說金庸的小說。單說藝術形式不同不適合改編成評書。實際上是掩蓋對自己文化水平低。
單田芳的問題在於粗製濫造。但不代表他沒有水平。
至於連先生,我聽的少,只聽過部分三國和隋唐的回目。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太死板,聽不下去。規範,傳統,但缺乏個性。
評書藝術,表演功力這種事是藏在裡面的,外在的東西就一定要有特點才能抓人。袁闊成先生保托范兒准功底深厚吧,照樣有碎嘴子的特點。連先生除了范兒正,什麼也沒有,這就麻煩了。連先生近幾年在書館說過一版三國,那可是一點不死板:
魯肅給周瑜彙報「您的意思又被諸葛亮猜到了」,周瑜大驚,開始翻箱倒櫃,「都督您找什麼?」「竊聽器!」
連先生:「我幹嘛這麼說? 這都不是我的路數,我這是教給徒弟們呢。你們年輕,就該這麼加包袱!」~~~
終於見到連先生了,就是看老太太的表情,好像不老樂意的……
跟王玥波多大仇這是……我不愛聽單田芳我也得說王玥波比單田芳口風還是嫩太多啊………………這是硬差距
王玥波能拿得出手的,前半部隋唐,某世家呢,是連麗如闖關東劉蘭芳進北京,那個精彩哦
解放前說書藝人只說一部書,甚至一輩子就說一部書;一部書就是一個門派,能把一部東漢演繹說好了,就是大師了,然而即便這樣,能堪稱大師的也沒幾人。單田芳老先生有一百多部作品了吧,全是一個套路,有說沒有評,產量太高,質量自然下去了。王玥波作為後起之秀,評書里增加了不少單口相聲的技法,五分鐘一個包袱,自然受習慣快餐文化的年輕人喜歡,評書技法上略淺火候,好在他說書知道評。非要評價的話,王玥波是各科全優的初中生,單老是嚴重偏科的高中生。
高多少?是還差很多好么
評書相聲化,相聲搞笑化,鼓曲歌唱化,普遍沒人話。四化基本實現了。
王個頭應該是高不少,水平,差遠了。
那部大隋唐,呵呵,語調一會高到九天重宵,一會低到海底兩萬里,用一驚一乍這個成語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說的過程中更是非正常的停頓一個接一個,完全不連貫,就像是一個中學生背誦剛剛能背過但沒背熟的課文一樣。
還有,「這個""那個"之類的口頭語太多,而且有時候一句話里出現兩次。
還聽過他那個張廣泰回家,第一回,說某某「起名兒」叫XX,竟然把「名」和「兒」字分開說,說成起-名-兒——我的天,難道王胖子不知道兒化音?可他在其它地方挺能白話北京化和兒化音的啊。
按馬增祥所說,單師叔和田師叔無論如何得擱他前頭,王胖子無論如何得擱他後頭……
這個問題問得就是個問題。。。。。。
在現在還聽評書的年輕一代聽眾里,王玥波應該有很高的人氣。
要說水平,王玥波和題主說到的兩位還是有距離的。
高到不知哪裡去了,我跟他談笑風生
前提啊,單老說的是靜場,玥波說的是書館現場。這個前提不一致,其實是不好比較水平的。
單老、田老等那一伐兒人物字型大小的書里聽不到程咬金報名、斬雄信、薛禮嘆月這樣的大貫兒。沒辦法,這是形式上的制約。電台、電視台錄書,一回書才給多長時間?早先比後來好點兒,那也不到半個鐘頭。後來零幾年時候的電視書場,就是田老說後套隋唐的時候,一回也就二十分鐘出頭吧。現在東城二爺說燈晚兒鹿鼎記,倆鐘頭了(逐出張怡老這是另一段書了,這裡就按下不表了)。憑心說二爺現在說鹿鼎記比之前說的小五義啊小達摩啊用心多的不是一點兒半點兒的。
捋著這個話頭說,倆鐘頭、一個半鐘頭,一個鐘頭,半個鐘頭甚至於十來分二十幾分鐘,都是一回書。但是爨弄起來肯定不會一樣。
下面我說的話,有點兒得罪人了,著著哪位高人了還望您海涵。
舉個現場書的例子,玥波在說詐登州的時候,楊林問秦瓊會什麼?秦瓊說會練槍。當時還沒有多明顯的效果,但是再問除了槍還會什麼,秦瓊答還會練刀。當時書座就炸了,滿堂笑。
書館裡的書座,不少都是曲藝肚囊寬綽的曲藝行家。所以玥波的書里是可以摻進去不少姊妹藝術里的包袱,或者說梗。當他使出來之後,在台底下響了,這就是一種演員和觀眾之間的默契。單老田老他們的靜場錄音里體現不出來這一點,換句話說,他們的靜場錄音對觀眾是沒有要求的。這種要求並不是指沒有就不行,而是有了就會有更好的體驗。
我還是持前提不同無法比較的態度,只是大家的喜好不同而已。有愛吃核桃酥的有愛吃江米條的,有愛聽一邊兒一個一邊仨的有愛聽孟夏園林草木長的,有愛聽哭一聲種賢弟的有愛聽過山林狂風怒吼的,有愛聽戚雅仙的有愛聽麒麟童的…誰能說核桃酥比江米條好吃多少呢~柯潔說谷歌找人打為什麼找李世石為什麼不找我。
谷歌說你還不算傳奇。
王玥波會鹿鼎記么?連西遊記也不敢說啊…
老早以前老百姓把三種人叫先生,教書的,說書的,算卦。之所以把這三種人叫先生,跟老百姓的區別就是這三種人是讀書識字的。放到王玥波身上道理也是一樣,有文化。
王玥波不是分辨水平差和他性格和現有的時間有關係尤其開頭部分說的很平淡: 書接上回 接說這一段雍正劍俠圖 上回書說到鐵背崑崙銀面仙緣石鐸石今生來到了了陝西金鳳山於大和尚會斌打在了一起被會斌使了陰招打傷在地 就說的很平淡沒有精神沒有節奏的變化並不是水平問題是性格問題 而且說著說著表情情緒節奏就上來了
三位先生的書都聽過幾部,作為非專業聽眾認為
連麗如先生研究的最深,作為90後聽的別人的確實不多,我最推崇她。
單先生說的最多,我的心裡總有幾個角色是離不開他的聲音的,但我說不出他好在哪。
胖子很用心,希望他以後越說越好。
王玥波的語言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吃栗子的現象還是多了點,語言連接度差些。但從評講角度看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水準了。
先說下幾位提到的口風問題,胖子是真不行,不過他這樣子要是端著也有點兒怪,單老的書多是電台錄的,有加上基本沒評,口風再不好就真和現在網路電台的讀書人一樣了。
王胖子在書館說,有姿態有表情有互動,加上跳出跳入批講抖包袱,再要有個老而嚴的口風,你們想想下,得多詭異。他聊齋的短書,人物少些,情節緊湊些的書,這方面就好不少。
胖子最大的優點其實是壓得住台,不搶節奏,也不會亂,不是一定要演的驚天動地才叫好的。其實單看批的話,大師兄的文化底子是好的,也有個先生樣子,可是正書就不成了。老太太四平八穩的得聽的下來才聽得出好來,可惜大家聽不來的多(其實這個鍋還得老太太自己背),最後還得看胖子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