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語文教學裡,很多古文要求背誦全文?

背誦有什麼用嗎?


一個人大腦裡面存貨多寡與學問成就總的來說還是呈正相關關係的。

再說語文這東西要學好主要靠積累,其次才是天分,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絕非朝夕之功。

當然現代人是可以百度,但是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很多東西網上根本查不到,比如古代相術講的「霄雲」,指的是將星頭上的一種雲氣,古代兵法上面有個術語叫「前權」,百度都是沒有的。何況語文這種獨創性的工作,也不容你百度太多。

我們看古人寫的文章往往旁徵博引,用典極多,辭彙量相當大,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這種「下筆千言倚馬可待」的急就文章,沒有豐富的積累與刻苦的背功,怎麼可能寫出來。再看看現在很多所謂的作家寫的東西語彙貧乏,空洞無物,讓人看得十分蛋疼,不是偶然。

還有,大學問家陳寅恪先生晚年雙目失明,依然講學筆耕不輟長達20幾年,我們不能斷定自己的眼睛一直管用。愚以為需要下功夫背的絕不僅僅是語文。因為背的多了並且理解了才能信手拈來。
------------------------------------------------------------------------------------------------------------------------------------
update:學習語文是為了流暢而準確的表達,往高級一點兒訓練就是優雅的表達,子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言而無文,行之不遠。
滿江紅江上青百年誕辰祭
  自古英雄,憑蒼宇、江山點索。
  酬壯志、鐵窗寒徹,泮池磅礴。
  史嶺紅梅花瀝血,蘆溝曉月天飛鶴。
  擎玉虹,魑魅冷相看,驚魂魄。
  歌潁上,旗旆爍。驅稔寇,飆塵惡。
  訴聲聲杜宇,孛星凋落。
  春水綠楊風曼暖,秋山紅葉日彰灼。
  清明日、持酒告先靈,神州躍。
附錄:
1939年江澤民先生的爹地江上青贈江樹峰七律
  過隙光陰逝白駒,
  十年患難早相扶。
  雄心拼付三期戰,
  別緒全憑一雁書。
  春水綠楊思故里,
  秋山紅葉走征途。
  天涯兄弟成勞燕,
  互問風塵老病無。

1938年江澤民先生的媽咪王者蘭贈江上青七絕
  易逝年華不復回,
  枕邊淚濕鬢顏摧。
  天涯奔走風塵客,
  杜宇聲聲可憶歸。
江澤民 書於辛卯年清明

由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江澤民先生的作品雖然沉鬱慷慨,但是表達上很不流暢,詰曲聱牙,拼湊的頗為生硬,而且用典也不合適(孛星就是彗星,即掃把星是也)。而江上青先生與王者蘭女士的詩作渾然天成,全無斧鑿的痕迹。

上皇聖姿天縱,尚且如此。何況我們肉眼凡胎,還是多背一點兒的好。


背誦的意義,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用來遺忘的。


初中、高中老師讓我們背書背詩詞古文的時候,我起初也很不理解,一是覺得用不上不必要,二是也沒覺得有多好。


可是,當你漸漸長大,當初要死要活背下來的東西都快忘光的時候,你才會發現總有那麼一兩句,已經沉澱在你的腦海里,輕輕一吟,便熠熠閃光。


背誦的意義,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為了遺忘。


不等同於丟棄,而更近似於篩選,來自你自己本心的篩選。它引領你踏入一片海,你游過不會留下蹤跡,張口喝到都是苦咸,目及盡皆幽暗,吶喊聽不到回聲,甚至回首你也看不見來時路,辨不得此時身,而就在此時,你終於有幸探得海底的一處一處富藏,埋在海底幽深險遠的溝壑之間,不親手撥開兇險的暗流,沒有這一路你所歷遇的光怪陸離,你不會看見甚至不會想得到,這世間尚有這樣的驚心動魄,如此的偉大之美。

所以王安石才會在《游褒禪山記》里感嘆:「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你看,高中課文里這麼一句,我到現在都記得。

這,就是背誦的意義,或者說,魅力。


如果看到古人是怎麼讀書的
舊式私塾是怎麼教育人的
那麼我們今天基礎教育要求背誦的經典古文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而要求背誦的(文言文)大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像滕王閣序這樣的駢文,千古之文,文學中的珍品,看到這樣的文字,你想擁有它,就是把它背下來~~~~我覺得真的值得一輩
還有古詩詞,尤其是宋詞,什麼「斜暉脈脈水悠悠」,什麼「楊柳岸曉風殘月」,比之今天杰倫方文山的詞,要強上美上萬倍,感覺古人創造了驚人的精神財富,文字美學財富,我們今天都有些糟踐了~~~荒廢了~~~


非讀全文,易斷章取義。


1.眾所周知,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是存在很大差異的,無論是在語法方面還是在詞義方面。如果不背,就難以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就更難以記住,更別說理解文章表達涵義從中感悟成長了。
2.所謂的豐富語文素養,其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獲取文學知識繼而豐富知識儲存量,然後提高表達能力。如果不背,書一合起來,會出現如下內心獨白:「矮油卧槽!這文章說什麼來著?」你還能將這篇文章中所使用的寫作手法表達方式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嗎?
3.應試教育的無可奈何,目的是讓我們豐富語文素養,卻不可避免地造成死記硬背對付考試的尷尬境況。這也是讓眾多學生痛恨文言文和詩詞的原因之一。我想提問者也是帶有一種抱怨的心理提出這個問題的吧。
建議:先整體感知整篇文言文,不摳字詞翻譯,大致讀通順就可以;接著結合寫作者的生平以及其寫作背景試理解作者在揮筆寫下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即我們所說的換位思考;最後梳理出寫作思路,注意難讀的字詞和句子停頓,進行背誦。文言文是前人的文章,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借鑒的內容思想,望忽略背誦的難度,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語文就是學習積累前人優秀的語言文字應用典範。
什麼意思?
人人都傷心,只有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換你你能想出來?想不出來,怎麼辦?記下唄。
想給上司表忠心,去讀《出師表》
想描繪一方理想世界,去看《桃花源記》
想勸慰官場實意的朋友,讀讀《岳陽樓記》
幾乎,所有你想表達的情感或者思想,都能在前人的文字中找到經驗
而背誦並且記下來,是最好的方式。
若干年後你可能會在文章中引用一句「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就語言典範的積累?


首先,可能每個人在學生時期看到課後習題上印著"並背誦全文"幾個字時會有抵觸情緒,被強迫做的事情總沒什麼好心情。況且還有小升初,中考,高考壓著。但是一到大學,很多專業和語文可能真的接觸機會很少,反而非常想念課文,我最喜歡的蘇軾赤壁賦里的"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總是時不時地想起,這算是以前學習生活給我們留下的一種甜蜜的被美化的回憶。
其次,你不覺得背誦課文以後在討論問題,辯論賽,寫議論文,安慰自己和安慰別人時旁徵博引很有用么。古人經典之所以被奉為經典總是能引起共鳴,我們表達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熟讀背誦這些文章,當你需要的時候它們會一個一個蹦噠出來成為你的東西。背誦是為你所用,而不是單純只是那些文字的記憶。
好好珍惜背誦痛苦的過程快樂的回憶吧,現在自己去找經典來背好缺乏自覺性,還真希望給我一本書寫上"並背誦全文"。


有記性,才有悟性。


1 文言文 字數少,好背誦
2 自古以來的傳統
3 背誦的效果很好 我現在能記起來的大多數是當初死記硬背的
4 最關鍵的, 就像郭靖背誦&<九陰真經&>總綱一樣,先背誦,再慢慢理解,這樣能記得牢,而且可以長期對人造成影響,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傳承了


因為有些東西需要時間的沉澱,心境和閱歷你才會懂。光教你怎麼理解,當時,或許你是無法理解!例如,你小學一年級,朗朗上口的「低頭思故鄉」的滋味你當時懂嗎?坦白說,我大學離開家鄉,求學,才稍微懂了一點!(非戀家)。老話說得好,你不理解它,讀多幾遍,不行把它背了。教育或許很死。但是確實長大了,懂了什麼,師說,傷仲勇,各種文言文,才發現當年沒有多背是多笨的事情。 總之一句老話,讀書,背書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你能讀多少,背多少那都是你的 。現在背書,不理解,或許你也不想理解。而將來的你會感謝現在的你記住的一句話或者更多。就像剛上高中時候,級長朗讀著他一篇古文(大學)。我現在大學都快完結的時候,才體會到他讀的(大學)的一段的意思。我後來再翻看,真的體會很深。 而教育是,你讀完書之後,你還記得多少,那是你的事。你可以說現在的教育就是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人不適合社會,也抹殺了人性,但事實不爭的是,現在中國的強大,其他國家都開始中國熱,傻傻的讀著什麼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也要我們的高考題做入學考試。所有我依舊相信,教育總被批,那麼還是有那麼多人擠破頭當廢柴大學生!然後又說公務員碌碌無為,各種批評,還是有許多人擠著要當。


在中國的文學理念中有一個獨特的思想:書讀百遍,其意自顯。
曾經請教過古代漢語的老夫子,沒有給出理由,只說:都到能背的地步了還有什麼不能了解的呢?


因為"腹有詩書氣自華"
"氣自華"一定要建立在"理解"上,
而"記憶"有助於"理解"。
你未必能在記住的同時理解,或許需要人生境遇的感同身受,或者對作者和歷史更深的了解,看到更大的世界才能理解。甚至從你高中時記住,到你真正領悟有幾十年的時間。

記憶的未必一切都有用,但是如果沒有基礎的"記憶",就沒有機會談"理解"。


為了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可以和別人談笑風生


當你在生活中遇到某件事,突然想起曾經學過的某篇文章中的某句話能恰如其份的形容此時此刻,你就會覺得古人講得太他媽對了(雖然有可能是錯覺),這應該就是文化傳承的動力之一吧!前提是你要知道有這麼一句話。


我背過的完全忘記了,只是短期記憶
但我同學許久之後還是能背出其中經典句子(我頂多就能想起題目!!汗死),寫作文的時候能不查原文就引用
你當編教材的叔叔阿姨還會考慮過心理學,大腦認知什麼什麼的,然後決定要求背誦的么?
只是他們覺得這篇很好很經典,然後古人早就發明了背誦這個學習經典的方法,於是就要背了。
相對不那麼經典的,就只要你背一段而已了。
即使真的恰好和認知模式什麼的有切合,那也不是有意的,巧合而已,親。

至於老師們為什麼按照教材要你背,簡單,因為考試要考。

-----------------------------------------------------------------------------------------------------------------------------------------------
培養語感的話,讀就可以了親
還有什麼語音的美感,孤從有語文課開始當了無數次背誦小組長,從來沒覺得學生們磕磕巴巴背一句嗯一下的背誦有什麼美感
至於讀可以產生美感,據說有通古音的大學中文老師能讀得很美,可我們中學課堂都是用現代發音了,大學也多數是現代發音吧


最簡單的道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背下來了比讀百遍都有有更好的效果和更好的理解,語文教育博大精深呢


主要是為了培養文言文語感。學文言,舍多讀多背無他法。


因為
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


文字乃精神傳承之載體,豈能匆匆略讀?

--------------------------------------------
答主文化太差,只能寫一句表達下意思。

吾日三省吾身(後面是啥不用說吧?話中說的你做到沒?)


習慣和語感。至少以後你也能隨口說出一兩句。


《吃水不忘挖井人》也要背的。


你不背你怎麼知道沒有用呢?


當你會背這篇古文,對這篇古文的悟性也就高了。


推薦閱讀:

大家在讀古代典籍時有沒有碰到一些曲解後很有趣的段子?
請問有沒有文言文常用字的詳解之類的書?
有沒有一些有趣的古文段落和篇章?包括史書上的、筆記小說里的都可以。

TAG:教育 | 文言文 | 古文 |